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讨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问题研讨(推荐9篇)

问题研讨 篇1

1.六(1)班有7名班委(其中小明是班长),要从这7名班委中随机选出1人主持迎奥运主题班会,选到小明的可能性是多少?

2.六(1)班有7名班委(其中小明是正班长、小丽是副班长),要从这7名班委中随机选出2人主持迎奥运主题班会,选到小明和小丽的可能性是多少?

3.六(1)班有40人,其中有7名班委(小明是班长、小丽不是班委),要从中随机选出1名班委和1名非班委的其他同学共同主持迎奥运主题班会,选到小明和小丽的可能性是多少?

4.一副扑克牌(去掉大王、小王),在剩下的52张牌中任意抽出2张牌。

(1)抽到“黑桃A”和“红桃A”的可能性是多少?

(2)抽到的两张牌都是红桃的可能性是多少?

问题研讨 篇2

关键词:农村污染,现状,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很重要位置, 解决各类环境污染, 是关系到人们健康生活, 保证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农村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 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解决农村污染是解决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污染地域广, 程度高, 雾霾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出现的频次和程度越来越严重, 这些地区每年出现霾的天数在100天以上, 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有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家畜家禽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排泄污染、农资污染等, 这些污染恶化了农民生活环境, 造成了土壤质量变差, 造成地下水污染、有些甚至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 给我国的大环境造成了影响。

1.1 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

1.1.1 残留塑胶薄膜污染。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后可以改善土壤和近地面的温度及水分状况, 起到提高土壤温度, 保持土壤水分, 改善土壤性状, 提高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和肥料利用率, 改善光照条件, 减轻杂草和病虫危害等作用。我国的地膜覆盖农业生产面积越来越多, 生产的种类越来越多, 据统计, 我国每年地膜需求量高达150多万t, 而且每年还以15%的速度不断增加。现在残膜回收主要依靠人工捡拾, 残膜在地里越积越多, 甘肃省每亩残留量最多达14kg。不少地方地膜被风化成指甲盖大小, 根本无法捡拾清除。残膜长期留存土壤中将直接造成耕地减产甚至绝收。相关农牧部门试验数据显示, 短期来看, 播在有残膜的土地上的种子烂种率、烂芽率等均较无残膜土地高5%左右, 这些残膜分解时产生的毒性会致作物生长缓慢或黄化死亡, 造成作物大面积减产。长期来看, 残膜在自然环境中往往需要上百年才能完全分解, 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一定的有毒物质, 不仅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土壤肥力, 还直接破坏土壤的理化结构。

1.1.2 秸秆焚烧污染。

过去农作物秸秆常用于烧水做饭, 现在由于农村能源改造, 大量的秸秆过剩到处堆放, 形成了火灾隐患, 也给老鼠、害虫提供了繁殖场所, 有些地方甚至在野外焚烧, 每年持续时间分别约一个星期, 规模之大, 范围之广, 搅得天昏地暗。

1.1.3农药、化肥等包装物污染。

农民将农药瓶、化肥袋等农资包装物在使用后随手乱丢, 有的甚至丢到水渠河沟中, 残留的农药、化肥直接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 小孩子、安全意识不高的农民捡到后把玩、清洗后盛装生活用品, 造成了人身伤害。

1.2 生活垃圾污染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生活中的垃圾数量越来越多, 种类也越来越杂, 塑料袋、废电池等生活垃圾随处乱倒, 随处可见, 大风一起塑料袋满天飞, 废电池造成了土地和水质污染。

1.3 家畜家禽养殖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国家对养殖业也越来越重视, 推动了家畜家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但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一是畜禽粪便、污水和气味的污染, 畜禽养殖废水中CODCr、NH4+-N、SS含量都很高, 水量大且温度低, 废水中固液混杂, 氮和磷的化合物有机物含量较高, 畜禽污水排入鱼塘及河流中, 使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 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恶臭气体中含有大量硫化氢、氨、醇、甲烷等200多种有机恶臭物质, 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 这些气体刺激人畜呼吸道, 引起呼吸道疾病及导致畜禽生产力下降。二是病死畜禽乱扔乱丢造成的污染, 有些甚至丢在了河道、水渠中, 病菌四处传播, 也造成了水质污染。

1.4 乡镇企业排泄污染

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 “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三高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 (三废) 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1.5 农资污染

农资污染重要是农药、化肥污染。

化肥的使用, 使得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 也使得广大农民粮食需求能够自给自足, 解决了我国的温饱问题, 但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 造成了土壤肥力的下降,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土地板结。形成了化肥用量越来越大, 不使用化肥就不能保证农作物有收获的恶性循环, 同时也造成了地表及地下水污染加剧, 农作物质量下降, 不安全等问题。

由于气候变暖、耕作方式的改变, 各种病虫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危害越来越大, 农民不得不使用农药, 而且使用量越来越大, 有些农民在生产中为降低成本, 使用价格低廉、高毒、高残留农药;有些农民受种植习惯的影响, 在进行温室生产时, 施底肥往往要加拌3911、氧化乐果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以杀死地下病虫害, 这也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居高不下。有些地方因农药的过量使用, 一度曾让一些鸟类濒临灭绝, 农产品由于农药残留人们不敢食用。

