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表(精选8篇)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首先是没有预算或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其次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
1. 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但一
些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内控意识不强,重发展、轻控制,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会计核算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衔接不够,极易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造成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账物不符的问题,影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4.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
管理人员竞争意识差,缺乏创新精神,业务素质难以满足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的要求。
5.外部监督对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不够
目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失去外部推动力和约束机制。
五、我局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情况
(一)控制环境
任何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管理服务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在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中,控制环境被放在了第一的位子上,它作为推动单位发展的动力,是所有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和核心。它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其好坏直接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实施的效果。
1、操守和价值观
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是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重要业务流程的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依赖于负责创建、管理和监控内部控制的人员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单位是否存在道德行为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如何在单位内部得到沟通和落实,决定了是否能产生诚信和道德的行为
(1).领导的操守和价值观具有杠杆作用
诚信的原则和道德价值观,主要取决于单位负责人。严格一致地保持诚信行为和道德标准,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负责人要以身作则,并传达给全体职工。
(2).制定行为准则和其他原则
明确可以接受的商业行为,利益冲突的处理方式,员工行为的道德标准并确保这些准则和原则的有效执行。对员工精神规范、仪容仪表、工作纪律、待人接物、环境卫生以及组织管理及违反守则的处理办法等方面做出规定。
可通过标语、宣传册、培训等手段,推动内部员工对单位理念的理解和接受,使员工理解和把握单位文化和管理理念。
(3).处罚规定
对于背离单位政策和程序,违反行为准则的行为,能够采取补救施。保证这些措施被单位员工所知悉。
(4).管理者对干涉正常程序或凌驾制度行为的态度
应一贯重视管理者对于干涉正常程序或越权行为的态度。
(5).面临不现实的目标的压力
管理层在制定关键绩效指标时,要考虑适当,过高的不现实的目标会导致员工丧失积极性和舞弊。
2、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
单位管理者的观念、方式和风格,通常会从三个方面极大地影响控制环境:第一、管理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控制风险的方法;第二、为实现预算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第三、管理者对会计报表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
(1)管理层的主导作用
管理层负责单位管理服务活动的运作以及管理策略和程序的制定、执行与监督。控制环境的每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管理层采取的措施和作出决策的影响,在管理层以一个或少数几个人为主时,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尤为突出。
(2)管理理念
管理层的理念包括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理念,即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以及对具体控制实施环境的重视程度。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将有助于控制的有效执行。本单位负责人如果不重视内部控制,甚至反对内部控制,那么该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纸上谈兵,就是一句空话。
衡量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的重要标准,是管理层收到有关内部控制弱点及违规事件的报告时是否作出适当反应。管理层及时地下达纠弊措施,表明他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也有利于加强本单位内部的控制意识。
(3)管理层的经营风格
管理层的经营风格是指管理层所能接受的业务风险的性质。
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通常对企业有普遍深入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无形的,但可以找到一些积极和消极的标志。
3、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灵魂,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员工在从事工作与管理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1.1 内部控制评价及经济责任审计定义概述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 这是审计机关构建, 以及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包括相关的审查、测试、调查以及报告的动态过程, 关系到组织的三大目标的具体实现情况。
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 则是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下, 相关的内部设计机构和人员对于审计对象的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评价和监督行为。
1.2 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分析
(1) 内部控制方法能够在经济责任设计中进行有效的借鉴, 而经济责任设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活动, 这两者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的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有力的工具就是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来说, 主要包括内控制度的效益性、有效性和健全性三方面, 其中,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包括文件检查、询问、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面。内部控制评价的缺陷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方式来说, 主要包括重点强调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过程控制。所以在相关的经济责任设计过程中, 可以在分析上述的基础上, 充分参考内部控制的优势, 进行相关审前、审中以及审后的相似探讨, 利用好这种内部控制评价的有力工具, 使得经济责任设计的力度和深度能够得以进一步加强。
