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启示作文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活中的启示作文(精选14篇)

生活中的启示作文 篇1

一天我的一个同学找我去骑自行车,还说要和我比赛,我想:他之前就没我快,我这次肯定势在必得。于是我爽快地答应了他。可他要和我比慢车,我想:我听说过比快车,可还没听说过比慢车。但我又一想:他连快车都比不过我,就更别说慢车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可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一慢下来就摔了个大跟头,而他呢,又慢又稳地到达了终点,他的轮子比我大的多,还比慢,真不知道他下了多少功夫。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左腿蹬一下,右腿再蹬下,慢慢的不就慢下来了吗?于是我采取了这个办法,果真赢了。

又有一天,哥哥的一个同学去找哥哥比赛游泳,哥哥的游泳技术可高超了,一定可以战胜他的那个同学。没想到他竟然要比谁慢,哥哥一慢下来就像石头一样沉底了,差点喝了一大口水,我想:这不就和我那次和同学比慢车一样吗,可以换一种思维想一下。我没过多长时间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游泳的方法里最慢的是蛙泳同,再加上哥哥高超的技术一定能赢。我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哥哥,哥哥听了我的话,说:“妙!妙!可真是个好办法!”哥哥听了我的话用蛙泳,真的赢了。

生活中的启示作文 篇2

[金手指路]

一、打开思路,精选材料

生活馈赠给我们的,有不计其数的“启示”。从写作的角度看,“生活中的启示”是指我们从生活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个“生活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中、读书中、看电视中、听音乐中、实验中、观察中……生活中的平凡事,大到学习活动、小到衣食住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警醒,促人深思,这些事都可以作为习作的素材。关键是你要会从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抓住别人看不见的道理来写,抓住其中最“亮”的事情,写出带给我们的启示。

例如《做作业的启示》《爬竿的启示》写的就是发生在学校里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同学们亲身经历过的,写起来就比较顺手。

二、掌握诀窍,快速构思

写好这样的作文有一个诀窍,就是把文章分成两块来写。第一块,具体叙述一件事情;第二块,写出自己在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我们可以采用“事情——启示”的模式来写。前一部分是叙述的事件——“因”,后面的部分是自己在前面的事情中受到的启发——“果”。这里的“果”,不是单纯意义上事情的结果,而是指事情的意义,文章的主题。

例如《生活中的启示》一文,小作者就是按照“事情——启示”的模式进行写作的。开篇先交代自己和乡下表哥去荷塘“采荷花”这件事,是按照“去荷塘——赏荷花——采荷花——栽进荷塘”的顺序叙述的,特别是事情的经过写得很具体,每一个部分都展示得十分细腻;接着在文章的结尾,小作者站在“制高点”上谈启示:“生活中,我们不是经常遇到类似的事吗?满怀好心情出去,最终却扫兴而归。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用平常心对待所发生的一切,我们的生活不是会始终都充满欢乐吗?”此结尾将文章的主题升华了,言虽尽而意无穷。

三、巧开头,妙结尾,来龙去脉交代清

1.一件事情总会有起因、经过、结果等几个部分。我们在具体描述的时候,应该把握事情发展变化的全过程,重点叙述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是按什么顺序发展变化的;其次要注意把事情叙述得完整、具体、有序,把事情的经过作为文章的重点写具体;再次还要写好事件的细节——在事件的细节处留神,在观察中注意那些不起眼的动作、情节、景物等,以取得“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艺术效果。

2.本次的作文是先叙事,后写启示。所以,文章的开头,与我们平时写的叙事记叙文一样。你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写。

如《第一次炒菜的启示》是这样开头的:“古人常说:‘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拔河比赛给我的启示》开头也很好:“拔河——真的只是一项体育运动吗?不,我从一次拔河比赛之中获得了启示:团结就是力量!”

3.这次作文的难点就是要写好结尾。这里的结尾,应该根据前面所叙述的事例,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道理。写出你明白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把你自己想到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如《爬竿的启示》一文,小作者就是先具体地叙述了爬竿这件事,然后在文章的结尾写出自己的启示:“通过这次爬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都要掌握方法。这样,事情就能成功。”

四、反思生活,发掘深意

日本生活作文启示 篇3

生活作文教育在日本有较长的历史,它产生于日本近代的学校教育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次复兴。日本生活作文教育是以大量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改革作文的内容与表达方法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它提出的背景与我国当前学校教育状况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我国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背离的情况也是相当普遍的,作文教学的“形式训练”倾向明显,借鉴日本生活作文教育运动的成功经验,让作文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改革作文教学的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一、回归生活引发真情实感

日本写作教学十分注重回归生活,“它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它是以儿童自主地、能动地表达为出发点的,它是主体作用于对象同时又深化对自我思考。它是一种完整的对象性活动。”①也就是说,生活作文使写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互为因果。生活阅历丰富有助于写作表达,它可以改变以往写作与生活脱离的情况,写作也有利于提升生活品味,因为写作介入生活之中,可以使生活丰富和深邃起来。学生写作时,在真诚地拥抱生活亮丽的同时,也真实地反思生活,这样就使写作成为生活必需的一个部分,成为促使人格形成的活动形式,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其实,日本生活作文的教学思想与我国一直倡导的“写作与生活密切联系”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的确,学生生活就是一座原始金矿,而习作应是经过矿厂提炼的产品。应该让学生的习作走入生活,写生活的喜怒哀乐,写生活的酸甜苦辣。《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但多年来,我国的写作教学虽然也一再强调学生的写作应该反映生活,应为反映生活而写作,但由于习惯于两节课内交卷,这种写作实际上只可能是思考辨析,或者干脆是为作文而编造生活。有的教师不断地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有些教师则制造一些“生活体验”,如为了写“擦鞋”,就要求学生把鞋和鞋油带到课堂上,实际擦一遍,然后写,即所谓“为作文而生活”。但诚如一个学生所说:“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去春游,临行前老师对我们说回来每人要交一篇作文,到了那里要仔细观察。结果没玩好,作文也没有写成。”作文本来应该是为了反映生活的,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变成了“为作文而编造生活”,甚至是伪生活,本末倒置的方法不会产生真正的好作文。且先来看一篇日本中学生的习作,如下:

