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三课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三课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三课 篇1

1.乞丐的故事

一天,一个失去右臂的乞丐来到我家乞讨。我以为母亲会慷慨施舍,谁知,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吧。”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母亲不生气,俯身故意只用一只手搬砖,“你看,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呢?”

乞丐只好俯下身子,用仅有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乞丐搬完砖后,已是汗水淋漓。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他擦汗后,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母亲又给他20元钱,他感动地说:“谢谢你。”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你怎么能叫一个没有右臂的人搬砖呢?”母亲意味深长地说:“对于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多年后,有个失去右臂却气度非凡的人来到我家。他动情地对母亲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叫我搬砖,今天我才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然后,他转身对我说:“你的母亲是伟大的,是令人敬佩的,是她教会了我„„”

(建议用于“自信自强”的教学)

2.培养自信的方法

全面分析自己,找出缺乏自信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善目标,然后逐步分解目标,一件件地尝试去做。

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长处,欣赏自身优秀的品质,用这种欣赏和赞美来增加自己的自我接受程度和自我价值感,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自信。

经常阅读成功自励的书籍。从不同角度分析成功的正确观念和态度,以及一些获取成功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找到勇气和力量。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建立积极的态度。多说积极的言语,学会积极思考,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与事,与积极的人为伍,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等等。

养成自信的行为。从调整自己的基本姿势做起,走路挺胸抬头,面带微笑,练习正视别人,养成主动与人说话的习惯。

(建议用于“自信自强”的教学)

3.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一线工人

一提到代表中国科技最高水平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人们总会把它和科技精英、学界泰斗等“大”人物联系在一起。而在2007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毕业于一汽技工学校的王洪军却凭借他发明的“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建国以来首个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

1991年,王洪军毕业后来到成立不久的一汽大众公司,在焊装车间做了一名普通的钣金维修调整工。对汽车生产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钣金整修工作技术含量非常高,要在汽车喷漆之前,对“白车身”表面进行平整修复,不允许有一点瑕疵,而轿车车身表面用的钢板厚度只有0.75毫米,稍不注意就会修薄、修漏。当时,由于技术、工艺、工具等原因,焊装车间里的钣金整修主要是由德国专家负责,中方员工只能打下手。一次,德方专家当着一位老师傅的面,抡起大锤把车身砸了,说:“你把这车修废了。”这对王洪军触动非常大,他心想,“合资”是“合”,不能“靠”,干合资产品更得练好“中国功夫”。

于是,王洪军一边打下手,一边开始自己练手。每天一进厂,他就像着了魔似的,上班偷着练,下班也鼓捣,练习中脖子划出个大口子,他用“创可贴”贴上,接着干。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热处理、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等相关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洪军的钣金整修技术迅速提高,几个月后,一台“白车身”终于被他修好了。消息传开,将信将疑的德国专家用挑剔的目光反复打量修好的车身,随即又分段用仪器全面检测,结果是完全符合标准。这些一向严谨和傲慢的德国专家向王洪军露出了钦佩的笑容,并一连说了好几句“very good”。

就这样,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和磨炼,王洪军把自己掌握的维修技能和研制的一些先进方法及技巧进行总结和归纳,创造出了50多项100多种简捷的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解决了高难钣金整修问题,挽回了大量因报废件、报废车身而造成的损失,5年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3400多万元。当王洪军用自己创造的这些方法修复了被德国专家认定不能修复的车身时,德国专家终于折服了。2003年4月,他的这些方法通过了一汽大众中德质保专家组织的评审和鉴定,被正式命名为“王洪军轿车快速表面修复法”。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快速修复法对车身表面钣金修复和调整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居国际先进水平。

俗话说,手巧不如家什妙。在掌握了钣金整修要领之后,王洪军又开始琢磨起了制作工具。几年间,他共发明制作了具有独创性、实用性的钣金维修工具47种2000余件,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各种车型各类缺陷的修复需求,使整车质量、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展车制作是钣金整修工的最高境界,历来被认为是汽车博览会上的“名片”,王洪军又努力钻研,掌握了国际最高等级Q1标准的展车制作工艺,开启了替代外国专家自己做展车的先河,结束了公司每年要花费大笔外汇聘请德国专家做展车的历史。同时,他还无私传授技艺,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钣金整修队伍。目前,在一汽大众公司所有车型整修线上,分兵把口的都是王洪军带过的徒弟,而这些徒弟又带了很多徒弟,这支高技能的钣金整修队伍正成为一汽大众生产精品轿车的精锐部队。

