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一、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新时期教师角色转换的必然选择
1、“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作出的决定,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集中反映了学生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与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发展。
2、基础教育现行课程存在许多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诸多弊端
■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必将发生巨大变化,引起人们许多观念的变化。人们对教育观念、特别是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将面临重大挑战。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关键是教育。教育必须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习社会化。学习社会化,要求学会学习。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学习不再是学生的权利,教育也不再是教师的特权。教师是学习者,学习者必须终身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期越来越短,社会需要的知识和学校的教学内容都要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面临挑战。要求的教育各个方面必须全面创新,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法、适应学习时代要求。
□审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比照新形势发展对人的高素质的要求,现行课程存在的弊端十分明显: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
§课程实施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学生主体性高度压抑,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观念落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单一,且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管理高度集中,课程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课程评价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挥。
■现行课程弊端和其它综合因素造就了“教师是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
§教师讲,学生听。信息交流单向传输;
§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被动学习;
§教学以知识传输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
§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由教师决定,学生的任务和职责就是彻底“应试”和接受评定;
现行课程弊端的革除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了现实背景,也为教师角色的转换提奠定了现实基础。
3、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其总目标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总目标决定了教师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现代性。教材内容和课程编制依据教育心理学统整教学内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和增加新内容;教育手段吸纳、采用新技术;§基础性。保证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开放性。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评价标准体现差异性;
§创新性。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要。
素质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总目标的确定为教师角色的转换奠定了理念基础。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体现课程改革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领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时作了如下阐述: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是新课程的亮点,其主要目标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对自己周围生活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同时,注重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为教师转换角色奠定了课程基础。
二、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促进自我发展的学习者
1、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同时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的生活,促进学生发展。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但这并非意味着与教师无关。必须坚持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是学生兴趣体现、个性发展、探究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从指导内容而言,教师的指导从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从指导方式而言,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
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专门从事从和实践活动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教师即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并非不需要知识传授,它需要的是新课程条件下新意义的知识传授,主要体现为: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由只重“结果”向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既是新角色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主要表现为:
◇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识能力;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思考;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
◇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2、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程的实施,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大量增加并变得非常复杂,因此“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科学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和研究内容主要表现为:
◇素质教育观念的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为教育实践和研究寻找理论依据;
◇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新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协同组织、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
◇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新课程目标整合研究;
◇教育科研方法特别是教育行动研究法的运用与研究。
教师由传统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多元化转变特别是向“教师即研究者”这一创新型角色的转变,不可能是一次性整体完成,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研究方法本身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教师行动研究法是比较适合教师发展与富有成效的研究方法。其主要过程及*作程序包括:
◇寻找探究的起点:
§从教师自身的兴趣出发;
§从教学的困难出发;
§从教学中一种不明情况出发。
◇收集资料
§收集已有资料;
§观察和记录情境;
§在师生的交流中寻找必要的信息;
§通过内省激发自己的隐含知识;
§教师间交流与合作。
◇分析资料
§阅读、选择资料;
§分析、解释资料及做结论。
◇形成行动策略
§不要只满足于一个构想;
§不要过多的受到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干扰;
§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多种资源和力量。
◇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
§行动策略的实施,真正将行动策略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行动策略成果的标准:收到了改善情境的效果、未产生副作用、改善能较
长期的保持下去;
§行动策略检验时可能发现的问题:在执行的方法上、在行动策略的构想上、在教学情境的分析上、在收集资料的全面上、在问题的界定上等。
明确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研究内容和掌握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是教师进行“教师即研究者”角色转变的关键。在新形势下,教师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探究,是无法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的。
