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物流优化体系(共8篇)
需求未回暖
在上周末召开的“第11届21世纪中国建筑企业家论坛”上,山东新城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原料采购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今年公司承建的工程数量确定少于去年同期,压力较大,且目前也看不到变化迹象。“下游需求并不好,与往年相比,今年项目开发方的资金有问题,经常不到位,还需要我们承建商来垫资,影响工程进度。”他认为,经济形势对房地产业的不利影响是主要原因。
北京市设备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一位副总经理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业界尚未出现需求回暖的现象,且目前将进入11月,建筑工地需求将逐步萎缩。不过他预期,若明年宏观经济政策有积极变化,行业将回暖有望。而对于9月份出现的钢价反弹,上述人士均表示,与下游阶段性补库存有关,预计无法持续。
尽管钢材库存出现了阶段性下降,但实际仍不容乐观。据统计,2012年,重点大中型企业钢材库存始终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的高位,8月中旬达到创新高的1248.60万吨。10月上旬末,重点企业钢材库存1077万吨,旬环比增加1.5%,较年初增加25.7%。
钢铁现货交易平台“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预计,四季度经济整体见底趋稳,但钢材需求难以大幅回升。尽管产能过剩明显,但钢铁企业仍有强烈的增产冲动。货币政策难以进一步宽松,钢材市场资金面也难有实质改善。
据监测,截至10月25日,全国61个主要城市20mm二级螺纹钢平均价格为3819元/吨。邱跃成认为,预计春节前国内钢价将呈先涨后跌走势。“以上海市场二级优质螺纹钢价格为例,4000元/吨将是今年钢价难以逾越的高点。而如果钢厂产能释放过快,不排除年底国内钢价再度跌回至3500元/吨一线的可能性。”
钢铁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启动
而在行业待兴之时,对钢铁流通与产品质量的监管也日趋严格。
工信部在此前发布的《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修订版中,再次强调2013年起我国钢铁企业严禁生产一级、二级螺纹钢筋、热轧硅钢片等属于落后产能的产品。中物联钢铁物流专委会秘书长王建中则在论坛上透露,目前我国钢铁物流标准体系的建设项目近日已经得到了财政部立项通知,正式启动。
该项目将具体包含钢铁产品包装标识、钢铁物流操作、钢铁产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建设、钢铁产品与互联网信息交互技术等多个方面在内的标准化制定,旨在遏制钢铁流通环节现存的不透明操作,为完善钢铁物流行业标准,促进国内钢铁物流产业高效协同运行。与此同时,“西本新干线”等第三方质量监控体系也应
运而生。在论坛上,沙钢、西城等多家钢厂也成为其优质商品认证品牌。
在传统的钢材供应链过程中, 成本主要包括交易摩擦、资金成本和物流成本, 其中, 物流成本占整体成本的8%~9%左右。考虑到中国的钢材流通行业的特点, 一般钢材生产地与消费地距离较远, 需要长距离、大规模的运输实现实物的转移。电商平台只能解决交易过程中的信息透明, 并不能从整体上降低供应链的综合成本。
1 钢铁物流系统现状
现阶段, 中国钢材产量仍然在高速增加, 在过去五年中, 钢材产量一直呈增长趋势, 且增长率高于全国GDP增速, 但逐年放缓, 于2012年降低到8.79%左右, 2013钢材产量增长率再次抬头, 跃升到11.35%[1]。可预见, 未来钢材产量将持续在高位震荡。由于钢材产量的扩张, 势必带来钢材运输、仓储需求的增加, 对于钢贸、物流企业来讲仍然存在着市场增长的空间。
在钢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 物流的相关服务始终贯穿其中, 各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物流服务的基础配合。完善的物流体系不仅是钢材采购、分销的前提, 也是其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通过仓储、运输、剪切加工等物流配套服务, 保证货物安全的移动和交割, 满足终端用户对同质化产品的差异化需求, 并提供钢材融资业务的监管识别手段, 在商流和实物流相协同的基础上, 实现钢材流通过程中的增值, 降低交易过程的融资风险和配套费用。
2 钢铁电商平台面临的机会
电商平台的价值体现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变化的市场中, 不同用户多变的需求决定了电商平台的物流体系需要具备迅速的、灵活的反应能力和弹性, 而周期长、投入大和经营模式相对固定的自建方式并不能适应这种灵活性和弹性, 也不符合电商平台的价值取向。目前钢材物流市场上存在物流资源相对饱和、物流成本高居不下和钢铁物流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这恰恰也是电商平台的挑战和机会。
1) 就物流成本而言, 近年中国钢铁企业的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钢材产品从生产到终端用户的流通渠道过于冗长、分级不清, 整条供应链中多数流通量需依靠多层贸易商倒手实现;中国目前钢材物流行业的业务竞争主要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 利润空间大的增值性服务所占比例不高。
2) 对于钢材流通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有:物流资源较分散, 无法在区域内形成基本的点、线、网的结构, 产业供应链中的供应商、销售商、加工企业、仓储企业、运输企业、终端用户之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协调机制, 各节点之间各自为战, 信息难以同步流转, 服务功能和流通效率低下。
3 钢铁电商平台物流体系价值定位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 其物流体系是连接线上平台和物流实体的关键节点, 不仅要满足传统钢材流通市场的服务需求, 同时, 需要依托互联网的技术和特性, 贴近用户需求, 对上下游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 统筹考虑供需关系、物流方式与物流路径等, 形成网络化的效应和高效的协同机制。钢铁电商平物流体系价值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钢厂降低在消费地控货的成本, 解决钢材运输过程中空载问题, 使物流速度加快, 长期来看, 减少社会在库库存, 降低供应链综合成本;通过信息流的整合, 使服务可视化, 能够使相关参与方全程跟踪物流状态, 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业务调整;通过物流服务可带动货主通过平台进行交易或融资等, 带动平台的第三方业务。
电商平台的战略定位有以下几点:
1) 对于“贸易分销”, 物流体系贯穿交易、融资业务始终, 为满足平台“安全、真实”的价值定位, 通过深度介入物流, 打造完整的从挂牌到提货的交易链条, 实现对交易业务和融资业务的增值, 提升平台诚信度和商誉。通过构建物流体系, 实现平台在贸易环节的差异化和优越性, 提升用户粘性, 增强平台交易、融资等业务的竞争力。
2) 对于“贸易服务”, 充分发挥物流天然的服务特性, 提供物流相关的服务模式, 并对各物流环节服务进行有机组合和协同, 实现钢厂、终端用户对降低综合的供应链成本和高质量物流服务的诉求, 极大地提升电商平台的价值, 并以此吸引和带动交易、融资等其他业务的发展。
3) 对于“战略直供”, 物流体系将直接对接大型钢厂和终端用户, 贴合上下游对物流服务的个性需求, 为其进行定制化的从端到端的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
4 某集团公司电商平台建设
