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文内容复习提纲

2025-0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文内容复习提纲(精选11篇)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文内容复习提纲 篇1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菜畦(qí)桑葚(shèn)油蛉(líng)蟋蟀(shuài)斑蝥(máo)缠络(chánluò)

臃肿(yōng)珊瑚(shānhú)攒成(cuán)收敛(liǎn)脑髓(suǐ)鉴赏(jiàn)

觅食(mì)罕至(hǎn)竹筛(shāi)秕谷(bǐ)渊博(yuānbó)鼎沸(dǐng)

倜傥(tìtǎng)书塾(shú)宿儒(rú)蝉蜕(tuì)拗(ǎo)窦(dòu)锡箔(bó)

和蔼(ǎi)厥(jué)淋漓(línlí)叵(pǒ)确凿(záo)

2.多音字、形近字注音组词

(1)多音字辨析

系:xì(系统)jì(系绳)攒:cuán(攒动)zǎn(积攒)露:lòu(露马脚)lù(露珠)

折:zhé(折磨)shé(折本)宿:sù(宿儒)xiǔ(一宿)xiù(星宿)

拗:ǎo(拗断)ào(拗口)niù(执拗)

(2)形近字辨析

躁:(zào)急躁燥:(zào)干燥畦:(qí)菜畦蛙:(wā)青蛙

蝥:(máo)斑蝥鹜:(wù)好高鹜远博:(bó)渊博搏:(bó)拼搏膊:(bó)胳膊

匾:(biǎn)牌匾遍:(biàn)遍地篇:(piān)篇目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确凿:确定。②长吟:长声鸣叫。③轻捷:轻快。④鉴赏:欣赏。鉴,鉴别。赏,欣赏。

⑤觅食:寻找食物。觅,寻找。⑥方正:正派。⑦消释:溶解。⑧倜傥:洒脱;不拘束。

⑨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⑩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喧闹。鼎,古代一种铜铸的锅。沸,水开。

4.文学常识及中心归纳

(1)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中心归纳: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天真、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含蓄而深刻的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衣襟(jīn)鸡毛掸子(dǎn)玉簪花(zān)骊歌(lí)花圃(pǔ)

抽屉(tì)雇车(gù)咻咻(xiū)哭号(háo)

2.给形近字、多音字注音组词

①夹:jiā(夹缝)jiá(夹袄)

②散:sǎn(散文)sàn(分散)

③掸:dǎn(掸子)shán(掸族)

④撩:liāo(撩起)liáo(撩拨)

⑤栅:zhà(栅栏)shān(栅板)

⑥扎:zā(捆扎)zhā(扎针)zhá(挣扎)

⑦数:shǔ(数钱)shù(数学)

⑧转:zhuǎn(倒转)zhuàn(旋转)

⑨种:zhòng(种地)zhǒng(种子)

⑩号:háo(哭号)hào(号召)

3.解释下列词语

①谢词:在正式场合作的表达谢意之辞。

②硬着头皮:勉强去做难度较大的事。

③叮嘱:再三嘱咐。

④我何…过:反问句,加强语气。

⑤懒惰:偷懒;不喜欢费体力或脑力。

⑥恐惧(kǒngjù):一种心理倾向,害怕,惧怕。

⑦骊歌(lí):告别的歌。

⑧闯练:走出家庭,到实际生活中去锻炼。

⑨知交:知己

⑩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比喻犹豫不决或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4.文学常识及中心归纳

(1)文学常识: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台湾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作品有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还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2)中心归纳:作者以参加小学毕业典礼为主线(明线),以夹竹桃花为副线(暗线),双线穿插,通过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在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表现了父爱的伟大,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崇敬和怀念。

三、丑小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讪笑(shàn)丑陋(lòu)木屐(jī)冰雹(báo)沮丧(jǔ)吐绶鸡(shòu)

飕飕(sōu)啄食(zhuó)嫉妒(jídù)骇人听闻(hài)来势汹汹(xiōng)

