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专业知识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技术专业知识(精选8篇)

农业技术专业知识 篇1

电力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电力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一】

我1984年出生于市区,汉族,中共党员。在校时历任学校学生会主席。XX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同年9月在**电力部门参加工作。我是市区人,档案毕业后暂托管于市人才服务中心。虽然我全日制所学的专业非电力专业,但近年来我重点自修了电气化相关专业课程,不断强化我的专业技术能力。XX年12月我通过了广东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计算机网络应用考试。现我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电力系统电气化专业

工种。我对所从事的配电线路、线损管理、设备安装及检修工作比较熟悉。

近年来,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勤廉务实,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和善于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好评。

曾被评为考核优秀人员、优秀基层党员。

一年多来我在身边师傅同事及领导的帮助下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工作,我主动上进,虚心好学,不耻下问,苦于钻研。近年我认真参与单位组织的电气课题研究,寓理论于实践中,敢于创新敢于进取。撰写的论文《关于两改后的线损管理措施的思考》、《略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新发展》,荣获公司论文评比三等奖。在电力设备安装及检修工作中,我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及单位奖励。

近年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开展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10kv及以下)。XX年10月,由于单位原来整定人员不足,我协助单位开展10kv配电线路(含电容器)、10kv用户站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开展工作以来建立了继电保护整定档案资料,如系统阻抗表、分线路阻抗图、系统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用户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并将定值单用微机打印以规范管理,还包括各重新整定定值的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定值整定计算的管理资料。近两年时间内完成新建35kv变电站出线定值整定工作和审核工作。未出现误整定现象,且通过对系统短路容量的计算为配电线路开关等设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XX年底由于机构设置变化,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开展定值整定工作并顺利完成工作交接。

二、加强线损专业管理工作。作为分公司线损人员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完成了线损统计计算的微机化工作,应用线损计算统计程序输入表码,自动生成线损报表,并对母线平衡加以分析,主持完成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利用理论线损计算程序,准备线损参数图,编制线损拓补网络节点,输入微机,完成35kv、10 kv线路理论线损计算工作,为线损分析、降损技术措施的采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编制“十五”降

损规划、XX降损实施计划,月度、季度、的线损分析,积极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线损,完成两个35kv站10kv电容器投入工作,完成迂回线路、过负荷、供电半径大、小导线等线路的切改、改造工作。

三、参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XX年3月至现在我参加了湛江霞山两个35kv变电站主变增容、更换10kv真空开关工作。目前作为协助人员,我配合领导开展郊区110kv变电站全过程建设工作,参加了霞山等5条35kv线路大修改造工作,配合了农网10kv线路改造工程,在工作中逐步熟悉设备和工作程

序,协助完成工程项目的立项、编制变电站建设及输电线路改造的可行性报告,参与工程质量验收及资料整理工作,提高了供电能力,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降低线损,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电力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大胆参与专业运行管理,参加制定专业管理制度。由于我曾是学习文科,文字功夫较好。单位领导获悉,抽调我配合参与制度的完善与修订。包括内容是:供电设备检修管理制度;技改、大修工程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供电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运行分析制度;外委工程管理规定;生产例会制度;线路和变电站检修检查制度;技术进步管理及奖励办法;科技进步及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技术监督管理与考核实施细则;主持制定供电营业所配电管理基本制度汇编。参加制定生产管理标准,内容是:电压和无功管理标准;线损管理标准;经济活动分析管理标准;设备全过程管理

农业技术专业知识 篇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减少, 政府主导的公共部门农业推广组织效率和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速度不断下降[1,2,3,4],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私人部门在农业研究和农业技术扩散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5], 成为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技术知识转移扩散的重要力量和渠道, 在此背景下研究探索影响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技术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综观国内外现有研究, 关于农业技术知识扩散问题的文献绝大多数集中于研究公共部门与农户之间进行的公益性农业技术知识转移扩散[6,7], 对于私人部门与农户之间进行的农业技术知识转移扩散的研究非常少;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研究知识转移的文献也很多, 但主要集中于研究单个企业组织内部和组织间 (企业、事业单位之间) 的知识转移, 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这一特殊社会经济环境下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企业与多个自然人联盟模式中的知识转移现象研究非常少。本文试图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 研究农业技术知识特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效果产生的影响, 回答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内隐性是否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效率产生影响;如何通过控制、改变知识自身特性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知识向农户转移。

2 理论背景与假说的提出

农业龙头企业是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和集团, 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度加工、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沟通农、商的桥梁作用。农户是以家庭为单位, 从事农产品的种植、饲养或加工等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村居民群体, 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不仅仅存在经济上的联系, 更有着技术上的关联, 通过培训和指导, 如定期组织开展集体技术培训、印发培训教程和资料、组织农户相互观摩技术交流、下乡手把手教学示范、提供技术咨询并及时解决生产上的突出问题, 等等, 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知识不断地向农户转移和扩散。

