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写生小结
刚入学不久,我们就有个难得的大好机会去安徽写生,同学们对这次写生都充满了热情。去安徽写生的第一站就定在南屏。南屏独有的古韵气息深深吸引了我们,高大挺拔的马头墙,沾有露水但依旧安静的石板道,时有几个老农挑着柴火擦肩而过,穿过一道道雕花的门墙,时间仿佛倒流,我们就在这种氛围下用自己的笔描绘这里的一切,让它永恒地停留在记忆中,这些只有在书中才会看到的景物,只能临摹的房子和路,此刻却迄立眼前,虽然我们的笔触略显稚嫩,但每个线条都表达了我们对南屏的真实感受,让我们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人文气息和创作的紧密联系。
第二站设在宏村,和南屏比起来更加贴近自然,这里有大片的竹海,有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的大榕树,同样有古旧的小桥,绵延的清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俨然一幅山水画,我们架起画架用画笔把它描绘下来,真正做到了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在整个写生的过程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吃饭、写生、住宿都在一起,同学们对写生都非常积极,从校园到野外,学习环境的转换。同学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我们早晨出发,然后就陶醉在迷人的风景中,这周的作业量不是很大,但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去完成,有的甚至比作业量完成的多的多。我们运用在学校中习得的构图、取景、透视、取舍、点、线、面的运用等等知识,在原来临摹的基础上开始写生。写生不像临摹一样,要比临摹难许多,我们由原先的依葫芦画瓢到要自己去组织画面,自己去处理所见的景物。同学们都非常的努力去描绘自己所见的景物,尽量去把它们塑造完美。在每天结束后,老师都会来帮我们点评作业,指出我们作业中的不足,在这个星期中,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到不的知识,也感悟到了许多在课堂上感悟不到的知识。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但让我们获得了很多感触,画画并不是一味的关在房间一个人画,而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去发现美,感知美,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指导老师:某某某考察时间:
3、25——
4、3写生考察时间:3月25日——4月3日
写生考察地点:安徽黄山市黟县南屏、关麓、唐模、牌坊群、鲍家花园、徽州古城、西递、宏村。
写生考察内容:速写、建筑特色、风景、民族习俗等。
写生考察目的:感受徽州古建筑的特色,了解建筑构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
力以及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在以后的设计之路上思维更加开阔,考虑更加全面,让自己有进一步的提升。以下是我这些天所认识和了解的知识: 第一站:南屏、关麓
第一天上午我们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南屏。南屏村因南边有犹如屏
幛而得名。这个古村建于元明年间,有300多栋明清民居古建筑,沿着72条巷排列,就像一个迷宫,一不小心就会迷路。而且每条巷都是狭长的如图所示。每条巷和每条巷的高低都不同,被称为步步高升巷。
南屏有祠堂群和古民居构成。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祠堂群。南屏至今还保留着8座祠堂,大多坐落在村前横店街长约200米的一条中轴线上,其中有属于全族所有的“宗祠”,也有属于某一分支所有的“支祠”,还有属于一家或几家的“家祠”其中我们考察了其中的一个古祠堂。宗祠规模宏大,家祠小巧玲珑。进入祠堂,我们可以感受到徽派建筑的精细雕刻和徽派祠堂的高大伟岸。里面精巧的工艺是古代徽州人们智慧的结晶。
下午我们跟随导游来到了关麓,关麓位于南屏以西2公里处。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而该村有雄关之东麓,因此而得名。古村内,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关麓八家”的八幢古宅。这是一户姓汪徽商八兄弟的住宅。我们一一考察了这八家,每幢古宅都有自己的天井、厅堂、花园、小院。屋楼上下皆有门户走廊互相连接,形成一
个整体。整幢大楼由于布局紧凑而显得高大林立。
第二站:唐模
接下来我们到了唐模村,唐模村是徽州古村,徽文化底蕴十分浓厚,拥有人文特色和古园林特色。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美誉。
唐模的宗教祠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里住着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他们大多建立自己的家庙,这种家庙一般称为“祠堂”。在特别崇尚程朱理学的徽州,作为“申述根本凡始之心,尽子孙孝情。”的祠堂是祭祖,正俗,教化的圣地,它集宗教,伦理道德和法律与一身。也是宗族权利的象征。
第三站:牌坊群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表彰“忠孝节义”等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为朝廷兴旺做出的“杰出贡献”。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
