诗和远方作文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和远方作文(共12篇)

诗和远方作文 篇1

去年,我有幸观赏了我国的西北风光,去了天高云淡的青海。那场旅行,令我最为难忘。那儿的风光与中原大大不同,与我之前去的其它地方也是天差地别,那儿的纯净令人心旷神怡,令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那次旅行回来之后,我体会到了旅行的快乐,便有了去看世界的美丽心愿。

我想欣赏异域风光、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领略不同的文化习俗......我想到世界每个角落走走,来一场精彩的奇妙旅行。我平时喜欢看一些关于自然关于走世界的电视节目,对自然对世界都充满了无限想象,我还会制定假期出门玩的旅游攻略。心中的“诗和远方”真的太美好了,让我心生遐想,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美的诗文,美的景物,以及有关美和自由的一切东西。

待疫情结束后,我想先去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地——武汉,看看这座英雄的城市是否安好;我想去美国的纽约,见识一下“世界最繁华城市”;我还想去神秘的埃及,看看埃及艳后法老、雄伟壮观的金字塔,了解历史悠久的埃及文化。

诗和远方作文 篇2

永葆初心, 教育才有诗和远方。

教育的“诗”是什么?教育的功能与本质, 并不是一回事, 教育有让受教育者变得有知识, 有能力, 能适应社会生活, 在社会中找到体面的工作, 改变生活现状, 实现社会阶层变迁的功能。但, 功能毕竟不是本质, 也不能代替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精神成长, 所有的知识与能力, 所有的因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货币财富、社会地位, 只是教育的外构部分, 教育的内核是精神。精神由人的强大的内心与坚定的信念与宁死不屈的气质所构成。大学时, 舍友曾告诉我,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首诗, 我深信不疑。一个人精神死了, 一首“诗”也就到了尽头, 这就不难理解当“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情怀不再时, 诗人海子宁愿卧轨自杀。20多年的教育实践, 终于使我明白, 为什么我的母校———华东师大的老师告诉我, 一个人没有一点诗意的情怀, 是做不好教育的, 只因为, 教育的内核是“诗”。

教育的“远方”, 是未来, 是希望, 是发展, 是一种未知又是一种可知。今天我们可以回眸30年前的教育, 30年前对于今天来说, 就是当年的“未来”。我清晰地记得小学时, 我的语文老师高高擎着我的作业本, 大声阅读我的作文时的神情, 我清晰地记得自己带头吆喝了一帮同学在教室的木柱子上恶作剧地写了“某某 (男生) 和某某 (女生) 好”后班主任大发雷霆的样子, 我清晰地记得初中语文老师赤脚给我们上课时的得意神情 (天啊, 今天的老师, 谁敢?!不过我的这位老师也已是某报社的主编了) ……在今年保一中高中毕业30年同学聚会时, 全校同学轮流用昌宁话学着当年老校长教训我们的经典名言:“你看看你们, 头发像粽子, 衣裳像袋子, 裤子像肠子, 整个一个二流子!”这样美好的、温馨的、甚至有些戏谑式的记忆, 就是我们当年的“未来”。未来发展, 才是教育的远方, 未来最佳发展, 才是教育的有生命意义的远方啊!

诗和远方的变迁 篇3

—— 许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听着许巍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记起小时候,在故乡的泥土里,侧着脑袋在互相追逐的玩伴的耳边窃窃私语:妈妈说,假如儿时不好好学习,会在泥土里忙碌一辈子。在妈妈眼里,那时的诗和远方来自从未谋面的,在高楼大厦上开出的灯红酒绿,身体站立的城市空间便成了儿时不顾一切追逐的那片海。

而今,当初教你去寻找诗和远方的那个人不再威严。你置身在曾不顾一切追逐的这片海中,却开始想要重回故里。曾经的故里,如今反过来又成了诗和远方的田野。

但是,时间有多久远,变化就有多快。在快速城镇化下,田野已不再是那片田野,村落亦不是那样的村落。你失落,像你一样的人亦同样失落着。

于是,从很早开始,就有很多人在不断地寻觅,想要逃离。其中包括15年前,一个中文名叫何伟的美国人——彼得·海斯勒。当时他在北京,“隐隐约约有一种想法,想过那种隐居式的作家生活——从城市生活中悄悄地躲开,把手中的工作暂时放下来”。

何伟租了车,驶离大城市。“我希望找到一个这样的地方,人们依旧在耕田种地,他们的生活节奏与农田时令合拍”。后来,他将三段中国乡村的见闻写入他的《寻路中国》一书里。

何伟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向往的远方的田野,竟已发生了难以预知的变迁。持续了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建设,变革下的乡村已变得模糊不清。一个地方,你不知道是该叫它乡村,还是应该称它为城镇。乡村也面临着令人尴尬的局面,本地人一方面希望乡村尽快地变成城市,而城市的人又希望乡村保留故乡的诗意。

然而,我们最有可能看到的是庸俗城镇化的乡村。

变迁中的远方的田野

2001年,何伟尝试以旅行作家的身份,驾一辆车用发现“诗和远方的田野”的方式去行走和发现常被忽略的中国乡村。原因大概是,远在美国的友人不断地告诉他,发现真相的方式有很多种,然而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不设定日程、不设定主题地去探索。于是他租车上路。

《寻路中国》只是何伟的中国三部曲之一,另外两本书是《江城》《甲骨文》。他的中国行走早在1996年已开始,时间一直延续到了2008年末。前后这十来年里,恰好是中国快速城镇化逐步进入高潮的一个阶段。

而《寻路中国》描述的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群带给中国巨大改变的普遍人、平凡人,以及正在变化的中国乡村,和正发生着重大改变的城镇里的工厂。

在作者踏过的足迹中,有一个特殊的村落,这个村落的存在和衰落,对中国在施行城镇化建设下的乡村变革有着最直接的表达。

三岔村,是北京北部的一个村落,依长城而坐。在村落还没被打扰之前,村民们在长城脚下,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在田地里耕作的身影随处可见。纵使与北京的距离不算遥远,但他们却不曾踏足北京城几次。“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平民百姓的智商和手艺,他们的点子多着呢”。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的一行句子。将它放在这里,再应景不过。

如果这代表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那么,随着农耕文化不断地向前发展,这种方式的改变早已迫在眉睫。于是,当城镇化建设的手伸到这里的时候,从此,这个地方的改变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为加强乡村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的大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国家在1995年至2013年的这段时期,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城乡之间的互动往来,向乡村引入城市投资和消费,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等等。

也就在这样的时期,三岔村和全国各地的村庄一样,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柏油路几乎平铺在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原本从事农耕的村民,逐渐走向城市,探求经商之道,寻找城市里的诗和远方;城市里的人也在这样的时机中,开始下乡寻找有别于城市的客居之所……在2005年,国家实行“新农村建设”的时候,这样巨大的变化在村庄的面貌上表现的更加明显。

