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发展历史回顾(精选8篇)
虽然葡萄酒产业在中国起步已有百年的历程,但他真正的起步、发展、超越还是近三十年的事情,从政策到体制,从法规到市场,从酿造设备到技术,从文化到教育,从科研到人才,这三十年成为中国葡萄酒产业走向辉煌的一段不平坦之路。回望这段路,揭开中国葡萄酒业这三十年的每一页,历史发展的厚重让我们无法完整地勾勒出产业清晰的脉络,但我们愿意站在这历史的交汇点,去探寻、铭记、思考葡萄酒业发展中的每一个光影,为处于调整阶段的中国葡萄酒业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中国葡萄酒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1978年,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一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对中国的葡萄酒业来说,这一年也是中国现代葡萄酒产业起步的基点。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而葡萄酒业在时间跨度上也是遵循这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2
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起步阶段
1978年,我国的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相对建国初期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产量已高达三万多吨,但我国的葡萄酒业由于长时间闭关锁国,与世界葡萄酒发展相差太远,当时,中国轻工业部食品局对葡萄酒工业做了八年发展规划及二十三年设想,认为发展葡萄和葡萄酒生产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无论特需,或是出口,均需我国自产大量优质葡萄酒,以换取外汇,支援建设,扩大政治影响。
国家唯一从事酒类研究工作的机构——中国发酵食品工业研究所于是在1978年开始在中国长城葡萄酒公司做了《干白葡萄酒新工艺的研究》工作,并生产出国际上流行的非氧化型的干白葡萄酒,于1979年开始出口,当年的出口量为7100箱63.87吨。干白葡萄酒的研制成功同时也启动了我国葡萄酒研科工作,并开始全面走上正轨。
随后不久,中国轻工业部食品发酵研究所与昌黎葡萄酒厂签定了“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科学研究”合同,主要内容为:干红葡萄酒和扩建平面布置及新设备试用等。在我国葡萄酒老专家郭其昌先生的带领下,我国的第一瓶全汁干红葡萄酒研制成功。主管部门要求,对于生产干酒的工艺和技术要毫不保留的向其他酒厂传授,让葡萄酒生产企业快速掌握干酒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葡萄酒新工艺的研究为年轻的葡萄酒产业了培养了技术骨干,开创了我国葡萄酒生产的新局面。在这次科研过程中,广州轻工机械设研究所、广州设计院、上海饮料机械厂、新乡轻机厂、湘潭轻工机械厂共同签定了“新设备研制合同”,从而形成了从工艺到设备设计、机械制造到生产试验、科研协作的一条龙,为葡萄酒产业链的延伸做出了有益的探讨。
这一时期,长城(华夏、沙城)、王朝、华东、丰收、威龙、西夏、龙徽等一批企业纷纷成立,但基本上以生产全汁的干酒、半干酒为主。当时的消费者,长期以来一直喝带甜味的半汁酒,对于酸而涩的真正葡萄酒很难接受。所以这些企业生产的葡萄酒在当时主要用于出口,同时在北京的几个驻外饭店销售,像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半干桃红葡萄酒、麝香半甜白葡萄酒均受到国内外宾客的高度评价。
葡萄酒类型由甜变干,改变国民的饮酒习惯,及时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供应市场和出口起关键作用的是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作为中国直接负责进出口业务的机构,中粮不仅在引植葡萄名种、沟通国内外葡萄酒技术、为国内提供可靠的葡萄酒信息方面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为中国葡萄酒的出口铺路搭桥。可能也是因为比较早的介入葡萄酒产业,中粮一直在科研、技术、市场、营销方面走在了中国现代葡萄酒业的前面。
“四个转变”引导酿酒行业开创新局面 1987年3月,国家经委、轻工业部等部门在贵阳联合召开“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及“优质、低度、多品种”的方针,并开始全国推广。以果代粮的果类酒,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葡萄酒行业所缔造的喜人局面,干型葡萄酒研制成功,产量不断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葡萄酒生产量从1980年的7.70万吨增加到1988年的30.85万吨,其中半汁葡萄酒占80%以上。这十年表面上看是我国葡萄酒飞跃发展的时期,但大发展的是低档的半汁葡萄酒,稍成规模的干酒生产企业只有长城和王朝两家。1988年之后的三四年,由于这种低质半汁酒的影响,同时,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产品开始滞销,致使我国葡萄酒产量大幅度回落。这期间,葡萄酒市场一片荒芜,许多酒厂出现亏损。刚刚起步的中国葡萄酒产业迎来发展的首次“寒流”。虽然产业的发展遇到困难,但促进了我国葡萄酒产品结构的调整。
第二阶段:1992-2002 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大发展阶段
1992年,烟台国际葡萄酒节隆重召开,同时张裕百年庆典,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视察张裕。这一年,葡萄酒业迎来新的春天,在沉寂几年后又开始迈步向前。我国葡萄酒市场上经历了先白后红的变化。开始干白要比干红受欢迎,消费者普遍认为,只有干白葡萄酒才是真正的葡萄酒,甚至误认为干红葡萄酒的色素是人工加的,干红少人问津。当时市场上两家企业生产的干白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一家是中法合营天津王朝葡萄酿酒公司,由于引进法国技术,采用新工艺生产干白、半干白葡萄酒,所生产的干白周期短,产品新鲜,果香浓郁。另外一家就是沙城长城葡萄酿酒公司,该公司因为郭其昌教授主持研究的干白葡萄酒新工艺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长城公司生产的干白葡萄酒,投入市场后,也是大受欢迎,成为全国最叫响的品牌之一。干白葡萄酒的畅销与干红滞销形成巨大反差,致使大片红葡萄优良品种被砍伐,酿造干白葡萄酒的品种得到大发展。干白葡萄酒消费量一下子占到了干型酒的80%以上。然后,两年后,干红热兴起,干白开始受到冷落。
“干红热”带来新的投资热潮。1994年全汁酒国标“GB/T15037—1994葡萄酒国家标准”出台,取消了半汁酒的生产,市场上以甜型酒、半汁酒为主转向以全汁、干型酒为主。当时,刚刚完成承包市场责任制的张裕公司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推出了张裕解百纳品牌,使张裕公司一下子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这股干红葡萄酒消费热潮成全了张裕公司。这股“干红热”同时引爆了第二波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投资浪潮,烟台长城、新天、云南红等许多企业都是这个时期投资兴建的,昌黎、蓬莱等著名葡萄酒产区也在“干红热”之后加大了对葡萄酒行业的投资。
1996年下半年开始,干红引发的巨大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也吸引了大批国外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进入中国,成立葡萄酒专营店,大量外国的葡萄酒,以干红葡萄酒为主,来自于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法国、澳大利亚、摩尔多瓦等国的产品源源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国产品牌数量少,产量低,供应上有缺口,为外国品牌填补空位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切入口;加上有些消费者在心理上就认为葡萄酒还是外国的好,这就使外国品牌的葡萄酒更具有优势。像著名葡萄酒运营商ASC、夏朵成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酒商,也成为在华经营很成功的典范。
在这个时期,现代葡萄酒工业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强劲的发展劲头不仅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也带动了葡萄酒科研、教育、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起步和发展。2000年前后,葡萄酒业经过几年的历练,消费逐渐走出低端,开始向高端市场冲击,一批设备先进,品种多样、独特经营的精品酒庄崭露头角,像中法庄园、山西怡园、朗格斯、张裕·卡斯特陆续建立,为中国现代葡萄酒进入高端市场定了标尺。同时,这些优秀酒庄的成立也证明,中国也能生产出与法国媲美的好酒。
第三阶段:2002-至今
中国葡萄酒产业跃升阶段
从2002年开始,中国葡萄酒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葡萄酒年产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生产企业逐年增多。同时,葡萄酒生产企业开始重视原料基地的建设,更加看重葡萄原料产地、品种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形成东西部割据的原料格局。市场开放,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以更加严格的手段去规范市场,取消了半汁酒的生产和流通。生产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如中粮、张裕、王朝、威龙等几大葡萄酒企业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远大的目光关注着行业的发展,纷纷踏上高端酒之路。所以,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在这个阶段就这样一路凯歌,高唱而来。
