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审计复习题全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程审计复习题全(精选8篇)

工程审计复习题全 篇1

(下面序号带有&号的题是老师替我们画的重点,老师也说啦,我们这里总结的答案有的不是很准确,所以大家要辨认来记啊。题型为以下:

1、填空题,30分,有60个空;

2、概念题,有四个概念题,12分;

3、计算题一道“在蒸馏或者催化那一章出一道”,八分;

4、流程图有一个“第五章或者第六章的工艺流程图的一个”,10分;

5、简答题6道,40分)

第二章 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

1、& 馏程:初馏点到终馏终点这一温度范围称油品沸程。

2、& 初馏点: 在一定条件下,恩氏蒸馏中流出第一滴油品时的气相温度。

3、终馏点: 蒸馏终了时的最高气相温度(干点)。

4、馏分: 在某一温度范围内蒸出的馏出物。

5、馏分组成: 蒸馏温度与馏出量(体)之间的关系

6、蒸汽压: 在某温度下,液体与其液面上的蒸汽呈平衡状态,蒸汽所产生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汽压,简称蒸汽压

7、& 相对密度: 油品的密度与标准温度下水的密度之比。(4℃,15.6℃);或:油品的质量与标准温度下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8、& 特性因数:特性因数是表示烃类和石油馏分化学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特性因数反映了石油馏分化学组成的特性,特性因数的顺序: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烷烃(P):≥12 ;环烷烃(N):11~12 ;芳烃(A): 10~11

9、平均分子量:油品的分子量是油品各组分分子量的平均值。

10、粘度: 流体流动时, 由于分子相对运动产生内摩擦而产生内部阻力,这种特性称为粘性,衡量粘性大小的物理量称为粘度。

11、动力粘度:两液体层相距1cm,其面积各为1cm2, 相对移动速度为1cm/s, 这时产生的阻力称为动力粘度。

12、运动粘度:流体的动力粘度与同温同压下该流体的密度之比。

13、恩氏粘度:在某温度下, 在恩氏粘度计中流出200ml油品所需的时间与在20℃流出同体积蒸馏水所需时间之比。

14、& 粘温特性: 油品粘度随温度变化的性质称为粘温特性。

15、临界温度:当温度高至某一温度时,无论加多大压力,也不能把气体变为液体;这个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6、临界压力:临界温度相应的蒸汽压称为临界压力。

17、比热(C):单位物质(kg或kmol)温度升高1℃时所需要的热量称为比热。

18、蒸发潜热:单位物质(kg或kmol)由液体汽化为汽体所需要的热量称为蒸发潜热。也称汽化潜热。

19、& 热焓(H):将1Kg油品由某基准温度(常以-17.8℃, 即0F为基准)加热到某温度时, 所需的热量称为热焓。

20.结晶点:在油品到达浊点温度后继续冷却,出现肉眼观察到结晶时的最高温度。

21.凝固点:试样在规定条件下冷却至液面停止移动时的最高温度。22.冷滤点:在规定条件下20毫升试样开始不能通过过滤器时的最高温度。23.闪点:油品在规定条件下加热,蒸发的油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

24.自燃点:将油品隔绝空气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后与空气接触,无需引火即可自然,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25、浊点:试油在规定条件下冷却,开始呈现浑浊时的最高温度称为浊点。

26、倾点:在规定条件下被冷却的试样能流动的最低温度。

27、冰点:油品被冷却时所形成的蜡结晶消失一瞬间的温度。

28、燃点:在规定条件下,当火焰靠近油品表面时即着火,并持续燃烧至规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废,以℃表示。

29、自燃点:在规定条件下.油品在没有火焰时,即能自发着火的最低温度,以℃表示。

30、苯胺点:油品与等体积苯胺达到临界溶解的温度 31.石油: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复杂化合物、32.简述石油的一般性状。

石油从外观看来是一种暗色的,从褐色以至黑色的流动和半流动的粘稠液体。石

油的相对密度大约在 0.8至0.98间, 一般都小于 1.0。石油组成相当复杂,有分子量很小的气态烃,也有分子量大1500至 2000的烃类。

33.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化学组成。(烃类组成、非烃类)(非烃类化合物:分类、危害)

石油主要由 C、H、S、N、O等元素组成, 其中C占83~87%,H占11~14 %。石油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其中金属量元素有 钒、镍、铁、铜、钙等,非金属元素有 氯、硅、磷、砷等。石油主要由烃类和非烃类组成, 其中烃有:烷烃、环烷烃、芳烃,非烃类有: 含硫、含氮、含氧化合物以及胶质、沥青质。非烃类的危害:影响产品的质量;腐蚀设备;污染环境;污染催化剂。

34.烃类组成表达方法:A、单体烃组成 B、族组成 C、结果族组成

35、石油酸:石油中酸性含氧化合物。36.要掌握的公式

T体=(T10+T30+T50+T70+T90)/5 恩氏蒸馏曲线的斜率S=(T90-T10)/(90-10)斜率体系了馏分沸程的宽窄,馏分越宽斜率越大。37.油品的粘温特性表示方法。

油品粘温特性表示方法:(1)粘度比: V50/V100粘度比越小, 油品粘度随温度变化越小, 粘温性质越好。(2)粘度指数: 粘度指数越高,油品粘度随温度变化越小,粘温性质越好。

38.油品失去流动性的原因是什么?

粘温凝固:含蜡很少或不含蜡的油品, 温度降低时粘度增加很快, 当粘度增加到某个程度时, 油品变成无定型的粘稠的玻璃状物质而失去流动性。

构造凝固:含蜡油品, 当温度逐渐下降时, 蜡逐渐结晶析出形成网状结构, 将液体油品包在其中, 使油品失去流动性。39.总结归纳:

1)温度对蒸气压、相对密度、粘度、比热、蒸发潜热、热焓 有何影响?

T↑→P↑,d↓,粘度↓,比热↑,热焓↑

2)化学组成对相对密度、粘度、凝点、闪点、自燃点、苯胺点、比热、蒸发潜热、3

热焓有何影响?

同碳数各种烃类—相对密度: 芳烃>环烷烃>烷烃 ;粘度:环烷烃>芳烃>异构烷烃>正构烷烃;凝点:自燃点:烷烃<环烷烃<芳烃;苯胺点、闪点、比热:烷烃>环烷烃>芳烃;蒸发潜热:烷烃与环烷烃相近,芳香烃稍高;热焓:烷烃>芳烃 3)馏分组成对蒸气压、相对密度、粘度、凝点、闪点、自燃点、比热、蒸发潜热、热焓有何影响?

油品越轻蒸气压越大;油品越重,密度越大;馏分越重,粘度越大;轻组分闪点和燃点低, 自燃点高;同一类烃,分子量大则苯胺点高,但变化幅度不大;烃类的质量比热随相对分子质量升高而增大;油品越重,汽化热越小;热焓:轻馏分>重馏分

40、要掌握的计算题:P28例2-3.41.要掌握的图:A、P29的图2-9 B、P62的图2-34.第三章 石油产品

& 1.简述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四个工作过程: 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

2.压缩比 :

它是指气缸发动机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进气中包含了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汽油)。

3.& 车用汽油的主要性能:蒸发性、抗爆性、安定性、腐蚀性。

汽油对蒸发性要求的原因:如果蒸发性太差,就不能全部汽化,启动与加速困难,燃烧不完全;蒸发性太好,则易在输油管中气化而造成气阻,供油不足甚至中断。柴油对蒸发性要求的原因:馏分过轻,蒸发太快,不易氧化,自燃点高;馏分过重,蒸发太慢,太易氧化,自燃点低。

4.抗爆性:汽油在发动机内燃烧时防止产生爆震的能力称为抗爆性,是汽油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评价汽油抗爆性的指标称为辛烷值(称ON),汽油的辛烷值越高,抗爆性愈好。

5.汽油抗爆性与化学组成的关系:在相同碳数下,各种烃类氧化顺序为正构烷烃>环烷烃>异构烷烃>芳烃;同类烃中,大分子烃比小分子烃易氧化。总趋势是:链

越长越氧化,抗爆性越差;支链越短越多、异构程度越高氧化性差,抗爆性越好。汽油的理想组分是异构烷烃。6.辛烷值

车用汽油辛烷值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马达法与研究法。所测得的辛烷值分别称为马达法辛烷值(MON)和研究法辛烷值(RON)。我国车用汽油的牌号一般按其RON的大小来划分,例如90号汽油即汽油的RON=90。

& 辛烷值:常以标准异辛烷值规定为

100,正庚烷的辛烷值规定为零,这两种标准燃料以不同的体积比混合起来,可得到各种不同的抗震性等级的混合液,在发动机工作相同条件下,与待测燃料进行对比。抗震性与样品相等的混合液中所含异辛烷百分数,即为该样品的辛烷值。

提高ON的方法:A.加入抗暴挤 B.调合 C.催化重整工艺 7.汽油的安定性影响因素:面的催化作用、照、与空气接触程度。

8.柴油机的点燃方式:柴油机不是利用点火式使气体燃烧,而是自燃做功,推动活塞下行而产生动力。

9.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滞燃期(发火延迟期)、急燃期、缓燃期(主燃期)、后燃期。10.柴油机的主要性能:

①.流动性,其低温流动性与其化学组成有关,其中正构烷烃的含量越高。则低温流动性越差。我国评定柴油流动性能的指标为凝点(或倾点)和冷滤点。凝点是柴油质量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轻柴油的牌号就是按凝点划分的。②.蒸发性能

③.抗爆性(十六烷值CN),柴油的理想组分是烷烃、环烷烃。④.安定性、腐蚀性和洁净度

以上的四点也是柴油的质量指标,其意义为:其为柴油的分类与炼制提供依据,为柴油的选用提供了数据理论基础,也为对柴油的评价提供标准尺寸。

& 11.喷漆燃料(航空煤油)

1)涡轮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进气、压缩、燃烧、排气(注意做功在排气)。

2)喷漆发动机对燃料的要求:

A.良好的燃烧性能

B.适当的蒸发性

C.较高的热值和密度

D.良好的安定性 E.良好的低温性 F.无腐蚀性 G.良好的洁净性

I.较小的起电性和着火危险性 J.适当的润滑性

燃料结论如下:环烷烃具有较高的重量热值和体积热值,燃速快,不易生炭,安定性好,润滑性能好,结晶点低,是航煤的理想组分。高度分支的异构烷烃也是良好的航煤组分。正构烷烃结晶点高,不是航煤的理想组分。芳烃燃速慢、易生炭、安定性不好、水溶解度高(易吸水),不是航煤的理想组分,应加以限制。

3)喷漆燃料的主要性能:

A.燃烧性能:其指标有热值、密度、烟点、辉光值、萘系芳烃含量等。

烟点:又称无烟火焰高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试样在标准灯具中燃烧时,产生无烟火焰的最大高度,单位为毫米。

喷漆燃料的烟点高低与生成积炭的大小有密切相关,烟点越高,积炭越小。所以,烟点与油品组成的关系,就是积炭与油品组成的关系。烃类的H/C越小,生成积炭的倾向越大。各种烃类生成积炭的倾向为双环芳烃>单环芳烃>带侧链芳烃>环烷烃>烯烃>烷烃。B.启动性能:黏度、蒸发性。C.安定性:储存安定性、热安定性

D.低温性能:燃料中含水分在低分下形成冰晶,会造成过滤器赌堵塞、供油不畅等问题。

E.腐蚀性

F.洁净度

G.起电性及着火危险性

12.辉光值:燃料燃烧时火焰辐射强度用辉光值表示。喷气燃料辉光值是在规定条件下异辛烷与四氢萘进行比较所得的相对值。辉光值越高表示燃烧燃烧性能越好,燃烧越完全。13.重量热值和体积热值

重量热值越大,耗油率越低;

密度越大,储备的热量越多,航程也越远。重量热值与燃料的H/C有关,体积热值与燃料的密度和空间分子结构有关。烃类的密度:芳烃>环烷烃>烷烃

烃类重量热值:烷烃>环烷烃>芳烃 烃类体积热值:烷烃<环烷烃<芳烃

同族烃类, 异构化程度增加时, 重量热值一般变化甚小, 而密度却增加较多,也即体积热值增加较多。

重量热值与密度及体积热值之间是相互矛盾的。

芳烃重量热值低、完全燃烧程度差、易生成积炭、吸水性强,是非理想组分。

& 14.汽油机产生爆震的原因。

 & 爆震:在点燃式发动机中,混合气被点燃后尚未燃烧的那部分混合气出现自燃,发出可闻的爆响现象。

 爆震原因: 压缩比与汽油质量不相适应, 压缩比太大, 压力和温度过高, 形成很多过氧化物;燃料易氧化, 过氧化物不易分解, 自燃点低。

在压缩过程中,温度接近、达到或超过汽油的自燃点。 烃类易氧化顺序: 正构烷烃>环烷烃>烯烃>异构烷烃>芳烃;

同类烃中, 大分子烃比小分子烃易氧化。

&15.试简述车用汽油规格指标中为什么要控制蒸汽压及10%、50%、90%和干点温度。

 蒸气压的大小表明汽油蒸发性的高低。 用来控制车用汽油不至于产生气阻。 汽油的蒸发性由其馏程和饱和蒸汽压来评定。10%馏出温度。(t10)

1)其高低反映了汽油中轻组分的多少。2)用来保证具有良好的启动性。2)发动机易于启动的最低大气温度的关系

3)10%的馏出温度值越低,则表明汽油中低沸点组分越多、蒸发性越强、起动性越好,在低温下也具有足够的挥发性以形式可燃混合气而易于起动。若过低,则易于在输油管道汽化形成气泡而影响油品的正常输送,即产生气阻。

4)汽油的饱和蒸汽压越大,蒸发性越强,发动机就容易冷起动,但产生气阻的倾向增大,蒸发损耗以及火灾危险性也越大。50%馏出温度

1)大小反映汽油的平均汽化性;2)用来保证汽车的发动机加速性能、最大功率及爬坡能力。90%馏出温度

1)反映了汽油中重组分含量的多少。

干点(终馏点)反映了汽油中最重组分的程度。用来控制汽油的蒸发完全性及燃烧完全性。

& 16.为什么要限制喷气燃料(航空煤油)中的芳烃含量?

 芳烃燃速慢、易生炭、安定性不好、水溶解度高(易吸水),不是航煤的理想组分,应加以限制。航煤的理想组分:带支链的环烷烃。17.评定汽油安定性的指标有哪些?

评定汽油安定性的两个重要指标为实际胶质和诱导期。

& 18.柴油的十六烷值是否越高越好?

十六烷值不是越高越好!使用十六烷值过高(如大于65)的柴油同样会形成黑烟,燃料消耗反而增加,这是因为燃料的着火滞燃期太短,自燃时还未与空气混合均匀,致使燃料燃烧不完全,部分烃类因热分解而形成带碳粒的黑烟;另外,太高还会减少燃料的来源。用十六烷值适当的柴油才合理。十六烷值在40~55之间最合适,<35滞燃期太长,>65滞燃期太短。

&19.为何不能将柴油兑入汽油中作车用汽油使用?同时也不能将汽油兑在轻柴油中使用?

绝对不能。因为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燃烧原理不同,汽油机为点火式,而柴油机为压燃式。前者所用汽油,馏份轻,易挥发,自燃点高,辛烷值高;而车用柴油馏份重,自燃点低,辛烷值低,十六烷值高,因而混合的汽、柴油既不能在汽油发动机中使用,也不能在柴油机中使用。若在汽油发动机中使用,辛烷值太低,极易产生爆震。馏份重,燃烧的沉积物和积炭太重。若在柴油机中用,自燃点高,十六烷值太低,不易压燃,易产生爆震,损坏发动机。

& 20.试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原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从燃料的角度说明其产生爆震的原因及理想组分是什么。

相同点:二者都具有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工作过程。

不同点:燃烧方式不同,燃烧方式是自燃,柴油机汽缸内柴油燃烧不须点火,靠压缩空气升温达到自燃;而汽油机是靠火花塞打火达到燃烧的。

进气和压缩过程不同,汽油机进气是混合气(空气和汽油),压缩也是混合气,而柴油机进气是新鲜的空气,压缩的也是新鲜空气。

柴油机爆震原因:燃料不易氧化,过氧化物不足,自燃点过高,致使着火落后期过长,燃料积存量过多,燃烧时大量能量瞬间释放出来,压力突增,产生爆震。汽油理想组分:异构烷烃 柴油理想组分:烷烃、环烷烃。

21.为什么汽油机的压缩比不能设计太高,而柴油机的压缩比可以设计很高?

汽油机压缩的是可燃混合气,因为压缩比与汽油质量不相适应,压缩比太大,压力与温度过高。形成很多过氧化物,在压缩过程中,温度接近、达到或超过汽油的自燃点,可能会引起爆震。而柴油机压缩的是空气,压缩比设计不受燃料油性质的影响,可比汽油机高出许多。

22.汽油、轻柴油的商品牌号分别依据什么划分? 我国车用汽油的牌号按研究法辛烷值(RON)的大小划分。柴油牌号以凝点和粘度高低来划分。

①.轻柴油用于高速柴油机。按凝点分为10号、0 号、-10号、-20号、-35号、-50号六个牌号。

②.重柴油用于中低速柴油机。按50 ℃运动粘度(mm2/s)分为10号、20号、30号三个牌号。

& 23.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过程,并从原因及危害阐述二者爆震的异同点。

答: 二者都具有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工作过程。

汽油机产生爆震是由于汽油机压缩比与燃料质量不相适应,压缩比过大,燃料太易氧化,生成过多的过氧化物,过氧化物又不易分解,使燃料自燃点过低,燃料自燃而形成多个燃烧中心,产生爆炸性燃烧,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产生爆震现象。

压燃式发动机产生爆震是由于燃料自燃点过高,燃料不易氧化,过氧化物生成量不足,迟迟不能自然(滞燃期太长),以至喷入的燃料积聚过多,自燃一开始,这些燃料同时燃烧,巨大能量瞬间释放出来,大大超过正常燃烧压力,引起爆震。

汽油机和柴油机虽然产生的爆震原因不一样,但产生的危害是一样的。即爆震会损坏气缸部件,缩短发动机寿命,燃料燃烧方式不完全,增加油耗量,发动机效率降低。

& 24.为什么喷气燃料的理想组分是环烷烃?

答: 环烷烃具有较高的重量热值和体积热值,燃速快,不易生炭,安定性好,润滑性能好,结晶点低,是航煤的理想组分。正构烷烃结晶点高,不是航空煤油的理想组分。芳烃燃速慢,易生炭,安定性不好,水解溶解度高(易吸水),不是航空煤油的理想组分,应加以限制。25.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即二者都具有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工作过程。不同点:

A.点燃方式不同,燃烧方式是自燃,柴油机汽缸内柴油燃烧不须点火,靠压缩空气升温达到自燃;而汽油机是靠火花塞打火达到燃烧的。

B.进气和压缩过程不同,汽油机进气是混合气(空气和汽油),压缩也是混合气,而柴油机进气是新鲜的空气,压缩的也是新鲜空气。

C.理想组分不同:汽油理想组分:异构烷烃 柴油理想组分:烷烃、环烷烃。D.抗暴的表示方法不同:汽油用辛烷值,而柴油用十六烷值。

E.构造方面不同:柴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F.压缩情况不同:柴油机压缩冲程末,气体体积要小得多,所以压强更大,温度更高,这个温度早已超过了柴油的燃点。即柴油机压缩的压强与温度比汽油机的都高。

G.用途方面不同:柴油机比汽油机便宜,但汽油机一般比柴油机轻巧,所以汽油机通常用在飞机、小汽车、摩托车及一些小型农用机械上。而柴油机一般用在舰船、载重汽车、拖拉机、坦克以及发电机等大型设备上。

H.制作材料有所不同:柴油机的压缩比是汽油机的2倍多,其主要零件受到高温高压冲击要比汽油机大得多,因而有些零部件的制作材料有所不同.I.燃料不同:柴油机以柴油为燃料,汽油机以汽油为燃料。

& 26.为什么对喷气燃料要同时提出相对密度和发热值的要求? 要做到相对密度大、发热值高是否有矛盾? 为什么?

