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大学生公民教育(精选7篇)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态下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弘扬。它的颁布,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有关公民教育的学术探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提出开展公民教育。2003年,国内第一个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在郑州大学成立,为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中山大学也在2005年6月20-21日和2005年6月27-28日分别举办“21世纪学校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社会转型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经验与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到底什么是公民教育,它与我们传统的德育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高校开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多大,本篇文章就上述问题展开简单讨论。
一、公民和公民教育的概念
要了解公民教育,首先明确公民的概念。一般而言,公民(Citizen)是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新大英百科全书》对公民身份的解释是指“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受这个国家的法律约束而在这个国家拥有相应的义务和权利。法国是现代公民教育的创始国,1791年,即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通过的次年,颁布了第一部宪法,提出了公民教育的思想。西方国家近现代公民教育主要是指一些国家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享有公民权利并忠诚履行公民义务的品格和能力方面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良好的公民不仅要牢记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政体,服从国家的政治秩序与法律规范,而且要通过对历史文化显示的思考,来体会民主的精神,要具备爱国精神、民主观念、法治精神。
我国公民教育的产生,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提出了“国民教育”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的公民教育由于受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制约,多侧重于政治思想方面。中共中央曾经于1985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阶段开设公民课程,由于各种原因,公民教育计划未能如愿实施。2001年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就为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作用。关于公民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应该包含如下内容:公民的道德教育、公民的民主与法治教育、公民的思想教育。另外,还需要进行世界公民意识教育、环境教育、性别教育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公民教育。
二、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公民教育与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的专家则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道德培养的主渠道,公民教育只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而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北京高校新的德育大纲在内容上就将新增加的公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组成部分来看待。有的则认为公民教育不同于道德教育或品德教育,这是因为公民教育与政治、公共生活有关,其内容主要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原则、规范、价值和态度,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良好的公民。而且,公民教育与通常所说的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尽相同。通常所说的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主要是指政治思想、基本政治理论等方面的教育,而公民教育虽然也包括上述内容,但并不仅限于这些内容。
我们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两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充实,同时也为我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质的同一性, 公民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而这本身就是依据宪法对公民教育的要求确定的。
其次,公民教育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关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其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对其作为国家公民的基本要求则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先进性要求有余而广泛性要求不足。而实施公民教育,有助于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理想化及绝对化倾向。
三、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必然性
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是国家建设的现实力量。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公民素质还不是很高。部分学生对公民概念理解模糊,一些学生存在政治信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注重民主平等自由却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公民义务意识与公民行为意识相对较低,不守规则,缺乏公德,缺乏道义感的现象也多起来,也离现代社会公民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9月8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许多大学学期开课时, 一些老师的开场白竟然是“我上课时,请大家先把手机关掉!”上海部分高校也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场所等做出限制,并将一系列规范写入了校纪校规。大学生选修课结业论文抄袭成风、生活中衣食浪费惊人等等现象问题虽小,却暴露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和道德意识的淡薄。
大学阶段则是全民教育的重心,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一次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就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所谓负责任的公民是指在社会生活领域能够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在职业生涯领域能够爱岗敬业,既能合法地维护自身的权利,又能自觉地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合格公民。因此, 高等学校应该责无旁贷的承担起培育现代公民的职责。
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具有良好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积极性与政治参与。但是公民的政治态度和参政能力不能完全依靠自然获得,而是需要培养和教育。学校系统的公民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情感和锻炼大学生的公民行为,培养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公民精神。
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与之相应的道德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这就要求学校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同时具有平等、权利、责任、参与、竞争、道德和法律意识,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具有团体意识和国家精神,是合格的社会公民。
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乐于奉献社会,是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拥有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广阔舞台。通过在高校开展有效的公民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这一思想最为活跃社会群体的知法、守法、护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尊严;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合作精神、协作精神、团结、顾全大局、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将他们塑造为个性自由发展的、具备强烈自我负责意识和能力与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的现代合格公民,使他们由“学校人”成长为“社会人”,能够在构建和谐公民社会中肩负重要职责。
四、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可行性
从开展公民教育的可行性来看,高校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经验,开展高校公民教育就可以充分借鉴并吸收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众多合理的成分。高等学校作为人才的密集地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从学科的角度来讲,高校专业门类齐全,各个专业尤其是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和公民教育研究与实践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从教师素质的角度来讲,高校教师大多都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都为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教育基础。
公民是一个政治中性的概念,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这个概念也只能从法律和政治哲学方面理解。根据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公民有人身自由的权利、人格尊严的权利、政治自由的权利、选举权利与被选举权利、婚姻自主的权利、受教育权利、财产所有与继承权利,等等,也同样具有与此相关的公民义务。充分地了解,并能正确而合理地履行这些权利和义务,就是合格的公民。这些法律的要求落实在国民教育中,却又是需要解释的。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这个目标与宪法要求是一致的。但是,这个目标多被人从政治要求方面做了解释,如有理想,就一定是共产主义理想;守纪律,就是事事听话。在这种思路主导下,邓小平同志的面向四个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就只会从狭隘的方面去理解了。国民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就变成了先进性要求,把一个中性的概念变成了明显倾向性概念。实践证明,这不利于培养合格公民。
