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的作者及简介(精选10篇)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搜集所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七篇。大部分把人比喻为动物来讽刺。
《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与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不同,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例如,《狐狸和山羊》告诫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 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安全地生活下去的.。
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寓言》意为伊索的寓言集,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一小 部分是后人创作,寄在伊索这位大师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文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人们常常忽略它,然而它的价值并不亚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和悲剧。《伊索寓言》大部分是拟人化的动物寓言,少部分以普通人或神为主人 公。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或揭示早期人类生活状态,或隐喻抽象的道理,或暗示人类的种种秉性和品行,多维的凸显了古希腊民族本真的性格。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
《伊索寓言》,来自民间,所以社会低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好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蚊子和狮子》、《狼来了》《公鸡与宝石》《北风与太阳》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这是世界上拥有读者第二多的一本书,它对西方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影响最大。它是东西方民间文学的精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也是影响人类文化的80本书之一,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欧洲寓言发展史上,古希腊寓言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欧洲寓言发展的先河,并且影响到其后欧洲寓言发展的全过程,寓言本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智慧,包括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现传的《伊索寓言》根据各种传世抄本编集而成,包括寓言300多则,其中有些寓言脍炙人口。《伊索寓言》中的动物除了有些动物外,一般尚无固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狐狸、狼等,有时被赋予反面性格,有时则受到肯定,通过把动物拟人化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这些动物故事无疑是虚构的,然而又很自然、逼真。这与后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征是不一样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有效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 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 不知古人之身处, 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 一直以来是客观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原则和方法, 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也成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导入新课、揭题解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渐渐地成了当今不少语文课堂铁打不动的“三步曲”定式, 模式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追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作者及背景介绍是为解读文本服务的, 是否每一篇文本新授时都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如何凸现作者及背景简介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一、把握简介的时机, 适时推出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用好作者 (或背景) 简介可以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深刻。但是, 我们发现教师简介文本作者 (或写作背景) 的时机往往不当, 较多的体现在过早的呈现, 甚至先给学生一个文本解读的结论, 让学生根据结论在文中寻找例证, 学生往往丧失了体验和探究的欲望。牵强的赏读, 违心的附和, 不时出现在语文课堂上。
如一位老师执教《天上的街市》, 在导入新课后, 教师通过大屏幕投影进行展示——
写作背景:1921~1923年, 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 “五四”运动高潮已过, 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 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 苦闷感伤, 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 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一时期, 1921年10月24日, 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 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
……
这样的背景简介, 过早地将教师 (或教参) 的阅读成果呈现给了学生。以教师的理解或教参的答案代替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还怎能读出自己的个性感悟, 学生生动鲜活的情思又怎会在课堂上轻舞飞扬?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 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景的创设, 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 找准教学的起点, 把文本的解读权交给学生, 循着学生的思路, 在学生“愤”“悱”之时适时简介背景, 才能真正起到实效。
如果把刚才的教学设计调整一下, 效果就大不一样, 有位老师是这样来设计的——
导入新课后, 直面文本, 设计了四个层面的解读“读出音乐的美、读出画面的美、读出情感的美、读出语言的美”, 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了几个来回, 其中在“读出情感的美”环节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改写?
