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会遗传吗(精选15篇)
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因素不可否认。但是精神分裂症的确切遗传机制并不清楚。不同患者可能有不同的致病遗传原因,各种精神分裂症都可能有两个以上基因与疾病有关。在医学上,把两个以上基因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叫做多基因遗传。尽管人类基因图谱已经破译,但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基因还未完全确定。其实,基因并不能说明精神分裂症的全过程。
精神分裂症会遗传吗?精神分裂症会不会遗传?精神分裂症会遗传下一代吗?精神分裂症是怎么遗传的呢?
1、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系统的家谱调查(调查其父系、母系3代),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成员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
2、有的学者对65个家庭进行调查,父母双方均患精神分裂症者,其子女患病机率为35%一68%(患病机率指在人群中个体终生患病的可能性)。正常人群仅为0.86%一1%;
3、对精神分裂症孪生子(双胞胎)的调查发现,单卵双胎(1个卵子2个精于受精发育成的双胞胎)的同病率(一同患病)比双卵双胎(2个卵子和2个精子受精发育成的双胞胎)的同病率高4—6倍;
4、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自幼寄养在精神健康的父母家庭中,而将精神健康父母的子女也寄养在精神健康的父母家庭中,结果,精神分裂症父母的子女患精神分裂症和智力缺陷者占寄养子女总数的19.1%;精神健康父母的子女无一个患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会遗传吗?精神分裂症会不会遗传?精神分裂症会遗传下一代吗?精神分裂症是怎么遗传的呢?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此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精神分裂症不仅对于患者自身的身心健康又严重的危害,还有可能危及到身边亲人生命健康,甚至会危及社会的治安,所以精神分裂症治疗刻不容缓。那么,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儿童精神分裂症怎么办?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自我治疗方法有哪些?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自我治疗需要父母丰富精神分裂症医学知识。知识能够带来力量,多读关于疾病的书籍,了解疾病的常识,可以不断增加自己对于所患疾病的知识,知识可以增强患者对于战胜疾病的信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丰富自己疾病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临床精神分裂症医生,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可以知道患者发现自身问题,指导患者发现身边发生的事情,并教导患者学会治疗疾病的不同方法。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要想积极进行自我治疗,父母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多了解孩子的特征行为、爱好、优点、缺点、态度、倾向、担心等等。为了避免复发,患者应该按照医生的处方坚持服药(脑静宁),不自己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我的外婆因患乳腺癌去世了,姨妈及妈妈也患有乳腺癌,听说癌症是可遗传的,我是属于癌症素质人群,这种说法有依据吗?我应怎样预防这可怕的癌症呢?
北海 方媛
方媛同志:
癌症究竟会不会遗传?这是不少人常向医生提出的问题。目前癌症的发生仍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谜,大量医疗实践发现,遗传因素在癌症的发生过程中确实有一定的作用。同遗传有密切关系的癌症可分为两类:
1. 遗传性癌症即是完全由遗传基因决定的癌症。遗传性癌症不多,常见的肾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它们都属遗传性疾病,由异常的基因决定,80%~90%带有这些异常基因的人将患这类癌症。
2. “癌症素质”类这类癌症虽然没有发现遗传的物质基础,却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即有“癌症素质”。在家族中的多名成员具有“癌症素质”,有的家庭中多代或一代中多人患同样的癌症,如家族性结肠息肉、遗传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这些癌前病变本身具有遗传性,却不一定都能发展成为癌症,只是有发展为癌症的危险。例如家族性结肠息肉、若不给予治疗,容易发展成为结肠癌;遗传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患白血病、淋巴肉瘤等淋巴网状系统肿瘤。要指出的是,具有“癌症素质”的人并不一定就会患癌症,只是患癌症的机会比普通人大些而已。癌症的发生决定于内因和外因,癌症素质只是具备了某些内因,若再加上外界的致癌因素,癌症才会发生。例如肺癌除同个人的体质有关外,还同吸烟时间的长短、处所环境等其它因素有关。
癌症和遗传的确有一定关系,有癌症家族史的人,要认识到虽然自己可能因遗传而有“癌症素质”,却不一定都会患癌症,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另外要加倍注意防癌,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目前,对于“癌症素质”的人已有多种筛检的方法:
1. 结直肠癌家族人员,40岁以后每年应做肛诊,以便确定直肠肉内是否有肿块或异物等;50岁以后须每年做大便潜血检查,或每3~5年由医师决定是否要做钡透或大肠镜检。
2. 肝癌家族人员,要先检查是否为B型肝炎或C型肝炎携带者,假如是慢性肝炎患者或携带者,要定期到医院或肝炎中心做超声波或其它的检查。
3. 前列腺癌家族人员,在50岁以后每年应做血中前列腺特定抗体检查。
4. 子宫颈癌家族人员,30岁以后或已有性行为者每年要做子宫颈涂片检查。
智商相关性
妈妈-孩子0.464
妈妈-女儿0.486
妈妈-儿子0.443
爸爸-孩子0.423
爸爸-女儿0.438
爸爸-儿子0.411
研究人员统计了美国两千多个家庭的父母及孩子的智商数据,汇总发现,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智商确实比父亲和孩子的相关性略强。比如,母亲和儿子的智商相关程度为 0.443 (相关性越接近1,两者相关性越强),而父亲和儿子的则为0.411。但是这不足10%的差距实在显的微乎其微。这么看来,“儿子的智商由妈决定”的定论是完全靠不住脚的,妈妈爸爸和子女的智商都有着关系,但也都不起决定作用。这样我老公的心也就可以搁到肚子里去了。不过“智力基因在X染色体上”这个说法难道真的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么?
智力基因在X染色体上?
事实上,早在1972年,科学界就有人提出“智力基因在X染色体上”这样的说法。那时候,基因测序还没有实现,研究人员仅仅通过男女智商统计差异的得出的这种猜测。因为他们发现,尽管男女智商统计分布都是高斯分布,但是男人的智商分布的方差要大一些,也就是说IQ特别高的和特别低的男人占的比例要比女人多。不仅如此,某些智障类的遗传病好象对男人更情有独钟,种种迹象表明,智力的遗传和性染色体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猜测后来才慢慢的得到实验的证实。 >>[立即注册了解更多儿童智力发展因素]
本世纪初,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序列编码也得到了破解。科学家们发现,X染色体上的近千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里至少有40%都在大脑里表达,这个比例要高于常染色体,更远远超过Y染色体。也就是说,X染色体对大脑结构,认知能力,智力发育等等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于男孩来说,他们唯一的X染色体来源于母亲,也就说,理论上讲母亲对儿子智力方面的遗传作用也应该是巨大的,可为什么智商的统计显示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呢?这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X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如何决定大脑结构的?
这涉及两个概念——X染色体失活(X-inactivation)和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重组。
宝宝五官遗传会更像谁?
怎么猜测宝宝五官?
