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口算乘法1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1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经历口算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学会口算方法。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玩吗?你去过哪个游乐场玩?有些什么玩?生:…
师:去没去过都无所谓,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乐场玩好吗? 学生大声回答:好!(声音能大声点吗?)出示游乐园主题图。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用乘法计算的)
师:漂亮吗?大家看画面,请同学们擦亮你们的眼睛认真观察一下,你能发现游乐园有什么好玩的吗?你最喜欢玩什么?它的价钱是多少?
…
(学生说出许多游乐项目后,表扬其眼睛真厉害)师:现在看谁爱动脑筋,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玩3次过山车需要多少钱? 生2:玩5次碰碰车需要多少钱? 生3:玩7次旋转木马要花多少钱?
师:大家提的问题非常好!说明同学们爱开动脑筋,真聪明!刚才有很多同学喜欢玩旋转木马,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激发其探索的欲望。】
出示例1的第(1)题。
坐旋转木马第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2×9=18(元)
2×10=20(元)探究10乘几。
师:我们看这道题,2×10=20,得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师:很好,其它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想一想。生:可以看成10个2相加,是20。生: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就是20。…
师:很棒,大家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结果,现在谁能给大家出几道这样10乘几的算式,我们大家来做一做? 一生出题,集体回答,6×10,10×8等。探究20乘几。
师:你们喜欢坐碰碰车吗?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例1的第(2)题
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20×3=60(元)互动探究:
师:20×3=60,你们是怎么算出得数的,有几种算法?大家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并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好,开始。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到每个小组中去。汇报,教师板书不同的方法。组1:20+20+20=60 组2:3个20是60 组3:把20看成2,因为2×3=6,所以20×3=60 师小结:其它组还有补充吗?那么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2×3=6,所以20×3=60,方法简单,好算。师:三种方法都可以算,但老师认为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它方便、好算!
板书课题
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口算乘法,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就在组内互相说说第三种算法。【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与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三、基本练习
1、P69做一做
师:打开课本P69的做一做,口算出结果,你们能发现什么?(学生口算出结果后观察)
20×7=140
200×7=1400
2000×7=14000 生:先不看因数后面的0算出得数,再看因数后面一共有几个0,就在得数后面加几个0 师:大家的发现真让人惊奇,你们真聪明,用热烈的掌声表扬自己。
师:总结口算的简便算法(课件出示简便算法),那么以后我们口算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2、口算接力赛,看哪个组最快最准确。(2竖排×8=16道口算题)说明:下面我们来个比赛好吗?但只有两组题目,哪两个组的同学最积极就由哪两组比赛,想比赛的同学请举手!(选2组),其他同学安静地认真观察这两的同学哪组算得快又对,好,由组长开始!完后奖励最好的小组4份礼物。
3、小组比赛。
师说明:刚才的比赛只有两组的同学参加,同学们觉得很不公平对吗?好现在我们再来一个比赛,现在每个组台面都有一份口算题(A4纸),比赛规则是每个小组通力合作完成这份口算题,由小组长负责写答案,其他同学轮流口算看哪组完成得快又好,最快的拿上拿上前面来排好队。完后投影出来,由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改正答案
【设计意图: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通过练习,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利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把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四、游戏环节,巩固练习
4、口算抢答赛。
师说明:同学们有点累了,想玩游戏吗?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算抢答,答错的其他同学补充。
5、考考你,看谁的答案最多。
师说明:看谁的答案最多写在你台面的白纸上,准备---开始!180=()×()=()×()=()×()
生:180=90×2=2×90=60×3=3×60=18×10=10×18=36×5=5×36 师:太出人意料了,没想到你竟然填出了这么多种答案,掌声表扬。
【设计意图:课程内容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口算乘法怎样算最快?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以下两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如果过多地强调口算技能、正确率的训练,简单、重复、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去游乐场游玩为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在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创设了猜猜我是谁、开火车等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课堂的乐趣,把枯燥的口算乘法课变得生动,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感到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二、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引导学生探究算理与算法的统一。学生已有的整
小学生都是爱玩的, 想让学生喜欢做一件事, 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首先要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设计“9的乘法口诀”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内容) 这一课时, 我通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引入, 呈现一场“划龙舟比赛”, 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1) 复习旧知, 引入课题