2.1 农业技术知识特性分析

农业技术知识是人类智力的结晶, 是从农业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中凝结的人类智力, 以及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来的劳动技能和技巧。农业技术知识种类繁多, 根据生产阶段进行划分, 可以分为产前和产后农业技术, 包括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及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运销技术等;根据农业行业种类进行划分, 可以划分为养殖、种植、渔业技术知识等。在农业生产中, 各项技术存在密切关系, 采用某一项技术措施的时候往往需要其他技术措施的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特性是指从农业龙头企业向农户转移的技术知识所具有的性质与特征, 包括知识的内隐性和复杂性[8], 等等。由于不同类型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程度、专属程度、难易程度不同, 因此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过程中发生转移的基本途径、方法和难易程度都各不相同,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实施。

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与知识的简单性相对应, 即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程度具体指知识或活动包含相互依赖的特殊技能、例行事务与人员数目的多少, 以及技术知识是否涉及到多个不同的知识领域和较多的程序和步骤, 是否需要相关知识背景和较长时间学习才能掌握。

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与知识的明晰性相对应, 指知识不易通过文字符号、档案文件等形式加以存储和编码, 难以与他人沟通分享的程度。根据知识属性的不同, 可以将农业技术知识分为隐性农业技术知识和显性农业技术知识。显性知识是组织中存在的系统技术知识, 是有关客观的、理性的和技能性的知识, 以专利、发明创造、文件、规章制度、设计图、报告、数据、政策、程序、软件等形式存在, 具有可记载性和可查阅性两种特征, 是可以用语言和数字来表达的知识[9]。农业领域中的有形技术知识, 表现为各种物化技术知识, 如农业机械、设备、作物良种、化肥、农药、化学除草剂等;隐性知识是指工作诀窍、经验、视点、形象、价值体系等, 它通常处于主观的、认识的和经验的学习范围, 具有高度个人化和隐秘性两种特征, 通常难以理解、表达和交流, 在农业领域表现为存在于人脑中的农业生产技能、技巧、经验, 等等。

2.2 农业技术知识特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现有研究表明, 构成知识转移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发送者、知识的属性、知识转移的渠道、知识的接受者[10]。知识本身的特征属性 (内隐性和复杂性) 会影响知识转移的绩效。Attewell指出组织间知识转移会遇到障碍, 知识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更加难以移动, 知识转移的障碍归于信息的粘性, 但信息的粘性部分由知识的内隐性决定, 当知识转移需要更多相关领域的知识来进行协作转移时, 知识的粘性会相应提高[11]。Grant认为如果大多数与生产相关的知识是隐性的, 那么知识在组织成员之间的转移是异常困难的[12]。Hipple认为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知识的内隐性程度越高、越难以表达, 知识越难以转移, 因此知识的内隐性特征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13]。Simonin认为知识的模糊性是知识转移中降低转移程度的变量, 知识复杂性可以影响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降低其可转移性[8]。Reed和Defilhppi认为知识的复杂程度越高, 就越会产生模糊性, 将使得知识转移的难度上升, 导致知识转移成本的增加[14]。Kogut和Zander指出, 知识的复杂性会影响知识接受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损害知识的移动性, 使得知识转移变得无效率[15]。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指出知识自身的特性 (复杂性和内隐性) 对技术知识转移绩效会产生影响。基于以上推论分析, 我们认为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越高,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差, 反之,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好;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越强,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差, 反之,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好。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对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存在负向影响。

假设2:农业技术知识内隐性对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存在负向影响。

相关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3.1 问卷设计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分析农业技术知识特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被解释变量是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 解释变量包括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和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在实证研究中, 概念及其测量是研究的基础, 对概念没有清晰的理解会导致对概念的错误测量;没有对概念的准确测量, 调查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为了设计各个影响因素的测量量表, 本研究查阅分析了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文献, 认真分析文献中的测量量表, 借鉴前人的研究并结合农业特定产业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深度访谈的调查结果, 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和问卷填写人的接受理解能力设计初步问卷。为方便问卷填写人思考和多人填写, 保证较高的问卷回收率, 以结构化问卷为主。在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后, 通过一系列的前测措施, 包括实验室小组讨论、一定规模的样本前测等, 进一步修正问卷, 保证其合理性与适用性。以下是对相关概念和变量的测量所作的界定:

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这一潜变量用以下题项进行测量: (1)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难以用口头和书面文件表达清楚; (2)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知识经验性、技巧性的内容很多; (3)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需要通过“边干边学”才能理解; (4) 按规定流程进行培训, 通过与有经验的人交流可以很容易掌握该项技术。

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这一变量用以下题项进行测量: (1)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涉及到多个不同的知识领域; (2)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涉及较多的程序和步骤; (3)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需要较长时间学习才能掌握。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这一变量用以下题项进行测量: (1)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农户的产品产量增加; (2)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农户的生产周期缩短; (3)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农户的产品质量提高。

上述题项均使用六级量表进行测量, 其中“1”表示非常不符合, “6”表示非常符合。

3.2 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课题组在暑假期间组织学院学生在广东的农村地区就当地农业企业及其合作农户的技术知识转移问题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本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190, 回收率为63.33%;其中有效问卷176份, 合格率为92.63%。