2002年11月,国家经贸委以公告形式又发布了“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这是一部参照国际酿酒法规并结合我国葡萄酒生产国情制订的行业规范文件。规范对原料、辅料、工艺等都作了明确的技术性规定。这一部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规范文件,对引导葡萄酒行业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GB/T15037-1994葡萄酒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新国标的修订几经波折,虽然在2004年就完成了标准草案,但在2008年1月1日才开始正式实施。
从2003年开始葡萄酒市场突然出现了强劲攀升势头,葡萄酒市场的销售收入增长率高达21%,快速的增长让一些投资商眼前一亮,葡萄酒行业很快形成新一轮的葡萄酒投资热潮,一些企业纷纷上马扩建。同时,国外葡萄酒出现大量过剩,纷纷寻求新的出路和销售市场,一冷一热中,中国葡萄酒市场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2004年随着中国葡萄酒进口关税由44.6%下降到24.2%,再降到14%,国外葡萄酒也加大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除了法国、意大利等传统葡萄酒生产国外,一些新兴的葡萄酒生产国,像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也大规模开拓中国市场,葡萄酒行业迎来一片繁荣景象。在行业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不合谐的现象,如盲目的投资给葡萄酒行业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许多投资者在对行业不了解的情况下,一头扎进来,却发现市场并不是想像的那样乐观,出现投资失败撤出葡萄酒行业,或者苦苦支撑,这种盲目的投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混乱。
经过几年的市场磨练,中国的葡萄酒业开始回归,在业内人士的倡导下,生产企业开始重视葡萄原料基地的建设,人们的目光仿佛在同一时间聚焦西部,东部的资金也在原料收购、基地建设、企业兼并、控股等行为中,大规模的流向西部。人们的目光集聚在西部是因为当前西部的原料优势业已形成,产品感官质量和理化指标均已得到国内国际业界首肯。国内几个酒厂纷纷跑到西部的新疆、宁夏、甘肃等地方建设基地,一时间西部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葡萄酒产区。
国内各大产区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昌黎、烟台、贺兰山获得原产地地域保护标志,各地成立了专管葡萄酒产业的协会或商会形式的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当地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从品牌到招商,从果农管理到基地规划,从生产到市场,从技术到文化,对葡萄酒产业的推动不遗余力。各大产区正在依据自己的优势大力发展当地的葡萄酒产业,但发展中也存在着共同的问题,就是品种的同质化,品种结构单一,缺少多元化的产品结构,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产区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小范围的试种,而建设规范化、集约型的基地模式成为当前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趋势。
2007年,张裕·爱斐堡和长城的君顶酒庄开业,这种集酿酒、旅游、体闲、投资、商务于一体的酒庄,不仅是中国高端葡萄酒酒庄的代表,也打开了中国商端葡萄酒的新纪元,创新了葡萄酒企业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两所酒庄的成立也充分显示了中国做出高端酒的信心和魄力,为进入世界葡萄酒舞台吹响号角。
一、葡萄种植、酿酒历史
我国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历史与西域地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古诗词中经常提到的凉州,就是如今的甘肃省武威市,是河西走廊上的重镇。葡萄酒的酿造,最初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再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地区。
(一)远古(萌芽时期)
关于人类最初栽培葡萄和酿制葡萄酒的年代,由于没有确切的文献及确凿的考古证据,无法定论。我国的葡萄酒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一系列的考古证据表明中国是世界葡萄属植物的原始起源中心之一,例如:距今约9 0 0 0年至7 0 0 0年的贾湖遗址,湖南省道县玉螗岩文化遗址等,都有野生葡萄种子出土且是中国原产。这样的考古证据还包括我国今浙江余杭、湖州、平湖、诸暨等地良诸文化时期遗址、马桥文化时期遗址等,这些考古资料距今已有5000左右的历史了,可见我国葡萄酒的历史之悠久。在进入夏商时代后,随着东西方不断交流,栽培及其酿造葡萄技术通过中亚传入西域新疆,因为我国新疆与西欧地区自然环境相似,故以栽培葡萄为主要农作物地区,葡萄文化也开始在新疆萌芽。
(二)西周—秦汉(形成期)
西周至秦汉时期被认定为是我国葡萄文化的形成期,在这一阶段葡萄及葡萄酒文化已初步形成,,随着人们不断探索新世界的活动,文化传播包括我国葡萄酒文化也开始向各地相互交流、学习。这一时期是我国葡萄文化的雏期,又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西周至战国时期,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相关技术在西域新疆北疆区的传播;二是秦汉时期,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相关技术在西域新疆的扩展及向中原不断传播的初步推进。这一时期阶段,随着文化交互性发展,从西域等地传到中原内地的不仅有葡萄的栽培、葡萄酒的酿造(西域采用自然发酵酿造技术酿造葡萄酒,过程中不添加曲糵,让葡萄破碎成浆,自然发酵),而且出现了承载葡萄及葡萄酒文化的载体,比如记载的相关史籍、诗赋、葡萄图案的壁画、葡萄酿酒器具等。
(三)魏晋南北朝、唐朝(鼎盛期)
魏晋至隋唐时期,但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期,也是我国葡萄与葡萄酒文化历史的最高峰。这一时期葡萄冰酒、葡萄烧酒出现,葡萄文化呈现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我国已开始大规模种植葡萄,葡萄已分布于我国西域、吐蕃、关中、河朔、西南(包括南诏)甚至淮南地区;在鼎盛的唐代,西域、河东的太原地区以及长安、洛阳两京之地,己成为葡萄的重要产地。大规模种植葡萄背景下,中原地区也开始大规模酿造葡萄酒,在粮食酒没有占绝对优势的市场,当时我国出产的葡萄酒也跻身于名酒行列。当时葡萄酒在长安流行,著名的《凉州词》中流传着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段千古绝唱,说明了当时葡萄酒文化在当时是非常兴盛的。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葡萄及葡萄酒文化开始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于西域原浆酿制的方法,中原内地酿酒过程中会添加西域酿酒所没有添加的酵母——“麴糵”、“麴霉”。这种方法成熟后传入西域地区并影响其葡萄酒酿造技术。文献《高昌夏某寺葡萄园券》和《高昌延寿九年(632)范阿僚举钱作酱券》等有记载,高昌时期的葡萄酒“酢”、“苦酒”等名目,其中“酢”是指发酵不完全的桃红葡萄酒或白葡萄酒(带有甜葡萄酒性质),“苦酒”则是带有干葡萄酒性质、发酵完全的红葡萄酒。葡萄酵母酿酒术,反映西域高昌地区通过新技术对葡萄酿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段时期不但是我国文化的鼎盛,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葡萄文化的鼎盛。随着葡萄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在其他方面如晋唐葡萄文书、唐代瑞兽葡萄镜等,都可以看见以葡萄文化被背景的体现。
(四)宋、元、明代(持续期)
经过唐代的鼎盛,宋代、元代在葡萄栽培技术与葡萄酒酿造技术继续发展,元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葡萄酿酒数量最多、栽培面积最大、种植地域最广的时期。如今的宁夏、甘肃河西走廊地区、青海、新疆等地区,在当时已是葡萄及葡萄酒的主要产地,山西、河南等地也有大面积葡萄栽培。
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通过实践研究,人们已慢慢认识到葡萄压榨、发酵、酝酿才能成酒;北宋时期,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已经开始流行,并通过河东太原传到京师开封。这一时期,加曲酿造葡萄酒的传统技术仍在流行且得到发扬,发展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葡萄汁(浆)加曲酿造,另一种是用粮食和葡萄(或葡萄干、末)加曲混酿。毋庸置疑,第二种酿造方法,酿造出的酒本质上是一种带有葡萄风味的米酒,并非真正的“葡萄酒”,朱翼中《北山酒经》和元好问《葡萄酒赋并序》都作了记载。到了元代,葡萄酒酿酒产业蓬勃发展,官方还一度出现官方酿酒作坊。到了明代,葡萄酒已是风光不在,其它各类酒的品种和产量都大大超过前世,葡萄酒不再有昔日元朝时的繁盛。明朝政府已经取消专门管理机构管理酿酒,酒税随着商税一起征收,因为失去政策的大力支持,慢慢的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也受到牵连而发展缓慢了。
(五)清代
在清朝,葡萄酒的发展基本属于上流社会消费品。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我国已经慢慢打破固步自封的局面,很多有识之士自西洋留学归来,力求发展我国的工业,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回国创立张裕酿酒公司,采用西方标准模式进行包装使,开创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生产先河。张裕葡萄酒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获得了4个金奖,这也是我国民族葡萄酒在国际上的大奖。