答:因为不同的航机对燃料不同,远程的要求体积热值大点,短程的要求质量热值大点,而体积热值和相对密度有关,质量热值与H/C有关,故要同时提出相

对密度和发热值的要求;相对密度大与发热值高之间是相互矛盾的,重量热值与密度及体积热值之间是相互矛盾的。

& 27.为什么对航空煤油的芳烃含量要加以限制? 因芳烃燃速慢,易生炭,安定性不好,水解溶解度高(易吸水),不是航空煤油的理想组分,应加以限制。

28.战斗机与运输机要求燃料热值有什么不同?

战斗机一般是短程的,故要求燃料的质量热值大点,这样重量负荷就少点,战斗时动作灵活点;而运输机一般是远程的,故一般用体积热值较大的,这样在一定的体积中可装更多质量的燃料,储藏更多热量,可供飞行的时间更长和距离更远。

第四章 原油评价与原油加工方案

1.原油的分类:我国目前通常采用关键馏分特性,补充以硫含量的分类。其分类通常为化学分类(特性因数K分类、关键馏分特性分类)和工业分类(硫含量、相对密度、氮含量、蜡含量、胶质含量)2.特性因数K的分类方法:

石蜡基原油(K>12.1);中间基原油(11.5

第二关健馏分: 275~300℃(减压,40mmHg, 5.3kPa;相当于常压395~425℃)。4.& 熟悉大庆、胜利、大港、孤岛的分类(老师要求记住最右一列)

5、原油分类的目的是什么? ①常规评价:为一般炼油厂设计提供参数,或者作为各炼油厂进厂原油每半年或一季度原油评价的基本内容。

②综合评价:为石油化工型的综合性炼厂提供生产方案参数,内容较全面。6.原油的硫含量:

低硫原油(<0.5%);含硫原油(0.5~2.0%); 高硫原油(>2.0%); 7.原油含水量超过0.5%的情况下先脱水,再进行一般性质分析。原油实沸点蒸馏时考察原油馏分组成的重要试验方法。

8.原油加工方向: 燃料型;燃料-润滑型; 燃料-化工型; 燃-润-化。大庆原油宜采用燃料-润滑型加工方案,胜利原油采用燃料型加工方案。9.传统的“一脱四注”防腐措施主要针对低温操作,对高温效果不明显,在较高温度下的腐蚀应用抑制腐蚀添加剂。

10.将大庆原油和胜利原油分类,并初步评价这两种原油所产汽油、柴油和润滑油的性质。

1)大庆原油的归类 低硫石蜡基原油

其产品的特点:(1)汽油的辛烷值低,抗爆性差;(2)柴油的十六烷值高,凝点较高,低温流动性差;(3)润滑油的粘温性能好.2)胜利原油的归类 含硫中间基原油

其产品的特点:(1)汽油、煤油、柴油的性质不如大庆原油需精制;(2)油品的储存安定性差;(3)润滑油的粘温性能差,所以一般不用胜利原油生产润滑油.第五章原油蒸馏

1、平衡汽化:混合液体加热并部分汽化后,汽液两相一直接触,达到一定程度时,两相才一次分离,此过程称为平衡汽化。

2、简单蒸馏(又叫渐次汽化,包括恩氏蒸馏和实沸点蒸馏):在一定的压力条件,给混合液加热,当温度升到泡点时,液体开始汽化,生成的蒸汽被引出并经冷凝冷却后收集起来,同时液体继续加热,继续生成蒸汽并被引出,这种蒸馏方式称为简单蒸馏。

3、& 精馏:精馏过程的俩个前提为气液相间的浓度差(传质的推动力)和温度梯度(传热推动力)。精馏过程能够进行的必须具备以下俩个条件为:一是塔内必 12

须有塔板或填料,二是塔内必须提供气液相回流。总之,为了使精馏过程能够进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1)温度梯度;(2)浓度梯度;(3)塔板──汽液相充分接触、实现物质交换的场所

4、三种蒸馏曲线:平衡蒸发、恩氏蒸馏、实沸点蒸馏曲线。

恩氏蒸馏曲线:将馏出温度(气相温度)对馏出量(体积百分率)作图就得到恩氏蒸馏曲线;

实沸点蒸馏曲线:是以馏出温度为纵坐标,累计馏出质量分数为横坐标的曲线。平衡汽化曲线:以汽化温度和对应的气化率作图就得到该曲线。分离精确度:是相邻两个馏分中, 重馏分的初馏点减去轻馏分的终馏点。三种蒸馏曲线比较:

曲线斜率: 实>恩>平;馏程(终馏点-初馏点): 实>恩>平;分离精确度: 实>恩>平。

实沸点蒸馏分离精确度最好, 但在同一温度下汽化率最小。平衡汽化分离精确度最差, 但在同一温度下汽化率最大, 故广泛使用。平衡汽化数据最难得到, 恩氏蒸馏数据最易得到。5.& 物料衡算方法:

(1)作隔离体系图(2)标出进入体系和流出体系的各种物料名称;(3)选计算基准, 要以质量为基准(Kg/h);若用体积或分子数为基准, 则进出体系的物料不平衡。(4)列出物料平衡。

&

6、为什么平衡汽化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答:因为在对分离精确度没有严格要求的情况下,采用平衡汽化可以用较低的温度而得到较高的汽化率,从而不但可以减轻加热设备的负荷,而且也减轻或避免了油品因过热分解而引起降质和设备结焦。故这就是为什么平衡汽化的分离效果虽然最差却被大量采用的根本原因。

7、原油分馏塔内汽液负荷随塔高度增加而增大(即从塔底到塔顶,塔内汽液负荷渐渐增大,但要注意在侧线的塔板有突然增大)。

原因:

(1)温度梯度: 沿塔高上行, 温度逐板降低, 塔板回流热逐板增大。

(2)浓度梯度: 沿塔高上行, 油品密度逐板变小, 分子量逐板变小, 分子汽化潜

热逐板减小;(分子量越小分子汽化潜热越小, 温度越低分子汽化潜热越小)(3)回流量(负荷)=回流热/油品汽化潜热;依公式 L=Q/H Vn=D+M+G+S+Ln-1 Q↑,H↓─→L↑

结论: 自进料段以上, 沿塔高上行, 从塔板上取走的回流热逐板增大, 分子汽化潜热又逐板减小, 所以汽液负荷逐板增大, 到塔顶第一、二板之间时达到最大。

8、& 原油精馏塔内汽液相负荷分布规律

①自进料段以上, 沿塔高上行, 从塔板上取走的回流热逐板增大, 分子汽化潜热又逐板减小, 所以汽液负荷逐板增大, 到塔顶第一、二板之间时达到最大。②沿塔高自下而上, 每经过一个侧线产品抽出板, 液相负荷除由塔板温降所造成的少量增加外, 另有一突然增加量, 突增量约等于抽出量。

③侧线产品冷凝后需要同量的液相回流汽化带走冷凝热, 所以侧线产品的抽出不影响汽相负荷, 在流经产品抽出板时, 汽相负荷只是由于塔板温降所造成的少量增加, 没有突增量。

④在塔顶第一、二板之间, 原油精馏塔的汽液负荷达到最高值, 越过塔顶第一板后, 汽液负荷均大幅度下降。

⑤中段循环回流取走大量回流热, 在中段循环回流的上一块塔板, 回流热大为减少, 汽液负荷(回流)将大大减小。

9、汽液负荷分布的结论

①沿塔高自下而上, 每经过一个侧线抽出板, 液相负荷除由塔板温降所造成的少量增加外, 另有一突然增加量, 突增量约等于抽出量。

②侧线产品冷凝为液相的同时,需要同量的液相回流汽化带走冷凝热, 汽化量与冷凝量相等,所以侧线馏分的抽出不影响汽相负荷, 在流经抽出板时, 汽相负荷只是由于塔板温降所造成的少量增加,没有突增量。

10、塔顶第一、二层塔板之间的汽液负荷

流入塔顶第一块塔板的液相回流是过冷液体, 流入第二块塔板的液相回流是饱和液体, 温度相差很大(相差60℃左右), 流入第一板的液相负荷比流入第二板的小得多, 因为汽相负荷等于汽油流量加液相负荷, 所以第一板的汽相负荷也

比第二板小得多。

结论: 在塔顶第一、二板之间, 原油精馏塔的汽液负荷达到最高值, 越过塔顶第一板后, 汽液负荷均大幅度下降。

11、设置中段循环回流处原油分馏塔内汽液相负荷

中段循环回流取走大量回流热, 在中段循环回流的上一块塔板, 回流热大为减少,汽液负荷(回流)将大大减小。

12、为什么有侧线塔板的突增量等于侧线的抽出量?

经过抽出板(m-1层板)时,除了因为塔板温度下降而引起的回流热的少量增加

VL以外,还有一个突增值,就算K(hKK为产品D、M、G、S。它相,tm1hK,tm1)其中当于抽出产品的冷凝潜热,与回流热相对应,回流量除了塔板下降引起有增加外,还有一个突增量,它就是抽出量,故Lm-2 比Lm-1多一个突增量K。即要使侧线产物由汽相冷凝为液相, 需要额外的内回流将其冷凝热带走, 回流量的增加值恰好等于侧线产物量。

在某块抽出板,回流量增加的同时,塔内油蒸汽流率正好减少了一个侧线产物量,所以汽相负荷增量,与没有侧线抽出时相同。

13、& 原油含盐含水的危害(突沸, 积垢, 腐蚀, 影响产品性质, 能耗;)① 突沸(冲塔)由水的相对分子量相对比较小,当等质量时,依理想气体方程式可知,水蒸气占有的气体体积对于原油的成分而言就大很多,故原油含水量大, 塔内汽相负荷过大, 有可能造成冲塔, 破坏蒸馏过程。②能耗增加

水与油的汽化热分别为:水(100℃): 540kCal/kg,油: 70kCal/kg ;依其的汽化热可知,原油含水量多时, 会增加加热炉负荷和塔顶冷凝冷却负荷, 增加体积输送量, 使管路阻力增加, 泵送能耗大。③形成积垢

盐溶于水不溶于油, 水汽化后, 盐沉积下来形成积垢, 使得管路阻力增大和换热器和加热炉炉管传热效率降低,严重时堵塞管路而被迫停工。④腐蚀设备

盐类水解生成腐蚀性很强的物质, 造成管路腐蚀、穿孔、漏油、火灾。比如氯化

盐、硫化盐的水解生成HCl、H2S,其与Fe、FeS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金属不断被腐蚀。⑤影响产品质量

盐类留在油品中会影响油品质量, 二次加工时污染催化剂。

&

14、脱盐脱水原理(盐溶于水, 水油静置分层;)脱盐: 盐溶于水中, 原油中注入软化水, 盐溶于水中而随水脱去(脱水即可脱盐)。

脱水: 水重于油且不互溶, 静置时水向下沉降, 最后分成两相(两层)而将水除去。

脱盐脱水实质就是脱水

15、脱水方法(沉降公式, 加破乳剂, 加热, 加高压电场;)①化学方法(加破乳剂)水和原油在乳化剂(表面活性物质)作用下形成乳状液, 水在原油中处于高度分散的乳化状态,水滴直径极(d)小, 不易沉降。加入破乳化剂, 破坏或减弱乳化剂分子形成的保护膜, 使水滴能聚集 , 水滴直径增大,加快水滴的沉降速度。(d↑→μ↑↑)。②加热法

加原油加热, 可以减小油的粘度(η↓);使重度差增大(ρw-ρ)↑即T↑─→ρw↓, ρ↓↓─→(ρw-ρ)↑;还可以增加原油对乳化剂的溶解力,减弱或破坏乳化剂分子形成的保护膜。③电化学法

电化学法即加高压电场。乳化剂分子形成的保护膜牢固, 单靠加破乳化剂和加热, 往往不能达到脱水要求, 为此, 需采用电场破乳。加电场前极性分子(水滴)杂乱, 加电场后极性分子定向排列;在直流电场作用下, 带电负电何(极性)的小水滴会移动、碰撞或电场力将水滴拉长、破坏, 最后许多小水滴聚集成大水滴, 加速沉降。或是在交流电场作用下, 水滴不断被吸引、排斥和振动, 使保护膜被破坏, 小水滴聚集成大水滴, 加速沉降。

在实际的原油脱盐脱水工艺中, 上述几种方法是同时进行的: 加破乳化剂, 加热, 然后到电脱盐罐加高压电场。

16、影响原油电脱盐脱水的因素(温度, 压力, 注水量, 破乳剂量, 电场梯度, 停留时间;)(1)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高脱水效率高效果好。但电场梯度太大时, 水滴会串联在一起, 电流短路。

(2)原油在电场内的停留时间

停留时间短将影响水滴凝结, 停留时间长脱水效果好, 但停留时间过长则设备利用率低, 处理量下降, 耗电大。停留时间2分钟左右。

(3)注水量 含盐量↑, 则注水量↑, 有利于盐的溶解;但注量大电流也增大。(4)温度

T↑→η↓,(ρw-ρ)↑, 保护膜强度↓→μ↑;但: T↑─→电流↑↑(↑↑, 电流短路), T=90~120℃。

(5)压力 P=0.5~1.5MPa, 防止水和轻组分气化。(6)破乳剂 注入量一般<10PPM。

17、原油二级电脱盐工艺流程

18、大家还要知道怎么样计算塔顶回流量L0、第一二板之间回流量L1和塔底回流量Ln(Ln=0或者过汽化量),总之,这三个位置的汽液相负荷都是重点,大家自己看书来掌握它们,它们太繁了,这里说不方便。

19、何为“三段汽化”蒸馏工艺?

所谓“三段汽化”是指将试油进行初馏-常压-减压三次蒸馏汽化。即原油先通过初馏塔预热进行一次汽化,之后注入常压蒸馏塔进行常压蒸馏(二次汽化),17

最后将常压重油通过减压蒸馏(三次汽化)处理的过程。20、初馏塔有何作用?

答:A、减少原油管路阻力,降低原油泵出口压力;B、减少常压炉的热负荷,降低装置能耗;C、平稳主常压塔的操作;D、减轻主常压塔设备的腐蚀;E、可获取含砷量低的重整原料。

&

21、常压塔有何特点?

答:A、常压塔为一复合塔;B、设有汽提塔和汽提段;C、全塔热平衡;D、恒分子回流的假定完全不适用。

22、减压塔有何特征?

答A、降低从汽化段到塔顶的流动压降;B、降低塔顶油气馏出管线的流动压降;C、减压塔塔底汽蒸汽用量比常压塔大;D、降低转油线的压降;E、缩短渣油在减压塔内的停留时间。

23、汽提塔有何作用?

答:汽提塔是利用气体通过液体时把液体中要提走的成分带走的装置。气提是一个物理过程,它采用一个气体介质破坏原气液两相平衡而建立一种新的气液平衡状态,使溶液中的某一组分由于分压降低而解吸出来,从而达到分离物质的目的。例如,A为液体,B为气体,B溶于A中达到气液平衡,气相中以B气相为主,加入气相汽提介质C时,气相中A、B的分均均降低从而破坏了气液平衡,A、B物质均向气相扩散,但因气相中以B为主,趋于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故大量B介质向气相中扩散,从而达到气液相分离目的。通过控制气提介质的量可以控制气提程度。

汽提塔还可以调整产品的闪点与馏程。

24、& 常减压蒸馏装置工艺流程图

25.减压分馏塔

26、什么是“一脱三注”?画出“一脱三注”的位置图。(1)原油电脱盐;(2)塔顶馏出线注氨,(3)塔顶馏出线注缓蚀剂,(4)塔顶馏出线注碱性水。

27、什么情况下用初馏塔?

含S、N、O、盐类等腐蚀性强的杂质较多时, 原油中汽油含量较高时(20%), 可考虑设置初馏塔。

&

28、减压塔与常压塔比较有以下工艺特点。

(1)分离精确度要求不高, 组分间相对挥发度大(易分离);塔板数少:常(6~8), 减(3~4);塔板压降小:常(3~5mmHg), 减(1~2mmHg)。(2)汽化段压力低, 水蒸汽多, 汽体流量大, 塔径大;压力: 减(100mmHg)常(1500mmHg); 塔径(250万吨/年): 减压塔(6.4m),常压塔(3.8m)(3)减压渣油温度高, 相对密度大,易结焦;(4)减压下蒸馏, 液体表面易起泡沫;(5)塔顶不出产品;

(6)回流热大部分由中段回流取出。

29、为什么减压塔上大下小?

因为温度高,减小塔径,可以提高流速,可以防止产品结焦。30、实现减压的方法?

①注入大量的水蒸汽 ②用真空泵

31、精馏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精馏是一种微分蒸馏, 是一种汽液相平衡分离过程、一种传质过程。是双向传质:液相→汽相, 汽相→液相, 汽液两相平衡。

&

32、回流的作用是什么?

①提供塔板上的液相回流, 创造汽液两相充分接触的条件, 达到传质、传热的目的;②取出塔内多余的热量, 维持全塔热平衡, 利于控制产品质量。

33、& 试简述开设中段循环回流的优缺点。

循环回流如果设在精馏塔的中部,就称为中段循环回流。

优点:使塔内的汽、液相负荷沿塔高分布比较均匀;石油精馏塔沿塔高的温度梯度较大,从塔的中部取走的回流热的温位显然要比从塔顶取走的回流热温位高出许多,因而是价值更高的可利用热源。

缺点:中段循环回流上方塔板的回流比相应降低,塔板效率有所下降;中段循环回流的出入口之间要增设换热塔板,使塔板和塔高增大;相应地增设泵和换热器,工艺流程变得复杂些。

34、节能技术自己看(可能有2分P168)

35、腐蚀的部位与防腐的措施(必考,P171-P175)

第六章 催化裂化

1、& 催化裂化:催化裂化是在0.1~0.3MPa、500℃左右的温度及催化剂作用下,重质原料油发生以裂解为主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气体、汽油、柴油、油浆及焦炭的工艺过程。

2、& 氢转移反应:某烃分子上的氢脱下来后立即加到另一烯烃分子上使之饱和的反应称为氢转移反应。

3、& 正碳离子:指缺少一对价电子的碳所形成的烃离子,或叫带正电荷的碳离子。

4、& 空间速度:空间速度(简称空速)是指每小时通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催化剂的原料油质量(或体积)。以质量为单位的称质量空速,以20℃液体体积为单位的称体积空速。

5、& 分子筛催化剂:又称沸石催化剂,指以分子筛为催化活性组分或主要活性组分之一的催化剂,工业上用量最大的是分子筛裂化催化剂,它属于固体酸催化剂。

6、& 固体流态化:细小的固体颗粒被运动着的流体(气体或液体)所携带使之形成象流体一样能自由流动的状态,称为固体流态化,简称流态化或流化。

7、稀相输送:当流速增大至某一数值后,床层上界面消失,床层空隙率增大,所有颗粒都悬浮在气流中并被气流带走。这时气流中颗粒浓度降低,由密相转变为稀相,这种状态称为稀相输送。

8、密相输送:催化剂颗粒不被气体加速,而是在少量气体松动的流化状态下考静压头之差产生的推动力,来克服流动时的阻力。

9、& 催化碳:烃类在催化剂活性中心上反应时生成的焦炭。催化碳随反应转化率的增大而增加。

& 10碳堆积:供风不足→再生剂含炭升高→催化剂选择性变差→焦炭产率增加→烧焦更不完全.形成恶性循环, 炭越积越多—“炭堆积”.11、二次燃烧:CO在稀相段、旋风分离器、集气室等处燃烧, 温度升高至750~900℃(烧坏设备).& 12、230页图6-19,232页图6-20&;

&

13、根据石油馏份催化裂化的反应特点说明催化裂化为什么有选择性裂化和循环裂化?

