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精选8篇)
历史课上,我们刚学完甲午战争中黄海战役,一幕幕的历史画面不断地在我脑海里回放......1894年7月25日,正好是慈禧太后的60周岁庆典,慈禧很好面子,要求隆重举行大典。也正是这个“喜庆”的日子,日军打过来了。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慈禧就要求开始准备她的生日庆典,因此把应该放在海军设备更新上大量的白银花费到庆典的策划上。我觉得慈禧这样的做法很愚蠢,随时都有可能有国家侵略进来,应该时时刻刻防备着,定时更新海上设备,而不是光想着自己,光想着自己的生日庆典。为了国家有些人甚至无畏牺牲,而你只不过会少了一个生日庆典。对此,我很气愤,认为就是慈禧太后导致了整个战争的失败。她还在后来八国联军中说了一句令后人所震惊的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我都为她感到耻辱!
黄海上,波涛汹涌,有被炸弹炸起来的,也有原本就属于这大自然的。
由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屡屡受到打击,因为武器的落后,船只能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而不能还手。邓世昌不畏牺牲带领着致远舰向着日方船只冲去。他不顾一切,向士兵们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致远舰挂上了冲锋旗,向日方船只冲去了。致远舰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终于,它被一次致命的打击击沉了。邓世昌跳下黄海,他的爱犬不忍丢下他,也跟随着下水了,它游到邓世昌身边,邓世昌拒绝了救生圈,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说罢,和爱犬一起沉入这波涛中......多么伟大啊!为了国家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好样的!最后,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最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日方趁火打劫,掠夺走大量白银和土地。
货币, 是作为特殊商品存在的, 而最早货币 (金银) 也是普通商品, 当它作为一般等价物, 在经历了长远的历史发展演变, 最终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上, 既具特殊商品意义, 本身又是普通商品。其价值决定一方面受生产黄金、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另一方面其价值还直接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人类多数是以通过加大黄金、白银的生产效率, 增加自己的黄金、白银的数量, 或者通过商品交易换回黄金、白银作为储备。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纠结在货币与其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之间的关联度, 都以货币能与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保持最大程度的一致性, 并能相对固定作为经济良性运转的标志。
一、传统理论流通中货币流通量规律的理论受到挑战
货币流通量规律也称货币流通规律, 它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上所需要的货币量之间的规律性。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 (价值) 总额成正比, 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一般也称之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只要纸币的发行量不超过其所依托的金属货币总量, 一国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尽管, 经济学家都将马克思的学说局限在金属货币范围内, 避免因纸币不可控的发行会使马克思理论失色, 今天世界范围内影响货币变量的因素仍然形成对这一关于流通中货币流通量规律形成挑战。
第一、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 有一些商品是属于赊销出去的, 在计算货币量的时期内并不需要付款;一些商品虽然不是在此期间出售, 而是在过往售出的, 赊购付款日期正好约定在计算期内, 需要在此期间用货币支付;同时, 一些商品是由商品生产者互相销售的, 价款通过抵消予以付清。在这种情况下, 计算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时, 就必须减去赊销的商品价格总额 (即延期支付的总额) 和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 再加上过去销售而到期必须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 这才是真正在这一时期内需要用货币作为媒介来完成商品交换的总额。这样, 原来的货币流通量的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应该扩充为:
(全部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必须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 /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第二、传统的流通中货币流通量规律, 因各国结算工具的变化已经打破了一国 (地区) 的货币在该国 (地区) 封闭运行。众所周知, 长期以来, 异国之间居民往来, 严禁带进、带出超过海关限制的货币量, 超出部分一经查出按走私违规处置, 一般都予以罚没。现在, 由于信用制度的发展演变, 只要人们持有一张带有“visa”或“银联”标识的信用卡, 你就可以无障碍的在异国他乡消费, 并且没人知道你的卡上有多少货币额度。有区别的是“visa”卡是通过汇兑的方式使用, 通过消费国货币间接用美元折算, 有二次汇兑差, “银联”则是联动支付。显而易见, 这种可以称之为“全流通”的货币使用方式, 绝对打破的一国 (地区) 用一种货币流通的模式限制, 由此可见, 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经济一体化, 人们已经无法准确判断和计算出某一国 (地区) 真实的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透支和“拉卡拉” (注 (1) ) 支付模式广泛应用, 使得货币流通量更加模糊。
【注 (1) :拉卡拉是中国最大的线下支付公司, 北京拉卡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为满足用户之间随时随地方便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是联想控股旗下金融服务板块的旗舰企业。拉卡拉通过深挖用户需求, 创新出一系列产品和服务, 目前逐渐形成了四大业务:便民金融、互联网服务、POS收单和用户经营。】
第三、货币供应已经由商品流通市场的供求因素决定, 演变成为政治利益博弈的工具和筹码。今天的世界, 人们普遍都知道比尔.盖茨身家几百亿美金, 但直到现在, 很少有人知道欧洲有一个罗斯柴尔德家族。 (注 (2) ) 没有人不知道滑铁卢之战, 但很少有人知道滑铁卢战役成就了一个罗斯柴尔德家族。1815年6月18日,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 既是法国拿破仑与英国惠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 也是关系着欧洲大陆命运与前途的重要战争。谁能获胜谁就能主宰欧洲大陆。战争给罗斯柴尔德家族带来机遇, 同时也成就了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下一次“战争”赢得的资本。罗斯柴尔德家族根据情报比所有人早预判到拿破仑遭遇“滑铁卢”, 采取先抛售英国公债, 转而买进的手法, 使货币转瞬之间在罗斯柴尔德家族内狂增20倍。罗斯柴尔德家族成为滑铁卢战役的最大受益者, 进而成为英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
【注 (2) :《货币战争》宋鸿兵编著, 罗斯柴尔德家族 (Rothschild Family) 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19世纪初, 出身德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先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和维也纳、那不勒斯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产业链, 而后伴随着支援威灵顿的军队资金、淘金、开发苏伊士运河、资助铁路、开发石油等, 家族不断兴盛, 并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
二、货币供需关系因素发生变异后的流通中货币流通量规律需要做出调整
现代生活中, 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即 (1) 参加流通的商品量; (2) 商品的价格水平; (3) 货币的流通速度, 已经因灾害、战争、政治主张以及科技手段的发展, 使上述因素发生了变异。
第一、灾害与战争的频发使得创伤性价值创造成为可能。按照马克思及其之前的经济学家的分析, 尽管无论是重农主义学派, 还是重商主义学派, 对于价值创造和新价值的产生几乎都包涵于劳动创造价值或流通中创造价值之中, 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 越来越多的价值改变不是人们通过劳动或流通而成就的。越来越多的价值转移根源于灾难、战争和意外, 越来越多的以人身健康或人的生命被剥夺为代价的货币集中, 改变了货币流向。
第二、政治家的作用使货币供应成为武器。1979年5月, 英国新当选首相撒切尔夫人, 在其执政期间, 通过推行一系列新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 使英国的通货膨胀率由1975年的27%, 降至1986年的2.5%, 并在其第三个任期中, 实现了英国政府自五十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为盈余, 失业人口也大幅减少。 (张显高:《英国病是怎样治愈的——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与英国经济》) 撒切尔政府始终将货币供应量控制与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 无论社会上有多大的压力, 政府始终是以政府既定的政策为方向, 并坚持到底。
第三、近年来, 因欧债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其实质是因政府债务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各国之间、各种经济理论之间和各国政府财政政策之间的观念冲突。众所周知,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分别是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等国, 都是属于进入欧盟的“边缘化”国家, 欧盟或者欧元体系国家, 在各国经济理念上没有完全统一的情况下, 纷纷被吸入进来略显操之过急, 使得不同国家在政府财政政策上根本不同步的情况下, 造成欧盟各国在货币、财政政策上的对立, 最终演变成政府的信用危机, 导致一些国家濒临“破产”。
第四、私人资本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以一己之利操纵货币的流向。美联储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国家控制的国有金融机构, 事实上, 美联储即所谓“ (美国) 联邦储备银行”, 既不是“联邦”, 更没有“储备”, 也算不上“银行”。 (注:宋鸿兵《货币战争》) 是“由于自1907年银行危机以来, 银行家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太差”, 美联储“被设计成私人拥有股份”, 最终形成“ (美国) 国会控制美联储, 政府在董事会中拥有代表, 但是董事会的多数成员由银行协会直接或间接控制”, 可见, 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由政府说了算, 还是私人资本说了算, 就不言而喻。
总之, 马克思所分析的影响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三个因素, 即 (1) 参加流通的商品量; (2) 商品的价格水平; (3) 货币的流通速度, 在渗入上述因素后, 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有关章节.
当当于去年12月8日在纽交所上市,之后李国庆就成了“话题王”。从大谈初恋,到声言“对(京东商城的)价格战采取报复性还击”,风头一时无二。当当的股价却不像创始人那么高调,而是一路走低。从最高时的34.46美元到最低的22.57美元,跌幅达到34%。
“愤青”逻辑
李国庆生于1964年10月1日,故因此取名。1987年毕业于北大社科系后进入国家机关从事研究工作。1999年与夫人俞渝创办当当网上书店。与大多数创业者的懵懂不同,李、俞在资本运营方面先知先觉。2000年,他们就在开曼群岛注册了公司,作为“北京当当信息技术公司”的海外母公司。由于是外商独资企业,北京当当无法获得网站运营、音像制品销售等牌照。于是他们在2004年创建了一家内资公司获取并持有牌照,并让这家内资公司与外商独资公司之间签定一系列业务合同。这一年当当接受了IDG和老虎基金的风险投资,1000多万美元为当当插上了有形的翅膀。
李国庆对公司股权架构安排得如此“专业”,但在思想感情上却视VC如寇仇。他不仅不让投资机构的代表进董事会,甚至不相往来。在当天上市的敲钟照里没有IDG的周全,没有老虎基金的代表。李国庆只看到投资人获得了几十倍的收益,却不想想VC们投下几十个企业,有几个能在六年后成功上市呢?作为财务投资人,投当当的机构同时也投当当的竞争对手并无不妥。东方不亮西方亮,也是一种典型的风险分散技巧。假如一支基金看好中国的航空业,会在中国航空、东方航空、海南航空和上海航空选择一至数家同时买入,不这么做反而是奇怪的。用别人的钱,圆了自己的梦,65亿的身价理所应得,李国庆却对风投的收益破口大骂。在纽约的庆功晚宴上,李国庆承认看不惯不劳而获仅靠投资就收益翻了近30倍的风投,甚至半途退场以示他最鲜明的立场。无怪乎有媒体称李国庆是“愤青”。
在IT领域,当当的成长不算迅速,八年持续亏损,李国庆恐怕压抑得太久。虽然截止到2010年9月30日,当当网活跃用户超过600万,平均日访问量达161万人次,但辉煌的数字背后是糟糕的经济效益。2007年亏损达7050万元,2008年又亏8180万元,2009年前三季累积亏损523万元。
然而“神奇”的第四季度突然而至,当当全年赢利1690万!2010年前三季销售收入15.7亿元,净利润1598万元。细看《招股章程》,当当毛利润率从三年前的18.3%提高到去年的22.5%,同期总费用率(包括配送服务、市场推广和管理费用)则从35.7%降至21.7%。是管理水平稳步提高,还是为上市,强凑利润?
当当上市,以16美元的单价发售1700万份ADS(每份代表5张普通股),其中1320万份为新发行,380万份为旧股东抛售(包括李国庆)。如有超额配售,旧股东还将抛售255万份ADS。引人注目的还有,旧股东承诺的锁定期仅为180天。
当当还有一个奇特的股权安排:2010年9月10号之前的已发行股全部登记为B类,而首次公司上市发行的全部属于A类;每张B类股票的投票权相当于十张A类股票。也就是说,A类股票的投资者真金白银地购买了21.8%的权益,却只有2%多一点的投票权。
开启B2C战争?
纽交所的钟声还在绕梁,李国庆就高调声言“报复性还击”。事情的导火索来自京东的刘强东,他在当当上市当天发微博揶揄李国庆,并宣布从12月14日起每一本图书都要比竞争对手便宜20%,狠狠地给李国庆泼了一瓢冷水。上市后的当当网,立即宣布斥资4000万元进行3C、百货、图书等产品的大幅促销降价活动。京东商城随之还击:将对图书、3C、日用百货等11大类的商品展开总金额8000万元的年底大促销。
然而1%的净利润哪里经得起这样折腾,说没就没了。
价格战发展至此,更像一个玩笑了。有网友称,这场始于网上图书销售领域的公开竞争,“卖数码产品的主打书,卖书的加强数码产品,不知道这种以己之短击人所长的错位竞争意义何在?”
但对于李国庆而言,当当最终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百货业务。2009年图书期刊网络渠道总销售额313亿元,已占据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20%,但相比欧美电子商务渠道在图书市场销售占比30%以上的数字,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当当网的在线图书销售额不到总体图书销售额的10%,而在整个B2C市场中,京东商城占据着国内34.5%的市场份额,而当当仅占有9%。
目前除图书外,当当的主要销售门类已拓展至美妆、家居、母婴等。尽管带来的收益还不显著,但正如海外投资者喜欢给当当网贴上“中国亚马逊”的标签一样,李国庆也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现在全球网络零售巨头亚马逊的电子产品和一般门类商品收入已超过图书销售收入,巨大的空间预示着疯狂的成长,当当自然不甘人后。而京东显然也在憧憬“百亿市场规模和图书的关联销售”,图书上线不仅能带来巨大用户量,也将完善它的商品品类。因此,长远来看,不仅是当当和京东的正面较量不可避免,整个B2C市场的战争似乎也已拉开大幕。
率性还是世故?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李国庆从创业之初就瞄准海外上市,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早期引入风投,却自称“不幸”,对投资人的收益耿耿于怀,体现了他的愤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市,并在高位套现,体现了他的世故;上市伊始又是对自己的情史抚今追昔,又是高调叫板对手,体现了他的率性。
李国庆在微博里回顾2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我妈妈总抱怨物价上涨,一次饭间我生气地对她说:‘妈,你儿子在中央做农村研究,我们都该支持农产品价格涨,我们城里人凭什么就该有肉吃,水果那么多年不涨价,农民日子能好过吗?’我妈妈看着我,苦笑说:‘北大毕业的书呆子。’她很宠爱我,以后再不抱怨了。”微博里还有段看似“自嘲”的话:“当年北大毕业后,还算是中南海翰林,中央书记处农研室小青年,王歧山的下属。不过,读书人搞电子商务,难免比草莽出身的手笔小一点。”李国庆个性之鲜明在中国企业家里也许可以排前五位!■
[编辑 代永华]
E-mail:chinacbr@vip.163.com
近日,我仔细拜读了北师大历史学院龚书铎、邱涛两位的近代史研究论文——《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颇受启发。在此,简单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近代史与鸦片战争》全文主要围绕着鸦片战争、林则徐禁烟事件以及其对近代中国的一系列深远而又沉重的打击和影响。全文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之中,两位作者先详细阐述了英国为发动鸦片战争所做出的一系列铺垫以及准备,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发动的合理性以及必然性;第二部分客观而公正的对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事件进行了具体详尽的分析和评价,同时对其本人的历史地位进行阐述,最终说明林则徐不愧为民族英雄和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由鸦片战争向外延伸到整个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说明其作用与意义,同时将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进行对比,说明近代中国特殊的成长历程。
读完了文章,谈一谈我自己的感想。首先,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具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有其不同之处。首先是其背景。十九世纪初期,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的大清王朝已经逐步落后于世界的大潮,可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对外封锁的特殊经济形态,中国在外贸上始终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这也引起了当时的诸多强国的不满。为了逆转对华的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以鸦片为代表的一系列毒品,以牟取暴利。鸦片迅速占领市场,并张开其爪牙,大肆吞噬清朝的经济与国力。在此时,以明智的林则徐为首的一系列人,认识到了鸦片对于清朝的巨大危害,决定禁烟(鸦片)。然而此举激怒了英国政府,当局决定发动战争,以强大的武力迫使中国进行不合理的赔偿。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此开始。
事实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所以,英国急需快速的打开中国的市场,以获取进一步的利益。这也是所谓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快速有效的打开中国的市场,进行资本主义的占领。然而由于交易不顺,英方必去改变其交易方式。可以说,战争或者武力是必经之路。而鸦片在短时间内暂时的减缓了贸易逆差,这从实际上可以说是减缓了英方对中方使用武力的打开市场的进程。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说到底只是一个拙劣的借口,在我看来甚至不能合理地称为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充其量是英方自己找的理由——他们早就准备好了这样一场战斗并等候多时。这样说的证据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早已做好准备的侵略者又怎么可能满足于一次侵略所得的利益呢?能抢则抢,能占就占,这不正是这些侵略者们的丑恶嘴脸吗?
