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臵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臵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日珥和耀斑发生于色球层。
(2)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最多的一年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最少的一年为太阳活动谷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
②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③影响地球的气候。
④影响地球的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太阳系
(1)太阳系的构成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中心天体,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
(2)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小行星带的位臵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用肉眼看不到这些小行星,它们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形成了一个环状小行星带。(4)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
八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轨道跟圆都很接近。
(5)①流星现象
太阳系中的一一些固体小块闯人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
②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这些流星体叫陨星。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科学研究的极好素材。通过对陨石中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测定,可以推算出陨石的年龄,从而推算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著名的陨石有中国吉林陨石等。
③流星雨
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就形成流星雨。4.彗星
(1)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3)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5.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1)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 6.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1.宇宙
(1)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间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2)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3)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赤道平面附近,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1光年约94605亿千米),太阳系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2.宇宙的构成
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星系,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叫总星系,它有约距地球150亿光年的时空范围。在这一范围内,由若干级别的天体系统构成,如下所示: 3.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哈勃发现星系运动的特点
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②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③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2)宇宙大爆炸论
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不断地延续下去。4.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史 时间
人物
主要学说理论
2世纪
希腊科学家托勒密
创立“地心说”。该学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绕地球转动
16世纪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绕太阳转动 18世纪
康德一拉普拉斯
“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5.恒星的演化
(1)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叫恒星。恒星与地球的距离都很远,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它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多钟的时间)。(2)特殊的恒星
①超新星:亮度突增到原来的1000万倍以上的新星。它是恒星最激烈的爆发现象。
②爆发结果是恒星完全瓦解成为星云,或抛射掉大部分质量,遗留下来的部分物质收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终结阶段。
③在银河系里,已发现四颗超新星,其中,以1054年所发现的超新星最为著名,最近发现的蟹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爆发的遗迹。(3)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4)恒星的演变过程
6.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演化过程(2)生命的诞生过程
原始大气中甲烷、氨气、水、氢气、二氧化碳等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作用下合成氨基酸、核酸、单糖等有机物,这些物质汇集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蛋白质、核苷酸等大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形成一个由多分子组成的体系,外面有一层膜,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宇宙空间2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①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及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等。2.地球仪和地图
①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就是经线。②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纬线。③赤道: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④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⑤经纬网: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网,称为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臵。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臵
①一个经纬度只能确定地球表面的一个点的位臵,地球表面的一个点也只有一个经纬度。
②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通常用“E”表示(如34。E);以西的180。属于西经,通常用“w”表示(如340W)。
③赤道为0。纬线,由赤道到南北两极各分为90。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越往北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越往南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通常以300和600纬线把纬度划分为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3.平面示意图(1)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2)方向
地平面上的基本方向有八个。在地图上常用三种方向表达。①用经纬网表达方向: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用方向指示标表达方向:在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标的箭头所指方向为北。③在没有经纬线和方向标的地图上,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3)图例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2.地壳运动
地壳在不断地运动。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
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的,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黏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4.火山地震分布及地震灾害预防活动(1)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
(2)地震灾害预防活动
①工程性防御措施:加强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
②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工作。5.地形
(1)主要的地形特征
①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小。
②山地:山高坡陡,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③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平坦,起伏不大。④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中部地势较为平坦。
⑤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坡度平缓,相对高度小。(2)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
①山顶:等高线封闭,由外向内,海拔增高。②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由山顶至鞍部,海拔降低。③峭壁: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叠合并处。④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⑤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第三节土壤 1.土壤的结构(1)土壤的成分
①土壤是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等构成的。
②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土壤的类型
土壤颗粒
质地
性状
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
颗粒较粗
疏松,不易黏结
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黏粒少,粉砂多
颗粒较细
黏性,湿时黏,干时硬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
质地较均匀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3)植物对土壤的作用
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在母质中不断积累。②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植物根系有选择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随着生物循环的进行,养分元素在土壤表层不断富集。2.土壤污染及保护
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现状
危害
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面积广,流失量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别严重
耕地退化、沙化,洪涝加剧,生态恶化
植树种草,综合治理 土壤荒漠化
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最为严重
耕地减少,沙尘暴频发
植树种草,合理开发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仍在不断恶化
农产品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监测和综合治理 第四节地球上的水体 1.水体的分类
地球上的水中96.53%是海水,只有2.53%是淡水。淡水又可分为冰川水、地下淡水和其他水体。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只占全部淡水资源的0.3%。2.水循环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通过水体的相互转化和水分交换,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宇宙空间3
3.水资源
①全球有60%的地区水资源缺乏,供水困难。
②我国是世界“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供水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2)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充分利用。②防治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
③修建水库,进行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天气与气候(1)天气的概念
①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②天气现象:晴、阴、雨、雪等。
③天气要素包括: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2)气候的概念
①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态通常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
②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2.人工降雨(1)冷云人工降雨
①用飞机或气球把冷冻剂_一干冰喷撒到云中,使云内的温度迅速下降,这样过冷水滴极易冻结,从而可形成大量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②云内播撒碘化银,形成大量人工冰核,从而使云中形成很多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2)暖云人工降雨
用飞机(或高炮、火箭)向云层播撒氯化钙、氯化钠等吸湿性强的微粒,将这些微粒作为凝结核,在云中吸收小水滴,小水滴相互碰撞合并成为雨滴,降落为雨。3.空气质量报告(1)空气质量报告的概念
空气质量报告是通过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它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首要污染物”等指标。(2)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数值形式,分组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4.人类与气候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气候产生影响,包括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2)城市“热岛”现象
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形成一种气温较高、湿度较低、云雾增多的特殊气候。
物质科学1
3.物质的密度
(1)公式ρ=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单位:克/厘米3或千克/米3,1克/厘米3=l000千克/米3。(3)测定:①主要仪器:天平、量筒(或量杯)。
②固体密度的测定: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m,用量筒(或量杯)测出物体的体积V(形状规则的物体,可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后计算出体积;不规则的物体通常用排水法),然后运用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密度ρ
③液体密度的测定:用天平称出空的烧杯的质量m1,用量筒量取适量待测液体的体积V,将液体倒人烧杯中,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则待测液体的密度为ρ=(m2一ml)/V。
(4)密度的应用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并可用于计算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4.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1)具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的固体叫做晶体。
(2)特点:晶体吸热达到熔点时,就开始熔化。在晶体在B点开始熔化,B点对应的温度T即为熔点,在B-C的过程中,吸热不升温,且固态物质逐渐减少,液态物质逐渐增多,到C点全部熔化成液态;CD段是液体吸热升温过程。(3)晶体熔化的图象
(4)熔化和凝固的关系: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物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不变,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5)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晶体的熔点保持不变,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5、沸腾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的高低 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 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④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其中减少蒸发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喷灌和滴灌,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水分在传输中的渗漏和蒸发。