耳朵
大耳朵是显性遗传,只要父母有一方是大耳朵,宝宝也是大耳朵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牙齿
宝宝的小乳牙一般都长得很整齐,可是换牙后,恒牙不整齐的情况比较常见。牙齿排列不整齐在医学上称为牙齿错颌畸形,它和遗传的关系很密切。错颌畸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牙颌弓狭窄,使牙齿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造成牙齿被挤歪。牙颌弓狭窄属于退化性遗传,在遗传过程中占有优势,更容易遗传给下一代。
因此,父母有一方是牙颌弓狭窄造成的错颌畸形,那么宝宝获得这种遗传的可能性较大,导致牙齿排列不齐。牙齿是否整齐与后天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如果宝宝经常吃软烂的食物,不需要太多地咀嚼,就会造成颌骨发育不良,使牙齿排列不整齐。
人们熟悉的地包天,有一部分是具有遗传性的,父母一方是地包天,即反颌畸形,宝宝有1/3的可能性也是地包天。但是还有部分反颌畸形是后天因素引起的,比如有些宝宝有咬上唇的习惯,有些宝宝因为人工喂养姿势不正确,迫使其前伸下颌以便吸吮,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反颌畸形。
眼睛
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如果父母一方为单眼皮,另一方为双眼皮,他们的宝宝很可能是双眼皮;如果父母都是单眼皮,宝宝一般也是单眼皮。尽管很多宝宝出生时是单眼皮,但随着慢慢长大,双眼皮也会“长”出来。据统计,在婴幼儿中双眼皮的只有20%,中学生增加到40%,大学生增加到50%。
睫毛的长短:长睫毛是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是长睫毛,宝宝也是长睫毛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有些妈妈认为给宝宝剪掉睫毛尖能促进睫毛的生长,使其长得更长,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
鼻子
鼻子大、高及鼻孔宽是显性遗传,也就是说父母一方有这些特点,他们的宝宝也往往具有这些特点。但是宝宝的鼻子不是一出生就特点明显,很多宝宝开始都是塌鼻梁,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鼻梁可能越长越高。
酒窝
宝宝有一对小酒窝会非常惹人喜爱,酒窝是显性遗传的。如果父母双方都有酒窝,宝宝也有的可能性至少是75%;父母一方有酒窝,宝宝也有的可能性至少是50%;父母都没有酒窝,那么宝宝也没有。
皮肤颜色
宝宝皮肤比较白还是比较黑,与父母的皮肤颜色深浅有关,基本可以按取平均数的原则估计出宝宝的皮肤颜色。当然,肤色还与接受太阳光照射的时间长短有关。因为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后,能合成黑色素。皮肤较白的健康宝宝往往白里透红,小脸粉嫩;而贫血的宝宝肤色看起来更白。皮肤较黑的宝宝通过肤色不太容易观察是否有贫血,可以观察他的口唇、指甲颜色加以判断。
女孩像爸爸,男孩像妈妈?
谢中明-Jacky
冰心老人说:“微笑是加足了各种维生素的胡萝卜。”鲁迅先
生说:“含蓄的微笑,即使是再钢猛的铁血战士也会变得柔情似
水。”一位西哲也曾说过:“微笑能使战争变成橄榄鸽。”我说:
“迷人的微笑会使黑夜不再黑暗。”因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已使
世人为之倾倒而成为历史的经典。
微笑是自信的起点,也是实现人生目标的第一步,还是积累财富的原点,更是积累财富的原点。
早晨上班微笑,见到同事微笑,碰上领导微笑,接待客户微
笑;坐车见到熟人微笑,被陌生人不小心踩到脚、对方紧张尴尬
时对她(他)微笑,回家后见到父母兄弟姐妹妻儿、亲朋好友等,对他们微笑;电梯里拥挤嘈杂烦躁不安时对所有人微笑;双方因
争吵而面红耳赤时对她(他)微笑……
总之,微笑只要是真诚的就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就可以化
干戈为玉帛,可以点石成金,可以雨过天晴。
其实微笑很简单,只要脸部紧张的肌肉稍微舒展,一副大海
般的胸怀,你就可以征服整个世界……。
康博士:
去年以来,我的姑妈和祖父先后患胰头癌、直肠癌去世。听人说有些肿瘤会遗传,我不免心生忐忑,请问肿瘤真的会遗传吗?
贵州 龙冰清
龙冰清读者:
癌症到底会不会遗传?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上世纪以来,科学家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国外有位医生曾报告过一个著名癌家族,医生对这个家族在1985年、1925年、1936年、1955年和1971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调查,发现这个家族的650个血缘亲属中有95人得恶性肿瘤。发病年龄比一般人较早,多在40~50岁。调查者认为,这个家族癌患率如此高,与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符合,但也可能受到外来因素影响。
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某些良性肿瘤有遗传性。比如家族性多发性内分泌腺腺瘤就是其一,该病常为甲状腺、副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胰腺等同时发生几个脏器的肿瘤。这种病人大部分会癌变。还有些遗传性疾病容易转化成癌,如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症,着色性干皮病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在乳腺癌的母系亲属中患乳腺癌的也比较多;而胃癌患者的近系亲属中,胃癌的发病率比一般人高四倍。 在我国广东地区也发现过一位鼻咽癌患者家庭中两代共49人,其中10人患癌症,有9人患鼻咽癌,1人患乳腺癌。
许多资料表明,典型的遗传型和癌症高发家族仅占全部癌症的极少数,而绝大多数癌症是以“遗传易感性”的方式进行表达的。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中还发现,许多癌症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癌症家族史,尤其耐人寻味的是癌症高发区的居民在迁移到低发区后,他们的后裔仍保持原地区癌症的高发倾向。
目前虽然癌会不会遗传这一问题,尚未得出公认定论,就病因学研究结果看,有些癌瘤可能是在一定的遗传特征的基础上,再加外界致癌物作用所致。因此,对伴有明显癌症家族史(尤其是父母、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患癌)的人来说,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减少乃至摆脱环境致癌物的影响,积极参加定期防癌普查是免遭癌症威胁的有效办法。
康博士
孕妇能打预防针吗?
康博士:
最近我们单位统一组织职工到医院注射乙肝疫苗,但我怀孕已有三个月,请问孕妇能打预防针吗?
