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读书笔记(精选10篇)
天地之间最珍贵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生命。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思考了这个问题,古语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以热爱生命为荣,戕害生命为耻。无独有偶,在20世纪的西方,同样出现了有关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即“敬畏生命”的伦理学。
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念。
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为什么要敬畏一切生命?这就是生命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不可分割。于是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譬如弘一法师,法师涵容待人,恬淡处世,并有“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之语。事实上,法师也做到了“以仁义养天下万物”,在弘一法师第二次大病之时,在自己所居住的草庵附近发现四匣养蜂因误食毒花,一匣竟有百数死去,弘一法师便与诸师行施食法,超度亡蜂。甚至在弘一法师去时也不忘嘱咐弟子将四个小碗盛满水填至装遗体的龛的四脚,以免蚂蚁嗅味走上,致焚化时损害蚂蚁生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生命,内心的慈悲与外部的行动达到高度统一,这便是一代宗师,一个道德顶端的长者对生命的敬畏。
其实,我认为敬畏生命的伦理是与儒家的“仁”“爱”和道家的“道法自然”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儒家的仁体现着一种博爱的胸襟、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是一种克己复礼的伦理道德。敬畏生命有着儒家“仁爱”的要求甚至将范围扩展到了对一切生命的关怀,达到以仁义养天下万物。在道家的“道法自然”上,道家倡导顺应自然,顺应命运。同样,由于敬畏生命的生命意志,人的内心才能深刻的顺从命运、肯定人生,领悟到精神自我肯定的奥秘。在哲学层面上来说,敬畏生命甚至比儒家、道家的伦理道德更加全面。可以说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所开拓的领域是全新全面的,是可以指导人类达到真正教养的基本原理,用另一种更直白的方法来说,就是将人道付诸实践。现代社会的生态伦理学也可以说是以人道对待万物,是敬畏生命,但是对于现代这个机械化的时代来说,我觉得敬畏生命的伦理道德更显重要。为了发展经济,工厂冒出了滚滚浓烟,田地里洒满化学药物,树木急剧减少,就像《寂静的春天》里所描述的那样:“清晨早起,原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美妙歌声,而现在却只是异常寂静。鸟儿的歌声突然沉寂了,鸟儿给予我们这个世界的色彩、美丽和乐趣也因某些地方尚未感受其作用而被忽视,以至现在鸟儿悄然绝迹。”同样的,史怀泽也说过,“人类已经失去了预见和自制的能力,它将随着毁灭地球而完结。”
于是,在《敬畏生命》这本书里,我也看到了史怀泽试图建立一种文明哲学来解决人类因高速发展而带来种种危机的决心,他对于现代国家转型为文化国家的看法,使我真正感叹敬畏生命的重要性,现代国家的发展不应仅仅追求物质的高速发展,还要顾及到群众的精神化,不断反省,透彻思考。其实关于这点现在各国都是考虑到的,比如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观,以及联合国定期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等等都是重视自然平衡保护环境的表现。虽然人类清晰的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是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够平等的对待生命并付诸行动,仅靠国与国之间的协定和有志之士的行动又能改变多少?还有,各国发展并不平衡,发达国家遵守环保协定可以减少生产,但是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对于生产的需要甚至大于保护生态的需要,他们亟需发展经济来占领一席之地。另外,如今这个时代虽然没有了像一战二战那样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如今的各国也是十分重视自己的军备力量,再加上军事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核武器对别国的威慑力,各国也在不断的研究加强军备力量,各种武器的制作研发尤其是核武器会使多少地荒废,使多少动物失去家园?而这也是对我们人类生命的威胁。所以,在如今的时代,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军事方面,我们人类都应认真平等的对待生命,维护自然平衡,竭力保证发展与保护的不冲突。