上述倾向,产生了三个结果:一是受教育者的知识片面化;二是集体造假;三是教育内容的庸俗化。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接受了很多年的国民教育,甚至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满腹经纶,却缺乏基本的公民教养,如不知道尊重人,不知道礼貌与礼让,脑子里没有法律这根“弦”,不知道公共场合应遵守规则,不会穿衣服,甚至不知道冲厕所等。或许这个人具有崇高的理想、爱国热情、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的政治立场、专业理论,在家里知道孝敬父母,在工作中会顺从领导,但是,他不懂得做人的基本的道理,没有人格,行为不守规则。相反,在西方国家里,尽管许多人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公共生活中不仅有教养,遵守公共道德,行事有风度,相互尊重,还具有艺术方面的素养。所以,中国留学生在外学习的第一课便是如何懂得基本的公共准则,学做一个文明人,学做一个公民。有人问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先生在美国学习、工作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在美国三十年,收获很多,但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尊重人。”他的回答令人深思。在我们这个号称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没有教会人懂得尊重人,这是一个历史的玩笑。在我们这个处处讲究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却要在异国他乡学习做公民。可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撇开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不说,在国内的许多大都市里,年青人受教育的程度已经不算低,可是我们文明程度却不那么高,这促使我们不能不反省我们的国民教育。
由于我们的教育始终在给学生“灌输”理想,在整个的文科教材中,充满了原则在先的“观点”和“论断”,学生不是从陈述的事实中学会判断,学会理解和思想,而是只要学会背诵,只要被动地接受,考试中不许有任何超出标准答案的个人发挥。比如一道政治考试题:“你如何理解‘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答案是有标准的。如果学生真有“理解”,那可能就不给分。有一道语文题要学生解释“超越语言”,有一个学生解释道:“心灵上的理解。”这个答案很不错,但是标准答案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结果这个学生的这道题得了0分。还有,英语中的肯定性回答,本来有许多种方式,可是标准答案只有一个“Certainly”,一个学生答了“Sure”便得不到分,所以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一个学生因为课外阅读量大,反而在考试中处于劣势,因为对一个问题,他需要从脑子里储存的多种词汇中找出课本上才有的标准答案,否则就拿不到分。这并不是哪一个阅卷教师有什么不对,而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众口同声与千篇一律,看起来很整齐,水平很高,其实其中有弊。长期坚持这样的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虚伪、不诚实,因为本来是要他们发挥的,他们却只能根据“标准”造一套假话,真话反而不能说出来,这种情形在语文作文中表现充分。上海的一个高中学生在一篇文章里写道:
“无论从道德养成还是作文水平本身的要求来看,‘求真’都应是写作的先决条件。可在这里据说是唯一可能发挥创造性领域里,题目、结构、表达方式都已经被限定了。你刚要舒展筋骨,就已经被框架套住;接下来你将从事糊纸灯笼的工作,只要把框架表面填满就行,也甭管这里头是否空洞无物。……今年高考作文弄虚作假的普遍性,难道不是在平常的语文教育中就做好了铺垫吗?”
同样,在选材上,学生只能做有政治觉悟、有思想境界的文章,不能写出对身边发生的事情的真实感受。这就是我所说的“集体造假”。在日常的行为中,学生为了要表现“积极向上”,而要故意学会一些政治术语,以博得教师的欢心。目前,在我国普遍存在的小孩说大人话的现象,不是健康的。学生说出超过其年龄和实际知识水平的话,就是假话。我们说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不是学生说出来的话听起来健康,却把真实的一面遮蔽起来。学生只有敢于说真话,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才是健康的。
社会发展要求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构成
公民意识不仅仅指道德意识,也不仅仅指政治意识,它是具有复杂体系的现代社会意识。根据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要求,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德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
公民意识内含社会公德的要求。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有别于私德,具有明确的公共性,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体公民的整体利益,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1]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也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基石,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2. 民主与法制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心
民主意识乃是人们对政治制度的自觉性、进步性的认识。它属于政治意识的范畴,但不完全等同于政治意识。正如杜威所言,“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组织形式,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把民主看作一种社会生活方式,那么来自许多不同团体、背景和具有不同才能的人相互作用将有助于形成一个民主的社会。民主只能争取不能赐予,因为民主制度生存的基础正在于公民的自觉的、持续的参与,当社会成员失去了自治与参与的公民气质而甘愿别人包办一切公共事务时,即意味着民主的丧失。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公民社会中,法权高于一切,政治的权威、经济的权威、人格权威等都置于法权之下。以尊重和保护社会成员基本权利为前提的法治原则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原则。法治所强调的是公民主权、个人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与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甚至国家也必须服从法律、依法办事。“法治”突出的是大学生作为公民主体的价值,它要求学生以公民主体的身份去理解、感悟、内化国家的法律、法规,从而形成公民的法治意识。
3. 权责意识培养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
权利和义务是每个公民必备的,不管是提到公民的公德意识还是提到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无不与公民的权责意识产生联系。无权利的思想便丧失了自由公民的资格。公民权利意识是作为社会主体应有的意识,只有那些最大限度地引导、启发和满足这种权利意识的社会,才是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且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权利与义务是相依相存的,无权利的义务和无义务的权利,都是不完全的,也是不现实的,权利源于义务,是义务换来的,不尽义务就不能拥有权利,无义务的权利是不存在的。公民教育就是要大力培育大学生的权利主体意识及其捍卫自身权利的行动能力,以及勇于承担义务、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其指导思想应是公民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有机统一,因为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公民权利、义务与责任相统一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分析
我国公民在公民意识方面可谓“先天不足”,加之社会转型过程中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特别是物质化“实利主义”的盛行)等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而完善体制、法律及其管理等方面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时期人们的公民意识,尤其是公德心、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等更是容易淡化和失落。在大学生群体中,公民意识的淡化和失落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人文环境的“理想真空”“精神贫血”和“价值悬浮”
“五四”以来大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热血青年的热诚日益萎缩。处事功利化,不关心公共事务,社会和政治参与感冷淡,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批评,对身边高尚的行为缺乏歌颂,大学生对于政治生活的冷淡是校园生活的虚假和谐。我们知道,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往往借助于一定的组织形式,如政党、团体、运动和集会等。虽然党团组织网络较为健全,但亲和力仍不够。政治参与程度呈现出多层次的参差不齐,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及社团活动的组织者政治参与的热情相对比普通大学生高。总体而言,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水平相对较低。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少政治冷漠型的“无政治动员”,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的比例较高。笔者在一次调查中统计,大学生自认为是“积极参与型”的有45.1%,认为是“动员参与型”的25.6%,“消极动员和漠不关心型”达到29.3%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民主制度、和谐生活生存的基础正在于公民的自觉的、持续的参与,当社会成员失去了批判、自治与参与的公民气质时,就将意味着民主的丧失,久而久之,和谐也会变得不和谐。
2.不遵守规则、缺乏公德、缺乏道义感的现象此起彼伏
当“枪手”作弊、随意逃课、破坏公共设施在大学校园里也是屡见不鲜。学生对作弊持宽容态度,作弊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有认同感,不认为是个道德问题。目前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雇请“枪手”现象突出,作弊者们完全忘记了诚信对他们的约束。翻开应聘大学生的求职简历,“学生会主席”比比皆是,每个人都是“班干部”。还有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合同信用意识淡薄,签约后违约现象经常发生,甚至有的学生多家签约,致使学校和单位处于尴尬和为难的境地。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当代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已经与其文化层次相背离,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缺乏基本的诚信意识,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3.大学生对法律信心不足