父亲的白衬衫

那天是父亲换新工作后第一天上班。父亲换上了以前不大穿的西装,西装下雪白的衬衫配上了鲜艳的领带,已经好久没有看到父亲这样的打扮了。

知道父亲要换工作是一个多月前的事,他从工作了二十五年的电报科被调到了一个不合他性格的推销科,母亲好像对父亲换工作的事非常担心。从父亲开始新工作的那天起,我们家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父亲每天工作回来,都要读两三个小时的书。一到父亲打开书,在一旁的母亲、我和妹妹连忙去把电视机、收音机的声音关小了。这个动作后来成了习惯,父亲稍稍翻阅有关推销的书,我们就会冲到音量旋钮旁,引得父亲笑了起来。

还有,母亲在家务中现在增加了一个小项目,就是洗父亲的白衬衫。因为放在洗衣机里洗不干净,母亲一直是用手搓的。母亲从不耽误洗衣的事,父亲的白衬衫一直是雪白的。

有一天父亲终于得到了第一笔订单,看着他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成果,我们全家人都为他感到高兴。现在已是八月,盛夏的季节,父亲干推销员以来已过去了半年。就是在这种酷暑中,怕热的父亲每天这样衬衣领带肯定很难受,但父亲嘴里却没有抱怨的话,我从父亲的这种态度中看到了他对工作的热情,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坚持到底、决不服输的人。

我桌上的钟已经过了十一点,父母房里灯还亮着,父亲好象还在看书,“爸爸要注意休息呀!”我在心里轻轻地呼唤着!

(注:[日]佐伯梅友编《现代国语》,转引自方明生著《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第165页。)

《父亲的白衬衫》以一个初中女学生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对父亲及其工作的观察。虽然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学生对父亲工作的观察、体验的机会是十分稀少的,但这位同学还是在生活中捕捉、勾勒出了父亲的工作形象。并由此可以感受到女儿对父亲深深的爱以及家庭中暖暖的亲情,这种真情实感难能可贵。平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着重从学生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发写作的真情实感。

二、着眼于跨领域学习

日本生活作文“它是一个促进人格形成的主体活动同作文表达活动融为一体的完整的活动,它是学科教育同生活结合的一种形态,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教育”。②作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学生的观察、认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写作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从日本的生活作文教育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日本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教学实践。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生活调查作文”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研究生活,它以单元学习的形式展开,其中包括自我定题、收集材料、查阅资料、以作文形式总结和班组讨论等步骤,以及查阅资料、图表的应用、内容归纳的条理化等方法上的学习。且看日本教材第三册第7单元《走向未来》中的一段引语:

在本单元中,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文章。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人类与社会的现状,并重新探讨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式和我们社会的现状。……[课题三] 确立主题,汇编文章。(1)站在人类之外的动物或植物的立场上,以小说的形式描述周围的人或人类社会。(2)21世纪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在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动态的基础上,总结列举的事物,写一篇论述文。……

(参见洪宗礼主编:《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第211页。)

学生如果根据教材的上述要求写成一篇作文,不仅仅需要写作能力,还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课文以外的科学文化资料,并能够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和表达,整个过程完全是一个跨领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习作的最终产生可以说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所以说作文学习不仅仅是语言运用的学习,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是一种封闭式的语言训练,学生静坐在教室里冥思苦想。似乎作文就是作文的事,与其他学科领域毫不相干。我们的作文教学亟需确立这样一种跨领域、综合性学习的观念。所以,要采取多种渠道打通课堂内外,充分发掘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读好社会和自然这两部大书,特别是要让他们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感受社会跳动的脉搏,汲取更为丰富的写作营养,将单纯自我表白式的笔触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品评,转向对地球村事态百相的深层观照。这种“转向”的意义,不仅在于放大了生活的外延,扩充了学生写作的源泉,而且在于它能使学生作文的过程变成到生活中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成为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

三、在关注生活中认识自我

生活概括了人的全部活动,日常生活包含着多个侧面,如与自然相关联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相关联的日常生活,与人的社会相关联的日常生活等,而学生每天经历的日常生活则是一个最为贴近人的生活事实。由于十分平常无奇的日常生活每天如此,毫无变化,学生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而从未去回顾、深思这样的生活。然而,正是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课题,才值得关注和思考。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关注和思考来认识自我,因为认识自我的目的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展现自我,树立信心,增进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从而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全、成熟的人格,健康地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所以,学生应从周围生活出发,在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家庭成员的交往、同龄人的交往中,自主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产生认识、表达的要求,而不是在空洞的观念上构筑对自己的想像。

在日本的生活作文教学中就安排了一个“依据事实,重新观察生活”的作文单元,这个作文单元要求学生找出并记录一天的生活中特别有兴趣的事、产生疑问的事、留在心上的事。一位学生在做了一天的记录以后,发现了平时没太注意的问题,写了一篇作文,如下:

把家庭当作后台就行了吗?

(日本中学二年级学生的作文)

在我的生活中,家庭成员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呢?对我来说,家庭、家庭成员意味着什么呢?我,可以说整个日本的中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即使回到家里,当天的作文、复习,明天的预习、准备就把大部分时间花去。那么,家庭就只是中学生学校生活这个舞台的后台吗?

