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策略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策略(精选14篇)

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策略 篇1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推动了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持续进行.很多教师积极地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初中物理教学进行不断的创新,提高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学生不再排斥物理,而是主动的参与到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更高,获得的学习效果也更好.因此,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应持续进行教学创新,应用多种现代化创新策略高质量的开展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不断进步.一、影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的因素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的因素影响到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对学生物理学习的质量及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教师的教学理念,很多教师依然秉持着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只要学生全面的掌握物理知识即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造力,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问题,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②很多教师的创新力度不足.虽然部分教师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也在进行创新,但是,创新的力度依然不足,无法将教学创新的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无法利用有效的创新策略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力,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③创新策略不科学,与初中物理实际情况不符.很多教师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没有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实际的物理学习水平出发,从而很多的创新策略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需求,影响到学生物理学习的质量.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采取针对性的创新策略,这样才能实现最佳的创新效果,促进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和顺利完成.二、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策略

1.创新教学理念

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教师首先应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教师应认识到,开展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全面的掌握物理知识,而是在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需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确保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性,进而实现最佳的创新效果.例如,进行《动能 势能 机械能》的教学,教师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的相关概念、内涵、原理以及计算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对动能、势能、机械能进行理解与感受,同时鼓励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出一些有关于《动能 势能 机械能》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此种方式,[HJ1.95mm]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学习相关物理知识的过程不再被动,而是主动和积极,并且能够获得很多的学习感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长远发展.2.加大创新的力度

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加大创新的力度,要避免教学创新流于形式,应结合初中物理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实际的物理学习水平进行创新.例如,很多学生认为初中物理很多的内容较为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加大对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创新.此外,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缺乏创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建议进一步加大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的力度,确保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进行《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教师应尽量减少力的概念、运动的概念等知识的教学时间,主要由于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已经全面的了解力和运动的具体概念和含义.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例如,组织一场运动比赛,比赛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理解和感受.采取此种方式,实现对教学环节设计的创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进而获得的学习效果也更好.可见,教师只有加大对教学创新的力度,才能够将创新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质量.3.运用科学的创新方法开展物理教学工作

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策略 篇2

1.教学观念传统陈旧。传统教学观念对当代政治教学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影响,最常见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中照本宣科,无法摆脱教材,做不到延生和拓展,中学生的政治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学生不能对内容产生兴趣,更不能对内容有更深程度的理解,学生也与老师没有互动交流,导致教学效果无法达到良好。

2.过于极端的教学手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面是较为年长的初中政治老师在思想和方式手段上都较为保守和传统,多采用教条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很难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一部分年轻的初中政治老师,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受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影响,会采用较为新式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有时会过于盲目忽略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尽管教学方式多样化,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

3.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的初中政治教学普遍存在教师重视理论教育,对实践教学的部分不太注重,重教学结论,忽视政治教学的过程。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学校的政治教学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实践应用的条件和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去验证和总结,把学到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做到学以致用,用亲生实践使得知识更加的丰满和深刻。

二、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策略

1.教学理念创新化。应试教育是传统政治教学的教育理念,衡量初中生成绩好坏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成绩。再次教学理念的环境背景下,初中政治的教学就成为了为教学而教学,沉闷毫无生气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低,学生思维僵化,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很难与实际相联系,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不能学以致用。对此,教师应该先要明确初中政治课程的性质,即它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初中政治教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在课程教学设计时要有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教师应以新课标为导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把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向能为社会服务和发展有所用的“实践型”人才转变。

2.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多元化,具有促进性和引导性。所谓多元化是指在初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辩论赛、竞赛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设立“政治课堂学习角”,用于学生与老师交流一些与政治课程内容相关或课堂内容延伸部分的知识的讨论和学习,在其中,同学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合作,一起进步,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的模式也要创新化,创新的同时也要合理化。

3.重视初中政治教育,完善教学机构制度。以往的观念认为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政治等其他课程被认为是不怎么重要的“副课”,也因此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升学考试中,语文、英语、数学往往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从分数的比例就可以看出,也从而导致部分老师和大多数的同学认为政治课程并不重要,从而不重视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对政治科目的关注度也较低,只是在升学考试中,才会被注意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与相关的教学评价机构的完善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时,不仅仅是要关注他们的卷面成绩,应从综合水平进行评价。这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较为全面和公平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化发展的提高。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的有担当有文化真正对社会有用的现代化社会人才,那么学习政治就必不可少,学习政治也并不单单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学校也更不应该一味的为了升学考试率而进行政治教学。学校应该教育学生重视对政治的学习,是学生明确学习政治的重要性,让学生能深刻认识政治这门课程,也学会重视政治课程的学习。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的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更是重中之重。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摈弃糟粕继承精华,同时融入新型的科技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能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是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中政治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和教育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更是至关重要。依据初中思想政治课与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提倡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新型的现代教学方法对初中政治教学进行创新。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策略 篇3