再说一说林则徐本人。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虽然林宾日为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是由于家里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尽管林则徐家境并不好,但是他的父亲林宾日非常重视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由于林宾日幼时家贫,到十三岁才入书塾,常常被同学嘲笑,为免儿子和自己一样命运,教书时便将他携入塾中,抱在膝上,一同听学。在林则徐四岁时,父亲林宾日就将他带入自己的私塾中,教他读书和写字。七岁的时候,林则徐已经熟练文体知识,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早的事。由此可见,林则徐的幼年受到了极为良好的教育。林则徐也同样是个争气的好学生,在十二岁时经选拔成为了佾生。在之后,林则徐通过父亲结识汉学家陈寿祺。陈寿祺为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和官场有深刻的思考。他经世匡时之思想对林则徐有潜移默化作用。林则徐的好友还有郑光策的女婿梁章巨。两人少时已经交往甚频,而梁章巨早已接受郑光策“经世致用”之学,这也就加深了林则徐“经世致用”之思想,两人同时立下“经国救世”之志。这也为后来林则徐成为一颗开眼看世界的新星的重要原因。
古代的读书人大都为考取功名,以步入仕途。林则徐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但是他的仕途并不算一帆风顺,在早期多次变动,甚至还有因官场黑暗主动请辞的经历。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做张师诚的幕僚。张师诚当时位极人臣,对典章大政等政治学问均有所知,他将自己公事上的知识、权术一一传授给林则徐,使得林则徐的个人能力飞速的提升。但此时的林则徐仍然是一个封建守旧的典型官僚:在嘉庆二十一年,林则徐在南昌任科举考官。他的好友魏源和龚自珍因为科举的弊端严重,甚至是对人才的摧残而与他进行多次争执。由于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林则徐可以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由于多年的考察,林则徐坚定鸦片害人最深,于是下定决心禁烟。在禁烟的开始,林受到了道光皇帝的多次嘉奖以及鼓励。然而在英国动武之后,由于小人进谗言,道光皇帝降罪林则徐,发配至新疆伊犁。此时,林则徐终于认识到了旧制的腐朽之处,逐渐蜕变成为了新派的领军人物。
总体评价,林则徐无疑是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在事实上确实激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但论及此事,林则徐非但无罪,反而有功:他成功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开始与发展。他也是中国的第一批学习外国体制技术希望强国的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在水利、廉政、和剿匪等多方面也多有建树。但是同许多伟大历史人物一样,林则徐是人,不是神,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的犯下了许多错误。林则徐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行将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人侵、国家独立受到严重威胁的时代。他和爱国开明的封建士大夫魏源、龚自珍等人一起,矢志探索挽救腐朽的清王朝,臻国家于富强和外御强敌、捍卫国家独立、民族生存之道。他把反对外来侵略和维护清朝统治当作解除“ 内忧外患” 的两大重任。他以年高病弱之身,毅然应诏前往桂林镇压天地会起义,足以说明他的封建正统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林则徐的局限性恐怕主要在此。
《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宾阳县民族中学 韦青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2.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方法
1.归纳法。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2.讲述法。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清•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板书] 第一节
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2.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的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在中英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相反,它要从中国购买大量的茶叶、生丝、瓷器。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教师分析]同学们请看:英国输入中国的是呢绒、布匹。这是机器生产的产品。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大量的产品被制造出来,本国民众消费不了,只能到国外去寻找市场。中国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经济落后,成了英国的目标。我们再看中国当时的情况。中国输往英国的是茶叶、生丝、瓷器。中国当时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其特点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就是产品的生产主要是自己消费。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国的农民和市场发生联系很少。自然经济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因此,外国商品进来之后没有市场。细究起来,当时外国商品在中国没有销路的主要原因还有两点:一是清廷对外政策上的严格限制。康熙五十八年,一向果敢而英明的康熙大帝宣布禁止南洋贸易,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夷人不许进内,直至雍正五年才解禁。到乾隆二十一年,规定广州为惟一通商口岸,以示天朝体恤地处荒僻的“四夷”,清朝管理夷商的办法是设立“行商”。所谓“行商”,就是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人。由于清朝体面的大吏们不能直接与未开化的夷人接触,所以采取了以官制商(行商)、以商制夷的间接管理办法以免有伤国体。二是当时外国商品初入中国时只是贵族人家的奢侈摆设,平常百姓很少有人买,甚至见都少见。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入贾府,到宝玉的屋内,看到大钟摆心里还奇怪为什么把个大称砣挂起来,站在西洋镜前,还不知道那满头插花的老太婆是自己,反而指镜云:人老不知羞,花儿插满头。因此,外国商品最初在中国确实没有被各个消费阶层的人广泛接受。而中国的茶叶、大黄、丝绸等在英国却非常受欢迎。中国茶堂而皇之地位列英国上层绅士淑女、下层平民百姓的家中。当时在英国饮茶竟成为一种时尚。英商不得不用大把的银钱来到中国购进茶叶。所以19世纪上半期(特别是20年代前),中国对英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而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却处于入超地位,而且这种逆差一年大似一年。而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急需向外输出商品,它不能容忍这种不利处境的继续,开始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教师提问]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 [学生回答]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教师提问]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鸦片还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板书]2.鸦片走私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师讲述]英国的资产阶级不允许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为了利益,它可以不择手段。鸦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可耻的商人们输进中国的。鸦片,俗称“大烟”“阿芙蓉”,是由红罂粟的青果汁液,经过割取、晒干,凝缩而成的软膏。红罂粟本是一种二年生草本植物,这种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鸦片的主要成分是吗啡,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它原为药用,用于止痛、镇定,但若过量吸食,毒性便会伤害身体,而且极易上瘾。烟瘾发作时,人极其痛苦,非鸦片不可解。天长日久,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会被鸦片这个恶魔侵蚀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终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英鸦片商走私鸦片的利润高得惊人。在当时,每箱(约100斤)印度鸦片成本在20卢比,而走私到中国出卖,竟可获利100倍以上,达到2000至3000卢比的高价。在暴利的驱动下,他们所信仰的基督教应有的仁爱精神和作为人应有的良知被泯灭,越来越多的鸦片被输入中国。在1767年以前,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烟土不超过200箱。然而到了1820年,平均每年输入达40000多箱。1835年东印度公司被解散,其对华贸易的专利权不存在了。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都可以有权对华贸易,这些工业革命的暴发户们争先恐后地瞄准对华鸦片贸易,疯狂地向中国运送鸦片,疯狂地从中国人口袋里捞取银元,而他们送来的鸦片又在疯狂地吞食中国人。仅仅东印度公司解散的当年,走私到中国的鸦片已达2万多箱。到1839年鸦片战争前夕,已高达4万多箱。英政府仅仅印度鸦片税一项税收就达422万多元。据有关资料统计,鸦片战争前,英商向中国输入鸦片达42万多箱,给他们带走了三四亿银元的财富。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表: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图表中能看出什么呢?
[学生回答]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增长的速度特别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仅仅过了十九年,到1839年时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能否认识到鸦片输入的激增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大家根据课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据自己想像,讨论 一下,归纳成几点。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答案一:随着鸦片输入的猛增,大量银元流向国外也是自然的事。这无疑加剧了中国的贫困。
答案二:从课本所选的《炮子谣》里可以看出四个字:鸦片吃人。正如歌谣所写:“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答案三:《炮子谣》里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耗钱毁体。这从“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二句可以看得出来。……
[教师归纳]下面我们来把鸦片的危害归纳一下:
一是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至1839年,中国外流白银多达1亿两)。二是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这是指铜钱兑换白银的比值提高了。由原来的1000文抵一两到1500文抵一两。清政府规定要以白银纳税,这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先把粮食卖成铜钱,再把铜钱折成白银交税,原来100斤稻谷卖1000文铜钱,即可纳一两白银的税。现在纳一两白银的税却需卖150斤稻谷)。三是腐蚀了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腐败。四是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由于军队也吸食鸦片,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五是民风日下。全国各地烟馆林立,吸食人数竟达200万。各色人等如王公大臣,军官将领,庶民百姓,甚至连妇女、僧尼也沾染恶习,整个社会一片萎顿萧条,种种罪恶因此而生。
[教师提问]针对鸦片输入带来的种种危害,清政府有哪些反应呢? [学生回答]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个小问题——林则徐虎门销烟。[板书]3.林则徐虎门销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林则徐的生平及主要政绩,试着评价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大家可以通过讨论来掌握。[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任湖广总督期间,就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设禁烟局,收缴烟土、烟枪,配制戒烟药丸,限定吸烟人定期戒绝。取得了很大成效。
林则徐到广州后,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教师引导]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的。这种说法对不对?
[学生回答]不对。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教师讲述]从嘉庆皇帝开始明令禁止鸦片进口,当时多出于维护道德民风的原因,那时的朝臣们谁也不愿意被人当作伤风败俗的辩护者而被指控,后来发现屡禁不止,烟害已成为一个严重的财政问题时,以大臣许乃济为代表的弛禁派出场提出新论,主张鸦片贸易合法化,并照章纳税,允许内地种植罂粟,以国产鸦片来抵制外来鸦片,从而阻止白银外流。以林则徐为首的严禁派立即予以反对,从生产力、商业、国防等方面历数鸦片危害,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用“银荒兵弱”来敲中道光帝的心病,终于于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12月31日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中国近代最彻底的一场禁烟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林则徐于3月10日到达广州后,立即召见行商,责成行商敦促洋商们交出鸦片,有趣的是英国的商人们关心的是中国政府会以什么样的价格收去鸦片。林则徐严厉警告鸦片商迅速无条件地交出鸦片,鸦片商们合伙凑出一千多箱想蒙混过关,哪知林则徐义正词严:“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3月24日,林则徐下令封仓围馆,一面不准停泊在黄埔的洋商货船上下卸货物,停止贸易,一面将商馆四周所有的街道封锁起来,限期令洋商交出所藏鸦片。当时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明白解决困境的惟一出路就是缴烟,3月27日,义律以驻华商务总监的身份向英商发出了缴烟通知,到5月18日,共收缴鸦片二万多箱。
林则徐收缴鸦片后命人在虎门镇口村码头旁挖掘了两个长宽各15丈多的方形大池准备销烟。5月31日,万事俱备,林则徐搭设祭坛,庄严地举行祭告海神仪式,宣读祭海神文,请海神众水族暂行避开,以免鸦片入海伤及海神诸水族。6月22日,销烟开始,兵勇们先将池内倒入了水,然后撒盐成卤,将箱内的鸦片投入池内,浸泡半日后,再将烧透的石灰倒入池中,池内鸦片遇到石灰倾刻便像开锅一样滚沸起来,兵丁们再用木耙在池内来回翻搅,使池内鸦片全部烧化。这样一直烧到6月25日,才将2万多箱鸦片处理干净。虎门销烟是从嘉庆皇帝颁布禁烟令以来最为彻底、规模最大的一次真正的禁烟,它第一次向世界表现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侵蚀的坚决性,洗刷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耻辱。
(讲完之后,向学生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增强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教师过渡]当虎门海滩烟云滚滚时,一丝战云也隐隐浮起,义律将中国禁烟情况报告给英外相巴麦尊,称中国政府强行收缴英王臣民的鸦片,侵犯了英王陛下臣民的私有财产。提议英国出兵中国,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他的建议被英国政府接受,紧接着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板书]
二、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本目内容。要求:1.阅读完之后,能简述战争的经过;2.正确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3.了解《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先请同学们简述一下鸦片战争的经过。[板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学生简述]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积极防御,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又继续北上,直逼天津。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谈判,后将林则徐撤职查办。1841年初,英军占香港岛。清同英作战,1842年失败。英舰到达南京长江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
[教师讲述]同学们请看《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南京条约》的详细内容。[板书]2.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讲解]同学们,关于《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点,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把它归纳出来。
[学生归纳]《南京条约》的内容可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议税八字。[教师分析]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条款。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关于香港问题,我们应清楚,它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香港岛是《南京条约》割出去的。九龙半岛是在《北京条约》割出去的。新界是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借的,租期99年,一直到1997年我国政府才把这三个部分连同附近的岛屿全收了回来。(教师讲香港岛被割时,应结合下面地图讲解,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师过渡]既然鸦片战争使清政府从领土、关税、贸易方面丧失了一系列主权,那么,这势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最后一个问题。
[板书]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本上最后一句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名义上、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列强控制和压迫。是丧失了部分的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它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有了一定资本主义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即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资本主义。我们再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就会明白:《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结合《南京条约》内容,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布置作业]
4.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参考答案: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 2.鸦片走私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中英《南京条约》 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
一、社会性质的变化。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社会矛盾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鸦片战争前夕, 银钱比价远离其正常波动的范围, 达到纹银一两兑换铜钱1600余文, 形成自清朝建立以来货币流通领域内空前严重的银贵钱贱的问题, 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重视。清朝政府在讨论其产生原因时, 无不将其归之于白银外流引起的流通领域白银总量的减小。所不同的是, 在白银外流的形式上, 开始人们认为是由于西方不法商人用洋钱套购中国纹银, 继之则认为是西方鸦片贩子对华鸦片走私贸易, 导致大量白银流洋。对于这一片面的解释至今仍为一些史学工作者所接受, 有必要加以澄清。
清政府当时的货币政策是银两与制钱并行流通。在一般情况下, 国家度支和大宗交易多用银, 铜钱主要用于平民百姓与商人进行交换等日常生活中, 交纳赋税不能直接以钱文, 而必须折换兑银缴纳。因此, 银与钱在流通中的比价如何, 对国计民生影响甚巨。从嘉庆年间即19世纪初期, 银贵钱贱的问题逐步显现, 鸦片战争爆发后, 这一问题愈益严重, 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此后, 伴随着鸦片的泛滥, 银贵钱贱的问题日益严重, 即使清道光帝也深感困扰。道光十三年, 给事中孙兰枝奏江浙两省钱贱银昂, 商民交困, 并护列受弊除弊各款折, 引起道光帝的重视, 发出“每年出洋银数百万两, 积而计之, 尚可问乎’的感叹。在御史朱成烈《奏银价昂贵, 流弊日深, 请饬查办折》的批谕中, 道光帝严肃指出:“若如所奏, 广东海口每岁出银至三千余万, 福建、浙江、江苏各海口出银不下千万, 天津海口出银亦二千余万。一入外夷, 不与中国流通, 又何怪银之日短、钱之日贱也?”
