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患者的护理常规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麻患者的护理常规(共8篇)

全麻患者的护理常规 篇1

由于受麻醉、手术、原有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麻术后恢复早期是患者情况多变的高危时期,加强这一阶段的观察与护理,可以减少麻醉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因此,全麻术后的早期护理尤为重要。

1.观察生命体征

全麻术后如患者出现呼吸异常(呼吸<10/min或>30/min,呼吸幅度减小)一定要及时处理,以免危及生命。引起呼吸异常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如下。

1.1 舌后坠 全麻后患者容易发生舌后坠阻塞喉咽部,这是常见的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常发生于拔除气管插管后麻醉药、肌松药的残留使肌力尚未恢复者;老年人口咽部组织松弛;肥胖者颈部短。表现为不完全呼吸道梗阻,此时可见呼吸时发出强弱不等的鼾声,有时带有哨音,而SPO2呈进行性下降。出现舌后坠时将患者头后仰,肩下垫软枕或双手托起下颌角,亦可用舌钳拉出舌体,改善通气功能,并给予持续面罩吸氧,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

1.2 喉痉挛 浅麻醉情况下,因分泌物、血液或操作刺激声门,引起喉痉挛,导致声门间歇性关闭,出现吸气或呼气时气道不完全梗阻。发生喉痉挛时用面罩持续高压吸氧(5-6L/分),镇静,减少口咽部刺激,减少吸痰次数,必要时可用解痉药或环甲膜穿刺。由于咽喉部受到机械和化学性的刺激,如拔除气管插管、放置口咽导管、吸痰管的刺激及胃内容物的反流等出现的情况。停止对咽喉部的刺激;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采用麻醉面罩加压给氧;对严重者可按医嘱静脉给药,并行加压人工呼吸,本方法仅适用于单纯声带痉挛,而呼吸道有无梗阻者的处理

1.3 误吸 拔除气管插管前口咽部分泌物清理不及时或不彻底,导致分泌物反流入呼吸道、拔管时患者躁动、吸痰时刺激或搬动患者导致呕吐也可发生误吸。发生误吸时要安置患者侧卧位,头偏向一侧,用负压吸引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并给予翻身叩背,以利于分泌物排出,同时,嘱患者深呼吸以防止或减轻肺不张,清除吸入性麻醉药,加快清醒过程,提高SPO2。

1.4 喉水肿 麻醉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和面色变化,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与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缓解喉部不适,减轻水肿。遵医嘱静脉给药,预防水肿进行性发展和促进水肿消退。氧气吸入。情况紧急时行环甲膜穿刺或协助医生进行气管切开。由于反复插管等原因可造成喉水肿,首先要调整患者头部的位置,避免气道扭曲受压,吸入湿化的氧气,必要时用0.5mg肾上腺素加4ml生理盐水稀释后雾化吸入,可使局部黏膜血管收缩,如情况没有好转,则应考虑重新插管。

1.5 分泌物阻塞 因为麻醉药残留意识未完全清醒,呼吸道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发生分泌物阻塞时,患者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观察患者面色紫绀。给予快速吸痰,症状缓解后吸氧。1.6 通气不足 常因为疼痛、包扎过紧、过度肥胖引起。给予面罩吸氧,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幅度及呼吸方式,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如疼痛明显无低氧血症,报告医生给予镇痛剂,病情许可患者半坐卧位,以促进肺扩张,增加肺通气量,减轻术后疼痛,改善呼吸运动。

1.7 寒战:

全麻术后寒战是病人于麻醉后苏醒期间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收缩抽动。及时观察给予加盖温暖床被,利用升温仪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持续气流,在患者周围营造一个暖环境,可有效地升高体温,减短寒战时间,同时给予关心并耐心解释,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

1.8低氧血症

由于肺泡通气不足,弥散性低氧血症,肺内分流量增加组织耗氧量增加,寒战,发热,心输出量降低,血容量不足,二氧化碳蓄积造成病人缺氧而出现低氧血症。对于清醒病人鼓励其深吸气、咳嗽,排出口内分泌物。如咳嗽效果不佳,立即手法开放气道吸痰,同时协助麻醉师用简易呼吸器加压面罩给氧,严密观察病人胸廓起伏、口唇颜色和血氧变化。

1.9苏醒延迟

由于麻醉药物过量,麻醉药物应用不当,麻醉中低血压和低氧血症,代谢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的苏醒延迟首先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维持呼吸道通畅。对因处理及时寻找患者苏醒延迟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心率、静脉血氧饱和度;反复用纯氧冲洗呼吸道,促进麻醉药的排出。避免过度刺激咽部,如放置口咽通气道、反复吸痰,有气管导管的应在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后尽早拔出;减少病人移动,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告诉病人缓慢深呼吸,以减轻恶心程度;严重者遵医嘱给止吐药。呕吐时要采取头低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同时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术区敷料整洁。

2.避免烦躁

烦躁也是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各种刺激是诱发和加重躁动的最常见原因,切口疼痛92.44%,管道刺激65.77%,尿管刺激11.11%。如护理不当可出现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气管导管、留置针,撕脱切口敷料,发生切口裂开、坠床等,严重的危及生命。引起烦躁的原因及对策:

2.1 切口疼痛 苏醒期切口疼痛是全麻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9],特别是在术毕未清醒或未完全清醒的患者使用较大剂量的纳洛酮类药物后,因较大剂量的纳洛酮可使体内镇痛药的作用完全消失,而立即引起切口疼痛以及快速清醒导致患者烦躁。术中可放置镇痛泵,持续给镇痛药,使疼痛降至最低;也可在术后给予止痛药,一般给予肌注杜冷丁50mg,肌注给药作用时间长且对呼吸影响小,给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多数患者给药后进入深睡眠状态,可能会出现舌后坠。

2.2 导尿管对膀胱及尿道的刺激 是男性患者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全麻手术患者一般情况下均于手术晨行尿管置入术,患者的尿道有丰富的痛觉神经末梢,术后患者对留置尿管所引起的下腹部不适、尿道疼痛、尿急等不能接受,产生无意识的反射性对抗,甚至将尿管自行拔出。尤其是前列腺肥大、尿道异常的患者,术前反复多次插入,致尿道黏膜损伤,术后患者烦躁更明显。所以在留置尿管时要选用合适的型号,动作轻柔、操作规范,注意勿损伤尿道和膀胱,充分润滑;导管放置的深浅要合适,过深时注水水囊下沉,尿管可直接刺激膀胱三角区黏膜,过浅时水囊卡在尿道内口,而膀胱三角区及尿道内口黏膜有丰富的神经分布,引起疼痛。

.2.3尿潴留:由于全身或椎管麻醉后排尿反射受到抑制,药物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手术损伤神经,切口疼痛引起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机械性梗阻,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原因引起的。

应给予安慰,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和焦虑,采用各种方法诱导病人放松情绪。也可热敷、按摩下腹部膀胱区,刺激膀胱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反射。各种神经反射诱导,如听流水声。

如病情允许,可协助病人坐起,以习惯姿势床上排尿,注意保护个人隐私。用以上方法不能排尿者,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实施导尿术。

2.4 药物作用 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患者麻醉恢复期,意识尚未完全恢复,而疼痛感觉已恢复,患者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为烦躁。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可导致中枢抗胆碱综合症,表现为谵妄、思维混乱、烦躁不安等,吸入性麻醉药可增强这种作用。

