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通用9篇)

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1

如今科学教育已从原来的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的课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上。这标志着我国科学课程在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带来新的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这是指教与学的活动是在信息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平台、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创作实践等环节。不同的信息化环境,其教学模式一定是有所区别的。

1.多媒体平台环境下的“情境——探究”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习者对问题的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学习资料,形成创新性问题解决的思路,并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最终实现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会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对知识学习的自我意义建构。例如,学习相对运动时,给学生放映如下两组镜头:

(1)一辆在竖直下落的大雨中行驶的汽车,车内的乘客看到车窗玻璃上雨水的痕迹是斜向后的,而路旁的人看到的大雨是竖直下落的.同一时间与地点发生的现象,为什么不同的人看起来结果却不一样呢?

(2)坐在快速行驶的汽车里的人,把目光投向路面时,看到的路面是快速后退的。为什么静止的路面看起来会向后退呢?利用这两组镜头,再结合教师的巧妙设问,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研究相对运动的动机。

2.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应在一定情境中,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会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对知识学习的自我意义建构。如:根据卤族元素知识和氧化还原知识。首先,确定学习主题——“海带中提取碘的探究学习”,教师再把搜集到的资源整合放在校园网FTP上,学生利用计算机文字处理工具,制定、写出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进度计划),并从FTP上获取资源,相互合作,展开有效的自主学习。

3.基于因特网的“T&W(Team&Website)”教学模式

T&W教学模式中“T&W”多元互动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定义:就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以小组团队为主要组织形式,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专题网站或其它互动网站为依托,通过师生、家长共同参与,开展多元化、个性化、跨时空的网上教学评价方式。

[1]其中,T和W是这种教学评价体系的两个核心要素,分别表示学习评价的团队(小组)(Team)和教学评价网站(Website),&表示And。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均可通过Intemet共享学习资源,互磋学习经验,展开小组学习竞赛,进行情感交流与研究合作。具体做法:将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各成员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网上通讯代码,共同设计合作活动方式,借助NetMeeting、IntemetPhone、ICQ、E-mail、ChatRoom、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开展有效的学习。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特点

初中科学,学生获取的是学科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知识,对这些知识采取探究教学,目的是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建构有意义的知识[2]。

1.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的科技作品

在学生完成个体探究活动后,通常需要及时进行小型的反馈汇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出各种与学生相应的电子版的针对性总结,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内容,从而使后继的教学实践活动更有针对性。

2.利用网络实施学生的互评

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利用传统的板书加口头语言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往往只能限于个别学生,而且这种评价也通常是单向评价。利用网络,我们可以设计出全员参与的双向评价教学过程。以网站为平台,所有同学都参与评价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与自己的评价者进行交流。

3.教师通过网络获取评价

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价,方式可以是: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网络电话,教学网站平台等。评价反馈的内容主要有,课题设计是否合理,开展难易程度,系统知识要求,课题探究进度等。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这些评价,收集学生的意见,想法,从而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改阶段性目标,真正形成双方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探究活动更好的开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教学水平和成绩。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的“游戏”教学设想

游戏是学生学习成长中极重要的一环;学生可借由游戏的过程来学习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寓教于乐”,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初中生刚入学就可以获得一个“游戏”账号,科学课程游戏设置分三个阶段(类似网络游戏的“转生”),把初中科学课程基础知识分散到三个阶段里面去,知识点学习设置成游戏里的任务,实验探索设置成人物属性点数,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越多,完成的实验越多,虚拟人物的级别越高,属性越强。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无意中就掌握了科学实验方法,和相关的科学知识,有这样的基础,加上教师的课堂教学,相信科学课程会成为所有学生最爱的学科,并且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实现科学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项华,郑彬.环球视点[J].北京,2007:35-39