江西 朱依茜
朱依茜读者:
在长达10个月的妊娠中,孕妇不可避免地会碰到需要注射预防针的情况。在妊娠这个特殊的时段里,并不是所有预防针都可以用的。有些预防针对胎儿有害,甚至可致胎儿畸形。但若因此拒绝所有的预防接种也不对,有些预防针不仅对孕妇而言有预防疾病的作用,对胎儿也有保护作用。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这就要看疫苗的性质了。
目前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减毒活疫苗是指病原体经过各种处理后,发生变异,毒性减弱。将其接种到身体内,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病原体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引发机体免疫反应,起到获得长期或终生保护的作用。减毒活疫苗虽是减毒了,但毕竟是活的病原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在胎儿体内生长繁殖,而胎儿的免疫系统不完全相同于成人,因此,不能说对胎儿绝对安全。这类疫苗,孕妇以不用为好。风疹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均属此类疫苗,孕妇禁用。
死疫苗则是经过处理后的死病原菌,利用其抗原性,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产生保护性抗体。由于死疫苗在体内不能生长繁殖,注射一次引起机体免疫时间短,所以要反复注射几次才能得到长期保护。这类疫苗接种后不会影响胎儿,孕妇在需要时可放心接种。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均属此类疫苗。
康博士
为孩子割舌系带要谨慎
康博士:
我的孙子已有3岁,但他讲话发音口齿不清,比如把“裤子”说成“兔子”,“刀子”说成“高子”等等,老是纠正不过来,我们一家很着急。最近,一位老师说,这种情况上医院割舌系带准能好。现在不少地方为了让孩子学英语发音准确,也纷纷去医院给孩子割舌系带。割舌系带到底对发音有没有帮助?真能治好口齿不清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们。
浙江 邹 炯
邹炯读者:
所谓舌系带,就是人们俗称的舌筋。舌下的黏膜薄而平,反折时与舌下区的黏膜相延续,此时在舌背侧中间有一条筋膜连接舌与舌下黏膜,这条筋膜就是舌系带。舌系带过短,会影响发音。常表现为舌不能自由前伸,舌头伸出后不能碰到上唇、舌头在口内不能顶到上腭、舌头伸出后呈M型,或者舌头伸出后有小沟。但舌系带是不是过短,必须由正规口腔专科医师才能确诊。
小儿舌系带的发育大多数是正常的。有些孩子在婴儿期舌系带前部的附着呈紧张牵拉状态,这只是暂时性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乳牙的萌出,舌系带会逐渐松弛,舌的活动度也会变得更加灵活。
另外,语言环境的影响也会造成孩子发音不准确。例如孩子出生后一直听着方言长大,学起普通话来自然不佳。孩子周围的成人普通话说得不标准,也会影响孩子的发音。
舌系带切割手术本是针对那些舌头结构异常,以致发音困难者进行的矫正手术。对于那些出于望子成龙的目的,让孩子接受“舌系带切断手术”的做法,专家们并不认同,因为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讲,这种做法都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并不是做过手术发音就一定会准确,也有部分舌系带过短者虽经手术,口齿仍不清楚,这与术后的训练有很大关系。因为人类完成语言表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要靠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口腔、鼻腔等诸多器官共同完成。而口齿不清主要是舌卷音和舌腭音含糊,所以还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为孩子割舌系带要谨慎。
在孩子学话初期父母就应注意纠正孩子的发音。否则,时间一久,孩子已形成习惯,发音不准就难改了。
事实上,孩子学说话的过程是一个模仿的过程。除了唇音能完全模仿外,舌音需要家长耐心演示后孩子才能正确掌握。家长可买一张汉语拼音发音表,将发音时各器官处于什么位置,舌头该怎么放,仔细指给孩子看。让孩子有了感性认识,学起话来就容易多了,您可以试试。最后,希望您带孙子到医院口腔科接受医生的检查指导!
康博士
儿童患了肛瘘要手术治疗吗?
康博士:
同事的儿子才9个月,肛门经常红肿、化脓感染,被医院诊断为儿童肛瘘。他知道我是《健康必读》的忠实读者,让我代为请教您,儿童患了肛瘘怎么办?要手术治疗吗?
广西龙胜 潘琳琳
潘琳琳读者:
相对而言,儿童患肛瘘的情况较少,但出生后3个月的婴儿,以及未满1周岁的幼儿,也会出现肛门肿痛、化脓的情况。由于小儿肛瘘管道较为短浅,排脓后症状可很快减轻,部分患儿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因此,一般主张不行手术治疗。而低龄幼儿患该病的原因,以及自愈的原因,尚不明了。
您同事的儿子目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处理,每日清洁肛门并坐浴,适当使用抗生素及外用药膏,消炎消肿,控制和减少脓肿的发生,加速自愈。如果反复发作不能自愈,也要择期至能承受手术时,再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年龄以5~10岁为宜。
康博士
太阳穴下缘何不太平
康博士:
前不久,表弟与人发生口角,进而被对方用拳一击,打中右边太阳穴,当时即剧烈头疼,不一会缓解。后来回家有点头昏,也不敢跟爸妈说。到傍晚时分表弟突又头痛,继而呕吐、猝倒、昏迷。突然而来的险象,吓得全家人六神无主。赶快呼叫120送进了医院。经急诊手术确诊为右颞前硬脑膜外急性血肿,如非抢救及时,险些丢了性命。能否尽快告诉我,一拳为什么就能打成颅内出血呢? 山西 莫芹
莫芹读者:
在人的头部,颅骨像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大脑,然而天然屏障也有不足之处,颅骨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其厚薄不匀。颅骨的最厚处有10毫米,一般也在5毫米左右,但太阳穴部位的颅骨却只有1~2毫米,如此之薄的骨片是很难承受拳击的,即使拳击的力量不是很大,也会造成颅骨断裂。这就是“太阳穴下不太平”的解剖原因。
颅骨断裂并不一定会造成颅内出血,关键是在太阳穴部位的颅骨内有一条动脉血管,这条血管就是脑膜中动脉,它负责向脑膜供应血液。一旦覆盖在其上的颅骨断裂,大多会造成该血管的损伤,出血也就在所难免。如果血管破口小,出血慢,当时可能症状不重,随着出血的不断增加,会在颅内形成血肿,进而压迫脑组织,出现头痛、呕吐、昏迷等症状,严重者会造成伤员死亡。
因此奉劝人们,头脑是人的最重要的生命器官,千万别去伤害它。尤其是前颞的太阳穴部位,此地因颅骨菲薄,极易受力而粉碎,而骨板内壁还有一条颈外动脉分出的硬脑膜中动脉在骨槽中弯曲前行。一旦颞骨骨折,则城门失火,必殃及池鱼。这根血管的破裂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2016昆明南博会将于6月12日至17日在云南昆明举办,会期较往届增加一天。2016昆明南博会6月12日上午为开幕式,12日下午和13日专门安排了1天半的专业观众参展洽谈时间,6月14-17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第一、2016昆明南博会开幕日6月12日(星期日),在昆明主城(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呈贡)五区范围内的中央驻滇单位、省级和昆明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放假1天,6月9、10、11日端午节按国家法定节假日规定放假3天。
二、承担南博会暨昆交会有关工作任务、保障城市运行公共服务的有关部门、单位以及昆明市、区两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不放假,可在展会闭幕后适当时候安排补休。
三、放假期间,昆明市和省直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应急值守、安全生产、森林防火、安保维稳、市场供应、卫生防疫等工作,确保社会生产正常开展、群众生活不受影响。昆明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确保展会举办期间道路畅通、交通安全。
2016昆明南博会以“亲诚惠容、合作共赢”为主题,以“促进中国 -- 南亚全面合作与发展”为宗旨,展览总面积将达到17万平方米,展位数达到8000个。
此外,2016昆明南博会设置了国际产能合作馆、东盟馆、南亚馆、国际馆、日韩港澳馆、台湾馆等17个展馆,境外展位总量超过50%。预计将有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家企业参会参展。马尔代夫将担任第4届南博会主题国,越南将担任第24届昆交会主宾国。”
南博会会展场馆增加5个达18个 布展面积提升40%
“增量”和“提质”是本届南博会的两个关键词。刘琪琳介绍说,本届南博会着力扩大展会规模,将使用滇池会展中心的 18个场馆,比上届增加5个,布展面积提升了40%。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展会在展馆设置和展示活动安排上做了调整,将南亚馆增加到2个,并保留设置2个东盟馆,强化展会的区域特色;新设国际产能合作馆,适应中国与世界日益密切的产能合作;新设信息化及信息化产业馆,推动信息产业发展;新设旅游产业馆和高原特色农业馆等,以此突出云南产业特色和优势。
会期丰富的活动一直都是南博会的`亮点,也是展会实效的主要体现。“今年南博会首次推出了会期活动申办机制,在会期活动安排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刘琪琳说,在继续举办中国—南亚商务论坛、东盟华商会、GMS经济走廊活动周等已经形成良好品牌效应的机制性活动基础上,将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举办国际产能合作论坛、中国自贸区发展研讨会和跨境旅游论坛等活动。一系列活动围绕“一带一路”战略重点领域,更加突出国际产能合作、辐射中心和经济走廊建设,推动更多国际机构、企业和项目落地,扩大南博会的实效和国际国内影响力。
