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案(推荐10篇)
晋江紫峰中学 王鹏程
教学目的:
⑴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们掌握曹操统一北方、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基础知识。
⑵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和诸葛亮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⑶ 思想目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从军事集团割据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诸葛亮和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都对我国历史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⑷ 学法指导方面: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逐层分析,初步训练由条件推出结果的方法及辨证地分析事件的方法;通过填写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的简表,训练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目标-问、答、讲、练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听一段音乐,(播放课件-《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大约3分钟)
师:虽然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然而岁月留下了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后人忘不掉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这历史画卷的一页。(教师用计算机打出板书第20课《三国鼎立》)展示目标: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什么呢?
(找三名同学将自己的预习的结果说出来)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老师归纳本课的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一、官渡之战(打出板书)
问:官渡之战什么时间发生的,作战的双方是谁,有什么结果?
学生: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生边答师边打出板书)曹操简介:
曹操(155-219),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人,初平三年,曹操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200年初,他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但仅隔8年,他却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权、刘备,从此一蹶不振。219年,曹操病逝,享年66岁。220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师:(播放课件-《官渡之战》形势图,进行讲解)(同学们请看官渡之战示意图[扫描])
公元200年袁绍率军南下,开到黄河北岸的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津。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佯攻延津。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截击曹军,曹操立即掉头东进,率轻骑前往白马津解围。由于颜良没有防范,结果袁军大败,颜良战死。袁绍没有冷静地分析形势,倚仗兵多粮足,下令全军渡过黄河直扑延津,曹军一边撤退,一边把辎重财物丢弃路上,引诱袁军抢夺,曹军乘机反击,再次打败袁军。因为袁绍的力量仍然大于曹操,所以曹操决定诱敌深入,主动退到官渡一线,双方在官渡相持达半内之久。
曹操自知兵少粮缺,应速战速决,正感为难之际,袁绍的谋士许攸前来投奔。当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跑出来迎接。许攸建议他偷袭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曹操大喜,亲率5000步骑,打着袁军旗号,穿着袁军的服装,夜行军混过一道道袁军防线,直插敌后方的粮草重地乌巢,将袁军粮草全部烧光。官渡前线的袁军闻讯大乱,曹操 全军出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人,袁绍仅率800多名骑兵逃过黄河,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之后,曹操又陆续消灭其他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师:同学们,这次战役有什么特点呢? 生:以少胜多 师:(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学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实行屯田,发展经济,曾发布唯才是举令,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做官,广揽人才。手下谋士众多。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听劝告。
师:对,任何时候的骄傲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通过以上原因,再加上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用了几年的时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统一后的曹操满怀着豪情写下了豪迈的诗篇,是什么呢? 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师:这首诗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呢? 生:想一统天下。
师:可这时南方的局势又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思考、回答)生: 孙权对江东的统治日益巩固。
师:而刘备呢?请问帮助刘备势力发展起来的主要功臣是谁?谁来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生:(略)师: 此时曹操自恃兵力强大,意欲统一全国,率20万大军南下。面对强敌,刘备与孙权联合,组成孙、刘联军以不到5万人的兵力,与号称80万的曹军决战于赤壁。(打出板书)
二.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曹操)(请看赤壁之战示意图)从兵力数量上看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孙刘联军处于劣势,但周瑜和诸葛亮并不惊慌。成竹在胸,选择有 利时机,制订出恰当的计策,最终战胜了曹操。请问:这是个什么计策?(同学们回答)生:火攻。
师:对!同学们讲得很好,当时的战况如何,让我们来看录象。(之后,播放课件-《赤壁之战》,进行讲解后,指导练习)
情景再现(古诗欣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现在,考考大家,给大家一个表格,看谁记的好 战役名称 时间
作战双方
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分析思考题:两次战役仅隔八年,而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又以多败少。你认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原因到底有那些?