(1) 同学们, 前面我们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 你们都记住了吗?那让我们大声地把它们背一遍, 好吗? (齐背1至8的乘法口诀)
(2) 猜猜我们今天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了呢? (板书:9的乘法口诀)
2) 以小袋鼠激趣, 认真观察主题图, 发现数学信息
(1) 由小袋鼠的话, 引出划龙舟比赛。 (播放划龙舟比赛动画)
(2) (观察龙舟图)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每条船上有9个人, 有这样的9条船。
(3) 运用数轴的方式来记录比赛人数。
反思: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 我只是通过主题图来引出课题, 而在后面的教学中, 却把主题图完全抛开了, 直接出示数轴, 让学生进行填空, 把数形两部分拆开来讲。这样一来, 前面的导入反倒显得有些小题大作, 多此一举了, 而主题图也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这时, 我才恍然大悟, 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固然重要, 但首先这个情境应该对我们的教学具有价值。经过专家和教研员们的精心指导, 我摈弃了最初的设计思路, 而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来引出课题, 接着播放划龙舟的动画, 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然后再由图抽象到数轴,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充分体现了主题图的价值,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让我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二、自主探究, 编制口诀
之前学生已有了编制2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 因此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 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亲身经历口诀的产生过程, 然后向全班展示交流, 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总结出乘法口诀后, 通过随机提问, 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进而突破教学重点。这样的层次设计达到了图、式、口诀三维一体, 学生的交流学习活动贯穿始终。
案例2
1) 通过观察数轴, 发现累加的规律
(1) (出示1条龙舟) 小袋鼠向前跳了几格?从几跳到了几?这是几个几呢?
预设:小袋鼠跳了1格, 从0跳到了9, 这是1个9。
(2) (出示2条龙舟, 跳1格) 现在是几个9?2个9是多少呢?怎么算出来的?
预设1:2个9, 2个9是18, 9+9=18。
预设2:2个9, 2个9是18, 2×9=18。
(3) 引导学生发现小袋鼠每次向前跳1格就往上+9, 再向前跳1格就是18+9=27。 (出示竖式。因为这里涉及进位, 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用竖式计算)
(4) 27表示的是几个9呢? (依次出示方框) 那这是几个9?接着呢?
预设:3个9。 (强调是3个9相加) 4个9、5个9……9个9。
2) 按规律填空, 理解几个9是几
(1) 帮助小袋鼠把答案填在方框内, 指名订正。
(2) 按顺序齐读, 理解感受几个9是几。
(3) (随机提问) 4个9相加为多少?7个9的和是多少?54表示几个9相加?72是几个9的和?
3) 根据所填结果, 自编口诀
(1) 1个9是9, 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呢?乘法口诀?一九得九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1×9=9或9×1=9, 一九得九, 表示1个9。
(2) 学生根据数轴结果, 自编口诀。 (同桌交流, 指名上台订正)
(3) (随机提问) 理解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强调是几个9相加)
(4) 教师揭示口诀板书,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订正。
反思:记得在第一次试讲时, 当我问学生:“3个9是多少?”原本希望学生可以用加法来计算, 用2个9的和18, 再加上1个9, 就是27, 或者说出3个9相加是27。但没想到, 有一个学生直接答出“三九二十七”, 这着实让我显得有些束手无措, 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9的乘法口诀, 这时我是该继续追问, 还是该忽略他的答案?为了自己的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于是我又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 让他按照我设计的思路, 再用加法来回答一遍。其实当时在讲的时候, 我自己也觉得这样完全没必要, 但当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评课时, 专家和教研员们一语点破了我的问题所在。由于在前期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 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才使得自己对于课中新生成的问题无从下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课下我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进行了一次大修改, 把每一个问题学生会出现的答案都做了充分的预设, 还都制定了解决方案和评价语言。
但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记得第二次试讲时, 当我问学生:“七九六十三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答道:“表示7个9相乘。”由于在课前没有想到这个预设, 加上上课时略有紧张, 所以当学生说出这个答案时, 我并没有及时纠正。课后, 专家点出了这一硬伤, 细一想, 7个9相乘表示的是9的7次方, 和7个9相加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想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还是由于我在前面的指导不到位, 使得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把7个9相加理解为7个9相乘。所以我进一步规范了用语, 在教学中渗透“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特别强调乘法表示的是几个几在相加, 进而突破教学重点。
三、记忆口诀, 探寻规律
“9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编口诀、写乘法算式以及找规律的能力, 因此这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并熟练地记忆。
案例3
1) 初背口诀
(1) 请你看一看, 9的口诀有几句呢?组织学生一边拍手, 一边读口诀。
(2) 学生自背口诀, 初步记忆 (自背、指名背) 。
2) 出示小乌龟遇到的困难, 引出积+9的规律
(出示:4×9=?5×9=45 6×9=?) 请学生说说该怎样算。
预设:5×9=45, 用45减去1个9就是4个9, 是36, 同理计算6×9。
3) 通过填空题, 引出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的规律
(1) (出示孙悟空) 孙悟空看到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 他想考考大家呢!教师先引导, 并借助动画演示, 再进行填空:1×9=10- () 2×9=20- () 。
(2) 指名学生填空3×9= () - () 4×9= () - () 。全班齐答5×9= () - () 6×9= () - () ……9×9= () - () , 在齐读中发现暗藏的规律。
(3) 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规律?
