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1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1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教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测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这说明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 所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两道除法计算题: 8÷9= 4÷7=

学生一看是这样两道除法算式,都松了口气,说:“这么简单的两道题啊!”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男女两组比赛,男生算第一题,女生算第二题。一声令下,男生埋头算起来,思维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没有动笔,我示意她不要说出答案。我转了一圈,大部分学生在已经做好的学生的提示下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有个别男生还在计算。

汇报后,我引发学生思考:8÷9= 0.88……和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个导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进一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之后,再出示两个数相除的算式,学生都能够很快地用分数来表示商。

本节课,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归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数是一个数。这说明课前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没有把握住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时要多查阅资料,以便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2

分数与除法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意义中的内容,是建立在除法意义的平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加深和扩展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从解决简单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在此基础上,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得出结论:一张饼的1/3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了一个思路引领。

其次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在这里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4位同学,每人分到几张饼?怎样列式?结果每人分到几张饼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拼一拼,看看到底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拼一拼,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分法和结果。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交流中,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了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分饼的方法展开交流,引发学生不断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思考中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已有的知识结构,加强了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在教学新课时,学生说的很好,我应该最后再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每人分到这张饼的1/4,3张饼的1/4就是3/4张饼,即3张饼的1/4展开后就是一张饼的3/4。而我在课前的预设中是有这个环节的,结果在教学中,把这个环节落下了。

在今后的教学质量中,应尽量把数学课上的更扎实有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3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要让学生了解两种分法。让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学生分别口答每人分得2张、0.5张、1/3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

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张饼的3/4以及3块饼的1/4,同时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励性的语言还有些欠缺,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学生害怕在众老师面前出错,而显得有些胆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课堂上不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后应予以加强。

3、教学时间安排欠合理,课堂练习太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不足,提出自己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今后要多研读课标,熟读教材,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备课。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4

今天的教学与分数意义的学习在孩子们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前几天的分数都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即分率),可今天求的却是具体数量。特别是例2,虽然运用学具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但仍旧感觉推进艰难。学生困惑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为什么把3块月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不是1/4?

2、通过操作,结果明明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12块,取出其中的3块,为什么不能用3/12块表示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1、复习环节巧铺垫。

在复习导入中增加一道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练习。其中一幅图是圆的3/4,另一幅图是圆的3/12。这样,当学生困惑于例题3/4块和3/12块结果时,就能通过直观图,前后呼应,使学生豁然开朗。

2、审题过程藏玄机。

在教学例2请学生读题后,首先请学生思考“3块月饼4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一整块月饼吗?”然后用语言暗示“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那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实际动手分一分,看看分得多少块?”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的提示,又有了“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的暗示,学生探索的落脚点定位到了以一块月饼为单位“1”,且初步理解了问题是求数量“块”而非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学生理解3/4相对容易一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5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说的不是很明白。特别是3个饼合在一起来分学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学生不太理解,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以上几方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思考,也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相信自己以后在这几方面会做得更好。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1.《分数除法》数学课教学反思

2.《分数与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3.《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4.《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5.《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6.《分数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7.《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8.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2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3

一、动手操作,增加直观性。

1、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形的纸,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很快说出了,“1除以2等于二分之一”的正确答案;

2、问:这半张纸,也就是整张纸的二分之一,那么这张纸里有几个这样的二分之一呢?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了“1除以1/2等于2”的结论。我对学生的做法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3、再问:如果把整张纸每1/3一份,又可以分成多少份呢?每四分之一、每五分之一呢?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很快得出了“1除以1/3等于3,1除以1/4等于4的正确结论”,到了1除以1/5时,根本不用动手折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总结了“1除以几分之一,就等于几”规律。看着学生们兴奋的表情,我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观察以上的算式河的书,你发现了什么?

二、观察讨论,形成规律

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终于发现了“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我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也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圆是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在几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本节讲的是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掌握运用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或用圆与圆交点个数来确定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方法.

