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里马”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精选8篇)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灵宝市实验小学现有6个年级56个教学班,3200多名学生,教职工200余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作为豫西地区的百年老校,我们实验小学将“构建欢乐和谐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长期目标,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长期目标实现的基础,我校的文化建设既重视显性的物质文化,又重视隐性的精神文化。现将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及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总结如下,以促进学校内涵的更快发展。
一、精神文化建设----统领全局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一切为了育人”的办学宗旨,逐步形成了“构建欢乐和谐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尊师、爱生、团结、进取”的校风以及“团结、改革、攀登、奉献”的实小精神。“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是我校的办学目标。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创特色、争一流、建名校、育真人”。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我校对教师的八项要求是“敬业爱岗 热爱学校,依法执教 科学民主,热爱学生 关注心灵,严谨治学 教书育人,讲究方法 提高水平,团结协作 尽职尽责,为人师表 以身作责,尊重家长 廉洁从教。”实小学生誓言是“我是一名实小学生,牢记常规遵守守则。自信自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文明向上。齐心协力携手共进,爱校如家为校争光”。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教科研为龙头,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第二课堂活动为亮点”的办学特色。2008年,实小迎来百年华诞,在这神圣的时段,我校的校徽和校歌《希望的摇篮》在百年的文化积淀中油然而生。(附校徽和校歌)
显性方面:“让每一块墙壁都在讲话,让每一寸土地都在育人。”我校校园虽然不大,但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风景线。校园内大幅的宣传版画、橱窗如无声的语言,潜移默化地时刻熏陶着校园中的所有师生。如校门口针对教师发展的“质量是生命,纪律是保障,精神是支柱,团结是力量”,针对学生发展的“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还有“尊重是最高品位,宽容是最大美德”、“让实小的天更蓝,地更绿,人更美”等。在楼道内设置温馨的提示牌,“吐痰不文明 卫生靠保持”、“保持安静 请勿喧哗”……一块块制作精美、字迹醒目的提示牌色泽鲜艳,悬挂在楼梯、走廊等处,将师生带入了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励师生立志、立德、立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还定期更换校门口黑板报内容,提升师生审美素质,增强文化墙育人功能。
隐性方面:文化育人最终要达到在“构建欢乐和谐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办学理念指导下,将实小百年老校的深厚文化底蕴、学校的办学思想、制度等转化为师生的内在行为,并自觉发展提升个人素质的更高境界。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管理文化,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实实在在的做,实实在在的干。例如,我校要求领导班子做到“四真”:真情实感、真抓实干、真才实学、真知灼见。所以长期以来,实小的师生形成了求真、求实的作风,这也是学校隐性文化内涵的一种显性化展现。
二、学校管理文化----追求实效
1、以育人团队的主动发展养护和谐校园。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管理文化,管理文化的核心又是人心管理文化。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本,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在实验小学,每一个岗位,都是留给最适合这个位置的人。我们坚持用崇高的理想激励教师、用学校的发展凝聚教师,用合理的待遇奖励教师、用深厚的感情留住教师。所以实小人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振作、昂扬的、敢于挑战自我和挑战极限的精神状态。首先将“科学、民主、高效、务实、精细”作为学校管理的要求和目标,整体的管理思路为:向管理要效益,向服务要人心,用活动凝聚人心,向人心要质量。要求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强调“校长能干的事,不让主任干;主任能干的事,不让教师干。”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以“六讲四比”(讲大局、讲纪律、讲团结、讲服务、讲质量、讲效率;比思想、比学习、比能力、比贡献)为内容和要求,通过班子建设带动教师素质提高。其次,名师工程、中层领导和教研组长竞聘上岗制为人才的优化创造了条件。第三,对教师体现人文关怀,创设宽松的支持性环境,帮助教师不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体现生命的价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校长要关心每一位教师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老师提供调节心态的时空,使教师视学校为自己成长的精神家园。比如:我校不提倡校长突然推门听课;教师临时有事外出只作登记,不计考勤;教师家庭的红白喜事,学校有理事会为老师提供方便和服务。
2、以全员管理的平安校园支撑和谐校园。“安全无小事,事事连大局”,安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我校为创建平安校园,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做到统一布置,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在安全管理方面,一是保证师生教学活动安全,二是保证饮食安全,三是保证校产安全。学校共制定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作职责、安全工作应急预案等36项,上下层次签订安全责任书14项,并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责任追究制”、“安全首责制”。在安全常规中,我们每月做到安全“五个一”活动:即一次安全主题班会,一次安全专题教育,一次安全演练,一次安全板报,一次安全大排查。在安全防范方面,做到五个加强:加强安全系列演练,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学生进校疏导,加强上下楼梯执勤,加强夜间安全巡查。比如,结合学校实际,我们经常举行上下楼梯、地震逃生、停电应急等系列安全演练活动。总之学校安全做到防微杜渐,确保师生教学、消防、饮食、交通安全及校产安全。
3、其他方面学校力求做到:环境管理求静,卫生管理抓细,绿化管理求美,后勤管理务实。
三、学校课程文化----凸显校本
(一)强力推进新课程改革,逐步形成学校教学特色
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实小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教科研为龙头,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第二课堂活动为亮点,坚持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学校管理上台阶”活动相结合、与特色学校建设相结合,打造高效课堂,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走出了一条具有实小特色的“惜时增效、轻负高效”之路。
1、发挥多媒体优势,演绎精彩教学。实小有现代化微机室1个,网络中心1个,设有多功能多媒体教学厅2个,多媒体教室56个,交互式电子白板12块,建有校园局域网和闭路电视系统,全校信息技术硬件配置为教学与科研搭建了现代化的快车道。近几年,学校参与的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的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研究》和《汉字输入与识字教学相整合及其标准化研究》均已顺利结题。目前学校以这两项课题的成果为经验指导,不断提升网络平台功能,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大容量、立体式、快节奏”的现代化魅力课堂。
2、立足科研兴校,带动全局发展。“在真实情景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实验小学科研活动追求的境界。目前,实小作为省教科所命名的新课程实验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校各级课题40个。在学校“教科室、教研组、课题组”组成的三级科研网络下,业务校长率先主持课题,教学名师负责重点课题,骨干教师人人进行课题研究。在打造高效课堂方面学校采取两条实施纵线:教务处以达标活动为载体组织实施,并周密开展周三业务学习。教科室成立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组,搜集达标活动中的第一手资料,建立高效课堂相关子课题,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并定期印发校刊《希望在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第二课堂精益求精,办学特色日益彰显。
针对“构建欢乐和谐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实小一直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搭建才艺成长舞台”作为整合课程资源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基地。在多年的实践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培养兴趣为主和轻负高效三项原则。在凸显第二课堂亮点方面,学校提出“能承担第二课堂辅导是实小合格教师的条件之一”的长效机制。假期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才艺培训,接着进行第二课堂活动辅导意向申报与才艺展示,最后由主管年级校长和年级主任共同评审确定申报教师是否能够承担本期的兴趣班辅导工作。这为第二课堂有效活动做好了师资素养的把关和提升。本共组建118个兴趣小组,分校级队和年级队进行辅导,每个兴趣班在每天下午有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每到下午最后一节活动课,操场上教师训练认真到位,学生练习积极投入,操场上一派生龙活虎景象;教室内外学生吹、拉、弹、唱好不热闹,整个校园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开发校本课程,走富有实小特色的新改革之路