“2003年以前,我们公司每年报废整车近300台,报废单件4000多件,损失达700多万元。而从2003年在公司推广使用‘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以来,这些情况再没有发生。同样的,过去修一辆车最快也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利用王洪军发明的这些新工具,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将一辆车修复好。”一汽大众公司焊装车间主任苏景学感慨地说。凭借着高超的技术,王洪军在公司赢得了“生产线上的千手观音”的美誉,并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从这个真实、可信、可学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为之锲而不舍,发奋学习;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对于广大中职学生成长成才、顺利就业创业是何等重要,对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是何等重要。

(建议用于“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走好人生每一步”的教学)

4.不信奋斗信什么?任何时候奋斗都是人生底色

“史上最难就业年”,大量高校毕业生临近7月1日离校时节,工作仍无着落。看到家有“富爸爸”的同龄人,一毕业就进入企业管理层或者得到创业资助,再听到个别用人单位“萝卜招聘”的消息,不公平感从心底滋生。有人气馁,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好工作轮不到寒门子弟。有人感叹,阶层固化严重,向上流动是空想。网络上、现实中,不少人表示“不再相信奋斗”。

不信奋斗,还能信什么?“含着银匙出生的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少数。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孩子,如果想拥有更好的生活、实现更大的发展、改变自己的人生,最可靠,甚至是唯一的法宝,只有奋斗。

不奋斗可能一无所有。等靠要,等不来一份工作,等不来发展的机会,最后往往只能去“啃老”。一味地怨天尤人,蹉跎的是自己宝贵的时间,真正的机会来时,容易因准备不足而失去。面对青年就业难题,国家制定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首次明确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确保就业,并强调要促进就业公平。“市场主导就业”的前提下,如此政策已称得上对高校毕业生尽最大可能照顾。即便是专供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一样要面对竞争,一样要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获得。

强调奋斗的力量,不是说社会没责任、问题都出在个人观念。现实生活中,起点不公平、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的情况确实存在。这就要重视经济社会中所有不平等环节,畅通向上流动的渠道。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让寒门子弟在起跑线上就落后。打破垄断行业、权力部门的就业壁垒,防止近亲繁殖,尽可能实现就业公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踏实肯干的劳动者更多地积累财富,让“勤劳致富”成为劳动者可触摸、能实现、进而深信的事实。

畅通向上的渠道意义重大。但无论怎样的通道,都不会是笔直的。公平地进入好大学,不等于进了保险箱。公平地获取好工作,不等于必定有好前途。人人有上升的机会,不是人人必定能上升。任何时候,奋斗都是人生的底色。

------摘自2013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三课 篇2

一、通过知识的纵向疏理, 使知识按上下位的关系层层勾联, 构建起逻辑体系

教材分单元、课、框、目, 其阐述是围绕一个个知识点展开, 新教材又注重生活逻辑, 淡化学科逻辑, 容易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彼此分割, 不成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中引导学生从纵向对知识进行疏理, 通过上下位的定位与沟通和知识内在联系的揭示,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使学生能将知识放到整个体系中去理解, 能在揭示知识的内在关联中深化认识, 提高加工与整合知识的能力。

复习第三课, 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与课之间的联系。通过回忆第一、第二课复习的“哲学的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内容, 使学生明确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第一框题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 围绕哲学阐述“是什么”;第二课的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和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则从动态的角度, 阐述“哲学的发展” (怎么样) 。然后针对第三课的两个框题, 要求学生先抓“题”, 因为课题、框题、目题通常是具有概括性和统领性的主题句, 从抓“题”入手, 有利于学生从一般到个别清理知识层次, 从纵向对知识的上下位关系进行疏理与定位, 揭示其逻辑关联, 把握主干, 构建框架体系。

