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共8篇)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篇1

(空一行)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

(空一行)

摘要:(即本文的中心内容或内容要点)

关键词:(3—5个,即用于表达本文主题内容,如“题目一”的关键词为:国防意识、大学生、现状)

(空一行)

(空两格)正文

(空一行)

参考文献:

1)、作者,刊物或书籍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

在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各种势力的斗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有新的发展,世界上依然存在不安定的因素,祖国的统一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认为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为重要,加强大学国防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安全环境面临的严重威胁,自觉强化国防观念,有利于凝聚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为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有力的保障,有利于更好的动员组织群众,奠定人民战争的基础。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训练,其最基本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综合素质。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其中军事训练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环节,军事训练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军事训练在对受教育对象培训的过程中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的辩证统一”;还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是大学生接触国防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善于发挥军事训练的“双重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

在学习军事理论课中我了解到了其实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我获益匪浅,我知道作为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国防知识,培养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军事理论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了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军事知识、认识战争规律,预知未来战争的特点,必须把学习军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把中国国防、军事思想、高技术战争作为课程的重点和主干,划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类,形成一个主干清楚、层次分明、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应遵循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原则,增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坚持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和模型,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但是为了更好地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就要提高军训工作质量,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既要注重启发,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要借助挂图、模型,运用多媒体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观摩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我军武器装备时可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军队院校,参观现代武器设备和兵器模型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大学生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管理上要注重实效,要将军事理论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学生学籍管理体系,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在发放毕业证书、授予学位上给予必要限度,增强大学生参与军训的约束力。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篇2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历史地位和功能的要求

高等院校担负着向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就明确指出:“在军队, 军政机关、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 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1]。”“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 根本问题是教育人[2]。”那么, 在普法工作中, 高等院校就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工作, 其所起的教育效果显然是家庭和社会无法替代的。

同时,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 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集中体现在高科技与人才的竞争, 而高等院校又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主要基地, 所以说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归结为教育的竞争。高等院校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内容的改革和课程的合理设置, 都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方向、素质和类型。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仅仅靠具有某一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己无法解决, 而是需要大量的文理兼通的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 它日益受到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法律己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把法律素质作为自己成材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要求自己。所以, 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并随后写入宪法。这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 标志着我国将告别“人治”历史, 走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新阶段。所谓“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务,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表明广大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主要力量。人是法治的主体, 也是实现法治的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民主的法治思想不可能自发地在人的头脑中产生,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 树立现代的民主法治观念, 无论是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 其状态都是以人的活动和行为为最终的依据。在我国推行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障碍, 是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这是由我国历史传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它各种社会因素所造成的。十七大指出“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因此, 必须大力开展法制教育, 让人民群众了解法律, 遵守法律, 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履行自己的义务, 没有这些, 依法治国就是一句空话。可见加强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和要求[3]。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成功与否将成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三、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

自从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我国大大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立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我国确立下来。它一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调整各种市场行为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 确立了法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享有的权威, 即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统治地位, 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的遵从, 法律高于每个人的个人意志。所以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如果没有法制, 市场主体的财产权以及其他权利就无法实现;如果没有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正当竞争就难以得到保护, 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就失去了前提和保证。可以说法制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市场经济是法制的基础。因此,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现市场经济法制化, 培养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是首要任务。人们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养成知法、护法、用法和守法的习惯, 在实际工作中, 自觉依据法律调整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才能维护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正确运转, 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公正、有序、健康、持续地发展[4]。可以说, 法制教育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将来必定要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从事市场交易活动。所以, 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法制教育的作用比以往更加重要。