据调查,在法律信仰的问题上,只有26%的大学生认为宪法和法律在现阶段具有至上权威,只有24%的大学生认为现实的一个案件能够以法定程序公正解决,79%的大学生认为执法实践中往往权能压法、钱能买法、关系能通法。这说明大学生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缺乏信心,对社会主义法治缺乏坚定信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法律的基本敬畏,难保不会以身试法。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受了多年的教育,甚至是成为了博士,却缺乏最起码的社会公德,习惯于明哲保身。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都是我们的教育产品。它一方面反映了我们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呼唤着大学教育中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完善高校公民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不会天生或自然而然地形成。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必须从学校生活的点滴开始。学校历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渠道,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实现从“草根”“臣民”向“公民”的转化,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笔者认为高校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发挥“两课”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大学生在“两课”中的主体性提升
“两课”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都包含了丰富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法律基础》课更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国家观念教育,权责意识教育以及民主与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明晰自身在国家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实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尽管教学资源丰富,但教育成果并不尽人意,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教学方法上。由于扩招导致的班级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将公民教育和知识教育混同起来的教学还广泛存在,一味的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的发挥,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结果只能是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知识信条在考试前背得很熟,但是却无法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实际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切忌走上一条为学分而教育的道路,教育本身就应成为民主生活、公民生活的大舞台。当课程与教学长期采取灌输的模式,当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被等级观念渗透的时候,学生就没有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再好的公民教育的课程都只会是流于形式,难以使学生产生认同。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课”要想真正发挥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须是以大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以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教育,必须是主动性的,开启性的教育。
2.公民意识教育要紧密联系生活,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
公民意识的培养除了系统的“两课”教育之外,还需要丰富的实践锻炼,要使学生人格丰满,就要使他们积极地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以一个合格的公民身份去积极的参与国家和社会的事务。只有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主体意识、公德意识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在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公民意识教育才更有感染力,才能逐步提高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知水平,继而自觉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最终使公民意识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不能无视社会现实,我行我素,把学生封闭在“象牙塔”内,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进行所谓的公民知识的传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认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的思想家,来承担不同的责任。”[2]大学生较之于中小学生,自我意识、行为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接触社会的机会也相应增多。故此大学公民意识教育更不能使学生与生活脱节。否则,大学生的人格可能会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的满足。进而使许多大学生的人格发生扭曲,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公民意识的培养唯有个体真实地参与社会生活之中,实实在在的建立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才能真正生长出来。我们的教育不能寄希望于简单的灌输、管制、强迫的方式塑造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不会在空洞的理论知识的教授中自然生成。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人,只有自己改变自己,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3]公民意识正是个人在实际的社会参与中,在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真实认同中,逐渐生长起来。与此同时通过社会参与提高个体的参与能力,使个体的公民意识得以践行。大学生在扩大社会参与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意识到社会参与就是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公民意识因为亲身实践而变得真实,公民意识在日常社会参与中自然得到延伸。
3.进一步完善公民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建设
学校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的主阵地,学生的公民知识的获得、公民意识的养成主要来源于学校。班风、校风、制度和校园文化等都会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是德育教师或“两课”教师的职责,班级、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学校各职能部门、政工干部都负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职责。班级要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在班级可以实行学生民主管理;学校领导要积极倡导和支持民主,教师要身体力行,教书育人;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管理育人;政工干部要积极参与,大力宣传,舆论导人。学校要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环节。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大学生正在和必将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今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再引美国学者英格尔斯的一段话:“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虚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一堆废纸。”[4]公民意识的内在自觉必须与国家形态的外在民主规范同步发展,才能真正推进现代化,也才能真正确保公民个人福祉的实现。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问题必须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Z].2001-1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26.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古希腊社会中,不可以被称作公民的是()。1.0 分 A、父母是公民的人 B、工匠 C、奴隶 D、佣兵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下面关于公民权和人权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0 分 A、人权是一个人因具有人的属性而享有 B、公民权是一个人因拥有一国国籍而享有 C、人权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的 D、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障人权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根据柏拉图和康德对精神属性的分类,以下不属于精神属性的是()。1.0 分 A、智力 B、情感 C、意志 D、能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人生三大问题中,道德与信仰探讨的是人生的()意义。1.0 分 A、世俗 B、精神 C、终极 D、正当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要表现自己的自由,并保障别人的自由”是()对人们相处之道的观点。1.0 分 A、黑格尔 B、康德 C、席勒 D、达尔文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死亡意味着我再也听不到莫扎特了”表现了()的人文精神。1.0 分 A、钱学森 B、杨振宁 C、爱因斯坦 D、李政道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下面不属于形而上的科学文化的是()。A、精神 B、逻辑 C、价值 D、分 1.0 灵魂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8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1.0 分 A、自由王国 B、必然王国 C、精神王国 D、自主王国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9考试中不放心反复检查答案是()心理的表现。1.0 分 A、焦虑 B、强迫 C、恐惧 D、偏执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0更高的“我”对具体的“我”进行指导和谈心,体现了哲学的什么特征?()1.0 分 A、理性思考 B、思考根本问题 C、思考全局性问题 D、二分世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1人文精神的终极目的是()。1.0 分 A、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B、追求真善美 C、引领人类的思想 D、智力和情感的发展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2根据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的主体是()。A、分 1.0 教师的教学 B、学生的考核 C、教师的述职 D、学生的学习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3()又被称为心理感冒。1.0 分 A、抑郁 B、沮丧 C、悲哀 D、郁闷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4下面不是快乐主义代表人物的是()。A、伊壁鸠鲁 B、休谟 C、亚当·斯密 D、康德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5足三里在哪个位置?()1.0 分 A、分 1.0 后脊柱与前面肚脐正对处 B、头顶正中 C、外膝眼下三寸 D、脚底直线前1/3处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6美国德州的教师节是()的生日。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分 1.0 阿奎那 D、孔子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7下面哪个穴位对应的是肾经?()1.0 分 A、涌泉穴 B、足三里 C、百会穴 D、神阙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8呼吸训练法是要()。1.0 分 A、吸一呼一 B、吸二呼一 C、吸一呼二 D、吸一呼三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9以下哪一组的关系不属于《学记》教育思想的辩证统一:()1.0 分 A、正课和课外 B、亲师和乐友 C、学习和休息 D、考试和官职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0读书最应该读()。1.0 分 A、畅销书 B、哲学书 C、经典名著 D、解读著作的心得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1《美国的民主》是()的著作。1.0 分 A、托克维尔 B、胜雅律 C、马歇尔 D、杜波依斯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2“暴君人人得而诛之”的缺陷体现在()。A、君主向暴君转换需要一个过程 B、暴君掌握着武力,人民是个体的人