(2)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活动, 其中, 经济责任审计的七个主要内容就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以及相关的执行情况。另外, 在相关的规定的要求下, 经济责任审计中相关的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风险控制问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 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能够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2. 基于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探索
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已经着手尝试基于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使审计工作的集约效应得以发挥, 有机结合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力求能够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2.1 经济责任审计前的内部控制
在这过程中, 主要集中在相关的风险收集、识别以及相关的制定审计方案的活动。在收集相关的内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 对于重点的审计环节进行有效设计, 并且制定相关具体的审计计划, 以及包括相关的分派审计资源和相关的实施措施等。具体包括建立年度机关内外部的风险库;收集相关的日常财务以及业务等内控相关信息;通过相关的内部控制调查问卷的发放活动, 初步测试内部控制的总体情况, 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确立好相关的审计重点问题。
2.2 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问题
在此过程中, 主要强调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和效益性测试与评价等问题。这个过程则是把内控评价对于具体的审计实施进行相互衔接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对经济责任设计提供相关的参考, 可以从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益性、有效性和健全性进行逐步的深入评测。只有在内部审计人员充分了解所负责的审计事项相关的流程以后, 才能进行深入调查, 以及对于细节问题的关注。
2.3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后期
在此过程中, 应该结合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以及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是, 充分利用好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本身。内部控制情况则是经济责任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审计报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机关应该坚持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 应该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进行整改跟踪, 以及相关的更为深层次的评价, 使得被审单位的内控薄弱环节得以关注;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纳入所有的评价结果以及建议。二是,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来说, 可以有效借鉴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能够有效利用内部控制评价中相关对于缺陷的判断, 进行相关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处理。
3. 下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探讨
第一,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相关的内部评价进行统一考虑, 处理好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于内控评价来说, 这不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部内容, 其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做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力工具。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这种辩证关系, 尽量使得重复审计得以避免, 合理分配审计内容;利用合理的评价方法, 进行客观定论。
第二,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中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能够更加体现出科学性和成熟性。今后应该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先进性上努力, 进一步健全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方两个方面思考:一是, 不断提高内控自身评价体系水平, 积极从信息、沟通和监督、风险评估、环境控制以及控制活动去探索, 进一步评价好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质量, 把其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 在评价体系建立方面, 应该多多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子系统的适应性评审、控制制衡机制评价、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以及核心控制职能评价等多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张铁鹏, 殷俊明, 任洪云.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难点与改进[J].企业经济, 2005 (4)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教学 基础性评价
高中数学教学中,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评价常常是用来评判学生学习结果的,而且评价方式常常是简单的是或非,对或错。这样的评价结果性的,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又常常是自然发展的,并不能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去产生积极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基础性评价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所谓基础性评价,指的是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等环节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情感态度及意志品质。显然,这样的定义背后,指出的是智力与非智力两种因素。这样的评价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不涉及专业的心理方法评价,而是一种经验性加反思性的评价,因此特别适合一线教师使用。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例子,尝试对此进行一些说明。
一、从学生掌握数学学习基本要求角度进行评价
学生的学习过程常常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学生往往只关注数学学习本身,也就是说只关心自己是否听得懂数学知识,是否能够顺利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解题。这样的关注意味着学生失去了对学习要求的基本认识,因此就如同一个人走路一样,不知道自己应当给自己规划什么样的路径。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相对比较复杂,笔者这里不想通过详细的理论说明来阐述,而是想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进行说明。