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变革, 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探索与尝试成为当今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就高职英语教学而言,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不仅促进了教师对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思考, 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也促进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朝着个性化、自主化方向发展,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技能。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朝着多样化发展, 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 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而且大量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网络, 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信息与资料, 使教师与学生产生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 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和水平, 最终有利于学生英语成绩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 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现实可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 这样就改变了教师和课堂的角色, 老师的责任更多的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就英语而言, 老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的应用, 从而真正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以讲课的方式传授语言知识, 进行“信息传递”, 根据教学内容统一布置课后作业, 让学生课下练习, 进行知识“内化吸收”, 下次上课教师领着学生对答案, 顺便解决学生仍然有困惑的知识点。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 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 学生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与预习, 学习完主要的学习内容, 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互动的场所,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我们在利用交互英语学习软件教学时, 组织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 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和学习, 课堂上教师组织快速少量的测评, 了解学生学习预习情况, 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疑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最后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 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整个学习环节, 学生是参与的主体, 从课前学习—解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都由学生完成, 不仅大大提高学生了的参与热情, 重要的是提高了英语教学效果。 (2) 情境模拟教学模式。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 传统的英语教学依赖的是教师、教材, 教案、教室, 教师一句句地讲和教, 学生一句句地说与学, 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即便是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需要创设语言背景或环境, 也只能是在教室进行简单的模拟, 假设某个场景的存在, 缺乏语言使用的空间感和真实感。随着多媒体课件的普遍使用, 语言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 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观看相应的语言使用环境, 耳闻目睹视频环境下语言的真实运用,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为语言的学习奠定了非常好的环境基础和信息资源。在此以我院英语实训课为例, 我们通过利用朗文交互英语学习软件在对学生进行英语综合实训时, 进行大量的情境模拟, 而在模拟前, 学生通过软件视频学习与练习, 已经掌握了特定语言使用所处的情境, 这样学生在进行模拟练习时不用凭空想象, 也不用单调机械地练习。相反, 学生会在语调、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准确使用语言方面因为有较好的范例, 能够顺利模仿体验, 从而使模拟效果真实、生动。例如朗文交互英语 (一级) 有篇学习内容是关于在机场出境, 海关检查时的情境, 学生在掌握了语言点, 包括:词汇、句型、习惯有语、语音语调后, 进行场景还原模拟, 结果很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对视频教学资料的准确把握, 而这种把握的前提是利用这种学习软件能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语言使用的环境, 而且学生可以重复观看学习, 直到掌握并最后加以运用。所以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 使得语言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得以最充分的展现, 也使情境教学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3) 多样互动教学模式。在日常的外语语言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关系。一直以来, 互动英语教学模式就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这里的互动主要包括师生课堂互动 (主要是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参与) 和课堂生生互动 (主要指课堂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 学生以小组、团队的方式进行参与)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的应用, 互动教学的具体形式又有了新的发展, 除了包括以上两种主要互动方式, 互动教学模式还包括学生线上和线下学习互动、课下生生互动和课下师生互动。这里的学生线上和线下学习互动是指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在线学习, 可以是课堂、课下通过电脑或手机在线学习, 由老师给出一定的学习任务,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加以评价或在线辅导答疑。例如学生的英语写作训练, 我们让学生在线学习某一种写作格式并应用到相应的语言点, 然后把自己按照老师要求写出的文章在网上提交, 老师在网上批改、及时反馈给学生, 进行在线沟通。这种在线学习结合课堂教学使师生之间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 目标也只有一个: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 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课下互动。 (4) 分层教学模式。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早在一大批中专、职高等中等职业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之初, 这种教学模式就开始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之所以在高职院校主张分层教学模式, 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英语基础太差, 水平参差不齐, 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 也无法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对英语课的教学要求。然而, 尽管我们在科研、教学中提出了分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难度也很大, 所以从真正意义上来讲, 很多院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并不一定会落实分层教学, 也就是说, 分层教学更多的是停留在研究层面和实验层面, 要真正在某一个院校全面推广并不是件易事, 需要教师、学校、系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分层教学具备了一定的实施条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找到适合自己层次的学习内容, 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开展学习。同时, 老师在统一的教学要求下, 可以根据学生层次拟定相应的学习任务或布置作业, 教师还可以在网上答疑辅导。总之, 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及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分层教学有了实施的载体。例如利用朗文交互英语学习平台, 教师就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式, 把学生按照学习基础分成若干组, 在上机学习时针对不同组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规定学生学习完成相应基础的学习内容, 或者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差异布置不同的作业内容和标准以及自主训练项目。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5) 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组织方式逐渐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提倡“意义至上, 使用至上”, 注重语言交际活动要以“场景真实、目标明确”为导向;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实用和有意义的语言;提倡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来认识语言和运用语言, 归纳知识并发现问题, 找出规律和感受成功。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任务型教学得以更好的实施。学生围绕既定学习任务, 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信息, 无论是图片、视频还是文字, 都为学生任务的完成提供了素材, 这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与整理学到相关知识, 不仅有利于任务的完成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还能巩固所学的语法结构、语言功能或词汇。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模式的个性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生学习模式的个性化得以实现。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与核心, 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从者, 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基础、需求制订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学内容, 从而客观上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升。随着信息技术普及, 网络资源带来了大量的外语学习资源, 有的甚至是外国原版素材、外语使用的真实场景的呈现, 这就打破了学生依赖老师、局限课堂的局面,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需要利用电脑或手机搜集资料自己开展自主学习, 这是个性化学习的一层含义。同时, 另一个含义指的是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内容和计划, 在教师教学计划里明确规定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当然, 这是老师监督指导下的个性化学习, 例如在利用网络学习软件时, 老师已经了解了软件学习内容, 清楚每个学生适合并应该学习哪部分内容的情况下, 为学生制订自主训练项目。现以我的英语实训课为例, 针对我所教的学生, 在他们大一入学时我们组织了英语摸底考试, 根据成绩分出几个层次, 然后在实训课教学中, 针对既定学习内容, 指出不同学生需要加强的知识点和技能;同时在自主训练环节, 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指出自主训练的重点并加以强化。这样, 所有学生都通过上机完成软件教学内容的学习, 而课上学习的节奏、需要额外强化的知识点和技能就有了差异。而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在第一或第二学期要参加英语B级考试, 成绩较好的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参加口语或英语四级考试, 为此, 在学生个性化学习环节, 老师还会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考试阶段制订应考训练方面的计划, 并进行针对性辅导。实践证明, 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实训后, 无论是英语口语水平还是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升, 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也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英语教学分析[J].高职教育, 2007, (12) .