①、各种烃类之间的竞争吸附和对反应的阻滞作用。

环状吸附比较强,同一族烃类,大分子的吸附能力比较强。如稠环芳烃,他的吸附能力强而化学反应速率最低。催化回炼油和油浆,其中的稠环芳烃不仅难裂化还易生成焦,所以必须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如缩时减焦,低温,时长提高裂化深度。这就是选择性~的原理。

②、复杂的平行-顺序反应。

实际生产中应控制二次反应,要求轻质油高收率,则原料转化率不要过高,以便分馏。然后把中间馏分送回反应器重新裂化。这种操作方式是循环裂化。

& 14.反应温度如何影响催化裂化的产品质量和产品分布?

当提高反应温度时,由于分解反应(产生烯烃)和芳构化反应的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比氢转移反应的大,因而前两类反应的速率提高得快,于是汽油的烯烃和芳烃含量有所增加,烷烃含量降低,汽油的辛烷值提高,柴油的十六烷值降低,残炭值和汽、柴油的胶质含量增加。

15.催化裂化的原料和产品有什么特点?

答:主要原料有:减压馏分油、蜡下油、焦化蜡油、常压重油等。减压馏分油和蜡下油含金属、残炭、沥青质、芳烃等较少,容易裂化,轻油收率高。焦化蜡油烯烃和芳烃较多,裂化转化率较低,生焦率较高。常压重油含大量胶质、沥青质和稠环芳烃,重金属、残炭及其它杂质含量高,难裂化,生焦率高。

主要产品有液化气、汽油、柴油、油浆等。液化气烯烃含量高,分离后可作为化式原料;汽油辛烷值高、质量好;柴油芳烃含量高,分离后可作化工原料;油浆稠环芳烃含量高,分离后可作橡胶溶剂油,好可作焦化原料生产高质量石油焦。

16.简述催化剂汽提目的;

答:经反应后的催化剂会吸附有许多油气分子,如果带到再生器,其一会加重再生器烧焦负荷,其二白白浪费的反应生成的油气,产品收率降低。用蒸汽汽提的目的就是除去催化剂上吸附的油气。

15、催化裂化反应温度为什么不宜过高?

答:提高反应温度则反应速率增大;活化能越高,反应速率增加得越快。当反应温度继续提高时,热裂化反应的速率提高得比较快;当反应温度继续提高(例如到500℃以上),热裂化反应渐趋重要。于是裂化产品中反映出热裂化反应产物的特征,例如气体中C1、C2增多,产品的不饱和度增大等。故催化裂化反应温度不宜过高。

16、工业上广泛采用的分子筛催化剂载体是低铝硅酸铝和高铝硅酸铝,也有的采用其他类型的载体。载体除了起稀释作用外,还具有什么作用? 答:载体除了起稀释作用外,还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供足够的表面和孔道,使分子筛分散得更好,并利于油气扩散。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载体自身提供一定活性,使大分子能进行一次裂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离子交换时,分子筛中的钠不可能完全被置换掉,而钠的存在会影响分子筛的稳定性。载体不仅可以容纳分子筛中末除去的钠,从而提高分子筛的稳定性,且还能增加催化剂的抗毒性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再生和反应时,载体起到热量贮存和传递的作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适宜的载体可增强催化剂的机械强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分子筛的价格较高,使用载体可降低催化剂的生产成本。

17、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失活原因有哪些?

答:裂化催化剂的失活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高温或高温与水蒸气的作用,在高温,特别是有水蒸气存在条件下,裂化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发生变化,比表面积减小、孔容减小,分子筛的晶体结构破坏,导致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下降;二是裂化反应生焦,催化裂化反应生成的焦炭沉积在催化剂的表面上,覆盖催化剂上的活性中心,使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下降;三是毒物的毒害引起的失活。

18、裂化的理想组分? 烷烃和环烷烃是裂化的理想组分

19、裂化的过程中,偶尔H2产量多的原因?

重金属在催化剂上具有脱H的作用,故可能是金属的腐蚀厉害引起。20、裂化的气体为什么含有C3、C4的气体多?

依据正离子反应机理可知,仲正碳离子和伯正碳离子比较稳定,且烃类气体为C1——C4,故裂化的气体中含有C3、C4的气体较多。

&

21、俩器、俩阀和三机分别指什么?

俩器:反应器和再生器

俩阀:单动滑阀和双动滑阀 三机:主风机、气压机和烟气轮机

&

22、催化裂化的化学反应包括哪里反应?

包括分解反应、异构化反应、氢转移反应、芳构化反应、叠合反应和烷基化反应。

23、催化剂再生的目的?

主要是想除去催化剂表面上的催化碳,从而恢复催化剂的活性。

24、烃类催化裂化是气—固非均相反应,其反应过程7步骤:(1)原料分子自主气流中向催化剂扩散;(2)接近催化剂的原料分子向微孔内表面扩散;(3)靠近催化剂表面的原料分子被催化剂吸附;(4)被吸附的分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化学反应;(5)生成的产品分子从催化剂上脱附下来;(6)脱附下来的产品分子从微孔内向外扩散;(7)产品分子从催化剂外表面再扩散到主气流中。反应过程可简化为:吸附→反应→脱附

&

25、催化装置各个系统的作用?

反应—再生系统的作业:提供反应的场所,使得催化剂的活性得到回复。分馏系统作用:将反应产物分离为如下,富气、粗汽油、轻柴油、重柴油、回炼油、油浆。

吸收-稳定系统作用:就是利用吸收和精馏的方法富气和粗汽油分离成干气、液化气和蒸汽压合格的稳定汽油、烟气能量回收系统:利用烟气的热能和压力能做功,驱动主风机以节约电能,甚 24

至可以对外输出剩余的电力。

&、催化分馏塔工艺特点

①分馏塔下部有脱过热段。

进料是带有催化剂粉未的460℃以上的过热油气;塔下部设脱过热段, 达到洗涤催化剂粉未和脱过热的作用

②产品容易分离;③全塔过剩热多。

工程审计复习题全 篇2

《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 , 能力层级:D。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 (包括熟语) 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 等。其中不仅有词语 (包括熟语) 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 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

在词语运用上加入对“熟语”的要求, 实际上是承认了词语的广泛性, 鼓励学生积累身边鲜活的语言。但熟语的考查还应以成语的考查为主。

[命题透视]

词语的运用是“语言的基本功”, 是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正确使用词语”这一部分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 (1) 准确把握实词的词义、词性、词的色彩, 词义的轻重, 词义的范围、用法、差别, 词序排列以及熟语的使用等。 (2) 虚词的使用, 特别是关联词的使用。

考查的热点是近义词和关联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以及熟语词义的准确把握和熟语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

“正确使用词语”这一部分考点的分值是6分, 其中实词或虚词的考查占3分, 熟语的考查占3分。题型基本有四种: (1) 选择题, 选择词语使用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 选择题, 选择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3) 修改题, 找出并修改具体语境中使用不正确的词语; (4) 解释题, 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语。

[重磅题型]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岸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B.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已淹没在历史的沉沙中。

C.这本书是启蒙老师惠赠的, 我多年来一直珍藏着它。

D.经反复研究, 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使用实词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考查考生词语的使用能力, 实际上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解答此题, 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词性、轻重程度、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等, 再结合具体语境判断。A项“割断”为截断、切断的意思, 与“往来”搭配不当, 应为“中断”;B项“淹没”是漫过、盖过的意思, 多指具体的事物, 应为“湮没”;C项“惠赠”是敬辞, 指对方赠给自己的, 用在这里是恰当的。D项“启用”是开始使用的意思, 句中是说重新任用已退休的教师, 应为“起用”。

2.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 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为英雄全训华守墓37年的陈健, 获得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的称号。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一个生者对一个死者的承诺, 只是良心的自我_____, 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 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_____火红的时代背景, 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_____……

A.约束淡去风范

B.制约淡忘风范

C.约束淡忘风尚

D.制约淡去风尚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约束”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多与纪律、协议、道德、良心等搭配;“制约”意为: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 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 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 如互相制约, 故选“约束”。“淡忘”指“印象逐渐淡漠以至于忘记”, 而文段强调对“火红的时代背景”的淡漠而不是忘记, 故不用“淡忘”;“淡去”恰有“虽没从头脑中完全抹去, 但已逐渐淡漠”之意, 所以用“淡去”妥帖。“风尚”指“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而“风范”多用于书面语, 指风度, 气派, 多用来指人, 从语境来看, 赞扬的是一个英雄人物, 故应用“风范”。综上推断应选A。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 ()

(1) 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热带风光, 也长着香蕉和菠萝, 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啧啧_____的事。

(2) 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2005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这些“新发现”_____了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

(3) 这里不光生长有益的植物, 还有一些_____的植物, 其中有一种一人多高的小树, 树干细细的, 叶子像烟叶, 一年开一次花, 果实像豌豆, 它的花和叶子都有毒。

(4) 那时, 北大的学生好幸运, 学生的借书证, _____可以借十元钱装书。

A.称道涵盖有害竟然

B.称奇囊括有毒居然

C.称奇涵盖有害居然

D.称道囊括有毒竟然

答案:C

工程审计复习题全 篇3

过硬的基本功

就英语而言,所谓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牢固掌握考研大纲所规定的5,500词

也许有的考生会认为,现在谈词汇复习的问题已经太晚了。其实,考研词汇的记忆和学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即使在考前一两个月的时候,也需要认真对待。如果考生觉得自己的词汇已经过关,在做题时不会碰到太多的生词,那么此时要认真将考研大纲的词汇进行“拉网式”排查,看是否还有遗漏,千万不要留任何死角。同时,考生最好系统地掌握词根词缀的相关知识,以便在考试中遇见超纲词汇时能够迅速地判断和分析其词义。如果考生觉得词汇还没有掌握,那就要有所针对,而不能全面出击了。比如,要重点看以下两种词汇:基础词汇,这些词汇是读懂所有文章的基础,必须要牢固掌握;高频词汇(一千余个),掌握这部分词汇之后,在做阅读理解等客观题时就会轻松许多。

第二,熟练掌握基本的语法项目

基本的语法项目是考研英语的必考点。完形部分有大量的结构题需要扎实的语法知识,翻译部分的句子分解也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而写作就更要求考生能够写出符合语法的正确句子。当然,对于阅读理解和新题型来说,语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考生在考试前需要把语法知识点认真梳理一下,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动词的时态、非谓语动词、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主谓一致、形式主语和虚拟语气。

第三,了解社会人文,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基本常识

考生们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做阅读理解、翻译、完形的时候,如果对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做题的时候就会比较顺手。所以,考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知识,比如经济、金融、科普、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政治问题除外)。这方面需要考生们平时多积累,考试前多浏览一些相关的报纸杂志。

系统科学的复习方法

笔者把考研英语的复习备考分为四个阶段:基础准备阶段、强化加固阶段以及考前冲刺阶段。对于前两个阶段,我们不再赘述,对于考前冲刺阶段的复习方法,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再次强化历年真题的各个题型

考研英语的历年真题无疑是考生们最有效和最权威的复习资料。考生们在强化阶段也许已比较细致和系统地复习了历年真题,但是在考试前的一两个月需要再次对真题各个题型的出题思路、解题技巧以及注意事项进行全面梳理。

对于完形而言,需要了解词汇搭配题和逻辑关系题这两个主要题型的出题思路,仔细整理常用的词组搭配和表达逻辑关系的词汇,所有知识点要熟记于心。

对于阅读而言,几乎80%的正确答案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文字说明,它们只不过是对原文的略微修改和推理;而剩余20%的题是通过阅读整篇文章来作出判断的。所以考生们一定要把历年所有阅读理解题的答案进行原文定位,搞清楚答案究竟出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搞清楚正确答案为什么是对的,而错误答案为什么是错的。阅读中的新题型包括四类题型:选择搭配题、段落排序题、信息匹配题和概括大意题。新题型尤其注重考查考生对于文章整体思路的掌控,要做好这个题型,考生必须对英语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议论文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等等,同时注意对文章的具体段落和句子的逻辑关系的把握。

对于翻译而言,笔者建议大家把曾经做过的翻译真题重新再做一遍。做的时候要坚持自己独立完成,不要查字典,不要看答案,不要和别人讨论,并且干净整洁地写在练习本上。经过这样的练习后,再去看答案,对译文进行修改和润色,那么考研翻译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大问题了。

最后说说写作。对于考过的写作真题,有些考生会觉得没有用了。其实不然,往年考研的写作试题对于今年的命题会有很大的启示,考生们要做的就是把历年考过的写作试题自己写一遍,然后请别的考生或老师帮忙修改,最后自己再修改,从而对写作的基本出题思路、要求、规范以及技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掌握。

第二,加强写作的练习和修改

在冲刺阶段,考生们要加强写作练习。有的考生习惯于背诵模板,认为这是考研写作制胜的法宝,但是却不知道背诵作文模板对自己的危害。背诵作文模板的危害有两点:一是无益于作文水平的提高;二是造成阅卷分数偏低。为了能够在考试的时候拿到更高的分数,我们要采取以下两个思路:

仔细分析手中一些好的作文材料,将所有的作文材料分类,比如环保类、励志类、社会现象类等等,注意收集每一种类别常用的词汇和句型,将它们熟记于心,在考试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

除了要把历年真题作文再重写一遍之外,还要收集一些好的话题(可以从一些考前的作文辅导书上搜集),然后自己动手写;写的时候尽量不要套用所谓的模板,而是努力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写完之后再修改。考生如果考前能自己写出来20篇的话,相信在考试的时候就更有可能拿到高分。

第三,慎重选择模拟试题

笔者最怕为学生推荐考研模拟试题。原因有两个:第一,笔者认为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所以不推荐模拟试题;第二,大部分的模拟题出得比较粗糙,良莠不齐,可能会误导考生。

良好稳定的心态

做任何事情,心态都很重要,考研也是如此。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考生的心情也各异。有的准备充分,心情舒畅,在静静等待考试的到来;有的尚欠火候,还在忙着上各种培训班,紧张而有序;有的基础较差,时间准备又不够,看着那么多的资料和书籍,焦躁不安。我们将此阶段的考生们分为下面三种类型。

第一种,胸有成竹型

这类考生往往准备比较早,手中掌握的资料和信息充分,很努力,方法也对路,所以自我感觉非常好,对于将来的考试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已经开始想象着自己参加复试或是被录取的场景。虽然这类考生最后取得考试胜利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也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由于过于自信,也许就会忽视考前的冲刺复习,会忽视对课程的进一步梳理和巩固,也许会在考试的时候对于相关考务准备不用心。所以,那些准备充分的考生,一定要再看看还有哪些小作文的格式没有掌握,哪些单词没有背会,哪些题目容易出错等等。胸有成竹的考生一定要戒骄戒躁,切莫高兴太早。要记住:He who laughs last,laughs best.

第二种,喜忧参半型

对于此类考生来说,调整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类考生觉得该看的书也都看了,该收集的资料也收集了,但还是觉得没有信心考上,忧虑和担心最后的考试结果,因此常常无心看书,闷闷不乐。在这样忧郁的状态下,时间一点一点地逝去,等到临考前,情绪会转变为第三种状态,那就是焦躁盲目。这类考生需要做的工作就是重新评估一下自己的目标,以及根据目标判断需要看哪些书,需要准备哪些资料,需要下多大的功夫。然后迅速调整自己的复习状态,在最后的两个月进行高效的冲刺复习,顺利达到自己预先设定的目标。

第三种,焦躁盲目型

这类考生基础比较差,准备时间也不是很充分,总觉得自己复习效果不明显,看了很多书,背了很多单词,却发现没有记住,文章也看不懂,更不要说做题了。同时,政治进入冲刺阶段,专业课的复习也进入攻坚阶段,因此在这些压力下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不知道自己应不应该看书,看书的效果在哪里。有的考生甚至考虑放弃,等待明年再考。笔者的建议是,这部分考生一定要坚持下去,绝对不能放弃,而应该认真地把英语该背的单词科学系统地背完,再背诵写好的文章来应对作文部分,把往年真题细细分析,把不会的单词都查出来并认真记忆,把各个知识点细细梳理,不求多但求精,循序渐进,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出人意料的。即使今年考研失利,也为明年的准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各位考生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学会波澜不惊。对于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要学会泰然处之。切不可操之过急,最后导致考试的失利。

总之,考研是件辛苦的工作,但相信一要大家认真复习,打好基础,巧用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定会考出不错的成绩。

作者简介

五上复习资料全 篇4

第一部分:课文精要

一、单元主题

第一单元: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第三单元:学习说明性文章第四单元:生活的启示

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有趣的汉字、我爱你汉字)第六单元:父母之爱第七单元: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

二、单元作文分类

第一单元:写读书经历或访谈、辩论第二单元:二十年后回故乡第三单元:写说明性文章第四单元:生活的启示

第六单元:父母之爱第七单元:学写读后感第八单元:按时间顺序描写一个场景或选择文章、影视作品写一个梗概

三、单元心得体会

1.学习了第1单元,我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学习到了读书的一些方法。

2.学习了第2单元,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挚爱。

3.学习了第3单元,知道了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假设等。

4.学习了第4单元,我体会到了生活处处都是学问。

5.学习了第5单元,我知道了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6.学习了第6单元,我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7.学习了第7单元,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8.学习了第8单元,我感受到了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

四、课文心得体会

1.学习了《窃读记》,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2.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知道了: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3.学习了《走遍天下书为侣》,我感受到了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将一本书读精,要“一遍又一遍地读”。

4.学习了《我的“长生果”》,我知道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5.学习了《梅花魂》,我感受到了思念祖国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意。

6.学习了《桂花雨》,我感受到了作者思恋家乡的情感。

7.学习了《小桥流水人家》,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8.学习了《鲸》,我知道了鲸特别大,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是胎生的。一般可以分为须鲸和齿鲸,睡觉时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10.学习了《新型玻璃》,我知道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读背表格)

1:夹丝网防盗玻璃 特点;自动报警 作用:防盗

2:夹丝玻璃 特点:非常坚硬 作用:安全可靠

3: 变色玻璃 特点:能随着阳光的强弱改变颜色 作用:自动调节室内光线

4:吸热玻璃 特点:夏天,阻挡阳光;冬天,阻挡冷空气 作用:使室内冬暖夏凉

5:吃音玻璃 特点:消除噪音 作用:使室内噪音减弱

12.学习了《钓鱼的启示》,我懂得了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诱惑的能力。

13.学习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知道了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向困难屈服,不把自己堵死在一条路上。

14.学习了《落花生》,我知道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5.学习了《珍珠鸟》,我知道了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要爱护动物、善待生命。

16.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我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17.学习了《慈母情深》,我体会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18.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感受到了爱有两种表达方式,母亲慈祥的爱,鼓励的爱,激励“我”满怀信心地前进;父亲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使“我”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19.学习了《学会看病》,母亲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0.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我了解到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过程,激发了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了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1.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我了解到了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到了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4.学习了《开国大典》,我感受到了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到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5.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我了解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五、古诗复习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借景抒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意: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唐·张籍————叙事抒情

通过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意: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2.《七律·长征》毛泽东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比喻、夸张、对偶(修辞手法)

七、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1.因为它是比喻句,比喻能让句子变得生动、形象!