(2)了解切线、割线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探索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从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数量关系揭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难点:利用圆与圆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学法

教法的设计情境创设设疑启发引导交流探索创新

学法的设计观察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创新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1.情境引入

2.合作探究

3.得出结论

4.巩固新知

5综合拓展

6布置作业

1.情境引入

本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出示四幅图片。【同学们你们观察这些图片,找一找其中的圆有哪些位置关系,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同学们会各抒己见,老师不要过早的下结论,而是让同学们在下一环节继续探究。

2.合作探究

在这一环节我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做好的圆,让他们小组合作探究圆和圆之间到底有几种位置关系。

老师巡回指导

3.得出结论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教师演示课件。学生观看并总结结论。圆与圆之间有五种位置关系: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在这里我又引导同学们从焦点个数对两圆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圆心之间的距离在五中位置关系中和两圆半径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我在这里设计了五种动画课件,教师演示让同学们进行归纳。

4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以上知识,我在这里设计了三个简单的练习题,只是简单的应用五种位置关系中圆心和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为了提高同学的能力,只是简单应用还不够,于是我又设计了例题。因为例题有难度所以需要师生共同完成。

5综合拓展

为了巩固以上学习的内容我在这里设计一个练习题,希望同学们能够独立完成。

为了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环节,争当小小设计师。这一环节既能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同学们的能力。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来源于生活,同时课堂变的丰富多彩让同学们能够学着乐乐着学。

6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5

(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除法

(一)”。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5页到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2,被除数4/7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学生分析

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学习,学生对计算的学习有一定的经验,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候进行分数除法教学,学生有能力将原有的计算方法和经验进行迁移。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已经掌握了一些解决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这时候进行分数除法教学可以促进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5、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定位为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6、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学实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⒈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教材中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还未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加以体现。

⒉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⒊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本节课中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涂一涂,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4/7÷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7÷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4/7÷3。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我安排了两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展示问题:(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内容是以倒数为基础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与倒数紧密联系,因此,在引入新课之前,带领学生系统深入地复习倒数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2、展示多媒体: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了一个“买白糖”的具体情境,并展示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在帮助学生复习整数除法的同时,引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数除以整数。由于设置

了三个递进的问题,学生不会觉得问题3的提出很突然,并且,由于有了问题2的铺垫,列出问题3的算式也较为容易。(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展示多媒体: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设计意图】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五)再次验证,分层练习多媒体出示:

1、3/5÷3 = 3/4÷4= 4/11÷5= 8/9÷6= 6/7÷8= 4/15÷12=

2、()×9=1/3 8×()=4/7 5×()=4/3()×5=1/2()×2=4/5 4×()=1/4

3、找规律填数: 8/9,4/9,(),1/9,1/18,()。

【设计意图】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

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四、说板书设计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4/7 ÷ 2 = 2/7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4/7 ÷ 3 = 4/7×1/3=4/21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6

一、动手操作, 体悟知识“结构美”

给学生提供操作材料,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涂色的方法。

谈话启发:说说你在涂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哪位同学的作品对你有启发?

【分析】学生运用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相关知识独立涂色, 既让学生在图上直观呈现知识, 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 彼此取长补短, 学生也由“学会”逐步“会学”。

二、师生互动, 领悟知识“内在美”

1. 投影学生作品, 引导启发:运用你的数学知识, 说说“这一份”的不同含义。

讨论:在作品1和作品2中, 为什么同样的“这一份”却可以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呢?

想一想:

(1) 怎样列算式?

(3) 结合作品1, 你能解释其结果吗?

想一想:

(1) 怎样列算式?

(3) 结合作品2, 你能解释其结果吗?

5. 想一想:在○里填上“>”“<”或“=”。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6. 请你举例说说你的发现。

7. 你的结论是什么?