现在的我,在家庭当中,对待家里人,几乎都是采取自我中心的行为方式的。家里人为我做事,我都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来接受,而我自己却不为家里人做任何事。有一天,晚饭之后,父亲在辅导弟弟功课时把弟弟骂哭了。我在一旁听着,说父亲教法不行,母亲则说要我来教。我便没有做声。但心里也在盘算:教弟弟他连感谢的话也没有,对我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再加上又不是他来问我,教他纯粹浪费我的时间。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但心中确实是有一种非常寂寞的心情。

我是这么一个打小算盘的人,细想自己也感到羞耻,我还没有很好的理解家庭、家庭成员的意义。晚上,母亲催着两个弟弟早点睡。家里人就这么没有什么交谈,一天就结束了。这太没劲了。家庭就是一个后台,至少,现在这样的生活只能这么来形容了。我感到应该更认真地想一下家庭、家庭成员的问题。

平时,弟弟们从不为我做点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为我做什么,那么我也不为他们做什么。这样家庭、家庭成员就毫无意义了。在期望别人做什么之前,自己应该先养成主动地交谈的态度。这天我想到了这些事。

母亲开始算钱,今天是发工资的日子。大家都睡了。我一个人在做明天上课的准备。

(注:[日] 石森延男编《国语》,转引自方明生著《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第162 页。)

教材要求学生通过“一天的生活记录”重新关注日常事实,发现问题,据此来写作。要使学生在关注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形成认识自我的作文,最主要是考察学生的习作是否正确地把握了事实,围绕事实、思考、看法是否深入。在作文教材中介绍的这篇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习作,实质上反映了现代日本家庭生活的基本结构,正是通过“一天的生活记录”,这位学生从平常的事实中发现了问题。她用了“舞台”、“后台”的语词来比喻这种生活结构,形成了自己对“家庭”这个问题的看法。

其实“生活作文”就是围绕着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生活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摆脱习以为常的思想方式,关注真实的生活事实,从中发现生活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在关注生活中形成的思想、看法,将引导学生形成克服生活中困难的力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和学习日本生活作文教育思想,对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作文教学与研究具有参照性。作文并非仅是语言符号的操作,离开生活,作文就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面对应试教育对作文教学的种种扭曲现象,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及其正确的方法,积极探索更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径。

————————

注释:

①②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98届博士学位论文。

生活中的启示作文 篇4

开运动会了,那天艳阳高照,气温很高,班里的志愿者爸爸妈妈为我们买来了棒冰。这可是我的最爱,当我看到一支支冰凉的棒冰时,口水流下三千尺。我迫不及待撕开包装纸,三口并作两口吃了起来。我正吃得起劲,身旁的一位同学“啊?”了一声,说:“你吃得这么快呀!”当我看见有的同学还在斯文优雅地撕开包装纸,有的同学还没咬几口棒冰时,我尴尬地笑了笑,舔了舔“长着香草味胡子的嘴”。随即,棒冰已全部落肚,我做了个投篮动作,潇洒地把棒冰纸丢进了纸篓。

这一天,我把棒冰当作散热的药方,风卷残云般吃了两支棒冰。这下好了,乐极生悲,回家后,我发烧了,头晕脑胀,四肢无力。唉,一定是吃棒冰太猛惹祸上身了。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冰火两重天,身体很热时猛吃生冷食物,立该洗冷水澡等都是不行的。”运动会上的棒冰给我上了一课。

生活中的启示作文 篇5

大部分的人吃饭都有一个毛病,总是在吃完饭时剩下一点,或者压根就没动过筷子似的。这个毛病我也经常会犯。每次吃饭,当我吃了还剩下一些的时候,总会跟妈妈说“饱了”、“吃不下了”、“太多了”、“我不吃了”之类的话。妈妈回我的也总是那句:“就只剩下这么一点点!还吃不下啊!别和我贫了,赶紧一两口把它吃完,吃完了不就好了!”我听了这句话,还是十分不愿意地把那么点饭给吃完。

爸爸一见这个情景,于是便开口说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伯伯顶着烈日,在稻田上劳作的结晶。他们这么辛苦,只是为了大家能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难道你不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吗?”

听完,我羞愧地低下了头,把碗里剩下的饭给吃完了。

生活中的启示作文选集 篇6

生活就像一本无字书,但却可以让我们从中有所发现,让我们有所启示。生活就像一杯茶,细细品味,慢慢欣赏就会让我们懂得从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这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有一天,我在草地上让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刚开始我连平衡都掌握不好,自行车像个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东撞一下,西撞一下不一会儿就“扑通”一声的倒在草地上,我像一只乌龟似的,四脚朝天,一屁股坐在了草地上。我的这副狼狈样,可让在一旁的爸爸笑翻了天。我心想我一定要学会骑自行车,克服困难,才可以战胜自己。所以,我不停地反复训练着这几个动作,开始一点点的可以掌握平衡了,但还是骑一段路就会摔倒,但我却仍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一个人只要有恒心,有毅力,终究可以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就像学习骑自行车一样,都只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一颗有毅力的心,不断训练,超越自我,做别得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从此以后,我一直不断努力学习,要从不向困难低头,要从不向困难屈服。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启示与做人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使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受用不尽。

怎样表现生活的启示 篇7

月亮姐姐:我也有过和你一样的生活感受。人们常说:经一事,长一智,生活是我们共同的老师;我们可以把从生活中领悟到的道理称作生活的启示,这种启示可以指引我们好好生活、少走弯路;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启示写出来给别人看,启示别人懂得某个道理、好好生活,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洋葱头:说得太好了!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生活的启示呢?是不是直接把自己从生活中领悟到的道理写出来给别人看呢?

月亮姐姐:当然不行了!直接把自己生活启示和盘“端给”别人,干巴巴的,谁愿意听,再说了,启示是你的,别人也很难真正理解啊,可以说,这样根本就达不到启示别人的目的。

洋葱头:那怎样才能写好生活的启示?