2.因为它是拟人句,拟人可以让句子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3.因为它是排比句,可以增强句子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4.因为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五、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

1.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2.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

3.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初试复习自己总结材料整理(全) 篇5

[]2010金融复试笔试全力回忆版

管理员注:本试题已经收录到考研资料下载中心(download.kaoyan.com),感谢本贴作者的分享。下载地址:http://download.kaoyan.com/download-1018372p

1一、专业课复习

经济学建议的参考书目:1,西经:《微观、宏观》高鸿业 人大出版社3.4版都可以。2《微观》西财出版社

3,政经:西财出版社的有一本合订本,买分开两本的也可以。

注:高鸿业的是基础(没说不重要),西财的是考点。看完高鸿业的书后立马看真题,会觉得考的不靠谱,但看完西财的微观,你就会觉得考的都是重点。西财的宏观应该是没有出版,在淘宝没有搜到,等待下一步确认。政经合订本前半部分是资本主义,后半部分是社经,政经就用这本复习。参考材料:

1,真题。必须的,需要看N编,主要作用:可以看考试重点、题型、出题分布规律,还有一点挺好西财考研真题又重复的题自己认真研究。

2,辅导班笔记,等暑假时候才开课,是财大老师讲的,讲打题方法,重点热点。建议购买(投资有风险,买书须谨慎)。3,西经理解金版,政经背诵金版。我用过,政经背诵金版很旧了,跟新版教材有些脱节。理解金版基本涵盖所有西经知识点全面但杂乱(以上所有材料的共同缺点,望同学们克服困难,例如:同一问题不同材料答案有时很不一致。建议:自己整理)注:这两本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红宝书系列(本人不甚了解)。

经济学一 是理论经济学专业的考试,其中政经占0.6,西经占0.4。

经济学二 是应用经济学专业的考试,其中,西经、政经各占一半。具体自己考经济学几,自己看西财2010招生简章,初试复习不要分经济学一经济学二,具体是指真题,每年两套经济学一二都要好好看。

根据考西财两年来的经验,考试题型为:基本十个大题,西经5个,政经5个,第一个题是政经的辨析,记得好像一般都是资本主义内容。紧着着就是简答,一般微观宏观都是3:2分,还有2个论述题,其中一个是社经的,基本是热点,另一个是西经的。这只是大体题型,实际可能有变动。具体自己看历年真题,不过自己可以统计(哪个题是哪本书哪章的)下,做到心中有数。

个人觉得以下是财大的重点(方法:要找重点看真题):

微观,消费者无差异曲线、四个市场模型及其中的N多图,特别是完全竞争那块的几个图、利润最大化条件、帕累托、卡特尔模型、古诺模型、博弈论相关知识、博特兰模型(去年考的)、重中之重:市场失灵(内容包括很多,类型、效率分析、解决途径。。),很重要啊,几乎每年都会涉及一到两个。

宏观:GDP(我都不知道会怎么考,但每年辅导班笔记上都有)、二三部门均衡决定、几个老头的消费理论(去年考的是杜森贝利的示范效应)、IS—LM那块内容不少、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关内容、AD—AS、通货膨胀、奥肯定率、菲利普斯曲线、索罗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政经:资本主义部分参照公共课政治复习,社经:收入非配、公有制、国企改革、/(以上都是个人回忆,由于没有书本参照肯定会造成严重欠缺,等回济南看书后再补充)。

注:以前听说西财西经有考计算题的倾向,去年自己准备了却没考,目的:透露考计算题可能性的消息。感觉政经越考越散背书基本用不上(没说不用背啊),目的:热点需要自己总结理论回答,有现成答案的越来越少。

专业课复习建议:跨专业的也不用害怕,即使以前没学过,不难。西经:我是学过高的两本的,如果这样,在九月份以后开始复习就不晚,先看课本保证速度别墨迹,然后看真题,找重点,找差距,再结合理解金版再看课本(这个过程可以多重复几遍),通过真题+理解金版+教材=常考题的答案总结+对西财西经考试重点的把握。

注:我给同学们提供的材料(个人觉得是辅导班笔记和红宝书系列的取舍,完全可以都使用)可能挺多,自己慎重选择,别造成都买了看不完的悲剧。政经:直接真题=重点章节+命题规律(重复率不高),我的方法:背,管他考到考不到,但不是全背,找重点总结,答要点。总体感觉:只要好好准备+别乱编+书写认真条理+答满试卷(12页)=110分左右

二、2010西财复试情况介绍 金融复试情况:

金融学贴出来的有332个(招生简章说的是160),应该没有误差。金工和信管没看,反正不多。研一消息:今年报财大共8000人,5000报金融。外校保送不多也就20个左,本校本科保送一个班平均4—6个人。国际商学院复试情况:

国贸说要25个,报送7个,本校4个,外校3个,来了33个。国商要10个,来了6个,其中有报送的,还一个少数名族骨干。金融中心: 保送20个左右,貌似竞争很激烈,简章说总共要40,听说复试人数70.也还是那些老话:除热门专业(这个应该知道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西财历年分数线统计,长期稳定比国家线高的那些专业),西财基本不刷人,总体来说西财不难考。

注:保送的推免的都参加复试,由于他们没参加初试没有准考证号,所以公布的他们的准考证号跟普考得不一样,很容易辨别。其他专业可以具体询问参加复试的同学。

第二年心得: 第二年我觉得少走了不少弯路,数学英语的准备目的比较明确,英语打好基础后必须深入研读考研真题阅读,可以听一听宫东风老师讲解真题的录音,不可全信,就是跟自己的方法磨合一下,有些方法确实很实用。数学打好基础后,一定要多做题,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度,做好错题总结,多思考才有突破。专业课复习的时间不多,也是那句话复习两年让我觉得哪些是重点了,有些我就直接没看。第一年复习的好乱,第二年整体有计划了,重点题重点整理。专业课复习两年有优势,你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西财相对其他水平相当的财经类学校还算好考,好好努力,没有那么吓人的。西财的微观课本讲的都是他们考试的重点,如果你不看他们的微观,你就要把真题和理解金版看熟才行。专业课第一年我是从九月份开始的,第二年差不多十月份,从十月份每天都安排时间看,以西经为主,政经后期背了一个月。答题时字迹 答满这是真理。条理清楚,这就要求有些题的答案要自己整理。

公共课复习材料选用及复习安排:

数学:课本就不说了,复习材料有: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有一个基础知识660、经典400题、真题随便选一本、大量模拟题这些都是基本的,学有余力可以看一下其他复习用书。数学是研究生考试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科,它的作用在于提高总分,数学的辣分作用是很大的,要想总分高必须保证数学的分数。所以,数学的复习的重要性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体现出来,时间安排要最多,初期就是在九月份之前,务必要在这段时间完成课本的复习,全书的复习(一两遍吧),660做做巩固下基础。之后做真题,数学真题教英语真题的价值小些,但他的作用是查漏补缺,看你那块掌握的不好,做完一套之后要注意总结,看看是为什么没做出来,是基本知识掌握的不牢还是方法技巧的问题,找出问题对症下药。中期(考前9月份到考前11月左右)数学的重点在总结,查漏补缺,把知识点全部搞懂,要全面。这时会有这种感觉,前边看的很快就忘了,这是很正常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做成套的题。这样一套题做下来就可以把整个体系都梳理一遍,能起到很好查漏补缺作用。后期(考前个月)把400题做做,打击下自己浮躁的心。做题+总结,再做题,基础知识不牢就快看复习全书,方法技巧问题就多思考别不会就看答案,自己多思考下。这时市面会有大量模拟题,质量有好有次,但如时间允许多做点。数学考前注意:注意时间,数学时间很紧,填空选择保证基本50分钟左右搞定,看完全书再做数学真题后会觉得很简单,这是假象,因为大部分题都在全书上。做题时先易后难,不会的要冷静思考别着急,着急没用的。把会做的做好别丢分,实在不会做得写点公式啥的混个1.2分。

英语:它的分量是决定是否受限,看看每年多少人死在英语上就知道他多重要了。用书:单词选一本、那个长短句我没用过个人觉得可以通过自己对真题阅读的研读来弥补,真题用张剑老师的好那个黄宝书不错,阅读训练自己选,作文书一本。阅读数的选用主要是培养一下阅读能力,不必深究,要好好研读真题。初期主要是单词的记忆和阅读的训练,这个没的说,想方设法记熟单词,早晨要晨读,背单词读阅读,培养语感,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中期就要开始研究那套黄宝书了,记得真题上别做上答案,自己做的写在后边答案那,做一次用一次不同的笔,看看进步和失误。真题的关键在于阅读,一天做两篇阅读,反复研究,记清楚里边不会的单词,选几个长句子自己试着分析下,有些读不懂的句子标出来,等晨读的时候重点读读,晨读尽量背熟真题。真题阅读做完一遍后,对照那本解析看一下,其中的方法和技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性掌握。看完后再做一遍真题,真题做最近十年的就行,真的是最好的复习材料,一定要重视起来。想要考得好些后期的工作就要安排的合理些了,专项突破,完型,老大难问题给分还不高,建议可以不做重点复习。翻译在啃阅读的过程中就要锻炼,找出几个自己感觉比较好的句子翻译下。新题型是要特别准备的,一些阅读都附带几套新题型可以专门练习下,而且最近几年真题也有考。再就是作文,作文提分很快的,找本书找些话题练练手,考前一个月再看就行,到最后要有自己的模板,考试时好往里套。考试时注意:时间也是很紧张,自己掌握时间,有些人建议先做阅读,最后做完型,也有道理。我是这样安排的,阅读,新题型,涂卡。作文,翻译,完型。政治:考得不好不说了。

复习时间、进度安排:

九月份之前以英语数学为主,天天早起,以自习时不困为基础,晨读,上午前半段英语,看单词,后半部分看数学。下午休息后做阅读,之后再看数学。晚上时间比较长,可以用来钻研数学。后期四门课程一起复习时要合理安排时间,别顾此失彼自己制定个计划。政治可以安排在刚到教室时,快吃饭时,环境吵闹时,意思就是有效时间时间看英语数学,垃圾时间看政治。专业课要集中几个月重点看,有些东东需要理解的。

1.西财专业课之西经(1):

我用的书是,高鸿业第三版,与第四版差别不大,都可以的。说一下,专业课复习两年来的心得。高鸿业的《微观》 第一章引论:没考过

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及有关概念,没考过,但需注意三点:一是弹性的计算;二是蛛网模型,材料上有提的。再就是第七节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中,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03),农产品的支持价格,还有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两个案例分析(材料中有)。

第三章效用论,是前几章的重点,考过四次,主要内容有,效用概念,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条件及推导,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及假定、性质、特点、基本特征,效用函数看看材料(主要分完全替代、完全互补、可拟线性),边际替代率,预算线及其变动,消费者的均衡,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很重要要掌握好,正常品的、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图形。这一章主要是基础,为的是以后的分析。

第四章生产论知道这些:厂商的目标、生产函数特别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03.06)、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厂商的均衡、规模报酬(03.06)第五章成本论:机会成本(很牛的概念,跟别人聊天经常用到,一看就是学经济的)、正常利润经济利润、还有好多图,但大部分都不重要就主要看看AC/MC及其关系。第四章也是为以后打基础得多。

第六章以后重点多了啊 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的类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厂商的需求曲线(三线合一)、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0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好多图好好看,重点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03.05)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03)、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02)重点分成本不变,成本递增,成本递减。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各个市场的分类条件、自然垄断形成的条件、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垄断厂商短期均衡(第四章的基础,是厂商都是SMC=MR)、长期均衡看看、价格歧视好好看主要分类都要会的、自然垄断和政府管理(要结合市场失灵那块分析,即垄断的效率分析及解决办法)垄断竞争看看、寡头这节有重点即古诺模型(涉及计算),斯威齐模型(03),博弈论(辅导班笔记年年有06)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不用看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就看一点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这节,主要看劳动供给曲线背弯的原因(06分析很多方法的,建议自己整理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标准、改进,交换的、生产的、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07.09)好多好好看。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重点啊 虽然高鸿业这书里写得少但是考的可不少,说说哪个不用看吧,反托拉斯法,公共资源公共选择理论,其实这书说得太少好好看,等在西财微观里重点说明。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每年辅导笔记都在讲,但我实在不知道她会考哪个地方那个地方可以出题,唯有一点可能就是这章是基础,同学们基础看。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有一个y=E有一个投资等于储蓄看看、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好好看10年就考了个杜森贝利的示范效应,这一部分重点看。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03)自己看、乘数论是基础看看各种乘数的推导尤其重点看平衡预算乘数。

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投资的决定看、is曲线好好看、利率的决定好好看、LM曲线好好看、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效果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就是说整章好好看,特别提醒:有一个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效率推导式,第四版貌似没有。

第十六章 宏观政策实践 货币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手段 其他的粗略看看。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曲线(02.04)比较重要的一章都看看吧。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都要看 只说重点奥肯定律(08)、自然失业率、失业的分类通货膨胀及其引发的不同原因、菲利普斯曲线分短期长期,这章比较重要好好看。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不用看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净出口函数、净资本流出函数、国际收支平衡、BP曲线、IS-LM-BP模型、这一部分很难所以只要要求掌握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重点看。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增长核算(05)、经济增长因素分析(03)、新古典增长理论(05.09)、乘数加速数模型每年都提还没考过,这章也是重点,其他的内容粗略看。以后的几章不用看。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全) 篇6

1919年4月30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和会逼迫中国接受严重侵犯主权的中日“二十一条”。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废除“二十一条”。会后,游行队伍向使馆区前进,被军警阻止,又前往曹汝霖(外交次长)住处赵家楼胡同火烧曹宅。军警的镇压使运动更加高涨。6月3日,运动扩大规模,学生组织讲演团开展爱国宣传。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2万多工人首先罢工声援北京学生。很快,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份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终以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而告结束。“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反对。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31期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他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器都能做的事”。他主张“少谈些主义”,是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胡适主张“多研究些问题”,是反对“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良。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35期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他针对胡适反对“根本解决”的观点,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的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公开分裂。通过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新潮社P6 新潮社正式成立于1918年11月19日,是由北京大学傅斯年、顾颉刚、徐彦之等人发起的。从1919年1月1日起,《新潮》月刊出版。新潮社成立伊始,就积极投入到新文化运动当中,新潮社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支生力军。反对封建伦理和复古倾向,追求新道德和新文学。“五四”运动后,新潮社与国民社一起积极参与并发挥了重大作用。

六、评析科学与玄学的论战P25 科学与玄学的论争实质上就是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问题。应当说,在极度缺乏近代科学理性的中国,弘扬科学理性精神,并在这种基础上确立一种新时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绝对必要的,在这一点上,虽然为时半年之久的沸沸扬扬的大论战最后并未得出什么直接的结论,但论战本身大壮了“科学派”声威,“科学人生观”成了不言而喻地被接受的共识。

“玄学派”们(从梁启超到张君劢)在中国必须改造、必须进步、需要近代科技、需要富国强兵等认识方面并没有提出异议,他们显然不是反动派,只是他们倾向于认为在这之前更需要一种合乎中国国情的价值观的确立,以指导和规范这种近代化的社会转型。然而他们借欧洲一战后的精神危机来宣告“科学破产”以论证自己的价值选择之正确却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而把新时代价值确立的核心寄希望于“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的内心修养和“精神文明”更是匪夷所思。因为正是这一传统理路造成了当时中国的现实困局,仅此一点,就足以使中国进步的思想界和青年知识分子唾弃他们的选择。

“科学派”在辩论中的忽略至少有二:除了现代化转型必须有不割断传统的价值观确立——之外,另一个被忽略的合理内核就是“玄学派”所坚持的人生观属性的个我和自由特征。“玄学派”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是不失其敏锐的。

这场论战,就哲学观念来说,双方都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窠臼,但是论战的真正实质并不在于关于科学的评价和哲学的分析,而在于争辩建立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或信仰。这是一场关于人生观的争论,这种关于人生观的争论,又是以选择何种社会改造方案联系在一起的。在科玄论战展开之后,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邓中夏、瞿秋白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中国青年》、《新青年》上发表了评论文章,在基本支持科学派的同时表明了自身的一些观点与看法,揭示了论战双方哲学思想上的唯心主义错误,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科学方法论的传播有着积极作用。

4.20世纪初,中国面临帝国主义侵略与国内混战局面,有哪些救国主张?

①教育救国:晏阳初,平民教育,使人民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策划平民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并于1923年成立了著名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下称“平教会”),任总干事。②重农救国:梁漱溟、高践

四、李若飞等人,倡导建设,核心是通过乡村建设,近达理想社会。就是实现社会主义,为消费而生产,而非为盈利生产。③实业救国:张謇,包括农工商,建立发展新式工业,采用资本主义方式发展国民经济。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④科学救国:詹天佑、竺可桢、李四光等一批留学生,科学是为救国第一事,成立科学社,创办科学杂志,鼓吹科学救国。⑤共产主义救国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宣扬马克思主义,进行阶级斗争 三民主义

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共和政府;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地价,征收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他把民族主义解释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求得各民族的一律平等;把民权主义解释为建立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独有的民主政权;把民生主义解释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反对少数人操纵土地和以私有资本操纵国民生计;并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就是新三民主义。直皖战争

直皖战争,发生于1920年7月14日,是直系曹锟与皖系段祺瑞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的对抗。当时曹锟为地方军区负责人,段祺瑞为民国政府“边防督办”,从法律上来说,直皖战争是一场地方军人抗拒中央政府的军事政变。中共一大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荐的12名代表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出席了会议。大会讨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从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确定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大会还确定党成立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局,陈独秀书记,李达任宣传主任,张国焘任组织主任,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孙文越飞宣言

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从广东退居上海,绝境中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1923年1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在香山路中山寓所内与孙中山会晤,商讨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问题。以此为精神,1月2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表明孙中山开始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寻求国际进步势力援助的愿望,使国共第一次合作有了基础。国民党一大(名词解释或简答)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举行。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在大会《宣言》中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决定接受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选举了有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瞿秋白等参加的中央领导机关。这样,国民党就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黄埔军校(名词解释)

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校。1927年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得到了苏联的大力帮助,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为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它既为蒋介石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也为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爆发的以工人为主体的有全国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5月30日,上海各校学生2000多人到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讲演,要求释放被捕的工人、学生等。英巡捕又拘捕学生100多名,关押在南京路的老闸捕房。上海各阶层群众数千人,赶到捕房周围,要求释放学生。英国巡捕蓄意向群众开枪,当场打死10多人,打伤数十人,造成了五卅惨案。省港大罢工

广州和香港工人为反抗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而举行的大罢工。广州和由香港返回广州的罢工工人、市郊农民、学生和黄埔军校学生军举行集会游行,英、法帝国主义军队以机枪群众射击,造成沙基惨案。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积极支援省港大罢工。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加强对罢工的领导成立了以苏兆征为委员长的省港罢工委员会,并组成工人纠察队,严密封锁香港和沙面租界.这次罢工在全国人民支援下,坚持到1926年10月结束,历时16个月,是世界罢工史上罕见的。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锻炼了工人阶级,对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准备北伐战争起了重大作用。西山会议派(名词解释)

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邹鲁等11人于1925年11月23日在北京西山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等议案,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党部,因此这些人被称为“西山会议派”。其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开除谢持、邹鲁等人党籍。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西山会议派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三二○事件

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事件”。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为了排斥共产党人,夺取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军权,指使欧阳格以黄埔军校驻广东省办事处的名义,命令海军的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派中山舰到黄埔候用。第二天,中山舰开到黄埔。蒋介石却诬指中山舰擅自开入黄埔,是共产党阴谋暴动。20日,蒋介石以此为借口,命令逮捕了李之龙。扣押中山舰,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武装,拘留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左派党代表和政工人员四十多人,宣布广州全市戒严,还包围苏联顾问团住处。对这次事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主张依靠工农群众,坚决进行反击,打击蒋介石的反动气焰。但是,由于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退让政策,以周恩来为首的全体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夺取了第一军的军权,三名反对蒋介石的苏联顾问被解聘回国。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的开始。中山舰事件