【分析】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探索、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方法, 注重学生感悟和领悟能力的培养。算式与图形相结合, 在图形中理解算式的意义, 比较中发现算法。

三、巩固练习, 经验提升, 形成能力

1. 完成第35页“试一试”。

对话:学生独立完成。重点与学生交流在计算过程中, 什么不变, 什么改变, 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

2. 练一练第2题。

【分析】让学生在练习中, 逐步提升自己原有的经验, 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情感提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7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力图让学生在开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参与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在本案例中,通过创设猫妈妈分绳子的教学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急于要帮小红猫排疑解惑,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操作,达到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

二、营造氛围,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在案例中,通过猫妈妈分绳子,小花猫说猫妈妈偏心眼。这时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小花猫的话对不对,你准备怎样来着手研究它?这时学生的好胜心被激活了,有的迫不及待的说,有的一声不吭地动手实验着,后来通过学生的实验有力地证实了小花猫的话是错的。就这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情节中,使学生随着情节的推进一步步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学得趣味盎然,意犹未尽。

三、轻松练习,发展能力。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为了有效地防止学生在课堂教学后期产生注意力分散,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练习设计方面,尽量给枯燥的练习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同时也应注重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与开放性。在本案例中设计了:①有探究结束后的数学诊所,②有新课中的尝试性练习,③更有智力大挑战部分的必答题、抢答题、竞赛题以及游戏活动。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相互督促、相互补充、相互竞争,较好地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尤其是获得优胜组的那些同学个个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喜悦,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8

这两天的课堂上一直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教学时,我先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口算练习作铺垫,然后随机出示一题异分母分数加法让学生口算。在学生出现疑惑时,再让学生讨论,相机揭示出课题,这可能也就应了“以疑激欲”这句话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一时间浓郁了许多,接着以比一比的形式进行练习,学生也都是其乐融融,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差的,可是这两天的作业,学生的正确率却是大不如前,每次作业都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要订正,把我改的头都晕了。真搞不清,这批学生是怎么回事?

我想起了我平时的教学,自从接触了课程改革,自从接触了新教育实验之后,在我的教学之中,都能够自觉的贯彻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渗透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不见有多大的提高,这也正是最令我困惑的,为什么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考试时的质量却不见提高呢?

我突然想起了师范时学的《心理学》教程中对于记忆曲线的描述,我们的数学作业的设计不就是迎合了这个记忆曲线的规律吗?每天课上要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当天的中午作业不就是对学生课上所学的一次巩固吗?而家庭作业是对课上所学的再一次巩固,只有经过这三次的巩固,我们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学得扎实有效。可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做的作业不就反映了他们的作业态度吗,在这样的作业态度下,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又能巩固多深呢?

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知识要想学得扎实,就必须加强这每天两次的课外作业的作业质量,改正学生作业时的态度。我自认为我的课上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了出来,可是到了课外没有很好的监督,尤其是家庭作业缺少了家长的有效配合检查,学生家庭作业质量是和不做的效果差不多,这样的教学效果能出来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9

学习

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

重点 能用解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2、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

3、选择用除法计算借助线段图的动能理清思路

板书:

二、尝试解决

1、试一试第1题

2、试一试,第1题(2)板书:

9×1/3=3(人)

三、练一练

1、解方程:

1/5x=73/4x=4

5/8x=1/123/8x=1

2、解决问题

让学生先弄清“八折8/10,可利用方程法解,术法作基本要求”

3、解决练一练,第3、题 学生活动

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后,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可能会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用方程和除法计算两种方法,板演在黑板上

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可以列方程解决,也可以用分数除法解决

集体纠正

学生独立解方程

捐名板演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集体纠正,即现价是原价也可用算术法解,算术法作基本要求

学生独立解决

或用算术法解决问题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纠正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二)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x×2/9=6

x=6÷2/9

x=6×9/2

x=27答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三分数除法 教时 (20)

学习

目标 1、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及时分数运算方法的掌握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

重点 求一个数的倒数及分数运算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 求一个数的倒数

1、出示数据

1/91113/512/3

2、求出以上数的倒数

91/115/1313/2

1的倒数是它本身

二、计算分数乘除法

1、出示计算题

8×1/43/4÷44/9÷3/24/5÷44/7÷7/4

2、计算以上各题

三、解决方程

1/9x=2/32/3x=54

7/4x=358x=42

1.5x=28.5

四、解决问题:

1、练习三第4题

2、练习三第5题可以用解方程的方法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

3、完成第6-9题

方法同上

4、完成第10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根据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进行解答。

1/3÷3=1/9也可以列出方程进行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数据

独立写出各数的倒数

然后交流纠正

学生看清乘除法,然后独立计算,进行交流,除以一个数是乘这个数的倒数

学生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纠正

学生认真审题,用方程解决问题

说一说解设

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仔细审题,找出数量关系,列成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同上