3、教师是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者和开发者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社区,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社区实际。因此,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蕴藏与社会、社区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直接影响到这一课程的有效实施,这对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是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没有教师创造性的利用和开发,社会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就会流于形式。这一角色是教师的全新体验,也是一种考验。为此,教师必须明确认识三个问题:①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②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③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的计划。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
§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
§善于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重视积累相关资料,不仅能根据课程实施指南执行课程,而且能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发和设计、利用教育资源。
§善于把本学科与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能力结构,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4、教师不仅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者,也是新知识的创造者
教育专家指出,作为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应该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中体验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着的欣喜。教学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般性和偶然性的联系在教师那里不断形成新的专业知识。教师专业创新的潜力主要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教学情境的探究。创造是唤起教师内在尊严和欢乐的原动力。教师具有创新潜力,素质教育具有把教师创新潜力外显的内在要求。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实践是创新的重要途径。传统知识传授者角色的教师显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努力学习,由职业教育者成为教育学习研究者,从他人成果的消费者,变成为自身成果和新知识的创造者,从为获取从教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旦你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一位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是学生中的学生。”如前所述,素质教育观念和先进教育理论要学习,新课程理念需要学习,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自身同时学习,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学习,教育研究方法需要学习……,可以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没有学习,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没有终身学习,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主要参考文献:
一、教师应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 课程实施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即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在多大程度上深刻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思想, 并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应用。将教师定为课程实施者, 要求教师准确无误地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思想, 并踏实地无条件地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 这样就将教师排斥在课程的决策、开发及评价等诸多环节之外, 忽视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能动作用, 使得课程决策和开发缺乏最可靠的实践基础, 也导致教师产生对课程的消极态度。
新课程体系则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 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 为教育教学活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实行开放的内容体系, 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注重实践和实际, 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 有利于学生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 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 为了依据课程标准, 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境的课程, 教师一般要做好以下几点。
1.开发教育资源
新课程标准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 只给出基本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 教师必须学会开发教育资源, 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组织、指导、带领学生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 本身也是学生参与教学和实现创新的过程, 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各种可用资源, 从而使教学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开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 扩展了教育内容, 激活了师生经验, 丰富了师生的生活, 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可以说, 不懂得教育资源开发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2.调整课程和课程结构
在传统的课程理念下, 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条件”, 它规定的教学内容是不容许随意改动的, 所有的学生几乎整齐划一地“齐步走”。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运用空间,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程结构。
3.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按照新课程理念, 课程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教材只规定活动的原则、方式、注意事项和案例, 教学活动要由教师来设计,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 而且是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发展的制约者,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 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压力, 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苦学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 如果学习是发自内心的, 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 它就会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为此, 使学生从“受逼”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 便成为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新课程理念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活动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我认为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强烈动机, 了解学生, 熟悉学生, 创建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创建丰富有趣的教学环境。
2.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互相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学习气氛。因为学生是合作者, 教师应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和学生一同寻求真理, 并且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自我批评, 人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善于探索, 一是善于反思。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
4.随时掌握新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三、教师应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为学生成长的激励者
这个转变主要是教师在评价领域的角色转变。过去, 教师整治学生的“法宝”就是考试和排榜, 用评价的功能或选拔的功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程则要求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新的评价观。
1.在学习生活评价中主要运用质性、激励性评价方法, 少用量性、甄别性评价方法。采用质性评价方法, 就是要确定其主流是否积极, 其方法是否正确, 而对其细节的小的利弊得失采取“模糊”的方法。质性评价尤其对身心发展并不成熟的儿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评价更有意义。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初中英语教师 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18-01
