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思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思(推荐14篇)

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思 篇1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统计的知识源自于人们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些学生熟知的大事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并通过观察时速的变化情况,交流了解到的信息等活动中,充分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将统计内容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做到了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二)引导学生分析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教学完例1时,让学生大胆预测一下中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前景;比较两个城市温度时,学生根据统计情况,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学生绘制完统计图时 ,让学生预测08奥运会中国的排名情况。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学生的预测结果有根有据,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关键处给予及时点拨。

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思 篇2

一、一问“有没有”, 挖出“需求”之源

【教学片段1】上课伊始, 我由回顾已经学过的统计图谈话导入, 交流比较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引导学生迁移:那么, 折线统计图是不是也有单式和复式之分呢?接着, 依次出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两张单式折线统计图 (由于便于后面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探索, 我特意放弃教材中用不同颜色的折线表示两地降水量的原图) , 在交流中回顾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后, 引导学生理解像这样用一条折线表示一方面情况的统计图就是单式折线统计图。

然后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能快速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吗?听到“快速”两个字, 学生都好胜地紧紧盯着两张统计图, 左右对照着查看, 不少孩子的脸上都露出了急躁的神情。我故意平静地等到孩子们都有了答案, 校对过后, 询问孩子:“虽然大家似乎都答出来了, 但是你们有什么感受?”像是拧开了“诉苦”的阀门, 孩子们憋屈的不满立即倾泻而出:“两张图看着太麻烦了!”“看得眼睛都疼了!”“来来回回脖子都酸了!”……

【反思】在课堂上, 我要求学生“快速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 引导学生感觉到这问题虽然看似熟悉而简单, 但真正去做又不能马上顺利解决, 从而制造出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与随之而来的迫切需求———那就是“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让我们统计起来既清楚又快速———把两张图合起来”, 这样更清楚, 又更便于比较。解决问题的同时, 又无形之中让孩子们隐隐地感受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二、二问“行不行”, 挖掘“自主”之趣

【教学片段2】出示简单重叠在一起的两张图:

提问:“把两张图合并后, 这张图能达到我们更清楚更快速比较的目的吗?”“合并两张图的想法到底行不行?”“行的, 行的!”“要删减!”“修改一下!”……于是, 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自由交流中, 过于明显的横轴、纵轴 (包括单位) 和日期的重复, 很快就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删减掉了, 而看起来过于繁复的标题也马上被修改。

“修改好了吗?”我故意放出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我觉得可以用红线表示青岛市, 用蓝线表示昆明市, 再注明。”小C说。相机介绍完“图例”, 出示修改后的统计图, “怎么样?现在这张图比刚才清楚了吗?”一个声音、两个声音渐渐冒出来“数据看不清楚”、“都叠在一起了”、“还压在折线上呢”……

我继续引导:“是不是所有数据都看不清楚呢?看看图中有没有哪些数据看起来比较清楚的?”

“1月。”“12月。”

“那么观察比较一下, 1月、12月, 它们是怎样标数据的呢?”

“分开一点标。”“上面的标在上面, 下面的标在下面。”“同一个月的对对齐。”……

【反思】回顾这一教学过程, 真是回味无穷!我努力创造出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的空间, 以合并两张图“到底行不行”的质疑, 引导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其实在学生专注地投入到修改完善统计图的过程中时, 他们已经走进了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相关特征的旅途中。整个学习过程, 他们始终以探索者的身份全程参与, 本来概念性较强的知识点, 都在探索中被他们自主发现、主动收获。

三、三问“够不够”, 深挖“数学”之味

【教学片段3】练习中, 笔者有意识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环节。第一部分出示:苏州某商场去年毛衣和衬衫销售量统计图。

引导:“由于保管员的疏忽, 统计图已被损坏, 你能看出缺了些什么吗?”并追问:“那么这张统计图还有没有用呢?你能为它补上图例吗?你是怎么想的?”

