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精选6篇)

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 篇1

综合性学习与前面四个方面不在一个层面,因为在当前的课程发票中特别应该重视,所以专门列出,加以强调。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说来,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语文标准》对目标的设定,在三个纬度中非常重视“过程和方法”这一纬度,同时专列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考虑的。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纲要》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控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的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提倡综合性学习,是这一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固然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实践能力,但目的还不仅仅在于此,下面对各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作一分析。

一、突出综合

1. 学习目标的综合

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的综合,如: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还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目标的综合,如综合性学习的一些目标中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学习班辨别是非善恶;

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

2. 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语文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综合”的范围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使他们学会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有关的课程目标如: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

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3. 学习方式的综合

综合性学习学习,除了学习内容、课程目标的综合,还包含学习方式的综合;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也是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既有课内的学习,又有课外的学习。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能力,也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下列目标侧重于探究,但是也都体现了多方面学习方式的结合:

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加强实践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学科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和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所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在活动中“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第四学段要求在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后,“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还有“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无不意在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1. 重探究,重应用

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到实际生活中马上能用,获得了锻炼的机会,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

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的实际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强。课内学到的东西不再是单薄虚拟的,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各种语言材料有实践中会显得越来越丰满,学习时的应用意识以及“学”与“用”的联系、反映会越来越增强。

2. 重过程,重参与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语文标准》中把“过程”也纳入其体系目标,要求在课程实施中,不仅只关注“达成度”、关注结果。其实,关注过程就是关注隐性目标,关注长远目标。阅读与写作等学习版块都需要关注过程,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

关注过程,就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保证。所以《语文标准》关注学生对各种学习活动是不是都参与,是不是积极认真地参与,活动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成果和表现等等。所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对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第二学段要求“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第四学段进一步提出“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 重方法,重体验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终身的学习和发展。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育。

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如课程目标要求: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点拨、示例,在实践中体验,不需要大量讲授一套又一套有关方法的道理。

三、强调自主

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强调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从学习的主体的特点和需要出发考虑并设计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应给学生比较多的选择余地,活动内容和方式通常可以自主地选定,如: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

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

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

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 篇2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且提出了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教科书在这方面花了很大的气力, 做了积极的探索, 特别是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写作上突破了以往各部分互相孤立、互不关联的格局, 创造性地把这三块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既明确了学生活动的目的, 又对写作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使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能够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人教版语文新教科书七年级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就是这样一次“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写作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对于这次写作活动, 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安排。

课前, 我请学生们搜集小时候的照片, 回忆童年时自己的模样和有趣的小故事, 另外, 以“名字的故事”为主题, 采访家长, 寻找给自己命名的人, 请他们说说这个名字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并作一些记录。通过采访家长, 不仅增进了亲子间的沟通, 更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以及初步思考生活现象的能力。

在第一课时中, 我安排以下几个板块的内容。

1.“名字的故事”:名字受之于父母或者其他长辈, 它是伴你一生的文字。当然, 每一个名字中都包含着命名者美好的祝愿, 说说你名字的含义和故事。

2.“金色瞬间”:童年是金色的。请结合你最喜欢的一张童年照片, 说说你小时候的情况, 或者说说你最难忘的童年趣事。

3.“我的自画像”:由本人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外貌特征和性格, 争取说得特点鲜明而幽默。

4.“别人眼中的我”:在父母、老师、亲朋好友眼中, 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说说你采访的结果。还可在你的同学中选择一两个好友, 说说你眼中的他 (她) 。

5.“成长的足迹”:讲述你成长中的几个小故事, 说说你成长的历程。

6.“我的初中形象设计”:人类渴望长出一对翅膀, 飞向蓝天。如果你是一只鸟儿, 那么初中三年, 你选择怎样一种形象?比如:雄鹰、鸽子、鹦鹉、寒号鸟、麻雀、燕子、大雁等 (当然, 你也可以选择其他的鸟的形象) , 并且说说原因。

