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行培养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德行培养(共11篇)

教师德行培养 篇1

论文摘要: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在他的神士教育理论体系中,他所提出的如道德养成教育要及早实施;通过道德行为的反复训练培养儿童的德行。使其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充分利用榜样的教育力蚤;对儿童的道德养成教育应宽严适时、得当;辫证地运用奖励和悠罚进行教育的原到;自主性教育原则等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论文关键词:洛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在其体系中,他把未成人的道德养成教育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提出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其他教育都是围绕着未成人道德养成教育这个核心并为之服务的。他说,把儿童的“幸福莫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

洛克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思想非常精辟而深刻,对我们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第一,道德养成教育要及早实施。

洛克认为早期的道德养成教育对形成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形成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他主张应该在儿童二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就早早加以管教.让他们习惯于遵循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他说:“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这是因为儿童幼小之时,心智未开,可塑性极强,及早教育能收到显著的成效。“我们幼小时候得到的印象,哪怕极其微小、几乎觉察不到,都会对一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水性柔和,稍用一点人力就能将它引向别处,使河流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闭所以,对儿童的道德养成教育宜早不宜迟,这对儿童积极性格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通过道德行为的反盆训练培养儿童的德行.使其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洛克非常注重道德习惯的培养,他说:“习惯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教育上应该注意的一件大事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习惯呢,洛克给我们的告诫是,不能让儿童死记规则,而是要通过道德行为的反复练习.使习惯成自然。

洛克认为儿童不是仅凭规则和说教就能教育得好的,“这一切告诫与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泞,除非实行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

他主张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反复训练,直到做好为止。一种动作经过多次练习,就可以在儿童身上变成习惯,它便不再依靠记忆与回想,就能很容易地、自然而然地做出来了,习惯得“与呼吸空气一样自然。

当然,他也提出,对儿童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还应该注意的一件事是.不要试图一下子培养过多的习惯,否则花样太多,把他们搞得头昏脑胀,反而一种都培养不成。要等某一件事情经过经常的练习、变得容易自然、他们能够不加思索地做出来之后,才可以再去培养另外一种习惯”。

洛克主张少定规则、多练习来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的教育原则与现代德育论提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相符的,是一种益处颇多、值得倡导的做法。英国诗人德莱教也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道德行为习惯对我们的作用实在太大了,从小养成的道德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如同存入银行的资产,可使人终身受用无穷。

第三,充分利用榜样的教育力。

洛克认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从模仿得来的所以,榜样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榜样比任何事物都更能温和而深刻地渗入人们的内心。在各种教导儿童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其最简明、最容易而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叫洛克特别强调师、长的榜样作用,要求父母和导师应该以身作则,加倍注惫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万万不可忽视自身的榜样作用。他提出:“导师的行动千万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训,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变坏。“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了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不当心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叫对于不希望孩子身上具有的德行,要先保证自己身上没有;对子希望孩子身上具有的品德,则应努力在家庭中先给孩子做个榜样。同时还应该精心为儿童选择好“伴侣”,让儿童与有德行的人交往,因为伴侣的影响“比一切教训、规则、教导都大。”

洛克对榜样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的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儿童尚处于习得阶段,最容易受到周围人尤其是父母、教师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其效果却是惊人的。我们一定要注惫榜样的影响力,努力为儿童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以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四,对儿童的道德养成教育应宽严适时、得当。

洛克主张对儿童的道德养成教育应合乎理智。宽严适时、得当。首先要宽严适时。对于年少无知的幼儿.管教要严;长大知理管束要渐渐放宽。不可幼时放纵亲押,长大后又声色俱厉。其次要宽严得当。管教太严,则孩子胆小、沮丧、畏缩,精神抑郁,不易振作,难成大业;管教太松,又会使人放荡不羁、集,不驯。他认为,如能做到合理要求、宽严得当,一个人就懂得教育的真正秘诀了。

第五.辩证地运用奖励和惩罚进行教育的原则。

奖励与惩罚是洛克论述颇多的一个原则。他主张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应辩证地运用奖励和惩罚,否则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把儿童推向坏的方面。对于奖励洛克反对一味地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取儿童的欢心,以免使其养成奢侈、骄傲、贪婪的心理。在他看来,“尊重“、.自由”、“称誉”、“赞扬”等才是对儿童的奖励。对于惩罚,洛克主张要合理.不能简单体罚。洛克认为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是以后发生一切邪恶与罪过的根源。他说:“我们想使儿童变成聪明、贤良、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是不合适的。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和到了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用之。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孩子挨打的次数越多、越重。这个孩子就越容易具有攻击性,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洛克认为合理的奖惩方式应该是从精神上着手,“惟一真正合乎德性的约束是因为做错了事受惩罚而感到羞耻’,人们一旦领略到尊重与耻辱的含义,尊重与耻辱对于他们的心灵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这对那些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动辄以物质对孩子进行奖励的父母应该有一些启发。

第六,自主性教育原则。

洛克认为,兴趣是对儿童进行行为塑造的前提条件,因势利导才能事半功倍,绝对地悖逆儿童的兴趣,只能引发抵触情绪,如果这种抵触情绪力量太大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他提出为了更好地对儿童进行道德养成教育,首先就必须了解儿童的性情和特点,了解他们最易于发展的能力和对他们最适合的事情。导师只有了解儿童,然后才能针对每一个儿童的兴趣、个性、气质、体力、认识能力的不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材施教,从而使道德养成教育符合儿童的天性和才能。否则教育者以自己的强迫行为使儿童丧失自主性,就会因为违背儿童的天性,引起儿童的反感,把事情搞糟。“我们对于某些事情之所以感到憎恶,只是因为别人把那些事情强加给了我们,此外没有别的理由。”

教师德行培养 篇2

新形势下对教师德行的要求

我国有1500万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总体来看,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是一支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现在我国进入“十三五”期间,“十三五”承前启后,意义非凡,这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教育将更加注重推进公平、提高质量、弘扬美德、改进治理、提升品质。要实现这些目标,最根本的要靠教师的努力,靠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德行的提升。

第一,教师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教师理应多一些家国情怀,更加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胸怀天下、心系未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师应恪尽兴国之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树立“为国育才、为民育子”的教育情怀,把教育视为一项值得奉献终身的光辉事业,而不只是养家糊口的职业。

第二,教师要有纯粹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是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引领教师不断地追求远大理想。它能够让教师在面对权力、地位、金钱、压力或诱惑时,坚定方向,遵循规律,笃行价值,不唯上不唯书,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受世俗因素的过多影响,长期坚守在一线学校的岗位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追求最本质、最本真的立德树人。

第三,教师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如果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教师应表现出对人类尊严的维护,对人类价值命运的追求和关切,尤其应高度珍视五千年绵延不断、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敏于求知,饱读经书,夯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学素养,古为今用,广育英才。

