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推荐11篇)
苏东坡黄州《赤壁怀古》词,表达以下几重寓意:
缅怀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感叹贤达,“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凭吊古战场,“三国周郎赤壁”;赞美风光,“江山如画”;歌颂周郎,“雄姿英发”;叹惜自己,“早生华发”。总之,通过缅怀东汉三国的历史,联想北宋三国时局,抒发报国怀民之心。
苏东坡在此之前,连任三州太守,正是得意之时。却因“乌台诗案”,被囚禁、拷问、诟辱,命如悬丝。在狱中,给妻子发了“诀别信”:“吾死之后,惟求贤妻节哀保重,早日带家返回眉山。”多么绝望!给弟弟苏辙写了“诀别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宋神宗结案圣谕:“苏轼以讥讽朝廷新政,责授检校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佥书公事”。
出狱时写诗:“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一到贬地,就写《到黄州谢表》:“仁圣矜怜,特从轻典。赦其必死,许以自新。”还给友人章淳写信:“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唯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表现得多么谨慎!他不仅自觉要谨慎,天时也逼得他要小心。对此,他《初到黄州》诗自省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然而,这位大才、全才、史才、文才、诗才、词才、佛才、哲才、政才、书才、画才、饮食才、养生才、修身才……,能削志、缄默和沉沦吗?当然不能。特别是黄州的地利人和条件使他创造出千古不朽的文学艺术辉煌。谪居黄州三年以后,他那奔腾的思绪,似“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激情的创意,宛如沉潭出水的蛟龙,升腾为“大江东去”的雄伟词章。
词中,他两处赞赏 “周郎”。随之,词峰一转,“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周郎与苏郎,对比明显。周郎,被吴侯封为元帅,为国立功,成为千年“豪杰”。苏郎,虽然为大才、能人、贤官,却如今被贬;虽然向朝廷不断上书建言,却是自作“多情”,还被当成了罪状。周郎,因为“小乔初嫁了”,成了吴侯的“皇亲”,得到恩宠;苏郎,虽然满腹经纶,却被朝廷疏远,不能为之效力,只能感叹“人生如梦”。
于是,他驰骋神思,跨越古今,词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不是在倡导青年学习周瑜,争当“豪杰”吗?词赞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不是在宣扬“以弱胜强”的战例吗?词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是在教人们争做当代风流人物吗?词用“雄姿英发”对比“早生华发”,这不是在鼓励少壮早日建功业吗?词的结尾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从全文看,他在此借酒“三祭”:
祭“故国”,他确信“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祭“豪杰”,他“遥想” 东汉三国年轻的周瑜、孙权、诸葛亮等豪杰们,齐心协力,盼望当今能有一批年轻的新英才,报国安民。
上片写雄奇之景, 以“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 横亘古今。一个“大”字, 一个“去”字, 就使滔滔长江, 以汹涌澎湃的磅礴之气从数千年的历史时空中不可阻遏地向我们奔来, 为词铺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背景, 而“千古”一词, 又在时间上为词铺设了广阔背景。千百年来, 大江南北, 为这壮丽河山而奋争的英雄们在这留下过多少足迹, 但“俱往矣”, 英雄豪杰如同奔腾东去的长江, 埋没在历史长河中。透过这幅“大江东去”图, 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兀立江边, 叹天地之悠悠, 心绪激荡如潮!南宋词坛泰斗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有“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之句, 从中可以看得出苏词的影子, 也可见“大江东去图”历久弥新的魅力。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作者的视线从眼前延伸到了三国时代。“故垒”二字, 有“逝者如斯夫”之意, 略带沧海桑田的苍凉之感;“人道”即“据人们说”, 一方面指出了他所凭吊的只是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 另一方面有“物是人非”的意味, 隐含“英雄不再”的感慨。