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通用13篇)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不断地受到灾害事故的威胁;都市不断地形成扩大,社区不断兴建,发展与安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加之人类竞争的激烈,突发疾病,突发事件近年来有进一步上升发展的趋势。因此,急救社会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必将成为中国救援医学发展的原则和大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掌握一定的急救技术,提高现场抢救水平,普及医务人员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快速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2009年3月19日,我院医务科组织开展了心肺复苏规范化业务培训,全院的医师、医技科室人员225人参加了此次培训,急诊科景世泉主任医师担任主讲人,对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做了详细解读,包括成人基本生命支持等内容,图文结合,声情并茂,便于大家理解和记忆。急诊科护士宋向娟就心肺复苏过程进行了全程操作,景世泉主任向大家讲解其操作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全体参加讲座人员均表示受益匪浅。为了使大家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这项技术,医务科组织进行了心肺复苏基本操作技能考核。由全院44名科主任及副主任担任评委,对全院医师进行了考核,其中292人参加了考试,因病假、进修而没能参加考试的为16人,无故缺考的为16人。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均能系统、熟练的掌握初级心肺复苏术,在这次考核中表现优异的科室为急诊科、循环一科、循环二科、CCU病房、骨外科。
经过此次培训,有效提高了每位医务人员的现场抢救水平,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了宝贵的第一时间。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医务科 吴志红 郭海杰
1 针对规培医师的CPR培训目标
我们对规培医师进行CPR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依据是现行对规培生教学要求及《2015美国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病急救指南》特点, 要提高CPR的质量, 就要做到以下四点:
急救人员团队CPR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心脏停搏患者, 必须通过有效的心脏按压产生足够的血流, 才能输送氧气和代谢物质。心脏停搏后患者能否恢复自主循环 (ROSC) , 主要取决于CPR是否给心肌输送了足够的氧和血流。高质量CPR的五个主要因素是:①按压时段 (CCF) ;②按压频率 (100~120次/min) ;③按压深度 (5~6cm) ;④胸壁充分回弹;⑤避免过度通气。在急救过程中只有做到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才能显著提高CPR水平, 改善患者预后。
监测和反馈。监测患者对复苏的反应及急救人员操作的规范性;确保高质量CPR, 优化CPR质量, 预防低质量CPR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没有复苏进程监测的抢救犹如在开一架没有仪表盘的波音747, 充分说明了复苏监测对于优化心肺复苏质量的重要性。
复苏团队层面的组织和协调工作。指挥者统筹全盘, 设计复苏团队成员的行动, 指导团队成员的沟通和配合, 在复杂情况下中确保高质量CPR。
系统的CPR持续改善计划 (CQI) 。心肺复苏实施后对心脏复苏工作进行总结和讨论, 为以后进行高质量CPR总结宝贵的经验。
2 教学手段与方法
为提高规培医师的CPR水平, 我们在临床教学时主要基于以上四点为指导思想, 按照以下六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2.1 对规培医师采用高仿真模拟人进行CPR培训
模拟教学具有很多优点, 目前, 国内外已广泛采用高仿真模拟人进行CPR培训与考核[1,2]。谭菲菲等[3]对210名医生进行CPR、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的模拟培训, 结果表明, 对医生采用高仿真模拟人进行培训后, CPR能力明显提高 (P<0.05) ;王长远等[4]对20名急诊科医师采用高仿真模拟人进行培训, 结果显示, 培训后的CPR的考核成绩均有明显提高 (P<0.01) 。由此可见, 采用高仿真模拟人对医师进行CPR培训均有明显效果;所以我们对规培医师的CPR培训, 首先采用高仿真模拟人进行培训, 可明显提高培训效果, 有利于规培医师医疗水平的提高。
2.2 使用心肺复苏反馈装置监测培训质量
CPR质量, 包括胸部按压减少中断和电除颤时间, 是决定预后的两个最重要因素。2015《指南更新》建议在培训中使用心肺复苏反馈装置, 通过引入相应传感器对按压过程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反馈, 有助于培训对象复苏技能的提高。因此在培训的第二步我们引入相应传感器对按压过程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反馈, 培训中可监测以下指数:胸外按压占整个心肺复苏过程的时间比、按压中断的程度、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回弹、按压-通气比、动脉舒张压、二氧化碳波形图 (EtCO2) 、电击前及围电击期和电击后的按压暂停时间等。培训过程中通过使用心肺复苏反馈装置监测规培医师的CPR质量, 从而找到规培医师的不足, 不断改进, 能大大提高规培医师的CPR水平。
2.3 明确复苏成功的基本条件
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非常低, 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可以复苏成功。有时即使是复苏非常及时, 操作非常规范, 用药非常得当, 但仍有很多患者离去, 这是为什么?我们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这就需要我们对心肺复苏有个全面的认识。复苏者应明确复苏成功的基本条件。心肺复苏成功有三项决定性因素:①患者是否存在生还的基础生命条件?比如严重的终末期疾病、严重的脏器损伤及创伤等, 如果存在, 复苏成功率极低;②是否在心脏骤停早期恢复了血液循环?如果患者不存在上述的严重疾患, 复苏还是失败了, 就要考虑是否在心脏骤停早期恢复了血液循环;③是否有不可逆的脑损伤?如果早期恢复了血液循环, 还要考虑患者有无不可逆的脑损伤, 只有这三点都具备了, 才能大大提高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所以在培训时要培养其对患者原发病的重视意识, 如果患者不存在生还的基础生命条件, 即使给予了足够长的时间及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也无法拯救患者的生命;而如果患者具备生还的基础生命条件, 需要及时正确的心脏按压及电除颤, 才有可能在心脏骤停早期恢复血液循环, 并尽早进行脑保护措施, 才能保护脑细胞, 恢复脑功能。
2.4 应用案例情景剧对单向技能进行整合培训并考核