第四,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师不应对已有成就沾沾自喜,也不能面对困难裹足不前,而应具备创新意识,敢探未发现之新理;具有开拓精神,敢探未开发的疆域;教师要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内驱力,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打破落后桎梏,直面教育改革的发展问题,锐意改革,积极实践,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第五,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教师不仅要热爱读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而且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成长规律,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他们对古今中外的教育体系、教育流派,或者继承弘扬、推陈出新,或者学习借鉴、取其真经,或者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但不能一味地随波逐流,否则就不能深入,也不能一味地孤芳自赏,以免曲高和寡。

第六,教师要有扎实的教育实践。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实践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没有实践的教育永远是不着边际、不接地气的镜花水月。教师要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把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贯彻到一线实践中,在实践中去试错、检验、完善和推动教育改革,寻求教育发展的最佳办法和最终出路,进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习得好、成长得好。

传统文化与教师德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教师人生有涯,只能精选其中最基本、最关键、最急需的精华。

一是注重伦理、道德至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天伦与美德,积极向上,值得当代教师心向往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基本八德,人皆应有。“德不寡,必有邻”,在提高师德修养过程中教师不会孤单。假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就不堪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试想“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教师要具备看齐意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对自己的品德“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的学问“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是教师的美德,“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矣”;务实诚信也是教师的美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低调谦虚更是教师的美德,“三人行,必有吾师”。在当下,面对来自权力、地位、金钱的压力或者诱惑时,教师应坚定政治方向,遵循教育规律,笃信教育价值。不唯上,不唯书,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受名利驱使,长期坚守在一线学校岗位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执著于最本质、最本真的立德树人。无论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未来的教育家,都必须有较高的修养,深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具备良好德行。

二是儒家为主、和而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是儒家文化。教师应突出这个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习儒家学说必须首先熟悉《论语》,个中的思想是中国人的生活准则和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儒家之主张,恰是当今教师德行提升之所需。例如,儒家提倡心胸开阔,“君子坦荡荡”;提醒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号召尊重年轻一代,“后生可畏”;赞赏光明正大,“吾善养浩然正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鼓励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有这些,都是教师们需要加强的。当然,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既独树一帜又和谐统一。和谐中的相反相成思想,和谐中的多样性统一特征,和谐思想的有机整体观,皆富哲理。教师在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身德行时,应侧重选择儒家文化之瑰宝,兼顾其他学说之名作。

三是与时俱进、应物变化。传统文化,不仅是古代文化。许多学说流派都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不断发展更新的。文化的发展犹如树木生长,从幼苗到长成参天大树,要经过数十年、数百年的时间。在树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病虫害。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树木的生命。为了保证树木健康成长,就要治理病虫害,精心呵护。只有这样,才能让枯木逢春,焕发新的活力,从而枝繁叶茂,茁壮成长。有时还要嫁接其他树木,增强树的活力。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树木的本根基础上进行的,离开本根,就沦为无本之木。“五四”运动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主革命时期所创造的文化,也应纳入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范畴。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成果,与此前的中华文化相融通,是联系我国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桥梁。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人文气质,是全球化时代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培育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面对世界范围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针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引领和主导,为多元时代凝聚中国力量指明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代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公共产品。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对外开放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有助于教师增强对国家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与时俱进,所以,广大教师应具有创造意识,敢探未发现的新理;具有开辟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创造时想得深,开辟时看得远。勇于打破落后桎梏、打破无谓樊篱,敢于直面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教师们对古今中外主要的教育体系、教育流派,或予继承弘扬、推陈出新;或予学习借鉴、取其真谛;或另独树一帜、自圆其说。一味随波逐流,就会浅尝辄止;完全孤芳自赏,又难免曲高和寡。

四是兼容并蓄、务实厚生。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输出文化,还学习其他民族的好东西,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谁,都应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绝、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发挥教化功能,助益国家治理,体现经世致用。广大教师应表现出对人类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珍视,饱读经典,古为今用,具有深厚文化修养。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今天,世界上多元多样的文化元素纷纷呈现在人们面前,文明成果千姿百态。广大教师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经典浸润下形成良好情感、端正态度和正确价值观,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语文教学中道德行为的培养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02-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阶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因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尤其是人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起来的。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的行为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相反,如果在这个时期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形成了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则将影响他今后一生的发展。

由上可知,在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我认为锻炼学生的德育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可以说有许多学生不乏道德认识,知道要怎样做而不应该怎样做,但往往禁不住某些事情的诱惑而人为地犯错误,或情绪被激化时而犯错误,如明明知道打人骂人不对,但当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便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这些同学所缺乏的就是道德意志力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可见,教师在德育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对道德意志的解释是: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确定的目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意志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精神力量。具有这种能力的小学生,可以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道德认识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道德情感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可以说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形成的催化剂。而对道德行为的解释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完善程度的主要标志。上面的话里也已经说过,由于学生道德意志的薄弱,即使有正确的道德认识、良好的道德情感,但行为上确是另一回事。由此,又可见教师在德育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锻炼好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好学生的道德行为呢?“小学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既如此,“压”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说“压”有些不太合适,要说严格要求更为妥当。人都有自觉能动性,但人的自觉能动性往往具有一定的范围,并不是每一项纪律都能自觉的遵守,每一项任务都能自觉的履行,每一件事情都能自觉的完成,也就是说人还有一些不自觉性。对小学生而言由其如此,表现在道德品质上,自觉能动性越强的学生道德品质九越高,反之亦反之。对于“反之”的同学,就需要我们的严格要求,使之养成习惯,形成为自觉能动性。当然,严格要求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的。

其次,反复实践道德行为。人们只有在反复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加深道德认识、巩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也只有在反复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觉性,完善和稳定道德品质,以便在以后指导其行为。拿一件小事来说,教师如果常常带领学生做一些“帮一帮”、“扶一扶”、“扫一扫”的好人好事,久而久之,等学生养成习惯了,即使是没有教师的带领,他们见到这些事情也会自觉的去做。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反复的实践。

再次,教学中还要注意德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也是可以改变的,同样,不良的行为习惯受到良好环境的影响也是可以改变的。影响学生品质的德育环境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在社会,网吧、游戏厅、公共场所、人际关系、社会风气;在家庭,父母的言行、家中的一些书刊及物品;在学校,教师的举止、同学间的交往、校园文化、学校风气,着一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德行教育自查报告 篇4

从我任职教师到现在已经有半年了,这半年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也得到了很多经验。但是,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因此,需要不停地反省自己。根据新课程改革,我认为我要做的有如下:

一、依法执教作为一名教师本人始终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爱祖国、爱人民,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在平凡而繁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二、爱岗敬业在教育教学中,我努力以崇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教风,严明的教纪从教,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人为本、严格要求、耐心引导,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达成教学相长之目的。

