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重庆大学(通用7篇)
从城市发展历史来看,重庆都市区城市的演变与交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891年的开埠时期、20世纪40年代的陪都时期、50年代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60年代~7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以及1997年以来的直辖时期,是重庆城市发展史中最快的五个历史时期,在这几个时期城市形态依托城市交通轴的发展和变化而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集约式发展———一主多点(陪都时期,依托两江水运)“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结构形态(新中国建立的恢复时期,依托两江及城市道路向西延伸)“多中心、组团式”(三线建设以来,依托两江三线)“主城三片、十二个组团和十一个外围组团”(直辖,依托城市道路及跨江桥梁)。在重庆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各种深层结构和规律性分析都指向一个方向———沿交通干线发展。沿交通干线永远都是城市用地生长的最佳区位,它是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因素。
从城市的空间结构来看,随着交通线路的扩张,城市逐步向外发展,城市由多个中心组成,每个中心具有相对完整的功能形态和各自的影响范围。城市的核心区形成中心城区,外围包含若干功能组团,城市呈网状结构形态。这种“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发展同时体现着“集中”和“分散”相统一的空间过程,但从区域空间的角度来说,重庆都市区空间发展仍是以“集中”为主导趋势的。
这种“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格局使得都市区呈现影响力由内至外逐步递减的态势,从目前看来重庆总体结构实际上是松散的卫星状,各核之间的联系小于与中心核的联系,但是随着近年来次级核心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心核功能即将疏解的趋势,各核的影响力趋近平衡,城市发展也以结构调整、新核建设和老核更新来实现。
2 城市结构与交通出行的关系
交通出行特征与城市结构密切相关,城市用地的布局决定了居民的出行特征,通过综合交通调查结果显示,功能完善的组团居民出行大部分在组团内部完成,但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跨组团的出行正逐步增大。出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人均出行率较低,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见图1。2)由于组团式的城市结构,组团内部出行的比率较高。3)步行方式比率高。4)用地性质与交通出行的关系密切,体现了组团式城市结构对交通的有利性。
3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
3.1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趋势分析
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分类诸如单核集中点状结构、线性带状结构、分散型城镇结构、紧凑城市结构、多核组团式结构等类型,重庆都市区的多核组团式结构固然是城市发展适应自然地形、地貌的结果,但这种结构模式已逐渐成为世界上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其特点是高密度城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得到疏解。城市表面形态的分散和城市整体运作效率,是建立在各核之间的联系、联系方式和联系效率的基础上,同时它还蕴藏着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的内涵。
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是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未来城市的空间形态仍将继续保持多中心组团式模式,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却没有彻底贯彻,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的拓展对城市组团间隔离的破坏,导致城市正在向“摊大饼”的模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团规模扩大,组团之间的绿地、河流和山体被大量侵占,组团之间粘连趋势明显。2)组团内生产生活就地平衡的功能弱化,交通出行平衡被打破。3)旧城改造建设总量过大,超出已有规划交通设施的承载能力。4)低密度、蔓延式发展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引导城市错误地向小汽车交通方式发展。5)较高的交通出行成本影响东西部片区的发展。
3.2 城市及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单位制生活瓦解带来了相应的交通压力,出行需求增加。
原有的生产生活就地平衡的模式被打破,组团之间的通勤量增加,加大了组团间道路的交通压力。
2)大量通道的修建满足了基本交通需求外,更滋长了组团间的交通出行,由此带来了小汽车需求的增长。
3)重庆这样的土地资源、交通资源紧缺,人口规模较大,交通发展不允许以小汽车为主的发展模式,必须依靠公共交通解决出行。
4)公共交通与小汽车进入相互竞争阶段。
随着出行量和出行距离的增加,城市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化对城市道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交通系统面临城市向外拓展、车辆快速发展的压力;同时越来越多的步行交通转向小汽车或公共交通,小汽车对公共交通形成极大的竞争压力,当前正处于公交与小汽车交通方式进入相互竞争、两者相持的时期,一旦小汽车发展占据有利地位,对城市的发展将极为不利,目前中国城市如北京已有如此教训。
4 面对城市发展趋势及挑战应采取的措施
4.1 城市功能结构
1)城市新拓展区,东、西部片区应加大投入,尽快完善各种城市配套功能,包括交通功能,使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2)对于现有的城市中心应进一步加强配套功能的完善,如医疗卫生、教育、文体等设施,使居民出行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解决。3)切实做好中心及副中心建设强度的规划控制,如渝中半岛、沙坪坝等区域,避免过多居住、商业的集中。4)进一步完善社区基本功能,包括社区医疗中心、超市、便民店等设施,使居民的日常需求能在社区内解决,减少出行量。5)切实实施城市紧凑发展,加强组团间隔离带的保护,避免城市蔓延、无序的发展。
4.2 城市交通发展
1)按城市建设密度分区,实行区域差别政策,同时对不同密度的分区实行相应的开发量及基础设施控制标准,以使两者相匹配。
以区域差别政策为指导合理引导小汽车的使用、小汽车使用的区域差别化政策及对不同区域各种交通设施的使用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指导城市交通的发展。
尤其是渝中半岛地区,这是重庆市级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也是建设密度最高的区域,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用地开发已趋于饱和,目前旧城改造已基本结束,功能已基本完善,城市发展以优化功能为主,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善,城市向优化城市功能发展,交通发展重点在于利用现有道路资源,充分挖掘道路潜力,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2)以交通带动城市新的中心区发展。加大大容量公交系统的投入力度,在东、西部片区发展之前建成,这样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政策性增长地区,使这些地区达到相当的发展规模,从而带来足够的运输需求量,令公共交通系统更合乎经济效益。
3)切实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加大轨道交通的投入,提前进行快速公交前期研究,切实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在城市建设密集区和新拓展区,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如轨道、快速公交等。同时在城市公共政策中,特别是财政和税收方面给予公共交通支持和优惠,以切实做到公交优先。
4)以轨道交通站点带动土地使用的调整,对进行高强度的开发和建设,其他地区进行有效控制。
5 结语
重庆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都会对城市组团和组团式布局带来较大的影响。完全依靠自然地形来维持组团式布局的理想模式必然受到挑战,交通也面临着道路通畅与维持组团隔离的矛盾,特别在城市的新拓展区,如何正确引导组团式城市功能的配置,避免城市低密度、蔓延式发展也是摆在规划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更应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维护和发展我们这个城市已有的、可持续发展的、节约的布局结构。
参考文献
[1]易峥.重庆组团式城市结构的演变和发展[J].规划师,2004,9(9):16-17.