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3

关键词:微课;高校计算机;教学;思考

前言: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进步的今天,要想确保高校计算机教学能够在有效传授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落实教改的全面要求,就需要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将微课完善应用到这一学科的教学中,则能够在充分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进而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落实素质教学的全面要求,并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一、微课的内涵的应用的意义

首先,微课的内涵综述。所谓的微课指的是以视频教学为主,通过完善的设计来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作用,具体来讲,是以十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来实现教学情境的设置,进而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其次,应用微课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三点:第一,微课的设计是以学生个性化差异为基础,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短小精悍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进而打破传统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束缚,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来呈现的,学生可以通过下载来实现课后的预习,并将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在课堂上教师就集中进行答疑解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高校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开展,需要立足于学科知识内容的不断更新而丰富,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素质,进而为适应社会之需奠定基础。而从当前高校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现状看,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过于滞后,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旧是以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来实现知识的传授,长期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加上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理论知识相对复杂,实践操作较难,进而进一步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对该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来落实因材施教,加上教学手段的落后,致使学生整体学习效率偏低,相应的综合能力素质无法得到有效的挖掘与培养,显然也就无法满足当前新课改的全面要求。

三、将微课有效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对策

(一)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来实现微课内容的设计

结合新课改的全面要求,高校计算机教学需要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打破传统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束缚,给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充分重视,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来明确教学目标。因此,在落实微课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全方位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确保微课的设计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解“Office XP办公软件应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来实现展示视频的设计。

