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电影观后感350字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张思德电影观后感350字(通用10篇)

张思德电影观后感350字 篇1

本文为张思德电影观后感35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一名普通的士兵。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一颗高尚的灵魂。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

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木讷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

1944年9月5日,为了多出炭,张思德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又与战友小白一起开挖了一孔新窑。中午时分,由于土质松软,加上雨水渗透,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危难时刻,张思德奋力把身边的战友小白推出窑外,自己却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张思德的牺牲,使毛主席非常难过,对他的后事安排多次作出指示,正如《为人民服务》中所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在随后召开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即兴作出了《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的讲话,这篇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的。历时一个半小时的讲话,对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教育和鼓舞。

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多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真正的善与美,只会因朴素的质地更生光辉。凝望这个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种永恒: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

昨晚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影片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后期,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象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着了我们的整个事业。毛主席的这篇讲话,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了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

电影《张思德》将为人民服务具体化,让观众相信,为人民服务是快乐的,这个榜样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学习。通过观看《张思德》影片,我深深体会到:一名普通共产党员默默奉献的伟大,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个张思德,伟大的人民,需要永远的“为人民服务”。在张思德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人内心本能的、涌动着的自我奉献的精神。

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在于: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不能丢,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应当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范文三

1915年,张思德出生于贫农之家。1933年参加红军。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红军长征中曾三过草地,到达陕北后,调至军委警卫营通讯班任班长,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吃苦耐劳,任务均准确无误地完成。1940年夏,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为中央机关冬季采暖作准备工作。经三个月苦战,经过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他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随警卫营来到南泥湾开荒。张思德不仅要带领全班战士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还要担负起通讯工作,白天劳动,夜里长距离送信,积极完成了通讯任务。1943年初夏,张思德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1944年,组织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张思德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1944年9月8日下午,党中央直属机关举行了“追悼张思德同志大会”。主席参加了张思德同志的追悼大会。在这个追悼大会上,主席做了着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给予张思德同志很高的评价。

《张思德》电影观后感1000字 篇2

毛泽东、有张思德、有张思德的战友们,还有幼儿园的老师,还有王团长,还有幼儿园里牺牲了父母亲的小孩儿,还有不会讲话的哑巴老革命,还有老战友和老战友的未婚妻,给我们写了这么一群人,每个人都那么生动,特别是张思德和他老战友的这份感情,是以往作品中鲜见的。这些都让人非常受感动。这部影片的真诚打动了我,我也相信,他的真诚会打动许许多多观看影片的观众。

共鸣催生震撼刘霆昭

这部影片让我见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60年前,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影响了几代人。60年后,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撼人心魄的是张思德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同时,这种震撼力也来自观众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种共鸣。张思德的扮演者是饰演雷锋而出名的吴军,雷锋和张思德融为一人,是巧合,更是一种象征。雷锋是和平年代的张思德,张思德是延安时期的雷锋,他们共同诠释着众人崇尚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因真实而感人康丽雯

张思德,作为一个名字,因为毛泽东的文章《为人民服务》而被世人所知;但作为一个人,又因为年代久远,几乎没有相关记载而鲜为人知。这,无疑给创作者们带来了困惑。但聪明的艺术家们,既把张思德当作被塑造者,又把张思德当做讲述者,通过他的视点和相应的人物关系,串联出周围人的故事,串联出关于领袖、士兵和关于延安的真实故事,并且有机地融合在作品的主题中。

张思德电影观后感600字左右 篇3

平凡的牺牲,触动了我的感情根基,或许宇宙之中,一颗小星的陨落,就如同傍晚天空里一朵艳云的消抹。云朵芸芸,它追求的是在宇宙的角落里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但逝去的确实是永远的。死是平凡的,但另一方面却可能是伟大的表现,因为我选择的是我追求的。

我在数万人痛苦的队伍中站了起来。哭未必是唯一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寻求的是不朽的精神,而不是在哭天喊地下的灵魂。死的认识使我感知了另外一个世界,而且死亡也是一种晨钟暮鼓似的箴言。

走过菁菁校园,看见这片油油的小草,抚摸嫩嫩的树叶,季节给以的是另一种灿烂,引领着绚丽,却又抚养了这一片平凡。抬头看蓝天,细数苍劲杨柏的皱纹,惬意因而无限。大自然赋予的生机盎然,装扮的花枝乱颤,这一季节的萧条已被寂静给埋没,鸟语急迫了沉默,求得了世间的平凡。