生:战争的胜败在于人的因素,赤壁之战中的曹操骄傲了,加上北方士兵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许多人生病,失去了战斗力,还有孙刘联军使用了正确的战术。官渡之战则不然。师:有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通常我们在舞台上所见的曹操是白脸的奸臣形象,这公平吗?根据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你如何评价曹操?(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要看他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推动历史的进步,还是阻碍历史的发展。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发展经济,功劳不可低估,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我们认为,他完成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方面,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师:赤壁之战后,曹操仅率少数败兵逃回北方,一时无力兼并孙、刘两家。孙权继续据有江东,势力还有发展。刘备也乘机占有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并进而夺取了益州(今四川),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可见,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请同学们看“三国鼎立形势图”,老师边指边讲,尤其是各国的都城)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定国号为魏,东汉至此结束。(强调此时才是三国时期的开始,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人)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或蜀汉。孙权则于公元222年在建业称帝,定国号为吴。这样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指图)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从东汉末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请看“三国建国年表”。)四. 小结
(观看课件,回答问题,小结全课)五. 课堂练习六. 课后作业
2、学生在学习赤壁之战过程中,对曹操的军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后经过教师提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认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因此,我讲授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就强调这两个重要的战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因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时,三国并未产生。
4、在上课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5、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用在浏览“三顾茅庐“等故事、熟悉和表演历史剧场、讨论问题用去了多一点的时间,导致教师讲述第四个问题“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仓促,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我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熟悉“三顾茅庐”等故事,课前提前通知几个学生熟悉历史剧场并揣摩怎样表演,这样上课时就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并让学生花比较少的时间去讨论问题。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讲解本课中第四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做一些课内练习,教师进行小结。
6、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习三国时期吴国跟台湾联系时,对学学生说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养学生形成抵制分子分裂祖国的行经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二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官渡之战
1、(2)作战双方:袁绍——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作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2)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220 年, 曹丕 称帝,定都 洛阳,魏国建立;
(2)221 年, 刘备 称帝,定都 成都,蜀国建立;
(3)222 年, 孙权 称王,229年定都 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官渡之战
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8.教师归纳:
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②经济上:开荒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④重用人才。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
探究二:赤壁之战
1.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赤壁之战的过程。
3.问题思考: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分别是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失败?
4.教师补充:
(1)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2)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②曹操骄傲自满。③孙刘联军战术正确。④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根本原因)
5.材料展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教师提问: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这一战役有何历史作用?
提示: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探究三:三国鼎立
1.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2.表格展示: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情况。
提示: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
曹丕
洛阳
蜀
2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3.教师提问: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提示: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拓展延伸
(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要作为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功过界定: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其次,论从史出。
例子:评价曹操。
(2)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补充: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四)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
1、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3、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4、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下列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描述不需要修改的是( )
A.赤壁大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B.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孙权称王,定都洛阳
参考答案:1.B 2.B 3.D 4.B 5.A
三
教学反思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
师:刚才我们听的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它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争霸故事。妙趣横生,塑造了众多的人
物形象,代表人物如曹操、刘备、诸蕊亮、关羽、张飞等,都写得神形俱足,被世人称为“第一才子书”,也被称为“英雄的史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些“英雄”。二、一、七嘴八舌猜英雄 一品三国——外貌中见性格
师: 请在下面的描写中猜猜他是谁? 1.诸葛亮
(出示: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藏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师:这段文字中哪个字最能说出他的特点?(“神”)师:不错,《三国滴义》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2.曹操 出示: 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治世之能,乱世之奸雄”,)师: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刻画最精彩的人物,他有什么特点?当然也用一个字来機括,(“奸”)3.关羽
(出示:见此人,跳下马来,平顶身高在九尺开外。往脸上看,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五绺长髯!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掌中青龙偃月刀!)师:《三国义》中,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义”)。
二、侃侃而谈说英雄
1、师:《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作品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描写了400多个人物,书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生答)看来大家都成了“三国迷”对这些人物如数家珍。2、先来几题考考大家怎么样?(一题一题出示,先出示题目,再出示答案)⑴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刘备、关羽、张飞)
⑵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
⑶“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曹操)
⑷《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
⑸“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
⑹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
⑺《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⑻“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仲达是谁?(司马懿)
3、同学们读得认真,记得仔细,可真了不起。
二、群英聚会,走近“三绝”
1、在这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中,其中关羽的“义绝”、诸葛亮的“智绝”、曹操的“奸绝”最为典型。这节课我们就走近这三个英雄人物。
关羽:
(1)提到关羽,你想到了哪些故事?(师相机点评)
生说:刮骨疗毒、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许都护嫂、华容道义释曹操、夜走麦城、温酒斩华雄
(2)出示原文:刮骨疗毒,一生读
(3)当年为了两位皇嫂的安危,关羽身居曹营,面对曹操丰厚的条件让其归附,关羽报之的是“忠臣不侍二主”的回绝,忠心一片,苍天可鉴!也许,自桃园结义的那天起,关羽就已把自己交给了大哥,那是对大哥的情份,及至以后随之演化成对君主的忠义。后来,被困麦城,这位凛然的汉子面对东吴说客,说出了让人热血沸腾的辞令:(出示)
“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指名读、齐读)
(4)关羽走了,带着情义走了,留下了一段故事,一段我们传诵着,后人也一样会去传诵的故事。诸葛亮
提到诸葛亮,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赞美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三国演义》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貌。(出示)果真是气度不凡。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光彩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过去未来无所不知。我们来从故事中感受他的智慧。
3、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准备统一中国!刘备有了诸葛亮的辅助,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但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却让张飞、关羽甚是不快。而后来的事情却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谁知道的?