后来,三岔村的常住人口从之前的上百户降到后来的几十户,但是,又有了另一番景象:从北京城走向三岔村的途中,因无人居住而逐渐走向衰败的村庄一座座;一片片被搁置起来无人耕种的土地,在游人的眼中不免有些苍白;而那些靠着本地的优势资源开展旅游业的村庄,因为外地人的数量盖过了本地人,所以,让这些客居的人也感到,村庄像长大后变了模样的孩子:陌生、失真。

乡村建设要避免人的半城半农

种种这些,对于起初想要建一座乡村里的天堂的我们来说,今天的现状无不让人感到失落,土地的搁置、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传统文化的断裂、乃至社会管理上的失控变得越来越棘手。而这些对目前的乡村来说,都成为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至于如何解决,解决到哪种程度,也直接关系着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

打开乡村的大门,是为了让乡村走向外部的世界,让里面的人在各方面得到提升的机会,以助乡村发展一臂之力。然而,这在今天看来,却有了另外一番景象:成了如何让外面的人重新走进乡村的问题。对于正在转型的乡村,从多个维度重新审视乡村建设,亦成为我们目前需要侧重的方面。

何伟行走在南方的一些由过去的小村庄发展而成为城镇的地方时,尤其是一些雏形模样的园区时,政府向里投入的大都是房地产、工厂、零零碎碎的一些小型商铺,还有一些基础设施。当然,这也是我们在城镇化下,为使一个地方变得更好所表现出的一贯做法。

但是,当这些设备投入进去,且在短时间内对该地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发现似乎哪里不对:大量光鲜亮丽的建筑摆放在原地,却空无一人;纵使建成了新农村、新城镇或园区,里面的人却依然少的可怜,最终成了乡村不像乡村又不像城市的地方。

没有不想奔向城市的农民,也没有不想奔向乡村寻找诗和远方的城市人。然而,去向何处找寻,寻找什么样的乡村和城市,以及能够给肉身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诗和远方究竟是哪种体验,也成了城镇化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这问题的解决,庸俗的城镇化并非路径。在城镇化背景下,对于当下正在进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半农半城的现象,在中国很多地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

为了乡村的发展,很多地方用以建工厂、一座座代表着城市符号的建筑拔地而起的方式来实现城乡之间的对接,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但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将农民吸引到城市的环境里生活,城市人口过度饱和,很多人因为个人能力的欠缺,处于失业状态,进而陷入了在城市里整天无所事事的窘境。而乡村因为人口的大量外流,造成了村中无人的现象。但这样的现象又会随着季节的变更而变化着:每到春耕秋收的季节,在城镇里暂住的农民又会回到各自的村落收种粮田。

其实,这又造成了更深一层、长期都得不到治愈的结果:往来于城乡之间的农民,精神得不到寄托,在乡村建起的具有城市符号的建筑也会因为人口流动造成土地的铺张浪费。从而造成了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像乡村,功能却两者兼而有之的半农半城的现象。

而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持续发生。首先要以人为出发点,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寻找一个更合理的寄托之所;其次,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文化建设为首要准则,为他们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以避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发生。特殊的文化才能形成各自独特的村落。

所以,避免半城半农,不仅仅是表现在村庄面貌上,更多的是,要避免人的生活方式的半城半农,精神寄托的丧失。在我看来,这是在城镇化建设中,最需要避免发生的事情。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城镇化环境下,我国不论在地理、人口数量还是生活方式上都不可能形成美国乡村人所有的那种生活方式。但他们在城镇化建设中所采取的方式,却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乡村的“诗和远方”的重塑

我们的城镇化和19世纪快速城镇化的美国相似,但他们在建设方式上却和我们大不相同。当美国的第一波改革浪潮横扫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时,对这些地区的建设,首先吸引人来到这些地区,为此开路的永远是商人、银行家还有律师,建起来的第一批建筑物一般都是法庭和教堂。最终基本形成有人集聚的新村落以及新社区。

从前后两者之间的对比可以总结出的是:让一个地方成为城市,尤其是试图将乡村建设成为城镇的模样,只是吸引圈钱的产业是远远不够的,尚形不成健康的文化氛围,也不利于乡村长期朝着绿色、生态的方向发展。文化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呢?《重返普罗旺斯》里有一个解释:造一座城,先建一座教堂。当然,这一说辞只是局限在宗教文化上,但也无不说明文化的重要性。另外,乡村没有比较大的产业支撑,将人留在乡村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7.7亿之多。而这样的数字,也只是停留在数字上。

对乡村城镇化而言,更值得决策者和当地管理者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如何转变他们已形成的固有观念:一旦成了市民,没了土地,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因为几千年的封建农业生产习惯,存在着明显的小农思想,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习惯上,表现在人们的文化水平上。农村的这些传统已经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上,这与人们城市化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产生了冲突”。

从这一方面来说,与其先改造乡村面貌,不如先注入教育。先让思想开花,之后再让乡村改造发生,或许,一切都将会变得容易。如此,纵使乡村成了一座城,也会和钢铁混凝土搭建成的城市有所区别。对于那些到新农村客居的人来说,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体验。另外,当本地人面对外来人时,也会减少惊慌失措感。

整体说来,读何伟以及他的《寻路中国》,其意义:见证了中国的十年变革;为已被城镇化以及即将城镇化的乡村的未来,寻得一个好去处。

另外,对城市里的人来说,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只靠逃离是无法从根本上为肉身及灵魂寻得一个安定之所的。那诗和远方的田野不过是厌倦了世事纷扰后,为心理上的疲乏所寻的一个处所。

而身在闹市对诗和远方的寻觅,用最近读毕的张爱玲的一部散文里的描述来映衬再合适不过:“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得。长年住在闹市里人大约非得出了城之后才知道他离不了一些什么,城里人的思想,背景是条纹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条子便是行驰的电车——平行的、匀净的、声响的河流、汨汨流入下意识里去”。

诗和远方作文 篇4

我有几个室友,他们曾经商量着想等到暑假或寒假的时候去西藏旅游。但是后来不管怎样,他们都没有行动,因为他们的商量好像出了问题,又或者说在其中的某一个过程就变成了中断的原因,又或者它们本身宅女的性质始终暴露无遗,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他们想要去看看诗和远方的决心。

我们曾经在一个地方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后来真的说要分别的时候,真的那么干脆地扭头就走,头也不回以前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原来一段感情那么持久,但是同样也那么干脆,可是当他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其实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

好像那些你一直以来都觉得很坚固的关系,但实际上他们也并不是缺乏维持,他们也许都只是始终在维持着表面上的关系,看起来很不错的样子,但实际上内核是空虚干瘪的。

等我们真的能够看清楚生活的现实时,我们就真的能够有成长的空间,或者是进一步长大了。

每个人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成长,每个人都在经历着那些我们从前没有的或者遗失掉的兴趣爱好,可是这一切却都在告诉着我们一个道理,人是一直在往前走的,不容回头。