联想起辛弃疾的“人道奇奴曾住”, 便觉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都给眼前之景抹上了苍凉远阔的时空意味。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作者“神与物游”, 视野再次聚焦于眼前的“赤壁江山”图中。一“穿”、一“拍”、一“卷”, 尽显力量之雄健, “穿空”、“千堆”则分别从纵横两个方面铺开一个阔大场景, 气象恢宏, 确有“使人登高望远”、在惊涛骇浪中一展身手的艺术感染力。“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由雄奇之景到英雄人物的审美视角转换也就水到渠成了:横槊赋诗有曹操, 年少万兜鍪是孙权, 隆中定策有孔明, 更有那叱咤赤壁使三分天下成定局的“少年英雄”周公瑾。
下片写英雄人物, 先聚焦周瑜, 而后反观自我。“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既以美人衬英雄, 又暗含了“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典故。少年英雄周公瑾, 二十四岁即获“建威中郎将”职衔, 并娶得美女小乔, 十年之后的赤壁之战, 正是他英气勃勃、年轻有为之时。据说孔明篡改曹操幼子曹植《铜雀台赋》中“览二桥于东南兮, 乐朝夕之与共”为“揽二乔于东南兮, 乐朝夕之与共”, 从而激发并坚定了周瑜的抗曹斗志。小乔之美, 由此可想而知, 而美人的出现, 不但没冲淡英雄豪气、沾染“绮罗香泽”之态, 反而衬出了周瑜的少年有为、春风得意。“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此三句先用简笔勾勒出一个风姿儒雅、聪颖多谋的青年将帅形象, 然后极力描写了他面对号称“百万”的强敌胜券稳操、潇洒自如的风姿, 高度概括了此次著名战役的特征、结果, 透过少年英雄潇洒迎敌的形象。苏轼笔下的周瑜不仅有如此玉树临风之俊美风姿, 其豪情逸兴也不逊于“横槊赋诗”的曹操, 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对周郎的推崇之情、仰慕之意。
一句“故国神游”, 让接千载之悠思回到现实, 顿生“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的感慨。读到此, 我们从英雄人物和雄奇图景中品味到了作者的真正意旨:周郎年轻潇洒, “我”早生华发;周郎年少有为、成就伟业, “我”无所作为, 只落得“空自多情”。要问作者何来如此感叹, 若单单感叹老大无成, 未免流于平庸。当时北宋积贫积弱, 奉行“守内虚外”政策, 专力防范百姓的反抗, 而在西夏、辽、女真的打击之下, 屡屡丧师失地, 以纳银帛求一时之安, 以至国家、民族危机重重。苏轼满怀报国之志, 屡上良策, 不仅不被采纳, 反因政治失意被贬黄州, 眼前的政治现实和遭贬黄州的坎坷处境与振国兴邦的祈望和有心报国的壮怀多不协调!壮志未酬, 华发已生。“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至此, 作者寄寓在少年英雄周瑜身上的思想就很明显了, 他要凸现的是周瑜的无畏强敌的精神, 而宋王朝令作者痛心疾首的现状正是因为积贫积弱下畏惧外族铁骑造成的, 以至于江河日下。作者面对滔滔长江, 呼出历史最强音, 讴歌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的大无畏精神, 呼吁富国强邦的政治良策。在当时压抑憋闷的政治气氛中, 作者如此思想, 几近于直陈时弊, 有振聋发聩的效应, 正如一串铜琵琶奏就的强健音符, 划破沉寂、惊世骇俗。正所谓“自有横槊气概, 固是英雄本色”。
“人间如梦”, 人生沧桑一言难尽, 不如放眼宇宙, 跳出这物物我我之外, 但以杯酒祭奠这万古不变的历史证人———皎皎明月吧!“一尊还酹江月”, 此举不能不说略带伤感, 但绝非借酒浇愁, 坎曲多艰的仕途和人生并不能束缚苏轼高远的志向和超越、自由之精神, 一个襟怀超脱、平明旷达的词人形象, 清晰如在眼前。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Tune: “Charm of a Maiden Singer” Memories of the Past at Red Cliff
Su Shi
The Great River eastward flows,
With its waves are gone all those
Gallant1 heroes of bygone2 years.
West of the ancient fortress appears
The Red Cliff 3. Here General Zhou won his early fame
When the Three Kingdoms were all in flame4.
Jagged5 rocks tower in the air,
Swashing waves beat on the shore,
Rolling up a thousand heaps of snow.
To match the hills and the river so fair,
How many heroes brave of yore6
Made a great show!