回收的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农户中, 女性51人, 占29%, 男性125人, 占71%;访谈对象年龄最小的20岁, 最大64岁, 平均年龄为42岁;受教育年限最少为3年, 最多为16年, 平均教育年限为9年, 即初中毕业;从事相关农业生产年限最少不到1年, 最多42年, 平均年限为8年左右;与相关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年限最少不到1年, 最长为13年, 平均合作年限为8.3年;调查的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主要的三种合作方式中, 疏松型联盟占28%, 紧密型联盟占35%, 一体化合作方式占37%。具体如表1所示。

在问卷发放和数据收集前, 课题组通过文献分析、深度访谈以及前测措施保证问卷内容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问卷回收之后, 运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回收问卷进行了检验, 运算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数值都在0.6以上, 表明问卷量表有较强的一致性和有效性[16]。

3.3 计量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本文构建以下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和內隐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并利用问卷采集的数据对回归模型的待估计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

在上述模型中, F代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 Complex表示复杂性, Tacitness表示內隐性, 这三个变量由前文所介绍的问卷量表测得;U代表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 反映除了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和內隐性之外可能影响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所有随机因素的影响。

4 数据分析及结果

运用SPSS 16软件对回收问卷所获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解释如下。

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和內隐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为0.306;对模型进行整体显著性检验, F检验统计量的值为28.14, 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中的复杂性和內隐性联合起来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影响。模型中农业技术知识內隐性的系数为-0.48, 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反映农业技术知识內隐性每增加1单位,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平均降低0.48单位。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03, 但在0.10的显著性水平上仍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在研究样本中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针对前文建立的理论假说, 结合上述实证模型的计量分析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实证模型 (1) 呈现出的经验证据未能支持假设1。

结论2:实证模型 (1) 的估计结果支持假设2。

注:1) 括号中的数值是对估计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的P值;2) *表示在0.10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5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5 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 对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间的技术知识转移现象进行研究, 探寻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内隐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产生的影响, 通过大规模调查法获取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农业技术知识内隐性对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存在负向影响。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越强, 越难以表达和言述,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差;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越弱, 越容易表达和言述,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好。要提高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技术知识转移绩效, 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增强农业技术知识的明晰性, 降低知识的内隐性, 比如选择长于沟通、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温和耐心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加强与农户交流和沟通, 把相关技术知识向农户说清楚、讲明白, 增加农户对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吸收程度, 从而提高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

农业技术专业知识 篇3

本期培训班以“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及其应用”为主题,邀请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所长孟海波进行授课。主讲专家从生物质能源发展的背景、基本概念和术语、产业发展现状、固体燃料技术、应用案例分析等五个方面全方位系统阐述了这一主题,指出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唯一能转化成液体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加强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扩大利用生物质能源的比重,是解决我国乃至世界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培训班课程通过全国农业远程教育平台面向全国近600个卫星站点进行直播,并通过农业部政务网站和“农广在线”网站提供相关课程课件的异步点播学习。培训往期内容在全国农业远程教育平台卫星网第一频道循环播放,播出时间为每个工作日8:30~17:00。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各地约1.6万人次通过卫星网、互联网就地就近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内容得到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农广校体系参训人员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认为通过远程培训对生物质能源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认识到生物质能源对落实“十二五”规划,全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病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总结知识点 篇4

1.符合医技人员服务的规范是向患者解释检查事项和试验结构的意义 2.期内出院占用总床日数/同期出院总人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

3.有关离散程度指标意义中,描述数值越大,说明个体差异越大、应与平均数结合分析 4.期内占有床日数/同期平均开放病床数平均病床工作日 5.《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的管理办法》规定何级医院应设置卫生统计机构县级县级以上医院 6.期内出院人数/同期平均开放病床数病床周转率

7.病人每住院一次或诊断病人每就诊一次就给一个新号,称为系列编号 8.描述变量树脂分布的两个重要特征是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 9.观察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年龄分布,一选择的图形为直方图 10.在电子病案术语中,基于计算机的医学记录的缩写是CMR 11.条码离扫描器最远,悬空划过亦可使用的扫描器是激光扫描器

12.关于病案委员会,是医院学术委员会之一,病案科为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13.病案科工作人员办公室每人量少于最少应有平方米的工作空间6平方米 14.对构成比的描述正确的是其合计等于100% 15.当呼吸系统的疾病发生于一个以上的部位并且没有明确的索引指明其编码时按较低的解剖部位分类

16.用于资料内容各个独立没有连续性情况间对比宜用直条图

17.标本采集准备阶段的伦理的是事先与患者进行适当的交流和沟通

18.计算机管理病案优势在于能使病案充分体现出保存价值、提高病案管理的正确性 19.关于微缩病案的优点描述正确的是缩微病案科替代病案原件并具有与病案原件相同的法律效力

20.一种交给病人携带的供其在门诊就医的医疗记录手册手册式病案 21.医疗机构借助于计算机和数据库系统建立起来的,记录患者发病情况、病情变化和诊疗过程的医疗信息称为电子病案

22.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医疗卫生政策变化催生了临床信息系统的代表国家是美国 23.信息标准化的含义是信息表达方式的标准化、在一定使用内共同使用 24.院内感染的界定是患者入院48h后

25.病案保护工作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的保护病案完整性

26.通过测量所得到的有度量衡单位的数值资料,称为计量资料

27.包括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语音处理技术、手写字符识别技术的是多媒体技术 28.观察儿童智力与家庭收入的关系,宜选择的图形为散点图