如复习第一框, 先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第一框的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明确本课阐述的主题是“真正的哲学”, 而不是所有的哲学, 由教材中判断“真正的哲学”的三个依据, 使学生划清真正的哲学与其他哲学的界限, 并围绕真正的哲学, 从内涵、作用两个方面构建其第一层次。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为引导学生揭示本框内容与上一框的内在联系, 先问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真正的哲学?”学生回答:“是真正的哲学。”再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有何依据?”这一下把学生问住了。于是启发学生, “判断是否是真正的哲学, 一是看是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与要求, 二是看是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三是看是否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与认识成果。依据这三个标准, 能否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真正的哲学?”由于问题难度较大, 学生一时也难以作答, 我们就将问题分解:“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看, 它是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与要求?”教师的铺垫和学生自己的思考终于使其明白,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后, 开展的工人运动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都失败了, 因而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正说明了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与要求。然后又问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与认识成果?”有了前一个问题的突破, 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很快就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这一连串的质疑与追问, 加以教师的铺垫和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不仅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也使学生把握了框与框的内在关联, 对知识的上位与下位有了准确的定位。第一框围绕“真正的哲学”, 阐述它与时代的关系、判断依据和作用属于知识的第一层次;第二框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 是对“真正的哲学”的展开或具体化, “真正的哲学”是一般, 处于上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个别, 处于下位, 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的相关知识就属于第二层次。学生掌握了这种利用知识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进行层次疏理的方法后, 就很容易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真正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展开, 处于知识的第三层次, 它们除了体现“真正的哲学”的一般属性, 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性, 又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 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有不同的主题、内涵与指导意义。这种从抓题入手, 通过纵向疏理知识上下位的关系, 不仅有利于学生打破教材课、框、目分割的限制, 自主地依据知识上下位的关系, 理清知识层次, 疏理知识脉络, 通过线条勾连, 构建知识板块或框架体系,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通过知识内在联系的揭示,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化成果与真正的哲学的内在关系的认识。

二、通过知识的横向沟通, 使知识向关联点辐射, 丰富拓展知识

知识拓展主要是通过横向的知识沟通或围绕某一点向四周辐射, 使教材原有的知识得到补充与延伸, 使学生的认识深化, 视野扩大。由于新授课时是分框题教学, 这就使师生的视野容易狭窄, 关注的只是一个个知识点, 而忽视面的扩充和横向沟通, 这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利用前后知识综合理解所学内容, 尤其在学生还未学完全部教材, 对知识还未从整体把握时, 这种缺陷表现得更加突出。如学习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学生往往有这样的疑惑:十九世纪, 在“三大基础”都已具备的条件下, 为什么其他哲学就不能实现“三个统一”?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实现“三个统一”呢?显然, 用本框内容是难以让学生透彻理解这一问题的, 要使学生能真正理解, 需要补充“实践”“意识能动性”“历史唯物主义”等知识, 但此时学生还未学习这些内容, 就只能让学生“吃夹生饭”, 一知半解,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复习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 补充相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时, 我们先问学生, “教材中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是不是真正的哲学都是科学的哲学呢?”学生回答:“不是”, 再反问:“为什么不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真正的哲学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和科学性与革命性‘三个统一’。”又追问:“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实现‘三个统一’, 其他哲学就不行呢?”由于新授课时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教师的质疑让学生陷入困惑之中。于是我们为学生提供铺垫:“教材中告诉我们, 实现这‘三个统一’有一个什么前提条件?”学生回答:“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于是趁热打铁, 要求学生先抓住教材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这一说法进行分析, 学生恍然大悟,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无法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旧唯物主义虽然在根本观点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但是由于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 就会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就只看到周围世界对人的制约, 看不到人对周围世界的影响, 也就无法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在此基础上, 我们再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个方面———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学生通过第一个方面的分析, 第二个方面就容易了, 通过讨论, 他们明确了实践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基础, 坚持实践的观点, 才能看到实践以及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看到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而坚持唯物史观, 反对唯心史观。分析第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我们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说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 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等表述外, 还引导学生由它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前两个统一来说明其科学性。针对“革命性”, 还补充了一些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 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是要推翻旧制度;同时,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目的就是为无产阶级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 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 指导无产阶级推翻旧制度, 解放全人类, 正说明它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特征的分析, 通过知识的补充与横向延伸, 引导学生利用“实践”“意识能动性”“历史唯物主义”等知识理解本课内容, 学生才真正明白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真正的哲学, 还是科学的哲学, 为什么只有它才能实现“三个统一”。这种延伸与补充就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 既使学生的疑惑迎刃而解, 又促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培养学生迁移知识, 运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抓住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将知识加以类化, 疏理体系或形成新的板块

加工整合知识还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知识归类, 将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知识整合到一起, 疏理体系或形成新的板块。