当伟大岌岌可危,台下一片嘘声,而平凡绝对是悄然而至的,杳无声息的。无须张扬,无须激赏,这时学习绯云的特长,以一份执着不变的心,勇往直前,迎向未来。不在大众前闪亮,就在大众前辉煌。又是谁拥有了这片心?是类似于蚕的人。毕竟不起眼的才是最美的,最美的是最平凡的。

电影张思德观后感 篇4

1944年9月5日,在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勤务兵张思德在一次烧炭事故中光荣牺牲。张思德参军十几年,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但仍然只是一个勤务兵,他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的奉献。

“有思想的思,有道德的德”

“有思想,有道德,就是少张嘴,话都让别的同志给说了”

“作战勇敢,团结同志,办事认真”

“不抽烟,识百草”

“办事不吭声”„„

这些质朴真实的话语都是毛泽东主席对他的警卫员张思德说的,而这样说张思德是一点都不为过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领导人的警卫员,张思德的伟大精神,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精神是一种震撼的感染力,感染了整个民族。

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木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毛主席的这篇讲演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为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和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张思德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从不懈怠,除在警卫班给毛主席当警卫这项工作重要特殊外,其他岗位工作都很平常。他人也很平常,没有英俊潇洒的外貌,没有耀眼的职务,没有显赫的地位。照他老乡说:年跟他一起参加革命的老乡都是团级以上的干部,而他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革命老战士。做的事都很平常:站岗放哨、修轮胎、打水、编草鞋,甚至抱小孩拉稀,等等,看不出什么是惊天动地的事业,也不见引人关注,轰轰烈烈的行为。张思德是常人一个,可他却在平常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成绩。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凡人一个,要取得丰功伟绩不太可能,但我想,只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用心办事,真心奉献,就一定能干出不同寻常的成绩。

“为人民服务”其实很简单,它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从点滴小事入手,去做好自己的事,去爱自己周围的人。影片中的张思德对待同志如春风化雨,爱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对老红军就像儿子一样;对孩子就像父亲一样;对待自己的工作更是恪尽职守,干一样爱一样。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党员,他们工作上“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千千万万个像张思德那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焦裕禄,心系西藏的孔繁森,带领湘西人民致富的郑培民,保一方平安英勇献身的任长霞„„.他们都用自身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 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他朴实得像延河边的一粒砂,千万粒细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凉山上一株草,千万棵小草共同摇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机。张思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身上聚集了许多普通中国人身上的美德——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他就是这样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英雄。

学习张思德,以苦为乐,勇于平凡,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自己来到艰苦的环境,清苦和寂寞总是难免的。“孤独刺痛心灵的同时,常常会引发思考的激情;寂寞渗透沉默的双眼,往往也会掘出生命的泉水”。我深知清苦与寂寞是一个人对一系列的人生重大命题进行思考的最佳时期,是一个人在认识上、习惯上发生蜕变与进步的关键时刻。对这种关键时刻如果不好好把握而错过某种体会,也许永远都无法领悟。

学习张思德甘于艰苦、勤于吃苦、勇于拼搏的精神,以艰苦为乐,以寂寞为伴,以学习为友,多思考、多总结、多探索,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努力提高服务本领,力争稳重而快速的成熟起来。

学习张思德,注重细节,脚踏实地,始终如一的去奉献态度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展示完美的自己很难,需要每个细节都完美,但毁坏自己很容易,只要一个细节没注意,就会带来难以挽回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小的差异就是态度上的积极和消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

整个影片中,张思德始终傻呵呵地笑着。他忙,他累,他急,他苦,可他从不埋怨,从不叫苦,反而笑容满面。主席也喜欢看他的笑容,他的笑感染着每一个人。而我们今天有些同志,苦一点,累一点,多做一点,就叫苦连天,就索取报酬,就要加薪、提干,如不满意,不达到自己的要求,则整天阴板着脸,就像整个世界都欠他似的。细微之处见精神,我要以张思德同志为榜样,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工作中拒绝浮躁,排除干扰,认认真真的做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的完成工作任务,始终如一的为老百姓服务。“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讲究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向他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少说话,多做事,用自己的真心、热心、虚心去服务去奉献。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们不禁想起了雷锋的一段话“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我们会接过张思德同志手中的钢枪,发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用我们的汗水和辛勤劳动,为人民做奉献。

