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中美比较(通用8篇)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小学教育的中美比较 2003-01-17
美国的小学生活是非常有趣的,不仅全然没有在中国的学校上课时的枯燥乏味,而且每天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快乐感受。在美国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也比国内要广泛得多,真可谓丰富多彩。譬如,有一门“社会学习”的课程,其内客包括:学习看地图,并在地图上标出某次火灾的分布区,学习有关火山、地震的原理并做相应的实验和写实验报告;
与国内正襟危坐的课堂要求相比,美国学校的课堂气氛要活跃得多,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美国学校的课余活动很多,每逢各种节日都要组织相应的娱乐活动,师生在一起开联欢会,学生们互送自制的礼物。在中国的学校,小学校园里从来没有看到学校组织过课外活动,即使到了“6·1”儿童节也只是坐在教室里看闭路电视上播出的由学校乐队演奏的节目。
中国小学生上学时,书包总是沉到几近背不动的程度,但是在美国,教科书都放在学校并不带回家去,这不仅意味着,在美国上学孩子的双肩是轻松的,而且回家后写的作业是不需要课本的。从学习内容来看,这恐怕是中关两国的小学教育最大的差别了。在中国,课本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课堂教学不出课本范围,写作业更不会超出课本。
中国的小学生是不喜欢写作业的,困为作业总是课本内容的繁琐重复,令人无比厌烦,可在美国的学校里小学生却非常喜欢写作业,困为每次作业都充满了新奇的知识和强大的吸引力,使他总能从一个新的窗口看到更多新奇的事物。另外,在中国的学校里,家庭作业是当天写、第二天交,而在美国的学校里,作业常常是一个星期以后交。
美国小学生有着比中国同龄孩子强得多的动手能力和广泛得多的知识面,尤其是,用计算机查资料的能力特别强,对图书馆更是熟悉。美国小学生的这些能力,对于一般的中国同龄孩子来说的确是不具备的。然而,问题是,我们中国的孩子没有必要具备这些能力,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些方面对学生们是没有要求的。试想,当几本教科书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时,谁还会利用计算机、图书馆去大查特查资料呢?
与西方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不仅缺乏动手能力、太局限于书本,而且也缺乏广泛的知识面,太局限于课本。美国的教育自有它的缺陷,即宽而浅,相比较,中国的教育则是窄而深。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读、写、算技能,这一基本的目标在世界各国的小学教育来看都是没有多大差别的。只是,在六年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基本任务总是绰绰有余的,而在完成了读、写、算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学校教育再朝何种方向发展则体现了各国教育的差异。
美国的教育是以受教育者为本的,即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师讲课的好坏是以学生听讲的效果来判断的,教学的内容则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中国的教育是以教育者为本的,即以教师等施教者为中心,教师讲课的好坏是以同行听课的效果来判断的,教学的内容则主要是以施教者认为是否有用。
美国的教师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大学教师都很关注教育研究的各种新成果,他们把这些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固而每个普通的美国教师都有着整套的教学思想、明确的教学目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1]
一、我国的小学教育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的国家,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都十分重视。[2]在师资配置方面,这些国家大都会把本国最优秀的教育师资配置在小学阶段或较低的学段。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做法似乎正好与他们相反。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改革”之声此起彼伏,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提倡“兴趣”教育,注重儿童自身的成长需要,呼吁因材施教,尊重儿童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灵成长,要求教师和家长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除了经济方面的制约因素外,人为理念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国,家长普遍注重应试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虽然一再强调不能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但是多年来家长和教师,包括学生自己都仍十分重视分数。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家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看重分数。不同的是,不再一味地追求分数,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科学知识的普及,家长和老师们都越来越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尊重学生。但是,现代的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矫枉过正的风气,双休日已经不再是孩子们的天堂,奥数、英语、小提琴、古筝、绘画、书法、跆拳道……这一系列的才艺和技能,不管孩子们是否需要,是否适合,家长和老师都在拼命地给孩子“喂食”,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长得更高,吃得更多,跑得更远。