(二)实现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

在全面落实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提供保障,因此,在实施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给予传统教学方法以充分重视,取之精华之处,与微课模式实现有机结合,进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在实际落实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引导功能,通过微课的运用来丰富教学情境,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以微课的运用为课堂情境设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答疑解惑,然后结合微课视频内容提出问题来考察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三)实现微课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在落实微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来实现对相应教学效果的检验,进而才能够在明确学生实际掌握效果的基础上,为实现这一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因此,针对计算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需要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情况的有效检验,同时还应将微课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列入评价内容之中,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客观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微课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中,能够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提供保障。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在明确微课模式所呈现出优势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实现微课与传统课堂模式的有机融合,进而取二者在教学中的优势来满足当前该学科教学的实际之需,为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曲本庆,马寅强,王忠宽,辛萍.将微课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方式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8):262+264.

[2]陈宏亮.将微课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方式分析[J].考试周刊,2015,(15):113.

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4

乐平市礼林中学  程卫华、洪应德

[摘要]: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的建设,农村中小学也有了多媒体教室,接收下载了不少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教师也开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引起教育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积极意义、整合方式、创新能力、创造思维

我是农村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也是学校远程教育管理员。作为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课堂教具的贫乏,课前往往绞尽脑汁自制一些简陋的教具。加上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身为数学教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而当今社会知识信息的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深入开展,使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下面本人就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一、  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积极意义

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是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手段。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具有代数计算,数据处理,几何作图,视频、音频及媒体流播放等多种功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特别是当多媒体计算机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软件(如:翰林汇多媒体课堂)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Flash、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诸如:情景导入、概念教学、练习指导和学法辅导等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显示工具和演示工具,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数学教育的一场革命,它将极大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教师不是被计算机替代,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二、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方式

1、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数学教学:

它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或补充由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征进行常规的运算、作图、列表及模拟一个动态过程等,从而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

①、显示工具,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在现实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比较费时的活动,如大量的板书内容,而这些活动并非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但为了达到所需目标又不得不经过这些活动,在课堂45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板书而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这时候,如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课时教师必须要经过列表和作图比较繁琐的两步,而这是非常费时间的,教师几乎很难分出更多一点时间去讲解函数的性质。而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利用计算机则可以很快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在这种应用中,教师还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与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其它信息技术设备接在起使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②、分层显示,引导学生系统学习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例如:在数的分类、多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以及三解公式复习等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

③、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就要引导学生用代数中因式分解、不等式有关性质等知识来解或用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又如:求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时,也有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多种解题方法。

④、控制模拟,体现数形结合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例如:一元二次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体现数形结合效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数学。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①、情景导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老师运用课件展示一组生活中呈轴对称的图片,以设问的形式导入新课:下面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图片,看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了,这时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的范围。你想知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今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借助电脑教学,自然有趣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②、动画模拟,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以扎实的基础和自学能力等为前提的。在中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中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动”的特长,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探索、创造,认识新知识。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轴对称条件的一个或两个不同色彩的轴对称图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图形轴对称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又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再如:学习“角”,投影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又如:“圆”的认识中利用荡秋千的轨迹引出“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在用动画展示了画圆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这样,利用多媒体演示功能把复杂的概念分解为直观形象的简单信息,利于学生自行探索,展示思维,归纳概念,理解概念。

在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中,以动态演示画面使学生生动形象准确地理解“对边相等”这一特点。而“对角相等”这一特点,可启发学生自学中创造。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独立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行探索能力和创造力。

③、精心设疑,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这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如果照以往方法,让学生用纸剪拼一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推出梯形面积公式。这节课学生的探索一般到此,接下来就是对公式的应用。这样无疑是把学生的思维紧框在课本上,学生的创造性就受到束缚。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刚开始,老师可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能求出梯形的面积?”这节课可采用电脑里的工具,让学生利用电脑对图形可切割、移动、旋转等特点,可探索出多种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电脑中图可多次使用,有的学生自己能探索出八种推导方法。通过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④、辅助练习,熟练形成解题技巧