月亮姐姐:“生活启示”,顾名思义,就是“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先有生活,然后再有启示,启示源于生活,生活蕴藏着启示,所以,们要想表现好生活启示,就要先表现好“生活”。

洋葱头:这回我明白了!表现生活的启示和给商品贴标签是不同的。表现生活启示的目的就是让别人容易理解并接受你所说的生活道理,从而发挥你的生活启示作用,指引别人的生活。

月亮姐姐:你先想一想,到底怎样才能写好生活中的事件呢?

洋葱头:这我知道,记叙事件有“六要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事件的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月亮姐姐:很好!就像唱戏先要搭好舞台一样,记叙事件也要先交代好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只有这样才能为后面表现事情奠定好基础;同时,“事在人为”,写事件总离不开对人物的表现。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关注人物的言行表现,要综合运用语言、心理、动作、外貌等表达方式刻画人物形象,在表现事件的过程中,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再想一想:六要素中,哪一个要素是我们要表现的重点呢?

洋葱头:我觉得表现的重点应是事件的“经过”。

月亮姐姐:是啊,对于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可详可略;事件的经过可不能简略,不能三言两语,一定要详细地写。

洋葱头:怎样写好事情的经过呢?

月亮姐姐:我们可以采用“问一步,再问一步”的方法把过程写具体,具体构思方法为:先用“谁+干什么”这样简要的语言形式概括出所写事例的梗概,再具体想一想:在开始的第一步中“人物”是“怎样做的”或事件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然后采用“追问‘之后,怎样呢’”的方法确定接下来的第二步中人物或事件又会是“怎样的”,就这样,借助联想,反复追问“之后,怎样呢”,由此及彼,依次逐步确定并链接好“做”的过程或人物经历的前后“几步”;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确定好需要详写的重点“步骤”,确定好“每一步”发展过程中人物的某些“表现”或“境遇状态”。

洋葱头:月亮姐姐,表现生活的启示还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吗?

月亮姐姐:我们的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中的学习活动、衣食住行,一些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写自己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植物的生长特性而得到的生活启示,如低着头的饱满的禾穗告诉我们要谦虚,小蚂蚁集体搬运东西启示我们做事要团结,蜜蜂采蜜可以引发我们对奉献人生的思考……同样,我们还可以从书中、从影视作品中、从长辈的告诫中收获生活的启示,甚至一幅漫画、一句格言都可以引发我们的启示!

洋葱头:这回我知道了,写启示一定要有具体的内容,启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发生的事,可以是一个自然的现象,还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句名言……

自然生活启示录 篇8

幸福饮食

幸福的饮食指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指在由采购、烹饪及最后的清洁等一整套环节组成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尽相同,比如有的人喜欢购物,有的人喜欢烹饪,而有的人只喜欢品尝美食。如果可以让家人尽量去做自己喜欢的部分,就能让每个人都通过饮食找到快乐,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喜欢购物的人

一款可爱的购物袋,就可以为喜欢购物的人平添许多情趣。拎着鼓鼓的购物袋满载而归,也是一种乐趣。选择那些质地优良、大小适中、携带方便的购物袋,出发吧!

选择应季的蔬菜及新鲜的食品,会让人感觉自己活得很健康,也正在为家人选择健康。而且这种健康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感觉真好!另外,不按照事先定好的菜单采购,选择柜台上最吸引自己的东西,这也是喜爱购物的人的一大乐趣,这使他们总能保持新鲜的购物心情。另外,喜欢购物的人也在不停地磨炼自己的购物技巧,保证买到新鲜、优质又价格合理的产品。这样小小的算计不仅不会让喜欢购物的人头疼,还像小游戏一样让人上瘾呢!

喜欢烹饪的人

有几个拿手菜会让喜欢烹饪的人时刻感觉自豪,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自己家庭的团圆餐,他的拿手菜总是能受到称赞。不喜欢烹饪的人会觉得,总做那么一两道菜让人腻烦,但是喜欢的人却觉得做多少遍都有新鲜感,因为他会在每一次烹饪的过程中放一些小小的变化和心思在里面,从而做出自己独特的味道。而且,喜欢烹饪的人都有自己原创的菜谱,并在运用中不停地加以完善和创新,喜欢烹饪的人其实都是超级有创造力的人呢!

向烹饪高手学习,也是喜欢烹饪的人最喜欢干的事。切磋烹饪细节,学习任何一点小小的技巧,哪怕只是调味品的使用量,都会让他欣喜不已,而且有马上尝试的冲动。

喜欢清洁的人

也许天生喜欢清洗油腻碗筷的人并不多见,但是一旦发现清洁的乐趣所在,这件事也会让人感觉幸福。喜欢清洁的人并不是单纯地喜欢刷碗,而是非常享受这个过程。比如他会放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一边听收音机里的访谈节目一边干活;他会使用自己喜爱的、顺手的清洁工具,这能让清洁工作变得快乐。充分享受这一小段独处的时光,更何况还有那些精心清洁出来的碗筷,散发着耀眼、洁白的光泽和淡淡的清香,多么让人有成就感啊!

喜欢品尝美食的人

喜欢品尝美食的人,除了喜欢食物对味蕾的刺激,其实更喜欢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的温馨感觉。所以他可能会不遗余力地布置餐桌,让就餐氛围轻松愉快,或者通过一点小小的变化和点缀,让食物看上去更具诱惑力。

有一位喜欢美食的朋友特别喜欢收集筷子托,不同的饮食他会摆放不同的筷子托:如果吃类似快餐的食物,他会选择卡通筷子托;如果吃比较讲究的食物,他就使用白色如意造型的筷子托;而当大家酣畅淋漓地吃辣椒多的菜时,他又会配上具有民族感的竹木鱼型筷子托……这点小小的改变为全家的聚餐带来了很多惊喜和期盼,甚至成为了很多朋友愿意到他家里做客、蹭饭的最大缘由呢!

