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定义(精选6篇)
二、排比............................................2
三、反复...........................................11
四、拟人...........................................12
五、反问...........................................13
六、设问...........................................13
七、夸张...........................................15
一、比喻
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2、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3、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二、排比
1、定义: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 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 2 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对于“同一范围”、“同一性质”的意念,用三个(含)以上结构相似的句法来表达的一种修辞技巧,叫做排比。
2、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形式多样的排比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具体的运用:
(1)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3)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谚语)
(4)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3、排比的分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5、与其他修辞手法比较
*排比不是对偶,后者通常由两个结构相同、长度相同、词语对称的句子构成,严谨的对偶更要求平仄互对。而排比仅要求结构、长度等大致相似、没有类似的对称效果。
*排比不是顶真,后者不要求结构、长度相同,只要求后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语是前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
*排比不是反复,后者是用词基本相同的句子重复出现以加强语气。
*中文的排比相当于英文修辞学上的Parallelism(英文中两个句子并列的修辞方式),很多人误以为排比句是由三个或以上并列句子组成的。其实,根据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226页),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只是一般为了加强句子的气势,多用三个或以上罢了!
6、例句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1.爱心
爱心是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2.美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3.积累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 6 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4.错误
伽利略、牛顿、爱迪生是人不是神,其缺点错误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巨人”。试问,有谁能否认物理学中的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抛物体运动规律、摆振动的等时性现象是伽利略建立或发现的呢?有谁能否定牛顿作为经典物理学创立者的地位呢?有谁能否定爱迪生是对人类物质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大发明家呢?
6.选择
选择是一个崭新的开端,选择高耸入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便需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选择寒风劲厉的荒漠便需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博大胸怀——
7.生活
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生活是什么》)
8.太阳花
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是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9.诚信
诚信是小朋友将拾到的一分钱放在警察叔叔手里时脸上的笑容,是少先队员宣誓时眼中的闪光。
诚信是焦裕禄推开乡亲柴门送去的那一阵春风,它是孔繁森将藏族老妈妈冻伤的双脚捂进怀中的深情。
诚信是开国领袖面对新中国第一缕曙光作出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召唤。诚信是继往开来的领路人俯瞰西部作出的“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定。
10.选择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万物的眷恋。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高远的人生志向。
11.希望
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正视困难与失败。困难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希望,失去与之斗争的勇气。屈原爱国,“上下而求索”;一旦楚国灭亡,他失去了希望,便只剩下跳入汨罗江这条绝望之路了。
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憧憬美好的未来。有了希望,才会产生对未来的向往,才会产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德国诗人海涅在一首诗中动情地写道:“严冬劫掠去的一切,新春会给你还来。”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增添前进的动力。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发出“我要勒住命运的喉咙”的壮语,谱写出不朽的《英雄》乐章。
14.珍惜
有的人在拥有时并不珍惜„„这或许是因为拥有太多而麻木的缘故,那么失去后的感觉会使你明白拥有的宝贵。当你在黑暗中勾勒黎明的天空时,才明白已从眼前过去的东方朝霞有多美;当你人过中年时,才明白年轻时代荒废了多少光阴;当你默数浑浑噩噩的往日时,才明白该干而没干的太多太多;当你踽踽独行在人生路上时,才明白曾经同行的幸福。
20.亲情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朔风呼啸的冬夜,母亲手中飞翻的针线;是烈日炎炎的夏日,父亲手中驱蚊的芭蕉扇;是久别重逢后,亲人的一句平淡的问话“回来了”;是父亲暴怒时的一顿拳脚„„
21.幸福
不觉得,我又想起常被人鄙视的刘禅,虽乐不思蜀,但却使蜀地的百姓免受战乱之苦,统一的旗帜下,没有战争就该是幸福吧;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缘于“文化断裂”“文化幻灭”而投湖自尽,对其个人来讲,谁又能否认,这是一种殉道般的幸福呢?同样傅雷夫妇在无力承受压力的情况下,双双自杀,也该是一种解脱地狱般痛苦的幸福吧?只不过,对他们来说,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幸福:解脱的幸福。
“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是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个苦涩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
根据例句,以人文景观为内容造四个排比句。例句是“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广阔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
26.欣赏
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和尊严;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著与希望。
27.欣赏
一个碌碌无为的浅薄者是没有欣赏可言的,既然不相信自己注定就是平庸之辈,就要在欣赏别人的同时,试着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烘炉之中,把自卑表达成自信,把不满改写成奋争,把孤僻挥洒成壮观,把委屈升华成冷峻,把失意挤压成动力,把挫折摔打成练达。
28.帆
帆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困苦,它呼啸在暴风中,腾跃在波谷里,急行在骤雨中,喧嚣在狂浪中,穿行于礁石间„„帆以它坚强不屈的意志年年月月与怒涛巨澜搏斗着。我赞美帆,在我的眼中,只有真正具有帆的性格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真正具有帆的信念的人,才算得上崇高。
30.选择文学
我也就选择了与文学家一同散步,在那里,我会让朱自清先生带我去寻找那七十年前清华圆的旧迹,让余秋雨领我去探寻那敦煌的奥秘,让三毛带我一路穿过西班牙和德意志,迎着撒哈拉的热风去聆听骆驼那悲惨的哭泣,让张爱玲点燃一烛沉香,在香烟缭绕中把我带到旗袍摆动、人力车穿行的旧上海——-使我在故园中得到启发,灵魂为之升华。
31.心灵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32.痛苦
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33.愚蠢
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34.谎言
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35.阴险
阴险,是一条披着羊皮的狼,干着不见天日的勾当;阴险是善良的公敌,嫉妒的朋友;阴险是一座心灵的冰山,让人透过清澈感到的是阵阵的寒意。
36.自私
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37.成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 10 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需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荒瘠中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青翠,闻一下香沁心脾,心里得到恬适不会孤单;
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三、反复
1、定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2、作用:言为心声,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3、形式:
(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
【例】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例】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纪念刘和珍君》)
4、例句:(1)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2)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四、拟人