三、热爱学生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尚未成年的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错误。

在教学中,当他们出现缺点或错误时,我从不一味的批评指责他们,而是从关心爱护的角度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和他们交心谈心,使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改正。

四、严谨治学今天的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虽然我经验不足,但是在工作中我认真钻研教材、研读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把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作为奋斗的目标。

五、团结协作在教学工作中能做到与同事和谐相处、互尊互学互爱互帮,以校荣我荣,校耻我耻,为创建文明校园尽心尽力。

六、廉洁从教记得陶行知先生在《每天四问》中写道:“一切心术不正行为不端,都是由不廉洁而起”,还提出“建筑人格长城”。

工作中,我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七、为人师表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

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我们即便付出了真心真情,在学习中不断的提升自我,在不懈的努力中完善自我,仍旧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与不足。自查不足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严肃有余,亲和不足。往往导致学生对我敬而远之。

2、学生多,因此与他们一一谈心的机会就少,不能很好的去了解他们。

3、有时学生中出现问题,因为觉得他们自己会解决好问题的,我也觉得能将问题解决好因而与家长联系少。

二、原因分析一是自身经验不足,教学业务方面的书籍看得较少,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吸收的不多。

总认为那些业务书籍看起来枯躁无味,而且特有的教学环境已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了定势,一时是很难改过来的,或者,实在要改时,也不是我一个人要改,跟着大家一起来。若真到不适应教学要被淘汰时,也不是我一个人被淘汰。因此,就存在着一种不着急的心里。备课欠深钻教材,懒于思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至使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语言表达欠精炼.二是和家长很少取得联系。教学的事情本来就多,忙不过来,因此和家长联系很少。

三、整改措施针对以上缺点,本人提出整改和努力意见如下: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学校教育部门有关学习活动,把时间用在业务钻研上勤劳苦钻,精益求益。

2、加强业务学习,自觉坚持每学期学习业务书籍,观看先进的教学片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树立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切实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提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虚心求教,探索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

德行天下 桃李芬芳 篇5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过去,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热血都洒在了这片教育沃土。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仅在授业上“诲人不倦”,在思想修养上,也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教师有信仰,教育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时刻把自己当成国家的主人,与教育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微笑着去面对每一个学生,热情去面对每一项工作。甘于坚守,无私奉献,殚精竭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用感恩奉献的生命诠释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

教师是人才中的人才。教育是门艺术,更是门技术!作为教师,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面对同一群学生,面对同一教学场景,教师的处理方式不一样,选择的教学方法不一样,教学效果也会不一样。而决定这一局面的根本性因素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由传授者、“演讲者”、“裁判员”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研究者、组织者、合作者。要直击学生的心灵,回归教育的初衷。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新的知识架构和教学理念,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德行天下,孝道树人 篇6

品德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礼仪。只有有了品德,才会孝敬,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记得有一次,叔叔去献血,我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便问他,他只说为祖国做贡献,我一知半解,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因为当时我还小,只有小学一年级。回到家我问爸爸,爸爸说叔叔那是在献血,我又问那为什么去献血呢?爸爸笑着说:“可能是单位里叫他献血吧!”我羡慕的看着说:“长大后,我也要像叔叔一样去献血,为祖国事业而发展!”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在哈哈大笑,我根本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原来他们在笑我,因为我还小,还学烈士们抛头颅,撒热血,只是嘴上说说,根本不会融入实际上去。爸爸还说去献血的人都是品德高尚、有爱心的人,要我多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要做一个过街老鼠、奸佞小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听了这番话,我又是半只不解,爸爸也不想多解释什么,我到现在才知道!

孝敬也是中国人的礼仪,我不仅要懂得怎样才叫品德高尚,而且要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我们既要对老师有孝心,也要对父母,长辈有孝心。老师对我们加以管教,在学习上对我们严格、关心遇到不会我们也可以寻求老师帮助,哪怕受到同学的嘲笑,因为这是为我们自己好,而不是看他人眼色学习,毕竟这是你自己的学业。对含辛茹苦养大的我们的父母,更是要孝敬,因为这是我们有生以来对我们无限奉献、养育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他们的诞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自己先解决,实在不会再去请求父母,因为每个父母都是有工作、事业的,总不能一味的去打扰到他们,这样会增加他们的负担,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总为我们以后都要独立,让父母减轻负担,不要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中!

德行教育读后感 篇7

爱心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爱心,培养出爱人如已的人,培养出自觉地无私地施爱于人、施爱于所有存在的人。知识的传授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施爱的工具。本文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认识爱、知道爱、发现爱、学会施爱这几个方面对教育之爱进行了论述。

就广义的教育而言,从本质上来说,教育就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只要存在着,就与外界发生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在交换过程的中,就发生着教育。而还不止于此,还有人自身信息的处理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人只要存在着,就存在于教育之中。每个人都是教育行为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就狭义的教育而言,教育仅指学校教育。但这种狭义的教育,更多地忽视了教育的背景,这种忽视的结果,就是过分地夸大了学校教育的作用,而忽视甚至无视学校之外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着教育的作用。这样就会把学校教育神圣化,以为学校教育是万能的。而结果是,离开了其他教育因素而空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就成了万万不能的了。这是教育的悲哀呀!这些姑且不谈,就让我们来看看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吧。教育,就其本质而言,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管如何界定教育的目的与方针,其实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而进行教育,教育为什么而进行的问题,也就是培养什么的人,培养出这些人是为什么的问题。教育的核心是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也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而培养人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而存在”。面对如三鹿奶粉一样的社会事件,如果要从教育上来反思,我们就会看到教育的效果是多么苍白无力!问题在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严重的社会问题呢?因为人的爱心的缺失,人在自己的存在过程中,只把他人作为自己存在的手段,而不是把他们作为自己存在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无爱人这心。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如已,这是很高的境界了,而在此之上,还有一种超高的境界,那就是爱人无已。

人的爱心不是天生而来的,需要培养与养成。就学校而言教育(下面的教育都是指学校教育),从学生幼小抓起,注重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将此系统化,使整个教育过程构成严密的爱的工程,使学生养成爱人如已之心。这是解决人类和-谐存在的根本途径。因此,爱心教育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爱”。教育就是一种爱的行为,通过这种爱的行为,给学生以爱,在学生接受爱的过程中,学生感受着爱。知识的传授,是让学生由认识爱,到发现爱,由受爱到施爱,由施爱到爱的自觉。这是一项爱的工程。