在第三课的复习中, 我们既围绕“真正的哲学”疏理知识层次, 构建知识体系 (体系图略) , 也通过比较、归纳等方式, 将知识类化。前者着眼于粗线条地构建知识框架与体系, 后者侧重于通过分析比较, 让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把握知识的共性与个性。如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在理清层次后, 就采用比较法, 引导学生归纳其共同点:都是真正的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与要求, 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与认识成果;都是科学的哲学———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或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都坚持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原则。但它们又有不同点, 即反映了中国革命或建设在不同时期的任务与要求, 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回答的问题与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通过这种比较, 使学生在把握知识层次的基础上, 能更具体、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它们的共性与细微差异, 而且这种共性与个性的分析比较, 也有利于学生将教材中零散的相关知识疏理归类, 形成新的板块。这也是对教材知识进行加工与整合的重要表现。

四、依托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通过共性与个性的转换, 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变通

学习是为了运用, 在复习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疏理与整合, 理清知识层次, 构建知识体系, 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促进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三课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新思路 新变化 新方法

2009年5月9日~10日,我有幸参加了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培训班。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我参加了德育五门课程的培训,听取了各门课程主编对课程的解读,收获很大。在我开讲《哲学与人生》这门新课程之前,在编写教案和组织教学设计之前,我认为很有必要再一次走进新课程,对课程做一次认真地梳理,以求进一步理解并更好地驾驭这门新课程,真正发挥好它的育人功能。

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实践中,我只是注重向学生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体系,而忽略了他们的个人意愿,脱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得德育课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实效性及时代感,也失去了德育课的德育功能和育人功能。而现在的新教材去掉了“基础知识”,避免了受哲学理论体系的制约,并且加上了“人生”,把讲哲学的目标指向人生,而这人生问题恰恰是中职生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也是本教材的主编王霁教授说:德育课要关注人,必须把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放在核心地位,我们不是为了讲哲学而讲哲学,我们要不拘泥于原有哲学的学科体系,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学哲学与解决做人问题、走好人生路的问题紧紧结合起来。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这门课、安排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因此,本门课程确定为《哲学与人生》。

那么,《哲学与人生》是什么样的新课程?

新课程思路

——以分析解决中职学生最切要的人生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

——以哲学基础知识为知识载体和基本线索(以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的顺序把这些人生问题组织起来)。

——体现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结合(用哲学引导人生,用人生体验哲学)。

——5个单元共15课,每个单元有一个主题。

具体来说每课有四大块即四个框题:一、与人生问题紧密联系的哲学观点,如第三课第一个框题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二、哲学观点与人生问题的联系,如第三课第二个框题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三、人生问题的分析,如第三课第三个框题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四、怎么做(以哲学观点为指导来解决中职生人生问题),如第三课第四个框题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总体上有两大步:由人生的具体问题引出与人生问题相关的哲学知识(学哲学);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反思人生,解决与人生密切关联的人生问题(用哲学)。

《哲学与人生》有哪些新变化?

1.课程性质和任务上的变化。

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教育转变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

2.课程总目标的变化。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得更近,针对性更强。突出了哲学的功能。

3.教学目标及评价的变化。

本次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上有一个重大变化:

由“认知、运用”二维目标变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增加了“情感态度观念”。由二维(认知、能力)评价标准转变为三维(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评价标准。

“态度决定一切”,“观念一改天地宽”。另外这种变化也更好地体现了德育课的性质。

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材的基石,而且是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就的支撑。从个人角度看:面对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多元化,物质生活逐渐富裕、体验式学习机会的减少,使得年轻一代(特别是独生子女群体)常常处于多重选择标准的矛盾之中,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树立和完善正确的价值观。从社会角度看:近期国内外企业界的相关调查表明:劳动市场的评价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之后,已经向素质取向发展。劳动者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已经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条件。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哲学与人生》?

1.要相信学生完全可以学好这门课。

哲学虽然是最抽象、最一般的道理,但是,哲学也是从最具体、最真实的生活经验开始的。换句话说,哲学也是来自于最具体的生活,而学生本身就有生活的实际基础。

中职生的确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人生道路上发展也不顺利,但是,并非他们就没有希望了,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幸福人生、快乐人生和成功人生了。相反,只要自己努力,他们的人生同样可以是幸福的、快乐的。他们需要有哲学的指导,需要解决人生的困惑,需要发现自己的人生智慧。

我们做教师的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努力去适应德育课的新要求。

2.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

①情境设计(导入);②体验思考;③引出哲学观点和方法;④分析人生中的实际问题;⑤归纳评价(我们应该怎样做)。

作为《哲学与人生》课教师,不仅需要哲理,更需要人生的真情和感悟,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生的导师。准确理解把握大纲精神:以学哲学,用哲学,学会做人为目标。

