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精选12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类的知识,本课时安排的内容是在巩固学生已有分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空间观念。这节课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理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观察、分类、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4.教学难点:描述几何体的外形特点。

5.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实物图形、课件及学生的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我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与直观教学原则,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采用情境法、游戏法、谈话法和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采用了能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等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建立学生空间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要把这些经验上升到清楚地知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会辨认几种物体和图形,应该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为此,在教学上我准备这样安排教学活动:1.问题指向、预习先行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互动探究、合作求解。4.小组活动、交流展示。5.适度拓展、强化训练。6.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都有些什么。如果让你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我将努力创设一个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拟这样引入:利用课件出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喜洋洋,并旁白: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喜洋洋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都有些什么。

第三环节: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分—揭示概念

可以用一句话引入:看,喜洋洋把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带来了:他要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一分,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这样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我再着重讲解按形状来分的结果。先利用课件显示分类结果,让其他小组也这样分一分。再问学生: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它们都有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我按学生说的在电脑上出示实物名称。并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黑板上。我再接着提问:为什么这堆是长方体?这堆是正方体呢?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区分大有好处。这里运用了多媒体手段,结合具体实物,揭示几种物体的概念。

2.摸—感知特点

喜洋洋真不死心,还有问题呢?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他的挑战?他要求大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件物品,仔细看一看,它长什么样,再摸一摸,看有什么感觉,并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充分体验完后,再来汇报,此时,汇报到哪种立体图形,我会让全班同学闭着眼睛摸一摸、感觉感觉。并强调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

茶叶筒:有点长,有点胖,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了,摸起来滑滑的,圆柱横着放只能向前或向后滚动。

牙膏盒:长长的,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放在桌子上一动不动。

魔 方:四四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球:可以任意方向滚动,还可能在桌面上转动。

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学习方法中,学生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而在强调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时,学生既再次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又培养了观察比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小组活动、交流展示 1.找—图形抽象化

喜洋洋也把这些物体分类并画在了纸上,他带给我们的问题是:他画的分别是什么物体的立体图形?谁愿意上黑板上来贴一贴,其他同学静静看,当小裁判。贴在对应的位置。(评语: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小助手贴得也准确,这四幅图就是和实物对应的立体图形。)

这样让学生观察发现,经历从具体实物到抽象图形的变化过程。2.摸—再次感知

想一想: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闭着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

摸一摸: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摸出;说出一种图形实物,让学生闭着眼睛摸出,并说出它的形状。

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学生在想一想、摸一摸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这样宽松有趣的活动中能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形状,不同角度的认识物体形状,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环节:适度拓展、强化训练 1.找朋友 2.填一填

3.说一说: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体现了其应用性和开放性。

4.搭一搭: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搭在一起不稳固;圆锥只有一个平面,不能叠在一起。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稳固。

5.找一找

以上练习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既加深了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合作与创新。

第六环节: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跟着喜洋洋,你有什么收获呢?喜洋洋对大家的表现也十分满意。今天的作业是预习”

四、说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对应贴图)(对应贴图)

(对应贴图)

(对应贴图)

五、教学问题预设:

1.分类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混乱。

2.当出示概念后,学生可能会受原有平面图形的影响,将其说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3.在让学生感知特点时,学生不一定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各种图形的特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3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2、教师准备: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實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硬纸条。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合作探究之后,自觉地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汇报交流,最终获得这样的结论:拱形越多的组合,承重力越大。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馈矫正,自行提高

有了前面的理论作支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半个乒乓球有多大的承重力?以及对塑料瓶形状的分析,那就轻而易举了。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放上重物试一试等方法,当堂检测了“圆顶形有拱形承载压力大地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的事实。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学习“球形”的受力特点。

紧接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想到:眼皮、鼻子是拱形的,指甲是拱形的,屁股是拱形的,鸟类等动物的蛋也是拱形的,甚至有孩子会说“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是由球形的子宫保护着”。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此环节的设计,还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就应该让儿童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来学习科学,通过观察、试验、综合及运用,在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获得对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五)课后延伸,自由发展

前面的“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兴致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讨论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延伸“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建筑物、生物体上有拱形结构?请课后继续收集资料,下节课在一块分享。”

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 说特色: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

我力求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标尚学校 邓小丽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8号选手,邓小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路程,时间与速度”。我的说课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

1.《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一运算技能,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2.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我特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导学案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2.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内容,一是要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二是要让学生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三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求速度,四是要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多元训练,巩固知识