(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改写传说的作用)
教师:背景介绍 (同上略)
在探究中, 当学生的理解有所偏误, 思路不通畅, 想像欠合理时, 教师适时推出背景介绍, 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领悟了作品的情感。
二、选好简介的角度, 适当展示
不少老师在简介作者时往往洋洋洒洒从作者的出生一直说到去世, 为了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还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作者在各个时期的照片、居住环境的图片甚至祖宗八代都一一罗列出来, 好像不介绍“好”就对不起学生, 就不能显示出教者的水平。学生面对图文并茂的几百字简介往往也是雾里看花, 走马观花, 看看作者的标准像, 感觉这个帅哥还不错, 瞧瞧作者的生活照, 觉得那个老头蛮有意思。这样的简介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 挤去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宝贵时间, 渐渐远离了作者 (或背景) 简介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初衷。
其实, 简介姓“简”, 一切从服务于文本解读的需要角度出发, 应当“不蔓不枝”, 选好简介的角度, 适当展示, 不能变成关于作者及背景的专题讲座。
角度之一:梳理筛选, 理清头绪。
简介重要作者时, 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应选好角度梳理筛选, 理清头绪, 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印象, 可从四个方面入手:名 (字、号) 、时 (地) 、评 (后人对作家的评价) 、作 (代表作) 。
如在教学《多收了三五斗》时对叶圣陶的简介——
名——叶圣陶
时——现代 (地——江苏苏州)
评——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作——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角度之二:有所侧重, 突出要点。
介绍作者应有所侧重, 特别在学习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时, 应从有利于学生赏析文本的角度出发, 就某一方面有重点地介绍作者, 做到既有开阔的视野, 又有新颖的角度;既重点突出, 又注意到内容深度的挖掘, 从而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好的基础。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鲁迅的作品共7篇:《社戏》 (七年级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年级下册) 、《孔乙已》 (八年级下册) 、《故乡》 (九年级上册) 、《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雪》 (九年级下册) 。对作者鲁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不必每一次都面面俱到, 宜结合所学文本, 有重点的简介。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侧重简介鲁迅先生童年上学的境况;教学《藤野先生》, 侧重介绍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求学的心路历程;教学散文诗《雪》, 侧重简介作者当时的生活、思想情况以及鲁迅本人的性格 (柔软和坚硬) , 借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描写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所蕴含的深意, 从而更好地透过字面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角度之三:比较整合, 求同存异。
对一些有联系又有差异的作者可以通过比较介绍, 在整合中, 求同存异, 可以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比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包括生平事迹、创作风格、时代背景、个性人格等。
例如, 对范仲淹与欧阳修的比较——
1. 联系之处:
同是北宋的文学家, 庆历名臣, 身世相似, 都是幼年丧父, 都官至参知政事 (副宰相) , 政治主张相同, 要求改良, 欧阳修早年支持范仲淹, “庆历新政”推行遭保守派阻挠而失败, 都相继被贬谪。
2. 差异之处:
(1) 谥号不同, 范仲淹谥号“文正”;欧阳修谥号“文忠”。
可以适当补充介绍“宋朝的谥号大体规则”。 (文官杰出的人员, 谥号“文”字开头, 武官杰出的人员, 谥号“武”字开头。文官单谥“文”一个字为最高, 武官单谥“武”一个字为最高。两字谥号中, “文”后面的第二字, 按照高低顺序排队, 依次为“正忠恭成端恪襄顺”;两字谥号中, “武”后面的第二字, 按照高低顺序排队, 依次为“忠勇穆刚德烈恭壮”。)
可见, 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和影响, “文正”成为此后士大夫的追求。清代时候, 有“唯‘文正’则不敢拟, 出自特恩”的说法 (《清史稿·礼志十二·凶礼二·赐谥条》) , 如曾国藩。
(2) 文学创作的风格不同。
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安抚使, 防御西夏侵犯。在任上时, 曾令“西贼闻之惊破胆”, 名重天下。工于诗、词、散文。一生论著甚丰, 词仅有5首传世, 风格清新刚劲, 开宋代豪放词先河。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 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 在散文理论上, 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 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 气势旺盛, 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 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
基于以上的比较与整合, 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 可从范仲淹时任参知政事, 有志于天下, 结合他与滕子京同年进士, 曾共同防御边郡, 抗击西夏入侵等背景的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领悟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教学《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 可从他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主张抗击西夏侵扰的背景及豪放词风的角度, 引导学生领悟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情怀以及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教学《醉翁亭记》, 可从欧阳修的政治主张及散文风格的角度, 领悟文本的主旨及特色。同时适当提醒学生对两人加以区别。
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比较整合, 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是这样介绍背景的——
(在学生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后)
师: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和“独”。“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 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 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 是在同一个地方, 因此, 《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 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 他很失意。因此, 我们读他的文章, 读《小石潭记》, 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
这里余老师很巧妙地将《江雪》与《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整合在一起, 通过比较求同, 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 扫清了文本阅读的障碍, 很自然地将文本阅读由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引向再读时的深刻感悟, 实在高妙。
三、凸显简介的主体, 适可解说
简介作者或背景, 老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主讲人, 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作“专题报告”, 学生在下面听得恹恹欲睡。不顾学生实际, 无视学生求新的心理特点, 一味硬性灌输和机械说教, 其效果必然是“一厢情愿”, 费时费力, 事与愿违。
“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原则, 同样适用于简介作者 (或背景) 。还“主动权”给学生,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 老师适可解说, 效果更好。
请看余映潮老师教学《狼》的片段——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狼》这篇文章。下面一起来抢答几个问题。《狼》的作者是——一起来说。
生:蒲松龄。
师:他所处的朝代是——
生:清朝。
师:《狼》这篇课文选自于他的小说集——
生:《聊斋志异》。
师:《聊斋志异》是什么意思?