2 解决农村污染的思路与对策

2.1 加强教育引导,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 长期的生活传统和生活习惯养成了“不干不净, 吃了没病”, 垃圾随手乱扔等不良习惯, 各级政府要加强教育引导, 组织各种教育活动, 给农民指出不注重环境卫生对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指导农民如何处理各种生活垃圾, 如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2 制定严格的制度和政策, 建立健全农村监控体系

大部分地区在农村环境治理中采取了很多措施, 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 有些地区在农村也设立了垃圾箱, 垃圾堆放场地, 但也存在着管理不到位, 监控措施不力, 垃圾箱成了摆设, 河畔、沟渠边、路肩、房前屋后甚至街道边都成了“天然垃圾场, 各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环境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控体系, 确保农村环境得到改善。

2.3 完善农村环保设施

在农村, 特别是比较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 基本没有环保设施, 这就需要加强农村环保设施的建设力度, 每个村指定设立一个集中堆放垃圾的场地, 指导农民科学养殖, 建设科学养殖场, 推广沼气池的建设和使用, 使畜禽粪便、污水得到科学合理的处理,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垃圾处理站、垃圾焚烧炉, 使垃圾得到科学合理的处理, 使动物死尸能够集中处理或集中焚烧, 确实减轻农村环境污染程度。

2.4 全民参与, 预防农村污染

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 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 需要地方管理部门的正确指导。各地要强化宣传, 广泛发动。让农民能实实在在体会到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 真正体会到农村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好处, 每一个人都自觉地参与者到农村环境保护中去, 不随处扔垃圾, 不焚烧杂物秸秆, 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 有效预防各种污染。

2.5 设计推广高效可靠的农机具, 因地制宜推行环保耕作

深圳南亚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篇3

一、印度大使的书面演讲

“中印关系国际研讨会”的议题包括胡主席访印后的中印关系、CHINDIA(中印大同)的内涵及反响、如何深化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印度驻华大使拉奥琦发表题为《21世纪的中国与印度》的书面演讲,认为由于中印的独特规模、发展经历的相似性、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渴望,两国应相互提携;两国重视经济增长和平等的结合,体现在印度所提的“包容性增长”和中国所提的“和谐社会”之中;两国关系的重大里程碑是2005年温总理对印度的访问;2006年11月胡主席对印度的访问进一步巩固了两国关系并使之实质化。在评论中印关系时,中国学者提到,双方逐渐尊重彼此对国家强盛的诉求及对世界的贡献,将对方视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力量;在承认存在竞争的同时,努力打消彼此对对方发展的┮陕 。

二、南亚政治安全动态及其与大国的互动

在南亚年会上,有学者认为印度国大党在执政近三年之后开始走下坡路。但是,左翼联盟不大可能轻易撤销对国大党政府的支持,国大党的命运还受到印度政坛第三势力的牵制。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政局动荡成南亚小国政坛的主旋律。虽然尼泊尔国内和平进程取得进展,尼共(毛派)重返政治主流,但外部势力插手严重,其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面临新的威胁。尼泊尔正处于由暴力向和平、由君主制向民主制的历史性转折和过渡时期,社会矛盾凸显,无政府状态加剧。

学者们认为,印巴和平进程不会中断,但路途不会平坦。印巴对对方的战略认知已难根本改变,民族激进势力和恐怖主义牵制两国关系的大幅改善。

区外大国纷纷加强其在南亚的战略存在。印美军事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两国呈现军事盟国趋向,但两国亦存在分歧,只能保持密而不紧的战略合作关系。美印核协议表明,美国从接受印度为事实上的核武器国家转变为支持印度开发核武器,离美国承认印度为法理上的核武器国家只有一步之遥。

三、印度经济与中印合作

学者们认为,印度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印度基层民主使得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和环境卫生条件等村级公共产品供给较为平均透明,但同时也使政策实施效率较低下。有学者比较中印收入不平等变化的主要原因,认为印度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和土地制度的安排等,中国收入不平等上升更多与政策主导因素与制度性安排有关。

近年来印度企业的海外并购已形成热潮,成为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模式。有学者分析,从宏观层面看这主要得益于国内经济增长强劲及股市兴盛,从微观层面看这显示出印度企业已具备走出国内市场的经济和经营实力。印度跨国企业采取小规模、多面出击的方式进行海外并购,取得了良好成效。

中印双边贸易规模近年来逐步扩大,2006年中印贸易额约为250亿美元。有学者分析,较高贸易数字背后存在中印贸易结构的隐忧。印度主要向中国出口资源型产品,中国主要向印度出口制造业产品,这种贸易结构制约了中印经贸合作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同时,两国贸易的不平衡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贸易摩擦增多,主要表现为印度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和贸易歧视。

21世纪,决定中印关系走势的根本事态当数印中两国的同时崛起,以及它们对世界强国地位的不懈追求。随着两国越来越自信,双边关系基础越来越雄厚和多样化,两国可以通过战略对话达成战略理解,摈弃传统的地缘政治和势力均衡,从全球视角坦诚交流。