1、定义:是一种修辞方式,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2、主要的作用:在于使事物获得人的属性,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
拟人,还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这就使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
3、拟人句的运用形式:(1)把动物拟人化。(2)把植物拟人化。(3)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
4、例句:
(1)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2)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3)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
(4)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5)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6)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是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
五、反问
1、定义: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2、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3、例句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2.“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8.你们怎么能不回家呢?——强调不能不回家。
六、设问
1、定义: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 13 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2、主要的作用: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3、常见用法
(1)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
4、形式
(1)一问一答式: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
(2)几问一答式: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
(3)连续问答式: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
5、例句:
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②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④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
„„(毛泽东《抗日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上面例①和例②是一问一答;例③是二问一答;例④是连接三个一问一答;
6、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设问是自问自答。要求问句和答句要贴切,不能答非所问。(2)设问句应用在描写、议论、抒情的前面,以提醒读者,引起下文。
(3)设问句,要用在节骨眼上,不需要强调时,就不要问。
七、夸张
1、定义: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2、主要的作用:(1)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2)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效果。(3)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 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一
陈望道先生是60年来汉语修辞研究中最有成就的第一人, 他的《修辞学发凡》是60年中汉语修辞学专著中的第一个著作。他给修辞所下的定义, 也是60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定义。他在《修辞学发凡》中写道:“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许多其他定义, 往往是以这个定义为基础的, 说法大同小异罢了。
《辞海》对修辞的定义是:“依据题旨情境, 运用各种语文材料, 各种表现手法, 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
《现代汉语词典》对修辞的定义是:“修饰文字、词句, 运用各种表现方式, 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讲义》对修辞的定义是:“修辞就是如何调整和修饰语言, 把话和文章说的或写得更正确、明白、生动、有力的方法。”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对修辞的解释是:“修辞就是对语言的加工, 也就是运用各种语言手段 (即修辞手段) 来有效的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
然而这些定义都还不够科学, 不科学之处就在于它们将“修辞”和“修辞活动”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了, 用修辞活动的定义代替修辞的定义, 这当然是不好的。
在继承陈望道先生观点的基础上, 对于修辞原则, 我们的定义是:“以题旨为根据, 以语境为条件和手段。”它与陈望道所说的修辞原则———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小异大同, 可以说是基本上继承了它的观点。因为从宏观讲, 题旨是内因, 语境是外因;题旨是源点和终点, 语境是条件和手段;题旨是话语的总结, 语境是影响话语内容与话语形式结合方式的制约因素, 二者性质和作用明显不同。我们采用“以语境为条件和手段”的表述, 因为, 修辞过程不仅是适应语境的过程, 而且是建构语境的过程。概言之, 语境是动态的, 可以根据表达需要加以调控;它不仅是修辞的条件, 而且是修辞的手段。
王希杰教授对修辞的定义与陈望道先生有相似之处, 他认为, 作为一个动词的修辞, 指的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 是努力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的活动。当然王希杰认为修辞也可以当做名词来使用, 例如:“不懂修辞, 不会修辞, 当然是不好的, 不行的。”这时修辞指的就是语言中有关提高语言文字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的总和。而作为名词的修辞, 有时候也指的是关于修辞的知识和学说, 也就是修辞学了。
二
修辞与修辞学有着一定的区别, “修辞”是一种客观存在物, 它对整个社会集团都是相同的, 相对稳定的;而“修辞学”则是研究者主观的产物, 是客观修辞规律规则的反映, 因而它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在同一种客观存在的修辞事实之上是完全可以出现两种以上的“修辞学”。因此, “学习修辞”就有了两种意思:一是学习客观存在着的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二是听修辞学课程, 阅读修辞学著作, 学习修辞学理论知识。同样, “研究修辞”, 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研究客观存在的修辞现象;二是指研究修辞学著作、理论知识。而把某种语言的修辞现象当做研究对象, 就是“修辞学”。
安徽大学的曹德和教授提出将修辞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示实体的修辞, 一种是表示过程的修辞。表示实体的修辞有三种用法: (1) 指客观存在的修辞现象, 如“研究修辞”。 (2) 指修辞知识, 如“要学点修辞”。 (3) 指修辞学科, 如陈望道语:“文法和修辞是两门科学。”而对于表示过程的修辞, 我们对它的定义是通过语言材料的选置、调适以实现交际目的的表达行为, 如“不善修辞”。
表达行为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 但修辞仅指前者, 这是由修辞的“辞”决定的。陈望道指出:“在口说或记录口说的文辞中, 态势实际也同修辞有相当的关系, 它能指示说话的情境而本身也便是说话时的情境之一, 修辞须得同它相应和。但它实在不是所要调整的语词的本身。”修辞的“辞”不包括非语言符号、态势语等属于语境范畴, 将语言手段与非语言手段加以严格区分, 可以避免修辞研究复杂化, 这样处理具有不言而喻的合理性。
三
在给过程性修辞下定义时, 有人附加了“美”、“适当”、“有效”等前提, 这似乎意味着, 不那么“美”、“适当”、“有效”的语言表达不是修辞。还有人明确提出, 不使用辞格和辞规的语言表达不是修辞。当然像一些错误的语言表达, 违背伦理的语言表达, 不自觉的语言表达, 精神病患者的胡言乱语, 不能自控的酒话梦话等排除于修辞范畴之外。因为人们通常理解的“修辞”是指正常的言语活动。
但是为什么不少人认为它是指“美的”、“适当的”、“有效的”表达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把修辞知识的作用与修辞现象的真实状况混为一谈, 有的把制约修辞行为乃至人类所有行为的普遍过程, 与修辞行为的实际操作当成了一回事, 还有的在过程性修辞与艺术化表达之间人为地建立了对应关系。而将修辞和修辞学定义为“美化语言”, 则会大大缩小修辞和修辞学的范围, 而将修辞和修辞学定义为对语言的加工, 这就必然扩大了修辞研究的范围, 最终会导致取消修辞和修辞学的独立性。
四
由于研究课题本身存在范围、层次方面的差异, 基本概念的定义往往不尽相同, 同时对一个范围的研究片面性阶段不可避免。而命题由概念组成, 因而理论研究总是从论析概念开始, 而论析基本概念, 会导致任何学科在基本概念的阐释上都不免有意见分歧, 这是正常的, 有时分歧的存在能促进思考, 深化认识, 不是坏事, 而是好事。对不同侧面得出结论, 只要深刻有道理都是可以接受的, 宁要片面的深刻性, 不要全面的肤浅性。对于一个课题只有一个看法是不可的, 如网络新词, 各方意见都有, 对于分歧这种现象, 不应厚此薄彼, 在没有更新更全面的观点出来前, 片面性也是可取的, 这是为了日后得出更深, 更科学结论前的储备与探索期。
所以在对修辞和修辞学进行定义的时候, 要注意几个问题。
1. 要在没有内部矛盾的情况下对修辞进行定义。
2. 不能将修辞研究局限于各种文艺作品, 辞格, 及名人名篇中的修辞现象研究, 尽力做到命题范围内无遗漏。
3. 不能盲目扩大修辞研究范围, 否则会导致取消修辞的独立性。
4. 吸取前人对修辞定义可取之处。
5. 辩证看待修辞这个问题, 定义要简洁。
其实修辞过程是对语言的调节, 以达到交际目的的行为, 也就是通过语言的修饰传情达意。但它是一个对修辞过程的定义, 若来概括整个修辞学就不行了, 因为修辞学还包括对修辞格的研究, 所以这个定义仅限定义过程修辞, 否则对一个大课题下定义, 也是很困难及不可能的。就像对过程修辞定义, 便会失去修辞学规律, 修辞格范围, 对修辞学下定义有可能不突出修辞活动实践性, 中国现代意义的修辞学才出现100多年, 真正开始也是1998年后, 目前下一个完整定义还不成熟, 所以在对外修辞定义的分歧时, 我们要做到融会贯通、取长补短, 多一点辩证法, 少一点形而上学, 才能对明确修辞的定义, 准确研究修辞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对修辞定义的研究由来已久, 不同的学者对待修辞的定义不一样, 本文通过列举分析修辞不同的定义, 分析这些定义的异同, 探讨什么是修辞, 给修辞下定义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今后如何辩证对待及研究修辞的定义等问题。
关键词:修辞,定义,异同,辩证看待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希杰.修辞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3]王希杰.修辞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 1981, (3) .