(四)联系实际,拓展提高 1.导入新课。

我将现场演示滚球,用滚球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两次滚球速度的快慢,从而引入新课《路程,时间与速度》。2.探究新知。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我会再现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9月,我校举行了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街道田径运动会,该怎么选参赛运动员?”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1中得出张方跑的最快,他用时最少,从表2中得出丁小勇跑得最快,因为他跑的路程最长。接下来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现在学校要在这两名运动员中选出一名参加比赛,该选谁呢?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

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那就是要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每秒钟各跑了多少米?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过列式,计算出他们每秒钟跑多少米。(板书:每秒各跑多少米?200÷40=5(米)360÷60=6(米))这些数量各表示什么?这些数字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速度!一起来听听智慧老人说说吧!借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当的揭示了概念。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速度的单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那么速度单位可以写成……(板书速度单位)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从学生的回答中剖析和总结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接下来我会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让大家读一读,它们分别表示人、飞机、声音、光的速度。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以上的活动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总结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至此,学生已经知道了速度的含义以及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接下来就要学以致用了,那怎样求速度呢?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将出示一道求速度的例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在小组展示的时候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时间=速度,这里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接下来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仔细观察这三道数量关系式,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我将出示一道图文综合训练题。3.综合训练:这三道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一题求时间,第二题求速度,特别是第三题,它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四.说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5

XXX小学教师:XXX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教材在本单元专门安排了整理和复习的内容,这是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系统整理好热复习数学知识。本节主要就第三单元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整理,包括比大小、5以内数的分解以及加减法,已形成课本第32页的5以内加法表和减法表,并且要求学生对两张表格进行探索,发现两张表格中的算式的排列规律。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整数加、剪发算式并发现期排列规律的过程,从中感受算式排列的有序性和不同算式之间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通过整理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形成加法表和减法表;通过加法表和减法表的排列规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本课重点:提高学生正确、熟练的进行的口算能力。本课难点: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学具准备:小棒。二.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大多数儿童在未学习部分内容之前,已经能数出5以内的数,甚至会写,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5以内的数。况且通过前几周学习,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初步已经建立了5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对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为以后学习数学及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但是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然而对校园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只要是新奇好玩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

三、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在复习数数和比大小时,电脑出示一些动物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小动物,并数一数分别有几只,再比较多少。在复习数的顺序时,电脑打出小鸽子回家找房子的图片,让学生按顺序编号。在练习时,电脑又打出课本33页第3、4题图片,让学生仔细看图、列出两道算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现法

再复习5以内数的分解时,教师发给每人发给5个小帮让学生自己摆一摆,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发现2分解成1和1,3可以分解成1和

2、还可以分解成2和1.用同样的办法摆4和5.发现4和5的分解。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四、说学法

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5以内数的分解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亲身感知、体验数的分解,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通过多媒体形、声、色、动的功能,吸引并引导孩子们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魅力。

(一)提问导入,唤起记忆

教者提问学生:谁还记得这个单元我们学过的几个数字朋友?对于本班学生不难记得已经学习了那几个数字,教者随机拿出数字卡片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这样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电脑打出学习目标,教者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到什么学习目的。从而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师生互动,梳理本单元的所学知识。

1、复习数数和比大小。电脑打出几个小动物头像,让学生去认一认,去数一数,去比一比多少。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2、复习5以内数的分解。这部分内容教者得组织好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分解2、3、4、5几个数字。通过摆小棒形象直观的了解这几个数字的组成。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体现了学生特点。

3、整理5以内数的加减法算式归纳程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者电脑打出5以内加、减法表,引导学生以“开火车”形式计算并很快说出结果。对于存在的规律,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4、复习数的顺序。教学这部分内用电脑打出小鸽子回家找房子图片。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给小房子从0到5编号,进一步学习了0到5的排序。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1、电脑打出课本33页练习七第二题。教者引导学生仍然“开火车”形式计算、回答。针对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这一教学设计能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电脑打出电脑打出课本33页练习七第三题两幅图。当学生看见小狐狸回家、小青蛙游泳的两幅图时,教者采取了情景教学法。学生注意力一下集中了起

来。教者随机引导学生思考,你从图片中获得什么信息,怎样列式计算,学生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发言。

(五)总结回归,并提出要求

教者提问,这节课学习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说,在这节课是对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进行了整理,并归纳成了表格,希望同学们回去后熟记表格中的算式和得数,能够又对又快的口算。这样的要求,对学生以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6