1÷1/9=9(天)

解答:1/3x=3

X=9

板书设计练习三

1/9×9/111×1/11

3/4÷4=3/4×1/4=3/16

解:设:校园总面积为xm2

3/40x=660

X=8800答:校园总面积为8800m2 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10

【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实验版五年级下册第60~62页,练习十一部分习题。【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概念,整套教材在处理上是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借助操作、直观,对分数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此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从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发展实际,在设计上,我以“合作探究、操作感悟”作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围绕着分数意义这个主轴开展丰富的数学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多次地观察、比较、分析、交流和动手操作,以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分数的现实需要,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2.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知道分数单位的含义。

3.在分数意义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及实践能力获得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提高。【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中“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等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教学关键】

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掌握教学内容。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及课件、圆磁片、苹果等。

学具准备:每两人准备一张正方形纸、一条短绳子及十二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分数的产生

(一)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

师: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动手操作去学习知识。首先,请一名同学和老师一起测量教室黑板的长。

学生用米尺动手测量过程中,发现黑板的长度比3米多一些,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用整数不能准确表示。

(二)分苹果。

师:不仅是测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如老师带来一个苹果(出示苹果实物),想将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问每个可以得到多少个?

(三)小结:像刚才这样,也正是因为实际生活中进行测量、分物及计算的需要,在古代,就产生了分数。古代时,分数又是怎么表示的呢?下面,跟老师一起去了解一下:(播放多媒体课件及录音)

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分数,最初用算筹表示,像就表示成。

后来,印度人发明了数字,用和我国相似的方法表示分数,如把表示成上面写1,下面写2。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就把分数表示成现在这样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与利用分苹果的生活经验知识,真实地了解到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从而感悟到分数正是由于实际生活

1212 的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有趣的、独特的分数发展史料介绍,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丰富数学的文化价值,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分数探索的兴趣与好奇心。】

二、探索分数的意义

师:除此之外,分数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以为例一起来研究分数的意义。

(一)提供直观材料,丰富感性认识

1、体会一个物体中的。

(1)师:分一分,涂色表示出一个正方形中的。(2)学生取学具,思考并完成。

(3)全班交流(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涂色表示一份,就是正方形的。)

(4)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找出一条线段中的,并进行交流。(5)学生明确:从刚才的操作中,我们发现只要把物体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来表示。

2、体会一些物体中的。

(1)让学生根据上面实验操作的启示,利用学具动手分一分,分别找出4个苹果及8辆汽车中的。

(2)引导学生理解: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1个,1个就是4个苹果中的;把8辆汽车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2辆汽车,2辆汽车就是8辆汽车中的。

***41414

3、延伸。

让学生自由举例,举例说明物体中的。

【设计意图:注意新知识的生长点,从一个物体(一个苹果、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等)的过渡到多个物体(4个苹果、8辆汽车等)的,学生很容易理解其实无论物体的数量是多少,只要将这些物体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且又让学生进一步举其它物体实例的来说明,完成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使学生对单位“1”的含义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二)抽象单位“1”。

指出: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如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4个苹果、8辆汽车等等,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三)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

1、出示图(把以上正方形的另外三份涂上颜色),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来。()

2、归纳与小结分数的意义。

(1)(指板书)师:请同学们联系上面的几个实验活动概括地谈谈我们是怎么得出、、这些分数的?(2)小组讨论,积极交流。

(3)全班交流,形成共识。引导学生用“若干份”来概括把单位“1”平均分的不同情况,用“一份或几份”来概括表示的不同情况。从而抽象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4

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这过程中获得感悟,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交流、概括、逐层剖析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系统地建构分数的意义。】

三、初步应用与内化

任选一个分数,利用12个小圆片学具分一分、找一找,并试着用下面的话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把„„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份,其中的一份有„„个,„„个就是这些圆片中的1()。”

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完成后向全班同学汇报,教师指名选择不同分数的组别进行汇报与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得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应用知识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对于分数意义中的‚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等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更清晰;让学生试着以有序的逻辑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理解,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深刻地理解知识与完善认知结构。】