1、语音修辞的含义
2、语音修辞的手段:节奏、平仄、押韵、谐音等
3、语音修辞的效果
第一节
语音修辞概说
一、语音修辞
(一)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从而取得语言音乐美的修辞方式。它大体包括音节的配合、声调的协调和押韵的和谐等等。
(二)语言的音乐美
汉语语音具有音节响亮、声调抑扬、音色优美等特点,这就是汉语的音乐性。利用这种特点,采取一定的方法,可使话语呈现音乐美 元音占优势,乐音数量多; 同音音节多,押韵很容易;
声调彼此对立,平仄对称互补;
单音比较自由,双音自足稳重,四音和谐优美
二、语音修辞效果语音修辞效果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音韵美。
主要借助于音响形成的美感。
(二)旋律美。
主要是利用音高和音质因素构成的美感。旋律主要表现为语音高低升降的规律性变化以及相同、相近语音成分的反复或再现。语调升降、声调配合及押韵是形成旋律的主要手段。
(三)节奏感。
主要是利用音长和音强因素构成的美感。调整音节、协调声调、安排语调、构成长短、轻重、快慢、高低及停顿规律性的展现句子是形成节奏的主要手段。第二节
语音修辞手段
一、语音修辞手段
语音修辞手段是指能够获得修辞表达效果的语音手段
二、语音修辞手段种类
(一)利用音长:节
奏
有停顿、快慢、协调音节、四字组合、双音化、衬字等。停顿指语流中语言单位之间的间歇,属音长范围。快慢指语速的快慢,是调节语言单位的时值的。协调音节指对不同音节词语进行选择、组合和调整,使语言音节整齐匀称、错落有致。四字组合、双音化和衬字也都属于调整音节的范围,它们都与音长密切相关。
A 停顿就是语流中语言单位之间的间歇。又称音顿、音步、顿歇。有语法停顿及逻辑停顿之别。
B 快慢。指说话或朗读速度的快慢,又称语速。分快速、中速、慢速三种。
他联想起了六年前大闹考场想起了郭立强之死想起了袁眉之死想起了二十余万返城知青“五一”大游行想起了王志松吴茵徐淑芳姚玉慧刘大文……(梁晓声《雪城》)C 协调音节
汉语的音乐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音节的搭配,又主要表现为单双音节的配合上
所以郭绍虞说:“汉语的音乐性产生在单双的问题上。”“汉语对音节,看得比意义重要。”(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244、444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①四音节组合。即组合并使用四个字的词组(短语)。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听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汉语中的成语,有一些从语法和语义上本是应当划分为
掠+((人+之)+美)
l+3(2+1)
((郑+卫)+之)+音
3(2+1)+1
兵+((不+厌)+诈)
1+3(2+1)
举+(不+胜)+举)
1+3(2+1)
((不+解)+之)+缘
3(2+1)+1
(一 +(衣+带))+水
3(1+2)+1 但是,朗读的时候,都必须读成(掠人)+(之美)
(郑卫)+(之音)(兵不)+(厌诈)
(举不)+(胜举)(不解)+(之缘)
(一衣)+带水)由四个音节构成两个音步,是汉语节拍的基本模式。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古典诗歌的基本节拍模式,正如王力所说:“近体诗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为一节,最后一个音独自成为一节。平声占时间大致比仄声长一倍。”(王力《汉语诗律学》,《王力文集》十四卷.89页)在现代汉语中,节拍的字数要灵活一些: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徐志摩《为要寻找一个明星〉
② 双音节组合
说罢,又吩咐按数发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一面又搬取家伙:桌围、椅搭、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开得十分清楚。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了。
双音节和四音节,是自足的,具有均衡稳定感。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说:“偶语易安,奇字难适。”所以,一般情况下单音节词要求有单音节词相配,构成双音节节拍。双音节词要求双音节词相配,构成四音节组合。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表达者就得常常或压缩多音节词,或拉长单音节词。特别是并列结构中。
单音节和三音节是相对不自足的,具有运动变化感。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工农商学兵
眼耳鼻舌喉
赤橙红绿青蓝紫 东南西北中
前后左右中
扩大到句子的组合,中国人特别喜欢对偶句法、平行句法,汉语诗歌通常是四句(行)为一首或一节。因为单句有不自足感变动感,所以三句成诗的.是比较少的,而且成功之作也不多。
岑之敬《当垆曲 》
明月二八照花新
当垆十五晚留宾
回眸百万横自陈 ③ 三音节
现代汉语中,三字格很发达。其中有许多是缩合。例如:
大中小
高精尖
脏乱差
老少贫
军干群
篮足排
编导演
亚非拉
在语言运用中,交际者的心理往往要求音节的对称和均衡,如:
⑴《集市价与国营零售价的差价幅度正在缩小
禽、蛋、奶、鱼和蔬菜上市量均大幅度增长》(《文汇报》)⑵《浦东青年伦理要点孝、信、义、和》(《中国青年报》)
满足节奏要求,哪怕是杂乱的并列,朗读起来也有种美感。例如: 甲:
你都保管些什么? 乙:
螺丝、螺帽、光垫圈,镑凿、斧刨、团据片,纱布、卡尺、手摇钻,扫帚、铁桶、腊木杆、焦炭、块煤、耐火砧… 甲:
你保管的物资挺多。
(孙洪彬《态度问题》)三字格是奇数,人们往往采用两个三字格的连用,通过“3十3”式组合,来达到均衡美。例如: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李清照《鹧鸪天》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李清照《行香子》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悠香,竞不知从何处来的。(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这不仅更加和谐,而且既保持三字格的动态感、飞扬感,又具有双数的自足稳定感。
3+3+3式组合,则明显的突出了缺陷感和运动感。例如:
老夫人说著长老唤太医来看我;我这颓症候,非是太医所治的;则除是那小姐美甘甘、香喷喷、凉渗渗、娇滴滴一点儿唾津儿咽下去,这鸟病便可。
兰舟过处,歌声悠扬,但月胧胧,云杳杳,水茫茫。
三音节叠音词,也可以连续使用或者出现在平行句式的相关部位——对偶句法。例如: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④ 衬字。
为了保持一定的音节和节奏,在曲子、歌词、快板等作品中增添字词。又称垫音、衬词。如: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能谁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衬音在词、曲、曲艺和民间歌谣中,是经常运用的。例如:
春日里来依哟四山青,一把那个田土舍一哟寸金,老天那个赐福那个要知足,人是依哟苗来舍土哟是根。
依呀呀于喂,土是命根根…,(雁宁《牛贩子山道》)
⑤ 音节搭配
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的合理搭配,是走进汉语音乐美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汉语修辞艺术的重要问题。
单双音节的搭配,也体现了汉语诗歌与散文的差异。诗歌往往把单音节放在句子的末尾。例如:
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而散文的音节(特别是司马迁及后来的追踪者)则把单字的音节放在句中。(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273贝)例如: 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⑥协音
协音,就是为了上口入耳,回避在上下文中听起来拗口的词语,当然从语法和语义上说,使用这些词语是没有错误的。例如:
言语与语言--言语和语言/言语同语言
陈老与于老--陈老同于老/陈老和于老
刘宏同童莉--刘宏与童莉/刘宏和童莉
战争和和平--战争与和平/战争同和平
跟更革命的耿豆先生相比--与更革命的耿豆先生相比
小弟弟的的确良--小弟弟那身的确良
协音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还有在话语中插入某些无意义的音节,这叫做“衬词”。
三大平原¡ª¡ª三平原(?)
四大发明——四发明(?)
三大战役¡ª¡ª三战役(?)
四大金刚¡ª¡ª四金刚(?)