今天,在前进的道路上,“张思德”是生动的,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有人说把公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只要需要不管大小就去做,这是为人民服务;有人说,为他人做有利的事情就是为人民服务;还有人说,在本职之外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是为人民服务。我认为除此之外,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需要去做但又是很平凡的小事情,如果看到了又默默地去做了,并且坚持做下去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为人民服务,而这个人就是一个伟大的人,就是“张思德”。其实只要有伟大的理想,努力做个有心人,就能够在平凡中找到伟大。

《张思德》电影观后感 篇5

2014年3月20日上午,我镇组织全体镇干部观看了电影《张思德》,通过观看学习我体会到张思德同志作为33年参加红军长征的老同志,身上闪现出的各种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要学习张思德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作为33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长期从事最基层工作的张思德同志不怕苦不怕累,从不向领导提要求,每次都从事最危险的角色,把吃苦当作享受,受到了毛主席等各位同志的赞扬。

其次要学习张思德同志肯钻研的精神,张思德同志作为一个革命战士,不但能干好本职工作,而且对其它工作样样在行,会辩别野菜、会开荒、会烧窑,干一行爱一行。

再次,要学习张思德同志关心同志爱护群众的精神,张思德同志在战友犯错误的情况下,不打击不冷漠,积极关心同志的各项生活,激发同志的革命热情,在别人失意时送上温暖,关心革命群众,时刻想着群众,为群众办实事。

张思德电影观后感350字 篇6

——电影《张思德》观后感

以往,“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于我而言只是个符号,简单却又陌生。它从未引起我的思考,“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怎样做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切似乎距离我相当遥远。但看完《张思德》以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就是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实际行动付诸于点滴生活,去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已。

还记得毛主席对张思德的评价吗?对,就是“你这个同志嘛,最大的缺点就是做事不吭声,最大的优点也是做事不吭声”。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心中有一种莫明的伤感,张思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木讷寡言,憨厚诚实,无论干什么都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从影片中知道他是一个老战士,参加过长征,走过三次草地,和他同时入伍的差不多都当了官,然而他还是个勤务兵。但他呢?他心里完全没有这些世俗名利,当面对别人的逗笑时,他只是憨厚的一笑,我无法想象这需要多大的胸襟,多么高尚的灵魂。“做事不作声”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我不知道。但我清晰的明白能做到这一点的绝不会太多。因为不给自己邀功就很难得了。

看完影片后,我曾想如果把张思德放在现在,那会是怎样?其实于我而言,他的许多行为我无法理解,尽管我在心底里崇拜着他。我想到如果他把官做到更大一点,难道不能

帮到更多的人吗?不,也许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也许是我的思想深度还不够,是我不能够理解他,不能够理解他那崇高的思想。因为社会上只有有像张思德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为社会奉献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美好繁荣。就如同新中古成立以后,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这样一批批甘于奉献自己的人。是我不够成熟,过于天真。张思德才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正如别人对他名字的解释,“思”,是有思想的思;“德”,是有道德的德。他出生于贫苦家庭,他亲历过各中艰辛,他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他更知道自己活着的价值,他是最可爱的人。

就人品而言,他身上找不出任何瑕疵。他勤劳善良,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尤其他对那一老一小的真挚付出,真真切切体现了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对孤独老人,他想儿子一般;对孤僻小孩,他又如同父亲一样。两个不幸的人,被他真切的装在了心底,他像儿子般抚慰了老人那可孤独的心,找寻了活的希望;他又像父亲般将那个孩子捧在手里,用父亲般慈爱的心呵护那颗脆弱的心,然他找到了温暖,让他的世界出去乌云布满阳光。这就是张思德,平凡中更现伟大的人。

张思德是个好人,但它却没能长命,仅仅二十九岁就离开了我们。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现在,我们正处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之际,没有了那时的艰辛,但“为人民服务”却不能丢。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品质。也许我们大多数都做不到张思德那样,但我们可以竭尽全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服务于人民群众;其次,在学习生活中,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给别人帮助。

