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进展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学影像技术进展(推荐8篇)

医学影像技术进展 篇1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培养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口腔治疗技术与工艺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从事口腔疾病的治疗以及牙齿整复和整形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专业。此类人才毕业后一部分于义齿加工厂中从事义齿加工;另一部分则于医院从事口腔助手等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口腔的健康和美观,对齿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也带动了齿科行业的发展。技工士和牙医是口腔行业的两大支柱,技工士从事的是严谨和精密的修复工作,作出一颗或一付成型而且有益于健康的牙齿,因此义齿加工厂和技工士在齿科行业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现在国内已有些义齿加工厂技术水准和其他综合指标已能得到国外口腔界的认可,已能承接国外的义齿加工件。在宏观的大环境下,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同时自身的行业规范程度不断提高,有理由相信中国能成为世界的烤瓷义齿加工中心。

随着加工行业在中国的不断发展,这个行业对技工的需求不断加大。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和美观的日益重视,对义齿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对技工的制作水平及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早期的技工一般以“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带教方式成长,所以总体技术水平也普遍偏低。所以,高等院校毕业的专科人才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整体素质上要普遍比没有系统学习过口腔知识的技工的竞争力强。

国内义齿加工的市场化运作从九十代初的华南率先开始,至今已发展了十多年。目前沿海的义齿加工行业较内地的义齿加工发达,技术熟练程度也相对较高,所以国内的义齿加工厂主要密集的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医院一般已不承接义齿加工了,而是转而将其外包给专门的义齿加工厂制作,这是义齿加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义齿加工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也可说这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行业。随着,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加上义齿加工行业的整体发展,谁又能否认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不会成为下一个抢手的“香饽饽”呢?

每年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在医院工作,充当医生助理或口腔护士的角色。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因此,口腔助理和护士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口腔医疗服务效益状况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城镇化,城市口腔诊所、综合医院口腔科、专业口腔医院这几年发展快,分布广。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口腔医院接诊的病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接诊的病患的病情分类得日趋多样化,这对医院运行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目前口腔科护理人才的短缺情况分析,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口腔科的助手和护士都必须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现代的医患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充当病人与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是我们的职责之一。口腔科与其他科室的区别之一就是口腔科每天接诊病人多且复杂,病人流通性强。这就在无意中加强了我们的工作量,这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沟通工作的重要性。

做一个合格的口腔科助手(护士)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口腔科护士(助手)职责

一、在门诊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二、负责口腔科开诊治疗前后的准备工作。

三、协助医生进行口腔手术、洗牙、处置等。

四、负责口腔科整洁、安静,维持就诊秩序,在诊疗期间,做好口腔科的卫生宣教。

五、按要求做好口腔科消毒隔离工作,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六、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格查对制度,做好交接班,严防差错事故。

七、负责领取、保管科内药物,器械保养口腔治疗椅及其他物品。

经常观察口腔科内就诊病人,发现异常要立即报告当班医生,配合处理。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配合医生完成四手操作,准备器械等。

现在,口腔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设备还是材料、药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都是很快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信息的高度畅通,及时查漏补漏,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例如,纳米技术在口腔领域的应用:麻醉剂给药方式的改变、纳米技术与人工牙、纳米技术与充填材料、纳米DNA探针等。总之,纳米生物技术的兴起,提高了人们对“纳米医学”、“纳米牙医学”等新理念的理解和认知,也为口腔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材料选用逐步实现纳米化展现了广阔的美好前景。又如,种植牙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

口腔科的设备也在不断发展更新,例如:无线口腔内窥镜,SD卡口腔内窥镜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美观要求的提高,口腔牙体美容发展迅速。常见的口腔美容手术包括:牙齿正畸,牙齿矫正,洁牙洗牙,牙齿美白等。

总而言之,无论是技工方向还是临床方向,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口腔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只要把握机遇,准确定位,那么就业不是问题,更好的发展只是时间问题。

医学影像技术进展 篇2

首先,由刘士院教授、王敏杰教授与钱建国教授主持高峰论坛,北京协和医院付海鸿教授主讲“X线技术的进展”;华东医院王鸣鹏教授主讲“CT技术的进展”;华山医院冯晓源教授主讲“MRI技术进展”。三位教授精辟地呈现当今放射领域的关键技术发展趋势与热点,与会者一致认为受益匪浅。

然后,由曙光医院崔松主持《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学》首发式。《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学》主编曹厚德教授用生动的照片展示了他毕生贡献于我国放射事业的艰辛历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由冯晓源教授、王敏杰教授、钱建国教授、常时新教授、陈克敏教授、李珺副社长和曹厚德教授共同启动首发式。并由学生代表毕正宏向主编曹厚德教授献花。接着中华放射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华山医院前院长、上海放射学会前主任委员、华山医院终身教授陈星荣,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华放射学会前任主任委员冯晓源教授,中华放射学会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院教授,上海市医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王敏杰教授,上海市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建国教授,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常时新教授,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中心主任陈克敏教,863首席科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院长周华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副院长赵重波教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李珺女士,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李克教授先后致辞;外地专家中华放射学会常委、磁共振成像党组组长河南省放射学会主任委员程敬亮教授、山东省影像研究所前所长,山东省放射学会前主任委员武乐斌教授和中华影像技术学会候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付海鸿教授致辞;兄弟学科专家健康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黄纲教授和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候主任委员李斌教授致辞;企业界代表上海联影医疗集团总裁、国家千人计划科学家张强博士致辞。

运动医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篇3

关键词 运动医学 运动员选材 运动能力 运动疲劳 运动创伤

运动医学是建立在研究运动的基础上的,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具体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从而达到防治伤病、保障运动者的健康、增强体质、运动损伤后快速康复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运动医学在欧美的发展较早,尤其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东、西德的发展较为引世人瞩目,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学及体育院校都设有运动医学研究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后来者居上,运动医学研究和教育机构迅猛发展。即使在某些欠发达国家,如拉脱维亚等的部分高校不仅有运动医学系,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运动医学院,也有部分高校将运动医学作为一门课程加以学习[1-3]。

运动医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运动员科学选材。科学选材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客观地测定人体的某些数据和指标,以此预测其未来的竞技能力。科学选材关系到遗传学、形态学、生理学、统计学和训练学等多种学科的领域。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训练方法的更加客观和科学化,要使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科学的选材就是成功的一半。②运动营养学。研究合理利用食物以满足人体需要,以提高运动能力。③运动损伤。研究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机理、防治措施和伤后的康复训练等问题。④医疗体育。研究运用各种体育手段防治伤病,特别是常见病的体育疗法。

本文旨在对运动医学在运动员的选拔、提高运动能力以及运动创伤的治疗上的研究,综述运动医学的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进展。

一、运动医学在运动员的选材上的研究

所谓运动员科学选材,是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用科学的、先进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客观指标的测试,全面综合评价和预测,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从小选拔出来,进行系统培养,并且不断地监测其发展过程。