(六)近代的转型
近代葡萄生产开始走上规模化道路,从源头-葡萄品种到深加工-葡萄酒酿造工艺都进行了全方面的改进,这也是中国葡萄文化的转型期,这种转型一直延续到现代,我国的酿造也开始走上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但是,历史飘摇,1949年前战乱、1949年后经济困难、十年文革对中国葡萄酒产业产生了巨大创伤,使得该产业只求自保,无法得到迅速的发展。随着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的到来,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葡萄酒才得到迅猛发展,目前,我国的葡萄酒产业在世界舞台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据数据表明已达到年消费量世界第五的排名、年生产量世界第六的排名。虽然葡萄酒产业上去了,但随之的葡萄酒文化却没有同步,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声音在当今葡萄酒文化世界里仍然很微弱。中国只能称得上是葡萄酒生产大国,由于没有文化的积累和同步,还算不上是葡萄酒生产强国。虽然我国的葡萄酒现代工艺是以西方为蓝本的产物,但是无可厚非的是,我国的葡萄酒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从上述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我们完全可以挖掘历史,重振我国的葡萄酒文化。
二、葡萄纹样的发展
葡萄因其优美的形态和颜色,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人们不仅把它用于鲜食、酿酒,艺术家通过艺术的手法把它们放入到各种与生活相关的产品中。在东汉时期新疆墓葬中就发现了以葡萄的蓝本的装饰图案,到了唐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了,这和内地的葡萄种植及其酿酒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葡萄的种植、酿造发展在我国艺术史上发展成为了葡萄纹。在佛教艺术中,葡萄也是具有非常美好的意义,菩萨经常手持葡萄,表示五谷不损,同时葡萄纹也带有五谷丰豋的美好予以。此外,葡萄果实累累,也符合人们祈盼家庭兴旺、子孙绵长的美好愿望,是我国传统吻月。
(一)铜镜
海兽葡萄纹铜镜汉代出现的海兽葡萄纹铜镜采用海兽和葡萄作装饰纹样,到了唐代这种铜镜铸造技艺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该镜以高浮雕葡萄纹为主题纹饰,表明装饰海兽、花草等吉祥图案,华丽而繁缛。其构图方式分为内外两圈,由于葡萄及长瓣花之枝蔓由内圈连亘于外圈,甚至延及外缘,故世人亦称此种铜镜为“过梁葡萄纹镜”。
(二)壁画
敦煌唐代洞窟里的壁画也往往以葡萄纹为边饰。目前,据考古调查,在莫高窟334窟有彩塑佛弟子满密缠绕的葡萄纹织锦袍服图案,是纺织品上的运用。
(三)纺织品
在新疆,葡萄是常规作物之一,故吐鲁番唐代墓葬里出土的锦,绢、罗等丝织品中,有不少就是以葡萄作图案的。如唐葡萄纹印花罗——1965年吐鲁番阿斯塔拉出土,唐葡萄叶纹印花绢——1972年又出土。
唐诗中“葡萄宫锦醉缠头”,“葡萄长带一边垂”,“带襭紫蒲萄”,“蒲桃锦是潇湘底”等,都是描述丝织品上的葡萄纹,说明唐代葡萄纹样是比较普遍的图案。
(四)花砖
海兽葡萄纹砖海兽葡萄纹砖,模制,遗存于唐两京(长安和东都洛阳)遗址中,主要运用宫廷建筑中铺地。砖面花纹为模制阳文,纹饰凸出砖面,构图多变,精细繁缛,颇具浮雕效果,显示着唐代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
(五)瓷器
葡萄松鼠纹在明清和民国瓷器中,较为常见题材纹样为松鼠葡萄纹。葡萄果实堆叠繁密,象征着五谷大获丰收和富贵。成串的葡萄还有"多"的含义,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为"多子""丰收""富贵"。
三、结语
我国葡萄酒的发源地来自西域,并不完全是舶来品。在盛唐时期,无论是葡萄栽培、鲜食葡萄采摘、葡萄酒酿制、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见葡萄的体现。只是在清代、近现代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一定的断层。本文以我国历史上栽培葡萄及酿酒为线索,追本溯源,以史为鉴,对比西欧,希望能对现在蓬勃发展的葡萄产业有一定的禅益。
摘要:随着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葡萄酒产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本文针对在以白酒为主导市场的我国,一般人都认为葡萄酒是外来品象征的现实,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探索我国葡萄酒文化的发展,梳理葡萄酒历史的沿革,为我国的葡萄酒历史正名;同时,也探究了葡萄纹样在历史中的运用,力求为葡萄酒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葡萄,葡萄酒,历史文化,纹样
参考文献
[1]张玉忠.葡萄及葡萄酒的东传[J].农业考古,1984(7).
[2]陈习刚.葡萄、葡萄酒的起源及传入新疆的时代与路线[J].古今农业,2009(1).
自从2009年香港超过纽约成为全球新的葡萄酒拍卖中心之后,亚洲收藏家的收藏热情不断高涨,香港以及亚洲的葡萄酒拍卖不断升温,价格也水涨船高。2011年全年亚洲共有32场葡萄酒拍卖(30场位于香港),虽然数量上低于美国(48场)和欧洲(63场),但是总成交额却高达2.2亿美元,远远超过美国的1.4亿美元和欧洲的8600万美元。亚洲葡萄酒拍卖市场2011年的总成交额相较于2010年更是增长了41.0%。
但在2011年秋季之后,火热的香港葡萄酒拍卖市场突然开始降温。各大葡萄酒拍卖行如佳士得、苏富比、Acker、Zachys等,拍卖的成交率和成交价格开始大幅下滑。伴随2012年全球经济不景气,葡萄酒拍卖业务从2009~2011年繁荣过后开始处于不断收缩阶段。伦敦国际葡萄酒交易所的Liv-Ex指数更是可以明显看到全球葡萄酒拍卖业务的降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葡萄酒拍卖市场依旧比2009年葡萄酒市场爆发之前繁荣,而且葡萄酒的价格更是远高于那时。
虽然2012年上半年的葡萄酒拍卖市场并不十分景气,但顶尖拍卖行依旧为广大的葡萄酒爱好者带来了一系列的高品质收藏。在经历了7月与8月的调整期之后,9月初,佳士得和Zachy’s香港呈现的两场拍卖均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绩,让人不禁猜测葡萄酒的拍卖市场是否会重新升温。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2012年上半年各大拍卖行的重要葡萄酒拍卖专场。
Acker Merrall & Condit
Acker香港在1月举行了2012年的首场拍卖,成交率90%,总成交额高达港币6687万港币。这场Acker在香港举办的第19场拍卖,遭遇了香港1月的寒流,拍品价格跌落明显,但是最终的成绩依旧还算理想。
3月的拍卖95%的拍品成交,总额达5806万港币,而这场拍卖Acker更是宣称打破了74项拍卖纪录。除罕有的波尔多和勃艮第之外,最大的亮点是直接来自酒庄酒窖的品质佳酿。意大利极具名望的酿造商Antinori为Acker,在这场拍卖封上了其代表作Solaia、Tignanello和Guado al Tasso,囊括了最佳的年份和各种规格。这一个结果也显示了目前亚洲葡萄酒藏家逐渐趋于成熟,在拍品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除了勃艮第之外,对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兴趣也在不断提升。
Acker香港的春季拍卖于5月收尾,这场拍卖成交率保持在95%,总成交额更是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7000万港币。其中,来自某法国贵族家庭的1905~1985年拉图超级组合,最终以1424万港币成交,为拍卖前估价的两倍。Acker上半年的成绩依旧高于其竞争对手,保持着葡萄酒拍卖的霸主地位。
佳士得
香港佳士得2月份推出的勃艮第已故酿酒师亨瑞贾耶Henri Jayer专场,在寒冷的季节引爆了买家的热情,成为2012年上半年整个香港葡萄酒拍卖市场的焦点。这批来自贾耶酒窖,由贾耶后人直接委托,102件拍品在拍卖之前预估价格就已经达到了2000万港币。在买家火热的竞争之下,最终总成交价高达6600万港币,足足翻了3倍还多,而前10位拍品均由亚洲私人藏家收入囊中。这充分显示了亚洲市场强大的购买力以及买家对于来源和品质极佳藏品的兴趣。
随后佳士得于4~6月陆续推出了“垂直组合精选”、“雅士窖藏II”和“呈现重要欧洲藏家窖存系列”。4月的“垂直组合精选”总成交额为3275万港币,仅67.6%的拍品成交率让佳士得遭遇了开春之后的滑铁卢。La Tache和de Vogue的Musigny垂直组合分别以121万港币成交,但是白马庄的垂直组合则惨遭流拍。随后5月的“雅士窖藏II”提交了100%成交的满意答卷,总成交额达2029万港币。上半年最后一场拍卖“呈现重要欧洲藏家窖存系列”的价格依旧走低,总额为1679万港币,但成交率也达到了理想的93%。
苏富比
苏富比2012年的第一场拍卖是在1月进行,982件拍品中包括了200多箱来自波尔多葡萄酒银行(Bordeaux Winebank)的佳酿。波尔多葡萄酒的行情跌声一片,即便是品相完好,从未易手的波尔多精品,买家的购买热情也并不是很高。最终这场预先估价5000万~7000万港币的拍品,以港币4405万港币草草收尾。
虽然市场价格依然低迷,但3月份苏富比为自己也扳回一局。“重要美国藏家珍稀佳酿(第九部份)”实现了100%成交,以2000万港币收场,可谓皆大欢喜(拍卖前不含佣金高估价1830万港币,苏富比香港佣金22.5%)。至此,这位美国藏家已经为苏富比提供了3.53亿港币的佳酿,成为苏富比历史上最大的私人葡萄酒委托。第二天的“珍稀佳酿”同样以100%成交,总额达4360万港币。这场众星璀璨的拍卖,不但继续提供了来自波尔多葡萄酒银行的品质佳酿,更囊括了直接来自波尔多金钟庄、香槟路易王妃和加州崇拜酒Colgin的一手葡萄酒。这一场拍卖再次印证了亚洲藏家对于酒庄直供(ex-cellar)拍品的推崇。
Zachys
Zachys的香港首场拍卖是在1月7日。“新春拍卖会”上来自帕克的好友,伟铎医生的677件私人窖藏毫无疑问是1100多件拍品中最值得注意的。这场拍卖同样汇集了很多来自大陆的竞拍者,竞价很快,也很激烈,但是成交价与2011年相比,有明显下降。最终这一场成交率96%,总成交额约3400万港币。
