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精选7篇)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1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面对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应对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教育学课程也必将面临着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创新和转变.改革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是提高高师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 者:李亚洲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65500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5关键词:高师 公共教育学 教学方法 改革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2

一、重建高师公共课教育学课程目标的意义

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所要达到的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是课程设计、改革、实施和评价等各个活动环节的重要指导原则。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 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

高师公共课教育学的改革首先应将其教学目标作新的调整, 应从重视学习的结果转移到重视理念、态度、能力和智慧的全面内容上来。教育学教学必须走一条尊重人生、尊重生命、尊重生活的改革之路。教学的价值应指向学生教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而, 教学目标必须先凸显出专业态度和应变能力, 而后才是教学技巧和学科知识。

二、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具体教学目标

(一) 专业态度

专业态度是个体习得的相对稳定的决定个体教育行为选择方向的内部状态, 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 其核心因素是情感方面。教育学的教学过程, 就是高师生生成学习过程, 学生自己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升华教育和生活的经验的过程。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需要善良、勤恳、无私奉献的人。对于每个教师, 专业态度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保证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 专业态度是教育学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 也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主要包括:认识教师从事的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将来、关系家庭和个人幸福的重要事业;形成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义务感、崇高感;乐于从事平凡的基础教育工作;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专业态度影响着个体具体教育行为的选择, 也影响行为能否持久, 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是师范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来看,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陈述者、传授者, 教师的责任在于以教材为线索, 以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研究心得为材料, 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形式, 丰富教育学相关知识的呈现方式, 唤醒学生已有的日常教育经验, 激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内在兴趣和责任感, 同时在唤醒学生的过程中, 也进一步促进自己的成长。教育学知识成为教师唤醒学生和促进自我成长的一种凭借、一种工具。[1]

(二)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指个体对教育教学工作本质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念和信念。它是教师的重要特征, 也是决定教师把工作做成“教书匠型”还是“专家型”的重要因素, 为教师教育工作成功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导。主要包括:对教育本质的全面深刻的理解;树立尊重学生主体的学生观, 即把他们看作是多种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学习主体;确立以开发学生潜能, 引导其个性发展, 养成自我学习能力为主旨的教育观;形成师生相互影响、情感交融、共同参与、相互启迪、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的教育活动观。

教育学课程应重视高师生的探索和思考,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信息、被动地接收知识;重视高师生学习中各种知识、经验的整合, 而不是零散地和毫无联系地将知识印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 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课程的界限, 而是向跨学科、综合性发展, 课程从累积知识走向发展和创造知识。教育理念对教师工作具有观念指导的价值, 不同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 它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决定着教学可能的价值和作用。因而, 教育理念是教育学教学的核心目标。

(三)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具备的各种稳固的心理特征, 它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性条件。专业能力的形成有助于教师实现其角色的价值, 使教师渊博的知识、执教的热忱得以充分发挥, 增强教师的自信心, 更好地巩固其专业态度和教育理念。主要有:

第一, 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是教师与学生的教育活动所必须的, 也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教师与社会密切联系, 形成教育合力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它使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展开, 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跟上教育日益社会化和社会日益教育化的时代步伐。

第二, 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这是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境,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有效组织教学, 从而发挥教学整体育人功能的基本能力。它使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发挥“导演”角色的作用。

第三, 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这是新型教师的重要能力特征。教师不仅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而且还要开发学生智能, 大胆创新, 进行科学研究。教师来自教学工作的第一线, 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教育教学问题最有发言权。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教师对教育行为、经验进行反思,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而, 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是教师创造精神的需要, 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 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相互促进的必然, 是教师教育素质不断得到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要求教师不断自主学习提高, 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社会发展要求。因而, 自主学习、主动生成能力是教师跟上时代发展要求, 不被淘汰的基本能力。