2.5 呼吸、循环功能不全 全麻术后意识恢复后,由于肌松剂的作用,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有胸闷、窒息感,从而导致烦躁不安。保持呼吸、循环稳定至关重要,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幅度、频率、听诊双肺呼吸音,监测SPO2,有轻度呼吸抑制者,给予持续氧气吸入,严重者再次气管内插管。2.6 管道刺激 术后患者意识初步恢复,不能耐受气管插管、胃肠引流管等,患者表现为极度烦躁,如肢体挣扎乱动,双手欲拔管,恶心、咳嗽等。此时评估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后可通知麻醉师拔管,如未完全恢复,患者烦躁,可派专人守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意外发生。另外要及时观察患者四肢血运、皮肤温度、静脉注射部位等情况,确保皮肤无受压损伤。

3.减少恶心呕吐

出现恶心呕吐,可延长患者滞留时间和出院时间,同时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伤口裂开、误吸、窒息等并发症[17],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降低手术质量。3.1 呕吐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3.1.1 患者因素:术后恶心呕吐(PONV)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麻醉等有关[18]。小儿PONV的发生率是成人的2倍,女性呕吐率比男性高2倍。

3.1.2 手术部位:头颈部手术呕吐率为25%,腹部手术呕吐发生率70%,子宫切除65%-77%,耳鼻喉科手术47%。

3.1.3 麻醉因素:麻醉期间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以及麻醉期间采用面罩给氧致使气体进入肠腔,使肠管扩张、胀气,气管插管的刺激使局部粘膜组织损伤、水肿等因素均可引起恶心呕吐。3.1.4 手术因素:由于麻醉药物蓄积作用,手术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恶心、呕吐。3.2 预防及护理

首先要了解患者病情,对容易出现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患者,更要严密观察和仔细评估,尤其是手术后的几个小时内,个别呕吐可持续48小时。因此要做好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出现异常现象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护士要从预防入手,首先要备齐各种抢救物品及吸引器;其次,对术后未清醒的患者,注意保持头一侧,发生恶心呕吐要快速清除呕吐物,彻底清洁口腔,如发生误吸,立即行气管内吸引,以免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生命体症平稳后,抬高床头15-30°,已清醒的术后患者,在短时间内不要活动、饮水或饮食,如出现恶心不适,可嘱患者张口深呼吸,减轻紧张恐惧心理。除做好心理护理外,到目前为止,术后恶心呕吐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应用止吐药物。

全麻患者的护理常规 篇2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9例, 男37例, 女52例。年龄10~89岁。平均年龄 (40.2±5.6) 岁。其中15例胆囊切除术, 13例内镜下声带息肉、鼻息肉摘除术, 10例消化道肿瘤根治术, 9例小儿外科手术, 9例疝修补术, 9例胃肠穿孔修补术, 7例肾切除术, 6例甲状腺肿瘤摘除术, 6例子宫切除术, 4例乳房肿块及乳房癌根治术, 1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其中11例静脉麻醉, 24例硬膜外—气管插管复合麻醉, 54例气管插管麻醉。

2 临床护理

2.1 一般护理

(1) 术后巡回护士仍应守护患者身边, 保持吸引器通畅, 协助麻醉医师将残存于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吸净, 拔管后应将患者头转向一侧。 (2) 做好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通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每5~10min记录1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时更换床单, 为患者安排合适体位, 为防止患者出现躁动而坠床、导管拔脱在必要时可加用约束带。 (3) 备齐抢救药品, 维持供氧设施于备用状态;妥善安放输液装置、引流管、负压装置。必要时可导尿, 注意观察尿量并及时记录。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麻醉插管引起喉头水肿, 患者回病房后要侧卧或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 (2) 观察患者呼吸节律及频率, 若有分泌物可以吸痰管吸引, 切记每次吸引不得超过15s, 依据血氧饱和度为患者选择恰当的给氧方式, 使患者血氧饱和度维持在处于正常水平。一旦患者出现烦躁、发绀、呼吸困难, 应立即处理:若出现舌后坠, 应使患者头部后仰、下颌部向前向上;严重者可出现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 此时应要及时抢救, 充分供氧、静推地塞米松10~20mg或将氨茶碱250mg加入20m L50%葡萄糖中液慢静注, 必要时需重新插管。 (3) 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清除口腔内分泌物, 术后患者未清醒时, 可用开口器撑开口腔, 并用棉签沾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内, 以预防口腔炎、腮腺炎发生。

2.3 注意保暖, 适时提供信息

麻醉后患者体温调节中枢暂时受抑, 体温调节失调而易过高或过低, 进而在苏醒期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以体温偏低较常见, 患者可表现为末梢冰凉、寒战, 护理时可调节室温至25~28℃, 必要时可用热水袋局部热敷;体温低同时也可影响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需与低氧血症区分。

恢复期拔管前后患者不能讲话, 但可听见, 护士可向患者告知医生采取的措施, 并教会患者正确呼吸、咳嗽, 以排出呼吸道粘液。同时告诉患者喉咙干燥、轻微刺痛感是气管插管引起的正常现象, 增强患者耐受性。

2.4 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循环系统稳定

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 (1) 低血压常见于血容量不足及麻醉药物残留起, 护理时应及时补液, 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同时观察患者肤色、引流物及尿的颜色、性质、量, 结合临床征象正确判断, 以促进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并注意区分是麻醉剂还是手术后出血引起的低血压, 以免贻误病情。 (2) 高血压者应查明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 必要时应使用进行药物降压处理[3]。 (3) 对于老年人、有器质性心脏病变的患者, 补液时注意速度不可过快, 补液量不宜过多, 以防止引起心衰、肺水肿。

2.5 疼痛护理

全麻苏醒后麻醉药物作用逐渐消失, 患者痛觉恢复, 常感到伤口疼痛, 可出现心率、脉搏增快、血压上升、出汗, 咳嗽时尤甚, 导致患者抑制深呼吸、咳嗽。护理时应向患者解释以减轻患者焦虑, 保证患者充足休息, 并协助麻醉医师用镇痛药或镇痛泵进行缓解。

2.6 其他护理

(1) 出现躁动的患者可固定双膝关节或加床档进行保护, 防止患者坠床;静脉输液时要用甲板固定, 防止针头脱出或液体外渗。 (2) 伤口的观察护理注意观察敷料有无渗出, 伤口附近有无皮下气肿, 若敷料浸湿要及时进行更换, 以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3) 因术后6h不能小便, 患者膀胱充盈, 因麻醉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术前未加以练习, 不对于能自行排尿者, 可按摩按摩或热敷腹部, 无效时可用药物, 或进行导尿处理[4]。

3 结果

89例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以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为主, 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3例, 占3.37%;循环系统并发症5例, 占5.61%;神经系统并发症7例, 占7.87%;其他并发症12例, 占13.48%。以神经系统所占比例最高。恢复期间患者经积极治疗恰当护理, 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率达100%, 未出现因护理原因而产生不良并发症的现象。