随后因为市场行情不佳,Zachys取消了预定于3月举行的拍卖。这一举动目前看来是相当理智的。
Zachys“五月香港拍卖会”规模也相当宏大,逾1200件拍品96%成交,总成交额逾5758万港币。这场拍卖中来自美国藏家Joseph Robert Jr.的藏品,其拍卖所得悉数捐赠给了儿童慈善基金。除此之外,一瓶罕见的6升装1990年罗曼尼康帝以115.9万港币成交,成为全场的亮点。
香港秋季葡萄酒拍卖
经过炎热而又寂静的夏日,香港各大葡萄酒拍卖行于9月陆续开始举槌,开启了2012年秋季拍卖市场的序幕。目前来看,葡萄酒拍卖的成交均超出预期,亚洲藏家的市场热情强势回归。
佳士得香港于9月8日举行两场名酿拍卖“珍罕窖藏精品”以及“传世欧洲珍藏”,共取得4232万港币的总成交额,成交率以项目计算达97%,以价值计算达98%。来自木桐、拉菲和拉图的三组1945~2008年超级组合分别以1089万港币、968万港币和871万港币成交,而柏翠和罗曼尼康帝也多数在高估价左右成交。另外,通过电话和网络参与竞投的买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11月秋季大拍上,佳士得还将会呈现3场名酒拍卖。
同期,Zachys香港举办的拍卖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打破了自其设立香港拍卖业务以来的纪录。为时两日的拍卖总共为买家提供了1188件拍品,成交率达97%,总成交额则高达5200万港币。与佳士得情况不同的是,买家主要为场内竞拍者。10月,Zachys还将有另外一场葡萄酒拍卖,包含916件拍品。
Acker的拍卖于9月21~22日举行,拍前估价达5000万港币。秉承以往的奢华,Acker这次推出了规模宏大的来自著名香槟收藏家Robert Rosania的窖藏精选,汇聚了众多香槟地区的顶尖品牌。除此之外,来自波尔多和勃艮第的精选佳酿依旧占据了重要份额,其中包括逾350瓶罗曼尼康帝酒园的葡萄酒。除此之外,Acker还分别将于11月和12月在香港推出另外两场葡萄酒拍卖。
香港苏富比葡萄酒拍卖则于10月5日~6日举行,3场拍卖共近1800件拍品,拍前估价达5200万港币。来自美国的重要私人收藏将再一次领衔苏富比葡萄酒拍卖,这将是这位藏家与苏富比的第十次合作。一系列成熟的香槟、波尔多和勃艮第佳酿是拍卖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他葡萄酒拍卖行如邦瀚斯(Bonhams)和光谱(Spectrum)也将于2012年秋在香港推出葡萄酒拍卖专场。
著名投行BARCLAYS于6月发布的财富报告Profit or Pleasure对艺术投资和收藏者的兴趣和市场趋势做了分析。在亚洲地区,葡萄酒依旧是收藏和投资的重要选择。虽然香港秋季拍卖开场的火爆场面,可能是由暑期拍卖真空造成的强劲需求所拉动,但葡萄酒收藏者对更多葡萄酒门类的广泛兴趣同样暗示着葡萄酒市场反弹的可能。目前波尔多几乎触底的价格极具诱惑力,不管是抄底还是个人享用,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时机。
张克坚
(中共蓬莱市委党校,山东蓬莱,265600)
摘 要:从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具备的资源优势两个方面分析蓬莱发展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有利条件,探讨了蓬莱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蓬莱;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有利条件;
近几年来,山东蓬莱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产区优势,确立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百年立市”的富民产业,并将其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打造“中国葡萄酒名城”品牌,成为国内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葡萄酒产区。2006年,蓬莱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从全省上百个产业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山东省首届“十大产业集群”称号。
1、蓬莱发展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有利条件 1、1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 1、1、1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葡萄酒行业一直都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酿酒行业调控力度,对酿酒行业实行“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粮食酒向果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葡萄酒兼具发酵酒和果酒两大特征,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为葡萄酒产业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4年以来,国家全面禁止半汁葡萄酒的生产销售,颁布实施了市场准入制度等政策,进一步规范了葡萄酒行业秩序,促进了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1、1、2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了1700美元,消费结构开始大幅度升级。而葡萄酒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等功效,作为健康饮品的价值被人们所认同,需求量开始迅速增长。从1997年到2005年,全国葡萄酒消费量从10多万吨增加到50万吨,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对比发达国家,中国葡萄酒总量不足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一家企业的年产量,特别是人均指标,差距更大。世界葡萄酒人均消费量为7.6升,欧洲主要葡萄酒生产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达到60升,而我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为0.5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15、欧洲平均水平的1/120,距离国家有关部门预计的人均消费1.5升的规划相去甚远,因此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1、1、3是蓬莱良好的政策环境机遇。近年来,蓬莱在深入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把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确立了酒业富民的发展战略,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005年,成立了葡萄与葡萄酒局,与法、意、澳等世界顶级产区联手打造“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发表了《蓬莱宣言》,举办葡萄酒周和葡萄酒产业高峰论坛,聘请国内外专家制定了《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发展规划》。并对葡萄基地建设给予扶持:一是资金扶持,每发展50亩优质酿酒葡萄,给予所在镇、街1万元补助,属于进口脱毒苗木的,再多加1万元。二
是项目扶持,对于开发的种植示范区项目,市里积极争取在中低产田、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政策。三是技术支持,市葡萄与葡萄酒、农业、质量技术监督、科技、广电、报社等单位共同组建服务教育体系,通过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设立专栏、聘请专家授课、深入田间指导等形式,积极推广葡萄种植的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民葡萄栽培观念转变和技术提高。1、2蓬莱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1、2、1具备优越的地理优势
从纬度上看: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尤其是顶级海岸葡萄生长的黄金纬度是北纬30-52度,南纬15-42度。而蓬莱正好位于北纬37度附近,与法国著名葡萄产区波尔多纬度相同,都处于黄金纬度。
从优质葡萄“3S法则”来看:世界公认优质海岸葡萄还必须具备的“3S法则”,即阳光(sun)、沙砾(sand)、海洋(sea),蓬莱都俱备。
阳光:蓬莱阳光非常充足,年日照时数达到了2825.1小时,葡萄生长季节日光能系数(IH)为7.66。而根据日光能系数理论,在生长季日光能系数大于4.5的情况下,可满足不同类型葡萄的光能需要,这说明蓬莱葡萄可以凝聚较高地糖度。
沙砾:蓬莱境内多丘陵、山地,质地较粗、砾石含量高,土质较轻、透气好,非常符合葡萄的扎根深的生长特点。
海洋:蓬莱濒临渤、黄二海,海岸线长60公里,是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在葡萄生长的季节,湿润的海风,赋予了海岸葡萄特有的品质。
这些条件,说明蓬莱完全符合优质海岸葡萄的“3S法则”,能够生产优质葡萄。1、2、2 具备适宜的气候优势
蓬莱属于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利于酿酒葡萄的种植。每年的平均降水量618.6mm,平均气温12.5℃,年有效积温 4488 ℃,全年无霜期216天,非常适宜葡萄生长。受海洋性气候影响,9月下旬和10月中旬雨量偏少,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度的积累。且蓬莱地势南高北低,有“胶东屋脊”-艾山、崮山,在葡萄成熟的关键季节,南部群山可将大部分水汽阻挡,形成适应葡萄生长的独特的“海洋性小气候”,有利于葡萄品质的提高。在这些条件下种植的葡萄糖度和酸度非常协调,酿出的葡萄酒酒香馥郁,口感清爽,尤其是高档干酒回味无穷。1、2、3具备便利的港口贸易优势