“有用有用!”“7月到12月天气由热变冷, 所以实线表示毛衣的销售量, 虚线表示衬衫的销售量。”孩子们纷纷表示。

“如果你是这家商场的经理, 看了这张统计图, 你会怎样安排进货?”我继续发问。

“7、8、9月可以多进衬衫, 少进点毛衣。”“10、11、12月就可以多进点毛衣, 少进点衬衫。”……

第二部分出示:2012年猪肉价格和豆角价格统计图。

引导:“观察这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 (手势比一比) , 你能预测新的一年2013年的1月份猪肉的价格可能是怎样变化的呢?豆角呢?和同桌讨论, 说说你的理由。”

“根据这一年1~3月份猪肉价格, 我觉得接下来猪肉价格会有提高。”

“我觉得豆角价格也会上升, 因为夏天气候适合豆角生长, 长得多, 冬天豆角不多, 价格就贵。”

“我觉得, 年底大家肯定都要抢着买猪肉过个好年, 猪肉价格肯定会上涨!”

【反思】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是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结语】在记录下这些文字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早已结束, 然而, 回顾这一次探索之行所留下的或浅或深的串串足迹, 我意识到如果学生是探索活动的主体, 那么老师就不应该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在探索活动中, 老师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折线统计图点点通 篇3

【题目】 下面是某地2005年至2014年每年雾霾总天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

(1)( )年雾霾总天数最多,( )年雾霾总天数最少,相差( )天。

(2)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为( )。

(3)从图上你还能想到哪些信息?

【思路点拨】(1)这是一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其中纵轴上的数据表示雾霾的天数,横轴上的数据表示年份,图中的折线反映的是从2005年到2014年每年雾霾总天数的增减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雾霾总天数最多,有80天,2014年雾霾总天数最少,有54天,相差80-54=26(天)。

(2)由于折线总体是呈下降趋势,所以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为下降。

(3)折线统计图中包含了很多信息,除了可以知道一些基本信息,如2005年至2014年每年雾霾的总天数以及每年较上年是增还是减外,我们还可以从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在下降这个信息,知道这个地区的气候情况总体上在好转,并且大部分年份雾霾的总天数处在60~70天之间。还可以算出这10年雾霾的平均天数约是66天等。由此可以想到雾霾天气时尽量少外出,及时关闭门窗,有事外出应使用防尘口罩,平时还要加强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思 篇4

本节课我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起点出发,先向学生完整呈现两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图,从而通过老师的进一步的提问引导,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比较,不断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内在需求,课前准备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对教学本质进行了深刻领悟。然后,让学生在真实的绘制过程中体验这种统计图的具体制作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出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

这一知识点的`顺利进行,可以准确的定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走出数学知识技能的单行道,全面指向学生数学素质的综合发展,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心理学中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在开课时,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通过更好的,更明了的方式比较两个国家历届奥运会的金牌数时,自然引出将两个统计图放在一起,进一步分析如何放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教学中,我通过对文本的适度加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掌握统计知识的脚手架,还采用问题情景串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整个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双方相互探究、相互学习,达到思维一致的一个过程,从而师生双方相互共享这个过程,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和张扬,创造性灵感得到发挥。

复式折线统计图123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P126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根据要求制作(补画)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作出合理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地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分析和推测。教学难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准备:学习纸、简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引入

师:你们平时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 学生说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

师:不知道你们跳绳的水平如何?谁能告诉老师你1分钟能跳多少个啊? 学生汇报自己的跳绳水平。

师:我们学校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经常会开展跳绳比赛。其中有两位小朋友连续比了一个星期。下面是两人1分钟跳绳的具体比赛成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张明:201 205 208 213 217 王星:206 204 210 209 202 师:谁去更合适

生:张明,因为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中发现张明在不断进步,而王星起伏不定.教师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