——薛卫兵 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倍数与因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倍数和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这节课是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探索活动等4课学习内容、以及第五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学情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倍数和因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的,知识相当抽象。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倍数与因数并不是全然不知,但是学生所理解的倍数和因数并不是这节课所学习的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因此学习本课知识容易产生混淆,造成一定的困难。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倍数和因数。.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所有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的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在探索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数感。.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以上对教材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的某个数的倍数。重点的突破主要是创设关于乘法算式的情境进行教学。

根据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我确立本课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指导学生利用乘除法找一个数的倍数来突破该难点。

我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分享法。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2、探究新知;

3、练习提高;

4、收货反馈。

导入新课环节,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创设了生活情境 ——队形,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乘法算式:9×4=36(人)5×7=35(人)然后,直接告诉学生在9×4=36中,数学上我们可以说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板书课题:倍数与因数)根据5×7=35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学生:口述练习之后进入探究新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根据算式叙述,进一步巩固倍数与因数意义的理解。分别出示:25×3=75 25×4=100让学生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明确指出:我们只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倍数与因数,并且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然后,通过除法的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倍数与因数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用除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起到铺垫作用。出示:75÷25=3让学生试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最后,通过多种数据的呈现,使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共性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出示7,14,17,25,77,找一找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独立试做,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汇报时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不难发现: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依次加7 都可以找到7的倍数; 再试找:6的倍数、9的倍数......在反复训练中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练习提高环节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数与因数的理解。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所以我遵循教材设计出示了教材P32中的练习,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同时还将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最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通过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学生认识自我的同时建立起信心。

以上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接下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重难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和掌握学习内容。

最后,说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抽象的数学课。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对课改新理念落实比较到位:

1、巧妙借助生活实例,轻松解决概念难点。

2、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妥之处有:

1、学生没有大胆地说和做,这原因在于老师引导不到位。

2、缺乏幽默生动的语言和亲和力,未能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结束语: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反思六个方面的说课,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设计”。希望领导及同仁们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拓展,又是后续学习中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某一图形的面积公式,更要让学生懂得这一公式的由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1)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遵守交通规则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为什么要“÷2”。

二、说教法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实验法、引导发现等方法,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教育思想。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用的教具有:教学课件、投影、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逐步学会学习。所用的学具有: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方法的确定只是教师心中的一种设想,它的实施还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程序来体现。这节课的教学程序可分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看书反思,归纳总结四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熟悉的校园图片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也为学生的下一环节合作探究明确了目标。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实验操作

这一环节,我真正把操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要求

2、推导公式

探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推导公式,主要让学生围绕实验报告表的问题:(课件出示)

“1、所有()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1个()。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应拼成的()面积的()。

2、相应拼成的()的底就是原三角形的(),相应拼成的()的高就是原三角形的(),因为:()的面积=()×()

所以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2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进行推导。教学中注重强调三角形面积公式为什么要“÷2”的道理。

(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推导公式的每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在合作探究中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成功和乐趣。)

3、介绍资料: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关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叙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是实施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1、例题教学:

(在例题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不直接出示例题,而是以实物红领巾导入,这一方面继续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同时又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加强估算”这一要求。)

2、生活应用

(1)首先是让学生认识交通警示牌并计算其面积。(这一练习的设计,再一次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提高了练习的趣味性,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

(2)第二个应用是回应导入情境题,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结论。

3、巩固练习: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我设计安排了变式练习、看图探究和判断三类题型。(练习题投影出示,略)

总的来说,练习的设计,能做到重点突出,形式多样,针对性强,起到了巩固提升的作用。

(四)看书反思,归纳总结

为了培养学生看书质疑、归纳总结的能力,我让学生阅读本节内容,谈谈有什么收获,并提出疑问。(通过让学生谈收获,一方面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作一个回顾梳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和乐趣,达到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针对教学的重难点,为了便于学生重现、记忆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六、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地学。在《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上,我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如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形象的现实背景中学习数学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在新课的引入、例题的教学及练习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从现实生活情境出发,进行设计。例如计算红领巾及交通警示牌的面积等教学环节,都是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觉数学学习是如此的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既顺应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又可集中注意,激发兴趣,从而发现新知。本节课的教学,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活动,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而且悟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三)在关注知识的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再创造