1、举行绘制高效课堂知识树比赛,完善课标教学体系。
为了让全体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理清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宏观把握教材,更好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实小多次举行绘制高效课堂知识树比赛。比赛本着以 “着力打造高效课堂”为目的,在教师中积极开展了“建好树、用好树、管好树”的教学常规活动,教师在搜集、整理知识树的过程中更加明确了课标教学体系,进一步推动了课堂改革活动的落实。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全面提高。在校本内部培训方面,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如假期将对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实小发展史及师德培训,班主任工作培训,书法、简笔画等基本功培训等。每周三的业务学习,通过讲座、观看影像资料、案例研讨,相互交流等形式,使得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校本外部培训采取让培训对象“走出去”、将教育教学专家“请进来”的方式,并规定教师外出学习归来时要做到“三个一”:交一份学习心得、做一次交流汇报、上一节观摩课。
3、举行优秀教案展评活动,推进教案改革进程。
实小多次举行秀教案展评活动,活动的开展为全校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良机,调动了全校广大教师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扎实推进教案改革,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学科组、教研组优势,倡导集体备课,教师在备课时可进行打印教案、批注教案、教案循环使用。教务处利用每周五教案检查时间,及时发现和修正教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为推选优秀教案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规范学校课程管理,开足开齐课程
实小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足开齐课程,配备足额教师,保证各门学科教学的正常开展。严格控制学校班额及班级人数,规范学籍管理,做好学生转学、休学、复学的管理工作。加强第二课堂校本教材的编写、完善力度,目前已形成一套别具实小特色的校本教材,并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循环使用。
(四)立足实际,科学定位“312”课改工程内涵具体
“312”课改工程是实小落实“惜时增效、轻负高效”工作、打造高效课堂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3”是指三个课改目标:出名师、出经验、出成果。“1”是指课堂教学优质课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优化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过程,理想的教学效果。“2”是指两个操作模式:一个是在真实情境中以“本周我主讲”为主线的教研组活动模式。一个是“三步六环节”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了近年来的摸索,实小以多种形式,有力地促进了“312”课改工程在学校的扎实开展:逐渐形成了以“本周我主讲”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课堂比武活动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通过师徒结对活动,促进中、青年教师有机结合,整体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通过开展中层领导示范课、名师引路课、青年教师赛讲课、实验课题研讨课等形式,立足课堂,提炼教学艺术,并使一大批教学精英脱颖而出;通过教学反思评比、绘制知识树比赛、高效课堂命题竞赛、优秀教案评选等活动,对教师已经形成的教学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形成宝贵的教学财富。
经过多次的完善提炼教学模式活动,对“312”课改工程进行了升华和完善,进一步提出了课堂教学“16字方针”、“课堂教学245时间段划分”等新理念,这些宝贵的经验将有力指导我校课改实际,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做出巨大贡献。
四、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没有丰富的校园活动,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评价,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校的“活动育人”为学生创造了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亮点。
1、庆六一特色学校成果展演是最亮丽的特色文化风景线。在正确的特色办学思想指导下,实小从2005年到2011年分别成功举办了《我心飞翔》、《在灿烂阳光下》、《万紫千红》、《希望的摇篮》、《祝福祖国》、《快乐童年七彩梦想》、《红领巾心向党》等庆六一特色学校成果展演活动。这是促进孩子心智发展、展现孩子才艺、张扬孩子个性的盛会。连续七年的特色成果展上,不论是艺术节目汇演,还是特色成果版面展出,让前来观看的上级领导、兄弟学校同仁和全体学生家长赞不绝口。
2、课外阅读,浸润人生。为落实新课程标准,营造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普及推广人文知识,加强文学宣传力度,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发动各班成立了图书角。图书角犹如一枝奇葩,一经出现就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社会的强烈反响。课余时间,同学们和书交上了朋友,每天课间、中午、下午……人人手捧一本书,专心致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读书时的孩子们是最美的:他们有的神情严肃;有的若有所思;有的面带微笑;有的忍俊不禁;有的泪流满面;有的眉头紧锁;有的开怀大笑……班级图书角,犹如一把金钥匙,为同学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科学知识殿堂的大门,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3、阳光体育活动,照亮了孩子的阳光童年。我校的阳光体育活动突出三个特点:首先是领导重视。学校成立了阳光体育领导小组,安排屈少科副校长负责主抓此项工作,组建了由政教、体育、音乐教师参与的阳光体育研发团队;其次是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动静结合、注重创新。学校制定了详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学校研发团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发了比较适宜学生的“阳光搏击操”、“跳皮筋”以及手语操《感恩的心》等;三是活动开展的卓有成效。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团队的密切合作下,我校的阳光体育活动成绩斐然。上半年,全市阳光体育观摩活动在我校成功举行,充分说明我们的阳光体育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同仁的肯定。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如今,漫步校园随处可以看到同学们生龙活虎的活动场面。
五、校园环境文化-----清新优美
我校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博采众长,精益求精,注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学校根据各教学楼上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分别确定了以安全、世界文化遗产、灵宝人文地理、传统节日等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内容。经过专业人士的精心设计,当你徜徉在实小校园,一幅幅装帧精美的版面令人耳目一新,无时无刻都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周边环境、计划生育、信访纪检以及反对邪教迷信和预防网络攻击等方面学校都安排专人负责,并制定了操作性强的防范措施。针对校门口的闹市环境,学校多次与官方交涉,遣散小商小贩,成立小学生文明监督岗和教师放学路对安全执勤岗,采用“人墙”、“绳链”、“立标”等多错并举的有效形式保证了师生安全与家长接送学生的道路畅通。
六、班级文化建设-----张扬个性
1、班级文化建设凸显班级个性特色。班级文化对于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校政教处结合实际情况为各班级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既要彰显特色,又要保持整齐统一。经过认真策划,各个班级教室前面黑板两侧均装上了全校统一的宣传版面,里面可以张贴学校下发的课表、时间表、小学生守则、班规等,对于教室后面和两侧的墙壁则完全交给了班主任和同学们,让师生们发挥想象和创新精神,自行设计,充分彰显了各个班级的特色文化,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各班教室里的“金星伴我成长”、“我真行才艺展示板块”、“荣誉角”等长效育人机制更能促进孩子在一个回归自然的教育空间里学知识、开心智、铸灵魂、育情感、炼意志、促发展。本学校进行了班级文化建设展评活动,各班级完善了小组合作学习制度、考核细则、班级口号、小组分工等学习常规;布置了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展示墙、图书角等内容,使班级文化更富有魅力。
2、班主任队伍建设一直是我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实行竞聘上岗,优胜劣汰,选择有责任心,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交流,我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各种活动,并通过活动来加强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三是严格奖惩机制,提高班主任的各种津贴,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