面积82402.95平方公里
人才政策《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实施细则》、《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实施办法》
在此次调查中,重庆在总榜中居于第八位,其中在政策环境及政务环境两个分榜中分列第十与第九,而在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则位于十名开外(分列第十二及第十三)。可见,重庆市在政府引才引智方面的工作受到了外国人才的较高肯定。
作为中国著名的三大火炉之一,重庆在引才引智方面的表现也颇为火热。早在2005年,重庆市人事局、市外国专家局主办的重庆市政府赴美“引才引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场“引才引智”活动共达成人才引进、智力服务的项目和技术合作协定32项,2009年,重庆市委人才办出台《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实施办法》,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1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渝工作,并规定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聘用合同的,可享受一次性安家补助费100万元。2011年,重庆市外专局审批外国专家来渝工作许可400个,较2010年增长了80%,核发新办外国专家证515份,较2010年增加13.9%,新审批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单位资格认可28家。
近年来,重庆市大力推进“宜居重庆、健康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畅通重庆”建设,重庆的天更蓝、水更清、路更宽,大大提高了重庆宜居指数。对于重口味的外国人,重庆是一个天堂;而对于习惯了清新淡雅口味的外国人来說,重庆也别具一番风味。重庆丰富的夜生活也让外国人津津乐道:晚间开门的大排档,河流交汇的夜景都让不少外国人有“非去不可”的冲动。此外,重庆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日渐浓厚的消费文化都让外国人将重庆评为最生活化的城市。专家点评:
重庆是中国西部开发中新崛起的中心,在吸引外国人才和投资方面工作突出。当地的外国专家局工作人员在帮助和服务外国人方面尽职尽责。
——宋伟宏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特别助理/UBC汤森老年痴呆症研究中心主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章程依据《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学生社团管理章程》制定
第二条本社团名称: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创业联盟,本社社长:吴志龙 副社长:蔡楠
第三条 本社性质:本社团是由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院团委批准成立并且接
受。
第四条 本社宗旨 传播创业思想 激发创业热情 带动校园创业意识普及 推动学
生创业事业的发展 积极利用各种创业手段在校园中普及创业意识。
第五条 本社团目标及工作任务 充分利用宣传品,展板,网络等方式,积极开
展创业事业,带动周围同学了解创业,在思想上普及创业知识。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六条 组织活动原则本社团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本社团接受重庆大学城市学院团委的指导和监督。本社团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制度是小组分工制,成员服从组织,社团服从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团委。社团负责人,以及部长以社团全体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任期为一届,每届为1年。可连任。
第七条 职能机构
通过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的社长为所有职能机构对外的代表和负责人。下设立办公室,宣传部,外联部,创业部四个部门,社团总负责人负责召集各项社团活动的策划,协调,组织和运行。
办公室部长 王小茜,副部长 詹济铭、高晶
办公室以下分为:财务小组、信息管理小组、人力资源小组
财务组工作职责
1.财务组直接对部长负责,统一进行社团联合会财务分配,监督,审核,管理。
2.财务组主要负责社联内部财务的管理工作。
3.财务组定期向社团递交财务审计报告和财务部工作报告。
4.财务组负责管理社团的财务工作,及时做好财务明细单并及时予以公布,监
督核查各社团的财务状况。
信息管理小组工作职责
1.负责社团联内部制度建设和完善,包括信息收集制度、信息处理制度、会议
制度等。
2.负责社团联内部成员的资料整理及归档。
3.安排值班表并监督各个部门值班情况。
4.负责各种会议的会务工作及考勤、会议记录。
5.负责社团信息管理,定期提交信息报告。
6.下达社团决议,完成社团临时分配的任务。
人力资源小组工作职责
1.负责干部分配工作,社团干部日常事物。
2.负责社团内部文化建设。
3.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并督促执行。
4.负责组织承办比赛活动。
5.负责部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会员
第八条:入会条件凡是具有城市科技学院学籍的专科生,本科生,承认本章程,愿意履行我社团的会员义务,经正式注册后,均可成为创业联盟会员,定期参加社团活动。对社团从事的工作,组织的活动感兴趣,有热心,有热情和责任心。思想端正,作风正派,严于律己,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对创业感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同学。
第九条:会员基本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优先参加社团活动的权利。对社团的组织管理以及社团干部进行监督,提出批评与监督与建议的权利。接受社团的培训,学习的权利。通过正常程序,退出社团的权利。得到社团帮助的权利。
第十条 会员基本义务
1遵守社团章程,执行社团决议。积极完成社团交予的工作,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维护社团声誉,与社内成员互相帮助,密切合作。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促进社团发展。
第十一条 会员退会制
会员退会采取自愿原则,若个人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可以申请退出本社团。此外,如发生以下情况,做自动退社处理:不履行本社章程或损坏社团形象与声誉者。会员的专业或健康状况等不适合继续参加本社活动以及工作者。无故三次以上不出席社团会议或者不参加社团活动者。
第四章 附则
学校名称:英国伦敦城市大学 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所在位置:英国,
学校设置类型:综合性大学
创建时间:
学历:本科 专科 研究生
学校性质:公立
学生人数:34000人
院校地址:City University (C60)Northampton SquareLondonEC1V 0HB,United Kingdom
院校名称:伦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London
学院类型:大学公立 建校时间:1894年 本国排名:47
学生人数:100000人
地理位置:英国英格兰伦敦 院校地址:Northampton Square, London EC1V 0HB
所在城市:London
授课类型:本科 硕士 博士 博士后
学校排名:TIMES排名:47 卫报:22 金融时报:45
伦敦城市大学作为全英国最优秀的现代化大学之一,在1966年曾获得英国皇室特许状,与伦敦城市的关系密切,由历届伦敦市市长担任该校的校长。伦敦城市大学的地理位置绝佳,能快速掌握世界的动态。学校将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有着100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成为当今英国最具魅力的大学之一。从伦敦城市大学毕业的学生从事着很多优秀的职业,成为了很好的榜样。
地理概况
伦敦城市大学位于伦敦市中心北侧的英国金融中心和著名的欧洲商业区,再加上位于金融区的边缘,因此以城市大学而命名。学校的东侧是4大律师学院、世界著名商贸公司总部、各大公司律师事务所和各媒体公司的所在地。在其附近还有很多知名的医科大学医院、国家艺术中心和剧院等等。
学术优势
伦敦大学在校学生超过21000人,教职员工超过人,海外学生约占15%。
城市大学是一所综合大学,各种课程开设全面,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发展。
本科课程包括:商学、数学、工程、计算机、新闻、法律、商务管理、保健、健康科学、音乐、社会科学及语言课程等。
硕士课程包括:国际财政会计、内部审计管理、保险和风险投资、银行学、财政工程、会计、船运管理、艺术政策管理、不动产投资、资产评估、投资管理、继续教育、健康科学、新闻、信息技术、法律、社会人文科学、音乐、数学研究等。
周边交通
学生可以通过伦敦的机场非常方便的到达学校,并且还可以从这里的国际机场方便地到达欧洲各国。
学校位于中心地带,各种交通都非常方便。