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庭明坊3座是:
慈孝里坊,鲍灿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前二坊为卷草型纹头脊式,后一坊为冲天柱式,3坊都是4柱3间3楼。慈孝里坊上面镌刻“御制”、“慈孝里”字样,是旌表棠樾人鲍寿孙和他的父亲,即“父慈子孝”的牌坊。该坊通面阔8.57米,进深2.53米,高9.60米。整个牌坊典雅古朴而厚重。明3坊其结构、规格基本相同,只是雕刻内容从粗犷简单的花卉到精致繁缛的鸟兽,有所不同。
牌坊是历史授予黄山的勋章。历史上,黄山(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诞生过李廷珪、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谈。第四站:鲍家花园
然后我们到了鲍家花园,鲍家花园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她坐落在举世无双的棠樾牌坊群边,以徽派盆景为主题,同时荟萃国内外各流派盆景精华,与牌房群景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完整的徵商故里。
春意盎然的四月我们走进黄山了。依山伴水的徽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山有很多很多,它们一座一座的连在一起,绵延不断,置身于这山的怀抱,犹如被自然拥抱。我们激动好奇这里的一切,拖着行李走在去往屏山村落的乡江小路上,第一愿望是想留下来生活,享受着美丽自然景观,一座座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依稀残留着古时候的意向,犹若镜花水月,遍地山野都是金黄的油菜花,美丽极致。真心的感觉在这里写生是种美的享受。
在屏山写生的日子,渐渐感受到徽州文化的悠久,石头小路,翘檐瓦屋,,古韵与乡土并存,听人说民居、祠堂和牌坊是徽州古建三绝,于是和同学一起逛了整个屏山村,找到很多好玩的地方。由于好奇心太强和一直没登过山的心理,我们结成队伍迸向山顶,崎岖的山路十八弯,从山底向上望去,直达天空,没有选择常人走的路,而是选择小路的我们在一步一步探寻走向山顶的路,累的七死八活,却个个都是士气昂扬,经过努力到达山顶的那份喜悦无法忘记。在屏山我们一起画画,一起画画,很是欢乐,其实最怀念的事屏山的烧烤,实在令人垂涎三尺,还有那香喷喷炸豆腐,核桃,叫化鸡,唔,馋。。在屏山的日子是快乐的,虽然画没画几张,可心里美滋滋的。
在屏山呆了六天就转战宏村了,据听说宏村是国家五A景区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向往很久的地方,可是到那边竟是整天阴雨的天气笼罩半空,绵绵细雨的使得南湖若仙境一般,悠久的南湖书院在这里是文化的古迹,宏村给我另一种感受就是不在像屏山那么的宁静,每天都有很多观光的游客,其实已经无心去写生了,这里太过于繁华缺乏那种宁静之美,于是就和同学们一起嬉戏游玩,留下了很多美好记忆。对我来说最喜欢一个在晚上溜达于宏村的小巷,人来人往的古巷夹杂着浓浓的乡土风情,在宏村的日子似乎不是那么的漫长,恍惚间明白人就是需要平静的环境才能有着美丽的灵感涌现,看着来去写生的同学们,个个面带笑容,夹着画板画本,你说我笑,很是美丽。老师说跟我们说过来这里其实就是游玩顺带着心情画几幅画就好,没必要刻意的把画画当做目的。所以安徽写生的我们都是愉快的度过每一天,即使天气总是阴雨绵绵的,也没能打断我们的游玩。
写生时间:3月20日至30日 写生地点:安徽黄山市黟县 实习内容:风景写生,建筑速写 写生目的:感受徽州文化,提高审美观。
转眼之间,为期十天的写生实践就已经结束了。在十天的安徽写生中,我们先后去了西递、关麓、南平、宏村、牌坊群、鲍家花园、渔梁坝、徽州古城等。观看了并画了大量的徽州古建筑,收集了资料,开阔了眼见。通过写生我们学到了很多。徽州,一个与历史隔的最近的地方――这是我写生10天来对安徽的整体感觉。徽州古建筑群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徽州建筑保留较完好的是西递跟宏村。第一站:西递
我们住在西递。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西递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街巷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 20余处景点。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我们如置身迷宫。
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古老幽静的村落,涓涓的流水,仿若一处世外桃源,不得不折服在这别样的建筑下,令人流连忘返。
和宏村比较起来,西递的石板路更具特色。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历经这么长时间依然大部分保存完好。这里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西递村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并通过了专家评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站:南屏、关麓
南屏,位于安徽省黟县西南,是一座有千年历史、规模宏大的古村落,因《菊豆》、《卧虎藏龙》等多部著名影片在此拍摄,被称为中国影视村。全村有近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村中有36眼井,72条巷,从村头到村尾二百多米的一条中轴线上,至今保留这八个大小祠堂,这种祠堂群在全省也是仅此一家。