关键词:教学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

我国教育改革实施了若干年,学校和老师也逐渐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中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人才。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多用探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要做到这些,还需要老师从根本上更新教学理念。传统串讲的方式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语文老师,很多老师觉得只要完成教学任务,讲完了该讲的内容就可以了,而學生是否听懂、是否理解,则不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虽然学生能自行接受知识,但他们的能力始终有限,而这些教学方式也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去学习、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掌握学习方法。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多感悟、多体会,帮助学生领悟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创设情境教学

在教学之前设计好问题,有利于营造一个活泼、互动的教学环境,实施情境教学,能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并在理解课文和学习创造力方面有很好的提高。设计问题要注意符合教学特点,按照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积极思维,我们不能只是把简单的答案或问题灌输给学生,这样对他们一点好处都没有。创设情境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现实情境中,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课文的内容,优化课堂教学。

三、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计算机技术被广泛使用,我们所接触的计算机教学也有很多,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包括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它能将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的过程当中。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阅读内容播放一些相应的背景音乐,这种方式普遍受到了学生的喜欢,他们在音乐中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刺激了他们的感官神经,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社戏》中,鲁迅所讲的童年趣事显然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那我们就用多媒体播放了歌曲《童年》,那种快乐怀旧的音乐打动了学生,让学生想到自己的童年,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营造出了一种特定的学习氛围。

四、增加课外实践课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知识是必要的竞争力,我们要培养综合人才,必须从理论、实践、素质等方面入手,在语文教学中增加课外实践课,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让学生更有兴趣,也能让他们多感悟生活、多体验生活。为了配合课文内容讲授而进行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均可以在课外实践中进行。如校外采访、手抄报纸、新闻广告的改编、资料查检等。作为语文老师,应将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能力教学,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课堂改革与创新,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罗雪莲.相得益彰出精彩:关于高中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讨[J].读与写:教师教育,2008(5).

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策略 篇4

在创新中开展初中体育田径类教学策略

江苏 海门 ●吴仲晶

摘 要:虽然教育部从起即大力改革体育课程教学,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类教学因为受传统教学理念束缚、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多方面原因,在体育教学中所占据的比重逐渐降低,同时学生参与田径类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也在不断降低。教师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与经验加以总结,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田径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提升初中体育田径类教学质量与其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田径类教学;初中体育教学;传统教学;竞技;健身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提出对《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后,很多教师感觉到体育课中田径课变得很不好上,简单的教学内容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得教师和学生不能很好地配合,不仅让田径课程一度受到学生的冷落,同时也让教师失去信心,而且一些技术性要求相对较高的体育项目如掷铅球慢慢地淡出了课堂练习。因此,对于田径课程改革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对田径运动所具有的价值的理论的探讨,对中学时期的田径类课程教学的内容改革提出了构建设想,并且就田径类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并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二、传统田径课所面临的困境

第一,教学方法带有浓厚的竞技色彩。田径课所面临的困境长期存在,人们把田径运动看成是竞技体育中的一部分,使这种既有健身价值又有发展运动潜力的运动受到极度的限制,使原本让人们充满兴趣的项目变得枯燥。田径运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它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和力量、耐力和灵敏度。然而传统田径类教学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往往采用竞技运动传统模式,在教学与学习中容易遇到诸多问题,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田径类课程内容未及时更新,严重缺乏实用性。传统田径课多以跳、跑与投等项目锻炼为主,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频繁性,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不能正确地理解田径教学,只想敷衍了事,不能很好地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内容。在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现实的训练中去,实现它的真正价值。

第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在教学中还依然存在教师充当主要位置的局面,忽视了学生的重要性,现在我们要做到教师与学生间达到民主平等的关系,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将以往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放在一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能让他们失去了主体性,应该让他们学好技术动作,让他们学会自主创新。

三、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策略

第一,要发展学生速度、耐力、灵敏等运动素质和有氧耐力。《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的要求。解放思想,要突破完整性、技术性、系统性的约束,试着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方式。在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技术的完整性和技术性的运用。要知道学生并没有运动员那样的运动方法和能力,所以不能要求学生对技术细节的精确掌握。对于准确传授运动技能,在运动技能教学中,不能用非常专业的技术要求教学生,不能过度要求技术的细节,要学会发展基本技能。