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将前后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比如说在同角三角比的有关系教学中,有学生在建立同角三角比的平方关系、商数关系及倒数关系的时候,体现出来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不是很强。比如说有这样的一道例题:已知某角A的余弦值为4/3,且知道该角为第四象限的角,求这个角的其它三角比的值。事实上在这道题的分析过程中,应当认识到如果已经知道一个角的三角比及其所在的象限,那这个角的其它三角比就是唯一确定的;相应的,如果只知道一个角的三角比,那么就存在多种可能。所以本题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常常是对本题是唯一解还是多解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种误区与其说是知识掌握不娴熟造成的,倒不如说是不明白基础性的学习要求造成的。
因此在这段教学的评价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数学分析的角度,认清不同类型的数学习题背后常常有哪些基本的要求,这些基本的要求才是真正指引学生学习方向的关键因素,数学教学评价中不可忽视。
二、基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基础性的评价
学习过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结果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也因此可见一斑。实际教学中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要知道,学习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情,不是简单的教师讲授数学知识,学生就能听懂数学知识,不是教师讲授一道例题,学生就有了解题能力。否则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学困生了,也就不会出现只有讲过的学生才会做,未讲过的学生就不会做的情形了。因此,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的基础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学生原来具有的基础知识,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就是学生所具有的数学基本知识;二是学生的建构过程,即学生是怎样获得新的知识的;三是教师的指导,人们常说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什么样的导就会有什么样的学,如果不是引学生入歧途,是教师需要反思的问题。譬如在“集合”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原本具有数的概念,具有生活中形成的善于集合的基本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学生要构建出符合高中数学要求的集合概念,就可以通过积极的评价来实现。
三、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角度进行基础性评价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影响高中数学学习的背后因素,也是关键因素。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这并不奇怪。需要教师努力的是针对不同学生,努力发掘他们的数学学习潜力,以使他们能够产生数学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对学习能力的评价显然必须是积极的,哪怕是对于学习能力实在不强的学生而言,也需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从这个角度讲,对学习能力的评价更多的应当是过程性的,应当是动态的。
根据笔者的经验,对学习能力的评价应当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步,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即时给学生一些评价。尤其是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基于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提供一些细致的评价,往往能够直指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常常能够形成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当学生认识到不足的时候,就是学生固有的比较思维发挥作用的时候。“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往往就会有新的认识出来,这种新的认识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就是能力发生了提升。
从学生学习角度评价,显然是一种最为基础性的过程,是基础性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曾宪林. 加拿大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评价的启示,《数学教育学报》,2011(3).
[2] 徐伶伶. 简论高中数学学习评价,《数学教学通讯》,2015(21).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是事业单位对内部进行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体现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本文将对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的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做近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事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内部控制是具有调查途径的基础性评价,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对员工业绩管理、内部分工、工作职责等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并对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管理水平加以检验,同时参与内部评价的工作者会客观的编制出一份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并通过模型和数据的形式体现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实施状况,在评价报告中也充分的体现出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发展其优势,总结经验,研究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方式。在进行内部评价时,根据总结出来的评价报告,明确的看出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的各种因素,通过这些影响因素事业单位内部进行探讨和分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体系得到更加有效的完善,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进步。
一、事业单位内部的基础性评价的原则和目标
通常单位内部的控制评价都是由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完成的,不仅强化了事业单位对社会的服务水平,也增强了自身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使社会公众利益与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目标
(1)安全性。确保资产的安全;(2)合法性。事业单位服务和管理活动要合法合规;(3)可靠性。保证其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完整、真实;(4)效率性。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5)风险防范。避免或排除问题,实现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原则