(二)利用音高:平仄
协调平仄有三个基本规律:
1、.平仄交错。
指一句之中音节点上的平仄要交错的安排,一般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最后一个韵字是一个单音节词,其余都是双音节词,双音节词第二个音和单音节词的单音都是音节点,平仄必须交错出现。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平仄对立
一般律诗分四联,每联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出句和对句的音节点上,平仄要彼此对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3、平仄相粘。
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音节点上,除韵脚之外,要平粘平,仄粘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在律诗中,对平仄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要求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诗中上句的声调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的声调与之对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内又是平仄交替,排列非常严整,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有非常强烈的音乐美感。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解说词)
③瑰丽端庄的中山公园,绿树成荫,花坛巧布,彩练横空,千红万紫。再比如:
(1)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
(2)雪压竹枝尖点地,风吹荷叶背朝天
--△△△○○△△,○○○△△○○
(3)小草……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朱自清《春》)
格律诗(包括律诗、绝句、排律、词、曲)都讲究平仄的安排。试以绝句、律诗为例分析它们的平仄、押韵体式。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七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三)利用音质主要有双声、迭韵、迭音、押韵、谐音以及拟声词、儿化词、响音字的选用。双声、迭韵、迭音、押韵、谐音等都是利用音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有规律的再现而取得修辞效果,主要都和音质有关。拟声词的选用是利用和事物声音相近而取得修辞效果,也与音质有关。儿化词和响声词的声音与其它语音不同,也在音质上。
1、双声、迭韵。
双声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词语,如伶俐、枇杷、芬芳等;
迭韵指两个音节韵母相同的词语,如:汪洋、烂漫、妖娆等。
双声和迭韵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手段。在双声迭韵的词语中,因有相同语音成分再现,使声音得到加强和巩固,形成语音的回环美,恰当的选用,可以使音节和谐,声韵铿锵,诵读顺口,悦耳动听,增强语言的音乐美。由于双声短促而婉转,迭韵舒长而响亮,双声和迭韵配合使用,一方面循环复沓,另一方面委婉变化,有更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秋光迭迭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2、迭音。迭音是将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迭起来使用,又叫迭字。如个个、阵阵等,一种声音通过迭音手段而再现,并加以巩固,不但具有回环美,而且给人鲜明的感受,产生特殊的音韵美。例: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3、押韵。
押韵是重要的韵律手段之一。在诗歌或戏曲里,运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子的相应部位,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又称协韵、调配韵脚。现代诗歌押韵,大多采用十三辙,“辙”是戏曲唱词的韵脚,是“韵”是通俗的叫法,所以押韵又可称选择韵辙。北方话系统的戏曲、歌谣、唱词都按十三辙押韵。每辙以两个同韵字代表辙名,如中东、江阳等,押韵较宽。
第一、古代诗词特别讲究押韵,例如: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首绝句,一、二、四押韵:ao)
第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注意句与句的押韵,也可以形成音韵和谐的音乐美。例如:
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傲”、“豪”押韵ao,响亮动听。)
第三、除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群众口语流传下来的谚语、俗语、民谣及儿歌中,押韵比比皆是,例如:
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白天吃的一锅饭,晚上枕的一个枕头。
(押韵iou)跳一跳二跳三七,跳八跳九跳十一 十一二,十三七,十八十九二十一 二一二,二三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诗歌的押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规则】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第一、【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一二四句押韵。又如:登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第二、【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反例,所以这里就不另举例。第三、【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第四、【首句押韵可借邻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请参照通转古韵、【108部平水韵】 【避忌】
第一、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第二、避免同义字相押: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第三、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
古代用韵较严,但多考虑韵部而不注重语音实际,严格区分平仄,而且要同一韵母,不同韵部只能和特定韵部协韵。而现代诗则自由用韵。押韵有以下几种手段:
1)安排韵句。安排韵句是按一定的形式将韵句组织起来,以形成不同的押韵方式,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大体而言,有下列各种:
a.偶韵。偶韵是把韵句安排在偶句上,又称隔句韵。这种方式旋律富变化而又规律,运用最广。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b.随韵。随韵是每句都安排韵句,下句随上句押韵,两句一换韵。这种方式既保持押韵的密度,又增加音响的变化。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c.交韵。交韵是韵句四句一组,第一句与第三句一韵,第二句与第四句一韵。这种方式声音相互牵连交错,形成回环美。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又例如: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方愁幕雨天。
鸥鸳不嫌针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鸥夷高兴因无边。(章竭《变体诗》)d.抱韵。抱韵是韵句四句一组,第一句与第四句一韵,第二句与第三句一韵,呈现环抱之形,这种方式也可以形成回环美。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人”与“功”两韵字环抱两个不同韵部的“亲”字。
e.排韵。每句都安排韵句,又叫打铁韵,数句一韵,或一韵到底,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
2)安排韵字。安排韵字是将韵字安排一定的位置上,从而组成不韵句的修辞活动。有以下形式。
a.句首韵。把韵字放在句首叫句首韵。前引〈女儿悲〉酒令即可视为押句首韵。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头韵(Alliteration)它指一组词、一句话或一行诗中重复出现开头字母相同的单词,常用于文章的标题、诗歌及广告语中,简明生动,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平衡节奏,宣泄感情的作用。例如:
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 Profits of praise b.句中韵。把韵字放在句中叫句中韵。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c.句末韵。把韵字放在句末叫句末韵。这种韵字安排方式,是诗歌主在押韵形式,例子俯取便是,不胜枚举。
现代诗歌,最常见的是四行为一节者是第二、四行押韵。例如:
清香在树上飘扬
乐弦在树下铿锵
忽然间一阵狂风
不见了弹琴的姑娘
(郭沫若《瓶第十六首·春茸曲》)
总得让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全下。
(臧克家《老马》)
3)换韵。改变诗歌的韵辙叫换韵,又叫转韵。像《红楼梦》里的〈芙蓉女儿诔〉(78),就换了四次韵。一般长诗多换韵,短诗不换。不过换不换韵,主要还是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声情来决定,有时也根据结构层次的需要来换。
(4)儿化词与轻声词的选用。
“儿”音加在音节上,使其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也叫“儿化韵”。在修辞上,有指小、表爱的功能,具有亲切的感情色彩。如:
探春道:“谁要这些。怎么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了。
这一方法适用于口语语体,文艺语体尤其多见。其他书面语体和表示贬斥的语意时,不宜用儿化。
思考:选用轻声词(本身读轻声和包含一个轻声音节的词)可用于表达轻捷柔和的声音,可以形成抑扬变化,适应表意的某种特殊需要。如:冰心:
《一只小鸟》 __偶记前天在庭树下看见的一件事 有一只小鸟,它的巢搭在最高的枝子上,它的毛羽还未曾丰满,不能远飞;每日只在巢里啁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它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它探出头来一望,看见那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的好景致;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树下有许多的小孩子,听见了那歌声,都抬起头来望着─—
这小鸟天天出来歌唱,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最后他们便想捉住它。
它又出来了!它正要发声,忽然嗤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下去。
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的落到地上来。
从此那歌声便消歇了。
那些孩子想要仰望着它,听它的歌声,却不能了。
(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O年8月28日。)《亮剑》骑兵连长孙常胜的战斗口号是“骑兵连,进攻!”
有人认为不符合语音原理,你的意见呢?
(5)响音字的选用。响音字是发音时开口较大,音节洪亮的字。一般而言,双音节比单音节声音响,平声字比仄声字音量大,而从韵母的比较,凡以“ang”、“ao”、“a”等收尾的字比较响亮。语音的响度和音质、音强、音高、音长都有关系,由于具有高亢强烈的特色,所以选用响声字,也可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响音字和非响音字是相对的。选用响音字,宜于表现强劲高亢的声音和气势。如:
杜甫《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衬音字的选用,作用在于协调音节,使语句节奏整齐协调、匀称流畅,具有音乐美。基本上用于诗词、戏曲、民歌、快板等韵文中。衬音字有的本有意义,有的本无意义,用作衬音时都不再表意。例: 我们爬火车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 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敌人魂飞胆丧!
(卢芒《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衬音在词、戏剧、曲艺和民间歌谣中,是经常运用的。例如:
春日里来依哟四山青,一把那个田土舍一哟寸金,老天那个赐福那个要知足,人是依哟苗来舍土哟是根。
依呀呀于喂,土是命根根…
(雁宁《牛贩子山道》)古代散文中的“之”用作衬音,补充字数、协调音节。
嵌在专名中:烛之武退秦师;介之推不言禄;怒而触不周之山;
粘在别的词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怅恨久之。
(6)拟声词的选用。拟声词是指摸拟事物声音的词,又叫象音词、摹声词。拟声词一般用来摹拟声音,有时也用来描写事物。摹拟声音,使人如闻其声,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具有直观性。描写事物,能让人产生联想,也能让语言更生动、传神。选用拟声词,可以使词语具有音、义互相融合的风味,较之一般词语更形象、逼真。
⑴头顶上有几架敌机嗡嗡嗡,一会远了,一会又飞回来,好像几只苍蝇粘到头上不走了,紧自哼哼。……话音没落,只听半空哇哇哇,好像一阵暴雨泼下来,接着唰唰唰唰,四处踢通扑通乱响,炸弹落了一地。(《三千里江山》)⑵淅沥沥唰啦啦长蛇过道,噗咙咙突噜噜翠鸟出巢。
轰轰轰隆隆隆风滚雷动,乒乒乒乓乓乓一阵冰雹。
(郝赫、郝艳芳《春到胶林》)描绘抽象事物,赋予本来不存在的想象的形象性征。⑶锁柱跟锁柱他妈穷得叮哩当啷的。
(周立波《暴风骤雨》)⑷一旦有战争部队哗地一下拉上去了,粮食供应上得去吗?