《敬畏生命》书中有言:“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敬畏生命本身就是善,这种善既有自善又有他善。关于自善,便是自己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就是承担的对个人的责任,而尊重自己的生命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保全和自由。保全自己的生命是毋庸置疑的,而自由,便是自己去走自己的人生路,怎样欢喜怎样去走,自己决定的路,中间纠葛苦闷自己也一臂承担。关于他善,即超个人责任,也就是对其他生命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担起超个人责任,维护尽可能多的人道,关怀他周围的所有人和生命的命运,给予需要他的生命真正的人道帮助。而对于这种善,《敬畏生命》中要求每个人都要把生命的一部分贡献出来去帮助关怀其他的生命,与周围生命休戚与共。我对此深有疑问。举个例子,在池塘中只有一只鳄鱼和一个人,鳄鱼很饿要饿死了,那么人就应该体会鳄鱼的感受献出生命去吗?诚然,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也提到过保全自己生命和牺牲其他生命的问题,他认为虽然这种行为是无可避免的,但这是非伦理有过失的,是由于自然的本能衍生的,是无奈的,并且生命不分等级,人要有自责的意识。培根说善也分积极和消极,积极的善是以自善为基础的,要以理智为引导的。同样,敬畏生命作为一种善是应该有个前提的,我认为这个前提便是自善,也许有人会反驳说舍己救人便不是善了吗?但是我们要明白,自善是有自由这层意思的,这种自由便是自己做决定,舍己救人是当事人根据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客观情况自己对自己的生命做的选择,这不就是自善吗?因此,我认为自善应是我们在敬畏生命的伦理中要首先考虑的,当然,自责也是必不可少的--人必须有“自责”的意识,如果人类认为自己有权力毁灭别的生命,他总有一天会走到毁灭与自己类似的生命或自我毁灭的地步。
生命,也是很变化多端的,你好好使用它,它就变得多姿多彩,你白白糟蹋它,它就变得枯燥无味,生命也是脆弱的,它被毁掉一次就不可再来,但生命也是顽强的,即使是一株小苗也能也能在石缝中生长。
飞蛾尚知求生。在绝境中也不要放弃生命,就连飞蛾都明白这一点,何况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呢?小苗在石缝中生长,可以使短暂的生命变得更美,小苗也知道这一点,何况我们人类呢?
每个人不论你是健康的还是残疾的,只要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你就会发现美丽的奇迹。
啊!要是人类把生命的最后一天当做自己人生中最灿烂的一刻来珍惜该有多好!这样就会警醒人们更早的懂得要珍惜生命。
最近,我在语文课上学了一篇课文,叫《生命生命》。我被课文中“飞蛾求生”所感动了。课文中主要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和“静听心跳”等热爱生命的三件小事。说明了生命的意义。当我读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时,我深深地领悟到了,作者对生命的了解有多深。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领悟令我敬佩。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起了贝多芬。他双耳失聪,本来这个消息令他绝望了。但是,后来他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凭着他对音乐的热爱,创作了许多音乐名著。
我领悟到了:生命只有回头看时才了解,而生活必须向前,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我们对它的使用。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
《生命生命》主要通过讲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小瓜苗和用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的三件事,写出了生命的意义。
当我读到虽然生命暂短,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话时,我的感受很深刻。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
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对中最优秀的跳马选手,她曾多次参加国际比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7月21日晚,桑兰在跳马比赛时从马箱上摔了下来。经医生诊断,她的第六根和第七根脊椎骨骨折。得知伤势后,桑兰非常坚强。队友来探望她,都失声痛哭,但桑兰却没掉眼泪。每天上午和下午,她都忍着剧痛配合医生治疗,用微笑承受着一切。她用惊人的毅力给所以瘫痪者做出了榜样。
还有我们班的刘宇诗同学,虽然她的脚受伤了,却坚持回校上课。她可以在家里看电视、睡觉,但她却很珍惜时间,每天都坐者轮椅回来学习。我们生活中的这些人都启示着我们要热爱生命。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并细细品味了《感悟生命》这本书,确实是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世间万物,唯有生命最为珍贵,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人生短暂,生命弥足珍贵。一个真正的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是不会放弃生的希望的。因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它属于我们只能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决不能放弃生的希望和抉择。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失去生命,就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权利。