首先,事业单位要遵循的第一原则就是它的全面性,这一原则存在于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与各企业项目中都要履行全面性的原则。如果其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各个环节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其次,就是要遵循制衡性的原则。在事业单位对内部治理、职责分配、建立体系等方面都需要遵循制衡性原则,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发挥出监督和制约的作用,使事业单位可以高效率的运作。事业单位通过对权利的制衡,能够更好的对内部进行控制管理,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创造出更大的社会利益;再次,就是适应性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规模、防范风险的能力、市场竞争力等都要与其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相符合,同时事业单位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的调整内部控制体系。由于行政事业的内部体系是独一无二的,内部控制体系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使其能够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程序
(一)科学合理的内部基础性评价方案
在事业单位开始制定基础性评价的实施方案时,必须要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方向、部门职责、业务范围、内部控制管理的主体、高风险区域的划分等来制定评价方案。它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资源分配、管理状况、财务收支、财务预算的有关内容进行基础性的评价。
(二)组织建立内部评价小组
为提高基础性评价的质量,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组织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避免内部发生矛盾,有效的加快基础性评价的质量和速度。同时要求内部评价的工作人员必须参加专业的培训、熟知市场发展趋势及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科学管理,确保评价报告的真实性。
(三)客观编制评价报告并有效落实
在完成内部控制的基?A性评价后,参与评价的工作者要及时整理评价结果,将发现的问题合理的划分后,编制出一份真实有效的基础性评价报告,同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进措施。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事业单位根据报告反馈的信息进行内部改革,这样有效的避免了评价趋于形式化的现象,真正的将其落实到实处。
三、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的体系构建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特征
内部控制是进行评价的基础,能够确保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关注内部控制评价的特征,善于总结事业单位过往实施基础性评价的经验,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保障体系可以独立运转;管理者经常开展学习大会,调动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统一单位内部整体思想,确保各部门之间团结协作;事业单位内部对员工进行评价培训,培养综合性人才,确保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的质量。
(二)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评价体系
事业单位经过国家审计单位的审计之后,指出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在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督与自身的整改之下,能够有效的保证基础性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在严格的监管中,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操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
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基础性评价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它可以客观的体现出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自身形成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领导小组
组 长:丁xx 总会计师
副组长: 预算股 股长
王xx 会计股(行政审批股) 股长
成 员:卫xx 综合股 股长
汪xx 行财股 股长
曹xx 社保股 股长
余xx 农业股 股长
查xx 经建股 股长
查xx 企业股 股长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县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的实施工作,研究解决实施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指导建立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体系。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
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监督到位,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全镇按期完成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XX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求各部门、单位切实加强对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前期部署、部门协调、进度跟踪、指导督促、宣传报道、信息报送等工作,确保所辖单位全面完成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是坚持基本原则。坚持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问题导向原则、适应性原则,将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贯穿于单位的各个层级,确保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面覆盖。
三是抓住重点环节。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特别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要求各部门、单位立足于本部门、单位实际情况,与本部门、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外部环境相适应,以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作为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要求各部门、单位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确保评价结果真实有效。加强对各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进展情况和评价结果的监督检查,对工作进度迟缓、改进措施不到位的单位,督促其调整改进;对在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评价结果不真实的单位,一经查实,将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XX