(徐怀中《一位没有战功的老军人》)(7)谐音。
谐音是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作条件来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谐音主要是利用相同语音成分的再现来突出语意重点,也利用音近意异的特性,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使语言更含蓄、更生动。
第一、谐音双关
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形成双关表达,通常言在此意在彼。有同音同形和同音异形两种。⑴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他高的都不用。⑵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相互戏谑的哑语对联:
佛印向苏索句,东坡手指对岸正在啃骨头的大黄狗: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意会,只笑一笑,把题有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河中:水流东坡诗(尸)
后者更为常见,某些谐音在传统修辞中已形成固定关联,如 “丝”与思、藕与偶、莲与怜、杯与悲、理与礼,多用于古诗词、民歌、谜语、对联和歇后语等文体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天安门诗抄)
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双木不成林。打一字。
伤心细问夫婿病,打一成语。谜底是: 相;
杯盘狼藉。
第二、谐音拈连
通过谐音构成上下文的拈连关系。⑴“我是你们的大师兄!”我说。“兄?凶多吉少!”
这种修辞格太熟悉了,我觉得好笑。(肖克凡《黑砂》)⑵无齿之徒原是无耻之徒 名优产品成了民忧产品 四化变成了私化 第三、谐音假对
对偶的一种,利用近音或同音关系临时借用合于对偶要求的语词。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面》)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水春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第四、谐音仿拟
这是从我国历代笑话中选出精彩的作品改编,由画家绘画的笑画选集。(广告)以声作则
曲径通忧(漫画标题)
五儿急的便说:“原是宝二爷屋里芳官给我的。”林之孝家的说:“不管你‘方官’、‘圆官’!现在有了赃证!我只呈报了,凭你主子前辩去!”(曹雪芹《红楼梦》)现实生活中的忌讳语及吉祥语
人们因着趋吉避凶的普遍心理,对于有灾厄的谐音,或有吉祥祈福的近音字,在词语的使用上,呈现了特殊的习惯和文化。
四与死
钟与终
八与发
九与久
碎碎(岁岁)平安、五蝠(福)临门、瓶(平)镜(静)、苹(平)果、早(枣)生(花生)贵(桂圆)子(莲子)、大桔(吉)大粒(利)等等
外来语:
外来语因文化、事物的差异,在本国语中一时找不到相对应的词语时,直接用本国字音译以记录,是最简便的方法。然而,许多音译词是音、义兼译,在修辞的意义上更为进步而可取,如:
humour
幽默;
cool
酷; mini
迷你;
sanar
声纳; talk show
脱口秀;
bowling
保龄(球); title
抬头;
model
模特儿; engine
引擎;
hippie
嬉皮 Bans-奔驰(汽车);Sprite-雪碧(饮料);Locavo-乐口福(乳精); Colgate-高露洁(牙膏);Lux-丽仕(香皂);Pif pif-必扑(杀虫剂)。
对于旧时代遗留下来的粗俗地名,利用谐音修辞手段加以改造,可以获得理想的表达效果。例如老北京原有许多粗俗不堪的胡同名,都是从历史的日常生活取材的。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经过谐音修辞对其进行改造,结果变俗为雅,点石成金,为人称道。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的社会语言学专著《胡同及其他》中就援引了大量的例子,例如: 羊尾巴胡同→扬威胡同
猪尾巴胡同→寿逾百胡同
狗尾巴胡同→高义伯胡同
吉兆胡同→鸡爪胡同 猴尾巴胡同→侯位胡同
母猪胡同→梅竹胡同
粪场胡同→奋章胡同
干鱼胡同→甘雨胡同
驴市胡同→礼士胡同
屎壳郎胡同→时刻亮胡同
打劫胡同→大吉胡同
臭皮胡同→寿比胡同
鸡鸭胡同→集雅胡同
蝎虎胡同→协和胡同
灌肠胡同→官场胡同
闷葫芦胡同→蒙福禄胡同
尤其在人名、地名、商标、品牌命名上,一定要注意避免可能产生副面效应的谐音联想。
姓名:纪丹(鸡蛋)、茅崇(毛虫)、尤炳(油饼)、侯炎(喉炎)、魏腾(胃疼)、史钢(屎缸)、谭彤(痰桶)、毕耘(避孕)、温毅(瘟疫)、贾效(假笑)、施昌济(是娼妓)、孙奇概(孙乞丐)、胡丽清(狐狸精)、朱怡佳(猪一家)、毕云高(避孕膏)、屈韬奋(去掏粪)、刘艺荻(流一地)、郝乃昭(好奶罩)等
地名命名亦如此。在某市地名办公室组织的市区新建街区道路楼盘命名专家论证会上,遭到否定的命名设想,多数由于这个地名的读音容易引起某种贬义的谐音联想所致。例如“辉光大厦”(回光返照)、“蓝山别墅”(破衣烂衫 春意阑珊)、“银汇小区”(隐晦、淫秽)、“卫南小区”(畏难)、“培光小学”(赔得精光)等 流行语:
年轻人的流行语,或要表现另类,或要彰显创意,透过谐音,运用高度的联想力,无论从数字、英文或方言,都有为数可观的谐声修辞流行语。如: 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 770、880----亲亲你、抱抱你 9595995----救我救我救救我
359359----瘦有久、瘦有久(台语)2266----零零落落(台语)
AKS----会气死
LKK----老叩叩
OBS----欧巴桑
(8)利用音趣。音趣指字音因同字意相应而产生的联想和情趣。近代有些修辞学家提出音趣之说,认为长音有宽裕、纡缓、沉静、闲逸、广大、虔敬等情趣;短音有急促、激剧、烦扰、繁多、狭小、喜谑等情趣;清音可以引起小、少、锐、快、轻、虚、静、明等特质的联想;浊音可以引起大、多、钝、暗、愚、重、恶、劣等特质的联想。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风》
三、日常生活中的语音修辞
1、首先要求语音规范。在口语中,往往运用一些没有意义的词语或音节,或者把一些原先有意义的词语或音节当做没有意义的单位来运用,目的只是为了上口入耳。这些没有意义的单位就是“衬词”。语音的不规范会导致歧义和误解,降低和损害表达的效果。
2、要尽量避免同音词语的干扰。由于现代汉语中同音现象非常严重,而且交际活动是一个双向的心理交流活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交际双方的心理联想,这联想又常常是建立在语音相同与相似之上的。例如:“西巷、细想、洗箱、西厢、喜想、喜香、悉详、西乡、西湘……,在口语中,常常是很难分辨的。
3、无论是口语,还是文艺审美语体,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上口入耳,流畅和谐。说汉语的人的共同心理和言语习惯,都非常重视言语的流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上口入耳的标准放置在语法结构的要求之上。
请比较:
打扫街道
打扫街/打扫道 桌椅板凳
桌子椅板凳/桌椅子板凳/桌椅子凳 四大金刚十八罗汉
四金刚十八大罗汉
报刊/报纸杂志
“修辞”顾名思义就是修辞。人们在讲话或写作时总是要用到修辞,以使表达出来的语句得体、准确,具有较强感染力。“修辞”是语言运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古以来,人们对修辞活动做过不少研究,并创建了有关的学科。在法语中,研究修辞的学科主要有两种:
一、修辞学;
二、文体学。
法语修辞研究的内容很广,它研究一切非语言因素对语言运用活动的作用。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的交际手段(Moyen de communication),人们在运用这一手段进行交际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简单地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言因素是指语言本身的一些规律,例如其中的语法。人们在讲话或写作时应遵循语法来组词、造句,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就无法使人理解了。非语言因素是指言者本身的情绪、年龄、地位、职业、文化修养等因素,以及交际场合、听者或读者的情绪、年龄、地位、职业、文化修养等因素。这些非语言因素也会对写、说者产生一种制约力,使之自觉、不自觉地考虑这些因素来修饰自己的辞语。法语修辞主要是研究后一类因素即非语言因素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下面略举几例说明:
a.-C’est laid.这很丑。
--Qelle horreur!真是丑死了!
