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管理办法(精选5篇)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
干人才计划”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计划为国家定向培养专项招生计划,2013年计划招收5名硕士研究生,内蒙古、贵州、新疆、广西、西藏各1名。
一、培养目标
培养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政策
招生工作按“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原则,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的特殊措施。推荐免试生可申请进入本招生计划。
三、招生生源
生源范围:内蒙古、贵州、新疆、广西、西藏。
四、报考条件
参加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全国统一招收硕士研究生考试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
[键入文字]
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
(二)毕业后保证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其中,在职考生回原单位,非在职考生(含应届本科毕业生)回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就业。
(三)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历(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3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一篇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硕士生)。
(四)年龄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生年龄不限。
(五)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和我所的体检要求。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键入文字]
五、报名与考试
考生应参加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报名和统一入学考试。
六、录取
(一)继续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保证质量、宁缺勿滥。
(二)不接受未报考本计划的调剂考生,本计划考生不得调剂到本计划以外录取。
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录取类别均为定向,且须签订定向协议书。在职考生与所在单位和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书;非在职考生(含应届本科毕业生)与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书。考生签订协议书后,发放录取通知书。毕业后回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
七、其他
所有被录取新生第一学年均须到教育部指定的基础强
化培训基地接受培训,重点补修外语、大学语文等基础知识,兼顾其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和宗教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入本所开始硕士课程学习。
硕士生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地区或单位连续服务至少
5年(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
[键入文字]
学校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本计划学习毕业的,必须回原单位继续工作至少8年)。
毕业生不按协议就业者,要支付培养成本和违约金。违约金的具体标准、支付方式等按协议书规定执行。
[键入文字]
一、贵州省“骨干人才”用留存在的问题
1、“骨干人才”计划本身存在的问题
1)“骨干人才”的定向生身份阻碍其就业
“骨干人才”分为在职与非在职两种。对于非在职的“骨干人才”来说,他们是定向生,可他们实质上又不是定向生。因为他们不像普通定向生一样已经定向到某个具体行业或单位,他们还得找工作。而各大公司、银行机构在招聘时却明确规定不招定向生,甚至一些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招考也规定不招收定向生。也就是说,非在职的“骨干人才”没有得到到定向生身份带来的就业岗位,却受到定向生身份带来的就业限制,从而阻碍了他们有效就业。
2)“骨干人才”报考的专业与现实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贵州省“骨干人才”的专业选择偏好文史类、管理类和法学类,占比达七成以上,而经济学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和医学农学类占比例偏少,而后者才是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贵州省急需专业。以贵阳市和遵义市为例,贵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专业是装备制造、烟草及特色食品、现代药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等重点产业和城市发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等。遵义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专业主要是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化、茶叶、酿酒、城镇规划与建设、金融、信息产业、管理科学、公路桥梁等。
由此可见,“骨干人才”所报考的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贵州省对高层次人次专业的需求,这种专业上的供需不匹配情形,必然出现人才结构性问题。
2、“骨干人才”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1)“骨干人才”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过于单一
对贵州省“骨干人才”期望就业单位性质的调查,发现了政府机关是“骨干人才”的首选,占到34.62%;其次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高校,所占比重分别为21.15%、21.15%、7.69%。这一调查结果与贵州省教育厅提供的非在职“骨干人才”就业去向的数据是基本吻合的:非在职的贵州省“骨干人才”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首选都是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再就是高校或国企,很少有人选择去其他企业类型,也鲜有人选择自主创业。
2)“骨干人才”期望的工作地点过于集中
在对贵州省“骨干人才”期望工作地点的调查中,贵阳市以76.92%的比重高居榜首,而选择贵阳市以外的市州的“骨干人才”很少,有的甚至没有人愿意选择。
3)“骨干人才”初次就业薪资待遇期望高
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骨干人才”期望的初次就业待遇都在4000以上。而实际上贵州省“骨干人才”初次就业的月工资水平绝大多数在3000元左右,很少超过4000元,去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2000-3000元,去国企的3000-4000元。
4)“骨干人才”对当前的就业服务不满意
按选项被选择次数比例从多到少的排列,对贵州省的就业服务满意度调查,不太满意、一般、很不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为35.85%、33.96%、18.87%、9.43%、1.89%。
3、“骨干人才”出现流失的趋势
贵州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部分“骨干人才”出现了毁约现象,大部分就业去向不明,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没有回贵州省工作。在对“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论坛”“民族骨干就业”板块的统计分析中也发现,“骨干人才”对毁约问题的关注度最高,
二、贵州省“骨干人才”有效用留的思路和对策
“骨干人才”是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渠道,有效解决“骨干人才”用留问题,对吸引他们回到贵州省就业,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和民族问题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1、完善贵州省“骨干人才”计划
“骨干人才”是参与“骨干人才”计划的一个特殊人群,因此,完善“骨干人才”计划是关键。
1)因地制宜制定贵州省“骨干人才”培养和使用规划
首先,征集人才信息,编制《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告知公众。
其次,建立“骨干人才”信息库,及时提供给贵州省有关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高校等高层次人才的用人大户。
最后,科学合理做好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分析和预测。
2)完善和落实“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细则
首先理顺省教育厅与培养高校的权责关系。明确各单位的权力和责,避免出现有的事没人管,有的事很多部门都在管而最后谁都不管。此外,加大执行的力度,使得“骨干人才”计划落实到位,以期达到该计划制定时设定的目标。
2、大力发展贵州特色产业及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1)大力发展贵州特色产业
人才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产业的高速发展与吸引和留住人才互为条件。因此,以贵州当地经济与产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才能实现人才的有效用留,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