本届南博会在国际化和专业化上也将迈上新台阶。刘琪琳告诉记者:“今年海外展位总量预计将超过50%。”今年南博会将设置国际产能馆、东盟及南亚馆各2个、国际馆、日韩港澳馆、台湾馆等8个海外主题展馆,同时,其他展馆都不同比例地设置了涉外展位。为了做好海外招展工作,我省多位省领导带队赴境外开展南博会、昆交会推介和招展工作。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来自南亚、东南亚、东北亚、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50余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将参会参展。本届南博会还将下大力气邀请世界 500强企业、外国高官使节和各界知名人士,进一步增强南博会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大象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揭开燃烧的秘密第二课时蜡烛会熄灭吗。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能提出问题并围绕相关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本节课是第六单元《揭开燃烧的秘密》的第2课,因为燃烧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学生很熟悉,在上课时情绪会比较高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会对火的危害有一定了解,在本节课做实验时就会注意用火安全。此外,在上节课课后留下了“怎样中断燃烧?”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很强的求知欲,为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杯子里蜡烛燃烧的测量获取数据,并且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蜡烛燃烧的时间长短与所在空间的大小关系。学习初步的量化研究方法。
2、指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以及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取得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的热情。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蜡烛在容器中燃烧时间长短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规范地实验操作。教具准备: 蜡烛、杯子、火柴、秒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话题
1、小实验(邀请两位同学与老师配合)。实验过程:
(1)取两支高低一样的蜡烛,同时点燃。将两支大小一样的杯子(其中一个杯有底,另一个杯没有底)倒扣在蜡烛上,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
(2)由两位同学配合老师演示变魔术过程;
(3)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细节变化,并验证自己的猜想;(4)探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最终发现蜡烛的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
2、认识对比实验。
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到在一个实验中,有许多个相同点,只有一个不同条件,这就是对比实验的要求。(设计意图: 教师以变戏法的形式开头,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没有底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燃烧与空气可能有关,顺利引入了新课。)
二、猜想——实验,探究新知
(一)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有什么关系
(实验1)判断在有底的玻璃杯下垫一枚棋子,蜡烛燃烧的情况。
1、先做出猜想并记录在实验表格内;
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猜想。(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注意安全,杯子要轻拿轻放,小心烫伤。)实验1步骤:(1)点燃蜡烛;
(2)将有底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3)将玻璃杯一侧用棋子支起;
(4)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3、学生讨论、分析猜想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并得出结论。对比魔术中有底杯下蜡烛燃烧熄灭可能需要空气,为什么支起一枚棋子,空气进去,但是蜡烛仍然熄灭了?
(实验2)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个数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1、由学生大胆的做出猜想,是否杯子底下的缝隙越大,蜡烛燃烧的时间就越长呢?
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猜想。(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注意安全,杯子要轻拿轻放,小心烫伤。)实验2步骤:
(1)取三支同样长的蜡烛,有三名同学同时点燃;
(2)由3名同学在3枝蜡烛的旁边分别摆上1枚、2枚、3枚棋子;
(3)将3个玻璃杯同时倒扣在3支蜡烛上,用秒表开始计时;
(4)分别记录3个玻璃杯下蜡烛燃烧的时间,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3、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1)鼓励、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
(2)以小组形式汇报实验结果及发现;
(3)再次分析、总结、归纳出蜡烛燃烧的现象的确与空气有关。(杯子下面棋子垫得越多,缝隙就大,流入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就长。)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已经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经过见证杯口下面垫棋子多少不一样的确导致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不同,从初步感知蜡烛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到明白蜡烛燃烧的确与空气有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判断蜡烛燃烧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1、师生共同探讨、分析蜡烛的燃烧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例如蜡烛的长短,玻璃杯的大小、火焰的大小等等,既然大家已经学会设计对比实验了,那么你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各组的猜想自己亲自设计实验并动手实验。
2、请根据自己的猜想,用实验来验证。(学生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案,进行实验,用柱形图、实验记录表等形式做好记录。)每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进行操作,可供选择的实验如下:(1)判断蜡烛燃烧与蜡烛的长短有什么关系?(2)判断蜡烛燃烧与玻璃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3)判断蜡烛燃烧与火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 „„
3、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汇报。(师生共同参与分析实验汇报结果。)(1)蜡烛越长燃烧的时间越短,反之蜡烛越矮燃烧的时间越长。(2)玻璃杯越大里面的空气越多,蜡烛燃烧的时间越长;反之玻璃杯越小则燃烧之间就越短。
(3)火焰越大燃烧时间越短,反之火焰越小燃烧时间越长。
4、教师总结并归纳出结论。
从大家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蜡烛燃烧需要什么?(空气)如果离开空气,蜡烛还能燃烧吗?(不能)
(三)探讨蜡烛的燃烧和空气中的什么有关系。
1、将课本72页的阅读制作成课件播放。
2、从这个小资料中,我们知道其实是空气中的什么能够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
三、拓展思维,合作小结
1、请同学们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吧。(生发言师总结)