电商平台在物流服务将有巨大的空间, 然而物流体系建设和物流服务的提供, 必定需要依赖于线下物流资源的配合。从目前国内某集团公司已经自建了国内四大钢铁物流园, 通过对钢材流通上下游企业的调研发现, 由于物流本身对于钢厂、贸易商等企业来说, 并非核心业务, 而且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其中, 兰州物流园的投资预算将近10亿元, 投入最小的罗泾物流园其投资预算也超过了2亿元。从2013年四大物流园开始筹备建设, 到目前为止, 进度最快的罗泾物流园也完成了81.27%。从现有的已经建成的物流园区来看, 该集团公司的钢铁电商平台已经为很多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流通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 对于电商平台物流体系而言, 获取物流资源的主要手段应该考虑如何在尚未规范的物流行业中, 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自建、自管物流资源, 整合相对饱和的社会第三方物流资源, 构建能够覆盖流通各个物流环节的服务网络, 形成以电商平台为主体的“利益共同体”联盟, 帮助钢厂、第三方物流、终端用户等各参与方降低物流综合成本, 从而提高流通效率和服务质量, 达到构建完整的生态圈的目的。
摘要:目前钢铁传统贸易向供应链管理方向转型是大势所趋, 物流环节是供应链整体优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主要论述了目前国内钢铁企业物流现状及其面临问题, 结合国内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 重点分析国内钢铁电商平台面临的机会及其价值定位。
关键词:钢铁贸易,电商平台,市场机会,客户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钢铁工业;循环经济;逆向物流
一、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以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逆向物流取代了传统物料的单向运作模式,能够满足循环经济中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处理方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钢铁工业废弃物的利用率非常低。钢铁工业废弃物虽然化学成分复杂,但要是能够对钢铁企业的废弃物再次利用,就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促进新产业的出现形成,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不仅实现循环经济还能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因此研究循环经济下钢铁企业的逆向物流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循环经济是人类为了彻底治理生态环境、解决资源短缺、寻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物。
逆向物流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已非常成熟,相关理论的研究内容已经包含各个方面,国外的专家学者们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已经趋向成熟,对逆向物流的探索也相当的成熟,但对与专业研究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具体结合的著作却很少。
2.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现状。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是在实践后才渐渐形成的。我国学者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是在工厂生产、消耗、处理废弃物的整个过程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改变经济原有的发展模式。
(2)国内逆向物流研究现状。雷红的《浅析废旧钢铁产品的逆向物流》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本国的废旧钢铁产品的逆向物流的现实情况;还有学者王斌在《钢铁业的逆向物流》中详细描述了如果钢铁企业发展逆向物流并且设立具体的体系,可以给社会带来好处以及企业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虽然我国的专家学者们作了许多对钢铁企业逆向物流体系研究的文章,然而,能够真正选取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研究钢铁企业的逆向物流运作的著作却是寥寥无几。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概括关于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的相关理论,逆向物流的概念、特征,逆向物流产生的原因;逆向物流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2.对国内外的钢铁公司逆向物流的运作模式进行探索。并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逆向物流运作模式进行对比论述,分析各种模式的优缺点。阐明了国外运作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3.研究了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相互结合的作用机理,以宝钢钢铁公司为例子,详细分析了该企业的逆向物流发展现状,结合其实际情况为其构建了新的逆向物流网络。
二、循环经济与逆向物流基本理论概述
(一)循环经济基本内涵。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的见解不尽相同。比较流行的,接受人较多的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是:“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资源的循环运用,其原则是重复利用,特点是消耗量底,但利用效率高。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运作模式,能够彻底的改革以往消耗量大,利用率低的发展模式。”
(二)逆向物流基本理论。逆向物流的概念有很多,其中比较全面地描述其特征的概念是:跟以往的供应链方向相反,并计划、监督、控制从消费到起始点的实际流动中的相关环节如原材料投入,库存,产品的消费等。逆向物流的目标有很多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有效利用、降低产品成本等。
三、宝钢钢铁公司循环经济环境下逆向物流系统构建
(一)宝钢钢铁集团资源回收利用现状。宝钢公司是我国著名的钢铁企业之一,是我国所有钢铁企业的模范代表,作为代表模范,宝钢公司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的保护问题都是十分重视的。多年来宝钢公司一直在加强内部和外部循环的综合利用,努力做到废弃物的零排放。经分析调查了解到,现今宝钢公司的资源再次利用的发展状况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宝钢钢铁公司已有的逆向物流体系还不完整,废弃物的回收工作处理工作做的尚不彻底,还不能充分发挥废弃物的再利用价值;如随着该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的钢铁产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都在上升,企业固有的废弃物处理站以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宝钢公司现在的情况还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因此不能发展循环经济。
(二)宝钢内部逆向物流系统构建
1.宝钢现有内部逆向物流系统。宝钢公司内部的逆向物流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品。目前,宝钢已有的废弃物处理站点分别是检验中心、垃圾处理厂、分拣加工中心和初始收集点。此逆向物流网络的缺点在于:(1)收集点工作量大。(2)分拣加工中心技术要求高。