(四) 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 也称“专业智慧技能”, 是指使个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它使符号、信息的应用成为可能。这种个体应用概念和规则处理教学事件的能力是师范生要习得的重要的素质。教育智慧是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能力三方面在个体身上得到综合实现的产物, 也是教育经验积累的结果。主要包括:在具体教育教学情境中, 个体感受、辨别新问题、新状态的能力;迅速作出抉择, 灵活调整教育行为的应变能力;准确地把握时机, 创造性解决教育冲突的能力。教育实践中, 教师的选择能力、辨别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智慧是教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偶发事件的必不可少的教育素养, 由此享受工作对人智慧的挑战, 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教育学教学中经常涉及到教育现实问题, 不少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 所以认识本身就是创新研究过程。从优秀教师成长来看, 他们具有善问、求异、批判、激进的思维品质和人格特征, 富有教育改革意识, 勤于学习教育理论并善于发现教育问题。教育学加强师范生教育问题意识培养, 可以改变师范生对教师、课本的依赖, 突破思维的惰性。高师生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 可以驱使自己不断地观察教育现象,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磨炼出教育研究的技巧和方法。布鲁纳认为, 越是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 越能把学习归纳成一种探究, 越能形成探究的态度, 越会坚信自己有所发现的能力。可以肯定地说, 加强师范生教育问题意识培养, 必然会提高他们教育研究的能力, 这对他们将来成长为教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是有长远意义的。[2]

以上四项公共课教育学的教学目标里, 专业态度和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学教学的观念功能, 对个体教育行为有制约的作用。它们是高层次的目标, 解决“能不能做好”的问题, 其中专业态度是核心目标;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体现教育学教学的操作功能, 是实现观念功能的前提条件, 解决“能不能”的问题。各具体目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形成一个评价教育学课程质量或学习结果的指标体系, 显现出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的课程性质及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雷晓云.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意义重建.课程.教材.教法, 2004 (8) 70-74.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3

关键词:扩招 音乐课程 声乐教学 认同心理

社会科学具有普适性,而属于社会科学一支的音乐专业,在具有普适性和概括性的同时,更具有专门性和个体针对性,因为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作为个体的人,而声乐教育的对象又是以个体的“人”为对象的极具个体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每个教学对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因此,音乐教学或声乐教学则更多的是“因材施教”。而面对扩招后激增的音乐专业的学生数量,在具体的“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已经无法满足激增后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声乐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但这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个体,他们对这种改革是否欢迎或是否适应?他们会有怎样的认同心理?

一、1998年扩招后的学生数量(全国1998—2012大学生招生数量表)

由上图可见,扩招后的大学生数量由108万激增到了685万。学生们所要面对直接后果是教育资源享受的稀薄化。

二、扩招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改革

由前表可见,从1998年到2012年的15年中,高校招生的学生数量激增了6倍多。而作为小众学科的声乐专业的招生,其实际激增倍数要远远高于6倍。这样就造成了三个客观的现实:1.学生一年多于一年,且成几何的增长;2.教室、琴房和宿舍的增长远不及学生激增的速度;3.师资的增长也远不及学生激增的速度。由于这三个客观存在,就迫使高师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必须改革。

(一)课程设置由“单人课”改为“双人课”或“多人课”

扩招前的一节课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单人课”)。由于扩招,生源逐步增多,逐渐变为一个老师一节课教两个学生(“双人课”)。再由于继续扩招,逐渐变为一个老师一节课教多个学生(“多人课”)。简而言之,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够享受到的资源呈几何性的下降:由一个人享受45分钟,变成两个人分享45分钟,再变成由“一群人”分享45分钟。从客观上看,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时间在几何性的减少;从主观上,任课教师其实也是分身无术,无暇兼顾;上课学生也是“淹没在众声之中”,很难有或丝毫没有主体性或主动性的学习。

(二)考试由“独唱”改为“二重唱”、“小组唱”、“合唱”

由于前文所提“三个客观存在”的存在,高师声乐教学不仅仅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迫不得已”的改革,而且在考试模式上也进行了相对应的改革:扩招前的每学期都举行期末考试,每位声乐学生要“独唱”来完成考试曲目,演变为每学期都举行期末考试,但由两位学生一起完成“二重唱”考试曲目(这个“二重唱”不是真的两个声部的重唱,而是每人唱一段)。由于扩招学生的激增,“每人唱一段”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演变为由多人一起唱一首歌,或由全班同学一起唱声部合唱的形式来进行期末考试,由所有声乐任课教师同时为所有学生评分。更有甚者,或直接取消学期的期末考试,而直接进行学年的期末考试。

三、课程调整后的学生认同心理

在扩招的背景下,数量激增的客观现实下,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学校)在客观上进行了渐进性的课程改革。但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客体(学生)又该有怎样的认同心理或应该如何调整心理呢?