大部分的教育者其实都还是在以自己的意愿和理想来发展孩子,因为不想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承受了越来越多与他们的年龄并不相符的东西。教育者应当真正从一个人的成长角度出发来适当培养学生,聆听小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不那么要求苛刻,适当放手,任由他们自由成长,这个时候,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活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完全释放。每一个儿童都有其内在的潜力和特点,因此我们的责任就是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其固有的基础和素质上获得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既具有一般素养,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才能的人,成为能够自食其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1. 教室和课堂氛围不同。
与国内正襟危坐的课堂要求相比,美国学校的课堂气氛要活跃得多,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美国的学校,教室除了上课学习外,还是学生们的活动室、阅览室,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中自由地展开活动,挪移位置,并不一定要长久地局限于一个角落。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教室显得古板得多,一般就是学习的地方,只有下课或活动课的时候,学生们才能有组织有纪律地进行活动,并且还要遵守许多游戏规则,如果触犯某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3]
当然,美国的课堂并不是纪律散漫的,如何组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美国教育者们一直十分注重的要点。
2. 课外活动的差异点
美国学校的课余活动很多,每逢各种节日都要组织相应的娱乐活动,师生在一起开联欢会,学生们互送自制的礼物。在中国的部分学校,即使到了“六一”儿童节也只是坐在教室里看闭路电视上播出的由学校乐队演奏的节目。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学生们可以坐在礼堂里观看演出,但是演出的学生都是少数,并且都是根据老师的选拔和要求进行的,最终的演出还要进行评奖,决出胜负。偶尔会开展“小小制作家”、“发明家”等一系列活动,但是活动重心一般都在结果,因为每个人都很注重结果和荣誉,忽略过程,有不少学生为了获奖求助于家长和朋友,完全没有了自我创造和探索的勇气和乐趣。
3. 课后作业的不同
在中国上小学的孩子,书包总是沉到几近背不动的程度,但是在美国,教科书都放在学校,并不带回家去,这并不是说美国的孩子上课不用书本,回家也不用复习写作业。通过两国的学生放学回家后的情况对比,才能看出两国学生在学习内容方面的差异。在中国,课本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课堂教学不出课本范围。与西方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不仅缺乏动手能力,局限于书本,而且缺乏广泛的知识面,局限于课本。而美国的孩子更注重课堂的理解和发挥,知识面比较广,不拘泥于课本,作业也不是一味地背诵和抄写。不过,美国的教育也自有它的缺陷,即宽而浅,相比较,中国的教育则是窄而深。[4]
4. 教学目标的不同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读、写、算的技能,各个国家的小学阶段的基本任务也大致相同。重点是,在完成了读、写、算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学校教育再朝何种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各国教育的差异。美国的教育是向“广”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中国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发展,教师总不忘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死记硬背,按照老师教授的定义来理解许多概念,在数学方面,即使是十以内的加减法,教师也能变换出数十种不同的题型来,让学生把各个题型都烂熟于心,将来好应对考试,取得好的成绩。
基础教育应当是一个国家重点发展的教育重心,小学教育是一个受教育人最关键的成才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而实际上,中美教育各有利弊,应择其善者而从之,结合我国国情,合理地改进教育。
参考文献
[1]郑芸.浅谈现在教育中的小学教育[J].理论创新,2010,(5).
[2]上官子木.中美小学教育比较[J].教育科学论坛,2000,(08).
[3]孔亚峰.中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35).