四、文化交流与沟通

有学者认为,不应低估文化交流的作用。在一个逐渐开放的体系中,文化交流导致信息的均衡化,对于消除误解和猜疑,达成更多共识有重要作用。印度驻华大使拉奥琦认为,两国之间的沟通对双边关系事关重大,这种沟通基于持续不断的思想与经验的交流及对两国未来长期友好关系的清晰洞察。两国的和谐发展与相互尊重有足够的空间。两国的教育机构、媒体、旅游行业、政府和商业等部门必须强化缩小双方交流鸿沟方面的努力。

四川大学南亚所副所长李涛在会议期间被增补为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

“大问题”教学研讨会心得 篇4

12月13日,让我又一次领略了黄爱华老师睿智、幽默的个人魅力,更近距离感受到了黄老师为人的平和以及治学的严谨。虽说无法学会黄爱华老师的睿智、幽默,也无法像黄老师那样在课堂上收放自如,那样有“舞台感”。但这次活动至少让我明白了关于“大问题”这个研究课题的几个大问题:

1、什么是“大问题”教学?

2、为什么要研究“大问题”教学?

3、“大问题”教学怎么在实践中操作?

班级研讨会问题汇总(最新版) 篇5

(研讨会问题最终确定形式)一:抽题环节

1.有部分同学不太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并且甚至出现对参加活动的抵触性。主要体现在拖拖拉拉、总是不能按照预定的时间到达活动现场。对于学校或学院的活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总是很低迷,面对这一现象,各班长觉得应如何提高同学对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2.男女生交流较少;男女关系不够融洽 , 班级的男女生交流不多,尤其是学习方面.男女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3.现在很多班里的同学因为各种理由外出找兼职,请问你对于大学生兼职行为(参与非法社团)界限准则的看法?

4.通知过多,有些同学对下达的信息不予以理睬,这不仅占用了同学的课余时间,而且宣传效果不明显,应当怎么处理?

5.课外的兴趣都比较少,男生多打机,女生一般看电视。多数都比较宅,对社会及国家实事了解少,对于此现象,请班长提出一些好的解决好方法。

6.有些班出现班委之间的工作较为独立,不能充分利用一些班委的空余时间去为一些工作取得更加完美的进展,班干之间的联系不足的现象,在此,请各班长针对班委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责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7.针对学习热情有所下降,逃课现象依然存在,上课拖拖拉拉,迟到严重,甚至有些非必修课会有逃课等不良现象,各班长觉得应如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讨论环节

1.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各班长会如何对待?

2.一个班级活动或院级好多的开展,班长在其中应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3.当自己提出的计划或方案被同学否定时,你该如何处理? 三:自由研讨(问题参考)

1.面对繁杂的学业与琐碎的班级事务,你觉得如何处理才更妥善?

2.如何坚持自身建设?

3.对于大学生文明交往准则的看法?

4.对于大学生学习行为(“三早”一“练”)要求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教学设计 篇6

杨楼一中

语文教研组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认识生活的习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

二、活动形式:

小组、班级辩论交流、评价 教学步骤: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东林书院的先贤们早就给我们一种读书人的素质,作为现代的中学生,时刻与时代同步,关注国内外大事,深入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的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才会对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为此,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就能够更好地培养我们这种意识。在这之中,我们还能够培养搜集信息、研究问题、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当今的世界,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国内更是日新月异,战争与和平、国计与民生,环境问题,大到国际时事,国家大事;小到人们的生活,都和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研讨,需要我们做好以下方面的准备:

一、收集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信息 据调查,中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有:

中学生打工利弊谈、作业完不成加倍罚有没有好处、谈男女生的交往、人类会自己毁灭地球吗?当然,还有更多的身边的事情更值得关注,比如新农村建设问题、物价上涨过快问题、看病就医难问题、老年人生活养老问题、中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环境与生活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

二、选择一个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对于自己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就需要更多地收集整理有关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到互联网上进行查询,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收集的信息越多,材料越丰富,才会使自己思考的问题越深入,见解也会越深刻;其次,筛选信息,对于收集的信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筛选,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

三、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对于自己研究的社会热点,要充分准备好发言的材料,能够在研讨会上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本身就是对自己在公众场合发言能力的锻炼。从材料的准备到观点的形成,再到发表见解看法,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表述见解的能力。

四、专注倾听别人的发言

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之研讨 篇7

金融危机的爆发, 世界经济受到重创, 各国政府迅速采取反危机措施, 各国经济自2010年起呈现缓慢复苏的现象。此次金融危机是由次贷危机演变的, 其产生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由美国的经济危机传导到各国, 进而诱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促使国际了力量格局的改变, 贸易保护主义以新的特点和形式出现,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呈现不合理性。

2. 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问题

2.1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当前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是从次级的抵押贷款危机演变的, 呈现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 但产生危机的根源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其产生的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 从制度层面而言, 虽然经济因素在经济危机的发生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经济运行体制以及信息机制等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危经济机的分析, 即生产相对过剩。在经济信息化以及资本主义基矛盾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此次危机的新特点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生产过剩, 即世界人民购买力与世界生产扩大之间的矛盾。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泛滥使不断深化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集中爆发。其次, 从经济周期和收入分配层面而言。资本主义的虚拟经济周期运动也是诱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虚拟资本不断膨胀与美元格局形成的过度消费之间的相互影响, 使虚拟经济过度偏离实体经济。各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 使美国经济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世界经济危机。各个国家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在不断加深, 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变转化为全球金融危机。