4 讨论

全麻是指从呼吸道吸入或静注麻醉药物, 使患者出现可逆性神志消失、全身疼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 从而便于进行手术操作。全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与血药浓度有关, 是可控可调节且完全可逆的抑制, 当药物经代谢或排泄后, 患者神志、反射都可恢复正常。但全麻之后存在发生并发症的可能, 尤易出现反流、误吸, 尤以老年、产科、小儿患者最为明显, 处理不当可致急性呼吸道并发症。麻醉恢复期也可出现循环并发症, 以血压、心律异常等较为常见, 严重时可出现心肌缺血、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等器官灌注不足体征[5,6]。护理时应及早提出对策, 并配以恰当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需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及潜在危险因素进行预见性的护理, 尤以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更应密切注意, 发现问题即及时解决, 对各系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要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出现护理盲点。密切监视高发的几种并发症,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手术后麻醉苏醒期的护理非常重要, 进行严密、精心观察, 有的放矢地护理措施, 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 对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苏醒后恢复过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进行全麻手术的89例患者在苏醒期出现进行一般护理、呼吸道护理、保暖护理、循环系统护理、疼痛护理、其他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89例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以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为主, 其中呼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3例, 占3.37%;循环系统并发症5例, 占5.61%;神经系统并发症7例, 占7.87%;其他并发症12例, 占13.48%。经过积极有效护理, 患者均恢复, 有效率达100%。结论 在全麻后苏醒期并发症的出现与药物作用、引流管刺激等有关, 麻醉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的过程是麻醉苏醒期处理的关键环节, 对患者制定一套健全且规范的护理十分必要, 经对症治疗护理患者后可很快恢复。

关键词:全麻患者,苏醒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姚月芳.全身麻醉800例恢复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2) :120..

[2]杨天凤, 唐晓凤, 赖庆利, 等.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临床评估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4) :19-20.

[3]李菊红.全麻醉俯卧位手术患者术中护理研究[J].河北医药, 2009, 31 (8) :1013-1014.

[4]顾淑美.全麻患者在苏醒期间的护理[J].当代医学, 2009, 15 (27) :116.

[5]钱娟芳.全麻术后早期呼吸异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8, 7 (1) :43.

全麻患者的护理常规 篇3

【关键词】 全麻苏醒期;烦躁;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 R971+.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212-01

全麻术后患者在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通过观察1200例全麻术后患者,其中187例出现烦躁,部分患者能准确应答问话,但不能很好的配合,大部分患者对当时的情况无记忆。引起烦躁的原因有疼痛、尿管刺激、气管导管刺激、麻醉药副作用、缺氧等。临床护理中必须严密观察和综合分析,确定其烦躁的原因后再处理,如果判断失误或盲目应用镇静剂,会掩盖症状,延误治疗,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8月观察全麻手术患者1200例,有187例出现烦躁。其中男859例,女341例,年龄15-65岁,体重45-95kg;普外泌尿外科768例中86例、神经胸外科238例中36例、五官科38例中15例、骨科120例中44例、妇产科35例中6例。

2 原因分析及处理

2.1 切口疼痛 切口疼痛是引起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在187例患者中,98例是由于疼痛引起的,尤其是切口较大的普外科手术、开胸手术后患者。患者常表现为大喊大叫、身体不停地扭动、不愿卧睡要坐起来、手伸向疼痛部位、拒绝挤压引流管等。分析麻醉中用药,发现术中镇痛药用量小或镇痛药的作用时间已过,再结合患者术后表现,排除其他原因后,给予止痛药多数效果良好。

2.2 尿管刺激 在187例患者中,42例是由于尿管刺激引起的,大部分发生于男性患者。患者术前无尿管,实施麻醉后在患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安置了尿管,麻醉后恢复期间,意识尚未完全清醒,患者感觉到尿道有异物存在、憋胀不适,因而出现烦躁。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大声喊叫尿憋要离床排尿,并随时想拔出尿管。检查尿管通畅无误,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给予镇痛药效果良好。

2.3 气管导管刺激 在187例患者中,30例是由于气管导管刺激引起的。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要经口腔插入气管导管,在麻醉恢复期患者感觉到口腔内气管导管的存在而影响发音,患者就会做出对抗性反应。表现为不停地扭动头部,用牙咬气管导管,甚至想强行将气管导管拔出。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严密观察,病情允许应尽早拔除气管导管。

2.4 麻醉药残余作用 在187例患者中,10例是由于麻醉药物引起的。部分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致使大脑皮层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高级中枢的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导致患者在麻醉恢复期意识尚未完全清醒,而疼痛感觉已恢复,患者不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为烦躁不配合。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严密观察,必要时使用拮抗剂。

2.5 缺氧 在187例患者中,7例是由于缺氧引起的。如术前合并心肺功能异常;术中肌松药残余作用致呼吸无力;术后呼吸道分泌物阻塞通气;因肥胖致膈肌上抬导致通气不足等。应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幅度、频率、方式,听诊双肺呼吸音,监测SPO2及其他各项生命体征,必要时行血气分析,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对症处理。

3 护理

3.1 安置适当体位,确保患者安全 护理全麻苏醒期患者,护士必须守护在床旁,安置约束带,以防患者突然烦躁而发生坠床、引流管和气管导管拔出等意外情况发生。

3.2 及时应用镇痛药 确定患者烦躁为疼痛引起,应立即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给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及其他生命体征。多数患者给药后会进入深睡眠状态,应注意观察预防发生舌后坠[1]。

3.3 适时护理,减少刺激 很多患者烦躁是由一些不必要的刺激引起,因此,护理全麻苏醒期患者应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如吸痰,应先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痰鸣音重或呼吸音低呼吸道分泌物多者,应立即吸痰,即使患者烦躁也必须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但如患者双肺呼吸音清,又不急于拔管,就不必反复吸痰,以免刺激引起烦躁。

3.4 密切观察病情 综合分析躁动原因,做出相应处理。通过认真观察,确定躁动原因是由气管插管引起的,对全身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呼吸恢复满意且呼吸道无分泌物者,可缓慢静脉注射适量丙泊酚,然后拔除气管导管并用面罩辅助呼吸;若确定由尿管刺激引起,可拔除尿管,如有必要等患者完全清醒后再行导尿术;若由麻醉药物残余作用引起,可遵医嘱使用适量拮抗剂。

4 小结

全麻苏醒期患者病情千变万化,必须严密观察,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对烦躁患者要找出原因,有时同一患者引起烦躁的原因也有多种,应仔细分析并作出相应处理,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期。

参考文献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最终版] 篇4

一、危重病人基础护理常规

二、昏迷患者护理常规

三、休克患者护理常规

四、气管切开患者护理常规

五、气管插管患者护理常规

六、使用呼吸机患者护理常规

七、深静脉置管患者护理常规

八、腹部外伤性多脏器损伤护理常规

九、上消化道大出血护理常规

十、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十一、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十二、急性肾衰竭护理常规

一、危重病人基础护理常规

⒈ 热情接待病人,将病人安置于抢救室或重症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入院(科)宣教。⒉ 及时评估:

包括基本情况、主要症状、皮肤情况,阳性辅助检查,各种管道,药物治疗情况等。

⒊ 急救护理措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视病情及药物性质调整滴速),吸氧(视病情调整用氧流量),心电监护,留置导尿,保暖,做好各种标本采集,协助相应检查,必要时行积极术前准备等。⒋ 卧位与安全

⑴根据病情采取合适体位。

⑵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昏迷病人应及时吸出口鼻及气管内分泌物,予以氧气吸入。

⑶牙关紧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舌后缀。⑷高热、昏迷、谵妄、烦躁不安、年老体弱及婴幼儿应加用护栏,必要时给予约束带,防止坠床,确保病人安全。

⑸备齐一切抢救用物、药品和器械,室内各种抢救设置备用状态。⒌严密观察病情,专人护理,对病人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出血情况、SpO2、CVP、末梢循环及大小便等情况进行动态观察,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抢救,做好护理记录。