(一)期望心理与现实存在的差异

每一位能够顺利考入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无论是“童子功”或“半路出家”,都不可避免的在考前进行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集训学习。因此,这些同学在上大学之前的半年或更长时间,是每周上2次或3次的声乐课,而且是声乐单人课(老师一对一的教课)。而这些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后,由集训时的每周2-3次单人声乐课,变成了每周一次的双人课,或每周一次的多人课,这种落差巨大的转变,会由于上课时间的剧烈缩短,而使他们产生不认同的心理:为什么大学是这样上课的?这样上课我能学到什么呢?进而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声乐水平和演唱技术退步了,而实际上,也是真的退步了,因为没有上课时间做保证。

(二)在失望中寻找希望的认同心理

学生进校以后的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内,由于高校课程设置的客观性,他们也确实在声乐上没有得到太大的进步,那么,毫无疑问,他们会失望。然而在痛定思痛之后,他们会慢慢明白,在大学,老师上课只是起引导的作用,更多的还是要考他们自己去努力。他们会在有限的上课时间中,更多的吸取养分;在课后会更加努力的去充满希望的学习,在失望中寻找到希望。

现阶段,就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而言,的确处在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无论是在国家招生的宏观上,还是在高校教育办学主体(高等学校)的中观上,还是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客体(学生)的微观上,大家都对这种迫待改革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充满了期待,唯希望高师音乐教育在不断变“大”的基础上,不断的变“强”!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音乐的心理干预功能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YBB057。

作者简介:

[1]孔庆夫: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2]金姚: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4

内容摘要 :目前高师钢琴教学需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钢琴方面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编选适合的教材,采取恰当的措施,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

关 键 词 :钢琴教改 观念 教法

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而音乐教育则是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之一。它的独特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中小学的音乐课属于基础课,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会弹奏钢琴是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这种必备能力在现在的情况下该怎样要求,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这些要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为高师的钢琴教师,需要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钢琴方面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知识,当前高师钢琴教学症结何在。在此基础上,编选适合的教材,采取恰当的措施,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笔者认为,在当前从观念和教法上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突出“师范性”,走出钢琴教学专业化的桎梏

高师音乐教学应突出“师范性”的口号已经提出来很久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仍把技能、技艺的传授放在第一位,评价教师的业绩和学生的水平往往只看重教材的难度和学生技巧的娴熟。把学生当成演奏家来培养,偏离了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是一些实行分科选修的学校更为突出。选声乐者不摸钢琴,一心想当歌唱明星,选钢琴者不再练声,努力争做钢琴家,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分到中小学校,只具备单一素质。这样教师的教学很不得法,很不得力,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需要,不受学生的欢迎。事实证明,现在的高师音乐系的钢琴教学必须冲出旧的桎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来迎接基础课的改革浪潮,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

以学生发展为主,不再围着教材转

教师照着钢琴教材上课,学生照着钢琴教材学习,师生围绕着钢琴教材这个中心转。教师的一切工作,学生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完成教材任务,这是以教材为中心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以教师为中心时,学生围着老师转,一切由老师说了算,课堂里没有民主气氛,教师说怎样弹就怎样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有的老师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地布置一些高、难、尖的曲目,让学生弹奏,以显示教学水平的高超。学生学习起来就非常吃力,又不能适应将来教学的需要。这些以“教材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做法,都是与现代教育思想不相符的。因此,在钢琴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不能只考虑培养少数尖子生,而放弃大多数的普通学生。

加强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是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学生在处理乐曲、表现乐曲时必须首先要分析作品。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探索能力,加深对乐曲的理解,生动、形象地表现乐曲。特别是将来做音乐教师更应具备分析能力,否则怎样给学生讲解钢琴作品呢?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时,教师不要搞包办代替,应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图书馆、网上)、调查、访问、欣赏、讨论、比较相同的、类似的钢琴作品。剖析作品的时代背景、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作曲手法、风格特点、流派等。通过推理、判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最后得出分析结论。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起到指导和推动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弹唱结合能力、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弹唱结合和即兴伴奏这两种能力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是不可缺少的能力。音乐课虽不等于唱歌课,但唱歌在音乐课中的比例最大,课时也最多。在中小学的课外音乐活动和平时的音乐生活中,歌唱活动最为频繁。学生唱歌、跳舞、演奏乐器、朗诵诗歌、讲故事乃至做韵律操都需要音乐伴奏。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上歌唱课放录音,用不着搞弹唱结合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即使录音的歌声和乐器伴奏水平都很高,也不能代替教师的范唱,放录音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欣赏水平,但教师的范唱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可信。因此教师的范唱能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在攻克难点和纠正错误时尤为重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这是录音效果办不到的。所以,一定要加强弹唱结合和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加强简谱即兴伴奏训练,线谱、简谱应并用