(学生不能回答)
师:那老师来告诉大家。“聊斋”就是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 是记叙的意思。“异”呢, 就是奇异的故事。
余老师没有一上课就简介作者, 而是从学情出发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采用抢答的方式, 让学生来回答作者的有关简介。当学生不能回答时, 接过话茬通过讲解, 精要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书名的含义。这样的简介, 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无小节, 每一个细节的有效与否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简介作者 (或写作背景) 亦然。只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适时、适当、适可简介作者 (或写作背景)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不懈探索的刻苦精神, 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自主度和参与度, 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由“学会”到“会学”, 对学生的成长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1901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据斯维尔德洛夫夫人的回忆录《斯维尔德洛夫》所载:由于《海燕》这首散文诗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沙皇政府才认识到高尔基的危险性,于是不经审讯就决定把他放逐到库尔斯产克去。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为高尔基送行。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来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地喜爱高尔基”。示威结束时,一位大学生激动地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力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
戈宝权同志根据《高尔基全集》翻译,编入本书时,由译者作了修改。《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历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笔名。
《海燕》发表后,立即引起广大读者注意,成为进行革命宣传斗争的有力武器。列宁非常喜欢这首革命诗歌。他在1906年写的《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一文中,曾经引用这篇作品,并且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作结束语。
作者简介
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离骚
朝代:唐代
作者:陆龟蒙
原文: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作者简介:
陆龟蒙(?~公元881年):字鲁望,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唐朝文学家、农学家、藏书家。
他年轻时豪放,通六经大义,尤精《春秋》。举进士不第后,从湖州刺史张博门下游,隐居松江甫里,人称“甫里先生”。置园顾渚山下,不与流俗交接,常乘船设蓬席,备束书、茶、笔、勺具, 任游江湖间。所作诗文对晚唐时弊多所抨击。诗以咏物写景为多。家多藏书,史称其“癖好藏书”,收藏多至3万卷。每得一本珍本图书,熟读背诵后加以抄录,并多加校雠后再行抄写,以至于每书有一副本保存。借人一书,一旦有破损和“篇秩坏舛”,必加以“辑褫刊正”。与当朝有藏书者多诗词酬唱,曾与徐修矩和诗有《奉和袭美二游诗·徐诗》曰:“伟矣开元中,王道真平平。八万五千卷一一皆涂铅”。后封官左拾遗,未到任即卒。编著有《笠泽丛书》4卷。另有《杂讽九首》、《耒耜经》、《小名录》、《甫里集》等,宋叶茵辑有《唐甫里先生文集》。
他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是唐朝隐逸诗人的代表。
一、材料和方法
首先, 对新闻出版广电局2014第一批认定的福建省学术期刊名单进行总计, 总共有113种。属于是由高校主办或主管的学报共48种, 每个高校情况不一, 有的高校出版4本或5本学术期刊, 比如由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的有5本学术期刊, 分别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和《外国语言文学》共5本;有的高校出版2本, 比如闽南师范大学, 分别为《闽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闽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版) 》;也有的是综合刊, 只有1本, 比如武夷学院只有《武夷学院学报》1本。