由于银元冲击所引起的白银折耗和鸦片走私导致的白银外流, 银贵钱贱的问题已十分严重, 清政府曾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但未能奏效。鸦片战争期间, 由于西方侵略者的掠夺和巨额战争赔款, 以及大量倾销产品和鸦片贸易合法化所导致的外贸逆差的扩大, 使白银外流的情况更惊人。据统计,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1830—1848年) 白银外流的总数,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 竟达1.2亿两以上, 相当于道光年间每岁财政收入四千多万两的三倍还多, 怎么不使中国市场银两稀少, 银贵钱贱呢?
二、日本明治维新物价上涨缘由
自19世纪初期开始, 美国、英国、俄国等不断谋求与日本建立通商关系, 但都遭到当时幕府的回绝。日本所执行的“锁国政策”, 在列强的炮舰威胁下, 被迫开放。1854年, 美国海军抵达江户湾 (今东京湾) , 武力叩关, 胁迫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结束了闭关锁国政策。1858年, 美国和日本幕府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大致内容是:日本承认贸易自由原则以及美国在日的领事裁判权;开放五港通商;允许美国人在大阪和江户居住经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的签订导致了大量外国廉价工业品充斥日本市场, 严重打击日本本土手工业;更严重的是日本黄金被套购, 黄金大量外流, 加上手工业凋敝, 导致物价飞涨, 农民、市民、下级武士生活困顿, 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由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1868年1月, 武力倒幕派发动宫廷政变, 建立新政府, 改元明治, 并开始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政策, 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日本明治维新, 政府投入最大力量的近代企业, 都是从发展军国主义出发的, 如它首先着手整顿和扩建幕府时代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和造船厂, 并新建了大阪炮兵工厂, 制造机器的赤羽局, 制造陆军军服的毛藏厂等军事工厂。1897年, 为了解决军事工业所需要的细铁问题, 更花了19, 200, 000日元的巨额投资创办了八幡制铁所。日本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 国营军需工业走在机械化大工业的前列。日本的铁路建筑、轮船航运、电信等企业, 都是围绕着军事需要而逐步发展的。明治维新促进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 导致其物价不断上涨。
三、新航路开辟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是指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 西班牙在人入侵美洲, 破坏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印加和阿兹提克文明。西班牙人占领中美洲以后, 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据统计, 16世纪一百年间, 葡萄牙人仅从非洲就掠走了276, 000公斤黄金。西班牙的殖民掠夺主要在中南美洲;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后不久, 西班牙人很快就占领了加勒比海一带和印度群岛;1519—1521年间西班牙人征服了墨西哥;1532—1535年征服秘鲁;1536年, 征服智利;1538年, 征服哥伦比亚;1549年, 征服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到16世纪中叶, 西班牙人在中南美洲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西班牙人占领中美洲以后采用了各种手段掠夺当地的金、银、宝物。据史料记载, 他们为了寻找黄金挖掘了大量的坟墓, 甚至神庙中的金银饰品也全被盗走。另外, 还用大量不值价的东西, 如纽扣、花边、眼镜、刮脸刀、镜子等一类美洲当时少有的货品, 以特别昂贵的价格卖给印第安人, 或用这些东西换取当地居民的珍珠、宝石、香料。西班牙人又动用大量的印第安人为他们开采金矿。据统计, 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1640年的150年间, 西班牙从美洲掠夺走的黄金约875吨, 白银45, 000吨。到16世纪末叶, 世界贵金属的开采量83%, 已经归西班牙所有。由于印第安人的大批被杀, 西班牙美洲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从1501年开始, 西班牙从非洲往美洲贩卖黑奴。贩卖黑奴的利润是特别高的, 一般都在十倍至几十倍。这样, 从16世纪开始, 非洲的黑人源源不断地运到了美洲。
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 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 引起金银价格下跌, 物价高涨。西班牙当时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 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 货币购买力大大降低。在给学生讲解的时候, 可以说得简单明了一点, 就是西班牙等国大肆掠夺金银到本国, 但是本国的各项物资并未增加, 加上人口增加, 以致商品农产品产量不足, 物价急剧上涨, 尤其是粮食价格。通俗地说, 因为黄金的量增加了, 而可供购买的商品只有这么多, 就像纸币印多了不值钱一个道理。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
四、结语
通过比较以上三个国家物价上涨的原因, 不难发现中国物价上涨原因是对外贸易因为鸦片贸易而出现逆差, 而对外贸易当时对外贸易是用白银结算的, 所以大量白银外流, 白银少了当然就贵了。而日本是因为受不平等条约影响, 导致黄金外流, 而列强又用流入的黄金生产工业品充斥日本市场, 所以导致物价上涨。再来看看西班牙物价上涨的原因, 这个就比较简单了, 是由于黄金大量流入, 而本国生产力却没跟上, 商品供不应求, 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摘要: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造成银贵钱贱的现象, 不少地区一两白银兑钱二千甚至更多, 导致物价上涨, 阶级矛盾激化;日本在明治维新前黄金也大量外流,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矛盾激化, 对民生、经济影响至巨;新航路开辟以后, 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黄金大量流入造成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 最终造成价格革命。同样都是物价上涨, 但原因却不相同, 本文主要探讨这几个国家在相应时期的货币政策, 浅略地分析各国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区别。
关键词:鸦片战争,银贵钱贱,物价上涨,新航路开辟,西班牙黄金流入
参考文献
[1]李飞等主编.叶世昌著.中国金融通史第1卷先秦至清鸦片战争时期.2002.05.
[2]郭立珍.鸦片战争前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 (7) .
[3]王德泰.论鸦片战争前的“钱贱”及其社会影响.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
[4]曹敏杰, 韦林珍.清末新政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3.5.
[5]王晶.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日本研究, 1994年第一期.
[6]张旭平, 全志聚.试析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历史教学 (中学版) , 2008 (07) .
货币战争之英镑霸权
在刚刚结束的G20领导人峰会的闭幕记者会上,芮成钢向东道国英国的首相布朗提问,会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建议成立超主权的储备货币来代替美元,本次峰会上,是否讨论了这一建议?布朗说,由于没有具体提案,本次峰会讨论并没有具体讨论这一话题。
其实在人类数千年的货币史上,使用范围最广、历史最长的货币是黄金,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超主权货币,但直到近代史上大英帝国崛起,由英格兰银行独家发行的代表英国国家权利的英镑替代黄金在全球通用,人类史上第一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诞生了,此后美元、西德马克、日元以及欧元,为了争夺更多经济话语权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货币之战。这些主权货币,为什么成为全球硬通货,它们成功的路径是什么,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它们的衰败?从今天起,我们将用一周的时间,分别讲述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等主要货币的发展简史,一起回顾我们曾经经历,并且现在还在持续的货币战争。
今天我们先来了解第一个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英镑的兴衰。
在不列颠人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俄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之后,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摄像:白羽
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律认为,一个国家,它的综合国力到了一定程度,它也必须让自己的货币体现自己的实力。摄像:白羽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金融系主任王长江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发展实际上是有利于国家的金融制度的不断修改相关的法案。摄像:白羽
英镑如何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
1609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随后,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了,大约比英国的英格兰银行早一百年,主要功能就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稳定荷兰的经济。发达的金融市场使得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荷兰成为当时的世界海上霸主。但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形成世界经济体系,荷兰盾也没有搭上荷兰称霸的顺风车。在不列颠人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俄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之后,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这段历史首先要从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开始。
17世纪的欧洲,战争成为所有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每一个欧洲国家都面临着其他国家的战争威胁,而军队的建设和战争的军费开支,都必须从民间筹得。而在16世纪打一场战争需要几百万英镑,到17世纪末,则需要几千万英镑,而在拿破仑战争末期,开支就要达到上亿英镑。当时最繁荣的国家都无法靠平时正常的收入来应付这一时期的战争开支,于是国家便开始借款打仗了。
中国英国史学会常务理事陈祖洲:“在这之前国王是可以随意借贷的,你有钱我跟你借,你不借也不行,我借的时候可能讲好三年还的,我三年到那时候我就可以不还,那甚至你跟他讲好不收利率的,随意可以更改。”
如何筹到战争款项成为了英国王室最头疼的问题。在这个时候,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将国王詹姆士二世废绌。詹姆士二世仓惶出逃。议会决定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夫妇共同为英国国王,因为这场革命未发一枪、没有流血,后人称之为“光荣革命”。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从1688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从此,国王借了国民的钱也必须归还。
陈祖洲:“在光荣革命这个解决方案当中,它也一个权力法案,对这个做了明确的规定,你国王不能随意侵犯国民的这个财产。”
“光荣革命”后的第二年,英国就卷入了同法国长达百年的战争中,而所有英国有钱人,都不能不关注这场无休止的战争。尽管当时伦敦的民间借贷非常活跃,但他们仍然不愿意贷款给王室,因为有两点担心:一是王室赖账不还,二是王室打了败仗,自己将血本无归。以至于开战时的1689年,英国王室只筹集到了很少的一笔钱。由于法律规定国王不能赖账之后,一个为战争筹款的机构应运而生。
陈祖洲:“在1694年,当时伦敦有1286个商人,他们以股份制的形式,贷给国王一笔钱,当时的利息了是8%,那么这个就促使了英格兰银行的诞生。”
在短短的11天内,英格兰银行就为政府筹借到120万英镑,极大支持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活动,但为了避免英国王室滥用这笔资金,同时建立起银行的信任体系,英格兰银行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1811年,英国财政部拿着议会刚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支付,时任审计长格伦威尔发现上面没有盖国王的印张,拒绝支付一笔上上百万英镑的军费。
陈祖洲:“那是什么原因,因为国王当时正在拉肚子,没办法,他生病,没办法盖印,所以尽管政府在正在前线在打仗,很需要这笔钱,但是由于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在里面,这笔钱当时的审计长格伦威尔并没有付给财政部,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就是英格兰银行在它建立以后,它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得它能够得到这个信用,取得这种信任。”
正是有了如此严格的法制化银行信用体系,源源不断地民间资金才流入到英格兰银行资助英国进行战争,而一次次胜利又给这些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英国当时的对手法国,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国家经济实力,都比英国要强大,为什么英国在战争中总能获胜,就是因为法国财政在筹集军费中遇到了困难,而英国的军费却非常充足。因此当时的欧洲有一句名言:战争中,获胜的一方往往拥有最后的一块金币。
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律:“英国的对外战争基本都能获胜,人们愿意支持这样一个能够一本万利的战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它这个战争,也可以称之为某种意义上的货币战争,但不是那种货币战争,就是通过钱来打胜自己的对手,从而最后获取最大的利益。”
英格兰银行成立之前,英国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银币和金币,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但那时的英镑还不能算真正的货币。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王松奇:“当时的英镑只是一种纸钞,因为当时这个黄金在流通,它只是记录黄金的单位,本身没有价值,所以有电影百万英镑的故事就是一个英镑的纸币可以印成一百万,它可以换金块,可以换黄金。”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深奥难懂的书中,牛顿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然而这个著名的科学家在12年之后成为了英国皇家铸币局的局长,并工作长达30年之久,1717年,牛顿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3英镑17先令10又二分之一便士。从此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牛顿对金融贡献虽然可能是偶然的,但他提出的金本位制最早雏形对后来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英国史学会常务理事陈祖洲:“很多学者讲1816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其实在1717年的时候,英国就有实行金本位制度,它是这样讲的,那从这里面看,至少牛顿在英镑和黄金之间建立这样一个这样的比例关系的话,它对他金本位的实行那肯定是一个促进作用。”
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1英镑含 7.32238克纯金。
金本位的确立,英国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所谓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这一制度的典型特点就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和输入:公民可以将持有的纸币按照货币含金量兑换为金币,各国之间不同的金铸币按各自含金量形成固定比较,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货币联系,并允许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金本位的确立,加上英国在当时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很快也确立了英镑的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
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最终迫使荷兰接受了《航海法》,《航海法》规定:输入英国及其属国的货物,必须使用英国的船只或者是输出国的船只。从此,荷兰船只逐渐退出驰骋了近一个世纪的茫茫海域。在打败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英国人将海上马车夫荷兰也赶下了海上霸主的位置。
有了国内军费源源不断地支持,英国已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强劲力量:连续的征战中,英国建立起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它的商业触角已经伸向全世界,1686年时的一个统计表明,当时有近一半的英国船只都在从事美洲或印度贸易,而在1914年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曾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国家总投资的一半。
大量的商品需求促进了英国生产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产业大国,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英国开始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率先采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也就是用取消别国产品输入英国的限制,来换取别国取消对英国产品的限制。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金融系主任王长江:“当时从全世界来说,当时唯一一个最强的就是它(英国)了,所以从它的实力,它的信用,从它的制度完善上面,它代表一个强国的象征,所以当它这样表示的时候,当一个老百姓拿到一个英镑的时候,那就能够知道它能够代表,因为它有一个信用在那,它能够代表多少黄金,所以所有人对它就是一个信任的。”
英镑走向全球化,不仅是基于世界对英国经济实力强大的信任,更有赖于英国完善的金融制度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1720爆发了史上著名的“蓝海”股票泡沫事件也就成为英国完善金融制度和加强金融监管的开端,科学家牛顿也成为蓝海泡沫事件的受害者。
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而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英国政府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在政府的默许下,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也唤起了英国人超乎寻常的狂热。从1720年3月到9月,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一举从每股330英镑涨到了1050英镑,此时股票市值,相当于整个欧洲的货币流通量的五倍,连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也禁不住购买了蓝海公司股票,当年作为皇家铸币局局长的牛顿年薪为2000英镑,这笔钱能够建造4个格林威治天文台,然而随着蓝海股票泡沫破裂,牛顿损失超过2万英镑,事后,他不无伤感地写道:我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天体的运动规律,但我却无法计算出股票市场的变化趋势。之后英国用了100年的时间来不断完善货币发行、监管制度。
王长江:“最终影响政府出台了一个反泡沫法,这个实际上是一百年英国政府在思考,思考什么,怎么样完善一个制度,所以通过一个货币英镑制度,那么英镑这么一个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不断的完善英国的金融制度,所以我觉得一个国家的货币发展实际上是有利于国家的金融制度的不断修改相关的法案。”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1872年,英格兰银行开始为其他银行在困难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维护了英国经济的稳定,此时的英格兰银行已经是作为中央银行在发挥作用,有效地维护英镑的坚挺地位。
英镑在全世界的广泛使用,加上数百年英镑同黄金汇率的稳定,让伦敦成为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凭借其经济、军事优势,英国让葡萄牙、德国、丹麦、瑞典、挪威、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荷兰、西班牙等国也先后过渡到金本位制,促成了国际金本位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最终形成,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亦成为国际结算中的硬通货,与黄金一起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
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律:“我认为英镑这个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所以和英国和当时的英国的发展的硬势相配合的话,它的确对推动英国的发展,建立英国在全球性的这种世界霸主经济是有密切关系的,同时的话,一个国家,我认为它的综合国力到了一定程度的话,它也必须让自己的货币体现自己的实力。”
“一种货币只会死在自己的床上”
德国证券教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说过这样一句格言:“一种货币只会死在自己的床上。”它形象地指出了一种货币的价值与其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英镑在金本位制度下占据霸主地位将近100年之后,也面临一些瓶颈,比如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导致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导致了金本位制度的崩溃,也导致了英镑走向衰落。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以此为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大战前夕,各参战国为了准备这次战争,加紧对黄金的掠夺,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军费开支猛烈增加,各国纷纷停止了金币铸造和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也禁止黄金输出和输入,这就从根本上破环了金本位制赖以存在的基础。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此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争中士兵伤亡约80万,军费开支近100亿英镑,国民财富损失了三分之一,对外贸易方面,1918年达到13.16亿英镑,同时英国的出口额仅为进口的二分之一。巨额的贸易逆差,迫使英国变卖海外投资的四分之一即10亿英镑去补偿贸易的巨额逆差,这场战争使得英国变成了一个债务国,只能通过举借外债解决财政困难和贸易逆差,战前美国欠英国国债约30亿美元,战后英国倒欠美国47亿美元,同时,英国内债因战争而直线上升,战前英国内债为6.45亿英镑,战后猛增为66亿英镑。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日不落帝国”经济出现衰退,英镑的强势地位也就遭到了质疑。
独立经济学家向松祚:“如果我们一定要选一个日子,就应该选在1913年这个美联储诞生的一天,美联储诞生,看起来是偶然的事件,实际上他是代表着美国整体的综合国力,综合的力量已经超越了英国,所以美联储它一诞生,它就已经是世界最强大的中央银行,那也标志着美元已经开始取代英镑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货币。”
大西洋(12.99,-0.40,-2.99%)的另一岸,第一次世界大战却给美国带来了普遍繁荣,大规模的战争物质采购极大促进了美国各行业的生产和服务,到了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大于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世界经济因为一战而完全改变,但是称霸世界一百年的英国人是不愿意看见金本位崩溃的,他们不断地做着努力,1925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丘吉尔就曾把英镑恢复到金本位制,然而,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不得不使英国又一次放弃。
向松祚:“但是时间延续了不到6年时间,1931年,6年多一点的时间,1931年的9月21号,英国又脱离了金本位制,英镑脱离了金本位制以后一直再没有回来过,恢复过金本位制,所以这个时候就标志着英镑它从世界一个主要货币,已经衰落下来了。”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自己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北极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句话形象地描述出当时英国的国际地位。二战后,英镑开始逐步贬值,1949年9月,英国宣布英镑贬值30.5%,将英镑兑美元汇率贬到2.80美元;1967年11月,英镑再次贬值,兑美元汇率降至2.40美元,英镑含金量也降为2.13281克。最终,英镑在70年代尾随美元进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代。
而随着二战之后的1945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即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式确立。英镑作为世界结算货币逐渐被美元所取代,世界货币开始进入美元世纪。
半小时观察:纸币如何变“硬”?