2)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贵州省要想吸引和留住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就必须重视城市生活环境建设。首先,创造和保证和谐、绿色、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其次,应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降低出行费用;再次,完善医疗、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最后,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使得每一个居民都是良好城市生活环境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3、完善贵州省“骨干人才”的用留机制
调查中发现,“骨干人才”就业时最看重个人发展空间和薪酬福利待遇。而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和满意的薪资待遇的获得,需要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完备的人才制度等。
1)重视市场及政府的作用,促进“骨干人才”的优化配置
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是促进高层次人才市场优化配置的关键。首先应根据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快人才市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使人才使用规范化;其次,应实现个人自主择业、单位自主择人的双向选择模式,充分发乎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再次,应逐步实现现存的人才单位、部门所有向社会所有转变,逐步实现人才资源模式向市场人才模式转变。同时,政府应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到一些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地区和部门去。
2)完善人才竞争机制,使人才拥有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首先要建立人才选拔的标准,人才观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其次要建立与人才竞争制度相适应考试考核制度;再次要建立与人才竞争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打破“大锅饭”、有利于人才竞争的极好形式;最后要做好与人才竞争相适应的人才培训和人才流动工作。
3)完善激励机制以强化政策导向
(1)薪酬激励是主要的激励手段。在做好高层次人才的人力资源估价工作的基础上,从报酬方面体现高层次人才的价值,使其成为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最重要的保障。目前贵州省一些县市政府和企事业的做法值得借鉴,如毕节市在引入高层次人才时都给与一定数额的安家费,硕士3万元,博士15万元,同时给与一定的生活及住房补助。盘江煤电集团在引入硕士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时,也给高层次人才6万元的人才引进费。对紧缺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性地使用一些物质激励方法,包括岗位津贴、科研经费、住房补贴以及其配偶和子女的安置等。
(2)其他配套激励措施。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他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对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采取诸如成就激励、工作激励、环境激励等激励措施,创造有利于“骨干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调动“骨干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使人才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4)贯彻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并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高保障的生活、完善且贯彻执行到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人才争夺战中的有力武器。贵州省不仅要建立全省统一标准的养老、工伤、医疗、生育和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还要把社会保障制度贯彻落实到位,保障了高层次人才的利益。同时除了“五险一金”外,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给高层次人才增加一些额外的商业保险,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生活水平,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留用。
5)完善“骨干人才”监督和制约机制
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是“骨干人才”计划执行的主管单位,因此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应负起监督和制约“骨干人才”的责任。加强“骨干人才”的监督制约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细则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惩罚来实现。
4、贵州省“骨干人才”应提升自身职业发展的观念
1)要反思惯性思维和思想观念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和大型国企就业意味着高收益的保障,这是成本收益计算后的理性选择。但必须引导“骨干人才”反思自己所习惯的这些思维倾向和思想观念。“温州人身上那种不顾机会成本、极强风险偏好的争先创新的气魄,以及重行动,重商轻迁的思想观念”[1]就很值得贵州省的“骨干人才”们学习和借鉴。
2)“骨干人才”应将自身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同家乡的发展结合起来
(1)“骨干人才”应与贵州省的特色产业共同成长
“骨干人才”在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的时候,应多关注贵州经济的发展,将自身的发展与本省特色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骨干人才”自身的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为贵州特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2)“骨干人才”应将个体发展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在贵州省所有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中,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应受到“骨干人才”的更多关注。“骨干人才”可以运用天然的地缘、血缘及文化缘优势,考虑个人发展和职业的选择时,应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民族经济乃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3)“骨干人才”应适当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
从就业意向地、意向机关和意向待遇,“骨干人才”都必须进行调整。贵阳市各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高校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毕竟是有限的,而贵州省每年新毕业的、从省外引进的研究生都不断增加,竞争不断加大,“骨干人才”调整自己去市州单位合部门其实也不失为一条好出路。另外,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薪资待遇,也是成功就业的关键。
三、结论
贵州省经济发展在全国都属于靠后,“骨干人才”计划本身存在的缺陷,人才环境对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以及“骨干人才”自身有偏差的就业观念,导致贵州省“骨干人才”就业难、人才利用效率低及出现流失等问题。
要解决“骨干人才”用留方面的问题,可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完善“骨干人才”计划本身,因地制宜地制定“骨干人才”的培养和用留规划,梳理“骨干人才”计划中各方的权责关系,解决该计划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大力发展贵州特色产业,创造和谐、绿色、生态、健康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再次,完善“骨干人才”用留环境,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重视政府的调控作用,完善相应配套的人才竞争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社会保障机制及人才监督和制约机制。最后,贵州省的“骨干人才”应提升自身职业发展的观念,将自身的发展同家乡的特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自我价值实现与民族交际乃至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适当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缩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体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骨干人才”的用留效果。
摘要:为了缓解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情况,改善少数民族人才的层次结构,国家实行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骨干人才”计划)。贵州省自2006年参加该计划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简称“骨干人才”);但是,当这些高层次人才被培养出来后,却出现就业受阻、利用效率低乃至流失等问题。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有效解决“骨干人才”用留的设想和对策。
关键词:高层次骨干人才,骨干人才计划,人才用留,人才机制
参考文献
[1]吴江:《人才强国战略论》,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