中职德育第一册教案第三课第一节 篇4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道德的作用,掌握“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

2、增强自省、自律的主动意识;

3、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要求;

4、理解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道德对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解决办法:主要分析道德的基本内涵,和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双重意义);

2、如何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解决办法:主要讲解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建设,说明“八荣八耻”的现实意义,联系时代解释“八荣八耻”的内涵);

3、如何正确理解热爱祖国的道德要求(解决办法:讲清爱国是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和爱国的主要表现)。

四、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工具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大量新闻报道、传记故事、统计数据,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程安排:(含板书设计)

1、课程引入

先让同学们阅读本节开头的小故事,并补充参考书121页的相关资料(1),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现代社会需要大量志愿者?志愿者要不要拿报酬?志愿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是否有收获?

2、新课讲解

一、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

1、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这部分内容需要讲清楚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价值:对于个人而言,培养良好的道德有利于适应社会生活,促进自我完善,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社会而言,弘扬高尚的道德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增进社会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给学生简单介绍我国社会的道德现状,引出“八荣八耻”提出的背景,补充参考书第148页的补充资料。

2、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课本内容,和参考书第114页,着重介绍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的背景和对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举例子反映“八荣八耻”在当前社会中的表现。

二、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在说理方面注意讲清: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使用具体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联系社会和学生中有关爱国的不正确行为进行剖析,增强现实感。

让学生阅读课本66页的活动天地,补充参考书123-124页的相关资料(4)、(5),和第162页的爱国小故事。

2、明礼诚信。这部分应该从三个方面开展教学: 一是说明文明礼让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人的文明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文明礼让成为维护人际交往中友好和睦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使人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公共生活。

二是提出文明行为的要求,即“讲礼”。解释“礼”是指礼仪、礼节、礼貌,主要表现为仪容端庄、待人和气、举止文明、讲究公德。

三是说明“礼让”的核心,指明实质是尊重他人,不骄傲、不蛮横,正确对待自我,并列举具体表现。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要求”属于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结合参考书第116页讲解,把握好四个问题:诚实守信的含义、诚实守信的作用、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和“哥们义气”的本质区别。

3、团结友善。本部分包括团结合作和友善待人两个问题,团结合作在第五课中还会涉及,本节简单说明即可,侧重介绍友善待人。

关于团结合作,学生已有体验和体会,结合同学们的具体感受来说明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然后引出善于团结合作的基本要求。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0页的案例链接,并引用身边事例和生活体验加以说明。

关于友善待人,先概括其含义,说明友善的具体表现,并引出友善待人的基本要求。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的案例链接和第72页的资料卡片,补充参考书第128页的相关资料(8)。

4、勤俭自强。关于勤俭部分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讲清以下问题:勤劳节俭意在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勤劳节俭不可偏废,如何看待校园内的高消费行为,引申勤劳节俭的社会意义。结合参考书第129-132页的内容进行补充。

“自强不息”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结合参考书第117-118页进行讲解,并补充参考书第133页的相关资料(1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5页的案例链接。

5、敬业奉献。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6页的活动天地和第77页的案例链接,分析总结其中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其中爱岗敬业着重突出认真做事、努力做好事情,要求学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奉献社会重在说明这是一种把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高尚行为。

三、遵守社会公德和传承家庭美德

1、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首先说明社会公德的定义,讲清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简单分析五个方面的逻辑关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9页的案例链接。

2、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告诉学生家庭关系也需要关注与维护,美满幸福的家庭来之不易,定要懂得珍惜。

另一方面要重点讲解家庭美德的五点要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让学生阅读课本第82页的案例链接和84页的活动天地,引导同学们树立尊重老人、敬爱父母、团结邻里的品质。

3、总结

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良好的道德规范不仅有利于个人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整体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讲道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身为公民应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爱岗。同时还应认真遵守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4、作业布置

《德育习题册》第三课第一节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三课 篇5

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第一课时 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教学内容分析

内容地位:本课时是十二课的第一课时,阐述了意志的涵义、意志的作用、理想信念和意志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意志教育极为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和意志的关系;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教学目标: 认知方面:了解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情感态度观念方面:认识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对实现理想的重要作用,增强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的自觉性。