29.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总医院开发完成的最早期电子病案的系统之一是COSTAR 30.期内实际占用床日数/同期平均开放病床数的是平均病床工作日

31.关于缩微病案保护描述正确的是环境过于干燥,易使影像层龟裂,胶片变脆,使用时发生断裂

32.有关病案质量监控的检查内容规定叙述是交接班医院应在36小时内完成交接班记录 33.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病案室建立于密、美国波斯顿麻省综合医院 34.卫生信息交换的标准或卫生信息标准化传输协议称为HL7协议 35.口腔修复工作中特有的道德要求是拓展知识范围、加强美学修养

36.临床医师不仅可以获得文字报告,还可以取得相应的原始图像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37.按照资料发生程度的不同对资料进行有序分类后的资料,称为等级资料 38.病案加工是将资料中的重要内容转换为信息,一般是采用索引形式 39.当呼吸系统的疾病发生于一个以上的部位并且没有明确的索引指明其编码时按较低的解剖部位分类

40.动态未定的肿瘤与性质未特指的肿瘤,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动态未定的肿瘤做了病理检查,性质未特指的肿瘤没做病理检查

41.一种简单的绘图表,表示时间进展的数据称为奔跑图表 42.国际疾病分类表述疾病分组情况是采用编码的方法 43.第一所授予病案学士学位的单位是美国圣玛丽医院 44.按照性质或类别清点个数所得到的资料,称为计数资料 45.病案管理学涉及对个相关学科,包括心理学、组织管理学 46.我国病案学会以中华病案学会名义加入国际病案学会1992年 47.对技术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的主要指标是相对数 48.医院医疗工作质量情况主要来源于住院病案 49.关于标准差反映全部观察值的离散程度、质量了一组数据偏离均数的大小、其大小与样本有关

50.一种格子图表,用来评估、比较

51.保存磁带病案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为14~24摄氏度,45~60摄氏度 52.肿瘤的编码方法不同于一般疾病,他需要首选确定形态学主导词 53.统计资料的类型包括数值变量资料和分类变量资粮

54.观察意外死亡在不同年份的变化趋势,宜选择的图形为普通线图

55.烟草甲虫的幼虫发育最适温度和相对湿度为32.5摄氏度,70~75摄氏度 56.期内出院人数/同期平均开放病床数是病床周转率 57.根据医院信息分类,医学情报情况医学科技信息 58.属于等级资料的是尿蛋白和疗效

59.表示扫描仪所能分辨的亮光和暗调的范围的一个重要性能参数是密度范围 60.条码已经成为商业自动化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在病案管理方面,条码已经被许多医院病案管理的病案出库登录、病案回库登录、病案流向查询、61.《住院病案书写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原则包括维护病历作为法律凭证的诚信度和严肃性、突出三级医师职责、适用于数字化管理

62.发达国家医院病床与病案人员的配备一般为10-15:1 63.单病种出院患者平均费用的计算公式为期内某病种患者医疗费用总和/同期某种病出院患者总数

64.在ICD-10中,用M加五位数的表示编码是形态学编码

65.用于表示资料内容的连续性变化,反映事物数量变动趋势宜用普通线图 66.纸张病案保存的适宜温度和相对湿度范围为14~24摄氏度,45~60摄氏度 67.相对数主要包括率、构成比、相对比

68.常用离散趋势指标包括方差、极差、标准差、四位数间距 69.用于表示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构成比宜用圆通

70.比较同一组儿童身高和体重两项指标的变异程度的大小,可选用的变异质变为变异系数 71.血清学滴度资料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几何均数

72.住院医疗工作的常用指标中包括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占用床日数、病床周转率

73.用一种格子图表,用来评估、比较、寻找解决方案或问题,通过评估确定哪一个是最重要的称为决策矩阵

74.ICD-10第三卷索引中每一个索引都按汉语拼音-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在主导词下的排列还有符号排列,其顺序是短线“-”、逗号“,”、隔音号“"”、半圆括号“(” 75.“结肠息肉”分类于消化系统疾病

76.反映门诊工作效率的指标是门急诊人次和抢救人次 77.描述样本抽样误差的大小的指标是标准误 78.根据考古,已知商代时期病案的载体是甲骨

79.在ICD-10中包括一个字母,三位数字和一个小数点的四位数编码的,称为亚目 80.医院工作效率情况主要来源于门急诊及病案的日报表

81.卫生事业单位统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对本单位的计划执行、业务开展和管理工作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行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

82.医院运行的动态情况来源于门急诊及病房的日报表、医技科室的工作量月报表 83.根据实际测算,没10000份住院病案的需占库房地面10~12平方米

84.某医院2006年5月同期内实际开放床日数为2250床日,期内实际占用床日数1740床日,则该医院2006年5月病床使用率为77.3% 85.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变化关系和互相作用的图称为相关图 86.预付收费的简称PPS 87.目前一维条码适用于病案管理