蓬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登州是中国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目前,蓬莱拥有栾家口和新港两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已开通至国内主要港口和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线,对外贸易极其便利,辐射能力强,具有其他产区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西部和内陆葡萄产区的一些企业因为这一原因,一直力求东西部合作。
2、推进蓬莱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思路 2、1建设标准化、高质量的葡萄种植基地
“三分酿造,七分原料”,这是葡萄酒业的一句行话,说明发展葡萄种植基地是葡萄酒工业的基础。目前中国与国外在葡萄酒质量上存在差距,一个重要因素是葡萄质量不合格,因此,企业必须建立标准化、高质量的葡萄种植基地。主要体现在 “引”、“种”、“管”三个环节上。
“引”就是“引进”,即与国际接轨,引进品种和栽培技术。引进品种,就是在苗木品
种的选择上要引进适合蓬莱当地的品种。蓬莱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期间,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糖份上的快,更宜于中、晚熟葡萄品种。因此苗木选择时便应寻找相适应的品种。引进栽培技术,就是采用国际普遍通用的砧木嫁接栽培,以提高葡萄的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
“种”就是“种植”,即要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根据国际标准,在种植过程中,一般每亩葡萄株数控制在600左右,改善葡萄光照和通风条件;而且要改变过去葡萄种植扇形架式,以及大肥大水的状况,采用国际上非常成功的“单干单臂”和“单干双臂”种植架式,有效控制葡萄产量,提高葡萄品质。
“管”,就是“管理”,就是要按照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管理。最好的方法就是采取建立无公害示范区、标准化示范区等模式,减少农药喷施,拉大葡萄差价,以此带动全市葡萄品质的提高。另外,还要控制好葡萄采摘时机,掌握好葡萄糖度,以保证葡萄品质。
所以说,要想生产出高档葡萄酒,必须严格筛选适合蓬莱种植的优良苗木品种,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种植与管理,从根本上保证葡萄酒的品质。2、2 强化原产地保护意识与政策
什么是原产地保护呢?它是指利用产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传统工艺在特定地域内进行生产,产品的质量、特色或者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其原产地域地理特征,经审核批准后,以原产地进行命名。如烟台苹果、龙口粉丝等,都是以原产地命名的。在外国的葡萄酒产区中,如法国的波尔多,美国的加州纳帕等都加入了国际葡萄酒原产地保护联盟。
现在我国获得这种原产地保护的产区并不多,而烟台是我国较早获得葡萄酒原产地保护的产区,蓬莱市作为烟台产区的一个重要产地,也获得了葡萄酒原产地域保护。它将葡萄酒与蓬莱自然地理与环境因素联系了起来,保护了蓬莱产区的葡萄酒的质量与风格,能凸显蓬莱葡萄酒的特色与个性;它还能使蓬莱产区强化品牌意识,牢固树立自己独特的葡萄酒品牌;而且现在国内葡萄酒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持有两张身份证:一个是行业法规,即与国际葡萄酒标准相接轨的国内法规。另一个就是原产地名。离开了原产地,由于材料、工艺、气候等因素的改变,产品将不具有原有独特的风味。世界上各主要葡萄酒生产国,都先后建立了各自的葡萄酒地理标志或原产地标志系统,它是一种体现高档葡萄酒的标志。所以说推进蓬莱原产地保护体系的完善也是踏进国际市场的金钥匙。2、3 加强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发展 蓬莱要打造一个“葡萄酒名城”,将葡萄酒产业打造成主导产业,蓬莱葡萄酒企业应当加强合作。
一是,加强产区内部交流与合作,统一对外。蓬莱的葡萄酒企业为数不少,如果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就很难形成强势影响力。这便需要葡萄与葡萄酒局以及葡萄酒协会等组织,积极发挥服务、协调的职能,规范竞争秩序,加强他们在品种选择、种植、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合作,集团作战,避免互相拆台,加强行业自律,合力打造和提升蓬莱产区的葡萄酒品牌。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二是,加强与产区外部的交流与合作。葡萄酒是一个开放度较高的产业,因此必须面向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与产区外同行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才能促进产业更大、更快发展。如烟台中粮与法国阿海威苗木公司合作成立了烟台中粮•阿海威苗
木研发有限公司,研究引进培育适合蓬莱的优质葡萄品种,提高蓬莱产区的竞争力。所以说蓬莱葡萄酒产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要加强与国内外强势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外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2、4 要强化创新意识,彰显自己的个性
纵观近年真正发展起来的品牌,都是因为“创新”而取得突破的。从众多企业的表现上来看,王朝当初的崛起和人头马的合作有直接的关系;张裕的发展与法国卡斯特集团的合作、酒庄建设密切相关;而长城品牌的大放异彩也与产区概念的引进等相关。因此,蓬莱的葡萄酒要想与众不同,便要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葡萄品种,要积极研究最适合自己的这个地区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的。葡萄酒的生产与营销,要有自己的准确定位。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便是葡萄酒的营销。现今,各个葡萄酒企业大打营销战,为了打赢这场仗,就要有自己独特之处。蓬莱葡萄酒现今的定位还是中低端产品,在价位上一般的消费者都可以接受。但是在包装上还没有独特的地方。现今,中国人口流动性渐渐增强,而蓬莱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有几十万人到这里旅游。为了适应这种流动性,蓬莱的葡萄酒完全可以在包装上首先适应他们的要求,像奶产品一样,利用复合纸材料制作配有蓬莱独特文化标志的外盒包装,这种软包装小容量的优势主要在于其便利性,不仅能满足爱美女性每天少量饮用的需要,还可满足农村市场对“低价”的需求,并可直接供应消费者,高效覆盖终端。而且还可以设计针对不同的性别消费人群、不同消费场合的主题包装、不同销售渠道的专供包装、不同消费喜好的时尚包装等等。这样不但彰显了自己的个性,还打响了蓬莱葡萄酒的品牌。
参考文献:
[1]蓬政发(2005)67号文件-蓬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的意见。
[2]《我国葡萄酒产业分析》,《糖酒快讯》,2006.3。[3]李勇锋,《从社会和文化角度看葡萄酒产业发展》,《中国酿酒工业》2005.8。第一作者简介:
张克坚:女,1978年12月生,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助理讲师,中共蓬莱市委党校。邮编:265600,联系电话:0535-5630363或*** Penglai development grape and grape wine industry advantage and development
mentality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国产葡萄酒的困局表面看是限制“三公消费”导致的高端产品滞销问题或产品性价比无法和国际接轨的问题,深层次原因在于体制问题和产业政策问题。
国产葡萄酒行业受进口葡萄酒以及限制“三公消费”等影响,进入了寒冬,自2013年以来国产葡萄酒的产量以及销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导致国产葡萄酒下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怎样从根本上改变国产葡萄酒的现状引人深思。
2013年,国产葡萄酒行业的产量和销售额均出现了整体负增长,一些国内的葡萄酒上市企业要么业绩下滑,要么利润缩水,要么领导层人事更替,困境前所未有。业内预计,2014年这一局面难以有根本性改变。
国产葡萄酒的困局表面看是限制“三公消费”导致的高端产品滞销问题或产品性价比无法和国际接轨的问题,深层次原因在于体制问题和产业政策问题。
地权是最大瓶颈
中国土地制度制约了酒庄酒的发展。因为农民只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而无所有权,同时投资酒庄的企业缺乏长期经营的意愿。而葡萄酒的生产,特别是酒庄酒的生产需要时间积累,进行长期投资。国外一些成功的酒庄,有的已经经营近百年甚至几百年,有恒产则有恒志。中国农民虽然拥有土地经营权,但是还不能作为股权投资到酒庄里,只有政府有这个权力。因此,地权问题是制约中国葡萄酒发展的最大瓶颈。
税收导致成本高企
在欧盟等葡萄酒发达国家,葡萄酒被视为农副产品,虽然酒庄集农业(种植)、工业(酿造、灌装)、商业(销售)功能于一身,却能够享受政府给予的农业税收的优惠政策。但是在中国,酒庄被认为是轻工业,其工业环节和商业环节的税收较高,农业的优惠税收政策不能覆盖葡萄酒生产的全过程,因此造成了成本过高,不能与进口酒相抗衡的结果。想想那些漂洋过海进口到中国的低于1欧元的西班牙酒、意大利酒吧,中国低端酒在现有税收政策下根本不具有成本优势。
逐利资本求短期回报
有的人投资葡萄酒行业的动机不纯,很多抱着短期回本甚至盈利的心态。而在中国葡萄酒酿造行业,老老实实做酒短期根本无法盈利。因此,更多的资本进入了葡萄酒国际贸易领域,这个领域投资回报率要高于在国内自建酒庄,回报
周期也短。有的资本进入葡萄酒酿造行业,=根本不是为酒而来,目的在地产。打个比方,要在北京郊区花几千万造一个庄园大宅,政府无法批准。但是,如果以建酒庄生产葡萄酒兼带开展酒庄游名义申请,客观上能造福一方农民,带动一方经济,政府则有可能批准。建酒庄附带有城堡甚至酒店,不就达成了建庄园大宅的目的吗?