七、师生行为文化-----重在实践
1、加强师生行为文化建设。首先,我们注重教师的师德培养工作;每学期初我们要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师德师风责任书,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其次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是我校多年以来所坚持的德育工作理念。我们也始终是这样做的,无论是以前的《养成手册》,还是现在的《成长的足迹》,无论是常规管理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各种要求,还是开展各项检查时的细致入微,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对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探索是无止境的,但是我们的方向不会改变,那就是要倾尽全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2、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了孩子的行为素养。比如每周一个班在桃林街进行“红领巾一条街”清扫活动;每月最后一个周举行“爱灵宝、爱实小”文明志愿者活动;分四季进行的科普系列活动等。在这些大型活动中,学生全员参与、主题鲜明,载体丰富,收效显著。
总之,人在校园中学习、成长,校园在人的描绘下发展变化,构建欢乐和谐教育的美好境界将是实小人永恒的追求!
本文来源于枫叶教育网(www.fyeedu.net)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管理的有机联系
1. 校园文化与教育品牌
学校是传承校园文化的载体, 在加强学校管理的同时, 应该同步建设与学校办学目标相适应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学校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树立起文化意识, 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对于提升学校教育水准, 打造学校自己的教育品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校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
2. 校园文化与教学创新
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校园文化为教学补充了有益的内容, 每一个橱窗、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木、每一盆花草都是激励学生成长的好教材;校徽、国旗、校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鞭策学生热爱祖国;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为学生提供刻苦钻研的场所;艺术节、校报、作品展等活动及各类比赛给予学生展现风采的舞台。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进行教学技巧、内容、模式上的探索。
3. 校园文化与自主学习
好的校园文化传承着优良的文化传统, 影响着校园里的每个成员。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没有学生参与创造的校园文化, 不能称其为完整的校园文化。因此, 学生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学校应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使他们逐步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及其他建设。
4. 校园文化与道德教育
当今学生个性的复杂发展, 思想道德水平的有待提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马加爵事件”“卢刚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思考。健康的文化力量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素质, 培养其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增强其道德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四有”新人。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新时期的基本内容
1. 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般认为,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载体,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的文化活动, 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它是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 对个体来说谈不上校园文化, 只能看出校园文化对学生个体有着影响, 这种影响是深刻的、稳定的、长远的。健康的校园生活应当是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的。健康的校园文化要使人脱离低级趣味, 走向高尚、典雅, 要引导人过着有追求、有志向、有教养、有情趣的生活。
2. 校园文化的外延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通俗地说就是全校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文学艺术等, 涉及学校的教学、教研、管理、设施、环境、办学方式以及师生的价值观、行为、道德、作风等, 几乎包括学校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以人为核心, 以教学、教研、艺术等活动和设施为载体, 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 校园本身的传统和特色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历史, 它的存在与发展有它合理的环境, 因此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是有差别的, 建校时的历史条件, 学校创立时的目的和宗旨以及创始人的办学思想会影响校园文化的思想内核。“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是体现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 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 面临的都是同样的境遇, 实现的都是同样的目标, 但由于传统和特色的差别, 校园文化的特征也还是不同的。传统和特色既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 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4. 地方文化或民族文化进入校园
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 因而它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而独立存在, 相反, 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校园文化不是孤岛, 它接受各类思潮和文化的冲击, 但它又有很强的选择性, 一方面剔除与它相斥的内容, 一方面吸收与它相融的内容。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一直以来都在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壮大提供养料。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 时代发展的要求
学校引领社会向前发展和文明进步, 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构建健康文明、和谐进步的校园是历史的选择, 是现实的需要,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那么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 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2.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构建合理、健康、进步的校园文化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由于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 保护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手段
学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由于时代的迅猛发展, 崭新的现实生活进入了人类文明的各个角落, 人们接受了新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笔者认为, 如果让传统文化走入校园, 成为学校的特色教育, 不仅能保护传统文化, 而且还能将之发扬光大。
4. 教学教研的重要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合理的校园文化, 首先是一种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学习的文化。这是新课程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学中不只是学生受益, 教师也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步, 校园文化建设只有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其教育的生命力。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 必须充分注意教学活动在学生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 除了传统的工具外, 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借助现代科技, 有的学校开通了绿色网络系统。现代技术的进步, 给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便利。
2. 丰富的地方文化