诗和远方作文 篇5

小时候读诗,是唐诗的欢快、轻盈,与母亲的轻声细语,父亲独到的见解;入学后读诗,是宋词、元曲的深沉、悲欢,佐以老师的细心讲解,同学讨论的热闹。

而长大以后,诗是不断深化的情,由作者,及他人,再到自己。

汪国真的诗,是清远、闲静的,却难掩深处的沉重与悲伤,“如果,你是湖水/我乐意是堤岸环绕/如果,你是山岭/我乐意是装点你姿容的青草”。而郭沫若的是,有着欢快,但深处却拥有的是对光明的追求和胸怀天下的大士情怀,“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他们的诗,给我思考,给我理想与追求,也给我一个可以向往的远方。

读诗越多,越觉得自己对诗的理解,轻得像鸿毛一般。我曾崇拜过李白的诗,我感慨的是李白的诗的狂放、高傲,使人热血沸腾,而不是追问李白那里来的这股傲气,能挥洒出这般酣畅淋漓的诗篇。我想懂,可无奈人生的阅历与岁月的积累太短太少,所以我选择等待,等待渐渐走近。

远方,另一个很远很远的词。小时候,以为远方就是梦想,懵懂,幼稚,憧憬着成为了不起的大人物,亦或是扬名世界的科学家。而长大以后,我理解的远方,是追求的代名词。我追逐自由,追逐梦想,渴望有一双鸟的翅膀,健壮有力,飞翔在自己的蓝天下。

我曾浅见过别人的远方:杜甫,名字拥有草木之美的诗人,他的远方是人民安定,生活充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苏轼的远方是建功立业,“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或能做一个“闲人”,能常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我也曾打算过自己的远方,想象中,我和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和隐士一样,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

远方,很远很远,因为有了诗,又变得很近很近。

诗文,自有更深的诗文;远方,更有更远的远方。成长的路上,一直陪伴我的诗和远方,我会永远把你们珍藏,直到有一天,到达属于我的诗和远方。

★ 诗和远方

★ 共赴诗和远方作文

★ 诗与远方高一作文

★ 我的诗和远方的作文

★ 鱼池、诗、和远方散文

★ 追寻诗和远方演讲稿

★ 诗与远方800字高三作文

★ 小学生优秀作文欣赏:诗与远方

★ 母爱不容被误解作文

诗和远方作文800字 篇6

詹同学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你长大想做什么啊?”“我不知道啊!以后再说吧!

在我八岁时,我们一家人自驾游到了一个古镇。那里非常美,如同一本千年的诗集,被人遗忘在图书馆僻静的书架上,当人们不经意地走过,翻开这美丽的篇章,立即就会被它古朴而优雅的格调征服。”它就是素有“梦境家园”之称的黄姚古镇。

黄姚古朴清新、就像是深山里一首清丽的小诗。漫步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随处可见,参天的古榕,清澈的泉水,黄墙黑瓦的民居都见证了古镇的悠久历史。你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古镇昔日的繁华,一种坚实、古朴、清凉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悠闲、清静、自得是古镇生活的特色。清清的溪水在古镇里穿流,喀斯特地貌给予了古镇天设地造的美妙景观,使这有着近千年的古镇更加韵味十足。

古镇里形态各异的岩石随处可见,石蛇、石蝙蝠等造型栩栩如生。突然,我大叫一声:“妈妈,我踩到了一条鱼了!”妈妈闻声一看,只见历经千百年风雨仍泛着青光的青石板路上,有一尾三尺长的鱼形石,有如在凝固的溪流翻滚。我兴奋地又踩又跳,想沾上一点鲤鱼越龙门的喜气。走着走着,传来一阵叮咚声,原来到了一条小河前。小河的水清澈见底,我伸手一碰,小河对我淡淡回眸,冰凉冰凉的感觉很舒服。“叮咚叮咚——哗哗——淅沥淅沥”三种声音就像是三重奏,再配上小鸟轻快活泼的鸣叫,更像是一个乐团。不过,我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我边走边想,哼起了小调。“啊!对了!歌声!”原来少了主旋律,也就是歌声。我兴奋的跑回小河边,清了清嗓子,便开始放声歌唱“……”

我发现这样的天然伴奏配上歌声,简直就是天造地设。于是,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请流水,丽鸟为我伴奏,请蝴蝶为我伴舞,请萤火虫做我的灯光师,请彩虹做我的化装师,请花草树木做我的舞台设计师,请大自然做我的赞助商,请天地万物做我的观众。为那里歌唱,同时,也以此锻炼我的唱功。不知不觉,边玩边唱,我发现我唱歌变得很轻松,老师也夸我唱功变强了不少,于是,我也爱上了,为远方歌唱。

开学后,爱问问题的小詹又跑来问我:“你想好了吗?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笑笑,说:“你记忆力可真好,我啊,我想做歌唱家!”因为远方的几次歌唱,让我有了梦想,爱上了歌唱,同时,也终于解决了小詹想问我的问题!

诗和远方作文 篇7

区块链的“苟且”:从数字货币开始

究竟该怎样给“区块链”这一术语定义,目前仍然莫衷一是,因为“区块链”的概念和区块链本身一样,仍然处于从0到1的过程之中。正因为如此,张健先生也打破书的一般体例,从第0章开始,沿着人类文字、货币的起源、信息传递和价值传输手段进步的逻辑,说明区块链技术诞生的必然性。所以,“区块链”正是伴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出现的。2008年11月1日,由一个自称中本聪的人在一个隐秘的密码学评论组上贴出了一篇对电子货币新设想的研讨陈述,提出了“区块链”这个概念。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创造了第一个区块,设计出了一种数字货币,大名鼎鼎的“比特币”就此面世并完成首笔交易。由于“区块链”像一个数据库账本,记载所有的交易记录。这项技术也因其安全、便捷的特性逐渐得到了银行与金融业的关注。

在中本聪的设计中,“区块链”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和生成下一个区块,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每一个区块都是独立的,权利和义务均等,数据由“链”上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核算和存储,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这就是它“去中心化”的鲜明特征。因为“去中心化”,所以系统是开放的,除了被加密的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数据对所有人公开、高度透明;因为“链”上每一个节点都基于同一套公开透明的算法、都独立自治,所以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不起作用,除非能够同时控制和修改“链”上超过51%的节点;由于私有信息被加密,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所以交易也就无须公开身份,成为名副其实的无需信任的信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美元信用危机无疑打了新货币经济学的脸,实际上否定了其“否定货币是自然演进”的观点;随后,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呼声,尽管没有了下文,但实际上却回到了货币价值贮藏职能以解决交易时空分离矛盾的传统理论框架。在这个层面,凭空而生的“比特币”显然难以担起重任,甚至被人视之“庞氏骗局”,但随着其“链”越来越长,币值也就会越来越趋于稳定,本身是个不错的游戏,所以世界各国不少商户选择了接受比特币支付。但无论如何,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特别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无意将引领未来货币的演进轨迹,美国、欧盟等都将加密数字货币作为了重点建设目标;2016年初,我国央行专门召开了数字货币研讨会,行长周小川也表示将积极探索发行数字货币。