预设: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 (学生表达有困难, 教师要适当引导)
(4) 验证这个规律是否正确。 (出示:7×9就是70-7=63, 9×9、3×9)
4) 手指记忆, 寓教于乐
(1) 学做手指操, 发现其中的有趣规律。 (1) 老师能够用一双手来记忆口诀, 你们相信吗? (2) 从左往右给手指编号; (3) 通过弯曲手指, 引导学生发现手指左边是积的十位, 右边是积的个位; (4) 学生自己练习, 师生一起做手指操。
(2) 通过观察手指, 发现积的个位+十位=9这一规律。
(1) 你发现我们所弯曲手指的左边表示的是积的哪一位?右边呢?
预设:左边表示十位, 右边表示个位。
(2) 把积的个位和十位连在一起看, 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十位+个位=9这一特点。
反思: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 我总是希望把所有的规律都展现给学生, 前前后后一共整理出了5个规律, 结果真正上课时, 不仅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就连我自己也被过多的超链接搞得头昏眼花, 总觉得展现的方法越多越好, 却忽略了课堂的实效性, 忽略了教学中的主次之分。
在教研员和老师们的帮助下, 最终我只留下了两个对学生最有价值的规律, 一个是利用积加9减9, 来记忆相邻口诀的规律。另一个是利用星星图发现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的规律。前者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后者体现了口诀与整十数的联系, 两个规律都可以帮助学生来记忆并检查口诀。在最后我安排了手指操, 不仅寓教于乐, 还可以帮助学生来辅助记忆口诀。因为学到这个时候, 大半节课过去了, 学生有些疲倦了。在这个时候, 让学生动一动, 在游戏的氛围里学习, 调节一下学生注意力。最后通过观察手指, 发现积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之和都是9, 方便口诀的检查。
四、分层练习, 巩固深化
由简单的师生对口令游戏开始, 然后以“智慧城堡”形式设计了“过关”练习, 对9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填口诀”“计算”等练习, 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算衣服扣子”“等式填空”等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体验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同时培养与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以“挂彩灯”为思考题, 做为开放性练习, 使练习有坡度, 难度适宜, 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上课效果
在本节课中, 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的奥秘, 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中, 学生发言积极, 思维活跃, 学习氛围高涨, 自己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做到了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 变重结果为重过程, 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了多样的评价方式, 用激励性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例如:“你真善于观察!”“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激趣的称号有“小老师”“小侦探”“小勇士”。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课下根据学生的表现, 为学生颁发智慧星、合作星等, 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不足之处
1) 在学生的发言中, 我总是希望学生的表现能像我课前预设的那样完美, 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一要求过于高了, 在课前“备学生”这一环节我对学生年龄特征和存在的差异考虑还不够周全, 在今后的备课中还须努力。
2) 关于追问。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 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只会烦琐地进行碎问, 而且技巧不高, 没能让学生擦出智慧的火花, 没能通过追问, 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 不能有效地形成课堂有效的教学生成资源。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 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中, 当听了学生的回答后, 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 就应该紧追不舍再次发问, 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 或由表及里, 或由浅入深, 或由此及彼, 或举一反三, 直到理解变得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都是在以前学的乘法的基础上再学习的,所以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口算乘法教学反思。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反思《口算乘法教学反思》。因此适当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挖掘身边的生活字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因此,教学中我首先借助教材的主题图,为学生营造出愉悦的、轻松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练习设计“我会填”、“谁大谁小”、“数学小博士”,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使数学材料充满了真实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15×3时,我让孩子们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生1:把15分成10和5,10×3=30,5×3=15,30+15=45。生2:我是想笔算的过程,3乘5等于15,向十位进1在个位写5,1乘3得3,再加进位1等于4,所以15×3=45。接着口算150×3,120×30我还是让会口算的学生说说口算方法,然后让中等生和学困生说,最后总结口算方法。
通过课堂上的提问和练习,我觉得效果还可以,想着这么简单的口算,孩子们应该没有问题。于是在午自习时,我们做了一次作业。批改过后我发现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掌握很好,三分之一的学生会算错1、2道,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错的比较多。
这引起了我的反思:这么简单的口算为什么学生掌握的不好?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觉得问题出在:我只是让学生说了口算方法,思维敏捷的学生一听就会,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可是对于另外一些反应较慢,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就有了难度。要是在教学时,我能利用方块图或实物图,以直观表象作为支撑,数形结合,引导学生亲历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效果可能就好多了。