2.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1)形近字

①缘;(yuán)缘故椽:(chuán)椽笔

②溅:(jiàn)溅起贱:(jiàn)贱价

③沮:(jǔ)沮丧咀:(jǔ)咀嚼诅:(zǔ)诅咒

④藏:(cáng)藏起臧:(zāng)臧否

(2)多音字

①藏:(cáng)隐藏(zàng)宝藏

②旋:(xuán)旋转(xuàn)旋风

③泊:(bó)泊船(pō)湖泊

④壳:(ké)果壳(qiào)地壳

⑤弹:(dàn)弹药(tán)弹簧

⑥丧:(sāng)丧事(sàng)丧失

⑦缝:(fèng)缝隙(féng)缝纫

⑧钻:(zuān)钻研(zuàn)钻头

3.解释下列词语

①讪笑:讥笑。

②嫉妒: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③沉沦:陷入罪恶的、痛苦的境界。

④来势汹汹:动作或事物到来的声势盛大的样子。

⑤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骇,惊吓,震惊。

⑥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4.文学常识及中心归纳

(1)文学常识: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作品有《拇指姑娘》、《小人鱼》、《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共发表童话150余篇。作为“童话”,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2)中心归纳:作者通过写一只丑小鸭经历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告诉我读者: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最终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诗两首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瞬息(shùn)幽寂(yōujì)延绵(mányán)荒草萋萋(qī)

镇静(zhèn)忧郁(yù)涉足(shè)伫立(zhù)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时间②幽寂:幽静寂寞

③延绵:延续不断④荒草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3.文学常识及中心归纳

(1)文学常识:

①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作品有中篇小说《黑桃皇后》、《杜布罗夫斯基》、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②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诗集还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2)中心归纳

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②《未选择的路》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即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初一语文怎么学好

一、不要靠死记硬背

语文知识虽然看起来很分散、毫无关联,但其实内里也是有逻辑可循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紧密的联系。在学习语文时,不要靠死记硬背,语文学习并非数学,死记硬背和疯狂刷题是没有太大用处的。

二、“读”“写”相结合

在语文学习时,记得将读、写进行结合。平时看的书,可以通过日记、读书笔记等方式进行记录,长期下来,可以摸索出自己的文章布局思想体系,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三、增强语文语感

语感作为语文的关键,能比较直接、迅速地帮我们感悟出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想要提升语感,不是从简单的字词积累就可以获得,而是通过阅读整篇文章获得的。

但是阅读并不是草草读一遍即可,而是需要能理解全文的含义,就像卓越教育的大语文,他们会先讲解文学作品的所处时代、人物背景等等,再讲解具体内容,和传统的注重识字识句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学生看待一件事情或者作品的时候,还能有一个历史观,知道从全局进行思考。为接下来初二、初三,乃至高中的语文建立思考体系。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一、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小学,学生普遍不重视预习环节,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及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是在老师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进入初中后,从学习第一篇课文起,就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预习呢?

第一步: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特定的符号,在老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

第二步:精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课后练习及一些语法知识等。

二、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

初一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的重要途径还是在于每天的45分钟课堂学习。所以,提高45分钟课堂的听课效率对提高语文成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遵循“五到”的原则: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老师要求背诵课文,只要课上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就应该见缝插针地争取在课内基本背会,尽量不要把问题留到课后去解决。上课时精力要高度集中,遇到分析题时,要积极动脑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这样才能使能力大大地增强。“听”就是要听老师讲解知识点,听结论得出的方法。如果你能把课堂上的知识复述80%-90%,你就是课堂的赢家。课堂笔记可以用笔记本记,也提倡在语文书上记,这样翻阅起来更方便。课堂记录什么呢?记四个内容:

1、每节课中的新知识新见解。

2、语文术语及知识规律。

3、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文内容复习提纲 篇2

一、灵性的培养

“灵性”一词起源于佛教, 南朝梁的沈约在《释迦文佛像铭》中就有“眇求灵性, 旷追玄轸”之句。狭义的“灵性”指对宗教的悟性, 说得比较玄妙。而延伸到其它领域, “灵性”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感受力、领悟力和理解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烦恼, 即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弱, 对于文章的层次、内涵把握不到位, 想象力不够。笔者认为, 初高中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 应首先重视对学生“灵性”的培养。那么如何将玄而又玄的“灵性”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呢?这就需要“复归童心”和“走向生活”。早在明代就有李贽的“童心说”:“夫童心者, 真心也。……若失却童心, 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说到底, “童心”便是赤子之心, 是一种对生活保持童趣、纯真的人生态度, 而“童心”必须从自然生活的情境中去汲取营养。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派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 以指导观察生活来强化感受性, 以激发情感来渗透教育目的, 并着眼于培养学生以发散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性。此法有效地将课堂与学生可感的生活紧密联系, 是使学生获得“灵性”的重要方法。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对一群七年级的孩子来讲, 他们的童年或许并不以像小英子所经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样重大悲痛的事件为标志, 但如小学毕业典礼、上学迟到、下雨天父母送伞、帮父母做事等情景, 都是保存在孩子们脑海里的真实生活片段——这也是最能唤起他们共同情感经验的部分。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这类情境, 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体验英子的成长经历, 体验自己和英子身上相同和不同的成长环境, 体会那些曾经不以为然或不愿接受, 而长大后却十分怀念的——父母之深爱。体验过后再来理解课文中为什么“爸爸看着我, ………不说话了”;为什么英子说“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 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为什么当时不理解“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为什么后来英子有“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的心理变化。如果语文老师将重点放在让学生去体验英子失去父亲的悲痛或坚强, 无疑是片面甚至失败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根本无法复现这种场景, 这样的角色转换也无疑是空乏无力的。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导之以情”:以情感的共鸣和情境的再造来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 让他们看到英子对生活始终保持美好信念的童心, 并学会在成长的道路上适时、渐进地成熟起来。

而另一些课文本身不直接赋予学生这种成长的体验, 就需要教师在课文讲解的角度选取上下足功夫。如名篇《散步》:这是一篇以父亲的视角叙述关于生命、亲情、家庭、责任的散文。许多老师在上此课时都试图让学生去领会一个做父亲兼儿子的中年男人肩上的重任, 这对初中生来讲是不实际的。因而如何讲解“亲情”, 使课文既不至于被生硬地梳理为几条有关“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枯燥线索, 又能将“亲情”的概念变为形象可感的体验, 是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 同样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灵性”:试从你是“儿子”, “母亲”和“我”的角度来谈谈你怎么决定。学生的答案可能千奇百怪, 譬如“儿子”先陪“母亲”走大路, “母亲”再陪“儿子”走小路 (“儿子”调皮的想法) 。或许有学生说让妈妈陪“儿子”走小路而“我”陪母亲走大路, 这时老师还可以深发下去:一家人是否可以分开走?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够化抽象的“亲情”观念为具象的感悟, 滋养学生的“灵性”———对美与善的感性体验。

二、个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应该是基于“灵性”的。从学习者的思维发展规律可知, 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抽象思维。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对“语言”这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语言把握的敏锐程度直接影响其写作的个性水平, 因此教师的这方面引导必不可缺。

如《土地的誓言》:课文在流利的文字、富饶的意象之下, 实则流露出作家端木蕻良对东北农村故土深切而沉重的思念心情。但无论是故土沦陷还是离乡背井, 都不能构成学生们内心最直接、最真切、最深刻的生命体验。如果让学生来体验作者流亡的悲痛之情, 必定如隔靴搔痒, 无法达成最优的教学效果。我们不妨以学生对自己家乡 (或曾经住过的地方) 的体验为出发点, 通过感受家乡的故土、故人、故情来体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对故土的深情依恋。教学时不妨选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 ……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一部分内容作为讲读重点, 在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分析作者笔下富有浓郁地域色彩意象, 浪漫奇谲的想象, 诗化的语言以及独特的儿童视角, 体验文字中蕴含的独特生命体验和充沛的情感。这种与作家进行“对话”的方式, 能够使他们在表达和写作的同时获得真正的个性体验。

再如《世说新语》两则之一《咏雪》:课文短小精炼, 意蕴丰富, 堪称《世说新语》的代表。在教学时不应将重点放在对这部表现魏晋名士风度的文集作文学常识的概述, 也无需花太多时间来评析谢太傅和谢道韫的形象, 而应落实到对“雪”这个形象的鉴赏。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应该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对语文“形象”的把握, 再从对“形象”的再认识回到更高层次的生活和精神体验中。具体说来, 教师至少需要对学生有两个层面的引导:第一, 抛开文末谢太傅的隐形评价和对谢道韫才女身份的介绍, 让学生自由畅谈更喜欢“撒盐空中差可拟”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教师应该留有这样的预设:会有学生特别喜欢“撒盐空中”的粗犷、豪迈, 而非所有人都喜欢婉约、细腻的“柳絮”比方。孔子就曾说过:“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必苛责为审美能力的高下, 因而教师应该毫不吝啬于对学生个性的赞扬, 而不是把个人观点强加于学生。如或有学生谈到“课文中分明写道‘俄而雪骤’, 怎么可能如柳絮般轻盈飘起呢?”对于这种批判性思维, 只要是落实到文本而非虚谈强辩都应赏识。第二, 《咏雪》一篇十分能体现《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 即“冷隽玄远”、“清新俊逸”的风格。然而作为教师, 最好不以这种结论性观点替代学生的主体性感知。换言之, 教师可让学生分析文末“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的写作意图来得出结论。如此一来, 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又使其体会到了语言风格, 二者一放一收, 相得益彰。