四、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国际经济文化合作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机遇与挑战并存。党的十七大中提到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贸易将深入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体不仅面临的是机遇, 更是挑战, 激烈的竞争要求大学生不仅要遵守本国的法律法规, 更要严格遵守国际规则, 了解和掌握国际规则, 这样才能利用国际规则更好地维护本国的主权和本国的合法经济利益, 保护自己的利益, 以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如果不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 就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摔跤, 就有可能跟不上国际的步伐, 这同样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对全体公民的法制教育, 更要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五、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践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方向,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 这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们得出的共同结论。道德与法律作为两种调整人类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道德的内化机制和法律的外化作用共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当前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 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 人们在过多的追求物质财富享受的同时他们的精神家园正在衰落, 物欲横流、精神颓废, 这些越来越成为21世纪困扰人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由于“人性”的不确定性、未完成性以及“魔鬼”与“天使”的双重特性, 故公民需要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规约。道德与法律不仅仅是规范, 同时还有提升公民主体意识, 促进公民人格完善与精神完美的功能。将道德的自律与法律的“他律”手段结合起来, 才是克服人性缺失的根本途径[5]。法律具有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取向, 其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伦理价值取向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法律对人的权利的实现, 对人的道德义务的遵行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道德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存在的不足,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更强有力的社会规范调整体系,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保障。所以说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明白法律规则, 树立法制意识, 养成守法习惯, 是全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重要路径, 更是践行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六、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

社会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指个人在一生中, 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与互动中形成个性,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扮演社会角色, 以不断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个体社会化是反映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 其内容非常广泛。所以可以说, 大学生社会化就是在学生自进大学起, 在中学社会化的基础上, 以校园文化为依托, 能动地学习知识、掌握行为规范、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为祖国有用人才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学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 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而大学生社会化包含着法律社会化的任务。法律社会化使大学生树立了法律观念意识, 知道了法律权利义务, 并且养成了守法的行为习惯。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 将成为社会的主体, 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是未来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重要来源。其思想意识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就有可能起到负面的影响。客观上, 大学生今后面临的工作环境就是我国要建成法治国家的环境和中国加入WTO后的环境, 法律意识是大学生行为的思想基础, 如果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完备, 大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就有可能遇到阻碍。

同时,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就是从一定意义上培养大学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能力, 从而造就大批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造就大批能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依法维护国家利益、担负国家重任的合格人才。在现代社会, 法律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时时处处规范公民的行为。因此, 帮助大学生形成较高的法律素养, 促成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摘要: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内在要求。当前,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积极改进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6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63.

[3]常立飞.略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J].当代法学, 2000, (6) :9-11.

[4]朱家明.试论高校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J].四川三峡学院报, 1999, 15, (4) :62-65.

浅析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意义 篇3

关键词:责任教育

目前人们对青年一代的责任意识的现状愈来愈重视,因为大学生的责任教育被大家广泛关注,因此成为现代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重点。而针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不仅是提高教育发展的问题,对于社会的进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为了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就需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培养。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到80年代这20年的时间里,为了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几乎把教育改革重点都放在提高学生知识的结构上,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道德教育的培养。因为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才能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因此为了使大学生具备这些素质,就需要加强学生责任教育,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的水平,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和成长的重中之重。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这个身份是社会对他们才华的认可,也是对他们的高素质高道德修养的承认,而责任感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的很重要的道德标准。这已逐渐演变成社会培养大学生责任的动力,而这种内在的驱动力需要由责任教育发挥其作用。但是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过很多的误区,越来越多地教育者都在进行教育本义的挖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成为目标。我们在追求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自由意志和责任感的培养,二者是毋庸置疑的关系。为了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需要灌输责任教育,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有效的引导,这样才能给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带来较高的发展。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是历史的传承。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尤其中国又是一个礼仪大国,儒家思想文化又深入人心,使人们把“孝”“礼仪”等作为评价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而“知行合一”的客观实践,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善恶观念,使人们形成“克己讓人”责任感,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局面。经过多年的发展也证明,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确实也是根深蒂固的。

因此,中国发展至今,我们仍然推崇和追求儒家文化。但是,现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教育的重点,也是文化、道德教育的核心。到了20世纪的后半期,越来越多的责任教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在1972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明确表明教育事业该向哪个方面发展,其中包括每个人是否能够承担道德上的责任感等。