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右派加冯争夺革命的领导权。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中共中央派张国焘至广州,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通过这一事件,蒋介石不仅打击了中国共产党,还打击了国民党左派,并大大加强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戴季陶主义

1925年6、7月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的戴季陶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以阐述三民主义为名,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对容共政策的理论。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战线的征兆。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 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戴季陶的反动观点受到共产党人的猛烈抨击。整理党务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为篡夺国民党的党权而制造的阴谋事件。蒋介石为限止和削弱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在1926年5月举行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以所谓“消除疑虑,杜绝纠纷”为借口,提出所谓“整理党务案”。限止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及省、市党部中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全体委员的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不得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的部长;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全部交国民党中央保存;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和中共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须先交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才能发出等等。陈独秀妥协退让,表示欣然接受。这样,共产党员担任的国民党中央部长被国民党右派所代替,蒋介石当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并兼任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篡夺了国民党的党权。

北伐战争

1926年至1927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组织领导下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西路军解放了湖南,攻克了湖北武汉;中路军解放了江西;东路军解放了福建。1927年初,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蒋介石反动集团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新的军阀统治,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在北伐战争顺利发展,工农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集团加紧勾结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准备背叛革命。1927年3月下旬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蒋介石即赶到上海,密谋策划反革命政变。由于第三国际和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的右倾,对蒋介石抱有幻想,致使党和人民处于无戒备状态。4月12日,被蒋介石收买的青红帮流氓冒充工人,向分驻各处的工人纠察队队部发动袭击。随后,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周凤岐部借口调解“工人内讧”,强行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并打死打伤纠察队员二三百人。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十万余人、学生、市民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当队伍行至闸北宝山路时,再次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屠杀,群众死百余人,伤无数。此后,蒋介石继续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捕杀。仅三天内,即有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这次反革命政变为蒋介石建立反动的南京政府扫清了道路。二次北伐

1928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派联合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因国民党自称这次战争是1926年北伐的继续,故有“二次北伐”之称。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蒋介石把何应钦掌握的军队编为第一集团军,自兼总司令;将冯、阎、李的军队编为第二、三、四集团军,三人分任总司令。蒋冯阎桂四派取得了暂时的妥协,再度进行北伐,展开同奉系军阀的战争。蒋冯阎桂联合进行的“北伐”,实际上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争夺北中国统治权的战争。这次北伐,尽管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除了新旧军阀间的矛盾和斗争,但旧的矛盾和斗争很快就为国民党新军阀间的矛盾和斗争所取代。东北易帜

奉系军阀将控制的东北地区归属南京国民政府统一管辖的事件。1928年6月初,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被日军炸死后,其子张学良被推为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继任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于7月1日发出通电,希望和平,主张统一。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对东北问题采取和平方法解决。1928年底,张学良冲破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将原北京军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换成南京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表示服从国民党。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官。至此,南京国民政府便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中原大战

1930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蒋领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到9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改订新约运动

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其它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取消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以及收回租界、租借地、铁路、邮政及海关等。

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

1927年1月,汉口发生一·三惨案,群情激奋,武汉各农工商学团体代表要求政府同英国交涉,抗议、惩凶、赔偿、道歉、由国民政府管理英租界等,限72小时答复。5日,武汉30余万市民举行反英大会,会后,一些群众冲进英租界,租界工部局人员逃避一空,国民政府遂成立汉口英租界临时管理委员会。8日,国民政府组织了九江英租界管理委员会,接管了租界。

之后,英国政府软硬兼施,派代表到汉口来与国民政府谈判。英国出兵威胁,国民政府并没有屈服。最终,英国政府在强大的压力和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表示了退让。19日、20日,陈友仁和欧马利签订了收回汉口英租界与九江英租界的协定。这是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重要一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训政纲领(名词解释)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纲领性文件。宣布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实行“训政”。训政时期统治权归国民党独揽,政权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在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治权亦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的“指导监督”下由国民政府行之。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制。

试分析《训政时期约法》(论述)中华民国时期蒋介石为使国民党***与个人独裁统治合法化而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1931年5月12日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会议”通过,6月1日公布施行。这个“约法”是1928年10月国民党《训政纲领》的具体化,它的中心内容是加强蒋介石集团的统治效能。实质:①文件虽然采用某些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形式,但本质上是以国家根本法确立国民党***的政治体制。规定“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国民政府主席、委员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约法”的解释权也由国民党中央行使。②它虽在一些条文上允许人民有各种权利和自由,但后来又立了不少“法”,限制人民的权利和自由。③关于国计民生问题,除一些空洞条文外,没有给人民实际利益,连孙中山倡导的平均地权也只字不提,却规定以“国家”和“中央”的名义兴办工矿企业和垄断专利、专卖事业,为官僚资本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评价:

蒋介石为获得反对派以及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支持,在不妨碍建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前提下,作了某些妥协和让步,如暂时承认党权仍高于政府主席,不提出“总统问题”,也规定“民营”事业“予以奖励及保护”等,致使这个约法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从1931年公布到1948年5月举行“国民大会”后结束,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共施行十八年。

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事件,是对1929年发生的中苏冲突的称.1928年,东北军阀张学良将军宣布归附南京国民政府,同时宣布反共,中国实现了表面上的统一。1929年7月,张学良在南京蒋介石政府的支持下,开始驱逐中东路苏联职员,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同年7月18日,斯大林掌握实权后的苏联政府宣布对华断交,并命令苏军在中苏边境黑龙江吉林段准备武装介入。在美国的调停下,张学良被 5 迫在伯力签订了《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当权派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挽救革命,在江西省城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 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选出了瞿秋白为首的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革命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四省发动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在革命最危险的关头批判了右倾错误,坚持了革命的旗帜,扭转了革命危机的局面,但没有注意防止“左”的倾向。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党中央的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部队主要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9月9日开始,起义军先后向长沙进攻。但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受挫。9月19日,毛泽东文家市召开会议,决定改变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起义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经过改编,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尔后,起义部队兵分两路,经湖南转至江西,10月抵达井冈山。从此,这支起义武装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1日,共产党员张太雷、苏兆征、叶剑英和周文雍等同志领导举行了这次震惊中外的武装起义。12日中午召开广东工农兵拥护苏维埃政府大会,正式宣布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亦叫“广州公社”。苏兆征为政府主席,这是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城市政权。红色革命政权仅存在了三天。其后,反动派五天内屠杀了5700人。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多次反围剿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调集军队向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反革命“围剿”。

①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5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②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③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此时,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进攻。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数战不利,被迫撤离根据地。与此同时,国民党10万军队还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进攻。红三军团在夏曦 6 等人的错误指挥下,伤亡惨重,被迫转移到黔东。

④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⑤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头幕。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一二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东三省。为了转移中国和国际社会对东北局势的关注,加紧扶植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为了迫使国民政府作出妥协。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出动海军陆战队数千人向上海闸北、江湾、吴淞等地进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部奋起抵抗。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各界人民积极支援前线。中国守军在吴淞地区激战月余,使日军死伤万余人。3月初,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守军腹背受敌被迫撤退。在英、美、法、意等国的调停下,5月5日,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这就是“一二八事变”。日本通过一二八事变,达到了拼凑伪满洲国(3月1日宣布成立)和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的双重目的。长城抗战

1933年3月日军侵占热河,又大举向长城各口进攻,驻守长城沿线的中国军队奋起抗战,特别是宋哲元29军在喜峰口、关麟征的二五师在古北口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给日军以重大的杀伤,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援。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镇压抗日运动,阻挠前线抗战,使长城抗战遭到失败。华北事变

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1933年驻华日军以武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后,由于战略重点转向准备对苏作战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针由单纯的武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华北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虽一时得逞,但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一二·九运动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福建事变

1932年“一.二八”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在福建“剿共”,企图使十九路军与红军两败俱伤。由于受中共关于合作抗日主张的影响,十九路军将领逐渐觉悟到与红军作战是没有出路的,又由于中下级军官和广大士兵厌恶内战、主张抗日的情绪的推动,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场召开大会,发表《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推选李济深为人民革命政府主席,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陈友仁、徐谦、戴戟、黄琪翔、李章达、余心清(代表冯玉祥)等11人为委员。11月22日,该政权正式成立,李济深兼军事委员会主席,陈铭枢为文化委员会主席,余心清代经济委员会主席,蒋光鼐为财政部长,陈友仁为外交部长,徐谦为最高法院院长,李章达为政治保卫局局长。福建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宣言》、《对外宣言》、《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最低纲领十八条》等文件及一系列政策法令,制定了福建人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在政治方面,对外提出排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否定一切帝国主义所订立之不平等条约;对内主张打倒军阀,铲除封建残余制度,取消党治,还政于民,打倒蒋介石和卖国残民的南京政府。在经济方面,提倡发展民族资本,奖励工业建国,立行耕者有其田,实行计口授田。在军事方面,将十九路军所辖5个师10个旅扩充为5个军10个师的番号,成立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蔡廷锴任司令,辖兵力六、七万。11月26日,福建人民政府即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工农红军签订了抗日作战协定。此后,双方就政治、经济、军事、贸易诸方面进行了广泛接触。自1933年底至1934年初,蒋介石动员了大批军队,大规模进攻福建,并勾结日本侵略军共同向十九路军“进剿”。1934年1月15日,蒋介石军队攻陷福州。福建人民政府在日蒋优势军队的围攻下终于失败,其领导人先后转赴香港。该政权以十九路军为中心,由国民党内外一批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人士发起建立,是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方面抗日反蒋力量的一次重大集结和联合斗争。两广事变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1936年6月,两广地方实力派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号,发动了两广事变,进行反蒋活动。蒋介石调集大军,准备一举进占两广,内战一触即发。由于全国舆论纷纷反对内战,两广事件遂告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

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又称卢沟桥事变。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中国人民进行的八年抗日战争从此开始。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抗战。1937年8月9日,日本以虹桥事件挑起战端,13日,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抗,淞沪会战开始。8月23日以后战事迅速扩大,日军转入进攻。9月30日,日军发动总攻。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12日上海沦陷,会战结束。这次会战给日军以严重杀伤,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和胜利的信心,为沿海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它打破了日军主力由华北沿平汉路南下直冲武汉,速战速决征服中国的计划,有利于持久抗战。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抗战能力刮目相看。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指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南京大屠杀是日本法西斯对中国同胞的屠杀,是惨无人道的暴行,为天理所不容。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4个半月。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入武汉作战的兵力达35万余众(是时,日本全国陆军的总兵力约90万人),8 中国参战的部队则更达130个师,约100万人。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赣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会战时间之长、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八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的,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新四军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战的人民军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边界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同时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下辖4个支队,共1万余人。改编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

是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发动的一场旨在破袭日军交通线,粉碎其囚笼政策的著名战役。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日军交通线,歼灭日军有生力量,摧毁日军据点,进行反“扫荡”战。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但也刺激了日军,对根据地实行“治安强化”和“三光政策”,让1941和1942年成为中共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皖南事变

1940年10月,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大局,同意将安徽南部的新四军调到江北。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九千余人,移师北上。6日,当部队行至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军八万余人的伏击。双方兵力悬殊,新四军血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除少部分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接着蒋介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方针,揭露了国民党勾结日伪实行联合“剿共”的阴谋,打退了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并重建和扩大了新四军。缅甸远征军

1942年1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缅甸,英缅军节节败退,日军迅速进逼仰光。这时,英方才吁请中国军队入缅援救。2月16日,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滞留于滇缅边境待命的第5、第6军依次入缅,紧急向缅南、缅东地区开进,在英缅军总司令胡敦的统一指挥下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虽经苦战而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颓势,但他们入缅抗击日军,使得驻缅英军免除了危机,平安撤往印度,并为尔后组织印度防务赢得宝贵时间。中国远征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请求而组织的一支远征缅甸的抗日部队。日军于1942年1月发动了侵缅战争。中国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应英国政府请求组成远征军,于1942年2月先后入缅作战。在前3个月的激烈战斗中,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开始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队以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东吁保卫战、仁安羌解围战等胜利。1944年5月,强渡怒江,先后攻克日军滇西据点腾冲、龙陵、芒市等。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原远征军撤退印度的部分)在芒友会师,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远征军返回国内。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豫湘桂战役

1944年4至12月日本侵略军为打通华北到华南以至印度支那的大陆交通线而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1943年,为摧毁美国在中国的空军基地,阻止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日本决定发动豫湘桂战役,企图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掌握一条陆上交通线。日军从本土及中国东北调集了各兵种部队总计约51万,是中日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战役共分河南会战、湖南会战和广西会战三个阶段。在河南,国 9 民党军队汤恩伯部纷纷溃退。日军轻取郑州、洛阳等地,打通了平汉铁路。在湖南,日军占领长沙以后,又向衡阳进攻。衡阳是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的交汇点,也是中国的空军基地。日军使用大批毒气弹和燃烧弹,致使衡阳全城化为火海。在广西,日军攻占桂林、柳州、南宁,国民党军队向西撤退。1945年1月,日军打通了粤汉铁路。在历时8个月的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损兵五六十万人,丧失国土达20万平方千米,丢掉城市146座,失去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日军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虽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但始终也没能全线通车。此次战役,给正面战场的打击极为沉重,形成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败。国民党军事上的大惨败又引起了空前的政治动荡。这是国民党消极抗战和政治、经济、军事腐败的结果。但是,参加豫湘桂作战的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在多处与日军进行了鏖战,使日军付出了重大代价。史迪威事件

1942年3月至1944年10月,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围绕着美国援华战略物资的分配、调整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以及国民党军队的改革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史称史迪威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积极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使其继续抗战和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控制。但是,由于中国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国民党统治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使美国政府十分忧虑。在如何看待共产党及其军队问题和争夺军事指挥上,蒋介石和史迪威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战略以及与其相关的是否装备中共军队、租界物资控制权的方面,并由此导致蒋、史矛盾不断激化。1944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将史迪威调离回国。史迪威来华与史迪威的被召回,是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史迪威将军作为一名正直、坦率、公正的美国军人,在华期间“曾对中国之抗战事业与中美两国人民真正友谊的建立,有过很大的功绩”,被誉为“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代表王世杰和苏联政府代表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订,此条约最大要点是关于外蒙古主权问题,换文内容为:“鉴于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愿望,中华民国政府同意,将在日本战败后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外蒙的独立”,并同意“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后,在苏联尊重东北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内部事务;不援助中共”等条件下,允许将依公正之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是否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1]1945年10月20日外蒙人民在被苏联操控的外蒙当局监视和控制下举行公民投票,结果显示97%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重庆谈判

1945年8月28日至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的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欺骗国内外舆论,争取时间发动大规模内战,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为尽一切可能争取民主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的假和平阴谋,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于8月28日由延安飞至重庆。经过四十三天的谈判,在10月10日,公布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但是,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虽然共产党方面作出了重大让步,仍未能达成协议。不久,蒋介石撕毁协议,向解放区进攻。这次谈判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揭穿了国民党污蔑中共“不要和平”的谎言。1946年政协会议

按照《双十协定》,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的斗争围绕着政权与军队问题进行,政治民主化与军队国家化是争论最激烈的问题。由于全国人民的压力和共产党的努力,以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协议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此次政协会议体现了各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政协协议的规定,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在很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收到普遍欢迎。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政府撕毁。81、制宪国大(名词解释)

蒋介石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取得美援,给其反动政权尽快披上“民主”外衣,决定于1946年11月12日召开国大。11月8日蒋介石发布所谓的“停战令”,延期三天后,11月15日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大会”。这次国大的任务是制定宪法,故称为“制宪国大”。经过40天的争论,12月25日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国大闭幕。

这部宪法抄袭了西方资产阶级宪法中一些关于平等自由的条款,并揉进了一些政协宪草协议的此举,但它违背政协决议精神,实质上仍是1936年“五五宪草”的翻版。它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因此对于这样的国大及宪法,中国共产党、民盟和其他民主人士是坚决抵制的。82、行宪国大(名词解释)

为了拯救即将崩溃的局面,挽救蒋介石集团的独裁统治,1947年11月,国民党政府成立了以孙科为主任的国民大会筹备委员会,在国民党内成立了“选举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大会代表的选举和筹备事宜。1948年3月29日,行宪国大在南京举行,蒋介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4月19日,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统。其后,国民党内部各派经过激烈的争夺,大会经过4次投票,于4月29日选出李宗仁为副总统。5月1日,大会闭幕。5月20日,蒋介石、李宗仁就任总统、副总统。其后,组成了行宪后的政府。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更加激化。

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整编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及影响、意义。

一、背景

(一)国内背景 1.皖系军阀的统治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 3.新文化运动与新社团的成立

(二)国际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和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2.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二、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三、两个阶段:“六三”之前 “六三”之后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学生

工人

斗争方式:集会、游行

罢工、罢课、罢市

意义: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与社会发展来看,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价值,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对后来的历史影响深远。影响:①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思想解放、妇女解放、全盘西化。②政治方面的影响: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抵制日货。

简述北洋军阀混战与政府权力的更迭。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陷入分裂割据局面。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为争夺北京政府的最高权利,不断爆发大规模的混战,北京政府权利不断更迭。

(1)从1917年7月至1920年7月的三年间,北京政府由皖系军阀执政:

“府院之争”中,以段祺瑞。冯国璋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了北京政府的实权。皖系执政时的中国政治,时称“两团政治”,即督军团和外交团支配北京政府。皖系通过对德宣战扩展军力,抛弃《临时约法》,新组安福国会;以主权换取借款;奉行“武力统一”政策,到处用兵。北京政府声名狼藉,引起南北政治势力的普遍不满。

1920年5月,以曹錕、吴佩孚为首的新直系抓住时机,通电主张南北和解,逼皖系退出北京政府。7月10日至23日,直皖军队之间发生战争,奉系张作霖率军入关助直系作战,皖系大败,直系和奉系入主北京政府。

(2)1920年8月至1924年10月,北京政府进入直系军阀专政时期:

联手击败皖系的直系和奉系,在北京政府的权力斗争中矛盾再起,并日益尖锐。1922年4月,张作霖调兵入关,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张景惠部临时倒戈,奉军全线崩溃,张作霖被迫退回关外。

直系军阀的黑暗统治,遭到南方革命势力的反对,掀起反直高潮。9月15日,张作霖趁机再次率部入关,掀起第二次直奉战争。这次由于冯玉祥部反戈一击,直系大败。总统曹錕宣布辞职,奉系军阀开始掌权北京政府。

(3)1924年10月到1928年6月,北京政府为奉系军阀专政时期:

1924年11月,段祺瑞就认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实权掌握在奉系与冯系军阀手中。奉系与奉系不久即因势力范围的争夺而爆发战争,直系残部孙传芳与冯玉祥联合攻击奉军军队,冯玉祥又对奉系将领郭松龄策反成功,导致第三次直奉战争以奉系大败告终。

综上所述,以军力为基础的军阀政治,必然伴随着抗拒民主、践踏法制和对权利的争夺,破环社会经济的发展。

★军阀混战和北方政局演变

1、直皖战争

袁世凯死后,军阀分裂为多个派系,主要有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等。从1916年到1918年,黎元洪和徐世昌先后担任总统,但段祺瑞控制着北洋军阀政府的实权。段祺瑞使用“武力统一”手段,企图统一全国,但直系吴佩孚对他大为不满,不积极用兵,终使段祺瑞“武力统一”终成泡影。之后,吴佩孚与湘桂粤滇诸系军阀组成对抗皖系的同盟。与此同时,直系的曹 锟与奉系张作霖联合,组成了直隶、江苏、湖北、江西和东北三省的七省反皖同盟。到1920年4月,已经形成直奉联合、共同抗皖的局面。