南屏最具特色的建筑应属祠堂群。“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南屏至今还保留着8座祠堂,大多坐落在村前横店街长约200米的一条中轴线上。其中有属于全族所有的“宗祠”,也有属于某一分支所有的“支祠”,还有属于一家或几家所有的“家祠”。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颇具神秘色彩的祠堂群。祠堂建造高大、宽敞、华美、气派,与各宗族在祭祀上追求隆重的场面相适应,使人在它面前产生肃穆和敬畏之情。参加祭祀有严明的规定,包括与祭人员要穿戴与身份相应的衣冠,祭品的定式,等等。通过参加这种场面宏大、礼节繁多的仪式,可以增强族众对所在宗族的自豪感。有的家族还规定,年龄稍长之后的男孩子都要参加宗族内一些礼义和祭祀活动,让他们从小掌握做人的规范,懂得各种礼节,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祠堂实质上是一个家族精神教化的圣殿。
关麓位于南屏以西2公里处。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而该村居雄关之东麓,因此得名。古村内,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被称为“关麓八家”的八幢古宅。这“八大家”建于清朝中叶,是一户汪姓徽商八兄弟的住宅。这八间大宅,互相独立,却又联成一体。每状古宅都有自己的天井、厅堂、花园、小院,但屋楼上下皆有门户走廊互相联结,形成一个整体。整幢大宅由于布局紧凑而显得高大冷峻,内部由于疏于修理,都尽显衰败,不免有一些苍凉感,可或许就是这种苍凉感才更显真实、更值得回味。这八间古宅的宅名大部分皆与书学相关,体现了徽商亦商亦儒的特色。以清代著名书画家汪曙故居“武亭山居”为首,自北向西依次为“涵远楼”、“吾爱吾庐”书斋、“春满庭”、“双桂书室”、“门渠书室”、“安雅书屋”、“容膝易安”小书斋。老屋都有精致的木雕和典型的徽州摆设,只是木雕上的人像脸谱有一些被破坏了,皆因早年的那场**,但余韵尤存。
回环幽深的巷弄曲折围绕的不是一座座徽派建筑而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美不胜收的自然环境更是为它们包裹上一层华丽的外衣,精绝的木雕令我叹为观止,艺术的破坏使我惆怅不已。第三站: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宏村是中国古代依据仿生学建造的,具有独特造型的“牛型村落”——“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写生的过程中,通过导游的讲解,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了古代徽州的建筑特点,人文环境、徽派木雕,砖雕、石雕的特点,使我们全方位的了解古徽州的特点。我们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用手中的笔描绘出自己眼中的古徽派建筑。在安徽写生时,随处可以看见全国各地过来的学生和大量的游客,大家安静的画画,不受环境的影响,认真的描绘所看见的一切。
宏村大部分的人都姓汪,这里的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马头墙,青灰瓦,白墙体,幽深狭窄的小巷子。进村的南湖仿照杭州西湖而建,这就是牛型村的牛胃。湖上的一画桥曾是卧虎藏龙的拍摄场景之一。宏村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水系好,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水流经过。这些水流就是牛型村的牛小肠。水是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在古时候除了用于生活用水外还可以用作饮用水。流水从门前流过不仅能用作清洗还可以调节气温。在这里写生的这几天,虽然每天都有大太阳,可是在巷子里的流水旁一点也感觉不到炎热。由此可见小区住宅设计中,良好的水系设计是很重要的。
第四站:牌坊群、鲍家花园、渔梁坝、徽州古城等
从徽州文化看艺术设计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采风只有短短的10天,但是心中的感觉不能用不舍二字简单概括,大家心里更多的是惆怅和感慨。那里听不到城市的喧嚣,那里感受不到被恶化的环境。翻看这相机记录的这几天日子,一张张相片
无一不展示着那份独属于它的宁静和安然,纵然岁月的变迁使它不同于最初,纵然历史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但它毅然顽强地挺立着,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历史的故事。
首先看建筑来源: 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是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民间称为“五岳朝天”。马头墙原来的作用是封火,防止邻家失火殃及自家。后来演变成了徽派的主流建筑符号。这样的结构,不仅是建筑上的美感,更有实际的意义。这就和现代艺术有了不和分割的联系——艺术:不仅是美,更需讲究实用!实用又要求我们做到:
“为人的设计”:为人的设计是设计发展过程中设计师对使用者的关注。这设计思想从宏村的建筑思维上得以体现。宏村,一村伴水,设计者在河的上游将水引入村庄,霎时使整个村庄多了分灵动的气息。村庄是不动的,水是动的,不动与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又不失和谐,人们在门前就可以洗衣、洗碗。建筑者的人性化设计将人们的便利达到了极至。