⒍遵医嘱给药,实行口头医嘱时,需复述无误方可使用。

⒎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脱落、扭曲、堵塞,严格无菌技术,防止逆行感染。

⒏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尿潴留者采取诱导方法以助排尿,必要时导尿、便秘者视病情予以灌肠。

⒐视病情予以饮食护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满足机体对营养的基本需求,禁食病人可予以外周静脉营养。⒑基础护理

⑴做好三短九洁、五到床头(三短:头发、胡须、指甲短;九洁:头发、眼、身、口、鼻、手足、会阴、肛门、皮肤清洁;五到床头:医、护、饭、药、水到病人床头)。

⑵晨、晚间护理每日2 次;尿道口护理每日2 次;气管切开护理每日2 次;注意眼的保护。

⑶保持肢体功能,加强肢体被动活动或协助主动活动。

⑷做好呼吸咳嗽训练,每2h 协助病员翻身、拍背、指导作深呼吸,以助分泌物排出。

⑸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

⒒心理护理:及时巡视、关心病人,据情作好与家属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信任、家属的配合和理解。

二、昏迷患者护理常规 ㈠观察要点

⒈严密观察生命体征(T、P、R、B)、瞳孔大小、对光反应。⒉评估GLS 意识障碍指数及反应程度,了解昏迷程度,发现变化立即报告医生。

⒊观察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记录24h 出入量,为指导补液提供依据。

⒋注意检查患者粪便,观察有无潜反应。㈡护理要点

⒈呼唤患者:操作时,首先要呼唤其姓名,解释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⒉建立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随时清除气管内分泌物,备好吸痰用物,随时吸痰。⒊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严格记录所用药物及量。

⒋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期给予肢体被动活动与按摩,预防手足挛缩、变形及神经麻痹。

⒌促进脑功能恢复:抬高床头30-45 度或给予半卧位姿势,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和氧气吸入。

⒍维持正常排泄功能:定时检查患者膀胱有无尿潴留,按时给予床上便器,协助按摩下腹部促进排尿,导尿者或更换尿袋时应注意无菌技术。

⒎维持清洁与舒适:取出义齿、发卡,修剪指(趾)甲;每日进行口腔护理两次,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可涂石蜡油,唇膏,防止唇裂,定时进行床上檫浴和会阴冲洗,更换清洁衣服。

⒏注意安全:躁动者应加床档,若出现极度躁动不安者,适当给予约束,意识障碍伴高热抽搐、脑膜刺激征时,应给予有效降温并放置牙垫,防止咬伤舌颊部,固定各种管路避免滑脱。

⒐预防肺部感染:定时翻身拍背,刺激患者咳嗽,及时吸痰,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易超过50 度,不能直接接触皮肤,防止烫伤。

⒑预防压疮:使用气垫床,骨突出部分加用海绵垫,保持床单位整洁、平整。每1-2h 翻身一次。

⒒眼部护理:摘除隐形眼镜交家属保管。患者眼睑不能闭合时,定时用生理盐水檫洗眼部,用眼药膏或凡士林油纱保护角膜,预防角膜干燥及炎症。㈢健康教育

⒈取得家属配合,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意识恢复训练,帮助患者肢体被动活动与按摩。

⒉心理护理:关心鼓励患者,使患者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存在价值,以增加战胜疾病信心。

三、休克患者护理常规 ㈠观察要点

⒈严密观察生命体征(T、P、R、BP)、心率、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SBP 降至〈90mmHg 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⒉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意识状态反映大脑组织血液灌注情况),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⒊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颜色、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⒋观察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

⒌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30 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⒍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患者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⒎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㈡护理要点

⒈取平卧位或休克卧位,保持病房安静。⒉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及时用药。根据血压情况随时调整输液速度,给予扩容及血管活性药物后血压不升时作好配血、输血准备。⒊做好一切抢救准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行心电、呼吸、血压、血氧等监护。

⒋需要时配合医生尽可能行深静脉穿刺术,以便抢救用药,随时监测CVP。若无条件做深静脉穿刺,应注意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影响,避免皮肤坏死。

⒌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面罩或麻醉机给予较高流量的氧气吸入,以改善组织器官的缺氧、缺血及细胞代谢障碍。当呼吸衰竭发生时立即准备行气管插管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对实施机械辅助治疗的按相关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⒍留置导尿,严密测量每小时尿量,准确记录24h 出入量,注意电解质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⒎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注意保暖,做好口腔护理,加强皮肤护理防压疮。

⒏做好各种管道的管理与护理,预防各种感染。

⒐病因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按其不同病因进行护理。⒑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

⒒严格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时要将患者的基础疾病、诊治经过、药物准备情况、患者目前情况、特殊医嘱和注意事项等详细进行交接班每班要详细记录护理记录。㈢指导要点 ⒈进行心理指导,使患者及家属克服对疾病的恐惧感。⒉指导患者及家属对诱发休克出现的疾病进行预防。⒊指导患者按时服药,定期随诊。

四、气管切开患者护理常规 ㈠观察要点

⒈注意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SpO2 变化,特别是气管切开,术后三天的患者应重点加强巡视,床旁应备气管切开包。

⒉观察气管分泌物的量及性状。⒊观察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⒋严密监测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等。㈡护理要点

⒈环境要求: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保持室温22-24 度左右,相对湿度60%。

⒉仪表要求,工作人员在护理患者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洗手、带口罩、戴手套。

⒊正确吸痰:防止感染

⑴首先要掌握好恰当的吸痰时机:一般是在床旁听到患者咽喉部有痰鸣音,患者出现咳嗽或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有报警,发现氧饱和度突然下降等情况时给予吸痰。

⑵先将吸痰管插入气道超过内套管1-2cm,再开启吸痰负压,左右旋 转边退边吸,切忌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式吸痰,吸痰负压不能过大,以防损伤患者气道粘膜,吸引时间一次不超过15 秒。⑶吸痰前后应充分给氧:吸痰管吸一次换一根,顺序为气道、口腔、鼻腔。

⑷遵医嘱配置气道湿化液:每24 小时更换一次,气管内滴入水份约200ml/日左右,平均每小时约10ml,可在每次吸痰前后给予。⒋手术创面的护理:在贴皮肤面以油纱布覆盖,常规每日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更换敷料两次并注意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等征象及分泌物颜色,切口感染后分泌物多呈草绿色或铜绿色,一旦出现应及时进行分泌物培养,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⒌使用带气囊的气管导管时,要随时注意气囊压力,防止漏气。⒍每日检查套管固定是否牢靠,套管采用双带打手术结法固定,松紧以能容一指为度。随时调节呼吸机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使气管套管承受最小牵拉,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

⒎保持内套管通畅:(金属导管);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取出内套管的方法是,左手按住外套管,右手转开管上开关后取出,以防将气管套管全部拔出。

⒏维持下呼吸道通畅: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有条件者可用蒸汽吸入疗法。

⒐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口腔护理每日两次。

⒑拔管:对于原发病以痊愈或减轻,喉梗已解除,作拔管准备工作——试行堵管,可先堵1/3-1/2,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现象,观察24 小时 呼吸通畅,可行完全性堵管,观察24-48 小时后拔管。对于因非喉部疾病行气管切开者,如无气管插管等喉部可能损伤的病史者,可于呼吸功能衰竭纠正后直接全堵管进行观察,并于24 小时后拔管。拔管1-2天内应严密观察。㈢指导要点