CPR的整个操作过程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复苏失败。因此在规培医师的单向技能熟练操作后, 我们应用案例情景剧对其单向技能进行整合培训。情景案例事发现场脚本设计:急诊科的楼道里, 有位老人 (模拟人) 突然摔倒不省人事。每次将急诊科规培的住院医师分为2组 (每组3~4人) , 如果其碰巧路过, 作为目击者应该怎么做?用下面的表格 (表1) 对其进行考核, 并应用心肺复苏反馈装置监测复苏质量。考核结束后, 及时提出规培医师操作中的不足与失误, 并对不足的地方进行强化训练, 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CPR技术, 从而全面提高培训质量教学效果。
2.5 考核后进行实践
模拟人只是一台设备, 不具备人的思想, 很多功能缺失, 比如对CPR中的“用药”不能产生真实的反应, 而且在实际临床工作中, 医生既要充当抢救者, 还要与家属进行沟通, 因此情景模拟教学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临床训练。规培医师虽然进行了系统的模拟培训, 但往往一到临床上需要CPR时手忙脚乱, 不知所措, 比如不知何时应用“复苏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电除颤时忘记通知其余复苏人员离开床面等;诸多问题在临床复苏时才会暴露。规培生不同于实习生, 他们已参加工作, 大多数具有医师资格证, 是具备抢救资格的, 所以我科在规培医师考核合格后, 安排其跟随急诊科带教教师值班, 协助抢救患者, 在复苏实践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总结经验, 进而加深对CPR的全面掌握。
2.6 总结CPR持续改善计划
每轮培训医师规培结束前, 我们都会召开心肺复苏总结会, 让规培医师总结自己在急诊科规培期间的心得体会, 并对我科的心肺复苏教学提出建议, 带教医师对规培生的意见进行总结, 为以后的心肺复苏教学总结经验, 制定CPR持续改善计划。
对规培医师进行CPR相应理论、技术操作的培训, 能够培养其急救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反应能力。要提高规培医师的心肺复苏技能, 培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急救人员CPR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明确指定团队领导, 迅速开始CPR, 迅速应用除颤仪, 以足够的速率 (100~120次/分) 和深度 (5~6cm) 按压胸部, 允许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 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②明确复苏成功的基本条件:CPR前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生还的基础生命条件, 即患者是否存在不可逆的严重的终末期疾病, 如果存在, 即使给予了足够长的时间及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也无法拯救患者的生命。明确了这一点, 在以后的抢救中跟家属谈话才有的放矢, 能大大降低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③培训时反复强调临床上易出错的地方, 在考核合格后要进行实践演练:我们在对规培医师多次的培训后发现, 虽然培训后他们的CPR考核已经合格, 但真正到临床CPR时却不尽人意, 比如事先没有和家属进行沟通是否需要复苏;气管插管前忘记检查患者是否有假牙及义齿等;所以在培训中, 指导教师要反复讲解实践当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及应对策略, 强调临床上易出错, 遗漏及易出医疗事故的问题, 让其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后在考核合格后仍然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实践演练, 使规培医师尽可能熟练掌握CPR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从而提高CPR水平, 进一步提高急诊科的CPR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长怡, 秦俭, 王晶, 等.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技术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 :1553-1555.
[2]崔秋霞, 吉云兰, 张学梅, 等.ESC模拟人在急诊科护士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9) :3633-3638.
[3]谭菲菲, 王长远, 樊洁, 等.高仿真模拟人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10) :1311-1313.
【关键词】 规范化;心肺复苏;急救护理
心肺复苏是避免心脏骤停发生生物学死亡的重要手段,为抢救的第一步,规范化的急救护理为提高复功率提供了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90例,就其临床规范化急救护理对治疗结果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0例,男56例,妇34例,年龄18-90岁,平均年龄62.5岁。心脏骤停原因:12例为脑血管疾病,37例为心血管疾病,17例为呼吸系统疾病,3例为外伤,4例为晚期肿瘤,6例为严重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3例为中暑,5例为异物窒息,3例为中毒。急诊留观室急救51例,院前急救39例。
1.2 诊断标准 患者颈动脉无搏动,突然出现意识丧失。以上2项即可对心脏骤停做出评定。其它表现包括:瞳孔固定散大,抽搐样呼吸或呼吸停止,心电图表现为室颤、心室停搏、无脉性室速及电活动,全身皮肤发绀。
1.3 心肺复苏急救护理 复杂措施依据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实施,气管插管88例,放弃插管2例,除颤41例,护理人员在心肺复苏的急救护理中操作包括:具体如下。
1.3.1 气道及时开放 患者一旦有呼吸骤停出现,应及时将呼吸道分泌物清除,保持呼吸道呈通畅状态,可先用人工气囊对呼吸进行辅助,使氧饱和度在短时间内争取达到90%左右,患者心骤停为一过性时应对气管插管造成的损伤尽量避免,并最大限度的为有效复杂争取时间。若血氧饱和度的较高状态气囊辅助呼吸不能维持时,应立即行呼吸机或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1.3.2 合理的给药方法 应在心肺复苏中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以使药物迅速在循环中达到峰值浓度。应选择距心脏近的大静脉作为静脉通道,使药物的作用迅速发挥。因患者在复苏期远端肢体血流呈明显减慢的状态,下肢远端静脉及手背或腕用药效果不佳。应在肘部外周大静脉在临床工作中建立至少2条的静脉输液通路。
1.3.3 心肺复苏后护理 心脏骤停的患者經抢救已停止的呼吸功能和心脏排血功能得到恢复,虽然抢救了患者生命,但心脏停博所导致的严重脑水肿、缺氧、酸中毒、二氧化碳潴留、电解质紊乱等对心血管的威胁并未消除,随时有再骤停的发生,故护理人员在心肺复苏后的护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血压及心率变化的监测:因心博骤停后的酸中毒、缺氧、原发病加重或电解质紊乱,使心肌细胞功能直接受到影响而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按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②预防肺部感染及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吸氧时呼吸道通畅,对口腔痰液和分泌物及时清除,可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对痰稠不易吸出的患者湿化痰液以成功清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吸痰导管及时消毒更换,同时做好空气及环境的消毒,对痰液的色泽和量进行密切观察,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③对呼吸功能进行监测:护理人员需对呼吸潮气量、频率、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等支标进行观察分析。