关键词:中美 创业教育 比较研究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应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关于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界定。通常情况下,所谓创业教育,就是通过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社会等教育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业志向,发展创业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二、美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
(一)创业教育的初期阶段
1947年哈佛商学院首次引入创业课程,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创业教育才获得快速发展并逐步完善,首先表现为创业中心的建立。创业中心主要设立在高校,其主要任务是提供创业教育,组织开展创业的学术活动,并通过一些外延拓展活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创新中心都拥有一个由当地或国际的创业家组成的智囊团,为创业活动提供咨询并帮助其获得外部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工作,为创业融资等。创业计划大赛的举办是此阶段创业教育的一个新亮点,通过举办这类竞赛衍生出许多学生自己创办的公司。
(二)美国创业教育的合法化阶段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90年代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创业课程不再只是大学的选修课,有的大学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同时,开始培养创业学方面的工商管理博士,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已经完善。在创业教育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表现在创业教育的教学突破课堂的局限,创造出一些实践性强的学习方式,如创业计划、学生创办企业、向创业家咨询、计算机模拟创业、与创业者会面、案例分析、田野实践等。鉴于创业教育对象的扩大,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的团队开发出针对非管理学专业学生的跨学科的创业教育项目。
(三)美国创业教育的成熟阶段
进入21世纪,美国创业教育逐渐走向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创业教育教师的准备及社会对创业教育关注程度的与日俱增。由于创业教育课程和项目的急遽增长,对这方面专业教师数量的要求也相应增长。美国管理学会创业学部正在着力推进创业学博士项目,他们为创业学博士生提供一个“博士论坛”,以促进他们在创业研究、教学及课程开发方面的工作。另一个教师培训项目是“创业教育者终身学习计划”,由考夫曼基金会与一些大学合作提供,旨在培养更具效率和创新性的创业教师。该项目每年为美国培养大批的创业学教师。美国社会对创业教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一些著名的杂志,如《美国新闻》、《世界报道》、《成功》及《创业者》等都在关注商学院的创业教育项目。
三、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创业教育的舆论与试验就在我国悄然兴起。四川省的一些有识之士率先提出了创业教育并在该省几个农村地区开展了创业教育试验。当时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弱势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创业教育在城市也发挥了作用,通过创业教育讲座并结合校办产业生产经营的集体创业实践,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素质,毕业生中涌现出许多服务行业的个体经营者,既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又转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由此可见,在我国,创业教育首先是在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取得成效的。相对其他领域的创业教育来说,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则兴起较晚。
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了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帷幕,之后,每两年举办一次,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3年下半年教育部举办了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200名教师参加了培训。这一举措标志着创业教育纳入教学的正式开始。
教育部也作出决定,允许大学生、研究生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开展创业教育,许多学校都采取了相应措施,清华大学将写字楼以半价租金出租给学生创办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门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开展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如开设“创业方案设计”、“创业企业的设立与研发”等课程,学院还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提供300万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经评估后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复旦大学专门拨出100万,实施学生科技创新的行动计划,学校还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合作,专门为学生设立1000万元的创业基金。上海市各高校已逐渐形成了各种配套措施,使创业计划大赛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课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四、中美创业教育的比较引发的启示
(一)树立创业教育理念,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创业教育应该把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具体表现在:一是把知识传授与智力开发、综合能力的培养及思维开发等方面结合起来;二是创业教育的开展应与培养学生独立与开拓精神、培养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克服困难的意识与勇气等方面结合起来;三是把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更应当作为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科学和弘扬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塑造,充分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优化创业教育资源,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学生接受创业教育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采用“课堂+实践”型培养模式。所以,首先通过选修课和必修课向学生传授有关新企业创立的基础知识,让他们学习分析商业计划书。在课程教学的后期则要求学生撰写一个新企业的创业计划书。其次,通过创业论坛、进入企业或社会观察实践等模式让学生了解创业的整个过程和所需要具备的素质。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指导学生组织团队、进行社会调研、撰写创业计划书并进行答辩,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最后,通过创业者联盟对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或通过风险投资进行创业。
参考文献:
1.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饮食,但远比不上中国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家庭,会主动给孩子补钙,也都严禁孩子喝可口可乐等饮料。可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动勺子的时候起,就开始自己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在学校吃午饭,没有家长从单位回家给孩子做饭那一说。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说吃那样,就吃那样;说不吃那样,就不吃那样。我从来没见过一个美国家长,在孩子说过吃饱了之后,还硬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好像孩子永远不会自己吃饱。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饥,还是饱。如果明明没有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自己承受后果。真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
美国家长吃饭的所作所为,在于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独立意志,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他们对诚实和信任的尊重。
【摘要】 本文主要以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育体制为基础,对中美教育体制从教育理念、学生管理体制、中美高校科研模式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对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 教育体制;学生管理;团队意识
2006年笔者有幸到明尼苏达大学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学习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所见,所闻,所感,非三言两语能表达。总之,感触颇多。
明尼苏达大学始建于1851年,拥有四所校园,是美国最具综合性的高等学府之一,位居美国最富盛名的大学之列。明大是美国的赠地大学之一,具有优秀的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传统,也是美国重要的研究机构,有很多在美国和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学者。作为世界一流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明大每年的教育预算高达16亿美元,在校学生近6万人,在美国所有公立大学中位居第三。在三个月的学习中,笔者还参观了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圣约翰大学在内的十几所私立、公立大学,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有了大致的了解。经过对比,笔者发现,中美高等教育体制上存在着以下差异。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计算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美国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学习目标,选择
好的学习方法。
另外,感触颇深的是明尼苏达大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非常强调每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开学伊始,学校就对新生发放大量的欢迎册、宣传品和小礼品,突出学校的特色来赢取学生的认同。各种印着明大标志的资料、文具、服装等随处可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学期中大量组织社团活动,交流和培养不同国籍学生间的友谊和感情。这些做法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以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中美高校科研模式不同
从教师的科研成果看,随着社会整体研究实力的增强,人们对高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大学面临的研究课题和目标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都有硬性的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其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其有更多的科研成果。但机制本身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为了完成聘期内的论文数量,随便抓个热点问题,通过互联网搜索,两三天就能凑出一篇质量不高的论文,导致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不高,“学术腐败”现象随处可见。美国对学术腐败普遍的提法是“不正当科学行为”。根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等权威部门的定义,不正当科学行为指的是“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科研项目或报道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美国对于学术腐败采取的方针是揭露、调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承担,但对于在调查过程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包括如何获取物证、传唤人证等,该办公室则准备了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对策。从笔者对明大的了解看,美国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也很大,但教师能认真专一地在自己的聘期内,就某一个或两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取得一项成果往往要耗费几年的时间,堪称“十年磨一剑”,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的现象基本见不到。
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看,尽管我国高校对于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提高科研能力越来越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校的科学研究成果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量的原创性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我国高校每年科技成果中实现成果转化的不到1/3。美国高校的科研与企业紧密联系,科研成果转化率很高,教师的科研目的很明确。从科研经费的来源看,政府投资是目前中国大学科研经费和项目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校友等社会团体对于高校科研事业的支持作用不高。在美国,民间团体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的参与可以吸引更多具有同样需求的单位、人才、资金加入,这对高校科研能力的发挥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明尼苏达大学很注重与校友的联系,其科研经费中的相当比例来自于校友的捐赠。在中国,高校对这种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还不高,导致科研经费紧张,科研成果不多。
三、学生管理体制不同
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一般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主要是以班(年)级为单位进行管理按班级管理,各班由班导师或辅导员具体管理。班导师或辅导员接受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的领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我国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党和国家时事政策教育等;在管理方面则包括稳定工作、奖学金管理、学生队伍建设、日常班务等;服务方面则包括助学金服务、学生贷款、心理和职业方面的辅导等。同时要接受院系的领导,协助院系做好教学方面的服务性工作。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在于校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均能及时地掌握,如果发现问题,可以与班导师、任课教师等进行多方联系与沟通,及时解决问题,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是,我国学生管理中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非常专业化的服务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起步比较晚,工作人员和辅导内容方面都还没有专业化。