I fancy7 General Zhou at the height
Of 8 his success, with a plume9 fan in hand,
In a silk hood, so brave and bright,
Laughing and jesting10 with his bride so fair,
While enemy ships were destroyed as planned
Like shadowy castles in the air.
Should their souls revisit this land,
Sentimental, his wife would laugh to say11,
Younger than they, I have my hair all turned gray.
Life is but12 like a passing dream,
Id drink to the moon which once saw them on the stream.
评析: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词人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本译作利用重音和节拍的交替变换,使词语结构产生音乐般的节奏感,对相同或相近音素的反复使用,如flows, those; years, appears; fame, flame; air, fair; shore, yore; snow,show; height, bright等构成了音韵押脚,更加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增添了艺术情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About the Translator —Xu Yuanchong
Xu Yuanchong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His translation works include:
(1)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Drydens All for Love(《一切为了爱情》) and Scotts Quentin Durward (《昆廷•杜沃德》);
(2) from French into Chinese: Hugos Theatre(《雨果戏剧选集》) and Balzacs Un Debut Dans La Vie(《人生的开始》);
(3)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Earthshaking
Songs—Epic of Chinese Revolution (《动地诗——
中国现代革命家诗词选》), Su Dongpo — A New Translation(《苏东坡诗词新译》), 150 Tang Poems (《唐诗一百五十首》).
Notes:
1. gallantadj. 勇敢的,英勇的
2. bygoneadj. 过去的,昔日的
3. West of the ancient fortress appears the Red Cliff.
这是个完全倒装句结构,整个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如:
(1) In a lecture hall of a university in England sits a professor. 英格兰一所大学的讲堂里坐着一位教授。
(2) At the top of the hill stands a temple. 山顶上坐落着一座寺庙。
注:诗歌中恰当运用倒装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加强语势、调和音节、错综句法的作用。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苏轼的《浣溪沙》中词句“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时也用了相似的修辞手法,即:In the brook below the hill there drowns the orchid bud; the sandy path between pinetrees shows not a trace of mud. Shower by shower falls the rain while cuckoos sing. 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都是完全倒装形式。
4. in flame(s) 着火,燃烧。如:
The building was in flames. 大楼失火了。
5. jaggedadj. 锯齿状的,不整齐的
6. yoren.
of yore(archaic or rhetoric古或修辞) 相当于 long ago,“往昔”的意思。如:in days of yore 昔日
7. fancyv. 设想,想象,幻想
8. at the height of 在……的顶点,最强点。如:
He is at the height of his career. 他正处于事业的巅峰。
9. plumen. (升上空中的)一缕(烟等);羽毛,羽饰
10. jestv. 开玩笑
11. Should their souls revisit this land, senti
mental, his wife would laugh to say.
这句话使用了虚拟语气。“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发了作者许多感想 ——好像自己的灵魂到远古游历了一番。
12. but此处意为only。如:
I dont think well manage it. Still, we can but try. 我想我们应付不了这事,只能试试。
翻译练习:按照题后括号里给出的提示将下列句子译成英文。
1. 窗户里飘出美妙的音乐。(倒装)
2. 当时正是披头士乐队最出名的时候。(at the height of)
3. 我们到达时,房子已燃烧在熊熊大火中。(in flames)
4. 她感觉自己好像听到楼下有声音。(fancy)
参考译文:
1. Out of the window came sweet music.
2. At that time the Beatles were at the height of their fame.
3. The house was in flames by the time we arrived.
4. She fancied she heard a noise downstairs.
注:由于诗歌体裁的特殊性,译者在语言表达上出于押韵的需要做出个别不符合常规语法的调整,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注意辨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纶(lún)巾 酹(lè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B.纶(lǔ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催(cuí)
C.纶(guā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D.纶(guān)巾 酹(lè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炼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E.“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宋文帝刘义隆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4.判断下面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5.下边语句有不同理解。你认为怎样理解更好,说说理由。
(1)羽扇纶巾
第一种理解:这里指的是周瑜。
第二种理解:这里指的是诸葛亮。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第一种理解: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第二种理解: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第一种理解:敌人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显示出侵略者的骄横。
第二种理解: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呈现出因妥协换来的和平。
6.问答。
(1)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试分析这里运用孙权典故的表现力。
(2)“多情应笑我”,试分析。
(3)试分析《念双娇》的意境、感情。?