宗教与葡萄酒渊源深厚
让中国认识葡萄酒,并成为上层社会的时尚
开创养生葡萄酒宗派 在京创办欧洲标准的葡萄酒坊
宗教与葡萄酒渊源深厚
葡萄酒与基督教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有人统计过,圣经中至少有521次提到葡萄园及葡萄酒。根据《新约圣经》的记载,耶稣在纪念逾越节的晚上和门徒共进最后晚餐。席间,他将葡萄酒和面包分给大家,说道:“拿去喝吧,这是我为众人所流的血,也是上帝和人立约的血。”基督宗教在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必然要用到葡萄酒,信徒们通过品尝葡萄酒来纪念与回味耶稣基督为人类流血担罪。中世纪之后的欧洲,上等的葡萄酒产自教堂的领土,修士是葡萄酒酿造大师,欧洲传统意义上最好的葡萄酒都在修道院的地下酒窖里。而天主教的修士,对葡萄酒的崇拜尤甚,中世纪欧洲天主教“西多会”修士为了得到酿造葡萄美酒的葡萄良种,宁愿趴在葡萄园里仔细品咂土壤的味道,他们沉迷于对葡萄品种的研究与改良,他们培育了欧洲最好的葡萄品种。在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上,“西多会”的修士也是欧洲传统酿酒灵性的源泉。
也许,这与天主教注重华贵精致的宗教仪式有关。无论什么样的环境,天主教的教士都保持极为尊贵华丽的教仪,这也许就是自利玛窦开始,持续跨越近三百年,天主教耶稣会始终与清代皇室和上层社会交往的原因之一。
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将欧洲葡萄酒带向世界各地,中国也不例外,修士们通过葡萄美酒,把自己的信仰之心表达出来。
让中国认识葡萄酒,并成为上层社会的时尚 西洋葡萄酒进入中国,是天主教传教士的功劳,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教士对发展葡萄酒做出了贡献。贡献之一是将西洋酒带进中国,成为上层社会消费的时尚;其二是洋御医罗怀中在西洋葡萄酒基础上,结合中医药创新出养生葡萄酒新品类;其三,清末,传教士在北京开办葡萄酒坊,开始在中国建厂,并严格按照西方葡萄酒的标准实施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生产。
至于天主教传教士具体什么时间,将第一瓶西洋葡萄酒带进中国的,似乎考据意义不大,但是,在康熙年间,西洋葡萄酒倒是在宫廷和达官贵人上层社会,弄出很大的动静来。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一月二十五日,在清廷一些大臣指责传教士的时候,康熙帝那天发下一道上谕,表扬了西洋人南怀仁、安文思、徐日升、利类思等的为清廷效力,上谕中说这些西洋传教士劝康熙进葡萄酒:“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补之物,高年饮此,如婴童服人乳之力。谆谆泣陈,求朕进此,必然有益。朕鉴其诚,即准所奏,每日进葡萄酒几次,甚觉有益,饮膳亦加,每日竟进数次。朕体已经大安,伊等爱君之心,不可不晓谕朕意。”这个上谕解脱了受非难的传教士们,但也是康熙皇帝切身体验到西洋葡萄酒的好处才下的,此前,一位叫罗德先的传教士已经建议康熙皇帝服用葡萄酒治好了他的心悸症。葡萄酒在康熙的心中确立了“滋补上品”的地位,由此,清朝历代帝王都把西洋葡萄酒专门储备在御药房做补品之用。康熙年间,如同来华传教士带给古老中国很多新奇的西洋技术一样,传教士带来的西洋葡萄美酒,大获盛誉,西洋葡萄酒与西洋传教士,成为清廷的座上嘉宾,都获得了至高的荣耀和完美的认可。
康熙痴迷葡萄酒,还曾颁发谕旨全国征酒,当时的传教士们和华东华南诸省官吏心领神会,闻风而动,唯恐贻误了这此取悦至高皇上的机会,以致康熙四十八年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仅江浙的传教士和官吏就向康熙皇帝进献了100多瓶,史载“雇包程骡子,星夜送来,不可误了时刻”,西洋葡萄酒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的新宠和绝对的奢侈品,以致于在晚清的御药房里还储备着康熙时候进来的葡萄酒。而那是广州的“十三行”,则承担了最重要的贸易进口的职责。
开创养生葡萄酒宗派
葡萄酒在皇家宫廷和上层社会的眼中是“滋补上品”,而不是一般的酒品。
雍正年代的洋御医罗怀中(Giuseppe Da Costa,意大利天主教修士,1679-1747),以其在华近20年的阅历和胆略,用西洋葡萄酒调配中草药,创造性的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植物配方养生葡萄酒。他在太医院御药房多年,接受了中医药文化,他融汇了天主教修士对葡萄酒的热爱与品鉴力,他以自己训练有素的医生和药剂师的科学实验能力,于雍正十一年(1733)向雍正皇帝进献了三款植物配方养生葡萄酒以及配方,分别是:“罗斯马丽诺葡萄药酒”、“肉桂葡萄药酒”和“桃仁葡萄药酒”。
罗怀中创制中药植物养生葡萄酒,被解读为“拯救传教活动和拯救雍正虚亏的身体”,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首先是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在雍正年间,受到前所未有的制约,罗怀中希望能博取皇上的好感,以获得更为宽松的传教空间;二是雍正帝当年痴迷炼丹以“养生续命”,罗怀中从“养生”入题,可谓对雍正帝的心理解读的很深;三是,罗怀中在中国行医已经近20年,长期的御药房行走,对中医药有了深切的认识,从内心认同了“上医治未病”和中药的养生功效;还有一种观点,作为受过西方严谨的训练的医生和药剂师,是很清楚雍正帝服食丹药的危害,具有“普世观念”的罗怀中也在为他的皇帝日趋孱弱的身体担忧,他很希望用自己的发明创造,来减轻丹药对雍正身体的危害。
总之,传教士罗怀中,创制了植物配方葡萄酒,开养生葡萄酒一脉之宗,打开了西洋葡萄酒在华发展的新大门,将葡萄酒的养生功效与中医药文化圆融在一起,成为极富中国文化基因和意蕴的葡萄酒新门类。
今天,深受财富新贵、精英们喜爱的“百利生”杞红葡萄酒,是百利生人与280年前罗怀中伟大灵魂精神对话的成果。它继承了罗怀中创制植物配方养生葡萄酒的历史荣耀,传承了“百草利生,大美圆融”的法脉意蕴,利用诸多现代生物科技技术,秉承“中西合璧、美善为尚”和“御酒品质,皇家尊享”的品质理念,走出融合中医药养生文化精粹的独特葡萄酒发展之路。
百利生养生干红葡萄酒,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是第一个保健养生功能型葡萄酒,也是高端精品养生葡萄酒的新奇葩。百利生,在罗怀中修士精神力量的感召下,通过卓越的创造力,实现了葡萄酒与中医药的完美融合,也是百利生人为社会“奉献健康,缔造精品”做出的一个贡献。
在京创办欧洲标准的葡萄酒坊
清朝末年,国力式微,传教活动反倒是风起云涌。在北京府城门外,有一片传教士墓地,因建在一名获罪滕姓太监的私产上,而被称作“滕公栅栏传教士墓地”,这里安葬着自明末利玛窦以来的数十位天主教教士,这些传教士学识渊博,都是受过近二十年教育培养的全才,通晓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农工织造,军工民建„„为传播先进科技、修历书、传算法、铸铁炮„„在很多领域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宫廷画师郎世宁与洋御医罗怀中也葬于此地,这里是天主教会非常重要的场所。1900年义和团运动捣毁了墓地,1901年《辛丑条约》后,清廷赔银一万两重修墓地,1903年清庭在墓地旁修建教堂,这座教堂就是“马尾沟教堂”(法国圣母天主教堂),清廷并立有“悔过碑”一块,云“朝廷为已亡诸教士雪辱涤耻„„”之语等等。今天,这片传教士墓地静静的隐身于北京市委党校校园一清幽处,很多欧洲国家的来华元首、政要、外交使节、外国留学生和学者教授常来此拜谒。
《辛丑条约》后的滕公栅栏传教士墓地由法国人管理,因为教堂举行宗教仪式需要使用葡萄酒,于是法国的修士,从法国引进了葡萄秧,在滕公栅栏墓地周边开辟了葡萄园,至今在附近的展览路西侧还留有“葡萄园”地名。西洋传教士的墓地滕公栅栏,成为北京葡萄酒的发源地。1910年(清宣统二年),法国修士沈蕴璞在“马尾沟教堂”建立了葡萄酒坊,延请法国技师,采用法国工艺,生产葡萄酒,这是当时北京的第一家葡萄酒厂。
天主教会创办葡萄酒坊的时间,比1892年南洋富商张弼士在适宜葡萄种植的烟台投资张裕葡萄酒公司,晚了18年,但是,他们共同的特征,都是生产纯正葡萄酒,严格按照西方葡萄酒标准发展葡萄酒业,应该说,这是在中国生产葡萄酒最早的两家。张裕葡萄酒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展上夺得四项奖章的时候,教会葡萄酒坊所产葡萄酒则名动京城,名贵价高,华贵霸气,深受京城的传教士欢迎,且已经能够供应全京城教堂弥撒、祭祀和教徒圣餐所用。
1946年,这家酒窖注册为“北京上义洋酒厂”,以黑山扈教堂的“楼头”作为商标。当时北京的六和饭店、各国使馆以及全国的天主教堂、天津、青岛、上海等各大商埠和饭店以及上等阶层人士都纷纷购买“楼头牌”葡萄酒。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葡萄酒厂仅存6家(张裕、北京上义洋酒厂、吉林通化、长白山、山东青岛和山西清徐),总产量仅为84.3吨,而北京上义洋酒厂产量为20吨,占四分之一之重。
关键词:葡萄酒,产业发展,SWOT
原标题:新形势下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6月30日
近两年来, 我国葡萄酒消费市场迅速发展, 高达25%以上的年均增长消费量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葡萄酒的投资价值也逐渐受到关注, 期酒投资已成为一种低风险高收益的新兴投资方式。在国内消费和投资双重因素的推动作用下, 我国葡萄酒市场出现供需不平衡, 国外葡萄酒品牌因此大量进入国内市场, 给国产葡萄酒造成了冲击。此外, 中央“三公消费”政策的出台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白酒行业受“塑化剂”、“禁酒令”等因素影响遭遇瓶颈, 对欧盟葡萄酒启动“双反”调查, 给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又带来了机遇。本文将运用管理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SWOT分析方法对新形势下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 积极应对国外葡萄酒的冲击并抓住当前机遇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政策建议。
一、优势分析
(一) 良好的经济与产业发展环境。