⒈吸痰前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⒉佩带气管套管出院者,应告之患者及家属

⑴不可取出外套管,注意固定带是否固定牢固,以防套管滑出发生意外。

⑵沐浴时防止水渗入气管套管内,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清洁消毒内套管的方法,告诉患者气管切开术迟发性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

五、气管插管患者护理常规 ㈠观察要点

⒈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SpO2 变化。⒉注意观察导管插入的深度。⒊观察气管分泌物的性质、颜色。

⒋拔管后的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交换量是否足够,皮肤黏膜色泽是否红润,同时遵医嘱行血气分析;⑵观察有无喉头水肿、黏膜损伤等情况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㈡护理要点

⒈环境要求: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保持室温22-24 度左右,相 对湿度60%。

⒉仪表要求:工作人员在护理患者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洗手、带口罩、戴手套。

⒊无论是经鼻腔或口腔插管均应注意固定牢固,做好标记,防止口腔插管时牙垫脱落,注意导管插入的深度及插管与头颈部的角度。⒋气囊管理:定时监测气囊压力,在给气囊放气前或拔除导管前必须清除气囊上滞留物。

⒌保持气管插管通畅:及时有效的进行气管内吸痰,吸痰管吸一次换一根,顺序为气道、口腔、鼻腔、吸痰前后应充分给氧,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秒,吸痰过程中出现气管痉挛、紫绀、躁动不安等情况应停止吸痰,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⒍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医嘱给予适量的止疼药或镇静药。

⒎气道湿化:人工气道建立后,上气道的湿化、温化功能缺失,易导致痰液潴留、结痂等并发症应加强气道湿化,遵医嘱配置气道湿化液,每24 小时更换一次,气管内滴入水份约200ml/日左右.平均每小时约10ml,可在每次吸痰前后给予。

⒏保持气管插管局部清洁: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如被污染应立即更换天做口腔护理两次。⒐经鼻或经口插管拔管方法:

⑴原发病治愈应适时拔管,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取得患者合作 ⑵如无禁忌症,以床头抬高30 度以上为宜,以减少返流和误吸 ⑶吸引气管插管以上及经口腔排出堆积在套囊以上的分泌物,因其在 套囊放气后可被吸入到下呼吸道。

⑷吸入高浓度氧数分钟,每分4~6L,将套管内气体放出

⑸将吸痰管放入气管插管略超过其长度,边吸痰边拔管,以防积存在气管内套管周围的分泌物被误吸

⑹拔管时在呼气相将导管拔除,以便拔管后第一次呼吸是呼出气体免咽部分泌物吸入

⑺一旦导管拔除后,将患者头转向一侧,防止口腔内分泌物误吸入气道

⑻拔管应尽量在白天进行,以便观察病情与及时处理拔管后发生的合并症。

⒑拔管后的护理

⑴以口鼻、面罩吸氧,以保证安全

⑵4 小时内禁食,因为此时声门关闭功能及气道反射功能不健全 ⑶禁止使用镇静剂,因在拔管后如有烦躁可能是缺氧的表现 ⑷予定时翻身、排背、鼓励患者咳嗽、咯痰。㈢指导要点

⒈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消除焦虑恐惧感。

⒉吸痰前应与患者做好有效的沟通交流,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⒊为减少气囊对气管壁的压力,在充气时可采用两种方法,最小漏气技术,(MLT)或最小闭合容积技术(MOV)。⒋拔除导管前必须使用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⒌拔管后鼓励患者主动咳嗽、咯痰。* 最小漏气技术 囊充气后吸气时容许不超过50 毫升的气体从套囊与气管壁间的空隙漏出。先把套囊注气至吸气时无气体漏出,然后以0.1 毫升/次进行套囊放气,直到吸气时有少量气体漏出为止。* 最小闭合容积技术;套囊充气后刚好吸气时无气体漏出。先把套囊注气至吸气时无气体漏出,然后以0.1 毫升/次进行套囊放气,听到漏气声后向套囊内注气0.1 毫升/次,无漏气即可。

六、使用呼吸机患者护理常规 ㈠观察要点

⒈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SpO2 变化

⒉评估患者的面色,肢体活动,自主呼吸的力量;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自主呼吸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配合情况。

⒊观察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了解呼吸机报警原因,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⒋每日行动脉血气分析,了解pH、PaO2、PaCO2 的变化,根据变化调整呼吸机参数。发现酸、碱中毒时,及时对症处理。⒌观察痰量及性状,了解有无肺部感染或肺水肿等。㈡护理要点

⒈保持管道连接紧密,各种导线、传感线无松脱,确认呼吸机工作状态。预设潮气量(VT)6-8ml/kg,频率(RR)16-20 次/分,吸/呼比(I:E)1:1.5-2,吸入氧浓度(FiO2):40%-60%。

⒉向清醒患者及家属解释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取得合作,消除恐惧心理。⒊保持气道通畅:及时吸痰,吸痰前后要予以3min 纯氧吸入,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并妥善固定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套管,严格无菌操作。

⒋呼吸机通气过度可导致血压下降,未经医生同意护士不可任意调节呼吸机参数。

⒌保持湿化罐内无菌蒸馏水或注射用水于正常刻度范围内。保持吸入气体温度在32-34℃。

⒍保持呼吸机管路中的集水杯方向向下,且处于最低点,以免集水阻塞管路或流入患者气道内或返流入湿化罐。勤倒集水杯内集水。⒎呼吸机管道一人一换,长期带机患者应每周更换。每周冲洗呼吸机上的过滤网。

⒏呼吸机管道和人工气道加接螺纹管,以免牵拉刺激引起气道损伤和人工气道脱出。

⒐注意患者体位的舒适度,避免人工气道与患者气管成角,避免人工气道扭曲、折迭、滑出或接头松脱。

⒑有心血管功能不良、血容量不足、高龄、原有低血压、易导致低血压,应采取相应措施,维持循环稳定。⒒胸部物理治疗每4 小时一次。

⒓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并在护理记录上准确记录用法用量及患者用药后状况。

⒔呼吸机旁备简易人工呼吸器,如遇呼吸机功能丧失或停电,先将氧气管与简易人工呼吸器相连,按操作程序先用气囊通气,直至问题解 决。⒕心理护理

⑴呼吸机通气支持的患者:由于本身病情危重,加上环境的陌生及呼吸机带来的异常声响、交流障碍、舒适改变等,易出现焦虑、恐惧及不合作等心理问题,部分患者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呼吸机心理依赖问题。

⑵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理解与疏导,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了解呼吸机治疗的目的及配合方法,建立护患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可备纸笔或写字板等非语言交流形式,鼓励患者主动加强自主呼吸,争取早日脱机。㈢指导要点

⒈患者发生缺氧和呼吸困难时,如不能马上找到原因,应立即脱开呼吸机,用简易人工呼吸器辅助通气。

⒉注意保持湿化器中蒸馏水量,并及时清理呼吸机管道中的积水。⒊吸痰前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

七、深静脉置管患者护理常规 ㈠观察要点

⒈观察置管的长度、时间。

⒉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渗液、分泌物等感染征象。⒊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征象。㈡护理要点