运动员科学选材作为运动医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已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由于制约运动员成材的因素很多,因而选材研究的内容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众多领域。目前,运动员选材已从单一方面研究深入到全面展示不同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生物力学及心理学方面的综合特征,尤其深入到运动员不同运动能力的遗传特征和家族聚集性等方面的研究,并已着手探讨体质与运动能力相关基因的分布特征、基因表达、变异状况等问题[4,5]。

近年,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及其对运动医学领域的渗透,国内外学者尝试着探讨与运动能力相关的基因。目前研究发现,有氧能力有关基因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6]、肌肉组织特异性磷酸肌酸激酶CKMM、肾上腺素能α受体ADRA2A及线粒体基因mtDNA的D-loop和MTND5等[7];与肌肉力量有关的基因主要涉及GDF8、CNTF等[8,9];涉及到耐力素质的基因有ACE[10]、CKMM、ADRA2A、Na-K-ATPaseα2基因等。人们试图探明这些表型的基因标记或定位,以解决优秀运动员的早期选材问题,并从分子水平揭示人类运动能力的遗传生物学机制。

伴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如果我国运动科学工作者能利用现代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及生物芯片等技术结合,了解其相关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对运动能力的预测、评定以及科学选材系统的建立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竞技体育早期选材、早期培养和科学监控的难题。

二、运动医学在提高运动能力上的研究

训练外的运动强力手段一直为运动医学所关注,其中膳食热量的调节和机能增进酸的补充广泛地被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其中营养物质对提高运动能力一直被作为研究热点之一。

人们长期的观点认为,高碳水化合物(carbohybrate,CHO)膳食方案(碳水化合物提高能量占总能量的60%~70%)是最有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其理论基础在于高CHO的膳食可增进人体肌组织的糖元贮备,从而提高运动员的高强度运动状态下的抗疲劳能力。但也有人分析,当运动员采用高CHO膳食时,势必要减少蛋白质、脂肪的摄入比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如低脂肪的摄取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取水平。因此提出高脂膳食。高脂膳食可提高机体血清脂肪酸水平,从而提高脂肪氧化代谢率。有研究发现无论是口服还是静脉注射脂肪,均可提高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在运动中可使糖元节省化[11]。就运动膳食是高脂还是高CHO性,还需考虑运动的性质,考虑高血脂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负面影响。

肉碱被长期认为与长链脂肪酸向细胞内线粒体转运的一些酶的活性及水平有关。理论认为,增加肌肉组织的肉碱水平,可提高肌肉组织氧化脂肪酸节省肌糖元,而另一可能的作用机制是肉碱转化乙酰辅酶A为乙酰左旋肉碱和辅酶A,从而提高辅酶A的水平。另有些报道说肌酸和支链氨基酸可提高运动能力,但机制都不甚很明确,也有些研究者对此存在些质疑,需要针对不同的运动性质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12]。

现代医学还证明了针灸能提高运动能力[13]。激烈运动之后,由于能量物质的消耗,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经络气血阻滞不通,致使运动能力下降,通过刺激经穴的方法,疏通经络系统,调节脏腑之间的功能,使内环境达到平衡,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能量物质的恢复和补充,促进疲劳的消除,提高运动能力。

三、运动医学在运动疲劳和运动创伤方面的研究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性刺激所引起的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运动性疲劳造成机体的代谢失衡和医学问题,具有如下几点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免疫功能下降、神经内分泌功能抑制、造血系统功能抑制、机体抗过氧化能力下降等。如何预防、缓解和消除运动性疲劳,增进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防止运动性损伤,提高运动竞技水平是当今运动医学中的研究热点。

通过研究发现,抗氧化剂的补充可以预防和缓解运动性自由基损伤,增进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机体在剧烈运动时,由于自由基产生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从而导致疲劳的产生。田京伟等的体外实验研究表明,白藜芦醇苷体外可清除O2+及•OH;抑制H2O2诱导的大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抑制•OH引起的小鼠肝微粒体过氧化脂质(LPO)和大鼠红细胞膜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具有很好的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14]。

高强度的剧烈运动还是导致各脏器官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对由于运动或其他行为而导致的软组织如骨膜、软骨膜等的严重损伤,而进行软组织移植时,干细胞起到重要的作用[15,16]。利用成体干细胞技术治疗心肌损伤,主要集中在骨髓的神经千细胞和骨骼肌与血液来源的干细胞。许多对实验动物心肌梗死模型的研究发现利用干细胞技术可以使心脏功能改善33%,将人骨髓来源的造血干细胞注射到大鼠的心脏受损部位,可以促使受损伤部位附近的血管产生新的分支,使心脏功能提升26%。

中国传统的针灸在治疗运动损伤疾病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14]。而某些中药也表现出较好的抗疲劳效用。

四、讨论

近年,随着基因重组与克隆等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运动医学研究又从细胞、亚细胞研究扩展到分子与基因水平的研究,使运动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于运动员科学选材、提高运动能力和运动疲劳和运动创伤有了新的认识,为运动医学学科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P.Morrison, D.J, Pearsalll, R.A, Turcottel, K.Lockwood, D.L. Montgomery.Skate blade hollow and oxygen consumption during forward skating[J].Sports Engineering.2005(8):91-97.

[2] Lijian Liang, Yong Jiang and Ruonan Fan. Recognition of Biological Signal Mixed Based on Wavelet Analysis[A].Proceedings of UK—China Sports Engineering Workshop[C].2006:1-8.

[3] Asok Kumar Ghosh, Tengku Adnan Tengku Abdullah, PalKishan.Effect of Hot Environment on Repetitive Sprint Performance and Maximal Accumulated.Deficit of Cyclis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8.2(2):94-100.

[4] 马力宏.用双生法探讨遗传因素对通气敏感度及女子最大耗氧量的影响程度[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8(1):8-17.

[5] 常芸.面向21世纪的运动医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3-8.

[6] 赵云,马力宏.核DNA多态性与人类运动能力相关联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00.

[7] 陈青,马力宏,陈家琦.人体有氧运动能力及其分子遗传学特征的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1999.

[8] 邓文骞,王璐,左天香等.耐力素质与力量素质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四川体育科学.2007.

[9] Taylor RR,Mamotte CD,Fallon K.Elite athletes and gene for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gene[J] .Applied physiology,1999,87(3).

[10] 周文婷,李丽文,刘向雨.ACE基因与运动医学[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2).

[11] Griffith J, Humphrey S, Clark M,et al. Immediate Metabolic Availability of Dietary Fat in Combination with Carbohydrate[J].Am.J.Clin.Nutr.1994(59):53-59.

[12] Clarkon P M. Nutritional Ergogenic Aid: Carnitine[J]. Int.J. Sport. Nutr. 1992(2):185-190.

[13] 江岩,龚鹏.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J].中国名族民间医药.2010.19(5):49-51.

[14] 孙娟.白藜芦醇苷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辽宁体育科技.2010.32(4):22-24.