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显示:近年来,我国的初中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语法规则的讲授,而轻视了对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造成了当代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为了改变中学生英语水平较低这一情况,我国教育部推行并实施了教学改革的政策,它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1.传统教育模式与课改教育模式下英语教师角色的对比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直是以讲授者的身份来指导、掌控学生日常的英语学习。如今,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这一政策的领导下,教师被赋予了全新的角色涵义。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变成学生的促进者、引导者、开发者与合作者。事实上,在新型的教育体系、制度下,初中英语教师不再以同样的方式向每个人传授自己的所学,而是应该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起引导和促进的作用。教师按照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竭尽全力的开发出学生自身的潜能,在不打压学生自身个性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并发现、总结出一份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其次,教师不再对学生一味的灌输书本上的英语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新性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找出新的知识和学习上的不足。教师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走出学习上的困境,并帮助学生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除此之外,英语教师的讲课方式不再单一,而是走出教材,和学生进行不同情境下的互动。一个学科的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材仅仅是辅助工具,英语教师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开拓并丰富自己的讲学方式,以弥补教材的局限性。教师也可以结合西方的教育方式,创新出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汲取更多的知识,并学会学以致用。最后,新课程改革转变了师生的关系,老师不再仅是传授者,学生也不再仅是聆听者,二者相互合作,共同学习。英语教师就学生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和其探讨,这样不但能够改善师生的关系,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政策把学生作为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老师只是起鼓励与辅助的作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已经被逐渐的淡化,“学”有了更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英语教师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压力,更好地接受挑战,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不再仅局限于讲解课本的知识,而是要他们与时俱进,及时得更新讲课内容,变换讲课的形式。这就需要英语教师们参加一些讲座或是去各校乃至国外进行相应的培训,以期更好地充实、完善自己。事实上,英语是一门专业性与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对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讲课的过程中,和学生共同的进步。这些都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所欠缺的。
2.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2.1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的知识和实践的要求
如今,很多学校都是用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学参考,它对英语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教学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初中英语教师的教授对象比较特殊。因此,教师不但要创建一些情景演练,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运用能力,也要想办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既不同于小学阶段的启蒙式教学,也不同于高中阶段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有好奇心理,可自制力还比较差,与此同时,国内的初中生们没有受到专业的英语训练,使得英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兼顾多方面的因素,既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要在巩固基础的同时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拓展。这就对初中英语教师的实践与知识要较高的要求。
2.2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的指导的要求
课程改革对于英语教师的日常教学指导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不再是按照课本进行章节、单元的讲授,而是在整体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注意由浅到深、逐步推进。英语教师应该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自我反思,让他们总结自己阶段学习的过程与不足,并根据效果调整学习策略。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应该适当给予一些建议与指导,帮助学生寻求最好的学习方式,并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能力。
2.3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的教学实用性的培养
事实上,语言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语言不仅仅是当代教学项目中所要求的学生必修科目,也是学生日后走向社会的工具。因此,学习英语不但能够对国外的文化和社会进行了解,也能够让学生更加适应多元性的社会发展。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融入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国外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练习,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与此同时,英语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民族历史,让学生能够增强对英语的理解,感受中外文化的差异。
3.英语课程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
3.1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冲突
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英语学习都是以语法知识的教习为主的,这就使得老师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老师一味的传授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忽略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降低了教学质量,有损学校的声誉。而教学改革要求各英语教师从知识传授过渡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教育体制可以改变往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引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而,在当代,课程改革在我国并不普及,一些偏远地域还在沿袭旧有的教育模式,这就造成了二者之间的冲突,不利于学校的长久发展。
3.2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冲突
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实际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单纯的应试教育,所以导致很多学生能考到很高的成绩却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英语这个交流工具。而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学将“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在培养学生的语音、语感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但是,一些资历深的教师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接受新型的改革方式,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课程改革的实施。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它需要教师结合旧有的经验和时代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创新。与此同时,它提高了当代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我国培养了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包文文.试论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J].2013.
朱立会
论文提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课程内容观、语文课程资源观、语文学习方式或学习观和语文课程评价观六个方面都有深刻创新。在课程理念有所更新的情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必然要求随之转换,即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为主动创造者,由课程成绩的评判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
理念创新