学生们天真烂漫, 富于幻想, 喜欢童话, 直接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理想, 可能不太现实。这个设计切合了学生的情感实际和思维特点, 以鸟喻人, 如雄鹰 (奋发而拼搏) 、鸽子 (温顺而听话) 、鹦鹉 (人云亦云) 、寒号鸟 (得过且过) 、麻雀 (快乐而活泼) 、燕子 (勤劳而可爱) 、大雁 (坚强而守时) 等。

这六个板块的设计, 使得很多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 有些在平时课上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 也敢于当众说话,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更培养了学生围绕话题选择和组织材料的能力。

在第二节课上, 我出示了作文题目:“请以‘这就是我’为题, 写一篇小作文。要求: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个性来。”有了第一节课的“铺垫”, 学生的作文不再是千人一面, 而是写出了有个性的、独一无二的“我”。

《这就是我》 (习作1)

我叫宸钰, 我的名字是爸爸翻《新华字典》找出来的, 代表了宝贵、富贵的意思。这个名字蕴含了爸妈对我的希望, 我永远是他们无比珍贵的宝藏。

我的“星座”是双子座, 我性格开朗, 善于表达。我喜欢把开心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 而伤心时, 也不会哭哭啼啼而是呆呆地微笑。我喜欢与草莓有关的好玩的事物!

在别人眼中, 我是一个开朗直率的女孩。我是班里的宣传委员, 对于班集体的大小事情非常关心。脸上常常挂着微笑是我的“标志”, 我对人亲和, 对朋友友好真诚。

我喜欢麻雀, 因为它象征着快乐, 我也喜欢老鹰, 它象征着拥有雄心壮志的人。我每天像麻雀一样快乐, 但是我不会像麻雀一样没有人生目标。当我离开母校时, 我希望自己像老鹰一样, 可以展翅翱翔, 越飞越高, 我坚信我能实现我的人生目标。

《这就是我》 (习作2)

我叫海鹏, 名字是奶奶取的。我在家谱中排在“海”字辈, 奶奶希望我像海上的大鹏鸟一样, 展翅高飞, 成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我的名字是不是很大气啊?

我来自河南省濮阳市, 小时候的我就很聪明, 学习中上等, 可由于我很懒惰, 在家只写留的作业却从不复习, 所以成绩总是上不去。我的偶像是我的姐姐, 她的一切总是显得那么完美, 而我在她面前却显得那么渺小!未来, 姐姐是我追赶的目标!

上个学期我的成绩是550分, 比我们班的“天才”小雨还高出1分呢!但是极度偏科的我英语只考了48分。所以我要在这个学期努力, 好好复习, 争取分数更高!

我的初中目标就是打破姐姐的所有纪录!我会像海上的大鹏鸟一样, 展翅高飞, 我会找到一个展示自己的地方翱翔, 为了这一切, 我会努力的!

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 篇3

in Japanes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yamaguchi

[摘要] 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自2001年设置以来,经过13年的探索与改革,通过多种扶持政策,使该课程基本达到常态化设置。通过走访日本山口县教育厅基础教育科,山口县综合教育支援中心(教师培训中心),以及对山口县内国立和公立7所学校的采访调查,了解该课程的实施运作环境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文,以期为中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运作环境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综合学习时间;指导方法;教研体系;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

要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质量,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除了担当教师的指导能力之外,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学校组织体系,教研体系,针对课程内容的教师培训,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都是影响该课程实施的环境因素。伴随着中国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推进,实施环境的建设和改善已成为课题。

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与中国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目标,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基本相同。综合学习时间自2001年在日本全国实施以来,经历了困惑和改善阶段,现在基本达到常态化开设。笔者通过走访了日本山口县(相当于中国的省级)教育厅,山口县综合教育支援中心(教师培训中心),对山口县内国立和公立7所学校进行调查。从学习指导体系、校内的课程开发组织体系、教师研修、学校与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社区的合作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审视该课程的实施运作环境,以期为中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环境构建设与改善,提供相应的参考。