货币的兴衰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的深刻体现,英国和美国,在它们各自最强盛的时期,它们牢牢地控制了全球的经济、贸易,决定了全球的政治和军事版图,而它们全球霸权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它们的主权货币在全世界享有无可撼动的话语权。但让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在英国之前崛起的大国荷兰,它的货币荷兰盾没能成为全球硬通货,而在英国之后崛起的另一个大国法国,它的法郎也没有像英镑那样牢牢占据着全球经济霸权的地位?历史中成与败的每一细节,都值得我们今天深思。
一只主权货币的崛起,它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比如这个国家的经济强大和繁荣;它还需要有信心基础,这个国家应该有强大的国家机器,有坚定、清晰的国家意志,这样其他 国家的持币者才能怀有信心;它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完善的金融体系,这是一只硬通货的市场基础。
当英镑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之后,英国利用这一全球金融霸权获得了太多太多的好处。从这样一个细节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比如英国的国力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走向衰落,它在经济、军事方面的实力已落后于美国、德国甚至法国等西方列强,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英镑才最终被美元替代,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英镑的霸权是让英国维持大国地位最重要的支撑之一。
我们看到,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道路不是一定水到渠成的,它不仅需要实力,还需要意志,还要有技巧,需要决策者严谨细致的规划并且持之以恒地实施。事实上,英镑、美元为什么会成为硬通货,它们硬在哪里?正是它们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强大,凝聚在一张薄薄的纸币上,这张纸币硬度就可以媲美黄金。
第二
货币战争之美元如何击败英镑
继续我们货币战争的报道。昨天我们给大家讲述了英镑取代黄金的历程,也确定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但日不落帝国国势渐衰,再加上一次次金融危机和战争的冲击,英镑的国际地位日益低落,谁会取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这一个答案随着二战的进行而揭晓。
美元代替英镑的霸主地位,走上历史舞台
20世纪20年代初期,当欧洲还没有从两次世界大战的伤痛中恢复过来的时候,美国的各大城市却正在繁荣发展着,美国人花钱消费,他们参加舞会,购买汽车、收藏私酿烈酒,炒作股票,享受着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来最鼎盛的繁华。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生导师吴念鲁:“二次大战以后,美国基本上是一个获利的国家,应该说发了战争财,不但是他本土没有打,而且他可以提供军火或者提供其他物资,从此也赚了很多钱。”
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和格局,德国、意大利、日本遭到毁灭性打击,英国、法国这些工业国也满目疮痍,相比之下,美国却因战争受益,成为当时全球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丁一凡:“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当时生产总值的48%左右,就差不多一半左右都是美国的制造,然后贸易量占了大概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一,所以非常非常强大,就绝对的一枝独秀。”
1859年至1918年,美国工业总产值从不到20亿美元上升到840美元,黄金储备从占全球储备总量的17%上升到59%,贸易量则从4%上升到39.2%,随着贸易量的大幅增加,美元取代英镑,成了当时使用量最大的国际货币,在那一时期,手握美元是一件时髦而且实惠的事,美国民众享受着因此而来的奢华生活,总统罗斯福和财政大臣们,也正在为一项更强大的振兴计划精心筹划着。
美元代替英镑的霸主地位,走上历史舞台,军事以及经济的扩张导致美元霸权地位由盛转衰,20世纪90年代美元霸权地位重振,然而货币战争从未停止,2008年,一场最终危机全球的金融海啸到来,美元再次衰败,美元霸权如何演变?国际货币格局走向何方?
独立经济学家向松祚:“那么罗斯福当时开始就勾画二战结束之后,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会是怎么样。”
吴念鲁:“罗斯福的新政,当时,一个是美国本身他经济的实力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了,他想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经济强国,资本大国资本强国,作为世界的一个所谓霸主,金融帝国,他本身有这个想法有这个愿望。”
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势力一举取代英国充当世界霸主,而英国并未打算拱手相让,虽然战争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实力,但是当时,国际贸易有40%左右还是用英镑结算,伦敦仍然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在美元提出要成为世界货币的时候,唯一与之抗衡的是英镑。
向松祚:“为了争夺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英国和美国他们之间是有很,很深刻的矛盾,两个国家的政治家,两个国家的学者都在刻意的,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金融的地位,提升自己货币的地位而努力,而且他们设计的各种方案也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
英美双方拿出的方案针锋相对,英国方案的起草者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提议要创建世界银行,发行一种超主权的货币,这一理论使他成为经济史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但是在当时,凯恩斯的主张遭遇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经济学家怀特提议,应该把美元确立为主要的世界货币。
丁一凡:“凯恩斯提出这么一个方案,我们事后分析,当然也有保卫英国利益的企图,因为他已经看到英国再想维持当年英镑的这种霸权地位是不可能了,而且英国,因为打仗,因为黄金不断的外流,他的黄金储备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个很大的货币的这种情况下,所以他先发制人的提出来一个说,那我们做一个统一的货币吧。”
向松祚:“但是凯恩斯这个方案拿到罗斯福这里来的时候,罗斯福一口否决了,罗斯福认为,世界货币的方案并不符合我们美元的利益,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他把凯恩斯的方案就否定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在各种场合,宣讲怀特方案对促进世界贸易的好处。
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个伟大的国家将要担当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他如此夺目,他会继续复兴、继续繁荣。”
罗斯福以充满自信的声音向世界各国,传递着一种霸气和力量,1944年,美国挑头在新罕布尔什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商讨如何重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争论的双方仍然是美国和英国。
吴念鲁:“美国当时他处在这么一个强势,他想作为世界的一个所谓霸主,英国,他作为老牌帝国主义,他不愿意一下子就放弃自己的,他既得利益和权益。”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在美国政府的主导下,与会各国选择了怀特方案,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美元和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其他的货币再与美元形成固定的汇率。至此,美元初步确立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
向松祚:“货币的力量它不是偶然的,不是几个人或者几个金融家、几个银行家、几个政治家,他刻意在那儿操纵,甚至说搞一个阴谋它就会使得一个货币成为一个霸主,它不是这样的,政治家、金融家、企业家在这个里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核心是,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他要起来,你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起来以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的货币就会成为伟大的货币,一个大国货币。”
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虽然取代英镑成了最主要的世界货币,但是英镑仍然有在部分地区使用的权利,此后的数年间,英镑和英镑区仍然是美元霸权的最大障碍。1946年,英国战后经济困难,不得不寻求美国的援助,这给了美国扫除障提供了机会。那一年,美国政府一次性借给了英国37.5亿美元的贷款,但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包括英国必须承认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领导权,并恢复英镑和美元的自由兑换。结果导致英镑区各国纷纷提取存款兑换美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英国的黄金储备就流失了10亿美元,英国因此元气大伤,英镑彻底失去了与美元抗衡的能力。
丁一凡:“我觉得美元崛起后来成为一种世界的霸权货币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他一方面体现了美国经济在全球金融中间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美国确实应该说,美国而言,确确实实它涉及了货币,是想把它的货币做成一个霸权货币。”
20世纪四十年代,随着美元霸权的确立,美国对外扩张的大幕徐徐拉开。1947年,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开始实施他的新计划,通过向战后各国提供贷款和援助,试图掌控全球经济命脉。
吴念鲁:“欧洲来讲的,他推出马歇尔计划,在亚洲,亚洲来讲的话,美国也是扶持日本,所谓叫恢复经济,这一系列的动作我觉得跟美国全球的一个战略上的一个霸权分不开。”
美元成了美国实施扩张计划最强有力的武器。1947年至1949年,仅接受马歇尔计划和欧洲合作组织的十几个西欧国家,对美国的借贷就高达16 亿美元,这些国家需要大量的美元来填补财政赤字,而又得不到充足的美元,造成了当时普遍的美元荒,这种巅峰状态持续了整整十年,在这期间,美国保持着头号世界强国的地位,美元是那时唯一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世界货币开始进入美元世纪。
军事以及经济扩张,导致美元霸权地位由盛转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历时10多年的越南战争中,美国投入了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的军费开支和50万军队。在这被称为混乱的十年中,年轻人被一拨拨的送去前线参战,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在反复计算,借给政府打仗的钱能回收多少,而后来,为了应付巨额的海外军费开支,美国政府开始巨额向各个国家借款。
丁一凡:“美国卷入战争,然后美国的开支,尤其是这种战争式的开支,没有什么收益的开支,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美国就借别人的钱来做这些事。”
向松祚:“越南战争,美元货币非常的扩张,货币政策极度的扩张滥发货币,滥发货币使得欧洲积累了大量的美元钞票。”
大量的国外借贷,使得美国从战后最富足的债权国,变成了最大的债务国,当时财政赤字累计高达1500亿美元。随着美国债务越来越大,借钱给美国的西欧国家开始惴惴不安,他们希望把借给美国的美元换成更保险一些的黄金。
吴念鲁:“戴高乐觉得,美元贬值了,我不愿意保留这么多美元,我要给你换黄金,因此戴高乐几次向美国发起挑战。”
向松祚:“我们知道当年的法国的总统戴高乐是非常强硬的,威胁说,我们用军舰,我们要运一堆钞票到你美国来,运到纽约去,把美元货币换成黄金。”
一开始,对于戴高乐的威胁,美国总统尼克松并没有感到紧张,但是很快,西欧国家集体开始了兑换行动,尼克松总统坐不住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明:“尼克松突然很惊讶的发现,现在我们的黄金储量已经不能满足其他国家兑换的要求了。”
吴念鲁:“美国的黄金大量的外流,本来美国的黄金当时占整个的世界,我估计大概是70%,后来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少到后来以后他就不足以来支持他的筹码了。”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不得不正视已经到来的危机,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丁一凡:“美国总统尼克松就决定,切断美元与黄金的这种联系,也就是说美国不再承诺把所有美元都可以按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价格来换成黄金,先是终止了兑换,背弃了承诺。”
尼克松政府的决定,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也把美元推上加速衰退的道路。
吴念鲁:“我记得是71年12月份,第一次贬值,从一盎司黄金是30个美元贬到38个美元,后来到73年底,73年2月份又贬一次,就从38个美元一盎司黄金贬到42.22元。”
丁一凡:“当时控制不住,就大幅度的那种,人家拼命的抛售美元所以使它的贬值,很快几次大的贬值,连续几年。”
对于如何控制局面,尼克松政府手无足策。
张明:“那次给美国带来的影响就是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整个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可以说是美国失去了10年,当时一方面就说美国他本身的经济,经济周期还是走下坡路,经济开始停滞,另外一方面,随着其他国家对美元不信任,抛弃了美元出现了美元危机,那么就导致全球的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所以说经济就出现了低增长高通胀的这样一种恶性的组合。”
这种局面长时间困扰着美国政府,民众也没有想到,几年前他们曾为之骄傲的的美元荒,突然就演变成了美元灾,并随之发生了持续数年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
丁一凡:“所有的物价,每天每天你觉得都在涨,都是涨,他是10%几,20%这么涨,但是10%、20%的涨,基本上隔个两三年,你如果不调整工资的话,那老百姓就受不了了,所以就是一种恶性循环,就他老有不停的群众示威游行。”
1974年,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发生了10多次,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下滑到不足10%,国际竞争力持续下滑。大量的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了1500万,民众们入不敷出,不得不往衬衫里塞一些报纸来抵御风寒。
肯尼斯·兰德尔:“私人建筑物实际上停止了,磨坊和工厂也停业了,铁路了停滞了,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失业了。”
丹尼尔·叶尔金:“大农场主停止向市场输送牛肉,农民开始将他们的鸡淹死。”
20世纪70世年代,美元的贬值,带来了美国经济风雨飘摇的十年,也是美国国际地位持续下滑的十年,世界各国也未能避免由此带来的冲击波,数年间,美洲和欧洲国家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并不得不为通胀带来的高物价买单。
张明:“戴高乐将军在执政的时候,他当时就屡次对美元的霸权表示批评,就说你美国的财政赤字你建立在我们其他国家血汗的基础上,后来马上美国就有一位高官,好像是当时的副国务卿就站出来说,他说我们承认,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是与美元贬值相关的问题是你们的问题,也就说他觉得自己站在一种道德的优势上。”
向松祚:“实际上当时欧洲政治家为什么有这个强烈的愿望要公开反对美元,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美元霸权货币这个一股独大的货币,对整个世界货币体系它是不稳定的,你必须要约束你的货币发行,少搞一点财政赤字,当然美国人不愿意这么干。”
美元霸权地位重振,货币战争从未停止
1974年的秋天,危机中的美国经济摇摇欲坠,数以百万计的失业者,在寒风中排队领取救助的面包,他们的国务卿基辛格,此时正在沙特出访,寻找重振美国的机会,基辛格和沙特王子的那次会谈,后来被证明是挽救了当时岌岌可危的美元霸权。
张明:“当时美元面临很大的贬值的压力时,美国和沙特达成了这样一个交易,就说沙特当时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国,沙特和其他的同盟国一些同意,将美元作为唯一的一种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从而能够提升美元的地位,美国承诺什么呢?美国承诺对这些国家提供安全保护。”
丁一凡:“石油是全球期货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一种商品,所以,而这个最大的商品只用美元交易,所以决定各个国家,要进口这个东西,你就要储备美元,因为你只有有美元你才能购买这个东西,所以因此,美元的需求量一下子就变得非常非常大,然后这样就某种程度上奠定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基辛格的策略,解了美国的燃眉之急,但是美元真正重新走上强盛之路,却是在十几年后的20世纪90年代。