根据学生口算能力较弱、方法掌握不熟练的现象,我又进行了一次口算练习课。首先进行简洁的口算训练。先让学生说算法,然后出示相应的图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接着在一步步的练习中掌握算法。最后在具体情景中巩固口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题和第9题用“开火车”的形式,比一比哪列火车开得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争当最快小火车”为动力,培养集体意识,提升口算能力。第6题以学生喜欢的糖葫芦为载体,继续训练两位数乘整十数,并学会用“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第10题让学生利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式解决(1)、(2)两个问题。第(3)小题是供有余力的学生解决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充分读题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解题方法。李响是我们班比较聪明的学生,他站起来说:“先用20×22算出羚羊跑的路程是440米,再用20×31算出豹子跑的路程是620米,620―440=180米,180>150所以豹子能追上羚羊。”这时刘紫征的小手还不放下,我问:“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只见这孩子胸有成竹地说:“先用31―22=9米,算出豹子每秒比羚羊多跑9米,再用20×9=180米,180>150所以20秒后豹子能追上羚羊。”刘紫征刚说完,吴耀辉就迫不及待的站了起来,说:“我还有一种方法也能解决这个问题,前两步和李响说的一样,先算出羚羊和豹子20秒跑的路程,然后用羚羊跑的440米加上150米等于590米,小余豹子跑的620米,所以豹子能追上羚羊。”我真的没想到孩子们能说出这么多的解题方法,不禁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真是太棒了!老师只想出1种解题方法,你们竟想出了三种。看来还是团结起来力量大啊!”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空间。
开展小学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课堂上,我尽量把同学们思维之花都引发出来,让他们大胆的想,尽量的说,让学生自己主动用不同的方法去求计算的结果,每兴上计算课的时候,同学们都迸发出不同的思维火花。例如在计算2×10时,我先让同学相互讨论算法,然后汇报,有的学生说:“2×10就是2个10,2个10就是20。”有的学生说:“2×10可以表示10个2,10个2就是20。”首先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他们以不同的角度,从“2×10”这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出发,寻找到了答案,但两种说法我截然不同却又有内在的联系,当学生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都想出来,让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人说:“因为2×9=18,所以2×10比它再多一个2就是20。”我马上表扬这个同学能够融会贯通,因为前面有一个铺垫就是2×9=18,他能够从旧知前后结合,联系比较,让老师不是不承认他是一个思维空间很广,很会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我总会给学生很宽松的思考环境和空间,鼓励他们多想,多说,对说得好,想得透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所以在课堂上会产生很多的思维之花。
2、给学生一个跳跃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并有效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俗话说:“授之以免,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的知识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在如何体现新理念,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于是让学生学会口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同类推的方法进行口算,这也是数学中的一种学习迁移方法,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出理:用整十数与一位乘数是2400的算式有哪些?这个题目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学生只要能运用今天新学的知识列出算式就是一种进步,而优生不仅是要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运用一些简单的概率,就是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遗漏也不重复,而且还要满足题目中的所有条件,开始学生只是想到了3×800=2400,4×600=2400,我反问学生:“3×800就是24个百,3×8=24是定的,那这个百能不能放在3这边呢?”经我一点拨,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那就成了300×8=2400。同学样的方法,大家又想到了400×6=2400。学生马上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效地运用到学习中去。
3、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执教者
王晓燕
教学内容:p58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0×5= 6×80= 300×7= 9×500= 1000×6= 4×2000= 23×3= 11×9=
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3、抢答:
(1)3个十是()? 90是()个十?(2)800是()个百? 60是()个十?(3)7个百是()? 3个50是()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和远方的亲人、朋友进行交流,也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你们知道是谁在为我们默默辛苦的工作吗?(生:邮递员)
师:对,是我们的邮递员叔叔,今天我们把邮递员叔叔请来了,请看主题图。2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3、分小组讨论交流。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如下:
问题1: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1)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2)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 300×10
60×1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板书:口算乘法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5)指名汇报口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a.300×10
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b.300×10
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所以300×10=3000(份)