参考答案
1.D
2.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人物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情,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一泻千里。不过,词末几句,抚今追昔,情调低沉。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在写景方面,如“乱石穿空”写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江山,有声有色。
4.A(×)B(√)C(√)D(√)
5.(1)第一种理解较妥,理由是:
①羽扇纶巾是三国六朝时一般儒将的装束,可用在描写诸葛亮,也可用来描写周瑜。
②指周瑜,与下文联成一气,好理解些。
(2)第一种理解较合适,WDT 为作者自我解嘲,更符合“赤壁怀古”这个题目。
(3)第二种理解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作者反对投降妥协。
6.(1)以“乱”修饰“穿突”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2)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遇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
(1)大江:长江。(古时“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
(2)淘:冲洗。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4)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团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5)雪:比喻浪花。
(6)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7)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现在人教是用“樯橹”。)(现有教材作“樯虏”“强虏”)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a(二声),花白义。
古代没有“花”这个字,只有“华”这个字,“华”在古代有“花”这个字的义项,后来才有了“花”这个字,但在一些较早的文言文或者成语中,我们是见不到“花”字而只有“华”字。这里作通假字“花”。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47岁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上片写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二字,写出了古代战场的遗址如在目前。“西边”一词,点明方位,有亲临其境的真实感。“人道是”三字,借人们的传说加以证实,深化“怀古”的感情色彩,使人倍感亲切。“三国周郎赤壁”,由时代、人物、地点三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的画卷,将“赤壁之战”的图景呈现于读者的面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第三句写“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是上、下片转折的枢纽。“江山如画”,是对上面所描写的雄伟江山的总括评价。“一时多少豪杰”,虽赞颂周郎,但包括讴歌历代的无数英雄在内。诗人在这里,把“如画”的江山和众多的“豪杰”联缀交织成词,创造出一种高尚隽美的意境,使人肃然起敬,并为之向往、倾倒。
下片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小乔初嫁了”,这句写入词中非等闲笔墨。“小乔”,是乔玄的小女,是当时有名的美人。周郎与她结婚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到赤壁之战的时候,他俩成为夫妇已经10年了。这里写“初嫁”,不是诗人的一时疏忽,而是着意渲染词的浪漫气氛,这对塑造“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起着稍加点染、全篇生色的艺术效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樯橹”,指曹操的团队,含有贬义。“灰飞烟灭”,火烧赤壁的情景和曹操覆灭的惨象逼真地再现出来了,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心神仿佛游到三国时代周瑜立功的地方,应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已生出白发来了。这三句是诗人抒发的感慨。上面怀古,这里抒情,这个情是由怀古而派生出来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消极感伤的情调,产生着极不健康的影响,读时值得注意。同时也应该看到:以酒祭奠江月,这是诗人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是有志为国而不能施展怀抱的情绪的流露,这当然是封建统治者迫使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慰自己被磨折、被损害的心灵的结果,无疑的,多少隐含着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在内。“江月”既照应首句,又点明时间,增强了词的优美抒情气氛,使词的情调刚柔相济、浓淡有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授课过程中, 我的教学目的不仅使学生学习写作方法, 而且也能像苏轼一样无论何时都能保持积极乐观、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并让这种情感照亮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怎样使他们学习到一种方法, 在今后的阅读中受用?在苦苦思考后, 决定抓住写景、怀古、咏史、抒情熔为一体的写作方法、豪放的词风以及词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三点来分析这首词, 使学生在全面理解词作内容和掌握赏析方法的同时,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在上课过程中, 通过以下方法完成了各个教学环节
首先, 以激情感染学生。在导入新课中, 和学生一起回顾了中学所学“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范中淹临洞庭而忧苍生, 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进而使学生明白文人常心由山动, 情为水发, 接着引出了苏轼游赤壁、怀古、感已, 最终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范读中, 我抑扬顿挫, 让学生和词人的感情融和在一起;在对写作背景的介绍时, 学生为苏轼的几番沉浮唏嘘不已;接着朗读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染了大家, 让学生理解“无情未必真豪杰”的真正含义。
其次, 以表格形式, 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词人写作的别具匠心。表格的内容归纳了上阕景色描写的特点, 从角度、修辞、用词等方面进行总结, 使学生感知了波澜壮阔的场面, 突出了豪迈奔放的基调;表格还归纳了下阕的人物对比, 以苏轼和周瑜在年龄、婚姻状况、外貌、职位、际遇等方面进行对比, 从而使苏轼窘迫的境况凸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知道了如何分析归纳, 填补了语文课中的理性内容。在下阕表格的人物对比中, 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词作咏史、怀古的深刻用意:扬瑜抑已, 以抒发自己“四十五十而无闻焉”的感慨。