(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
师相机点评:是的,诸葛亮初出茅庐所做的三件事充分显示了他不凡的才华。这就是——生读:才华横溢。这令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赵云三员大将深深折服。也正是因为诸葛亮出山后的这三烧,人们总结出一句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 小结:才华横溢 神机妙算
再来看(草船借箭)
师:正可谓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事前就料想到江面将会有雾、有东风,利于作战,真是料事如神。
小结:料事如神(七擒七纵、空城计)
师:提起诸葛亮,人们必然会想到“空城计”这个故事。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这样说过:兵法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可见,诸葛亮用兵之神也!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这个故事。看视频
(出示)明确与要求:同学小组讨论,找出写诸葛亮摆空城计原因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词概括这些原因。(摆空城计的原因:兵力少
无大将
力量悬殊
时间紧
魏兵杀来
难以撤 退。这样看来,诸葛亮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摆的空城计。空城计取得成功的原因:知己知彼)
师:说说读的时候你内心的感受。(紧张害怕轻松愉悦。)好在我们的司马懿是个小心谨慎之人,不敢轻举妄动,这一点恰恰被诸葛亮给料到了。老师给大家阅读的是儿童版,减缩了,在原版上描述了三次诸葛亮的笑。(出示:第一次司马懿率兵兵临城下时的笑是为了迷惑敌人,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是一种假笑。第二次见魏军远去后无比高兴的笑,是胜利的笑,也是庆幸的笑。第三次是对司马懿多疑愚蠢的嘲笑,也是对自己感到自豪的笑。也难怪司马懿得知实情之后是又羞又恨又恼又悔。)
(小结:胆大心细)
5、有关诸葛亮的精彩故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诸葛亮的一生也是富有传奇的一生,他是一位绝顶聪明又忠心耿耿的贤臣,我们钦佩诸葛亮,不仅仅因为他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更因为他知恩图报,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家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杜甫的《蜀相》。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曹操:
(1)生说:败走华容道
(2)在三国演义中,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曹操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我认为他也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3)对于曹操,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以上部分如果学生能说出来最好,学生如果说不到教师可适当引导)(4)出示《观沧海》
三、总结
指导目标:
1、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名著,喜欢名著,阅读名著。
2、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指导重点:
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养成阅读古典名著的习惯。指导重难点:
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归纳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三国演义》的部分章节内容。
3、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 探究合作法 讨论交流法 阅读指导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回顾淘书乐活动谈谈书籍来源和喜欢读名著的原因。
2、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一首好的歌曲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样一本好书能够给人们智慧和启迪。他就像一位品德高尚的朋友,时刻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提高着我们的修养。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
课件:《三国演义》标题
二、畅谈方法,总体感知
师: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至今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深受大家的喜爱。当我们拿到这本书后首先要做什么?
指导封面、前言、目录的作用。出示作品与作者简介课件
三、精析故事,指导方法
1、师:《三国演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同学们,下面这些三国人物你熟悉吗?你能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他们吗?