第二,对竞技内容进行生活化、趣味化的改进。《新课程标准》下的技能教学是要改变过去竞技化的教学方式,竞技运动是人类运动文化的结晶,竞技内容的生活化要求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去参与学习。竞技内容的趣味化就是把竞技内容改变成学生喜欢并接受的内容,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基本理念。教师要强化教育观念并且提高对学生田径课的认识。同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学生对田径课的认识。

第三,将健身与竞技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田径类教学内容,合理整合田径教学新资源。在田径类教学中,应将健身与竞技予以合理结合,实现田径类教学对学生健康与生活所具有的双层教育目的。对传统田径类教学内容加以改善,可对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予以有效激发,并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加以改变,整合田径教学新资源,实现全民健身理念,从而丰富田径教学内容、形式,并促使田径类教学更为系统化,真正实现健身与竞技有效结合。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教学策略 篇5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部分应该就是电学了,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没有清晰的思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多年教学经验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努力解决学生的困难,本文主要谈谈初中物理电学中的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本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图去帮助记忆和理解。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在复习中教师首先给学生总结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电学有什么仪器、公式、物理量、定律,对电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例如:电学主要有三个基本电学实验仪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符号、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七个电学物理量: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定义、表示字母、单位);两个基本电路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一种典型的电学实验方法: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等);两个规律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内容、公式、适用范围);三种电路状态:通路、开路、短路。这样建立电学知识体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实验进行教学

在电学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实验进行教学,而不是利用电学知识去讲解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电学产生兴趣,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从而使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学习,实现愿意学,自愿学。如脱毛衣时静电现象,学习电流时用发光二极管演示电流有方向,学习电阻时电路没有接入电阻和接入之后灯泡亮度的变化等。另外,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实验效果。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连线使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探究变阻器改变音量等。让不同的小组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大胆展示的平台,激发学习的表现欲和求知欲。

三、重视画图和识图

图形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解题的关键,应该引起广大物理授课工作者的重视。在进行题目设计的过程中,许多已知的条件主要隐藏于图形中,需要通过学生的观察去发现和间接性求得,由此可见,加强对物理电学图形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画电路图的基础。因此在引领学生进行识图学习的时候,必须保证具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本功,促进后期的学习。并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根据已知情况学会画图,在提问中注意涉及知识的全面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中,老师自身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决定教学成效的好坏以及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由此可见,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物理电学教学取得成功地关键。基于物理电学知识的特性,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的思路逐渐趋于明朗。例如:学生进行局部短路判定时,学生对电阻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引入形象的比喻,进而加深学生的了解,将灯泡比作前门,而将电阻导线比作后门,借此来加深学生的了解,使学生的思维阻力有效减少。同时关于隐藏性条件的获取,老师可以加强学生的画图和识图练习,促进学生对隐藏性已知条件的挖掘。

四、在电学解题中注重解题技巧

在电学题目中,思维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解题技巧。例如:比例能够作为设置的问题,也可以作为题目的条件。对于该比例来说,很多学生往往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仅仅背诵过结论如“串联电路中电功率跟电压成正比,跟电阻成正比”等,但并没有对该规律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实际含义产生理解,并因此成为实际解题中的一个阻碍。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电路中的比例关系进行总结时,则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认识到,电路问题中的比例关系都是来自于公式获得的,在对比例进行分析时,首先需要对该比例中的主体产生认识,其次要认清主体间具有何种的等量关系。以“串联电路中电功率跟电压成正比,跟电阻成正比”为例,串联的两个电阻是我们设定比例的主体,而该两个电阻等量关系则通过他们的电流相等,通过U=IR以及P=I2R则能够对两个电阻中的电流进行消去,并能够获得其电阻之比。对于电学题目而言,在讲授时教师都以该种方式对比例关系进行总结,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比例关系进行建立。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篇6

孙 超

山东省济阳县实验中学,山东 济阳 251400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于理论、概念等知识教学,实验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够提高物理的教学水平,本文分析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思路