再次, 和学生共同感知苏轼“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我先启发学生思考:面对如此壮丽景象, 苏轼却说“人生如梦”, 他也太不懂得欣赏了, 你们说呢?然后学生经过讨论, 达成共识:“人生如梦”非直接由赤壁景象引发, 只是苏轼因赤壁而联想到赤壁之战, 想到赤壁之战的风流人物, 再想自己“华发早生”而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咏史而抒情啊。最后探究如何理解苏轼“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我让学生在课件中阅读了课前收集的有关材料:“写作背景”、《定风波》资料及《赤壁赋》的最后一段, 让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对历来就有人认为表现了苏轼消极的人生态度的这两句, 经过独立分析, 写下自己的看法。每一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分析依据后, 教师提醒学生同桌之间或与自己座位前后的同学交流、互动评价:互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为对方评定本次实践的等级。我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觉得, 苏轼被贬谪到黄州, 此时已经47岁了, 年华老大, 功业少成, 肯定心境苍凉, 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 苏轼毕竟是苏轼, 他并没有真的消极: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恬然淡泊, 佛家的圆通达观在他身上交织, 使他特别想得开。我们看他在《赤壁赋》中说出“如是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苏子”, 在《定风波》中面对“一蓑烟雨”而浑然不觉, 独自长吟“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诗人形象, 就算面对赤壁壮丽景象而唱“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的苏轼也可能在想, 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 即使如周瑜这类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何必过于执著呢?所以他以旷达的胸怀面对自己的政治挫折, 于逆境之中从容地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进而启发学生:想想, 这种面对挫折的旷达的胸怀是否是我们的同学身上缺乏的呢?如果能象苏轼这样于逆境之中洒脱、旷达, 直面挫折, 这将是我们今天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一大收获。
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读为基本学习方法, 把问题交给学生来讨论, 老师适当的引导、点拨、总结, 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本词作从写作特点, 到思想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课堂上有学生齐读和默读, 从而初步整体感受词的基本内容;有学生个别朗读, 大家的评价, 加深对词作的理解;有在分析完上阕写景之后的学生齐读, 体会波澜壮阔之景;有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朗读, 从而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 更好把握这首词的情感;有分析下阕写人后的学生齐读;也有分析完全词后的背诵。每一次读都带着问题, 带着目标, 使学生的读能够有的放矢, 充分理解全词, 进而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讨论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本次授课中, 我的最成功之处就是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德育教育渗透其中。现在的学生都是“80后”和“90初”, 他们写的是“火星文”, 听的是“周杰伦”, 烫着“棉花头”, 穿着“韩版低裆裤”, 看着充满凶杀和色情的网络小说;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长大, 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想法, 经常会做出一些张扬个性的事情, 常以自我为中心, 缺少团队精神, 社会化程度不高, 浮躁。因此, 我先用优美的语言组织教学, 再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感染大家, 同时也不放弃让学生积累词汇的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我力争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唐诗宋词是文学作品中的极品, 他们所看的网络小说是无法和“她”相提并论的;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了苏轼的人, 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象苏轼那样不但不气馁, 反而还能积极乐观、超然豁达、谈笑风生, 使苏轼的的人生态度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海, 进而使苏轼能成为他们的偶像。
我因为对苏轼有太多的崇敬, 所以在课堂上感情比较投入, 从而使我的观点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课堂效果较好。
不足:1.用苏轼的人生经历来引导学生理解苏轼, 效果很好, 但在词句上又显得分析不够, 有顾此失彼之感。2.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节约了板书时间, 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但同时使学生思考不能够更深入;且在操作过程中, 限止了教师走动, 阻止了和学生的近距离交流。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感染, 得到了净化, 但一溶入到社会生活中, 所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语文课在社会面前不堪一击, 作为语文教师, 为学生的现状忧虑不安, 对这种状况也有许多无奈。