[15] 程明,屈红林,王艳琼.成体干细胞及其在运动医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32):6361-6364.

医学影像技术进展 篇4

瘢痕子宫分娩方式的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利弊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探讨阴道分娩的有效性、可行性及临床管理方案。【关键词】瘢痕子宫分娩方式管理方案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及子宫肌瘤病的年轻化,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也随之增加,其分娩方式已成为产科临床突出的问题。临床要求既要尽可能的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再次剖宫产给母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又要预见和避免可能发生的子宫破裂对母儿导致的危害。瘢痕子宫对妊娠分娩的影响

瘢痕子宫是指剖宫产手术或肌壁间肌瘤剥除术后的子宫。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对母儿的主要影响如下。

医学论文发表免费咨询电话:400-6089-123

子宫破裂:由于子宫存在瘢痕,再次妊娠时子宫增大,尤其在分娩过程中,愈合不良的瘢痕不能承受子宫内压力的增加而自发破裂,如有以下情况:①剖宫产或子宫切开;②妊娠子宫破裂或子宫穿孔后子宫修补术;③肌瘤剔除术,切口接近或达到内膜层,留下薄弱部分等,再次妊娠时均易发生子宫破裂。其中剖宫产瘢痕是妊娠后子宫破裂最主要的原因。

产后出血:子宫瘢痕尤其是位于子宫下段的瘢痕,易引起子宫收缩不良,导致产后出血。

前置胎盘:由于瘢痕处蜕膜发育不良,加之瘢痕影响了早期附着于子宫下段的胎盘向上移行,导致前置胎盘的发生率增加。而前置胎盘的发生是瘢痕子宫孕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重要原因之一。

剖宫产手术并发症增加:瘢痕子宫孕妇行剖宫产分娩时,损伤、感染、粘连加重、切口愈合不良等手术并发症增加 另外,还可导致早产及新生儿病率及死亡率增加等。分娩方式选择

影响瘢痕子宫分娩方式选择的因素:总结目前临床上影响瘢痕子宫再次分娩方式选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一旦发生子宫破裂后果极其严重,为减少医疗纠纷,临床医生对瘢痕子宫有手术倾向,在交待病情中常侧重于子宫破裂的可能,使孕妇对阴道分娩缺乏信心,不愿试产。②前次剖宫产后瘢痕子宫的孕妇,本次妊娠时要求绝育率达67%,有作者提出对有绝育要求者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因此对要求绝育的患者,医患双方都有剖宫产手术倾向性。③手术及麻醉技术的提高,减少了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手术的安全性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无疑使剖宫产率升高,也影响了瘢痕子宫孕妇足月妊娠的阴道分娩率。

瘢痕子宫不同分娩方式的利弊与可行性:总结其利弊如下:①剖宫产率的大幅上升使母婴近远期病率上升,而产妇及新生儿病死率均不能相应下降。②再次剖宫产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而阴道分娩阵痛时子宫下段变薄,上段变厚,宫口扩张,这种变化使产妇产后子宫收缩力增强,有利于恶露排出,子宫复原,减少产后出血。③瘢痕子

宫由于盆腔粘连使再次手术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大为增加,临床上再次剖宫产术中因腹壁与子宫粘连无法剥离而经腹延长切口的病例屡见不鲜,同时再次手术可使原有腹腔粘连加重,切口痛、慢性盆腔痛、子宫活动受限发生率明显增加。此外,多次手术子宫内膜损伤破坏或腹腔种植,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的机会,临床上偶可见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报道。而阴道分娩可避免再次手术对子宫的创伤,减少盆腹腔粘连,减少感染,预防切口愈合不良。④由于粘连及瘢痕,组织弹性欠佳,暴露不充分,易造成剖宫产术中取胎头困难;又由于大部分孕妇未经试产,先露高浮,更增加了取头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新生儿的窒息率。而分娩过程中子宫有规律的收缩,能使胎肺得到锻炼,有利于出生后呼吸的建立,促进肺成熟,而很少发生肺透明膜病;分娩时宫缩和产道的挤压作用,可将胎儿呼吸道内的羊水和黏液排挤出来,使新生儿湿肺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大大减少;免疫球蛋白G(IgG)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可由母体传给胎儿,而剖宫产儿缺乏这一获得抗体的过程,因而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具有更强的抵抗力[1]⑥多次剖宫产会破坏子宫肌纤维使瘢痕加重,特别是子宫复旧至未孕状态时,峡部挛缩硬化,甚至宫颈上吊、宫体后屈,给日后计划生育手术带来诸多困难,并易造成子宫损伤。但是,并非所有的瘢痕子宫妊娠都可选择阴道分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阴道试产适应证

2]术中无切口撕裂且术后切口愈合好,无感染。或肌壁间肌瘤剥除术未

穿透黏膜层。②前次手术距此次妊娠时间2年以上。子宫发生破裂与否关键在于子宫切口的愈合情况,距前次手术的年限很重要。子宫切口的愈合主要依靠结缔组织增生连接,形成瘢痕修复。研究家兔的子宫切口愈合分为纤维瘢痕修复、瘢痕成熟和瘢痕机化3个阶段。Dicle等利用MRI观察人类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的愈合,发现子宫切口瘢痕的成熟从术后3个月开始至术后6个月完成。愈合的第三阶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因此临床上要求瘢痕子宫的妇女再次妊娠的时间至少在术后2年术后0

3]5~1年妊娠子宫切口处有嫩芽组织和普遍生长的纤维组织,术后2~3年瘢痕肌肉化的程度越来越差,并且逐渐退化,瘢痕组织失去原状态及弹性,因此在术后2~3年是子宫切口愈合的最佳时期。临床上对大于10年以上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应高度警惕。③前次剖宫产指征不再存在,又未出现新的剖宫产指征。④此次妊娠具备经阴分娩条件,分娩诸因素不存在异常情况,无妊娠合并症。⑤试产过程中产程进展顺利。⑥胎死宫内或胎儿有严重畸形。⑦有较好的医疗监护设备,具备随时输血、手术和抢救的条件。⑧辅助检查提示子宫下段延续性好,无缺陷瘢痕,且瘢痕处没有胎盘附着。⑨患者及家属了解阴道分娩和再次剖宫产的利弊并征得其同意。

剖宫产选定的条件:前次剖宫产为“T”形子宫切口、子宫下段纵切口或术式不详;肌瘤剔除术达到内膜层;此次妊娠距前次手术<2年;存在明显的产科手术指征;存在严重的不适合于阴道分娩的内外科合并症;有2次剖宫产史;多胎妊娠、产妇拒绝试产(注意二次剖宫产

时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并避开原瘢痕);不具备急诊抢救病人条件;社会因素。辅助检查

以往由于缺乏诊断子宫瘢痕状态的可靠手段,产科医生常因担心子宫破裂而行剖宫产术。近年来,有许多针对应用现代检查手段诊断子宫瘢痕状态的研究,尤其是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状态,对预测再次分娩结局及降低重复剖宫产率有重要意义。目前较为常用且比较可靠的辅助检查手段有宫腔镜和超声诊断。宫腔镜:在非孕期用宫腔镜诊断子宫瘢痕状态