蒸发吸热,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低。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沸腾之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并有气泡产生,这时的气泡中主要是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并有响声出现且逐渐增大。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沸腾,这时水底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汽释放出来,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低沸点物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医疗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就是利用低沸点物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局部组织冷冻,从而破坏或切除病变的活组织。
(3)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譬如气体打火机以及液化石油气内的液体都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在常温下液体化的。火箭的燃料液态氢和液态氧也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制得的。气体液化的好处是可以使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4)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主要用到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在冰箱内(即冷冻室)要吸热使温度降低,在冰箱外(散热器)要把吸收的热放出。故在冰箱内冷冻室里是利用液体汽化吸热,使液体变成气体。而在冰箱外通过压缩机把气体压缩并在散热器放热使之液化变成液体又流到冰箱内,再又汽化吸热变成气体。如此反复循环,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雪、雨、雾、露、霜
说明:它们基本上都是空气中水蒸汽形成的,形成的位臵为:云、雪、雨在高空,雾在低空,露、霜在地面。
云: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而成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低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或灰尘上就形成了雾。
露: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露。
霜: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霜。
物质科学2
5.我国水资源的情况、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相关防治措施
①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是世界“贫水国”之一。
②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很不平衡:夏季丰富,冬季短缺,南多北少。(2)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剧增的同时,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引起的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3)水污染的相关防治措施:①工业上,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②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③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4)水的净化方法: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等。2.大气压强
(1)大气会从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如马德堡半球实验、用吸管吸饮料、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能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脱落等。(3)大气压的变化
①离地面越高,大气的密度越小,因此大气压强也就越小。②一般情况下,晴朗天气的气压较阴雨天气的气压高。
(4)大气压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毫米汞柱等。海平面附近的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01x105帕= 760毫米汞柱。(6)大气压的测量
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包括水银气压计与无液气压计。
7.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污染物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烟尘排放、土地沙漠化等。(3)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4)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减少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及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量。
②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1.物体的运动
(1)物体位臵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① 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③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做参照物。2.速度与平均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量。
②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它不随运动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路程的改变而改变,且速度是一个定值,公式为V=S/t,式中S是指在,t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③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3)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公式为V=S/t。①时间的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除了用钟表外,实验室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间隔。②长度的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m)、纳米(nm)等。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
I km=1000 m=103 m,l dm=0.lm,l cm=0.01 m,1 mm=0.001 m, 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通常根据被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数。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可选用游标卡尺等。3.力
(1)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做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2)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4)力的三要素:习惯上,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①重力是指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作用点:物体的重心。②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③重力的大小:G=mg, 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其值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牛/千克。(6)摩擦力
①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③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有利摩擦:使接触面变得粗糙,在接触面上添加增大摩擦力的材料,增大接触面的压力,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使接触面变得光滑,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7)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得越长,它的弹力就越大。弹簧测力计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4.力的测量及图示
(1)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①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其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②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点: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选择量程,判断最小刻度值。另外,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作力的图示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②线段上箭头的方向必须跟力的方向一致。
③线段的长度(包括箭头在内)跟力的大小成比例,同时要标出单位线段表示的力的大小。
物质科学 物理3
5.二力平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6.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描述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均无关。7.压强
(1)压力: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2)压强
①概念:压强是指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反映了压力的作用效果。②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③公式:F=P/S(3)运用公式计算压强时的注意点
①压强的大小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共同决定的。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②受力面积不是指物体的表面积,而是指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的那部分面积。
③此公式适用于固、液、气体的压强的计算。(4)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强:一是增大压力,二是减小受力面积。②减小压强:一是减小压力,二是增大受力面积。(5)液体的压强
①产生的原因: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不仅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而且液体内部对容器内的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特点: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8.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起的力称作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F浮=G排。(3)计算浮力常用的方法 ①阿基米德原理
②称量法:F浮=G物一F,其中F为物体浸入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③压力差法:F浮=F1一F2。
④平衡条件法:F浮=G排,一般指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9.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l)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臵,压强越小。(2)实例
①机翼模型: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
②地铁站台上设臵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内的位臵候车。这是由于飞驰而过的地铁列车的速度很大,造成了安全线以外的站台边缘处的压强小,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指向列车的压强差,人若站在安全线以外,就很容易被地铁列车卷走。
1.电路的组成(2)通路、开路与短路 ①串联电路的特点
I=I1=I2,U=U1+U2,R=R1+R2。②并联电路的特点
I=I1+I2,U=U1=U2,1/ R=1/R1十1/R2。2.电流
电流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科学上把正电荷的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大小用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多少来衡量,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注意点①正确选择量程。被测电流不得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应先拿电路的另一个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最大量程的接线柱,如果指针偏转太小,再使用较小的量程。②电流表必须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③使电流从电流表的“十”接线柱流进,从“一”接线柱流出。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3.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必要条件。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见的电压值: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我国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220伏。欧洲的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110伏。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为36伏以下。(2)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的注意点
①正确选择量程。
②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的部分电路并联。
③电压表的“+”接线柱接在跟电源正极相连的那一端。④测量时,在电压表上读数的方法与电流表相似。4.电阻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为Ω。
(2)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
(3)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对材料、横截面积不变的导体,通过改变接人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而使电阻发生改变。
使用时必须注意,要使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丝的长度可变,通常使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就行。5.欧姆定律
(1)通过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公式为:I=U/R。
(2)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R=U/I,测量得到U和I,根据公式求出电阻。(3)伏安法测电阻的要点
①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达到最大。②多次测量后求出电阻的平均值,得到实验结果。6.磁现象
①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②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③任何磁体都有磁性最强的两端,分别为N、S两个磁极。
④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磁化现象在工农业生产中均有很广泛的应用。
(2)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3)磁场
①基本性质:它对放人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②方向:磁场具有方向性。将一个小磁针放人磁场中任何一点,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③表示方法:用磁感线表示,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的切线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4)电流的磁场
①直线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若用磁感应线表示,直线电流的磁场是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其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与永磁体不同的是,螺线管的南北极可随电流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判定依据是右手螺旋定则,即安培定则。螺线管的磁场强弱会随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多少的改变而改变。电流为零时,磁场也随之消失。7.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l)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必须有磁场。
②导体必须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③导体必须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3)感应电流的方向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物质科学 物理4
8.常用电器
常用电器有电话、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9.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家庭电路由电源引线、电能表、闸刀开关(断路器)、保险盒、插座、灯座、开关和家用电器组成。
(2)家庭电路的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人电路的,控制各种用电器工作的开关必须与用电器串联。(3)火线和零线