张明:“支撑美元重新走强的根本是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在1990年代有一个突飞猛进的上升,那么这主要归功于我们IT技术的繁荣。”
1990年以来,美国的IT产业得以迅猛发展,技术力量远远超过当时的欧洲和日本,劳动生产率也进入了突飞猛进的上升期。
张明:“在那个阶段,克林顿政府在若干届美国政府里面算一个异类,他当时,他也控制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所以在,比如说在1997年在1998 年间,美国破天荒的实现一年的财政赢余,因为财政赤字的缩小也是推动美元走强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说这几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美元在1990年代中后期甚至在2000年这个年代一个前半期的一个走强。”
1991至2001年的十年间,美国进入了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期,年均增长率为3.4%,远高于日本的1.1%和欧盟的2.0%,通胀率降低至3%以下,实现了低通胀下的稳定增长。1991年起,美国重新夺回世界商品第一大出口国的交椅,到2001年,美国gdp占世界的比重增加至 32.5%,重新回到全球经济强国的霸主地位。
向松祚:“整个国力最强盛的时候,所以美元又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货币,从它的崛起到它的衰落,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起来以后,它的货币一定会是一个伟大的货币。”
不过,美元的这把头号交椅做的并不安稳,随着美国经济的重新走强,欧盟各国的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欧元从无到有,迅速成长起来,在1999年启动数日,兑美元汇率就上升至1欧元合1.18元的高位,到2004年,创下1欧元合1.36美元的新高,2006年,欧元兑美元(1.3395,-0.0089,-0.66%)汇率稳中有升,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占据了第二大货币的地位,成为美元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吴念鲁:“欧盟你看三亿多人口,它的贸易它的经济各方面那完全和美国可以平起平坐。”
向松祚:“美国的政治家,美国的学者有很大一部分他们是不愿意欧元诞生的。”
张明:“他是真正意识到欧元是一种威胁,是一种他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的威胁。”
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更多是把美元霸权看作了一个经济强国的符号,那么显然,经过几十年的沉浮,一个霸权货币所能带来的好处,已经被此时美国的政治家们了然于胸。
张明:“货币可以说是一个经济体的血液,那么就是说各个国家的货币能够在全球货币的体系中居于一种什么地位?那么就与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涨落有关系,而且他反过来也能够推动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在不同的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各国都在争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这又形成了一个货币领域的政治,当然当这种货币的争斗是以一种更加剧烈的方式爆发出来的时候,那么这就是以战争的形式来爆发出来。”
对于欧元异军突起的这个对手,美国的重视程度一开始就被提高到了战略高度。
丁一凡:“为什么美国会在2003年突然开始打伊拉克,就是当时萨达姆宣布,他当时就马上要把伊拉克的石油计价货币转换成欧元,所以说当时说美国出兵伊拉克可能有这个原因关系,那么后来随着伊朗宣布把他的石油的交易货币改为欧元之后,我们看到美国对伊朗的态度也明显的趋于强硬。”
美国丝毫不掩饰维护美元霸权地位的意图,围绕货币地位的明争暗斗,也从未停止过。
张明:“当时在2001年至2003年这个阶段,欧元是对美元是不断的升值,所以说到了2003年美国觉得有必要敲打敲打欧元,所以当时就利用科索沃冲突爆发之后,那么就把欧洲的局势给搅乱了,特别是中东的局势,那么影响了当时欧元区进一步东扩的步伐,那次战争爆发之后,那么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美元再次衰败,美元霸权如何演变?国际货币格局走向何方?
尽管200年发生的次贷危机,最终将美国带进了经济危机的泥潭,但是史学家们还是相信,美国的衰退实际上从2001年就开始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但是持续的繁荣也留下了后遗症,表现在企业投资过度,股市、楼市泡沫,战事频繁,债务膨胀等方面,这些都为美国后来的衰退埋下了伏笔。
丁一凡:“因为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经造过两个大的泡沫,一个就是所谓信息技术的泡沫,当时信息技术带动下,整个造成了一个很大的技术泡沫,然后这个技术泡沫在2000年、2001年破灭了,然后随之而取代的是房地产泡沫,然后房地产泡沫在2007年破灭了之后,就给这些外国投资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人们对美国资产对美国投资的信心就不太足了。”
从2001年以来,美国有两年失去了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一对外投资大国的桂冠,并且从最大权国变成了最大债务国。
丁一凡:“这一次,有跟越战非常相近的背景,就是说支撑美国政府来对付这些自己债务的一些能力没有,而没有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战争花了很多很多钱,而2003年美国发动了反恐战争以来,这个可以说开支无度。”
几年来,美国用于反恐战争的军费开支,已经超过了5万亿美元,筹集这笔巨额开支,美国人采用的仍然是向各国借贷的办法。
丁一凡:“这5万亿的开支对他来说非常非常大的一个东西,这么大的债务上哪去弥补钱,你看美国这次,美国政府为了救市讨论了半天,弄个8千亿美元的计划都拿不出来,他都不知道从哪去再借这么多钱去。”
2008年,一场最终危机全球的金融海啸到来的时候,美国的私人债务、公司债务、国家债务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50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几乎等于全球的生产总值,换句话说,全世界的人一起挣钱为美国人还债,才能改变目前美国巨额财政赤字的情况,今年3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试图力挽狂澜,抛出了 3000亿美元购买国债的救市政策,但是此举对于重振美国经济的作用,并没有被广泛看好。
丁一凡:“有点饮鸩止渴的意思,增加流动性就好比喝酒,流动性和液体是一个词,在英语里面,可能喝第一次他有些兴奋感,有个刺激感,但是你这个酒喝得越多,它的效果越少,他的刺激感越少,等到你喝醉了,你就精神忧郁了,然后经济大萧条,所以是一个词。”
到目前,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二战后的一半以上降至不足三分之一,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60%以上降至16%。美元的霸权的地位屡遭质疑。在经历了从强大到衰退,再强大的一个轮回之后,美元霸权的局面将会如何演变呢?
丁一凡:“他肯定会引起当年的问题,恶性通货膨胀的问题。”
记者:“你是指越战的时候?”
丁一凡:“对,就70年代的事情,这个东西,就可能我觉得某种程度上,70年代的阴影又会重来了。”
张明:“我觉得应该是一个衰落的开始,特别是当美联储开始直接购买美国国债以后,那么就更是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中长期内美元大幅贬值的风险很担忧,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他也极大的削弱了美元的竞争对手,欧元、英镑、日元所在国的实力,所以说现在来说在这个国际货币体系,诸多货币的选择中,没有一个好的坏的选择,而是一个坏与更坏的选择,这相对而言,这个美元可能还比欧元和日元会更好一些,所以说这就决定了美元的衰落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缓慢的过程。”
历史轮回的惊人巧合出现在了2009年3月,当年凯恩斯反对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提出了设立超主权货币的建议,这个建议在80年后得到重新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连发三篇文章,诠释凯恩斯理论,提议遭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强烈反对,但是却得到了来自欧盟,金砖四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认可。
张明:“未来就只有两个选择,第一是由区域货币来充当全球货币,那么这种构想下就主要是货币区,就是说欧元会继续做大,亚元区会呼之欲出,那么这两个货币区的成长都会挤占美元区的空间,所以说未来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元、欧元、亚元三足鼎立,那么再往后发展,就可能不排除有一种全球性的货币诞生。”
吴念鲁:“历史的必然,当然这个东西要斗争,而且这个斗争当中也可能是有妥协,总的趋势我觉得美国不可能永远作为世界货币霸权地位,那么迟早这个要被所谓我们叫多元化货币所取代,或者非主权国的货币所取代。”ddhw.cn
半小时观察:告诉你真正的货币战争
自打有了大规模的跨洋贸易,有了全球经济这个概念开始,对世界货币的争夺就没有停止过,从黄金白银到英镑再到美元,货币这只隐藏在身后的手一直在改写着世界,而与此同时,它本身也成为记录历史的一个另类符号。就拿美元的命运来说,它可谓成也战争,败也战争,这里的战争不只是枪林弹雨的战场,还包括大大小小无数看得见看不见的商战、贸易战、金融战甚至还有延续了几十年的冷战。在这些战争中,美国经济政治和军事地位几经起伏,美元也走过了几番风雨。
是世界选择了美元,还是少数几个人书写了美元的剧本?看看美元背后的推手,显然这个货币的盛衰不是在密室里商量构思出来的。如果用阴谋论的眼光看待美元的命运玄机,那只是捏造而不是创造,我们也就无法正确解读货币战争的真实意义,无从为未来世界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建立一种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但更重要的力量来自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当经济版图从一家独大走向群雄逐鹿,当国际贸易串联起全球大市场,当国际资本仅仅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跨越国境的时候,世界需要一种更可靠更安全更公正,不为哪个国家所左右的信用保证。虽然,眼下谁也无法预估这样的货币究竟会在哪一天诞生,它到底会叫什么名字,但只要世界经济仍然朝着全球化的方面迈进,它总会有取代美元的时候。时势造英雄,时势也会造就一个新的世界货币。
第三
货币战争之美元如何阻击日元国际化
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曾努力让日元走向世界,然而,日元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却充满了坎坷,直到今天也没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储备货币。今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曾经的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以制造业起步,靠着贸易顺差积累下巨额外汇储备。那么,日元国际化的挫折,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世界出现美元、日元、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发展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已经是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盟军最高司令部为战后日本制定的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彻底摧毁了日本的经济。转机来自于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第13—2号法案,决定帮助日本加快其经济复苏的脚步,2个月后,一名来自芝加哥的银行家约瑟夫·道奇来到日本,帮助日本建立一种强有力的货币政策体系,道奇在使不断下挫的日元兑美元的汇率稳定下来之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将日元的价值与黄金挂钩,进一步将汇率稳定在360日元兑换1美元,同时,他还帮助日本政府实现了预算平衡。
日本经济稳定之后,爆发于1951年的朝鲜战争,给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带来了机会,1950年到1960年,仅美国累计向日本订货就高达600亿美元,这些订单也迅速刺激日本经济的复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美国制造的一些需求给日本,所以日本很快就借着这些东西发展起来。”
1955年之后的18年里,日本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发展,索尼、日立、东芝等一大批电子企业从模仿到创新,把产品行销到全球各个市场,在美国的扶持下,1985年,日本GDP超过1.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三分之一,出口总额42万亿日元左右,其中对美国出口额为568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312亿美元,同年,日本外汇储备也达到279亿美元。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它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资产怎么处理,当时候日本就希望购买一些美国的一些资产,而且美国资产在贬值,它也很担心。”
就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同时,美元已经占据了全球货币的霸权地位,然而这个霸主却给日本经济带来多次的伤害,美国利用霸权地位增发货币,把自己的战争开支以及经济危机的成本向全球摊派,不仅造成日本巨额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同时更打击了日本企业。根据统计,1960、1968、1971、1973年四次美元危机,仅后两次就分别贬值7.89%和10%。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这种困难使得它会去考虑我这个货币,如果说是能够国际化的话,那么这些汇率的风险可以基本上加以锁定。”
放眼全球,美元已经实现货币霸权,同样是出口大国的西德已经开始货币国际化的进程,最高时西德马克占国际总储备货币18%的比例,成为继美元之外的主要货币。1978年12月,日本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1985年,日本贸易总额高达 3052亿美元,日元不断升值,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也达到8%,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日本外汇审议局于1985年发表了《关于日元的国际化》等一系列官方文件或协议,正式推进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挑战美元霸权。
丁建平:“国际化最大的好处就是把风险给人家,安全给自己,因为企业都用自己的货币,它不存在风险了,没有兑换了,然后兑换风险都给人家,兑换多,风险多。”
前景虽然如此美好,但日元国际化还面临一个重大困难,日本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每天大把收进美元,把日元花出去的机会并不多。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日本利用资金雄厚的优势,开始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大量贷款日元,1972—1982年,日本对东盟五国的直接投资总计为 101.66亿美元,1960—1978年,日本向东南亚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总额为35亿美元,而在中国,北京地铁一号线、北京首都机场、武汉长江二桥等项目建设中都使用了日元贷款,靠着这些贷款和援助,日元在亚洲国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
连平:“一个就是要扩大日元在国际交易当中的比例,这个国际交易包括很多方面,包括就是像贸易支付结算,包括金融交易当中,这些比例要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第二就是要使日元能够成为东亚的核心货币。”
1990年,在日本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为8.0%,虽然仍大大低于美国的50.6%,也低于德国马克的16.8%,但却超过了英镑3.0%的1倍以上。1989年4月,在全世界外汇交易中,日元的比重为13.5%,与德国马克持平,仅次于美国的45.0%,高于英镑的7.5%和瑞士法郎的5.0%。由于在日元国际地位上升的过程中美元的国际地位相对下降,所以,世界就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开始发展的趋势。
90年代后,日元国际化出现停滞和倒退局面
1985年前后,做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进行日元国际化时,也引发了美国的不安,日美贸易摩擦逐年加剧,美国制造业在日本的出口攻势下节节败退,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增加,1987年超过500亿美元。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却在巨大压力下运行,1984年贸易逆差达到1090亿美元,财政赤字也在1984年达到近1000亿美元。最终,当日本的出口开始威胁到美国引以为豪的高技术产业时,美国终于忍无可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大有气吞美国之势,然后美国的舆论都在喊日本狼来了。”