四、学习分数单位

(一)师指出:像刚才上面的、、„„的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二)学生打开课本62页,自学分数单位的有关内容。

【设计意图:分数单位的概念也是一个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在教师的121314

穿针引线下,丰富认识的基础上,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摘果子‛,对于学生再发展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分数单位的学习中,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概念本质属性的全面理解。】

五、解释、应用与拓展

1、利用学具,完成课本62页的“做一做”。

2、读出下面的分数,说说它们的具体含义。(1)

(2)

(3)

(4)活动:用分数说说我们身边的事(例如说“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春游活动”。)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教师创设了适当的现实情境,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数据,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从数学的角度体验生活,突出了学以致用的取向。这不仅为学生对分数意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知识的运用技能提供了帮助,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回顾总结,体验收获

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存在什么疑问的地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5-46页

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

2.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单位“1”.教学重点: 探索研究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单位和单位“1”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课件,多媒体资源 生:预习,圈疑

一、导入问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清仔细观察老师在黑板上写得这个字(板书“分”----课题位置)

师:这是什么字? 生:分

师:能用来“分”什么?

生:分书,分钱,平均分,分东西,分地.........师:能分人吗?怎么分?

生:分组,分班,分年级,分学校.........师:还能分什么?

生:分数

师:说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数(补充课题)师:看来什么都可以被分,那都怎么分?为什么? 生:平均分,公平

师:不错,平均是一种公平,公平是一种和谐。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平均分数?到底要去分哪个数哪?很小的数?很大的数?同学们,下面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结合教材45-46页和导学案,找到这个特殊的数!并根据提示完成上面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5分钟自学时间

2、师:好,时间到,请说一说你遇到的问题?

生:什么是单位“1”?什么是分数单位?分的是哪个数? 师:把疑问交给你的小组,进入讨论。师:解决了吗?那你找到那个数了吗? 生:1 师:这个1指的是什么意思? 生:一个、一些

师:一个也好,一些也好,我们都可以给它们一个名字? 生:整体-----也就是单位“1”(板书)师:现在你能描述分数的意义吗?谁来尝试?

生1:分数,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去其中的几份 生2:分数,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去其中的几份所形成的数(评:不错)

师:大家一起说一说!3.动手操作

师:你能举例说明分数的意义吗?你能找到你所表示的中单位“1”是谁吗?

生:自己操作,画图说明。师:收集作品,比较找不同。

引导:有的同学用一个图形分,有的用几个或一些图形来表示,为什么都能表示同一个分数哪?请思考!可以小组讨论。

生1:一个和一些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都是单位“1” 生2:都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去其一份,所以都表示 师: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单位“1”可以是一个,可以是一些,也就与数量无关。师:明白了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出示课件(课本做一做)师:请学生出分数,让学生来说意义。

4、师:分数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当然分数也是数的一种。我们都知道整数有整数的单位,比如说按从小到大顺序依次是一个,十、百、千等,都是一,那通过刚才的学习,分数的分数单位你们知道啊?

生:应该也是一份? 生:几分之一

师:对,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举例

5、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说说自己的收获吧!生1:重新认识了分数

生2:知道了分数的意义

生3:知道分数单位和单位“1”...................14141414

师:对你们今天的表现,给自己一次机会,奖励转盘。

6、师:堂堂清部分的知识需要同学们在2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快速!展示交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1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5号考生,我要展示的是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真分数和假分数,下面开始我的无生模拟课堂。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打开了分数知识的大门,谁来与大家分享。你是第一个把握机会的孩子。

嗯,学习了分数的意义

还知道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看来同学们都记的很牢固,想进一步揭开分数的神秘面纱吗?那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板书)。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有什么猜想?

真分数是什么意思?假分数还是不是分数呢?学贵有疑,那带着这些疑惑,开启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吧!

二、新授

请同学们看到例1,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表示各个分数,同桌间说一说这里把什么作为单位“1”,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有几个相应的分数单位。(板书:1/

3、3/

4、5/6)

请你们三位把答案写在黑板上。都好了吗?现在请小老师来为我们讲解,把这个圆作为单位“1”,它们的分数单位分别是1/

3、1/

4、1/6,它分别有1个、3个、5个相应的分数单位,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

嗯,小老师,你的思路真清晰,谢谢

现在请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再看看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和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看你们俩交流的这么愉快,快告诉大家,你们的想法?