1.3.4 脑水肿和脑缺氧的预防、急性肾衰竭防治 对患者的瞳孔大小、神志、对光反射情况进行观察,做好心肺复苏中的脑复苏,其护理包括降温、脱水等。同时对急性肾衰竭进行防止,可通过保持静脉通畅,对热量、液体量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依据医嘱进行补充,常规留置导尿管,对尿的性状和颜色进行观察,积极控制感染。
1.3.5 心理护理 患者复苏清醒后易存在恐惧、紧张心理,护理人员需做好临床心理护理工作,对患者行健康宣教,热情关怀其心理状态,使患者焦虑、悲观消除,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4 标准评定 经心肺复苏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在动脉博动可扪及,血压≥表60mmHg,瞳孔较前回缩,唇色、面色由苍白呈红润转变,并呈24h以上维持。另外患者可完成指令性行为动作,意识恢复,脑部功能未遗留严重障碍,存活在2w以上为复苏存活成功。
2 结果
本组90例患者中,抢救成功79例,占87.8%,有效抢救时间为(32.05±6.37)min。
3 讨论
心脏骤停(CA)是急诊突发事件中较为常见,为多种病发因素导致的极危重的临床状况,是指心脏突然终止射血功能,因脑血流在心脏骤停后突然终止,患者意识在10s左右即会呈丧失表现,在4-6min患者中大部分会发生不可逆转的脑损坏,故需要采取紧急救治[2-3]。规范化的急救护理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护理人员对患者呼吸、神志、大动脉搏动情况进行监测,做好呼吸道的清理工作,开放气道,行胸外心脏按压,面罩通气,准备呼吸机、气管插管、接监护仪,静脉通道建立,依据医嘱给药用并行除颤和记录等,使急救工作有序的实施。
心肺复苏抢救是否成功和有效与复苏开始的时间、熟练的抢救配合和电除颤时间均具有密切相关性。护理人员需定期就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和理论向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其急救水平,使应急能力加强,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3):153.
[2] 刘亚琴,田爱民,杨海英,等.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427-428.
然后,杨医生为我们讲解了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循环外压等。严老师一边讲解,一边进行示范,从手势的正确与否,到力度的大小,按压部位的准确性,都一一进行了详细地说明。
杨医生讲解完毕,就是我们学员的实践环节,本来以为很简单的几个动作,结果我们13位学员做的是漏洞百出,比如,气道没完全打开,人工呼吸的时候有的学员由于紧张忘记捏被救人员的鼻子,有的是吹气不到位,循环外压的时候用力过大,还有的是着力位置不准确,还有的是施救时间过长导致失败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有失误,这一套看似简单的心肺复苏过程我们完成的却是如此的艰难,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神圣伟大的,这个施救过程容不得救援人员的半点失误和马虎,我们必须庄严地对待。后来,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最后每位学员都较好地完成了整个过程。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美国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会心肺复苏技能,然而,在我国现在正在争取每一万人中有一个人会此技能,每年有上百万人由于心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失去生命,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差距,看到我们需要普及心肺复苏技能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3月14号下午4:50,由我校校医组织,在大礼堂举办了一场名为“急救知识大讲堂”的急救知识培训讲座。旨在为见习学员普及急救知识,能在120医生未赶到之前为需要急救的患者在黄金时段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术,此次活动得到了电气系老师和同学的大力支持。讲座主要分两个部分:
心肺复苏的知识讲述:
首先校医讲述了如何判断救助者属于需要心肺复苏患者,分为意识、呼吸、心跳三种判断方法。然后讲述了心肺复苏术分为两种:
1、胸外心脏按压
2、人工呼吸。并具体讲述了救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经常出现的错误,以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接着校医讲述了对不同类型的人进行救助时的异同点,分为两类人:儿童和成人。最后校医给大家判断心脏复苏有效的指征。同学们都在座位上边听讲边看着PPT,边用手比划做着尝试。
心肺复苏的现场实践:
讲座现场准备了1个人体模型,校医首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在做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步骤和其中要注意的关键细节并亲自示范。同学们纷纷踊跃到模型前面进行现场情况的实战模拟,尽管学生都听的很认真,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有或多或少的错误发生,此时我校校医在一旁耐心的为同学们纠正着错误,直到同学们对这项救助技能真正掌握为止。一时,大家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场面极其感动。
1. 什么叫心肺复苏术?
答:当患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时,为尽快建立和恢复病人循环和呼吸功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而采取的医疗技术措施称心肺复苏术。
2. 单人心肺复苏术的方法是什么?
答:(1)判断神志、意识是否存在
(2)立即呼救,请求他人迅速协助抢救,拨打120。(3)放置病人为仰卧位,清除口腔异物。
(4)疏通气道,抬高患者肩部,使送过伸,适当后仰,保持气道开放。
(5)判断呼吸,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2次。
(6)触大动脉搏动,如心跳未停,只做人工呼吸,12-16次/分。心跳停止,立即胸外心脏按压,每按压15次,吹气2次,反复进行。
(7)救护车赶到,护送到医院急诊科,途中继续复素苏。
3.心肺复苏术的有效指征有哪些?
答:(1)皮肤粘膜、指甲颜色由紫甘转红润。
(2)可触及周围大动脉搏动或收缩压大于等于8.0Kpa。
(3)呼吸改善,出现自主呼吸。
(4)大脑功能改善,瞳孔由大变小,睫毛反射存在。
(5)昏迷逐渐变浅,肌张力增高,出现挣扎。4.停止心肺复苏的指征有哪些?
答:(1)病人出现自主呼吸及心跳恢复。
(2)心肺复苏已进行30分钟,脑死亡证据持续存在。
(3)心电图示波一直呈直线。
(4)确定在开始复苏前循环及呼吸已经停止超过15分钟以上者。
5.胸外按压的禁忌症有哪些?
答:(1)胸部的严重创伤、挤压伤或多发性肋骨骨折。
(2)胸廓畸形,纵隔、心脏移位。
(3)心脏室壁瘤,左房粘液瘤,重度二尖瓣狭窄。心脏破裂及心包堵塞。
(4)大面积肺梗塞。
(5)严重肺水肿,张力性气胸、血胸。6.心肺复苏治疗用药途径有几种?