《百团大战》电影观后感350字 篇7

随着各地区的失守,彭德怀提出要冲破日军封锁线,把囚字打的七零八碎、人仰马翻。当他下令攻打各个铁路、公路干线时,百团大战拉开序幕。八路军个个都在战场上挥洒着热血,百姓压在心中的那一团怒火也爆发出来,跟着军队一起拆铁路打鬼子。结果使得华北地区铁路全部毁坏,这让日军乱了阵脚。

在攻打娘子关车站时,有一幕让我难以忘却,那就是争夺铁路交叉道开关。八路军不顾生死存亡,一个个的冲过去,一个个的倒下,在开关胖的尸体堆成了山,最后连长成功把铁路合并,火车撞向了日本的装甲车,连长也因此壮烈牺牲。当他倒下的那一刻手还在紧握着开关,为中国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电影演绎了爱情、友情、亲情、兄弟情。姚尚武喊的那句梁山,你不能死,是多么的无力。彭德怀在最好的兄弟的碑前,是多么的痛心。哑巴、冯师傅、左权、老师长等无数为抗日英勇就义,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应该感到庆幸,我们这个时代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更要珍惜。

张思德观后感200字 篇8

电影《张思德》诉说的是一名极其普通的革命战士的事迹,在平凡的工作中牺牲,但他的言行却真正体现了共产党员的真本色,无私奉献、勤恳工作、团结同志、关心同志、爱岗敬业、以为党和人民工作而光荣。而现在观看电影《张思德》,更能深刻领会“为人民服务”的本义,为人民服务体现在我们的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上,关键是否有益于人民,小事做好了,是为人民做的,就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并不需要有惊天的业绩,而是寓于平凡的工作和小事中,这正是先进性在平凡中的体现。

我们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员,更要时刻铭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每一件小事,让人民真正得实惠,让人民真正满意。

张思德观后感

这是一个英雄的故事,影片《张思德》以大量的细节塑造出一个精力旺盛、善良憨厚,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的小个子士兵。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却那样淡泊。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正是从这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性情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高尚的灵魂,了解了这个普通人与同事、朋友、战友的情感。张思德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贡献,在他牺牲后回想起来才能用“伟大”来形容他的一生。在这个信仰缺失、英雄褪色、理想泯灭的物质社会,银幕上的张思德,以他的朴实憨厚给了我们的心灵重重一击,带给我们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

他太普通了,就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默默无闻,不引人注目,如果没有生命中最后一刻的惊天动地,人们也许至今还不知道他,他可能只是当年无数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战士之一,后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回忆当中也不会有他的身影和他的声音。张思德是平凡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身上聚集了许多普通中国人身上的美德——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他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许多我们曾经熟悉却又已经远离的东西:集体主义的道德感,儒家传统的光芒,信徒的献身精神……

这个普通士兵的牺牲,让一代伟人毛泽东悲伤、沉思。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会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毛泽东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那篇著名讲话,这五个字,被我们党写入党章,奉为宗旨,数十年回响不绝。是啊,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真正的美善,只会因朴素的质地更生光辉。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20xx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他朴实得像延河边的一粒砂,千万粒细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凉山上一株草,千万棵小草共同摇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机。于是,窑洞里出了马列主义,黄土地哺育着一个政党,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战争……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张思德不过是历史长剧中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角色,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共产党人奋斗的华章,中华浩茫的历史长卷因为有了他们愈益生动,我们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

今天,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话语虽然还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真正的内涵却早已模糊,不知不觉之中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空头标语或口号。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些问题随时都会在我们人生的某个时刻冒出来。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人和人的关系应该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争取个人利益的时候,在抢夺属于自己的位置和资源的时候,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什么?有人说很多情况下电影不是对现有东西的重复,而是把我们现在社会中很多缺失的东西做一种重建。电影《张思德》就是对这种精神的重建。张思德用他的实际行动为现代人上了一课,我不敢说一部电影就能一下子找回缺失的东西,但至少提醒我们开始发现这种缺失,并渴望找回它。当今时代,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人际关系冷漠,权力至上,竞争激烈,还有多少人甘于只是一棵“清凉山上的草”?在这些人眼中,只有美丽娇艳的花朵才是引人注目,令人向往的,他们一心一意渴求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希望得到领导的垂青,众人的艳羡;他们重视的只是结果,而忽略过程,当接手一件事情时不能脚踏实地地去把它干好,而只是想谋些好处或表现自己。太多的现代人已经迷失自我,早已忽略了小草的颜色才是生命中最质朴的色彩。