三尺讲台, 亦甘亦苦, 我愿意把教授语文课当作一种追求,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使学生朝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带给他们更多欣喜, 也带给自己人生的慰藉。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中一种内省活动, 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 不断地提高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2008年度河南省优质课评比中, 评选条件首次提出了对参赛课进行反思。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受益匪浅, 并获得了河南省优质课评比第一名。本论文以教学反思的形式, 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生的状况进行了反思, 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一篇文章。本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板块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因其美妙的韵律与优美的意境深受读者的青睐。这个模块选了苏轼、辛弃疾两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的词代表了宋词最高的艺术价值与美学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词作,使之能初步感知宋词的特点与美感。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刚使时夜游赤壁的感怀之作,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体会赤壁壮阔的意境、周瑜从容的儒将风度与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洒酒祭月的达观。
二,设计思想
中国古典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经典词作,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与文学内涵。高中语文新课程越来越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传承文化的重任。现根据自己教学古典诗歌的一点体会,结合宋词教学,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感悟宋词的美学价值;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经典词作,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学生通过课堂与课外迁移练习。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词中的“穿”、“拍”、“卷”等关键词语,体会赤壁壮阔的场景。
2,通过赏析词中壮阔的意境与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品味本词的意境美与人情美,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初步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培养学生乐观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受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难点:体会苏轼在词中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设计情景,导入课文。
古人云: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古代的文人雅士投身自然,抒发情怀。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曾夜游赤壁,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赤壁赋》,当他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矶,感慨万千,高唱大江东去,书写了一曲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词,共同来感受赤壁磅礴的气势,感悟东坡居士的复杂情感。
2,配乐朗读,感受气势。
(1)三国时代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用心去聆听苏轼为我们描绘的滚滚长江惊涛拍岸的场景时,我们仿佛回到了赤壁之战的烽火硝烟中,感受到长江的广阔意境。
(2)教师展示配有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及配乐朗读,把学生带人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场景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赤壁壮阔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3,集体朗读,感受豪放。
(1)同学们刚听完震撼人心的音画朗读,也许情难自已,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集体朗读一遍。
(2)在学生直观感受了该词的壮阔意境之后,再集体朗读去感受词的气势。从而进入鉴赏的氛围。
4,自由朗读,领悟美感。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领悟美感,并思考如下问题:
(1)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首词描绘了哪些赤壁景观,这些景观有何特点?
归纳:这首词描绘了赤壁江水、故垒、乱石、惊涛、浪花的壮阔意境,写出了赤壁气势宏大、险奇壮阔的特点。
(2)讨论:词的上片,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归纳:“穿”、“拍”、“卷”三个词用得好,“穿”字写出了崖石参差交错直插云霄之势;“拍”、“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如怒如惊马,有雷霆万钧之力。寥寥数笔就生动准确地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湃,写出了“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景象,为下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思考: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歌咏的对象?你认为周瑜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美的特质与人生价值?
归纳:“小乔初嫁”是美人衬英雄,写出了周瑜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在作者心目中周瑜是一位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儒将,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抒发了自己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感慨。
4,默读探究,探讨情感。
读诗如品茶,只有用心去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接下来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词,去体会词人的内心复杂的情感。
(1)思考:离开朝廷被贬黄州的作者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站在沧桑的赤壁矶前。会产生哪些情怀?
归纳:(引出背景)47岁的苏东坡此时自觉不但毫无建树,反而被贬黄州。面对此景。感慨万千,怀古思今,自然引发年岁渐老,功业未成的人生感伤。
(2)讨论:苏轼所游的是湖北黄州赤壁,而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是在湖北蒲圻。那么苏轼知不知道他所见到的赤壁并非真正历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为何还要这样感怀?