在1989年的国际研讨主题会议上人们也开始进行讨论,主要从“学习生存”发展到“学会关心”、“学会负责”等。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召开的关于如何发展21世纪人才素质的座谈会,更是把发展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开发能力当作是学术的通行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0月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首次明确指出高素质人才必须是负责任的公民。因此,责任教育也被国际教育看成是教育的一个新概念。

再者,大学生责任教育能够保证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因此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发展和挑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强大,主要就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而民族素质的创造力是决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的指标。我们面对全球发展的新局势,需要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而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很强的思维能力的中国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为构架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作出主人翁姿态,以过硬的素质迎接挑战,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起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带头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我国高校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主要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还能够使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带动社会其他群体的发展,还要自身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法规的义务,勇于承担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形成所有人都尽职尽责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此来保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并且能够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使其的责任感成为人力资源发展必不可少的素质,使人力资源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具有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有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魄力,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是国家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也关系到社会、民族未来在时代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一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赵文静.试论责任和责任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2000(10).

[3]陈君.责任教育:当前学校德育的一个重点[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9).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篇4

国防,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国防一方面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利益和安全的保障,关系着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进而影响到这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长远发展。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自春秋末期的诸侯并起逐鹿中原到元朝的蒙古铁骑威震欧亚,兵强马壮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朝代的兴盛。而后宋王朝重文轻武、积贫积弱,明清后期政治腐朽、国防空虚,在内忧外患中纳贡称臣、割地赔款,偌大的中华帝国在“蛮夷”的坚船利炮已无招架之功、更休谈还手之力!百年的耻辱深深地烙在了中华的历史中,向每一个后人警示着:弱国无外交!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中华民族欲立足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中国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就必须加快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力量。

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政治多极化使世界大国之间保持着既斗争又合作的微妙平衡。发展经济和科技实力成为世界各国国家政策的核心。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瓦解,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冥顽不灵,恐怖主义气焰嚣张,日本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贩毒、走私等跨国犯罪屡禁不止……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为了保障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振兴国防!

振兴国防的重任就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的优秀群体,更应该承担起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使命。国防教育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培养我们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因此,积极投身祖国的国防建设事业,不仅是我们报效祖国的方式,也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

所以,大学生入伍对于国防教育来说,有着重大意义。(1)大学生入伍是贯彻兵役法规的具体体现

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第10条也明确规定,可以从非军事院校的毕业生中选拔预备役军官。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兵役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作为大学生,也有义务履行兵役义务的责任。过去由于我国兵源较为丰富,大量的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应征青年已满足当时形势下征兵工作的需要,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除少量直接征招为军官或文职干部外,绝大多数都没有履行兵役义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一些民办大学也列入国家招生计划,这样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适龄青年越来越多,未被录取的高中毕业生中可以征集的对象相对减少,对完成征兵工作任务产生了一定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征集部分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拓宽了新兵征集的范围,将更多立志献身国防事业的有志青年纳入征集对象。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国防意识,他们当中不乏早有携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志向;同时,依法征集在校大学生入伍,可以使在校大学生更早地了解部队,受到系统的国防教育,这对于大学生乃至全民国防意识影响深远。从长远来看,征集在校大学生入伍,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军队建设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2)大学生入伍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军队主体的士兵,主要是由高中以下学历人员构成,在上世纪可以称为是有文化的军队,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现代战争打的是高科技、远距离,操作现代武器的士兵还是高中以下的群体,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现代化水平要提高,国防实力要增强,才能保卫国家发展的胜利成果,军队战斗力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如果还停留在上世纪50、60年代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兵员结构是无法实现的。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军的根本宗旨。新时期我军的战略方针是打赢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为此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密集型向科技型的转变,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核心是向科技要战斗力。那么要实现两个转变,确保打得赢,关键在于人才,人才从哪来?单靠军队院校培养人才已不能满足层次和数量上的需要,所以,大学生入伍对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大有好处。同样一个大学生士兵和一个高中生士兵到军队院校去接受培训,大学生士兵一定比高中生士兵知识面宽,从而掌握军事知识和技能的速度要快,深度要深。培养出来的干部知识结构就会高,在部队发挥的作用就会更大。目前我军官兵的文化结构大体是1/3是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的占近2/3,还有一部分是初中文化。这和国外许多国家的军队官兵的文化结构2/3是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1/3为高中文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我军正逐步加强质量建设,实行科技强军,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批新型武器装备部队,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军官,同时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士兵去操纵和维护。所以,大学生入伍,对优化部队兵员的文化结构,对适应军队知识密集、技术先进的需要,对加快我军科技强军、走精兵之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大学生入伍是顺应世界趋势的一种表现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军训工作,将大学生军训作为加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美国制定了全民性的《国防教育法》,同时还制定了专门针对青壮年的《普遍军训与兵役法》,要求公民在规定的年龄必须参加军训,履行兵役义务。据统计美军现役部队中有30%的将军和40%的校、尉级军官来自设有后备役训练团的学校毕业的大学生。随着军事高技术的飞速发展,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大学生应自觉融入到武装力量建设体系中,从而保证武装力量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高(4)大学生入伍是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