同理:60×10=600(封)(10个10是100,10个60是600)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2: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1)学生独立解答。提问: 300×30, 60×30分别表示什么?(2)汇报口算方法:你是怎么口算的?
(3)小组讨论:刚才的计算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你喜欢哪种方法?。
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课题写完整
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巩固新知。
1、第58页做一做。(1)看谁算的对又快。(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3)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2、第60第3题。(1)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
3、开火车口算比赛。第60页 第1、2两题
(得数答错的学生自己编一题再答,若学习有困难的可请其他同学帮助)
五、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学生自由汇报收获。
2、全体师生把整
阳原县实验小学
武凤莲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58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口算方法探究过程,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学习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2×4表示2个4的和(4个2的和)或2的4倍(4的2倍)
2、口算练习。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3、巩固计算方法:小兔子回家
二、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更难的乘法:整十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出示学习目标: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
指名读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你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同桌讨论交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老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需要用整
十、整百数解决的问题。例如:“邮递员工作10天,耍送多少份报纸?”“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算式 300×10 300×30(1)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2)学生思考、交流口算方法
(3)指名向全班汇报 自己的口算方法。(4)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
2、师引导学生小结: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引导学生看图提出和信有关的问题。
例如:10天要送多少封信? 42天要送多少封信? 出示问题,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并讲解计算方法。
4、教师出示特殊算式,学生思考并讨论算法。42×10 23×30 指名说算法,教师强调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算法。
三、巩固新知:
1、每组选出一人完成“做一做”的一道题,每道题先说口算方法,再说得数。
2、分析40×50=?(强调是2000,而不是200)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四、课堂检测
1、练习十四1、2、5、6题每组一题,比一比哪组做得好。
2、练习十四3、4题,实际应用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
五、整体回顾、总结评价
谈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觉得你表现得怎么样?你认为谁表现的最好?好在哪里?
六、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1、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能运用乘法口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中经历探索口算方法。
3、情感与价值: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明确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复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及时的为我们送来报刊和书信吗?(邮递员)
今天呀,邮递员也给我们送来了一封信,想看吗?但要先答对了这些问题才能打开。能行吗?(课件出示复习题)
(1)20是( )个十?10个十是( )?
(2)9个十是( )? 3个30是( )?
(3)200是( )个百? 1000是( )个百?
(4)20×5 30×6 4×70
3×200 1000×6 12×3
二、创设情境与探究新知。
1、师:那我们来打开这封信看看吧!(课件出示信)真是一封图文并茂的信呀,你从信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2.同桌讨论交流。
3.指名说说: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教师出示问题: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要求的这个问题和题目中哪个信息有关?和哪个信息无关?
(1)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00×10
(2)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3)指名汇报口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300×10——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方法二:300×10——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个0。所以300×10=3000(份)
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4)课件出示另一个问题: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学生独立解决,指名说出口算方法。
师提醒:先用( )×( )得( ),再数( ),就在积的末尾添上( )个0。
4.师:观察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两个乘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呢?(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
那在口算这样的乘法算式时,我们通常都采用怎样的口算方法呢?(板书课题:口算乘法)引导学生归纳。
5.小结算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想象诗的意境,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练习书写“商”。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我想》,谁来说说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课文中的“我”有哪些美好的愿望?