喝出时尚

我们都知道人体内不能缺乏水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建议每天最少饮水1200毫升。这和原来我们熟知的“每天2000毫升”的饮水量似乎有些冲突,但其实,现在提出的这1200毫升饮水量,是建立在我们摄取了水果、蔬菜,甚至是主食中含有的水量之外的纯水量,也是最低限。可能有些人需要喝得更多,比如爱出汗的人、运动量大的人等等。所以,主动喝足够量的水非常重要,喝水绝不单纯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身体的正常运行和健康。而且,喝水有时候还是时髦的减压和减肥的方式呢!

瘦身养颜喝水时段

每天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这杯水可以补充夜里身体流失的水分,还能促进肠胃蠕动,有助于排出宿便。

午餐前喝杯清水。空腹喝下的水在胃里停留几分钟后会很快地进入小肠,被吸收到血液中,一小时左右就可以补充给全身的细胞组织,能帮助我们控制食量,防止吃得过饱。

下午3点左右喝杯花草茶或柠檬水。这杯水既可以提神,又能促进胆汁分泌来分解体内多余的脂肪。

什么是时尚饮品

别以为柜台里最贵、最新的饮料就是时尚,其实最时尚的饮品应该就是最天然的水——白开水。也许很多人真的不喜欢喝白水,那么我们也可以自制饮品,不愧对自己的味觉。从最简单的柠檬水到复杂的由不同水果、蔬菜搭配出的功效不同的果蔬汁,都有着很不错的口感。

另外,选择有趣、有品位的水杯,也是一种时尚的饮水方式。可爱的卡通水杯,看上去就有清凉之意的磨砂水杯……都能使我们想起来,该喝上几口水了。

舒适入眠

如果要睡25年之久,你打算睡在哪里?相信每个人都一定会好好地算计,给自己选一间最好的房间,挑一张最舒适的床,铺上最柔软的寝具,然后睡个天翻地覆。

其实,按照人能活到80岁计算的话,我们的睡眠时间差不多就是25年之久。看来,睡眠真的是不可忽视的一件事!

很多人都深受睡眠的困扰,有人睡不够,有人又睡不着,怎么能让每天的睡眠都变得自然而美好呢?

什么样的房间

宁可小一些,卧室也要阳光充足、有窗户。这样,可以在每一个清晨让阳光来唤醒自己,把这个时刻作为迎接一天的美好起点,用一份快乐的心情开始崭新的一天!这样的清晨,无论是睡不够的人还是失眠的人都更容易释怀——我们还有很多个夜晚,先热烈拥抱新的一天吧!

早上一睁开眼睛,首先要养成打开窗户迎入新鲜空气的习惯。使室内的浑浊空气、烟尘以及一晚的烦热都一扫而空,换成一个清新舒爽的环境。寒冷的冬季也不该例外,如果能经常替换新鲜空气的话,就会保持神智清醒,充满活力,之后再关上窗户提升室内的温度即可。

当然,在这样的房间,要特别注意床的位置,应该和窗户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如果过分接近,就会承受过多的直射阳光,冬季也容易感觉寒冷。床移动起来比较费力,所以最初就要先确定好位置,选择实际睡眠时感觉最舒适的地方。

什么样的床

有时候我们对床,也许有着太多的要求,比如除了睡觉之外,还要能储物,或者能折叠,外观也要和房间的风格保持一致等等。但是,再次想想,我们要睡25年哦!那么,还是对床的功能要求单一一些吧——只要能睡得舒服就好!

不论外观是多么的吸引人,也不要只凭材质、款式、设计等来决定,而要把是否感觉舒适放在第一位。购买床时一定要在家具店中实际体验一下,感觉翻身是否方便,与自己身体的平衡度如何等等。

什么样的寝具

内心的舒适感会保证良好的睡眠,而优质的寝具具有的清洁感,舒适的肌肤触感,以及良好的透气性,就能给身心带来舒适的感受,因此,应该选择那些柔软又健康环保的寝具。寝具并不需要经常购买、更换,所以建议一开始就选择价格略高、质地精良的,这不仅是对自己忙碌一天之后的一种奖赏,更是一种享受。

生活中的启示作文高中 篇9

有一次,我在地上看到了一块砖,脑子里便冒出了一个问号:砖是怎样做成的呢回到家,我立刻打开电脑,刨起了根究起了底:原先砖是由泥土做成的。泥土变成砖要经历六个阶段:先挑选适宜做砖的泥土,再把它们放在模子里塑形,取掉模子后,还要把成形的泥砖放到太阳底下晾晒,晒好后再放到炉子里烧制,最后再次晾晒,才得到一块结实的砖。弄清砖的制作过程后,我不禁感慨万分:这么一块普普通通的砖头,竟然也要这么多道工序,经历这么多的考验。

仔细想一想,在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不是也给了我们一些人生的启示吗无形的泥土因为模子的规范,才变成了有形的泥砖。泥砖虽然有形了,但它还是脆弱的,不堪重负的。于是它又走进了熊熊大火的炉子里来锤炼自己。经历了烈火的考验,它最终成为一块身负重压也丝毫不动摇的砖。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好比泥土成砖的过程,也是要经过各种各样的考验和磨砺的。我们只有像砖头一样,在模子中改变自己,在烈火中锤炼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生活中的启示小学作文 篇10

光明照亮黑暗,勇敢战胜恐惧,在看清这个世界之前你要先了解好自己!

你的存在对你来说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是上天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自己生活的方式!

你没有权利选择你的出身,就像你无法决定你子孙后代的命运!

你要习惯于做你自己,并适应程度的爱你自己,你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不断培养你的自信和勇气,永不满足的改进你的不足!

如果你的心是光明的,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亲切的、熟悉的;如果你的心是黯淡的,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遥远的、陌生的。其实,你是独立存在的,世界只是你内心的一个映射,是你的意志!