答:CPR的用药途径有:
(1)静脉给药;
(2)气管内给药;
(3)心内注射给药;
(4)骨髓内给药; 7.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肾上腺素属儿茶酚胺类,CPR的首选药物,该药对a-受体及β-受体均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而a-受体的作用又大于β-受体的作用,a-受体作用可使全身的外周血管收缩,使主动脉舒张压提高35mmHg,并增加心肌和脑的供血。另外该药可使心室细颤波改为粗室颤,有利于电击除颤。8.气管插管的适应症有哪些?
答:(1)呼吸心跳骤停;
(2)昏迷病人防止误吸;
(3)呼吸衰竭内科药物治疗无效,需机械通气。
(4)气管内分泌物过多,不易排出;
(5)全麻或使用肌松剂大手术者。
(6)各种原因致气道梗阻、肿瘤、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肋骨骨折等。
9.心肺复苏的按压部位(胸骨中下段),每分按压次数(15),与吹气比率(15:2)。10.开放气道的方法有几种?
答:开放气道的方法有2种:
(1)仰头抬颏法;
(2)托颌法;
11.电除颤的方法及每次所用能量是多少?
答:在两电极板上的均匀涂电极膏后,将标有APEX的电极板置于心尖部,另一电极板置于胸骨右侧2—3肋间处,以200J、200—300J、360J顺序电除颤。
12.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是(室颤),最有效的方法(电除颤)。
13.气管插管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气管插管成功的关键是:在挑起会厌后,见到声门,插管插入声门内。
14.何为心肺脑复苏?
答:在呼吸心跳停止和意识丧失的意外情况发生时,迅速采用有效的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使呼吸循环重建,同时积极保护大脑,最终使大脑功能完全恢复。这一系列的抢救和复苏过程称为心肺脑复苏。
15.心肺复苏中碳酸氢钠应如何应用?
答:早期不主张使用碳酸氢钠,下列情况应考虑应用碳酸氢钠。(1)心脏骤停时间大于10分钟,PH〈7.2,在充分通气的前提下可少量应用。
(2)心脏骤停前即有代谢性酸中毒。(3)严重的高钾血症。
此技术广泛的被应用与濒死患者的急救过程中, 并成为医师及相关专业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目前, CPR培训在国内日益受到重视, 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方法提高CPR培训效果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我院尝试基于院内信息化教学平台与操作间的广阔空间开展CPR培训, 以探索一种高效的, 适用于全院医务人员乃至全民的CPR培训模式即广场舞式的培训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参加培训的医护人员共621人, 分为10个工作日进行, 每批60~6人。其中医师246人, 护士375人。培训导师均为本院已取得美国心脏协会 (AHA) 颁发的导师证的医护人员, 每次4名导师参与培训中。
1.2 使用设备
挪威Laerdal公司的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 (安妮) 8个, 电视一台, DVD一台, 麦克风一个。
1.3 方法
1.3.1 课前准备:
将急救中心心肺复苏视频、操作流程及主客观评分表放在医院共享的文件中, 全院发通知自行观看视频及学习操作流程, 重点记忆流程中的对白。
1.3.2 培训步骤
在DVD上播放急救中心的视频, 集体观看一遍。第二遍再次播放操作视频, 但中途不断暂停, 由导师提示操作要点。将学员分为8个小组, 每个小组8人。每组轮流由一位学员进行实际操作。操作时8位学员一起进行, 由一名导师统一喊出步骤, 根据导师所提示的步骤同步进行操作。类似于跳广场舞时由一人领舞, 其他人在后面排队同步练习。在组内一名学员进行操作训练时, 要求其他组员仔细观摩, 在脑海中不断重复整个操作步骤。将眼和耳结合起来, 加深记忆。而在操作过程中, 每名导师分别指导两名学员, 纠正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手把手地教会操作方法。
1.3.3 培训后的巩固与考核
培训完成后开放操作室, 循环播放操作视频, 并将流程贴在操作室墙上, 给予医护人员自行练习时间。并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各有两名导师在操作室进行指导。考核技术为成人双人心肺复苏术, 双人配合, 完成一遍后两人交换角色再操作一遍, 以便熟悉每个角色的分工。考核使用带有电脑计分器的模拟人, 可自动打印按压与通气合格次数, 并给出客观得分。导师根据完成情况给予主观评分, 两个分数相加即为个人得分 (总分100分) 。
2 结果
见表1。
医师的考试合格率为93.5%, 护士的考试合格率为93.9%。剩余不及格的39人由导师进行二次培训并考核, 二次考核合格率为100%。
3 讨论
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是抢救心脏骤停 (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 患者的有效方法[1]。研究发现约1/3 SCA发生在医院。作为一名医护人员, 随时可能会遇到突发状况患者心脏骤停, 如果不定期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并更新相关知识, 就无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但面对医院庞大的医护人员团体, 如没有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 则无法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且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然而, 广场舞式的教学培训模式恰恰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广场舞式培训模式让学员跟着导师的节奏一步步的掌握CPR中的各个环节, 它摈弃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和视频指导自学 (video-based self directedlearning, VSDL) 模式中的枯燥、被动接受、现炒现卖的考核弊端, 以一种自由放松、主动接受、循序渐进的方式映入学员的脑海中, 这样就可以在学员的脑海中形成持久性记忆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忘却, 并能在一定程度保持CPR现场执行率, 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小结
广场舞式的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加强了导师与学员间的互动, 导师也可以设计不同的病例来引导学员, 寓趣味于培训中, 从而有效提高医院的整体急救技能水平乃至普及并提高全民的心肺复苏水平。
摘要:目的 对我院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广场舞式的CPR专项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并且使其在脑海中形成持久有效的记忆。方法 全院医护人员通过分批分组分时段由讲师按照“广场舞”的方式进行CPR培训, 并对培训人员分别进行考核调查。结果全院护理人员CPR徒手操作熟练程度考核成绩合格率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场舞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大规模CPR培训, 值得向全民性推广实施。
关键词:培训模式,心肺复苏,效果
参考文献
进入21世纪,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增高,出现各种心脏意外所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增加。然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这项成熟的抢救生命的心肺复苏术在普通市民中运用极少,致使在医院外发作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很低。其实,这一切并不复杂,所需的只是“一双手”。那么,应如何正确地实施心肺复苏呢?也就是说,当我们发现一个人突然倒地或者因为溺水、触电、外伤等原因出现意识丧失,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急救步骤呢?