区块链的“诗”:重构信用和效率

不受任何金融机构、政府控制,货币主权是主权国家短期内难以放弃的,但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高度匿名化、全网数据同步无法篡改、流通范围无界限、交易成本低等特点,却让人们无法忽视其价值。互联网到目前为止,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信息的快速制造和传输,所以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但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思维,却为我们打开了价值转移和信用转移的窗户。美国投行高盛就表示:“该技术可以被视为一种全新削减成本的工具,并可以对于那些古老的中心化机构,通过以中介身份来获取利润的方式发起挑战。区块链技术的解决方案将不仅仅对于消费者是一个机会,对于那些有远大目光的企业也是一个机会。”目前,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已在试用区块链技术处理股票交易,花旗集团、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瑞士联合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等也都正在尝试应用区块链技术来打造快捷便利、成本低廉的新一代交易作业系统,我国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也已率先在爱心捐赠平台上应用了区块链技术,让每一笔款项的生命周期都记录在区块链上……

科技延伸媒介,媒介更新人文,人文重塑规则。在张健的《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一书中,“价值互联网时代”的主张,是我们不能不重视的一个观点。通过书第一章对区块链本质、运行原理、现状、未来颠覆性潜力的分析,以及第二章以数字货币、互联网金融、物联网、以及新一代基础设施为例对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新产品和新机遇的剖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区块链技术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重构信用和效率。传统的中心化方案,一方面要求建立起对这个中心化的人或者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交易主体信用的局限性就必然要求中介的背书;而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用一个公开透明的程序算法解决了交易各方的信任机制问题,让信任关系的建立完全不需要借助第三方中介,从而也就解决了信用在一定的机构、地区或者国家范围内的局限。

重构信用带来的去中介化,智能合约自动加入区块链之中,之后由系统自动核实、结算,不仅解决了“违约”的风险,而且效率自然提升。以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的实验和测算为例,传统上,一笔证券交易需要通过证券经纪人、资产托管人、中央银行和中央登记机构的共同协调才能完成,需要几天时间来清算交割,就是我们俗称的“T+X”,目前最快的也是“T+0”,而在区块链上,仅仅需要10多分钟便可完成,而且去中介化智能交割,也避免了金融消费者因中介处于强势地位而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担忧。使用区块链技术,清算交割的时间减少1天,美国两大证券交易所每年将减少27亿美元的清算和结算的成本,这还不算后台系统因纸张真正消失而减少的成本。我们现在强调的大数据,如果数据都存在区块链里,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时将节省80%的时间成本或精力成本;如果所有的应用和创新都将基于区块链,将会更大幅度地降低所有的成本。

区块链的“远方”:以人为本的智能生活

区块链技术首先影响的是金融行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就指出:“如果传统金融机构做的是规则1.0,互联网金融企业是2.0,区块链就是3.0”。尽管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和拓展道路是坎坷曲折的,但技术的快速变革还是令人惊讶的,区块链本身已发展出公有区块链、联合区块链、私有区块链等不同类型,区块链技术也从1.0的数字货币,进化到2.0的数字资产与智能合约,以及目前3.0的区块链自治组织、区块链自治公司甚至是区块链大社会,除了传统的金融行业之外,应用场景已经深入到包括科学、医疗、教育、供应链、物联网、游戏、政务、公证、社交、人工智能等在内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张健在《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一书的第三、四章中,就结合区块链的技术原理,深入具体地讲述了区块链技术在不同行业中可以实现的应用场景,本质上都将是以智能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以人为本。

比如,面对“你妈是你妈”“你是你”的奇葩证明,只需要以区块链的形式存储于互联网上的每天生活痕迹,或者消费等数据就可以自动证明,我们将不再需要反复证明自己的身份;屡次发生的“疫苗安全”问题,只要将审批疫苗生产的国家食药监局、生产疫苗的企业、销售疫苗的经销商、采购疫苗的各级疾控中心、各个医院,以及最后的疫苗使用者都纳入一个基于区块链的系统,传统以编号为基础的疫苗追溯弊端就可迎刃而解,哪些单位和个人经手了那支疫苗,将永不可灭;现在的保险理赔,如果运用区块链技术,只要状态发生改变,联动变化就会激活,将不再需要发起理赔、提供各种证明票据,赔偿金就会自动从保险公司的账户划到受益人的银行账户;美国的IBM公司已经指出,运用区块链技术,物联网将进入一个更加引人入胜的世界……如果区块链超越技术的范畴成为一种方法论,必将给人们一种越来越以人为本的智能生活。

年轻时候的诗和远方 篇8

很巧,最近我成为了上一期杂志中提到过的由SEE和GGF共同发起的“劲草同行”的公益导师,劲草同行主要支持处于成长期环保公益组织的关键人才,评选的标准很有意思,四不选:“不选美、不选丑、不选富、不选贫”,强调“成长期、是块料、可导性”。这次我参加了2015劲草年会和第三批劲草伙伴评审的全过程,很愿意跟大家来描绘一下这一群选择公益环保事业的年轻人,为他们留下影像,因为他们将会是十年、二十年后的马军或王利民,他们会是中国公益环保的未来。

他们年轻,大多衣着普通,纯色棉质;素颜,眼神朴素自然真诚;话音柔和,不争不怒,但你能感觉到骨子里的坚韧坚持。

“当我看到三门峡的移民到武汉郊区后只能喝门后小沟里的水,看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用化肥和畜禽粪便养鱼从而导致整个湖泊水质短时间恶化,站在黄浦江上游喝着明显苦涩的白开水时,我无法让自己平静地在国际机构中去推动大流域项目和政策的出台,我希望自己能到一线去。”沈黎平,80后,上海道融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负责人。

“儿时的故乡风景秀丽,每天可以下河游泳,到水稻田或滩涂上摸鱼抓螃蟹,母亲在海岛上工作,我骑在母亲的肩膀上由她趟着海水带我上岸,大自然的美好和大海的力量早已在我内心刻下深深的烙印。后来河水变臭,稻田变成楼房,海里布满垃圾,我期许做些力所能及的改变,寻回美丽的童年。”刘毅,80后,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总干事。

他们不像同龄人那样去考虑房、车、漂亮衣服和名牌包,他们关心蓝天、关心水源、关心飞鸟、关心空气、关心白头叶猴……他们关心那些无力为自己辩护的大自然。这样的“奇葩”很难为世人和家人所理解:“我从待遇不错的上市公司辞职创办环保NGO,妈妈开始都不理我,我回家过年她都不跟我说话,现在好些了,她开始慢慢知道我在做什么了。我们团队很团结,曾经半年没发工资、连我们吃的米和油都是志愿者捐的,也没有人说要走。”刘曙,长沙市曙光环保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90后的姑娘,带领一群90后,为受重金属污染而患病的村民奔走发声。他们后来得到一笔资助,我问她是不是马上用来发工资了,她说没有,小伙伴们都同意钱全用来做污染调查。做事有勇有谋,有朝气有韧劲,不由得让我想到柴静的一句话:“青春本身自有尊严。”