运用方面: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

学情简要分析

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方面对理想信念和意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少系统的学习。有些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目标,把理想信念看做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在生活方面,因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溺爱等原因,做事缺乏坚持和意志力。需要培养和锻炼坚强的意志。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配乐故事《独臂英雄的故事》。根据故事,讨论说明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引思明理

1.活动体验,体悟意志

具体做法:教师播放2首曲子,学生平举胳膊,保持不动,坚持下来的为胜利者。活动后,学生谈感悟,师生总结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意志和行动紧密相连,称为意志行动。

2.案例分析,明晰意志作用

播放视频《感动中国----钱伟长》片段,让学生根据视频讨论意志的作用。师生总结:意志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意志是人生发展的精神支柱。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3.讲述故事,感悟理想信念与意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说一说:体育名将等名人成长成功的故事。故事带给自己的启示。启示从两个方面引导:一是有理想信念,二是有坚强意志。

(2)分享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想。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明确:理想和信念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理想是人们为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信念是人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表现出来的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意志力(这是区别)。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这是联系)。

教师多媒体展示案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一壶沙子变成了一壶清冽的水

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头顶骄阳似火,烤得探险队员们口干舌燥,挥汗如雨。最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水了。水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信念,信念破灭了,队员们一个个像塌了架,丢了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队长。这可怎么办?

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用力晃了晃,惊喜地喊道:“哦,我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来那种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踉跄着,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看着那水壶,他 2 们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力量。

终于,他们死里逃生,走出茫茫无垠的沙漠,大家喜极而泣之时,久久凝视着那个给了他们信念支撑的水壶。

队长小心翼翼地拧开水壶盖,缓缓流出的却是一缕缕沙子。他诚挚地说:“只要心里有坚定的信念,干枯的沙子有时也可以变成清冽的泉水。”

(2)第一千零十次推销

凡是去过肯德基的人,都会看到店门口有座塑像,一位外国老人,身穿白西装,态度和蔼可亲,他就是桑德斯上校。他是全世界最大的速食炸鸡连锁店的创办人,一个65岁才开始创业的人。

桑德斯上校退役后,身无分文,拿到平生第一笔救济金只有105美元。他问自己:我到底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呢?我还能对人们做些什么贡献呢?他冥思苦想,突然想起自己有一份秘方,那是一种炸鸡的秘方,人人都可能喜欢它。我何不把这份秘方卖给哪家餐馆,教他们如何制作?

在后来的两年里,桑德斯驾着自己那辆“老爷车”,穿着那身白西装,足迹遍及美国的每一个角落,逢人便叫卖他的秘方。

他被拒绝了1009次,直到1010次,才听到一声“同意”。多少年后,肯德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炸鸡连锁店。

小组展示交流,教师总结升华:追求一种理想,意味着坚信这种理想是正确可行的,而这种坚信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一种状态。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板书)。它在人生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意志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培养和多方面的打造。锻炼意志包括哪些方面?许多成功者都经历过刻苦锻炼以形成顽强意志的过程。请学生阅读教材关于刘宏的故事,思考应当如何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讨论总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掌握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参加各种必要的社会实践;学习各方面的道德楷模;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的修养等。

体验导行

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专业特点,确立理想,制定实现理想的计划和锻炼意志的计划,并实施。

我的姓名-----------出生于-------年------月------日

一、我的理想

1.我要成为一个------------------------------2.我要做成---3.我要过-----

二、我三个月的目标是(----年----月----日至----年----月----日)1.-----------------------2.-----------------------3.-----------------------

三、我六个月的目标是(----年----月----日至----年----月----日)1.-----------------------2.-----------------------3.-----------------------

四、我一年的目标是(----年----月----日至----年----月----日)1.----------------------2.----------------------3.----------------------以上是我对自己生命所做的----------------,我要付出我全部的-----------------来实现它。

我---------------,我一定能成功!