新课改对各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科都在进行改革,初中物理教学也是如此,要想实现新课标的要求,物理中的实验教学也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就是通过实验将书中的物理概念转化成可见的现象的教学方法,能够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实践去验证物理知识,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1、通过多次进行实验巩固学生的物理理论知识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观察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其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满足其科学性和实验性,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就需要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并且进行多次实验,以此来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力的作用效果”这节内容的教学中,在开始讲授概念知识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两个知识点上有所混淆,以往教师都会通过概念的角度来进行对比、讲解,想要让学生能够分清这两个概念,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还有的教师会对学生这样解释:“生活中物体运动需要力才能够运动”,这个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这两个知识点,就需要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知识,能够分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做出正确的判断。一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实验,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能够自己观察到其中的物理现象,加深体验。在实验中会有这样一个情景,都是将一辆小车从同一个斜面同一高度进行释放,只是不同的是放置在水平面上的东西不一样,分别是棉布、毛巾和木板,通过对这三种实验情况的比较,在限定的时间内比较小车滑行的距离长短,来分析物体运动受力的情况,可以让学生知道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正确的应该是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区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做几次实验,来增强学生的体验,加深记忆,通过不断的动手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能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2、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虚拟实验

[3]

[2]

[1]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利用多媒体独特的优势辅助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直观、生动的展现到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磁场”时,由于这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现象,磁分子和磁场形状学生是无法看到的,因此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就会存在难度,对于磁场的实验,用小磁针和通电导体的作用等实验,如果仅靠教师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的话,学生是很难吸收和理解的,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将磁场、实验的过程和效果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准备三维图形或者视频资料,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上教师的课堂讲解、重点知识板书、交互和反思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将物理知识由抽象化转为具体的、可见的,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虽然多媒体教学可以为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上,教师还需要进行正确的判断,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要明确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切不可彻底的将传统的进行方法抛弃掉,通过演示也并不能代替所有实验,有些实验还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亲自实践的,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印象也会更深刻。

3、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都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在教学中老师一个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习惯也是最佳时机,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方法。学生在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有新的想法时,教师应该先肯定这种表现,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鼓励学生多提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要具备创新意识。大胆的猜想就是一个有效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结果等进行大胆的猜想,对学习内容、实验结果等进行合理的假设,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是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等方面有限,因此他们提出的假设可能不合理,这时教师应该先鼓励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比如学习“大气压强”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先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盒装的饮料,让学生用吸管喝饮料,会发现盒子也变瘪了,再让学生用手捏盒子,盒子也瘪了。这说明盒子受力会产生变形。老师可以提问:“是什么让盒子瘪了?”,学生会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现象,得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会说是吸管吸饮料的力量,有的学生会认为是手的压力,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老师都应该先鼓励。对于那些不敢提问的学生,老师也要鼓励他们多提问,对于能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好的问题的同学,教师应该要充分地肯定,树立榜样作用,让其他的学生效仿,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学生也可以课下通过各种方式自己查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让现有的知识得到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结束语:

[4]综上所述,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将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实验展示给学生具体的物理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策略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已经做过事, 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有所创造、发现和发明。”由此可以看出, 创新能力是推动人类前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是初中阶段开设的一门全新的课程, 在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 化学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 培养一定的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 这才是化学教学活动最为重要的目标。那么, 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 相较于压抑沉闷的环境, 在轻松的环境之下, 人们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而赋有创造力, 因此, 我们要想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上, 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和权威, 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在这种压抑的课堂氛围之下,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不知不觉地被抹杀了。因此, 我们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氛围, 努力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关系。一旦形成了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就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之下畅所欲言。这样, 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的过程中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进而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实现创新。

二、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学生在对知识产生一定兴趣以后, 才会主动进行探究, 进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出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 怎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课堂教学中, 导入环节必不可少。导入环节之所以重要, 其主要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对于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因此, 我们在开展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要在一节课的开头利用有效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之下主动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导入方式有很多, 像是讲故事导入法、设疑式导入法、复习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猜谜导入法等, 无论采取哪种导入方法, 都要保证导入内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这样才能够发挥导入的功能。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北方很多家庭有地窖, 人们在进地窖之前往往都会点上一支蜡烛, 如果蜡烛能点燃, 人就可以进去;如果蜡烛熄灭, 人则不能进去,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听到这个问题以后, 很多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 从而对接下来要讲的知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又比如, 我在给学生复习浓硫酸的稀释方法时, 就在上课之前利用谜语开启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入水中较安全, 水入我中有危险, 我与水合多放热, 实验牢记保平安。就这样, 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我预设好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开展学习活动, 其主观能动性更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这样, 自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因此, 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不能够忽略实验这一重要的环节, 努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所开展的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在这种实验中, 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早已知晓, 这样就桎梏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实验的开放性。例如, 为了用实验证明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我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实验材料, 包括铁片、铜片、银、氯化亚铁、盐酸、硝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等, 然后让学生依据现有的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思考和讨论, 学生提出了很多的实验方案。然后我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开展化学实验, 有的学生实验成功了, 而有的则失败了。在我的引导之下, 成功的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 而失败的学生则总结失败的教训。但无论实验成功与否, 这种开放性的实验都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一定的自主能力。这样, 使得学生能够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从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而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也是希望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日常生活服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注意把课本上的知识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创新能力。例如, 在学习了酸的性质和p H以后, 我就让学生利用p H试纸开展一些家庭小实验, 像是测试一些家中的洗涤剂、饮料、水、食用醋等。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以后, 学生产生了很多想法, 如能不能把物质的酸性降低, 或者干脆把酸性的物质变成碱性物质, 等等。这样, 学生在面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事物时, 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从而在不断实践探索中逐渐培养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而在综合素质中, 创新能力又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想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努力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清芬.初中化学创新教育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06) .