三、诗性的培养

对“诗性”一词我们不应感到陌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 孔子曾说:“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这里面包含了孔子的文艺观, 说明早在孔子的时代就充分注意到了文艺的审美作用。语文教育家柳袁照曾提出了以审美为最高层次的“诗性教育”。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中更是谈到, 从自然人到理性人的中间需要一座桥梁, 这便是“审美教育”。可见, “诗性”是“灵性”与“个性”的升华, 它以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为基础, 又包含对形象的理性认知, 最终体现在蕴含个人气质的审美态度中。

本文试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来谈一下对学生“诗性”培养的理解。这篇散文充满了女作家宗璞有关时代命运、手足情和生命的哲思, 教师如果一开始就介绍写作背景、作家生平, 无疑会让这篇小品美文贬值。那么要想不破坏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和审美想象力, 又不让散文的意蕴流于疏浅的解读,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让学生自由、尽情地反复朗读。在读的过程中, 他们会爱上紫藤萝的美, 而取代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作者笔下的美。然后, 教师再去引导他们怎样表达心中的美, 感悟将紫藤萝比作“瀑布”的神韵, 理解作者在文末为何写道“不觉加快了脚步”。整个过程都无需教师过多言语的赘述, 只需对学生的想象力作适当的引导, 比如:作者从哪些角度观察紫藤萝?为什么宗璞能看到紫藤萝“在流动, 在欢笑, 在不停地生长”?为什么作者费尽笔墨来写那不起眼的“每一穗花”的美?这样的美又与“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有什么联系?……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语文表达技巧的同时, 又品味到了散文的意境美, 在“诗性”的审美观照中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结语

对语文教师和学生来讲, 课文本身都是很好的提高性材料。语文教师应具备对教材深入浅出的解读能力, 并结合学生的阶段性特征, 采用有效的形式, 以童心与生活为旨趣培养学生的“灵性”, 以语言思维的训练培养其“个性”, 以主体性的审美观照培养其“诗性”, 并做到三者的渐进与统一。

摘要:语文课文作为语文课堂最重要的物质媒介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教学应回归课本和落实到文本的倡导呼声极高, 这也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确认与探讨。基于此, 本文从教师讲解课文的角度问题入手, 尝试探讨初中语文课文对学生灵性、个性及诗性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灵性,个性,诗性

参考文献

[1].褚嘉耘.走向童心——我的小学语文教育主张[J].现代语文, 2012

[2].刘永康著.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德]席勒著;冯至, 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文内容复习提纲 篇3

A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线索:草原美景、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B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2《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之路、经济交流之路、友谊交流之路、商贸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东起长安(今陕西西安),西至罗马。在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得名。历史上与这条路有关的著名人物有: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3《白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A含义深刻的句子: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高大挺秀,不择环境,生命力顽强;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理解体会: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5《古诗词三首》

A《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6《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A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B 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7《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8《童年的发现》A作者:俄国费奥多罗夫

B课文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C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D请你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并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由于人们不了解,不习惯,被认为荒谬或违反前人的结论等,而被鄙视甚至迫害,这是存在的现象。【例子: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结果怕遭到教会的处罚而不公布真相,布鲁诺坚持了日心说,结果被教会处死】

10《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A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二是杨氏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显得幽默有礼貌,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11《晏子使楚》写出了晏子的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A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B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第一次晏子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让楚王没有任何选择地打开城门。

第二次晏子将计就计,顺着楚王的逻辑说下来。先贬低自己,再贬低楚国。

第三次晏子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致使好人变成了盗贼。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C晏子:机智、勇敢、爱国