由于现在全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大多数是简谱,少数是线谱,而高师钢琴教材全是线谱,学生接触简谱的时间很少,大多数人简谱即兴伴奏不熟练,应变能力较差。经长期实践证明,简谱确实利于普及,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识谱负担,有利于提高识谱率、欣赏兴趣、欣赏力及创新思维。现在的电脑音乐软件也有用简谱制作的,其功能和效果并不差于线谱。我国著名音乐家尹志超先生发明的手风琴简谱记谱法受到了世界同行的推崇。不要认为简谱简单,更不要说它不科学或对它嗤之以鼻,应当看到在我国的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线谱、简谱将会长期并存。因此,简谱也应该纳入钢琴教材之内,特别是简谱即兴配奏。上海音乐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中等师范《琴法》教材,早就实行了“线谱、简谱”混编,经全国各地多次使用,反映效果良好,确实可以借鉴。过去一些高校的钢琴老师对简谱即兴配奏的意义有较深的认识,曾经编过一些好的教材,效果也不错,可惜未受到重视,在整个高师音乐系的钢琴教学中未形成气候。没有要求,没有尺度,致使学生简谱即兴配奏的能力不强,在工作中吃力。目前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制定要求,确立尺度,认真编好教材,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确实能够掌握简谱即兴配奏,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

[1]韩林申,李晓平,徐斐,周荷君.钢琴基础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4.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5

【摘要】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日前的课程体系已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大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而的学科门类、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儿方而入手。

【关键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幼儿园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ui }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学校为幼儿师范学校,并可独立设置,培养大量的幼儿教师以适应幼儿园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部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i练,具备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他们能进行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研发;要求他们能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幼儿,开发幼儿的潜力,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幼儿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显然,中等师范学校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已不能适应21世纪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由高一级的师范院校来完成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到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上来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必然要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革。

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子f‘么”更重要。其次,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第三,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了接触客观世界和各种现象,这儿乎涉及到各类学科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因此学前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育活动。第四,就其教育方法而言,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孩了所喜欢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操作、体验,进而形成一定概念和经验。另外,学前教育还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正在萌发的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注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培养。显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师范性的要求更高。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中师教师,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可分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大块。这个课程结构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

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儿方面入手:

一、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门类

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塑造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组成。作为文科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开设,而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普遍开设不足。实际上,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殊性所在。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大部分学生进校时艺术修养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i练。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在对技艺要求最高的时候,反而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i练,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问不练不用,到了在幼儿园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正如高师音乐、美术专业需要面试,英语专业需要口试一样,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加设面试。当然,考察学生艺术素质并非等同音乐、美术专业,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i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i练工作贯穿于高师生就读的四年全过程。第三,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在学生毕业前,要求他们通过有关音乐舞蹈、美术、口语表述、体操和队列操练等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

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高师开设教育实践课程,n在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部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为期一周。幼儿园实习时问一般为8— 10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高师往往也是将幼儿园实习看作是锻炼高师生在幼儿园备课、上课的技能,而不重视高师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高师幼儿园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进行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幼儿园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延长教育实(见)习的时问。高师教育实习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以足够的教育实习时问来保证的。目前大四开始集中八周的实习远不能满足高师生锻炼和成长的需要,而目_时问过于集中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实习可分为两个时问段,一段可从三年级学习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开始随堂进行短期实习锻炼,如,围绕所学教学法到幼儿开设相应的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及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今后工作的适应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实习较长一段时问,实践高师生综合教育的能力。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任务的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幼儿园实践环节,将幼儿园实习时问延长到14周左右,同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经常带高师生去幼儿园参加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了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

四、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

首先,要适当压缩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比例。上述观点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比例要增加,这必然要重新审视高师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四大模块的比例关系,改革并不是要求课程超载,而是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如“中国幼儿教育史”少外国幼儿教育史”少中外教育史”这三门课可以整合为一门课;有高师将六门教学法合并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门课,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笔者以为目前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如幼儿卫生学、儿童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咨询等,这些课程之问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有必要作适当的删减。