[2]马士宙.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1, (S1) .

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策略 篇8

一、实验教学的思路创新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19个学生分组实验,211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我们可以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激发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实验为培养创新精神尤其是开发一些联系生活实践的应用型的实验提供了最佳环境,这样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物理实验的实用价值,教师应该在实验方法的革新、教具的创造、实验的设计等方面勇于创新。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在老师的正确的指导下学生亲身到实验中去,教师要善于把握实验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切实做到制订可行的方案来督促和检查,展示或讨论使得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鼓励学生的实践和操作素质。物理实验一方面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课本知识学生自己理解,实验学生自己操作,思路学生自己想,错误学生自己分析,从而发挥学生的最大探索潜能和实践创造能力。

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 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

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做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思路和方向我们不难看出,物理实验方面的命题动态不仅是简单地照搬课本上的实验,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进。比如验证机械守恒定律的实验没必要非从第一点就开始计时,我们完全可以从后面的记录点中来进行命题,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鼓励学生质疑权威,质疑课本,利用不同方法处理实验数据,从而达到及很好地把握实验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又减少实验的误差,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换为主动的探索,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又迅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和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在做固体融化的实验过程中(直接加热),开始的实验结论和课本上总是不一致,学生甚至考虑了推翻课本的大胆想法。在引导学生考虑小学学习的热平衡的知识后,就有学生考虑是不是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讨论,最终使用了水浴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结论与课本基本一致。这就是运用来探讨新知识、新方法,在探讨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同时还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 篇9

关键词:浅谈,谈初,初中,中政,政治,治教,教学,学的,的创,创新,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要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关键是构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旧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进行革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要营造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环境。一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诱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在言传身教中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人格、权利的尊重和对自己灵感、积极性的肯定。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会调动起自己的所有有利因素,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例如初一政治课讲授关于意志这一课时,书本上涉及到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很多学生都提出了疑问:愚公这种蛮干的方法可取吗?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笔者并没有回避,也没有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而是引导学生讲出他们的想法,当第一位学生讲出可用炸药时笔者以鼓励的话语肯定了他,于是紧接着开隧道,用缆车,搬家,开发旅游搞经济…… 各种透着奇思妙想的答案在学生中涌现,孩子们创新的意识也由此被激发。二是教师也要本着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是这个例子,为了不抹杀孩子们创造力的同时又让他们接受这个故事所揭示的精神,避免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应该被激发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被弱化。笔者将这个传说放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新的背景下,重新让同学思考,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下子开阔了。于是,又得到了新的答案:不怕辛苦,不放弃自己的家园,齐心协力把自己家园建设得更美好。使得这次的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传媒接触大量的信息,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贮备,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发展探究能力的过程,努力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塑造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优良教学环境。

其次,要创造各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儿童及青少年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即童真、童趣和童心,要使他们能开展创造性学习,就必须考虑它们这种文化价值尺度,从他们的特点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当预备班孩子学到《学做家务劳动》时,让孩子们在课堂里叠一次衣服,缝一次钮扣,在家里当一次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例如初二学到《教育法》时,让学生分组去采访学校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等各部门的老师。然后,在课堂上学生用小品、演讲、图画、等各种形式把采访到的内容告诉大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管理工作,调动了学生空前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了解了《教育法》,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笔者认为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智慧发展的基础,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因此,教师要改造现行以知识为准、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 篇1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

胡小丰 ( 四川省宣汉县黄金镇夏家村小学  636157)

创新教学策略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为目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可见“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二、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五、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浅议初中历史创新教学的策略 篇11