12《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13《打电话》A本文是一段相声,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B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14《再见了,亲人》A节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B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C大娘:洗补衣服,三天没合眼;送食物,累得昏倒;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志愿军:浴血奋战,帮助朝鲜人民赶走侵略者。D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然后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最后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15《金色的鱼钩》“金色的鱼钩” 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16《桥》:文中的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精神保护了村民,以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他在人们心中目中的地位很高,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A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与我们平常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都比较简短,这样写的好处是渲染紧张气氛。B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18《将相和》:“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A本篇课文是根据 汉代 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有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的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

B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 廉颇 :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

C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19《草船借箭》 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关情节改写。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A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周瑜:智谋过人、心胸狭窄、妒贤忌能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 B《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记” 等 C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

1、算好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2、算好受箭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3、算好鲁肃忠厚守信,所以向他借船;

4、算好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

5、算好曹操谨慎多疑,只会放箭,不敢派兵出来。

20《景阳冈》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 A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喝酒、上冈、打虎、下冈。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敢、倔强、机敏的英雄性格。《水浒传》人物: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21《猴王出世》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作者吴承恩【明】 第六单元

A从古至今信息传递形式的主要发展经历:

1、古代,驿差长途跋涉。

2、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3、现代,电报、电话。

4、当代,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B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人传信、漂流瓶等。C信息获取的途径:阅读书籍报刊、上网浏览、调查访问、观看影视节目、收听广播„„ D研究报告的写法:

1、问题的提出

2、调查方法

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4、结论。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主要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嘎子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胖墩儿忠厚老实的个性特点。【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极其吝啬的守财奴的形象。【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清代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并主要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3《刷子李》A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B刷子李:技艺高超【主要抓住细节描写,运用一波三折的写法】

24《金钱的魔力》:节选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文中人物:托德),也刻画出了老板的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丑态。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作者季羡林,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A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中“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就像我们轮流打扫教室卫生一样。

B“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的?

答:因为德国人爱花,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而自己走到街上又享受别人为自己创造的美,这种民族风情的境界是高尚的、无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因此,耐人寻味。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 篇4

八下 《日出》曹禺 《钦差大臣》果戈理 《放下你的鞭子》

九上 《茶馆》老舍 《陈毅市长》沙叶新 《开国大典》

E、记叙文 [知识点储备]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写人的记叙文) 《回忆我的母亲》 《小巷深处》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七上(叙事性记叙文) 《忆读书》冰心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山中避雨》丰子恺 《风筝》鲁迅

七上(状物类记叙文——抓住事物的特征) 《石榴》郭沫若 《海燕》郑振铎 《白鹅》丰子恺 《鹤群》

F、说明文 [知识点储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

3、文章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4、说明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5、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XX”词好在哪里? 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②、“XX”词能不能删掉? 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XX”词不达意,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事物性说明文) 《苏州园林》叶圣陶 《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洲际导弹自述》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八上(事理性说明文)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上 《笑》高士其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善待家园》 《龙永图趣说WTO》

G、议论文 [知识点储备]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议论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5、驳论的种类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篇5

一、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1、叶片的结构。

2、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3、气孔的结构: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护细胞围成的空腔。

4、气孔既能张开,又能闭合。

5、蒸腾作用的意义: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给叶片源源不断地输送原料。

二、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2、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我们应当保护森林。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一、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等糖类。

二、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 氧气+有机物

四、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五、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净化空气。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们主要的植被类型

1、植被的定义: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均森林面积少。

2、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3、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3、绿化祖国,从我做起。

单元小结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3、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

4、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篇6

63.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主要战役:①2,官渡之战,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②2,赤壁之战,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打下基础。

64.(1)官渡之战曹操胜的原因: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人才、谋臣众多;‚经济上:实施屯田措施,经济得到发展;ƒ军事上:军队战斗力高,火烧乌巢,战术得当。而袁绍骄傲自大,战术失误。(2)赤壁之战曹操败的原因:曹操:自大轻敌,不善水战,战术失误;而孙刘进行联合,以逸待劳,利用地理优势,火烧赤壁,战术得当。(典故:草船借箭、借东风等)

6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①2,曹丕洛阳称帝,国号魏。②2,刘备成都称帝,史称蜀汉。③222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王,国号吴。吴经营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第十七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五胡内迁 (中国历史上继秦汉朝后的第二次大一统)