4]产术后有生育要求者,在月经周期第4~5天行宫腔镜检查,此时子宫内膜功能层已全部剥落,透过薄的基底层可以观察其下面的瘢痕组织状态,再次妊娠时可做为选择分娩方式的参考。

B超:在产前及产程启动后动态监测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及连续性变化。Rogenberg等用B超观察孕妇子宫下段厚度,发现子宫下段厚度≥35mm时破裂的危险性明显降低子宫瘢痕诊断分级标准

4]

5]

据宫腔镜诊断将不同状态的子宫瘢痕分为3级:I级为子宫峡部未见瘢痕组织,切口已无法分辨;Ⅱ级为子宫峡部有少许大小形态不周的白色瘢痕组织成分,瘢痕组织内血管网明显减少;Ⅲ级为子宫峡部有宽窄不等的无血管网瘢痕组织带且凹凸不平。

根据B超诊断亦将不同状态的子宫瘢痕分为3级:I级为子宫下段无变薄现象;Ⅱ级为子宫下段变薄、失去连续性,但未见胎儿毛发或胎

脂斑点;Ⅲ级为子宫下段变薄或缺失,可见胎儿毛发等。

临床价值:用宫腔镜和B超联合检查可做为评定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状态的可靠手段,为再次妊娠选择分娩方式提供有价值的依据[4]I级瘢痕子宫,当再次妊娠时若没有其它剖宫产指征存在,可以经阴道分娩;Ⅱ级瘢痕子宫,可在B超严密监护下经阴道试产,并适时行阴道助产;如产程进展不顾利,则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Ⅲ级瘢痕子宫则应在孕38~39周适时行计划剖宫产,以避免瘢痕子宫在临产前或产程中突然破裂,给母婴带来损害。围产期管理

加强孕期管理:①加强孕期保健和高危妊娠的管理,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人群进行系统管理,建立高危档案,进行孕期指导,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再次妊娠时间,孕期并发症、合并症治疗,尽量减少本次妊娠阴道分娩禁忌证。②做好阴道试产评估。详细了解上次手术情况,如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新生儿结局;通过阴道检查判断骨产道、软产道、胎儿有无异常;完善各项化验;B超检查胎儿、羊水、胎盘及子宫下段瘢痕情况。符合条件的孕妇入院后进行宫颈评分,若Bishop评分<7分,首先要促宫颈成熟。但也有资料提示先兆流产、妊娠39~40周时宫颈未成熟可作为子宫术后瘢痕状态不良的间接证据,故不主张经阴道试产。③与孕妇及其家属良好的沟通,告知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及相对安全性、风险、并发症的预测及防范,在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前提下,获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加强产程管理:①有经验的医师观察产程及胎心变化,定期检查下腹部压痛情况,这是反映子宫下段能否耐受伸展比较敏感的指标。如果出现产程进展不顺利,活跃期延长或停滞,必须立即行阴道检查。开放静脉通道,配血备用,持续胎心监护,有条件应做宫内压测定。②无头盆不称的情况下宫颈注药或静推安定,出现头盆不称、子宫先兆破裂及胎儿宫内窘迫须立即剖宫产。③催产素的应用:长期以来,瘢痕子宫是催产素使用的一大禁忌,许多孕妇在试产过程中因出现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无法纠正而被迫放弃试产。④第二产程禁用腹压,必要时助产缩短第二产程,可有效避免子宫破裂

6]检查:产后常规检查宫腔,了解子宫下段瘢痕有无裂开。同时要注意生命体征及阴道出血情况,发生产后出血要及时查找原因,检查软产

综上所述,对于瘢痕子宫妊娠分娩,通过严格掌握阴道分娩指征,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发现处理难产,多数是可以经阴道安全分娩的,阴道试产与剖宫产相比利多弊少。作为妇产科工作者,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认真评估,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人性化的分娩方案。对于估计可能阴道分娩的孕妇要做好心理指导,增强其自信心,解除患者对阴道分娩的恐惧心理,提供阴道试产机会,保证母儿的共同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术。参考文献

1邓文英.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方式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9,l3(5上).2刘素芳.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相关问题[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8,23(6):869-870.3张敏.瘢痕子宫不完全性破裂1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6).4韩志安,韩丽莉.子宫瘢痕状态的诊断与分娩方式的选择[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9,8(4).5张小勤.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177例分娩方式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1):57-58.6刘春娟.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

子宫肌瘤剔除术285例临床分析

作者:邱文山 王丽峰 郭赛群 谭春燕 作者单位:广东省廉江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广东廉江 524400

【摘要】目的:评价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对本院10a间子宫肌瘤摘除术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5例手术患者术后经过均良好,无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随访251例, 术后月经恢复正常者为94.1%(176/187例),术后妊娠率为71.6%(78/109例), 有27例术后肌瘤复发,复发率为10.8%。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可解除症状,保留年青患者的生育功能,更重要的是维持卵巢-子宫的内分泌功能,保障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在生育期妇女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子宫肿瘤/外科学;回顾性研究;卵巢功能

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常见手术方法,为年轻未孕者保留生育功能,更重要的是维持子宫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内分泌功能,从而保持妇女的身心健康。本文回顾分析1994年6月至2004年6月在我院行肌瘤剔除术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意义。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20~40岁,平均30.5岁,其中20~30岁173例,31~40岁112例。未婚50例,已婚235例;无妊娠史38例,21例有流产史(人工流产或自然流产),已生育者226例。临床表现:以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多见共127例,自觉下腹部包块92例,以不孕为主诉而检查发现子宫肌瘤者66例。

1.2 肌瘤分类与大小

285例中子宫体部肌瘤283例,子宫颈部肌瘤2例;肌壁间肌瘤95例,浆膜下肌瘤137例,粘膜下肌瘤2例,浆膜下、肌壁间及粘膜下混合性肌瘤51例。单发性子宫肌瘤217例,多发性子宫肌瘤68例,最多1例共挖出大小不等肌瘤23个。肌瘤的直径多为2~5cm,最大者达9cm。