一、通过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发展学生对某一事物兴趣的重要途径,那么应该如何让学生得到这种来自成功的体验呢?首先,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调动一切能够利用的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开动脑筋,活动手脚,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活动。其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组织各种有趣的比赛、竞赛、游戏、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将校内和校外力量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事情。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发现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了解历史知识比单纯在课堂上讲解历史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对培养以及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不仅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历史知识,还扩大了知识面,加深了对系统知识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二、利用图表示意教学法串联历史知识

所谓历史知识的串联,就是将琐碎的知识点按照时间顺序、人物或者事件之间的联系等相关因素串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学生的记忆更有依据可循,使学生的记忆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有助于学生更快速地对知识进行记忆。图示法顾名思义就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字母、数字、表格以及符号等对历史事件进行概括、表述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图示法凭借其简单直观的外表以及超强的概括能力对事件的起因、结果以及影响等进行表述,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图示法凭借其清晰的结构和简明扼要的形式将复杂的历史知识简单化,更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再者,图示法还能够层次分明地将重点和难点知识罗列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次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主要知识。最后,图示法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和对历史事件较全面的掌握程度,只要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够轻松地应对,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创新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对立的关系。那么教师在现代教学中应该如何采取创新的教学态度,转变师生之间这种病态的教学关系呢?首先,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學中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意识,变教师为主场的学生教学活动为学生为主场的教师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历史知识教学当中来。例如,采取课堂问答模式的教学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采取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熟悉的教学环境等。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端正教书育人的态度,放下教师的架子,敢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和指正,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要敢于承认并且积极改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敢于直视错误提供了一个以身作则的正确示范。当学生有不懂的问题请教教师时,教师要细心地给学生讲解,通过激疑、引导、启发、扩展等步骤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再次,初中生是心理和生理变化最为极端的年龄,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容易在这一时期出现,经常会出现不按时完成作业或者上课爱“挑事儿”,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和棘手问题,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以史明智,利用和历史有关的事件感化学生,做到一箭双雕,感化学生的同时启发学生学习历史。

谈初中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篇12

一、适时点拨,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世上无难事, 作文也是这样。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为了诱发兴趣, 教师要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 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 多肯定成绩, 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通过办手抄报, 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 在班上张贴学生的好文章, 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 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 满足其发表欲, 这些也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我不断用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 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二、精设文题,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作文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 有了兴趣才会入迷, 入迷才会顿生灵感, 有了创作灵感才能写出好文章。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教师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 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 标新立异, 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作文题目命得怎样, 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 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 最能体现学生生活, 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如何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呢?了解学生心态, 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 尽可能地使命题说出学生的心里话。七年级, 命题要富有情趣, 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八年级, 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 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九年级, 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绩, 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 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过程, 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 同时与学生心理的成绩保持同步, 有科学性。

三、多观察, 重积累, 写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十分明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要强调学生重视观察周围的生活, 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思考, 能有所感悟。因此,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作为教师, 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观察中还要随时记录, 要求一日一记或做观察笔记;其次, 对于教材上的名篇佳作应让学生精读牢记, 在读背中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第三, 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学会做剪贴及赏析,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四、开思路, 重思维, 重示范

思维训练是现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素。现在的作文教学一般以表达训练为主, 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到各种表达方式及不同文体的写作都进行训练。却往往忽视了写作思维训练, 如怎样观察、想象、逆向思维、分析综合等, 学生作文会出现选材雷同, 难以出新意的情况。因此, 要先训练写作思维, 再训练表达技巧, 最后再进行实际练习,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写作训练中, 语文教师也应作示范指导, 经常写点下水作文, 教师的表率作用有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

五、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材料

教师要教会学生把作文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作文必须源于生活, 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教师的写作指导往往从“审题”开始。“审题”也就是“审视生活”。选题的题目、所选的材料, 都要是从生活中来, 有的直接就是生活本身。还要教会学生先学会“剪碎生活”, 再学会“凑成文章”。“剪碎生活”就是要把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或一个理, 从其“完整”出发, 将其“剪碎”, 经过构思, 设定某种形式, 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 然后再“凑成文章”, 也是用已经“剪碎”的材料, 经过加工处理之后, 再“整合”成文章。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一个初中学生, 必须突破为了作文而作文的单一模式, 而要学会从生活中来, 再到生活中去。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有个性的, 高质量的。

六、办报刊交流成果

成就, 是每个人的终身追求, 有了成就, 无论大小, 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辉煌, 成就越大, 奋斗越甚, 而奋斗愈甚, 成就也就愈大, 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法则。因此, 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从而不断使其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 教师要开辟多种园地, 为学生的习作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 教师经常在作文中赞赏学生, 是对学生日常进步的肯定, 能固化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潜能。教育者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 确定不同的起点;善于针对不同个体的自身现实, 确定不同激励目标, 让他们在各自的发展区内一次次达标, 一次次获胜, 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摘要: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几乎成为三无产品——无系统、无计划、无章法;作文指导流于形式, 停滞于表面。本文就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经验进行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创新

参考文献

[1]赵红霞.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 2008, (18) .