88.在质量控制中PCDA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小结

89.期内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同期出院总人数是出院者平均住院日

90.目前一维条形码适用于病案管理 91.广泛的病案管理的含义卫生信息管理 92.病案信息的作用医疗作用、医院管理作用

93.无论病人门诊,急诊或住院治疗多少次,均使用第一次就诊时给的号单一编码 94.常用离散趋势指标包括P50 95.在医院内形式的并由医院负责保管的医疗文件是正规病案

96.提供超越纸质病案的服务功能是电子病案的主要优势,其发展方向是智能化服务 97.统计行政处分的种类包括警告、罚款

农业技术专业知识 篇5

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富有活力、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办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原则:贯彻“结构比例控制、按教学科研任务和学科设岗以及重心下移、在保证水平的基础上向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的原则。对取得博士学位2年及以上的教师申报副高级职务,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根据•重庆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公派出国研修工作的意见‣(重大校„2007‟115号)文件精神,教师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要求具有半年及以上出国研修经历(2007-2008为过渡期)。

二、指标分解办法

1.根据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三个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5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及学校岗位管理的实际情况,从今年开始,学校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比例控制、按教学科研任务和学科设岗”。即在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时,既要按一定的职称结构比例设置基本岗位,又要根

—1— 据教学、科研任务和学科设置调节岗位,根据基本岗位和调节岗位总量与实际上岗人数之差确定拟聘岗位数量,逐步聘用。

2.今年学校正高推荐限额控制在50名左右,由学院组织评审的副高评聘限额控制在75名左右,由校部机关及直属单位牵头组织推荐参加学校评审的推荐限额控制在25名左右。35岁及以下申报正高职、30岁及以下申报副高职的教师,可以不占二级单位推荐或评聘限额,参加学校特别评审。不满任职年限破格申报高一级职务者,占所在二级单位推荐或评聘限额,参加学校特别评审。

3.学校采取不下达中职评审限额的方式,由各学院和相关二级单位严格按照•重庆大学申报中级职务基本任职资格条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审查,校岗位聘任领导小组聘任。

三、评聘办法

1.副高级及其以下教师职务的评审。按照学校的评审规定及程序,由学院组织评审。学院在限额内将评审推荐出的拟聘人选,直接报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审查,汇总后报告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最后由校岗位聘任领导小组聘任。

2.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拟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必须先提供申报简表和2份代表作(一式三份),—2— 由学校组织校外同行专家匿名评审,评审结果供学校评审时参考。正高推荐人选经校长提名后,提交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并进行票决,到会委员为全体委员的2/3及以上,开会方为有效,到会委员2/3及以上同意方可推荐,推荐人选由校岗位聘任领导小组聘任。

3.35岁及以下教师申报正高级职务、30岁及以下教师申报副高级职务不占学院的推荐限额和其它不满任职年限破格申报高一级职务占学院推荐限额者,由学院推荐、学校特别评审组和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校岗位聘任领导小组聘任。

4.各学院完善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分委员会(以下简称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及学科评议组评议制度。

(1)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由高职称的教师和党政主要领导组成,其中正高职不少于2/3,其组成方式及权限如下:

——学院党政联席会对学院现有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和确定后,报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确认和公布。

——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推荐人选,由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通过票决的形式产生,到会委员为全体委员的2/3及以上,开会方为有效,到会委员2/3及以上同意方可推荐;副高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拟聘人选,由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通过票决

—3— 的形式决定,到会委员为全体委员的2/3及以上,开会方为有效,到会委员2/3及以上同意方为通过评审。

(2)学科评议组对本学科领域各类各级申报人员的学术水平进行评议,提出评议意见。

5.校部机关及直属单位申请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一般应参加从事专业学科所在学院的评聘。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基础课及实验技术系列等参加学校设立的学科评审组评定。

四、教师职务评聘程序

1.学校下达推荐限额,各学院根据学科建设和教学等工作需要,公布拟增设的专业技术职务及岗位。

2.个人申请、基层推荐、学院组织材料公示,教职工审阅和提出意见。

3.各系(教研室)、学院对申报材料按照重庆大学职称评审基本任职资格条件、重庆大学职称评审基本业务条件及申请者师德师风情况进行审核,未达到基本要求者,一般不受理申报评聘高一级职务。

4.各学院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5.各学院学科评议组和职称评审委员会,依照重庆大学职称评审基本任职资格条件和业务条件进行评议,在指标限额内推荐正高推荐人选和副高及其以下拟聘人选。

—4— 6.学院推荐的正高拟聘人选,由人事处牵头,科研处、社科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纪监办组成形式审查小组,对申报人的资格及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拟申报正高职人员,先由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校外同行专家匿名评审,经学院推荐后,由校长进行提名,再提交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副高及其以下拟聘人选直接报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审查、报告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

7.经上述程序评审合格后,学校岗位聘任领导小组聘任。

五、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安排

1.公共课、基础课系列:为了实施“重庆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次职称评聘将实行向本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基础课、公共课教师系列高级职称由学校单独下达推荐限额,教务处组织校教学委员会按相应条件在限额内向学校推荐,由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决定拟聘人选。

2.思政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由党委学生工作部牵头,相关部门及学院向学生工作部推荐,由思想政治学科组在限额内向学校推荐,由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决定拟聘人选。