美国的学生管理不存在班级的概念,学生入学后,只要在规定时间取得规定的学分,就
可以取得学位,学生选课五花八门,同专业的学生不一定同时上同一门课,不存在班导师一说。而美国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辅导员主要通过辅导项目对学生进行个人或者团体的辅导,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社交、如何做人。美国辅导员工作内容重在服务,因此在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能够应用心理学、医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实践为辅导、服务于学生。美国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则在于教学外围的咨询服务。在各高校,辅导员是通过预约制度来进行管理的。需要辅导员的时候,学生可以向辅导中心(learning centre)提出预约。辅导中心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具体的辅导员进行个体辅导或团体辅导。尽管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对于学生的求职技巧、社交技巧等服务比较到位,但由于其工作性质的被动性,对于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不及时,而且,由于没有班导师,将学生的个人生活视为隐私,不加干涉,导致了由于美国校方对学生生活不了解而频频发生的校园枪击案。
通过以上比较,并不说明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和中国的教育体制哪个更好,不同的教育体制适合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但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引进美国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先进的思想理念,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目前在中国猖獗的学术腐败现象。另外,中国的教育体制在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之外,如果能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将会使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兼有较强的个人能力和强烈的团队意识,中国高等教育也将会名列世界前茅。
【主要参考文献】
摘要: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私立高等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国则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美国私立高等教育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其拥有完善的私立高等教育立法,经费和管理政策。对中美高等教育政策进行比较,可以找出我国的问题和不足,并借鉴美国的的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私立高等教育;立法;经费;管理;
一、美国私立高等教育政策
1.立法政策
美国是一个法律体系较完备的国家,在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私立高等教育的立法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保障作用。1819年,最高法院在对达特茅斯学院案的判决中就体现了这一作用,其大意是:根据共和国宪法,必须维护私立学院取得的法律保障,州议会不应该更改私立学院取得的法律保障,州议会不应更改私立学院所获得的权利。这一判决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界的法制精神,从此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在法律的保护下,得到自由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1858年,美国又出台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明确规定:“向非营利的私立学校提供贷款”,这项法律也刺激了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1963年,美国政府又颁布了《高等教育设施法》,规定向公、私立非营利大学设施提供联邦补助金和贷款,促进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和工程学为对象的教学、研究和图书馆建设。1965年,政府通过了《高等教育法》,该法中明确规定了联邦政府要向公私立高等学校提供长期的资助。而在1972年的《高等教育法》的修订中,又首次规定联邦政府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向公私立大学提供资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均可申请联邦资助,并开始设立学生贷款。
其中 “达特茅斯学院案”是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命运的转折点。美国属于典型的普通法系国家,制定法与判例法都是教育法主要的法律渊源。自从“达特茅斯学院案”的裁决之后,美国公私立高等学校出现了分野。在“达特茅斯学院案”裁决之前,在美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私立高等学校可以从地方当局获得财政资助,但裁决之后就不再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直接财政资助。通过“达特茅斯学院案”的判决,私立高等学校在法律上赢得了自主办学的权力,同时也提醒政府不能违反原有学院的意志而把它们改为州立学府。
《权利法案》是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法律基础,也为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唐卫民,姜育兄.中美日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的空间。1719年的《权利法案》中第10条修正案指出,“凡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和未禁
止各州行使之权利,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由于1787年通过的联邦宪法没有提及教育,因此教育应是各州或人民的保留权利。虽然在美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有过数次国家介人和干预教育的企图,但美国教育的分权制特征并未改变。《权利法案》不仅是美国教育管理分权制的法律基础,而且它还是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私立高等教育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法律基础。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法律的保障。就私立高等教育而言,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达特茅斯学院案的裁决赋予了私立大学具有独立于州的立法权及行政权之外的地位,为美国私立大学长期以来得以存在以及和公立大学并行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特别地,《军人权利法案》、《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设施法》以及《高等教育法》更是从发展机会、经费资助学生贷款等微观层面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美国政府对公、私立高等教育一视同仁的态度在这些法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经费政策