2.宝钢公司改进后的内部逆向物流网络系统。结合了宝钢的实际生产情况,我们先通过设置专门的回收处理站,来消除企业内部逆向物流的瓶颈工序,提高废弃物的利用效率。然后,我们在正向物流的基础上建立逆向物流网络,以实现两者较好的结合,最终建立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就除去对环境有害的物质的清洁型的物流网络系统,实现能够监控工业生产的全过程的物流网络系统。
改进后的系统增加了粉尘处理、矿渣粉处理、煤气回收。增加了这三项工程后的系统能够更好的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能够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同时还减少了有害气体和粉尘等有害物质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
改进后的逆向物流体系,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三)宝钢公司的外部逆向物流体系构建
1.宝钢公司现有的外部逆向物流系统。目前,对于自身处理不了的生产废弃物,宝钢公司主要是通过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代为处理。虽然宝钢公司目前的外部逆向物流管理模式能够满足本公司的发展要求。然而,站在宝钢公司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仍有一些不利之处:
(1)生产产品的成本增加了;(2)公司的信誉度降低了;(3)造成企业的机会成本损失。
鉴于上述分析,并结合宝钢自身的地理优势和实际生产,在循环经济的要求下,能够符合宝钢的外部逆向物流网络是生态工业园区。该生态工业园区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带来更多的财富。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大环境下我国钢铁产业逆向物流体系的构建。另外还分析了我国与国外钢铁行业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并以宝钢公司为例,结合其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该企业发展的内部逆向物流系统和外部逆向物流系统。并据此得到,我国钢铁企业现有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具有很大局限性,在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钢铁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适合目前钢铁企业发展的观念。在内部应该引进先进的设施设备和工艺技术,并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逆向物流体系,努力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外部要联合其他的企业共同构建生态工业园,以尽可能的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每个企业只有正的外部效应,没有负的外部效应,做到没有废弃物。(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各部(室)、公司:
第五届中国钢铁物流合作论坛将于2月18日在芜湖市玛丽蒂姆碧桂园酒店召开。为办好本次会议,特对会议筹备及接待事宜作如下安排:
一、参会人员
淮矿物流各单位正职、联络员(由于会议酒店房间紧张,各单位其他人不参加会议)、会务组成员参加本次会议。所有参会人员需着正装:西装工作服、白色衬衫工作服,男士需打蓝色工作服领带,女士需系工作服丝巾。
二、组织机构
本次会议由刘益彪总经理总协调,窦永虎副书记全权负责会议筹备工作,会务组具体落实。
成立接待组
组长:刘益彪、谢萍、汪靖、汪恭达、徐文军 副组长:各部(室)、公司正职
成员:各部(室)、公司联络人
请各部(室)、公司将本单位联络人姓名、手机号码于2月8日17:00时前报至王庆龙处。
成立会务组
组长:窦永虎
副组长:王少波、王杰
成员:左西西、唐文博、王庆龙、张立武、金源源、1
曹毅、江珏蓉、陶丽、秦雯雯、焦莉君、孙黎黎、江珩
请会务组人员2月14日到芜湖报到。
三、会议资料准备
联系人:王杰、唐文博、左西西
1、负责会议嘉宾发言材料起草及收集;淮矿物流宣传片、宣传册的制作;协办单位的宣传资料设计制作;会刊、会议指南及其他相关材料印制。
2、其中协办单位有:云南物产集团、江苏申特钢厂、福鹏控股、上海均和集团、江阴锦澄钢铁、合肥三洋公司、江苏匡克公司。请相关单位于2月8日前将协办单位宣传材料、企业简介(详细版)传至唐文博处。
3、各单位需再次确认参会客户名单(统计样表见附件
1),并对少数民族及对饮食起居有特殊要求的客户进行注明,确认后的客户名单与最终参会实际人员名单变动幅度不得超过10%。于2月10日前汇总报至唐文博处。
四、会议接待及车辆调度
联系人:王少波、王庆龙
1、对部分嘉宾实行分组接待:
由刘益彪总经理牵头,朱家桥公司负责接待制造企业组;
由窦永虎副书记牵头,上海公司、斯迪尔钢铁负责接待基地组;
由汪靖总会计师牵头,财务部负责接待银行组。
2、除以上分组接待以外,各单位邀请的嘉宾由各分管领导牵头,各部、公司自主接待,2月10日需将本单位邀请嘉宾接待方案报至王庆龙处,具体要求:嘉宾乘坐交通工具、预计抵达酒店时间、接待车辆安排等。
3、演员接待:由曹毅、陶丽负责。
要求:嘉宾实际抵达芜湖时间需提前告知联系人,重要嘉宾抵达会场10分钟前需再次告知联系人。
五、会议餐饮安排
联系人:王少波、王庆龙
餐饮与接待相同,由各分组、各单位自主安排、全程陪同。
1、2月17日:
晚餐可选择在酒店一楼龙城鱼馆(喜洋洋餐厅,共有15个包间),江南渔翁(距酒店车程30分钟),金宝酒店(距酒店车程30分钟)。晚21:00后,酒店安排有24小时送餐服务。
2、2月18日:
早餐自助,就餐地点:1楼维也纳餐厅、1楼特色零点餐厅;
午餐自助,共分为三个餐厅:5楼会员餐厅、1楼维也纳餐厅、1楼特色零点餐厅。
3、2月18日招待晚宴
公司将于会后举办大型招待晚宴,就餐地点:主会场。晚宴由公司统一安排,各单位届时请积极与本单位邀请
嘉宾保持联系,以防遗漏(晚宴期间将安排演出、抽奖)。
六、会场接待工作
联系人:王杰、左西西、唐文博
具体负责会场报到(签到、资料袋、礼品发放等)、嘉宾入住引导(重要嘉宾要帮助提行李、引导进房间)、嘉宾会议引导(负责2月18日全天会议引导工作)等三项主要工作。
接待一组:
签到:陶丽
资料袋、礼品发放:焦莉君
嘉宾引导:王杰、曹毅
接待二组:
签到:秦文文
资料袋、礼品发放:江珩
嘉宾引导:左西西、张立武
接待三组:
签到:江珏蓉
资料袋、礼品发放:孙黎黎
嘉宾引导:唐文博、金源源
房卡及身份证收发:
本次会议严格按照一人一房卡、一人一证件的要求,做到房间与人一一对应。嘉宾房卡及身份证的发放与回收均由各部、公司负责,以避免身份证及房卡丢失或损坏等情况发生。
七、会议摄像工作
负责人:王杰
工作人员:殷航、金丽曼
负责会前签到墙拍照及摄像、会议期间拍照及全程录像、招待晚宴拍照及摄像工作。另,广告公司将安排全程拍照,并安排一台摇臂摄像、一台固定摄像机位全程摄像。
八、旅游安排及返程票预订服务
负责人:李刚
联系人:洪雪凤
现场设置旅游咨询服务台,提供旅游参考线路。旅游为嘉宾自费,可选择自带车旅游或旅游公司组团旅游。各单位需安排专人陪同本单位邀请嘉宾旅游,全程服务到位,原则上各单位尽量安排本单位邀请嘉宾选择同一条旅游线路;
会场设置返程票预订台,可随时预订国内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等。
会议期间,嘉宾如有其他需求,由各单位负责帮助解决,切勿多头联系扰乱会议秩序。
附件1:客户统计样表
“十二五”时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强完善钢铁行业管理体系。
一是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当前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还很不规范,偷税漏税、假冒伪劣和环境污染等违法违规现象和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存在,在某些区域、某些阶段还很严重,钢铁行业管理应首先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进入和退出制度,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为钢铁工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钢铁产业政策、规划和标准对行业发展的宏观引导作用。钢铁行业管理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与时俱进,提出适合新形势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强钢铁产业政策、规划和标准的编制、落实、调整和更新,以增强政府宏观引导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及时性,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构建能力本位型课程模式