住宿信息
伦敦城市大学拥有先进的宿舍,并且靠近主要学校大楼,给学生的休息、学习和娱乐提供了一个轻松和独立的空间。
学校提供的大学生宿舍是:Finsbury and Heyworth Halls, Peartree Court, Francis Rowley Court。
学校提供的研究生宿舍是:Alliance House, Walter Sickert Hall, Willen House。
学校设施
图书馆
伦敦城市大学有几所图书馆。Northampton Square图书馆的书籍学科范围很广泛,可以找到艺术、经济、工程数学、法律计算机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有专门的学习帮助中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书籍的位置。学生还可以使用电脑室、自习室和影印室,自习室需要事前预约。
学校的社会和健康科学图书馆位于West Smithfield和Whitechapel。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学习和训练IT知识。
在法学院还有一所专门的法律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还提供了接近150个计算机终端。
卡斯商学院充分利用Cyril Kleinwort学习资源中心,集图书馆、学习中心和电子资源为一位,提供商业相关学科的资源。总体藏书超过350000本,大多数都可以借阅。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
每个学生都给予一个电脑用户的帐户,可以获取更多校园资源,还包括学校电子邮箱帐户、网站空间和备份文件的储藏空间。
学校提供计算机实验室、电脑商店、无线互联网络和触摸电脑屏幕。计算机实验室24小时开放。
福利
学生福利条件良好,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细致的福利政策。具体可以向学校相关部门咨询。
医疗
在学校健康中心有学生健康服务处,靠近Northampton Square。服务处有护士咨询服务处,咨询范围包括:小病小伤、避孕、性健康和精神身体健康。学生如有重大病症,可以前往急诊。并且还提供给学生休息房间。
商店
在Islington有许多基本服务的商店,包括超市、银行、一些街道商店和街道市场。在学校的.南部是Clerkenwell,西面是Shoreditch,这两块地方有小的时装店和设计师店铺。学生可以乘坐短途巴士和地铁前往。
银行
在Upper Street一带几乎有英国所有的主要银行。在学校校园里有Barclays的自动存取款机器,大多数英国和国际的银行卡都可以使用,并不会收取费用。
兼职打工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试卷
考试科目:国外职业教育思想与我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考试时间: 120分钟
试卷适用专业(班):合班(选修课)
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考核类别:考试()考查(√)
2011学1学期套别:A套(√)B套()
考试成绩:
一、根据德国职业能力理论,结合实际,谈谈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以提升自我的关键能力。(25分)
提示:德国的职业能力理论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也称为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基本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关键能力中的方法能力主要指对整个任务进行划分;界定问题;分析系统和状态;评价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寻找可供选择的方法,并评价;结论或方法传输;创造性技术的应用等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指具有团队能力;承担社会责任;清晰地表达需要和兴趣;包容不同的观点;群体意识;能提供别人帮助;公正地批评;构建有活力的组织;建立信任等能力。个性能力主要指能承担责任;识别问题并促进问题解决;能承受压力;有责任感地处理事情;准时;守纪律等。可以看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在职业教育中是明确而具体的。
答:
(一)关键能力的内涵
德国将职业能力也称为职业行动能力。从能力内容的角度,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它们是几种能力类型,而非几种具体能力。从能力性质的角度,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专业能力,关键能力主要指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
在德国经济产业由“以技术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逐渐转化的过程中,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跨专业的能力,即一般所说的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关键能力中的方法能力主要指对整个任务进行划分;界定问题;分析系统和状态;评价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寻找可供选择的方法,并评价;结论或方法传输;创造性技术的应用等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指具有团队能力;承担社会责任;清晰地表达需要和兴趣;包容不同的观点;群体意识;能提供别人帮助;公正地批评;构建有活力的组织;建立信任等能力。个性能力主要指能承担责任;识别问题并促进问题解决;能承受压力;有责任感地处理事情;准时;守纪律等。
可以看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在职业教育中是明确而具体的。
(二)关键能力培养的法律保障
完备的法律法规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保障。联邦政府通过制订宏观法律和职业培训大纲来保障和监督企业是否依法实施其责任,具体管理则是依法授权给各行各业的工商行会负责。联邦层面颁布适用于全德范围的《职业教育法》,制订各专业的《职业培训条例》;工商行会被赋予对行业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权力,还负责制定职业培训合同、行业标准等;州政府制订《学校法》(《学校教育制度规范》)规范职业学校的办学,以及针对各专业制订《框架教学计划》。这些法律法规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正常实施。
“关键能力”培养正是被这样完备的体系自上而下地在职业教育领域,以法律法规形式对培养的责任给予规定。如处于德国职业教育法规顶层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第一条第三款)规定,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宗旨。而关键能力是职业行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一规定确立了关键能力的培养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针对特定职业方向的《职业培训条例》的情况又是怎样呢?这一层次的规定类似于中国的部委规章,具体条例较多。此处以德国《汽车机电技师职业培训条例》为例,在该条例第三章规定,汽车机电技师职业培训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就是职业行动能力,尤其是自主计划、执行和对工作过程的控制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关键能力的典型内容。不仅如此,该条例还在多处做出了明确、细化的规定,将关键能力的具体内容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和考核内容。比如第四章第二条规定,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法规、环境保护、工作过程管理、沟通能力等,而这些都是关键能力的重要内容;比如第十章关于考试内容的第三条第三款之工作任务三的规定,将车辆安全性、排放是否达标作为考试内容,这体现了对社会能力的重视,即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视。
我们再从州政府这一层面看看关键能力的培养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德国各公办学校属于州一级机构,均受州法规约束。各州制定的教育法规,类似于我国的地方法规。下面我们以《萨克森-安哈特州学校法》为例考察。该法是萨克森-安哈特州境内所有学校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州学校法》是约束学校办学行为的,不规定具体教育内容。但尽管如此,在《萨克森-安哈特州学校法》第九章第(1)条规定,职业教育学校不仅要传授学生职业相关的专业内容,还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通用素养。即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学生的个性能力、社会能力也是职业教育学校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从联邦层面到州政府层面,到行业协会的管理监督层面,再到企业和学校的实施层面,都有对关键能力培养由宏观到微观的规定和描述。