美国私立大学在世界上算是很发达的,其私立高校数量占美国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特别是代表高水平的大学,大多数是私立大学。在美国私立高等教育中学杂费、销售服务收入、政府资助和私人捐赠是其主要经费来源。其中,学杂费在美国私立高校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最大。1980—1981学年占36.6%,1985—1986学年占38.6%,到1992—1993学年已上升到占41.2%。服务及销售收入是美国私立高校经费中除学杂费外的第二大财源,其主要形式有:科研服务收入、校产经营收入、销售收入等。在美国私立大学经费收入中,占居第三位的是联邦政府拨款。1993—1994,私立大学获取联邦政府经费资助为96.11亿元,占私立大学总经费的14.5%;1994—1995为100.51亿元,占经费总额的14.4%。各州政府是通过与本州内的私立高校签订合同的方式,来资助私立大学开展各项研究工作。来自企业、私人、校友、社会团体等私人捐助同样是美国私立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约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8%。联邦和州政府为了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和个人资助高等教育,制定了专门的税收法律。法律规定,凡是向非营利机构捐赠基金、款项、设备和不动产等的机构和个人都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所得税优惠。
3.管理政策
从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来看,美国的教育权在州,联邦政府无权直接管理私立高等教育,虽然在1979年美国把教育总署升格为内阁级的教育部,但教育部的管理权仍限于邓莉.教育立法: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保障--与美德两国立法实践的比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通过各种鉴定机构的方式对私立高等教育保持间接影响,以及依据国会通过各种立法和财政拨款对私立高等教育施以间接管理,但目前其干预和调节的力度正日趋加强。州管理私立高等教育的行政机构由负有决策职能的州议会和负有执行职能的州教育委员会组成,州没有所谓监督检查制度。但在以下五个方面,私立高校一般须接受的管理:①学校设置的审批;②学校授予权的审批;③财务审计和税收检查;④州政府的有关部门对学校的建筑设施安全状况、卫生状况、防火设施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⑤有的州对私立高校提供资助,州政府教育部就要对私立大学有关的学科专业、学院的设置进行审查。此外,教会办的私立高校由教会自己管理,联邦政府和州都无权插手。
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
1.立法政策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才真正开始发展,以《宪法》和《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主要标志。如《宪法》中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 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 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 举办本法规定的各类学校。国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此外,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也明确提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 并在自愿的基础上, 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 但不得强迫摊派。”进入 90 年代后, 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获得政策支持, 并得以快速发展。如 1993 年的 《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1995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7 年的《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工作的通知》、1998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 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3 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 在民办高校师生的法律地位、民办高校的性质、审批、设立和收费等标准、经费来源渠道、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管理与监督、扶持与奖励、变更与终止、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资助政策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我国民办道等教育一直在摸索中求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其中困扰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最为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办学经费的短缺。经费的短缺首先表现在民办高校经费来源的单一。2001年,厦门大学邬大光对39所民办高校的调研得出:学费收入占学校总收入100%的14所,占90%的有9所,占80%的有8所,王斌林.美日中私立高等教育相关政策分析比较[J].民办教育研究,2004(2)
三项合计31所,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80% ,其中获得政府资助的仅有8所,占被调查学校的20% ,且资助数额极为有限。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部社会力量办公室的问卷调查也显示,现在民办高校最主要的经费收入还是学费部分,占全部收入的将近80%。
与国外私立高校的经费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社会捐赠和政府补助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收入中社会捐赠和财政资助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两者合计只占到8%。正如西安外事学院的校长黄藤所言:我国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可以概括为 “两个80%”现象,即尽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仍然有80%以上的民办高校80%以上的办学经费靠学费收入,其余不足部分则依赖银行和个人贷款。
3.管理政策
我国施行的是民办高等教育省级管理为主的体制。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过去设在教育部成人教育司下,现在挂在教育发展司,其职能主要有三条:一是研究制定社会力量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在办学体制改革和办学资格审查等方面对各省、市、自治区工作加以指导;二是根据《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具体负责办学许可证的式样设计和组织印制工作,负责国家高等学历教育文凭考试资格的认定和管理工作;三是筹建并管理国家社会力量表彰奖励基金。其他司管理民办高等教育的职责分别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指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学校的工作;高等教育司指导社会力量举办高等学校的工作。同时,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内负责有关的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这样的机构被国家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和分层分类管理,各司其职,有机结合。
因各地情况不同省级主管民办高等教育的部门之间有所差别。有的是在省教委的成人教育处下设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民办教育,有的设立了独立室——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民办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本省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喝方针政策,指导、监督和管理民办高等学校;对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审批备案、公告、年检,定期对民办高等学校进行执法检查;评估检查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水平;监督民办高等学校的财产,财务,组织对民办高等学校的检查、审计,对民办高等学校的违法行为给予处罚;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同样,省级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三、两国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比较