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制度环境是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近年来, 我国政府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万亿元, 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 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同时, 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消费水平随之改善, 消费结构加快升级, 消费者更加注重健康营养及自身品位的提升, 消费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商品消费, 更多的是对商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消费。而具有保健价值的葡萄酒及其附加文化价值则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好的选择。这些都给葡萄酒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
(二) 有利的生态条件。
葡萄酒的质量, 30%决定于工艺和设备, 70%则决定于原材料酿酒葡萄的质量。而酿酒葡萄的品质则受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只有选择适宜的葡萄品种, 配合相应的栽培技术和与之相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并在最合适的时间采摘才能酿造出优质的葡萄酒。其中, 生态条件对酿酒葡萄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地理位置来看, 葡萄种植的最佳地带是在北半球北纬30°~50°、南半球南纬30°~40°的范围内, 该地带有优质酿酒葡萄需要的昼夜温差、光照、降雨及湿度等。而我国南北纬度跨度较大, 有胶东产区、昌黎产区、北京及长沙产区、天津产区、东北产区、贺兰山产区、河西走廊产区、新疆产区及西南产区等九大葡萄产区, 这些葡萄产区多集中在北纬25°~45°的广阔地域里, 满足酿酒葡萄生长需要的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目前, 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经突破9.3万hm2, 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原料基础。
二、劣势分析
(一) 传统饮酒习惯的制约。
我国有着悠久的餐桌酒文化, 白酒作为我国的传统酒种一直是老百姓交际应酬的首选。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 葡萄酒逐渐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但仍然不是餐桌酒类的主角, 其消费对象以高收入人群为主, 主要消费动机以社交需求为主, 普通大众消费者还没有完全接受葡萄酒独特的口味, 因此白酒、啤酒依然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要酒种。另一方面, 葡萄酒消费被认为是时尚、高雅与品味的象征, 需要消费者具有一定的葡萄酒专业知识, 而我国不是葡萄酒生产传统国家, 大部分消费者缺乏相关品鉴及饮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也不利于葡萄酒的消费, 葡萄酒产业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 缺乏严格的质量等级制度。
质量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关注的首要因素, 明确的产品质量等级划分可以帮助消费者快速做出合意的选择。国际上, 葡萄酒生产大国一般有自己严格的葡萄酒质量等级制度, 如法国的原产地认定等级制度、美国的AVA体系和德国葡萄酒质量等级制度等。这些质量等级制度下的葡萄酒, 消费者可以从标签上很清楚地了解到该产品的产地、身份、品种、等级等相关信息。而我国现行的葡萄酒标准是2006年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发布并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国家标准 (GB15037-2006) , 该国家标准将葡萄酒分为优、优良、合格、不合格和劣质品5个等级, 给出了年份葡萄酒、品种葡萄酒和产地葡萄酒的定义, 但没有给出相应的检测或分析方法, 因此对于葡萄酒质量等级的确切划分, 我国并没有严格的法规规定。这就使得葡萄酒生产企业无法可依, 造成了葡萄酒质量的参差不齐, 市场上葡萄酒造假现象频发, 消费者也无从分辨葡萄酒的真假与质量等级, 盲目崇拜进口葡萄酒, 不利于国产葡萄酒的市场竞争。
(三) 品牌同质, 缺乏自主品牌。
品牌是产品的灵魂, 品牌不仅体现了产品的质量水平, 更反映了产品代表的文化价值甚至公司的企业文化, 而葡萄酒消费更多的是对葡萄酒品牌文化的消费。我国很多葡萄酒生产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酿酒葡萄品种、酿酒设备、酿酒辅料甚至酿造工艺都需要从国外引进, 从而使得生产出的葡萄酒品牌相对西化, 风格相似, 产品具有同质性。虽然一些葡萄酒生产企业认识到发展自主品牌的必要性, 但受葡萄酒专业人才少、基地建设不足等的限制, 目前国内获得成功的葡萄酒自主品牌仍然很少。
三、机会分析
(一) 消费者消费结构升级。
近年来, 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消费需求随之发生改变, 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 更多的是追求营养、健康、高雅、品味。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要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上升, 必然促进消费者对食品饮料消费的支出。而对于中等及以上收入水平的人来说, 将会更加注重食品饮料的品质、品牌及品牌背后的文化价值, 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这给具有保健作用并代表时尚、高雅与品味象征的葡萄酒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 白酒市场遭遇瓶颈。
2012年底, 白酒行业爆出的茅台、五粮液等白酒中塑化剂超标事件让消费者对白酒的质量产生怀疑, 白酒的消费因此受到影响。此外, “八项规定”及“禁酒令”等规定更是直接抑制了消费者对白酒的需求, 白酒市场遭遇发展瓶颈。而葡萄酒是低酒精度的饮料酒, 含有600种左右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如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最适于佐餐。同时, 市场上中低端葡萄酒性价比慢慢趋于合理化, 完全可以满足普通百姓的需求。
(三) 对欧盟葡萄酒启动“双反”调查契机。
欧盟一直是中国葡萄酒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 而中国也是欧盟葡萄酒最大的出口市场。据商务部数据显示, 2009年至2012年中国从欧盟进口葡萄酒数量年均增幅达59.83%, 2012年我国67.6%的进口葡萄酒是从欧盟进口, 其中法国是我国最大的葡萄酒进口国, 进口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2013年6月5日, 商务部宣布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 将在一段时间内限制欧盟对我国的葡萄酒出口, 对国产葡萄酒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市场份额有利。
四、威胁分析
(一) 国外品牌的冲击。
国内旺盛的葡萄酒消费需求使得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 据国际葡萄酒与烈酒研究机构 (TWSR) 预测, 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葡萄酒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国外葡萄酒依托其在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 每年以高达50%~60%的速度扩张, 2012年我国葡萄酒进口量高达4.3亿升, 同比增长8.9%。目前, 进口葡萄酒已占到中国市场30%左右的份额。这无疑降低了国产葡萄酒的市场份额, 而进口葡萄酒在质量、口感、技术等方面确实优于国产葡萄酒, 其品牌代表的文化价值也比国产葡萄酒更加丰富, 国产葡萄酒在竞争力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 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为反对浪费、提倡节俭, 中央提出了遏制公款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的倡议, 对餐饮消费产生了明显影响, 尤其是中高端餐饮消费出现了大幅下降, 白酒消费更是首当其冲。葡萄酒虽然不是消费者餐桌上酒类的主角, 但目前来说, 我国的葡萄酒消费还不是大众式消费, 消费也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一线城市, 消费对象主要是高收入人群, 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公消费”政策的影响。但随着葡萄酒经营和消费的理性, 这种负面影响将越来越弱。
五、政策建议
葡萄酒是一种文化, 在面临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新形势下, 国产葡萄酒更应该抓住本土优势, 与中国文化特征相结合, 不断创新, 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健全法律法规, 规范葡萄酒市场。我国虽然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 从不同方面对葡萄酒生产企业进行了规范, 但仍然缺乏对葡萄酒质量等级划分的规范, 不利于肃清混乱的葡萄酒市场, 提供让消费者放心的高质量产品, 法律法规亟待健全。