其次, 对于这48种学报, 以抽取2015年第1期学报为对比分析资料, 对作者简介刊载的情况进行统计, 当然, 这里还有一个小的范围界定, 兼于学报的作者群主要是高校老师, 所以统计对比也是以此为对比资料, 也就是说, 是对比分析的学报发表高校老师的文章, 在“作者简介”这一栏中内容的对比分析。统计项目分别包括第一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学历、职称、研究方向以及电子邮箱, 等9项指标进行了统计, 出现1项标志就视为该刊选用了该项标志, 计算各项所占构成比。
二、“作者简介”内容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 可以看出, 这48种期刊, 除个别期刊外, 几乎都刊登作者简介, 刊登率为92%, 作者简介的内容也侧重于作者基本信息的介绍, 包括姓名, 性别, 出生年和研究方向, 而对于电子邮箱, 学术交流方面则有所忽视, 这一问题值得关注和加强, 因为, 作者简介的内容一个是应用价值另外一个是学术交流功能, 两者不可或缺, 而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和联系, 电子邮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再者也方便学报编辑找寻审稿专家。因此, 应在作者简介一栏中补充作者的电子邮箱, 而福建省这48中学报刊登电子邮箱的比率还不到30%, 也是“作者简介”刊载率较低的。这一功能不应忽视, 要加强和完善。
三、“作者简介”写作规范的探讨
从学术期刊设立“作者简介”栏的作用和目的来看, “作者简介”栏的内容应重点突出作者的基本信息, 特别是作者的专业信息和联络信息[2], 我们可以一一来探讨这几个内容的作用以及有没有设置的必要性。首要的一个前提是“作者简介”这一栏应该设置, 作为科学技术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工具的学术期刊, 为了促进学术交流, 提供便捷的交流方式, 应该刊登作者简介。[3]那么刊登的具体内容应该有哪些?又该如何来写和规范呢?
1.作者姓名, 应该保留。作者姓名是作者最基本信息, 作者署名也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应该编辑作者姓名。
2.性别, 出生年是否保留, 有待商榷。保留可更加完善作者的基本信息, 也有利于学报对科研论文性别、年龄层次统计的分析, 但也有人提出, 是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作者的隐私权, 与文章没有任何关系。对于此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发给作者, 征求作者的意见。作者个人倾向要保留, 因为有利于对科研论文统计的分析。至于说到隐私权, 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 [4]在作者简介这一栏中, 写出性别和出生年, 就认定侵犯作者的隐私权, 未免牵强。当然, 该不该刊登,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商榷。
3.民族, 籍贯应该删去。民族, 籍贯问题, 对于科研论文地区分布的统计已无实际意义, 因为一般人填写的籍贯大多是自己的祖籍, 而当今社会人才流动非常普遍, 也有些甚至几代人都不曾在那里生活过, 所以这一项可以省去。[2]
4.学历, 职称应该保留。学历、职称保留, 有利于反映学报的水平, 实力和学报作者群的特点。但也有专家建议删去, 认为这与文章内容无关, 但与学报工作有关, 有利于学报科研成果的统计和分析。因此, 应该保留。
5.研究方向、电子邮箱必修保留。原因是, 作者的研究方向, 有利于编辑选择和筛选审稿专家;有利于学报建立科学有效的专家审稿库, 另外, 是否选择一个专业对口的审稿专家, 对文章的审稿结果也有影响。在学报实际工作过程中, 有时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专家, 审稿结果不够专业, 有的作者也会对审稿结果有意见, 引起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随着审稿人的年龄, 职称和研究方向的变化, 编辑选择审稿人时也应作相应的调整。[7]因此, 研究方向应该保留。通过统计可以看出, 有大约58%的学报有刊登研究方向, 因而应补充。对于电子邮箱的刊登, 48种学报只有不到30%的学报有刊登, 这就弱化了学报学术交流的功能。有关研究统计, 国外的学术期刊更注重在作者简介中介绍作者的电子邮箱, 其原因有可能与光盘版导向有关, 最主要的而是由于我国学术论文刊登出来后, 同行间的交流不如国外频繁, 众所周知, 国外的学术交流已蔚然成风, 一篇论文刊登以后, 短时间内会有很多感兴趣的读者向作者索要资料, 或请教问题。[3]因此, 应把作者的电子邮箱加进去, 切实发挥学报“作者简介”的学术交流功能。
四、结语
作者简介的意义和价值不应忽视, 对作者、读者和编辑有不可小觑的功能和意义, 通过对福建省48种学术期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都强调对作者基本信息的介绍, 而弱化学术交流的功能。因而, 建议学报今后在“作者简介”著录的格式和内容采用时, 有几个必备要素要有, 主要包括:作者姓名, 主要研究方向和电子邮箱、而学历、职称最好要有, 至于籍贯、性别可不用写。这样即维护了作者的隐私权也有利于保护作者公平发表成果的权利。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编辑委员会.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试行) [S].1999-01-20.