一粒种子,一只蚂蚁,都联系着一条小小的生命,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中,是人类用一颗热爱生命的恒心,编制了一条文明的生命之河。双耳失聪却创作出世界名曲的贝多芬,轮椅上的勇士霍金,遭遇宫刑愤而作书的司马迁……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变得伟大?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自强不息?哦,是生命,是生命那火一般的力量,让对他们而言不公平的命运变得熠熠生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斯为浩劫,诚为国殇,5·12大地震中多少生灵丧生?血泪之地,生民之哀,家国之痛。当数以万计的生命失去了迂回与生还,也同时将我们所有人带向了悲伤与疼痛。那些永远静默于废墟下的生命,足以让我们低首致哀。但那些在灾难来临之时,坚强捍卫自己与他人生命的勇士不更让人崇敬吗?舍身救人又跪地大哭“再救一个”的消防战
士荆利杰,救出10多名同学自己被压废墟下50小时失去右腿的13岁女生何翠青,身体被砸成了三段而
双手仍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的人民教师向倩…… 生命仅仅是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甚至短暂得如同天穹中一颗消隐的流星,那么我们不是应该让生命绽放更多的光彩吗?蒙田在他的《热爱生命》一文写到:“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
充实。”塞涅卡也曾说:“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 是的,生命于人只有一次,生命该何时何地何因终结,谁也无法预料。但伟人在身后留下一座丰碑,哲学家在身后留下博大深遂的思想,诗人在身后留下慑人心魄的情感,画家在身后留下瑰丽珍贵的遗产…… 我们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员,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应该让自己生命里的一切思想、情怀、品格盛开成三月如诗如画的原野,在寂寥的人生路途上,用生命去唱一支热烈而充实的歌。这样,才算得上是善待生命,不负年华。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我们能够做许许多多有益的事。我们能够为他人带来欢乐,能够为他人减轻痛苦,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这就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所以 ,正确认识生命的重要意义,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者。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当明白人们活着的信念,多半是为了得到赞美,获得更多人的承认;当发现你所承担的角色有高低之分时,你要快乐、勇敢、自珍,不要因为职业的低微而轻放自己,不要因为些微的不如意而自卑自弃,更不要因生活中出现的
某种小插曲而暗淡生命。你要怀有健康而珍惜的目光善待自己的生命,你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去维护、浇灌自己的生命之花。你的信念首先要告慰自己,不要因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私下扭曲生命的辉煌,更不能轻言放弃生命的脉搏。
52年前,冰心先生写过一篇散文《谈生命》,发表于当时京沪铁路管理局主办的《京沪周刊》第1卷第27期。《京沪周刊》是份小而冷僻的综合性刊物,以报道铁路新闻,探讨铁路修建为主,兼及时事经济,文艺只是点缀。因此,冰心先生这篇情感真挚深邃,文笔清新柔美的散文长期湮没,为各种冰心作品集和研究资料集,包括迄今搜录最为齐全的《冰心文集》(六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冰心全集》(八卷本,海峡文艺出版社)所失收,不为人知。
现在,冰心先生走了。她老人家的谢世,标志着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后一位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作家隐入了历史。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我未能有幸亲承冰心先生謦,但我想起她老人家90年代初以来给我的好几封亲笔信,想起她赠我的题词,想起她慨然惠允担任我参与主编的民国女作家小说经典“虹影”丛书的名誉主编,对她老人家的宽厚、亲切和关爱,一直心存感激。为表示我的深切的哀悼之情,现把这篇半年前无意中得之于冷摊的先生佚文《谈生命》公之于世,以为纪念。
在我看来,冰心先生与世纪同龄的生命是坚定的,正直的,是完全融合在她的多姿多彩的创作之中的。在这篇用诗一般的语言写成的《谈生命》中,先生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冰心先生在她漫长的生命中有快乐,也有痛苦,更有大痛苦,她与读者同快乐,也与读者同痛苦,七十余年如一日,从而成就了她的璀璨瑰丽的生命。她虽然未能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但她的生命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同在,与一代又一代的千万读者同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同在。冰心先生走而无憾。