其次,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高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与创造性都受到某种压抑。改革后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必须实现从“教”向“学”转变,实现“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转变。高师教师自身要密切关注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如目前许多幼儿园开展了英语教学活动,但时至今日,高师教学中依然回避这一有争议的教育现象,致使高师生毕业后虽有较好的英语教学的基础,但仍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活动。对于这些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出击,引导高师生展开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中,我们提倡案例教学,通过大量详实的活生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激发高师生积极思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淡化教师权威和书本权威,相互交流,相互切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用意见。

试论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综合改革 篇6

目前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表现为以下弊端:1.合唱指挥老师对合唱指挥课程的认识不足, 对合唱指挥的教材、教法的研究与重视不够;2.教学具有随机性和随意性, 认为合唱指挥课程就是唱几首当前比较流行的合唱作品, 指挥几首经典老歌的高师教师不在少数;3.忽略本课程的综合性, 对合唱学与指挥理论的相关知识重视不够, 有的基本不涉及此内容;4.合唱和指挥被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在教, 缺少指挥实践环节, 影响学生学习指挥的积极性。

通过近几年来的合唱指挥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就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从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教材编订等方面着手, 可以从以下几点对合唱指挥教学进行综合性改革。

一、合唱演唱与合唱学知识的讲解并重, 提高学生的合唱理论修养

对合唱作品的演唱的高度重视是现有的合唱课程教学模式的最突出的特点, 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合唱演唱水平和合唱鉴赏能力是有好处的, 但是在此种模式下对合唱学进行系统的教学几乎没有可能性, 学生在结业时往往只有合唱演唱的考试或考查, 最终使学生认为合唱课就是唱几周作品, 把歌词旋律背好及格就行, 其结果是既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没有达到合唱课程教学的目的,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合唱理论与演唱实践相结合, 将合唱学理论作为合唱考试与考查的内容, 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对合唱学理论的认识与了解, 也为达到合唱指挥课程教学目标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将合唱演唱与合唱指挥技术的教学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指挥动手能力

合唱与指挥课程在通常情况下是分开进行的, 这样容易使合唱指挥的教学由于缺乏实践平台而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 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指挥, 学生对指挥所需要的控制感的形成, 对气口预备拍的提示等等都将无法领会, 如果将合唱与指挥综合进行教学, 就能极大发挥综合教学的优越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合唱指挥课程综合改革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从合唱团员到合唱指挥角色之间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 应提倡合唱与指挥的双向交流模式, 让学生在对相关教学问题进行质疑、研讨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的知识技能。因此, 应当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堂上积极发问并对所提的问题开展教学研讨, 以此让学生从教与学的不同角色中对教学问题进行纵观。同时, 强调合唱指挥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的结合, 将理论内容有机地融会于技能训练过程中。我认为可将合唱课内容与指挥课内容合二为一进行教学。如原定本科合唱课、指挥课各开一年的教学计划, 可调整为合唱指挥课共开两年。合唱指挥课程属于技能技巧的教学, 技能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如果将合唱与指挥分段进行教学, 就会出现针对某一门的课程安排相对集中, 但整体教学时段较短的现象, 不利于技能课的教学。而通过合唱指挥课程的综合改革, 可使合唱与指挥教学同时进行。虽然压缩了合唱指挥单门课程的单位教学时间, 但对合唱指挥课程的整体教学作了相应延长, 能够更好地顺应合唱指挥技能课的教学规律。

三、体现合唱课程的综合性,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合唱指挥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课程, 在实际的合唱教学中, 不要仅满足于把合唱作品唱会, 而要把声乐、视唱练耳、和声曲式等与合唱指挥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与深化,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通过对有关合唱理论研究与合唱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对合唱理论知识与合唱技巧能够进行较为全面地掌握。同时, 也不要仅满足于对指挥图示的运用, 而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合唱作品的综合分析能力, 从而能够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

四、突出教材内容的综合性与全面性, 做到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教材的选择直接决定教学的目的、任务与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笔者认为在对合唱指挥课程教材编订的改革中, 应重点突出教材内容的结构综合性和教材功能的全面性, 尽可能地做到系统性、科学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首先要体现出内容的结构综合性, 把合唱学的基础知识、指挥与合唱的经典曲目三门课程的内容综合在一本教材中, 是教材内容结构改革的一种较好的方案, 这样有利于合唱指挥课程的综合教学。分设合唱理论篇、指挥理论篇和经典合唱曲目篇, 把合唱学与指挥的相关理论内容各自作独立章节进行编排。教材内容安排的顺序一般为合唱理论篇、指挥理论篇、合唱指挥实践篇, 也可根据教学顺序的实际需要穿插进行。