3.实验技术系列:从事实验室工作的工程实验人员申报

—5— 高级职务,由实验设备管理处牵头,相关部门及学院向实验设备管理处推荐,由实验系列学科评议组在限额内向学校推荐,由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决定拟聘人选。

4.工程技术系列:二级学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所在学院的职称评聘,其余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申报工程技术系列各级职务,由后勤集团、产业集团、基建处牵头,工程技术系列学科组在限额内向学校推荐,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决定拟聘人选。

5.教育学系列:从事教育学研究工作的人员申报高级职务,由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相关部门及学院向发展研究中心推荐,由教育学系列学科评议组在限额内向学校推荐,由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决定拟聘人选。

6.其它我校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的系列:包括出版、图情、档案、会计、审计、卫生等系列由二级单位和学科组在限额内推荐,参加校外评审,取得职称资格后,按学校相关规定聘任。

7.在站博士后申请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问题:根据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转发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关于博士后流动站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任职的原则意见‡的通知‣精神,非我校教职工,但在我校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一年以上的博士后,可以申请评审高级专业技

—6— 术职务任职资格,按规定程序参加流动站所在学院的评审。

五.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几个问题

1.196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人员,申报评聘正高级职务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但对于没有博士点且学校需加快发展的学科的申报人员,经学校专题研究后提出的意见办理。

2.任职资格条件接近、任职业务条件达到者(含新引进人才),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经二级单位推荐后可参加学校的特别评审。

3.博士毕业进校申报副高级职务人员,其成果可计算至博士在读期间,但最多倒推至2003年9月30日。

4.专技人员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根据任职资格条件逐级进行申报,对于越级申报职称人员其业务条件只计算近5年且须特别突出。

5.思想政治系列教师近年来一直比照人文社科相应条件进行了评审,今年仍可按此申报,同时学校将出台思政教育专业教授、副教授基本业务条件,并将在评聘过程中试行。

6.为了有效解决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教师的职称问题,从今年开始,本科公共课、基础课系列教师申报高一级专技职务除满足基本任职资格条件和业务条件外,正高应从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工作至少8年,副高应从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工作至少5年。

—7— 7.从今年起,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其科研业绩中年均科研经费只计算最近5年。

8.符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条件和业务条件的管理干部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及聘用按•重庆大学管理岗位设置及管理实施办法‣(重大校„2008‟203号)文件执行。

重庆大学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领导小组

二○○八年六月十八日

药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篇6

药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鼓励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实现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 药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名称为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

第三条 符合本规定申报条件的人员,可通过评审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表明其具有承担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相应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二章 适用范围与申报条件

第四条 本标准条件适用于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拟申报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五条 根据药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药学专业标准条件按三级学科分为:医院药学和临床药学2个专业类别。

第六条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恪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在担任主管药师职务期限内,考核与任期考核均为合格。

第七条 申报人应当符合下列相应学历和资历的要求:

(一)副主任药师

1、具有相应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取得主管药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7年。

2、具有相应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取得主管药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3、具有相应专业硕士学位,认定主管药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

4、具有相应专业博士学位,认定主管药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二)主任药师

具有相应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取得副主任药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第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在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时可不受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的限制:

(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主要完成人;

(二)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主要完成人。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

(一)发生医疗事故未满3年的;

(二)发生医疗差错未满1年的;

(三)受行政处分未满处分期的。

第三章 医院药学专业标准条件

第十条 副主任药师

朝阳【wlsh0908】整理

(一)专业理论知识

1、基本理论知识

全面掌握药理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化、药事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医院药学专业的某个方面有所研究。

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并符合相应专业工作岗位条件:

(1)调剂及药事管理:掌握与常见疾病有关的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合理用药、药物相互作用及药品不良反应等方面有较深入了解;熟悉医院药事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

(2)制剂与药检:掌握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与保养。

2、相关理论知识

熟悉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常见病的基本理论知识。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并符合相应专业工作岗位条件:

(1)调剂及药事管理:熟悉医学统计学、药物经济学知识;充分了解《药品管理法》及相关医院药事管理法规。

(2)制剂与药检:熟悉医院制剂生产质量控制程序和操作方法;了解建立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保养知识。

3、学识水平

较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外文期刊,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并用于实践。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医院药学工作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主管药师期间,平均每年参加本专业工作时间不少于40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具有协助上级药师进行科室业务技术管理的能力,参与组织对临床用药的业务指导,并符合相应专业工作岗位条件:

a.调剂及药事管理:熟练掌握药品供应、调配、制剂配制、质量检验等药剂科日常工作;具备解决日常工作中疑难问题的能力。

b.制剂与药检:熟练掌握制剂生产各环节工作规程,具有解决制剂生产过程中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熟悉医院制剂生产的质量保证体系、各种剂型生产技术要求和医院制剂管理规范;具有控制药检质量的能力;能根据检验结果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

圆满完成单位交给的日常技术工作,每年为临床服务时间不少于本专业工作时间的2/3,并符合相应专业工作岗位条件:

a.调剂及药事管理:指导下级药师从事调剂工作,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处方和医嘱