1.立法政策 华灵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分析[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6)
私立高等教育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中占主要地位, 可以说美国高等教育是靠私立高等教育的推动才得以发展的。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合法地位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得以保障的,美国立法政策的制定具有具体性、连贯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向私立大学提供资助也是通过
制定法规得以保障的。美国除了联邦政府制定相关法规之外, 各州的私立高等教育法规是
由本州政府制定的, 所以各州的私立高等教育政策会因为各州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中国私立高等教育同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相比,起步较晚, 虽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 但与美日的私立高等教育的法规相比, 明显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首先从民办高校的合法地位上看, 我国并没有在民办高校刚起步的时候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其合法地位, 虽然最终在 2003 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但这一规定却处于虚置状态, 民办院校的法律地位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其次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私立高等教育的立法的操作性不强, 概念比较模糊, 虽然为了更好地促进《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 在 2004年我国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条例》, 但与发达国家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立法相比, 我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还显得比较稚嫩。
2.经费政策
美国政府给与私立高校一定的资助, 在美国私立高校总经费中政府的资助占有一定的比例。美国的私立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费, 但为了避免过分依靠学费, 美国的私立高校积极拓展筹集经费的渠道, 如获得社会捐赠和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创收。与美国相比,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主要是依靠学费, 获得的捐赠很少,学校自身创收方面获得资金也很少。同时, 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资助几乎为零。
3.管理政策
从宏观管理方面来看,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和资助的方式来间接控制私立高等教育, 而且在衡量私立高校的质量标准方面, 做到了客观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美国有民间的鉴定机构、中介组织以确保私立大学的质量。从微观管理层面上看, 美国具有任免校长的权力及筹措资金的职责。从招生政策上看, 美国的私立大学招生通过严格的考试以确保生源的质量。
我国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也逐步实行了法制化管理, 通过立法手段来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并且民办高校内部也实行了董事会制度。但是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与美国不同, 因此与美国相比也存在着差异:首先,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较多, 而职能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 而且没有社会参与。其次,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侧重于法规政策, 并没有通过财政拨款来对民办高等教育实施影响。最后, 从民办院校的内部管理政策上来看, 虽然《民唐卫民,姜育兄.中美日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一、教育思想的比较
成功的教育源自正确的教育思想, 正确的思想指导教育事业的进行。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思想理念, 中国的教育及其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孔子的儒家教育掀起了尊崇知识和权威的热潮, 延续到现在, 对知识的学习和继承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这两种教育理念显示出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 中国的教育是对知识的顺从与接受, 美国的教育是对知识的反思与改变。美国的教育宽泛, 中国的教育精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缜密的思维。中国的学生注意养成自我控制能力, 习惯于固守陈规。美国的学生喜欢自由和个性, 习惯于与众不同。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服从与听话, 做家长和老师喜欢做的事情, 说家长和老师喜欢听的话, 做个乖乖的小大人。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做家长和老师没有做过的事, 说家长和老师没说过的话, 做有思想能自立的孩子。
二、课程与教材的比较
从60年代课程改革以来, 美国课程的整合就已开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实行分科教学, 而且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普遍偏难。虽然现在正在进行综合课程改革, 包括高考已经采用综合卷,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仍然实行分科教学。
中美在课程指导上的差异较大。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教基[2001]20号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提出了统一的要求。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纲要, 幼儿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课程方案, 制订适合本园和本班幼儿的教育计划。如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确定的课程目标是:丰富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粗浅知识, 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对人与事物的正确态度。美国幼儿科学教育的一般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表现以及职业意识与性别角色。
中美两国课程上的差异也反映在教科书上。美国的课本可以比得上插图精美的辞典, 教科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地介绍新发现, 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我们国家的课本也有大量的插图, 但是都是为了学习系统的知识服务, 有明显的知识本位的特色。
三、教与学的比较
1、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
我国学科教学结构紧凑, 以教师的讲解、提问为主, 启发引导学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主要使用讲解、演示和让幼儿按指令操作等方法, 重视用正规的教育活动来完成教育任务。教学是件严肃的事情。