66.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洛阳称帝,史称西晋。280年,灭吴,统一了全国。

67.短命的西晋(266~280~3)原因:①西晋贵族奢侈腐朽。②晋武帝分封诸王,导致晋惠帝时期暴发内乱“八王之乱”。③西晋政府欺压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导致人民反抗。

68.“五胡内迁”:五胡指:匈奴、羯族、鲜卑族、氐族、羌族。(识记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五胡内迁原因:汉朝和后世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补充兵源和劳动力而对少数民族的招诱。

69.“五胡内迁”的影响:①积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及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历史的进步。②消极:但导致了民族矛盾加剧,为今后的**埋下伏笔。

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是东晋统治)

70.3,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史称东晋。420年,东晋灭亡。

71.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都在建康定都,统称南朝。

7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农业:开垦了大量荒地;兴修了水利工程;推广牛耕,实行麦、稻兼作。②手工业:缫丝、制瓷、造船、制盐等显著发展。③商业:城市繁荣,海外贸易频繁。

7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发展的原因: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③南方社会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复习提纲资料 篇7

重要的交通地位——中东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非、欧三大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内陆湖)、黑海之间,还有海峡(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和运河(苏伊士运河)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连接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土耳其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峡、达达尼尔海峡)是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门户;曼德海峡是印度洋进入红海的要道;霍尔木兹海峡是石油运输的通道

地形以高原为主

范围:埃及(北非国家)+除阿富汗以外的西亚地区

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西亚生产的使用90%以上供输出,石油输出量约占世界石油总输出量的60%。主要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东的主要产油国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伊拉克

中东石油输出路线(见P53图8.6)

波 海运 霍尔木兹海峡 阿拉伯海 向东 印度洋 太平洋 日本

斯 向西 红海 苏伊士运河 地中海 直布罗陀海峡 大西洋 西欧

湾 印度洋 好望角 大西洋 美国

管道 从波斯湾用管道直接输送到地中海沿岸

中东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河流稀少,还有大面积没有河流的沙漠地区。不少国家因为境内没有河流经过成为无流国(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上)。中东水资源匮乏,而且大部分河流为多国共有,有限的水资源的分配和争夺成为中东地区的又一个焦点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圣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被伊斯兰教尊为圣城。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

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

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文内容复习提纲 篇8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的特征:(P4,5,6,7)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获取营养物质);

2)

生物能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落叶,动物和人出汗、呼吸和排尿);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含羞草、狼追羊跑等);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子代和亲代相似的叫遗传;子代和亲代不同的叫变异);

7)

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2、调查的注意事项——你所看到的生物,都要如实记录。

3、生物的分类

u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u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u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4、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向下各约10千米(共20千米)。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5、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u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u

生物因素: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

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争夺相同食物和空间等)

合作关系(生物互相帮助)

寄生关系(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

6、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7、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组成种类

类别

功能

生物部分

植物

生产者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动物

消费者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非生物部分

阳光、温度、空气和水等

8、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食物链的第一个成分必须是植物,食物链只能由植物动物组成,不能出现细菌、真菌和非生物因素。

食物链:植物→虫→青蛙→蛇→鹰

☆(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此食物链中植物的能量最多,数量也最多,鹰的能量最少,数量也最少;但有毒物质或重金属,植物中含量最少,鹰体内最多)

9、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10、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圈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显微镜的结构(P37)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P38-39)☆☆☆

1、低倍镜对光,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找到物象之前,调节粗准焦螺旋,此时眼睛从侧面看物镜,防止压坏玻片;找到物象之后,想要看的更清晰,要调节细准焦螺旋,此时眼睛看目镜。视野太暗,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换用大光圈和凹透镜;视野太亮,则换用小光圈和平面镜。且低倍物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应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换用大光圈和凹透镜;

2、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如果是实物标本d,那么视野里是P,即上下,左右分别颠倒一次。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视野里看到的物象偏向左上方,想要移到中央,还将玻片标本向左上方移动——偏哪儿,往哪儿移。

3、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

三、观察动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P43),碘液的作用使细胞核染色,便于观察。如果是有颜色的细胞(如黄瓜表皮细胞、黑藻细胞)无需染色。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内有糖分,甜味,香味,色素类等物质)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避免细胞吸水过多而胀破。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u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u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不燃烧):水、二氧化碳、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u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光能→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u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释放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3;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

3、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相同;