一、认识爱

教师与学生一起生活与学习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爱的行为,但仅限于,自然非常不够。淄博修文外国语学校的一条原则就是“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孩子”。有没有自觉的爱学生的意识,教育的行为与结果是不一样的。爱的程度的深浅也决定着教师爱的行为的达成效果。要教育学生认识爱,教师要给孩子十二分地爱,教师的爱的行为要像活泉一样,喷涌不断。教师认真备课,爱一分,就会有一分的努力,爱三分就会有三分的努力,爱几分就会有几分的努力。这些努力的效果在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有的会明显地感觉到,有些是通过潜移默化而起作用的。爱得越深,教师的工作就会越努力,教育的过程就会越优化与美化,而不同的过程所达到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心灵会感受到教师的爱的程度。因此孩子们最直接的认识爱的途径就是教师与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过程。柔声细雨与严厉训斥所起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是教育行为本身所起的认识爱的作用。为师者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先把养成一个爱人如已的人,无论是在教育行为当中,还是在其他社会生活之中,都应该是一致的。教育内容中的爱就更直接一些了。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爱,甚至有些课文更有意思,以童话的形式写了自然景物之间的爱。李白的《静夜思》,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对家乡的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对亲人的爱。陆游的《示儿》,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对祖国的爱。《爱如茉莉》《花瓣飘香》让学生认识到亲人之间的爱。《灰雀》《雪儿》《燕子专列》让学生认识到人对动物的爱。其他还有的课文表现了人对自身的爱,对自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体罚的比例不断地下降。但是孩子童年时代受到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小学阶段对孩子的体罚对孩子会造成伤害。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①考试成绩不好或学习不够认真、作业未按时完成是孩子受到体罚的主要原因;②玩游戏,不听父母的话,和别的小孩打架等也是孩子被体罚的原因。

通过对部分家长追踪调查,笔者发现大部分家长都是出于对孩子的期望,望子成龙的心理,而孩子在学校和生活中的表现让他们感到失望,从而采取体罚的教育方法。听到的最多的话是“都是自己的孩子,哪真的忍心打他呀,但是孩子不争气、不听话,不打不行,别人都是这么教育孩子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办”。可见,家长们都是 “恨铁不成钢”地很心疼地体罚孩子。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孩子们又是怎么想的呢?从调查结果中得知:40%孩子是“不服气,内心抵制”、21%的孩子表示“没办法,只好忍受着”,只有22%孩子感到“自责,努力改正”。更值得父母警觉的是,受到体罚后有15%孩子“真想离开这个家”,这与父母教育孩子的初衷大相径庭。

二、体罚的危害

体罚在我国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还广泛存在。社会在发展、进步,但我们的许多父母却仍坚守着传统家长制下的体罚方式教育子女,不主动了解子女,缺乏与子女沟通的态度和方法,对传统的体罚不假思索地沿用。一般家庭中的体罚虽然没有给孩子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但是,体罚行为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是很严重的。

(1)体罚会影响孩子自信和自尊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伤害子女的自尊心,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本来可能有十分的干劲,也只剩下五六分甚至更少了。经常挨打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性格上显得孤独。长此以往,很难振作起来,成为一个被自卑感笼罩着的人,不但会延迟进步,甚至可能自暴自弃,那将是很可怕的。如李晓敏,女,1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小学六年均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的掌上明珠。进入重点中学以后,晓敏不像小学那样优秀突出,父母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她和颜悦色了,抱怨她不如别人有出息,碰上父母心情不好还会被打。晓敏不再像以前那样开心

了,渐渐地她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再爱说爱笑,怕和同学交往,不敢表现自己,怕出错,遇到困难不敢面对。

(2)过于频繁地体罚孩子最常见的后果是把孩子“打疲了”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开始使用体罚时效果很好,可是,逐渐地孩子脸皮越来越厚,越来越不听话,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成了“老油条”了,只有不断地加强体罚的强度才能有效果,但也收效甚微。家长没有意识到,体罚有可能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对孩子严格要求固然重要,但过分地严格特别是用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几年,由于家庭伤害、尤其是暴-力伤害致使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正在逐年增多。究其原因,只要是一些家长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动辄发火、非打即骂,置孩子的自尊、感情于不顾,使他们得不到家庭的理解、尊重和温暖,以致走上背离家庭、背离社会的犯罪道路。聪明的家长和老师都懂得,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耐心尤为重要。孩子们不可能用好的行为去回报粗暴的态度。严厉的惩罚不会解决任何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制止错误的行为,通常还会使问题变得更糟。

(3)体罚易导致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

每个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就说谎,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欲望,如逃避惩罚、取得父母老师的欢心、获得某些奖励、引起别人的注意等等。有的父母一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为了避免挨打,孩子会抱着能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骗过一次就减少一次“灾难”的心理。李兰小学三年级之前的时候是个很乖的孩子,可是因为特别喜欢喝饮料但她妈妈不让她多喝,她就偷着喝,然后把瓶子藏起来,大人很奇怪,因为偷喝饮料的事,她没少挨打,为什么她还会做出这样的事。当笔者问她时,她说:“我喜欢喝,可妈妈不让,又怕妈妈发现,她发现了会把我的手打肿到不能写字的!所以我就藏在衣橱里了。”她甚至悄悄说:“我都藏了很久了妈妈才发现!”其实,她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就是因为怕被妈妈打才这样做的。

(4)孩子常挨打可能导致智商低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研究员报告称,从小经常挨打骂的小孩在智商测验中平均得分98,不常挨打骂的可得102。他们认为,原因是不打骂孩子的父母花较多时间讲道理。加拿大儿童健康研究所同意这个看法,认为小孩受到支持时心智发展比较健全,责打后必定只存“拚或逃”两种反应。这都不利于儿童坚定地思索解决麻烦的办法,发挥不出创造力,只存硬拚或一走了事的念头。所以,重要的是诱导孩子正视当前问题,设法解决,不是让孩子失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一走了之。

德行的经典名言警句 篇8

富润屋,德润身。 ------礼记

优良的品德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行的良好的教养。

------约翰·洛克

“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卡尔·马克思

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刘向

一个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

--------弗兰西斯·培根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 丁

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

------孟德斯鸠

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狄德罗

丧失人格的诗人比没有诗才而硬要写诗的人更可鄙,更低劣,更有罪。

------雨 果

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林逋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荀子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荀子

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 ------贾谊

君子虽殒,美名不灭。 ------武则天

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刘昼

良好的品德是由对坏倾向作顽强斗争培养出来的。 -------德克斯特

人而无德,生而何益。 -------法国谚语

以德服人。 -------拉丁谚语

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行。

------奥维

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中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重要的时刻形成的。

-------菲利普斯·布鲁克斯

丧失了财富,可以说没丧失什么;丧失了健康,等于丧失了某种东西;但当丧失品德时,就一切都丧失了。 ---------佚 名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满足的人。

--------柏拉图

有一种谦恭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既无拿破仑的英名,也没有他那些丰功伟绩。可是把这种人的品德解析一番,连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也将显得黯然失色。 -----------哈谢克

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 ---------亚里士多德

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

------贝多芬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抑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难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培根

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可是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配的神明。

--------莎士比亚

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内省不疚,不怕良心谴责吗?