仅仅掌握了这些东西是不够的,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设计是永不止境的,设计的前景还值得开发与利用!现在中国提倡的是和谐社会,将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重点。另一方面;外在表现和内在素质是根本相连的。我们要时不时的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提高自己的灵魂修养,以及内在素质。去感觉下中国的渊博的文化,增添自己的文化内涵,那样设计的东西也才会有精神,有内核!没有灵魂的设计,就好比一辆没有方向的车,在怎么加速也不会跑到目的地!那么,再大的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徽州之旅,我感觉是徽州膜拜之旅。更感觉像是一个人的旅程。我溶入到了这历史里面,感受到了中华远古的文化,以及人类的文明,潜移默化中,我对自己有了个认识,我对我只有了个定位。因为在这里,我归属那高高翘起的墙头,属于了那静静躺着的石板,属于了那饱经风霜的砖瓦,属于了那滚滚流动的历史,没有嘈杂,我只身漫游,神游天地间。
实习总结报告
1.概述
写生的日子是美好的,也是我难以忘怀的日子。我班与另外四个班的同学一起在五位老师的带领下在安徽黄山市西递徽派古建筑群,厦门集美学村,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徐州博物馆等地进行了7月13号到7月27号维持两周的观摩写生。本次实习是围绕着徽派建筑的风格和设计特点,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先进设计思想,景德镇制陶文化,徐州两汉文化而进行的,通过两周的的学习令我受益匪浅。以下我就结合自己的实习体会通过查阅资料在徽派建筑(主要以西递为例),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景德镇制陶文化,徐州两汉文化等方面做阐述,论述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对自己未来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 西递徽派古建筑群
1.前言
我们带着对西递的无限憧憬与向往,来到了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天堂。当到达黟县境内,已是傍晚了,看到那一座座连绵的山,那绿色,那天然的景像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我们一路上就说说笑笑,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到达目的地已经是17点的样子,老师安排好休息后,我们渐渐的稳定下来。在那里聚集了好多院校的学生:有江西的,安徽的,湖南的,还有其他学院学习建筑、设计、摄影等专业的学生也是比比皆是,艺术气息十分浓厚。 在刚刚到达西递的那一刻,我仿佛就感受到了它的魅力。虽说已是下午,但是仍然可以体味到浓浓田园风情,给明天的行程增加了更多期待。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色古香的气息,马头墙,铺著石板的小巷,精美无比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另外这里川眉山秀,湖光山色,气候宜人,独领神韵,美丽的景色可遇而不可求
一天的时间熟悉环境,接下来就应该步入正轨了开始写生了!由于我们在学校过惯了安逸的生活,连速写都快不会画了,所以第一天在那里画真的是不尽人意,就当是练练手好了,不过收获还是有的,也算知道了自己来宏村的目的。我画画喜欢安静的环境,我画画不喜欢喝大部队一起走,我就一个人呆在比较安静的地方画画,画了几天总算有些收获,有点长进,对于技法等的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有的时候还感觉自己画得不错,不过经常有一些别的学校的同学和好奇的游客在旁边观望一下,当然也免不了评论一下,听到的话也是有好有坏。
1.建筑的结构和布局特点的研究
1.概述
我们带着对西递的无限憧憬与向往,来到了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天堂---西递。对它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对它的结构,布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巧夺天工的设计让我为之一震。不得不赞叹古人精湛的技艺。
西递始建于南宋,距今约有870多
年的历史,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至今
仍保留着许多古色古香的气息,承载着
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西递、宏村古建
筑群落列入20xx年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
马头墙,
铺著石板的小巷,精美无比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另外这里川眉山秀,湖光山色,气候宜人,独领神韵,美丽的景色可遇而不可求
2 .墙瓦木梁的结构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或圆形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施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3.厅堂式的布局一走进展厅,迎面的厅堂太师壁上悬“崇善堂”匾额,两侧对联为:“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酬”,中间挂一名人山水;翘头案上东为青花大瓶,西为玻璃镜,中间为西洋钟;案前一八仙桌,两旁各置一太师椅;厅堂左右各壁挂高风翰隶书八条屏,并下设玫瑰椅和茶几。厅堂以宫灯点缀,把厅堂照得通体明亮,整洁典雅,好像是在迎接贵宾佳客的到来。