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小作者的这些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呢?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说说作者的这些愿望喜欢哪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快乐品读,理解诗境。
(一)出示自学提示:
1.从第1~4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反复地默读,边读边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把你喜欢的一节读给同桌听,要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
(过渡)孩子们,你们读得真投入,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份情感上的快乐与大家共享,谁最先来汇报。
预设:
1.第一小节
生1:我喜欢第一小节,我仿佛看到作者的小手变成了桃树枝,带着一串花苞,在春风的吹拂下悠荡…… 师:想象一下,桃树枝在春风中怎么悠呀悠的?(学生表演动作“悠”)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师:你们感受到桃树枝的自由和喜悦了吗?一起来,小桃树们,悠荡起你们美丽的小手,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教师相机评读引趣:桃树枝悠得好轻,悠得好美,多么随意,多么自由自在啊!)齐读
生2:我听到了布谷鸟的歌唱,还听到了……
师: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热闹,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喜欢吗?能用你的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吗?(齐读)
(过渡)一双普通的小手在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后,竟然变得如此美妙,如此神奇,这就是想象赋予大自然的活力,那就让我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追寻美好的梦想吧!谁接着来回报。
2.第二小节
(1)、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第二节的理由。相机理解“汲取”。“绿色的蓬帐”指什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
(2)、(出示课件)孩子们,你们看:当一场场春雨过后,柳树尽情地伸展着自己的小脚丫,贪婪地吮吸着大地母亲的乳汁,在不知不觉中,柳树一点点地长大了,那么多绿色的蓬帐,多么生机勃勃。请你边读边想象,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练习朗读)
(过渡)春天来了,桃红了,柳绿了,我们的梦想在春风中也更加美妙了,谁还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第三小节
(1)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第三节。
(2)想象:如果我们把眼睛装在风筝上,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我们还会看到什么?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3)刚才两个小节,诗人分别“悠哇,悠”、“长啊,长”,在这节诗歌中,用的是什么词?为什么用“望啊,望”?(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4)孩子们,当我们面对着这春天的美景,一饱眼福时,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份兴奋、有一份冲动,那就让我们用朗读把心中最真切的想法表达出来吧!
蓝蓝的天空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更加明净,柔软的白云让我们的遐想更加美好。明亮的太阳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力量,我们是一群浑身散发着太阳气息的孩子,就让我们的心,我们的理想继续飞翔。谁来接着汇报。
4.第四小节
(1)生1汇报读后感受。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生辉”,出示小草图片感受“绿得生辉”。
(2)练习有感情朗读第四小节。(读出变小花、小草的快乐)(3)生2汇报读后感受。(课件出示柳絮和蒲公英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蒲公英、柳絮的了解。
(4)师:是啊,我们的梦想飞啊飞,飞到了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地方会是哪儿呢?“我”为什么要飞到遥远的地方?
(5)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虽然年纪小,但梦想却如此远大,老师为有你们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那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美好的梦想,再来读一读这一小节吧!(读好“飞呀,飞——”,读得悠长,读出随风飘逸的感觉。)
(四)学习第五小节 1.齐读第五小节。
2.出示词语“商量商量”,说说ABAB式词语。
3.出示“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4.师:刚才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怎么记住“商”,所以“商”字里面有“八张嘴”。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商”,学生描一描,在田格本上写两个。
5.大家一起商量,终于把“商”这个字写对了。小朋友带着梦想飞向远方时,为什么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呢?我们会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呢? 6.从“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可以看出小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除了爱父母外,你从诗歌中感觉到小作者还爱什么?(相机板书: 热爱生活
热爱大自然)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能自己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只是给予引导、点拨,更大程度上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发散思维,把朗读诗句、体会诗意、展开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体现了课改新理念。】
三、配乐背诵,体味情感。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这首小诗吗?看着板书,听着音乐,加上你喜欢的动作,咱们一起尝试着背诵这首小诗吧!