1920年7月14日,段祺瑞的皖军与张作霖的奉军和曹锟、吴佩孚的直军发生大战,初战时,皖军全力急攻,直军连连败退,17日后,吴佩孚击溃西路的皖军,19日,东路皖军也溃不成军,24日,直奉两军入京,战争以直系获胜而告结束。战后直奉两系达成分赃协定,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处于直奉联合控制之下。

2、直奉争夺和第一次直奉战争

直皖战争后,直奉矛盾加深。1921年12月17日,北洋政府组成了以梁士诒为首的内阁,奉系占有优势地位。梁士诒上台后,同意日本要求,借日款赎回胶济铁路,抑制吴佩孚的军饷,更加激化了直奉矛盾。其卖国行径更遭到全国反对,1922年1月,吴佩孚和直系及各省军阀通电声讨梁士诒,导致梁士诒下台。

梁士诒(1869~1933)字翼夫,号燕孙,三水人。光绪进士。武昌起义后为袁世凯内阁邮传部副大臣、大臣,曾策动电逼清帝退位,为袁世凯窃国篡权奔走效劳。南北和议达成后,任袁总统府秘书长兼交通银行总理,成为旧交通系首领。1913年5月担任财政部次长,代理部务。1915年9月,又组织了全国请愿联合会,为袁世凯帝制复辟效劳。袁死后被通缉,潜逃香港。次年张勋复辟,力主讨逆。1918年,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和安福国会参议院议长。1919年1月被委任为外交委员会委员、战后经济调查委员会委员。1921年12月在张作霖支持下,出任国务总理。次年,被直系军阀赶下台,逃往日本、香港。

梁士诒内阁倒台之际,正值广东孙中山准备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出兵北伐反抗直系。此外,直系内部不和。张因此以为反直时机成熟,于是调兵入关进驻京津。在奉军大兵压境之际,直系内部消除不和,曹锟表示愿意作战,吴佩孚调集大军,到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开战后,双方在长辛店、马厂、固安一带激战。在东线,奉军发动猛攻,直军败退。在西线,双方犬牙交错,混战相攻。5月4日,原属直系冯国璋旧部的奉军第十六师临阵倒戈,西线奉军迅速溃败。受西线影响,东路奉军斗志全消。奉军退往关外,然后宣布东三省“联省自治”。

奉系虽败,实力犹存。由于孙中山在南方已开始北伐,矛头直指直系。吴佩孚无法两面作战,于是直奉双方接受英美的停战建议,于6月18日签订停战条约,直奉战争结束。北京政府大权则由直系独揽。

3、直系统治下的北方政局

击败奉系,直系掌握北京政府的实权。但此时直系内部发生分化,曹锟、直系诸将、各省军阀以及势力渐大的冯玉祥等人,出于各自的利益,对势力如日中天的吴佩孚都生不满之心,形成反吴势力。1923年初,曹锟使用各种手段驱黎下台,以越俎代庖。6月13日,黎元洪被迫出走,“逼宫”成功后,曹锟以40万元收买国会议长,以每张选票5000-10000元的高价贿买了500多个议员,然后通过国会“当选”为总统,被人们称为“贿选总统”,参加贿选的议员被称为“猪仔议员”。

4、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

1924年9月,为了争夺上海地盘,直系江苏军阀齐夑元和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之间爆发了江浙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卢永祥失败,齐夑元势力扩大到上海。另一直系军阀孙传芳占领浙江。

江浙战争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前奏。直系站在齐夑元一边,奉系站在卢永祥一边。因江浙战争,张作霖调集大军向关内进攻,吴佩孚亲率大军迎击。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正当第二次直奉战争进行之中的时候,直系重要将领冯玉祥趁北京城空虚,率军从前线倒戈回师,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了总统曹锟,并且成立了“中华民国国民军”。

北京政变使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战局发生急剧变化,直系军队很快被奉军打败,吴佩孚被迫率领几千残部南逃。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北京政变的影响

1、使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直系在北方的势力被消灭,国民军控制了北京;奉系大批入关,占领天津,与冯玉祥的矛盾迅速激化;段祺瑞欲东山再起。

2、冯玉祥邀请段祺瑞出任大元帅,并电邀孙中山北上。1924年11月,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在北京成 13 立,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

3、北京政变促进了北方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段祺瑞重新执政和善后会议

1924年11月10日,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在天津举行会议,决定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推举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冯玉祥的这一错误决定,导致了政局的全面逆转。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形成过程

答:①外部原因:共产国际的压力,苏俄一手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②国内原因: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的形成

联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容共党外合作与党内合作 ③现实原因:“二七惨案”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形成过程:

1.苏俄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

以苏俄为核心的共产国际支持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因此苏俄大力促进国共合作。2.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的形成 联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容共:党外合作与党内合作 3.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政策的确立

反对 :陈独秀致维经斯基信;争执 :西湖会议(与会双方就中共党员是否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的议题进行了争论);确立:中共三大 中共为何最终同意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外部原因:共产国际的压力 现实原因:“二七惨案”

4.国民党改组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仿照苏俄党的式样,改组国民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党内合作和“三大政策”。

简述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过程(战略),胜利用原因和伟大的历史意义。北伐胜利原因和历史意义

①北伐战争胜利发展的原因在于它是国共合作的、革命的、正义的战争,在反帝反军阀的政治目标指引下,国共两党率领各革命阶级、阶层团结战斗,共同对敌;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指导,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和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②在于广大北伐军将士英勇作战,顽强杀敌,所向披靡,屡建奇勋;

③广大工农群众的热情支持,各地群众运动的有力配合,也为北伐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此外,苏联政府的援助,苏联军事顾问的指导和帮助,北洋军阀内部矛盾重重,也是北伐战争迅速取胜的重要原因。

⑤北洋军阀倒行逆施,祸国殃民,讨伐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顺乎人心、合乎潮流,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⑥正确的战略方针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首先主攻吴佩孚的作战方针,使战争取得了主动权。历史意义:

北伐仅一年时间,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极大地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基础,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

这次战争中途夭折的教训,使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

蒋介石在各次新军阀混战中为什么能够取胜?

(1)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是残害人民的无义战,混战双方都不可能得到人民的真正支持。他们都打着曾经起过革命作用的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以正统自居,殊不知,国民党业已在堕落中死亡。反蒋派企图蕲求于动听但空洞的纲领和口号,以此来蛊惑人心,其结果几等于无。但是,蒋介石集团控制着国民党中央党部和中央政府,他可以凭藉这块金色招牌,以中央的名义签署“讨逆”、“戡乱”宣言和命令对付反蒋派,为自己出师“平叛”披上一层名正言顺的外衣,能够欺骗、麻痹、迷惑一些游离在各大派系之间的军阀、政客和一部分落后的下层人们,或为其效力,或使之恪守“中立”,不至于替反蒋派卖命。

(2)战争不仅是交战双方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双方经济实力的竞赛。从军力和经济力两方面来衡量,蒋介石集团的实力无疑占压倒的优势,各反蒋派无法与之攀比。

(3)各反蒋派内部不统一,矛盾重重,离心离德,以至于危机四伏,无法凝聚成一股坚强的力量,这种状况为蒋介石的拉拢收买政策提供了可乘之机。

(4)各反蒋派(当然也包括反蒋的政治派别)唯利是图,都将为本集团谋眼前利益奉为至上圭臬,他们之间芥蒂丛生,不肯联合起来共同倒蒋,当一派与蒋介石集团准备厮杀或鏖战正酣之际,其他各派则以鼠目之光来衡量利害,确定行动方针,或坐观局势的演变,待机而动;或直接与蒋介石集团勾结,乘人之危,27落井下石,以图私利。

(5)蒋介石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阴谋家,马基雅维里主义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其恪守不渝的信条。为了配合其武力“削藩”政策,他充分利用自己掌握中央大权,控制全国经济命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采取官钱双管齐下、酒色相伴而行的卑劣手段,极尽收买拉拢、分化瓦解之能事。这是蒋介石集团在军阀混战中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不可小视的原因。

请简述币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措施和意义(重点)废两改元

背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金融货币极为紊乱,多种不同的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改革措施:1928年,经过经济学家、浙江政府委员马寅初提议统一国币应先废两改元。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规定一律使用银币,不得再有银两。意义:从此确立了银本位制度,统一了货币。

缺陷:中国是用银国,不是产银国,以银做本位,必然会受世界银价波动影响。法币

背景:在中国推行废两改元前后,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也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白银政策的变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银根紧缩,物价低落,市场萧条,失业人数与日俱增,沉重打击了民族工商业。改革币制再次迫在眉睫。

改革措施:1935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财政部币制改革布告》,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定货币,不得行使现金(包括金银及银元在内),以防止白银偷漏。至此,沿袭已久的银本位制废止了,以纸币为本位的新货币──法币应运而生,揭开了中国近代货币史上新的一页 影响:南京国民政府以法币为全国统一货币,禁止使用银币,严禁白银出口,奖励白银进口,对社会上的 杂银、银制品,积极进行收兑。这些措施,使国家的现银储备增加了,金融稳定,物价回升,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1936年发展到中国资本主义的最高峰。

法币政策的实施,统一了中国货币,并最终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这在中国货币发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国民政府为稳定外汇,规定法币对外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金1先令2便士半,100元等于美金30元。外汇的稳定,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使法币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趋于稳定,不至受到国外银价放长或紧缩的影响,这对国内资金积累是极为有利的。

法币的价值基础已不再是银本位,但也未规定其含金量,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并无价值,潜伏着无限制滥发钞票的危险,一旦发行失控,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对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及其变化,你该如何评价?(重点)答:变化:

当日本加紧入侵中国的时候,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①早在1931年7月23日,在江西督师剿共的蒋介石针对国内外情势的变化,发表告国民书,内称:“惟攘外必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这是“攘外必先安内”见诸文字之始。

②国民政府把“攘外必先安内”正式作为应变图存方针和基本国策,是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以后,“国民政府立即确定安内攘外政策,作为奋斗图存之方针。在策略上,则是以军事外交相配合,以外交掩护军事,以剿共扫除军事之障碍,更以建设充实国力”。

③1933年5月8日,蒋介石在江西督师剿共时长篇讲话,说:古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意思就是先要平定内乱,然后可以抵御外侮,这话有至当不移、颠扑不破的至理。„„我们应当坚确认定革命军当前的责任,第一个乃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才是抗日来攘外。

④随即于六月十八日,在五省清剿会议上,确定第四次围剿计划”。蒋介石叫嚷:“‘攘外必先安内’,是古来立国的一个信条”。他的“第一个”责任,“乃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才是抗日来攘外”。

决定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攘外”、“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所面临的一对矛盾。确定二者谁先谁后、谁重谁轻,关键在于确定“安内”的含义。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有时是把“剿共”当作“安内”的全部内容和主要的矛头指向,有时“剿共”又仅仅是“安内”的一个方面。如果“安内”是“攘外”的前提,那“安内”就不仅仅是解决与共产党的矛盾,还包括使国民党内部团结统一,使分裂割据的地方实力派统一于国民政府之下,以及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等等。

这些,蒋介石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不同讲话中也都是承认的。然而更多的时候,他是把“安内”与“剿共”等同起来。这种对“安内”解释的不确定性,不仅说明蒋介石把共产党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也说明国民政府也在同时进行抗日的准备。无论“安内”含义的广窄, “攘外必先安内”都不能说明国民政府不愿抵抗甚至卖国投降,而只能说明它虽然终究是要抵抗的,但它的抵抗是有条件、有前提的。而这条件、前提的对错则另当别论

多方评价:

台湾学术界普遍肯定“安内攘外”政策,认为从其内在逻辑的发展来看,“安内”是手段,在实行过程当中,必然是先发生的,其最后目的是指向反帝国主义,以争取民族生存、国家独立。在政策的连贯性上,“安内”与“攘外”是在同一方向上,仅是步骤有先后次序有别而已。1935年前后,随着“剿共”军事形势的变化,经济、国防建设的逐步加强,国民党内部团结意识的增进,国民党政府施政重心由“安内”一端移向“攘外”一端,是十分正常的现象。1935年以后“攘外”举措的增加,得力于前期的“安内”举措。如果后期“攘外”措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则不应完全否定前期的“安内”努力。

大陆学者则一般认为,为了“安内”,蒋介石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对日本人的侵略挑衅妥协退让,受到全国 16 人民的抨击与唾骂,而日本人却利用这些时机不断的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与扩张。其结果,正如王造时1935年所说:“误国害民,人民不满,只能是外固没有‘攘’,内更不能‘安’”,得利的是日本,导致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不断丧失。影响:

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深化和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使中国主权和领土不断丧失,促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国民党内的爱国将士和一些地方实力派纷纷要求抗日。简述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重要)

①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运动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在不久以后的抗日战争时期,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中共抗日的指挥中心,有利于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②在斯大林时代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推举自己的领袖和领袖集团,标志着中共开始走向成熟。长征锻炼了党和军队,集合了五湖四海的中共精英,造就了一大批党政军领导人才,为中共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组织、干部基础。

③长征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与伦比的生命力,长征的胜利增强了中共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和影响。长征宣传了中共主张,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引起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崇尚自由、反抗暴政的人士的关注,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直接影响。一些西方记者、传教士开始深入陕北苏区,报道中共真相,成为中共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桥梁。

④铸造了活泼丰富的长征精神,是人类历史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华。广大红军官兵深厚、宽广的爱国热忱,坚定的思想信仰,坚强的意志,团结友爱、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道德品质,为人类提供了无尽的精神源泉。

⑤红军长征的影响已经跨越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西方学者高度评价了长征精神:非凡的壮举,伟大的传奇;20世纪的一大奇迹;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伟业;“长征塑造了一代人”。

西安事变的原因,各界人士的不同态度,历史意义,及其评价。原因:

(1)日本对中国步步侵略和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所造成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是西安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

(2)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特殊处境,也是西安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

(3)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及其对东北军、西北军的统战工作,最终在在西北地区初步形成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新局面,这是推动西安事变发生的又一原因。(4)张学良和蒋介石的性格使两人的冲突不断激化,推动了事变的发生。各界人士的不同态度:

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全国和全世界都非常震惊。世界各国和国内各种势力都从各自的国家或阶级、集团的利益出发,对事变作出不同的反应。

日本:日本对事变更加关切,起初它得悉事变由主张抗日一派将领所发动,颇为惊恐。但又觉得既然蒋介石是亲英美的,未尝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扶植亲日派何应钦上台,更便利于它对中国的侵略。因此它竭力挑拨南京与西安的关系,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

英美:英美早已不满日本得寸进尺地侵害它们的在华利益。它们非常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使它们在华的利益蒙受更大的损害。所以极力主张和平解决,以便维持住蒋介石的统治。它们看出张杨通电的中心是抗日问题,所以主张蒋和张杨妥协,反对南京政府讨伐张杨,并一再声言愿意进行调解。苏联:苏联在事变后,《真理报》、《消息报》均发表社论和评论,坚决支持中国抗日,因此“切盼能早日迅速和平解决”。但又说张杨的举动是“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实足破坏中国反日势力之团结”,甚至怀疑有日本人的策动。

主战派:西安事变的爆发,完全出乎南京政府的意料,南京政府陷入一片混乱。何应钦、戴季陶等力主“讨伐”。一些汉奸和伪军头目如李守信也发表通电,声言愿与南京合力讨伐张杨。一时战云密布,大规模内战 17 有一触即发之势。

主和派:南京政府中与蒋有密切关系的宋氏家族和孔祥熙等人,坚决反对何应钦、戴季陶等“讨伐派”的主张。他们认为“讨伐”西安,势必置蒋于死地。因此,他们主张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件。当时,在南京的冯玉祥等,也主张和平解决,避免内战。冯玉祥曾电劝张学良放蒋介石回南京。宋、孔这一派的主张很快在南京政府中占了上风,最后决定着手营救蒋介石。他们找到端纳(澳大利亚人)这个先后作过蒋介石与张学良顾问的人,先飞西安进行试探。

评价: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内战基本结束,给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西安事变也是中共党起死回生的重大转机,是中国革命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新的起点。国民党错过彻底解决共产党问题的机会,中共和红军得以在陕北立足,才有了以后的发展。因而,中共方面对西安事变、对张杨评价颇高,称其改写了中国历史,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台湾方面一方面也认为事变“为中国现代史上的大事,此事促成中日八年战争,中国击退日本”,另一方面则认为:西安事变“促成中共坐大,终于窃居大陆”,“关系国家命运至深且巨,举凡中日战争之提前爆发及中共战时之坐大,驯至大陆10亿同胞陷于中共暴政之下,推源祸始,实皆肇端于这一不幸的事件”。蒋介石指出:发动西安事变,张学良是“待罪之人”。在国民党看来,事变阻止了安内攘外政策的执行,给了中共以活口,使中共得到喘息机会,留下了祸根,并给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侵华良机。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1)形成: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线和基本策略。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要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久﹐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论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策略﹐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

1936年5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声明愿意与一切进攻红军的武装部队停战议和﹐一致抗日。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书中国国民党﹐提议国共两党结成抗日统一战线。9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向全党发出《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主动调整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改变过去“抗日反蒋”的口号﹐确定“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当时在西北进攻红军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实现了停战﹐并结成了共同抗日的同盟关系。同年12月12日爆发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内战﹐从此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决议案。“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特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上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着新的历史特点。

1)它的成分极其广泛复杂。因为这个统一战线的任务和目标是团结全民族,反抗侵入国土的日本帝国主义。因此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甚至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当权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空前未有的。

2)它是以国共两党的两个政权、两个军队合作为基础的。一个是国民党领导的全国政权和军队,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局部政权和军队。其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它的中心支柱。这种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突出的特点。

3)这个统一战线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没有一个统一战线的正式机构。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共产党曾先后提出成立“民族联盟”,实行“党内合作”、成立“国共两党委员会”等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提出《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民族统一纲领草案》、《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等作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共同纲领,但均为蒋介石所拒绝。最后,双方不得不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即没有成文,不固定,遇事协商,临时解决两党有关的问题。

总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国共两党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必须看到的是,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纲领,也没有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蒋介石集团虽然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不承认两党的平等地位;特别在如何抗日救国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因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3)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表明了蒋介石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证明了我党提出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符合历史潮流,深得民心。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就是全民族奋起抗战的民族革命时期,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的作用。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使我们党摆脱了以往狭小的处境,走向一个广阔的天地。此后,我们党利用这个统一战线,迅速发展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猛烈地扩展了人民武装和政权;很快地发展和壮大了我们党的力量。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人民革命力量的新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步伐。

如何认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消耗战略

答:1932年3月,国民党召开四届二中全会,讨论对日问题,决定对日采取“长期抵抗”的方针。1932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南昌“军事整理会议”上提出对日须“作长期不断的抵抗”和“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越是有利”的原则。

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实行了从“安内”为重到“攘外”为重的策略转变。一方面继续进行对中共军事“追剿”;另一方面加紧进行一系列对日抗战的准备工作。1935年,蒋介石视察了大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西南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深厚的经济潜力,促进了蒋介石树立持久抗战的思想。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作为中国抗战的基本战略方针,即在军事上“采取持久战略,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次消耗敌人,以转变优劣形势,争取最后胜利”。持久消耗战略形成的原因

①军政界有识之士尤其是蒋百里对蒋介石的影响。

②西南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深厚的经济潜力,促进了蒋介石树立持久抗战的思想。③与蒋介石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分析与预测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国民党持久消耗战略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确定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基本战略方针。

1、基本内容:以持久消耗战略方针对抗日本的速战速决方针。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通过防御战节节抵抗,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拖延战争时间,等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造成中美苏合作作战的态势,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2、形成过程:

(1)萌发:1932年初,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决定对日采取“长期抵抗”方针。

1934年庐山谈话中,蒋介石认为中国应先做好准备,再与日本作战。并开始在国内建设军事,外交上寻求国际支持,与苏联恢复关系。1935年确定把西南作为抗战后方进行建设。