当前多元的社会文化, 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 一些低层次、俗浅甚至腐朽、没落的思想也随之进入了校园, 影响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相反, 这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我们甄别精华与糟粕起到借鉴作用。
3. 立足实际, 创造条件
发展校园文化, 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发展属于自己的, 适合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具有个性才有价值, 不能盲从, 如果不顾实际情况拔高学校的校园文化, 并企图以此提升学校的管理品位, 那实际上会形成表面文化和泡沫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条件, 任何学校都可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4. 充分利用全社会重视教育的契机
内涵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的涵养,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揭示教育的本质,实现人的素质提升。比如,渝北实验中学的校训“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做更好的自己”就反映了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郑金洲认为:学校的内涵发展是指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相对于短期发展的持续发展,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学校的内涵发展就是追求育人质量的提升。
实践证明,学校的内涵发展往往得益于学校的文化建设。一所学校要真正实现内涵发展,就必须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理念,入心入脑;作为一种风气,上下传承;作为一种氛围,人人参与;作为一种常态,天天坚持!目前,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了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新常态。
发展精神文化建设
把精神文化建设作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新常态,提高理念育人质量。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办学理念则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导航系统。有了良好的精神文化,内涵发展就有了方向和动力!办学理念、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校赋都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
打造物质文化建设
把物质文化建设作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新常态,就要提高环境育人的质量。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内部的环境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应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营造“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要让校园的每面墙发挥“处处是景,时时育人”的功效。学校环境文化的打造切忌到处贴“膏药”,切忌主题不明的“凌乱”。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新常态,就要提高管理育人质量。“人治”只管一天半月,“钱治”可管一年半载,只有“法治”方可保学校的长治久安。依法治校、依规治教才是治校良方。好的学校制度是实现学校依法治校的基础,是实现学校管理有章、有序、有效的根本保障;人本、规范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广大教职工对评价制度的认可与执行。当前,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校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教师劳动纪律考核方案》《教师年度考核评价方案》《教师奖励性绩效分配方案》《教师职称评定方案》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方案》等几大核心方案。
推广行为文化建设
把行为文化建设作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新常态,就要提高过程育人质量。学校行为文化指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师生行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校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德育工作、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课内外活动中。比如,狠抓组织管理,可以让师生在增强服务意识过程中改变行为;强化习惯训练,可以让师生在养成优秀习惯的过程中改变行为;重视校本研究,可以让师生在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中改变行为;开展社团活动,可以让师生在个性特长训练的过程中改变行为。
总之,学校文化是内涵发展的引领和动力,是内涵发展的支撑和载体,是内涵发展的目标和追求;学校内涵发展是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新常态。
济源市北海回民小学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一流的特色学校,丰富办学内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我校在创建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上,做出了艰辛的努力与大胆的实践。
以育人为宗旨,建立典雅的环境文化
本着“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我校进行了校园的绿化,楼道的布置,展板橱窗的设计,建设特色班级等方面的建设,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自然地成为育人的理想场所。
1、绿化:努力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我们追求以绿为主色调,花开四季的效果。女贞、白玉兰、松树、柏树、榕树、、、、、、校园中花草树木的茂密生长,使校园充满了生机。尤其后操场的葡萄架更是我校的一个亮点,葡萄在生长的过程中,因为受到了全体师生的共同呵护,所以每年到收获季节,我们都能享用美味可口的葡萄。
2、文化墙:“让每一面墙说话”是我们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在内容上,我们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形式上力求在学生必经的地方,进行全面铺展,点面结合。在进校园的南墙上有大型宣传墙,设置有彩瓷画,其图案内容相当丰富,有:祖国地图、世界地图、牡丹图案;在校园中有“”为主题的雷锋像及雷锋语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校园的西墙是德育版块,内容是有关于国徽、国歌、安全知识、航天英雄的事迹介绍。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校园里,天天受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志成才的教育与熏陶。教室内的名人画像、名言、黑板上方激励性固定标语,黑板后有黑板板报,楼梯旁贴着“上下楼梯,请勿拥挤”。水池旁有“珍爱生命、节约用水”的温馨提示,走廊里“清洁校园,不乱扔纸屑”“静我校园,不喧哗追赶”“用语文明,礼貌待人”等展示牌,使师生时时都在接受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3、班级板报:黑板报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宣传载体。内容既简明扼要,又便于及时更新,易看易懂。我校充分利用黑板报及时宣传新的教学动态,新的教育信息,并按时更新,起到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作用。每月一个主题,各班围绕主题进行特色设计。
4、特色班级:我们对班级文化建设要求既有统一,又有个性。统一要求是:各班墙壁上悬挂有名人头像、名人名言;教室后面配备了统一的小书柜,各班同学可以从中借阅自己喜欢的读物。各班班主任还可以根据自己班级需求设计展示班级班训、班级风采等内容。
5、校外橱窗展板。为了更好的宣传学校工作,展示学生风采。在校外的宣传橱窗里,我们设计了三个板块。(1)我校以“争做愚公家乡好少年”为主题,每学期评选一次“校园之星”,将他们的事迹、照片展示出来,树立先进典型,予以表彰,从而建设优良学风。(2)蓓蕾专题。每月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每班级挑选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精装,供人们欣赏。(3)家庭教育专栏,重点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有文明礼仪教育、安全自救知识等。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使家长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教师专业素养 增强学校的内涵提升
学校内涵的提升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今年是教师素养提升年,我校借着这股东风,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
1、让读书成为习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发展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教育理念的指导。为了调动广大教师读书的积极性,我校立足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鼓励教师自己挑选教育理论书籍,并全额报销书籍的费用。同时组织教师共读《给教师的建议》,另要求教师自选一本书进行阅读,写出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九月份已经召开了两次交流活动,在读书交流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谈读书的体会,谈读书的乐趣!