教师角色转换 当今世界上,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已经提高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由此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格外令人关注。尤其是近年来毁誉参半的语文课程更是以其崭新的课程理念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解读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深感字里行间内蕴丰富、新意迭出。处处体现着科学理性和人文主义精神。本文拟就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
一、关于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课程的内容结合在“目标”中作了阐述。“前言”即是这个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而基本理念又渗透于“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之中。这个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教育新的理念融注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据此可将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归结为:语文课程性质观的创新、语文课程目标观的创新、语文课程内容观的创新、语文课程资源观的创新、语文学习方式或学习观的创新、语文课程评价观的创新。(一)语文课程性质观的创新是语文教育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当年提出“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来看,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文教育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对语文课程特征的准确界定,使语文课程从长期的“工具倾向性”中解脱出来,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也是语文课程理念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语文课程目标观的创新是语文课程价值取向上的突破性选择。《语文课程标准》基于对语文课程特点的深刻反思,首次正式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甚至明确要求“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标志着语文课程目标由知识中心向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的转变,也表明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语文课程功能的显著升华。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较,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个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这其中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到“语文素养” 这个概念,“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等。“语文素养”包含了“语文能力”同时又对其有所突破,以此为目标来充分发展和培养学生个体能力体系和人文修养。因此,语文课程目标观的创新是语文课程价值取向上的突破性选择。
(三)语文课程内容观的创新是语文课程建设上人本意识的重要体现。很长时间以来,语文课程内容的选定和设计都是以知识为中心,有着严格的系统性和序列性。且有些内容陈旧、老套,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偏旧和模式化阻碍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鉴于此,这次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主体经验世界、情感世界的内在联系,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而对课程内容予以不断调节和更新发展。由此出发,新课程标准对作为课程内容具体体现的语文教材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要新,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在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同时还要具有全球意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如自然、环境、和平等。其次,教材内容的安排应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优化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最后,教材要富于开放性和弹性,既合理安排作为共性要求的基本课程内容,又要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个性化开发和选择的空间,特别是为学生主体留出自主取舍和拓展的空间,等等。简言之,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充满个性活力,以学生主体生机勃勃的发展为逻辑始点和最后归宿,从而体现了语文课程建设上浓郁的人本意识。
(四)语文课程资源观的创新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名教师提出“大语文”的概念,在语文教学界,也逐渐形成一种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但正式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提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尚属首次。如果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还是停留在教科书及其围绕它的直接的教学辅助材料上,那么,语文素质教育就难以有效落实,语文课程的改革就仍然是悲哀的。有鉴于此,新课程标准引导师生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误区,用多种分类来呈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新概念,如根据课程来源列举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根据课程性质来列举自然、人文和社会课程资源等等。并引导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运用的积极性,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语文课程资源观的创新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观。
(五)语文学习方式或学习观的创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能力。在一次次自主、合作、探究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学习方式的创新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六)语文课程评价观的创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观。传统的课程评价观,评价方法上偏重定量和结果而轻视定性和过程,评价维度上偏重知识和智性而轻视情意要素,评价功能上偏重甄别和选拔而轻视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新的课程评价观弥补了上述评价的不足,要求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重点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同时,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此外,“评价建议”还明确指出据于语文学习体验和感悟的特征而不能以量化和客观化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种评价的实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二、关于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在课程理念上的创新,要求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要尽快地适应新课程,就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必须对新型教师的角色作认真的思考,并加以重新定位。
(一)由知识单方面传授转变为教学上的双边对话。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追求固定答案和统一认识,信息交流以单向交流为主,片面地分析语文语法和逻辑知识,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现在,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这里,语文教师要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发展意识。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个任人塑造的物体,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传授既有知识,更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能是仅仅为了就业的需要,而是为了终身发展。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变单向的灌输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全面发展其情感、意志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即新课标所强调的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教师的出发点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主要责任就应该是在知识与情感领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而不是强行的灌输。教学的内容不仅是现有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和学生一起“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这样,课程才具有生命价值,才能超越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而获得抵达人性深处的底蕴。
三是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可变性和多元化,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对话的无限多元性,这尤其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正如新课程标准所一语道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实质是确认学生也是语文课程的主体之一,故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同时教师也会在对话中得到启发,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二)由教材及课程的被动执行转化为主动创造