首先,应尽可能早地呼叫别人帮助你,拨打急救电话“120”或“999”。
其次,拍患者的肩部,并大声呼唤:“你怎么了?”如果没有反应,用手或者将耳朵贴紧患者左胸前壁,感觉患者有无心跳。抢救成功的关键是争分夺秒,切忌反复地判断耽误时间,如果感觉不到心脏的跳动,就应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
让患者平躺在地上(不要移动到软床上),施救者跪在患者右侧,按压的部位在患者乳头连线的中点,双手交叉相扣,左手掌在下,仅以左手手掌根部作为按压的着力点,用力垂直向下按压,深度为4~5厘米,频率大约1分钟100次左右。在按压的同时,另一个施救者推患者的前额,使头部后仰,打开患者的口腔,待按压者按压30次后,捏住患者的鼻孔,用嘴包住患者的口部,吹两口气(吹气勿太用力),即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按压者应边按压边报数,以确保两人衔接得紧密,毕竟抢救时时间就是生命。如果仅有一人施救,那么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就需同一人完成。如此30∶2反复实施,直到急救人员赶到,不要间断,不要放弃。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吴洁华
本堂课主要讲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心肺复苏的概念
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循环、呼吸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称心肺复苏(CPR)。
二、心肺复苏的发展史
心肺复苏在我们中国早已有之,早在前4-5世纪:扁鹊就有“切脉诊断生死,用针、砭石、草药急救”。公元前2世纪,《华佗神方》之《急求奇方》 介绍自缢急救,“以手按胸上,数动之…并容忍对口以气灌之,其活更快…”。在国外,首例院前CPR成功是1960年在美国,巴尔的摩Mr.B.D在家中心脏停跳,其子实施Silvester法人工呼吸,抢救小组行胸外心脏按压后送医院电除颤,巴尔的摩成功获救。1966年第一届全美复苏会议制定CPR程序,推荐吹气法人工通气和闭式胸外按压为CPR优先选择。1988年,中华急诊医学制订《规范》。2000年,召开第一届国际CPR会议。2005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学召开国际共识会议。2010年颁布了《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三、心脏骤停的原因及判断
(一)致使心脏骤停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各种意外:溺水、触电、麻醉意外。
2、呼吸系统:窒息、气管异物、喉痉挛、ARDS、MAS。
3、神经系统: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脑炎和脑膜炎引起的脑疝及脑水肿。
4、循环系统:休克、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5、药物过敏:如青霉素过敏。
6、各种中毒:如煤气中毒、有机磷中毒、地高辛、锑剂等药物中毒。
7、代谢及电解质紊乱:高钾或低钾血症、低钙血症。
(二)如何判断
对心脏骤停应争分夺秒,动作迅速,抓住要点,在10秒内作出判断,并立即进行复苏。
1、意识突然丧失呈深昏迷状态,大动脉搏动消失。
在紧急状态下,四大生命体征中优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呼吸道是否通畅,能否自主呼吸;2.血液循环是否正常。
一、呼吸体征
1.如果伤者呼吸通畅,那么就可处理别的损伤了。此时,如果伤者处于昏迷状态,并且损伤允许的情况下,可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以维持其稳定的呼吸。
2.如果没有呼吸,立刻急救,并且大声呼救及打电话寻求支援。
2.1 胸腹部在运动,而口鼻处无空气的流动:说明气道阻塞,使伤者去枕平卧,在伤者右侧用左手压住前额,右手食中指指尖抬起颏部,这样能防止舌后坠引起的气道阻塞;如果仍没有呼吸,可能是呼吸道有阻塞物,此时把伤者的头转向一侧,用两个弯曲的手指伸入口内、舌头上部,清扫任何异物,要求动作要快;再次检查,仍然没有呼吸,则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2.2 胸腹部无运动,口鼻处无空气流动:直接进行人工呼吸。
二、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是指由各种原因致使心跳突然停止正常收缩和供血功能,使全身所需血液中断,导致各个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的情况。院外(临场)的伤病员常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触不到大动脉搏动的垂危症候。
检查脉搏的方法有:
1.触膜颈动脉法:触摸颈动脉是简便易行的方法。采用正确位置,未触到搏动即证实心跳停止。疑有错误时,应检查有无意识、呼吸、瞳孔散大、面紫绀,苍白,再加上,触不到颈动脉搏动,才可判断心跳是否停止。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钟。
方法:①病伤者仰卧位。②颈动脉在男性喉结下2~3cm处,即气管旁软组织得。触摸时,急救者一手轻按病者前额,一手触摸颈动脉。如能触到搏动,则收缩压还不低于8kpa(60mmhg),证明心跳未停止。③触摸颈动脉压力不易过重过大,禁止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以防影响血液循环。④备注触摸颈动脉时,不能压迫气管,以防造成呼吸道阻塞。⑤颈动脉处有创伤或因颈肌肥厚(包括儿童),可改为触摸肱动脉或股动脉。
2.触摸肱动脉法:在肘窝上,于肱二头肌腱上内侧可摸到肱动脉的搏动,此处亦是测量血压时的听诊部位。
3.触摸股动脉法:在腹股沟韧带稍内侧的下方,能摸到搏动则收缩压在9.33kpa(70mmhg)。
4.触摸桡动脉法:在距手腕皱褶1.5cm及距拇指侧手腕边缘1.5cm处,能摸及桡动脉搏动,收缩压在12kpa(92mmhg),但还注意脉率,如>120~140次/分时,提示有大量出血。必须立即采用制止出血措施。
三、复苏技术
1.胸外心脏按压术:本法是现场抢救时首选方法。①使伤病者平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注意保暖。②急救者以左手掌根置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右手压于左手背上,借操作者的体重向脊柱方向带有冲击性地按压,但绝不能用力过猛过大,因暴力可引起肋骨骨折、心包积血,以能使胸骨与其相连肋骨下降3~4厘米为宜,以间接压迫心脏,接着迅速放松,使胸骨复原,心脏舒张。③挤压与放松之间的百分比为1:1。④按压速度不能过快过慢,成人为80~100次/分,小儿为100~120次/分。⑤按压必须持之以恒,直到有效的心跳恢复为止。⑥小儿只用一掌根的压力即可,新生儿只用2~3指的压力即达目的。
2.人工呼吸: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首先清除口中的异物,手法开放气道(头后仰、开口、托下颌),捏紧伤者的鼻子,深吸一口气,用口包盖住伤者的口,用力将气呼入伤者的口中,并观察胸部是否升高及降落,此为一次人工呼吸,前四次人工呼吸要迅速。实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频率为14~16次/分。若胸外心脏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呼吸二人操作时,需按4~5:1的比例进行,如单人操作,则其比例为15:2。