一、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指导方法

日本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课程包括国际理解教育、情报教育、环境教育、社会福利和健康教育四个领域。中学阶段这四个领域基础上,增添了职业体验教育。所有的领域都是以探究性学习为基本形式展开。从指导方法来看,日本小学采用的是学级担任制,相当于中国的包班制。小学1年级和2年级由一位老师承担全部学科的学习指导和生活指导,3年级到6年级除了特定的学科,譬如理科、家庭科、体育科等之外的学科,都由班主任承担。中学采用的是教科担任制。

为了进一步了解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开展,笔者走访了山口县7所国立和公立学校,了解到山口县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提高「学力」[1],加强对学生指导,对班级规模进行了调整,到2011年末实现了班级不超过35人(小班教学)。为了实现因材施教,进行细微的指导,从小学3年级到中学实行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和个别指导。以下为山口县4所学校的综合学习时间课为例,分析4种不同的指导方法和模式。

教学案例1 以班级为活动单位

此案件活动中,由班主任老师和这个班的其他任教老师一起组织开展。活动中,老师针对学生们与专家的交往方式、参观学习和体验学习的要点、所需资料的调查方法、与同伴的交流方法等尽量做到细致的指导和援助。并且为了更好的开展这次活动,学校将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同时,邀请家长参与,以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

教学案例2 同年级为单位的年级组教师共同参与的案例

阿知须小学5年级有3个班,学习活动开始的阶段由各班班主任说明活动过程以及课题设定方法。随着活动的展开,如资料的查找,轮椅体验,二次参观的准备等时,则以协同教学,分工指导的形式来应对。使每个学生都有实际感受,尽量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教学案例3 学校全体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指导

学习活动的内容和组织结构如上所示。学校祭是日本学校每年一度的例行活动,由学校全体学生和教师共同企划和参与。学生祭首先建立实行委员会,由学生选出各部门的部长或副部长(均由学生担任)。然后各部门再配属负责教师。此次学生祭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发表演讲能力,掌握摄影方法,广播台的采访方法,“美”的表现方式等。各部门的负责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跨年级和班级的界限,进入学生的团体中进行指导和支援。

教学案例4 学校和学校之间联合指导

山口市嘉年小学是地处偏僻山区的小规模学校,全校共12名学生,4位教师。根据地方的特点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了各种努力。譬如,组织学生到邻近的学校听课,让学生体会多人数课堂的氛围。在这个综合学习时间的教学案例中,也是通过的团体活动,培养对他人关心,认识自我的能力,培养在集体活动中个人的行为规范和礼貌礼节。

以上四个教学案例,可以发现日本中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是以教师和教师,或教师与社区专家组成的协同教学为中心,冲破班级或年级或学校的界限,以多种形式展开。在采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大多数老师认为,协同教学教师能够及时解决和援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實践活动中积极思考,有疑可问,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在这次调查中,笔者就综合学习时间的课时是否得到了确保作了考察,所有的学校都回答严格按年间课时数执行。日本小学实行学级担任制,班主任除了体育和家庭课等之外,担任所有学科的教学,所以容易综合各学科知识进行指导。另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课时,可以由各班主任自行调整。但是,学级担任制教学范围只局限于自己负责的班级,其他班级学生状况难以把握,所以在跨年级,跨班级集体活动时,有的教师感觉困惑。这种困惑正是日本相泽允夫(1972)[2]所指出的学级担任制的弊端,教师指导能力的差异导致班级间学生的差异。尤其是综合性学习协同教学中,班级间的差异问题更为突出。endprint

日本的中学是学科担任制,综合学习时间多以全校或各学年为单位展开的,在调查的中学中,都按规定的年间的课时实施。但有的教师对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指导感到无从下手。这正是学科担任制下综合性教学的所面临的课题。