这两个例句的意思基本相同,句子结构也都正确。但是第二句的言者在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流露出了内心强烈的厌恶情绪。这说明一个人的感情、内心活动可以通过他使用的语言形式反映出来,不同的感情会产生不同形式的语句。
b.–Dis-moi su ce spectacle t’a plu.告诉我,你喜欢这场演出吗?
-Ce spectacle vous a-t-il plu,monsieur?先生,您是否喜欢这场演出?
这两个例句从语法角度来说都正确,意思也大致相同。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第一句的言者是在向一个熟人或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发问;而第二句的言者却是在向一个不很熟悉的人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发问。可见对不同类型的人,一般都要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
c.-Il est atteint de surdité.他失聪了。
-Il est sourd.他是聋子。
这两句话的意思也基本相同,句子结构也都符合语法规定。但是,第一句话是医学的术语,只有在医院里或学术会议上,或其它正式场合才使用;而第二句话在任何一般场合,尤其是在日常会话中就可以听到。可见场合不同,用词造句的方式也不相同。
d.-Je suis las de cet homme.我对此人感到厌烦。
-J’en ai assez de cet homme.我讨厌这个人。
-Ce type-là,ras de bol!这家伙,真讨厌!
这三个例句意思相同,语句结构都正确。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三句话的言者的文化修养不尽相同。第一句话给人的印象文绉绉的,其言者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第二句话是一般人常用的句型;第三句话给人的感觉是很随便。甚至有点俗,其言者大多是文化修养不很高的人。这一组例句表明言者的文化修养(以及社会地位)会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留下痕迹。
以上四组例句表明语言的运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不仅要学会用语法组词造句,还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即考虑各种非语言因素)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修辞研究的内容。
从上面的阐述中可以看出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语言交际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谈谈准确、得体的涵义:
“准确”即选用的词和句型能真正反映言者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语气要适当。例如,对于一般的违法行为,如果你不想夸大其辞,就应选用“délit”而不是“crime”(指杀人放火等罪行)来表达;当你对某人的行为感到气愤时可以说:Ça,c’est le comble!(这简直糟糕透顶!);若对某人行为只想一般性表示异议就应该改换口气:Je ne compends pas ce que vous avez fait.(我对你的行动很不理解);如果你想告诉别人你是在上海长大的,可以说:J’ai grandi à Shanghai.若你想突出强调你成长的地方是上海而不是别的地方就应该说:C’est à shanghai que j’ai grandi.“得体”即选用的词和句型要适合言者自己的身份、年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例如成年人就不应该使用小孩子的语言;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使用粗俗的语言。在此同时,还要注意使自己的语言适合对方的年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例如,对小孩与对大人讲话的口气应是不一样的;对高级知识分子讲话一般可以用较规范的语言,而对一般文化水平的人讲话就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下级、对下属讲话可以用命令式口吻讲话,但对上级、长辈一般不能使用这种口气。
“得体”还意味着选用的词句与交际场合相适应。如,在外交场合一般力求措辞高雅,但是在家里可以使用通俗语;在学术会议上大多使用严肃的专业词汇,而在联欢会上宜用风趣轻松的语言。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中学语文要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修辞教学恰巧体现了这些能力,修辞教学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写作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清楚、确切、生动、有力的表达出来;在交际和鉴赏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修辞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修辞语言与学生言语积累关系密切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写作时,都希望把话说得漂亮一些,表达效果好一些;即使阅读和听话,也希望能学习别人话语或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性。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语言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多种多样:那生动、贴切的比喻,那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拟人,那充满音韵美的工整的对仗,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那精炼的一语道破,那含蓄深刻的哲理意味,那雅俗共赏的诙谐与幽默……或庄重、谐谑,或朴实、典雅,或粗犷、细腻,可以说,各种语言现象、各种语言形式、各种语言风格应有尽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的形式,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这样,学生才会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比较完整的理解,才有可能吸收消化,才能谈得上运用,进而熟练地、得心应手地运用。
二、修辞语言对学生写作提高功不可没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中学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如果依据他们的认识能力,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再加上得力的、足够的语言训练,加上他们对语言现象和语言形式有了较多的了解和积累,甚至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准确乃至带有一点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习作也许就不会感到太困难,起码文通字顺是不难做到的。
在进行写作教学和训练时就应该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并融人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将理解课文的内容与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及语言形式适当地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清楚、确切、生动、有力的表达出来。
三、修辞语言对学生审美发展大有益处
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修辞手段十分丰富。教师运用修辞知识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操,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美是一种评价,修辞关注的正是语言表达效果好不好的问题。好不好在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真切地了解,准确地把握。这时我们就可以应用我们修辞教学中的比较原则来解决。比如,要讲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为什么妙,只有通过同寻常表达的“泉冽而酒香”进行比较。比较原则说明,“好”都相对的,修辞的努力是永无止境的。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道出了修辞教学中比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不断地比较,揣摩分出好坏,这也是对审美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必要的修辞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读得更懂、说的更妙、写得更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与修辞学的关系非常密切,目前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都有教授和穿插修辞学的知识。但是,修辞教学的现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修辞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效果很不尽人意。因而,目前的修辞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对修辞教学的目的缺乏足够的认识。
1、学习修辞的作用
修辞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艺术,是一门重要且有价值的学科。修辞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有助于我们提高
说话和写作能力、阅读和欣赏能力。在以往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找出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的老一套课文分析模式之所以招致广大师生的批评,一是它千篇一律,不知变化;二是没有揭示语言表达本身的精彩奥妙之处。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对语言表达的研究可以说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在语文教学中借鉴修辞学的分析手段,不仅可以丰富
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进入微观,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分析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第二,有助于我们提高语言修养和语言美的水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遇到的篇目形形色色,修辞各具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它们的特点有选择地重点分析。例如:鲁迅的《药》写康大叔递给老栓馒头时一连串动词选用得就比较突出;刘鹗《明湖居听书》中的比喻相当有特色;孙犁《荷花淀》中人物对话的口语句式选用得好。在教学中时时注意对这些修辞现象和修辞特点进行分析,就能提高我们的语言修养和欣赏语言美的水平。
2、学习修辞的目的
修辞的作用决定了我们学习修辞的目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学习修辞可以提高我们的而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转 襄公二十五年》)其中的“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这说明了信访室对内容的重要影响。学习修辞,熟悉并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效果,圆满地完成交流思想的任务。