其次, 要体现教材功能的全面性与创新性, 合唱指挥课程的教材既要坚持传统的学术观点, 同时还要对该学科的前沿性学术动态在一定程度进行反映, 教材体系中应能涵盖合唱指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做到理论与技能的紧密结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全面认识和掌握, 同时也着重培养了他们对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意识。

参考文献

[1].沈君阳.高师音乐专业合唱指挥教学探微.艺术研究.2004/02

[2].冯冶冰.对高师合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音乐.2004/03

论高师音乐教育遵循的原则 篇7

学习声乐一般都会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这基本上都是出于专业竞争的目的, 教师和学生一着急就容易急于求成。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师要按照一定的层次和一定的阶段帮助学生从对声乐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逐步提高学生的声乐技巧。

首先, 树立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审美观念。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审美观念是一切好声音的理论基础, 而建立正确声音概念和音乐审美观念的过程是有阶段性的。根据本人在声音技巧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会, 我认为声乐是一种时间上的艺术, 学习三个月和学习六个月对声音形象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认识。喉头下降时的声音是怎样的, 有了头腔共鸣后声音是怎样的, 胸腔共鸣时自己的感觉又是怎样的, 这些都需要时间来逐步体会。如果学生还不知道有深度支持的呼吸状态是什么样的, 教师就要求他能发出有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声音, 这是不可能的。只有有了深度支持的呼吸状态, 有了稳定的喉咽形态, 才可能发出正确的声音。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逐步体会发出好声音的种种因素, 不能一下子要求学生就发出完全正确的声音。

其次, 根据学生在一定阶段内的实际演唱能力练习歌曲。我们都知道, 每个学生的声音都是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来演唱不同程度的歌曲的, 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歌唱能力让学生自如的驾驭歌曲、完整的演绎歌曲。前一阶段的较浅程度的歌曲是后一阶段中级程度歌曲的必要准备, 中级程度歌曲的训练又是更高难度歌曲的稳固地基;反过来, 较高难度的歌曲是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巩固和发展。学生学习歌曲, 不能跨阶段性的追求高难度歌曲, 除非教师在评估了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后, 认为他确实有能力可以唱好高难度歌曲, 否则就会使学生在初级阶段打好的较为稳定的声音基础受到不良影响。

最后, 培养学生形成较为稳定正确的歌唱状态。当学生在时间的磨砺下有了正确稳定的声音概念, 形成了好的歌唱状态, 可以演唱较高难度的歌曲时, 还要不断练习来稳定自己良好的歌唱习惯。不论在哪种场合什么条件下, 一开口发出的就是好声音;不论演唱什么风格特色的歌曲, 都能准确贴切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的声乐艺术道路稳定地走下去, 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 高师声乐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但也要避免循序而不进, 渐进而不巩固的问题。

2因材施教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参差不齐, 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声乐基础、个性心理、知识修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因人而异。

首先, 高师声乐教学要想根据学生各个方面不同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对学生的准确定位是关键。教师要在各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 例如学生的嗓音条件、声音特质、发声缺陷、语言特色、生活习惯、心理状况、性格特征等, 教师都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而这个准确定位也是教师在一个实践和时间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的结果, 不是教师短时间内就可以非常确定的。因此, 因材施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教学过程。

其次, 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阶段的学习进度会有所不同, 对水平较差的学生, 教师不可急功近利;对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 教学过程也不能停滞不前。对于较难纠正的学生, 教师要增强他们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先改掉学生声音中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声音僵硬, 咬字不清楚, 舌根使劲等, 使他们的声音趋向自然, 然后再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声音。对歌唱能力较好的学生, 教师应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歌唱水平, 从音色、乐感、稳定性等方面完善他们的音乐修养和歌唱技巧, 让他们有更大更快的进步。

最后, 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声乐课堂上细微的变化很多, 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心理状态、精神状态等都可以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 如果教师只是生搬硬套课前制定的教学计划, 也许会让课堂教学进入死胡同。所以, 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加以有效的引导, 这样才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整理试题下一篇:育英学校安全工作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