19(2)确立:1937年“七七事变”后,确立“不求战,必应战”的方针。决定到了“七七事变”这个最后关头要全力抗战,不得退缩妥协。1938年南岳军事会议上,提出抗战的两个战略阶段,分别为战略退却和转守为攻。

3、评价:(1)客观上符合敌我力量的对比,对奠定战争长期化格局,争取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2)西南抗战根据地的建立和阵地消耗战的艰难,两者持续进行,使中国获得稳定的后方,在客观上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展开和敌后战场的开辟。对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作战的评价

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军队对日作战是积极的,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及迫使国民政府屈服的战略目标,对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中国共产党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战略掩护。

掩护了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政府机构和沿海沿江地区工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能因为国民党军队打了败仗,而贬低或抹杀它初期积极的抗日行动在抗战全局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试析抗日战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事实上,抗战期间,国共两党虽有“兄弟阋于墙”的一面,但主要的方面还是“外御其侮”。正面战场:以国民政府为主,抗战初期抗击了侵华日军大部分,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与军队,而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其原因主要是蒋企图依靠英美支持,一举击溃日本,从而避免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强大而威胁蒋的统治。敌后战场:即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在战略防御阶段是抗战主战场,执行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洛川会议),即动员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正面战场要承受敌人主力的攻击,压力通常很大,但敌后战场一般都是游击战,扰乱敌人,起围魏救赵,釜底抽薪之功效,减轻正面战场压力!我国8年抗日时期,国共合作,国民党负责正面战场,共产党负责敌后战场,因为当时,国民党实力比较雄厚,承受得住日本的正面进攻,虽然节节失利,但不可否认,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所承受的牺牲。

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是一致的。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而没有敌后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到来。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评析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原因及其意义。(1)原因:

1)南京失手后,国民政府没有直接迁都重庆,而是选迁往武汉,在日军进逼武汉的时候才迁往重庆的,从地图上看,这三地都位于长江旁边,当时在陆路交通不太方便的情况下,从水路撤退显然更为合适。

2)重庆的战略意义在于深居内陆,日军无法深入,根据日军当时的人力和补给,锋芒最多只能延伸到武汉附近,如果有能力进逼重庆,还有可能再次迁都。

3)四川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在人力物力上都能长期支撑,而在四川,当时最重要的城市首选重庆,因为重庆为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与西南各省联系密切,且有四川天险为屏障,有西南西北两大国际交通线为依托。

(2)意义: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活动与统治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的指挥中枢,与整个国家的政治事务中发挥首脑中枢和灵魂的重要作用。

六、评述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共两党克服困难的措施

(一)国民党:

1、西南大后方的奠定 随着日本入侵的逐步深入,为策国民政府中枢的安全,国民政府早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后使开始考虑建设西北,以备首都西迁洛阳。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2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国民政府迁抵重庆。伴随着国民政府的西迁,战区工厂、文化教育也随之西迁。

抗战爆发后,沿海沿江工业又面临遭敌摧毁和沦入敌手的危险。为此,国民政府在爱国民族资本家的呼吁下,组织了大规模的工厂内迁。为避免高等院校遭敌破坏,国民政府在指导、组织工业内迁的同时,下令战区各高校内迁。高校内迁,保存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力量和科技精华,促进并推动了西南大后方的奠定和大后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工业与高校内迁的同时,战区的许多文化机构及文化名人也内迁西南,并形成两个高潮。

由于抗战中心向西南的转移,促进了西南后方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西南后方经济开发与发展,奠定了长期抗战的物质基础,打破了日本以占领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迫使中国经济崩溃而败降的幻想。西南后方经济开发与发展,改变国内生产力不合理的布局,不仅促进了后方的稳定,而且对于西南近代经济基础的形成也有积极意义。

2、政治体制的变革和党政机构的调整 政治体制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设置了国防最高委员会;其二,调整地方行政制度;其三,设立和完善了各级国民参政会。

国民政府行政院和国民党中央党部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行政院和国民党中央党部机构的调整,裁并了重复或职能一致的骈枝机关,停办或撤销了已丧失行政职能的闲散机构或因受战事影响已不能工作的机关,有利于划清行政与军事机关的权限,明确职能的分工,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经费的撙节。

(二)共产党:

1、反“扫荡”反“清乡”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采取了确保其占领区域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从1938年底开始,日军即以主要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进攻和“扫荡”、“清乡”。为了抗击日军,保卫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英勇的反“扫荡”、反“清乡”的军事斗争。其间,具有一定影响和规模的战斗有黄土岭战斗、云岭保卫战和百团大战等。

2、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最先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继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之后,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又着手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转换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晋察冀边区和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为其他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树立了榜样和范例。

抗日根据地政府的职能是两方面:一是发动、组织、领导抗日战争;二是在根据地内实施民主政治。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是统一战线的政权,即几个抗日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制。

3、抗日经济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抗日根据进行政权建设的同时,又大力进行了经济建设。根据抗日根据地内落后的、分散的小农经济特点,各抗日根据地均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恢复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

在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中,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合作事业和对根据地以外地区的贸易,并发展金融事业。在保障工农群众利益的前提下,调节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利益和关系。

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各根据地分别采取了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措施和减租减息等政策。并均取得相当的成效。

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和坚持抗战提供了主要的物质保证。

4、抗日文化教育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级后抗日根据地大力进行政治、经济建设的同时,又极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抗日根据地,文化发展的方针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人民 21 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教育政策,是以培养抗日战争中急需的干部,提高人民的民族觉性与文化水准为原则。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及时地为边区的抗战和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同时又极大地促进了边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边区民众抗日觉悟和文化水平。

评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政策。(1)从好的方面来看:

1)实行战时经济政策,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于与抗战有关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各环节,按照统一的计划,实行“统制”,这是国民党政府当时的唯一选择,2)战时经济统制政策是保证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统制”,从工业建设到财政金融,从物资管理到外贸出口,正是利用和依靠这些统制政策,才成功的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由于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逐渐改变了抗战伊始的被动局面,保证了战争的需求。也是中国人民完成神圣的抗战大业、运转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

3)利用工业统制建成了后方工业基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摧毁沿海工业基地以迫使国民政府屈服、放弃抗战的企图。

4)利用粮食统制政策,维系了抗战军民的温饱。粮食统制政策维持了抗战军民生存的基本需要,稳定了军心民心,使国民政府的各级机关照常运转。

5)战时财政金融统制政策集中了财力,保证了军费支出和工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

6)此外,外贸统制政策在进出口方面起到了保证供需,增加外汇的作用,对抗日有重要贡献。

(2)从不利的方面来看:

毋庸讳言,经济统制政策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那就是,此项政策是建立在牺牲人民利益、对全民的普遍掠夺的基础上的。

例如工业统制和限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私人资本企业的发展,促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升级;田赋征实、征购、征借的“三征”政策,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萎缩,并进一步导致农村经济破产;物价管制、物资管制政策与专卖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剥削。

对经济发展危害最大、对人民掠夺最为残酷的一种掠夺方式就是与实行财政金融统制相关联的通货膨胀政策。此种掠夺以全民为对象,比之实行经济统制的掠夺,在范围上更为广泛,在程度上更为深刻。它给人民造成极大伤害,而国民政府则借此壮大了国家资本,政府官僚们借机大发横财,因而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战时统制政策是国民政府面对日益严峻的战争形势而采取的一种必要且有效的经济政策,它保证了抗战的胜利,总的来说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但是它对整个国民经济及政治造成的伤害却也是深远的,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种影响。

什么是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

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政权人员如何组成,是政权建设遇到的第二个大问题,它既表明了政权的性质,也直接关系到它的阶级基础是否巩固和群众基础是否广泛。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不同,抗日根据地政权最显著的特点,是从1940年开始实行“三三制”,即在参议会和政府组成人员中,不仅有工农代表,还有其他阶级阶层的代表,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共产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其实质就是为了反对在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实行更广泛的民主政治,建立一个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加广泛的政权,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需要。“三三制”的实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最突出的,是使边区各级政权有了广泛的代表性,有力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团结抗战的积极性。一些跑到敌占区的地主开始回乡,乡绅富商也有了在根据地投资经营的积极性。华中根据地实行“三三制”以后,原地方精英与新四军和抗日政权出现了少见的融洽气氛,特别是一些被选进或者聘任为参议员和区代表的乡绅,表现出空前的抗日热情。乡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减租减息的阻力也相应地减小了。另外,“三三制”也使边区政权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大大加强,提高了边区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效率。

美苏对华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

1、二战期间,帮助中国政府,抵抗和牵制日本作战力量,减轻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和印度支那战场的压力。美国当时的对华援助是很谨慎的:一方面不能过度削减对国民党政府的军事经济援助,以免削弱中国的抗日能力和影响国民党政府稳定;另一方面不能给国民党政府太充足的军事经济援助,以免国民党政府力量过于强大,在抗战后发动对中共的内战。

2、战后,支持蒋介石政府建立亲美联合政府。美认为只有支持蒋介石政府,才能保持美在远东战略利益,使中国成为在东方牵制苏联的力量。但又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中国的稳定对美的全球战略有重要意义。对华采取两手策略:给予国民党大量经济援助,恢复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另一方面调解国共两党的矛盾,鼓励两党进行协商、谈判。

3、赫尔利出任驻华大使是美国政策彻底走向扶蒋反共的标志。从此,美国一方面大力扶持蒋介石,一面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调停国共争端为名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对华政策助长了国民党政策的反动,增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

苏联对华政策:不希望中国纳入美的战略范围,对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给予同情和支持,暗中帮助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进入东北,对中共在东北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苏联和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只支持蒋介石政府,并承诺以后只给蒋政府道义、物质的援助,并对中共施加了压力,要求中共不要反对蒋介石,不要打内战。斯大林一方面是出于民族利己主义的考虑,更主要的是他对中国革命没有信心,对人民革命力量估计过低,不相信中共,对敌人力量估计过高,害怕敌人。另外,斯大林怀疑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铁托式的胜利”,担心中共和南斯拉夫一样,使苏共和苏联的权威受到挑战和冲击。不过,苏联存在的本身就是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支持,苏联对美国有很大的钳制作用,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打破美国对华的孤立政策。《开罗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2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协调对日作战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史称“开罗会议”。中美首脑晤谈后,美国总统特别助理霍普金斯受罗斯福委托,根据美、英、中三国会谈和美中会晤精神,起草《开罗宣言》。

主要内容为:中、美、英三国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日本归还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日本“占据”的中国所有领土,包括在清朝时割让的台湾、澎湖,以及中国东北,归还于中华民国;在适当时机让朝鲜半岛独立自主。

《开罗宣言》这个具有重大法律属性的国际文件,严厉谴责了日本自甲午战争和“九·一八”事变以来对中国的侵略,明确承认了被日本侵占的东北和台湾、澎湖都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公开赋予了中国完全收复国家领土主权的正当权利。

试分析抗战胜利后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建国主张(简答或论述)

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建国方针:①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基本方针是坚持独裁内战。一方面说要“还政于民”,推行“宪政”,另一方面却拒绝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提出的民主要求,提出种种“先决条件”。1946年蒋介石在《告全国军民同胞书》中说要“实现军令政令统一”,军队必须一律归还国家统 23 辖,企图通过1936年“五五宪草”使国民党***和蒋介石个人独裁合法化,披上“民主”外衣,不改变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维护专制独裁政体。

②中国共产党:基本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提出要同国民党针锋相对的斗争,强调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中外一切反动派。中共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在新时期要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并协同英美苏及一切盟邦巩固国际间的持久和平。并宣言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实施六条紧急措施,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③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同盟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在重庆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民盟的纲领、政治报告、宣言和章程,主张综合英美的政治民主和苏联经济民主创立中国式民主 一些其他民主党派主张对美苏采取平衡政策,对国共取调和态度,要求政治民主,经济和思想自由;主张要求国民党改革政权,还政于民,给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及人身自由,重新制定宪法等。

中共转入战略反攻的条件

①国共双方的兵力经过一年的交战,国民党军队不断失利,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均受到严重挫败,随着战争的推进,双方兵力已经出现了强弱消长的变化 ②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存在很大的缺陷。

③在国民党兵力空虚、防守薄弱的中原地区,尤其是大别山地区,多是原中共的游击根据地,群众基础好,地形复杂利于中共军队的灵活机动作战。

④经过一年在内线的作战,解放区的财力受到重大影响,尽早由内线转向外线作战,可以缓解解放区日益困难的生活和经济环境。

试析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和经验教训。(1)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

1)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势力和中国的封建军阀、买办、豪绅阶级相勾结,使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

2)由于当时革命阵营内的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支持下背叛了革命,使革命力量顿时遭到极大的损失,敌强我弱的局面更加严重;

3)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懂得不多,特别是北伐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错误在中央领导机关占了统治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在反革命势力向革命势力发动突然进攻的时候,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2)经验教训

1)中国革命的发展,也有利于两党自身的发展。

2)必须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方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3)必须充分发动和武装工农,使革命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

4)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人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实现对革命的领导权。

试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反法西斯的战争,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正义战争战胜非正义的战争,中国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取得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反帝斗争失败历史,中国人民抗击世界法西斯侵略的时间最长,最早,8年时间里,创造了被压迫民族打败帝国主义强国一整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作用: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人民八年间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北攻苏联,解除苏联东西作战的危机,同时大大减轻了美英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如何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1)原因:

1)1928年北伐打败奉系军阀,基本上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作为中央国民政府的地位大大加强,为发起改定新约运动准备了前提。

2)一些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对华政策发生了改变,为改定新约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可能性。1926年底,英国表态中国应有关税自主权。接着美国表示愿意放弃在中国的关税控制和治外法权。

3)北伐战争的时候,帝国主义制造了万县惨案,九江惨案等,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国民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取得民心,决定进行改定新约运动,4)这也是一个独立政府争取国家主权的表现。(2)作用:从历史条件看,这个运动具有积极作用。

1)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人民,南京政府用不太长的时间,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新约,减少他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

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

3)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大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改定新约运动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分析国民党失败原因蒋介石父子对大陆沦陷都做了沉思,感叹国民党败逃台湾,大陆沦陷“这种浩劫,是谁为之?孰令致之?” 各国人士对国民党失败的看法:

国民党军事惨败,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特别是在美国,一场政治风暴随之而起,从国会、国家安全委员会以至各大媒体,都在质问“国民党是怎样倒下去的”?本来,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政权,是明白无误的,是从未动摇的。单从1945年到1948年,美国援助国民党540余架飞机,69个师的武器装备,希望国民党能够长期统治中国,以维护美国在中国以至在远东的利益。不料只经过了三年的战争,国民党竟兵败如山倒,不得不离开大陆,退守台湾一隅。在这种形势下,以麦卡锡为首的右翼势力,向美国政府提出了质询,并掀起了反共浪潮。在这种纷纷扰扰中,国务院发表了《对华关系白皮书》,对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含糊其辞。但《纽约时报》评论说:“白皮书向人们透漏的信息是,中国并不是被某个阴谋集团出卖的,而是国民党自己倒下去的。”

美国学者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自出版以来畅销西方,影响巨大,被誉为第一部尊重历史、客观、公正真实、完整的蒋介石传。作者称:“蒋介石属于那种少见的、非同小可的人物:这种人的勇气、公正能力、个人意志及其精力——全部耐力——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这种人对他们的时代和后世的不同影响取决于他们从事活动的政治背景、他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以及他们国家的大小、国力或重要性。”“蒋介石缺少那些将军和政治家流芳百世的先决条件——运气”,“他的运气糟糕透顶”。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并不是局部的、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失败,也不仅是军事上战役上的失败,而是全面的彻底的失败。这种失败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对此,败退台湾后的蒋介石有过许多反省。

①抗战胜利以来,我们一般同志精神堕落,气节丧失,把本党五十年的革命道德精神摧毁无余。甚至毁法乱纪,败德乱行,蒙上欺下,忍心害理„„本党在社会上的信誉一落千丈,我们的革命工作苟且因循,毫无进展。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淘汰了。

史料:国民党接收官员的敲诈勒索、贪污受贿现象,给收复区人民留下极坏的印象,使他们大失所望。老百姓的胜利喜悦很快转化为对国民党腐败的强烈不满和愤恨。中央对于接收问题,根本没有全盘计划。于是,人民由希望的高峰跌进了失望的深渊。

当日本人占领了一地区,他们用日本军用券一块钱换取我们中央政府所行的法币一块钱,„„这时候如果 25 我们这边有一个人,他有一万块法币,那这个人必定很富有,因为那时吃一桌含有鱼翅、燕窝的酒席,才不过三、四块钱。在沦陷区,可以用一万块法币去换一万块日本军用券,人民感到并无吃亏,后来当汪精卫组织伪政权之后,他发行一种伪币,此时一万块军用券可换五千元伪币,乃等于贬值了一半,日本投降以后,收复地区人民自然欢迎使用法币,但财政当局宋部长竟规定两百元伪币换取一元法币,„„而这时候的法币早已贬值了,所以原有一万元法币的人民,只剩贬值的二十五元法币了。”这样一来,“所有的有钱人,都变成了穷人,无钱的人都变成了赤贫了。换句话说,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弄得老百姓痛恨我们。

1948年8月19日,蒋介石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实行币制改革,宣布废止法币,发行总数为20亿元的金元券作为本位币,限期收兑法币和私人持有的黄金、白银、银币及外汇,禁止任何人持有,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限制各地物价。然而,不法资本家和投机商人以各种手腕对抗币制改革,囤积居奇。上海豪门更将黄金藏匿,拒不兑换,唯有中下层百姓忍痛将手中的金银外币兑成金元券。10月初,市场出现抢购风潮,从上海席卷了整个国统区。国民党政府限定的物价防线,被彻底冲垮。随着金圆券的急速贬值和彻底崩溃,国民党统治区的财政经济也无可挽回地陷入总崩溃之中。

②当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毫未着手,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只重做官,而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未始为晚。

相反:中国则十分重视民生,毛泽东认为,赢得土地问题就赢得农民,赢得农民就赢得的整个中国。刘少奇主持的全国土地问题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激起了解放区土改运动的热潮。民众支持中共。

③一般知识阶级随风逐浪,道听途说,以共党所好好之,以共党所恶恶之,以共党之是为是,以共党之非为非,就是这样断送了我们的大陆„„一些自命为自由民主主义的人们,直接间接帮助共党,在政府区域内开展反内战运动。政府为剿匪的动员,特别是征兵征粮,到处遭受这一运动的阻碍。这些民族的败类,无耻的汉奸,更利用“和平”的美名,粉饰其投共投俄的罪行。反共阵营因而动摇,而士气民心亦为之颓丧。

国民党在抗战结束后迅速走向失败,共产党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

(一)根基不牢

政治不稳,内斗任在;政治腐败,民心已丧;迷信武力,独裁失友。

(二)经济崩溃

依赖美援,基础薄弱;通货膨胀,法币泛滥;官僚资本,雪上加霜。

(三)军事失败

作战呆板,漏洞百出;协调失当,祸起萧墙;士气低下,投诚不断。

最后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在抗战胜利后到内战爆发前,国共力量对比是相当悬殊的。然而一场战争的较量是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综合较量,国民党因为基础不牢、众叛亲离而导致失去的笔杆子,就是民心所背了;由于通货膨胀、经济崩溃导致失去了钱袋子,就是说钱也拿不出手了;由于内斗不断、军事失败最终导致失去了枪杆子这个就不用解释了。我们知道笔杆子、钱袋子、枪杆子是获得一个政权的必不可少的三个条件,而国民党在短短几年内把这三样法宝丢的一干二净,所以说国民党的失败那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军事路线。(十年内战时期)(按简答整)

土地革命路线: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和半封建性的土地占有制度的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作出关于实行土地革命的决定,从1927年冬开始,井冈山根据地在发动群众打倒土豪劣绅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分田斗争。1928年12月,湘赣边界政府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共9条。这个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是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主要以乡为分配单位。由于当时尚不知道中共六大的有关精神和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规定没收 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二是规定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