中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用药现象,有组织初、中级药师的教学与培训的能力;经常参与本专业课题研究;开展新业务、使用新技术不少于1项,并取得良好效果。b.制剂与药检:组织医院制剂的生产和检验,对改进制剂生产关键环节及提高制剂生产质量进行评价;考察医院制剂的临床疗效,了解临床对制剂需求情况;积极参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主持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参与新制剂研究开发项目或主持制定制剂质量标准不少于1项。

2、带教

具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对本专业初、中级专业人员的带教能力;每年为下级药师及临床医师开展与医院药学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专题讲座或授课不少于2次;能完成医院安排的相关教学任务;有带教下级药师不少于2名或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不少于1名的经历。

3、科研

能根据本专业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课题,完成课题设计,组织实施,撰写总结报告;具有参与本专业涉及的相关领域课题研究的能力;能承担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或技术研究任务;担任主管药师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

第十一条 主任药师

(一)专业理论知识

1、基本理论知识

在全面掌握药理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化、药事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对医院药学专业的某个方面有深入研究。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并符合相应专业工作岗位条件:

(1)调剂及药事管理:掌握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知识;对医院开展合理用药的理论与实践有深入的研究;熟悉各种医院药事活动的组织管理。

(2)制剂与药检:掌握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分析、分析化学知识;对医院制剂与药检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有深入研究;熟练掌握分析仪器等有关设备的使用与保养。

2、相关理论知识

掌握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常见病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并符合相应专业工作岗位条件:

(1)调剂及药事管理:熟悉医学统计学、药物经济学知识;深入了解并严格遵守《药品管理法》及相关医院药事法规。

(2)制剂与药检:熟悉制剂生产质量评价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医院制剂质量管理规范及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和操作规程。

3、学识水平

较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外文期刊,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对医院药学专业的某个方面有深入研究和专长;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本专业实践和研究中。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医院药学工作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副主任药师期间,平均每年参加本专业工作不少于35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主持开展有符合本专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业务或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不少于1项,取得明显成绩,达到本地区先进水平。具有协助科室领导全面负责本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对下级药师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并符合相应专业工作岗位条件: a.调剂及药事管理:全面掌握药剂科日常工作程序与要求,具有较强的药物评价能力。能组织、指导下级药师解决日常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b.制剂与药检:全面掌握制剂生产各环节的关键问题;具有建立和维护医院制剂生产质量保证体系的经验。能组织、指导下级药师解决制剂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

组织、指导下级药师开展日常工作,圆满完成单位交给的日常技术工作,能制定本专业中长期工作规划,每年为临床服务时间不少于本专业工作时间的1/2。并符合相应专业工作岗位条件:

a.调剂及药事管理:能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具有培养下级药师发现和纠正医嘱中不合理用药和处理不合理处方的能力。

b.制剂与药检:能解决制剂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具有建立制剂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和组织评价医院制剂临床疗效的能力;主持新制剂的研究开发;组织制定制剂质量标准。

2、带教

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领导能力,具有对本专业中、高级专业人员的带教能力;每年为下级药师及临床医师开展与医院药学有关的新技术、新知识专题讲座或授课不少于3次;有带教主管药师或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不少于1名的经历。

3、科研

农业技术专业知识 篇7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信息技术,整合

教育借助于信息技术得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模式及手段, 是促进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间的结合, 实现了课程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间的交叉与互融, 是有效促进教学优化的方式。本文旨在探究两者整合对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的作用。

有别于传统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体现了相对的独立性、交叉与继承性、综合性为一体的特点。简略而言, 将信息技术穿插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满足了培养学生主体性及创造性的需求, 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提高其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一,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作为创设教学环境的有利手段, 能激励学生情感及提高知识认知度。其二, 信息化技术作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辅助工具, 可将本专业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简单化, 有利于学生接受。由此可见, 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课程实际整合中, 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能自主获取计算机信息, 便于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 因此, 两者的整合有利于优化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

一是教学理念的突破。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着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旨在传授理论知识, 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能力, 难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今, 信息技术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 将教学内容中的动静态图像、文字及声音通过创设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疑, 利用生动化、形象化的声像结合文字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行探讨问题。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使屏幕上的声像产生逼真效果, 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及充实地展现于学生眼前, 利于学生接受抽象的计算机理论。这不但降低了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 而且将技能讲解具体化、简单化及动态化, 易于学生真正掌握。

二是优化了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 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而成的教学系统, 为学生创设了个性自主学习的环境及互相协作、探究的环境,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轻松掌握教材内容。信息技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中, 学生得以借助互联网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点, 便于为解决问题整理思路, 且互联网上的共享平台可将各位学生的解决方案统一呈现, 便于学生间互相学习及探讨, 是实现学生间、师生间互相交流无时间限制的有效手段。

三是创新了教学手段。借助信息技术,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可重构教学结构, 适当地将教室网络、多媒体计算机与因特网、校园网结合于一体运用到教学环境中。在实际应用中, 教师可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实现无地点、无时间限制的教学环境, 将准备好的教学课件、学习指导、模拟习题库及教材参考书等内容上传在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平台教学便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从平台上获取课程相关内容, 且及时向教师反馈心中的疑惑点, 寻求帮助。

总之,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网络教学平台, 便于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为学生更加高效地解决疑惑: 优化了的教学手段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 因其覆盖面广, 可随时随地获取资源共享, 为学生获取公平教育及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 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内课堂教育, 可根据个人喜好及学习需求,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此外, 计算机具备的信息技术促使学校从根本上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下教师、教材与学生成一线的教学格局,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声像文字并茂的教材内容逐一呈现于学生的眼前, 让学生不再感觉书本中的知识枯燥无味, 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是计算机专业课程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 促使教师优化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 且合理运用新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进而有效地教学。它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技能, 又能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16) .