4.宏村古建筑风格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1.概述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宏村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宏村古建筑群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对当代设计有着现实意义。通过对宏村建筑的观摩使我对徽派古建筑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定对我的设计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宏村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皖南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2.对设计的启示
1.建筑的恢弘、壮观及安全实用建筑形象的突出特征是:白墙、青瓦、码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内部船都是木构架围以高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外墙无窗或开小窗。方正的外形,马头墙内落水,形如“一颗印”为宏村古建筑群民居的独特风格。宏村古建筑群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笮,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
2.建筑的人文色彩及装饰美
宏村古建筑群古民居建筑,由于地跨江淮的特殊地理位置,处于北方与南方两大建筑风格的交汇融合地带,受楚文化、吴越文化、两淮文化、建安文化、桐城文化、徽商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格局和建筑艺术。在宏村古建筑群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建起豪室后,又向儒商结合,官商结合发展,兴学堂,尊儒学,走学而优则士之路。因此,不少徽商建房时,按官家规定的等级建楼扩园,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在宏村古建筑群,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宏村古建筑群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浓重,却极有文化研究价值。
3.建筑环境设计的园林化情调村落选址“相其阴阳向背,查其山川形势”,以臻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以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村口广植高大树木,缀以亭台水榭,溪流蜿蜒,田陌纵横,环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也是给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了融入大自然环境的范例。
3.总结
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展现了当时宏村古建筑群人居文化。宏村古建筑群人在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面对动荡不安的历史风云变幻,面对战乱的硝烟烽火,面对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用生命与鲜血,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民居艺术宝库,对于现代建筑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设计的核心是展现文化特色,失去特色就会失去设计存在的价值。现在,由于过多地模仿西方现代设计,我们的许多设计作品缺乏自身的文化特色。
二.厦门集美学村及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经过两天的厦门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的游览,深深感触到中国南方教育的先进思想和开放的培养模式。现将自己的收获总结一下。通过集美学村的简介和思想模式,建筑模式结合自己的学习思维学习厦门建筑模式设计思想,教育思想。
集美学村
1.简介
集美学村,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学村”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它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始倾资创办,享誉海内外。学村总建筑面积已达十万多平方米,拥有在校师生一万余人,
形成了由学前教育至高等专科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原集美学村包括: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集美师范专科学校、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专科学校、集美归国侨学生补习学校(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校、集美中学、集美小学、集美幼儿园等学校,还包括福南大会堂、图书馆、体育馆、音乐厅、龙舟池、航海俱乐部等设施。