--------康德

勤于德者,不求财便能自生。 --------西乡隆盛

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财富的名誉不知大多少倍。岂不见多少人在钱财上一贫如洗,但在美德上却是富豪呢? -------达·芬奇

不要从特殊的行动中去估量一个人的美德,而应从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去观察。

------帕斯卡

德行之力,十倍于身体之力。 -----拿破仑

不朽之名誉,独存于德。 ------彼得拉克

才能可以在独处中培养,品格最好还是在世界上的汹涌波涛中形成。

--------歌德

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庄子

家规正我心 家风润德行 篇9

家风润德行

家,是我们生命所依托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一个个不同的家庭,组成了社会这个大家庭。家庭是圃,成员是苗。只有在和谐家庭里,才能成长出健康茁壮的社会人员。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规。家风是细雨,润物无声。家规是准则,端正品行。良好的家风家规,培养出的孩子一定具有忠孝仁义等优秀的品格。

在我的家庭里,家规家风可以简单的概括成“踏踏实实处世,诚诚恳恳为人”。我的父亲是一位人民教师,在我的眼里和心里,父亲的做事风格总是说的少,做得多,默默无闻。但是在学校里,每当有同事遇到业务或者生活中的困惑时,大家都愿意找父亲帮忙,父亲也总是拿出十二分的热心为大家答疑解惑。小时候我对父亲的这种做法总是感到不解,就会问父亲:“他们自己的事情,为啥总要让您帮他们干?您也有自己的工作啊,您累的时候,他们怎么不来帮帮您呢?这不是自己找罪受嘛。”听我这样说,父亲总是笑笑,然后对我说“其实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有困难,我能帮一把,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和对我的能力的肯定啊。以后假如我遇到困难,大家同样会帮助我的。再说了,我们帮助别人并不是要求得到什么,有句话说得好,帮人等于帮己。为人处事要踏实诚恳,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和谐,更融洽啊。”听了父亲的话,我感触颇深。父亲总是这样,他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使我懂得诚恳做人,热心助人是一个人最良好的品格之一。

除了父亲的言传身教,妈妈给我更多的是勤劳,简朴,勤俭节约。妈妈是一位家庭妇女,爸爸工作忙,她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小时候,我印象中的妈妈总是天刚亮就起床了,做饭,打扫卫生。我们每天都是在妈妈忙碌的身影中起床,桌上早已摆好可口的饭菜。等我们吃饱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妈妈却没有闲下来歇一歇,在我们眼里,她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家务,打扫卫生,侍弄家禽,为我们洗衣,打理菜园。不管多忙多累,我们换下来的脏衣服总是被她洗的干干净净,家里总是整洁有序。她总爱说一句话,人活着,就是要干干净净,板板正正的才好。她从不爱为自己买东西,相反,当我们需要学习用品或者有什么捐助新闻的时候,她却毫不犹豫。这让我看到,妈妈的心胸和品格。也为我做出了无声的榜样。

正是因为这样,我家一直保持着踏实,诚恳,勤俭,朴实的风格。这种风格也将继续传承下去。具备好家风的家庭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好的家规就是好的校规。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一代代家人,影响着一个个家庭,促进社会一步步的和谐。

**县支行

芳华路小学德行教育汇报稿 篇10

------洛阳市涧西区芳华路小学“校长讲德”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践行德行教育,奠基幸福人生》。

金秋十月,是个收获季节,德行教育,师生受益匪浅,学校收获颇丰。一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先进实验单位、省综合实践活动样本校、省教育系统示范家长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市卫生先进单位、区文明单位、区德育先进单位等。开展德行教育,丰富了我校的“童乐文化”。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德行教育,打造“乐观自信”的教师团队

我们首先建立了德行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学校-少先队-班主任-家庭”四位一体的工作网络,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其次,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政策法规和德行教育工作方案,使德行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第三,开展“德行教育”读书实践活动,让读书成为习惯,期末对读书笔记进行检查评比表彰。第四,与教师签订了《师德师风承诺书》,开展了“德行为先,争当人民满意教师”的大讨论,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寓教于乐,涌现出了黄秀云、石娜、杨静、孙琰等一批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

二、立足课堂教学,形成“乐业善教”的良好教风

我们把渗透德行教育作为对课堂教学评定的重要标准。开展了教学竞赛,实施了“青蓝工程”,加强了与上海方略的合作,建立了名师工作室,编印了《芳华路小学德育手册》。派20余人次去外地参观学习,回来分享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骨干示范“传、帮、带”,教师的素质、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乐业善教的可喜局面。

三、创新活动载体,培育“乐学善思”的快乐学生

(一)抓好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教育无小事,处处都育人”。我们以“童乐文化”为主线,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抓好养成教育、爱国主义读书活动、文明礼仪教育、经

典诵读和心理健康教育五项活动,通过校园“科技节”“艺术节”“读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和“德行教育”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德行教育活动扎实开展。

(二)传承雷锋精神,续写道德储蓄日记

“传承雷锋精神,续写道德储蓄日记”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从教近三十年的黄秀云教师发明的《道德储蓄日记本》获国家专利,今年6月我们印制了《芳华路小学道德储蓄日记本》,并在全校推广她的成功经验,让3-6年级学生每天记录自己所做的好事,并给自己打分,不断增加‘道德财富’,形成发现自身优点、反省不足的习惯和品质。过去的爱打架的索高逸变成了文艺骨干、跳绳高手。过去胆小、内向的黄奕成为了学校的广播员。道德储蓄日记本调动了学生争当美德少年的热情,将做好事变成了一种习惯。洛阳电视台、洛阳晚报、大河报、中新社、人民网等十余家新闻媒体以《黄秀云老师和她的道德储蓄日记本》《记录点滴好事,储存道德能量》为题,对我们的做法相继进行了报道,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乡村少年宫活动,丰富德行教育内涵

根据学校流动、留守儿童多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乡村少年宫和留守儿童辅助站,开设了音乐、绘画、陶艺、烹饪、模型、心理咨询、家长学校等课程,每周四下午开展活动。我们在学校开辟了“开心农场”,让学生自己种植、自己管理、自己收获,使他们懂得了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现在,乡村少年宫已成为我校的一张名片。花样跳绳在市河洛跳绳节获奖近30项。留守儿童的才艺展示,获得了区四大班子领导的赞赏。学校鼓号队、风筝队、航模队、海模队首次参加市大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更知道学习了,更文明礼貌了,更懂事孝顺了。今年教师节,烹饪室的孩子们还用自己学到的技能,为老师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

德行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德行教育永远在路上!我们将按照习总书记的四有要求,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以这次汇报会为契机,学习、汲取兄弟学校的经验,把我校德行教育抓实抓好!