1.0 分 C、讨伐暴君对财力、武力的破坏性非常大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3基督教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阐述是()。1.0 分 A、你不要别人对你做的事,就不要对别人做 B、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C、对待此世的一切生灵,应该像自己想要得到的对待那样 D、在我为不喜不悦者,在人亦如是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4奥林匹克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1.0 分 A、比赛内容丰富 B、奥林匹克精神 C、比赛过程吸引人 D、不断有选手打破世界纪录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5审美文化对审美主体的建构主要是培养人()。1.0 分 A、满足实际需要的能力 B、成为人的感觉 C、异化的感觉 D、动物性的感觉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6下面不构成消费文化特征的是()。A、产品和体验 B、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 C、享乐主义 D、1.0 分 高雅的艺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7如果把世界分为上帝、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儒家思想追求的是哪个层次?()1.0 分 A、上帝 B、社会 C、个人 D、上帝、个人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8下面属于政治自由的是()。1.0 分 A、就业 B、迁居 C、言论 D、受教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9下面超出重叠共识界限的是()。A、鼓励人自杀的信仰 B、反对战争的宗教团体不服兵役 C、不伤害其他人的生活方式
分 1.0 D、在不违背民众基本福祉 的条件下政党意见的对立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0儒家圣人之治理想的寄托点是()。A、君主德治、制度设计 B、士大夫的矫正作用 C、君主德治、士大夫的矫正作用 D、士大夫的矫正作用、制度设计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1文化经济的表现是()。1.0 分
1.0 分 A、技术以人为本 B、有环保和道德意识 C、产品注重文化性能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2现代契约伦理中,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依靠的是()。1.0 分 A、血缘 B、亲缘 C、地缘 D、平等相处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3下面不属于国家中枢政权传承形式的是()。A、以血缘来传承 B、享有共同特殊利益的集团实行垄断性传承 C、拥有公民权的全体国民来参加国家的管理 D、君权神授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分 1.0 34我国“审美文化”的概念产生于()。1.0 分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5消费文化的核心内容是()。A、消费主义 B、享乐主义
1.0 分 C、商品价值 D、符号价值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6下面有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是()。A、和他人联络感情 B、多做运动 C、奉献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0 分 37()提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概念。1.0 分 A、黑格尔 B、康德 C、霍尔巴赫 D、西耶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8启蒙思想家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A、上帝 B、所有人的权利
分 1.0 C、自然 D、血统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9()认为国家最好由哲学家统治。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康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0 分 40在选择配偶的时候,男人倾向于选择()。1.0 分 A、比自己优秀的女人 B、比自己差很多的女人 C、比自己差一点的女人 D、身边最优秀的女人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1()开启了人权时代的序幕。A、专制王权国家的出现 B、资产阶级革命
分 1.0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2下面对20世纪80年代审美文化兴起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0 分 A、文学批评家倡导审美批评 B、第五代导演拍摄先锋性电影 C、物质阅读广泛兴起 D、翻译哲学美学著作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3“治未病”的观念源自()。1.0 分 A、《皇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4 公民在英语中最早的意义是()。1.0 分 A、市政团体的成员资格 B、贵族 C、城市 D、自由城市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5胜雅律认为,世界人权的发展以()的发表为标志。1.0 分 A、《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B、《国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C、《世界人权宣言》 D、《联合国宪章》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6人类的欲望可以分为三大类,下面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1.0 分 A、生存欲 B、情欲 C、支配欲 D、贪物欲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7通过私人讲学实践,孔子将以下哪组理念融合而形成了对现代素质教育极具借鉴意义的教育理念:()1.0 分 A、千篇一律和道德说教 B、因材施教和道德说教 C、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D、千篇一律和启发诱导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8孔子()的教育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1.0 分 A、教学相长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温故知新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9“教育就是生长”是()的观点。A、爱因斯坦 B、杜威 C、丁肇中 D、1.0 分 怀特海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0帕累托最佳强调的是()最佳。1.0 分 A、效率 B、分配 C、公平D、正义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康德认为,国家的不断发展会使公民权利间的差距不断缩小。()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在社会资源分配中不可能轻易做到人人平等。()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平均主义不问道德应得,只考虑结果的平等。()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并不会造成真正的器质性疾病。()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5只要情绪低落就是抑郁的表现,会对自身和他人造成困扰。()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6用一个族群的善观念统一全社会是一种强制行为。()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7只有一部分哲学问题才有答案。()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8孟子认为变坏的君主可以杀。()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9不管生命长短,人都需要追求生命的意义,让生活更加崇高。()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0西方社会有了公民的概念后就有了公民权利。()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1夸示性消费经过媒体的报道会对普通人的消费观带来影响。()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2消费文化首先在西方国家产生是由于西方国家先进入了消费社会。()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3《荀子·劝学》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体系严整的教育著作。()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4公民权高于主权,主权高于人权。()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5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需要公民权利的落实。()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6思考的主动性具体表现为学生直接主动向教师寻求问题的最终答案。()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7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已经摆脱了生活的压迫,因而更平和更易长寿。()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8有能力的人往往很有魅力,容易招大家喜欢。()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9二战以来,美国工人罢工逐渐减少,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在法律的范围内寻求权利的平等。()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0任何一种心理亚健康都只有负面作用。