1983年10月,美元对日元开始初次交锋,美国财政部部长唐纳德·里甘致函日本大藏省大臣竹下登时指出:“由于日元低估,以及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在美国国内形成了强大的批判浪潮和保护主义的巨大压力,如果希望美国政府尽力防止那些试图把日本的产品和服务赶出美国市场的行动的话,那么,日本有必要在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日元的国际化上采取强有力的大胆的步骤”。但是日本方面却认为,日元贬值、美元升值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非是日方的“人为操作”,而是美国的高利率政策。1983年11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就曾对来访的里根总统说,“美元因为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的影响而变的非常强盛,希望美国方面在降低利率上多做努力”,这种礼貌语言下的交锋,也表明日本并不愿看到日元升值。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当时美国它就说,我就贬,让你日元升,美国的资产就不断的在贬值。”
1985年9月,应里根政府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的邀请,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五国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会议达成了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下调的决议,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这场逼迫日元升值的协议,顺利的让美国人都想不到。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回忆说:最令人吃惊的是当时日本的大藏大臣竹下登,主动提出允许日元升值 10%以上,这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甚至竹下登在表示愿意协助美元贬值时,还大度的说:“贬值20%,没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日本做出如此大的让步呢,前日本银行行长天丰雄后来解释说,“日本政府对当时美国日益上升的保护主义感到惊慌,准备接受一次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以缓解对美贸易关系。”
广场协议后,日元拉开了不断升值的序幕,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日元兑美元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日本经济的规模已经快要接近美国经济的规模了,因为它汇率大幅度升值,按照日元汇率折算成美元的话,它大概占到美国经济的四分之三,而在这个之前,86年的时候它还不到50%,那么对日本来讲也有一种鼓舞的作用。”
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虽然消弱了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但日元能够兑换更多的美元,也让日本的财富大幅增长,于是,日本拉开了对美国资产的收购潮,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更重要的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到八十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连平:“日本出口的支付结算它占的比重达到了42.8%,从原来不到1%一下子达到了42.8%,在这个各国官方储备中间比重达到了8%,这是90年的数字。”
日元升值也带来国内房价和股价的飙升,1985年,东京的商业地价指数为120.1,到1988年就暴涨到了334.2,在短短的3年间暴涨了近两倍,其中中央区地价上涨了3倍。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制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在股市,1985年,日经平均股指只有14000点左右,但到1989年12月,已经达到38900点。地产和股市双重泡沫的压力下,日本银行开始不断降低利率。
丁一凡:“让它的利率要低于美国的利率,这样的话人家就有利益,去买美元去卖日元,这样日元压力就小一点。”
银行利率不断下降,虽然降低了国际热钱的涌入,但利率下降和日元升值,却给日本出口企业带来成本的上升、竞争力下降的困境,广场协议后十年中日本汽车工业出口下降了20%。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日本企业开始纷纷向外转移,1985年海外生产比率仅为3%,1999年就增至14%。经济危机开始爆发。
连平:“因为过度的升值之后,导致全球很多持有日元资产的这些投资者发现日元这样大幅度的升值,那未来一定是要贬值的,所以就纷纷开始抛售日元资产,导致日元大幅度的贬值。”
随后的10年里,日本经济陷入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1990-1996年,日本破产企业年均高达14000家左右。有统计显示,日本因股市和房地产暴跌而造成的损失达6万亿美元。同时,日本的银行也损失惨重,不少银行甚至倒闭,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银行厅公布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高达50 万亿日元。而大批日本企业难以应对资金困局,不得不把以往购买的美国资产廉价出售。
连平:“从93年一直到现在大概16年间,它的平均经济增长的速度在1%左右的时候是负增长,有的时候可能有2%的增长,但是大致平均下来就是在1%左右,所以经济比较低迷。”
90年代以后,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及长期经济停滞的影响,在日本经济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遭受挫折的情况下,日元国际化也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的局面。日本学者吉川元忠在《金融战败》一书中悲哀地写道:“太平盛世中,谁能意识到战争已经打响?若是真枪实弹的战争,谁也不会将自己的利益亲手送给敌对一方,而在人们看不到摸不到的无形战争中,往往败就败在心甘情愿将自己大好河山拱手送给对方还浑然不知,这样的战败更惨更痛。”
日本的选择导致日元国际化进展遭遇挫折
就在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时候,1997年,一场席卷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再次爆发,这场危机中,日本本来有机会稳定日元的汇率,树立东南亚国家对日元的信心,然而,日本却选择了逃避。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这是日本当中扮演了很不好的角色,日本在东南亚资金全抽回,东南亚不稳,我抽回资金,抽回资金的时候日元也贬值,贬得比东南亚还厉害,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当中,东南亚对日元贬值是群起而攻之的。”
东南亚作为日元全球化最重要的市场,然而日本的表现失去了这些国家的信任。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一部分国家在外汇制度方面已开始放弃盯住美元随美元浮动的做法,转向了浮动汇率制。各国又都在摸索新的通货体系,并有可能选择盯住货币篮子,随一揽子货币汇率浮动的办法。在货币篮子制度下,由于亚洲各国货币的汇率将随美元、德国马克和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一起浮动,从而就为日元发挥基轴货币的机能创造了条件。
1998年5月,在加拿大举行的APEC财政部长会议上,前大藏大臣松永在发言中提出了“采取紧急措施,进一步促进日元国际性运用”问题;随后,大藏省又提出了《关于推进日元国际化的政策措施》。以此为契机,日元国际化再次成了日本政府的政策课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货币国际化的这些设想,那么日本很想在抓住,这个有利的机会能够使得他日元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迅速的登上一个国际货币的一个地位,稳固他在东亚地区的地位,成为东亚地区的核心货币,把你其他国家的货币能够置于他的地位之下。”
为了扩大日元的影响力,日本再次开始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贷款,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加大日元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丁建平:“它要弥补东南亚对它的不信任,采取一个大量贷款,就是日本说你东南亚对我出口的,对我进口的,我全拿日元给你,给你融资,前提是用日元,当时是有效一阵子,但是日元波动又太厉害,人家还是不愿意使用。”
2005年,日本持有美国国债超过了世界各国持有总额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大国,然而,日元的国际化进展却并不成功。
丁建平:“日本的国际化推行了半天,它在国际的金融市场上用日元,金融资产用日元标价,只是一直保持在7%左右,很低的,7%可以忽略不计。”
半小时观察:前车之鉴 后车之覆
三十年前的日本经济和今天的中国经济有几分想像,日本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境外,日本的GDP年均增速高达9%,日资的金融机构纷纷跨入全球十强之列,当时也有很多人乐观预测,日本会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然而,三十年过去了,曾经踌躇满志的日本却深陷经济低迷的困境难以自拔。漫长的衰退期使它的GDP总量至今只有美国的40%,日经指数在2007年重上高峰时也只有1989年最高水平的46%。与此同时,日本金融机构也纷纷退出世界十大银行之列。ddhw.cn
日本的经济大起大落,日元的命运跌宕起伏,固然与本国宏观货币政策连续失误有关,与美国施加的外部压力有关,但更与日本自身的决心和目标有关。在几次日美贸易摩擦中,日本总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退让妥协,以为息事宁人,暂时缓解了争端,却为日后长期衰退埋下了伏笔。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日元跟风贬值,以为能挡住热钱狙击,保护资产安全,却失去了东南亚国家的信任。日元这段并不完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围绕世界货币背后,是国与国的全方位较量。除了拥有财富和梦想,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更重要的还得看这个国家是否敢于面对压力?是否敢于承受风险?是否敢于承担起巨大的责任?
这段经历对现在的中国来说,充满了值得深思的教训。当我们不仅有信心而且有能力回答刚才的几个问题时候,我们对国际金融市场就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ddhw.cn 瑞士银行 秘密快要失守
在本次20国集团领导人伦敦金融峰会上,瑞士等几个被称为“避税天堂”的国家压力很大,部分国家已经开始松动银行保密法。对西方第一个制定银行保密法的瑞士来说,其秘密也许很快就要失守。
保密法造就铁嘴铜牙
所谓瑞士银行,其实是瑞士的银行统称。其中,瑞银集团、苏黎世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是最有代表性的。瑞士银行存放着世界1/4的个人财富,这里的职员能有幸接触到各国政要、商界巨子和演艺明星。原因是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非常严格。
“银行保密法”规定,瑞士银行一律实行密码制,为储户绝对保密。银行办理秘密存款业务的只限于2至3名高级职员,禁止其他工作人员插手过问。对于泄漏存款机密的人的惩罚也非常严厉,监禁6个月和罚款2万瑞士法郎或更重的处罚。该法还规定,任何外国人和外国政府,甚至包括瑞士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法院等,都无权干涉、调查和处理任何个人在瑞士银行的存款,除非有证据证明该存款人有犯罪行为。
也就是说,当你踏入银行的那刻起,你与银行发生的一切行为都是你的秘密,哪怕你最终没有开户。如果你取消了在这里的账户,你的一切信息仍然是个谜。瑞士银行的工作人员具有高度保密性,他们的工作几近特工。美国《新闻周刊》曾报道过一份瑞士银行 2006年的文件,文件提醒其银行工作人员,在所住宾馆的桌面上要保持不留痕迹,出入境时不得携带与客户有关的文件。同时,文件还警告他们,就算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发现,也首先要做到保护银行机密。
3月4日,瑞银集团全球财富管理部门首席财务官布兰森(左二)接受了美国参议院调查小组有关美国人逃税问题的质询。听证会上,他拒绝把旗下数以万计美国客户的名单提供给美国政府
曾经开启匿名账户
但有些神秘客户对瑞士银行的保密工作仍旧不满意,他们希望自己跟银行的交往更保密些,于是瑞士银行还出现过匿名存款的状况。不过,1987年以后,匿名账户就消失了。
即便客户再敏感,瑞士银行也要求职员“了解你的客户”,即必须确认每个开户客人的身份及经济上的合法性。为了杜绝成为世界黑钱存储地,瑞士的各家银行都自设严格的、国际上承认的身份认证条规。就算你是某个国家元首,你的名字也不能为空,可以用号码代替。当然,这些内容只有银行内部的极少部分人知道,银行对号码账号和其他账号客户使用同样的银行保密制度。
当然,如果储户涉及毒品走私和贩卖武器等严重的犯罪行为,瑞士银行还是会为法律大开大门。如果因为遗产或离婚需要进行法律程序,保密法依旧为储户保密。原告首先要出示账户是否存在的证据,只有证据认定后,法院才能动用银行的某些数据,但还是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储户的机密。
在税务欺诈的案件中,法庭可以破除银行保密制度,并且能配合外国政府的请求提供司法协助。但如果只是简单的逃税行为,则不提供司法协助,因为瑞士的税收体系基于自行申报的原则。
助长各类犯罪问题
长期以来,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一直饱受争议。例如,瑞士银行曾经接受纳粹德国进行黄金交易。“二战”结束后,广大受害国强烈要求德国归还掠夺的财宝,包括安全存放于瑞士银行的大批财富。迫于压力,瑞士银行不得不公开了自己的资产内容。这也是瑞士银行自创立以来第一次被迫公布资产内容。同时,瑞士银行战后拒绝归还被迫害的犹太人存款,一些阵亡者的家属甚至对瑞士银行深怀敌意。
这种失去伦理道德的指责,还包括瑞士银行曾吸纳了阿根廷前总统梅内姆和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等来路不明的钱,以及在“9·11”事件发生后,瑞士银行中发现多个恐怖嫌疑分子开设的账户。
据统计,如今全世界7万亿美元离岸财富中有1/3存放于瑞士银行。瑞士金融服务业对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是12.5%。富人隐藏财产势必造成偷税漏税现象,瑞士银行也因此被指责为“避税天堂”之一。
2000年,瑞士曾做过一个民意调查,1/3的人认为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只为富人和奸商提供好处,10%的人希望彻底废除该制度。他们认为,偷税漏税已经不是简单的财政问题,而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瑞士最大银行瑞银(UBS)在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
秘密不保地位不保
金融危机让瑞士银行遮挡富人逃税的事更加公开化。美国和欧洲为保证税收收入,开始向瑞士的银行保密法施加压力。美国先以瑞银集团帮助美国富人逃税为由,把这个瑞士最大的银行告上法庭。瑞银不但交了巨额罚金,还破天荒地提供了250余名客户的名单。随后,法国、德国又威胁要把瑞士放到经合组织制定的“黑名单”里,以此要求瑞士提供更多的银行信息。
在重重压力下,瑞士联邦政府于3月13日宣布,接受经合组织2005年税收协定的第26条规定,扩大与外国税务部门的银行信息交换。瑞士银行的让步和松动,让人们看到了其秘密即将要失守的尴尬。
据报道,由于害怕被美国政府追究逃税,瑞士银行一些大客户已提走了大量款项。瑞士银行最近发布的公告显示,仅2008年第四季度,客户就从该银行撤资858亿瑞士法郎,整个2008年,客户从其“全球财富管理业务”中总共取走1005亿美元,相当于被管理资产的8%。另外还有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损失。瑞士银行业去年损失了近1/4存款。
有关专家认为,瑞士银行保密法一旦不保,将会出现大量资金转存其他国家的现象,银行业对瑞士GDP的贡献率也将下降到6%~7%。那时,瑞士的经济形势也会急转直下。
“避税天堂”法律很宽松
传统的“避税天堂”多指瑞士、列支敦士登、卢森堡、百慕大群岛、巴哈马群岛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等43个国家或地区,其中位于欧洲地区的有瑞士、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卢森堡、安道尔、摩纳哥等国。全球50%的资金经这些“避税天堂”中转。其中,维尔京群岛是目前全世界所有能自由进行公司注册的避税港中,要求最低,监管力度最小的。在那里,设立注册资本在5万美元以下的公司,最低注册费仅为300美元,加上牌照费、手续费,当地政府总共收取980美元,此后每年只要交600美元的营业执照续费即可。
在与世界金融机构的合作过程中,摩纳哥、列支敦士登和安道尔被称为不合作避税地,原因是他们在情报交换方面进展缓慢。在“避税天堂”国家中,欧洲金融机构最爱选择英属泽西群岛,是因为这里的法律制度相对宽松,这里为225家银行和820家投资基金公司提供了庇护。百慕大群岛被视为处理保险及再保险业务的最佳地区之一,是家族企业的最佳管理地点之一。中美洲的巴拿马目前拥有数百家银行和数千家注册公司,因为这里能迅速注册公司,免去了企业主对其行为不符合国际法规定的担心。
第四 欧元为何没能打败美元占据霸权地位?
(主编:卢小波 记者:刘莹 摄像:樊金峰、沈焱、刘勋)
继续我们货币战争的报道。今天让我们关注世界几种主要货币中最年轻的欧元。从1999年诞生至今,欧元仅仅只有10岁。但它已经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目前已有16个国家加入到了欧元区,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欧元作为储备货币之一。欧元的崛起对于美元的霸权地位会形成怎样的挑战呢?