青年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素质高低,国防观念的强弱,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青年学生这个根基,以增强他们的民族精神来辐射、带动全社会的国防观念的增强。大学生入伍是落实国防教育的极好形式,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系统的国防知识和国际安全形式教育,使他们增强忧患意识,激发起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政治责任感,自觉地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入伍是落实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国防观念的治本良策,也是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的明智之举。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国家将有一个更加完整的全面普及的军事理论教育体系,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伟大的贡献。

参考书目:《大学生论文》。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军事理论基础教育》

《百度百科》

关于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篇5

辉县市胡桥乡中心校郭新童

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关涉中学生的自杀行为,重在预防,破除中学生自杀的诱因是必要的直接的措施,但要从根本上对中学生自杀进行防控,生命教育能从观念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生命中的苦难和挫折、养成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

一、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发展、提升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亦即生命意识水平和价值的教育。

(一)了解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生物课堂上及其它活动中传授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

(二)敬畏生命:“敬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情感。生命是大自然中的神妙、美好、伟大之物,所以就对他产生敬畏的情感。这种敬畏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高尚的社会情感。

(三)尊重生命:尊重生命也是一个种情感。在这个世界上,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一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而且也要尊重他人的,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

(四)热爱生命:在敬畏生命与尊重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热爱生命。热爱是一种稳定、深厚的情感,它只会加深、加固,而不会淡薄、消失。每一个人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而且,只有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热爱;也只有热爱他人生命的人,才能真正地热爱自己的生命。生命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相互热爱之中:充分理解和把握自我生命的人,就一定会对他人的生命负责.(五)保护生命:在敬畏、尊重、热爱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生命加以保护。只有真正爱生命的人,才会自觉地保护生命;同样,也只有注意保护生命的人,才会有对生命的真正的爱。

(六)提升生命:就是要提升生命的地位、作用、价值和质量。

二、中学生对生命漠视原因的分析

为何有些中学生未能走完自己的全部生命历程,却在如梦般的青春岁月里,选择了轻生?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中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对生命的漠视。

在他们眼里,生命不值得敬畏,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心理负担)相比,生命显得太渺小。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充满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冷静、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的矛盾。随着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变化,观察力增强了,注意力较前有了进步,思维力有了全面提高,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迅速加强,而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因而也最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2.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过于脆弱。

现在的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

3.当前我们学校教育的缺失。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德、智失衡,重智轻德状况;在德育内容上,心理健康教育严重不足。同时,中学教育中法制教育的缺位,导致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内心缺少对法律的必要敬畏。中学生漠视他人生命,甚至伤害他人生命正是法制教育缺位的结果。

4.家庭教育不当。

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一方面家长过度娇惯孩子,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力差。另一方面斥责、苛求、打骂,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心理严重失衡。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方法少,易陷入束手无策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便轻率地选择了不归之路。

三.教育的的具体措施

面对当前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不少有识之士已开始对我国教育本身进行深刻地反省,认识到生命教育已成为青少年思想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个全新教育课题。