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出示一组难度渐增的练习题,让学生作出回答,计算机会及时给予评判和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固定出题,也可以是随机出题,根据教师所给的课目,章节,题型,难度灵活出题,增加练习的智能性,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计算机会自动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辅导,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熟练形成解题技巧。

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练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要有必要的问题求解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会对相应软件操作技能,而对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数学事实、概念和原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计算机帮助学生学习这种应用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和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它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的局面和消除了教师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增强出题的客观性,能够更加真实地检测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大量的时间,把教师从传统教学的出题,编题,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造。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是必需面对的一个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应该注意到的是计算机手段与传统媒体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媒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浅谈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媒体》: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4、《多媒体辅助教学 有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数学教育交流站

5、《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数学教育交流站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5

张思胜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广东佛山528200)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上机操作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当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提高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几点思考;初中

在初中信息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应当关注学生本身,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本文通过深入思考详细指出了当今信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指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个人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对于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绝不容忽视。下文详细分析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错误。信息技术课程虽然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喜爱,促使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的运用技能。当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错误认识,不仅制约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对于信息库技术课程的认识错误。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不是主要学科,所以并没有认真对待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掌握也没有严格要求。这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氛围散漫,信息技术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其次,学生没有正确看待信息技术教学。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影响,学生想当然地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要。这种错误的想法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错误认识使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难以获得有效的知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兴趣关系着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态度,也关系着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缺乏是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它不仅使学生在信息教学中难以收获知识,还导致学生存在应付心理。首先,信息技术课程缺乏趣味,学生兴趣缺乏。教师在信息教学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无趣致使学生兴趣缺乏,难以提起学习劲头。其次,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存在偏差。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得以普遍应用,人们主要用来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等娱乐活动。这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比起老师讲授的基础知识,更愿意接受娱乐性质的活动。这种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兴趣的偏差和缺乏也为教师的有效信息技术教学造成了阻碍。

3.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不足。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不足会导致难以高效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难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首先,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时,并没有设立足够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这种教学设备不足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做到一机一人,学生学习的机会不均,学习积极性也因此受到影响。同时教学条件的不足也使信息课程课时少,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和时间少,难以及时学习和巩固知识。其次,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视,经济制约等,学校招聘的信息技术教师不符合教学要求。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之情。

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今信息技术教学也应当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力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做独特的事情,创造力的培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和发展前景。教师优化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和想象,就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解word文档的使用时,可以先向学生演示一下各种工具的用法。在讲解完后,让学生通过word文档中的工具制作静态的电子贺卡。这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贺卡,既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潜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虽然对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学习要求,但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可少的。现今时代信息技术不仅运用于人们的生活,还在人们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能够为以后的信息技术学习减少阻力。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word、ppt等办公软件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并努力加强记忆和操作。这种总结式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相似软件时减少困难,推动学生快速有效的学习。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信息技术的运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对于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能够让学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计算机的学习中,在不断挑战和进步中成为社会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教师通过有趣的讲解和神奇的操作能够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奇妙,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之情,使其投身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初中信息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积极加以改善,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

1.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意义,改进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首先,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积极进行教学设计,使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教学课堂更加自由,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其次,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讲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和操作时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优化,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增加和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

2.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主导者,应当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可以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正确打字时,可以选择一定的`文本内容,规定时间,看看谁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最快打完字。这种比赛的方式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动力,从而锻炼学生的打字速度和方法。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寓玩于学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画画,让学生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谁赢了谁就可以操作一次,最后看谁先画完。这种游戏的方式可以寓玩于学,教师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可以让学生体会玩游戏的快乐。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可以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练习。