陪伴他们的劲草同行的企业家导师们每次参加活动不光不拿酬劳,还自掏腰包付路费房费,其中有一位导师叫王积刚,劲草小伙伴们称他为出心出力出席的“老王头”,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关注环保,但是那时候条件不成熟,所以我选择以陪伴你们的方式来完成我年轻时候的心愿。”从你的青春到我的青春,导师团队都是如此热心付出。

公益环保,有时很愉快,比如自然保育、教育倡导;有时很沉重,比如污染防治、环保诉讼;但终归环保这件事,是与天底下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谁都无法脱身于事外的。这些扎根于公益环保的年轻人,坚定专业,心中自有一团火。随着我们国家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愿你们扎实成长,不负青春,相信属于你们的时代要来临了。此刻仿佛听到中国环保NGO第一人梁从诫先生所说:“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不尽我们的力量,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

关于诗和远方作文集锦 篇9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和远方作文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和远方作文 篇1

对你的依赖,已经形成习惯。这个暑假,我要去寻找新的生活,不能玩物丧志,不能日复一日地天昏地暗。

我想,我始终是有一点和别人不同的。尽管我说不出来这一点究竟在哪里,可是我始终坚信着。她们的未来在这里,而我的在远方。现在我不谈诗和远方,因为我没有资格。

身边的那么多朋友谈了那么多场恋爱,因为鸡毛蒜皮而分手,我开始不相信永恒。

其实哪里有什么永恒。

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

我把手机收好,不打算随处带着了。尽管我知道,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可是我的生命组成部分也未免太过杂乱,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故事都有。

你愿意听我的故事吗?

世界这么大,我能去哪里。大冰说,愿你我带着最微博的行李和最丰盛的自己,去这个世界旅行。

突然想起,好久没有带着妹妹去图书馆逛逛了。没有手机的人生不刺激,没有书的人生才是真的单调。曾经看过一句话,身体和灵魂必须要有一个在路上。我不能去满世界地旅行,那就让我的灵魂自由翱翔吧。

诗和远方作文 篇2

画布上,一点一线,一勾一勒,都是诗和远方。

——题记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转眼间,我已经成了一名翩翩少年。从小爱幻想的我,总想成为一名画家。即使现在,我总是把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展现在画纸上。在绘画中,我总能感受到其中无限的乐趣。

摆好画架,放上画板,铺上画纸,取出调色板,拿出颜料和水桶,盛好水。我坐上红木凳,带上耳机,提起画笔,望着窗外的景色,开始画想象中的天空。

我先在纸的下方画了一排黑色的房子,接着萌生了一个想法:将一幅画分为两部分,左半边画白昼,右半边画黑夜。于是,我蘸了一些淡蓝色颜料涂在调色板上,混着低浓度的酒精,在纸上笔走龙蛇开始画起来。

我不时拿笔涂鸦,不时站起来打量,不时思索片刻。我画上了几朵浮云,一轮初阳。又将笔头弄湿,在淡蓝色的空中溅上金黄,表示灿烂的阳光。

白天的部分完工,该画黑夜了。我粗略地铺上了一遍墨蓝:取了些许盐,在未干的墨蓝色上撒着。霎时,蔚蓝色的笔触到被融化的盐缓缓晕开,变作了缥缈的霜蓝,像极了撒在天宇上的点点繁星,又宛若神秘美妙的极光。我点点头,松了口气,待画风干。

而今的我已娴熟地掌握多种绘画方法,课桌上的都是绘画工具。在画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无比的乐趣,常常因为画了好画而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我明白:伽利略仰望星辰,为研究浩瀚无垠的宇宙;柏拉图仰望星辰,为思考生命的意义;而梵高仰望星辰,是为了把星空的美印在心上、留在画里。

大千气象,苍茫人生,彩色世界,黑白精神;浓淡浅深,经纬纵横,色彩染晕,大写乾坤。其实,生命无不像这画中的风景,可以没有色彩渲染的轰轰烈烈,但只要能画出“天地之魂”,便是领悟了绘画的真谛,找到了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作文 篇3

也许在你看来这个世界上暂停周围很多人都是在无所事事的。可实际上的并不知道在你看不见的角落里,在那些黑暗赵静的光芒里,他们也在非常忙碌的为自己的人生出谋划策。

你可能从一开始就被这种天真的情绪所误导,所以根本就没有耐心想去寻找真相。

就好像你是砍柴的,人家是放羊的,你和人家聊了一整天,但人家放完羊了带走回家,而你却一无所获。也许我们在想的时候觉得这只是个寓言故事而已,人现实生活当中并不会那么可怜,那么傻。

但实际上在社会上这一类型的人大有人在。

这好像刻舟求剑邯郸学步那些非常明显的寓言故事,在现实生活当中都有人变着法儿的去演电。也许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时候的某些行为是多么愚蠢,但是得回过头来才会发现回首的那一瞬间你就已经成长了。

以前我很喜欢背诵那些古诗词,可是后来我渐渐地就忘记了这件事情。因为我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了其他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应该有所成长,我的兴趣爱好应该有所发展。

可实际上那样的美好却只蕴含在那些美丽的古诗词里面。

之后的文章写得再怎么浮躁也没有借口。

比如在我们上课的时候,有多少同学并不认真听讲,他们也许是在玩手机打游戏,也许是在沉迷于看剧和小说里面。我们总觉得自己有多忙,可实际上这些劳务有时候根本就不必要。

但是我们为了不让自己有一种愧疚感,只能自我安慰,让自己觉得自己很忙。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我欺骗。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去走更远的路图,想要去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那么就一定要改变这种自我欺骗的机制,学会坦诚相待讨好自己,让自己明白学习和提升并不吃亏。

诗和远方作文 篇4

岁月静好,执一卷诗书,踏着青春的节拍,徜徉在诗情画意中,寻找人生的航向,描绘着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一蓑烟雨任平生

初入青春,一系列困惑接踵而至,学习节奏快,与父母分歧多,与老师有隔阂……我仿佛陷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想要挣脱,却找不到方向。小时候渴望长大,可长大后又嫌烦恼太多,恍惚间,我如迷途的小鹿,四处乱撞,不知何时,已遍体鳞伤。无意中,读到东坡先生的《定**》,“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先生在写这首诗时,正值仕途失意,屡遭贬谪,出门游玩,偏遇下雨,却无雨具,同行人皆抱怨。但东坡不以为然,聆听雨韵,“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从诗句中,我看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依稀之间,一丝光亮照进了我的心田,于是,我学会了静听雨打芭蕉,细数秋凉;学会了煮水烹茶,笑对人生。