2、引导转换,复习旧知

师:如果我们要想更清楚直观地看出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生:我们可以统计图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呢 学生讨论,得出应选用折线统计图,并说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3、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呈现张明和王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图1,图2),学生读图。师:王星成绩怎样 生:忽上忽下.师:张明呢? 生:步步升高.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

1、设疑问难,引发思考(1)呈现刘辉的成绩(图3),分析其进步趋势。

(2)设问:如果张明和刘辉要一决高下,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课件切换,将张明和刘辉两人的折线统计图并排呈现在一起,学生交流。

(3)学生都认为张明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们两人的成绩虽然都在上升,但张明的折线要斜得厉害,说明他上升的趋势更明显。

(4)引发思考

师: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作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生:我们可以把两张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以前我们学过把两张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今天你们想把两张折线统计图也合并在一起.好的,老师给你们试一试.课件演示合并.(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黑线)师:现在老师把两条折线合在了一个图上,你们可以怎样来看这个图呢 生:张明的可以用实线表示,刘辉的用虚线表示。

师: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线型来表示不同的对象,可以在统计图旁事先说明,这就是图例.(图4)揭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师:看了现在这张统计图,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张明的成绩进步快呢 生:虚线一开始在下面,慢慢到了实线上面,这就说明张明进步得比较快。

师: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刚才的两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呢 师生共同得出: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补充完整)

三、多种途径、加深体验

1、变式练习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到底是不是真的便于比较呢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课件呈现“王芳7-15周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图5)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统计图,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王芳的体重在不断增加。

生2:我看出王芳的体重增加得很平均,很好。……

师:我们就看一条折线,作出这样的结论,其实不是很科学.老师再给大家看一个信息。课件演示,加上一条“标准体重”折线(图6)。

师:现在你能不能再来评价一下王芳的体重发展情况

生1:现在我看出了王芳的体重一直高于标准体重,有点不正常。

生2:我反对.我觉得高一点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不可能都是像标准体重一样的。

生3:他说的有道理,不过我还是觉得有点不正常.主要是王芳在13岁以后,远远超过标准体重。

师:这儿有一张张亮同学的这学期5次数学考试成绩的统计图,你看了图后,想说什么 生:张亮第三次成绩只有82分,下降比较明显。

师:张亮爸爸看了这个成绩后,也很不高兴,批评了张亮,但张亮觉得很委屈,那你觉得张亮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说明自己并不差呢

生:可以给爸爸看班平均。出示5次测验的班平均。

师:你现在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呢

生:张亮这次的成绩虽然低了点,但还是在班平均之上,可能这次考卷比较难。

2、巩固练习

屏幕呈现电脑销售复式折线统计图(图略),简单读图

(1)请生根据统计图反映的信息,比较分析两款电脑的销售情况(2)请生设想销售公司将会采取的销售对策

四、落实技能、强化体验

1、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绘图

(1)屏幕呈现“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将其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学生独立绘图,教师巡回指导。

(3)投影反馈纠错,课件演示绘制过程,得出完整统计图(图7)。

2、对比旧知、实现沟通

(1)从亚运会引导到奥运会.出示中国和美国在24至28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情况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图8),请生分析一下中美情况。

(2)根据“中国是否可能在今年奥运会上金牌赶超美国”,引导学生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反映的两国夺金趋势。

(3)课件演示复式条形统计图转化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图9),再次观察趋势。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6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大家找到青岛了吗?瞧,那是个很漂亮的城市(课件出示青岛城市漂亮风景),同学们去过青岛吗?你们想知道那儿的降水情况吗?请看屏幕。

二、学习新知。

1、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课件出示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了解信息。

提问: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根据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作用?(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课件出示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谈话导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两张分开的折线统计图,师提问:看了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像这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分着进行比较,你们觉得方便吗?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把两幅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对,如果要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中的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比较方便。

课件出示青岛市、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师指出这是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找出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不同的地方。有两条折线;右上角必须要有表示两个城市的图例。