[2]刘玉梅.浅谈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J].成才之路, 2008, (15) .

[3]周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现状及思考[J].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 2007, (3) .

[4]王红霞.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07, (8) .

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策略 篇13

摘要: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教学理论、教学价值观的不断扩充而发展、变化。物理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本来就存在难教、难学的情况。物理新课程标准仅仅对学生学完某一章或某一学期之后提出了学业标准,对教师如何具体施教没有一个限定,这便使得物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缺少一条知识传输的桥梁与纽带。文章通过寻找“物理规律”的教学现状与有效教学间的差距,并通过查阅文献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物理;有效教学;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一、课堂教学的一般教学过程思考

一节完整的物理课堂教学,大致由六步构成:组织教学、复习检查、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新课、布置作业。1.组织教学:组织教学也叫课堂调控,分为课前组织教学和课中组织教学。课前组织教学是检查上课人数,检查学生的课本及文具准备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课中组织教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维持学生纪律,环顾四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以良好的纪律和饱满的精神听课,以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2.复习检查:是指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所学过的与本节课所讲内容有关的知识进行复习与回顾。可以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也可以用做简短练习题的方式,既检测了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又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与回顾。3.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是教师讲授新课前的导言,即用简短的话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讲述的新课题上来,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去听课。导入新课的方法众多,要根据所要讲述的新课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情境中,知识体现出其价值,尤其是与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之延续密切相关的应用价值,可以激活存在于人体内的解谜、求取真相、知难而上的好奇与冲动的‘类基因’”,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欲望。4.新课教学:新课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此环节需要教师在上课前进行精心设计。根据授课内容与形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此环节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感性认识――思维加工――理性认识。5.巩固新课:这个环节主要是对所学新知识及时进行强化,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一般采用课堂小结或做练习题的方式进行。6.布置作业:为了进一步检测和巩固新知识,上完新课后,应当给学生布置适量适度的作业,作业种类应多样,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二、“物理规律”的有效教学方法与实践步骤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应当看作物理知识的探索过程,不仅是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方法与基本能力的学习过程。目前物理规律的教学,只是教给了学生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对于分析事物内部联系的能力与探索方法的学习,尚有不足。物理规律的有效性教学,旨在分析事物能力与探索方法的学习,而不是死记规律、套用规律。

物理规律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或实验中探索研究出来的,所以讲授物理规律的过程,不仅是讲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给学生方法的过程。不能只给出物理规律的内容,而应说明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把讲授物理规律的过程,相当于一个探索与研究过程来看待。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大体相同。1.提出问题,创设便于发现规律的物理环境。物理规律的新课教学,首先,要设法进行课题的导入;其次,根据物理规律只能发现,不能创造的特点,创设便于总结或发现规律的物理环境。创设物理环境常用的方法有实验法、举例法。实验法是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自己做实验,将物理过程和规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观察、总结。例如欧姆定律的教学,让学生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测量电压与电流、电压与电阻、电阻与电流间的关系,再通过所得数据总结归纳出规律。举例法是列举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能够引导发现规律的物理现象。例如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举出两件相同,同样湿的衣服。一件挂在太阳下,一件挂在阴凉处;一件挂在通风处,一件挂在不通风处;或者一件挂在高温处,一件挂在低温处;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很容易判断出哪件衣服干得快,最终总结出规律。2.探索物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根据上一步所展现出来的物理事实即现象,进行抽象思维,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根据所要学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采取下面的具体方法:实例总结法,即对所举实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实验归纳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实验得到结论,而后推广到一般实验,最后得出规律的方法。单因子实验法,即控制变量法。先定性,后定量推演法。理想实验法,在实际实验的基础之上,运用想象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假设探讨法,即先假设结论,再进行推理。3.下定论并对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规律。经过第二步,已初步得到规律内容,应用文字或数学工具将规律进行表述,并冠上名称。到此只是得到了规律的内容,但并没有完全理解规律,应从以下几点着手,深层次的理解规律:规律的物理意义;规律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和公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规律的成立?l件和适用范围。4.指导学生运用和巩固规律。学完规律后,应以讲解例题或学生做练习题的方式,将规律进行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规律,以便其更好地把握。“课后作业作为巩固师生课堂教学成果、学生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之重要方式,是完整的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课后作业,学生不但深化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延伸学习思维,消除课堂疑虑,发展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习兴趣,摸索学习方法”,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习题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总结