家庭电路由外面的低压供电线路供电,其中一根电源引线是火线,另一根电源引线是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 V的电压,火线和大地之间也有220 V的电压。正常情况下,零线和大地之间没有电压。
辨别火线和零线可用测电笔。测电笔由笔尖金属体、电阻、氖管、弹簧和笔尾金属体组成。用测电笔测一试时,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4)熔断器、断路器的作用
①熔断器有封闭管式熔断器和敞开插入式熔断器两种。当电流过大时,熔断器内的保险丝会自动熔断,避免导线或用电器损坏.以免引起火灾。熔断器一般装在电器设备上。
②断路器可替代闸刀开关和熔断器。当电流达到额定值的一定倍数时,可以在几分钟或几秒钟内自动切断电路,从而起到电路过载或短路的保护作用。断路器一般接在火线上。10.电磁知识的应用(1)电磁感应现象
由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是一种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
①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实际发电机分为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
交流发电机的电路中产生的是交变电流(简称交流),在交变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一号为Hz我国电网以交流供电,频率为50HZ ②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制成的。电动机使用方便、效率高、无污染、体积小。
③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及磁悬浮列车都是根据电磁铁的原理制成的。电磁铁是根据螺线管磁场的强弱控制原理制成的,由通电螺线管和铁芯组成。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强弱和方向都可通过改变电流来控制。
④磁带、磁卡等是利用磁性材料记录信息的产品磁记录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1.波
①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波。②乐音
声音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声音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很舒服。人们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如歌唱家的声音、演奏家演奏的乐曲声等。乐音的三个特点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③噪声污染
与乐音相对的是噪声。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是国际公害。
④电磁波
电报、电话、电视、广播、互联网的信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①声与信息传播
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等都是声传递信息的实例。另外,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利用超声波可以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②电磁波与信息传播
人们交流信息的方法最早依赖于语言和信号,有了利用电磁波原理制成的现代通讯工具,使人们进行远距离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渠道更通畅。
2.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现象
(1)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3 × 108米/秒。
(3)光在不同物质里的传播速度 c>v空气>v水>V玻璃。
(4)光的反射现象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遇到障碍物时,光会在障碍物的表面发生反射,并改变传播方向。一般来说,各种物体的表面都能反射光,我们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人了我们的眼睛。(5)光的反射定律
①内容:如图8一6,反射光线OB与人射光线AO、法线MN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BOM等于人射角∠AOM。②注意点:要抓住一面、一点、两角、三线,即镜面,人射点,反射角和人射角、反射光线、人射光线和法线。③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6)①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平面镜或其他表面是光滑的物体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行进的方向。
②漫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上时,反射光线并不平行,而是向着各个方向反射。漫反射可以使人能在各个不同方向都看到物体。(7)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学仪器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像。②实像:实际光线通过像点的像。
③虚像:物体上的某一点S发出的光线,如果其在传播方向上不能相交于一点,但其反向延长线却能相交于一点S’,那么S’是S的虚像(实际光线不通过像点)。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与物体等大,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即像到镜面的距离一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⑤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可以成像;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如可用平面镜制成潜望镜。
(8)光的折射现象
大量实验表明,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改变的现象。(9)光的折射规律
①内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如图8一7,折射光线BO与人射光线AO、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与人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由空气斜射人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时,折射角r小于人射角i。光由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r大于人射角i。光垂直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折射角等于0。②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如果光逆着折射光线射人,其折射光线也将逆着人射光线射出。
③有反射光线不一定有折射光线,有折射光线一定有反射光线。
3.透镜与眼球折光系统(1)透镜
①透镜可分为凸透镜与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②凸透镜成像原理
物距
像距
像的情况
应用
正或倒
放大或缩小
虚或 实
U>2f
另一侧 f<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F<u<2f
另一侧 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幻灯机 u<f
同侧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3)眼球折光系统
①人的眼球里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焦距通过晶状体、房水、玻璃体的共同作用进行调节。人的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发出的光通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像。
②来自远方的光,经折光系统折射后,若成像于视网膜前,就是近视眼,近视眼应当用凹透镜来矫正。
③若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就是远视眼,远视眼应当用凸透镜来矫正。
物质科学物理5
4.电磁波(1)太阳光的组成
太阳光包括可见光、红外线与紫外线。棱镜可以将可见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不同的光。各色光有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红光之外的是红外线,紫光之外的是紫外线。这两种光人眼看不见。①红外线的应用
烤箱、浴室取暖灯、红外线夜视仪、遥控器等。②紫外线及其预防
适度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医院里常用紫外线等来灭菌。此外,紫外线还可用作防伪标记。
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轻者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因此在太阳辐射较强的季节,应注意使用防紫外线的用品,如防晒霜、防晒伞等。(2)色光的混合
人们发现,红绿该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监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如彩色电视机画面_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3)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下射线等。1,能的形式
能的形式有:机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物质能等。2.机械能
(1)动能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2)势能
①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处的高度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大;所处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②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材料以及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3)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单摆、滚摆的运动充分表明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机械能=动能+势能。
(4)机械能守恒定律 物体具有的势能和动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果没有摩擦等阻力,那么在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机械能守恒定律反映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不存在阻力的条件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动能的减少量恰好等于势能的增加量;反之,势能的减少量恰好等于动能的增加量。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优点是:不需要考虑过程的细节,只要满足守恒条件,则初态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一定等于末态的动能和势能之和。3.机械功
(l)概念:功是作用于物体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3)公式:功=力×距离,即W=FS。(4)力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例如人用力推一个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一个人举着一个物体不动,力都没有对物体做功。②物体不受外力,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虽然通过了一段距离,但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也没有做功。
③物体通过的距离跟它受到的力的方向垂直,这种情况中虽然有力的作用,物体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这个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例如人在水平面上推车前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车虽然通过了距离,但在重力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因而重力没对车做功。
(5)功与能的关系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则这个物体就具有能。正在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4.杠杆
(1)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2)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①杠杆能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
②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
③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支点与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3)求力臂的步骤
辨认杠杆,确定支点,作出动力、阻力的图示,将动力和阻力的图示延长,得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再从支点出发分别向二力的作用线作垂线,便得这两个力的力臂。(4)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 L2。(5)杠杆的分类
杠杆种类
特 点
应用实例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l1>l2
动力小于阻力,Fl<F2
开瓶器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l1<l2
动力大于阻力,F1>F2
钓鱼杆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l1=l2
动力等于阻力,Fl=F2
天平5.滑轮
(1)定滑轮的结构和作用
工作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的结构和作用
动滑轮的实质是L1=2L2的省力杠杆,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滑轮组的作用
滑轮组既可省力也可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n段绳子拉物体,拉物体所用的力F就是物重的n分之一,即F=G/n,其中n表示拉物体的绳子数。6.功率
(1)概念:功率是用来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3)公式 P=W/t P=FV 机器的功率是指机器对外做功时输出的功率,每台机器都有各自最大限度的输出功率,对于需确定功率的机器,由P=Fv,可知牵引力跟速度成反比。(4)机械效率、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其关系
有用功
对人们有用的功瞻,即机械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额外功
对人们没用又不得不做的功‰,即机械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总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W额
机械效率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或者说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即:η=W有/W总=W有/W有+W额
(5)有关机械效率的注意点
①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没有单位。实际机械的效率总是小于1,即η<1(理想机械时:因为W额=0, W有 =W总,所以才有η=l)。
②总功是人们利用机械时,动力对机械做的功。如果动力为F,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s,则:W总=Fs。
③在实际计算中,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时,有用功W有=Gh;沿水平面使物体匀速运动时,有用功等于克服摩擦做的功,即W有=fs。在计算η时,根据题目条件正确确定W有和W总是解题的关键。
④机械效率的大小取决于W有与W总的比值,它与利用机械是否省力无关。有时与W有的大小也无直接关系,W有大,η不一定就大。7.电功与电功率、热量
(1)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2)电功:公式为W=UIt,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千瓦时(kW•h)。换算:1 kW•h=3.6× 106J。
(3)①电功率是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②计算公式:P=W/t、P=UI。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为W),千瓦(kW)。1 kW=1000 W ③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 .原理:P=UI;电路图;步骤。
.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时,应调节滑动变阻器,使伏特表读数为额定电压U额时,再读出安培表示数I额,代入P额=U额I额中计算。
(4)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Q=I2Rt,单位为焦。
(5)电热器的原理是电流的热效应。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发热体。
(6)电功、电功率、热量的比较
物理量名称
表达式
单位及符号、换算关系
注意 电功形
W=Ult W=Pt
焦(J),千瓦时(kW•h)
lkW•h=3.6×106J
公式中各量的对应关系,电能表的用 途及读数方法
电功率
P=W/t P=UI
瓦(w),千瓦(kW)1kW=1000W 当U实
=U额 时,P实=P额
热量Q
Q=I2Rt
焦(J)
在纯电阻电路中,计算热量可利用Q=W ①正确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关系
有的同学认为“电流做功越多,电功率越大”,这是错误的。电功率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用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来表示。所以这里包含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只有在时间相同的前提下,做功多者功率才会大。若缺少时间这个因素,功率大时只能说明做功快,做的功不一定多。②注意电功和热量的区别
如电炉、电烙铁、电饭锅,电流做功时将全部电能转化为内能,Q=W。而电风扇工作时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只有少部分能量转化为内能,因此电风扇发热时惟一使用的公式是Q=I2Rt(R为电动机线圈的电阻),而绝不能使用Q=W = UIt(其中U为电机线圈两端的电压)来计算转化的内能,因为此时W>Q。③注意电功率P= UI和热功率P=I2R的联系和区别
在电路中只有电阻元件时(即纯电阻电路),电功率和热功率是相等的。当电路中有电动机、电解槽等用电器时,电能要分别转化成机械能、化学能等,只有一部分转化成内能,电功率大于热功率。(7)正确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