[2]庄子健,潘晨光:《中国人才开发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伏绍宏:《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开发与积累的理论与实践》,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阎淑敏:《中国西部人力资本比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孙诚:《人力资源与西部开发——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李中斌:《区域人才资源开发研究》,华龄出版社,2005年版。
[7]严梦春:《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培训教学管理模式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8]方世巧:《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能力建设——“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启示”》,《学术探讨》,2008年第8期。
【关键词】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实践;科学发展观
【作者简介】 陈平,贵州省黎平县长春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6-0040-02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少干计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精神,加速西部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而制定的一项民族政策。这项民族政策的实践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一、从“发展是第一要义”看“少干计划”实践中的发展思想
“发展观既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一定的发展观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其中,西部与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理环境及历史上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所遗留的一些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尤其是在转型期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内民族问题被国际关注与干预,同时国际敏感热点民族问题也易引起国内反响及回应,在这阶段性新特征的形势下,“少干计划”的实践,既促进了民族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充分发挥了少数民族学子在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寄托着人类普世价值的理想。“少干计划”是全民族发展的“助推器”: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关注各民族发展从此走上了世界强国之路,就如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少干计划”,是发展民族凝聚力的人才培养举措,也是全民族实现科学发展的一条路径。深刻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时代诉求和实践价值。
二、从“以人为本”看“少干计划”实践中的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主体,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生活质量以及医疗卫生保障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体质,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劳动条件,使劳动从作为谋生的手段逐步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强调民族关系是我们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在“少干计划”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此基础上,政治平等是前提,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少数民族的文化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少干计划”是我国倾向西部人才培养的民族政策。它要求更相宜就业的环境,更高培养质量的条件,为西部均衡发展“回归”了优秀“筑梦”人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实反映了人类对民族发展和谐前景的希望和渴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民族间和谐与发展、互促与共进,不仅是13亿中国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是全世界的永恒主题。
三、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看“少干计划”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思想
1.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全面发展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因此,实现全面发展,要必须努力克服种种片面的观点,防止“东富西穷”的做法与“一俊遮百丑”的想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推动各民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少干计划”将推进民族政策与区域性协调发展、民族经济环境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创新解决影响经济增长的矛盾问题;加大研究力度,通过人才的作用促进地区产业整合和协调发展;加大服务力度,以“少干计划”为契机,加快研究和推动实施全民族服务一体化,从整体上提升人才服务经济社會联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的”。因此,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把全民族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统筹兼顾,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民族发展系统工程的子系统。从长远看,协调就是处理好“五个统筹”,实现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协调。
“少干计划”给如何发展民族经济带来了现代的多元化信息理念,也展示出了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新发展的轮廓。“少干计划”政策的出台,让受惠区域青年学子踊跃报考,年青一代团结向上、建设美好家园的追求也体现出来了。其实,“少干计划”也罢,免费师范生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所赐予的和谐的民族元素。
贫穷、落后、愚昧,让许多民族区域饱受其困。未来的民族区域,无一不追求文明、知识、理想、富裕等现代民族元素。“少干计划”政策备受关注,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无不有启发。加快民族区域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把民族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民族区域建设的理念上,就会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民族资源,让更多的落后地区更快地融入人才振兴民族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人才强国。
3.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对于发展要周密策划,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谋求当前利益的同时,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民族区域社会教育、人才相协调,形成并建立“循环人才”的发展战略,坚持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社会各民族全面和谐。
“少干计划”将为下一代民族区域发展体系提供样本和试验田。最大限度地自己培养与运用人才,就是为实现和谐民族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发展的和谐。
4.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人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发展,首要是经济的发展,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求得社会、民族稳定,并在稳定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少干计划”为民族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设输送了大量合格的建设者,大大强化了对资源要素的集约、集聚、流通和辐射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膨胀,民族区域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真人才短缺、假人才膨胀等问题。民族区域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不断扩大,环境污染及破坏、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少干计划”中的学子将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梳理矛盾,更新观念,把握规律,应对挑战,处理好“人类与自然、民族与未来发展、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物质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一系列辩证统一关系问题,是实现民族区域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少干计划”是科学发展观系统论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范例。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 学习出版社,2006.