3.胸内心脏按压术:①适应症:有血胸、张力性气胸、心脏损伤、脊柱畸形而影响胸外心脏按压者,心包积液及胸外心脏按压无效而又认为值得继续进行复苏者。②本法优点是可直接观察心脏情况,按压效果确切。③缺点是必须具备高级人员和设备,还要开胸手术,对心肌易损伤,易感染。一般情况下院前急救即现场急救难以实现,急救站、医院派人前来可能实现。
4.心前区捶击法;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早期,呼吸心跳骤停1分钟内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①伤病者仰卧硬板床或平地上。②急救者用握拳的尺侧(小指侧)距患者胸壁20~30cm处,迅速捶击胸骨中部1~2次,如无效应立刻放弃。
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必须相互配合,并且每1分钟重新检查呼吸及颈部脉搏,用时在5秒钟之内。总之,心肺复苏技术可归纳为ABCD复苏程序:
A(airway)——保持呼吸道通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ardiac massage)——是扣击胸部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必要时行开胸心脏按摩
D(drug)——心内或静脉内注射药物
有细心网友指出,最近热播电视剧《太阳的后裔》中,宋仲基饰演的男主角实施的心肺复苏不到位。虽然作为一部偶像剧,从医学角度质疑显得有些“挑刺”,但看电视剧的同时学学医学常识也是不错的。怎样做心肺复苏才是正确的?我们就此采访了北京急救中心陈志主任。
剧中的心肺复苏方法对不对?
心肺复苏主要适用于心搏骤停的情况。网友们对电视剧中的心肺复苏操作提出了几点质疑,那么这些操作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跟着陈主任一起来看一下。
质疑1:男主角为女主角进行人工呼吸时,鼻子不捏,直接吹气。
分析:陈志主任说,这种操作是错误的。人工呼吸时应该要捏住鼻子吹气。
质疑2:男主角胸外按压的部位没在胸部下半部,而是在衣领附近。
分析:操作错误。正确的按压部位是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质疑3:男主角胸外按压的速度很慢。
分析:操作错误。正确的按压节奏是每分钟100到120次。
质疑4:男主角没有用掌根按压胸部。
分析:操作错误。应该用掌根按压。
质疑5:剧中男主角跪在女主角的左手边为她胸部按压,是不是应该在右手边?
分析:关于在左边还是右边,没有统一的规定,不必纠结于方位。
正确的操作方法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半数患者被救活,又称“黄金4分钟”。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肺复苏的基本常识。针对心肺复苏应按以下几步进行:
1.检查意识与呼吸
发现有人倒地,首先确认环境安全,检查病人的意识和呼吸状态。轻拍肩部,大声询问。看是否有反应,胸部是否有起伏。同时,拨打急救电话120。
2.胸外心脏按压
掌根放在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时,救助者上身前倾,以髋关节做支点,双臂伸直,手指伸直,交叉互扣,用身体重量向下压。最少下压5厘米或使胸部下陷1/3。每分钟至少按压100次,节律要均匀。同时观察伤病者的意识反应及面色情况。
3.开放气道
在进行人工呼吸之前,要清理口腔异物,并且开放气道。方法是,一手压前额,一手提下颌,使头部充分后仰。最终使下颌角与耳垂之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即可。
4.人工呼吸
压前额的手的拇指、食指捏紧双侧鼻孔,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置于下颌,保持气道开放。抢救者嘴唇包住患者嘴唇,平稳地向内吹气。吹气后,口唇离开,并松开捏鼻的手指,使气体呼出。同时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再进行第二次吹气。
陈志主任提醒,如果要学习规范的心肺复苏方法,最好参加正规、专业的培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7月新进护士60名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年龄 (20.18±1.53) 岁。大专12名, 中专48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名。两组人员年龄、学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培训方法
对照组:传统讲授练习方法, 首先由两位指导老师在模拟人上示范, 并讲解步骤要点, 然后每个培训人员按照成人双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和评分表进行充分练习, 练习期间可向老师请教指导。观察组:结合传统讲授练习方法, 采用分步法心肺复苏培训, 包括四步, 即理论学习、观摩操作、单项训练、综合训练。
1.2.1 基本理论
首先介绍CPR的概况, 了解其新的进展, 比较《2010年心肺复苏国际指南》与《2005年心肺复苏国际指南》的异同, 心跳、呼吸停止的常见原因, 心肺复苏的原理和步骤。其次, 重温与心肺复苏术操作相关的解剖知识, 如胸廓的体表标志, 要求掌握胸骨角、肋弓、剑突、心尖部、心底部、人中、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等, 并能够在模拟人或同伴或自己的身上准确触摸这体表标志。最后, 着重讲解心肺复苏中的关键要领: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D除颤。
1.2.2 观摩操作组织培训人员观看双人心肺复苏操作视频, 观看过程中大家随时提出疑问, 由指导老师及时给予解答。观看后要求每人回顾操作步骤, 掌握流程。基础差的人员可以利用现代通讯设备手机拍摄录像, 以便在练习操作时反复观看。
1.2.3单项训练应用ECS模拟人进行技能培训, 培训人员反复训练单项技能操作, 包括:判断环境, 判断意识, 判断心跳, 胸外按压手法, 开放气道, 清理口腔, 呼吸囊的使用, 除颤仪的使用, 判断心肺复苏成功指征等项目。由经过专业急救训练的急诊科护士长担任示范者和指导者, 把每项操作的步骤和要点进行示范讲解, 然后培训人员按照要求反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对每个新护士单独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1.2.4 综合训练
根据《2010年心肺复苏国际指南》制定CPR操作考核标准和流程, 由呼吸护士A、循环护士B、除颤护士C、给药护士D进行模拟现场的配合抢救训练。培训人员担任不同角色, 轮流交替反复训练, 达到彼此默契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1) 理论知识采用自制理论试题进行评价, 满分100分, 85分以上为优良, 65~84分为及格, 65分以下为差。 (2) 以开放气道、胸外按压方法、呼吸囊的使用、除颤仪的使用作为重点技能操作考核项目, 采取百分制, 70分以下为很差, 70~80分为一般, 80~90分为良好, 90~100分为优秀。
1.4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数据用SPPS 13.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理论知识考核结果比较