2.2 影响及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使美国的全球金融业和银行体系受到重创, 美元贬值, 国内购买力下降, 动摇了美元的国际霸权地位, 改变了国际贸易格局。美国的消费、投资以及出口等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欧洲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也受到负面影响。通过进口渠道, 波及到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对于此次经济危机的应对措施大致分为:注资、国有化或接管金融机构;降息;严禁卖空;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或融资;担保金融机构的债务;对实体企业提供融资等。随着各国政府救市措施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危机造成的损失, 恢复了市场信心, 但是并没有彻底转变金融机构的萎缩状态, 也没有消除经济衰退的趋势, 各国政府应当加强应对危机的协调行动。

3.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环境

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经济开始逐渐复苏, 进入了后危机时代, 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 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国际力量格局发生改变, 欧元区的债务危机等。在国际贸易环境方面,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空间被压缩, 贸易保护主义以新的特点和形式出现, 形式更加多样化, 领域更广泛, 手段更隐蔽。新的贸易保护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危害, 增加世界性的贸易摩擦, 引发贸易战, 冲击已形成的金融体系。此次金融危机促使国际力量格局发生变化, 美国经济前景仍不确定, 经济复苏情况不明朗;欧洲经济衰退风险逐渐加大。美国的制造业逐渐回暖, 非制造业活动继续扩张, 呈现改善迹象, 但行业的复苏仍然缓慢。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次贷危机的延续, 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失衡。欧元区制造业连续下滑, 劳动力市场持续低迷, 失业率较高, 消费不振, 给欧洲的经济复苏带来了不确定性。经济全球化仍将继续深入, 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需要调整以缓解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

4.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的的改革和演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现阶段的目标是解决美元为主导的体系缺陷, 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主, 其他货币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的储备货币体系, 逐步打破美元的国际霸权和垄断地位。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一些缺陷, 国际货币的长期发展方向是建立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元化体系。国际货币改革的首要问题是本位货币, 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合理化的前提是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及选择汇率制度, 美元目前还是全球重要的储备货币, 没有能够代替美元的合适的国际储备资产, 激进式的货币改革会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混乱, 短期内美元的坚挺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5. 结语

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主要有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缓解危机对经济造成的损失,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格局的变动,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对过剩,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危机特点与以往不同。经济危机的爆发, 使新兴的经济体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贸易保护主义以新的形势和手段出现, 给全球贸易带来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将有利于提高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但是, 短期目标应当着眼于解决美元主导体系的缺陷。

参考文献

[1]卫兴华.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动态[J].金融博览, 2011, (06) [1]卫兴华.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动态[J].金融博览, 2011, (06)

[2]武靖州.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 2010, (28) [2]武靖州.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 2010, (28)

[3]彭红利,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我国的应对[J].领导之友2011, (05) [3]彭红利,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我国的应对[J].领导之友2011, (05)

问题研讨 篇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小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真实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其真正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实践的环境,而毋须过于在乎小学生的“作品”或“成果”的质量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学生在实践中怎样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

我们关注过程,反对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我们关注过程,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知。在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小学生开展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启发其思路,补充其知识,适当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小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他们的研究活动引向某一特定的结论。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种做法是特别需要我们注意避免的。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有多种结论,也可能没有结论,或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变化。

为此,我们就综合实践活动如何优化教学中的选题策略,请大家结合几节研究课的课例(之前已由柳州市城中区的张琪、梁秀燕等三位教师上了三节研究课——编者注)谈谈自己的实践经历和看法。我们的研讨因您而精彩!

张琪:

这学期我校师生研究活动的主题之一是《饮食有学问》。初涉主题时我想,这个主题包含的内容很多,要想在一个学期内做完、做透很难,只能在“饮食”范畴中寻找一个小主题。于是我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吃的“东西”,没有太多新意。后来我想,只有从“有学问”入手,才可能让学生知道饮食也是需要学问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有一次,在和同事聊天时偶然谈起国家在部分学校试点开展京剧课程实验,弘扬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国粹,我忽然联想到了我这个饮食主题中的“茶”文化:“茶”也是中国的国粹,它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而现在的孩子喝的都是碳酸饮料,对茶了解不够……于是我决定,就研究“中国茶文化”!我把活动内容初步定位在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活动的方法上,目的是:通过开展“中国茶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从中选择研究的小主题和研究方法,学会根据活动主题选择研究方法,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研究、探究意识,发展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因为学生对“茶”的了解不深,所以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去了解一些与茶相关的知识,开始上课后,则主要是营造氛围,让孩子感受“茶”的魅力。在这节课上,我用课件展示茶的起源、历史、种类、诗词、茶道等内容,让学生感受“茶”的文化底蕴;结合我校的研究课题“整合课程资源,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我聘请了一位一职校的茶艺老师来给同学们讲解“茶文化”,让学生从专业老师身上感受到“茶”文化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之中;接下来又让学生观看了一职校学生的现场茶艺表演,学生通过辨茶叶、品茶、敬茶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而“敬茶”环节中反映出的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对学生也是无声的品德教育。我把多种研究方法(调查、采访、参观、观察、实验等)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活动当中。比如引导学生在了解茶的历史时告诉学生可以用上网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他人对于茶的认识时老师以身示范运用了现场调查的方法等。整堂活动课,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茶文化,甚至听课的老师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这节课我没有让学生定下自己喜欢的小主题。我想,他们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盲目确定活动主题,对今后的研究活动或许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让学生课后再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以便为下节课更好地确定自己喜欢的小主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唐丽:

张琪老师《走近中国茶文化》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她的教学风格,有创意。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茶,以及由此引出的关于“中国茶文化”问题的讨论。我作为听课人,也不自觉地跟进活动之中。比如我想知道“茶色与茶发酵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品茶”的讲究有哪些,包括观色、闻香、品味、逸情等,我认为也应该属于“品”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课堂所述“三品”的定论;等等。这些想法都是和我个人对茶的认识和了解需求相关的。我想,学生也应该和我的感受一样,不同的只是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不一样罢了。

所以,我建议张琪老师从学生课前、课中的亲身体验入手,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入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顺势引导学生进入确立主题的研究过程。

唐芳:

我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第一,为什么要从问题到主题?我认为,主题来源于问题。但学生产生的问题,往往是“原始状态”的问题,表现为多、杂、乱、不成系统等特点,其中有些问题过于深奥、不具备研究的条件,有些问题又太过浅显而不具备研究的价值。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问题间的关系,将提出的问题整理、筛选、归纳,进而转化为活动的主题。第二,学生面对的是问题还是主题?我想,主题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仅依据主题是无法了解活动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的。因此,在确定主题后,我们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将主题还原为具体而生动的问题,进而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主题是对问题的整理和概括,并不是对问题的替代或放弃。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原始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是他投入活动热情的驱动力,而围绕问题的研究会使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汇报具有方向感。因此,我认为学生面对的应该始终是一个个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问题。

张琪老师的课有一点很好,就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去充分感受中国的茶文化。学生在课前虽然已经去了解过茶,但是像张琪老师这样创设如此浓郁的茶文化的课堂氛围,如果我是学生,也会对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后面的很多工作就顺了。虽然张琪老师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去确定小组研究的小主题,也可能连学生小组都没有分好,但这正好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去调查了解一番,然后再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这样更利于学生以后展开研究过程。

nlc202309022110

唐丽:

我赞同唐芳老师的意见。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从问题到主题,再由主题细化到学生可以或可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今天,对于张琪老师教学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有关身边茶文化的问题讨论从深度、广度两个方面都还可以增进。而且,从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要跟进几个连续的课时指导来说,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贯穿始终,方可保证实践操作贴近学生需求,不盲目,不空泛。

罗斌:

从张老师的《走近中国茶文化》一课中,我感觉到老师对方法的指导尤其有效。从开课的现场调查“同学们有多少平日是喝可乐的?有多少是喝茶的?”这一环节,就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调查法”的运用与效果;接下来请出一职校的茶艺师时又提醒学生在请指导老师时要有针对性;说到去一职校参观时,“参观”的方法就出来了;接下来利用茶艺师冲泡出来的茶汤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等来“观察”;最后借给恩师敬茶的机会“现场采访”。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用哪些方法有了很多直观、感性的认识。水到渠成的方法给予,真是太妙了,这远比让学生凭空去回忆来得实在!

再提一个建议。课后张老师可不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一下:这节综合实践活动,咱们都运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更适合的方法?等等。这些追问,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扩大活动空间以实现更为有效的学习的。

梁秀燕:

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课改几年的实践尝试,关于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如今是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深层次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实践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开放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这几年,我校通过运用树状图寻找活动探究的问题以形成活动小主题,学生的研究能力得以逐年提高,很多学生的研究成果还申报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今天我想通过在景行小学的教学尝试,将一种寻找主题的方法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以往大家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生的活动主题有些来自于学校或者是老师,有些来自于学生的兴趣和对生活的观察。而在实际探究活动中,有些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丰富,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些研究主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因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薄弱,提不出任何想研究的主题,一片茫然。

我这次上的五年级《走进动物王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通过播放地球上形形色色动物的课件,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激发学生研究与动物有关的问题的兴趣;接着,为了让学生明确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我给学生介绍了一种确立探究小主题的方法——树状图;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树状图的研究方法,去确定自己的探究方向,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而树状图的优势恰在于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差异程度,在众多的问题中,找到一个“自己可以具体操作”的点——问题,同时还可以生成许多后续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究活动。这就是说,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这样的事是学生自己想要去做的。学生由被动探究变成了主动探究,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课的最后,我播放了一个课件——科学DV《小鱼的桨》的录像,让学生了解一个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而我们今天所上的这节课只是研究的第一步。

谈到主题与问题,这几年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上,学生都会先提出一个个想了解的或存有疑惑的问题。我这次的开题课上,景行小学的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想了解或存有疑惑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所思考。但由于课时有限,我决定把“把问题提炼成主题”这一教学环节安排到下一次课完成。比如要将“对小鱼各部分鱼鳍在游泳中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提炼成研究主题“小鱼的‘桨’”,学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认真思考的,而且学生在文字表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差异。下一次课,我将通过我的引导,让研究同类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个个小组,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炼有趣的主题。

这次课,我达成了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运用树状图寻找、确定研究问题的方法。我力求让每个学生经历全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关于树状图,我突出其两个用法:可以个人使用,把自己得出的每个问题逐一研究完,形成研究成果;也可以小组合作使用,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树状图)

罗斌:

梁老师用“树状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我认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积极作用的。发散思维是体现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学习多角度且有条理地去思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学会了一种思考的方法,又是培养了一种思维的习惯。且不说问题出来以后他们将如何去解决,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以后,会对他们今后积极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谢谢梁老师,给了孩子们“学会思考”的一把钥匙!