《罗马条约》树立了欧洲货币一体化历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二战结束之后,欧洲大陆已经是满目疮痍,战争期间巨额的军费开支,使欧洲各国债台高筑,背负了上百亿美元的赤字,工业生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失去工作,短时期内几乎看不到经济复苏的迹象。
孙杰:“欧洲在二战中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那么它当时在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当中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这样一个地位。”
而在此之前的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尔什州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元已经确立了作为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为了谋求扩张,1947年,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开始实施所谓的“欧洲复兴计划”,名为复兴欧洲,实则控制西欧,马歇尔的主张一推出,就被形容为“如同抛给正在下沉人们的救生圈”。根据这个计划,从1948年至1952年,英国、爱尔兰、丹麦等西欧国家得到来自美国的借款高达131.5亿美元。
吴念鲁:“所谓叫恢复经济,这一系列的动作我觉得跟美国全球的一个战略上的一个霸权分不开。”
通过马歇尔计划,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经达到了战前水平,到1952年,英国、法国、意大利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13%、29%和48%,西德的工业生产1952年增长为115%。
与此同时,战争的惨痛经历使欧洲各国逐渐认识到,只有走联合的道路,欧洲才能远离战争的泥沼,经济发展壮大。
孙杰:“由于他们之间的贸易的逐渐的发展,那么又是欧洲的关税同盟,关税同盟以后又开始变成经济同盟,经济同盟完了以后,最后才走到货币同盟。”
而要让欧洲真正联合起来,关键在于法国和德国的和解,实现两国工业联合。1950年4月,法国的一位叫莫内的公民起草了一个后来被称之为“舒曼计划”的欧洲煤钢联营计划,该计划指出,“法国政府建议将法德两国的煤和钢的全部生产置于同一国际组织的领导之下,并使该组织向欧洲其他国家持开放态度,允许欧洲其他国家参加。”这一计划得到了当时的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支持。1951年4月18日,在美国的支持下,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条约确定共同体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煤钢单一共同市场,取消关税限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实施干预。
向松祚:“这个是欧洲贸易和经济一体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起点。”
1955年6月1日,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六国外长在意大利墨西拿举行会议,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被誉为欧元之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就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1955—1956年,我正在伦敦学习,恰逢欧洲决定建立共同市场建立之际,我想这是一种正确的直觉——既然各国在贸易方面一体化,建立自由的共同市场,为何又在货币问题上分而治之?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我开始思考最优货币配置这个问题,一两年之后,我产生了最优货币区的想法,并尝试着发展这个理论。”
1957年3月25日,全罗马的教堂敲响了钟声,欧洲煤钢共同体6国的政府代表走进罗马市政厅,签署了《罗马条约》,该条约第二条就提出要“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树立了欧洲货币一体化历史上第一个里程碑,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
这边是欧洲为了对抗强势的美元在苦苦摸索,而另一边美国想要称霸的雄心却无所遮拦,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为了支付高达2500亿美元的军费,美国所有的印钞机开足马力。
向松祚:“越南战争,美元货币非常的扩张,货币政策极度的扩张滥发货币,滥发货币使得欧洲积累了大量的美元钞票。”
滥发货币,造成美元大幅贬值,让欧洲这些国家承受了巨大损失,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建立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建立,使成员国实现了“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从而促使各参加国经济发展,同时,欧共体成立时还许下了建立单一的共同货币的愿望,以反抗美元霸权。
欧元,30年的“孕育”历程
1969年3月,欧共体海牙会议上,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维尔纳发出欧洲货币融合的倡议,建立欧盟货币联盟的构想由此萌发,这被视为通向欧元道路的第一座里程碑。
也正是在这一年,欧元之父蒙代尔撰写了《欧洲货币案例分析》、《欧洲货币规划》,更加明确的表达了建立共同货币的主张。
蒙代尔:“我们(我以及欧共体)几乎是同步展开了这种思路,开始设想一种共同货币,我的规划被广泛地讨论,1970年,欧洲委员会邀请我到他们那里去,讨论施行欧洲共同货币的不同方法。”
为了了解人们对共同货币的看法,是从这时开始,蒙代尔的脚步遍及欧洲大陆各个国家。
蒙代尔:“我当时走访了很多中央银行,谈论这件事情,我去过荷兰央行,他们说,谁需要这种欧洲货币?!我们已经有了美元!”
虽然遭到了不少类似的冷遇,但仍有国家对蒙代尔的观点很感兴趣,在法国曾有人做过这样的测算:如果一个旅行者拿着100法郎从巴黎出发去欧洲各国旅行,每到一个国家就换一次当地货币,在旅行过程中,假设一分钱都不花,当他回到巴黎的时候,口袋里就只剩下不到50法郎——仅仅是换汇就让这个旅行者损失超过一半,因此,法国人热衷于蒙代尔建立共同货币的主张。
蒙代尔:“我走之后(离开法国之后),法国的一个领导人还给我打过电话,这就是后来1979年当选法国总理的雷蒙·巴尔,他说,告诉我,蒙代尔教授,告诉我,假设我们有了这样一个欧洲货币统一的政治协议,你认为(货币统一)过多久才可以真正实现?我说:哦,你知道,创造货币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你得就很多不同的事情做出决定,想出一些解决办法,我想,推出这种货币至少需要3个星期的时间,雷蒙·巴尔笑了。”
然而,蒙代尔当年表达的“三个星期可以推出欧元”的言论,后来被证实不是三周,而是整整30年。
蒙代尔:“为什么欧元推出花费的时间不是3周、不是3年,而是30年,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花了20年的时间才在政治上达成了协议。”
此时,西德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西德马克也成为世界主要的货币,法国经济也是迅猛发展,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利益和动机,使得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很难达成一致。
1971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使欧共体各国货币汇率剧烈波动,迫使欧共体采取浮动汇率制,而欧洲历史上汇率浮动带来的恶性通胀尤其让德国深恶痛绝。
向松祚:“当时德国恶性通胀到达一个程度,就是这个通胀率,已经是就是物价上升那个速度,每天可以达到百分之几万,你拿到工资以后,你必须要跑步,以你最快的速度,比刘翔那个速度还要快,你要跑到米店去买米,否则你到那,那个价格它已经变了。”
为了回避浮动汇率所带来的危害,1972年,欧共体部长理事会决定,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对美元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为2.25%,而欧共体各国货币间的波幅为1.125%,即“蛇形浮动机制”。
孙杰:“但是真正在发展过程中,各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宏观政策之间的差距,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的差距,那么就导致这种固定汇率维持出现问题。”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接连贬值,在美国的煽动和支持下,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地区的战争一发不可收拾,石油价格一夜之间提高了几倍,从而导致了二战以后,影响最大、持续时间在最长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西方各国深受打击、无法自拔,意大利、英国、爱尔兰、法国纷纷退出“蛇形浮动机制”。
蒙代尔:“引进了浮动汇率制之后,每个国家都花费了大量时间达成不同国家之间的共同协作,因此,他们想试着调和不同国家,实现一种共同货币。”
实现共同货币的设想再一次被提了出来,1978年7月,时任法国总统德斯坦和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在欧共体首脑会议上,联合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建议,在法、德两国的推动下,法国、意大利等欧共体8个成员国达成了协议,决定于1979年建立“欧洲货币体系”,这个货币体系的建立以摆脱对美元的过分依赖,削弱美元在欧洲货币市场上的作用。
然而,欧洲货币体系运行十年来,由于德国马克的强势,整个欧共体实质上成为了马克区,德国中央银行实际上相当于欧洲的央行,欧洲货币体系内在的缺陷使得实现单一货币联盟的设想又摆在大家面前。
1989年底,时任欧共体主席德洛尔提出了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计划。
蒙代尔:“1989年,德洛尔制定《德洛尔计划》,为欧洲货币联盟做出了贡献,是„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之父‟,在他做出的计划中,欧洲货币这种新货币将会取代各种国家货币。”
也就在这个时候,1990年10月3日0时,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因此改变。
吴念鲁:“但是情况有点变化,变化在哪儿呢?当时东德和西德突然统一,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西德是5000多万人口东德是2000多万人口,3000万人口不到,一统一以后8000万人口,而法国当时6000万人口,比德国多,我人比你多我地方可能还比你大,但是现在一来一统一以后,情况就变了,因此当时法国当然有点想打退堂鼓,这边德国也想不干,我现在我有8000多万人口,我给你干我不一定有更多,原来的想象好处,但是后来这两个,我所谓政治家,他有一种想法就如果这个时候,不采取欧元,不统一又没有机会了,另外如果说这个不采取欧元的话,那么你要,永远这个货币的霸主地位被美元掌握,永远你得屈服于美元,屈服于美元,而且欧洲要一个声音说话,在政治上、经济上一个声音说话更不可能,如果你货币统一以后,你可以更好的一个声音说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克服了种种的不同的意见,但最终一致,这个把欧元推出来了。”
蒙代尔:“当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前往其它国家询问是否同意德国重新统一时,科尔做出的许诺是,如若德国统一,他将带领德国加入欧洲货币、政治同盟。”
政治格局的改变也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聚集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欧共体12国首脑签定了欧洲货币联盟的纲领性文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成立了。
蒙代尔:“很快,在荷兰签定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国家都同意实行欧洲共同货币,并对未来的欧洲政治联盟表示同意,这就是著名的1991《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实行欧洲共同货币)设定了最后期限——最早1997年,最迟不能超过1999年,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约。”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实现单一货币作了这样安排,最早1997年1月、最晚将于1999年1月1日,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
向松祚:“实际上当时欧洲政治家为什么有这个强烈的愿望要推出欧元,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美元霸权货币这个一股独大的货币,对整个世界货币体系它是不稳定的。”
欧元的提出迎来了一些政治家们的拥护,大家在竭力推动共同货币的推出,但更多的政治家却在迟疑。
蒙代尔:“如果没有欧元,他们可以继续保有自己的货币,他们可以让本国货币贬值,产生通货膨胀,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有所帮助,但现在他们却不能这么做了,所以他们不喜欢。”
就在这个艰难时刻,“欧元之父”蒙代尔四处奔走的步伐更加频繁。
蒙代尔:“在这段时间里,我跟很多领袖、金融界人士、央行人士都进行过交谈。”
尽管欧洲单一货币已经明确命名为“欧元”,但最终何时推出仍旧没有达成一个最终协议,1995年,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三国的元首在西班牙的巴伦西亚聚首,然而会谈中,各个国家却是各怀心事。
蒙代尔:“后来当选欧盟委员会主席的意大利总理普罗迪来到巴伦西亚,想劝说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德国人、法国人放缓建立货币联盟的步伐,把1999年这个最后期限推迟,推迟到2001、2002,因为意大利需要更多的时间做准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你一旦推迟了,你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它,整个计划最终可能赴之东流,西班牙总理说这当然不行,我们西班牙得抓住这个机会在1999年加入货币联盟组织,我们不想推迟。”
几经波折,1996年12月,欧盟首脑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会议,最终敲定,1999年1月1日为欧洲货币联盟起始的日期,欧洲统一货币欧元也将在这一天投入使用,1998年5月2日欧盟确定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牙和芬兰11国为欧元创始国。1999年1月1日,欧元在经历了30年的痛苦孕育后,破茧而出。
而蒙代尔由于在30多年在《最优货币区理论》一文中,率先提出共同货币理念,摘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蒙代尔:“我们在我意大利家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庆祝,我在意大利买了一个城堡,从一个天主教堂手里买来的,我得知了这个消息,所以,我们大大庆祝了一番。”
欧元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货币,成为美元最强的竞争对手
欧元诞生后,欧洲人的庆祝还没有结束,各种言论便纷纷掷来。“欧元存在的时间不会太久”,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给出了这样的论调;诺贝尔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是同样的预测;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则说得更加直白:“欧元是个„病态的早产儿‟”。美国甚至发出了威胁的声音。
向松祚:“就是那个《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就是现在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就是NBER的主席,这个人叫马丁菲尔德斯坦,这个马丁菲尔德斯坦在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而且他担任过里根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他写一篇文章说什么,他说,这个题目就是这么说,就说欧元必将将欧洲再次拖入战争,这个言下之意就是你们不要搞,你们搞以后会带来灾难。”
蒙代尔:“很多美国人不喜欢欧元,甚至说很多经济学家,大家预测(推行欧元)不会发生,即使弗里德曼也预测不会发生。”
然而正是在质疑声音中,欧元却迅速的成长起来,在1999年启动数日,兑美元汇率就上升至1欧元合1.18元的高位,到2004年,创下1欧元合1.36美元的新高,2006年,欧元兑美元(1.3164,-0.0078,-0.59%)汇率稳中有升,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占据了第二大货币的地位。
吴念鲁:“欧盟三亿多人口,欧盟整个的经济,它的GDP差不多和美国抗衡可能差一点,就差不多,另外它的贸易它的经济各方面那完全和美国可以平起平坐。”
张明:“他是真正意识到欧元是一种威胁,是一种他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的威胁。”
欧元异军突起,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可不会手软。
张明:“当时在2001年至2003年这个阶段,欧元是对美元是不断的升值,所以说到了2003年美国觉得有必要敲打敲打欧元,所以当时就利用科索沃冲突爆发之后,那么就把欧洲的局势给搅乱了,特别是中东的局势,那么影响了当时欧元区进一步东扩的步伐,那次战争爆发之后,那么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来自美国的打压使欧元区产生波动,欧元也未能撼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
孙杰:“我在欧洲买一些东西,我去之前我是在国内换好欧元了,这时候我觉得欧元是国际货币了,跟美元一样了,那么我到欧洲去花欧元去买完东西,有些东西就要退税,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当时我觉得非常地,给我一个小小的一个震惊,退税的时候给我,我想理所当然的应该给我欧元,但是他退给我的是美元,当时我就想,为什么?潜台词就是我还是承认美元是国际货币,欧元不是。”
虽然欧元区推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欧元区各个国家却实行了各自独立的财政政策,长期以来欧元区也没有发行债券。
余翔:“任何一种货币,他要想真正便强走向国际他必须是财政货币跟货币,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共同支撑,现在就是说(欧元)成为一个跛脚的。”
蒙代尔:“欧元资本市场的发育还很不完全——没有欧元债券,无欧洲政府,欧盟又不发债券,这就不像美国政府,拥有很大规模的国债,欧盟没有国债,每个主权国家各自发行自己的国债,同样,欧盟还没有国库券,没有欧元区统一发行的欧洲国库券,虽然有德国国库券、法国国库券、意大利国库券,但都不足以与美国国库券抗衡。”
张明:“对,他只有统一央行没有统一的财政部,那么这一次,从对次贷危机爆发的救援来看,这也是欧洲比美国差的一个根本原因,这个危机不但爆发,美国可以同时实施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都是对欧元区国家而言,就因为他们是各自为政的,他们可以统一降息,但是他们迄今为止没有达成一个跨区域的一个财政刺激方案。”
为了使欧元能够与美元抗衡,蒙代尔也曾做过努力。
蒙代尔:“我鼓励过欧洲人去发行债券,发行欧元区债券、发行欧元区国库券,只是这么做需要经过成员国的同意,而成员国们却不同意,它们还没决定是否这么做。”
欧元区发行债券,意味着欧元区将出现一个统一的债券,然而,长期以来,德国、法国、意大利都各自拥有大量的本国债券,他们不愿意轻言放弃。蒙代尔告诉记者,除了打破分割的财政政策,积极发行债券,加重欧元区与美国抗衡的另外一个砝码就是英镑。这个欧洲大陆历史最重要的货币,到目前为止还游离于欧元区之外。
孙杰:“英国是欧洲不可忽略的国家,不管是历史、文化、传统上还是从人的心理上还是从金融发展程度上,从各个角度,你谈欧洲,你离不开英国,那么在今天,英国没有加入欧元区,那么显然欧元的发展它还是有很大的一个欠缺的地方。”
蒙代尔:“英国如果最初加入的话会很好,而现在欧元的波动幅度这么大,英国再想加入反而更难了,如果英国之前就加入了(欧盟),那么欧元就会更加坚挺,因为这样的话,欧元区GDP将会达到约1.55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45万亿美元几乎持平,那么整个版图就改变了,欧洲变得更加重要。”
尽管没能撼动美元的霸主地位,但欧元已经毫无疑问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货币,成为美元最强的竞争对手。
蒙代尔:“今年是欧元自1999年诞生以来的第10周年,如果你去看看欧元价格的稳定性,你会发现惊人的财富增长和一个更加有效的市场,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在所有事物上,我们都看出了全球化倾向,而全球化其中一项就是钱的全球化,世界经济需要世界货币。”
半小时观察:经济全球化需要世界货币
欧元诞生至今只有十年,和使用了几百年的英镑、美元相比,今天还显得有些稚嫩,可是很多人都认为,欧洲大陆国家创造出来的这个货币新贵,正是未来世界货币的先行者,对它寄予了无限希望。
不过,当我们站在欧元之上憧憬着未来的时候,更应该看到欧元前世今生所经历的复杂而漫长的历程。孵育欧元的欧洲,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经济联合、政治联盟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半个多世纪,欧洲一体化的概念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心理层面深深扎根。即便如此,欧元的产生也经过了长期准备,从1969年维尔纳计划提出,到1999年欧元诞生,中间整整三十年的艰难探索和磨合,远远超过欧元之父蒙代尔的想象。更重要的是,欧盟各成员国在这个过程中的宏观经济目标、实际经济指标、经济运行周期都在逐渐趋于一致,各国维持了比较稳定的财政状况和比较充裕的外汇储备,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为欧元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创造欧元的并不是蒙代尔个人,而是欧洲政治经济长期演化的结果,没有欧洲一体化的集体意志、愿望和行动,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欧元。
显然,欧元的诞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特殊历史环境,经济全球化的终极目标,必然也会创造出一种类似欧元的货币,它不仅将超越国界,还会超越洲界,超越区域经济体,超越穷国和富国的道道鸿沟。也正因为如此,这个世界货币的酝酿和诞生,一定会比欧元更加复杂、漫长,对人类的智慧提出更高的挑战。
第五
人民币
国务院昨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结合此前中国央行与韩国、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的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可以预见的是,这将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使用范围,也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提升,但人民币是否会像前几天我们回顾的英镑、美元、日元那样就此崛起,成为国际硬通货?今天的《货币战争》系列节目,我们就来回顾人民币是如何由弱到强以及它今后的命运?