二、综合学习时间的支援体系

(一)、校内教研体系

关于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计划、实施、评价与改善,日本校内有严密的研修组织体系与之配合。在综合学习时间的实施上,日本中小学校内教研组织体系如何与之配合,在这里将调查的7所学校的状况归纳如下。

笔者调查的7所学校,所有的学校都设有「综合学习组」(或类似的小组)。各学校在校长的带领下每年进行一次综合的教研会,探讨各学科以及综合学习时间,道德课,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内容、课程地位、教材开发、教案的编写。其中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管理,通常指定一名教师全权负责。这名教师称为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管理教师(coordinator),他的任务归纳综合学习小组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编写年间教学计划和单元教案,开发教材和进行评价,负责与社区的人才专家取得联络,配合班主任的协同教学等。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管理教师一般由任课教师或教务主任兼任。日本文部科学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为培养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管理教师,每年举办一次讲座,由各市选出一名代表参加,再由代表将研修的内容传达给各学校。

「综合学习组」成员由课程管理教师,教研主任,教务主任以及各班班主任老师组成。小学和中学基本相同。根据学校不同,「综合学习组」的教研内容略有差异,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调整整体教学计划和年间教学计划,编写,审查,改善单元教案。

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确立要培养的学生的资质,能力和态度。

确定综合学习课的课程地位,建立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教学。

指导教师的配置安排。

时间和课时的调整以及活动场所的安排。

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

ICT(信息通讯技术)的有效利用

在采访调查中,小学教师在多年总结经验过程中,对该课程实施认为有信心。与此相比,中学教师多认为综合学习时间课是负担,因为有的教师在教务以外的时间参与指导,这就有一定的限度。另外,作为一门无教材、开发性的必修课程,综合学习时间课程实施计划、改善以及与相关部门的调节,需要保障相关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讨论商议。所以,如何与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指导方法以及实施细节相配合,也是日本中小学现行的学校指导组织体系改善的课题。

(二)、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的支持政策

2005年据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表明,综合学习时间自2001年实施以来,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部分学校的实施仍未到达该课程设置的初衷和理念。为了贯彻实施,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6年颁布了「综合学习时间推行计划」,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2013年10月对7所学校的采访调查时,笔者就这五项支援政策,「希望进一步加强的政策」进行了问答。选择②的教师最多。也就是说,综合学习时间课程虽实施了10年,「课程资源开发」对教育现场的教师仍是首要课题。其次是选择⑤的教师较多,与校外人才的合作是教师所期待的。

表-2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综合学习时间推行计划」[3]

三、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和合作

日本的中小学教学所需的图书馆和电脑室基本具备。笔者就综合学习时间课的学习环境(学习场所或物质环境)进行调查时,70%以上的教师回答说「不能说很充分」,或回答「现有的环境条件下制定教学计划」,多是灵活利用社区人才和社区公共设施来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说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顺利展开,与家长,社区人才,社会教育公共设施,团体,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密不可分。所以就山口县的中小学与外部的联系和合作做了具体调查,归纳如下。

调查的学校,都设有「学校支援部」或「家长联合会」。这些小组由家长或支持教育工作的社区力量组成,它的任务是募集支持教育工作的社区人才,建立人才档案,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建立良好的环境。综合学习时间课所需的人才信息以及公共设施信息,教师可以及时与这些小组联系求援。小组的信息,有的来自县教委,有的来自学校与家长或社区人才,或企业的直接接触。

山口县教委为了促进社会整体配合和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组建了「山口教育支援队」。该「支援队」的主要任务是,确认和登录志愿支持学校学习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团体以及个人,主要目的是在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的配合下,充实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实践和体验学习活动。

虽然日本在加强学校与社区联立,构建学校、社区整体教育网络作了多年,多方面的努力,仍存在着问题。譬如,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中国的课程标准)要求中学阶段实行「职业体验教育」(相当于中国的社会教育实习)。[4]在这次调查中,有的学校没能联系到足够的企业数,无法安排预定的实习人数,最终无法实施这一课程内容。而有的中学按预定的实习计划圆满完成教学计划。当然完成实习计划和未完成实习计划的学校间就会产生差异。