1.3 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应证

(1)年轻未婚或已婚未育又渴望生育者;(2)因肌瘤因素导致流产者;(3)年龄40岁以上者;(4)由于心理因素,强烈要求保留子宫者;(5)剖宫产术中发现肌瘤者。

凡肌瘤恶变及(或)盆腔有恶性病变列为剔除术禁忌证。

1.4 手术方法

1.4.1 基本原则 凡肉眼能看见的、手摸得到的肌瘤均应一一剔除,尽量减少出血和创伤,并注意保护输卵管及“重建”子宫。

1.4.2 切口 根椐肌瘤的位置选择“一个可剜出几个肌瘤”的切口,以利于子宫解剖和功能的恢复,前壁肌瘤多取上纵下横切口,以不影响血运。为不孕者手术时,前上壁忌横切口。宫底部选纵切口,后壁肌瘤可直接选后壁切口,上纵下横,较大肌瘤者方施行梭形切口,需注意勿伤输卵管入口处。切口应切开肌壁并深入到瘤组织,使肌瘤与肌壁间的界限清楚暴露,分界处用手指进行钝性剥离,剥离出一定面积后,用双爪钳将肌瘤提起继续剥离,最后剔出肌瘤。阔韧带肌瘤常使输尿管行走改变,或输尿管紧靠其旁,应打开阔韧带,用手指分离将肌瘤“娩出”,或切开肌瘤包膜将其剥出,剜出后需认真检查输尿管。切粘膜下肌瘤则必须进入宫腔。对于多发性肌瘤者,为了彻底清除肌瘤,而有意识地切开宫腔。切开宫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和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机会。

1.4.3 术中出血 为了减少手术出血,除子宫峡部、宫颈及阔韧带肌瘤不能放置止血带外,均可用橡皮条扎紧子宫峡部止血,可持续维持30min,如果肌瘤多,手术时间长,间歇性放松止血带,使子宫恢复循环,切口予血垫压迫,再扎紧止血带,继续完成手术。术毕放松止血带,切口有渗血者,可缝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并可于子宫肌注缩宫素10u,使子宫呈收缩状态,减少子宫切口出血。

1.4.4 切口缝合 应由底部开始不留死腔,用肠线间断缝合,创腔大者可增强缝合,以彻底止血,切口最后一层应作水平褥式缝合,使切口包埋而光滑。凡子宫后位或后壁肌瘤有切口者,应常规缩短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位。如果婚后不孕者,术中可行双侧输卵管通液检查,为预防术后盆腔粘连,术毕盆腔放置中分子右旋糖酐200mL加地塞米松5mg。

结果

285例病检均为子宫平滑肌瘤,无1例恶变;有5例为囊性变,11例伴透明变性,4例伴红色变性。本组无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平均住院7d,治愈出院。本组285例中有34例失访,失访率为11.9%,余251例随访结果如下:(1)月经情况:251例中术前月经过多及月经紊乱187例,术后月经正常或症状明显改善者176例,占94.1%;余11例月经仍不正常,需进一步治疗。(2)妊娠情况:251例中有生育要求者109例,其中78例术后妊娠,妊娠率为

71.6%,其中术后1a内妊娠者11例,余均于术后2a内妊娠,平均受孕时间12.2个月。无1例发生异位妊娠及妊娠子宫破裂。孕期均列入高危孕妇管理,78例中有75例足月妊娠分娩,妊娠经过良好,71例剖宫产,4例阴道分娩。(3)肌瘤复发:251例患者术后肌瘤复发27例,复发率为10.8%,其中7例在3a内复发,均为多发性子宫肌瘤;余20例则在5a以后复发。

讨论

3.1 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缺点

优点:(1)手术安全,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2)手术时间短(尤其单个肌瘤);(3)能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4)不影响卵巢功能;(5)术后仍能维持盆腔及阴道的正常解剖关系及生理功能。缺点:(1)术后有复发的可能;(2)对希望生育者在分娩时增加剖宫产机率;(3)孕期或分娩期有子宫破裂的风险。

3.2 保留子宫的意义

3.2.1 保留生育功能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肌瘤增大可以压迫输卵管使之扭曲,也可致宫腔变形妨碍精子运行及受精卵着床,而导致影响妊娠或妊娠后流产。在不孕的原因中肌瘤引起的不孕仅占4%或更低,但子宫肌瘤患者不孕的发生率为20%~ 30%,引起不孕不育的因素较为复杂,许多学者认为术后妊娠率与术前患者不孕时间及其年龄有关。国外文献报道剔除肌瘤后妊娠率一般为

40%,国内许如秀[1]报告为63.1%,本组资料为71.6%,说明子宫肌瘤剔除术可使为数不少的肌瘤不孕者受益,因此对不孕而要求生育的子宫肌瘤患者应适时行肌瘤剔除术。由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遗留疤痕,即疤痕子宫,故术后坚持避孕2a,以免过早妊娠增加子宫破裂的机会[2],而且术后妊娠的孕妇,需严密观察,分娩时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3.2.2 有利于维持卵巢子宫的内分泌功能 众所周知,子宫具有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近年来已证明,子宫也是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目前已知子宫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激素,如前列腺素、泌乳素、胰岛素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子,内皮素以及细胞因子、等,子宫内膜中含有丰富的受体,受体在下丘脑

垂体子宫系统的内分泌调节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而且术中保留子宫可保护卵巢,子宫切除术可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对卵巢的血液供应,使卵巢的血液供应减少至少1/2[3]。国外研究显示,绝经前切除子宫即使保留卵巢,其术后2a卵巢功能衰退达32%,4a则达54%,从而使更年期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提早来临[4]。同时子宫是女性特有的脏器,并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妇女子宫切除手术会发生特殊的心理反应。Richard将子宫切除术后出现的忧郁感、眩晕、失眠、精神异常等症状称为“子宫切除后综合征”[5]。显而易见,年轻妇女的子宫不能轻易切除。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 篇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the digital and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method for almost all investigated criteria.The only exception(例外;异议)was mediastinal abnormalities, for which the digital method provided better results than the conventionvl method(P<0.05)

Invasive breast cancer detection by mammography may be improved through attention to correct positioning.For CT of the brain, there are there standard reference lines;the orbitomeatal line, the Reid baseline, and the supraorbitomeatal line.The orbitomeatal line runs through the external canthus and the center of the external auditory meatus.This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line, because acquisition of fewer sections is necessary to cover the entire brain.The Reid baseline runs though the inferior orbital wall and the superior border of the external auditory meatus.This line is paraller to the optic nerve and provides the best demonstration of the orditai contents.The supraorbitomeatal line runs through the superior orbital wall and the center of the external auditory meatus.This line approximately parallels the skull base.We developed reference lines for use at MR imaging that are analogous to the three standard reference lines used at CT, on the basis of anatomic landmarks that are visible on midsagittal MR images.These lines can be used to prescribe subsequent oblique axial sequences.During the past decade , many investigators have addressed the feasibility of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as an alternative to film-based radiology.To successfully implement the PACS, a number of factors such as film resolution, interpretation conditions, and a cost-effective viewer system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The most important clinical criterion for using the PACS technology is the ability to achieve acceptable accuracy when interpreting radiologic images at a soft-copy viewing workstation.Most previous reports have focused on a comparison of observer performance with soft-copy and hard-copy imajes, and such studies have been performed using chest radiography.However, observer performance in projection radiography of another anatomic section must also be compared to achieve that the PACS can completely replace film-based radiology.CT in an invaluable tool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chest diseases with high-resolution CT(HRCT)providion exquisite visualization of the pulmonary interstitium.However, CT examinations do not come without a cose..A report from the 2002 National Conference on Dose Reduction in CT indicates that CT now represents the largest single source of medical radiation exposure.Although CT constitutes only 15% of the total number of examinations in some university departments, it can account for 70% of the dose delivered.