生命教育是一种旨在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等。那么,如何对中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1.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引导他们感受生命之宝贵。

让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显得尤为重要,并应成为我们教育的主旋律,因为没有了生命,一切美好的未来都将成泡影。

生命教育本质是一种生死观的教育,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无价”、珍爱自我以及顾及他人生命;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关注生命,珍爱生命。

教师在生物认识生命课上,可以让学生追忆一位自己所熟悉的并且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在内心想像着与这位逝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使学生感悟到: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两次生命,生命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生命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相比,正因为其有限且不可逆转,所以才愈发显示出其珍贵。

当学生真正发自内心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时,他们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通常是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当然,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可贵的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技能,掌握遇到突发事件时简单易行的自救方法,以避免危险和伤害,以此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必要前提。

2.教育学生知恩感恩,让他们体味生之不易。

如果中学生对生命产生的过程、生命的价值没有太深的感性认识,就很难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难拥有自觉的人文关怀意识。为此,教师要善于发掘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资源,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知恩感恩教育。教师可让学生了解生命产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让学生明白:创造一个生命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要把这个小小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

要历经千辛万苦。教师还要将知恩感恩教育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人,如亲友、老师、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能变得如此温情、和谐、丰富多彩。

知恩感恩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懂得和领悟爱,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

3.磨砺学生的耐挫力,打造他们坚强的意志。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不可能万事如意,都难免会遇到挫折。而今天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亲友的呵护下成长。一旦遭遇困难和挫折,就会有人来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耐挫力一般比较弱。升入中学后,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和学业的加重以及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社会对其独立性要求也与日俱增,如果遇到挫折,得不到他人及时的帮助,部分学生很容易烦恼,甚至方寸大乱、不知所措。所以,让学生掌握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使他们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

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能拥有健康心态,以较强的承受力去应对突如其来或不易战胜的挫折。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角色扮演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小冲突、小委屈„„从中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随时去接受生活的锻炼和考验。

4.引领学生升华生命,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

众所周知,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的载体,社会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两者缺一不可。生命教育的主旨不仅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还在于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人。

5.生生命安全的“制度建设”

6.保学生生命安全的“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醒目处设置安全警示标语如“人人把好防火关,有备无患保平安”、“珍惜生命,远离火灾,消除火患,国泰民安”,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在实验室、电脑房醒目处悬挂“安全操作须知”;严格执行“学生出入校制度”;配备数量足够、质量保证的楼道应急灯、灭火机等安全设备;确保各安全通道、消防通道畅通无阻。

7.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0 篇6

作者 我是海元

52****** 单位:通信工程学院 自动化*班

联系方式:151****** 邮箱:1062352132@qq.com 摘要:现代国防教育转向既为正义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服务,又为培养合格人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上来。本文论述了高校国防教育对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观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国防教育

意义

国防教育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其他教育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很多大学生却对这门课程不太重视,有人甚至想方设法逃避这门课程。针对这种反常的现象,我就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谈谈我的见解。