总之,从纵向看,联邦、州、行会、企业和学校都对关键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并做了由粗到细的规定和描述;从横向看,各级职业教育的领导和实施单位,都对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同等认同的,都将其放在培养目标的重要位置。
正是这种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保证了学校、企业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实施和质量。也保证了社会和受教育者对高素质人才标准的认同。
(三)关键能力培养的目标体系
关键能力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不同教育类型和不同层面,均明确提出关键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具体体现在《职业培训条例》、《框架教学计划》等文件规定中。联邦、工商行会、州、企业和学校均须在能力培养上承担责任。如《联邦职业教育法》第一部分第一条第二、三、四款都明确表述,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传授、扩展职业行动能力,即传授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德国教育研究所制定的《助产士及护理专科学校教学计划》引言部分第一条中就规定,职业学校在传授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有两个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学生适应来自工作领域和德国社会,甚至是整个欧盟范围内的对工作要求变化的基本能力;二是培养和促进学生负责任地塑造个人生活、处理公共生活的能力和意愿。很明显,这两条目标是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关键能力。再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框架教学计划》第二部分教育任务中规定学校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完成的教育目标中第一条,培养学生将专业能力与社会通用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职业能力。第三条,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或培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积极性。第四条,培养学生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采取负责任行动的能力与决心。职业学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行动能力为总目标,行动能力应包括专业能力、人格能力和社会能力。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职业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也要重视培养作为个体人格应具有的诸如独立性、主动性、责任心、自信心等人格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能力。
(四)关键能力培养的实施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和学校是“关键能力”培养的主体,学生在双元制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专业教育的同时,接受关键能力的培养。双元制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学生与企业签订合同后,企业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实训大纲)进行。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企业以徒弟身份接受实践教学,由具有实训教师资格的从业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融入工作过程当中的实践教学进行。
双元制职业学校接受与企业签订合同的学生,并按照州文教部的法规要求和《理论教学大纲》,由具有理论资格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少于半周的理论教学。学校多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将关键能力的培养整合在行动领域中,通过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实施。在双元制大学中,还开设了少量的相关课程,如采用《小组工作课》等培养学生团队、计划、策划和表达沟通能力。德国职业教育融“关键能力”培养于专业能力培养之中是有明文规定的。如萨克森-安哈特州的《汽车维修技师专业框架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外文、环保、废物处理、交流,主持与表达、团队合作、注重客户需求、客户咨询、客户满意度、检测系统等关键能力对学校做出了明确要求。《汽车维修技师专业框架教学计划》之学习领域一着力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形势的能力、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基本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搭建良好的个性能力的基础,也是关键能力的重要内容;又如《汽车维修技师专业框架教学计划》之学习领域三是对汽车结构拆装改配,其中不仅包含了专业技术内容,更是将法律法
规、劳动安全、环保、企业内部沟通、与客户沟通等重要的构成关键能力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正确的工作习惯融入了专业教学过程。与此类似的地方还很多,总的来看就是在德国的职业培训计划中,是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所有培训细节之中,确保在传授主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关键能力。
《汽车检测与维修框架教学计划》第五部分之学习领域三汽车结构与拆装调整中,学生要在工作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要能够制定、实施拆装计划,要能够与领导、同事沟通,还要顾及工作过程中的安全、环保等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一起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德国双元制教育中的双元,既是学校与实训企业的双元,也是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双元。
(五)关键能力培养的考核
关键能力的培养效果考察也体现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考核体系之中。如联邦技术部制定的《汽车机械机电技师职业培训条例》将考试分为两部分。在第九章考试第一部分工作任务委托的考试中,第4条第(2)款将工作组织、环保、安全和健康保护列入考察内容;第5条将接单会谈纳入考察,虽然这些考察内容都涉及专业知识,但考察的重点更在于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职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
“双元制”企业对学徒进行企业学习部分的考试是培养和考试分离的,考核由工商行会(IHK)出题,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部分,形式灵活,意在考核学生是否具备从事职业行动的能力。如双元制企业Schiess股份公司对学生的考核,包含专业谈话、解决问题、小型独立项目等。灵活的考核形式,注重在过程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发挥,并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部分。学校的考试主要有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学生毕业后参加全国范围的统一理论考试。
二、根据英国“业本学习”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阐述您将如何开展业本学习。(25)
提示:英国“业本学习”研究小组的利维女士认为,狭义的“业本学习”是指“将学习与工作角色相联系”,它必须具备三个彼此相关的基本要素:在工作场所构建学习机会、提供适当的在职训练(学习)机会以及发现并提供相关的脱产学习机会。从这个定义来看,“业本学习”活动首先必须发生在某个“工作场所”,即在工作环境下开展的学习活动;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保证学习者能够得到外界的指导和训练,而并非单纯依靠学习者本人的独立活动;最后学习者还应离开工作岗位接受与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凡是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学习经历都应该属于“业本学习”。