以诗和远方为伴,学会笑对风雨。

关山度若飞

我的青春是幸运的,不似秋瑾,“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不像李清照,“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学生时代,我有幸遇见了人生的贵人——可敬可爱的老师们。在我因考试失败而沮丧的`时候,有魏老师“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鼓励;在我取得成功而欣喜时,有邓老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赠言;在我冥思苦想陷入疑惑时,有李老师的循循善诱;在我稍有进步而得意忘形时,有“西瓜蔡”教鞭的警醒……诸葛亮遇到了他的知音——刘备,自此,“受任于败軍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传诵至今。我相信,在各路贵人的帮助下,人生路上,我也定能“关山度若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以诗和远方为伴,学会感恩,拼将一死酬知己。

为伊消得人憔悴

常言道,初三试卷满天飞。不错!初三生活单调而又乏味,每天迎着朝阳赶往学校,披着星光离开校园,奔波于两点一线之间。中考将至,不安的情绪随之增强,害怕自己三年的奋斗没有回报,害怕错过人生的第一辆“动车”,害怕未来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百般无奈,坐于窗前,翻开《宋词》,柳永的《蝶恋花》映入眼帘,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触动心灵,冲击灵魂。是啊,中考不可避免,不如背水一战,纵使没有成功,至少未来回忆时也不会遗憾,而且还能骄傲地说:“拼搏过,无怨也无悔。”于是起身昂头,继续学习,“望尽天涯路”。

以诗和远方为伴,学会放手一搏,不给自己留遗憾。

感谢诗和远方陪伴我一路走来,点亮了我的时光,润泽了我的青春,描绘着我美好的未来。

诗和远方作文 篇5

至此,我还是个学生,还是要学习,但,我仍在幻想,或许,在海的另一端,有一首诗,它叫《远方》。

也许以后,我到了非洲。终于看见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数万只动物在奔跑,那草原绿地像是渲染上去的。我来到东非大裂谷,走到了谷顶。谷真的很深啊,抬头望向天边,夕阳太美了,闭上眼,仿佛眼前还在灼烧着。

也许以后,我到了欧洲。亲爱的《蒙娜丽莎》,你还在那里吗?你的微笑很美,眼睛也仿佛在笑。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你们的画作——我想她们一定很漂亮,那幅《创世纪》引人遐想,那首诗中描绘到了。英国的那条本初子午线,总有一天,我会到达那里,脚踏两个半球,朗读那首美丽的诗。

也许以后,我到了北美洲。那是美国大峡谷?这真的可以在宇宙上,朝这里看,就能看见?科罗拉多河在里面流动,我已经感受到它流动了,很清凉,周边焦红的岩石把河水映红了,一切看上去都很欢快,瞧,天上的云在笑!

也许以后我到了南美洲。我可以再欣赏一次巴西的“足球杯”吗?那时候比赛很激烈吧?足球就在所有球员脚下滚动,风扬起了灰尘,汗水浸湿了他们的T恤,弄脏了他们的脸庞。

也许以后,我到了南极洲。有雪,有企鹅,可以用雪来堆很多很多雪人。这些雪人立在那里,比边疆的白杨树还直,顽强也可以从这些立在冰天雪地中的雪人体现出来,企鹅太令人喜爱了,它们比企鹅娃娃可爱多了,会走动,会成群聚在一堆,憨厚地令人发笑。

我的诗和远方的作文 篇10

是的,那诗,来自远方那是让我陶醉的远方。

我领略过庐山令人沉醉的雄奇。

傍晚,碎金般的斜阳浸红了山头上的天空,飞鸟归巢,扑动羽翼,在这红透了的苍穹中印下一排精巧的痕迹。此时,我与长袖诗人相约,一同将心置于远方,一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看那庐山瀑布,如一条银锦,悬于九天之上,垂直而下,撞击着层层叠叠的山岩,激起飞花碎玉。这是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王安石的悬空千丈素流分,更是我心灵深处向往的远方。

我欣赏过西湖的秀丽画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向我们展示了西湖的春日风光。春水新生,春莺争鸣,春燕衔泥,春花渐开,春草刚绿,我不禁陶醉于这个属于西湖的春天中,无法自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如仙子,身披娇艳的衣裙,立于西湖无波无澜的水面之上,令我心动。这一路行程,杨万里领着我品味西湖的美景,感受西湖夏日独有的韵味。

我见识过千万奇峦雄峰,江海河湖。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让我钦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让我折服于楚水不畏阻碍,勇往直前的气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让我惊于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雄伟气势

诗歌如一艘小舟,从历史的长河驶来,载我通向万水千山。它默默地向我讲述山河的故事,讲述那湮没在滚滚江水中的悲欢离合。读诗,我可跨越时空,与李白共对酒,与苏轼同赏月;读诗,我可打破距离,一直向前,通向远方。

诗和远方其实就在眼前 篇11

我说:“兄弟悠着点,谈个恋爱不至于。”他却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要有诗和远方,懂不懂?”

很快,他充满“诗和远方”的生活便无以为继,女朋友也把他甩了,借的钱还不上,生活一片愁云惨淡。后来他日日为了还债而奔波,过年连家也不敢回,整天一张苦瓜脸,连笑都笑不出来。

大学的室友老七是我们哥几个里面条件最不好的,我们好歹也会出去吃喝玩乐,他连去饭堂都舍不得吃好的,顶了天也就是一个月花上两三百,过得有多艰苦,想想都觉得害怕。他总是不好意思蹭我们的吃喝,所以我们出去聚会的时候,他老是缺席。

我曾经问他:“一个人在宿舍不闷吗?”他说:“不闷。”然后掏出几百块钱买的山寨手机,打开相册给我看他在学校里散步时拍下的樱花,美!

掂着他的大水壶在校园里瞎溜达,正是老七生活里的一大乐趣。每当看到好风景,他都会用那像素低得没法看的手机,庄重地拍下,然后给我们分享。

有一次他坐火車从老家过来,火车站到学校足足20公里的路途,他硬是走着回来的。我们都以为他疯了,他却乐呵呵地和我们说路上的风景和车水马龙的感觉特别不错。老七说:“我虽然穷,穷人穷开心。不能人穷连快乐也不要了吧?”

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里曾说,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就是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人的生活虽然苟且,心灵却有诗和远方——老七就是这样的人。在苟且的生活里,只要能找到乐趣的真味,诗和远方其实就在眼前。

几个月前,小轩意气风发地对我说她要去北京做新媒体的时候,我惊呆了。我说:“在广州,你可以轻松找到一份舒服的工作。北京竞争那么激烈,你又不熟悉这些,何必给自己挖坑呢?”