课后延伸: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请拟定加强自身责任意志的计划。

第二课时 实现理想要敢于担当

教学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本课时是十二课的第二课时,阐述了实现理想离不开责任担当,理想的实现和个人责任有密切的关系。责任的的含义;理想信念和责任之间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自觉的责任是实现理想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勇于承担责任,是实现理想的必要条件,是坚定信念、实现理想的精神动力;教育学生要加强修养,承担起社会责任。

教学重点:理解理想信念和责任的关系;加强修养,承担起社会责任。

教学难点:加强修养,承担起社会责任。因为许多中职生缺乏责任意识,不愿担当,教育学生成为一名勇于担当的人,有难度。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责任的含义,明确敢于担当是实现理想的必备品质,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责任。

(3)运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修养,敢于担当,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师:配乐故事《采油工人代旭升的故事》。生:根据故事,讨论说明实现理想离不开责任担当。师总结引出课题。引思明理:

实现理想要敢于担当(板书)责任心小调查。

师下发调查问卷,学生回答: 1.你认为社会志愿者服务是一种高尚的服务吗?()A.是 B.一般 C.不是 D.没想过 2.你愿意当一名无报酬的义务志愿者者吗?()A.非常愿意 B.愿意 C.不愿意 D.不考虑 3.你对中职生勤工俭学有什么看法?()

A.非常赞同,自己也会这样做 B.赞同,但自己怕辛苦没有打工 C.一般,不赞同也不反对 D.反对,认为这样很寒酸

4.你对父母为了子女今后的生活(包括买房、存款、找工作)一切包办的看法? A.挺好,应该的,那是父母的义务 B.可以,不喜欢但还是接受了 C.反感,那样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 D.无所谓

5.你认为工作难找与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差有关吗?()A.必然有 B.说不好 C.不认为 D.没想过 6.你认为以下哪一点更利于你在工作中的发展?()A.美丽的外表 B.高学历 C.能说会道 D.较强的责任心 7.当你看到学校的水龙头没关紧时,你会自觉关上吗?()A.会,因为水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离不开水 B.不会,因为那不是我的责任.你认为学校的荣誉与我们有关吗?()A.没关,那是学校老师的事 B.有关,我们也是学校的一员

C.没想过,不太确定

9.你认为你做得到尽心尽力为他人服务吗?()A.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B.不能,自己的事还没有做好呢 C.想做但因种种原因没做成

1.实现理想离不开责任担当(板书)

师:大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到“班级的荣誉便是我的荣誉”,都是责任的细化和具体要求。如何理解理想的实现与个人的责任的联系?

生:每一个人都应当懂得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承担自己言行所造成的后果,即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想及价值负责。

师:一个有了崇高理想的人,也应当是一个高度负责的人。PPT展示故事:

在1922年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一些禁用的烟火爆竹,其中包括一种威力巨大的鞭炮,叫做“鱼雷”。一天下午,他走到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大鞭炮。一声巨响,让男孩神采飞扬,可就在这时,警察来了,把男孩带走,去了警察局。

警察尽管认识这个男孩以及他的父亲,但他依然严肃地执行对烟火的禁令,判定男孩交14.5美元的罚金,当时14.5美元可以买145只母鸡,这可算是一大笔钱。这个男孩自然交不起,只好由父亲代交。父亲说:“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给我。”从此,小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他做了许多零工活才还清欠爸爸的那笔罚金。

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人做导演,一人扮演父亲,一人扮演小男孩,一人扮演警察。

学生看表演,谈感悟。

学生分享感悟,师总结:一个人要敢于担当责任,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板书)

师:人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家庭负责、对将来的职业负责,尤其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又取得人生的成功。

(1)对自己负责:

情境再现:上实训课,A同学不愿意多练怕脏怕累;B同学认真观摩老师示范认真苦练。

学生表演,学生谈感受。

(2)对家庭负责:

多媒体视频----寻找最美孝心少年。

师:2013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举行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全国人民为这些少年的责任心感动。他们用稚嫩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扛起家庭的责任

记住这些坚强、孝顺、乐观、自强、有责任心的好孩子:路玉婷、龙花、邵帅等。

(3)对集体负责:

小品:实训课。学生根据实训课情况编排小品。爱护实训设备,注意实训安全等。

(4)对他人负责:

多媒体展示----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大连市公交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行车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他做完这三件事,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只是一名平凡的司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所做的一切也许并不惊天动地,却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人民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

(5)对祖国、对社会负责: 播放视频----2013年最美消防队员

师:最美消防队员美在无私,美在奉献,美在敢于担当,随时准备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赴汤蹈火,奉献青春。

3.加强修养,承担起社会责任(板书)

师:我们中职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勇于担当,(1)视频:少年强则中国强。

(2)谈谈在实训课上怎样按“7S管理”的要求去做。

(3)评一评,班里哪些同学做事认真负责,把他们的名字连同他们的照片贴在光荣榜上。

【本课小结】 理想的实现与个人的责任有密切关系。实现理想要勇于担当。自觉的责任和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都是实现理想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我们要加强修养,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取得人生的成功。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三课 篇6