李瑜:

梁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学会运用树状图确定活动主题,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出示的主题DV《小鱼的浆》,让学生感受到了主题的生成和解决的完整过程。我想,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综合实践,其探究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周贝:

单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确定阶段来看,老师的角色到底如何扮演?原本大家以为,老师在这个阶段只要将学生的兴趣集中到同一个话题就好,然后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其实不然。要使学生用观察的眼睛去记录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不容易,因为学生的观察要有习惯,这种习惯是需要老师长期培养的;学生将观察转化成问题也是需要老师帮忙梳理的,这种梳理形成习惯以后才能形成一种思维的方式。如果要求老师像无所不能的上帝,什么都会什么都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老师一直都有种误区,认为上综合实践课的老师要求高得不行,似乎什么都要懂才能教会学生如何研究。从这些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老师也非什么都能,他们只是有了学生没有的一个“法宝”,那就是“方法”。这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综合实践课的教师就是要给予学生这个“渔”。学生通过这个“渔”,可以真正获得他们想要的“鱼”。

nlc202309022110

主题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是当然的,但是也要教会学生如何把问题集中;如果问题提得太散,便不利于他们研究,也不利于老师指导。主题确定是研究的开题部分,这部分在课上都有关于方法的指导,可以看出老师们都很重视将“渔”授给学生,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这点是我感受比较深的。

张巧丹:

几节展示课,令我豁然开朗: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就内容和主题来源来说)和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在经历做、考察、调查、实验、感受、探究、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方法指导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并且他们的指导方法并不沿用枯燥的讲解方式,而是适时穿插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当中,教师适时地加以归纳、点拨,非常自然。

但我想针对梁老师的课,提出我的一点疑惑:教师已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建构了研究的范围,学生也能基本理解,学生立即可以根据以前的生活经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小主题,这样会不会过渡得更自然些呢?在这里我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为了降低坡度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树状图”,但是老师的问题又不够清楚,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测有待商榷。建议:如果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目的地猜想,是否可以根据板书“习性、食性、身体结构、运动”等加以引导会更有效呢?不成熟的建议,希望跟各位老师探讨!

梁秀燕:

我让学生说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动物,目的是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介绍树状图解决了一个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对动物的研究有哪些方面。至于让学生先用老师所想研究的动物来说一说,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以更好地理解树状图。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目的有三:一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二是为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动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三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唐丽:

听课研讨中有不同的声音,反映出老师们都在思考。不错,我也有与你一样的意见,对于某一动物研究范围的选择,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参考示范,但并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这样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散思考。让每个学生量力而行,逐步实现举一反三,这样也许更符合学习的规律。

谢慧敏:

从现场课来看,上课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都是精心准备的课。课堂上有设计、有创生、有引导,也有协作。老师们不再把综合实践课上成一种知识梳理的单一模式教学,而是对原有的课堂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置全体学生于听、品、评、议的热烈环境中。我突然觉得,综合实践的课堂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课堂,综合实践的学习也变成了一种方法、思维、文化、积累相互融汇的过程。三位老师或大方、或优雅、或干练的气质风格,给我们带来了三种不同观感的课。第一节张琪老师的课,让人感觉清新恣意、洒脱自然;第二节吴秋蓉老师的课,扎实细腻、有疏有导;第三节梁秀燕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理性、沉着睿智的感受。

左燕:

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以及唐老师等专家的点评,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往日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我平日的教学中,学生通常会提出不少没有意义或者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我想知道,该如何界定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呢?或许我们会想,应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当下流行等方面,但在这样一个课改的浪潮中,我们不是也在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想法,适合他们的水平吗?那么我们又如何来判定他们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自己来说是否有价值、是否适合他自己呢?然后我想再说说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主题。说实话,这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但我却无法用言语把它描述清楚,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模式。在仔细阅读了唐老师推荐的《焦点透析:问题与主题》后,我有了明确的概念:主题源于问题,而如何研究,就是把主题再还原成生动的问题,以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关系是弄清楚了,但是我仍然困惑于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或方法来参考。这不仅是我在综合实践课中的困惑,其他学科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可这是不是真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问题”呢?希望得到大家的宝贵建议。

唐丽:

对于主题与问题的操作模式,兴许要左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摸索,仅仅靠某次的学习和讨论远远不够,希望下次的活动能听到你解决问题的新体验。