()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1在寻求世界本质的方法上,哲学与宗教不同,而与科学相同。()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2文化产业是个虚体,不必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3每个人的善恶标准不同,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的上帝能做到奖罚分明。()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4中国传统认为统治国家依靠德性,西方传统则重视理性。()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5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并不在乎他人的权利。()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6文化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价值。()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7消费社会下人们更容易关注物质层面而对自身的健康等问题不太关心。()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8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人生而平等是受了基督教人性论的影响。()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9心理亚健康也会导致身体上的亚健康。()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0庄子的“全性葆真”强调了生命本身的需要与物质的欲望是分开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1X射线、勾股定理的发明者是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才进行科学研究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2根据孔子的思想,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3心理治疗就是要找心理咨询师进行调解。()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4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有可能违背自然权利。()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521世纪以来的阅读被称为精神阅读。()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6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就是为了体现君王至高无上的权威。()1.0 分 正确答案
: × 我的答案: × 37人在特别紧张的时候轮流按双手的劳宫穴可以得到缓解。()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8专制制度下君主与大臣玩弄权术的目的是获得绝对权力。()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9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和人文的全面发展。()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0在人际关系中,双方互相礼让能完全避免冲突。()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1幸福与发展的高度关系不大,而与进步的大小关系密切。()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2自由主义与理性主义是对立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3人文精神等同于西方人文主义和新儒家的人文精神的融合。()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4即使现代西方社会公民的身份是平等的,但仍然存在着权利的不平等。()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5按照孔子的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己欲立而立人”更具有基础性。()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6保持童心是保持文化创造的动力。()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7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都是完善主义的代表学派。()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8根据孔子教育思想的观点,现代素质教育应该强调教师从自身的教学为出发点来教授学生知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9法国《人权宣言》颁布之后,根据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50美德的报偿是不记名的,也可能会给坏人带来补偿。()1.0 分
浅谈中国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摘要: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紧迫。只有针对大学生这类人群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公民意识教育制度和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民意识
必要性
紧迫性
方法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当代大学生站在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最前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人才资源,对他们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意义深远。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积极健康,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法律等现代意识,但其公民意识还比较薄弱。时至今日,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已经不能仅仅是一种口号,而应该化为具体的实践。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薄弱的现状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逐步加强。但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正处于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公民意识教育亟须加强。目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
1.教育内容偏传统观念,轻现代意识。目前的《思修》课教材在自立意识、维权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廉洁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方面的内容还略显单薄,而且依然是高高在上式的理论说教,如“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做”等,而没有进一步剖析“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没有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分类教育。这样的教学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及实效性,无法使理论入耳、人脑、人心,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2.教育形式重理论灌输,缺公民实践。“灌输”是当前《思修》课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方法对于知识普及也许有效,但对于公民意识养成却收效甚微。在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实践”的意义非同一般,但恰恰是欠缺之处。例如,大学生作为具有选举权利的公民,对于选举的体验却十分缺乏。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社会性的民主选举,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参加过,但他们表示自己是在对候选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茫然投出的一票,这样的选举让他们觉得参加不参加都是一个样,丝毫感受不到行使公民权利的神圣感。有调查显示,选举后有高达73.4%的人不记得自己所选候选人的名字,而且46.9%的学生不记得自己所选的候选人有没有当选∞J。
3.教育评价重考试成绩,轻现实表现。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应该融入其他科目的学习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效果的稳定性、持久性。但是我们发现,在对《思修》学习的考核中,大多数学校仅仅以一张试卷来评判学生的思想品德,大大忽视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平时不需要下太多功夫,只需考前恶补一下,基本都能过关。这样的考评方式使公民意识教育徒有其表,丧失灵魂,《思修》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实际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必要性
公民意识教育于个人、于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能促进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部分大学生对公民概念理解模糊,重公民权利,轻公民义务,法制意识不强。有的大学生甚至见利忘义、不讲信用、奉行极端个人主义。笔者以为,公民意识的养成在于后天的教育培养,要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灵魂里,使其具备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及其延伸的平等意识、独立人格、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等理念。其次,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能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推进,公
道德、法律与公民意识
民社会的兴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社会的构建已经比较成熟,而在我国,却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构建现代公民社会,关键是要培养具有现代
意识的公民。教育家胡适指出:“没有现代化的公民,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能够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国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尤其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紧迫性
1.家庭公民意识教育的淡化,需要学校教育来增强。家庭教育是公民教育的第一步。目前,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道德教育范畴内,在对孩子的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盲点。按照社会分工理论,学校教育是为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而设立的,这种教育模式有专业化、系统化的特性。在家庭对公民意识培育不够重视的情况下,更需要学校教育来弥补不足。