崇明中学陈彬彬

[教学目标]

1. 知道夏商周,既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又是逐次更替的三个王朝;知道商朝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王朝的体制有内外服的区分,商王直接管辖区域大致是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与周边方国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数以万计的传世和出土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优美、纹饰瑰丽,具备多种功能,成为商朝的符号和象征;甲骨文是一种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2. 通过引领学生考察“三代”中商代历史的“成立”过程,明确商史的信史地位,增强学生对于“二重证据法”用于考察远古历史价值意义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青铜器之于商代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作为卜辞的甲骨文,其反映历史状况的广度及其局限性,进一步拓宽学生对商朝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捕捉历史信息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历史想象力。

3. 通过对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史的探索、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是目前我们可以确定其“信史”地位的第一个朝代,其重要性不言而谕,我们对于商代历史的认识和了解是基于传世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如何认识商朝历史,商朝历史有怎样的地位,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青铜器是一种物质存在,属于物质文明范畴,青铜器不仅是古人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在商代主要还是祭祀活动中的礼器和王公贵族的陪葬品,如何把握青铜器的这一时代特征,把它与商代历史的探索有机联系起来,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从“二里头文化”之于夏史探究,尚带有推论性质的话题,进入本课题。介绍历史学家王国维20世纪初利用甲骨卜辞的记载,用于证明比照《史记.殷本纪》有关商王史系的记载,结果基本正确。而且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部分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信史地位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从印证而得以确立。{简要介绍王国维及其“二重证据法”}

商人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于商,开始兴起。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已经成为以毫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站,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商汤用武力消灭腐朽、暴虐的夏王朝,建立新的统治,是历史的进步。新建立的商王朝,虽然在社会型态上与夏王朝并无区别,但是他的诞生,毕竟给古代社会内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阶级社会的机制。所以古书对商汤伐桀灭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

商朝共三十主、十七世。由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商的继统法,是采兄终弟及制,无弟然后传子。学生思考、合作并回答

2、关于商王朝国家体制的学习探讨。

老师带领学生从现有史料和对课文的解读中探讨了解商朝的国家制度。联系课文和相关材料,带领学生探讨商王朝的国家体制一一“内外服制”。揭示并描述商朝实行的内外服制,说明商朝内部已经有较完备的国家机器,文字已很发达。①明确“大邑商”、“天邑商”和“四方”、“四土”等概念及其代表的商朝历史内涵。②明确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③明确我国古代在中原王朝存在的同时,各地还存在着许多不同于夏商的古代文化,说明那时的中国政治体系与后来的统一王朝还是有差异的。学生思考、合作并回答

3、关于青铜时代的商朝。

引导学生认识“青铜时代”、“青铜文化”名称的来历,出示相关青铜器图片材料,①如何证明其属于商朝;②从商代青铜器多用于祭祀,多用作礼器,其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往往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等方面,来突出青铜器之于商朝历史的特征性作用。③从形制、动物纹样等方面引领学生去了解商朝青铜器还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从多个方面揭示商朝已经属于我国“青铜时代”的成熟期。对于商代青铜器的物质文明特性和作为精神文明载体等功能的解读,也将有助于学生认识青铜时代的商朝历史。

指出: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青铜工具的锐利远胜于石器,加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手工工具和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拥有众多人口的都邑出现了。在都邑与各地之间有马车与舟船等交通工具相连结;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学生在老师指点下,对于本课内容(特别是关于青铜器)进入总结性学习阶段,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会达成一些共识,获得收获的喜悦。

4、关于我国发现甲骨文及其经过。

老师出示甲骨文拓片图,说明甲骨文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已经具备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商代甲骨文已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学生尝试识读甲骨文字,从文字学、美学、历史学角度认真体会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老师指出: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成为我们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应该特别指出,作为卜辞的甲骨文,其所反映的社会面还是有限的,那些不见于甲骨文中的内容,不一定在当时就没有,也就是说,商朝的社会历史面貌也许比我们从甲骨文字中所看到的要丰富。

小结:商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王朝体制有内外服的区分。数以万计的传世和出土青铜器,几成为商朝的符号和象征;甲骨文是一种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老师并着重点明青铜文化与商朝的“这一层”关系。师生力求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逐渐达成共识,从而获得收获的喜悦。

上课班级:高一(9)班

上一篇:门诊西药房2010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政府工作报告发言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