2、燃烧需要氧气,除此外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留做课后思考,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 结尾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并不神密,愿意亲近科学。)
课后反思:
《蜡烛会熄灭吗》这节课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非常有益。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的燃烧和空气有关。
本课主要有两个探究活动和一个设计的试验:探究活动一:用一个玻璃杯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杯口下面垫一个棋子,推测蜡烛熄灭的原因。学生初步想法蜡烛熄灭是因为杯中的空气太少。探究活动二:三支长度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杯中的燃烧情况。让学生在前一个结论的基础上推测会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自己去验证结果。实验后学生发现结果和自己的推测不同。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观测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从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认识。设计试验是改变条件,设计成不同的对比试验,让学生通过设计与试验进一步理解对比试验,也进一步证明燃烧与空气的多少有关,这个活动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20分钟,打车到校。雨荷已等候在我工作室门口,神色忧郁、焦灼不安。“不好意思,影响老师休息了。但我真的不知该怎么办了。心里特烦,也越来越害怕,老师,您说抑郁症会遗传吗?”雨荷的声音有些颤抖。眼神中透着迷惑。
“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吗?”我关切地询问着雨荷。
“进入高三,我发现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心情变得越来越糟,家也越来越不想回了。面对着一大堆的作业题,觉得自己像个白痴,突然间什么都不会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此下去,我拿什么迎接高考?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雨荷的情绪在释放着,泪水已流了满腮……轻轻握着雨荷的手,她的手心里已全是汗。这个时刻,任何言语都显多余,我所能做的也最应该做的便是静静地陪伴在一旁,耐心等待雨荷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爸爸离开快十年了。当时并不知道爸爸为什么会离开,也根本不知道爸爸是怎样离开的。只知道没有了爸爸的自己,跟同学说起话来时会矮人一截,心里感觉酸酸的。妈妈是个要强的女人,工作虽辛苦,但从不抱怨,反而常常鼓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好大学。妈妈常说,有妈的地方就是家。”
“真是难为你们母女俩了,妈妈挺了不起的。”我回应着雨荷的话。
雨荷点头。“很长时间,我和妈妈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然而,自从半年前继父走进我们家门那一刻开始,我发现一切都变了,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真的没爸了,也不再是妈妈的全部,反而成了一个多余的人!”雨荷的声音哽咽着,脸部肌肉在抽动着……
“每次听到或是看到妈妈和继父说笑时,我的心都特纠结、难过,妈妈还爱我吗?为什么不能顾及我的感受?爸爸是不在了,但爸爸在女儿心中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我知道继父是个好人,对我妈很好,对我也挺关照。但我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一个‘陌生男人’的闯入!”雨荷在诉说着……
“继父的进门给你们母女平静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看来你还一直未能接受和适应。你有就此事与妈妈或继父交流过吗?妈妈是否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我希望能听到雨荷对问题的理性回应。
“妈妈不容易,她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我无权阻止。我并不想破坏妈妈的幸福,所以每次放学回家后,我都会匆匆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学习是借口,实际上我根本不在状态。这种痛无人能理解,也根本无法与人说。几个月了。我一直在独自忍受着。期盼着高考早日结束,然后离开这个已不再属于我的家。然而。事情并不能如我期望的那样进行。越是着急。自己的成绩越是糟糕。成绩在滑落,火气却大长,自己也越发不可理喻。有时控制不住火气,我便开始在教室里掰笔,一根根铅笔、水笔、油笔,用过的、未用过的,自己的甚至同学的,都碎在了我的手中,害得同学们心惊胆战的。这根本不是本来的我,也不是正常状态下的我,但我为什么会发展到这种不可救药的地步?感觉自己快疯了,我好担心自己会走上父亲一样的轻生之路。老师您能帮帮我妈?我该如何面对这一切?我该怎样调整自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交流中雨荷逐渐意识到,父亲自杀、母亲再婚、高三学业压力大、学业成绩滑落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缺失等多重因素,是导致自身内心压力过大、情绪失控甚至产生轻生念头的重要因素。唯有真正开放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积极寻求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帮助,对这些影响自己情绪及发展的重要生活事件进行重新解读,才能早日走出情绪阴霾,以更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的挑战!
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妈妈的支持与配合下,雨荷对父亲抑郁轻生有了系统而有效的专业化认识,对妈妈再婚一事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支持。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对雨荷学习方面的指导,也为雨荷顺利度过学业困难期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和信心!
2、胃溃疡患者不宜喝牛奶:牛奶虽可缓解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但因其能刺激胃肠粘膜分泌大量胃酸,会使病情加重。
3、缺铁性贫血患者不宜喝牛奶:食物中的铁需在消化道中转化成亚铁才能被吸收利用,
若喝牛奶,体内的亚铁就与牛奶的钙盐、磷盐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影响铁的吸收利用,不利于贫血患者恢复健康。喝牛奶会上火吗
妇女身上所出现的绝经,说明以往周期性的排卵功能已告结束,卵巢内的雌激素以及孕酮的分泌都会出现下降。研究表明,绝经期间,女性的体重常常会出现明显的增长。为了确定女性身上的这些激素下降到何种程度会对体重产生影响,以及如何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研究人员对47个成年雌性猴子进行了研究。在这些参加实验的猴子中,有19个猴子的卵巢已被手术摘除。结果这些猴子出现了类似绝经时出现的现象,即雌激素以及孕酮的分泌明显下降。
研究结果显示,激素的下降使得这些卵巢已被摘除的猴子的胃口大增,食物的摄入量较以前增长了67%,同时体重在数周内也一下增加了5%,并随着时间的延续继续上升。此外,研究人员还注意到,脂肪细胞所产生的另外一种能够刺激胃口的激素也有增长。研究人员表示,这说明猴子的卵巢被摘除与其代谢过程发现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
闭经是妇科疾病常见症状,月经停止至少6个月便可诊断为闭经,而闭经可导致人体发胖的。这是因为闭经是内分泌功能异常引起,从而导致卵巢得不到分解,因此卵巢成熟会产生激素,进而致使人体发胖。
我老伴患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经用干扰素治疗,现病情已基本稳定。最近,我儿子在验血时也发现其血小板的数量高于正常值。请问,血小板增多症会遗传吗?这种病能治好吗?
吉林 牛志安
牛志安读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低度恶性且难以治愈的疾病。随着病程的延长,多数该病患者使用干扰素的剂量会逐渐减少,病情稳定者可每7~10天注射1次该药。当然,有少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病情最后会发展为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骨髓衰竭。因此,尽管你老伴的病情已基本稳定,但仍需坚持治疗,并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不是遗传性疾病,所以它不会遗传。从你信中谈到的情况看,虽然你儿子血小板的数量也高于正常值,但他患的应该不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而是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因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而且其血小板的数量会明显地增多,大多都在1000×109/升以上,至少也应高于600×109/升。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增多的幅度不大,而且呈一过性增多。一旦消除病因,患者血小板的数量便可恢复正常。这一点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截然不同。