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的通告,到1930年底、1931年初,各个革命根据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的路线、政策和方法: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发动农民自己动手解决土地问题,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满足无地少地的农民的土地要求。在这条土地革命路线的指导下,各个革命根据地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深刻变革。土地革命推动了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红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军事路线:中国革命必须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原因见22题):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试析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义革命的理论。(1)形成原因: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总路线:这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 新民主主义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必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为这二者相互勾结,压迫中国人民,成为 “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的东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2)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另一个对象 中国革命的另一个对象是封建主义。封建主义是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的代表,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又一个主要障碍。

3)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因为它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它对外依附于帝国主义,成为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对内压迫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地主阶级一样,代表中国最落后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革命的动力即革命所依靠的力量。认清革命的动力,是正确地解决中国革命基本策略的先决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的“人民大众”就是革命动力,它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工人和农民是主要的力量。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自19世纪70年代产生后,是在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三大势力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最终未能形成为一支独立、强大的政治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有矛盾,因而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是革命的力量之一。(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对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首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实现无产阶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关键是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实行独立自主、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必要条件。必须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从革命的领导者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从革命的阵线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3)从革命的指导思想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4)从革命的前途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需要相应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是国民党鼓吹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思想建设

<5>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实践中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和其他错误思想倾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已有的现成的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农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中国宪政的主要历程及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主要历程:

1.君主立宪制的提出与实践。(1)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早期维新派主张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兴起。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本主义维新派君主立宪的愿望破产。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发展历程。(1)20世纪初开始,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要用武力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临时参议院,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阁。但终因袁世凯的上台而失败。(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后,国民党实行“训政”,即国民党***,实际上是蒋介石独裁统治(3)1946年,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并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失败原因:

1.小农经济是制约宪政发展的经济因素 2.传统的儒家文化是制约宪政发展的文化因素 3.欠发达的市民社会是制约宪政发展的环境因素 4.宪政工具主义是制约宪政发展的思想因素

乡村建设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组成单位之一,是1930年前后形成的一个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政治派别,简称“乡建派”。其流派很多,影响较大的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和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华平民教育会派。其基本理论是,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和精神上“调和持中”的社会,中国的问题只是“文化失调”,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应从乡村建设入手,然后扩及整个社会,恢复中国儒家伦理。

七、评述乡村建设派的理论与实践P204 乡村建设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组成单位之一,是1930年前后形成的一个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政治派别,简称“乡建派”。其流派很多,影响较大的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和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华平民教育会派。

“乡村建设派”,从广义上说,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团体很多、叫得很响的社会改良派别。其中有一套乡建理论而又付诸实施、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是梁漱溟。从狭义上说,也就是一般的说法,乡村建设派指的是梁漱溟领导的一派。

乡村建设派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乡农学校,同时推行“新乡约”,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举办供销、信用等合作社,推行农业技术的改进措施。

其基本理论是,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和精神上“调和持中”的社会,中国的问题只是“文化失调”,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应从乡村建设入手,然后扩及整个社会,恢复中国儒家伦理。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认为,中国是个伦理本位和职业分立的社会,不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主张从事以恢复法制礼俗和维持社会秩序为任务的乡村建设运动,避免武力。他自1929年起在河南辉县开办村治学院,1931年在山东邹平、菏泽等地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实验区,溶伦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政治、治安于一体(“政、教、富、卫”合一论),实验行政机关教育机关化,乡学、村学,既是乡村自治机关,也是乡村教育机关;由乡村学校统一政治、经济和武装事业,提倡组织各种合作社,并从事农产物优良品种的推广。

晏阳初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而是农民的“愚、贫、弱、私”造成的,主张用教育手段改造社会,即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贫”,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他1923年在北京建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6年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经过四年准备,1930年正式进入实验期,采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教育方式,大力推行上述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乡建派反对用武力推翻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统治,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幻想在不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基础上,依靠“乡村建设”和文化教育救国,是根本行不通的,但在若干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梁漱溟摒弃了“欧美近代资本主义的路”,又反对走“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他理想的路是“乡村建设”之路。从理论上说,这条路包含了太多的传统思想内容,他的设计远远落后于时代对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要求。从实践上说,1931年到抗战爆发前的7年间,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乡村建设的试验,结果收效甚微,说明这一条道路作为“中华民族自救”之路是不可靠的。

工程审计复习题全 篇7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审计全覆盖成为审计工作的新要求。2014年10月,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同时,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首次将审计全覆盖写入政府文件。我国政府审计迎来“全覆盖”时代。

审计全覆盖对政府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政府环境审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涉及范围广、任务重,包括公共财政审计、政府预算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这就为资源环境审计的开展形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限制。另外,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起步较晚,目前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主要是环保资金的审计,在环境审计其它领域开展较少。审计全覆盖要求政府环境审计向更深入、更全面、更广泛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在环境审计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应适当放宽,加大对环境审计的资源投入;对重大环境项目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审计,对普通环境项目进行全面广泛的审计;扩大环境审计实施范围,不仅要对环保资金进行审计,还要对自然资源数量、空气质量监测、水污染及治理、水利工程、土地污染防治、海洋资源保护等各项环境项目进行审计。

然而,面对如此艰巨的环境审计任务,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压力巨大,甚至难以胜任。另外环境审计的专业性使得它与传统财务审计有很大的区别,而目前政府环境审计人员的结构不合理限制了环境审计的实施和发展。由此可见,政府环境审计力量及审计资源的缺乏,环境审计难以达到全覆盖。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采取外包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机构的力量,达到环境审计全覆盖的目标。

二、政府环境审计外包的实践框架

(一)政府环境审计项目外包之前

1. 对环境审计项目的分析。

首先,应从成本效益方面进行分析。政府审计外包的驱动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当审计业务的市场成本大于内部交易成本时,则该项审计项目应由审计机关自行完成,否则就外包。环境审计业务外包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在实施一项环境审计项目之前,应先对项目进行评估,确定好预算。当外包费用小于预算时,就选择外包,当外包费用大于预算时,就选择政府人员实施,当外包费用等于预算时,也选择外包,这样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就可以节省资源,投入到其它环境审计项目中,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效益最大化;其次,应从项目的专业性进行分析。环境审计项目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它的综合性和专业技术性很高。环境审计不仅要求财务审计人员具有会计、金融、财政等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对环境学、工程学、统计学等综合学科的了解。由于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多为政府环境审计,而民间审计多为财务审计,较少涉及环境审计,特别是一些大型环境审计项目。因此在环境审计方面,政府人员可能拥有相对丰富的经验且更加专业,如果环境审计项目过于专业,那么政府就不宜选择外包的方式。但随着环境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民间环境审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种格局也许会被打破;然后,应从项目的保密性进行分析。如果环境审计项目涉及到较多的机密性信息,为了保护国家和公民的利益,也不宜采用外包的方式。环境审计项目中一些比较基础性、常规性和边缘性的环境审计任务可以选择外包,从而提高政府环境审计的效率;最后,应从项目的风险性进行分析。如果环境审计项目的风险较高,为了保证环境审计项目的质量,就不宜选择外包方式。另外从民间审计人员角度看,环境审计项目风险越高,自身声誉受到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就不愿意去接受这种高风险的业务。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可以选择将中低水平风险的环境审计项目进行外包,既保证了审计的质量,又能提高审计的效率。

2. 外包审计机构的选择。

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在选择外包审计机构时,应该选择那些曾经有过类似合作并且表现良好的审计机构。这些审计机构对政府的目标更加清晰,也拥有一定的环境审计经验,在与政府进行合作的时候会更少出现摩擦和矛盾。在对未曾合作过的审计机构进行筛选和评估时,要选择那些信誉良好、没有违规记录的审计机构,同时要评估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环境审计经验,进行综合评分并排序,选择排名靠前的机构。这样才能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另外,还可以建立中介机构库来选择外包机构。建立中介机构库是指通过资格审查的方式,确定一批具备相应资质、业务能力以及符合业务范围的外部机构作为政府环境审计业务外包选择的方式。这要求环境审计机关对中介机构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资格等级、职业经验、违规记录、以往环境审计经验、参与的环境审计项目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形成中介机构管理档案。

外包审计机构还可以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招标过程必须保证公平公正,能让每一个参与竞标的审计机构有平等的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公开招标方式能够节约一定的成本,鼓励社会审计机构积极参与环境审计的实施,有利于更多环境审计项目的开展,实现审计全覆盖的目标,但是招标过程容易产生腐败风险,无法保证环境审计项目的质量。

3. 环境审计外包合同的制定。

确定好外包审计机构后,就要根据双方意愿,签订关于环境审计项目的合同。外包合同首先要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必须明确,外包的是业务而不是责任。环境审计项目的最终责任人是政府环境审计人员代表的政府,政府审计人员应对整个审计项目的效益性和科学性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而外包审计机构只对其承担外包的任务和项目进行负责,对是否达到政府环境审计人员的期望标准承担责任。外包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完全不同。合同中应明确责任范围,避免推脱责任、无人担责的情况发生。在合同中可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在合同中还应明确有效的激励制度。为了使外包审计机构发挥其功能至最大,就必须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受重视感。在外包过程中要保证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和外包审计机构的相对公平性,使他们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使环境审计工作效率最高,质量最好。激励制度可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政府环境审计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当中,有利于环境审计的发展。

在制定环境审计合同时,对合同条款进行严谨分析,明确业务范围,避免涉密业务和高风险业务,同时保证双方权责分明。必要时可以让法律专家协助完成合同的签订。

(二)政府环境审计项目外包之中

1. 对环境审计项目外包的阶段性评估。

对环境审计项目外包的阶段性评估,能够判断外包审计机构的项目完成情况,如不符合合同规定或政府环境审计人员的要求,可以及时告知外包审计机构或者解除合同关系。阶段性评估可以对偏差进行及时纠正,避免更大的损失,保证环境审计目标的准确实现,缩小实际与期望的差距。另外,如果阶段性评估表明外包项目进展顺利,可以给予外包审计机构阶段性奖励,激励他们更好地完成剩下的环境审计项目。

2. 加强沟通,缩小审计期望差。

这里的审计期望差是指政府环境审计人员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政府环境审计人员的目标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环境审计效率,保质保量完成环境审计项目。而外包审计机构的目标是实现收益最大化。由于目标有差异,在实施环境审计项目时很难避免意见不一的情况。这时政府审计人员就应该加强与外包审计机构的沟通,权衡各种利弊,双方达成统一目标之后再继续开展环境审计项目。沟通应该及时有效,并且在各个阶段、各个任务过程中都要发挥沟通的作用,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政府环境审计项目外包之后

1. 对整个环境审计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整个环境审计项目完成后,要进行整体评估和复核。评估外包审计机构的工作完成情况及项目成果,看其是否符合政府环境审计人员的期望和要求。如果不符合,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就要反思自身在选择外包审计机构、沟通和阶段性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考虑是否重新实施环境审计项目、是否更换外包审计机构等,相关费用损失应按责任比例承担。如果项目成果达到了政府环境审计人员的期望值,那么就可以采用公开表扬、等级提升等方式使外包审计机构的社会声誉提高,这样不仅是对他们服务质量的认可,更为外包审计机构带来潜在收益。

2. 建立外包审计机构信息档案。

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应当把外包审计机构相关信息记录并存档,包括机构名称、核心能力、被选择方式(招标、推荐、曾经合作经验等)、参与环境审计项目的整个过程、绩效评估结果等各方面的信息,同时对他们的综合等级进行打分。这样有利于环境审计项目的责任追究,也有利于在进行新的环境审计项目外包时对外包审计机构的选择,减少选择成本。

三、政府环境审计外包应注意的问题

(一)政府在环境审计外包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在环境审计外包中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他们的职责和权力。在实施政府环境审计项目过程中,环境审计人员既不能完全放开,把审计工作完全交给外包机构全权负责,也不能放不开,使外包审计机构束手束脚,阻碍环境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对自身定位正确与否,决定了环境审计项目的发展方向。

1. 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应是项目的决策者。

在外包过程中,政府环境审计人员与外包审计机构不可能看法完全一致,于是就需要有一方来担任决策者的角色。考虑到政府审计业务外包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审计一方,因此,决策者由政府环境审计人员来担任较为合适。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由政府环境审计人员来决策并不意味着不关注外包机构的意见,外包机构针对出现的问题,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可以提供参考意见,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应综合双方意见和实际情况进行决策,最终的决策权交给政府环境审计人员。总之,政府审计人员决定项目是否继续开展,决定着项目的发展方向。

2. 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应是项目的计划组织者。

根据环境审计业务的一般流程,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起点。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在外包过程中首先需要扮演的是规划者的角色。政府环境审计人员要为审计工作制定总体计划安排并组织审计工作的开展,为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和外包机构分配任务、界定权限、制定标准。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应考虑项目的哪些部分适合交由外包机构完成,哪些部分必须亲力亲为。此外,对于所要依据的标准是采用审计机关的标准还是外部机构的标准也是需要明确的问题。由于执行的是政府环境审计业务,采用审计机关订立的标准更具有适用性和权威性,而外部机构使用的标准,其专业性水平更高。如何兼顾标准的权威性与专业性,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政府环境审计人员作为计划组织者要在审计工作正式实施前确定,否则,没有参照标准,审计工作难以展开。

3. 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应是项目的监督者。

政府环境审计人员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即监督者。外包机构毕竟属于外部机构,对政府审计的规则、业务等并不熟悉,无法避免在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与疏漏,甚至还会在工作遇到困难时,出现懈怠的情况,影响审计效率和质量。审计机关作为监督者能够督促外包机构更好地履行自己在合同中的义务,同时,对于涉及政府信息的安全性问题,也能及时给予防范与警示,防止国家机密泄露。监督贯穿于整个外包过程的始终,审计机关履行好监督者的职责是外包成功的关键。

(二)丰富政府环境审计人员自身机构

荷兰的审计人员结构并不单一,它拥有一支高水准的“会计+X”审计队伍,“X”代表除会计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包括法律专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环境专家、经济学家、公共管理学者等,比单一的人员构成更能满足环境审计多学科领域相互交叉的专业化要求,无法替代的专业背景,多元化的人员组合,提高了环境审计的质量,取得了更丰硕的果实。我国审计署应学习荷兰审计法院人员多元化的优势,我国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受到公务员编制的限制,人员相对固定,因此,结合自身难以在短期内增加大批人才的特点,政府机构如果想改善知识单一的现状,可以从社会、高校等,选拔出环境专业、统计专业、化学专业、历史专业、地质专业等学科的佼佼者,聘请到环境项目审计中,改变专业受限的现状,组合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审计人员队伍,使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更具有科学性。

摘要:我国政府审计进入全覆盖时代,这对政府环境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应对审计全覆盖的要求,环境审计业务外包解决现有环境审计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文章在审计全覆盖的背景下,从政府环境审计项目外包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出发,对政府环境审计外包的实践框架进行一个粗浅的分析,并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审计全覆盖,政府环境审计,业务外包

参考文献

[1]徐向真.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相关问题探讨[J].审计月刊,2014(7).

[2]陈媛媛.中国政府审计服务外包相关问题的探讨——以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为视角[J].商,2015(24).

[3]谢娇.基于审计全覆盖的政府审计业务外包初探[J].会计研究,2016(7).

[4]贾云洁.澳大利亚政府审计外包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4(6).

[5]张倩.政府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资源整合发展历程的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3(6).

[6]马佳,张洪珍.基于雾霾背景下对政府环境审计外包的探讨[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6).

工程审计复习题全 篇8

关键词:工程管理;全寿命期;系统思维;工程系统分解结构

从具体的工程管理工作上看,全寿命期管理是一个涉及到多领域,多学科的内容,同时也是工程行业各类工作人员比较重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和传统的工程管理工作相比,无论是在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全寿命期管理就是在对工程施工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最终以實现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高效性为最终的目标。但是无论管理工作人员如何努力,由于工程管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管理工作往往会存在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只有做到从根本上对这一问题进行重视,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促进工程界的长足发展。

一、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概念

工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整体最优,使得工程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工程管理中就要求工程管理系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高度,在世间的跨度上要有一定的优势,同时视野要丰富。整体来说,工程管理的思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系统思维,主要是指思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具有形式多样化,运用范围广,创造性较强的特点。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中,重视整体和部,部分和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较为科学的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过程表现如下: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强调在进行工程系统整体特性与各子系统特性的差异和关联分析的基础上,从工程系统目标的一致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整体性三方面入手,通过贯穿工程全寿命期系统过程的管理活动实现工程全寿命期整体优化的总体目标。因此,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按照工程系统及各子系统的目标、联系、结构、功能及其全寿命期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思维在工程管理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贯穿工程全寿命期的最重要思维方式和研究工具。

二、传统工程管理思维的局限

纵观我国工程管理工作多年的历史可知,传统的管理思维主要是对工程项目、建设费用以及工程的质量等方面进行重视。管理方式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另外,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积极应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效应用更为工程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从现如今的工程管理思维上看,传统管理思维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工程建设工作往往只追求阶段性的管理,加强对效益问题的重视。因此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往往以工程建设的过程为主,对于后期的问题不懂得维护。久而久之,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严重降低。长期以往,工程建设的高效性无法得到保证,还会给工程建设工作留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从我国大多数的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的现状上看,质量不过关的工程单位不胜枚举。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传统工程管理思维的影响。

2、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传统的管理思维主要是对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对于其发展趋势考虑不周。工程的健康问题往往是不被重视的方面。现如今,社会要发展,工程建设工作不但要保证自身的高效性,提升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需要做到达到一定的节能性。但是传统的工程管理工作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自身的价值和施工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才能够扩展工程管理的思维和角度。也就是说,传统的工程管理工作只是注重局部利益,根本无法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管理。这也是传统管理思维的弊端之所在。

3、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往往受到阶段性管理框架的限制,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工程管理工作人员来说,其经验丰富,专业技能高超。因此,能够对工程建设的诸多方面都进行深刻的认识。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往往能够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如果站在较高的层次上,这种思维的弊端也逐渐显露。所以,为了对工程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往往需要以全面的、完整的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看待。可见,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适应现如今工程建设的高效性。

三、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下的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1、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分析

在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模式下,工程是人类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应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创造的,具有一定功能或价值的人造系统。它通常由在一定空间上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系统、软件系统等构成,并可用一定的功能(如产品产量或服务能力)要求、工程量、质量、技术标准等指标表达。

2、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架构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在传统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工程的策划决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和后期处理为对象的全过程管理,是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和广度建立的工程管理系统架构。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在对工程系统全寿命期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全寿命期的目标体系及相应的实现方式,最终通过与工程专业技术系统创新、工程系统集成创新和工程管理实践创新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工程进步与发展的源动力。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第一,工程寿命期内各阶段的管理工作。按照工程寿命期阶段划分,工程管理可分为前期策划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运行管理和工程善后管理;从管理内容上分析,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包括工程决策管理、工程投融资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运行维护和健康管理等。

第二,基于工程全寿命期的管理理念、理论和方法。工程全寿命期理念是指在工程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中都要立足于工程的全寿命期,不仅注重建设期,更注重工程的运行阶段。在实施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过程中,始终以工程全寿命期整体最优作为管理目标,在保证工程全寿命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的前提下,注重资源节约、费用优化、与环境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以集成为重要手段,把工程全寿命期的各个阶段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管理,形成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集成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最优,使工程在全寿命期中都经得住社会和历史的考验。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体现,表现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等特点。与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中,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运用体现了工程界的进步,同时也为以后先进的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运用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参考文献:

[1]成虎.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0.

[2]冒刘燕,成虎.工程专业学科体系统一性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52-55.

上一篇:关于发展党员思想汇报下一篇:初中生国旗下讲话一二九运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