我想补充强调的是,问题与主题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源头与概括的关系。很多时候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即主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老师的指导。老师不能把学生的问题成人化或予以系统化的提升,否则会脱离学生思维的轨道。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研究、要研究什么、怎么表述研究的问题或主题等等,而这一切都要基于学生充分、生动的生活体验,要适合学生的基础和年龄特征。也许,我们不能硬性规定学生研究什么,但是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共同点,经过讨论、协商,帮助学生提升主题,明确研究方向。

在看课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一些选定活动主题的教学指导策略,与老师们分享:①在主题选择的准备阶段,尊重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经验显得尤其重要。②主题研究的生活价值和直接经验与知识累积的意义,可以成为引导学生发现并选定小主题的切入口。③教师应多考虑各种教学资源的调用,包括人、设备、基地条件等。④不做主题选定单方面的引导,要同时关注相关活动方法的提示、演绎和归纳。⑤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要有体现引导的重点措施。

顺便提供两位老师的教学感悟案例,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教学有所启发。

赖春艳老师的教学感悟

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贴近生活。我认为,在这基础上,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开展活动的现有条件,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要完成特定的实践任务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克服这些困难的能力如何,等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可操作性。所以,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设定在全体学生综合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都能“跳一跳,摘个桃”。如果学生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面及活动收获。

nlc202309022110

记得刚开始上三年级综合实践课,为确定活动主题,我以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来了解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那节课上,学生们提出了想了解“世界之最”,比如动物之最、植物之最等等。我想,既然大家对这些“世界之最”那么感兴趣,就以这为主题,分组进行活动去收集资料吧。课上,我还告诉同学们,收集相关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看书、查资料,可以问父母或别人,可以上网搜索相关内容,还可以看电视,等等。但是,反馈上来的结果很不理想。我分析其中原因:三年级的学生阅读量还不是很大,想询问老师、家长吧,他们也所知甚少(包括我本人在内),而且不知道可以采访哪些部门;想从书报刊上找资料吧,学生手头的书籍少,学校图书室的藏书不多,学校离市图书馆又远,去一次不容易,再说,不少家长还担心孩子的安全会阻拦其行动……以上不利因素都会使我们的活动大大受到限制,而要改变这种现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于是我想,那就利用我校的“有利条件”来开展实践活动吧!我校的“有利条件”是:校园后面有好几座小山坡,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于是我带领学生们到山坡上去观察、欣赏各种植物的形状、颜色,采集各种植物的叶、根或者花。在采集、收集的过程中,我再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种类植物的根、叶、花、果实等的特点,把采集到的标本制作成各种作品如叶画、豆画等,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赏玩。后来,我又想到我校附近有一菜市,何不利用这一条件来开展实践活动呢?同学们对此也很赞同,于是我们又以“食品与生活”为主题开展了一次菜市场价格调查、设计科学营养食谱、实践买菜等学习当家理财的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且比较容易操作,同学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是真实的、直接的,有乐趣、有启发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由此我想:可供我们开展综合实践的空间如此广阔,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利用校本和社区资源,来选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罗斌老师的教学感悟

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跟学生们呆在教室里,就着教科书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如上语文阅读课一般。后来发现,这样做实在是滑稽之极,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只在教室这一屋檐下“畅所欲言”而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那简直愧对开发这门学科的智者们。活动课就是要“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

于是,我们选择性地确定了几个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研究,然后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我反思,这是由于我没起到老师的监督、参与和指导作用。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自生自灭”,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指导他们选项研究,帮助他们解决立项后的一些操作上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则显得弱些,如当学生进入资料采集点后就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的阶段,这时的老师,理当“退居二线”。

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我开始在“动”上下工夫,改革“教学设计”。例如我上《吃的文化》这个系列活动课时,尝试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教学:[①]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我与学生们去走访各种饮食场所,让他们通过看、闻、尝、问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②]分类整理资料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如出剪报、写日记、画美食册、做调查表等,让学生们动口交流心得,资源共享,丰富资料储备。[③]确定主题研究阶段。活动小组商讨确定研究主题后,我与同学们一块筛选他们手中的资料,重点指导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深入研究。[④]成果汇报阶段。各小组确定汇报方式后,我在演练的过程中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在成果汇报课上,让学生们大胆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现自我风采,体验成功的快乐。[⑤]活动延伸阶段。通过开展“厨艺比拼”大赛,建议学校开展“美食节”等后续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做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在“动”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上完这一次课后,我反复琢磨,总结出几条经验:第一,开展活动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老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事;老师的指导还可以使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学生借鉴老师已有的经验可以更快地享受到成功的体验。第二,对学生的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老师应即时予以赞赏,让他们的自信迅速转化为行动,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但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他们筑起自己的人生之塔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课后要有反思。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做到“无则加勉,有则改之”,让反思为下一次课的进步争取更多成功的机会。第四,让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共评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可以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总之,综合实践课确实向老师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径,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老师们的意识及实际操作方法是必须讲究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动”,要让学生在“动”中体验,在“动”中获取真知。

(责编 白聪敏)

问题研讨 篇9

陕县教体局教研室 李宗玲

研讨会目的:

以具体课例为载体,通过研讨,使与会教师理清苏教版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掌握苏教版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六个基本策略(列表、画图、枚举、逆推、替换和转换),树立策略意识,重视策略教学,发挥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简介:

----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简介

四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策略》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理解策略的含义。“策略”的原意是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运用。

明白策略的运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有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本单元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策略教学的切入口。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是教材的编写思想。

列表的策略。用于信息资料庞杂,信息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把信息资料用表列出来,容易观察和理顺数量关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列表策略”要注意四点:(1)带领学生经历填表的过程。

教材里呈现了一张已经填好的表格,课堂教学要展开填表的过程和方法,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要预先设计一张待填的表格,可以师生共同填写,也可以让学生填写。

(2)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

表格里的条件和问题不是随意摆放的,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安排的。填表以后让学生说说表里有些什么,列表整理就是显示出这些数量的对应关系,表格也是为此而设计的。

(3)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

填表的目的是理出思路、找到问题的解法。可以让学生看着表格顺着两条思路去想。思路一,分析法:从条件出发(从买3本用去18元这组数量,想到能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思路二,综合法:从问题出发(从买5本要用多少钱这组数量,想到需要知道每本的价钱)。两条思路交叉在“每本笔记本多少元”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找到了。

(4)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感受数量关系。

最后还要指出一点,列表整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每一个问题都从整理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入手。本单元教学列表整理以后,不能说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解答了。应以解答归一问题、归总问题、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为主。

四年级(下册)

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策略》

在本单元主要教学用画图等方法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教学内容编排分两段: 例1教学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2教学用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遇问题和其他稍复杂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发现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步骤。

画图的策略用于比较抽象而又可以以图象化的问题,以简单的图来显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观察出解题的方法。

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策略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因此,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画图的策略首先让学生必须学会画图,怎样让学生学会画图?

(1)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不是告诉他们怎样画,也不是把画成的图展现给他们看,而是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2)画图前要理清数量关系。

例题1中“白菜”卡通说的一句话“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告诉学生两层意思: 一层是如果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暂时想不到解法的时候,可以先画示意图帮助思考;另一层是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图,这样的图能正确、清楚地表达题意,直观显示数量关系。

(3)画图要与数量关系相统一。例题用三句话表达,可以把画图分成三步进行,每步画的图分别表达一句话的意思,画成的示意图就完整地表达了题意。

为了帮助学生逐渐学会画示意图,运用画图的策略,“想想做做”的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解答。教材根据实际问题的前半段意思,画出了一部分图,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画。这样适当降低了画图的坡度与难度。

教学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必须以不变应多变,坚持让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理出解题思路。让学生学会方法、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千万不能见一题教一题,过多地补充范例,把教学变成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

五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策略》

本单元教学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一列举也叫枚举,即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往往比较困难。如果联系生活经验,用枚举的方法能比较容易地得到解决。因此,枚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

应用“一一列举策略”要注意:

(1)在枚举的时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设计的教学活动线索应包括“引发需求----填表列举----反思方法----感悟策略。

(3)在反思中积累列举技巧。鼓励学生把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还要引导他们整理、归纳交流的内容,使成功的经验、曲折的教训都成为有益的资源,充实到列举策略里去。

五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逆推”策略》

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体验“逆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逆推”策略也叫“倒过来推想”策略。用于解决一些特定的实际问题。

“逆推”策略要注意:

(1)“倒过去想”需要整理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变化过程,排出各次变化的次序。(2)要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倒过去”的方法。如送出的应要回,收集的应去掉。(3)在倒过去想的时候,还要逆着事情变化的顺序进行。先把后发生的变化倒回去,再把先发生的变化倒回去,直至事情的原来情况。这些都落实在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列式解答之中。

(4)根据求出的答案,顺推过去。一方面能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事情的变化是有次序的。顺着变化一步一步地推,是从开始推向结果;逆着变化一步一步地推,是从结果推向起始。无论顺推还是逆推,有条理的思考是十分重要的。

(5)逆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它还需要其他解决问题的策略相配合。

尤其是四年级和五年级(上册)教学的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能使学生清晰地认识事情的发展线索和各次变化的情况。整理信息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例2中第一种整理信息的方法是从左往右列出了事情从开始到结果的一次次变化,从右往左是解决问题逆推时的一步步思考,这种整理形式在本单元可能更适用。当然,有些题也可以用其他形式整理,如可以画图整理等。

六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策略》

本单元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运用替换策略,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进行解答。

“替换策略”要注意:

(1)引导学生回顾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2)让学生列式解答,把替换的思考和方法用算式表示出来。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替换。也通过这样的算式,使替换时的思考数学化、模型化。

(3)要及时检验。检验要安排在写答句的前面,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先经过检验确认结果,再写出答句是解决问题的程序,也是良好的习惯。另一层是一种新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可信要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应该倡导和培养的。

六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策略》

本单元教学转化的策略。

转化策略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可以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与前几册教材教学的逆推、替换等策略相比,转化策略的应用更为广泛,学生具有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力,对以后的学习与解决问题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转化策略”要注意:

(1)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独立进行转化。

4(3)让学生在交流时展开转化的思考过程,要数形结合解释图意。体会把原题转化,使计算简便了。

(4)转化要利用概念进行推理。

六(下)“解决问题策略”课本内容见下页

上一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下一篇:创先争优公务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