总之,物理规律的有效教学,要当作一个探索与研究的过程来对待。具体分四步进行:1.提出问题,创设便于发现规律的物理环境;2.探索物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3.下定论并对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规律;4.指导学生运用和巩固规律。

参考文献:

[1]魏宝宝,杨效兰,刘靖.优质课堂的表现特征[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07):26-28.[2]张之麒,任峻山,郭保忠.物理教学概论[M].银河出版社,2011,2:216-298.[3]魏宝宝,刘靖,杨效兰.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分析与反思[N].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02):97-103.作者简介:

谈初中田径教学教法的创新论文 篇14

一、分解法

分解法就是把复杂的动作合理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进行学习,最后使学生完整掌握动作的方法。

田径教学内容大多数是由多个技术环节组成的完整技术动作,都有重难点,将此类教材剖析,分环节、按步骤实施教学,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必经之路。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剖析教材环节,实施教学。以急行跳远教学为例,“起跳”这一重点环节的教学,采取由浅入深、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教学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具体方法是:A.练习原地单脚起跳,注意摆动腿和手臂的配合。B.上几步踏跳动作练习,注意摆动腿和手臂的配合。C.用踏跳板增加起跳高度,以便学生充分体会蹬地等起跳动作。D.上几步“腾空步”的练习,加强对起跳动作的巩固。E.短程助跑起跳后,跃过一定高度的腾空步练习。这些方法以起跳为核心,手段多样,逐步加深。如果在组织教法上运用合作练习、自主练习等不拘一格的形式,学生兴趣会更浓,学习劲头会更足,便于掌握动作。

二、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是十大教学法之一,也是田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提问启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如跳远教学中,教师提问,怎样才能跳得远,学生回答,靠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结合,教师又问,结合的关键是什么,学生便会联想到踏跳,于是,学生便明白了踏跳是教学的重点。

2.对比启发。通过对动作的难易、美丑、对错、好坏以及动作质量的高低进行分析比较,动作正反对比讲解动作要领,使学生很快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好的,什么是错误的、不好的,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讲解正确动作之后,指出容易出现错误的动作及其原因,防止学生错误动作的产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可就某一动作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如就跑的后蹬动作、摆臂动作,找两个学生做动作后,通过动作的`正误对比,容易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对正确动作的印象。

3.比喻启发。形象的比喻,既能给学生丰富的联想,又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而且还能沟通多个孤立的表象,建立起相互的联系,从而借助联想加深理解某些动作的技术要领,如用离弦之箭来比喻短跑,讲解蹲踞式起跑动作原理时,用压紧的弹簧作比喻,能起到加深印象、明白原理的作用。又如,在标枪教学中,把标枪出手前的身体姿势比喻为一张绷紧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能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动作。

三、选择法

深化田径教学改革,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在田径教学中,设计多种练习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练是教法创新的关键。其方法有以下四种:

1.兴趣练习导入法。田径教学比较单调、枯燥,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因此,改进教法,提高兴趣,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趣,而且有利于加速课的进程,特别是课的开始部分,采用兴趣练习导入法,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练习,如各种队列变换、集中注意力练习、素质练习小游戏和音乐舞蹈、韵律操,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项目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己做准备活动,能使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情绪高涨,在活动中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使创新能力和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2.指定练习选择法。为了完成某个技术动作的教学,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几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动作的薄弱环节自行选择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实施个别指导,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如在跨栏跑教学中,尝试同时安排四个练习:A.高抬腿走中通过低栏(解决改栏问题);B.跑动中跨过边栏(解决摆动腿过栏问题);C.快跑中跨过活动栏架(克服害怕心理);D.跨过正式低栏架(提高动作质量)。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自己有选择地进行练习,既提高了自我评价能力,又提高了主动练习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3.自选动作练习法。在完成主教材任务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增加自选动作练习的主动权,教师实行个别指导,如在完成蹲踞式跳远的教学任务后,有目的地让学生选择喜欢做的挺身式跳远,体验走步式跳远,学生兴趣倍增,三五成群,互相切磋。教师则教会学生利用踏跳板,帮助学生掌握起跳高度,便于体会挺身式跳远和起步式跳远的技术动作,每个学生都尽量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积极性很高。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讲解练习方法,对发展学生的个性能起到好的作用。

上一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下一篇:月度库存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