四、结语

在2011年實行的新课改中,日本综合学习时间课注重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指导。这一宗旨在客观上就要求教学活动小人数指导。笔者此次调查中,山口县的中小学多以协同教学或个别指导来对应,其效果得到肯定。

从课程建设的组织体系来看,日本中小学都建立了该课程的指导小组,指定了课程管理教师(Coordinator),为该课程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以及改善发挥着作用。

另外,为促进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常态化设置,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了各种支援政策,各学校建立支援课程实施的组织体系。教师培训中心为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开设有关领域的讲座,教师可以根据综合学习时间课程内容领域以及自身知识需要,参加相关的讲座。endprint

山口县中小学,在县教委(相当于中国的省教委)的组织下,建立了学校与社区相连的教育网络,为教师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教材提供了便利。综合学习时间课作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在得到社区人们的支援和合作的同时,学校把学习成果反馈给家长或社区当作义务和责任,并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指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对社区人们表示感谢。

另一方面,通过这次采访调查中,了解到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实施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通过对山口县教育厅的采访中,了解到日本的中小学教师中,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上仍存在着差异。个别学校仍存在着没有正确把握该课程的学习领域和教学目的的现象。

(2)课程管理组织体系仍存在着问题。该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们共同企划,共同商议,尤其是协同教学时,需要有关的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在调查中,有的教师觉得没有时间参与,甚至觉得课程的实施是负担。所以,该课程的实施对学校的指导组织体系的调整仍存在课题。

(3)为了使教学内容不重复,小学,中学以及高中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必不可少。通过此次调查得知,处于中间阶段的中学,仍在采取对应措施。

通过社会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学会综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斷·实践等能力是中国和日本开设该课程的共同目标。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该课程的开设对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学校指导组织体系,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日本)文部科学省(相当于中国教育部),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总则[S].东京:文部科学省出版.2008.1.200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行的学习指导要领总则中,关于新课程改革中「学力」的定义,有如下的表述:①生存能力 ②掌握基础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③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等。

[2](日本)相泽允夫,灵活培养学生的教科担任制[M].明治图书出版 1972.85.

[3](日本)文部科学省网页,综合学习时间的推行计划[EB/0L].

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3/021/siryo/05112401/s002. 2006年公开

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 篇4

1.教育局部分领导以及学校部分领导对新课程改革认识不清,认为当前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还应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试卷分数,看升学率,实施新课程是先进学校的事,是以后的事,有等待观望的心理,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决策人认为实施新课程是教师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无需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了解,还有部分决策人了解和掌握的也多是理论层次和观念层次的内容,而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参与不够、研究不够,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作用。

2.新课程学科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新课程学科模块教学内容多而规定课时少,在规定课时内较难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教学内容新颖,教学目标多维,传统教学方式较难适用新的学科模块教学,新课程课难上。另外,有很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已成习惯,没有用好教材上的素材,根本无法体现这些素材的能力价值。

3.新课程教材处理方法遇到的困难,新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朝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教参书也减少了以往详尽的教材分析,这虽然为老师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但也为他们“吃透”教材带来了难度,从而使很多教师对教材感到迷茫,并且还很难把握教学进度。

4.新课程学科资料使用中遇到的困难,传统习题不适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需要,没有较好地渗透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另外有些资料存在严重的知识超前的问题,那些编写者对题目没有改编,只是机械地重新编排前后顺序而已,而且没有以课时为单位编写,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5.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中遇到的困难,学科模块过程性评价较复杂,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遇到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较难整合等。

6.新课程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好新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部分农村教师还受传统固有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意识不

强,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针对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克服遇到的困难。

1.确立新的评价体系,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性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数学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强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数学新的适应新课程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是重要又迫切的任务.新的评价体系要兼顾学生发展和高考现实,作好协调与统一。