这节课的教学,我设置了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数学知识、数学情境是一条明线,贯穿这节课的始终。“转化”的思想是一条暗线,也在贯穿这节课的始终。从课的引入、学生的探究环节到实践应用阶段,我一直在强调“转化”的数学思想。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四季说课稿 篇8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课文第二课《四季》。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来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四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的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根据课文内容需提要,将安排两个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二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入学时间不长、好奇心强,对美丽的事物有很强吸引力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项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学会“竖弯钩,横折弯钩”两种笔画,认识“口字旁,禾木旁,雨字头,月字旁”四个偏旁。(由于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二类字和要求会写的生字在第一课时就已经学习过,所以在这一课时主要简单的复习二类字和范写生字“七”)。第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确立依据:首先,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写字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其次,一年级学生对课文接触较少,由背儿歌变为学习长篇幅课文,孩子需要一个心理的转换过程。一下子识字量和识字难度都增大,不易接受。所以将其设置为重点。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读,分角色读,表演等形式,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确立依据:孩子对生活的事物总是感到好奇,对美丽的事物尤其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课文,让孩子及时对大自然产生喜爱之情。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了解四季的特点,自由谈话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一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引导示范法,游戏强化法,德育渗透等教学方法,创设同学们熟悉的大自然生活环境调动学生把平时的细心观察渗透到学习中去。运用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让孩子多动,多表演,把对大自然美的感受放到实际的观察中。同时,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2,学法,采用读思结合法,观察学习法,分角色朗读感知法。本篇课文贴近生活,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喜欢做游戏,爱唱歌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做游戏,唱歌等教学手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歌曲中体会情感,在朗读录音中初次体会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身边的小事物说起,引导学生大胆说,认真倾听,仔细想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将以以下几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将用音乐和图片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放映音乐图片相结合,营造气氛,将孩子带入大自然中的美丽情境,并用一个小小的谜语来奠定本节课的情感基础。并板书课题

2、四季

第二环节:复习旧知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时对旧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可以加深的孩子的印象,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复习旧知识,我将采用小鸭邮递员和青蛙跳伞这两个游戏进行旧知识的巩固,提高孩子复习兴趣、注意力和积极性。第三环节:学习课文

1、教师进行配乐朗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想:从课文中你看到了哪些事物?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

(1)、发现了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等事物。

(2)、课文讲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

(3)、每一节讲一个季节。

(4)、课文讲得很有趣。

3、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指导学习课文第一节。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幅图,学生举手发言:我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2)、教师播放第一节录音,学生边听边跟读,提出自己的疑问。

例:草芽本不会说话,可为什么文中却写草芽对小鸟说呢?

(3)、教师导学:草芽是怎样对小鸟说话的?(我是春天)

(4)、谁能用“是”说一句话?如:我是小学生。

(5)、拓展学生思维:

1、想一想,草芽还会对小鸟说什么?

2、课文为什么写小草芽而不写其他事物呢?(6)、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小结:这说明了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征。

(7)、分角色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节。

学生自由读,提出疑问

1、二三四节各写了什么?

2、从哪些事物可以看出是夏天,秋天,冬天?

(1)、同桌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1、第二三四节各写了夏天、秋天、冬天。

2、夏天青蛙出来了,荷叶长得圆圆的;秋天的稻子成熟了;冬天下雪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

4、将准备好的头饰奖励给表现好的孩子,跟着老师做动作表演课文内容。

5、分组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第四环节:写字

1、学生认读课后“我会写”的生字,观察字形。

2、学生交流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认识新笔画 竖弯钩,横折弯钩。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新笔画、生字、学生书空。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第五环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真棒,老师给大家放一段小小的动画片奖励大家。(配合课文的动画)。第六环节:课后园地

回家做完作业后,和爸爸妈妈配合表演并进行分角色朗读。六:说板书设计:

2、四季

春:草芽—尖尖 夏:荷叶—圆圆

秋:谷穗—弯弯 冬:雪人—顽皮 七:说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9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雨点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雨点儿》是新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8课,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内容浅显,情节性强,文中第五小节给我们留下了研究空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加以探究。

二、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通过四个月的识字、拼音、再识字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大多数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是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三、说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问、有、半、从、你”5个生字。

2、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识字、写字及朗读,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五 说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语中主动探究中识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利用课件猜谜,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兴趣揭示课题,并让学生体会儿化音的好处。