课件:三国人物的图片
2、师:提到诸葛亮,我们真的不陌生,也很崇拜他。谁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评价评价诸葛亮。
3、师:这样一个如此优秀的三国人物,必然会遭到一些人的妒忌,大将军周瑜就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能,于是就有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1)出示视频《草船借箭》(2)通读故事,理清情节
通读故事,理出故事的主要情节。(板书:理情节)(3)精读故事,分析人物
师:以小组为单位,精读故事,探究一下主要人物丰富的内心和鲜明的性格。(板书:析人物)
(4)深入思考,得出启示
掩卷深思,想想从这个故事中,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板书:得启示)
4、师:《三国演义》中像诸葛亮一样的精品人物还有很多,例如刘备、关羽、张飞等。同学们可以在读完《草船借箭》的故事后,有时间再细细的读一读原著,你一定会收获很多。
四、交流方法,总结延伸
请同学们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吧,去汲取成长的营养,去收集智慧的阳光。可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方法。上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交流读书方法。例如:
1、封面、前言、目录的作用。
2、通读 精读 思考
3、理情节 析人物 得启示
师: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中那有趣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定吸引了大家,难怪有人说,书里有精彩的世界。希望同学们能深入到名著中去,去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灿烂,做一个知识丰富,出口成章的人!板书设计:
课题:《三国演义之曹操》 授课人:姚冬媚
授课时间:2014年9月11日 授课地点:高三(6)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如何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梳理情节脉络。
2、促进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激发阅读兴趣。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试找出有关曹操的情节脉络。
2、合作探究:①识记主要情节,②学会概括主要情节要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团结协作,合力解决难题的正确学习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梳理情节脉络。难点:筛选并概括主要情节主要事件要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过程】
一、引入新知 1、2014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语文考试大纲(面向普通高中考生)考试内容:阅读两部以上文学名著其中必读书目:《三国演义》与《红楼梦》 2、2014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语文考试大纲参考样卷 下面名著阅读题选做一题(6分)(1)《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请简述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2)“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说的是“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二、新知讲授
(一)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三国演义》之曹操相关情节脉络梳理
曹操出场——劝何进勿招董卓进京——曹操借刀谋刺董卓——献刀——出逃——遇陈宫——杀伯奢——投陈留谋起事——曹操袁绍会盟共讨董卓——曹操与袁绍发生矛盾——盟军瓦解——曹操建“青州军”——张闿杀曹操一家——报父仇讨徐州——曹吕交战——吕布败逃——曹操应诏辅佐王室——迁都许都——曹操与张济妻私通惹祸致典韦惨死——曹孟德败师淯水——杀粮官王垕——践麦田割发代首——曹阿瞒许田打围——曹操煮酒论英雄——望梅止渴——祢衡裸衣骂曹操——黄祖杀祢衡——吉平下毒遭刑——曹操厚待关羽——官渡之战——曹操乘胜追击——用程昱“十面埋伏”计仓亭再败袁绍——曹操回师大败刘备——用郭嘉遗计平定辽东——统一北方——曹操欲收得徐庶(单福)——杀孔融——三江口曹操折兵——曹操横槊赋诗——黄盖诈降烧曹军——曹操惨败被追杀——诸葛亮智算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孟德——曹操大宴铜雀台——曹阿瞒割须弃袍——曹操抹书间韩遂——曹操平定汉中——左慈掷杯戏曹操——曹操兵退斜谷——曹操杀杨修——“梦中”杀人——洛阳城曹操感神——曹操建宫触梨神得头痛之疾——杀华佗——曹操死
(三)经典情节:
1、曹操出场
2、曹操献刀
3、错杀伯奢
4、报父仇讨徐州
5、杀粮官王垕
6、践麦田割发代首
7、许田打围
8、曹操煮酒论英雄
9、望梅止渴
10、祢衡裸衣骂曹操
11、曹操厚待关羽
12、官渡之战
13、曹操欲收得徐庶(单福)
14、关云长义释曹孟德
15、曹操大宴铜雀台
16、割须弃袍
17、曹操抹书间韩遂
18、杀杨修
19、“梦中”杀人 20、杀华佗
(四)经典情节逐一梳理
(五)课堂练习
判断题:
1、曹操派孔融去招降刘表,孔融临行时向曹操推荐祢衡。祢衡为人狂傲,曹操为侮辱他就给了他一个击鼓的差使,祢衡借机击鼓骂曹。曹操大怒,怀恨在心,遣祢衡前去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于杀掉祢衡。刘表没有看破曹操的心思,无法忍受祢衡的讥讽,便杀了祢衡,曹操非常高兴。
2、关羽兵败后被围在一座土山上。曹操亲自前去劝降,说了拼死有“三罪”,投降有“三利”。关羽也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必须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三,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马上辞去。曹操应允了。
3、曹操为了离间马超韩遂之间的关系,想到了“抹书”之计。即曹操亲笔作书一封,单与韩遂,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与韩遂,故意使马超知之。超必索书来看,必然猜疑,疑则必生乱。派谋士贾诩按计行事并取得了成功。
4、针对曹操的为人多疑,孔明采取疑兵之计,接连挫败曹操。曹操只得退兵斜谷,三军士气消失殆尽。主簿杨修为人放旷,多次触犯曹操的忌讳,在军中擅自传播曹军必败之说,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斩了。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个示范,教会学生分工梳理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四、作业设计
按老师介绍的思路方法梳理概括刘备的主要情节。
五、板书设计 经典情节:
1、曹操出场
2、曹操献刀
3、错杀伯奢
4、报父仇讨徐州
5、杀粮官王垕
6、践麦田割发代首
7、许田打围
8、曹操煮酒论英雄
9、望梅止渴
10、祢衡裸衣骂曹操
11、曹操厚待关羽
12、官渡之战
13、曹操欲收得徐庶(单福)
14、关云长义释曹孟德
15、曹操大宴铜雀台
16、割须弃袍
17、曹操抹书间韩遂
18、杀杨修
《三国鼎立》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2、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
2、培养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热爱我们文化悠久的中华民族。
2、曹操和诸葛亮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贡献,是我国历史杰出的政治家。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方法:表格归纳、比较分析、研究探讨
学习过程:
一、学生阅读教材P102—106,完成“名校学案”P51—52的题目。
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表格“官渡之战和吃壁之战比较”
三、两个学生代表复述官渡之战和吃壁之战的简单经过