计划经济时代人民币被严重高估
1948年12月1日,在解放战争激战的枪炮声中,人民政府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经先于共和国而成立。
由于刚刚历经数十年战火的洗礼,当时中国的经济肌体几乎完全瘫痪。年轻且没有经验的新中国央行要面对的,除了一个严重通货膨胀的烂摊子,还有各解放区分散发行的各种货币。人民币从此正式走上了新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
这就是当年发行的的第一版人民币,它一共印制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样式之多,超过了后来的任何一套人民币。
更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这套人民币面值从1元到5万元,跨度之大,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建国之初物价波动的惊人幅度。
由于国内物价猛涨,而国外物价稳定甚至下跌,当时的人民币对外也极其不稳定,1949年3月600人民币可以兑1美元,到了1950年3月,就变成42000人民币才能兑1美元,短短一年时间,汇率大幅度下跌多达52次。
丁志杰:“那也就是说在那个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面,人民币的贬值达到98%以上,那就是说人民币基本上开始一文不值。”
但随后,经济运行很快凭借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稳定下来,1953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人民币也开始发行,按1万元旧币折1元新币进行兑换,人民币汇率在之后的16年间都保持了一条平整的直线。
吴念鲁:“到了55年,56年以后,这个人民币的牌价基本上没有动,为什么没有动呢?就是人民币的牌价只是作为一个计划,计划上这么一个,一个核算这么一个指标,比如说我进口我需要多少外汇了,那么这时候我就给你多少多少人民币,那么我这个出口,比如说我是多少了,然后我就算,统计,比如我出口是多少多少美元了,那么反回来折合人民币是多少,只是算一个折合的价格。”
根据这样的计划,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长期稳定在2.4618:1,简单地从数字上看,当年的人民币似乎相当值钱,但实际上在对外贸易中,比人民币牌价更有价值的却是另一个价格——换汇成本。也就是说,以商品出口成本计算,用多少人民币能换回一美元。
吴念鲁:“我记得在63年时候,当时我在中国银行,我们搞外贸信贷的人做过一个调查,当时做过一个调查以后,当时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换汇成本大概是6块多钱,6块多钱,就是一个美元要合6块多钱人民币。”
2块多的外汇牌价和6块多换汇成本,显示出人民币已经被严重高估,这给当时的汇率制度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吴念鲁:“当时觉得应该是,是不是应该调整人民币的汇率,应该调整,但是实际上后来觉得调整不调整,应该问题不是很大,就是没有什么更多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人民币的对外的汇率只是作为一个统计用的,只仅仅作为一个统计用的,那么总体来说全部归到财政。”
这种汇率制度不可避免地让当时的外贸出现了一个畸形的现象:一方面国家提出千方百计要扩大出口,但一方面出口越多,亏损越大,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稳定,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经济实际上已经陷入了空前的泥潭,从1958年至1978年,20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则不到2.6元。
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进入双轨制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9年对中国来说,是经济细胞的复苏之年,各种现代经济的元素开始被一一启动。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全面管理人们币和外汇的交易业务,之后的13年间,我国先后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汇率双轨制时期。
吴念鲁:“当时觉得这个外汇是一个稀缺的东西,后来产生一个什么,就搞叫外汇调剂市场,因为有的人他的外汇,他有外汇,但是他不一定进口不一定用得掉,有的人就是想进口但是没有外汇,因此就搞了调剂市场。”
实行汇率双轨制后,我国的贸易收支明显好转,外汇储备也有所增加,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就是多种汇率之间价格差别很大。
吴念鲁:“比如银行你规定你的汇率是一个美元是五元多钱,但是调剂市场上当时已经是八元多钱,而且已经,百分之八十几的外汇的需求都从外汇调剂市场上取得了。”
巨大的价差直接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外汇交易黑市。
李扬:“非常兴盛,像我们北京像(京宝街)那一带,那是黑市交易的一个,一个大本营,你要到那去一走,马上就有人凑过来,要美元吗?要英镑吗?要港币吗?”
经济学家李扬描述的情况,今天的很多中年人都还能够清晰地记得。而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得到当年外汇黑市的盛况。
作家王朔就曾在小说《玩的就是心跳》中写道:“大伙儿是那么需要外汇买洋货,急得都疯了,就差组织义和团砸使馆了”。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发行的一种在中国境内流通、可与外币兑换的特殊人民币凭证也成为了香饽饽,这就是外汇券。由于当时国内商品的奇缺,和人民币汇率的高估,外汇券随之成为一种特殊消费权利的象征。
袁跃东:“那个时候坐出租车的多数是外国人,或者是外籍人,包括华侨,所以出租车司机他也要外汇券,外汇券比人民币要值钱,尽管面值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购买力强,所以出租车司机拒收人民币,很讽刺的事。”
到了这个时期,相对于改革开放转型中日趋活跃的经济,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制度,就如同计划经济留下的一条“金融尾巴”,无疑是一种拖累。
吴念鲁:“混乱,一种混乱,所有的外汇全国全部通过调剂中心这么来做,那么官方的价格实际上是有点名存实亡,在这种情况下,你再继续下去,我觉得对整个的贸易这个是发展不利的,而且对整个的外贸体制改革也是不利的。”
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南巡,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
邓小平:“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与此同时,在金融领域,一场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重大改革开始酝酿。
李扬:“那时候改革,就从民间然后到半官方到官方讨论都很多,大家都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缺资金,具体来说就是缺外汇,缺外汇,所以以前关于汇率改革不断是有人提出,但是不断的会被这样一个问题吓倒,担心就是汇改之后一下子,我们本来已经是天天令我们担心的那一点外汇储备会减少,会出现逆差。”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份文件里面首次提出:要改革外汇体制,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
随后,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
李扬:“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在中国整体上来确立了市场运行的机制,确立了中国融入全球的一个基本平台,在此之前,虽然我们叫改革开放,主要是引进来,我们要人家的钱,那么94年之后实际已经确立了一种双向的一种格局,就是我们既要引进来,同时我们也要走出去。”
这次汇改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定为8.72:1,比之前的官方汇率5.7:1一次性贬值33%。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使得中国商品的价格一下子在世界市场上变得便宜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成为一个更加吸引外部投资商的地方,从此之后,中国公司开始集体远征,中国经济走上了外贸拉动型的道路。
李扬:“是里程碑式的事情,中国的外汇储备摆脱了长期在0上下波动这样一种被动局面,从此走向了高增长之路。”
丁志杰:“对外经贸活动开始蓬勃的发展,特别是在贸易,那么出口的增速开始达到了两位数,确立了中国此后的,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坚持不贬值
1994年,人民币第一次汇率改革成了当年打开经济发展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随后中国经济一路凯歌行进,到1997年时中国创造了75000亿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也创纪录地达到近1400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排名第十的贸易大国。然而也就在这一年,亚洲金融风暴不期而至。
李扬:“是从泰国开始然后一下甩到韩国,像老牌的资本主义像日本什么等等,东南亚我们的香港、新加坡全部受到冲击,那么在这次冲击中一个大家应付冲击的一个很自然一个反应就是贬值。”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让汇率自由浮动,当天泰铢大跌20%,历史上将这一天视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标志。随后,风暴席卷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即使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也不能幸免于难,在韩国,受到攻击的韩元在2个多月里狂贬50%,国家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李扬:“中国就面对一个选择,人民币怎么办?因为当时这个,我们遇到非常大的压力,非常大的压力,在这种危机很深重的情况下,在国际的舆论几乎是一面倒的说如果中国不贬值,你就万劫不复,就认为中国经济,那时候将近20年,20多一点,20年应当说初步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家终于可以吃饱肚皮了,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了,那么认为你新阶段就没有了。”
但是,出乎世界的预料,我国政府力排众议,郑重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立场,承担稳定亚洲金融环境的历史责任”。
吴念鲁:“当时宣布人民币不贬值的话,人家西方都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呢?因为在西方来讲,所谓一个,一个官员特别是像英国,比如英国的首相,或者英格兰银行,像中央银行的行长他说,英镑肯定不贬值,你们放心。但是礼拜五宣布,礼拜一就贬值,因此他们认为这个,官方不管你官多大,你要讲,肯定是随便一讲的,只是安抚民心。”
中国政府用行动实践了我们的承诺,98年开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在8.27。
李扬:“这个阶段我评价它是非常重要,它主要表现在从此中国树立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那么经济上如此,政治上如此,那么中国的人民币也从此获得了国际上的信赖,这点就对于一个大国的崛起很重要。”
人民币走上国际化之路
亚洲金融危机过去仅仅两年后,中国经济再度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跃上1万亿美元大关,而人民币走向世界也由此迈出了第一步。2002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在加拿大访问,途经温哥华机场时,他意外地发现,在当地的ATM机上,居然能够用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和加元。
丁志杰:“那么他当时看到这个事情就觉得很兴奋,说要,指示要加强研究,其实我们从那时候就看到,就是说随着亚洲危机就是亚洲逐渐走出危机,中国的经济就是说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币开始在周边的地区开始流通,那么也逐渐被市场所认可,所以说我们看到就是说,最早期的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人民币的这个现钞的这种跨境流通。”
无独有偶,2003年,马来西亚央行行长访问中国,他突然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问题。
丁志杰:“访问中国的时候说,我们的外汇储备中有一部分人民币,你能不能给我一个投资的渠道,那么当时对我们政府来说大家还不知道说,马来西亚央行拿到人民币以后,作为外汇储备他怎么来投资。”
看来,不论我们自己是否有所准备,人民币的渗透都已悄然发生,2005年,菲律宾央行也宣布,人民币在菲律宾成为自由兑换货币。而在新加坡、越南、蒙古,甚至是法国巴黎的街头,人们都能够看到人民币兑换点。
袁跃东:“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民币,我们没有去主动地很声嘶力竭地去推人民币的国际化,但实际上人民币的区域化已经在逐渐形成。”
加入WTO的2001年,中国外贸规模为5000亿美元,到2004年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一举超过了日本,2005年外贸规模则达到了1.4万亿美元,但贸易摩擦的问题却在这个时候凸显出来,背后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由于1997年金融风暴被迫暂停,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维持了7年,造成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也已到了迫切需要改革的关键时刻。
2005年7月21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
周小川:“核心内容可能有三条,第一条就是我们这个汇率将来不再盯住一个单一的一种货币,就是单一的美元了,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是一个内容;第二个内容就是汇率将是浮动的了,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第三个内容就是我们做了一个初始的汇率水平的调整是2%。”
这次汇改被人们称为人民币的第二次汇改,此后3年的时间,人民币走上了渐进式升值之路,迄今,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0%,而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05年底的8千亿美元上涨至2008年底的1.9万亿美元。
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进入了GDP每年增长10%以上的高速发展阶段。每一个普通百姓,都充分感受到生活质量的上升,也感受到人民币与外汇兑换从未有过的方便。
周小川:“总体来讲,应该看到中国整个购买力提高,人民币更加坚挺,价值更高了,对整个经济好的方面要大大大于负面影响的方面。”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低谷,在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都遭受危机以后,人民币因为自身的稳定成为关注的焦点。从2008年年底至今的4个月里,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香港、白俄罗斯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李扬:“货币互换实际上就是说我们两国互相达成一个协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个比例内接受本币,所以能开这个通道,在于我们经济上有联系,而且我们在政治上有互信,有互相信任,所以它对于推进人民币的进一步走出去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通常认为,一种货币的国际化须经历三个阶段:贸易结算、金融交易计价、成为储备货币,而货币互换不过是人民币走出的第一步。但是,人们还是看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破冰之旅,在以一种过去想象不到的速度悄然推进。今年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阿根廷中央银行宣布签订700亿元人民币等值双边货币互换框架协议,协议约定,阿根廷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可使用人民币,不必再用美元作交易中介货币。
丁志杰:“比如说中韩的货币互换,韩国的货币当局拿到人民币以后,那么他一部分可能用于什么?韩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那也就是说人民币直接进入了国际投资领域,阿根廷拿到的人民币的资金很大一部分主要是用于阿根廷从中国的进口,那就人民币进入了贸易支付领域,更为有意义的就是说,白俄罗斯在和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不到一周以后,就宣布他,从中国借的200亿人民币已经是他的外汇储备的一部分,那也就是说人民币现在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币种之一,那么这个来看也是说,在5年前所想象不到的。”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李扬:“下一步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现在要做的是一个内功,是要把人民币定值的债券市场整个金融市场发展起来。”
丁志杰:“可以大胆预言,在未来的一到两年的时间内,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要发生。”
半小时观察: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
从30年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无名小卒,到今天走进越来越多国家的货币兑换地点、AIM机,乃至中央银行储备库。人民币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国际化道路,也直接反映了中国经济在30年间的崛起速度。
通过这几天对英镑、美元、日元、欧元国际化历程的回顾,我们知道了,货币战争其实就是各国国力在货币层面的博弈,它既由各国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实力所决定,又给发行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利益。过去的事实证明,在人类行为的任何一个领域,只有多元化才能形成制衡力量,而任何一种垄断,无论其是超主权的还是基于主权的,都最终避免不了信用泛滥的结局。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推荐阅读:
鸦片战争的意义06-10
历史细节与鸦片战争07-01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07-17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06-04
八年级第1课鸦片战争06-04
鸦片战争实录的读后感10-08
电影鸦片战争观后感作文10-09
第12课鸦片战争导学案09-30
小学鸦片战争观后感350字精选作文09-16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