可导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常见原因包括:①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炎症性肠病、结核病、结节病、骨髓炎等炎症性疾病。②患有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血液病。③患有淋巴瘤等恶性肿瘤。④实施了脾切除术。⑤长期应用长春新碱、肾上腺素等药物。另外,有些人在运动后等生理状态下也会出现血小板增多的情况。因此,对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努力寻找病因,然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该病患者一般不需要注射干扰素和服用羟基脲,其预后与病因密切相关。
“第一、面霸满街都是,面试指导书籍更不用说,无论是学生也好,还是那些职场人士也罢,都会在网络上或者书店里,去找面试的书籍来看,所以,回答这两个问题,倒背如流!你听到的回答,就是毫无意义的。为什么?如果你去求证,得到的结果无非就是揭穿别人,伤人害己。你说这是何必呢?第二、这样的提问,根据刚才我之前跟你说过的个性化我们知道,这两道面试题你就根本区别不出来什么是高绩效和低绩效,什么是符合我们公司价值观的。所以,问这两道题简直是浪费时间。”前辈的解释让我有一种被当头一棒的感觉,只不过被打得更加困惑了。前辈说的是真的是那样的吗?如果真如他所说,问应聘者这两道题是浪费时间,那么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HR 在用?不是说存在即合理吗?为什么那么多HR都在用的东西在前辈看来却是浪费时间?......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真想将这些疑惑告诉前辈,但我也知道,依我对前辈的了解,他是不会马上给我答案的,更多的时候他会让我自己去探索,实在不明白,他才会告诉我他的想法。想到这里里,真的要感谢这位前辈。
回到家里,我又认真的将前辈的话回想了几遍,最终明白了他是对的。想想自己面试的经历就知道这两道面试题真的是在浪费双方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应聘者在回答面试官提出的问题时都会有一种社会称评心理,即应聘者的答案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会受到面试官的影响。也就是说面试官想要什么答案,应聘者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出什么答案。如此一来,面试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其实,很多面试官问这两道题的初衷不外乎想考察应聘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是否客观、正确,但事实证明,这两道面试题看起来并不那么有效。那么什么样的面试题才是有效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明白面试的目的是什么?公司面试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符合公司价值观、能创造高绩效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面试题目必须做到个性化、差异化,避免计那些废话问题,没有意义的问题。实际上,有三种问题不能设计出来成为面试问题的:
第一种:不提与诱导性行为相关的问题。这句话是我的那位前辈说的,当我听到这句话时,眼睛都绿了。什么?不提与诱导性行为相关的问题,不是说过去的行为可以预测人的未来行为吗?但是,这位前辈也说了只有求职者的回复能看出其优缺点和态度时,提问才有效。但正因如此,每个行为面试题都暗示,求职者必须表现好的一面,隐藏坏的一面。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在设计行为面试题的时候,经常会不自觉地去诱导、引导应聘者回答出来我们期望的答案!这种现象在没有经验的面试官身上更明显。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请你告诉我,最近一次你面临困难的时候,必须调整自己来适应的案例,你是怎么做的?”当那些有丰富面试经验的应聘者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就会给出我们潜意识里想要的那个答案,但这个答案有时候并不是我们需要的。
第二种:不提假设性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假设性的问题一般都是“如果……你怎么办(做)?”这类的问题,关键就是因为是假设的,不是真的,那么,你就得到答案也是虚拟的,但实际上应聘者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我们也很难知道。
第三种:不要设计没有差异化得问题。要知道,公司选人不是学校考试,大家的题型都是一样的,我们也不需要满分,我们需要的是那些符合公司价值观又能创造高绩效的人。因此,我们的面试题必须做到根据不同的应聘者以不同的提问方式来面试。
我们知道了哪些问题不能作为面试题目,那么我们又该设计怎样的面试题目才有效呢?记得以为前辈曾经说过:公司所做的一切包括面试题目都应做到个性化。因此,面试题目的设计也可以做到个性化。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某一种岗位产生高绩效的情形有哪些、需要怎么样的技能,比如我们要面试一位车间主任,我们就必须知道做车间主任的高绩效是哪些情形、什么态度?这样我们就能找到车间主任的几个差异化的情形,从而在采取行为面试法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提问。在这里要提示一下:我们所设计的面试题目必须确保应聘者听了之后认为没有固定答案,正如没有结局的结局是最好的结局。
其次,设计完面试题目之后必须进行一定样本的试测以确保面试题目的效度。选择样本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符合公司价值观又能创造高绩效的员工,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让你自己更加地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完善,变得有信心;二是通过他们的回答,你就会找到正能量和负能量的回答之间的区别,那么,就方便你判断了。就容易得出评价标准。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提问题的时候,在语言设计上,别说什么“麻烦你告诉我……”之类的话,而是“能不能告诉我……”之类的用词。这样用模糊的语言提问可以降低应聘者的戒备心理,最终提升面试题目的信度与效度
培根怎么做好吃:
一、培根蔬菜卷
1、将胡萝卜、胡萝卜洗净分别切粗条,芦笋洗净在沸水中焯一下取出,切小段。
2、取一片培根肉,铺平,放上胡萝卜条、香菇条、芦笋段,卷起,用牙签固定。
3、依次做好所有的培根蔬菜卷,放入预热200度的烤箱,烤15分钟即可,最好勤观察,看肉的颜色差不多了就可以了。
4、别忘了吃的时候再撒上些椒盐。
二、培根高丽菜
1、培根切片,高丽菜切片后洗净。
2、起一油锅,培根下去快炒。
3、培根香味出来后加入高丽菜快炒,加点水闷一下。
4、调味就可以上桌印
小鼠的恐惧来自哪里?
迪亚斯是美国埃默里大学克里·莱斯勒实验室的博士后,他的研究团队在2014年1月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展示了小鼠产生恐惧的过程和机理。
迪亚斯让雄性小鼠嗅闻一种镇静剂——苯乙酮,这种药物闻起来有一种甜甜的杏仁味。在小鼠嗅闻苯乙酮的同时,对这些小鼠的脚部给予一个较轻的电击刺激,让小鼠感到痛苦。迪亚斯每天让这些小鼠在闻到苯乙酮的时候痛苦5次,连续3天,之后小鼠对杏仁味就非常害怕了,即便没有电击,它们一闻到杏仁味时会吓得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10天之后,迪亚斯让这些雄性小鼠与正常的雌性小鼠交配。交配后产生的小鼠后代(F1)尽管没有嗅闻过杏仁味,但其中的一些小鼠在成年后也对杏仁味极其敏感。它们闻到杏仁味时如果突然出现一点噪声,这些小鼠就会被吓住。不仅如此,这些小鼠再繁殖的后代(F2,即第一代实验鼠的孙辈)在有杏仁味的环境中也会显得神经质。
第三代小鼠除了对杏仁味恐惧外,还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鼻腔里的M71神经纤维球明显要比其他小鼠大一些,这些M71神经纤维球是鼻腔内专门感受杏仁味,并且将信号传递给大脑嗅球神经元的结构。这种生理结构或许能解释即便小鼠的子辈、孙辈没有经历过嗅闻杏仁味时遭受电击的痛苦,也能在闻到杏仁味时感到恐惧。
迪亚斯与其他一些获得过类似研究结果的研究人员都认为,这种环境因素的遗传现象属于表观遗传学的范畴。表观遗传是指基因的核苷酸(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但出现DNA修饰(如甲基化)而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生物性状的遗传,并可能持续几代遗传下去。表观遗传包括DNA的甲基化、基因组印记、组蛋白修饰、母体效应、基因沉默和核糖核酸(RNA)编辑等。
通过这个研究,刚刚在两年前做了父亲的迪亚斯也在思考,除了恐惧,他和他的儿子会从他的父亲和祖父那里通过不同于传统遗传方式的表观遗传获得哪些他们所没有经历和知道的东西和经验,这些东西和经验会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