医学影像技术的论文 篇6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国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匮乏,临床医生与设备开发者之间缺乏联系纽带,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功能、质量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高端需求。

2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叶,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一直以中等教育(放射医士、放射技士)为主。目前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从事影像技术工作的人员普遍存在学历、职称偏低,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在岗的影像技术人员达十几万,其中近70%接受过中等专业技术培养,20%~30%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学校的正规培训,只是师带徒式或短期进修,大专以上从事影像技术工作的凤毛麟角。与影像诊断医师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专业理论水平都有较大差距。我国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影像技术人员中专以下学历者占85%,初级职称或无职称者占70%;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中则基本上无大专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影像技术人员。医学影像技术队伍学历参差不齐、高学历人员偏少、现代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医学影像知识面相对狭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高端影像技术人才不仅了解医学影像诊疗的实际需要,而且熟知影像设备工作原理、系统结构,可以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医生的意见反馈给设备开发者,又可以很快地理解设备的新功能并指导医生将新功能应用于临床。

我国和欧美及亚洲的其他国家的医学教育体制不同,医学影像学高等教育在国外是以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为主,而我国则以医学影像诊断人才为主。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度重视医学影像诊断人才(博士、博士后)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造成当前国家急需的高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相当缺乏。我国大陆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远远落后于国外,乃至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以台湾阳明大学为例,阳明大学自开始招收培养医学影像技术方面的博士研究生,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大陆对于医学影像技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前有泰山医学院等三所学校,目前没有开展医学影像技术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少数工作在医学影像临床一线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多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本科、硕士及博士教育背景全部是理学或者是工学,临床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因此培养具有理工医相结合的知识复合型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对于充分发挥现代化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功能和优势,开展医学影像成像技术创新研究,更好地为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服务,是国家提高全民医疗保障与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

3我国培养医学影像技术高端人才的思考

3.1明确培养目标

当今的医学影像学科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人才培养的本、硕、博体系应该更加完善,高级人才应具有掌握医学图像的后处理技术(如各种重建技术、手术引导技术等)、信息技术(如PACS、远程放射学等)、综合图像技术(如功能图像与解剖图像、CT与MRI、超声与X线影像的融合)等的能力。为了适应这个更加广阔的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学的需求,必须培养具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采取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促进高科技技术人才与高精尖设备有机结合,形成医学影像学先进技术与高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结合。

3.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推进学科交叉

紧紧围绕对高层次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量身打造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解决新形势下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满足国家特殊需求的既能对高精密医学影像设备的功能进行开发又能开展医学影像成像技术创新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实现高校同国家部委、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形成鲜明的培养特色,真正实现“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医学影像技术高端人才培养致力于医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设计全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变课程教学内容偏重于专业知识或研究方向的局限性,在注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加强跨学科课程的学习,既有医学成像原理,又有电离辐射防护;既有图像重建算法,又有图像后处理;既有理工知识,又有医学影像学知识,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培养方式.

3.3开放培养模式

指导教师在高端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对指导教师严格遴选,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既突出导师的作用,又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知识面更加拓宽,形成有利于发展交叉学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学术环境。严格的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充分拓展影像技术高端人才的学术视野和实践经历。

4讨论

医学影像技术高端人才培养旨在培养我国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水平落后的现状,符合国家重大利益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应以“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为指导思想,以具有坚实宽广的医学影像成像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富有科学思维能力,勇于在学科前沿领域探索与创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担任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为培养目标。根据创新型、复合型的培养定位,设计理、工、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制定课程体系及授课内容,以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张俊祥,慰传社。高层次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亟待加强[J].现代医院管理,,2(4):30-32.JunxiangZhang,ChuansheWei.strengthenedHighlevelsofmedicalimagingtechnologypersonneltraining[J],odernHospitalManagement,2004,2(4):30-32.

[2]郑庆文,张更立。时代的呼唤-交叉学科与交叉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16-17.QingwenZheng,GengliZheng.Callingofthetimes-thecross-disciplinaryandcrosseducation[J].MedicalEduca-tion,2003(2):16-17.

医学影像技术进展 篇7

1.1 光声技术原理

早在19世纪,贝尔就发现了“光声(Photo-acoustic)”这种物理现象。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激光技术、超声探测技术及CT技术的发展,人们才开始尝试将光声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后又经过近10年的努力,光声成像技术在系统构成、图像重建、功能成像等各个方面均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显现出其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

生物医学光声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选择合适的脉冲激光(通常脉宽为纳秒级)对生物体进行照射,生物体吸收光能、进而受热膨胀产生压力,产生一个宽带的超声信号(通常带宽在几十甚至上百MHz),此超声信号也被称为光声信号。

在激发光照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光声信号的强度、频谱与生物体的光学特性(主要是光吸收特性)紧密相关。而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光吸收特性(常见生物组织成分吸收光谱如图1所示[1,2,3,4]),因此光声成像可以对组织中特定成分进行高对比的结构成像。进一步,结合光声光谱技术,可以定量地分析各种组织成分的变化,精细地反映极其微小的组织病变及血红蛋白浓度、血氧浓度、氧代谢率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参数,实现功能成像。

1.2 光声成像技术的种类与应用

生物医学光学成像中,OCT和双光子技术可以实现浅层、高分辨成像;而DOT可实现厘米深度、低分辨(~mm)成像。医学超声成像虽然可以获得较大的成像深度和较高的分辨率,但是基于声阻抗不同的对比机制使其对早期肿瘤等细微病变成像时对比度(衬度)要远低于光学成像方式。光声成像技术结合了超声成像的大深度、高分辨特点,同时又具备光学对比度,因此是一种非常有应用潜力的新成像技术。这几种技术的比较如表1所示。

这种可灵活结合大穿透深度和高分辨成像的特点,使光声成像技术可以采用不同的成像方式,以获得与应用匹配的更优质的图像。在实际应用中,有三种常见的光声成像方式:光声显微成像技术(PAM)、光声计算层析成像技术(PACT)、光声内窥成像技术(PAE)。光声显微成像技术和光声内窥技术主要目标是在毫米级的成像深度上实现微米级的分辨率。而光声计算层析技术的探测深度和分辨率可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既可以实现显微成像,也可以实现大深度的成像。

图1.生物组织内常见吸收体的吸收系数谱图,数据来源为[1-4]。有氧血红蛋白(HbO2(1)),红色;脱氧血红蛋白(Hb(1)),蓝色;有氧血红蛋白(HbO2(2)),深红色;脱氧血红蛋白(Hb(2)),深蓝色;水(water),黑色;脂肪(fat(1)),粉红色;脂肪(fat(2)),橘红色;黑色素(melanin),深绿色虚线;弹性蛋白(elastin),黄色;胶原蛋白(gelatin),蓝绿色;内膜(intima),紫色;中膜(media),棕色;外膜(Adventitia),绿色。