为进一步指导和促进各单位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近日,播州区财政局在全区行政事业单位中全面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并坚持全面性、重要性、适应性及问题导向原则,按照组织动员、开展评价、评价报告及其使用、总结经验等四个阶段分别作了要求。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各镇(乡)及区直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镇(乡)、本部门(本系统)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前期部署、部门协调、进度跟踪、指导督促、宣传报道、信息报送等工作,确保所辖单位全面完成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本地区(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是要加强监督检查。各单位应当按照本通知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确保评价结果真实有效,并将开展工作的相关资料装订成册,迎接检查。区财政局将在10月份对镇(乡)(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进展情况和评价结果的监督检查,对工作进度迟缓、改进措施不到位的单位,应督促其调整改进;对在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评价结果不真实的单位,一经查实,应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应及时协调解决。
三是要加强宣传推广和经验交流。各镇(乡)、各部门要加大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及其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等媒体资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宣传报道。同时,区财局将组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单位,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工作会等形式,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按照《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我们对本单位(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了评价。
一、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结果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中列明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点,本单位(部门)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得分为
分,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得分为 分,共计 分。因存在不适用指标,换算后的得分为 分。
本部门在部门本级及所属单位各评价指标得分的基础上,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平均分,加总得出以上综合性评价得分。本部门纳入本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范围的单位共计
家。(本段仅适用于各中央部门)
本单位(部门)各指标具体得分情况如下表: 类别 评价指标
评价得分 单位
层面
1.内部控制建设启动情况
2.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责任情况
3.对权力运行的制约情况 4.内部控制制度完备情况
5.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控制情况 6.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覆盖情况 业务 层面
7.预算业务管理控制情况 8.收支业务管理控制情况 9.政府采购业务管理控制情况 10.资产管理控制情况 11.建设项目管理控制情况 12.合同管理控制情况
评价总分
在本单位(部门)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过程中,存在扣分情况的指标汇总如下:
〔逐项列示存在扣分情况的评价指标、评价要点、扣分分值及扣分原因〕
二、特别说明项
(一)特别说明情况
本单位(部门/部门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出现问题,导致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发生重大经济损失/引起社会重大反响/出现经济犯罪〕,特将相关情况说明如下:
〔具体描述发生的相关事件、影响及处理结果〕
〔如本单位(部门)未发生相关事件,填写“未发生相关情况”〕
(二)补充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结果
本单位(部门/部门所属单位)根据自身评价需求,自愿将〔填写补充评价指标名称〕等补充评价指标纳入本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范围。现将补充评价指标及评价结果说明如下:
〔具体描述各个补充评价指标的所属类别、名称、评价要点及评价结果等内容〕
三、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下一步工作
基于以上评价结果,本单位(部门)将〔描述与存在扣分情况的评价指标及评价要点相关的管理领域〕等管理领域作为XX年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重点工作和改进方向,并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效果:
一、职高学生课堂学习评价的概念及意义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进行考查和价值判断。职业高中基础会计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是以中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即面向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为要求,以职高学生为主体,以会计职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职业规定为内容,运用恰当的、有效的方法,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学习目标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作为考核量化学生成绩的手段,来验证学生是否达标,但更重要的是用它来促进学生学习,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用评价及其结果帮助学生掌握自身的学习水平,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已得到不断改进,而将评价用作教学工具,紧密地结合在教学中并没有受到重视。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一般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基础教育的失败者,过去的统一成绩评价使多数学生受到打击,丧失信心,造成厌学。而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关键点是让学生学会“做事”,也就是明白应该做什么事,怎样做事,做事的好坏标准是什么,因此学习评价不能照搬基础教育的评价模式,要从职高学生实际出发,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与要求,从学习目标的设置入手,使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检验,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改进,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实现评价作用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学习评价的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确定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评价目标,然后探索适合基础会计课程特点的学习评价方法。
1. 学习评价目标的确定。