①“PZ220一25”的意思是:PZ一普通照明灯泡,220一额定电压220伏,25一额定功率为25瓦。使用各种用电器一定要注意它的额定电压,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才正常工作。
②当用电器的工作电压不是额定电压时,它的实际功率不等于额定功率;当工作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当工作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用电器有烧坏的危险。
③一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但它的实际功率有无数个。实际功率会随着实际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的实际电功率。
物质科学物理6
8.核能的利用(1)裂变和链式反应
裂变是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在裂变过程中,导致一系列原子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的反应称为链式反应。(2)聚变和热核反应
聚变是使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由于聚变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也称为热核反应。(3)放射性及其应用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都会产生肉眼看不见、能量很高的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这些射线大剂量时会对人畜造成很大的伤害,但若用较小的量并谨慎地加以控制时,射线也可以用来探测机械设备、选育种子、治疗疾病等。(4)核能是原子核变化时释放的能,获得核能一般有两条途径: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目前建成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重核裂变将核能转化为电能。原子弹是根据裂变的原理制造的,氢弹是根据聚变的原理制造的,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9.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做功和热传递。(2)做功和热传递的区别(3)内能、温度和热量的比较
概念
量的类型
单位
日常生活中“热”的不同含义 内能
物体内部大量做无规则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状态量,对应的是某一个时刻
J
“摩擦生热”,意思就是物体经摩擦后,内能会增加
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状态量,对应的是某一个时刻
℃
“热”表示温度高,如“今天天气很热”,意思说今天气温很古同 热量
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其本质是内能,是物体与物体之间传递的内能
过程量,对应的是一段时间
J
“蒸发吸热”,意思是液体在蒸发时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10.能量的转化与传递(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从本质上看,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所区别的。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一种形式能量减少了,而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却增加了。能量的转移是指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了,而另一个物体同一种能量却增加了,但能量的形式保持不变。
能量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规律。“永动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它违背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与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例如热能可以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而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可燃物可以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成内能,但不可能将内能自发地转化成化学能。(2)化学能与内能的转化
燃料燃烧释放热量的过程,就是将贮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其单位为焦/千克。
(3)生物体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①生物质能来自生物体,源于太阳能,是一类可再生能源。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中,其表达式为:
②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一部分供给生物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另一部分则转化为热能而散失。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将贮存在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其表达式为:
第二节能源与社会 1.能源(1)能源的概念
凡是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都可以叫做能源。
(2)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的广泛性
可再生性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资源
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地热、沼气、潮 汐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
核能、油页岩等
二次能源
如电能、沼气、汽油、焦炭、蒸气、工业余 热等(依靠其他能源来制取)(3)煤、石油与天然气的比较
能源
重要性
元素组成 主要分类
用途
煤
我国第一能源
碳元素
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燃料、化工原料
石油
我国第二能源
碳、氢元素
汽油、柴油、煤油等
燃料、化工原料
天然气
我国重要能源
碳、氢元素
燃料、化工原料(4)水能、风能、原子能的比较
能源
能源来源
能量转化途径
主要特点
水(江河)能
太阳辐射能
水的势能一水的动能一电能
第三大能源,无污染,可再生
风能
太阳辐射能
气压差一空气的动能一电能
无污染,不会枯竭,但不稳定
原子能
核变化释放
核能一热能一机械能一电能
能量巨大,可控制,需防护
目前,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这部分能量为人类和动物界的生存提供了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2.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能源与人类的关系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之一。人类文明的每一进步,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是一部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能源的历史。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的能源消费大幅度增长。世界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生物化石能源将在几十年至200年内逐渐耗尽。另外,大量矿物能源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人类在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我国的能源状况
我国是个能源大国,水力资源居世界第一,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水电站,设计容量为1842万千瓦,堪称世界之最。煤的储量居世界第三。石油、天然气正在不断探明中,据报道: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近来发现了丰富的油气层,埋藏的石油达500亿吨,天然气达8万亿米3。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年耗能不足1吨标准煤,不及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人均年用电600千瓦时,约为世界人均的1/4,可见我国又是一个能源穷国。(3)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和氢能、核能、生物质能是七种新能源。①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是人类最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理论计算表明,太阳每秒钟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多万吨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因此,地球上每年获得的太阳能是十分巨大的。直接利用太阳能的途径有:利用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通过光电转换装臵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②氢能源具有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等优点,也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能源。目前该能源没有推广的原因是还没有廉价制氢的方法。
③核能是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也叫原子能。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的,它的核心是反应堆,反应堆里放出的核能转化为高温蒸气的热能,再通过气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核电站的特点:消耗的“燃料”少,只需要很少的核燃料,就能产生大量的电能;成本低,1 kWh电能的成本要比火电站低20%以上。我国浙江秦山核电站(1991年建成)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已运行发电,预计到2010年,我国核电站的功率可达5 × lO7kW。
生命科学1
第一章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严谨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都有应激性。(4)都有生长现象。(5)都能生殖和发育。(6)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上述基本特征是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2.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观察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物体或细微结构。(1)显微镜的结构
包括镜座、镜柱和镜臂、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镜筒和物镜转换器、准焦螺旋、目镜和物镜等。其中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的最重要部分。(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光线经反光镜反射,通过玻片标本、物镜、目镜的折射后,将所观察的物体放大,然后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像。注意: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其操作步骤为:取镜→安放→对光→调焦距→放玻片→观察。观察前,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不让它接触玻片,否则会压碎玻片,损坏物镜(透镜);观察时,一定要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避免物像一晃而过,或根本没有觉察。(4)计算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
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目镜的放大率×正在使用的物镜的放大率。3.常见生物的种类、形态及生活特性
(1)常见的动物类群
(2)常见的植物类群
4.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冈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物种丰富,特有属、种繁多,起源古老,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①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第二节细胞
1.制作临时装片。绘制生物图
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微观结构时,必须把待观察的生物材料制成玻片标本,使光线能够直接透过。玻片标本有切片、涂片和装片三种。(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①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的内侧表皮上撕取一层很薄的表皮,放在水滴中。③用镊子展平,盖上盖玻片。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用镊子挑起另一端,然后轻轻放下玻片,以避免产生气泡。
④为能观察清楚,用稀释的碘液或红墨水进行染色。滴一滴碘液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使染液浸润到整个标本。(2)绘制生物图的要求 ①科学性和准确性。
②各部分的比例要合理,大小、位臵要适中。③绘图及注字要用铅笔。
④线条要均匀一致,用圆点衬阴表示明暗和颜色的深浅,不能用铅笔涂抹。2.细胞的结构(1)细胞的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相同的结构,它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但是植物细胞还含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一般没有这些结构,这也是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菌的细胞没有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植物、动物和真菌的细胞都具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3.细胞的分裂及其意义(1)细胞的分裂
细胞的分裂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细胞核先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2)细胞分裂的意义
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而DNA就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细胞分裂实现了染色体的复制与均分。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
物质相同。
4.细胞的生长与分化(1)细胞的生长
是指细胞由小变大的过程。生物体的生长指生物体内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2)细胞的分化
随着细胞的增殖,细胞数量增多,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逐渐出现了差异,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各种细胞。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相异的细胞变化的过程,称作细胞分化。5.组织、器官和系统(1)组织
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可以形成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这一细胞群即组织。植物的基本组织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等。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2)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被子植物由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等六大器官构成。人体由心脏、肺、脑、胃、骨、血管等器官构成。(3)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人体由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等八大系统构成。
多细胞生物有明显的结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个体。
第三节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物分类的单位、方法和检索表(1)生物分类的单位与方法
现代生物学家根据生物进化的亲缘关系和形态结构的特点,用七个等级对生物进
行分类,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一类。(2)分类检索表
分类检索表是鉴定生物种类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查阅检索表可以帮助我们初步确定某一生物的科、属、种名。2.种群(1)种群的概念
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2)种群的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3.生物群落(1)生物群落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2)群落的分层现象
在森林群落中,高大的乔木组成乔木层,灌木和小树组成灌木层,草本植物组成草本植物层,苔藓和地衣等植物组成苔藓地衣层,形成垂直分层现象。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也有类似的垂直分层现象。(3)植物群落和植被的概念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被覆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4.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圈还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许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类型