人的生命是平等的,你并不比穷人富有,也并不富人贫穷,你不比别人高贵,也不比别人低等!

生命的长度无法丈量,就像是谁都不能保证一个新生的婴儿和一个年迈的老人谁能活的更为长久!

世界之大,无处不是中心,无处不是边缘,无处不是过去,无处不是将来,当你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时,你还有什么期求呢?如果你痛苦或是恐惧了,那是你因为你贪懒了!

人的智慧的差别是很小的,命运的差别才是巨大的,环境的不同最终会拉开你与别人的差距!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所看到的喜怒哀乐,都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启示 篇11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语文;生活情境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连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于社会生活,从客观的角度构建语文教学观。努力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使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导课中渗透生活内容

语文教学中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导入新课,巧妙地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使孩子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我在教学《飞天梦圆》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的梦?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向太空去看一看好吗?“飞向太空”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事物,这样的设计正是抓住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理解内容,了解航天员飞向太空的经过,懂得现代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阅读中感悟生活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工具,“悟”是目的,“悟”是理解,“悟”出感情。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打到心得深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放手让学生阅读,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探讨,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悟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终在生活中得以运用,真正发挥语言的工具作用。

比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那么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母亲的爱好坚定!)放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究竟是什么?(母亲的爱多么执着!)放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是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语言的品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语文中的生活。

三、表演中体验生活内容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或实物,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生活原形,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在执教《负荆请罪》时,我特意安排两个学生分别表演蔺相如和廉颇,想通过角色再现学习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和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品格,一男生演廉颇,一女生演蔺相如,只见男生把老师用的教棒往自己背后衣服里一插,单膝跪地:“我错了,丞相”。女生连忙扶起他:“将军,快快请起,让我们一起保卫祖国!”通过两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获得情感的陶冶。我因势利导:我们的班级也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才能搞好,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啊!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爱自己,如何爱国家!语文就在学生的表演中融为一体。

四、写作中思索生活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有一段明确的表述:“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叶老在《作文论》中也强调:“作文最可贵的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突破时空,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动手体验,动脑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写作时,闭门造车是写不出美文的,如写《美丽的家乡》,我家乡山清水秀,风景不错,名、贵特产木有很多, 以下是关于我家乡的一则新闻: 记者于近日获悉,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华民族和谐发展促进会、中国影响力传媒机构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小城”推介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大埔县以优秀的生态环境、浓郁的客家风情以及传统之美、文化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特色荣膺“中国最美的小城”十佳称号,并入选全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十个小城”。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等都是写作的素材,都是形象化、直观化的,外化的文字符号。老师应该带着学生走进广阔的田野,走进繁忙的工厂……通过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把形象可视的事物变成抽象可想的文字,这样的文章才情境交融,形象生动。所以学生写好一篇作文,不仅要通过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自学来积累语言文化知识,还要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积累生活写作素材。社会生活中,不管是显性的知识还是隐性的知识,都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结语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语文。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应渗透生活,为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学语文感受生活,学语文享受生活,学语文体验生活。

【参考文献】

[1]张莉.小学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5)

[2]王俊.浅谈小学语文生活教学的重要性[J].关爱明天,2015(10)

“破窗户理论”给生活带来的启示 篇12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如果草坪是没有被人踩过的, 哪怕平常不太文明的人, 也不忍心从上面踩过去, 毕竟, 保护环境的意识人皆有之;然而, 一旦有人踩过去, 破坏了那份完美, 人们的想法就不同了, “我保护草坪, 别人不保护, 草坪不还是照样被踩?既然别人可以踩过去, 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绕行呢?再踩几脚又何妨?”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不良现象屡见不鲜, 这是心理学研究上的“破窗效应”。

破窗户理论:没修复的破窗, 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 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 另一辆则封闭如常, 保持原样不动。结果, 被打开的那辆车在三天之内就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 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接着, 实验人员在剩下的这辆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 只一天工夫, 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 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据此, 詹巴斗提出了“破窗户理论”或叫“暗示定律”。这一理论表明: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物上的一块窗户玻璃, 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维修,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和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 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 犯罪行为就会滋生和蔓延。“破窗理论”在日常生活、社会秩序和企业管理中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补“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以防其他的窗户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破窗户理论: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管理中的暗示作用, 潜移默化。

人们曾用这个理论在一座城市里做过类似的实验:在一条街道上, 先是扔了一些生活垃圾。没过几天, 这条街道就被铺天盖地的垃圾覆盖, 碎纸和塑料袋乱飞。同时, 人们把另一条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 并维护了好几天。每当街上出现脏物时, 总会有人自动把它扔进垃圾箱;如果碰到外人往地上乱扔垃圾, 还会有人制止。在干净卫生的社区里, 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 但是一旦地上有一些垃圾出现, 人们就会随地扔垃圾, 丝毫不觉得羞愧。人们觉得反正环境这么脏, 再脏一点儿也无所谓。

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事情往往是在环境暗示和诱导下行事的结果。一面墙, 如果出现一些“办证”等小广告没有被清洗掉, 很快, 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在优雅洁净的公共场所, 我们都会保持安静, 不大声喧哗;相反, 如果环境脏乱不堪, 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不文明的举止。在火车站购票, 如果大家井然有序地排队, 又有几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秩序和谴责眼光而贸然夹塞?相反, 如有个别人夹塞, 着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 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 恐怕也没有耐心了!夹塞的人越来越多, 原来排队的人也会怨声载道, 秩序很快就乱了。可见, 环境好, 秩序井然, 不文明的举止也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 秩序混乱, 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在公共场合, 如果每个人都遵守公德、举止优雅、谈吐文明, 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

在日本, 有一种叫“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日本的企业将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 将藏污纳垢的办公室和车间死角也贴上“红牌”, 以促其迅速改观, 从而使工作场所清洁整齐, 营造出一个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围。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 人人都遵守规则, 认真工作。实践证明, 这种工作现场的整洁对于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主旨也和“破窗户理论”相通。