想使学习评价取得最佳效果,首先要确定评价的目标。就基础会计学科而言,明确评价目标意味着以其课程标准为基准,确定每次课堂学习评价的具体目标。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写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1) 知识教学目标(如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等); (2) 能力培养目标(如正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3) 思想教育目标(如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教师在备课时将课程目标逐级细化,具体设定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与评价的重要依据,正是这些目标将评价与教学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教学中考虑和设计学生学习评价时,几种互相关联的学习目标可根据基础会计学科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的特点来设定成四类: (1) 掌握具体的知识(了解或理解某知识点,或能进一步分析、比较、归类等); (2) 展示一定的表现性技能(如查找错账、更正错账等); (3) 创建出作品或成果(如填制完成的凭证); (4) 培养一定的情感态度(如诚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也就是目标必须清晰准确,用学生能理解的词语表述出来,便于他们评价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2. 评价方法的选择及适用情况。
根据职高学生的特点与学习目标,适合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选择性反映评价、表现性评价、交流式评价。
选择性反映评价是指所有的客观试题,例如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简单的填空题,即标准化测试。基础会计课程有很多概念及分类等基本知识,考查对这类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性反映评价是使用最多也最有效的方法;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也可以用,比如让学生选出最能表达自己想法的选项。
表现性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观察,根据他们的表现水平做出判断。编写分录、填制凭证、记账、编制报表等基础会计内容具很强的实践性,而表现性评价既可以评价学生展现某种技能的水平,也可以直接评价学生作品,能够评价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面对困难的态度、与人合作的精神等方面。
交流式评价主要指通过直接和学生交谈而获取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有用信息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包括在课堂问答、面谈、课堂讨论、口头测验、学习日志、与同学的交流等。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或同学生交流他们的感受,了解学生的态度、兴趣、价值观,也可以对表现性技能或成果所包含的知识进行评价,例如应用借贷记账法编写分录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方法,这种出声的思考很适合考查会计原理的应用过程。
综上所述,要在课堂时间内有效地实现目标,最主要的是确定所选用的评价方法是否与目标最匹配,适合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的组合如下图所示。
学习目标与评价方法匹配图
三、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学习评价的具体实施
1. 目标的具体化。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 (第三版) 第四章第二节,根据课程目标与教科书及配套参考书,学生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1) 掌握具体的知识:能说出原始凭证的概念和种类,判别原始凭证的种类、能作比较或归类;能说出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原始凭证的填制及审核要求,知道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里找到这些知识。 (2) 展现表现性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原始凭证准确描述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或根据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选出应当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填制、审核企业常见的原始凭证。 (3) 创建成果:学生独立填写完成的原始凭证。 (4) 情感态度的目标:“我能填好原始凭证”;“这内容在工作生活中都会有用”;“要仔细才能做好”;“我要练好写字(或熟练操作开票机)”等等。学习目标要明确地揭示出学生在学习之后应该是什么样子,避免空洞抽象,以真正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并能够据此判断学生是否达标。
2. 评价方法应用列举。
(1)选择性反映评价的应用。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首先确定要评价的具体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点具体化为测试题目。这其实是以指导性练习形式表现出来的基础知识的重点,例如该节有关原始凭证种类的内容设置题目如下:
单项选择题:原始凭证按其取得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
A.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B.单式记账凭证和复式记账凭证
C.一次原始凭证和累计原始凭证
D.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多项选择题:限额领料单同时属于()。
A.原始凭证B.记账凭证C.累计原始凭证
D.一次原始凭证E.自制原始凭证
判断题:外来原始凭证是由外单位填制的,而自制原始凭证则是由本单位财会人员填制的。()
这类题目可以运用堂上测试,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分层设置,诊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快结束时参与列出这节课基础知识的重要命题。
(2)表现性评价的应用。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或以作品来展现某种能力的评价,因此,必须先将学习目标分解为构成表现成果的可观察的具体行为,设置能够引发学生表现以供观察和判断的表现性任务,并制订评价这些行为优劣的标准。
例如要评价学生审核常见的原始凭证学习情况,教师可设计一些包含各类问题的原始凭证并发放,让学生审核并正确处理不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这时观察学生作为会计人员能否按要求与规定的内容审核原始凭证,以及面对不符合法规制度的原始凭证,内容不完全、手续不完备、数字有差错的原始凭证,伪造或涂改等不真实的原始凭证,其作出的处理行为是否符合要求。
会计的学习目标往往同时包括技能和成果,例如填制一张发票,既能观察学生是否按规定的要求逐步填写,也能通过考查学生填写完毕的发票来判断是否反映了所要求具备的能力。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中可直接观察和评价他们的表现,也可以请合格的外来专家,甚至可以考虑教会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及成果,以及互相评价彼此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方面。
(3)交流式评价的应用。交流式评价是通过与学生互动来评价重要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明确要评价的学习目标后可将这些目标转换为清晰、具体的问题,以得到有关信息。
例如企业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取得或填制了相应的原始凭证,对于如何识别原始凭证存在的问题和辨别原始凭证的真伪,可以要求学生把如何审核一张原始凭证的思考过程讲述出来:“你是采取怎样的步骤判断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合规的?”可以了解到学生应用知识的丰富信息,来评价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又如教师可以就学生填写的领料单有针对性地提问:“你认为这张凭证是毫无问题的吗?为什么?”“讲讲如何把这张原始凭证分解为各项基本内容?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领料单和限额领料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它应该归入哪一类原始凭证?”