她踌躇满志:“不是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么’?北京就是我的诗和远方,我不想在广州苟且。”话都这样说了,我只能祝福她如愿看到远方的田野。

小轩刚到北京的时候,天天发布励志状态,大有“我来,我征服”的气势,可是很快就没声音了……

年前,她辞去北京的工作灰溜溜地回来了。每每被人问及原因,她就说:“北京有雾霾,工资也不高,房租水电一扣就不剩多少了,吃饭还得一块钱掰成两块花,周末都不敢出去溜达就怕烧钱,简直比眼前还要苟且。”现在,小轩在一家合资企业做客户经理,工作得心应手,收入也不错。周末各种野炊、远足、徒步、聚会,生活多姿多彩,就连下厨做饭发的朋友圈也是诗意盎然。做饭与作诗,衣食与诗酒,她终归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与乐趣,而不是追求表面上的诗和远方。

远方未必能看到田野,但是人只要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发现生活的乐趣,谁又能说眼前的柴米油盐不是诗呢?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写道。

归有光虽穷,却能在自己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月洒院墙、风摇影动,生活看似苟且,却满是诗。其实,你总以为自己在眼前的苟且里挣扎,假如暂时没法走到远方,那就去发现生活里的乐趣,属于你的诗和远方正在等你。

找到自己现实的位置,解放出一个自由的心灵。有乐趣的人不会担心生活的苟且,因为他们知道诗和远方就在眼前。(资料来源:徐嗖)

诗和远方作文 篇12

同样的雨,有人看到的是愁绪万千,有人看到的是润物无声;同样的落花,有人欣赏它的缤纷美丽,有人怜悯它的柔美无助;而同样的豆浆,当你以不同的心情去品尝时,其味道也并不始终如一。是的,生活在物质之间,而又在物质至上,是选择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只取决于心灵的选择。

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生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是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要与物质打交道,总要为物质而辗转奔波,没有人能高居于物质至上,甚至脱离物质而生存,但我们可以选择诗意地生活,以优美的姿态去完成宿命给予我们的任务,去跋山涉水、去翻山越岭、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

物质是生活的基础,而诗意和远方是生活的本质。生活并不等价于生存,“活”有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清新优雅以及其所带来的愉悦鲜活的之感;而生存是栖居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物的状态,它是生命的基本状态,并不需要任何心理素质或是更高的精神追求。然而,反观今日的人们,却有无数的“生存者”,在物质之间流离失所,无所皈依,本已心力交瘁却仍不知疲倦地耕耘着,成为一种常态的存在,岂不悲哉?

总是记起慧能祖师那首小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难道不是对那些热衷于物质而执迷不悟的芸芸众生的告诫吗?佛曰:破我执,破法执破无明。诗意才是甘霖,远方才是归宿。物质带来的是枯燥与沉沦,心灵永远不需要物质来喂养,恰恰相反,在缺乏物质的世界里,心灵才能茁壮成长。

在我看来,在生活的各个维度中,总能找到一维,那是梦想的领地,是诗意的栖息地,他超脱了物质的三个维度,是心灵生长的净土。《华严经》有云: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请不要忘记,还有诗意的梦想,和美丽的远方!

时间盛开的雨下

时间如雨,微微信步之人会懂得它的嘤嘤低喃,如萦萦之词,绵绵不绝。时间是雨,匆匆奔跑之人会被这冷雨打湿了衣裙,或是重重地滑倒,渐渐湮没在时间的荒野里,有如一粒沙,或是一粒尘,像蒲公英的瓣瓣花种,随着长风消散在风中。

时间如潺潺溪水缓缓流去,人的生命随着时间点点散去。人们明白,世上没有什么时光机,也难以通过什么虫洞回到过去,所以生命是一场随性的表演,或高亢,或低沉;或缓缓,或匆匆,这全在自己的一线念想之间。

生活是用来品尝的,时间是用来生活的,所以,我选择慢慢的生活。豆浆店的老板告诉学生:味道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你。你给味蕾时间,味蕾便会报以真滋味。正是如此,生活正是如此。只有给了生活足够的时间,生活才会把最美的时光慢慢煮老,再暖暖地反馈给你。只可惜在每个人的世界中,生活总是有的,时间却总是少的,所以这种煮不透的生活总是凉凉的,涩涩的。

在时代的潮流的催促下,不太富裕的人儿们迫于生计,总是东奔西走的,无形中压榨了生活的时间,所以生活也没有什么美好的东西回馈给他们。常常,我们眼中的他们,所谓“生活”,或许还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生活的定义从檐下听雨的优雅一点一点变成了房子、车子、票子和孩子的重压,养家糊口的小生活固然有滋有味,但却总像黄昏下的彩霞,背后藏着即将离散的预言。

黄昏再美,免不了夜的吞噬;花儿再美,逃不过季节的变化;人儿再美,抵不住岁月的摧残。匆匆见过后所残留下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段回忆,而回忆中的美,却常常累得人憔悴不堪,形如泪殇。

木心说过: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是的,是庸常可悲地被生活拽着走,还是勇敢地做生活的主人,牵着生活漫游时间呢?不如伫立于青草离离之上,凝望晚霞的渐渐黯淡;不如捧着花儿,陪伴它慢慢地枯萎;不如紧扣爱人的十指,等待时间一点一点抚弯彼此的婆娑背影。

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不必早一步,也不怕晚一步,既然恰好赶上,就请别吝惜那一点儿的时间吧,小心地捂着火苗,等待时间一点一点地把生活煮透吧。

所食为何?

一碗豆浆,两般滋味,缘于人,缘于心境不同。所食为何物?是生存的凭籍还是生活的享受?所食为何事?为匆匆赴下一站,还是为眼前一碗,半日消闲?

诗人北岛警告众人:“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衰老。”而如今人们不惜衰老频频校对时间,是为能让自己老得风光还是死得风光?他们校对时间,也分割时间,切成合适的大小,套入可抵达成功的公式。而公式化的人,为摄取营养而食,不知品尝,不知细嚼,不知回味,只负责吞咽。他们所食为何物?当你企图告诉他们,他么所食为生存的凭籍而非生活的享受时,只会收获茫然而不屑的反馈。因为他们早已食罢自己的灵魂。

所食又为何?《圣经》中说:“吃劳碌来的饭,谈及食欲,本是枉然。”人们以生存的责任为借口遗忘生活,却也忘了自己为何而食,为何而活,寝食皆忘所求为何?负箧曳屣所求为何?卧月眠霜所求为何?当你从味蕾上剥夺时间,当你从生命中剥夺灵魂,当你终有一日抵达了祈愿的成功,那时你所食为何?琼浆玉液,百般珍馐。可那时你所求为何?不过是遗忘在故土的一碗莼菜汤。彼时莼菜汤易得,食莼菜汤的时间易得,但你的味蕾已被冷落数十春秋,尝得出物是人非的沧桑,尝不出失而复得的温暖。

何必等到尝不出时再以泪佐味?何必等到经年经事后再挂怀曾被草率对待的美好滋味?所谓美好滋味,言人人殊,不过是数九寒冬巷尾笼着热雾的小摊上一碗酒酿圆子,不过是春来花发梅英疏淡冰澌融泄后河边一把鲜绿逼人的水芹菜,不过是深夜撂笔不经覃思便闯入脑中的猪脚面线,不过是身处异国他乡遥遥千里依然遗憾挂怀的五彩虾片。突发的食欲,突发的生活意趣,往往简单而强烈。为何总因各种牵绊而被搁置?