将两组护士理论知识考试成绩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观察组成绩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护士技能操作考核比较
将开放气道、胸外按压方法、呼吸囊的使用、除颤仪的使用等作为重点考核项目, 观察组各项目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心肺复苏术是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急救技能之一
由于护士处于临床最前沿, 与患者密切接触, 当院内患者发生心跳骤停时, 护士通常是第一目击者, 护士能及时、正确、有效实施心肺复苏术是患者复苏成功关键[2]。护士在及时启动心肺复苏挽救患者生命的工作中扮演着举足重轻的角色[3]。因此, 新护士进入临床工作前必须接受心肺复苏培训并掌握该项急救技能。
3.2 新护士心肺复苏技能掌握现状
2010版心肺复苏与旧版比较, 知识有所更新, 毕业后护士新知识培训不到位[4], 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并进行充分模拟人练习, 临床工作中遇到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机会很少;护士对急救生命链中的早期除颤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层面, 实际抢救患者时对除颤仪的使用不掌握;面罩固定E-C手法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不经过大量的练习对于操作者是比较难掌握的;受到固有思维的影响, 护士学习心肺复苏的顺序仍为A→B→C等方面。
3.3 新指南更强调团队的协作
胸外按压、气道管理、人工呼吸、心律检测、电除颤和药物使用多数由专业急救人员或训练有素的救援团队完成, 因此, 每个急救人员尽快被委派任务角色, 同时施救[5]。准确、及时、有效的单项技能贯穿于不同角色、不同环节的小组综合训练, 不但有利于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 而且提高护士急救应急能力和整体实战能力。
心肺复苏术这类不可能在患者身上实践的“救命”技能的训练[6], 采用分步培训方法更加贴近临床实际的需要, 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新护士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培训方法。方法:将新护士60名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采用传统讲授练习和分步培训法进行培训考核。结果:观察组护士理论知识考核优秀率、技能操作正确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分步培训法可以有效提高新护士心肺复苏操作能力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分步培训法,新护士,心肺复苏,培训考核
参考文献
[1]赵娟, 李淑霞, 伍慧红.心肺复苏新指南临床实践的效果观察[J].广州医药, 2014, 45 (3) :82-84.
[2]吴婉梅, 梁凤英, 何红燕.不同培训方法对新毕业护士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 (15) :2425-2426.
[3]张莉莉, 马玉萍.护士实施院内心肺复苏的教育准备角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 2012, 9 (12) :570-572.
[4]杜娟, 童宇平, 王子秀, 等.N1~N3级护士2010版心肺复苏掌握情况分析[J].护理研究, 2014, 28 (8) :2927-2929.
[5]沈洪.纵观2000-2010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更新[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 (11) :1127-1129.
心搏骤停(suddenly cardiac arrest,SCA)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收缩功能衰竭导致心脏突然丧失有效的射血功能而致血液循环停止的病理生理状态。
“猝死”是指突然、意外的临床死亡。
心搏骤停的病因、类型和诊断
一、心搏骤停的病因
引起心搏骤停的病因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
(一)心源性
约80%的心搏骤停患者是由于冠心病所致,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
(二)非心源性
包括①溺水和窒息②电击和雷击③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④麻醉和手术中的意外⑤药物过敏或中毒等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根据心电图(ECG)监测结果,心搏骤停可表现为三种形式: 1.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蠕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以连续而快慢不规则、振幅不一的蠕动波,频率为200~500/min,此时心脏不能搏血。凡张力弱,蠕动幅度小者为“细纤颤”;张力强,幅度大者为“粗纤颤”。
2.心搏停止(asystole,AS)或称心室停顿(ventricular standstill)心脏大多数处于舒张状态,心肌张力低,无任何动作,ECG房室均无激动波,描记呈一直线。
3.心电机械分离(electric mechanical dissociation,EMD)心脏仍有生物电活动,断续出现慢、极微弱且常不完整的收缩,ECG仍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低幅的QRS波群,频率在20~40/min以下,而此时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及心音均测不到。
三、心搏骤停的诊断
①清醒的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②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③测不到血压,心音消失;④自主呼吸在挣扎一两次后随即停止;⑤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其中①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和②摸不到大动脉最为重要,凭此即可确诊心搏骤停的发生。
基础生命支持
1.判断患者反应 当目击者发现患者无呼吸、不咳嗽、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即可判定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并立即开始CPR。
2.启动EMS 拔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CPR。3.体位 让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4.开放气道(1)仰头抬颏法(2)托颌法 5 循环支持(1)脉搏检查 10s内完成脉搏检查。(2)检查循环体征(3)胸外按压