2、初读感知,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倾听媒体朗读,培养乐于倾听的习惯,然后让学生打开书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学生读文后,利用课件引领,检查交流生字词、语句。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我用课件出示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再读,然后把这段中出现的三个词语”数不清“,”云彩“,”飘落“,让学生体会词语的意思。在这里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再配上课件,让学生感受“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再回归到“数不清的雨点”,并指导朗读“数不清的雨点”,强调雨点儿的多。

4、“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飘落下来,它们在空中遇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会说什么呢?听电子课本朗读,指导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对于大雨点问下雨点:“你要到哪里去?”相机指导:读疑问句结尾时语气应向上扬。之后出示小雨点的话,“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师问“你呢?”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就是你要到哪里去?师总结和大雨点儿问题一样,因此在这里简单地说:“你呢?”然后再让学生同桌互读大雨点和小雨点之间的对话,全班都体会疑问句的朗读,此时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了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5、提问,那么他们到了那里以后,那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先让学生猜一猜。再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全班齐读,学生整体感知,课件展示红的花,绿的草。让学生自主发挥,“雨点儿让大地变得如此美丽,你有什么想对雨点说的吗?”借助课件阅读,使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调动视觉智能、语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形象感知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6、指导书写生字,采用“学生认读生字,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了解生字的笔顺,指名书空,教师指导书写、组词、写话,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方式进行。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低段语文教学尤其不能忽视写字教学。在教学高潮之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学学字,写写字,动静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布置作业,抓住本课时学习的重点进行:朗读课文和复习认识的生字

七、说板书设计

8、雨点儿,云彩——飘落,小雨点——去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用简洁的词句呈现,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

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前几天刚好下过雨,虽然是冬雨,但也和课文有的内容有关,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0

酒泉市东苑学校

秦春玲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第一课时,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知识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数来分),进而引出课题——《比的应用》。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二个环节: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课本情境图。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分,怎么去分? 教师引导:在这儿分橘子时,3:2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说说。(一班最少分3个时,二班分2个)。接着往下分,怎么去分呢?同桌互相讨论。汇报,师生填表。从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大班分的橘子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二班分的橘子数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不管怎么分,每次都按3:2来分的。)

2、出示课本主题图。如果把140个橘子按3:2来分,怎么去分? 因为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础。学生很快就会完成表格。这就是列表法解数学题。

3、利用课件帮助理解、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题目要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重点思考讨论:从3:2这个比中,你能知道什么?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第三个环节: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2、提升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营养搭配》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并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1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1、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2、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统计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3、教材为教师留下创造空间,可结合自身教学需求,生发出新的思想创意,内华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情况分析及改善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26人。全部进入学前班,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因为学前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

二、目的要求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4、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第一单元:可爱的校园-快乐的家园 第二周 玩具-文具

第三周 第二单元:动物乐园-比高矮 第四周 比轻重-第三单元:有几辆车 第五周 国庆节 第六周 摘果子-跳绳 第七周 可爱的企鹅-乘车

第八周 整理与复习-第四单元结束 第九周 第五单元 第十周期中考试、第六单元

第十一周 第七单元:捆小棒-有几瓶牛奶 第十二周 有几棵树-买铅笔 第十三周 飞行表演-美丽的田园 第十四周整理与复习和第八单元 第十五周 复习

第十六周 第九单元:统计 第十七周 期末总复习第十八周 期末总复习第十九周 期末总复习第二十周期末考试、第二十一周 期末工作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2

1、10个小朋友排成一队,小明排在第4 个,小红排在小明的后面,他们中间有5个小朋友,小红排在第()个位置。

2、小红、小方、小明年龄各不相同,小红说:我不是最大的。小方说:我也不是最大的,但也不是最小的。三人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3、比6多3的数是(),7比10少(),()比4多3,8比()少1,比9少4的数是()。

4、5个一和1个十组成(),和它相邻的数有()和()。

5、比8大6的数是(),比8小6的数是()。

6、20里面有()个十;也可以说20里面有()个一。

7、小朋友们排队做操,小华前面有9人,后面有8人,这队一共有()人。

二、直接写出得数。

12+6=

15-9=

18-9=

16-6=

7+8=

9+5=

16-10=

19-19=

13+0=

三、在()里填上><或=。()9

2+9()10-

112+6()17

11-11()20-20

12-6()15-9()13-

5四、加减混合计算。

12-2+4=

17-4+3=

7+6+3=

15-8+2=

11+3-6=

19-9-5=

五、实际应用。

1、小兰写了9个字,小明写的字和小兰写的同样多,两人一共写了多少个字?

上一篇:播下梦想的种子下一篇: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