作为铁路运输工作者,不仅仅要确保运输畅通,更重要的是要确保运输安全。就安全工作来讲,当然事故预防是第一位的,要知道事前百分之一的预防,远远胜过事后百分之九十九的整改。
“祸患常积于忽微”。祸患常常都是由于一些小的事情疏忽积累起来的。“防微者,销患之本”,由此可见隐患治理也是有效的预防机制,它也是最为常见的预防形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安全工作就是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隐患,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防微杜渐,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
你放过隐患,隐患不会放过你。隐患治理是安全工作拖不起的大事。作为车站值班员,一旦发现安全隐患,一定要立即采取行动,不能立即消除或者不能独立消除安全隐患的,立即向车站值班干部汇报。同时不能在那里坐等车站领导来解决问题,要知道很有可能在车站领导赶来的过程之中事故都已经发生了,所以必要是一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然后等领导来了再按程序解决根本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对这位淘金者肃然起敬,我读出了人的伟大。从他奄奄一息到活下来,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如果不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意志和求生的本能,那么在双膝上的裤子磨破之后,在那只病狼穷追不舍之后,在双膝上的肉都磨烂之后,这位淘金者恐怕早就成了那只病狼的口中之食了。
本书赞颂了人的伟大,从这位淘金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完全是凭着意志与求生的本能,克服了大自然对他的重重考验,最终活下来的一个崇高而伟大的形象。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写人与狼的搏斗,但实际上是写人与自然的搏斗,生与死的搏斗。充分突出了人的伟大。
《热爱生命》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写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从19发表以来,长达百年之久,始终为国内外文学界所肯定,并深深感动着许多读者。究其原因,主要是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这个人”的生动形象。
《热爱生命》写的是一名淘金者的传奇经历。他无名无性,人们只能用“这个人”称呼他。在美国19世纪掀起的去阿拉斯加淘金大潮的影响下,他也加入其中,并采集到了一些金子和金粉。不料在返回途中,他却遇上了右脚腕被扭伤、同伴弃他而去、寒冷、断粮和狼欲吞噬等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痛苦,近20天,靠吃浆果、灯心草、小松鸡、小鲦鱼、野草、驯鹿骨和水等维持生命。到了最后,两条御寒的毛毯用尽,捕猎的枪丢了,猎刀也不见了,只剩下罗盘、几根火柴和一个白色铁罐。但是他拖着鲜血淋淋的双脚,即使每天连一英里也爬不到但还是挣扎着前进。最后被捕鲸船“白德福”号上的科考人员救起。“这个人”可称得上是一名铁打钢铸的汉子,他的事迹惊天动地,他的精神可歌可泣!
当我第一次听见海伦·凯勒这个名字,我对她并不了解,只知道她是一个成功的人。而她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她比别人多了一份运气。但当我读完了她的《再塑生命》后,对她的看法彻底改变了,我深深地体会到她的悲惨遭遇,深深地认识到她那超乎常人的毅力,深深地感受到她那乐观向上的精神。
这篇文章讲述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凭着自强不息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一个无光、无声、无色的黑暗世界里不断摸索。莎莉文老师的到来,使海伦并不完美的世界变得逐渐完美,以前内心的伤痕使海伦任性、孤独、不懂得大自然,更不懂得什么是爱。但在莉文老师的辛勤教导,最终她创造了奇迹,不仅读完了大学,还写了十几部震惊中外的举世之作。
我被她那种坚强的毅力所感动、所征服。在她的世界里,既没有任何光亮,也没有任何声响,只要一颗心,一颗永不放弃的心,只有一股力,一股永不放弃的力。那种毅力让她不断的努力、期待、追求……
我读懂了她的“痛”,更读懂了她的“坚强”。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海伦·凯勒学习,不管遇到什么挫折。
记得那次,我的书法老师教我练字,我怎么写都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怎么写都写不好,结果被老师批评了一通。当时觉得特别委屈,甚至有点不想练字了。事后妈妈知道了我的想法,她这样鼓励我:“孩子,还记得海伦·凯勒吗?她是多么坚强啊!你呢?”我想了一想,咬咬牙,继续练了下去,后来越写越好,还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敬畏生命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敬畏生命》《热爱生命》09-27
敬畏自然珍爱生命07-03
敬畏生命之重02-12
敬畏生命发言稿07-11
敬畏生命演讲稿09-07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04-22
敬畏生命的作文500字05-26
敬畏生命的读后感07-05
“敬畏生命”大讨论发言材料01-05
《珍爱生命》读书笔记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