农业技术传播中的知识沟现象分析 篇8

关键词: 知识沟;农业技术传播;传播路径;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46-01

一、农业技术传播的理论基础

知识沟理论是由蒂奇纳、多诺霍以及奥里恩1970年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文中提出的,定义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扩大而不是缩小”。他们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可能导致知识沟产生的因素。1.不同的人在传播技能上是有差距的。2.现存的信息数量或先前获得的只知识背景等方面也存在差距。3.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相关社会关系。4.选择性接触、接受和记忆的机制也可能发挥作用。5.大众媒介系统自身的本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而用的。知识沟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对知识沟理论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拓展。

二、农业技术传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主体缺失。

农村具有最大接触率传播渠道的电视媒介有边缘化农民的倾向,因为电视内容整天充斥着大城市消费精英所需要的美容美体,旅游,小汽车,房地产等,甚至对高档产品的介绍和推销。这些节目泛滥,本质上都是为社会上的强势集团所服务,因为强势集团具有消费和潜在消费此产品和信息的能力,媒体就为了金钱收益而漠视了贫穷农民的存在。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会造成恶性循环,媒体不重视农民,一方面物质缺乏,另一方面信息缺乏,造成了农民朋友的双重贫困。

(二)客体不强。

绝大部分农村人在闲暇时间选择看电视来接受信息,但是虽然电视是最大的信息知识传播路径,却没有发挥它作为农民接受农业技术信息传播路径的功能,在农民的潜意识当中并没有主动接受寻找农业技术知识。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加上自身的条件的制约,逐渐在社会中丧失优势,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因此农民朋友缺乏主动性,表现在不会积极寻找收看农业科技节目。

(三)渠道不畅。

众所周知,上网必须靠网络畅通,而网线的铺设数量不够,还有网线铺设质量不高,导致农村农民使用电脑获取农业技术知识受到影响。同时,农业科技推广站中的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低,待遇奖励社会保障制度不理想,他们的工资普遍低于一个月1000元,奖惩赏罚不分明,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这点看出了农业科技推广站的资金投入是很严重缺乏的。

三、农业技术传播路径的优化策略

(一)针对传播主体的优化策略。

传播主体应该重视农民群体,农民是农村农业技术传播渠道的终端接收者,也是农业技术传播的服务对象,农村农业技术传播主体应该对农民十分重视。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应该了解农业是国民基础行业,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也關系到现代农业的实现,没有做好三农的工作,特别是农业技术传播工作就没有尽到一个农业技术传播者的义务。对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传播媒体不能只重视城市市民的需要和收视习惯,更不能偏重于城市节目的制作,因农民在城市节目中不能获得收益,与自己生活不沾边,媒体所做节目给大众看,必须重视农民特别是农村农业技术传播。

(二)针对传播客体的优化策略。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技术传播客体实际就是指农村农业技术传播的受众——农民。必须尽快的宣传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宣传提高农民朋友的各个方面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包括普通基础知识和专门的农村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除了开设这些教育之外,还应该设立种养大户点对点的指导和培训,由于农村中的种养大户还不多,可以设立专门指导种养大户技术知识的人员和小机构,以适应种养大户带动其它农民的发展。对一些不识字的农民成立扫盲班,集中对不识字的农民进行识字教育。

2.农民应该分类培训。主张农民培训应该分类进行,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把农民分为农村一般劳动力,农业大户,回乡创业人员,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等培训对象,并采取分类培训的方法,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比如:要区别培训经营型农民和农业生产型农民,区别培训农业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等。每一类对象的需求和特点是不同的,不能对培训对象“一刀切”,否则教育资源就被浪费了。培训班可以分类型和层次以适应农民的不同文化水平和不同的科学素养。因为每个农民的文化学历都是不一样的。

(三)加强农业技术传播的投入和重视。

提高政府的重视度,大力宣传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政府经济预算中应该有农业技术传播经费的项目,把它纳入预算,它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资金来源。政府应该提供资金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带动其它农民加入到产业园区中工作和学习。在农业推广站的建设中政府更要引导发展,进行资金补贴,提高农业技术员的工资奖金提成,在农村形成有线电视网,并请专人维护好有线电视网信号的接受。在大众传媒领域,政府应该和各相关组织和人员连接好,设立多个农业科技频道,对该频道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延长农业科技的播放时间,制作优质的节目等。

参考文献:

[1]杨孟尧.“知沟”理论与知识占有差异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2]常昌富,李依倩,关世杰等.《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5-34.

[3]黎作凤.《科技兴农关键是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农业科技管理》,1997.5:32-34.

[4]刘玉红.从信息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我国城乡信息鸿沟的弥合[J].新世纪图书馆,2006(3).

上一篇:共青团活动材料下一篇:物资台帐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