2.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薄弱,需要大学教育来丰富。当前的80后、90后大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受的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及意识形态教育,范围较窄。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当被问及“如果老师发给你一本破损的书你会如何处理?”时,三年级有66%,四年级有71.1%,五年级有71.9%的学生选择“凑合用吧”。只有平均23%的学生会要求马上更换。并且在调查中发现,当学生维护权利需要经由老师或学校时,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会选择沉默一J。可见,小学生的维权意识教育是何等薄弱。到了中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被狭隘地置于政治、历史课的教学中,而且应试教育的体制更使公民意识教育苍白无力。大学校园是思想和意识相碰撞的场所,在大学教育中弥补中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之不足的功能日益凸显。
3.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呼唤公民意识教育的改革。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公民意识淡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意识淡薄。学校当中也存在“公地悲剧”,即公共的东西大家都来用,但没有人会在乎使用的结果。如“占座”行为、“宿舍偷电行为”等。二是责任意识缺失。一方面表现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个人责任意识缺失;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即对社会秩序的不尊重。三是公德意识稀缺。近年来,大学生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频繁见诸报端,不得不令人深思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何在。大学校园迫切需要通过大刀阔斧的公民意识教育改革来改变大学生公民意识薄弱的现状。
四、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辞海》对公民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由此可知,公民主要是法律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概念。公民教育中的“公民”更多的并不是这种法律性的内涵,而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内涵,即主要是指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社会成员。
关于公民意识的基本含义,中国宪法学会研究会秘书长徐秀玉曾指出:公民意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二是权利义务观念,三是平等观念,四是法治观念,五是人民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因此,公民意识的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当具备公民意识,在爱国、自主、平等、遵纪守法的基础上,行使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各项义务。所以,公民意识教育是指以现代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教育活动的集合体,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对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我们应该运用多种途径。
第一,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公民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开设独立的公民教育课不太现实,因此,可行的方案是把公民意识教育融入
道德、法律与公民意识
大学德育中,把公民教育课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两课”教学中应该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课和法律基础课,包含了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治教育的基础课程。当然,大学公民意识教育还应该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第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相对于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而言, 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以及参观考察、“三下乡”活动、社区法律咨询服务、学生干部的竞争和选举、为特殊群体的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它更能增强人的亲身体验,对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理解更加深刻,可以达到知行统一。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和爱国精神。当前,公民意识教育存在重理论传授、轻行为养成的现象,我们有必要把实践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做起,逐渐走进社会,熟悉生活,逐步培养起公共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第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发展。校内生活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学校的日常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是加强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和行为训练,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校生活习惯,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大社会即公民社会的生活。
第四,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建设校园文化。如通过培育大学精神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风格、纪律规则、学习研究风气、教师榜样、教育者的态度、人际交往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沟通信息的模式、与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广播站、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学生刊物、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各种校园氛围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再如通过设立校史陈列馆等弘扬民族精神和宣传道德理念的标志物,使大学生接受无形的公民意识教育。
五、结语
公民意识教育本身包含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等,在开展教育时,应牢记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现代传媒有多发达,都离不开面对面的教育,不能忽视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和融合,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广大国民普遍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和公民人格,才能建立成熟的有自治能力的公民社会。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思想活跃、理论功底扎实、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他们应该成为公民社会的奠基人与引领者。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郑杭生
【2】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王甲成,张淼(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分院,河北石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受教育权的基本含义、我国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的基本内容、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知道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能力目标
通过对一些数字和图片的分析,理解什么是受教育权;通过对比是否受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造成的不同结果,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并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讲述国家对青少年寄予殷切期望,努力保障其受教育权,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思想。通过对教育作用的分析,为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打下基础,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意识。结合受教育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初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自己的义务观念。教学重点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教学难点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讲新课前,先请同学们阅读第十一课题、框题和目题,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粗浅的了解,认识其知识框架。(阅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右上角列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个框题:
一、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板书)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看插图及投影一:
自从老一辈革命家时年93岁的帅孟奇大姐,率先捐款,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而实施的希望工程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它牵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企业家、艺术家、普通工人、学生、海外华人等千千万万人的心。提问:(1)希望工程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2)透过女孩一双明亮的大眼晴,你看到、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以及对本课内容的初步了解。)
希望工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为它的宗旨在于救助失学儿童、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这一宗旨无疑选准了基础教育与我国下个世纪发展关系这个切入点,从救助我国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保障其受教育权入手,由此唤起人们的爱心和极大的热情。
女孩的一双大眼睛饱含着贫困儿童对学习的期盼,对知识的渴求。我们望着女孩的大眼睛,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为了满足贫困地区的孩子渴望读书的需求,为了救助因家境贫寒而上不起学或被迫中途辍学的千百万名儿童能背起书包走进课堂,获得受教育权,我们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也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权,好好学习。那么究竟什么是受教育权呢?