一直以来, 物流专业的课程教学受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必须打破学科本位型课程模式, 以“实用、够用、致用”为原则, 建立能力本位型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坚持以人为本, 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 实行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 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 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始终将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 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 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 做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协同培养。
搭建“提升技能, 课证融合”的课程教学框架
目前, 物流师 (四级) 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主要是由《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实务》、《物流专业英语与计算机基础》、《现代物流基础》三门课程构成。在“提升技能, 考证与教学相融合”思想的指导下, 课程教学过程可在落实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 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 以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为依托, 引入“物流职业岗位应知应会知识与能力”培训, 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技能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 既保证“提升技能”课程教学有序进行, 又保障“课证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提高社会认可程度。
推行“企业环境、真实岗位、职业角色”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中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 将主要课程的教学活动都安排在实训室进行, 模拟实际工作情境, 即根据课程特点, 采用“企业环境、真实岗位、职业角色”的全真实践教学模式, 使教学氛围更加真实, 兴趣更加浓厚。“企业环境”就是以真实的企业氛围、工业级物流设备及企业物流操作流程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使课程学习内容联系社会和企业需求, 综合物流专业知识, 形成相应工作任务, 采用项目教学法, 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真实岗位”就是以企业物流操作岗位及岗位群要求的实际能力为依据, 将物流综合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训课程。学生通过在物流实训中心的综合实践, 可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 大大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职业角色”就是教师及学生都参与实践职业角色扮演, 通过参与、体验、交流等教学环节, 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将学生置于职业角色中, 使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职业活动过程中学习。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比较具体、综合的理解, 特别是对一些行业特有的规范的理解可以得到深化与强化, 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开发项目课程, 提高一体化教学质量
项目课程开发是一个创造性过程, 它既不是对学科课程的教学法改造, 也不能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要根据工作任务选择知识, 以提高课程内容的岗位针对性, 达到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目前的困境是, 依据工作任务选择知识, 只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剪裁原有的学科知识, 所学内容没有实质变化。这使得课程改革成了知识游戏, 大大降低了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 项目课程改革面临三大突破点, 即课程结构的重组、新课程内容体系的开发和项目体系的建构。例如, 可以将《采购实务》、《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运输作业实务》、《商业连锁经营》等主干课程整合成项目课程, 以供应链为基础, 参照物流业务基本作业流程设计教学项目, 如图1所示。
整合之后的项目课程就不仅仅是重新剪裁学科知识, 而是开发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能实现对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模拟, 紧紧围绕现实物流企业岗位工作中的热点、难点, 通过某一企业的具体业务把课程目标和相关理论等全部内容结合起来, 使学生对物流供应链上每个节点的业务都有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课程评价体系
应适应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参照现行物流行业的职业岗位标准和要求,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对物流专业课程的综合掌握能力。具体的考核评价可以从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知识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即 (1) 通过教学项目执行过程, 评价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工作态度、7S管理等职业素养。 (2) 以教学项目成果展示为载体, 按照物流专业课程的作业流程诊断与优化的过程进行考核, 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 (3) 利用考核物流专业课程的一些技术方法、规范、原则标准, 来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 从而通过考核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这种评价体系能很好地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 做到既注重终结考核, 又注重过程的评价与考核。因此, 既能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 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