向冉雍学习德行(傅佩荣) 篇11

《向冉雍学习德行》

一、引言

孔子有三千弟子,他只公开推荐一位学生,说他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古代所谓的面向南方只有三个人有资格,第一个是天子,第二是诸侯,第三个是诸侯国的正卿,也就是所谓的相国或宰相。他认为冉雍这个学生有这样的资格。冉雍,字仲弓,仲弓是鲁国人,比孔子小29岁。孔子曾经把他的学生分为四科,第一科是德行科,德行科有四位同学上榜,第一当然是颜渊了,第二位是闵子骞,第三位是冉伯牛,第四名才是仲弓。那么他说仲弓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代表德行好的人,他从政做官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一个社会要发展,一定要靠德行,让人与人都有共同的追求的目标,就是善,这个社会才能够永续经营。

1.闵子骞

闵子骞也是《二十四孝》其中一个,他小时候母亲过世,父亲娶了后母,又生两个弟弟。那么到冬天的时候,父亲叫他拉车,他拉不动,父亲的皮鞭就打下去了,打下去之后衣服裂开,里面露出稻草,父亲当然非常生气了,就想把后母休掉。闵子骞他说千万不要这么做,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说母亲在的话,只有我一个人会寒冷,就是穿的衣服里面是稻草;但是母亲离开的话,三个儿子,连我在内都会很孤单。所以在《论语》里面就有一句话,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别人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毫无异议。这是闵子骞有名的故事,百善孝为先。

闵子骞后来做官的时候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有洁癖。如果你这个当家的不好,这个领导不好,那你让我做官我也不做。在鲁国当时政治分为四大部分,最有权利的是季氏,季氏让闵子骞去做“鄪邑”的这个县长,古时候当县长已经了不起了。但是闵子骞说我不做,你好好替我推辞吧。你还要找我的话,我就要逃到汶水以北,就是我要离开鲁国边境了。你看居然有人怕做官怕到要逃亡,因为他认为如果季氏本身不好的话,你对鲁君也不能够巩固国家的统一,这样也不好,那我帮你做官做得好,反而对于鲁国不是一件好事,他的考虑是全方位的。

2.冉伯牛

在《论语》里有一段话提到他,说冉伯牛生病生得很严重,有人说是麻风病。因为孔子去看他的时候,没有进房间,从窗户拉他的手。有人就说,你看恐怕是一种传染病吧,不能接触的。孔子拉他的手之后就说,哎呀,我们要失去这位同学了,这么好的人有这么坏的病,这是命啊!所以孔子很少谈到命,所以听到“命”这个字呢,我们就要想到两方面,第一是命运,一个人生下来有什么遭遇,在什么家庭成长,遇到什么老师、朋友,有时候不是你可以选择的,叫做遭遇。那这种遭遇叫做命的话,无可奈何,但是人活在世界上绝对不是只有命运而已。它除了命运之外还有使命。所以我们学儒家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命这个字包括命运跟使命。使命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人活在世界上他可以有一种主动的思考、主动的选择,抱定一个目标往前奋斗,他也可以确实做到某些改变,我即使不能改变世界,但是要改变我自己。我一个人改变,这世界在某个程度上也在改变。所以冉伯牛生这么严重的病,孔子从跟他对话里面表达出来对命运的无奈。人活在世界上对于无奈的事情,你可以接受它、了解它,但不要被它所限制。冉伯牛很可惜,没有活得很久,否则对于儒家的传扬,对于社会的服务一定会有很好的表现。那么闵子骞本身又有洁癖,他又不愿意跟坏人合作,到最后只剩仲弓了。所以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可以让他面向南方,担任一个国家的宰相。

二、孔子对仲弓的评价

仲弓这个学生他的背景并不好,他的父亲听说是非常平凡的一个人,有人说他叫做非常卑微贫贱。其实贫贱不是问题,孔子也说自己小时候家里非常卑微,等于是在社会上地位很低。那么他提到仲弓的时候,他就说这个学生虽然出身卑微,他用一个比喻来说。他说耕牛,耕田的牛生了一只小牛,这个本来是没有希望的,你继续耕田吧。但是它长了红色的毛,它的角非常整齐,那如果我们不用它的话,不用它来做祭祀。古时候祭祀都要选择最好的牛、最好的猪来祭祀。即使我们不用它来祭祀,请问山川的神会舍弃它吗?譬如说泰山这个神,它不会放过这么好的一个祭品的。他这样说并不是说要真的拿牛来祭祀,他是说像仲弓这样的人才,虽然出身非常地贫贱,但是他本身的德行表现非常好,他不出来做官,那怎么对得起老百姓呢?国家不应该错过这样的人才,所以孔子对仲弓是非常肯定的,好汉不怕出身低,我们叫做“歹竹出好笋”。在仲弓身上就得到一个验证。

仲弓本身口才并不好,孔子对他的口才也了解,有很大的限制。于是就有人说了,“雍也,仁而不佞”,他有仁德,但是口才不好。这是一个大的问题了,孔子回答的时候很有趣,他说你跟别人谈话,口才太好的话,别人说什么你都能回答,到最后只能引起别人的痛恨吧。我们很讨厌有些人说话说得很好,怎么说他都对,他这个正的说的对,歪的也说的对,你跟他辩论就是辩不过他,孔子其实很讨厌这种人,其实这种人恐怕也朋友不多吧。所以如果你把仲弓的缺点,说他口才不好,孔子就认为口才不一定要好,做人要真诚第一,你光口才好的话,什么事都要辩论,到最后没有朋友的。但是孔子接着说,他这个人口才不好,没关系。但是我不知道他是否合乎仁德?这就有问题了,他是德行科的同学,他的仁德好不好呢,孔子说我不知道。

三、孔子的“行仁”标准

孔子在《论语》里面从来没有称赞过一个还在世的人,说他合乎仁的要求。这代表孔子对仁的要求很高很高,他自己说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说,说到做到圣,“圣”代表圣人、完美,跟做到“仁”,可以行仁,那我是不敢当的。因为孔子把“仁”这个字当做一个动名词,就是仁并不是一个完成的状态,它是一个正在进行的状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辈子都在不断地行仁,你只要活着就不可能停止。因此你不可能说任何一个人他已经算行仁了,达到这个要求了。说这个话好像他已经可以走了,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要活着,就有更高的目标去奋斗。孔子自己本人也是表现得很清楚,“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假设孔子可以活到80岁、90岁,他肯定还有更高的目标。