我们通过看涂色结果比较的,发现涂的圆有缺口,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这些分数比1小,你们也这么认为的吗?

嗯,讲的非常完整,像这样小于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你这么激动,请你说 我们发现所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都是小于1的。

我认为真分数其实是指单位“1”内分成的份数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

那你们还在哪见过这样的分数。

我们平时说的半个可以用真分数1/2表示.我还经常听见工人叔叔说完成了2/3的工作量。

我在图纸上看过1/10000,听说爸爸那是制作图纸的一种比例尺形式。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哦,你还有疑惑请你说 老师,既然真分数是小于1,它的分子比分母小。那么假分数会不会大于1,大于1还是不是分数了?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根据例2的要求,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表示各个分数,小组内说一说这里把什么作为单位“1”,并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思考: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现在开始。(板书:)

时间到,刚刚智慧组讨论的最激烈,请你们派代表带上探究成果到展台上,说说你们的发现。

这里还是把一个圆作为单位“1”,4/3的分数单位是1/3,它有4个相应的分数单位。4/3的分子比分母大,通过涂色,我们发现,4/3比1大,请看,我们除了把第一个圆涂满了,第二个圆还涂了1/3。我们还发现,3/3等于1,刚好把一个圆涂满了。所以我们想,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

不同意,那请反方代表阳光组来论证你们的观点。

通过涂色,我们发现,7/4比1大,请看,我们把第一个圆涂满了,第二个圆也接近涂满。11/5也比1大,涂满了两个圆,还占了第三个圆的一份,所以我们推断:应该是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你们同意吗?

哦,反对的声音还更激烈了,那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53,一探究竟。好了吗? 你又是第一个举手。

嗯,原来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恭喜智慧组成为最后的赢家。我们也要感谢阳光组,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的表现也很棒。

关于真分数和假分数,你们都理解了吗?请同学们看到P54做一做,仔细审题,圈出有用的信息,独立思考后完成,我已经看到有同学举手了。

我发现表示真分数的点都在直线小于1的位置,而假分数的点在直线的大于或等于1的位置。没错,咦

这位小男生,你为什么一直把手举的高高的?

哦,你还发现了带分数的秘密,那你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说说。

我是通过看自己的涂色结果,发现11/5可以看作是由2和1/5合成的数。对,11/5也可以写作2 1/5,读作二又五分之一。你们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7/4写作1 1/4,读作一又四分之一。4/3写作:1 1/3,读作一又三分之一。是的,像它们这样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也是假分数的一种。老师,那3/3这个=1的分数呢?

其实啊,像这种分子恰好是分母的倍数,它们实际上是整数。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1/1 10/5 60/20 同学们,有时根据需要,我们还要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呢?该怎么化呢?

可以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计算 还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决 哦,你觉得还可以通过画图法。

是的,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完成例3,同桌间交流你的解题思路。这么快就做好了? 嗯,除了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意义以及画图法,还有与众不同的方法吗?

嗯,敢想的孩子最可爱,你没有画图,就能想到4个1/4是1,8个1/4是2。谁来告诉老师:假分数是怎样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

看来大多数同学都是用分子除以分母的办法。对,能整除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学以致用、学以助人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将这些分数送回家。这么快就做完了,看来难不倒你们,注意,老师要加大难度指数了,a/9是真分数,a/8是假分数,请问a是几?恭喜你们,回答正确,a的确是8。最后跟进一个判断题,所有的真分数都小于1,所有的假分数都大于1,那你们的理由是?没错,所有的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四、小结

这节课即将接近尾声,同学们,回顾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启示?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还有什么疑惑?同桌交流后汇报。请你说,你也来说说

看来同学们已经和真分数、假分数成为了好朋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开心。但快乐的时光总是这么短暂,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布置作业

现在布置一个小任务给你们,请以《真分数和假分数这对好兄弟》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与同伴分享。

上一篇:工业园区2014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怀恋你掌心的温度初三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