如图2所示,(A)为用光学分辨率光声显微技术(OR-PAM)对老鼠耳朵的血氧浓度进行成像;(B)为用声学分辨率光声显微技术(AR-PAM)对人手掌血管的血红蛋白浓度成像;(C)为用线阵探测的PACT对亚甲基蓝(一种FDA和SFDA批准临床使用的染料)染色的大鼠前哨淋巴结成像;(D)为用环形阵列探测的PACT对单侧胡须刺激的大鼠的脑血流变化进行脑功能成像;(E)为利用内窥式光声成像对食道及其周边的器官(气管、肺等)进行成像[5]。

光声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成像技术,凭借其灵活的成像方式、优质的成像能力、高度的生物安全性,正越来越受到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关注。近年来光声成像已被证明在众多生物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肿瘤血管新生成像[6]、血红蛋白和血氧浓度成像[7]、乳腺癌诊断[8]、心脑血管易损斑块成像等[9]。本文主要介绍与临床应用紧密联系的乳腺癌光声成像技术、前哨淋巴结光声成像技术及心血管光声内窥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

图2.光声成像的主要实现方式及应用,图片使用得到的授权。

2.乳腺癌光声成像技术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和健康。目前常见的X射线钼靶成像与超声结合的检测方式是西方首选的筛查和检测手段,近年来已逐步提高早期发现率和存活率。但是由于中国女性与西方女性相比发病年龄段更低且存在体质的差异,通常乳腺致密性更高,这使得X射线钼靶成像方法的灵敏度降低,同时X射线检测本身带来的潜在致癌危险无法忽视。因此在中国,通常用超声作为初筛,再辅以X射线钼靶成像,是目前常规的临床手段,但是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仍无法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光声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基于光吸收、高对比的无损伤成像方式,能够以肿瘤的血管新生作为内源性对比剂,实现癌症疾病的早期检测,同时光声光谱方法可以实现肿瘤的氧饱和度功能成像因此,该成像方式与传统乳腺检查手段相比,具有灵敏度高、价格低、非电离辐射和不受乳腺组织致密性影响等优点,在乳腺癌筛查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图4.57岁志愿者左侧乳房的光声最大振幅投影图像(MIPs)。(a)横向MIP投影图像;(b)前后MIP投影图像;矩形框为标尺,表示1×1cm2。空心箭头所指为4cm深度的的血管。图片使用得到[11]的授权。

荷兰Twente大学生物医学光学研究室2012年发表了该研究组在光声乳腺成像系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10]。该系统成像深度可以达到6cm,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但6cm处成像分辨率较低,约4mm。Twente大学研究小组在临床实验中应用该系统对12位乳腺疾病患者(10人患有不同种类的乳腺癌,2人为乳腺囊肿疾病)进行检查,并将光声成像系统的影像结果与当前比较成熟的成像方式包括CT、MRI和超声的成像结果进行了比较。图3给出了其中一例患有浸润性导管癌病人的成像结果图,病人67岁,乳腺致密性大,肿瘤大小~15mm,深度~10mm。

实验发现,基于光声成像技术的乳腺检查方式与超声成像相比具有更好的成像对比度;与CT相比不受组织致密性影响;与MRI相比,系统成本低,成像速度快;且光声成像方式可以区分乳腺癌和囊肿性疾病。该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光声在乳腺癌检查方面的可行性和应用潜力。该研究小组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包括100位病人的光声乳腺癌成像临床研究。

工业界也在积极推动将光声成像技术应用于乳腺癌的检测。如美国的OptoSonics公司设计开发出了光声乳腺血管三维影像系统[11]。该系统信号采集采用碗状的超声探测阵列,通过旋转探测表面,可以密集获取三维的数据采样信号,重建出三维图像。该系统最大成像深度可以达到4cm,空间分辨率约0.25mm。

基于该系统,OptoSonics于2010年开展了临床试验研究。研究证明了该系统可以在不需要对比剂的情况下实现乳腺组织血管的深层成像,同时成像分辨率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动态对比增强CT(DCE-CT)相当。图4显示的是实验中对一位57岁志愿者的左侧乳房做的在体光声血管成像结果。该系统的临床试验表明,光声系统具备乳腺组织血管新生的成像能力,从而在乳腺癌诊断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

目前有包括OptoSonics、Seno Medical Instruments、TomoWave Labs在内的数家初创公司正在开展光声乳腺癌成像技术的产业化。

3.前哨淋巴结光声成像技术

前哨淋巴结作为原发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第一批淋巴结,其临床意义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就成为乳腺外科领域里程碑式的进展。这一技术的应用使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然而,当前临床上对前哨淋巴结的活检,需要首先通过放射性示踪剂定位并结合有机染料显示,然后通过手术取出前哨淋巴结进行组织学分析来完成。这仍会给患者带来一定创伤,并有可能会造成淋巴水肿甚至致残,而且70%~90%病人结果均为阴性。

光声成像技术通过对临床FDA批准的外源性对比剂(吲哚菁绿或亚甲基蓝)的成像,可以无损伤地在体外精确定位前哨淋巴的位置,并通过活检针取样,把手术转化为活检取样的微创过程这样不仅极大地减少了病人的创伤和痛苦,也给医生带来极大的便利,并有望显著地减少医疗费用、降低手术创伤。国际医学界和国际医疗影像公司对此也抱有极大的研究热情。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小组首次采用铜作为近红光光声成像的对比剂,进行前哨淋巴结的检测,取得了比血液高6倍的信号强度,大大提高了图像的信噪比[12]。图5为实验的结果图。其中(a)是去毛后的大鼠,光声系统对黑框区域成像;(b)是在注射光声成像对比剂NanoCuN前,系统扫描到的光声图像,图中亮色部分箭头标注的为血管(blood vessel,BV);(c)是在注射对比剂后,马上进行光声成像,得到的光声图像。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原来成像的血管下面有一个很亮的区域;(d)为注射对比剂一小时后,得到的光声成像图,与(b)相比,(c)和(d)的前哨淋巴结十分明显;(e)为光声成像结束后,切开皮肤后可看到前哨淋巴结。

该组为了验证光声定位前哨淋巴结往人体临床转化的可行性[13],在大鼠的前哨淋巴结的皮肤上方,人为盖上一层鸡肉组织,将前哨淋巴结的深度增加到2.5cm,并用FDA临床批准的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作为光声对比剂。在打入对比剂22min后,对盖上鸡肉组织的大鼠的前哨淋巴结位置成像,可以明显看到图6中上图白色箭头标注的区域。光声成像得到的前哨淋巴结位置与成像结束后将大鼠解剖后看到的前哨淋巴结(图6中下图)位置一致。

目前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医学院正在开展光声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而最初的20余例病人成像均获得较好的结果。