《孟子》里面提到一句话,他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上面还有更高,这说明 “不可知之”。我们这边强调儒家的思想,强调修德行善去发展的话,到最后可以到达不可知之,就是你无法了解的境界,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很多人对佛教有研究,都知道佛教里面很喜欢谈到最高的境界叫做不可思议境界。所谓的不可思议就是你无法去想象的,因为人在想象的时候使用概念,他的概念来自于生活经验,生活经验都是相对的,我看到什么我就可以说它是什么,但是我想象不到的东西呢,那就太高太高了。

孔子从来不会说哪个学生合乎行仁,有的时候执政的领袖问孔子说:子路算是合乎行仁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孔子他也不说你不是,他说我不知道,这是你个人的事情,因为这个最高的目标、最完美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那别人再问“子路可以从政吗?”或者说“从政什么问题呢?”子路非常果决,从政没有问题,做官没有问题。

好,那再问第二个同学,那么子贡有没有达到行仁的标准呢?我加一个行,行动的行,就代表“仁”不是一个名词,是“行仁”,它是一个动态的,要一直发展,一直努力的。那么请问子贡能不能达到行仁的要求呢?孔子说我不知道。别人再问他可以从政吗?子贡那么通达,从政没有问题。再问,那冉求呢?冉求是有名的在政治领域里面杰出的学生,那他合乎行仁的要求吗?孔子说我也不知道,但是他有多才多艺,所以从政没有问题。所以你要从事政治,那是一般人只要有专长就可以,但是达到“行仁”的标准是整个人格的转化,整个生命的完成,那就不容易了。所以孔子从来没有公开称赞过哪个学生合乎行仁。

在《论语》里面孔子从来没有称赞任何人,还活着的,他合乎行仁的要求。因此你像问说,那“仲弓呢?仲弓不错吧,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但是孔子也说,我不知道他是否合乎行仁的要求,但是何必一定要口才好,儒家是强调真诚以及实事求是的。你光口才好的话,像宰予喜欢辩论,子贡喜欢说话,有些话说得不见得适当。所以德行是一个根本,它不牵扯到任何条件,你只要是一个人就可以培养德行,从这里面就实现人性的要求,到最后表现出来的生命是走向圆满,并且能够过得快乐。

人生就有两种考虑,你过得快乐吗?生命不断走向圆满吗?就这两个问题。儒家对这两个问题都有很清楚的答案,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说,你如果接受儒家的思想,确实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我们谈到仲弓的时候,特别强调有关他行仁方面的要求。一个人只要培养德行,实现人性的要求,就能使生命走向圆满,过得快乐。

四、做官的三个要点1.先有司——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有司代表各级官员,你要率先去做。我们常常讲说我身先士卒,或者说我以身作则,这样的话你这整个单位自然而然朝着你的方向去走。你说我光叫别人做自己不做,那做的人也不开心。常常想说我们做,有苦是我们的,有功是长官的,做的人也不愿意。

2.赦小过

当一个长官,最怕是对部下的过失念念不忘。这个部下犯了一件错,终生都没希望了,这样不好,因为人难免犯错。所以你看到别人有错,就要能够给他机会改过,事实上一个人改过的话,他的心态很可贵。

【故事1】

管仲跟鲍叔牙两个人是好朋友,但是因为他在齐国政治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到后来齐桓公上来了,他就问鲍叔牙谁可以当宰相?你愿意做吗?因为鲍叔牙是支持他,流亡在外的时候跟他跑的,现在回国了,当然是论功行赏。鲍叔牙说我不能当宰相,如果你要称霸天下,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忙,是谁呢?管仲。管仲本来是政敌,跟他是敌对的一方,那么齐桓公还是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就让管仲当宰相。隔了很多年,接着这段故事,是从《庄子》里面找来的。管仲年纪大了,生病了,眼看就不行了。齐桓公就问他,他说,仲父,万一不幸的话,找谁来接你的位置呢?他称管仲为仲父有两个意思,一个仲就是管仲的仲,加一个“父”,代表把他当父字辈;第二个,仲代表附属,伯仲的“仲”,所以对管仲真是非常礼遇的。

他就问管仲说你万一不幸的话,找谁可以接班呢?管仲说“国君以为如何?”这是很聪明的,您觉得怎么样?你不要先问我的意见。齐桓公说你看鲍叔牙怎么样?其实鲍叔牙想当宰相早就当了,何必等到这时候呢?但是齐桓公说鲍叔牙怎么样?管仲反对。鲍叔牙是推荐管仲当宰相的人,管仲现在自己当了一辈子要走了,还是反对鲍叔牙当宰相,齐桓公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这样子呢?问他怎么回事?管仲说因为鲍叔牙有一个缺点,他只要记得别人的过失,终生不忘记,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就是说鲍叔牙当宰相的话,他只要看到你的过失,永远不忘记,看到你就想到你的过失,那谁受得了?到时候他做了不久,一定会跟国君吵架,会跟底下的这些官员也处不好,因为他念念不忘,记忆力太好。

记忆力太好也有问题,有的时候就要装傻,好像忘记一样,给别人机会。孔子也称赞过伯夷、叔齐,这两位贤者。他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他说伯夷跟叔齐不会记得别人过去所犯的过错,所以别人对他们的抱怨越来越少。要懂得原谅别人,体谅别人。每一个人犯法都有他不得已的情况,也许是他经不起诱惑,但是你不能够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儒家的要求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要求尽量宽厚。因为每一个人情况不同。所以他希望仲弓可以做到赦小过,别人小的过失不要太在意。

仲弓为人处事的特点:

 在贫如客。他虽然很穷,但是他在家里面跟客人一样。意思我就不太在乎我的家里很穷,我们到朋友家去作客,看到朋友家很有钱,你也不会羡慕,因为反正你是客人嘛;你看到朋友家很穷,你也不会太在意,反正我又不住这里。所以仲弓可以做到,我虽然贫穷,但是我好像是客人一样,不太放在心上。 使臣如借。他吩咐他的部下做事的时候,好像跟他借东西一样,非常客气。我们跟别人借钱的时候,那真是委婉得很。不知道您是否方便,帮我做一件什么事。他是长官啊,长官吩咐部下的时候跟他好像借东西一样,借钱一样,这么客气的。因为他要懂得自己身先士卒,我先做,你看着就跟着做,我自己还没有做到,叫你做的时候,我就要小心注意到你的感受,注意到你是不是愿意去做。

 不迁怒。我跟张三吵了架,不会去怪李四。

 不深怨。不会加深怨恨,人跟人相处一定会有怨恨。假设我现在有十个很好的属下,我要提拔一个人,我提拔一个就得罪九个,这个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做长官有时候很不容易啊。那你怎么样呢?你不要加深怨恨。