(3)生态系统的成分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常常相互交错成网状,称为食物网。(5)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后开始,并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最后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则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5.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物一方面受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光、水、温度、食物、风等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类的活动)又对无机环境及其他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2)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现存的各种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即适应的普遍性。如仙人掌的叶刺、肉质茎对干旱环境的适应;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对光照强度、水分蒸腾作用方面的适应;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土壤穴居生活的适应;极地狐和沙漠狐的体形等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此外,更具典型意义的是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关键词:情感,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 教师和学生如果没有一种真实情感上的沟通, 那么学生知识的建构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是高质量达成教学三维目标的必要保证, 所以教师的情感必然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教育因素。然而, 情感在科学教学实践方面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热情, 在讲授知识过程中缺乏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 更多地呈现“满堂灌”的节奏, 越是面临升学考试就越明显,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气氛压抑、沉闷, 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影响了教学质量。基于此,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就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在科学课堂中融入情感教学, 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 情感影响着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通过师生间相互作用和同学间的相互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优化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之一, 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课堂人际关系的主要方面, 教师真诚的爱生态度和行为对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极为重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全班每一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 并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那么, 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积极的鼓励, 从而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积极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 当人们通过面部表情以及声音的变化等把情感传达给接受对象时, 主体的情感便会对客体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 使客体受到影响, 产生与主体相类似的感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具有高昂的教学热情, 适度地袒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则会感染学生, 形成师生间融洽的情感交流, 这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 教师情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 他们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 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并努力把这教诲转化为行动, 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反之, 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漠不关心, 甚至蔑视、讨厌, 那么他们往往会对学习抱以应付甚至放弃的态度。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科学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 而教师本身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 因而若是教师有强烈的求知欲, 热爱科学学科, 以饱满的情绪带领学生去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 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 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
二、科学教学中融入情感的措施
(一) 构筑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
唯有和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才能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 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1.教师应保持愉快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学生, 当教师面带微笑, 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教学时, 学生会倍感亲切, 快乐之情油然而生, 思维活跃, 师生默契融合, 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我习惯在上课前20分钟重新熟识教案, 使自己的情绪状态始终处于饱满和振奋的状态, 这样就能更有效地感染学生, 使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 课堂气氛也就随之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堂教学效率随之得以提高。
2.让学生体验成功。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 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这种需求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在教学中我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层施教, 如积极关注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 创设更多的条件,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二) 创设有活力的课堂情景和情感教学氛围
新课程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 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 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1.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情感。所谓情景, 是指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 (认识、情感等) 和客观环境因素 (时间、空间、设备等) 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每一个教育和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和发展的, 一堂课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学生听讲的情绪。科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精心设计的观察实验活动乃是课堂上创设学习情景的最有效手段, 另外还可采用讲述故事、列举现象和生活实际需要来创设学习情景。如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3章第1节“机械运动”的引入, 教师可以先跟学生讲一讲书上提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飞行员在空中用手抓到德国子弹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 学生都会觉得很惊奇、很有趣, 也很想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含义, 于是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又如, 在导入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2章第3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机会进行野外科学考察, 登上一座高山时发现饭无论怎么煮都是夹生的, 该怎么办呢?学生在学完这一节课后, 就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这样他们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通过这些情景的创设,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情感, 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 接收相应情感因素的传递, 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
2.落实五要原则,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强调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模式, 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 自己所听到内容的20%, 自己所看到内容的30%, 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 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鉴于此, 在教学设计中, 我坚持“五要”原则, 深受学生欢迎。“五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 可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 可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 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 可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结论”。如学习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1章第3节内容“阿基米德原理”时, 我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让学生设计好表格。然后把各组探究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放映, 让同学们自己评、他人评、相互评, 在激烈争辩中, 阿基米德原理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 学生品味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的乐趣。
3.作业批改时要重视品德评价的投入。学生作业情况是对于教学效果的一种反映, 我除了“全收全批”, 从中找出作业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外, 还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加上一些简短而有鼓励性的语言来进行简明评价, 如“很好”“好”“较好”“欠认真”“有进步”“有提高”等;在做错的地方不打叉, 只是写上正确的答案, 单位错了画个圈, 答错或没做好打个问号等;对于作业做得很好的学生, 则在课堂上提出表扬。心理研究表明:人人都喜欢表现, 人人都希望别人发现自己的长处。由于我积极挖掘学生作业方面的闪光点, 激励了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正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涉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 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能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乔际平, 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课程拓展;知识内容;途径
随着新课改在初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初中科学课程拓展教学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效,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及空间开展教学活动,从某种层面来说,打破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文章主要探究了初中科学课拓展教学的几点认识,进一步促进了初中科学课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一、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拓展教学
从科学课程本身的性质来说,课外拓展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完成教学任务也是非常有利的,教师需根据实际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整体规划,确定探索的课时,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这样学生能够在课前做好准备,不会影响教学质量。以“植物的一生”教学为例,在学期初,教师引导学生种植种子,然后观察其周期活动。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植物类型,比如蒜苗、豆芽、黄瓜等。在每个生长阶段,仔细观察种子的变化情况,细心照料,一旦出现变化,学生需与教师进行沟通。当教学到这一课时,种子基本成熟,问题显化。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能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尤其是当种子成熟之后更具成就感,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二、教师给予规划指导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初中科学课程拓展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细心指导。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课题,也需要认真备课,对学生的课题提出一定的要求,比如定期汇报观察、探索变化情况、提出问题等,这样可以使课内外教学能够很好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针对科学课程拓展教学,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而不是盲目地布置任务,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实施“加分制”奖励措施,在拓展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指导学生拟定探索计划,采取适当的探索方法,为学生拟定框架,这对于拓展教学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拓展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鼓励学生实施状况汇报,对某个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加分奖励。教师还可以按照兴趣进行小组编制,比如“生物组”“物理组”等等,小组成员有相同的兴趣,能够增加探索的积极性,相互交流心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从目前情况来看,小组拓展学习效果极为显著,但是教师在拓展形式的选择上还需谨慎,要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而定。
教师在拓展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耐心地指导,而且需要身先士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课程属于实践课程,教师与学生可以一起探索,在探索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应起到榜样作用,先于学生掌握情况,这样才能给予学生理论指导。
三、拓展学习空间
1.实验室与仪器室
从目前情况分析,很多学生都有各种各样的学具,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然而相应的规格、种类与标准器材有极大的出入。例如,显微镜学习时,学生的学具显得较为薄弱,多数是塑料制成的,而且通常都非常小。教材中涉及的凸透镜学习,学生的学具基本都是螺旋镜,这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学校仪器室器具相对比较健全,数量充足,因而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开放仪器室,同时指导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正确操作。
2.科技馆与博物馆
很多课程在日常教学中无法完成,因此,科技馆与博物馆是教师的首选场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上述两个场所,对相对抽象的教学内容可以在此更好地展示,促使知识灵动化,便于学生学习。
3.构建教室科学角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室设置科学角,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是与科学相关的物件,如书籍、器材等,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分享知识。教师需要进行指导,在增加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增长见识。
四、结语
总体来说,初中科学课程拓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学科知识,通过动手实践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文章对初中科学课程拓展教学的方法策略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促进该学科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旭东.探索利用初中科学课拓展学生知识内容的途径[J].学周刊,2016(10).