(2)比较两个城市每月的降水量。

找:在图中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和相差最少的月份。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如果出现两个组点的距离差不多,还需要算一算。(同桌一起算)验证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的月份”和“降水量相差最少的月份”的正确性。

(3)感悟图中的其他信息。

全年降水量:(独立计算,班级交流)青岛市全年降水量811毫米,昆明市全年降水量833毫米。(悟:相差不大。)

月平均降水量:(学生说算式,教师计算器计算)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约67.6毫米,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约69.4毫米。(悟:相差不大。)

变化情况不同:(学生交流变化情况,教师概括总结)青岛市的降水量是一个从少到多或从多到少的过程;昆明市降水量偏多或偏少。

(4)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折线图相比,又有优点呢?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除了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某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等等。它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有用!

1、完成“练一练”: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学生看图理解。

(2)组织全班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问:

①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②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

③教育低于平均身高的学生:不挑食,使营养均衡,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一起来看看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周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1)指明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

第一,可以怎样确定表示每个数据的点的位置?

第二,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统计时间;②图例;③描点、标数;④连线。)

(5)提醒学生: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

(6)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7)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③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折线统计图》教学片段与评析 篇7

师:你们知道南京青奥会预定几月份开幕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表示:若青奥会时南京空气污染超标,将安排赛事延期举行。国际奥委会主席为什么这么说呢?生:如果南京空气质量很差,就会影响运动员的健康。师:遇到空气污染的天气时,尽量不要去户外活动。

课件出示南京从2013年9月—2014年3月空气污染天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略):

师: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有什么特点?

师:如果用一个点表示直条的高度,点应在哪儿?师用课件根据学生所指出示各点。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各个月污染天数依次是增加还是减少吗?根据学生比划,教师用课件演示连线过程,然后揭示课题。

设定目标:请同学们观察折线统计图,你们想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板书:由来、画法、结构、特点、作用

评析:理解是学生内隐的思维活动,而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需要在良好学习氛围中才能得以进行。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理解才能逐步深入。1由于学生对青奥会的关注度极高,教师将南京空气污染的天数作为上课的素材,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抓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系,从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出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上台找点、比划,感受污染天数依次是增加还是减少的变化趋势。3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疑问来设定目标,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了定向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片段二】比较交流,认识结构

小组讨论: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全班交流:让学生上台指着折线统计图说折线统计图的组成部分,课件出示名称。

师:刚才有同学问折线统计图名称的由来,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生: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据,所以起名叫条形统计图,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表示,所以叫做折线统计图。

评析:数学课的教学,要求教师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了解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提炼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和统计表比较而言,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意义、结构、画法、特点等方面有着更多的相似处,为此,教师让学生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片段三】自主尝试,体验特征

学生先独自在练习纸上尝试完成以下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1每( )个月统计一次空气污染天数。2( )月份空气污染天数最多,( )月份空气污染天数最少。3( )月份到( )月份空气污染天数是增加的,( )月份到( )月份空气污染天数是减少的。4相邻两个月中,污染天数增加最多是( )月份到( )月份,污染天数减少最多是( )月份到( )月份。

全班交流: 小组上台依次交流4个问题,教师适时用课件演示,其余学生评价和交流不同的想法。

教师提升:1点有什么作用?生:我认为看点旁边的数据和点的高度,可以知道每个月数量的多少。2折线有什么作用?生:折线可以看出增减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空气污染天数的变化情况?