所食为何?所求为何?为何典当眼下的生活预付来日的享受?可知道灵魂可当不可赎,可知道没了灵魂的来日,山水万重,遥遥无期,泯于荒芜,枉然。

一种生活,百般滋味。勿等它们随灵魂久置而变了滋味。给自己的味蕾一点时间,满足生活,满足于生活,回馈灵魂。

所食为何?为意趣,为何而食?为生活。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纪伯伦曾叹道:“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出发。”当越来越多人被时代的浮躁与快节奏所支配,异化成一台台按作息表快速运转的机器,他们已然感受不到风的轻柔,食物的美味以及生来作为人所拥有的幸福。

生活的节奏快,人们不快,便落后。于是随处可见的为赶上班时间而脚步匆匆的白领们;为求片刻利益而不停盘算的商人们;为了考取一所好大学而天未亮就起身学习,脚步速度不只是平常人多少倍的学子们,似乎都在努力适应这个社会,但多数人不知不觉中心也被侵蚀,变得快节奏,甚至于不想不像人的心。

一个快节奏生活的人,可能是成功的,但不是幸福的。他每天忙于生计,按部就班,适应于快节奏,忘记了风拂过的感觉,千金美酒于他不过是借酒浇愁,即使疲倦也不敢停下。

这样的人,便是现代人。现代无古人矣。

古人大多是幸福的。

陶潜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平静生活,尽管并不富足,那抹闲适与悠然都为他的人生增添亮色;李白洒脱超然的生活方式,亦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反观李斯,一生追求功名利禄。他得到了。他后悔了。将亡之际他才明白“牵犬东门”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陆机临终之时才再想听听那“华亭鹤唳”。我们也应该学会放慢自己的脚步。不是让灵魂跟上脚步,而是让脚步跟上灵魂。

当你心躁、快,千金美酒也饮之无味;当你放松自己,让心慢下来,一杯清水也甘之如饴。阿尔卑斯山麓有这么一块标示牌,上书曰“慢慢走,欣赏啊!”被快节奏侵蚀的人们,旅行也毫无意义。一幕又一幕本应映在心里的美景被囚禁在冰冷的机器里,人们以为收获了美景,可被做成标本的蝴蝶,还是蝴蝶吗?慢下来,用眼睛记录风景,在心里的,是一幕完整的风景,有慵懒的云、柔和的风和和煦的阳光。

身处于此,我们无法改变,正如哈佛大学一句校训“我们不能选择自然的故乡,但我们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在这样的时代里,快节奏的人们正如熙熙攘攘的看官,而我们可以慢下来,在这世间做一朵出尘的莲,伴清风而开。

从前慢

小店的主人,也许是从木心先生的诗里走出来的,守着黑暗无人的小巷里如豆的灯火和蒸腾的雾气,丝丝甜香慢下路人的脚步,让行色匆匆的人们感受味蕾真实的滋味。

味蕾需要时间,所以今天的豆浆更甜美;生活更需要时间,所以悠然的步伐踏出更深刻的足迹。从前慢,慢的不仅是车、马与邮件,还有在等待中默默酝酿的心。一封薄薄的信,装着一份炽热的情,翻过山淌过水送至一生唯一的爱人手中,信上的折痕都是那么饱含爱意。而那杯被时间催促着落肚的豆浆,味蕾还未与其好好地打声招呼,二者便擦肩而过,也无怪学生尝不出那个中滋味。

从前的慢,寥寥数百字可在一对有情人手里不知厌倦地被读上百遍,而如今一天一句“爱你”也填不上人与人之间深深的沟壑。阿尔卑斯山路上的一句话,人们惊为天人争相传诵。可若是在城市街头劝人慢行,只怕会被当做宣传交通安全而一笑了之。那学生何其有幸,能在一勺一勺的品味中尝到真滋味。慢,不只是慢在脚步,为极致风景驻足片刻转身又匆匆离去,而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等待收下一封来自远方的信。

水流加快,里头的船也不由自主随波而去,想在涛涛江水里慢下来,绝不是件易事!那么,亲爱的人,请不要让今天快速流淌过去的.冲刷走从前悠悠的慢。走得无论有多远,我们总要回头看看,想想为什么而出发,在思考中,自然也就慢下来了。

慢,是为了看到更多的真实,倘若一味驻足不向前展望,过去的终将腐朽。不如,像三毛里中的那棵树,一半深深根植于泥土,慢慢吮饮大地的乳汁;一半肆意张扬在风中。与泥土共生,让时间慢慢流过根系;与风声为伴,让从前的慢为迅疾的风打下牢固的基础。

仔细的品味也许倡导不仅是甜美,还有绵绵的苦。但苦却也恰恰凸显了甜,也将现实呈递到眼前,不为过眼繁华迷醉和烦恼,也不为逝去的美好而哀悼,让人注视着眼前。

我希望,会有一天,一叶落地而知天下秋能出现在每个人的心底。

从心感受生活

同在蔚蓝星球的包围中,我们路过相同的风景——有人驻足聆听,有人匆忙离去。于是我们生活的轨迹便从此分岔,走近生活或远离生活。而我们大多数是后者,忘记了生和活……该重新感受生活了,从心感受生活。

木心曾在《从前慢》中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我们都很慢,活得很慢,但却正因如此,我们清晰地晓得我们活着。生活虽然带走快乐,令人悲伤,但我们尚且明白生活还在流淌。而如今,时代坐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世界的运转迅速了,省去了等待的时间,省下了因等待而焦虑的心,也失去了从前的慢、从前的生活。

阿尔卑斯山路上有这么一句可爱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这好似在这么个高速运转的世界突然有个小孩拽住匆忙来往的大人破口而出的一句无理却诚实的话。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幸听到这样的声音然后从漫无目的的飞速中清醒过来,睁开因风太大而久闭的双眸,向一直在向你挥手的花草树木投去一个目光。回归本心,回到生活,感受生活。

纪伯伦曾如是说:“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其实不仅如此,我们还因已走得太快,以至于世界留给我们的印象只有一个擦身而过的身影,渐渐地,你疑惑了,所见之物是一个个模糊的身影,这样的自己真的来到过这个世界上吗?我们走得那么快,连自己都快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生命变成了某一速率上狂奔的质点,一日又一日,直到它突然在某一天某一点安静地消失。

墨西哥有这么一句谚语:让灵魂跟上脚步。这不是在说让灵魂也变快,而是忠告我们慢下来,回到灵魂所在的速度,让身旁的风景变得清晰,让风小一点,让心安稳一点。曾经擦身而过的墙角其实有朵花儿悄悄绽放,曾经擦身而过的人群其实有句问候没来得及传达,曾经擦身而过的自己的灵魂……原来它竟然在某一天远离了我们,但一直在等待着我们以适合灵魂呼吸的速度,归来。

清早的火车站,长街里还未褪去的黑暗和普通的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脸上还挂着一丝倦意的店主面带微笑递上了一杯豆浆,我一勺一勺慢慢地喝,味蕾很是满足。

上一篇:保安人员职责及考核方案下一篇:春游心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