406(4)单人或双人CPR 6.电除颤
早期电除颤的理由:①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致命心律失常是VF,占心跳骤停患者的80%;②VF最有效的治疗是电除颤;③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或消失,除颤每延迟1min,成功率将下降7% ~ 10%;相反,如果同时实施心肺复苏术,则患者生存率比前者更高(平均下降3%到4%);④VF可能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止。因此,尽早快速除颤是生存链中最关键的一环。
高级生命支持(ALS)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通常在医院内或转运途中进行,是指利用药物和机械手段提高重要器官的灌注压和血供,处理心律失常,进而促进自主循环恢复。
一、通气与氧供
通气:面罩、球囊、气管插管
二、循环支持
有许多改良的循环支持方法,包括插入性腹部加压CPR、高频CPR、主动加压一减压CPR、充气背心CPR、机械(活塞)CPR、同步通气CPR,交替胸腹加压一减压CPR和一些有创CPR,这些方法的使用限于医院内。
三、药物治疗
心肺复苏时用药的主要目的在于:①提高心脏按压效果,激发心脏复跳和增强心肌收缩力;②提高心脑灌注压,增加心肌和脑的血液灌注量;③降低除颤阈值,有利于电除颤和防止室颤复发;④减轻酸血症和纠正电解质失衡,有助于发挥心血管活性药物的效应。
(一)心肺复苏时的用药途径
1.静脉内给药 静脉给药安全、可靠,为首选给药途径。2.气管内滴入法:碳酸氢钠注射液、钙剂及去甲肾上腺素禁止从气管滴入
(二)常用复苏与心血管活性药物
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氨力农和米力农、碳酸氢钠、利尿剂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
1.利多卡因 2.胺碘酮 3.阿托品
脑复苏
在心搏和自主呼吸恢复后,CPR初步成功,脑复苏就成为后续处理的重点目标。继20世纪50年代对肺(呼吸)复苏成功后,60年代又取得心脏复苏的突破,但目前脑复苏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故心跳骤停后病人脑功能是否恢复已成为复苏成败的关键。
脑的重量虽仅占体重的2%,但它却接受15%的心排血量,其静息耗氧量约占人体总耗氧量的20%,且脑组织无后备毛细血管供血,故一旦脑血流停止,脑组织将较其他脏器更易遭受缺血缺氧性损害。
一、急性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
407
(一)脑缺血时组织病理学改变
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害存在区域性和时相性差异,其受损程度并非一致。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凡是越进化、越高级的脑组织越易受损;越原始、越低级的脑组织对脑缺血的耐受性越好。按脑内细胞对缺血敏感性的差异可排序如下: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状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二)全脑缺血期间的病理生理
1.能量代谢障碍 脑内糖原和能量贮备均很少,一旦发生心跳骤停,脑血流中断,氧和葡萄糖的供应即断绝,氧贮备在10s内耗竭,PaO2降至30mmHg以下,低于电衰竭阈(threshold of electric failure),即导致意识丧失,脑电图由慢波转为平线。
2.脑生化代谢方面的紊乱 脑缺血后能量代谢障碍,ATP缺乏,细胞膜的钠钾泵和钙泵功能受损,造成细胞内K+外流,Na+、C1—、Ca2+内流而致神经元和间质水肿。
3.乳酸酸中毒 酸中毒在脑缺血和再灌注阶段均可产生。脑缺血时葡萄糖无氧代谢导致的乳酸产生过多及CPR期间肝肾缺血致对乳酸的清除能力降低,是引起乳酸酸中毒的主要原因。
(三)再灌注期的病理生理
在恢复循环后,脑组织虽又重新获得血流灌注和氧供应,但各种功能和生化代谢过程并不能同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已经启动的脑缺血性损伤可能进一步加重而造成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在系统灌注恢复后还可持续2h~12h。
一、脑复苏的治疗措施
由于心搏骤停后,脑病理生理改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一治疗手段很难起到脑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而是需要多种措施。脑复苏的成败关键在于三方面:①尽量缩短脑循环停止的绝对时间;②采取切实有效的支持治疗措施,为脑复苏创造良好的颅外环境;③在降低颅内压、减低脑代谢和改善脑循环的基础上,采取特异性脑复苏措施阻止或打断病理生理进程,促进脑功能恢复。
(一)施行有效的CPR,缩短脑循环停止的绝对时间
(二)采取有效的支持措施,为脑复苏创造良好的全身生理环境
(三)维持良好的颅内内环境
1)低血压 脑复苏后积极防治低血压有助于脑血流的改善,因此应针对低血压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2)MAP 提高MAP确实可提高CPP,但血压过度增高可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若应用过度扩容的方法提高MAP,有加剧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危险。目前仍主张维持血压于缺血前水平或稍高于缺血前水平。
3)颅内压 脱水减轻脑细胞内水肿是降低颅内压的有效方法之一。近来最常用的脱水药为20%甘露醇,有毒性小、对组织刺激少、不易产生“反搏”现象及一过性血容量扩充等优点
(2)改善脑微循环 山莨菪碱等有助于改善脑血流。
(3)提高血液氧浓度 充分给氧,保证最佳氧气供应,使PaO2大于100mmHg,408 以保证充分的组织氧合作用。
2.控制高血糖 血糖浓度增高可增加脑缺血期间乳酸产生而加剧脑损伤。因此目前主张在脑复苏期间,无论何种原因(糖尿病、输糖过多、应激反应、应用皮质类固醇等)引起的高血糖,均应予以控制。
3.防止脑缺血后体温升高 脑缺血后体温升高有增加脑代谢率、加重脑缺氧。
(四)特异性脑复苏措施 1.低温(与脱水)综合疗法 低温综合疗法的实施要点
1)及早降温 优先和重点降低脑温。2)以头部为主的降温
3)足够降温 降温持续时间长短视病人中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而定。4)脱水疗法 及早足量脱水,这是降温的重要辅助措施。5)控制抽搐和寒战
【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推荐阅读:
心肺复苏培训讲稿06-07
心肺复苏培训计划09-12
心肺复苏培训考试试题12-14
心肺复苏技术12-16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流程10-01
心肺复苏术护理试题09-30
心肺复苏(CPR)基本操作讲稿01-05
复苏的春天作文07-06
麻醉科复苏室护士06-09
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制度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