2、名师引领,促进教师全体素养的提升。我校共有教师18名,其中40%有着市级骨干教师以上称号,马战侠老师为市级名师,钱红老师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有何小艳、袁海叶、白哈丽、袁小会、于波。这些教师精湛的业务技能,为其他教师树立很好的榜样,我校以“师带徒”形式,让一批新的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3、开展“师带徒”活动。经过教师学科结合,教师中形成了七个师徒对子,并在开学典礼上,签订了“师徒协议书”。大家在业务上相互帮助、你追我赶、共同发展。
4、以教科研为突破口,利用教研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鼓励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增强各学科的内涵提升。现阶段,教师不能再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只有善于反思,勤于归纳总结,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本学期,我校以制度为保证,要求各教研组申报市级研究课题,语文组申报的《作文评改的有效方式的探究 》、数学组申报了《数学符号的意义》,白哈丽老师的《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顺利立项。
每周的教研活动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主题,召开两项活动。第一项是安排教师进行专业素养的专题讲座,如各科新课标的学习,会上,大家就学习内容进行研讨,各教研组长还就学习内容对教师进行理论测试,这种方式保证了教师的学习效果。第二项分组进行集体备课,由教研组长牵头,做课教师先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设计思路及预期效果,其他教师进行议课、补充。在公开课后,组织评课,找出优点,发现不足,语文组和数学组已分别有四位教师上了公开课,教师在研课活动中反思、成长!
多彩校园活动 打造快乐童年
1、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我校主抓的特色教育。我校地处少数民族集聚地,学生家长大部分在外打工,家长与学生沟通较少,对学生的关注度也较低,种种原因造成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较多。鉴于这种情况,我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获得三级心理咨询师的于波老师为心理咨询师,定于每周四下午为心理咨询时间,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四年级每天完不成作业的袁冰,六年级自控能力较差的程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后,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我校通过让学生制作心理手抄报、心理漫画,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不同形式,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心理的基本技能。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快乐的成长。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我校还开展了“爱心妈妈”帮扶活动。首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各班排查出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对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从心理动态、生活习惯、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辅导,这些爱心活动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母亲的关怀!
2、继续开展“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活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师生读书活动,营造校园读书氛围。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读书角,认真组织、指导学生借阅。积极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开展“文学好少年”、“读书明星”、“校园之星”等评选活动。
3、孩子们永远是校园中快乐的音符,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开展为校园注入了活力。本学期我们以“多彩校园”为主题,准备开展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红歌比赛、朗诵比赛、作业展评„„相信,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智力。
在开学初,我们召开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教师节开展 “谢师恩”活动,号召孩子亲手为老师写一张贺卡,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庆中秋
迎国庆”我们组织了班级朗诵比赛与手抄报比赛。我校以纪念日为契机,利用班会、升旗仪式等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和培育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通过活动来提升校园文明,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了丰富学生 的课余生活,我们下一步还要进行跳绳比赛、口算比赛、作文竞赛、羽毛球比赛、学生才艺展示等。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展望未来
鉴于当前教育形式,为使我校更快、更好、更强的可持续发展,我校正紧锣密鼓的在准备学校搬迁原党校的项目。几个月来,经多方面协调,8月22日原市委党校已将财产移交于我校,目前新学校效果图已经出来,学校正按照办事处意见在办理规划手续。
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出来的—切物质和精神产品,是学校发展历史的一种积淀。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也还很多,但我们深信,凭借学校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良好精神风貌,只要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进,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济源四中“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总结
当前我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提出2010年为“素质质量年”,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教师专业化成长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1、教师专业化成长领导小组
组长:李东阳(校长)
副组长:李占平(业务副校长)
成员:张国成 陈峰 李应军 汪建
2、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小组
组长:张国成
成员:陈耀武 赵永娥 闫世军 赵宗君 崔东风
二、确定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目标
1、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自觉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拓展教育新视野,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学习统一下发的《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走进高中新课改》、《走进新课程》、《走进最理想的教育》、《今天怎样做教师》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理论著作。教师要积极撰写学习心得和反思小结,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2、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只有扎根于教育实践的土壤上才能枝繁叶茂。始终坚持将校本教研、课改实验、素质教育与课题研究融为一体,提高实效性。以教研组(或备课组等)为单位,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使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在实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受到观念、施教水平以及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和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课例分析、专题研讨、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校际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不懈开展好每学期两轮“听评课”活动,通过听评课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深入备课,勤于探索,锐意创新,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二是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特别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的学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三、制定具体工作措施
1、案例反思
提倡、鼓励教师及时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坚持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和教学案例,倡导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职业习惯。主要通过校园网站“研修平台”进行教学案例、反思展评,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效果,及时整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困惑,提出问题,并在与同伴互助中进行研讨,在研讨中提高。教科室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布置作业,所有教师都围绕这一主题在网上上传作业,教科室每周有专人进行批改,定期公布结果。在上学期末,学校表彰了表现优秀的10人为“校本研修先进个人”。
2、落实常规教研活动
实施新课程的学科备课组的学习和教研活动,应坚持进行集体备课、评课、问题研讨等活动。活动要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每个课时都要有准备充分、切实可行的教案。每个模块开课前备课组与任课教师要制定本模块教学实施计划,模块教学结束后,备课组和任课教师要在认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交客观的有借鉴价值的质量分析与模块教学的总结报告。
(1)、坚持听、评课活动。