张思德电影观后感350字 篇9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革命事业无贵贱,伐薪烧炭一心红。虽言安邦赖股肱,平凡岗位亦建功。”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务实、清廉、勤政是党的好干部郑培民同志的写照。

在湘西工作期间,郑培民同志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随后,他扎根群众之中,千方百计想办法改善人民生活,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抗洪抢险中他作为省委领导,毅然与百姓装水围子”,不顾自身安危,带领大家顽强战胜了灾难。为官几十年,郑培民同志却两袖清风,爱人每天冒着风雨走路上下班,孩子想搭乘一下他的公车上学都被他严词拒绝了。

无论是张思德还是郑培民,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的心中都一直想这党和国家的事业,想着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

毛泽东主席曾写下《为人民服务》的篇章,张思德同志勤恳敬业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做为我们全党工作的指南和宗旨。胡锦涛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精神,要广泛开展学习郑培民同志活动,始终保持我们共产党员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今天,观看了电影《郑培民》《张思德》,自己深刻体会到学习张思德、郑培民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宝贵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时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

做位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以张思德、郑培民这样的同志为榜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境界上,不断作风、关心群众生产生活,锐意进娶扎实工作。

《张思德》观后感 篇10

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号召下,2014年3月31日,在校长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全体教师认真观看了电影《张思德》。以下是我的一些观后感。

电影以张思德奔跑作为开头和结尾的画面,在影片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张思德跑来跑去。我觉得这是意喻张思德只是一名普通人。同时也意喻了共产党人也都是普通人。这部电影通篇只表现了一个理念:那就是任何一幢大厦都是一块砖一块砖累积而成的;任何一个理想的实现都是普通人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

电影中张思德先当警卫员,做事总是的风风火火,跑步完成。比如一开始,张思德一路劲跑,一身黄土,为了赶回来参加唱歌演出。汽车轮胎坏了,都是背着轮胎跑步前进。然后又表现了他爱心的一面:让一个受了刺激的小男孩健康成长;帮一个老大娘追猪;帮助一个即将牺牲的团长约见毛主席。作为对比,他的一个与他同时参军的老战友已经成了一个主任。而他依然是战士。这个对比的意义就是,究竟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电影在其中几次通过张思德与同伴之间在不同场合的对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就是对人民的最大贡献,就是为人民服务。

电影最后是他调到烧炭队后,表现他如何领导这个队的。当下大雨时,张思德去给炭窑遮盖,遮盖好之后他没有离开炭窑而是在里面避雨,这是他忽视安全的一个严重错误。作为长期在山沟里生活的人应该能够意识到大雨对于黄土坡意味着什么,那就是泥石流。大雨造成的泥石流将炭窑覆盖,张思德同志不幸牺牲。从这个角度看张思德同志不适合作为领导,只适合当兵。应该吸取安全生产的教训。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适合我们这些成长在幸福生活中的人们去观赏,能使我们了解到革命的艰难,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类似于张思德这样的人如果活到现在的话,依然是先进的,不会被糖衣炮弹打倒的。倒是那些类似于他的主任战友的那些人,由于倚老卖老,将自己的资历作为是升官发财、贪图享受的资格,这些人被糖衣炮弹打倒。中国革命的成功都是依靠向张思德这样人的辛勤劳动。纵观现在,当我们还有大批的人活在贫困之中时,却有一大批领导干部因贪图享乐而被判刑,这些共产党员的党性都到哪里去了呢?

张思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不论在什么时候,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的坚持下去。我们要像张思德这样,看淡名利,正确对待得与失。张思德当兵11年仍然是普通一兵,但他从不计较职务的高低。这正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最高境界。然而,时下有少数党员名利思想严重,患得患失,为党作了一点工作,就想到要有回报,争荣誉,争地位,特别是在职务的升迁上,更是斤斤计较,有的甚至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资格。这样的同志和张思德同志相比,应该感到惭愧。作为一名党员,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看淡名利,不计得失,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一个党员的称号。

上一篇:环艺毕业设计读书报告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