第二,学习修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别人的文章,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水平。修辞研究的是语言的表达形式,语言的表达形式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我饿美女使用语言的原则就是做到形式和内容要完美和谐的统一,而修辞的使用恰恰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和原则的最好途径和方法。修辞讲究表达的效果,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别人通过你的文字能够很准确贴切的理解你的思想感情。写作需要修辞,说话也需要修辞,修辞现象到处都在。
其次,教师教学目标设置不清,对修辞教学的指向仅停留在对概念识别上
我们很多教师认为修辞教学就是给学生教一些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或是一些词语、句式的选择,语言的清晰、简明、连贯、得体这几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给学生讲解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要求学生能够辨别简单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不能明白此手法的好处,也不能理解作者的意图,更谈不上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和表达之中。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际中,教学就比较偏重于概念识别。比如:A.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B.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仅要求学生判断出A是拟人,B是借代。除此之外,缺乏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后认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比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我们不仅要知道此处用了比喻还要知道它用比喻的好处和目的---形象的写出了叶子的形态美,是表达更准确、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我们的目标设置不清,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概念判别而不能学以致用。我们应该先交给学生对修辞手法定义的理解和判别,然后举实例说明它的好处和意图,进而反复揣摩练习,使学生自觉达到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手法造句、作文。
最后,教学方法存三偏问题。
一是偏重知识介绍,忽视能力培养。中学将修辞,往往习惯于把它当做一种知识来讲授,要求学生好好领会,而没有真正把它当做是表达上的一种技巧,要求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自觉地体会运用。“要文章的表现方法好,就得学会修辞的技巧。学习修辞,就是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把我们的正确思想和健康的感情清楚、确切、生动、有力地表达出来。”而我们的教学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们说如果仅仅把修辞当做是一种知识来讲,那就失去了教学真正的意义;只有把它看做是一种技巧,并且通过教学变成学生在表达上的一种能力,那才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学生对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很熟悉,但在他们的作文中却很少用到这些,有的用的,但用的不妥帖,反而显得很做作。
二是偏重静态说明,忽视动态分析。修辞是一种语言活动。我们讲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好,讲长句、短句等句式也好,固然需要通过实例来说明其形式特点及表达功用,但任何修辞方式或表达手段,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显示效果、发挥功用。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修辞实例不能只做一种孤立的静态讲解,而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把它放到特定的语境里去分析它的语用价值,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可我们中学的修辞教学,就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其结果是,学生虽然理解了什么是比喻或什么是夸张等等之类的概念,但难以领悟到他们的价值所在。
三是偏重单项训练,忽视综合运用。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对一种修辞手法或者句式,是可以也需要通过单项训练来达到让学生掌握的目的。但从获得修辞能力的角度来说,只注重单项训练师不够的。因为,我们选作教学用例的材料往往是比较单纯的,如比喻就只是比喻;夸张就只是夸张;而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不同的修辞手段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需要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不同修辞手段的能力。可中学的修辞教学却没有体现这一思路,还是惯于单项训练,以致达不到很理想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在充分认识修辞教学对中学有很大作用的基础之上,认真看清目前修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采取相应有效的教学对策。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修辞观。
1、全面认识修辞。由于教学的偏误,造成了学生对于修辞的一种片面的认识。在很多学生的意识里,修辞就是辞格。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师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就反应了这一点。下面是对“学生是怎么看待修辞的?”这一问题的几种回答:
(1)学生对修辞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修辞就是修辞手法。一般在作文中,学生比较喜欢刻意去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学生对修辞的理解比较片面,只限于修辞格,学生在作文中刻意使用,如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
(3)学生大概就认为修辞等于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有时也会很自然的使用。例如,排比和比喻这两种辞格因为我们经常强调,所以他们在作文中也会主动运用。比如,很多同学在写议论文时,喜欢用反问句来加强语气。
这些认识在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我们的修辞教学,就应该改变学生的这种片面看法,使学生认识到:修辞不等于辞格;修辞除了辞格外,选词用句、谋篇布局以及语体风格的选择等等,都属于修辞的内容;只要是开口说话、动笔写作,都存在修辞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对修辞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2、明确修辞的实质。我们的修辞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确修辞的实质。修辞实质上是一个选择过程,即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张志公先生指出:“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的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吕叔湘先生也认为:“修辞学,照我的看法,应该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各个词语之间,各种句式之间,各种篇章结构之间,各种风格(或叫做‘文体’、‘语体’)之间---进行选择,选择那最适应需要的,以达到当前特定的目的。”可见,“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从现有的语言中精心的选择而已。”[5]明确了修辞的实质,懂得、学会了选择,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说每一句话或每写一句话,都存在“修辞”的问题。
要在使用修辞中以“立诚”为基本原则。
修辞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明确:修辞固然是要讲究语言表达技巧,但又不能是纯技巧,修辞还要“立诚”,应该把孔子提出的修辞立其诚”是为修辞的一个基本原则。
关于“立诚”的原则,叶圣陶先生曾做过很好的阐释。叶先生认为:修辞不是纯技巧的事,“不是陡然的修饰”。“一个普通人,写一张便条,作一份报告,要‘立诚’;一个著作家或文学家,撰一部论著,写一篇作品,也离不开‘立诚’”。“要求诚与不苟”,要“诚中外形”。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还说:“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烦”;特别强调:要使学生认识到修辞推敲以“立诚”为贵。叶先生的这些阐述对中学的修辞教学是很有启示性的。
第三,要从修辞语言的三要素入手,灵活运用修辞。
修辞语言以语言三要素为材料,是在具体的语境条件下对语言三要素选择加工的活动。语音方面如音节相调、同韵相协、平仄相间、叠音相配;词汇方面如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位词的选用,方言词、古语词、外来词、新语词、行业词的运用,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的运用;语法方面如词类的活用,词组的变换,句式的选择和变换。对这些现象,教师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加以讲授分析。例如,从语音修辞角度来看《天山景物记》中“而且已经有人计划在沟里建立酿酒厂,把野苹果酿造成大量芬芳的美酒,让这大自然的珍品化成人们的营养,增进人们的健康”一段,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押韵的手法,使句子韵脚和谐,朗朗上口。再如《孔乙己》中的一段对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从词汇修辞角度分析,“窃”这个文言词的使用,生动描写出孔乙己偷书被捉还要咬文嚼字,强词夺理,自命清高的窘态。又如从语法角度分析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两个原本是修饰语的形容词独立出来成为分句,避免了语句的拖沓,突出了小草的嫩绿。修辞分析中的语言三要素是动态的、运用中的,这不仅复习巩固了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把这些知识变成了活的知识,让他们真正学会如何运用。
第四,将修辞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来进行。
“修辞以语法、逻辑为基础。有人说,语法是管通不通,逻辑是管对不对,修辞是管好不好。”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要使学生养成多读(除课外,可推荐各种优秀问题佳作名篇、报刊时文)、多背诵、多积累。多听多写多说的语文学习习惯,使学生在阅读别人的文章的过程中鉴别学习修辞,可利用作者的初稿、定稿,初刊文字、再版文字,原文、编者的改动文字的对照比较,体悟修辞的真谛窍到。其次,在范文讲解时,教师要强化语言修辞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悟性和语感,就会从大量的范文佳作中亲悟出许多修辞方面的烦恼广发和窍道,从而借鉴和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这样就会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深广。在进行修辞教学时,要通过修辞教学,使学生了解语言准确、生动、有力的美感来源,学会鉴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追求语言艺术化的自觉性。经典作品的语言之所以准确、生动、有力,这和他们恰当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技巧是分不开的。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通过对经典作品修辞范例的分析,来使学生了解经典语言美感的来源,增强他们对语言美的欣赏能力,使学生知道别人的文章好在什么地方,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叫好,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在中学修辞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注意分析经典作家作品语言美感的来源,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良好语言习惯,提高他们随时对别人的语言进行细心揣摩、分析、比较的自觉性和他们在语言交际中细心地选词斟句的自觉性就会由教师教到自学自用,在读听说写中自觉地修辞,逐步养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式大概就是语言。古人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言志,大概也言情。孔子还说过:“情欲信,辞欲巧”。修辞不采用概念化、抽象化的表达方式,采用的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方式。有人说情为修辞之本,这话有道理。因为许多修辞方式已经融入了太多的情感,因此,在体会这些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时,要引导学生捕捉言语的情感信息,感受言语所表达的感情,并对言语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反响和共鸣。