一 改善知识结构

国防知识是一个包容了从天文到地理,从内政到外交,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基础科学到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知识群体,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学习、掌握和运用国防知识,国防科技,有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军事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校的国防教育是通过集中军事训练,上军事理论课和分层次的多种形式国防教育,以及课程之外的国防知识演讲、竞赛、军事夏令营等军体活动来体现的,无论在德育,还是在智育、体育等方面,都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它不仅有助于良好道德的形成,而且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从而极大的激发我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反过来军事斗争又大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等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是以军事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一项综合性教育,其主要形式是开设军事理论课和进行军事训练。开展这一教育,对学生的智育,特别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有其独到的作用。通过军事知识的传授,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国防教育对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很大帮助。例如:军事思想、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等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而队列、等军事训练科目又非常突出其实际操作能力。其中许多课程本身又完全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学习军事地形学,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识图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用图方面的实际能力。因此,国防教育是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地结合的教育,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增长知识才干、提高智力素质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 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基本军事技能训练能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并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使大学生长期处于脑力劳动状态,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脆弱,视力下降,身体素质差等问题。而高校的军事训练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集中训练的特点是,严格、紧张、统一、有序。这对于刚刚走出家门的大学生来说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军事训练很好的培养了大学生顽强拼搏和集体主义协作的精神,增强我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为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防教育对增加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很有益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军训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在训练中的要求又是非常严格的,包括严格的纪律约束,严格的动作标准,严格的操作规程,严格的生活管理等,这些都无疑会使学生领略到一种全新的感受,获得在其它任何生活实践中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做生活的强者,站直了别趴下,流血流汗不流泪,这是对青年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军训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心、艰苦奋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与部队教官的朝夕相处中,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同学们清楚地看到:作为一名军人,从来都是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在困难面前一往直前,从不计较个人安危和得失。这样对帮助学生们克服心理脆弱、增强自信心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普遍爱学习,积极上进,自主意识强烈,但也有一些突出的弱点,那就是处处以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高校国防教育无论在教育内容还是组织形式,实施教育的环境条件还是方法措施,如平时艰苦的野外训练、严格的集体生活、标准的内务管理以及经常性的评比竞赛等,都将对大学生树立高度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等起到示范、引导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对人民军队的发展历史和光辉的战斗历程的学习中,使大学生懂得解放军是一个高度团结的战斗集体,任何战斗行动都是集体行为,个人只有服从集体或在集体的支持下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任何军事行动都需要大家互相协作,不怕牺牲,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否则将招致失败。在军训中,大学生通过队列、正步、军体拳等项目训练,特别是在训练中连与连之间的拉歌比赛,使同学们进一步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高校国防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革命英雄主义思想,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熟悉战争谋略,学习领导方法和艺术,并能从战略高度去观察、分析、设计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智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作风养成。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三 增强国防观

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任何民族要振兴,社会要变革,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精神,都需要把人们振奋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伟大的奋斗目标。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形成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艰苦奋斗,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等等,就是我们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就是我们民族的优势,就是中华民族国防意识的精华。

目前,高校国防教育基本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及要求制作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最新最快最先进信息,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课外国防教育活动灵活多样,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保证国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稳定和长效功能。

国防教育基地具有现实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很多高校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还可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由部队派出军官和军事训练员,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以军人的高尚风范和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活动、建立校园国防教育网站、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充分利用国防文艺占领学生文化娱乐阵地,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国防题材的电影、戏剧等,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国防教育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防教育的信息量,使大学生从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中,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知识和技能。

爱国主义是开展国防教育的动力和源泉,是倡导社会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的主题。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充满着对国家对民族强烈而深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等,都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传统。当今世界,国际生存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对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有许多大学生走进部队走进国防建设的行列。大学生对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国防建设肩负着历史责任,大学生的素质构建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高校只有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才能培养学生以国家安全与发展为中心的理性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观、战争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学习的目的,唤起学生对国家安全利益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使学生自觉的履行国防义务,致力于国家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1】苏印荣《浅谈普通高校的国防》河北科技大学武装部 【2】李彦 《充分认识国防教育的意义》〔2006年11月〕

【3】《浅谈高校国防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2008年09月〕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途径

大学阶段是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对大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青年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 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他们的文明水准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 提高自身修养、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让青年学生从身边做起, 从实际出发, 对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顺利步入社会以及社会和谐风气的形成、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1、体现了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成果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等人才的主要场所, 它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 还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 在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中, 如果重视礼仪教育, 必然会倡导礼仪教育, 会在师生中形成注重礼仪的氛围, 这种氛围必然会影响到每一位师生的言行举止。尤其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毕业后必然会将这种行为和风尚展示和传播给社会, 不注重和倡导礼仪教育则适得其反。[1]因此, 每一位青年学生的礼仪素养的高低都集中反映了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成果。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

礼仪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礼仪教育, 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是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进一步说, 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 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3、促进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仅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也决定着他们毕业后是否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给出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2]由此可见,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交往技巧, 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 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4、推动整体国民素养的不断提升