来自后天环境的更多遗传影响
早在迪亚斯之前,已经有很多研究人员发现动物从后天环境中获得的其他生物性状和功能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在2005年6月3日的美国《科学》杂志上,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生殖生物学家斯金纳的研究团队公布了一些重大发现,某些化学物质的损害效应可以在哺乳动物中持续多代表现出来,能够传到三代甚至四代以后。这些物质包括滴滴涕、除虫菊酯、航空燃油、塑料添加剂(包括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等,它们都能在大鼠体内引发跨代不良效应,例如肥胖和卵巢疾病等。原因在于,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在大鼠的精子DNA上打上不同的甲基化标记。
斯金纳研究团队的这些研究发现多少有些意外的因素。故事要追溯到2000年,当时斯金纳的实验室招聘了一位名叫安德烈·卡普的女博士后。卡普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主持了杀虫剂甲氧滴滴涕影响生殖细胞发育的试验。甲氧滴滴涕是一种内分泌阻滞剂,具有类似性激素的作用。
卡普的研究目的是,观察大鼠暴露于甲氧滴滴涕后,其后代的生殖器官,如卵巢或睾丸形成是否会受到干扰。然而,在对怀孕大鼠注射甲氧滴滴涕后,卡普没有看到她想要看到的结果,却获得了另外的结果。注射甲氧滴滴涕的怀孕大鼠产下小鼠后,这些小鼠中的雄鼠在成年后精子数量减少、精子活力降低。此后,卡普又让这些雄鼠与同样注射过甲氧滴滴涕的孕鼠所生后代的雌鼠交配,结果孙辈(F2)雄鼠也同样出现精子缺陷。
对于这个结果,斯金纳在最初持怀疑态度,他知道按照经典的遗传理论,如果没有出现基因突变,是不会有后代的遗传改变的,而且甲氧滴滴涕不会诱发基因突变,因此注射过甲氧滴滴涕的大鼠的后代(F1和F2)也不可能受到遗传影响而产生精子缺陷。于是,斯金纳要求卡普重新试验,以求获得重复验证。卡普的试验做了15次,每次都获得了相同的结果。
尽管如此,斯金纳也不放心,要求卡普用另一种内分泌阻滞剂,即农利灵杀真菌剂来做试验。令人惊讶的是,试验结果完全相同,大鼠的孙辈(F2)及重孙辈(F3)的雄鼠的精子都出现了缺陷,而且每组后代中精子缺陷的雄鼠多达90%。这种情况意味着不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因为基因突变是随机的,而且会在传代过程中被稀释。
那么,这种结果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卡普和斯金纳几经探索,终于在大鼠睾丸中鉴定出几个被甲基化修饰的基因,这让他们相信正是这种甲基化阻断了精子发育相关基因的正常表达。而且,表观遗传导致的生物性状变化能和经典遗传信息一样传递给后代。
不被科学界认同
然而,斯金纳等人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并不被科学界认同,尤其是进化生物学家激烈反对斯金纳等人的研究结果。因为,斯金纳等人的研究结果触动了遗传学的一个经典理论,即对曾被否定的拉马克假说给予了肯定。
拉马克是18~19世纪法国生物学家,他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假说。拉马克认为,生物经常使用的器官会逐渐发达,不使用的器官会逐渐退化,这就是用进废退假说。同时,通过后天的用进废退获得的生物性状是可以遗传的,生物可以把后天获得的生物性状和生理功能遗传给下一代。例如,如果一个人的父亲或母亲是举重选手,他本人就可能获得来自父母遗传的大腿和手臂的强健肌肉。同样,长颈鹿的祖先原本是短颈的,但是为了要吃到高树上的叶子就要经常伸长脖子和前腿,于是脖子和前腿便增长了,并能遗传给下一代。
但是,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的假说遭到很多人的反驳并被证明不符合实际情况。彻底驳倒拉马克的是德国的生物学家魏斯曼,他做了一个试验,把雌、雄老鼠的尾巴都切断,再让其互相交配产生子代,子代也是有尾巴的。再把这些子代的尾巴切断并让其互相交配产生下一代,重复到第21代,所有子代都有尾巴,这就完全推翻了拉马克的假说。
魏斯曼对研究结果给出的理论解释是,生物的性状功能无论常用或不常用,也不会编码到基因中,因此,没有基因作为遗传基础是不会在后代中产生遗传现象的,即不会产生生物性状的改变。
显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大鼠的一些基因被甲基化修饰后产生了子代的精子缺陷的解释并不能获得经典生物学理论支持者的认同。而且,由于涉及生产农利灵及一种类似杀真菌剂的公司利益,这些公司的实验室也进行了研究以求证实斯金纳等人的研究结果。遗憾的是,这些公司都没有重复到斯金纳等人的研究结果。
对于其他实验室没有得出与他们相同的试验结果,斯金纳的解释是,试验材料与操作方法各不相同。例如,有的研究人员对大鼠给药的方式是饲喂而不是注射,还有人用的是近交鼠而不是远交鼠进行试验。动物试验早就证明,动物的品系不同,对化学物质的敏感程度也截然不同。
不过,这些解释没有人相信,结果斯金纳不得不从华盛顿州立大学生殖生物学中心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
幸运的是,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在后来为斯金纳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更多的甚至是全方位的支持和证明。2011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尼斯曼等人发表文章称,他们发现怀孕小鼠暴露于双酚A能使其玄孙辈(F4)小鼠社会行为及相关激素(如加压素)发生改变。另外一些研究还证明,膳食和胁迫引起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可以传递至曾孙辈(F3)。现在,迪亚斯等人则证明,从后天环境中获得的恐惧也可以遗传到孙辈(F2)。
集中营噩梦的遗传
尽管研究证明,后天环境中的毒物引起的机体损害和恐惧可以遗传给后代,但这些获得性遗传只是在动物身上得到证明,推论到人恐怕就有些隔靴搔痒。要证明获得性遗传可以在人身上体现,只有用人来试验。幸运的是,现在对人的试验有了结果。这种结果正在揭开迪亚斯的困惑:我们究竟会从父辈身上通过表观遗传获得多少我们所不知的恐惧及其他东西,从而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以及整个人类社会。
故事要从1944年6月说起,那时,匈牙利的葛森·格劳修斯年仅10岁,居住在匈牙利东南部的索尔沃什。他的全家被德军抓捕并辗转送到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这个集中营设计容量为1万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关押达4.1万人。虽然这个集中营没有毒气室,但死于饥饿、疾病、过度劳累以及肮脏生活环境者多达3.7万。著名的《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弗兰克就于1945年3月死在这个集中营。
1944年12月6日,葛森的全家被关押在了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葛森的21岁的哥哥在这里被杀害,葛森的爷爷、叔叔、阿姨、堂表兄妹等许多亲戚则死于另一个集中营——奥斯威辛集中营。葛森和父母及3个兄弟依靠捡来的生马铃薯皮和玉米苟存下来。1945年4月19日,幸存的葛森一家人连同2500名集中营囚犯一起被关进一列火车再次转移,在火车行进到东德期间,被苏联的先头部队拦截下来,德国士兵见势不妙逃跑了,列车上的囚犯全部被解救。仅在这列火车上就有600名囚犯在路途中因为饥饿和寒冷而丧生。葛森全家人从火车上被解救后,葛森的哥哥抓到一只鸡,母亲用这只鸡换了面粉做成面糊给大家充饥,爸爸租了一辆汽车把一家人带回老家。
经历了战争和集中营的悲惨遭遇,恐惧、饥饿和痛苦等永远留在葛森的记忆中。这些记忆会对葛森后来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呢?不经过调查和研究是不会有人知道的。不凡的生活经历再次眷顾葛森一家人。2012年,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创伤应激研究所主任、神经科学家雷切尔·耶胡达主持一项名为“大屠杀幸存者子女”的研究,目的是要了解创伤引起的精神疾病是否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葛森的女儿乔茜·格劳修斯被挑选作为志愿者参与这项研究。与乔茜一起参与研究的还有其他在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的成年子女(至少父母中一名属于大屠杀幸存者),加上乔茜一共80人,同时研究人员还选择了在人口统计学上与这80人相似的15名正常成年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的人的父母不是大屠杀幸存者。
研究首先用网络问卷评估受试者精神健康状况,受试者的父母是否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然后精神病专家与受试者面谈,以了解他们抑郁和焦虑的历史以及他们的父母在战争中的经历。最后,采集受试者的血液和尿液检测糖皮质激素水平,分析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启动子GR-1F的甲基化水平。
研究结果发现,父亲曾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试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启动子GR-1F的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父母全部属于大屠杀幸存者并曾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试者的GR-1F甲基化水平比较低。这个结果说明,父亲更有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把恐惧传递给后代,但母亲却难以把恐惧传递给后代。换句话说,父亲的恐惧和精神压力是通过更多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转移到后代身上。