第二, 加强葡萄酒文化推广活动。通过举行葡萄酒品评培训、葡萄酒品鉴会或葡萄酒主题旅游等, 让普通消费者更多地认识、了解葡萄酒, 并且可以将我国品类繁多的菜式与葡萄酒进行搭配, 充分融入我国的文化元素, 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葡萄酒文化, 进而对葡萄酒的消费产生积极影响。
第三, 建立国产葡萄酒自主品牌。进口葡萄酒的品牌价值优势非常明显, 但其同时也不易于被我国的消费者接受, 国产葡萄酒企业应当适当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 积极培育差异化的酿酒葡萄品种, 并在酿酒设备与技术上不断革新, 最终形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式葡萄酒品牌, 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我国巨大的葡萄酒消费市场, 有效抵御国外葡萄酒品牌的冲击, 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四, 注重葡萄酒的品质, 加强产品可追溯。质量是消费者关注的首要问题, 葡萄酒营销与消费市场都日趋理性, 虽然市场上进口葡萄酒不断增加, 但国产葡萄酒仍是国内的主流品牌, 国产葡萄酒可通过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并且加强产品的可追溯体系, 让消费者购买到质量放心的葡萄酒, 只有这样国产葡萄酒才能真正抓住本土优势, 拓展市场。
第五, 加强葡萄酒的体验营销。葡萄酒消费是一种包含品酒及礼仪等内容丰富的消费, 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再适合葡萄酒的营销, 而体验营销通过让消费者亲身体验产品和服务, 从而使得顾客对产品有更好的认知, 促进产品的消费。葡萄酒的体验营销可以加强葡萄酒企业的品牌识别, 正确引导和扩大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文化的理解和鉴赏, 进而形成葡萄酒的忠诚客户。
参考文献
[1]王亚宾, 李甲贵, 杨和财.对中国葡萄酒风格的思考[J].中国酿造, 2012.3.
[2]郑春霞, 张希颖.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发展及本土企业的应对策略[J].对外贸易实务, 2011.6.
葡萄酒富含白藜芦醇等多酚类抗心血管疾病的保健物质,是一种绿色健康的酒类,适量饮用,对于预防心血管等疾病具有较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近些年来,我国葡萄酒市场发展迅速,葡萄酒的人均年消费量逐年提高,2006年葡萄酒人均年消费量达到0.5L,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接近1.0L,到2015年将达到1.2~1.5L,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葡萄酒的消费量快速增长,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成为同期食品饮料行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子行业。我国葡萄酒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葡萄酒年产量超过60万t(吨),葡萄酒行业年利润总额30亿元,已经成为食品行业的朝阳产业,前景十分诱人。
2我国葡萄酒业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目前,我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但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少,出口量少,国内的市场正在被其他国家的葡萄酒产品占领,且主要占领着我国高中档市场。要稳固国内市场,目前面临着3个重要的任务:一是提高葡萄酒的风味品质;二是提高葡萄酒的安全品质;三是克服冬季埋土防寒而建立大规模化生产基地短期劳动力需求量大和生产成本高的难题。目前,我国栽培的酿酒葡萄品种主要是国外品种,尤其是原产于法国的品种。这些品种在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和昼夜温差较大)条件下,采收时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正好适宜制作干型葡萄酒。但在我国除西北地区外,葡萄主产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葡萄生长与成熟前的一段时间里,加之昼夜温差小,大多数情况下成熟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不到21%~23%,通常需要加糖才能达到要求的酒精含量,缺少应有的香气,因此生产的葡萄酒品质差。欧亚种酿酒品种在世界上的主要葡萄酒产区均不需要埋土防冻就可以安全越冬,但在我国的葡萄酒主产区,包括华北的大部及西北地区不能安全露地越冬,必须在冬天埋土防寒才能栽培。而葡萄埋土出土机械化操作困难,葡萄埋土防寒栽培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导致了埋土和出土期间进行规模化生产时短期劳动力极度短缺,也导致生产原料中劳动力成本增加,降低我国葡萄酒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主要葡萄酒产区雨热同季,而主栽的欧亚种的酿酒品种的抗病能力鞍弱,因此,生产过程中的病害防治任务较重,使用的农药次数多、量大,产品的安全质虽较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时,面临“绿色壁垒”的挑战。冲破这个技术壁垒的最好方式是采用高抗病的品种,生产有机葡萄酒。
3发展有机葡萄种植是当前世界葡萄酒业重要的发展趋势
有机农业是指完全不使用合成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业产品,统称为有机食品(Organic food),其中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的果品,被称为有机果品。按照有机农产品加工要求将有机果品加工成的葡萄酒,即有机葡萄酒,是安全食品中的最高质量要求的产品。由于按有机农业生产的有机食品是最安全的食品,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售价很高,其价格通常是同类普通食品的3~4倍。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已有少量的有机葡萄酒生产。在美国,有机葡萄的种植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消费者对有机葡萄酒的兴趣也日益浓厚。美国有机行业协会估计,有机葡萄酒的销售正在以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05年,在加州大约有150个葡萄种植者和酒庄获得了加州有机种植者认证协会CCOF的认证,CCOF代表了加州有机农业的80%。许多德国和意大利的酒厂也拥有有机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如意大利皮埃蒙特地区的La Spinona和法国卢瓦尔谷地的Clos Roche Blanche、Domaine de la Sansonniere以及Paulat。智利著名的安杜拉瓜葡萄园已经在培育有机葡萄,并着手生产有机葡萄酒。近几年,为了适应世界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有机食品技术规范》,制定了《OFDC有机认证标准》,这些都为生产有机果品、发展有机葡萄酒业创造了条件。
4培育适合有机种植的高抗病抗逆葡萄品种是我国发展有机葡萄酒的必然举措
到目前为止,我国真正的有机葡萄酒的生产还很少,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缺少有机葡萄种植。我国目前酿酒葡萄原料生产的主要区域雨热同季,采用现行的欧亚酿酒品种进行栽培,其抗病性差,在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的情况下,病害发生特别严重。我国目前要突破病害防治这个关键限制因子的障碍。唯一的途径是在品种选育上获得重要的突破,采用高抗病害的新品种。目前,全国一些葡萄育种单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已经选育出了一些抗逆性和抗病性强、含糖量高的优良酿酒葡萄株系,将会为实现我国特色葡萄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不断提高国产葡萄酒品质的同时,可尽快消除同质化现象,表现我国葡萄酒典型、独特的风格,这对进一步完善葡萄酒产品结构,满足葡萄酒消费市场的个性需求意义重大。因此探索一条适合我国立地条件的品种及其栽培模式,可促进中国葡萄酒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酿酒葡萄主要在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栽培,现在栽培的品种均需要在冬天进行埋土才能实现经济栽培。由于埋土造成土壤表面在冬春季处于裸露的状态,成为华北和西北地区的扬尘天气的重要尘源。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监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沙尘天气中,本地的贡献率达到20%~30%,农田地表裸露是其中的最主要的沙尘来源。采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酿酒葡萄品种‘北红’与‘北玫’进行栽培,具有高抗寒、抗病性,在我国的华北地区、西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葡萄园冬季不需埋土,可节省大量劳动用工;同时还可以减少扬沙天气,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大量农药的开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机栽培生产有机葡萄酒,增加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可实现我国葡萄酒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发展有机葡萄酒对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