1.什么是受教育权(板书)(1)受教育权的含义(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在了解教育的作用、教育含义的划分的基础上,解释受教育权的含义并加以分析。(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必要手段。一个人来到世间,他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绝大部分是通过受教育获得的。教育的含义有广狭之分。本课使用的教育概念,就是从狭义上讲的,指的是学校教育。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请同学们看投影二:
材料一:从今年6月以来,九江市遭受了历史上水位最高、受灾面积最广、时间最长的洪涝灾害,8月初九江长江大堤4—5号闸口的决口更是造成了巨大损失。据九江市教委的初步统计,全市有12个县的1317所中小学受灾,占全市学校总数的47.1%,全市倒塌校舍206747平方米、新增危房767103平方米,加上其他教学设施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49605.16万元。然而,为了保证孩子们如期开学,国家拨款,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当地政府想法设法,搭起临时的帐篷小学,租民房、仓库改成临时教室,让孩子到城里学校免费借读„„总之,一切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近30万名中小学生如期开学了。
材料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总人口235万系国务院18个贫困片之一,目前,有43万人尚未脱贫,有3万儿童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全州中小学缺教室达10万平方米,危房达9万平方米,教育设施极为简陋,师资不足,以至于全州有50多个乡镇没条件办初中,适龄少年能升入初中继续读书的寥寥无几。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材料一:说明在洪水给九江市的教育设施造成了巨大损失的条件下,国家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保证了孩子们如期开学,获得了受教育权。材料二:说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目前仍有3万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这些孩子因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无法上学,丧失了受教育权;同时由于全州缺乏受教育的物质保障,50多个乡镇没条件办初中,致使许多适龄少年升入初中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落空。
通过上面的材料分析,使我们对受教育权的要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总之,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否则,受教育权将难以实现。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受教育人口目前已达到3亿多人,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我国公民究竟能够享有哪些受教育的权利呢?(2)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板书)(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归纳。)①学龄前儿童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②适龄儿童、少年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③符合一定条件的公民,有接受高级中等教育及继续深造的机会; ④成年人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权利;
⑤公民可以从社会其他合法教育机构、合法途径接受教育。请同学们看投影三:
北京市确定2000年现代化教育基本框架,这一基本框架包括:以义务教育为主体,3岁以上学龄儿童入园率达到85%以上;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当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使普通高中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40%,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25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60%,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其他职业培训年平均达到300万人次;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材料以北京为例,反映出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内容是广泛的,而且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到2000年,国家将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提供更多的机会。总之,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板书)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制约着教育的性质与发展;另一方面一定的教育又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给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影响和反作用。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大爆炸的形势下,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那么他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相反,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请同学们看投影四: 希望工程第一个受助者张胜利自述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人均收入不到百元。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病故,娘改嫁,家中只剩下弟弟妹妹和近80岁的奶奶。为了生活,我只好离开学校,上山放羊去了。
1989年10月,全国开始实施希望工程作为第一批受助生,我重新走进了课堂。那年,我13岁。这以后,我不再为学费发愁。3年后,我小学毕业升入上庄中学读书。读到初中毕业,我看到村里因为没老师,孩子没学可上。于是,我当上了桃木疙瘩村的一名代课老师。1995年,中国青年基金会在浙江建立了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基地,我又荣幸地成为第一批学员。在上海举行的开学典礼上,我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破格录取。1996年6月,我作为希望工程受助生的代表,赴美国参加了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圣火的传递。
提问:张胜利从小山村到大上海、到大洋彼岸,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张胜利的经历给我们了哪些启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希望工程给了张胜利受教育的权利,是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促进了他的个人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公民为了自身的发展一定要上学接受教育;作为国家一定要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
总之,从公民的自身发展和对国家的要求来说,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1)从公民的自身发展和对国家的要求来说,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板书)请同学们看投影五:
教育兴、万事通
浙江省慈溪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走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路子。慈溪市从1995年起一方面实行市、镇(乡)两极教育经费单列,从机制上保证对教育投入的增加,1997年,市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9563万元,约占财政总支出的30%;另一方面,人民教育人民办。1996年以来,慈溪市乡镇企业局、市住宅建设公司等16个单位各捐资20万元以上,社会个人捐资助教额达2050万元。随着该市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为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这些人才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推动了慈溪市经济的发展。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伊敏芳深有感触地说:“教育兴则万事通。慈溪市经济总值跃居浙江省各县市第一位,这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得益于全市人民对教育的大力支持。”
提问:慈溪市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以此带动了本市的经济发展的事实,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经济振兴的关键在科技,科技进步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发展的目的在人才。”我们要振兴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能够通过发展教育,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常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公民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受教育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技术业务水平,力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多做贡献。
因此,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又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2)从国家繁荣发展和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板书)