2.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水平。针对新课程实施初期教师观念、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教师教学行为等跟不上新课程要求的情况,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从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教学技术、教学态度等方面来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3.加强研究,构建与新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下,各种类型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及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是一个迫切的任务;面对新课程,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就需要加强研究,力争能做到人人有研究课题,教师之间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并要求教师每人写一个新课程教案、一个教学设计,每人上一节优质课改课.加强新课程优质课教学评比,多进行教师的学术交流;也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交流,共同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 篇5

一、基本思路

教育部于2000年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计划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教育部在课程计划中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方法和教师的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针对我校实际,研究性学习工作思路是:

第一,注重全员性,即面向每一个学生。同时,针对学生实际与不同需求,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按照必修课的要求,坚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分年级、分阶段地进行。

第二,注重指导与自主相结合教学原则。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科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水平,提出相关的设想和问题,由同学就此开展有关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形成相应的见解和观念;二是学生结合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对某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思考。这两种学习形式互为补充,相互交叉,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和指导性,系统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在主动的状态下学习和探究。

第三,以改变学生接受性、被动性学习的现状为突破口,努力把学科知识的探究和运用融合于研究性学习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学科性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案例教学,感受、了解和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学校基本操作

1、系列教育目标和活动形式

总目标: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情况不同,为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采用年级分层要求,内容安排上采用“主题统领,分层推进”的方法,对高中不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选题内容作一定的原则性划分,使之既符合各年级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思想实际,又便于学校统筹安排,并能形成我校研究性学习的个性特色。

阶段目标:

[高一] 根据高一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处于高、初中的衔接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初步接触科研方法,学会科学的问题意识。以人文的精神与科学的态度,从现实与未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形成抓住问题本质,判断问题的价值,进行资料检索的训练,培养阅读、理解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学校确定的主题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

[高二]着重培养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体验一个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学会分析分析、研究问题,初步学会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尝试“实验法”、“调查法”等科研方法,强调选题的综合性、实验性和与教材联系的紧密性,注重探索学科内的、有实践意义的、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学校确定的主题为“我爱科学,走进社会”。

[高三]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批判反思能力。高三面临人生关键的选择,重点进行人才观、价值观教育,强调反思性问题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对有关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学校确定的主题为“走进社会,关注生活”。

我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如下图;

2、实施的具体形式

[高一] 以“活动和学科课程”为载体,提供问题的背景,让学生提出问题,为研究问题,提出课题打好基础。

具体形式:

1、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各类讲座、举办研究性学习课程介绍讲座、展示校内外学生研究成果;

2、开设专题活动,认识和了解

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指导如何检索图书资料、如何上网查询资料,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如何撰写论文和活动总结;

3、学科探究,展示研究的基本过程。各学科教师依据学科内实际,设计学科问题进行学科性探究教学,展示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采用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怎样作出结论等,与德育处、团委会积极配合,进行有关项目的活动设计(如科技艺术周、体育运动会、各种素质比赛、班团活动、板报设计等)。

4、进行简单的、指定背景式的、问题性的研究,熟悉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主要背景是:“能源与环境”、“资源与环境”、“生命与环境”、“人口与环境”、“走近名人”。

[高二]在选题上,可以招标式和自选式相结合,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和意识;教科室提出相关课题,教务处通过海报或主题展示宣传,进行课题招标。成果展示:有论文或调查报告或模型制作;适当研究过程材料实录或多媒体课件等,呈现研究特色。

3、教学的基本原则

(1)探究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与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思维与能力。学生的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是探究性的。

(2)开放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目标是开放性的,主要着眼于学习的能力与态度,而不是学习的知识本身,就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而言,更注重于过程,通过学习实践、自我体验获得研究的意识与能力。课题的确定、研究过程的操作、研究方法的运用、指导教师的选择、结果的表达以及研究时间、地点的安排的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灵活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为学习者、指导者潜能的发挥留有充分的余地。

(3)前卫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教学,不仅在指导思想上突出先进的教育理念,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亲自进行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支撑,而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站瞻性的命题,从而促使学生在一定的制高点上学习、思考和探究问题。