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是评价与教学的有效结合,能深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给学生提供成功的信息,对于错误则可以立即纠正。除了教师对学生的问与答,还可以采取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学生自己成为评价者。这是自我反馈、互相学习的过程,可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高。
四、问题与思考
1. 关于评价标准的思考。
很多时候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流于形式,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评价为什么“好”或“差”,“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并不清楚,评价时甚至很随意,学生对其结果并不重视,学习评价变成了例行公事,毫无价值。因此必须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概括性的、含糊不清的词语应尽量避免使用,要使用具体的描述性语言说明不同的学习表现或者提供合理有效的例证以供判断。例如从过去的学生作业中选出几张填制的原始凭证作为范例或以几段录像显示的操作过程来合理描述各个水平所达的学习程度;又如在小组合作中要评价的某项表现:A.我倾听他人发表意见,不会打断他们;B.我一般来说会倾听他人发表看法,但有时我会分心,有时会打断别人;C.我根本不听别人在讲什么。这类具体的描述比直接判断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态度为好、中、差之类更能让学生认同和接受,起到促使学生改进提高的作用。当然这会显得很繁琐,但可以考虑在每次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进行评价,使学生逐步熟悉评价标准,让学习评价发挥相应的作用。
2. 关于学生参与评价的思考。
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效用就应该开放学习评价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要在同等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氛围下以及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让学生完全参与评价。通常认为学生参与评价就是让学生自评或互评,实际上应着眼于整个过程,比如让学生参与制定评价目标,建议新的评价方法与评分规则,设计核查记录表,应用评分规则来评估自己的表现等等。例如针对签发转账支票内容的学习,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制定了简单可行的评分规则:转账支票填写共15处,每处1分;签章2处,每处1分;剪开1分等。在接下来的操作与评价活动中,学生均有出色表现。事实证明,通过参与评价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内化,更有效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并且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蒋碧艳, 梁红京编著.学习评价研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Albert Oosterhof著.谭文明, 罗兴娟译.开发和运用课堂评估[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关键词】生态环境 评价 保护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谈论应该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呢?又该如何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呢?本文即试图对此概念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简单的说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
生态影响评价则是指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以强化环境管理;可以保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再生能力;可以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可以保护生存性资源、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等等。由此,我们需要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具体说来,生态环境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1)判断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以之作为尺度,对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生态环境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借此来了解生态环境的状态,了解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有多大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2)预测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我们现今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付诸努力来改善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尽力而维持现状的。同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来预测生态环境的未来状态,并预测在未来的时间内,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哪些合理的行动措施。
(3)选择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哪些,并且可以按照其重要性又或者其他标准一一排序,从而确定我们首先要采取什么措施来使生态环境更美好。
(4)指导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确立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所在,并以此作为我们未来行为的准则和指导。同时,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判断,以便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
那么,既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评价呢?或者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准绳、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其制定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和程序,以保证其科学性和权威性。评价的原则主要有:要符合国情,有严格的科学检测为背景,并且合理可行;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实验以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统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以与国际接轨。制定生态环境评价的程序通常是要从各个相关的领域抽调骨干力量建立多学科编制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初步拟定分级标准;进行可行性调查和验证;最后进行审批并正式颁布实施。
简单的说,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有两大类:1)两级六类,包括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地方污染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方法标准、国家环境物质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六类;2)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行业规范、地方环境规划、背景或本底值、类比对象等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制定后,为保证其得到正确的贯彻实施,还需要加强监督。此监督工作主要由各级环保部门负责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县环保局负责对本行政区环境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并通过环保局监测站具体执行。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使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干净的、协调的生态环境中,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要身体力行,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保护生物界多样的、珍稀的和濒危的物种,对各种破坏行为予以严厉的制止;保护植被,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保护各种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质量;减少大气污染,减少气体排放、控制污染的生态影响;合理选址、合理利用土地、加强生态系统的监测;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健全管理体制、健全有关生态资源保护的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刊
作者简介: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表】推荐阅读: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模板05-27
工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06-2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10-13
内部控制小论文05-26
内部控制制度流程09-27
银行内部控制总结10-15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10-19
开题报告内部控制11-07
内部控制审计小结11-08
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