[2] 高放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内生源省蒙古市代码自治及名称 区 23黑龙江省 45广西壮64宁夏回42湖43湖50重51四52贵53云62甘63青少北省 南省 族自庆市 川省 州省 南省 肃省 海省 族自数
治区 治区 民
族
考初试成生 绩总分≥240 ≥240 ≥330 ≥320 ≥310 ≥290 ≥240 ≥300 ≥280 ≥270 ≥240 ≥240 ≥2要求
(分)
汉
族
考
生 单科不低于45分,总分不低于315分 65疆吾自区
(一)政府主导,政策扶植
1、大力争取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采取由政府、学生、用人单位共同分担的机制。如与企业合作,企业投入设备,学校为其定向培训高级技能人才作为回报;另外,有条件的市县也可采取各技校合并重组,成立“技校集团”,实现设备、实习场地的共享与互补;此外,还可以吸引私人或外商投资,引进一些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合作办学的方式来解决培养大批高级技能人才所需解决的实习设备及实习场地的问题。
2、强化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的领导体系。由劳动保障部门、发改委、教育、科技、财政、人事等部门参与,并吸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职业学校代表参加组成校企合作领导管理体系。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和管理优势,把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利用,根据地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专业和目标,使校企合作有的放矢。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健全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树立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对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主管、优秀带徒师傅等相关人员给予物质奖励。设立人才培养创新奖、人力资源开发奖、社会贡献奖等合理的奖项。在企业评定等级、新产品开发,扩大再生产,推广应用先进科技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对开展校企合作成果突出的职业学校也要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支持其优先发展,促其做大做强。
(二)健全法规 健康运行 让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利,这些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制度激励和约束为前提。
1、明确学校、企业和政府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和法律责任。强化实施“用工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和减轻职教学生的就业压力。从政策引导和约束两个方面,利用行政手段,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企业职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促进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2、设立校企合作运行专项资金。应当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对校企合作的企业,经过对合作效果评估,达到标准的,政府在资金上给予政策倾斜或税收优惠;对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产品的收入,适当减免税费;对安排一定数量学生进行实习的企业,政府予以资金补贴,企业对带徒师傅也给予补贴;对于接收安置职业学校学生的企业,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补贴或奖励;企业支付实习学生的报酬以及相应的实习费用计入生产成本,予以税前扣除;鼓励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实习的支出,计入教育培训经费总额等。
3、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学校,鼓励企业为学校办学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实习师生劳动报酬等条件。鼓励学校投资企业,合理有效利用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势,节约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4、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技能人才优势互补、岗位流动的机制。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也可以将自己的技师派往学校提供教学服务。
(三)灵活机动 按需合作
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育教学目标,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脚踏实地,做到专业建设讲实际、课程设置为实用、教学活动为重实践、质量评估求实效和服务经济得实惠。目前,职业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寻求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是校企合作的主要途径。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定单式”培养培训、校企互动式、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建学校实训基地等。有必要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包括共同研究制定校内重大事项的机制、引入企业参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机制等。
(四)、增强实力突出特色
1、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技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本校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要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同时要开展专业调查,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保持技校教师应有的行业领先水平。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创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01-01
少数民族人员服务管理07-03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规定05-28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问题研究论文12-27
西北少数民族01-19
少数民族-教学教案06-24
认识少数民族教案06-29
少数民族的诗歌09-06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10-06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