每学期进行两轮“听评课”活动,第一轮在教研组内由各年级备课组先进行公开课展示,要求每人都做一节课,然后第二轮在此基础上由各备课组选出优秀教师参加学校层面的公开课(汇报课),评选出优秀的由学校颁发证书。要求学校行政会议成员在第一轮每周坚持至少听两节课,在第二轮全程参与听课。
每学期教师听评课达20节以上,提倡互听、互学,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期末纳入考核之中,强调过程,检查听、评课笔记,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展示活动
本学期,为了检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学校组织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展示活动,全校共有12名教师参与了此项活动,他们通过“课模”介绍、课例展示为全校教师呈现了一节节精品课。通过此项活动,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求精、求好、求新”成为共识,以此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参加市“优质”课评选活动
本胡芳、陈贯玲等10位老师参加了市 “优质”课竞赛活动,6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受到了市教研室老师的一直好价。
(4)、加强集体备课
坚持以教研组为核心,以备课组为单位,加强了集体备课活动。同时,备课形式又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改革。除有中心发言人、书面材料、随机研讨外,还要走进课堂上引领课,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团体智慧作用于课堂教学。
3、为新课程实施提供资源支持和学习交流的机会
教科室结合新课程实施工作为各学科提供数量足够的课程教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经验等学习、研究资料和书刊。聘请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和会诊式的讨论交流。教导处提供数量足够的网络资源。学校适时安排组织教师,到新课程实验已取得成果的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及同科研讨、交流活动。
4、实施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工作
凡新教师任课不足三年,及任课达三年以上但教育教学工作等未达到要求者,必须在同学科组配教学水平高、教研能力强、敬业精神和事业心强的优秀教师作为帮扶培养导师,对其从教学、教研、思想、课堂与班级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培养。培养指导期为1—3年。
5、课题带动
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科研与课题为抓手,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校本研究,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中实现专业发展。科研课题研修是校本研修最重要的校本研修方式,而且课题立项不断升级,参加研修的人员不断增多,实现全员参与,全员研修,全员提高,使课题研修形成学校风气与特色。近两年来,学校共承接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促进了自身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快了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6、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技能培训、新课程培训等。今年前半年选派15人参加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培训,暑假安排16人参加济源市教育局“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10月份安排21人参加“国培计划”-“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每年安排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高考培训、班主任培训等主题培训达50余人次。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2)、利用寒暑假举行全体教师培训班,邀请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有关专家到校通过讲座、示范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升广大教师业务素质。
(3)、利用每周教师例会时,安排一名优秀教师进行“心路共享”,就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典型发言,与大家交流,共同分享先进理念和方法。
7、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硬件环境
我校有3个标准微机室,班班有多媒体、电视,还有多媒体教室、教师阅览室、图书室、美术室等硬件设施,同时,积极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支持教师学习、发展,学校有较好的办公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每人一台电脑,使广大教师能心情舒畅的学习、工作、发展。
四、工作制度与考核制度
1、以各年级为组织,成立课题中心组,分组活动。做到围绕学校总课题确定切合实际(不同年级,不同内容、年龄段)的子课题,开展教学研究。
2、每两周集体组织一次理论学习,转变教研理念。
3、每学期请1——2次专家、研究人员到校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和理论讲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利用校园网和研修平台,及时上传研究成果和学习心得。
5、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一篇,并力求发表。
6、教师专业成长领导小组对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进行监督和评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7、学校建立教育教研考核评价办法及奖励机制,设立专项研究基金,保证教育科研工作顺利推进。
8、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由教科室和教导处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按学期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者进行奖励和表彰,对考核达不到规定标准者要给予批评教育,对存在问题严重者,令其暂停其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通过创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先进学校,促进了我校的全面快速发展。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国家、省、市级交流中奖获近200篇。在市教育局举行的优质课、观摩课、公开课大赛中,我校教师陈贯玲等8人获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学生学术竞赛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9项,市级奖25项。我校的高考成绩连续10几年位居济源市同类普高之首,会考各科一次性通过率据保持在95%以上,位居同类普高前列。
近年来,学校的知名度逐步提高,先后获得“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绿色学校”、“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先进单位”、“河南省心理健康实验学校”、“河南省教育科研示范校”、“河南省教育科研基地”、“河南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中实验室建设示范性学校”、“济源市示范性高中”、“济源市德育示范校”、“济源市环保先进单位”、“济源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济源市高考突出贡献奖”、“济源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济源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济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等30余项荣誉称号。
六、问题与反思
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部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还存在强迫现象;研究的水平和层次还不够高;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没有严格执行;学校对教师“教育科研”考核量化得分在教师得分中的比例太少(5分,仅占5%);学校对校本研究的经费投入还有待加大。
——武汉铁路桥梁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 的实践与体会
我们武汉铁路桥梁技工学校,是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建桥技术工人为办学方向的技工学校,隶属于中铁大桥局集团。学校依托中铁大桥局在国内建桥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紧跟技术创新的步伐,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内建桥行业培养了万余名技能人才。近年来,毕业生供不应求,涌现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6人,湖北省技能大师2人,湖北省技术能手2人,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3人,武汉市技能大师1人,全国和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各1人。
作为企业办学,我们有条件直接了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输送满足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重大课题。实践告诉我们,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也是技工学校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是近几年,我校从面向本企业办学,转变为“服务企业,面向社会”的办学方向,培养的学生由满足一个企业需要,转变为满足多个企业的需要,对教学质量的改进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我们狠抓校企 合作,不断深化形式和内涵,多种合作方式并举,使所有专业实现了校企合作全覆盖。
一是订单培养方式。
“订单式”培养是比较符合技工教育现状的一种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企业提出和制定,学校承担培养任务。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更强,实现了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具有“招生与招工同步、毕业即就业”的效果。