破窗效应在教育上的借鉴意义:举手之劳, 从我做起, 以小见大, 培养孩子整洁和谐的意识。

学校进楼的门原来是木质的或者铁皮的, 总有一些淘气的学生把门一点点损坏, 而且窟窿越来越大, 进而合页也被弄坏。整扇门无法发挥功能, 不得不卸下来。后来校长决定换了一扇完好整洁的玻璃门, 擦得很亮。学生们看到整洁透亮的玻璃门, 都小心翼翼地呵护, 轻轻地开关。对于完美的东西, 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 谁也不忍心去破坏它;而对于残缺不全的东西, 更容易遭受到别人的破坏, 大家就会加大其损坏程度。

我们这里有不少学校的食堂会雇佣很多工人去清理餐具, 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我在北京某大学的食堂就餐时看到:每个学生吃完饭后都自觉地把剩下的饭菜倒在指定的桶内, 用过的方便筷子统一投入塑料桶内, 餐盘、饭碗和小勺分别放在指定的流动车内, 分类便于管理洗刷, 只剩下擦餐桌一道工序留给工人去做。当时我们几个人是第一次在那里用餐, 看到如此井然有序的状况, 我们也自觉地把餐具放在指定的地方。每个人从我做起, 举手之劳, 换来的是节省人力物力。为营造整洁和谐的环境从我做起, 以小见大, 值得我们借鉴。

好窗效应:规则摆在前面, 防患于未然。

我曾经参加过不少大型会议或讲座, 最让人头疼的是总有人在会场旁若无人地接打手机, 不顾及会场讲者和听众的感受, 由于这种现象没有被及时制止, 整个会场总会有人先后不自觉地接打手机, 既不尊重讲话者, 也不尊重听众, 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个人的公德素养;而且每次会议结束, 会场都会留下矿泉水瓶和果皮纸屑等, 非常不雅观。可是我在2004年吉林松花湖畔参加夏令营大型会议的时候, 会议开始主持人宣布会场纪律:“我们有一个‘不情之请’, 请各位朋友关闭手机或者调成静音;请各位朋友离开自己的位置时, 将自己身边的矿泉水瓶或纸屑带走, 保持会场的整洁。”7天的会议, 来自五湖四海600多人的会场真的就没有人忍心去打破这种安宁和洁净, 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维护着这种氛围:没有人接打手机, 没有垃圾留下, 没有见到清洁工。每个人离开座位时自觉地把垃圾投放在会场外面指定的垃圾桶内。那次会议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如果我们能把规则摆在前面, 防患于未然, 不是更有力度吗?这是“好窗效应”给人们带来的熏陶。

事实证明, “破窗户理论”确实能够诱导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每一学年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 我特别注意从细微之处着手, 纠正个别学生不当的行为习惯, 对全班学生起到警戒作用。如果一个团体有人触犯纪律, 必须马上照章办事, 予以遏止、警示他人;否则, 就会有更多的人乘势而上, 形成习惯和气候。任何坏事, 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 形成风气, 改也改不掉, 就像河堤, 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 可以崩坝,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破窗户理论”体现的就是环境和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 以及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

“破窗户理论”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低俗和不文明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 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影响。人会被环境影响, 同时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 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人人从点滴做起, 自觉形成“好窗效应”, 营造整洁和谐的氛围, 生活会更加美好!

摘要:本文根据著名的“破窗户理论”, 通过事例有理有据地阐述了“破窗户理论”给日常生活和企业管理所带来的启示, 说明“破窗效应”在教育上的借鉴意义, 并引申说明“好窗效应”的作用。

生活中的启示五年级作文 篇13

那年家中的花生种的比较多,周末正赶上家里收花生,我只得帮忙。当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展现在我的眼前时,心顿时凉了半截,“这么多,什么时候能拔完呢?”看着爸妈麻利地拔着,我无奈地开始拔。

我挽了挽衣袖,戴上手套,瞄准一颗较细的就往上拔,可是那花生苗却丝毫没有动,只掉下些叶子,我不服气,又重新开始拔,可花生苗依然纹丝不动,我依然一手叶子,我赌气的将叶子一甩,“地这么硬,谁能拔得动!”找了块空地坐下,开始抠蚂蚁洞。这时爸爸走了过来,“怎么不拔花生啊?”我气鼓鼓的说:“爸,我拔不动,光揪下一些叶子。”“来爸爸教你拔。”

爸爸站在一丛花生旁边,让我在旁边看。只见爸爸将手握在靠近地面的部分,将整株花生握在他的手中,爸爸侧过脸微笑说:“这样抓住底部向上使劲!”爸爸弯腰将花生向上拔——花生就这样破土而出!爸爸随后拍拍我的肩膀,说:“按照我的方法拔,定能拔出来的,你试试看。”

我躬下身子,照着爸爸的样子,双手紧抓花生苗的下半部,胳膊向上用力,嘿,果然,带着花生果子的花生苗就轻易地被我拔出来了!我兴奋地拔了起来,很快拔了半米多远。休息的时候,望着自己拔出来的花生苗我陷入了沉思……

方法不对,我拔花生只拽下些叶子,甚至发脾气不干了;而我找到正确方法后,我一会儿功夫就拔了这么多花生。生活学习上的许多事,是不是也这样?并不是我无法完成,而是我没找到正确恰当的方法就放弃了。而用了正确恰当的方法不仅会顺利做完事情,往往还会事半功倍啊!