答:1.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三者间的互利互惠
布伦南和利特尔认为“协商性”是业本学习的最大特点。学习者、用人单位(雇主)和高等教育机构在筹划业本学习课程时,需要协商以下几方面:(1)确立学习者有望实现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不仅要对学习者具有挑战性,而且与雇主的现实需求相关,同时也应具备学术上的可信性(credibility);(2)制定三方都可接受的评估方法和标准;(3)创设并维持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基于工作场所)。在高等教育中,学习者个人、雇主和学术机构是业本学习涉及的三个利益相关者,三方利益各不相同:学习者追求的是“个人发展、事业上的进步以及学业资格”;雇主追求的是“有效的员工发展机会、员工的动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于学术机构而言,业本学习可以看作是“维持和提高其教学功能质量、履行其社会责任、·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尤其是在持续性的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领域)的一条途径”。在实践业本学习的过程中,三方力求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满足各自的利益需求。
2.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之间建立伙伴关系
为了支持学习并保障学习过程中所需基础设施顺利到位,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之间需要建立一种伙伴关系。业本学习需要双方就学习过程做出正式的安排和部署,而且整个学习过程必须在伙伴关系的监督下完成。建立伙伴关系有益于双方,对雇主而言,这种伙伴关系可以促进教育机构对企业需求的认识,也能
够为企业中的雇员和企业本身提供灵活的学习途径;对教育机构而言,这种伙伴关系为其开拓了与新的教育需求领域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实现了教育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业本学习伙伴关系通常包括由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就某些方面做出的一些正式安排,譬如双方通过签订协议或契约性的备忘录明确双方责任,协议内容涉及学习者人数、学习年限以及企业将为学习者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等相关事宜。为了保证学习计划得以贯彻,学习资源及时到位,学习计划必须经各方一致同意,学习计划的协商过程给三方提供了一个全面交流彼此需求的机会,也增强了相互间的理解和致力于整个学习过程的责任心。
3.重视对学习者个人实际能力的认定,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业本学习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倾向”(individualistic orientation)。学习者可以自愿选择参加某个业本学习课程,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组织内部的优先发展战略确定业本学习的培养对象;学习者可以就由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达成的学习计划与双方代表进行协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而且这些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计划通常是因人而异。在确定业本学习课程的起点和最终要达到的教育水平之前,首先要了解和确认学习者当前的实际能力和自身的学习愿望,根据学习者持有的学历证书或资格证明等作出简单判断。“当前的能力”是指学习者现在能够“做什么”,并非是“展示”那些他曾经获得的东西。为了确保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得到有效的实施,就必须立足于学习者当前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技能,这意味着一个大学毕业生有可能通过业本学习注册大学本科层次的课程而不是研究生课程;同样,一个专科生则有可能直接注册研究生课程。在制订学习的起点、注册的资格水平以及学习的终结目标时,需要考虑学习者个体间在以往教育经历、培训机会和个人志向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因此,在业本学习课程中需要对学习者以前的学习进行严格认定。
4.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源于具体的工作实践
业本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切学习活动在工作场所里进行,学习内容涉及面向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以及学习者与用人单位的未来需求。业本学习课程没有固定的课程大纲,其内容源于工作场所和学习者双方的需求,而不受制于教育机构的学科课程或专业课程框架,简而言之,学习者所承担的"i12作”就是业本学习的课程。学习者吸收利用来自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两方面的建议和支持,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单元或者培训课程可以看作是总体学习计划的一部分,设计学习不只是为了拓展学习者个人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对用人单位产生有益的影响。用人单位的发展能力与学习者个人的能力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认识使用人单位中的经理和指导员(supervisor)意识到,“学习不是一种‘自我放任的’(self—indulgent)活动,而是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并且需要得到企业的支持”。布德及其同事认为,将“工作”作为业本学习课程的必要性在于“教育机构中的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通常不会展现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事件(exigencies),业本学习(恰好)也正是利用了这些紧急事件中出现的学习机会,”工作场所也并非是以符合大学系部学科分界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他们坚信,如果开发一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和塑造某个机构或组织,那么这种学习就必须以该组织可以利用的形式来推行。
结合以上学者对业本学习所作的相关论述,将“业本学习”概括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习者(学生或就业人员)、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即企业雇主)是构建这种学习模式的三个基本要素。业本学习的根本目标是将学习者培养成为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更强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劳动者;它的实现途径是通过在三者间建立一种契约性的、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企业雇主提供工作场所和现场专业实践指导,教育机构提供学习效果的评鉴以及学历资格授予等学术理论方面的支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业本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单纯以校园和课堂为基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更加重视利用在工作环境下产生的学习机会,主张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应该与现实的工作需求紧密相关,更强调学习者在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主动性,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特点。
三、根据澳大利亚梅耶委员会8条核心能力,结合自己的实际,阐述您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25)
提示:梅耶委员会(Mayer Committee)所研究出来的核心能力包括8条:(1)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2)交流思想和信息的能力;(3)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4)与他人合作的能力;(5)运用数学方法与数学技术的能力;(6)解决问题的能力;(7)使用技术手段的能力;(8)文化理解的能力。