美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性。教学方式也十分随意, 教学是轻松愉快的事。
美国在课程实施方法上深受皮亚杰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认为幼儿教育必须在“做中学”。因此, 在教学中, 美国的幼儿教师主要使用发现法和探索实验法。一般都是创造教学条件, 如准备各种教学场景、教学道具、实物或者标本等。开展各种实地或者是仿真游戏和活动。做各种小实验, 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 自己得出科学结论。美国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个别的探索活动, 其中教师的指导很少。
2、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我国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一步步提出概念或理论, 然后使用例题或实例来证明。
美国则倾向使用归纳推理。引导学生从观察具体的经验事实开始, 逐步逼进概念和理论。
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我国强调学习理论, 演示和实验常常被忽视。只要能够用语言解释清楚, 就不会动手。
美国则强调学习实践。只要能通过动手操作阐明理论。就不会用语言去解说。
4、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我国的学生从上学起, 就紧紧围绕着教师转。要提问时, 先举手, 允许后方能提问。制约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美国学生上课时随便提问, 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美国学生在学习时更加主动、独立。
5、书本学习与动手操作活动
我国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动手操作活动是实验性的。美国学生以动手操作为主, 是探索性的。
四、对幼儿评价的比较
我国学生在国际性的比赛中, 常常载誉而归, 成为我们的骄傲。而且在基础知识上掌握的比较扎实。但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时常受到局限。
中国的儿童教育, 经常采用表扬与批评的教育方式, 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花、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孩子, 看谁表现好。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以其他孩子的优秀表现来做榜样的方式。
美国教师则不同, 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对孩子的评价是对孩子自身发展情况的比较, 更注重幼儿自身的体验。比如鼓励孩子的时候常说:“有进步”, “好多了”。对不良行为的批评方式经常说:“如果这样做, 你会做的更好”, “如果你不那样做, 你一定会愉快”等等。
在对待中小学教育上,中美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美国被称为孩子的天堂。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创造性的特征。美国的小学基本上都没有正式的课本,老师安排最多的是各种活动,以代替教学内容。孩子们在学校的最大感受便是:“好玩,感兴趣。”这种好玩有趣的教学方式十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让他们真正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在众多活动中,学生的体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所以美国的孩子一般都非常健壮。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常见到美国的中小学生在商店门口卖巧克力,而这居然是他们的一项家庭作业。美国人这种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从小树立挣钱和劳动价值的观点,是中国教育所欠缺的。美国教育当中,书本里的知识内容不多,但他们却得到了终身受益的东西——获取知识的办法。
在美国,学生升入高中以后,事情悄悄的起了变化。王哲在《 美国教育制度》中讲道:“美国大学的高质量对入学的高中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经过八年小学、初中的轻松学习而进入高中的学生,也就第一次面临学习的压力。他们要考虑所修的课程是否够水平,要时刻注意每一次小型测验和每个QUARTER 的考试成绩,还要保证平时作业的质量,以保证GPA达到标准。”美国的大学宽进严出,学生不一定能毕业,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同时也产生了动力。王哲认为:“美国大学,便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新天地,其学术水平之高,学风之甚,都让人耳目一新。”
以上基本显示了美国教育结构的变化过程,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是一个由松渐紧的过程。而中国的教育结构则基本上是一个由紧急转至松的过程。中国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之重、内容研究之深,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以至于学生没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国的教育专注于提高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德育与体育。德育被忽视的后果在大学阶段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恶补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这样的基本道德课,但小时候形成的坏习惯,改起来实属不易,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体育被忽视的直接后果便是学生体质的急剧下滑,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体能素质和肺活量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我们得到的仅仅是所谓的“基础知识扎实”,到了大学,情况为之一变,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一个“松”字。经过了高中三年的炼狱生活,考入大学的学生,像出笼的小鸟一样,一时兴奋,却很快迷失了自己。眼下高校流行一则顺口溜,曰:“上课一排全睡,打饭从不排队;晚上点灯开会,短信发到欠费;抽烟搓麻全会,啤酒三瓶不醉;逃课成群结队,恋爱谈到反胃;考试基本不会。”这样的现象虽然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但大学生的素质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基本表现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中国大学生当中也有一批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品德良好的学生。但是大批的学生都比高中时松了许多。而大学阶段正是学知识、长本领、自主创新的最关键的时刻。与美国相比,中国在最关键的阶段落后了。
美国的教育是循序渐进型的,它符合人类成长的规律,是科学的。而中国则是由紧到松型(也有很多学生是由紧到紧型,但这未必是好事,快乐的童年被剥夺,怎么说也是人生一大憾事。),可见中国的教育结构实需完善。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告诫我们:“不能让学生为了考高分去学习,没完没了复习功课;不能让他们觉得生活苦闷,这样会扼杀年轻人的创造力,要对生活感到有趣,对课程感到有兴趣。”这也许就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让我们的中小学生摆脱书山,摆脱题海,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吧!
【小学教育的中美比较】推荐阅读:
中西家庭教育的比较09-18
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09-15
中法教育制度比较10-14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10-28
中德基础教育比较09-12
比较特殊教育试题10-05
中西方教育比较11-01
电大比较初等教育复习10-08
比较教育学试卷及答案10-18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