[2]张浩.试论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和优势[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王小静.论当前初中科学课改革困境及出路[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4).
[4]蔡铁权,陈丽华.我国当前初中科学教师的科学教育观现状调查[J].当代教师教育,2010(3).
请说出造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天灾”和“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天灾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雨量过大;人祸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第二,江河湖泊的不断减少,进一步降低了蓄洪泄洪能力。第三,必要的防洪措施跟不上,城市防洪标准偏低)
飞机有两个机翼,像小鸟的翅膀一样,它还有推进器。机翼能产生升力,把飞机托起在空中;推进器能产生能力,把飞机推向前进。因此,飞机就能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了。
打雷是怎么回事?
科学发展观主要知识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哲学依据是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8、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9、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0、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11、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2、中央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的总体目标是统一认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创新机制的总体目标。
13、我们讲发展是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1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6、中央关于“五个统筹”的思想,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联系的观点。
17、从政治学角度看,贯彻科学发展观反映出我们党执政理念发展到了新水平。
18、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9、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20、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2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2、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3、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4、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龙岩博仕公考辅导 专业 专项 专心
25、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来的。
26、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基础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7、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8、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29、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20、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1、科学发展观中提到的“全面的发展观”主要指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32、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答: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33、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3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实质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35、“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6、“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7、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38、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本”?
答: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9、什么是以人为本的“人”?
答: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40、如何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答:增强忧患意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紧迫感;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全党理论水平;在全社会加强宣传和普及,是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
41、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答:要树立现代决策理念;改进决策的方式方法;讲求决策的质量和效益。
42、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答: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狠抓落实能力。
43、如何用求真务实作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龙岩博仕公考辅导 专业 专项 专心
答:把求真务实体现到推进科学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把求真务实体现到推进科学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用求真务实作风进一步增强工作干劲;用求真务实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以求真务实作风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44、怎样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答:(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4)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5)运用好科学发展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45、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使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46、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答: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
47、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把握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
48、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着重从哪几个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答:第一,进一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第二,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三,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第五,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第六,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
49、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有那些?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50、坚持以人为本的含义是什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1、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2、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牢牢把握哪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四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五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龙岩博仕公考辅导 专业 专项 专心
53、为什么说科学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54、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什么?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这样阐述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对在实践中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5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哪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二是要求我们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三是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四是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6、科学发展观理论中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在人与资源方面,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在人与环境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在经济与社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
57、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做到哪“七个坚持”?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第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第六,坚持改革开放。第七,坚持以人为本。
58、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二是发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三是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59、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60、为什么说科学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61、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
6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2、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3、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前后,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月食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有月全食、月偏食。
4、月相是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变化周期为农历一个月。
5、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1.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残月的过程。2.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6、为了便于辨认,人们天空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7、“夏季大三角”——天津
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夏季主要星座——天鹅座(天津四)、天琴座(织女)、天鹰座(牛郎)、天蝎座(心宿二)
8、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9、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10、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3、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最早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5、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6、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10、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1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1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13、(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14、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15、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6、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星星,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17、(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18、(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19、(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
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