中职学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物流项目课程建设是物流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使物流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还涉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转变, 以及行业需要、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要使它达到合理布局、结构平衡、整体优化, 建成体现物流专业岗位群和专业链优势的专业课程体系, 仍需要依托企业, 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
摘要:结合物流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从课程模式、课程教学框架、教学模式、项目课程开发、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探索的经验, 旨在为课程改革实施的具体操作技术层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职学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曾良骥.高职课程“六位一体”教学设计范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3]戴士弘, 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 HACCP体系 冷链物流管理 运用 优化
前言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品质、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生鲜食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管理不善或设施不健全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事件时有发生,已严重危害了公共食品安全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确保食品在消费的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方面是一种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方法。它包括危害分析(HA)和关键控制点确定(CCP)2部分。危害分析(HA)是鉴别有害物质或引起产品腐败的致病菌及任何病源体,掌握产生危害的机理,根据危害特征将食品分类和确定其风险类别程度,并制定出减少食品在生产和批发过程中引起危险的相关措施。确定关键控制点(CCP)是根据所控制危害的风险与严重性。HACCP体系在冷链物流中显示的尤为重要。
1. HACCP体系在我国冷链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介绍
HACCP體系是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主要是对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进行安全控制。近30年来,HACCP已经成为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主要是对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的安全进行控制。近年来政府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普遍关注和食品传染病的持续发生是HACCP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动力。HACCP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时间比较短,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资本投入上都略显不足,尤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中心地位的凸显,使得在整个大物流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对于冷链物流体系而言,虽然只是物流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它能有效的连接城乡的消费与生产,能使消费在时间上产生延迟,能较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冷链体系的建设。
2. HACCP体系在我国冷链物流体系运用存在的问题
2.1 HACCP体系在流通加工方面的问题
农产品冷加工良莠不齐。据估计单单食品加工方面,目前全国每年生鲜食品冷加工(慢冻、速冻、冷藏和冷保鲜) 量就达到800—1100万吨, 占生鲜食品总产量的2% 左右。其中冷冻、冷藏食品年生产量约350万吨, 年增长率达25%。但在冷加工品种、数量、质量、包装及管理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隐患。其一, 宏观管理失控致使行业管理混乱, 产品质量低下, 相关生产、运输、销售等的标准和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 其二, 产品质量无章可循, 品种单调, 重复现象严重。 其三, 销售条件欠缺。
2.2 HACCP体系在储存方面的问题: 冷藏业的发展仍处于无序状态
有资料表明, HACCP体系在目前全国冷库的实际利用率尚不足40%。在冷库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重视肉类低温冻结冷库的建设, 忽视果蔬高温保鲜冷库建设; 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 忽视产地加工生产性冷库建设; 重视大中型冷库发展及管理,忽视批发销售小冷库的发展及管理。
2.3 HACCP体系在运输方面的问题
HACCP体系在冷藏运输工具运用中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在冷藏运输工具比较单一且发展不平衡, 冷藏运输能力明显不足。冷藏运输设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比地面冷藏设施差, 作为农产品冷藏运输的先导环节的专用冷却站尚处空白。在各种运输方式上, 冷藏运输能力也很不协调, 各种冷藏运输工具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步骤等缺乏统筹规划, 宏观指导和微观支持的机制没有建立。冷藏农产品运输过程中浪费严重,物流成本占农产品成本比重过大。
3. HACCP体系在我国冷链物流管理中的优化
3.1 HACCP体系生产温度
所有的冷冻商品根据储存温度的不同都有一个腐败的周期,HACCP体系中大部分的冷冻食品在零下18摄氏度的温度以下,其保质期会相对较长。但是相比之下,冷冻水产品需要更低的温度才能达到同样的状况。 根据生产的条件不同,冷冻冷藏以及保鲜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要保持在零下1.5度到零上14度之间。一般情况下,保质期是以周来衡量的,而不是以月来衡量的。很多商品都有低温下限,低于这个温度,商品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对于那些在临界温度运输的商品,低温会给商品带来冷冻伤害。对于肉类等商品来说也是这样。而对于水果类商品,即使并未达到临界温度,也会给商品带来冻伤等损害。如果在比较高的温度下装货,那么只能通过比较低的车辆预冷温度来达到货物快速降温的目的,这种做法可能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部分商品会因此产生冻伤。
3.2 HACCP体系装运前处理
HACCP体系对于水果和蔬菜,装运前处理包括收获前恰当的处理方法的应用,例如杀菌剂的应用;装运前短期的储存,以及一些机械伤害的避免,诸如分类分级机器对其造成的伤害;或者是装箱时对商品造成的伤害都应该避免。对于冷冻商品,首要的要求就是在整个冷链中温度的控制,不能出现温度失控的环节。这其中就包括了装运前的预处理环节。