(配乐引诵)师:在那桃花盛开,鸟语花香的日子里,“我想……”(背第一节);旭日和风,垂柳拂岸,“我想……”(背第二节);春天是放风筝的季节,蓝天白云,风筝飘飞,给人们带来多少欢乐,“我想……”(背第三节);阳春三月,绿草成茵,花繁似锦,“我想……”(背第四节);我是个向往自由的孩子,也是听话的孩子……(背第五节)。
【设计意图:再次回到整体,通过音乐与语言渲染尝试背诵,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想象世界。】
四、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师:读了这首有趣的儿童诗后,同学们的思想大概已经像小鸟一样,飞呀飞,飞到那奇异的想象世界,在那里自由地飞翔了。你的愿望是什么?让我们也来模仿课文一、二、三节的写法,也试着编一编,把我们的奇思妙想用诗歌记录下来吧。
只要找到窍门,我们也可以当小诗人。作者的小窍门是什么?大家看看第1~3节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想象,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的变化,有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春天还有哪些可以进行想象?夏天、秋天、冬天呢? 3.(课件出示图片)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还有干旱的大地、混浊的河流、沙尘暴,社会治安、国家安全等也可以触发我们的想象。
4.“下水文”指导:这是老师写的两节诗,请同学们评一评。5.学生放飞想象,自由仿说。6.同桌交流,互评互改。7.全班交流,评出“小诗人”。
8.把自己说的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前三小节句式整齐,结构相同,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其表达方式。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仿写一段,使学生产生了新奇感,注重了不同兴趣的培养,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总结
孩子们,你们的心是火红的,更是奔放的,小花、小草、柳絮、蒲公英是我们的梦想,飞上月球,遨游太空更是我们美好的幻想。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插上想象的翅膀,用我们的刻苦和勤奋去努力实现我们美好的梦想吧!
六、作业设计
1.继续练习背诵诗歌。
2.把自己写的小诗读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手儿—接—桃树枝
我想
脚丫—连—柳树根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眼睛—装—风筝上
自
己
—
种
—
土
地上
《我想》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充满了纯真幻想的儿童诗,语言纯净优美,富于韵律美。诗歌教学最好的方法是朗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朗读是尤为重要的。
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导语的精心设计,力求与文本、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其次,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像、评读、赛读、对读等),使孩子把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结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世界、感受生活,发掘心灵中的真、善、美,并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深入进去感悟诗歌的美、生活的美。在这个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我们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我与他们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自己的情感进一步被激活、被净化、被升华。
最后,我便趁此机会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小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达到听说读写相结合的训练目的。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
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4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能正确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熟练的进行口算。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培养学生对计算以及相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乐于与同学相互合作并积极进行交流的意识。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仔细检查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算理。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数字300、60、10、9、40,请学生介绍数。
2、请学生任选上面的两个数来列乘法算式,完成在自己的练习本中,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贴相应的算式
4、请学生将所列的算式进行分类,同桌小声交流方法----集体交流汇报,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选择学生所列的一个算式探讨口算方法:300×10(2)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3)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4)指名汇报口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a.300×10
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b.300×10
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
3、优化方法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他算式 同桌交流方法,讨论哪种方法最好。
4、小结:观察并交流:刚才的计算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你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最简方法
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5、运用口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6、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情景及问题:我校今年有41个班,平均每个班有20个人参加运动会,请你帮体育老师算算需要准备多少个号码簿?