⒈保持穿刺点皮肤的清洁、干燥,每日换药一次,疑有污染随时更换。⒉妥善固定导管,导管各连接处用无菌纱布包裹,防止脱落。⒊深静脉测压通道连接专用延长管和三通,禁止连接头皮针、肝素帽。输液通路连接处尽量少用头皮针和肝素帽,一个肝素帽最多插头皮针2-3 根,肝素帽3-5 天更换一次,每次输液完毕,不需维持通道者用肝素液和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

⒋及时更换液体,测压后及时打开输液通道,以避免血液回流引起导管堵塞。

⒌血管活性药物应单通道泵入,连接专用微泵延长管在深静脉管近端防止速度过快或过慢,影响药物疗效,如需快速输液、输血应直接连接三通,TPN、血液制品、普通液体不能在同一静脉通道输入。⒍拔除导管后按压穿刺点5 分钟,防止出现局部血肿,用消毒液消毒局部,并用无菌敷料覆盖24 小时以上。㈢指导要点

若深静脉导管被血凝块堵塞不通或呈半通状态,立即用空针向外抽吸,切勿将血凝块冲入血管内,否则易导致血栓栓塞,若回抽不通,应拔除导管。

八、腹部外伤性多脏器损伤护理常规 ㈠观察要点

⒈严密监测患者意识情况P、R、BP、CVP、尿量、肢体温度、颜色注意有无休克的表现。

⒉观察气道是否通畅,注意呼吸的形态及频率。

⒊观察腹痛的特征、无腹膜刺激症,判断是实质脏器损伤还是空腔脏 器损伤。

⒋观察患者的体位及局部软组织损伤、肢体活动情况。㈡护理要点

⒈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异物,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以人工呼吸。

⒉迅速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静脉通道2-3 条,以上肢静脉为宜1 路扩容输血输液、1路滴注或推注各种药物,必要时行深静脉置管。⒊体位:抬高下肢15°-20°,合并休克者,取休克卧位,抬高头胸部10°-20°抬高下肢20°-30°

⒋遵医嘱立即行备皮、皮试、合血、导尿、胃肠减压等,协助做好术前准备。⒌术后护理

⑴体位:根据麻醉方式,采取必要的体位,6 小时后可取半卧位 ⑵遵医嘱准确给药、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⑶严格记录24h 尿量,观察尿量颜色,并做好护理记录

⑷切口护理:定时观察敷料,是否有出血及不正常分泌物,敷料被浸湿时注意其颜色、性质及量,并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干燥,并做好记录 ⑸疼痛护理:如采取合适体位、遵医嘱使用止痛剂、辅助疗法等 ⑹引流管的护理:明确各种引流管的位置及作用,妥善固定和保护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定时更换引流袋。

⑺评估肠蠕动恢复情况,据情况鼓励适当活动。⒍做好基础护理,预防感染

⑴病室定期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留置氧气管、胃管、导尿管按相应常规护理。

⑵口腔护理2 次/d,协助翻身、拍背、指导咳嗽咳痰,及时吸痰,防止肺部感染。

⒎饮食护理: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指导饮食。⒏心理护理:鼓励开导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㈢指导要点

⒈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减轻焦虑情绪。⒉适当休息,注意锻炼,促进康复。⒊告知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⒋告知患者若有不明原因的发热>38℃,或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不适应及时就诊。

九、上消化道大出血护理常规 ㈠观察要点

⒈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CVP、SpO2 和心电图。⒉评估皮肤温度、湿度、色泽及有无淤斑。⒊定时监测血气分析、电解质和尿量、尿比重。⒋评估呕血与便血的量、次数、性状,估计出血量 ⑴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出血量5ml 以上。⑵出现黑便,提示出血量在50ml-70ml 甚至更多。⑶胃内出血量达250ml-300ml,可引起呕血。⑷柏油便提示出血量为500ml-1000ml。⒌注意观察腹部体征。

⒍观察有无再出血先兆:如头晕、心悸、出汗、恶心、腹胀、肠鸣音活跃等。

⒎观察有无窒息的先兆症状,及时采取措施。㈡护理措施 ⒈出血期的护理

⑴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清除口腔、咽喉部呕吐物、分泌物和血液予以面罩吸氧,必要时床旁紧急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⑵体位:采用头抬高15-30°,下肢抬高30-45°卧位。

⑶遵医嘱置入胃管,用温盐水洗胃后,在30-60min 内用1-4℃冰盐水冲洗胃。

⑷床旁合血:建立两根以上静脉通路,必要时协助医生进行深静脉置管和动脉插管,连接测压装置。

⑸若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立即予以快速、加压输血、输液持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脉率100 次/min 以下CVP0.81.2kPa,尿量25ml/h。

⑹遵医嘱定时向胃内注入去甲肾上腺素和冰盐水,注入硫糖铝等制酸剂,及时准确静脉应用止血药、制酸剂、抗菌素等。⑺做好护理记录,严格记录出入量,严密监测24h 尿量。⒉并发症期的护理 ⑴肝昏迷的护理 ①肝昏迷先兆:主要是发现并及时报告病情。

②中度和深度昏迷:主要是注意患者烦躁不安,以免造成意外伤害。③并发肝昏迷患者:反复性较大,所以必须延长观察时间。⑵防止褥疮的护理:长期卧床,必然有发生褥疮的可能,因此强调定时更换体位。㈢健康教育

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主义精神,正确对待疾病。

⒉生活要规律,避免过饥、过饱、避免粗糙、酸辣刺激性食物,如醋、辣椒、蒜、浓茶等,避免食用过冷、过热食物。⒊戒烟、禁酒。

⒋遵医嘱服药:避免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激素类药物。⒌定期复查:如出现呕血、黑便即到医院就诊。

十、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㈠观察要点

⒈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皮肤色泽等。⒉注意观察有无肺性脑病症状及休克。⒊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各项化验指数变化。

⒋观察用药情况: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尤其是呼吸兴奋剂。㈡护理措施

⒈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不能自行进食者予以鼻饲饮食。⒉保持呼吸道通畅 ⑴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更换体位和多饮水。

⑵危重患者每2-3h 翻身拍背一次,帮助排痰。如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加强气道管理,必要时机械吸痰。

⑶神志清醒者可做雾化吸入,每日2—3 次,每次10—20min。⒊合理用氧: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25一29。流1~2L/min鼻导管持续吸氧。如何配合使用呼吸机和呼吸中枢兴奋剂,可稍提高给氧浓度。

⒋危重患者或使用机械通气者应做好特护记录,并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预防发生褥疮。

⒌使用鼻罩或口鼻面罩加压辅助机械通气者,做好该项护理有关事项。

⒍病情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按人工气道护理要求。

⒎建立人工气道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时应按机械通气护理要求。⒏用药护理

⑴遵医嘱选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⑵遵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以防药物过量,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病人慎用镇静剂以防引起呼吸抑制。㈢健康教育

⒈教会患者做缩唇腹式呼吸以改善通气。⒉鼓励患者适当家务活动,尽可能下床活动。⒊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暖、季节交换和流感季节少外出,少去公共场所。

⒋劝告戒烟:如有感冒尽量就医,控制感染加重。⒌严格控制陪客和家属探望。

十一、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心力衰竭的临床类型按其发展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按其发生的部分可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左心衰时由于肺淤血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最早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逐渐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右心衰由于体循环淤血而表现为腹胀、水肿、肝脏肿大、颈静脉怒张。㈠观察要点

⒈严密观察患者的心律、心率、呼吸、BP、神志等的变化,尽早发现各类型的心律失常。

⒉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心悸、晕厥等症状及有可能诱发严重后果的因素,如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心跳骤停等征兆,以便及时抢救。