20、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图示如下: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居于(太阳和月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发生了月食。图示如上:
2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 是运动变化的。
2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23、夏季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的三颗亮星(天津四)(属于天鹅座)、(织女星)(属于天琴座)和(牛郎星)(属于天鹰座)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
24、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5、(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26、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27、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28、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29、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1光年=94608亿千米,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30、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3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3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对知识本身产生了兴趣,把知识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两大类,进而追寻知识的成因。长期以来,编码知识的力量得到彰显,隐性知识的权力遭到忽略。
一、科学知识研究的兴起
关于科学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默顿学派进行的规范结构、轨迹行为等研究工作;以贝尔纳为代表的一批英国人则以剑桥大学为中心,以科学为研究对象,来解决当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等。
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科学社会学的研究都是在默顿开创的研究领域内进行。默顿学派主要致力于开拓科学的社会学研究领域,创造了一套对科学进行研究的方法,进而研究社会对科学知识结构和发展的影响,但他们关注更多的是科学的社会建制问题。
与此同时,马克斯·舍勒开创了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知识的传统;之后,卡尔·曼海姆在该领域中居于领导地位。知识社会学主要研究知识或思想过程与社会文化中其他存在因素之间的关联,主张知识社会学的研究重点是放在社会环境中,而不是局限于个人的思想,知识是群体和社会协商的产物。
不论是科学社会学还是知识社会学,它们对于科学的载体———科学知识本身的研究,一直还处于空白状态。默顿学派认为,科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独特的规范,社会学家不应该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的考察,因而一些人将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称为“科学制度的社会学”和“科学家的社会学”。而以曼海姆为首的知识社会学最初也认为社会决定人们的观念,进而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内容,但在“当他的魄力面对诸如数学和自然科学这样的,显然具有自主性的主题时,他的努力便失败了”。[1]
在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爱丁堡大学成立了一个以巴里·巴恩斯和大卫·布鲁尔为首的“科学元勘小组”,他们提出所谓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声称要用社会学的知识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全面的研究,外界称之为“爱丁堡学派”。
科学知识社会学自从70年代在英国兴起之后,发展相当迅速,逐渐成为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主流。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学者们转换视角,在对科学和科学知识进行研究时,把人们通常都忽视的社会因素引入到该研究领域,通过大量应用社会因素分析方法而使其凸显出来,并使得社会因素无所不在,渗透到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实践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从科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评价等不同的角度对科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的社会学审视,并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利益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因素在科学知识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且社会因素最终表现为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这些社会利益包括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文化或信仰上的不同方式的利益。“磋商理论”也是科学知识社会学中较有影响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科学活动不存在完全的认识一致,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意见,科学家们是通过磋商,最终达成一致的意见。磋商对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的选择和解释起到直接制约的作用。“行为者—网络理论”是巴黎学派在具体科学活动研究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理论。该理论认为,科学研究的行动者不仅包括直接在实验中从事科研活动的科学家,而且包括实验室以外的其他科学家、企业主、政府官员等与该科学活动有关的不同领域的人。这些人构成了一个“行动者网络”。该网络把科学家、自然和社会联系到了一起,使自然和社会同样受到人类作用的控制,社会因素在科学事业中扮演的角色得到了凸显。
在知识研究领域,人们通过分类整理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编码知识又可以分为嵌入编码知识和非嵌入编码知识。嵌入编码知识因其只属于特定的群体、领域或民族,只用于具体的各门类科学学科之中,而不能广泛运用。“非嵌入编码知识是如四则运算、勾股弦定律、杠杆原理等一些简单基本的科学知识。非嵌入编码知识因其非嵌入而可以在最大多数人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2]由于当前科学的强大势力与影响,许多人试图如自然科学各学科一样,把非嵌入编码知识以某种科学知识形式、科学方法或固定模式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解决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隐性知识“包含有相对客观的部分和主观的部分”,相对客观的部分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那些还没有规范,未经编码的经验知识。现在少数民族社会中的许多知识都还是隐性知识,而其中主观的部分主要“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基于主观的直觉、预感和洞见而深深植根于主体的理想、价值观、情感和行动之中”。[3]主观的隐性知识由于其存在方式的特殊性而与主体相互捆绑,融为主体的一部分。
二、隐性知识与编码知识的相互关系
根据上文所述的隐性知识的特征描述,人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各种未经编码的经验知识,人们的理想、信念、信仰、民族特征,以及个人的各种独特的体验,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
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为把部分隐性知识进行编码创造了条件。所谓编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去除掉相对客观的隐性知识中的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以减少隐性知识对主体和其存在背景的依附。所以,编码知识是一种相对客观的知识。
隐性知识与编码知识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且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去除隐性知识中的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通过描述性的语言,或代号组合,就生产出编码知识。因此编码知识来自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编码知识存在的母体。
即使是在实验室中生产出的编码知识,也会受到业已融入为其生产者———科学家一部分的隐性知识所左右。隐性知识随时在影响着编码知识的内容与发展方向,这种影响表现在科学知识社会学领域中不存在制约人类理性活动的客观的合理性标准,科学家的行动和科学知识的评价标准只能来源于属于隐性知识范畴的社会因素。这些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原则、群体心理过程、政治经济利益、社会协商等。在科学史中,有许多科学争论可作为佐证,巴斯德和普歇之间的科学争论便是著名的一例。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曾经因摧毁了自然发生说,而在科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1862年,巴斯德在烧瓶上特意设计了一个S形长颈,这样,纯净的空气可以自由地进出烧瓶,而微生物却被阻挡在外。烧瓶中经过加热煮沸的培养液在冷却后很长时间也不会变质,而一旦没有了S形长颈的阻挡,培养液中就很快充满了微生物而发生变质。巴斯德的实验非常成功,并且摧毁了自然发生说理论。然而,与巴斯德持不同意见的科学家普歇也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干草浸液实验。普歇把经过水银消毒过的干草浸液器皿放在水银槽中,加热水银槽中的水银,使其沸腾后,穿过水银的就是纯净的空气,而不是普通的空气了。干草浸液中的有机物一遇上纯净的空气后就开始生长。普歇由此得出结论:新的生命是自然发生的。普歇的实验也完全是按科学程序进行,并且巴斯德还重复了该实验,结果也是如此。
这次科学争论的结果,是由巴黎科学委员会最后裁定:巴斯德获胜。但胜利的果实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普歇在实验中发生的错误,而是因为科学委员会中的五个成员有四个成员本身是反对自然发生说理论的。由这次科学争论,我们可得出结论:内化为科学委员会成员一部分的隐性知识主导了在这次科学争论结果的产生。这次科学争论中,由于隐性知识权力的介入,法国巴黎科学委员会不光彩的偏见决定了科学争论的最终结果。否则,如果巴斯德发表了他的重复实验结果,而法国科学委员会不存在社会偏见,普歇就很可能成功获得奖项。这种因隐性知识先入为主地捆绑于编码知识生产的主体而主导科学研究的事例在科学史中大量存在。
对隐性知识进行编码,既是一种提升,又失去了一些内涵。同时,对编码知识进行解读,需要其运用主体运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在一定的背景中进行,也就是要加入一定的隐性知识,才能够得以完成。
三、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权力
知识编码了之后,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方式存在着,这种存在方式便于人们交流与共享。尤其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冲破了知识壁垒的重重阻碍,使全球各国、各民族、各领域范围内得以共享。
在认识论的层面上,科学家的信念决定着科学知识的内容,隐性知识起主导作用。以“地心说”和“日心说”为例,托勒密所坚持的信念是: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因为托勒密推崇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知识,并且通过观察太阳的东升西落、物体的垂直下落等,他也只能得出地心说的结论。而伽利略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知识,是因为他受到文艺复兴解放思想运动的影响,信念上不再受到教会的约束。在此层面上,“物理学家已经忘记了电子是一个理论实体,把它视为一种通常的客观实体,把电子视为理所当然的实在,这种理论实体是一种科学共同体相互之间协调的产物,……原子、电子与夸克等和热素与燃素具有同等地位。就这种对象的存在方式,就对维持这种存在状态的实在论模式所采用的技术与设计来说,它们在所有文化中是人类典型的创造物”。[4]
近年来,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从发生学视角出发对科学知识的生产进行分析,着重从内部探讨科学知识形成的实践过程,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在实验室里,科学家通过解释、商谈、相互交流和话语互动等几个方式建构了科学知识,而不是直观地描述客观的外在世界。如上文所述,我们看到了隐性知识的权力的运用与发挥。隐性知识的权力由于其已内化为科学家的完整人格的一部分而不可分割,所以编码知识与隐性知识在知识生产中的权力之争是在科学知识生产的特定与境中进行的。
四、隐性知识与编码知识权力之争背后的反思
知识在编码之后,由于其便于交流与共享,因此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非嵌入编码知识,显示出强大的力量,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方法和模式,向各领域渗透,在全世界到处流淌。编码知识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许多无法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
知识编码还给人类社会带来另外一个后果:科学家与各行各业的专家盛行。随着科学各学科与门类的分化,科学家朝着越来越小、越来越精的狭小空间发展。科学家们就像在自己感兴趣的那块领地上各自给自己挖了一口井,越挖越深,到最后,许多专家只能坐在自己掘出的那口井中,看着自己的那片蓝天,独自陶醉,而不见其余。
其实,编码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当今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代名词,而隐性知识则对应着人文社科知识。编码知识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若无人文社科知识、宗教信仰、情结等隐性知识发挥作用,人类,以及人类所生存着的地球将会很快陷入困境之中。如果说编码知识是人类前行过程中用来披荆斩棘的一柄利剑,那么,隐形知识就是握着宝剑的那只手。正是这只理性之手,把握着利剑挥动的方向。这就是隐性知识权力之体现。
参考文献
[1]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M].艾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1, 13.
[2]吕乃基.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J].科学文化评论, 2007, (2) :28-37.
[3]吕卫文.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J].科研管理, 2007, (11) :31-35.