举止文明, 待人以礼本应是中国人的一个基本素质。然而, 在国家发展的一段时期里,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曾受到了空前的破坏, 传统礼仪严重流失, 加之前些年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偏向应试教育, 而大学生教育又忽略了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 以致现在我们有一部分国民有明显的不明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 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与国人的基本礼仪修养, 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 对推动整体国民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设相关公共选修课普及礼仪教育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 比较重视书本知识和专业知识, 而轻视实践知识和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因此, 真正懂得礼仪知识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他们只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 从家长或老师那里知道一些简单的礼仪礼节而已。步入二十一世纪的市场经济社会, 对于大学生而言, 他们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面临着就业、生存和挑战。因此, 高校针对目前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及现状, 面向全校开设《大学生礼仪》公共选修课是十分适时和必要的。在课程的安排方面, 可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日常礼仪问题、自我形象的塑造、大学生交际应酬等方面的技巧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举例和讲解。[3]同时还可播放一些有关礼仪方面的音像资料, 使讲解有针对性,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兴趣, 又对他们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指导作用。

2、通过日常教育活动学用礼仪教育

良好的礼仪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而是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历练中不断打磨、锤炼而形成的优秀品质。在高校礼仪教育中, 也应该将礼仪教育普及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染和熏陶。“少小若天性, 习惯自然成”, 能够积日常行为的涓涓细流, 才能汇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大海。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礼仪教育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积极倡导全员参与。每个人都争做礼仪的表率, 从我做起“以礼待人”。如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舍友之间, 甚至亲人之间都要有基本的礼仪, 使全校上下都洋溢着讲文明、知礼仪的良好风尚;二是要认真落实在一切行为上。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其实礼仪素养的体现不是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 也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时间, 而是体现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从细微处见真涵养。

3、利用校园精品活动深化礼仪教育

高校校园内不仅要定期举办大学生礼仪大赛, 以及与之相关的辩论赛、征文比赛、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礼仪讲座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还要在此基础上, 积极形成本校的精品活动。如:部分院校开展的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活动, 它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培养“四个新一代”的要求为指导, 以“争做文明学生, 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 以“学习文明规范、树立文明意识、塑造文明形象、维护优良秩序、创建文明校园”为目标, 开展了基础文明修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校园美学教育四个方面的教育。这项活动的长期、有序的开展, 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风尚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 高校应充分利用精品文化效应, 并以此为平台, 将大学礼仪教育的内涵和领域进一步深化。

4、结合就业创业指导落实礼仪教育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具备良好职业礼仪素养的学生在就业求职的竞争中, 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 将礼仪教育和学生就业相结合, 可以让学生明白, 良好而规范的礼仪不是空喊口号, 它不仅是大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还将拓宽他们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就业空间。使他们从主观思想上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从而使高校礼仪教育的实际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展现。作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 、学校领导要重视毕业前学生的礼仪教育;2) 、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在毕业班学生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3)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系列讲座, 对毕业学生进行系统礼仪指导;4) 、结合就业实际, 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5) 、各部门形成合力, 对毕业生实施礼仪教育等。上接第218页

我国是文明古国, 自古有“礼仪之邦”之美称, 而当今社会,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高等院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 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代表着先进文明的发展方向, 它对社会文明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让我们为高校礼仪教育工作的普及、完善和提高, 努力探索、实践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为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彤, 韩俊武, 申洋.普通高校之礼仪教育观及其有效措施[J].时代文学.2008年05期[2][3]赵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素质教育.2006年1月

参考文献

[1]张彤, 韩俊武, 申洋.普通高校之礼仪教育观及其有效措施[J].时代文学.2008年05期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及举措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文明教育 意义 举措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思政专项课题“素养缺失语境下的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201432933)

【分类号】G641

一、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

2016年浙江省教育工委、团省委、省学联倡导在全省高校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专题活动,该活动旨在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意义深远。