对恐惧遗传的解读
糖皮质激素也被称为应激激素,是判断人和动物应对恐惧、抑郁等应激行为的一种标记,如果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说明生物个体出现了恐惧或抑郁等精神应激。对小鼠的试验发现,小鼠在外部压力增加,如被隔离的情况下,糖皮质激素水平会增高,同时会产生行为变化,如选择战斗或者逃跑,前者需要勇气,后者是恐惧的体现。
但是,糖皮质激素水平的增加又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启动子,如GR-1F联系在一起。因为糖皮质激素要发挥作用必须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如果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增加,就会抑制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结果是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的结果是,机体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下降,就需要分泌更多的糖皮质激素,于是糖皮质激素水平与应激反应,如恐惧,呈正相关关系。
那么,经历了二战并在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人会把恐惧通过表观遗传传递给下一代吗?耶胡达等人的研究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因为父亲曾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试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启动子GR-1F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就有可能抑制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使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从而让机体必须分泌更多的糖皮质激素,造成恐惧和抑郁等。
然而,这种解释显然还无法说服其他并不认同拉马克假说的研究人员,因为现在对表观遗传并不能从机理上做出更深刻而具有信服力的解释。例如,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启动子至少有6种类型,耶胡达等人的研究仅仅证明了一种受体基因启动子,即GR-1F被甲基化,一种变量并不足以说明是表观遗传导致了大屠杀幸存者可以把恐惧遗传给下一代或更多代。
而且,这项试验的志愿者乔茜的父亲、近80岁的葛森一直没有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他并没有恐惧可以遗传。不过,在研究人员问及他是否有恐惧的经历时,他总是回答,“一直都有”。
事实是,表观遗传涉及许多方面,而且机理也相当复杂,因此,研究人员现在能从动物试验的多个方面来解释。现在回到迪亚斯的让老鼠闻到杏仁味(苯乙酮)产生恐惧的试验上来也许能更让人们清楚表观遗传是什么。
小鼠对杏仁味的恐惧是因为它们鼻腔里的M71神经纤维球明显要比其他小鼠大一些,这些M71神经纤维球是鼻腔内专门感受杏仁味的,但是要感知杏仁味还需要有一种气味受体,这个气味受体就是Olfr151,是由Olfr151基因编码表达的。
迪亚斯等人对从试验小鼠中获得的精子样本进行研究,发现每100个精子中大约有86个存在Olfr151基因甲基化修饰的现象,在用另外一种气味进行试验的平行试验组中,每100个精子中大约有95个存在Olfr151基因甲基化修饰的现象。因此可以推论,这种表观遗传恐惧因子通过精子细胞遗传给了下一代,使子代小鼠鼻腔中Olfr151受体的表达量升高,因此对杏仁味更加敏感。
但是,对杏仁味感知的因子是如何进入动物生殖细胞的呢?迪亚斯等人从两个方面解释了杏仁味这种恐惧因子是如何进入试验小鼠的精子细胞的。其一,由于生殖细胞能够表达嗅觉受体,因此精子细胞中的Olfr151受体有可能会感受到血液中的气味分子,从而使得精子细胞DNA的甲基化修饰状态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其二,当试验小鼠经受了杏仁味和电击刺激之后,它们可能会表达一些RNA分子(也许是在大脑中表达),然后这些RNA分子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与精子细胞接触,特异性地对精子细胞的Olfr151基因发挥作用。而且,很多植物研究也都发现了这种全身性的RNA穿梭现象和机制。比如植物叶片中表达的RNA分子就可以经由植物的脉管系统到达其他位置,并且影响该位置的基因表达水平。
这样的解释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旁证。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苏黎世大学的曼叙教授等人在2014年4月13日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称,他们对幼年经历过创伤事件的成年小鼠进行研究发现,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小鼠的行为发生了显著改变。例如,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开阔空间和强光的反感,并且出现类似抑郁症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些异常行为能通过精子传递到小鼠的下一代,甚至第三代,尽管这些后代并没有亲身经历任何创伤事件。
这种表观遗传的机理是什么呢?研究人员检测了经历过创伤事件的成年小鼠体内表达的微小核糖核酸(miRNA)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创伤应激会在血液、大脑和精子中改变多种微小核糖核酸的数量,一些微小核糖核酸过量生产,而另一些微小核糖核酸的表达量减少。正是这些变化导致那些受微小核糖核酸控制的正常细胞出现问题,因此把恐惧和抑郁遗传给下一代,这正是表观遗传的机理之一。
为什么母亲的恐惧不会遗传?
那么,为什么只有父亲能通过表观遗传把恐惧传递给下一代或好几代,母亲的恐惧经历为何不能传递下去呢?这似乎解释不通两性遗传的共同作用。
对此,参与了“大屠杀幸存者子女”研究的另一位研究者、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迈克尔·米尼用另一项研究进行了解释。他们在2004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被小鼠母亲舔舐和清洁的小鼠体内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明显高于那些被冷落的小鼠,这些被关爱的小鼠成年后不容易出现攻击和焦虑等行为。这些小鼠的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明显较高的原因是,它们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比较低。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较高的结果是,生物个体对糖皮质激素更敏感,因而用不着分泌太多的糖皮质激素。
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人身上。虽然大屠杀幸存者母亲也会患创伤后应激障碍,但她们的后代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对糖皮质激素更敏感,因此,只要有少量的糖皮质激素就能满足生理需求,经检测也表明这些后代的尿液中糖皮质激素水平较低。
但是,大屠杀幸存者父亲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后,其后代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对糖皮质激素不敏感,原因是,糖皮质激素受体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较高,抑制了受体基因的表达,糖皮质激素受体就会减少,于是需要分泌更多的糖皮质激素来维持生理功能,而这个过程又可能是通过精子细胞的微小核糖核酸来实现的。
这些解释可以归纳为一句话,从后天环境中经历的恐惧在母系的表观遗传效果上不明显,但在父系的表观遗传效果上很明显,因此人们才会从父亲那里遗传更多的恐惧。由此也提供了一种如何干预后代的恐惧和抑郁等应激反应的方式,即由母亲来干预,让母亲对孩子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心理支持。
当然,目前的研究还不足以完全说服反对拉马克生物获得性遗传假说的人们,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已经对获得性遗传起到恢复名誉的作用,或者说已经严重挑战后天获得的生物性状不能遗传到后代的理论。
【精神分裂症会遗传吗】推荐阅读:
人类遗传病教案11-09
山大医学遗传学辅导教案06-08
遗传高血压是什么原因09-09
遗传分析仪的日常维护11-13
遗传学100个名词解释06-01
关注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10-30
遗传学课程报告心得体会11-27
《遗传学》课程建设与优化初探11-10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学设计10-16
精神文明建设应知应会知识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