四、根据美国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结合自己的实际,阐述您应该如何提升自我的综合职业能力。(25)
大学自诞生以来,大家关注较多的是大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而对大学与文化的关系却一直不够重视;在教育的内部关系中,对文化功能这一贯穿于培养人的整个过程的功能缺乏深入的探讨。实际上,大学拥有大量的科技与文化人才,他们通过知识创造、传播、交流、互动不断地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大学是社会主流文化的策源地和集散地,发挥教育文化功能不仅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同时也是大学存在的历史使命。曾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赵沁平指出,大学应发挥“第四功能”———引领文化[4]。许多大学校长认为,在科学、民主、创新精神理念指引下,在平等、自由和开放的学术氛围熏陶下,在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文化积淀传承下,大学不断地产生出新思想、新学术,为人类文化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探索和发挥大学的文化功能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已有前人提出大学服务城市文化的功能,但并不系统和深入,有必要对大学服务城市文化的内涵、内容及特征进行系统探讨。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界定
城市文化在城市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作为文化总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文化的属性。一般对文化进行分类,首先是将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类。与此对应,城市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文化是城市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了整个城市居民所有生产、生活方式,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居民素质、城市及其下属组织形象等非物质实体,也包括建筑、街道等城市物质实体;狭义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包括教育、科技、语言文学、艺术等精神理念和精神产品等。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广义的城市文化展开讨论的。
基于广义的城市文化,根据学者目前常用的文化分层方法,本研究将城市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与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第一部分是物质文化,又称为表层的城市文化。它是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成果的体现,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有形的物质实体来感知和认识,如历史文物、古迹、人文景观、文化广场及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体育馆、音乐厅、影院、游乐设施、学校、新闻机构等文化设施;同时,这些物质实体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依托这些物质载体开展文化传播与交流,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的提升,从而实现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第二部分是制度与行为文化,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如城市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是城市市民的素质与品位、风俗习惯、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也是动态的城市文化成果表现。第三部分是城市的精神文化,又称深层的城市文化。它是城市文化的内核,其核心部分是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情与形态,集中反映了市民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是引领市民前进的号角,是城市发展与提升的灵魂,如城市精神、价值观念等[5]。对城市文化而言,其重要内核就是城市精神的培育。许多城市正是因为有了独特的城市精神才在城市竞争中独领风骚。而如果城市只有满地的高楼大厦、机器厂房,而没有城市精神支撑,必然造成城市发展的“空心化”、城市建设的“趋同化”。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上海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商业为先,开放创新,民主法治,浪漫时尚,诚信守则”的城市精神,同时城市精神也赋予了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以独特内涵推动了上海城市的内涵与品位的提升。现在许多城市都在致力于城市精神的概括和凝练,致力于城市民众形成文化自觉,理解和认同城市的追求。
物质、制度和行为、精神等三个层次是城市文化包含的主要内涵,而推动这三个层次的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核心是城市中的人。“人类更在创造和发展城市生活中创造了几乎所有的文明,城市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文化的容器。”[6]可以说,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最终都将以人的素质提升为实现路径和最终目标。只有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城市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丰富城市文化的内涵,从而实现城市的文明发展、科学发展及和谐发展。
二、大学服务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
大学服务城市文化是基于大学区域服务功能和文化功能而提出的。大学一般依托城市而建,是城市中学术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良知和理性凝聚之地[7],肩负着服务城市文化之责。大学服务城市文化表现在引领文化、辐射文化、创新文化等方面。
(一)引领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多元的,有主流、非主流之分。主流文化可以包括优秀的城市文化传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优秀的外来文化。大学在区分善恶、明辨荣辱、建立信念、认识真理等方面一直是社会的坐标[8]。大学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创造新知,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性精神,不断创造更优秀的文明成果,并按照一定的价值目标,对社会现实文化进行分析,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8]。为此,大学服务城市文化的责任在于弘扬和引导城市的主流文化。大学通过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优秀文化传统、自觉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整合多样化的思想和社会思潮,选择、批判并吸收非主流文化,批判城市文化中的糟粕,并通过一定途径让民众拥有正确判断善恶、荣辱,建立主流信念和价值观,从而弘扬社会正气,提升社会文明风尚。
(二)辐射城市文化
以大学文化辐射城市文化。大学文化属于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又高于城市文化。作为大学文化核心部分的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的体现,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包含爱国民主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8]。大学在办学实践中不断丰富着大学精神,并使广大师生得以认同,在实践中践行和传播大学精神,并不断影响和辐射城市文化。