生: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看出空气污染天数的变化情况。

预测:按照这样的变化趋势,你们预测四月份污染天数和三月份相比,会怎么样呢?你是根据什么预测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这还取决于人们所采取的措施,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从小树立环保的意识,

评析:4个问题的出示,体现了教师的引领,学生自主尝试。为了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师提出两个核心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再用课件、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片段四】精心设计,整体构建

下面是我所设计的折线统计图一课的板书: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估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正确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科技展吗?那里有许多的科学奥秘,今天老师带来了有关科技展的一些图片,想看吗?一起来看看吧。老师收集了有关某市小学生近几年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情况。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的导入,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为引出下面的条形统计图作准备。]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师:我们用什么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便于分析数据呢?你学过哪些统计方法?(学生回答:统计表,统计图,包括条形统计图)那么,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和特点是什么呢?(学生个别回答,为下面制作条形统计图作铺垫)

(2)师:现在选择你喜欢的形式进行统计,想想为什么这么选择。开始吧。(学生活动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3)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并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发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自己选择整理统计的方法,并且通过亲手制作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巩固复习以前学习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回忆和梳理,也为新知的教学作铺垫。]

2.引出折线统计图。

(1)师:同学们,其实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你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折线统计图)

(2)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师:想看看老师是怎么绘制的吗?一起来看图(动画展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为下节课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埋下伏笔,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丰富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整体认识。]

3.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点。

师:我们现在认识了两种统计图,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什么知识吗?(学生回答略)我们就重点研究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把你们的想法带到小组中去,然后小组汇报,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学生合作探索,然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合作交流、研讨探究的基础上,借助板书上的折线统计图和课件上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统计图的异同点,得出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据的多少,能清楚看出谁多谁少,而折线统计是用点的高低表示数据的多少,也能一眼看出数据谁多谁少等异同点。通过这样的比较发现,顺理成章地得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也就攻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4.引导学生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刚才我们分析研究了这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那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分析折线统计图。我们先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2)多媒体逐步出示三个问题:

a.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b.如何在折线统计图上找出相应的数据?

c.为什么要把折线统计图的点用线段连接起来?

(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4)学生初步得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总结并板书):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看出数据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意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从学生的口中总结出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在这里要留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体现。]

三、联系生活,实践创新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折线统计图,你在哪儿见过呢?比如,天气气温变化情况。(出示题目,生答略)

2.师:你是如何一眼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3.奥运统计图。

师: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所有,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们知道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我们国家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瞧,老师来之前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数据(一个学生读题),根据统计图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信息?(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且通过多层次与多形式的巩固性练习、探索性练习、开放性练习、深化性练习等,让学生在应用拓展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堆、提高能力和素养。]

四、浅谈收获,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2.请你统计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每天获得的金牌数目,并制成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数学课的结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并强化感受、提炼升华,同时向课外拓展延伸。这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强化学习策略与方法,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总评:

《复式折线统计图》小学数学教案 篇9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2页。自主学习天地P55的练习题。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练习重点】

进一步练习复式折线图的意义与统计图。

【练习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一.课本练习

谈话导入

师:P62中两个城市平均气温统计表,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生: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这说明要从表里了解和收集数学信息。

回顾旧知

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一吗?

小结学习

同学们,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4、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天地

P55第1、2题

下面的统计图是一个什么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集体订正完成。

2、智慧树第1题。

实线表示的是什么?虚线呢?

3、实践大本营

自主完成,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一集体解决的。

集体订正。

三、拓展

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

自由叙述。

四、小结:

1、完成自主学习天地P55-56。

2、小结:

与同学们一起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和你的疑惑。

重点让学生就解题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思 篇10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1.问题情境。

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的好朋友顾老师碰到一个难题,他们班要选拔一位同学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候选人有两个,一个叫王星,一个叫刘涛。水平都很高,要谁去呢?争执不下,于是,顾老师请他们上星期训练了七天,记录下他们的成绩,请你看屏幕,仔细观察这些信息,帮顾老师出出主意看,要谁去合适?

根据七天的训练成绩,选拔一位同学去参加学校的1分钟跳绳比赛。

王星:186 185 190 183 187 191 186 刘辉 :184 187 189 191 193 194 195 师:谁去更合适呢?请你来说说

生:我认为刘辉去更合适

T: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S:我觉得拍刘辉去合适

T:你呢?