言语在表达情感时,有时是直抒胸臆,有时却曲意含蓄,文中无一情字,却是一堆说不完,道不尽的情。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忍看朋辈成新鬼”的“忍”与原稿中的“眼”相比较,“忍”的前提是必须看到、听到或者感受到事情本身之后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而“眼”字,单单只能说明见到的事实,并不能充分表达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用“忍”换去“眼”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就明显了很多。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的鲜明、生动。从发这个角度讲,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也无处不在。
王希杰在南京大学读本科期间便开始对汉语修辞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已在国内最权威的汉语研究类杂志《中国语文》上发表了《列举和分承》、《鲁迅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两篇论文, 后受业于著名的语言学家、第一个在中国传播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方光焘先生, 方先生对他所发表的两篇论文在肯定之后指出, 严格看来, 你的文章不算是科学论文, 真正的科学论文应该是在理论指导下完成的, 你的文章仅是从语言现象中归纳出了某种规律而不具有普遍性。这一席话促使他开始注重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的语言学理论, 特别是索绪尔和叶姆斯列夫的语言学理论。在南大, 他目睹方光焘、高名凯 (北大知名教授) 论辩的风采, 参与讨论当时的热点语言和言语的相关问题, 并撰文在《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 这些对他学术水平的提高是大有帮助的。196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直至2005年退休。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王希杰的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尤其是他给研究生上课时从来不看讲稿, 他在用“心”讲课, 所以生动、深刻, 听者深受启发。他给研究生主要讲的是“语言观和方法论”、“语言文化”等课程, 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听众 (包括学生和旁听者) , 罗湘英的《绝妙好辞——做妇人挺好》 (语文建设, 2000.10) , 钟玖英《从语法角度析双关》 (修辞学习, 2001.2) , 钟志平《简论王易〈修辞学通诠〉的特色》 (江西社会科学, 2004.9) 等就是在听了王希杰的课程或课后讨论时受到启发而写成的。
当然, 最为知名的还是他的学术研究成果。1983年, 他出版了《汉语修辞学》 (北京出版社) , 已故著名语言学家、语法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这本书的《序》中评论说:“本书不是为讲修辞格而讲修辞格, 而是让修辞所要达到的各种目的出来统率修辞格, 或者是为了结构的均衡, 或者是为了声音的优美, 或者是为了语言的变化, 或者是为了语意的侧重, 或者是为了出语的新鲜, 或者是为了措词的得体。这样就防止在读者心中产生盲目的修辞格崇拜。……讲文章风格也讲得好, ……举例多而且当都胜过前人。”吕先生评价了这本书的最亮点, 非常恰当。除此之外, 本书还阐述了修辞活动和修辞学, 交际的矛盾和修辞的原则, 语言变体和同义手段, 并在结语中提醒人们避免孤立、静止、绝对地看修辞现象。基于这本书的价值与人们的需求, 商务印书馆于2004年10月出版了修订本。
1993年, 他的《修辞学新论》出版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 本书亮点在于“新”和“深”。全书分为修辞观、辞格论、词句学和修辞学四个部分, 提出了全新的修辞观, 提出潜辞格、显辞格, 比喻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等观点, 并提出用演绎法来研究修辞且作了示范, 袁晖认为这本书是“把他80年代的修辞学研究做了一个总结。在新的语言观、新的修辞观的指导下, 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在修辞学理论建设上所取得的新的成果。与10年前出版的《汉语修辞学》相比较, 正如胡裕树先生所说的‘更富于探索性, 更富有理论性, 更富于思辨性’”[1]403。
1996年出版的《修辞学通论》是他的一部力作, 标志着他的修辞学理论的成熟。他在本书《前言》中明确提出“旨在提出一个新的修辞学系统”。的确, 他构建了“三一修辞学”的理论体系:一个最高原则:得体性原则;三组概念:四个世界——语言世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潜性与显性;零度与偏离。在“三一”理论的框架下, 论及的还有同义手段的选择, 语体风格, 语境理论等, 与“三一”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为汉语修辞学乃至整个语言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故“三一修辞学”理论又被称作“三一语言学”理论。著名语言学家徐思益先生在给聂焱主编的《三一语言学导论》的序言中说:“《导论》编著者……把“三一修辞学”的核心范畴概括提升为语言应用理论, 把应用和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建了一个有规律、成系统的新兴的语言科学体系——‘三一语言学’, 这是一大创举。”这是基于对“三一修辞学”理论的肯定而对《导论》的高度评价, 从中可以看出“三一”理论已经超出了修辞学的范围, 这也是王希杰一贯倡导的“大修辞学”的必然结果。
袁晖认为, 以上三本书“反映了王希杰在修辞理论研究上的三次大的进展。如果说《汉语修辞学》可以作为中国现代修辞学在80年代的代表的话, 那么《修辞学新论》和《修辞学通论》……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的进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416评价十分公允、恰当, 可以说, 这三大著作奠定了王希杰在修辞学界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2000年12月出版的《修辞学导论》一书, 拓宽了修辞学研究的领域, 真正实现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夙愿。书中对于辞格的研究, 分别从语音、语义、语法、篇章、逻辑、汉字等方面细究辞格形成的原因和功能, 而且又进一步讨论兼格、变格以及辞格的复杂化与艺术化及辞格运用的原则等问题, 使读者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使研究者从中受到启发。本书特别注重用词、造句、辞格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弥补了以前谈辞格有余而谈用词、造句不足的缺憾, 实现了词汇学、语法学与修辞学的结合[2]。
王希杰除了这几本重型著作之外, 还有《语言的美和美的语言》、《说话的情理法》、《这就是汉语》、《说写的学问和情趣》、《语林漫步》、《动物文化小品集》等著作, 参编《新编现代汉语》、《语言学导论》。几十年来, 王希杰发表论文数百篇, 何伟棠主编了《王希杰修辞学论文集》, 秦旭卿主编了《会说话就是财富——王希杰语言随笔选》, 将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收集起来, 给研究者提供了方便。他的文章“龙虫并雕”, 长文、短篇齐头并进, 读后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修辞的对象及其他》、《从双关研究论修辞学研究方法的革新》、《比喻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等都是反响强烈的大作, 而短文往往非常清新, 读时有被深深吸引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 他的《模糊理论和修辞》、《有物、切题、真实、适量》分别被选入中学语文统编教材, 在此之前, 选入中学语文统编教材的仅有王力、吕叔湘等少数一流语言学家的作品, 可见其地位、文美与入选之不易。
对王希杰修辞思想的研究性文字, 除散见于各种修辞学史之外, 还有各种学术刊物上刊载的文章, 大都被收集在聂焱主编的、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 (2004) 和《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 (2005) 中, 另外, 聂焱主编《三一语言学导论》, 李名方、钟玖英主编的《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是研究王希杰修辞思想重要著作。
王希杰是中国修辞学会、华东修辞学会的发起者和创立者, 创建了全国唯一的独立于省语言学会之外的省级修辞学会——江苏修辞学会, 对修辞学研究和学者思想观点的相互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希杰不仅是位著名学者, 而且还是位社会活动家, 与海内外学者保持密切友好的联系, 与国内著名学者倪宝元 (已故) 、宗廷虎、袁晖、秦旭卿等人长期交流, 相互促进, 与香港的郑子瑜、台湾的沈谦 (已故) 、陈满铭、蔡宗阳, 日本的加藤阿幸, 新加坡的汪惠迪等修辞学名家交往甚厚, 共同探讨汉语修辞学。大陆之外对他的学问兴趣颇浓, 如加藤阿幸撰写了《中国当代修辞学的“零度·偏离”和列日学派的修辞学理论比较》[3], 陈满铭发表了《偏离理论在作文教学上之运用》 (毕节学院学报, 2008 (1) ) , 日本还出版了《王希杰语言随笔集》 (日本白帝社, 2000) 。他同时还是位社会观察家、修辞家, 钟玖英夫妇根据王希杰的博文整理出版的《言为心声》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10) 多从语言角度、文化层面看社会、看人生, 展现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 展现了他很强的修辞实践能力。
王希杰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不断否定前人也否定自己, 不断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 “形成了王希杰化了的方光焘改造过的索绪尔的语言观”[4]29, 独创了“三一语言学”理论, 在修辞学领域独领风骚, 被誉为继陈望道、张弓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成为“当今罕见的语言学奇才……杰出的语言学家, 国际知名的修辞学大家。”[4]1目前虽退休在家, 他仍耕耘不辍, 在博客上答复后学者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组织并参加学术会议, 不断思考问题并撰写论文。
多少年来, 对于某个学者的研究基本上是针对已故者的, 所谓的“盖棺定论”, 而对王希杰的研究则是对健在者的研究, 出现了王希杰研究热并形成一门新的学问——“王希杰修辞学学”, 这在中国是极其罕见的。
参考文献
[1]袁晖.二十世纪的中国修辞学[M].书海出版社.2000.
[2]施发笔.评二十一世纪最后一本修辞学专著[J].语言学研究.文化教育出版社, 2001.
[3]李名方, 钟玖英.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