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1、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2、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条件和原因
3、曹操吃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五、完成“三国鼎立的基本情况和经济发展”表
六、完成“能力提升”:
一、择题题
1.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指挥是()A.鲁肃B.周瑜C.诸葛亮D.黄盖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 200年
B. 208年
C. 220年
D.222年 3.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官渡之战
②卫温到达夷洲
③赤壁之战
④孙权称王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4.东汉灭亡于()
A.220年
B.208年
C.221年
D.222年
二、辨析题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200年他率军在赤壁之战大败袁绍的军队。错误: 理由: 错误: 理由:
一、材料解析题
材料:„„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请你用图示表示出材料二中“三国”地理方位,并标明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
(3)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对教学内容的次序进行了调整,先整体感知“两次战役”和“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再分析“胜负”、“鼎立”的原因。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反思教学设计
1、引入:
以脑筋急转弯“世界上谁跑得最快?”为话题引出曹操,再用曹操诗歌《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抛出问题“曹操壮心是什么,实现了吗”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穿越时空,走进三国”用时15分钟,以我看我听的方式去经历、去讲述、去想象了解基本史实,包括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环节“读史明鉴,问道三国”用时15分钟,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解决本课难点:两次著名战役失败、胜利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第三环节“赤壁怀古,评说三国”用时10分钟,将历史故事、历史人的评价、谚语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巩固,达到学科的整合,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新课结束,以课堂小结的方式结束新课,用时2分钟。小结采用归类法【①种局面②大战役③分天下④个人物⑤个时间】便于学生记忆。最后回到课前引入的问题“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最终未能实现”结束新课。
三、反思课堂效果
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引入新课,不但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注重了学科知识综合。尤其是穿越时空前,老师问“今年是何年?”,“20xx年”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非常遗憾,穿越失败!”。当老师再次让问“今年是何年?”,学生回答:公元2时,老师恭喜学生穿越成功。随即点击,进入伴有图片和音乐的“三国鼎立”画面。在轻松愉悦的话语中,将学生带进历史情境。
其次,课堂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穿越时空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比如有学生谈到:她先来到袁营里,听到了袁绍与许攸的对话,再来到曹营里听到了曹操与许攸的对话,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对话情景再现给大家。学生的参与面较广,特别注意对学困生的关注。当看到小孟同学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回答上时,教者没有放弃,而是鼓励和帮助她,直到回答对后,才叫其他的同学,这样做虽是耽误了不少时间,但当看到小孟同学微笑坐下的时候,我觉得很值。再者,在第三环节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效果很好。
第三,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能动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激趣、引导、纠错、激励,为学生的人生服务。教学中,注重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对历史人物客观的评价。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
一、基本信息 课题:《三国鼎立》
作者及工作单位: 肖明军 定州市邢邑中学
二、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第三单元第12课中课本已经介绍了东汉中后期官僚大地主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的概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导致的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四、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掌握知识: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②提高能力: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及赤壁失利的原因: 概括:三国鼎立形成的大致过程;
识图:结合地图讲述赤壁之战、了解三国疆域; 合作:通过小组讨论、资料共享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评价:根据史实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③升华情感: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理解认同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 ①导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②导学难点:辩证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的进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描述展开竞猜,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引导学生 主义小说与真实历史的差别
(二)北方的基本统一
1、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想象,让学生“走进”历史:假如你生活在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你会看到什么社会景象?请你根据曹操诗歌的描述并结合课本内容概括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学生活动:展示收集的东汉末年的史料,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别描述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
3、教师引导:通过复习12课中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并不是导致军阀割据的原因。结合曹操的诗歌,提出问题:“曹操是怎样统一北方的?”