3.3 HACCP体系温度控制
与冷冻货物相比,HACCP体系中温度控制对于冷藏货物更为重要。冷冻食品要求最高温度不能高于零下18摄氏度,而冷藏货物通常要求在运输中温度控制在2度上下的范围内。在展示销售中,冷藏食品通常要求温度控制在5度上下的范围内。因此对于冷藏货物的运输车辆温度控制能力要求是很高的。然而,如果是冷冻运输车辆用于冷藏货物运输,那么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温度控制范围。更大的范围意味着比计划更高或者更低的温度,高温会导致保质期的缩短,低温可能意味着结冻或者由于低温给货物带来损害。因此专用车辆运输是非常重要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HACCP体系冷链系统建设是一项巨大工程,需要借助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的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冷链物流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从而全面提升水产品冷链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即便是改进后的供应链在近期内也会出现效益成本的背反现象,但是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在冷链物流介入后必然在成本优化和居民收入提高方面有所进步。
※项目来源:广西教育厅2011年度科研立项项目基于供应链的广西粮食绿色物流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110306LX8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计划:《我国食品冷链的困境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5年第6期.
[2]申作兰林德山:《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瓶颈的突破研究》[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年第4期.
[3]吕峰林勇毅:《我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
作者简介:谭波(1974.9- ),女,黑龙江宁安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仓储管理、战略管理、高职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开始面临新一轮的国际化产业分工。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也开始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虽然这些优势产业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也使得这些地区原本充裕的土地、能源和劳动力等优势资源开始显现出瓶颈状态,从而成为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障碍。区际产业转移之所以会发生,在于区域间存在异质性并由此而产生了产业转移力[1]。通过产业转移,不仅可以使得经济发达的产业转移地区实现“腾笼换鸟”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同时也可以通过生产要素向被转移地区的合理流动,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这样一种“双赢”的战略思维,广东省政府于2005年3月出台了《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旨在通过产业转移战略的实施推动全省经济的均衡和全面发展,促进新一轮的产业聚集,形成集约化水平更高的优势产业。
区域物流是物品在区际间和区域中所包含的物流活动的总称,相对于企业物流,区域物流带有鲜明的区域地理特征,它是以某一行政区域为枢纽,设计、组织和实施物品在一定区际或区域范围内的物流活动。一个高效的区域物流服务系统,有助于降低区域经济的运行成本,扩大区域内各种经济业态的辐射范围,增强区域内产业聚集的极化效应,从而形成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本文选取广东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城市——清远市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市现有物流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及其在产业转移承接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现代物流服务理念和供应链系统分析方法,从产业转移承接的视角,提出该市物流服务体系的提升策略。
2 产业转移承接中的清远物流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活动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节以各部门和各地区间实现有效联系的纽带[2],它与产业转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产业转移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区域物流服务体系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清远市在地理位置上北接湖南,西连广西,南部靠近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珠三角地区,其优越的区位优势使清远市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十一五”以来,清远市在公路建设、北江水道拓展及港口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整体物流服务能力,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但相对于目前清远市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和步伐,区域内的物流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仍然显得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物流服务体系不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是由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及信息管理等功能要素,针对特定的服务需求,在特定的市场和环境下所形成的有机组合。作为产业转移的企业,除了要求承接地具有完善的物流服务设施外,更加强调承接地的物流组织能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整体物流服务解决方案。相对于珠三角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的物流服务业,清远市物流服务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区域内没有形成有效的物流服务网络和协同作业体系,缺乏对区域内外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能力。
(2)市场组织功能残缺。通过产业转移聚集到清远的大多数企业原本位于经济结构完整、市场功能完善的珠三角地区,这种“前店后厂”的运营模式能够使企业实时把握市场变化并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目前清远市的经济发展还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缺乏专业化的市场服务机构,在产品流通市场的组织和分工方面还没有形成标准和规范,尤其是对承接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市场的特征缺乏深度理解,导致被转移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管理和流通组织的盲目性,无法形成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现代企业竞争模式。