我校每年要与企业签订用工订单。目前,与11家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签订2012-2015年用工订单1850人。学校与企业在用工专业、用工方式、培养标准、用工数量等方面建立意向,招生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引导,与家长和学生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书,毕业时按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用工,学校尽量满足企业用工上的专业和人数需求。因该种模式是按企业的需要定制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企业标准和要求。“订单式”培养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在入学前就能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二是委托培养方式
我校的委托培养模式就是“冠名班”方式,带就业性质。是指用人企业根据用工专业和人数需求,与学校签订委托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校实行定向招生,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要求,组织安排专业教学内容,相关课程请企业人员担任教学,企业给定向学生一定的学习资 助。学校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见习,达到毕业和就业条件的学生,由企业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
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针对性强,学习兴趣高,学生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近年来,学校与一冶机电公司、宁波远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和湖北东海石化设备有限公司开展委托培养,共培养学生230人。
三是教学见习方式
学校与企业以协议方式共同创办“武汉铁路桥梁技工学校学生实习基地”,聘企业领导为实习校长,聘企业员工为实习指导老师。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定期安排学生赴基地实习或完成突击性任务,由老师带队现场指导,由基地专业技术过硬的师傅带徒,增强学生专业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向生产实践转化的能力,让学生得到锻炼。先后与中铁九桥、武桥重工、中国一冶钢构、湖北东海石化设备有限公司和宁波远城石化机械设备制造公司共五家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并在企业开展电焊工、冷作工、钳工、电工、桥梁工、工程测量、工程试验专业的见习教学。学校每年安排校内教学班级学生在这些企业开展不少于30天的教学见习。
四是顶岗实习方式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校企合作的好形式。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是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准 工人,学生要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工作职责,挑战性强,锻炼作用很大。我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达到了三个效果:一是实习就是试就业。学生毕业前一年,由学生自己申请、学校推荐、企业面试,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满签订用工合同。我校90%以上的顶岗实习学生会留在原实习企业就业。二是通过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掌握企业用工信息和质量要求。三是有效解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校企合作关系。依托良好的办学特色和质量信誉,我校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各工程局、中交二航局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工人供求关系。
五是在职培训方式
在职培训是指学校为企业培训技能人才,企业为学校培训教师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我校全面满足中铁大桥局在职员工培训的需求,按照企业员工培训计划,全面承担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管理人员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在不懈的探索与追求中,开辟出了一条技工学校成为企业培训机构的发展之路,为大桥局培养了一大批管理干部、技术骨干和技能人才。与此同时,学校同中国中铁各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员工培训合作关系,开办高级技能人才、各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班,年均培训相关专业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连续三年主办中国中铁桥梁工、工程试验工技术比赛,每年为中铁大桥局、七局、十局等单位主办职工技术比赛,真正成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 可缺少的力量。
我校定期安排教师进企业学习,学生一起实习。暑假期间学校联系多个企业安排教师到现场充电,一些年轻老师进校后,首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学习半年以上。企业生产中出现的新工艺、新技术,学校必定派教师去现场学习,提高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开阔了教师视野,增强了对专业内涵的认识,洞察了专业前沿,更新专业知识信息,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进一步推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六是产教结合方式
产教结合是“把课堂搬到车间,让车间进入校园”的演变,是技工学校实现多元办学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专门创办了校办企业,具体模式就是学校应企业要求,老师带领学生为企业完成单项生产任务,企业予以按价计酬。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做到教、学、做合一。我们历时两年半,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广西郁江铁路斜拉桥施工测量全部工作任务。2010年,应中铁大桥局四公司要求,我校组织130名学生到浙江嘉绍大桥项目协助施工,由于工期较长,大部分学生均留在了该企业就业。我校学生承揽的郑州桃花峪黄河特大桥制梁任务,被评为样板工程。产教结合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工费低、学生随时进场、上手快,为企业降低了成本、抢了工期,解决了燃眉之急。学生真刀真枪参与生产,取到了真经,感受到了将来工作的氛围,学生也获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特别是学校经费不足情况下,可添臵 更多的实训设备。我校目前最先进的测量仪器、钢筋工制作设备经费都来自于产教结合。
校企合作办学,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有利于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要,是对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四方有益的举措,实现了多方共赢。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有一些体会。
体会之一:打牢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基础,才能构建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体,两个主体的目标和行动达到一致,校企合作才能有序推进。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总是显得积极主动,而企业相对消极,只有在为企业服务上多做工作,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有效改变校企合作“半边热”的局面。
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坚持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每年为中国中铁系统、地方企业培训技师、高级技师2000多人次;为中国中铁、大桥局和其他企业主办职工技术比赛年均3场以上;在中国中铁编写各工种技术培训教材的工作中,我校教师承担重要任务,我校组织教师编写的《桥梁装吊工》成为中铁系统指定培训教材;去年,大桥局在职工中开展安全教育,我校编写的五大工种培训讲义,发至全局一线职工人手一册。我校已成为中铁系统桥梁工、测量工、焊工培训基地。多年来,我校还致力于与 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企业需要输送优秀毕业生;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学校开展的工学结合中,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企业任务繁重,劳动力紧张的时候,组织学生产教结合,为企业排忧解难。
为企业服务的工作,带来了企业对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已经成为大桥局集团解决作业层建设的依靠,总经理明确指出,桥梁技工学校就是一线员工培训和输送的基地。大桥局研究一线员工用工方式、薪酬待遇问题,必定吸纳学校参与。一些企业主动上门,与学校一起研究技能人才的合理配臵和及时供给,中铁三局线桥公司、中铁四局铺架公司,中铁七局武汉分公司和三公司、中铁港航局三公司等组建的铺架、基础公司,都是以我校学生为生产一线骨干组建而成的。
体会之二:始终着眼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保持校企合作的正确方向。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要探索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式,使培养过程、方法和内容得到优化。通过校企合作,我们获得相关企业大量的管理活动、劳动组织、新技术新工艺运用等方面的信息,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工作。针对铁路施工企业采用“架子队”施工模式后,给生产一线用工和骨干人员岗位职能带来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在桥梁工培养上,改变单专业教学方式,采取骨干课程与拓展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相关专业 的知识,具有跨专业操作与管理的能力,深受企业欢迎。通过顶岗实习、教学见习和产教结合等活动,经常地、直接地获得现场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建桥设备大型化,学校不可能满足教学需要,我们把课堂搬到工地,实行边教、边学、边干,使学生达到“懂原理、会操作、善维护”的技能要求,实现与现场岗位对接。
体会之三: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才能不断增强校企合作的生机与活力。