集美建筑
于2013年3月30日星期六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发去安徽。4月1日到达,我们的驻扎地在宏村附件的旅馆。带队老师分别有伍斌教授、漆杰峰主任、张慧明、王宇、潘质洪、尤太权等老师。
安顿好一切以后,我们的学习行程就开始了,第一个星期是风景速写,第二个星期是风景色彩。大伙分别跟着自己的带队老师。第一天我们跟着我们的带队老师张慧明、尤太权出去学习取景,拿角度,怎样构建一副完整的画。晚上回来,所有同学都聚集在一起听伍斌教授讲解透视原理还有徽文化。第一天,老师把我们分成小组自由取景写生。晚上回来评讲作业。由于我们的一日三餐是由旅馆包办,所以我们就很好的养成不迟到不早退的良好习惯,同时稳固同学之间的友谊。当第二个星期到来时,我们就搬移了写生地,由原来的宏村转移到路途遥远的西递村,即是转移写生地,同学们依旧生气勃勃,对画画依然充满渴望。最后我们终于完满的结束了这次学习行程。
本月初,我们为期14天的宏村之行开始了,在这里留下了我们的笔痕,画在纸上刻在心里。
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称为弘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为汪姓聚居之地,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宏村最早称为“弘村”,据《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间更为宏村。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乡村”之美称。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宏村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特别是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更是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鹆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在宏村的那么些天里,最让我心醉的是月沼之夜,朱红的灯笼印在眼里是那么迷离,顿时有种非常有情调的感觉。夜凉如水,拿着茶杯的我深深的被它那暧昧的氛围所感染所吸引。如果有可能,我愿意在这里生活一辈子。月沼的迷离,南湖的僻静,水渠的神奇,这些都让我流连忘返,我能做的也就是一次次用画笔抒发我对它的感觉。月沼,老百姓称月塘,就是所谓“牛小肚”。至于月沼,我简单介绍一下,它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宏村出了个汪思齐,他发现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并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牛形水系蓝图,引西溪水绕村屋,其牛肠水圳九曲十弯,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以蓄条内阳水,供防火、饮用等。后裔汪升平等人投资万余金。继续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这就是月塘,月塘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妇女在浣纱洗帕,顽童在嘻戏。实际上,月塘四围成了人们的共享空间,“风俗民情“的露天舞台,村民自发地聚会期间。
塘中鹅舞红掌,鸭戏清波,空中炊烟氤氲,徽风柔波。这不正是一幅美丽的皖南民俗画图吗?所以有人称这是“中国画里的乡村”。
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是黟县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工艺精细、层次繁复、精雕细镂、飞金重彩、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四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此外还有古朴典雅的敬修堂和气度恢宏、西朴宽敞的东贤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镜的月沼和碧波荡漾的南湖,巷门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朴的观店铺,雷岗上参天古木和探过民居庭院墙头的青藤石木,百年牡丹,森严的叙仁堂、上元厅等祠堂和93岁翰林侍讲梁同书亲题“以文家塾”匾额的南湖书院等等,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至清代宏村已是“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至今仍为宏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宏村古民居,以正街为中心,层楼叠院,街巷婉蜒曲折,路面用一色青石板铺成。两旁民居大多二进单元,前有庭院,辟有鱼池、花园,池边多设有栏杆,“牛肠”水滋润得游鱼肥壮,花木浓香馥郁。马头墙层层跌落,额枋、雀替、斗拱上的木雕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坐落在南湖畔的南湖书院,建筑颇为壮观。据说民国初期的国务总理江大燮(宏村人),幼年曾在这里读过书。现为南湖中心小学校址。
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兴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