十、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生长(注:细胞不会无限制的生长)

3、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一、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

保护作用

皮肤上皮、小肠腺上皮、消化道上皮

肌肉组织

收缩、舒张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结缔组织

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

血液、骨组织等

神经组织

受刺激能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脑和脊髓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的组织(P64):分生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等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没有系统)

十二、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P68)【其表膜摄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三、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3、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P72)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绿色植物: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植物

类群

代表

植物

生活

环境

形态结

构特点

用 途

藻类

植物

衣藻、水绵、海带

大都生活在水中,少部分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

无根、茎和叶的分化

释放氧气、鱼类的饵料、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

苔藓

植物

葫芦

潮湿的陆地

植株矮小,茎和叶内无输导组织,具有假根

形成泥炭、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

植物

肾蕨、铁线

阴湿的陆地

有根、茎和叶,体内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

食用、药用、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古代的蕨类变成了煤等

3、藻类,苔藓、蕨类都是孢子生殖。

4、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6、种子的结构(P81)

蚕豆种子:种皮、胚

[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无胚乳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

[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中有淀粉,遇碘变蓝色)

7、种子植物比藻类、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8、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2-83,84)

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的植物。如油松、侧柏、苏铁、银杏、红豆杉、水杉、圆柏。

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的植物。如水稻、小麦、菊、豌豆、木瓜、苹果等绿色开花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1、种子的萌发(P88)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检测对象太大,随机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并在测定过程中给种子提供最适宜的条件。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P97)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6、茎的加粗生长:茎的形成层细胞(分生组织)不断分裂分化的结果。

7、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P99);植物缺少会患病(99100),过量施肥也不好。

8、花的结构(P104)

9、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果肉也是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0、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1、黄瓜南瓜等多半都不会结果,是因为雌雄异花,雄花不会结果。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注:导管有许多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是死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质,上下连接的细胞壁溶解消失。

筛管是活的细胞组成的,只没有细胞核。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下表皮气孔数量多)

5、气孔的结构:有两个保护细胞组成。

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1]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2]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3]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4]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P117)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6、呼吸作用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8、呼吸作用反应式:

9、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呼吸作用的强弱常常是生命活动强弱的标志。

第五章

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间作套种、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之肺,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错字纠正:

水份(×)

水分(√)

液胞(×)液泡(√)

注意区分:

叶绿素(一种绿色物质,存在于叶绿体内)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生理盐水

(不要写成盐水)

温度--湿度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文内容复习提纲 篇9

(1)世界人口总数: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5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自然增长率。(A、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就高。B、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人口的疏密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

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既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困难,是人口稀疏区。

3、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A)交通堵塞、B)居住条件差、C)就业困难、D)饥饿贫困。

(2)人口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

(3)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1)乡村人口增长造成劳动力过剩;

2)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多、城市的物资生活条件较乡村好、教育等条件比乡村优越。

5、不同的人种

(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

(2)人种的分布:白种人主要人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州;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东亚;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州和美国。

(3)三大人种分布特点: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文内容复习提纲 篇10

1位置、范围

(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最大的岛屿:本州。

(2)位置:

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北温带。

海陆位置: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3)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4)海岸线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2、自然环境: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山峰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也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河流特征:河流短小湍急。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资源特点:两多一少,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

2、工业发展模式:“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说明日本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3、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航海业发达;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利条件: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4、工业分布: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原因:沿海港口条件优越,便于巨型船舶可以停靠;便于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产品;沿海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

5、主要工业区及其分布:九州岛——京滨工业区(东京、横滨)、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阪神工业区(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濑户内工业区;

九州岛——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 6、对外投资对象: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有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文化特点:东西方兼容,传统与现代结合。

2、民族和传统服装: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传统服装:和服。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文内容复习提纲 篇11

第一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

1、概念: 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如汗水、尿液以及呼出的二氧化碳。

排遗: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肾脏:形成尿的场所;输尿管: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暂时贮存尿;尿道:排尿的通道3、肾由100万个肾单位组成,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

4、尿的形成

血液 (水、无机盐、尿素、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

(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肾小管重吸收 (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形成尿液 (水、无机盐、尿素)

5、排尿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还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由重要作用。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1、人粪尿的价值:作为农家肥,特点是: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和成本低。

上一篇:儿童中医保健方案1下一篇:学校国际禁毒日宣传教育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