[2]韦吉锋.试论学术期刊规范对“作者简介“规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 :122.
[3]周仁惠.国内外学术期刊刊登作者简介情况对比分析[J].编辑学报, 2007 (6) :421.
[4]辛钧志.科技期刊作者简介的编排[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1 (6) :490.
[5]乔文龙.关于学术期刊刊载论文“作者简介“栏内容的探讨[J].编辑学报, 2001 (增刊) :33.
[6]马奋华.“作者简介”应有助于科技期刊遴选审稿专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4) :557.
【原文】
瑞雪满京都,宫殿尽成银阙。常对素光遥望,是江梅时节。
如今江上见寒梅,幽香自清绝。重看落英残艳,想飘零如雪。
【作者简介】:
蔡襄(10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旧唐书·柳宗元传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 两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由于前八记都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天宝十五年,唐玄宗采纳了新任宰相房礯等人的建议,传下“制置”的.诏旨,将四个儿子分置四方,对叛军造成分进合围的态势。不料太子李亨却在此诏命之前已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自行接了帝位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元年,尊奉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得知虽心中不乐,但一来年岁已高,二来考虑到自己在位上引发了叛乱,心中内疚,面对既成的事实也就没有追究。然而永王李縕,正当盛年,身强力壮,雄心勃勃,对太子李亨擅自称帝,心存不满,便没有奉旨入蜀,反而移师江夏,继续扩充军队,召募人才,以便与肃宗李亨分庭抗礼。李白也因此不幸受骗,入其幕府,而后被捕下狱,终被流放夜郎。这是后话。且说李白此时因其妻思弟心切,欲上豫章看望弟弟,遂离开宣城,到距豫章很近的庐山隐居。庐山乃天下名山,景色秀丽无双,李白观察日九,爱之深切,写下不少诗篇赞美庐山美景。《望庐山瀑布》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三国演义》创作背景
《三国演义》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其一是关于三国史事的历史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丰富,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作为幸存者和直接的见证人,这两位作者在写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整理先烈们的斗争事迹,加以集中、提炼、进行艺术再创造。历时十年之久,完成了这部气势恢宏的作品。
《红岩》内容简介
小说以解放前夕“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我斗争为主线,展开了对当时国统区阶级斗争全貌的描写。
全书通过三条斗争线索(集中营的狱中斗争、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和地下工作、农村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形成纷繁的斗争场面;同时又用川东地下党机关报《挺进报》的斗争情节把这三条斗争线索联结起来,汇聚到狱中斗争上,集中描写革命者为迎接全国解放,挫败敌人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
作者以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再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同时对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很有特色,既揭示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又不流于脸谱化。作品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被誉为“革命的教科书”。
【红岩的作者及简介】推荐阅读:
清明诗词解析及作者简介10-11
《采莲曲》唐诗鉴赏及作者简介06-03
古诗的作者简介11-11
不变的信念---读《红岩》有感红岩12-10
小作者简介06-07
老人与海作者简介10-05
红岩的好词好句06-21
《鲁宾逊漂流记》作者简介10-05
大学生的红岩阅读笔记10-27
全唐诗《古意》的作者介绍及注释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