以文化育人辐射城市。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人的素质的提升,而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主要力量是大学。大学可以改进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结构。作为直接面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的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大学不断地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知识水平以及文化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并逐步流入到国家的各个城市当中。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了3429万毕业生[9]。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旦步入社会,他们所拥有的大学的思想、理念和专业能力将有意无意地渗透和影响着城市文化,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认为,在中国,当每年超过400万的大学生走出校园,当大学所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超过全国总量的1/4,大学实际上已在知识创造和科技传播的过程中悄悄地改变着社会的文化生态[10]。
以文化服务辐射城市。大学还可以通过教育活动,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大学可以对城市居民进行继续教育和文化普及,满足城市在职人员提高学历和素质的需要,满足一些待业人员、家庭主妇或退休老人提高文化水平和修养的需要;大学可以通过举行文化及娱乐活动,对城市居民进行文化熏陶;大学可以举办音乐会、展览会、报告会等活动,以清新高雅的方式、健康活泼的内容,吸引城市居民参与,从而促进居民文化素养的形成。
(三)创新城市文化
创造高品质思想文化。文化创新是大学使命的本质要求。大学拥有大量推动地方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科研、学术团体,他们通过对文化的学科化和专业化梳理,创造了许多领先时代的知识、技术、思想观念和价值精神,即文化成果和文化产品,为城市文化不断提供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他们通过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理论和实践课题的研究与思考,并及时进行反馈和答复,积极为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排忧解难和提供决策依据,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智囊库、思想库和信息源的作用。
繁荣城市科技文化。现代科技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同时,也形成了城市独特的科技文化。大学云集了多领域、多学科的学者。据统计,2005年,我国大学共有两院院士523人,占全国的39%;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96人,占全国的59%;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优秀创新群体42个,大学占一半多;在读博士研究生占全国的90%[11]。大学强大而高素质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是促进科学技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大批的学科人才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带动下,不断推动学科的分化和融合,不断产生高科技成果并获得各种奖励,促进科技文化向纵深发展,支撑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据统计,城市中大多数科技产品的投入使用都源于高校,许多高级别科技获奖也来自大学。以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三大科学技术奖为例,“十五”期间,大学获得国家三大奖的数量分别占全国授奖总数55.07%、64.4%和53.57%[11]。
三、大学服务城市文化的特征讨论
(一)大学“三大职能”的支撑性
在大学职能发展的研究中,人们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三大职能,涉及了大学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需求下的使命。大学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其对社会的贡献。无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等职能,都仅仅只是大学所从事的“表面性”和“工具性”的常规职能,从本质上说,大学对区域或者社会更重要的职能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承、创新,大学的三大职能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衣俊卿所言,现代大学归根结底的本质规定性是在于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启蒙把个体从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同时以自觉的文化创新去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乃至社会各方面的进步[12]。同时,服务城市文化必然要通过三大职能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在通过所培养的人才能进行大学精神、理念和知识的传播和渗透,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转化才能实现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社会服务才能使大学融入到社会和城市中。缺少了“三大职能”的支撑,大学的服务文化职能就失去了载体和支撑,从而失去了应有的功能。为此,站在城市发展的视角,大学对城市的推动体现在为城市输送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而更重要的体现是在三大职能支撑下的服务城市文化职能。
(二)文化形成与传播的引领性
对文化形成和传播的引领是大学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区别于其他文化机构的重要特征。这是因为,与其他机构不同,大学包含众多学科领域,承担着知识创新和创造的任务,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通过学术争鸣和交流,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知识,孵育出新的文化。美国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说,“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除了大学,在哪里能够产生理论,在哪里能够分析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在哪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哪里能够传播真理而不顾是否受到欢迎,在哪里能够培养探究和讲授真理的人,在哪里根据我们的意愿改造世界的任务可以尽可能地赋予有意识、有目的和不考虑自身后果的思想者?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与大学相比的机构”[13]。大学通过教育教学和文化服务活动向社会传递和转化产生的一批批新的科技成果或理论真知,逐步影响城市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同时,大学还能够批判地吸纳社会大众文化,推翻和抵制腐朽思想和落后文化,不断引领社会主流文化,唱响城市文化的主旋律,成为城市文化的“主舵手”。
(三)服务形式与内容的层次性
与城市文化一样,大学在服务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应有相应层次的内容。根据大学文化自身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要素:第一个层次是大学的表层物质文化,包括高校名称、标志、主题色彩、功能布局、建筑群和道路、绿化等人工自然环境,还包括大学师生等实体(大学表层物质文化是可感知的、有形的,是最生动、最形象的表现);第二个层次是大学的表层行为文化,包含了大学师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所有行为要素;第三个层次是大学的中层制度文化,即大学所制定的各类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政策及相应的制度氛围;第四个层次是大学的精神文化,即大学经过长期积累和凝练逐步形成的精神成果和文化理念,包括了大学精神、办学目标、价值观等。高校通过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四个层次、“表层、中层、深层”三级系统结构实现服务城市文化的职能;各个层级体现了大学服务城市文化形式和内容上的层次性。而且,大学的服务职能还会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实现转化,从而出现表层文化向深层文化渗透、表层文化为深层文化实现创造条件、深层文化带动更大范围的表层文化的建设演化特色。
四、不同类型高校服务城市文化建设的定位分析