4、学生活动: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交流展示学习结果。
5、教师点拨:“统一北方的理想(野心)不独曹操有,袁绍也有,曹操采取的谋略措施袁绍的谋士也对袁绍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但最终没有采纳,丧失历史机遇。”
(1)以200年曹操官渡之战为契机,教师随后引出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的活动,然后多媒体展示诸葛亮的《隆中对》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的过人才华以及依法治国的方略。
(2)关于卫温到夷洲:引导学生想象比喻卫温船队的航线,像风筝线、像母亲连接孩子的脐带,以次加深学生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情感认识。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三国志•诸葛亮传〉
(3)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官渡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
(三)1、说一说:说一说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材料中提到那些历史人物?
评一评:曹操是个复杂的人物。他的敌对阵营称他为“汉贼”,当时名士称他为“奸雄”,也有后人认为曹操是“英雄”。你认为该如何评价曹操呢?
2、品一品:细节之处看成败
(1)官渡之战前,面对强大袁军,曹操愁眉不展之际听说许攸来投,“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
(2)许攸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
(四)课堂小结
1、结合板书归纳本课内容。2.采用歌谣小结:
二OO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二O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三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
教师点拨:(1)关于诸葛亮病逝:强调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以及依法治国的方略。(2)关于卫温到夷洲:引导学生想象比喻卫温船队的航线,像风筝线、像母亲连接孩子的脐带,以次加深学生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情感认识。
(五)板书设计
(一)三分天下 1.北方统一
(1)条件: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2)战役: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
(1)刘孙策略:联合抗曹(2)结果:曹败 3.三国鼎立
(1)魏:220年 曹丕称帝 定都洛阳
(2)蜀汉:221年 刘备称帝 国号汉 定都四川(3)吴:229年 孙权称帝
定都建业
(二)1.魏国(1)措施:屯田
(2)作用:解决军粮,安民 2.蜀国(1)措施:文中(2)作用:文中 3.吴国
(1)条件:环境优越,北民南迁(2)措施:强者为兵,羸者补户(3)表现:文中
六、学生学习活动评价: 1.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以组为单位,归纳本课知识点,每说对一个知识点给该组加十分,比比看谁说得多。
2.讲三国故事比赛,每讲一个故事给该组加三十分。(要求简明扼要)3.说三国成语比赛,每说对一个给该组加20分。4.介绍三国人物,每说对一个给该组加5分。5.最后算出小组总分,评出优胜组。教学反思
房县城关四中 丁章军
教育的改革在全国迅速的开展着。作为一线的教师,自己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都在加强,并以此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希望自己能以微薄的力量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我所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已经十年多了,回首这些岁月,有成功之处,更多的是茫然,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让我谈谈对几节课的认识吧!
例如讲述三国鼎立时,1、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随后问学生就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渴望什么?你会帮助谁?为什么?这样设计及构想,是课堂创新的一中体现。
2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那受到的教育将是书本上所做不到的。当然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书本没否则那就是凭空捏造了。如讲述西周分封制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来重现当时的情景,虽然表演有一点难度,但只要教师事先指导还是可行的。学生表演完了,不用教师讲,大伙基本上都明白了什么是分封制。相反让学生看两遍书,然后提问什么是分封制,好一点的学生把整段课文读了下来,对不对呢?当然对,要不然教材就有问题,然而过后你要再问他什么是分封制,他保证回答不上来。而学生表演参与之后相当长时间内,他都不会忘记。
3问题设计多维化。教师的导演角色扮演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涉及的思否精巧,同时也直接影响着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问题设计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我认为,为进一步扩散思维,历史问题的设计应沿着这样一条轴线发展:是什么,不是这样会怎样?你会怎么办?
4、考评方式的转变。传统单一的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怕考试,或高分低能的现象。科学的考试观应该是:全面检测基础知识,着重能力测试,注重个人特长测量,全方位地综合检测学生。所以,考试的形式必须多样化。闭卷考试应与开卷、口试、操作性考试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每完成一个单元,可结合知识竞赛的方法进行测试,这样可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竞争中进步,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国鼎立教案】推荐阅读:
三国鼎立教案教学设计01-09
第15课 +三国鼎立01-08
历史教学”三国鼎立“案例分析09-19
走进三国演义教案10-28
三国人物评价05-29
水煮三国06-17
梦游三国作文07-09
话说三国作文07-17
品三国10-10
续写三国作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