T:你也这么认为,那我得统计一下,那些同学认为应该派刘辉去?举手看看,哦,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应该拍刘辉去,那我得问问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刘辉最高成绩比王星好,最低成绩也比王星好

师重复学生回答,这是个好理由,问:还有其他理由要派刘辉去吗?

生:因为刘辉四次上190,而王星才两次

师:你也看得很仔细,看出了刘辉的好成绩比王星好,好主意,还有其他理由吗?那位同学看得最仔细?

好的,也是一个理由?

生:刘辉的成绩是一次比一次好,王星的成绩是飘忽不定的?

师:这位同学看出了(重复),同学们看看,刘辉的成绩有没有体现这样的趋势?(有)

师:看来我们的数据隐含了一定的变化趋势: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2.引导转换,复习旧知。

是呀,刘辉确实很好,那么如果我要更清楚地看出刘辉和王星这个趋势的不同,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生:把他们的成绩制成折线统计图,然后比较,并说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3.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师:我也支持你们的观点,我也把他们的成绩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看着这张统计图,王星的成绩趋势用一个词形容。刘涛。

师:同学们既然趋势这么明显,派谁去呀?()我也同意,看来王星还得继续努力。

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

1、设疑问难,引发思考

一不过听到这个消息,我们的班还有一位同学叫张明,他有点不服气,他说顾老师,我的水平也不错,应该可以参加跳绳比赛,我也训练了七天,他也把成绩制成了折线统计图。(ppt)

课件切换,将张明和刘辉两人的折线统计图并排呈现在一起,学生交流。

(1)同学们看看,张明的成绩也是怎么样的?

2、那么名额只有一个,要谁去更合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样吧,我们讨论一下派谁去更合适

生:我觉还是让刘辉去? 师:其他同学的观点呢?

生:我认为派张明去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张明进步快,从189一下到193 说说你的观点?我再听听其他观点

生:都是上升,刘辉上升比较稳

那我又要做个统计,哪些同学认为、、、我发现同学们都是在比较他们趋势的不同,其实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

生:把整两张统计图合起来

合起来。我这里倒是也做了一张统计表,(课件)是这样吗?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课件演示合并。(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黑线)

合起来以后,这条线什么啊?好像还缺了什么?你觉得还有那些不完善的地方?

标注一下,不然呢?看不清谁是谁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标

注颜色区分,虚实区别(也是好主意)

老师采用了其中一种标注,红色表示?黑色表示什么?

师: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线型来表示不同的对象,可以在统计图旁事先说明,这就是图例。(图4)

不一样在哪里?

生:有点不稳定的感觉,刘辉均匀,张明不均匀

同学们,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比刚才更清楚的看出两人趋势的不同

像这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画在了一张上,我们就称为,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揭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师:看了现在这张统计图,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张明的成绩进步快呢?

生:虚线一开始在下面,慢慢到了实线上面,这就说明张明进步得比较快。

师: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刚才的两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呢?

师生共同得出:也可以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补充完整)

三、多种途径,加深体验 1.变式练习。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到底是不是真的便于比较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信息。

课件呈现“王芳7-15周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图5)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统计图,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王芳的体重在不断增加。

生2:我看出王芳的体重增加得很平均,很好。

„„

师:我们就看一条折线,作出这样的结论,其实不是很科学。老师再给大家看一个信息。

课件演示,加上一条“标准体重”折线(图6)。红线表示什么?

师:现在你能不能再来评价一下王芳的体重发展情况?

生1:现在我看出了王芳的体重一直高于标准体重,有点不正常。

生2:我反对。我觉得高一点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不可能都是像标准体重一样的。

生3:他说的有道理,不过我还是觉得有点不正常。主要是王芳在13岁以后,远远超过标准体重。

刚刚说他很好,现在又说她超重了,你们怎么看出来的?每个都在标准体重上面。王芳一定要要在红线上吗?