在师生关系的层面上,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在教师与学校、社会的关系层面上,教师是最大的被动者。在以往的课程编制中,课程具有既定性、凝固性和封闭性。教师只是消极、被动的忠实执行者,对教科书的选择、重组、评价和传输方式都没有自主权,更不可能对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造。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得到充分释放,从而要由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塑造者。
其一,就课程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科书进行“裁剪”。新课标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师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对教材作出适当的取舍,切忌简单照搬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要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外延和内涵。
其二,就课程的发展而言,教师要将课程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新课标提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语文教师要着力于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构建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语文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的充分发挥。诸如让书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素材进入语文教学流程。这样语文课程才可谓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其三,就课程实施而言,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新意和活力。教师要建构崭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即以激发学生超越语文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为课程的价值追求,突破语文知识体系的束缚,发展学生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言语能力。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就应为学生的审美鉴赏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为其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从而培养其个性化的领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由课程成绩的评判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课程评价观,内涵窄浅、标准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发育,教师一直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新课标评价理念要求语文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评价角色转向为学生的发展的促进者。语文教师要在评价过程中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更新评价观,“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重视定性和过程,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与学生在情感上相融。就情感取向而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摒弃求全责备;在语言上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和情意能量。再次,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隐性和较漫长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既要关注现实的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也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的进步。语文教师要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呵护和发现学生的进步,以对待明天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氛围。最后,教师要接纳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如果不顾及学生原有基础差异和个性差异而用统一标准去评估其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将会扼杀许多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并使其产生挫败感。教师应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及其所处的位置。并以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其潜能,弥补其不足。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并改善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一点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体现了鲜明的教育理念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处处洋溢着科学理性和人文主义光辉。在新的理念的指引下,语文教师的角色也必将发生转换,由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向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重塑课程、促进发展的创新主体转换。由此而产生的语文教育必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的教育,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维护和升华的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9月版)《语文课程标准》问答1(作者 崔 峦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
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要着力解决理念更新的问题;惟有在先进理念指导之下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课程改革使得教师的职业定位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学习化,建设学习型的教师队伍,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作 者:陆安 作者单位: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山东,青岛,266023刊 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9(5)分类号:G622.3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师 专业发展
摘 要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本文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前景,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工作以及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期待,进
一步明确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 教师角色
一、引言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即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对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它需要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重新定位。笔者认为执行新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在新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二、对教师角色的传统隐喻及分析
“教师是蜡烛”它肯定了教师的奉献与给予。但是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了
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教师是园丁”它提供了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但是教育阶段的固定性使教育缺欠了修复性(季节与时令);
存在着淘汰制和人为的强制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但是,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易对学生进行整齐划一,形成新的机械运动。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它强调了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学科
知识的有效传递。但是,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训,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
“教师是警察”它强调了纪律性。但是,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对学生挑剔多
而鼓励少。
以上对教师的隐喻指出了传统教师角色的四个强调与四个忽视:1.强调社会责任,忽视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2.强调教师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3.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4.强调教师的传递性,忽视教
与学的创造性
三、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