目前,国内研究中国大学分类比较有影响的武书连以科研规模大小为依据将大学分成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种类型,并指出各类型大学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层次和定位有所不同。同样,在大学服务城市文化过程中,各类型大学服务城市文化建设的能力和贡献也将有所不同,在服务城市文化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应不同。
而根据大学文化功能的层次,我们可以将大学服务城市文化定位在三个层次上,即:发挥文化创新、创造功能,创新城市文化;发挥文化选择和传承功能,引导和引领城市文化;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传播和弘扬城市文化等。三个层次相互依托,不可分割。在发挥传播功能过程中需要城市文化的创新、引领能力的提升;而引领、创新城市文化又需要不断地对城市文化进行传播。
为此,我们认为,一般研究型大学和部分研究教学型(或者教学研究型)大学应更多地发挥文化创新、创造的作用,努力思考如何为创新城市文化做出更多的贡献;大多数研究教学型(或者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本科教学型大学应更多地承担起文化传承与选择的功能,更多地思考如何加强对城市文化的引导和引领;高职高专等教学型大学则应更多地承担对城市文化的传播功能,更多地考虑如何提高弘扬城市文化的能力。当然,考虑到文化的多变性、复杂性,各类型大学服务城市文化的实际内容和路径肯定会有交叉。
智慧重庆,让这个城市充满灵气和生机。
生在这个城市。它的未来,应该是怎样的模样?也许汽车能在天上飞,也许所有的工作都由机器人完成,这些梦幻般的想象,并非遥不可及。研究机构Fabrica负责人丹黑尔曾说,“将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智慧的市民打造智慧的城市。”
巨大的市场空间正向整个行业敞开大门,对于企业而言,是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毫无疑问,这是城市建设最好的时代,也是重庆迎来全而建设“智慧重庆”的发展时机。
重庆推出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指出,全而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建设智能城市。强调要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市统一互通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内外网平台,构建集成民政、社保、税务、工商管理等公共服务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而向全国及西部的数据交换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容灾备份中心,打造国家级信息资源集散地。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强化信息安全,加快信息化进程,建成长江上游地区信息港。
经过5年多的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建设,智慧重庆已经走上了正轨。
让重庆“裸奔”起来
热点路口路况随时播报,坐在家里看实时视频“旅游”各大景区,实时了解政策动向,“而对而”向政府建言献策,足不出户查询公积金、缴纳水电气费,动动拇指即可订购机票酒店电影票……由中国电信打造的信息化民生服务平台一一“智慧重庆”已经正式上线,市民只需拿出手机,安装“智慧重庆”客户端,即可随时随地享受移动互联网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便捷。
上线“智慧重庆”,已经包含了重庆实时路况视频、景点视频、政务信息、本地新闻、公积金查询、水电气查询、机票酒店电影票等智能便民服务内容。此外,中国电信还将与各大机构合作,继续完善“智慧重庆”的服务,未来的“智慧重庆”将全而覆盖市民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各方而。
“智慧重庆”天翼看交通服务,利用中国电信先进的视频压缩技术以及优质的天翼3G网络,为用户提供清晰、流畅的手机看路况实时视频服务。用户只需安装“智慧重庆”客户端,即可通过手机查看指定路口的实时路况视频。
通过体验,记者发现“智慧重庆”天翼看交通的界而人性化、操作便捷、画而流畅。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查看各路口交通状况,为有车一族或打车出行的人士选择出行线路提供重要的参考。
据介绍,通过“智慧重庆”手机客户端了解某一路段是否拥堵仅需10秒钟,期间产生的流量不到0.5M。
另外,“智慧重庆”还能为寻常百姓解决如缴纳水电费等的生活琐事,只需在“智慧重庆”客户端输入“缴费户号”等信息,然后就可以按户号查询水电和燃气的欠费信息,并可选择与之绑定的支付方式进行缴费。
“智慧重庆”依托118114及中国电信、重庆热线的强大资源,打造最权威、具实用的生活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丰富全而的本地美食、娱乐、旅游、购物、旅游、酒店的预订及折扣服务。
该应用还依托与各大新闻媒体的合作关系与内容资源渠道,能为用户提供及时而丰富的时政、社会、体育、则经、娱乐、科技等资讯服务。使用“智慧重庆”客户端,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看新闻,足不出户了解重庆及天下大事。
此外,“智慧重庆”还构建了政府政务信息、公众信息手机网络发布功能,充分发挥手机互联网的信息互动在政务公开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市民可通过手机登录“智慧重庆”随时随地查询政务信息,也可以用定制方式及时接收最新信息,使政务信息移动化成为现实。为市民提供一个与政府随时沟通,“面对面”向政府建言献策的平台。
有了这款软件,重庆在市民而前就完全没有“陌生感”,“裸奔”的重庆更迷人。
“云端智慧城市”提高城市效能
在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之后,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 个深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包括城市经济信息化、城市社会管理智能化、环境维护自动化和居民生活便捷化等多方而的内容。
201 3年1月29日,住建部公布了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重庆市两江新区、南岸区入围。
工作的开展,远远早于此时。2010年6月1 8日,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这个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从一开始的打造,就避免着“千城一而”。两江新区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任务可概括为“217”,即两项基础设施、一个信息平台、七项应用工程建设。
两项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而覆盖、高度融合的智慧两江感知网络,实现城市动态的实时数据获取;一个是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空间、人口、经济、法人基础数据库系统,为智慧城市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一个信息平台,是指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对城市各类公共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共享、交换,满足各行业需求。七项应用工程建设体现在智慧应用体系方而,建设智慧政务、智慧物流等七大应用示范工程。
牵涉城市建设方方而而的智慧城市建设,很大,就极易空,如何避免?两江新区的战略是:分阶段落地,着重抓好切入点。
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称,这是一个三步走的项H实施规划。第一步,2013年9月完成网络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2014年10月,完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第三步,2015年12月,完成七项应用示范建设。“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工作计划,各单位报送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已经162个,我们择优纳入两江新区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计划。与住建部签订创建协议,重点项目列入创建任务书,按住建部要求深化总体规划,体现‘一城一策’,完善总体设计。”
【城市社会学重庆大学】推荐阅读:
精选城市绿化社会实践报告07-08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10-23
重庆市城市规划06-03
重庆城市化进程分析10-24
英文版社会调查城市务工人员学习情况09-29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简介05-25
南开大学社会学考研06-12
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的论文05-23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06-21
应城市创建园林城市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