(3)缺乏针对产业转移梯次的柔性服务能力。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决定了产业转移中的梯次渐进路径,随着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产业转移承接区所承接的产业类型也会由最初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清远市目前承接的产业涵盖以上各种类型,不种类型产业供应链的特征具有极大的差异,所对应的物流运营模式也显著不同。虽然清远市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在不断提升,但缺乏针对承接产业梯次的物流功能细分,尤其缺乏针对转移企业的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3 产业转移导向下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结构优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服务领域的竞争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仅靠单一组织自身的内部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服务供应商、服务集成商、终端外部客户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整体的资源匹配计划,满足客户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针对清远市物流服务体系的存在问题,通过研究提出一个以第四方物流组织为体系运营核心、以不同物流服务主体协同为目标的服务供应链资源配置体系结构,拟从三个方面优化或解决现有物流服务体系中的存在问题,实现产业转移承接中的物流服务目标。该体系概念结构如图1所示。
(1)消除产业转移企业对供应链服务环境异改变的排异性。
产业转移企业由于地理位置的改变会使其部分或完全偏离原来的供应链服务体系,企业在寻求或融入新的供应链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这也是导致很多企业在产业转移的决策前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以第四方物流为运营核心的服务供应链运作模式,旨在对服务供应链上所涉及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把握,从第四方的视角在更广的市场或区域范围及更高的系统层次上迅速识别、协同和配置物流服务资源,从而使产业转移企业以最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纳入新的供应链服务体系。
(2)区域内物流服务资源的系统整合与结构优化。
服务供应链构架下的物流服务资源是一种可分解的分布式架构,这些资源根据其服务特性和范围被赋予不同的标识,成为各服务模块的基本构成单元,某一标识的基本单元可以与其它标识的基本单元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物流服务模块,当某一服务模块的任务完成后,其内部的基本标识单元又会被整合到其它的服务模块中去完成新的匹配任务,这样服务供应链的各种标识资源的服务特性就得到了充分拓展,不仅扩大了其服务的有效范围,又可以避免服务资源的无效等待。通过服务资源的不断组合与释放,可以有效弥补整个服务供应链的薄弱环节,使其在针对不同需求的服务能力上达到一种整体的均衡。
(3)针对产业转移梯次的物流服务层次优化。
目前,清远市引进了东风小康微型汽车整车生产基地项目、蒙牛集团、德生通用电器、日本艾斯达汽配、先导稀有材料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为主导,生物医药、高新材料和有色金属加工等为支撑的多元化梯次产业聚集态势[3]。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对物流服务响应时间级别、资源要素类别等要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服务供应链的优点在于其能对服务资源进行有效识别并进行标准化的标识和专业化分类,通过重新的整合形成标准化的服务模块。映射于每一服务模块的服务资源在服务供应链中并不处于同一服务级别,该级别需要根据其专用性或稀缺性对其进行等级评价,从而形成有序的物流服务层次。
4 面向产业转移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运作模式
4.1 实现框架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将产业转移企业的物流需求纳入到整个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中。服务供应链运作管理的特点是运用集成的思想去整合超越单一组织的服务供应链资源,这种整合包括了系统运行环境的集成、技术的集成、信息的集成以及组织机构的集成,而不是服务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简单相加。随着供应链中组织间合作程度的日益加深,彼此不断融合,组织边界越来越模糊,整个价值链重新整合,形成一个虚拟大企业,而且随着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客户需求的不断更新,供应链也必然要作出适时的调整与更新,才能满足存在与发展的需要。
服务供应链在资源整合中首先需要解决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同步化问题,只有各供应链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才能实现;其次,服务供应链需要形成准时化的服务生产系统,要求上游企业准时为下游企业提供必需的服务资源,如果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不能准时响应,都会导致整个服务系统运作不稳定或中断,从而使服务供应链对用户的整体响应速度下降。为了保证服务供应链的系统敏捷性,必须严格控制供应链的运作节奏。为此,本文提出一个如图2所示的面向产业转移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体系协同框架,该协同框架在结构上主要包括物流服务的提供和接收两个部分。
(1)物流服务方案提供。
在本部分中,需要完成面向产业转移的物流服务基础平台构建和物流资源整合两大功能。针对产业转移的物流服务资源并非专属资源,在非对称的市场信息环境下,物流服务资源的组合具有盲目性,这无疑会导致针对产业转移企业的物流服务整体效率低下。需要具有协同能力的服务供应链管理组织根据产业转移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对系统内的人力、物力、资金、信息等物流服务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整合,通过对资源的动态协同满足客户企业的需求。
(2)物流服务接收。
包括用户接口层的构建和产业转移企业物流需求的等级分类。用户接口层向用户提供友好的服务接收交互接口,方便用户的需求提交和相关在线数据的分析和管理;其次,产业转移的梯次决定了企业生产运营的特征,从而也决定了其对物流服务需求的类型,通过对产业园内物流企业的物流需求分类和汇总,有助于发挥服务供应链系统资源的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形成集约化的物流服务提供方案,平衡产业园内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波动,实现物流服务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4.2 协同机制
针对产业转移企业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涉及到被转移企业、第三和第四方物流、交通运输部门、金融、海关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等多方主体,而产业园内企业客户需求具有实时性、梯次性和多元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服务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在统一的协同机制下进行运作。基于此,我们进一步提出如图3所示的面向多元主体的物流服务供应链SCRP(供应链资源计划)协同模型,以实现供应链层次的服务资源协同。该管理系统包含两个具有创新性的资源协同理念,即服务资源的虚拟化及服务匹配的智能化。