(4)主体性原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主体性行为是研究性学习目标、教学与评价的重要基础。学生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包括从何处去学,向谁学,用什么方式、方法去学等等),如何表述自己的学,以及在学习的自我预期目的确定后,进行学习过程的自我设计,学习结果的获得,在过程中的自我控制、判断、检验、调整、完善,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作为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使教师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5)整体性原则。以现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为重点,鼓励学生尝试打开各学科知识之间的通道,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综合、交流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与资料的能力,自主地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力量的社会实践能力。

(6)实践性原则。在注意到学生现有积累和综合运用各类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直接经验,并在探究性实践中拓宽学生视野,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

4、组织与实施

(1)研究性学习教学组织由校长室直接领导,教科室制定方案,进行课题的征集,成立学校研究性学习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组,聘请专家论证指导,制定评价的方案。教务处组织实施,对学生课题组的研究进行过程管理,调控、监测、评价管理,每学期、每学年进行组织实施的工作小结、总结研讨会。

(2)定期开设研讨、展示课,召开教学交流总结会,将研究性学习以公开研讨课的形式进行“盆景式”展示,以树木见森林,不断总结,及时推广、辐射。

三、实施概要

(一)准备阶段

1、动员布置,提高认识

(1)确定时间:每周安排3课时

(2)明确职责:课题申报的组织工作由年级组班主任具体负责实施,教师积极参与,作选题、研究过程的指导,开展好活动。

(3)分年级进行动员,讲明意义和实施方法,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诱发探究动机。

(4)分年级作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辅导报告,使学生基本了解课题的研究程序、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辅导内容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第一讲:科学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立

第二讲:如何撰写课题方案。

第三讲:如何开展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第四讲:我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学生或校友主讲)

第五讲: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第六讲: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经验体会(学生或校友主讲)

第七讲:开展实践、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八讲:本年级学生分课题交流

第九讲:研究成果、论文总结的基本要求

第十讲:课题成果汇报(学生组织)

2、指导选题,选定课题

课题可以在学校提供的《课题目录》中选择,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兴趣、思考意向以及就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选定课题。选定指导教师,上交《课题申报表》。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指导小组认定研究的课题后,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二)开题与论证阶段

1、班级交流每个课题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拟定的课题,把自己的计划、设想及做法向教师、同学汇报;指导教师当场提问、点评和指导,进行课题方案的评定和论证,对课题的确定性从科学性、实践性、逻辑性、可行性等角度提出商榷性建议。

2、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经过班级交流、教师初审后,学生自主成立课题小组(6-8人左右)。

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包括对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依据、与课本相关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特点与突破点、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超过形式、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与步骤以及课题组成员分工、指导教师等。

3、开题报告、方案论证和评审。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开题报告会,相互交流、切磋、启发,指导教师主要依据“课题设计方案评审表”的细目进行课题论证、评审,写出评定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三)研究和管理

1、课题组在“课题研究方案”通过后即开始运作,利用可能的时间、空间,按照课题要求运用搜集和整理资料、参观调查、实地考查、实验、电脑信息的搜集与储存、聘请顾问和指导教师讲座等手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题组填写的“阶段性研究活动情况表”及时掌握研究情况,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教师对研究内容、方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给予指导。

2、中期小结,示范指导。在课题研究的中期,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中期报告会,总结经验,示范指导,推动全局。

3、整理资料,分析研讨,撰写报告。课题小组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在占有大量的文字资料、电子信息资料及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必须依据课题方案,对所获信息进行筛选、归类、综合、分析、提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升华为某些结论或研制为某种成品。据此撰写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

这是研究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在科学方法、资料整理加工、思维程序和方法乃至成果表达、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指导。

4、研究成果答辩,组织年级报告会。学生最终研究成果必须在班级以论文报告会等形式进行交流,使彼此之间的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使每个形式在知识领域更加开阔,科学精神得到启迪,思维空间国家激活,研究热情得到增强,情感体验得到提升。