【摘 要】目前,衢州、金华、丽水地区小学数学教材选用北师大版,浙江省全省小学科学教材选用教科版。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的教学都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在知识点上,两学科有较多的相近点,但在教材安排、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两学科的知识点出现了教学时间衔接不合理、教学目标要求不清晰、学科教师相互不沟通等问题,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低效、学生学习低效现象。本文对小学数学、小学科学教材的相近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学科学 相近知识点 问题 建议
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的教学都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抽象思维等能力。在知识点分布上,两学科也有较多的相近点。但在教材安排上,我们发现两学科的知识点出现了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目标要求不清晰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两个学科的教师相互不沟通、不交流等现象。由此导致两个学科的教师对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了解不充分,对学科教学目标理解不清晰,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合理,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低效、学生学习低效现象。因此,有效合理地整合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相近的知识点,已成当务之急。
本文研究特指衢州、金华、丽水地区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科版两个版本教材学科相近知识点的梳理和教学建议。
一、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 两个教材中相近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
1. 同一知识点概念掌握要求不一致
相近知识点,在小学科学和小学数学的表述、书写规范上不同,学生概念建立不清晰,存有干扰。
如科学四上教材中出现了柱状统计图概念(图表概念并无说明,而且要求学生会画柱状统计图);而类似的统计图表数学要在五下快期末时才出现,并且准确规范的命名为条形统计图。
2. 相近知识点学科目标要求不一致
(1)学科目标完全不同
如数学四上教材中有“温度”一课,科学三下教材中也有“温度和温度计”一课,两节课都要围绕“温度”及“温度计”展开教学,但两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2)学科目标比较一致
如数学二下“一分钟有多长”和科学五下“时间在流逝”一课中,都围绕“感受1分钟时间的长短”“估计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展开教学,虽然知识点分布在两学科的不同年段,但两学科教学目标相近。
(3)学科目标是延续的
如数学四下图形的分类,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科学六上的“做框架”,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知识点教学时间安排上不协调
比如数学二下“一分钟有多长”与科学五下“时间在流逝”一课,在好几个点上教学目标是比较一致的,但是科学要在五年级来讲数学二年级大部分已经感知的内容与现象,实在是浪费时间。
比如数学五下的条形统计图与科学四上的柱状统计图。
比如数学五上学习“体积与容积”的概念及体积、容积单位,而科学却在三上就直接运用了体积、容积概念和体积与容积单位(学生难道真可以“无学自通”)。
(二)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科间相近知识点掌握严重欠缺
文章写作初期,我们曾对小学数学、科学教师作了一个关于学科相近知识点关注调查,情况如下表:
可见,两学科教师对相近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低得惊人。两学科教师平时教学基本不沟通、不交流,基本不关注相近知识点在其他学科的要求。
2. 有效利用学科相近知识点的教学经验及策略不多
不少教师有课程整合意识,也能关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点。但对于如何把握相近知识点在两学科中的要求、如何合理调整两学科相近知识点的教学进度、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开创性主题式的教学等方面缺少方法与手段。在调查中也发现,目前国内整个教育界缺乏有效的课程整合教学策略、建议可供教师借鉴与参考。
3. 反复新授“旧知”,学习重复
在对衢州市实验学校、大成小学、航埠镇中心小学三所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两个学科相近知识点也有所了解(尤其是在中高年段)。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基础往往被两个学科的教师所忽略,普遍存在教师反复新授“旧知”,学生反复新学“旧知”的现象。
二、 教材知识点的梳理
我们以一至六年级北师大版新版(第四版)数学教材为主线,结合三至六年级教科版科学教材(科学教材三年级开始使用),进行两个学科教材相近知识点的梳理工作。并以知识点为主轴,结合学科、册次、教学目标,形成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相近知识点汇总(见表1)。
三、实际教学中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清晰
数学学科体现数学思维训练,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科学学科注重实验技能、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强化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于小学数学、小学科学两个学科的相近知识点,教师要从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出发,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比如“温度”一课的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主要是借助“温度”这一载体来初步理解相反意义的量(零上记为“+”,零下记为“-”)及负数的意义;从生活实际感知正数比负数大等(温度高热、温度低冷;横放的温度计就相当于一根数轴等),为后续学习作铺垫(教师如果以存银行为+200元,从银行拿出为-200元,来教学正数比负数大,学生理解正、负数的大小可能有困难)。数学课中“温度”的教学其实认识的重点不在温度,而是在于为下一节课认识“负数”及后续学习作铺垫。而科学课中“温度”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温度的作用、认识温度计的构造,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温度计这类工具来进行测量,所以数学课无须将温度计的构造、功能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因此两课的教学目标根本不同。
又比如数学二下“一分钟有多长”和科学五下“时间在流逝”一课,都围绕“感受1分钟时间的长短”“估计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来展开教学。因此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对于利用生活实践(自然界现象等)估计1分钟长短等内容的教学要求则基本是一致的。
(二) 教学进度调整要合理科学
在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相近知识点的教学时间安排上,要倡导“学科多视角,教材巧运用”。对两科教材知识点衔接明显不合理的内容应进行调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并形成一定序列,实现学科有效整合,以达成 “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知识点教学调整建议图表略)。
(三)学科资源有效连接
数学和科学同属于理科,同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有人说,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少不了数学的性质定理以及运算。可见数学和科学的联系之紧密。通过与两科任课教师的交流,他们也认为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可以感受到科学课与数学课的相通。两者不仅能够相互渗透,而且能彼此提供知识和能力的支持。有效整合两学科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简约化,知识概念的清晰化。
1. 有效整合相关知识
如小学科学中也有关于方向与位置的研究,通过学习指南针认识了八个方向,而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出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小学科学中还有很多的图表,如表格、韦恩图、各类统计图等,用在观察、实验后对现象和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小学数学教材也非常重视图表的认识。可见,小学科学和小学数学的教学能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对这些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机整合,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造就学生一门通而门门通的技能。
2. 避免同知识点重复学习
不少知识点或概念在数学、科学中均有出现,由于教学时间前后不一,学生普遍在课堂上重复学习。学科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并进行恰当运用,避免学生对同一知识点重复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种是数学在前、科学在后的情况,如数学中“一分钟有多长”在二下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一分钟时间的长度。而小学科学五上和五下教材中也要求对于“一分钟”“时间”的感受,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小学科学教师应发挥学生对“一分钟”的前概念,可以简化作为课前导读即可,不需占用课堂时间。
另一种是科学在前、数学在后的情况,如“体积、容积”在三上科学中,进行“比较水的多少”科学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比较方法有多种,在探究中学习使用工具测量物体体积——量筒,同时认识“毫升”表示体积多少。在小学数学五上中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对“体积和容积”的认知,简化学生的实验过程,加强学生对体积容积的数学运用。
3. 排除混淆性知识负迁移
同一知识点在两个学科中的表述不一致,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如图表名称。科学在四上前半学期学了柱状统计图,而学生要在五下后半学期才学习条形统计图,很多学生就会将数学中的条形统计图表述为柱状统计图。由于科学教学在前,导致大量学生在数学教学“条形统计图”时,以“柱状统计图”表述更多,“条状”“柱状”混淆不清,概念纠正比较困难,负迁移影响教学效率。在组织两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时,经常涉及“相关概念和单位表述”等问题,因此,统一科学地表述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
4.构建主题式拓展课程
针对小学数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不尽相同,在相近知识点教学设计中,可融合两学科更多的学科课程特点,借助相近的思维,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构建主题式拓展课程(见表2)。
【初中科学知识点】推荐阅读:
初中科学教师总结05-28
初中科学趣味课堂06-10
初中科学教学改革07-13
初中经典作文科学实验09-23
初中生作文记一次科学实验09-22
趣味科学知识09-15
二年级科学知识点09-07
教科版科学六下知识点06-28
小学科学知识故事07-12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