生活中的启示作文 篇14

一、生活世界的教育

在讨论“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启示之前, 我们必须先从整体上认识生活世界的教育的基本“面貌”。

(一) 生活世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

何为自然的教育?正如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说的那样:“生活世界始终是在先被给予的, 始终是在存在着而有效的, 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而有效的。”通俗来讲就是生活世界的教育不管教育本身是否有自觉的、明确的目的, 他都是在自然地状态下进行的, 摆脱任何研究的态度。生活世界的教育往往以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方式对人的发展产生作用, 潜移默化的对人产生影响。生活世界的教育就是一种自然的教育, 这种教育无论是对成人还是幼儿, 他们并不会时刻感觉到自己在接受教育, 甚至身处其中却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二) 生活世界的教育:直观的教育

生活世界中, 直观的教育就是我们在感性的、具体的存在状态中所接受的教育。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中提出过:“属于感性直观物体及其在实际的和可能的经验中存在的具体的如下事实, 即这些感性直观物体在自身的本质变化中是被结合在一起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由日常生活或活动中的一些直观要素构成的, 形态各异、精彩纷呈的万事万物, 都如实地、直接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科学世界中那些抽象概括的点、线、面, 都只有回到现实的生活世界才能显现出来。

二、“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启示

(一) 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本的幼儿教育

教育应遵循“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 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幼儿教育应以幼儿的生活世界为教育的本源, 只有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 让幼儿依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 在不拘束、无压力的状态下寻找快乐, 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孩子不是机器, 他们也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教育不能剥夺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权利, 因此,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以儿童生活的世界为本, 在此基础上安排教育内容, 选取教育手段等, 这样才能维护孩子的探索欲望,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是孩子想学、乐学, 而不是厌学、恨学。

(二) 幼儿教育应循序渐进

成人应理解到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 儿童的成长也是这个道理。成人中尤其是教师和家长必须了解儿童生活世界的这个特点, 为儿童生长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儿童舒适自由的成长。让孩子提前学习, 避免“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违背规律的教育方式, 都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典型。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 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 5岁才有形象思维, 这些都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很多幼儿园现在都在提倡“去小学化”, 因为很多研究已经表明, 在学前教育阶段识字较多的幼儿, 也许在入学的第一年语文成绩会优于其他孩子, 但是步入二年级后, 其他孩子就与他不分上下了。现在看来,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 多半是精明商家为吸引家长眼球而创造的广告语, 迎合了家长的需要, 导致许多家长却盲目跟风, 被广告左右。

当我国还在为此争辩时, 国外的许多国家已明令禁止超前教育。在杨佩昌的《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一文中, 他提到欧洲许多国家已有相关法律规范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走在前列的德国甚至把“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写进基本法里。随着我国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教育界逐渐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主要目的就是遏制拔苗助长。

(三) 生活化的幼儿教育模式

生活化幼儿教育模式, 顾名思义, 就是将一些带有生活气息的教学资源引入幼儿教育之中, 让幼儿在真实可感的生活情境中锻炼和培养综合能力。因为幼儿的身心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他们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 此时如果将孩子禁锢在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内, 无疑是对孩子童真、童趣、好奇心的扼杀。因此让儿童回归自然, 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更为有效, 更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作为教师, 就应抓住幼儿的这一成长特点开展教学。在春天或秋天, 教师可组织孩子们外出登山或郊游, 欣赏大自然的绝美景色, 聆听自然界中各种美妙的声音。冬天, 教师可带领孩子们赏雪, 玩雪, 堆雪人或打雪仗自是必不可少, 让孩子们体会冬季的美妙与乐趣。现实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时, 也不能局限于口头传达给孩子这方面知识。平时生活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会告诉孩子遇到危险要打110找警察叔叔, 遇到火灾要打119请消防员叔叔来灭火。这些口口相传的顺口溜式的安全知识, 在危险来临时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而德国恰好与我们相反, 他们提倡实践出真知, 德国的孩子在为期3年的幼儿园教育中, 教师会带领孩子参观警察局, 学习报警和自救技能;走进消防队, 学习躲避火灾和灭火本领;跟老师去超市购物, 学习选货品和付钱……3年的积累, 当孩子们走出幼儿园时, 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生存技能。幼儿教育生活化强调自然即教育, 社会即教育, 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

(四) 幼儿园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生活世界是一个相对主观的世界, 它始终在相对的运动中, 也就是说生活世界不是一层不变的, 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从上面的论述, 我们得出教育应建立在生活世界基础之上。因此, 生活世界的随机性也是幼儿教育中应该考虑的因素,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采取随机教育。但在幼儿园的教育中, 教师往往背道而驰, 按照教学要求, 他们会事先写一个一日生活流程表, 按时间段安排好幼儿全天的学习和生活, 然后照流程表行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上, 教师也会依照教案机械执行, 面对活动过程中的意外情况, 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幼儿往预定的目标上引导, 忽视或制止儿童的提问, 扼杀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儿童偏离教师教学目标的提问, 在教师看来是毫无价值的, 甚至是扰乱课堂秩序的。教师忽视了儿童的体验, 不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 用教师的权威剥夺了儿童平等对话的机会。

教师要想做到随机教育, 必须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 抓住时机, 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儿童是一个鲜活的个体, 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热衷于表达自己的具体经验, 教师应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在我实习期间就见到过一位善于随机教育的老师,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 教师正组织孩子们进行语言活动, 突然窗外下起了瓢泼大雨, 哗啦啦的雨声搅得孩子们心神不宁。此时中班的这位老师放下手中的展示板, 领着全班的孩子们到屋檐下欣赏下大雨的情景, 引导孩子们观察大雨, 比较大雨和小雨的不同, 让孩子们仔细聆听雨打在地上的声音, 孩子们兴致勃勃, 开心极了。随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教材, 但教师往往对这些教材不屑一顾, 并压制它, 为计划“让路”。这样便发生了科学世界的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断裂。

两者相比较, 融入生活世界的随机教育更有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机会, 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机会就隐藏在幼儿园生活中。

参考文献

[1]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2]胡塞尔著.生活世界现象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办公楼建筑设计说明(文字)下一篇: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