3.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的学习。多媒体是有效的教学媒体,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直观,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首先,教师采用多媒体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例如,教师为了让学生详细了解操作步骤,可以将每一步操作都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从而能够让学生更仔细地了解操作步骤,同时教师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及时进行讲解。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使学生了解和喜爱信息技术课程。例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信息技术的发展史,让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4.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有效优化课程。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高效展开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组织者,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还应当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优化课程。首先,教师应当亲和教学,改进教学气氛。教师在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亲和的态度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也使学生更愿意听课和参与。其次,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互动,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学生操作时,可以多走动走动,对于学生的疑问要积极地给予回答。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拉近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优化信息技术教学。

四、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长远学习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开展有效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增长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3)。

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6

信息技术课的大部分应用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给学生提供好的条件(如机器数量、上机操作时间等)是学好这一学科的前提。、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而且与各科知识的结合比较紧密,特别是“课程整合”概念的提出,需要我们不断丰富自己全方面知识。、发展性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不断创新。这就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发展的教学需要。、合作性和自主性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十分重视合作性和自主性,合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参与小的群体和整个班级乃至大范围的各种活动,与他人共同探讨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自主能力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和已有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创造性

信息技术课有时要求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必须利用一些信息资源或工具去寻找和收集相关信息,并整理、分类、比较、分析、综合这些信息,再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具有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新的知识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几个明显的问题一起探讨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很多还处在起步阶段。

解决策略:进行分组教学与学习。教师可根据全班学生的兴趣、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学习小组。由于小组学习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所以既能发挥集体学习和个别学习的长处,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问题的发现与思考,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问题二:学生对理论课兴趣比较低。

解决策略: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学习即是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又是学生主动地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和加工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问题要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因此会采用各种手段来回答一些问题,以实现这个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是培养智力、提高能力的好方法。

问题三:在操作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和教师配合不协调。

解决策略:实例教学和情景教学相结合。在学习初期的人具有一定的好奇心理和模仿心理,在好奇和模仿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产生好奇和模仿逼真的时刻。信息技术课的实例教学和情景教学恰好在这两个时刻能发挥其最佳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范例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模仿对象,让学生产生好奇;情景教学恰好让这一好奇得以实现,即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问题四:学生缺乏独立的自学能力,或者自学能力不强。

解决策略:利用经验兴趣学习法。这个过程是指让学生利用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举一反三,利用以往的旧知识和经验学习来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再发现再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7

一、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良好, 并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岗位。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环境类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 甚至是认识极其模糊;随着年级增长, 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对就业前景不乐观, 丧失奋斗目标等。《环境科学导论》作为面向环境专业开设的首门专业必修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为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性了解, 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到环境保护的基础性知识, 以及环境防治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学生打开探索环境保护领域的兴趣之门。

目前, 大部分高校将这门课程开设在第三或第四学期, 而第一、第二学期则以基础课程为主, 完全不开设环境专业课程, 这种教学模式固然符合教学规律, 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许多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对环境科学专业了解甚少, 对专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目标、专业特点、前景及专业发展方向等感到困惑。因此, 建议将《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程开设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 便于学生培养专业兴趣, 增加专业认识, 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好地起到“引”和“导”的作用。此外, 由于该课程属于导论性课程, 讲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笼统, 也不能过于复杂深入, 避免重复后面课程的学习, 这使得在学时安排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的困惑, 本人认为对此课程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的教学探索和改革非常有必要。

二、课程的内容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种类很多, 其中大部分汲取了国内外很多教材的优点。当前, 各高等院校选用的参考教材中, 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理论体系最为完整, 知识体系脉络清晰, 简明易懂。此书获得了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奖, 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注重基础, 突出重点。

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广、内容多。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基础的理论和知识要进行详细讲解, 从条件、建模入手, 逐步推出结果。在内容的系统性上要比较完备, 能涵盖如今环境科学领域的水体、大气、土壤等方面, 并兼顾有害、放射和环评等小的方面;在结构上要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 注重术语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等基础知识的阐述;在深度上要掌握适中, 毕竟《环境科学导论》会起到一个“概”或“导”的作用, 因此更应该注重把握难易的程度, 注重打好专业基础。