正因为如此,我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规定受教育是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课堂小结
法国:以传统深厚著称
法国是实施公民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1791年颁布的《塔来朗法案》就将学校公民教育提上日程。随着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和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法国公民教育又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了民主、自由的精神及反封建、反宗教统治的内容,同时要求发展学生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法国公民教育的架构可以概括为三大要点:民主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和法律知识、国家的各种政治制度、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法国教育重视学术的传统,学校更倾向于以分科的形式开展公民教育,并将幼儿园至高中三年级划分为10个阶段,分设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循序渐进,鼓励教师采用差异教学法。新世纪以来,新的公民资格教育大纲更强调以辩论法教学的方式开展公民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青少年在反战、反恐怖主义、反饥饿、反种族主义的运动中表现得相当积极。参加保护环境、裁军、捍卫和平与人权的组织和运动,是法国青少年参与政治、表现公民身份的标志性行为。2004年,针对法国青少年的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的研究显示,65%的青少年认为参加社会活动和维护自己思想才是个好公民,36%青少年同意间歇地参加一些与维护和平或裁军有关的社会活动。
(郑东)
加拿大:“多维公民”理念独特
加拿大的公民教育提出了“多维公民”的概念,认为公民主要有四个维度:个人维(强调个人应具备的公民伦理,并做出相应的行为,能够对自己的意见、感情和行动负责)、社会维(公民是社会存在物,必须同其他人在各种情景中相互作用,参加公共辩论,参与公共生活,促进以有效民主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形成)、时间维(公民在面对当前关注的问题时,不要忽略现在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要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要形成思考现在的行为对将来会产生影响的意识)和空间维(公民是当地的、整个地区的、国家的和全球的成员)。
(赵筠)
韩国:突出国民精神培育
颇具韩国特色的“国民精神教育”一直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传统的弘扬与超越,使公民教育获得了更大的开放性和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韩国把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和“世界公民”列为公民教育的目标。
韩国的公民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心社会、尊重他人、忠于职责的意识,强调公民对法律的遵从,培养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公正意识以及作为一个自由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意识,尤其强调学生作为公民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李锐)
新加坡:东西方价值观兼备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教育极力倡导三位一体(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教育方针,既具有东方式的重视道德教育的特色,以儒家伦理价值追求为基本精神,强调正直、忠诚、诚实、信任、同情心和责任感这些人类的核心价值,同时吸取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以及其他民族的精神气质,建立统一的新加坡人国民身份,维持强烈的国民身份认同。小学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及发展良好品格,中学则注重教育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
从1992年起,新加坡小学各年级均使用新编的《好公民》教材。该教材强调东方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从思想行为的发展范围把德育划分为六个层次不同的发展重点,即德育应先从学生个人开始,扩展到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乃至世界和全人类。
新加坡公民教育不只在学校进行,还要求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并在全社会开展各种运动,使公民教育成为全社会都关心并参与的大事。
(马悦)
美国:理论成熟,经验丰富
美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指导理论包括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拉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伊斯顿等人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等。
美国的《〈公民和政府〉的国家标准》中规定,优良的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性格。正式的公民教育主要集中于中学阶段,开设的课程包括“公民学”“民主原则”“政府”及“民主问题”等。此外,社会课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全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法律教育、消费教育、能源和环境教育等。在教学方式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并重,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讨论法、角色扮演和模拟法、价值澄清法、道德发展法等。
美国公民教育与时俱进,方式灵活多样。近几年出现的“公民教育中心网站”便是一个公共交流平台,其内容丰富、有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例如,考虑到学生普遍喜欢上网的特点,公民教育中心网在主页上设置了一个“60秒公民学”的栏目,可以在电脑上收听,也可以下载,每次是一篇只有1分钟时间的音频小文章,向听众介绍关于政府、宪法、历史的知识。该栏目的宗旨是:“探讨与公民学和政府有关的议题,探讨媒体重大事件背后的宪政议题,思考改变国家历史和政府的人物、观念等问题。”
公民教育中心网还设置了每日一题的知识小测验。2012年8月21日的测验题是“下列选择中哪一个是民主制度中所必不可少的”,四个选项分别是:“1.个人的基本权利;2.国家变得更伟大;3.令人激动的爱国歌曲;4.所有公民的绝对经济平等。”8月22日的测验题是“在民主国家里,民主协商应该包括”,四个选项分别是:“1.坚持教义原则,只接受与自己相似的看法;2.至少有12种资料和3个媒体来源;3.考虑不同的理由,尊重别人的意见;4.在协商之前,参与者们必须参加宣誓仪式。”这样的小测验符合青少年的学习心理。每天一题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做一题明白一个道理,哪一天做都可以,其实是讲究实效的教育方法。
nlc202309032347
(许进)
英国:贯穿整个成长阶段
帮助青少年成长为社会公民,具备理性的自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以及高度的政治、社会责任感,一直是英国教育部门培养下一代的重点。这一教育涉及多个方面,大到积极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小到保护社区环境和向慈善机构捐款,既涉及“公民社会”理念的传授,也涉及具体的实践指导。
对于英国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政策发言人罗伯·凯利向记者介绍说,长期以来,英国的公民意识教育一直贯穿在诸如历史、地理、艺术和科学等社会学科类课程,涵盖中小学乃至成人教育,针对4~7岁,7~11岁,11~14岁的学生分别设置。2002年9月,英国政府正式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纳入英国中学必修课程,供11~16岁的学生学习。
作为一种更多涉及抽象理念的公民意识教育,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公民”及“公民社会”这些抽象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课程中。
凯利介绍,公民教育在英国小学并非必修课,一般包括在“个人、社会和健康”这门课程中。凯利说,对于六七岁的小学生而言,讨论议会结构和全球化显然有些不切实际,不过他们的话题可以从讨论“领导和权威”切入。孩子们通过故事和图片互相讨论或者和大人们讨论这些话题,还可通过选举班级委员会或学校委员会来亲身体会公民的政治权利。
同时,班委会和校委会也负责向学校反映民意,如大家有哪些学习需求,校园生活里的一些问题等,甚至学校食堂也在学生委员会的监督之下。凯利说,每个新学期学生们都要重新选举委员会,以保障选举出来的委员会富有生机。
对于社会责任和职业观的建立,很多英国小学也有灵活的学习方式。英国一些小学设有“开放日”,邀请家长们来到学校,向学生介绍各自的职业特征,告诉孩子们这些职业的区别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学校定期邀请政府公务员去学校演讲,比如请警察告知学生们什么是犯罪,如何自我防卫,市长讲述政府和执行机构、市民责任、政府的义务等。
同小学相比,英国中学生的公民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虽然英国教育部门将其设为必修课,但并没有编制统一教材,而是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比如就社会政治议题开展集体讨论,模拟体验,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和慈善活动以及体验选举过程等。
英国公民教育项目大多能得到政府和一些基金会的资金支持。英国“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每年提供100万英镑给各个中学,用于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学生们每个周末抽出一天做公益活动,比如将荒地改造成运动场,为医院的患病儿童制作玩具等。
(刘勇民)
【略谈大学生公民教育】推荐阅读:
山东聊城大学 公民身份号码06-23
大学生寝室教育心得05-31
大学生安全教育答案07-22
大学生宿舍安全教育10-02
大学生安全出行教育10-30
大学生安全教育讲义11-06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06-18
军校大学生素质教育06-01
大学生入学教育教材提纲06-14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