(1)服务资源虚拟化。
服务资源虚拟化要求隶属不同主体的服务资源打破其归属划分的限制,在服务属性上进行更小的粒度划分,通过封装、注册等网格化技术手段形成隶属服务供应链系统的虚拟服务资源。虚拟服务资源可以通过在线SCRP协同交互接口进行服务资源的组合,形成面向企业客户的共性服务模块和个性服务模块,最后通过企业客户协同平台向企业客户群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模块组合。服务资源虚拟化的优点在于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多元化的服务组合方案,有效提升服务供应链的柔性服务水平。
(2)服务匹配智能化。
在服务资源的匹配和不断反馈中,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可以抽取其中成熟并富有效率的方案,以产生式匹配规则的形式构建物流服务知识库。产生式规则适合于表达领域内的专家知识,一般由规则库、综合事实库和推理机三部分组成,目前的专家系统大多用到产生式规则。产业转移企业客户群在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上特征各异,但每一企业的生产及运作流程都有其规律性,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特征,通过服务过程中的匹配规则及相关控制性知识的累积,使服务知识库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智能化的服务匹配及协调机制。
5 结论及建议
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内物流服务体系的保障效率是转出地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地选择和取舍的重要依据。本文在针对产业转移的物流服务体系研究中,引入了服务供应链资源协同理论,根据产业转移承接中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服务供应链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优化结构,针对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协同运作构建了一个实现框架,并提出一个能够实现服务资源虚拟化和服务匹配智能化的SCRP协同模型。根据本文的研究及清远市在产业转移中的具体情况,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尽快完成物流服务体系的顶层组织构建。虽然清远市在物流服务基础平台的构建上加大的投入力度,但对区域内物流服务资源的组织和引导还缺乏有效的手段,尤其是目前区域内的物流资源分散,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针对特定服务需求的标准服务流程。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化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共同构成一个兼具参行政、参谋和执行职能的服务供应链管理组织。
(2)完善对引进产业的选择与评价机制。要优先引进产业梯次高、关联度大的企业,鼓励产业链式转移和组团式转移[4],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区域内产业梯次的提升,物流资源在应用属性也会呈现出一定的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资源匹置的难度和成本,提高服务的效率。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角度考虑,产业链式的转移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区域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快速提升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层次。
(3)提供良好的服务资源虚拟化运作环境。从技术上实现对各种服务资源的访问接口、用户接口和服务协议功能;从应用上实现对服务资源的注册服务、工作流管理、过程控制、组合服务以及服务质量管理等;从制度和规则上解决服务资源在隶属主体和虚拟服务两种不同环境下的角色定位问题;从合同和激励机制上规范各资源主体在服务供应链中的职责和权益。
(4)建立融通南北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清远自古就是岭南、内地的互通走廊,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随着京广铁路、京珠高速、武广高铁、北江航道等交通动脉的建设贯通,清远将更加成为粤港澳地区向内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发力点,也成为内地与粤港澳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接壤点[5]。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可以提升清远区域经济的辐射范围,加强清远与南北区域物流节点的对接,吸引更多现代化第三方物流服务资源的聚集,使得区域物流服务体系从服务范围和资源内涵上得到全面提升。
摘要:根据产业转移承接中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基于服务供应链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优化结构;针对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协同运作构建一个实现框架,并提出能够实现服务资源虚拟化和服务匹配智能化的SCRP协同模型;结合清远市的物流行业现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区域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策略,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代明,覃剑.珠三角产业转移与广东欠发达地区工业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1-25
[2]李兰.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物流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3]广东省清远市统计局.广东省清远市2011统计年鉴[J].2011
[4]侯方淼,李洋.全球产业转移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6):130-133
[5]梁有华,达海军.用“桥头堡”战略引领清远转型升级[N].南方日报,2011-12-14
[6]罗文丽.产业转移中的物流契机—访中国贸促会物流分会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3):24-26
[7]徐青青.现代区域协同物流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3
[8]况漠.基于TEB演化机制的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钢铁物流优化体系】推荐阅读:
物流公司仓储优化论文12-06
美的物流体系发展07-02
如何完善物流金融体系10-13
物流公司体系手册手册06-10
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教案06-22
微时代下物流专业创新教学体系应用研究06-19
钢铁10-30
钢铁行业振兴计划05-31
钢铁贸易融资风险07-23
钢铁企业节能技术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