由于授课学时所限, 不可能全部内容面面俱到, 而且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后续的专业课中会系统讲解, 也不宜做过多介绍, 因此要求教师进行详略选择, 突出重点。例如:在大气环境部分, 大气污染类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等是本章节重点;水体的环境部分, 重点内容是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类型和常见的污染指标等相关专业术语, 此外还包括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规律等;土壤部分中,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不同污染物在土壤体系中的化学行为是讲授的重点。

2. 更新知识, 关注热点。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保留传统经典的内容, 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 补充更新现有的教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授课时, 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来阐述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 通过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些环保问题, 同时给学生适当补充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动态, 指出一些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这样既可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提高趣味性和知识性,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引用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热点环境问题。比如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溴代阻燃剂、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等, 还有新兴的环境功能材料、污染控制技术等, 都可从最新的国外学术杂志或者国际标准上摘录相关内容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这些热点问题的引入, 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又可引发他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为将来学习专业课程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而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重视探索性和协作性学习;在教学手段上, 以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在授课模式上, 采用互动式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 以案例分析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教学方法的变革,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

1. 重视案例教学。

由于《环境科学导论》的理论性较强, 如果单纯的讲述概念、原理, 学生听起来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典型实证案例, 是有效改进的方法之一。在案例教学法中, 学生是主体角色, 教师是策划者的角色, 负责提出案例话题并且掌控具体实施结构, 经过讨论和分析, 达成一些共识, 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性评价。在这一阶段, 学生尚不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 案例的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 引导其通过学习、构思和考虑可能运用哪些方法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并为通过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平时注意素材的搜集和筛选, 使所选案例生动、典型、真实, 能带给学生以震撼, 激发其进行思考。如在讲授“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时, 可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收集诸如介绍古巴比伦文明、三北防护林和三江源保护工程;在讲解“空气污染指数”概念时, 可以展示当日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 指导学生计算API的指数, 讨论自己家乡的污染水平和特征污染物, 并与其他城市比较;又如对“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的讨论, 可使学生了解我国及国外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的状况、特点及治理手段, 促进学生理解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生态学原因和生物化学和生态演化过程等。同时, 还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国家近年来大力投资建设的大型化生态工程,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性文件, 从而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整体情况, 明确我国当前污染治理的目标。此外, 可以利用案例与就业的紧密联系, 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 增强其专业学习的信心和规划自身专业主攻发展的方向。

2. 加强实践教学。

环境科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 这就要求它的教学过程必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增强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大气环境部分, 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工厂的除尘装置, 掌握四大类型除尘装置的构造原理、运行参数、设计规格等;水体环境部分, 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 指导他们了解各级净化装置和具体污染指标的测定方法;配合课程设置中的生态恢复内容, 安排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及人工湿地, 加深对资源环境知识的理解;此外, 可以组织各类环保活动, 比如成立环保社团、设环保论坛等形式。各种不同的实践形式, 使学生丰富、巩固了专业知识, 扩展了学生的思路, 激发了其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以上教学环节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总结或调查报告。

3. 引入双语教学。

实行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也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迅速, 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环境科学导论》作为环境科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采用英汉双语教学对跟踪国际环境科学发展前沿, 同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教材的选择、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对其改进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思路和意见。双语教学毕竟是新生事物, 还有待于更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期获得更加丰富系统的经验理论。

四、结论

环境科学是一门讲究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其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和完善。对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变革探究, 有利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 提高学生的专业精神和学习热情, 使其在环境保护的相关岗位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上好这门课, 要求教师们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及对课程体系的总体把控能力, 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 理论联系实际, 完成教学任务和优化教学的效果。当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会进一步加强, 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会日益完善。

摘要:针对当代环境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 提出了《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本文联系实际精选了该课程的重点内容, 结合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更新知识, 探讨了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以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燕舞, 王晓, 乔启成.“环境科学导论”教学理念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 2006, 24 (6) .