⒊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有无副作用的发生。

⒋观察血气分析、电解质等与疾病相关的各种实验室指标。㈡护理措施

⒈休息及体位: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有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病人取半卧位或坐位,急性左心衰时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以利于呼吸和减少静脉回心血量。⒉氧疗:持续吸氧3~4 升/分,急性左心衰时立即予鼻异管给氧,氧流量为6~8 升/分,病情特别严重可应用面罩呼吸机加压给氧,给氧的同时在氧气湿化瓶内加入50%的酒精,或给予消泡净(二甲基硅油),吸入有助于消除肺泡内的泡沫。如患者不能耐受,可降低酒精浓度或给予间断吸入。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兼行间歇正压呼吸(IPPB)或呼吸末正压呼吸(PEEP)。

⒊严格控制输液量和补液速度,一般为每分钟20-30 滴,以防加重心衰及诱发肺水肿发生。

⒋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利尿、强心剂和扩血管药物,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使用利尿剂者,应注意低钠、低钾症状的出现,如全身无力,反应差,神经反射减弱,腹胀,尿潴留等,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观察有无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黄绿视及心律失常等使用血管扩张应密切注意血压变化。

⒌遵医嘱准确测量并记录尿量,并注意嘱咐患者不能用力排便,保持大便通畅。

⒍病情稳定后可鼓励患者做下肢自主活动或下床行走,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⒎饮食护理:给予低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少量多餐,禁烟酒。水肿较重患者限制钠盐和液体入量。

⒏皮肤护理:伴有水肿时应加强皮肤护理,以防感染及发生褥疮,可用温热水清洁和按摩局部皮肤。

⒐心理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协助患者克服各种不利于疾病治疗的生 活习惯和嗜好。㈢健康教育

⒈予以饮食指导,戒烟、戒酒。

⒉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诱发因素,指导患者注意劳逸结合。⒊告知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⒋指导患者学会自行记录出入量及水肿的变化情况。⒌指导患者对疾病有正确认识,保持心情舒畅。

十二、急性肾衰竭护理常规 ㈠观察要点

⒈观察患者尿量情况。

⒉观察患者水肿情况、血压变化情况。

⒊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紫绀、大汗淋漓等左心衰表现。⒋观察患者有无高血钾症,如四肢乏力、神志淡漠和感觉异常、皮肤苍白发冷、心跳缓慢或心律不齐、血压低、甚至出现软瘫,呼吸肌麻痹,心跳骤停。㈡护理措施 ⒈绝对卧床休息。

⒉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出入量,测每日体重。⒊少尿时,体内常发生水过多,应控制水及盐的摄入预防心衰。⒋给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低蛋白质、宜消化饮食,避免含钾高的食物,如香蕉、柑、橙、山楂、桃子、鲜桔汁、油菜、海带、韭菜、番茄、蘑菇、菠菜、榨菜、川冬菜、豆类及其制品等。⒌急性左心衰是急性肾衰的主要并发症,出现症状应立即给予纠正缺氧、镇静、利尿、行血液透析等措施。⒍注意皮肤及口腔护理。

⒎有高钾血症时应积极控制感染,纠正酸中毒,输血选用新鲜血液,给予高糖,胰岛素静脉滴入或输入氯化钙合血液透析。㈢健康教育

⒈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治疗的重要性,特别是限制液体及饮食的目的争取病人及家属对治疗、护理的配合。

⒉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少尿期对水、高钾、高钠及高蛋白食物摄入的限制,多尿期则注意水、含钠、钾的食物及适量蛋白的补充。⒊督促病人少尿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也要限制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⒋告之病人避免加重肾功能恶化的因素,如妊娠、创伤、及使用对肾有害的药物。

便秘的护理常规 篇5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且粪便干硬,便后无舒畅感。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见症状,约占老年人群的1/3.临床上常见便秘导致心、脑疾病的患者病情变化,甚至猝死。【病情评估】 1.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食欲减退,经常便秘的老人还可以出现全身不适、头疼、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左下腹可扪及粪快或痉挛之肠型。2.辅助检查

结直肠镜或钡剂灌肠,以排除结、直肠病变及肛门狭窄。【治疗原则】

老年人便秘的治疗,应针对引起便秘的因素来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适度的锻炼,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便秘的伴随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护理】 1.饮食调节

多饮水,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品。餐后一杯水,量约250ML,每天至少饮水2000ml,包括食物中的含有的水分。因为水分能增加肠内容物,刺激胃肠蠕动,并能使大便软化,同时对排便有刺激作用,反射性地引起排便。2.生活规律

每晚21:00睡觉,早晨7:00起床,每晚睡前一杯热牛奶,晨起一杯温开水,每日进行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做深呼吸等适当的活动,参加文体活动和轻体力劳动,以强壮身体,增强食欲,1 提高排便辅助肌的收缩力,达到预防和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目的。3.排便指导

目标1次/天,指导患者定时排便锻炼帮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嘱患者在早餐或清晨起床后无论有无便意,都应用力做排便动作,反复多次;在模拟排便过程中,应将双手压在腹部,做咳嗽动作,以增加负压,促进排便,同时应集中注意力,不要同时阅读报纸或做其他事情,也不要吸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不要人为地控制排便感;为卧床、活动不便的老年性习惯性便秘患者提供排便环境,对不习惯在床上排便的老年人,应向其解释需要床上排便的理由并给予屏风遮挡,避免打扰排便。4.腹部自我按摩

按摩时由护士操作或指导患者自己进行,将双手食、中、无名指重叠放于脐上四横指处,适当加压按结肠走行方向,由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的顺序,顺时针作环形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起到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的作用。5.药物治疗

由原发病引起的便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饮食与行为调整无效的慢性便秘,应用药物治疗。温和的渗透性泻药有乳果糖、山梨醇,通过阻止肠腔水分吸收,使肠内容物体积增大,促进肠蠕动;溶积性泻药如甲基纤维素适用于饮食过于精细者,在通便的同时还起到控制血糖、血脂、减低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发生的作用,适宜于心肌梗死或肛周手术后的患者;巨结肠症和结肠扩张者,应改用泻药和灌肠。6.健康指导

血浆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篇6

1、管道要妥善固定,留于适当的长度,给于翻身和活动的空间,以免弯曲、受压和脱出。

(1)保持引流袋(瓶)低於腰部以下,防止逆流。

(2)保持管道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如敷料渗湿应及时更换。造瘘管可用凡士林纱布或氧化锌油膏保护局部皮肤。引流管连接一次性无菌引流袋,每日更换。

2、保持管道通畅:定时挤压引流管,术后当天需1〜2小时挤压一次,如引流液多者应15〜3 0分钟挤压一次,甚至连续挤压。如遇阻塞现象,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引流液达到袋子一半时,予以倾倒。

3、观察引流管引流的量、性质及颜色,并做好记录,正常的颜色为淡红色,后期为黄色,清亮液,每日0——100ML,若每小时量大于50ML,持续3小时且呈红色则为异常,或血浆管引流液呈胆汁色,应立即报告医生。如引流液突然减少,病人有腹胀的感觉,观察管道是否有堵塞。