校企合作要靠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自于高质量的就业。我们历来坚持实习与就业挂钩,避免企业因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而与学校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获得大量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和素质能力要求信息,我们致力于按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锻炼提高技能水平以外,着力引导学生适应现场氛围,服从企业管理,学会沟通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有的用工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是四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学生职业目标如此清晰;二是没想到学生专业技能如此实用;三是没想到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功如此扎实;四是没想到毕业生对企业文化如此了解和快速融合。
一、环境育人,凸现教育无穷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
校园面貌。一走进学校,干净整洁,树木葱茏,碧草如茵,花团锦簇,花草树木几十种;墙壁、橱窗上标语醒目,语言丰富。成语故事、中国文化等国学内容丰富多彩,走廊艺术、各室布置、温馨提示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课间诗歌唱颂、经典音乐欣赏使人愉悦陶醉,优美的自然景色与浓厚的文化气氛,构成了和谐校园的人文环境。三中虽没有高楼林立,但优雅的环境都会给来过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主题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1. 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2. 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
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四月份“书香校园读写大赛”,五月份“田径运动会”和参观董存瑞纪念馆,九月份“庆祝教师节”,十月份“祖国颂诗朗诵”,十二月“冬季长跑”,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师生们踢毽子、打羽毛球、跳绳等……从而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3.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校建有乒乓球室、画室、棋艺室、书法教室、舞蹈室、钢琴室,组建了校各类学习、美术、书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每周二、三、四第七、八节课进行活动,藏书近三万册,班班有图书角,每年都花近万元购进一批新图书,每个月的书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学生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展示我校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无穷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建立了校园网,有怀来三中网页,还有学校微信公众平台,校园内的活动及时公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三中,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三、校本课程文化,扩展特色平台
学校邻近怀来白酒厂、葡萄酒厂,因此编制印刷了《怀来酒文化》校本课程、获得了河北省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还编制了学生礼仪、围棋教学、书法教学、乒乓球教学等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多元发展。
四、高尚师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我们制定了《教职工十条制度》、每周例会进行政治学习、一学期两次学生问卷调查。针对学生,我们明确而严格的校规和校纪是强化校风的重要方法,师生共同制订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校训、校风、校歌、校标、校服等,制订了一系列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严格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文明班队等的评比活动,还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定期进行法制教育讲座,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今,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三中已经成为充满思想、智慧和品位的校园。
摘要:<正>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正是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我校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文化育人,多元推进,个性发展”的
儒雅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新路径,为走入困境的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指引,更为德育工作的生活化、主体化、实际化、时代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儒雅教育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動及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基础和人文情怀。儒雅教育在德育观念、德育方法、德育环境、德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索,对于促进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养成与发展,实现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实效性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儒雅教育共同体,让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更好的培养和谐发展、人格健全的现代人才。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一、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学校在校园墙壁、走廊、教室、橱窗等地方精心合理地布置有关“儒雅教育”的古今图画、学生作品、诗词歌赋等,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特色。通过高品位的环境布置,使全体师生受到熏陶、得到启发,从而在良好的氛围中自觉的实践“雅”。校园设立:“雅之墙”、“雅之园”。 环境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感染是长久而不着痕迹的。工作与生活应该是一体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将决定用什么样的心情与心态去工作。典雅的环境给人一种清新、恬静、愉悦的心情。创设师生工作学习优雅的环境,办公室要有淡淡的茶香、要体现精巧的布置,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让老师的内心宁静而柔软,这样赏心悦目的环境必然能激发了老师许多的教育教学灵感,也能催生了许多精彩的创意;各班教室,要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墙”体现典雅的氛围,要打造出干净、清新优美宜人氛围。完善与主题相适应的校长室、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食堂、功能室文化,让无声的经典名句穿透墙壁,润泽教师的教育生命。
二、抓好课堂教学,以课堂为“儒雅教育”中心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生命历程的一段,课堂是教育最初的出发地和最终的归途。因此,课堂也成为“儒雅教育”的重心。深入持久地开展“快乐、互动、实效”课堂教学研究,在具体研究中,教师们要思考:老师优雅的内在修养以何种方式浸润给学生?使课堂成为“浑然天成”、“语短情长”、“意犹未尽”充满“诗意的课堂”,要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首“生命之诗”,达到高效课堂之目的。
三、读书是雅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学生每天定时诗文诵读课,每班要有图书角,月月要有好书推荐。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使读书成为“儒雅教育”的动力。读经典书,做有根人。让诵读成为一种快乐。学校要求三至五年级各班必需完成背诵一篇古诗文任务,在全校升旗仪式上接受检查,通过每期近20篇的背诵任务,三年下来,加上教材里的古诗文诵读,学生基本上能掌握近百首古诗文。而随着背诵经典古诗文的不断增加,又为学生补充了文化生命的元气。孩子们的人格品质得到完善和发展,行为习惯得到改善,校园环境和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美化。希望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智则国智”等思想的影响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了,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感受爱、去奉献爱,他们学会了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古诗文的濡染下,儒雅的气质在学生身上逐渐有所体现,班风班貌悄然发生变化。三一班提出:与书为友,书中成长,读出韵味,读出书香。四二班提出:快乐读经典,轻松学英文。五四班提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六四班提出:读中华经典,做龙的传人等等。通过诵读经典,改变学生的气质。
四、打造儒雅教师团队
儒家文化中“仁者爱人”的道德理念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教师队伍建设仍具有指导意义。为此,学校始终把“儒家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一方面,学校对儒家文化中的教师道德理念进行研究和探讨,指导教师重教明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师德理念的精华,如“敬业爱生”、“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另一方面,学校又以儒家文化中“孜孜以求”、“博学知新”、“学而不厌”的思想引导教师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儒家经典品读活动,每一位教师都要写出自己的心得和感悟。“朝闻道,夕死可矣”。每位教师都应改变着教书育人的心态,持之以恒的追求着教育理想,在追求中生发智慧,在磨练中积累经验,从而帮助教师守住心灵的宁静,促使教师形成淡薄名利,甘为人梯的儒雅精神境界。
【以“千里马”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推荐阅读:
伯乐与千里马的议论文09-22
明月千里寄相思的美文07-26
千里传音游戏作文10-13
千里送鹅毛一歇后语07-09
歇后语千里送鹅毛的故事06-03
初中生作文:一轮明月千里寄相思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