生:起伏一样就好了,不要偏差太离谱就好了。

王芳哪些地方是有点问题的?两条直线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如果要正确评价 王芳从七岁到十二岁正常。看来复式折线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评价(板书:正确评价)

师:这儿有一张张亮同学的这学期5次数学考试成绩的统计图,你看了图后,想说什么?

生:张亮第三次成绩只有82分,下降比较明显。

师:张亮爸爸看了这个成绩后,也很不高兴,批评了张亮,但张亮觉得很委屈,那你觉得张亮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说明自己并不差呢?

生:可以给爸爸看班平均。出示5次测验的班平均。

师:你现在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呢?

生:张亮这次的成绩虽然低了点,但还是在班平均之上,可能这次考卷比较难。

这样看来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分析 2.巩固练习。

屏幕呈现电脑销售复式折线统计图(图略),简单读图。

(1)请生根据统计图反映的信息,比较分析两款电脑的销售情况?

(2)请生设想销售公司将会采取的销售对策?

四、落实技能,强化体验

复式折线统计图还蛮有用的,除了会看还要会画,1.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绘图。

(1)屏幕呈现“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将其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学生独立绘图,教师巡回指导。

(3)投影反馈纠错,课件演示绘制过程,得出完整统计图(图7)。

你有什么建议吗?(标数据)干吗不把韩国队的也标起来 看课件演示(1)

2.对比旧知,实现沟通。

(1)从亚运会引导到奥运会。出示中国和美国在24至28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情况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图8),请生分析一下中美情况。

(2)根据“中国是否可能在今年奥运会上金牌赶超美国”,引导学生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反映的两国夺金趋势。

(3)课件演示复式条形统计图转化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图9),再次观察趋势。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1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是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在具体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时,我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你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数量和最低数量,这是表面的信息。紧接着我继续追问,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体会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2

一、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观念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有了意识,才有思考,才有能力的提高。但学生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问题解决中领悟和体会,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力争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重点,对信息的处理中学习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从中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

通过一个问题:单、双手投球哪个更远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平台,体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发现大多数人单手投球比双手要远的同时,也学会了判断一件事情的结果不能从一方面下结论。在习题设计上,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吃各类水果的情况这一拓展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虽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数学语言要更为精练,问题的针对性要更强,才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3

整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结合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课堂上利用同一内容两种统计图来表示发现各自的特点,在学生发现了折线统计图实力用点来表示数量多少的时候,就擦去折线,让学生看看折线统计图的折线能起到什么作用,从而明确折线统计图的折线是用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且折线上升是增加下降是减少,折线越陡变得越凶,这举世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所在。

在课堂上就曾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没有很好的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有把学生的重点环节放在读图的练习上,特别是点和折线的差异,就如例1的两个小题,第一个小题就是问具体的数量利用点来回答,而第二个小题就是问数量的变化情况,需要用折线来回答,这就点和折线的不同。所以在以后的备课中,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对教材的认识,更好的明确课堂的教学重点难点,并在课堂上利用多个环节进行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下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4

这学期,学生开始接触折线统计图了,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条形统计图侧重于数量的大小,折线统计图侧重于变化趋势。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体会到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学生正确读取折线统计图上的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明确了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折线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如在例2的教学中,陈东0~10岁的身高统计图绘制后,让学生预测陈东10岁的身高情况,学生会知道陈东的身高会呈上升趋势,到成年时不变,到老年时回下降一些的变化趋势。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这节课最后的实践作业设计是:让学生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并制作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这一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搜索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预测。本节课我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本节课中也有很多不理想之处,主要原因是教师备课不够充分,没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了解好他们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回应没做好预设。我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从更高的角度出发,不是只看到眼前的效果,而是从学生长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

上一篇:信任的主题演讲稿下一篇:波形护栏首件施工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