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语法知识讲解,让学生被动抄笔记、背诵语法规则、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习“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学科知识,而且要结合学科对学生进行品德上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高一英语新教材UNIT15Necklace时,教师要激发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要求学生阐述自己对主人公所作所为及遭遇的看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003年秋季使用新教材以来,许多教师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的教师面对新教材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教,学生不知如何去学,于是就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的不正常现象。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看,教师应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改革中的实施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共建者。例如;在上高一英语新教材UNIT10THEWORLDAROUNDUS时,我根据本单元的中心话题“环境保护”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任务;让学生调查本社区的环境状况,然后制定一份环保宣传海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使他们加深对环境问题危害性和严峻性的认
识。从而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总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于否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必修).高一英语上册
毫无疑问新课改教学是开放式教学;是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的教学;是变学生机械接受死知识为主动吸收、迁移、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式教学。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体现着从要学、想学到能学、会学的能力突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再是“满堂灌的代言人”、“标准答案的发布者”, 也不再是“冷脸婆婆”“黑脸判官”。相反, 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做好如下的角色转换。
一、应由长期以来的“教书工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新课程条件下的开放式教学它包含着知识的开放、情感的开放、思维的开放和能力的开放。因此过去那种只拥有“一桶水”的工匠式的老师、以及他所传承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已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教学及课改的需要。新课程教学和生活实践, 和社会活动紧密结合。各课程之间链接也十分紧密。这就需要知识渊博、能力深厚, 既充满情商、智商, 又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能力型教育专家来驾驭;当代学生也十分渴望知识与学问并重, 能力与魅力俱在的学者型教师点燃激情, 领航破雾。试想, 一个老师如果拥有钱钟书式的智慧、余秋雨式的儒雅、李咏式的幽默、倪萍式的亲切, 那么即使他不做任何知识的传授与思想的引导, 其儒雅飘逸的气度、才情以及自身闪烁的个性光辉也将感染受教育者, 使其沿着他的引导向知识的彼岸遨游。因此告别工匠时代, 做拥有知识、充满智慧、极具个性魅力的学者型教师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更是我们教师应转换的目标。
二、思想上应由“求职谋生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换
不可否认, 教师首先是作为一种职业而存在的。在多数人眼里职业就是养家糊口及谋生的手段。目前, 不少教师也没能转变这一观念, 这势必给新课改带来严重的思想阻碍。因为一旦认定某一职业即为谋生的手段, 就会大大降低这一职业的社会公用;同样, 如果一些教师把神圣的工作只看成谋生的工具, 那就很难让他们为此进行过多的情感投入和精神探索;这又如何谈及创新与奉献呢?相反, 如果我们自身把这一职业看成技术含量很高, 对从业者的技能、思想、素质要求极严的职业;那么教师的角色和社会职责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新课改要求老师不但具有渊博深厚的专业底蕴, 还要求教师精通各种教学理论、政策法规, 成为教育引导、教学探索的专家精英。正是源于这一动机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担当好教育专家精英的角色就成为必然。
三、教学过程应由“一言堂”向“百家讲坛”转换
以往的教学仅在45分钟由老师滔滔不绝地搞“一言堂”, 学生在课堂上担任着“梦游症”的角色。两厢反差太大, 才使教师成了“一言堂堂主”。新课程教学中老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教学中担当好领航人或导演的角色, 让全体学生成为出色的演员。一堂课是否精彩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启发成功与否;在于导演的激趣启智是否恰当。老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把知识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谋求学习的兴趣化、生活化;让全体学生共同讨论、探索, 把“一言堂”变成见仁见智的“百家讲坛”。如果你能创设情境、点石成金, 让吹、拉、弹、唱、戏说、大话都进入教学意境, 那么你的教学无疑是成功的。也许有人会说那课堂不是乱成一锅粥了吗?是的,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也许气氛热闹了点, 秩序乱了点, 但只要教师把握好一个度, 搞好疏通与引导, 那么这种“百家讲坛”式的开放教学不正解决了“自主、实践、探究”的所提倡的学习精神吗?
黄祖鸣在他的《论创新教育的教师、观学生观》一文中指出:“人在学习之初就具有了学习这一生命行为, 通过其行为体验不断获取更新、更复杂的知识技能, 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财富, 然后运用这个财富学会更广更深的知识技能, 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新课程教学实现了这种人的成长,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转换!
四、教学思维应由“冷脸铁板”向“民主自治与和平对话”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永远板着面孔我说了算, 教学也只有一个答案我就是权威。新课程要打破这种格局, 就必须从教师的思维创新抓起。老师的形象要多元化, 在教学及管理中应擅长“变脸”;其思维也要向“民主自治平等对话”的多元化方向转轨。打破陈旧的“师道尊严”, 解除教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真正让教学回归平等的人性化轨道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才能让学生在老师的笑脸关爱中找回自信与自主。事实上, 平等的课堂气氛会消除学生的紧张戒备心态, 让学生轻轻松松学知识、快快乐乐长才干、开开心心练能力。同时让课堂真正自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和协调应变能力。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希德在这方面讲的好;“我的每一节课并非都好, 因为我每一个方式、方法都有很大不同。至于为什么要变化, 说到底是因为学生的需要!”需要决定取舍, 需要决定方法。为了学生的未来, 为了民族的未来, 转换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转换教师角色是值得的, 也是应该发扬广大的。
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不断创新和不断超越, 就是果断改变教育理念, 坚决转换自身角色。我坚信,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 我们的自身一定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探索一定会推陈出新, 发展壮大。
摘要:新课程改革如何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如, 由长期以来的“教书工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由“求职谋生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教学过程由“一言堂”向“百家讲坛式”转换;教学思维由“冷脸铁板”向“民主自治和平对话”转换。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什邡市马井学校刘春燕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转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如何适应这种考验和转变呢?我觉得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意义下教师的角色,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我想应该要一系列地转变。由原先的“消费者”转变到“生产者”,从“教书匠”转变到“研究员”,从“点菜者”转变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必定是痛苦,但唯有痛苦,才显改革的力度,才能加快前进的脚步。任何一种改革都是痛苦的,但是它的痛苦必会使人们在原地的基础上有所改变。这也许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意义下教师角色转变的最大促动因素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溶化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止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学校这围成为师生带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的角色应该随着需要发生变化。
【论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角色转换】推荐阅读: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论文10-20
新课程理念下思品教师角色的转变11-15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11-16
小学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感受11-09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11-11
新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趋势论文06-12
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计划12-07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英语口语协同教学07-03
浅谈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与反垄断06-0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