图6.用光声对覆盖在鸡肉下方的老鼠前哨淋巴结进行成像(使用亚甲基蓝作为对比剂)。上图为光声图像,下图为解剖的结果。图片使用得到[13]的授权。

4.光声血管内窥成像技术

虽然心脑血管易损斑块的概念提出已超过20年时间,易损斑块的早期准确识别仍然是国际临床医学界面临的一大挑战。体外成像方法虽然具有无创伤性的优点,但是其成像分辨率、对比度、灵敏度都还与介入成像有较大差距,难以直接对血管内壁的早期和微小病变成像。介入成像方法通过对血管内壁直接成像,通常能获取比无创成像方法更丰富的斑块相关信息。临床上使用的包括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管内光学相干层析技术(IVOCT)。但是IVUS的分辨率不足以分辨薄纤维帽,且形态学图像的特异性不足很难分辨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而IVOCT虽然有很高的纵向分辨率,但是穿透深度太浅,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而且IVUS和IVOCT都只能获得形态学信息,无法获得炎性反应等重要的生理信息。

而光声成像既可利用组织自身的光吸收对比和光声光谱的方法检测斑块的化学成分(如易损斑块的脂质核心和纤维帽),亦可借助生物分子探针,对活动性炎症(如巨噬细胞浸润)等细胞和分子层面的生物活动进行探测。因此,光声成像可为研究斑块破损的机理和炎症等重要生物过程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而把光声成像发展为血管内窥成像技术将更加有利于对易损斑块的早期发现。

荷兰伊拉兹马斯医疗中心(Erasmus Medical Center)的Krista Jansen等开发的血管内光声成像系统,组装了外径1.25mm的光声超声成像导管[14]。利用该系统获得了冠状动脉(男性,56岁)的离体光声超声图像,如图7所示。图(a)为富含脂质核并有钙化的斑块染色病理切片照片;图(b)为IVUS图像;图(c)和图(d)均为血管内光声图像,分别用1210nm波长和1230nm波长照射获得。由于脂肪在1210nm激光处有一个较强的吸收峰,而在1230nm处的吸收变弱。所以可以通过不同波长的光声图像的差异对比,准确探测动脉粥样硬化样品的脂质区域。

图7.斑块样品的(a)病理切片,(b)IVUS图像,以及1210nm和1230nm的血管内光声图像(c)和(d)。图片使用得到[14]的授权。

图8.(a)为血管内光声图像,(b)为IVUS图像,(c)为IVUS和光声融合的图像。图片使用得到[15]的授权。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Stanislav Y.Emelianov研究小组最近实现了血管内光声的动物活体成像[15]。该组前期研究发现脂肪在1720nm处比1210nm具有更强的吸收,并且在血液环境里1720nm波长的脂肪光声信号背景噪声更小。他们组装了一个外径2.5mm的血管内光声超声成像导管,利用1720nm单一波长对活体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成像,清晰地检测到脂质主要堆积在动脉血管内膜层,实验结果如图8所示。图8中(a)为血管内光声图像,(b)为IVUS图像,(c)为IVUS和光声融合的图像。从(c)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脂质堆积的位置和大小。

5.总结

医学影像技术进展 篇8

【关键词】 传统医学影像;发展趋势;现代放射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40-02

传统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 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而现代放射技术 是物理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手段。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 展,以胶片为主要方式的显示、存储、传递摄像技术已不能满足临 床诊断和治疗发展的需求,医疗设备的数字化日益完善,是放射医 学影像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勢。研究现代放射技术与传统放射技术的 关系,对于提升放射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二者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各 位同仁共勉。

一 传统计算机 x 线摄影的形成及发展

从 20 世纪中期开始,传统的医学成像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由于计算机断层技 术的出现使飞速发展的医学成像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到了整个 20 世纪 80 年代,除了 x 射线以外,超声、磁共振、单光子、正电子 等的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大量出现。 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能为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提供越来越详细和精确的信息。所以,在现代的医院中全部图像中 x 射线图像占 80% ,成为了目前医院图 像的主要来源。因此,在20世纪 50 年代以前,x 射线机的结构简 单,图像分辨率也较低。而在 50 年代以后,分辨率与清晰度都得 到了改善,患者受照射剂量却减小了,从而使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照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各种专用 x 射线机不断出现,常规的 x 射线设备正在逐步被 x光电视设备所代替,它不仅降低了患者的 x 线剂量,而且也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又为数字图像处 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二 x—ct 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标志了医学影像设备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里程碑——ct 的问世被公 认为伦琴发现 x 射线以来的重大突破。运用扫描并采集投影的物理 技术 x—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是以测定 x 射线在人 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并采用一定算法,经计算机运算处理,求 解出人体组织的衰减系数值在某剖面上的二维分布矩阵后,再转为 图像上的灰度分布,从而实现建立断层解剖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三磁共振成像的起源及优点

早在1946年block和purcell就发现了物质的核磁共振现象并应 用于化学分析上,而形成了核磁共振波谱学。1973 年lauterbur 发表了 mri 成像技术,使核磁共振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现在已将核磁共振成像改称为磁共振成像,是为了准确反映其成像基础,避免与核素成像混淆。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 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它无放射线损害,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无骨性伪影,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对 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四现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优势

现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造影部位注射造 影剂的影像转换成数字形式贮存于记忆盘中,称作蒙片。然后将注 入造影剂后的造影区的影像也转换成数字,并减去蒙片的数字,并 将剩余数字再转换成图像,即成为除去了注射造影剂前图像上所见 的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

五现代数字 x 射线摄影的成像技术逐渐成熟

数字 x 射线摄影的成像技术包括平行板检测技术、成像板技术和 线扫描以及采用电荷耦合器或 cmos 器件等技术。平行板检测技术 又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结构类型。成像板技术是代替传统的胶片 增感屏来照相,然后记录于胶片的一种方法。直接 f 结构主要是由 非品硒和薄膜半导体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间接 ffrr结构主要是由闪烁体或荧光体层加具有光电二极管作用的非品硅层在加 tftr 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线扫描以及电荷耦合器或 cmos 器件 等技术结构上包括可见光转换屏,光学系统和 ccd 或 cmos。

六新型技术分子影像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今天已具有 可视范围已扩展至细胞、分子水平的显微分辨能力,从而改变了传 统医学影像学只能显示解剖学及病理学改变的形态显像能力。由于 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现代分子影像学的 物质基础。20 世纪末期提出了分子影像学的概念:活体状态下在细 胞及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到目前 为止,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核医学、mri 及光学成像技 术等。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由于诊治兼备的介入,放射学已深入到 了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因此,现代分子影像学应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学研究。

七影像技术学影像诊断学的交叉结合

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越来越趋向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影像诊断学是影像技术学最为邻近的学科。前者将信息与知识、经验结合,着重于信息的内容,根据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认及病变的诊断;后者则致力于解决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及研发新的 技术方法,所以,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因此,影像技术学的发展离不开影像诊断学更密切地沟通与结合,将为提高、拓展原有 成像方式及开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贡献。

上一篇:案例分析——青岛输油管爆炸下一篇:刻骨铭心的QQ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