4、引流管应分清每条管道在腹腔内放置的部位,写明标签,贴在管壁上便于观察。

全麻患者的护理常规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全麻手术患者164例, 纳入标准: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与麻醉;患者神志清楚;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心、肝、肾等功能严重紊乱者;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 两组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体重指数、麻醉方式与手术科室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呼吸道疾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 术后向患者积极介绍相关呼吸道疾病知识, 帮助患者消除不必要的心理障碍, 说明在术后出现的一些呼吸道异常反应是一种正常现象, 纠正错误认识;加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降低其心理障碍, 满足其心理舒适要求。适当约束固定躁动患者, 平稳地将患者送至病房;积极对患者说明手术很成功, 使患者放心。同时积极给予行为干预, 积极指导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由出院指导干预小组确立正确咳痰、排痰训练方案, 循序渐进;并随访督促在出院后每天进行训练15 min左右, 并安排家属进行配合训练。两组术后护理干预观察周期为6 d。

1.3 观察指标

(1) 并发症情况:观察两组在护理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主要为呼吸道感染、排痰困难、腹胀等。 (2) 生活质量评定:所有患者在护理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 (Quality Of Life Score, QOLS) 进行评定[3], 包括躯体功能、睡眠与精力、运动与感官、心理功能等四个维度, 分数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4.0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期间的呼吸道感染、排痰困难、腹胀各发生了2例、4例、1例, 对照组各发生了4例、12例、4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后经过调查, 观察组的躯体功能、睡眠与精力、运动与感官、心理功能等评分都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院采用全麻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而由于全身麻醉的复杂性与危险性, 使得很多患者在麻醉后存在各种并发症, 特别有呼吸道障碍, 也使得自我护理能力不强, 造成预后康复效果不好, 为此加强护理的要求比较高。

随着医学观念的进步, 在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同时, 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得到了广泛重视。其要求在护理中从人的本性出发, 注重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性护理。特别是全麻患者心理上的恐惧和紧张都会造成或加重其心理和躯体的不适, 甚至导致相应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为此在护理管理中, 需要护患沟通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程, 可促成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提高护理服务的认可度[4]。同时要能根据患者的病情与个性特点进行护理, 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又能满足患者对于疾病状态改善的功能诉求[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期间的呼吸道感染、排痰困难、腹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同时需要通过专职护士对术后呼吸道疾病的护理及注意事项的宣讲, 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注重每一个环节的护理及问题的解决, 完善过程管理。本研究护理后经过调查, 观察组的躯体功能、睡眠与精力、运动与感官、心理功能等评分优于对照组, 表明预见性护理干预, 更加注重患者的主观意愿与感受, 从而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之, 全麻患者术后呼吸道疾病的护理干预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 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患者术后呼吸道疾病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选择进行全麻手术患者164例, 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2例, 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呼吸道疾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 两组术后护理干预观察周期为6 d。结果:观察组护理期间的呼吸道感染、排痰困难、腹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 (P<0.05) 。护理后经过调查, 观察组的躯体功能、睡眠与精力、运动与感官、心理功能等评分都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全麻患者术后呼吸道疾病的护理干预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 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全麻,呼吸道疾病,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贺显建, 程燕玲, 高岚.一次性使用术后局部麻醉镇痛系统用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 25 (4) :87-90.

[2]许丹, 王锦艳, 刘艳.情绪调控在气管镜引导下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 2015, 22 (2) :312-314.

[3]蔡建芬.全程护理对手术室患者术中应激性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6) :129-131.

[4]Stevanovic A, Rossaint R, Keszei AP, et al.Emergence times and airway reactions in general laryngeal mask airway anesthesia: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 2015, 26 (16) :316-317.

全麻患者的护理常规 篇8

冠脉造影术(CAG)是将特殊的导管经大腿外股动脉或上肢桡动脉处穿刺后插至冠状动脉开口,选择性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应用在X线下显影的造影剂,对冠状动脉进行检查,主要用于了解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其狭窄程序,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由于该项技术属于创伤性检查, 对病人的心理、生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处理不当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患者的术后护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使患者处于最佳的身心康复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科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5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常规护理及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2-12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治疗的患者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5-68岁。发生皮下血肿2例,造影剂反应3例,余45例无并发症发生。

2.护理及体会

2.1 观察要点

2.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病人应严密监护,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术后回病房后,应立即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尤其是血压监测,术后2小时内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如无异常可延长至2-4小时测量一次。若血压突然下降需注意腹膜后出血、肺栓塞、迷走反射等。若发现患者血压降低应立即汇报医生,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同时给予升压药多巴胺静滴。

2.1.2 观察有无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由于造影剂最终由肾脏排泄出体外,使用造影剂后有可能会导致造影剂肾病,所以做完冠状动脉造影后,尤其对老年人、原有肾功能损害者及心衰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手术后的尿量情况。

2.1.3 观察穿刺局部有无出血、血肿 个别病例因止血不彻底,或因静脉应用肝素或病人制动时间不够,而发生出血或血肿,严重时可致休克。回病房后4小时,护士应每15~ 30分钟巡视1次,观察伤口周围有无肿胀、渗血、渗液,一旦发现肿胀、渗血、渗液者及时通知医师,重新压迫止血、包扎。压迫动脉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应采用指压法,对于肥胖、老年、抗凝、凝血差者适当延长压迫时间,确认无出血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其上用1.5kg沙袋壓迫腹股沟4-6小时,术侧下肢制动24小时,保持平直状态,避免弯曲,同时还应注意观察肢体末梢皮肤颜色、温度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询问病人是否自觉有肢体发凉、疼痛等感觉。如已有血肿发生应密切观察血肿的大小及颜色变化,切忌用力揉搓、挤压血肿部位,1周左右均可吸收。

2.1.4 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病人需平卧24h,术侧肢体限制活动。对某些人群,因平卧位时下肢静脉回流减慢,加之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影响静脉回流故可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特别是术侧,多发生在术后24-48小时左右,病人可出现一侧下肢肿痛,皮肤略显紫色。因此,在病人制动期24小时内,应注意肢体按摩预防血栓形成。

2.2 术后一般护理

2.2.1 心理护理 手术对病人来说是严重的心理应激源,可直接影响病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并由此对手术的康复产生影响。对于不同情况的病人要与他们多交谈,加强护患沟通,增加信赖感。以亲切、自然的话语安抚患者,消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特别是老年患者,护理人员要以和蔼、耐心的态度主动关心老年患者,让老人感受到内心的温暖,缓解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

2.2.2 饮食指导 患者出现腹胀,多为术中保暖不够,术后制动等原因,给予腹部及双足热敷,顺时针按摩腹部多可缓解,如不缓解可遵医嘱给予胃复安或吗丁啉。进食不宜过饱、避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及奶制品或生冷食物,应进食低盐、低脂、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待可下床活动后再正常进食。

2.2.3 排便指导 部分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原因为术后患者平卧,术侧肢体制动,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尿,术后伤口疼痛或不敢移动而不主动排尿以致膀胱充盈过度造成尿潴留,年龄大的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加上术后应用硝酸甘油类药物会加重排尿困难、尿潴留,精神紧张、环境不适也可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出现以上排尿困难可创造条件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督促患者多饮水,一般饮温开水1 500ml以上,利于造影剂排泄,并鼓励患者至少4h排尿1 次,排尿困难的可采取温水冲洗会阴、听流水声等方法以利排尿,若无效应尽早导尿,一次放尿不超过500mL,避免发生虚脱诱发迷走神经反射。患者大便时应积极协助其在床上使用便盆。

上一篇:武汉事业单位下一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