学生独立列算式,讨论怎么算?(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例如:41×20→41个20→820;41×20→40×20+1×20→820……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次体验成功。
6、尝试练习:课本第5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口算后交流校对,抽几题说口算方法。
三、合理运用,巩固方法。
1、出示课件中四道题,改错:
(1)50×60=300
(2)800×30=2400(3)10×50=5000(4)20×30=500 强调:要在原先乘得的积末尾添加相应个数的0。
2、全班分四组,进行夺红旗比赛。
每人做2题,允许后面的人改正前面的错误。又对又快的小组获胜,每位组员获一颗星。
3、有的小组没有获得评价星,没关系,还有机会呢!下面我们让热气球飞上天。
看课件口算写答案,先慢后快,共15题。
四、拓展练习。
开动脑筋,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2400()×()=4000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和远方的亲人、朋友进行交流,也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你们知道是谁在为我们默默辛苦的工作吗?(生:邮递员)
师:对,是我们的邮递员叔叔,今天我们把邮递员叔叔请来了,请看主题图。
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
提问
2、学生自主探究方法。(1)任选一个问题列式,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 300×10
60×10(2)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3)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4)指名汇报口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a.300×10
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b.300×10
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
所以300×10=3000(份)
同理:60×10=600(封)(10个10是100,10个60是600)
3、优化方法
如果邮递员叔叔工作了整整一个月,按30天计算,那么他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出示问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同桌交流方法,讨论哪种方法最好。
4、小结:观察并交流:刚才的计算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你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引出课题
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5、.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20
23×40
14×3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算?(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例如:42×20→42个20→840;42×20→40×20+2×20→840……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次体验成功。
6、尝试练习:课本第5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口算后交流校对,抽几题说口算方法。特别强调说24×10、12×200的口算方法。
刚才,我们从邮递员叔叔的工作中找到了数学问题,并且解决了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有数学知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有所收获!
学校刚刚结束的制作风筝比赛,全校43个班,若每个班交了10个风筝。
咱们班有50个同学,若没人每个月节约20张纸,一共可以节约多少纸
现在,马虎兔也做了几道题,看看谁的观察最仔细,能从中发现错误。
三、合理运用,巩固方法。
1、出示课件中四道题,改错:
(1)50×60=300
(2)800×30=2400(3)10×50=5000(4)20×30=500 强调:要在原先乘得的积末尾添加相应个数的0。
2、全班分四组,进行夺红旗比赛。
每人做2题,允许后面的人改正前面的错误。又对又快的小组获胜,每位组员获一颗星。
3、有的小组没有获得评价星,没关系,还有机会呢!下面我们让热气球飞上天。
看课件口算写答案,先慢后快,共15题。
四、拓展练习。
开动脑筋,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2400
()×()=4000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五、全课总结。
河台镇中心小学
程金英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口算 任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乘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
14×3=42 160×5=800
390×2=780 150×4=600
160×5 先算:100×5=500 再算:60×5=300 500+300=800 13×6= 78 24×3= 72
24×3 先算:20×3=60 再算:4×3=12 60+12=72
二、探究新知
怎样列式呢? 你会计算吗?
(一)情境引入,探究算法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超市购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情境图)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谁能帮助她算一算这些橙子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思考并解答,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师:计算下列各题,你发现了什么?
5×10=50 9×10=90 18×10=180 40×10=400
师:计算上面各题,我发现一个数乘10,积就在?你发现了什么? 生:就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 1个0。
小结:一个数乘10,积就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1个0。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探究算法
1、课件出示教材中苹果的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1:苹果每盒12个,有20盒。生2:要求20盒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学生思考并解答,同桌间讨论如何计算得更快? 想法1:12×2=24
24×10=240
想法2:10×20=200 2×20=40 200+40=240 想法3:12×5=60
60×4=240 ……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但教师要加以总结哪种方法更简便。
2、教师小结
口算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用一位数或两位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末尾添上一个0。
(二)拓展延伸
想一想:120×20= 2400
师: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这道题你还会计算吗? 生:因为12×20=240,所以120×20=2400。
120×2=240
240×10=2400
(三)拓展延伸
想一想:43×200=8600
师: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这道题你还会计算吗? 生: 43×2=86
86×100=8600
生:因为43×20=860,所以860×10=8600。
三、知识运用
1.做一做。
12×30=360
120×30=3600
31×30=930
310×30=9300
30×20=600
30×200= 6000 同学们,你都做对了吗?
14×20=280 14×200=2800
3.出示下一张幻灯片,解决两题应用题,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等量关系并解答。(1)12×30=360(个)(2)30×3=90(元)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44页练习九,第5题、第7题。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口算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先将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六、板书设计
6×9=54 12×2=24
54+6=60
24×10=240
所以6×10=60
【三上口算乘法1教学设计及反思】推荐阅读:
口算乘法 教案及反思01-26
口算乘法教案设计06-05
口算乘法口诀03-24
口算除法例1教学设计07-26
第二课时 口算乘法12-11
口算乘法第2课时03-27
二年级数学乘法口算题04-10
三上植树教学设计+反思07-09
小学三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学反思03-16
部编三上语文教学反思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