[2]杨迎春, 刘盛余.“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0) .

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8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特别是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要使学生能够熟练地用英语进行表达和日常的沟通与交流,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而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听力训练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给我们的英语课堂带来了新的希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工作,这种教学手段比起其他手段而言,信息量更大、交互性更强、趣味性更明显。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优化高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

听力教学

信息技术

优化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99

英语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了英语作为国际化语言的重要性,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主要话题。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它可以将一些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有声有色、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听力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辅助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下面,我将具体谈一谈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几点思考。

一、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一些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进行合理的整合,并通过大屏幕或者投影仪等设备展示出来,再加上一些适当的声音的穿插配合,使使用者和计算机达到人机交互操作,完成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我们也可以把这一教学过程叫做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依据

第一,现代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内在消化知识的过程是不能由别人来替代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并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新的信息进行重新的认识和组织,转换为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因此,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将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第二,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发挥自己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而不是机械单纯的知识的灌输者和提供者,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是把知识进行加工的主体。

第三,建构主义还提出,学生的学习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通过和他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借助其他同学的帮助和启发来获得新知识的建构,所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包括适当的情境、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意义的建构。

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非常好的学习资源,实现新旧知识的良好过渡,同时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情境,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以及对新知识的建构。

三、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优势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往往侧重教师的教,而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主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当中来,形成了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新模式,提高了英语教学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听力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来源于经验的积累,这种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亲自实践来获得,只有经过反复的练习和体验才能得到知识的真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特别是英语听力教学。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听力训练语境。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更容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主观感受,刺激学生的思维发展。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形、影像等多种形式的组合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多个感官的使用,经过综合的学习和分析最终获得知识。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保持了学习的激情,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扩大听力教学的课堂容量,提高效率

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授和学生之间的练习来进行。而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学习材料,如一些经典的英文原声电影;在一些网站上下载最新的适合高中生的英语素材或者运用计算机的录音功能自己制作一些听力训练题目等。这些新颖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材料实现了文字、声音、图片和影像的全面结合,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增强了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改变了传统英语听力训练机械、单

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喜爱。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多媒体技术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声音和图像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听觉和视觉的兴奋度,而且教师准备的听力训练资料都是语音纯正、形象生动、有趣逼真的,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在脑子里会产生深刻的印象,更加容易理解这些学习材料,也更利于学生加深记忆,从而提高听力水平。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这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来辅助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是非常有效的,它极大地丰富了英语听力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印象,在高中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有效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9

摘要:本文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思考。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锻炼;各相关课程间应进行协调,一般内容不重复,重点内容不遗漏。

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

一、前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机械类专业教学内容的发展与变化,本学科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内不少高校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总结出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与改革思路。笔者曾多年在企业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工作,目前也在高校承担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工作。在此想就个人的一些切身体会,谈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二、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只侧重标准的讲解与宣贯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

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公差则需要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但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但加工难度大。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但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在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的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精度设计。

三、关于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国内各高校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

笔者以为: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系统掌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几何精度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标准方面的内容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在互换性的原理与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上,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重点。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大多在绪论中了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与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复,但打破了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与教学质量。

四、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而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实际应用的锻炼。本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与本课程有关,对今后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学生尤为重要。在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社会需要能快速胜任工作,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因此本课程必须很好的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本课程的现实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精度设计与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不知道怎样正确的运用国家标准进行精度设计;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受学时数限制,课堂教学只能讲一些精度设计与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主要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教学环节。而后续教学环节随着教学内容与重点的转移,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对先开课程给予特别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已有高校探索在本课程中专门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度设计检测一

条龙课程设计[3],但上述方案存在时间安排与课时的矛盾。因此笔者赞同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与几何精度设计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减速器设计,这类课题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设计的内容,是理想的精度设计课题。如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明确提出精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可通过一个环节,得到完整的设计能力的锻炼。

上一篇:重阳节菊花诗句下一篇:如何有效落实岗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