1.有利于增进人际和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高校的学习生活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为他们进入社会搭建了人际交往的演练平台。校园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学生也要面对与同学、老师以及社会人员的人际关系,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心应手,关键取决于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一个谦和礼让、举止文明的学生,往往是人际交往中的赢家。而自身的文明素养就是其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也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2.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高等教育承担着传授知识和育人的职责,育人远比传授知识难得多。育人实质是品性和素养教育。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尚善、尚信、尚美、尚礼,而这“四尚”恰恰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当今社会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养的重视度远超过对其业务水平的重视度。换句话说,业务能力可以慢慢培养,而其人品德行却不是短期内能塑造出来的。因此,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服务社会,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3.传承中华文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需要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然而,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漠然。同学间不屑使用文明语;见到老师不问好、视尊师重教的传统为形式主义;把举止随意、不守秩序视为个性自由。特别是中国游客的海外不文明行为遭到曝光后,也引起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生遍布于各行各业。然而其精神风貌和举止言行却会直接影响到周围的人,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加强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教育,关系到社会道德风尚的整体改善,关系到下一代人的文明程度,也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针对目前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现状,课题组以义乌工商学院学生为例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文明素养是值得肯定的。90%的学生认为言谈举止会影响到个人形象;80%的学生表示能够做到就餐排队、公共场所保持安静;74%的学生表示不会乱丢弃垃圾。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上课迟到时有发生,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在人际交往中,学生还缺乏主动沟通和必要的社交礼仪。比如向老师主动问好、同学间使用文明语等方面,43%的学生表示自己做不到;有的学生甚至觉得这些行为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大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 家庭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文明礼仪教育。调查中我们发现89%的家长重视孩子小时候的文明礼仪教育。然而,随着孩子升学压力的增大,大多数家长把注意力转向了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艺术特长的培养方面,文明礼仪教育开始走向边缘化。因为文明礼仪程度不会在升学中进行考量。多数家长认为,迅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大事,与考试无关的东西都可以暂缓。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文明素养教育渐渐成了家庭教育中的辅食。

2.学校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考试成绩,文明素养水平很难在考核体系中得以体现。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原则上都把德、智、体、美、劳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尺。而德、美和劳是学生文明素养的综合体现,在现实中难以精准量化,也就很难纳入考核体系中。55%的学生认为,学校多数是以考试成绩的排名作为评优标准,而考核的标准也成了学生关注的焦点。

3.学校相对宽容的环境,往往不利于学生纠正不文明的行为。调查中我们发现,师生对于校内不文明现象容忍度高,这种容忍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76%的受访学生表示,不会阻止同学的不文明行为。一方面认为,别人的事情不便过多干涉;另一方面也担心会给同学带来尴尬,影响到同学关系。相反,大学生不文明的行为如果发生在校外,往往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学生往往利用这个包容环境,45%的受访者表示,在校园里举止会自由随意些,但在社会上则会注意自己的言行。

三、加强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构想与举措

1.高校的管理层要树立素质育人的理念,对文明修身活动給予足够的重视。台湾有一所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明确提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号召学生凡事从自我做起、勇于担当。由于培养目标明确,上下齐抓共管,致使中信毕业生在台享誉30多年。因此,学校管理层的培养理念是关系到文明修身教育成效的关键。

2.加强思想教育,使素养教育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首先,通过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要让学生懂得品行重于才华的道理,一个文明有礼的人更易赢得机会和获得成功。再次,讲清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质是敬人。古人云:“礼者,敬人也”。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因为尊重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自信;尊重还可以化解矛盾,增进人际和谐。当学生真正懂得文明修身对其人生的重要意义,才能把它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3.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遏制校园不文明行为。学校首先要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校倡导什么行为、反对和禁止什么行为、惩罚什么行为,让学生有章可循。其次是健全考核制度,把文明礼仪作为对大学生评优的重要依据,突出学校的育人职责和功能。再次,完善学校监督体制。学生会可以设立曝光台,定期回放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对不文明行为者予以扣分和曝光。

4.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文明教育落到实处。大学生服务队在上岗前要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培训学生如何使用文明语、怎样与人沟通以及得体着装等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把平时的说教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上一篇:整治吃拿卡要优化发展环境自查自纠下一篇:市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