5、总结经验,评定成绩。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之一,必须对每一位形式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和成绩予以评定,以等级制形式予以激励。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各种奖励的必备条件之一。

(四)课程评价

1、一般原则

①过程性的原则。

研究型过程其价值主要不在于学生的研究结果即研究报告、研究成品的产生和答辩,而在于其研究过程,即是对学生认知、思维、人格、能力全面培养和锻炼的过程。特别是学生自己在直接经验中所获得的体验、感悟,对种类知识来龙去脉的把握以及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再创造能力的提高则是难能可贵,价值连城的。

②全体性的原则。

研究性课程是较深、较高层而后素质教育,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研究型课程强调全体参与,因此评价也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发挥评价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导向、诊断、激励和考评的作用。

③全面性的原则。

研究性课程不仅重视对课题研究的直接结果的考察,而且更重视对学生参加研究的态度、收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获取直接经验并不加工提炼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全作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迁移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在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创造精神、开放精神等方面的考虑。

④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原则。

在评价过程和方法上要注意两个侧而:一是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上,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二是在综合性评价与分解性评价结合上,更要注重综合性评价。

2、评价的主要内容

①开题报告的评价。

一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评价。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界定、目的、依据、内容及成果形式。

二是开题报告时的表达能力与合作水平。主讲人阐述、小组成员对课题方案的理解。

②中期的评价(形成性评价)。

研究中期——阶段性评价,一般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通过每两周填写“研究性学习阶段进程考评表”的形式实现自查、自评与教师管理、指导相结合。主要指标有:

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搜集文献资料情况、上网搜集资料的情况、调查的情况、校内外实验的情况、学习研讨的情况等。

阶段性成果:主要文章和成品,主要收获和体会。

教师评价分成“优秀”、“良好”、“一般”、“需要改进”四个等级。③终结性评价。

在各班对结题报告进行评审并组织答辩活动。结题评价既包括成果评价,又包括对成果答辩的评价。

对结题报告评价的指标:总体评价(科学性、实践性、逻辑性、创新性),与原计划目标的达到程度,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材料的完整性,结论的信度与效度,成果的创意,讨论问题的深度。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篇6

一、综合性学习教学和教学计划

制订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认识活动的不同特点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因此,小学三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除了都应重视“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外,第一和第二学段还应加强“趣味性”、“直观性”和“知识性”,第三学段还应强调“应用性”、“逻辑性”和“哲理性”。

综合性学习要实现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目标,还要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和口头语言比较发达,学习成果宜用口头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述。中年级学生已能写简单的文章,学习成果宜用书面与口头结合的方式表述。高年级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抽象概念思维能力都有较大的发展,学习成果宜用活动计划、活动总结、专题演讲和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表述。

正是出于科学的理性思考,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三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分别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下面试根据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表述如下: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第一学段: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的热情。

第二学段: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与关注。培养学生通过活动学会合作。

第三学段: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或大众传媒内容中热点问题的关注,并通过讨论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继续培养合作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一学段:对周围事物和大自然,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能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问题。

第二学段: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能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

第三学段:能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能对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三)知识与能力目标

第一学段: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结合校园、社区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对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能对周围生活或大众传媒内容中的热点问题作专题演讲。

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计划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各种教科书不可能为它提供现成的教材,至多只能提供一些供参考的学习项目。为了便于教学实施,各学校、各教师需要安排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计划。

制订教学计划应做到:

第一,要按学段或学年来制定,至少要按学期来制订;

第二,综合性学习一般采用“主题学习”的形式(也可称“问题学习”或“项目学习”),每项主题学习一般包含几次学习活动;

第三,学习的主题可以来源于教材,但更要采纳学生的建议;

第四,主题学习要根据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提出的教学目标,确定比较明确的教学要求,尤其要确定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以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要求;

第五,主题学习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尽量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上一篇:免疫规划科普下一篇:考研政治最后冲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