 不录旧罪。

3.举贤人——要推举杰出的人才

仲弓问孔子怎么知道谁是杰出的人才来推举他呢?孔子的回答非常切合实际的生活经验,孔子说“举尔所知”,你就推举你认识的人。你不认识的人如果是人才的话,自然有别人推举他。但这句话有它的后遗症,后代很喜欢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跟这个有关,对不对。因为孔子说,举尔所知,推举你认识的人。比如说我教书,教了好几个学生,那如果我做官的话,这些学生就有福气了,因为他们是我认识的。那别人要来的话,因为不认识,不太放心啊。要给他别的机会慢慢去检验,这合乎人之常情。我们有时候看到别人做官,把自己的一些学生朋友、亲朋故旧统统带上来,会说,哎呀,这个人怎么专门任用私人,好像是私人的朋友就用他。但你不要忘记,要是换了你做官怎么办呢?你做官难道都用不认识的人吗?我们也知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所以你要有非常开放的心胸,先任用你认识的好人、人才。然后别人再推荐的时候,你再去使用。这就是儒家的思想,这九个字可以作为所有政府官员的座右铭: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举贤才特别要留意,除了你认识的人才之外,要接纳其他人所推荐的,或经过高等考试表现杰出的人才,都要给他们机会。

五、仲弓问“仁”当然仲弓也知道老师说过他,口才不好没关系,但他是否合乎行仁的要求呢?老师说不知道。仲弓这个学生德行已经很好了,列名在前四名德行科了,老师居然说他是否行仁不知道。所以他有一次在颜渊问仁后,也向孔子问仁,因为孔子他回答学生的问题因材施教,一个学生越杰出,孔子的回答越精彩。所以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因为子贡曾经请教老师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我终生奉行?孔子说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碰到什么情况,就不要把这种情况加在别人身上。譬如说我不愿意别人在背后批评我,我就不要在背后批评别人。

1.出门如见大宾 你出门的时候就要好像接见大的宾客,譬如说国家派大使来,你一出门的时候就要好像要接见大使一样。你说我每天看到老百姓有什么好担心的?我跟这些同事们做官的见面,有什么好担心的?不行。你既然是要治理百姓,一出门就要非常庄重,这个庄重是你应该自我要求的,出门如见大宾。

【故事2】

胡先生是在早期是很受重视的学者。曾经在美国得到26所大学的名誉博士,他本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很多人都会记得一件事,就是你任何时候去胡先生家按铃的话,他出来一定穿西装打领带,跟我现在的装扮一样,很多人都想不可思议,在家里为什么也穿这么整齐呢?因为别人来按铃,有时候没有先打电话跟你联络,有时候这个早上一大早跑来有事请你帮忙,有时候傍晚跑来,有时候天很暗了,半夜跑来都有,那胡先生一开门一定是穿西装打领带,平常我们很少穿这么整齐的,只有上台说话的时候,他在家里也这样子。

他大概就是学到这句话,“出门如见大宾。”一开门就要好像接见重要宾客一样。像这种就是你随时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因为你面对百姓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本身非常庄重,让百姓感觉到你做官有做官的样子,让百姓放心,百姓跟你走,他觉得这个人很稳重、可靠。

2.“使民如承大祭”

意思是让百姓做事的时候就好像奉行大的祭典。古代人把这个祭祀看得非常重要,从天子祭天,诸侯祭山川,一般老百姓可以祭父母这些,就是过世的祖先这些。那么你让老百姓做事就好像奉行祭典,要非常谨慎。古时候老百姓有什么事呢,一般来说如果没有打仗,那就要服劳役,服劳役的话,家里有三个壮丁,就要出一个;有五个,就出两个,他是按照人口比例。男生他才要服劳役,因为古时候认为女生要照顾家里面,照顾孩子。所以这时候你使唤老百姓做事要非常谨慎,要选择适当的季节,你如果说在春天要耕田的,夏天要耘田的,春耕夏耘秋收。你在这个时候要让老百姓去筑长城,或者开沟渠,那这事不好,这样的话妨碍农业运作的特殊的季节,将来就没有收成了。所以往往要选择适当的时候,在农忙结束以后,在秋收以后让老百姓去服劳役。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人他要修养德行的话,非从这里开始不可,我不愿意别人怎么对我,我就不要怎么对别人。我跟别人是平等的,是互相对待的,我如果对别人不好,凭什么要别人对我好呢?但是天下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对他好,那你为什么不设法也对别人这么好呢?通常我们发生许多事情的时候都会想,是不是有人故意害我,故意整我?有人对我不满意这些?但是不要忘记,相对的我们要问自己到底做到了多少?得得好不好?所以儒家的思想是一种自我约束开始,孔子也说过,因为自我约束而在言行上有什么过失,那是很少见的。一个人做到自我约束的话,他说话就会给别人留余地,做事就会有分寸。这样的人在人际相处的时候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你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意“勿”这个字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六、总结在明朝有一位学者叫王阳明,他说过“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王阳明是很有本事的人,文治武功都了不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要把山中的贼赶走,那比较容易,你给我军队,我训练一下,好好去对付他们;但是要把心中的贼去掉就很难了,因为心中的贼是你从小慢慢养成的嘛,对付自己一向是最难的,因为自己已经养成某种生活习惯,某种思考的模式,很难改了。你要改的话,等于是要重新开始,把自己当敌人来对付。所以很多人谈到自我的时候就有一种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要把自己当敌人,对付自己,对付别人之前先对付自己,叫做像曾子一样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得很对啊,每天好几次自我反省,有没有不忠?有没有不信?有没有不习?不忠就是没有忠于职守、忠于长官;不信就是不守信用,没有讲道义;不习就是我自己教学生的,有没有自己先做到呢?

一个人如果做好人的话,可以做到快乐、内心充实,那他何必去做坏人呢?所以我们对坏人,当然所谓的坏人也需要深入去解释。常常都会觉得很同情,体谅他,但也希望他能改过迁善,所以你把这个行仁看作动态的话,就代表人一定要继续努力,像孔子口中的这些所谓的行仁的要求能做到的还有谁呢?伯夷、叔齐,还有最后是管仲。而管仲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他的行仁是表现在效果上,也就是说他一个人可以造福天下人,而他只是齐国的宰相,等于是他做了好事,效果扩延到整个国家。这就给我们一种启发,你要个人修德,永远没有完美的时候。但是你今天如果在一个位置上,希望把它做得完美,让你的职位产生的效果远远超过这个位置所规定的范围,这样一来的话,每一个人都做超越他的职位所要求的善的行为,这个社会怎么会不好呢?因为别人恐怕做得少一点,很多人可以帮他弥补,甚至再合作扩充出去,慢慢地整个社会就越来越完美了。虽然孔子把学生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但他们彼此还是相通的。仲弓的言语不一定很好,但是从政的话可以做得不错,所以他只说仲弓这个学生可以让他面向南方来治理百姓。

上一篇:关于转发无锡市教育局下一篇:3.8妇女节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