归纳:从上片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可以看出,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至少他对此有怀疑,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当他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已经情难自已,故此以景为依托,咏史抒怀。“人道是”表现了苏轼的一种不确定感。经过“乌台诗案”之后。苏轼不仅仅对“赤壁”不确定,对千秋功业、对人生都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幻灭感。
(3)讨论:整首词除了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有无其他情感?你认为该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归纳:苏轼是一位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的文人,思想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儒家“济苍生、报效国家”的积极进取精神,又有道家、佛家“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思想。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的豪放奋进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人生如梦”的感慨是词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所以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了人生失意的幽愤和惆怅,“洒酒入江,以酒祭月”的豪举又表现作者在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让万古愁怀随江而去,从而体现了诗人超越与旷达的胸怀。因此,“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所以豪放旷达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5,课内迁移,比较阅读。
同一诗人,同一时代,相同的人生境遇,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往往是相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苏轼《定风波》与《念奴娇》在意趣上是否也是一脉相承的?你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哲理?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瑚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徽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纳:《定风波》写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从“乌台诗案”到待罪黄州,苏轼心灵的创伤难以言表。痛定恩痛,他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中沉静旷达、荣辱得失不系于心的境界,帮助苏轼摆脱内心的痛苦,使他看淡了功名利禄穷达祸福。“也无风雨也无晴”体现了新生之后的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超然物外、忧乐两忘的旷达胸怀。
6,诵读课文,深情结束。
让我们一起来再次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再次感受赤壁壮阔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体会激扬豪放的情感基调。(在诵读中结束课文)
7,课后作业,拓展提高。
学习目标:(PPT展示)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及词的写作背景;
2、鉴赏诗词把握词情,有感情的朗读全词;在深入理解词情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3、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面对人生的情怀;
一、导入:
播放名家朗诵视频,在播放的过程中请学生们仔细去听,认真去感受。
1、听了名家朗诵,感觉朗诵的如何,学生评价好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答(节奏、语调轻重、语速快慢、情感起伏)个别认为好的句子可否模仿试读。
2、综合同学们的观点,在诗歌朗诵中要把握以下几点因素:(PPT展示)(1)音节的起止停顿;(2)语调的轻重抑扬;
(3)语速的快慢缓急;(4)情感的起伏变化
二、写作背景:(PPT展示)
这首词写于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时43岁。苏轼在早年颇有远大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虽然政治失意,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正是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江山和历史人物的激发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生自读,提炼关键信息(被贬;坦然乐观面对生活)
三、朗读:
1、学生自由的,放声的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请1—2名学生朗读。(自评、他评)
3、师范读。
四、鉴赏诗歌:
1、朗读词的上片,找出景物描写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作者的内心情感如何?
明确:这登高远眺,眼前的江水汹涌澎湃向东流去,气势磅礴,壮阔;作者内心跟汹涌的波涛一样翻滚着。
朗读指导:高亢、重读词,舒缓。(2——3名学生朗诵,互评)(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景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壮美、壮阔。内心情感壮怀激烈,激动。
朗读:带着激昂的情感,试着读出画面的壮美。(抓字眼,重点字重读,声音放大,读出气势)(2——3名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2、齐读词的上片。
3、小结:
江山秀美,人才辈出,壮丽美好的江山必然孕育出风流人物、豪杰。在赤壁这里我们可以想到很多的英雄人物,谁?——孙权、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在众多的人物中为何单单想到周瑜?
4、设置问题:阅读词的下片,讨论:
(1)、苏轼笔下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形象,结合诗句回答。(尝试朗读)(2)、为何写到周瑜?——生答出对比后,展开说。
(周瑜34岁指挥赤壁之战,年轻有为,战功赫赫,娶得绝代美人,春风得意,事业家庭得志。而此时的苏轼43岁,被贬黄州,人生不得意,华发早生。周瑜的得意与苏轼的失意,形成鲜明对比。)
5、在一系列的对比后,苏轼又有怎么样的复杂心情?——羡慕,赞颂,悲伤、失落。
朗读:试着读出周瑜的得意。(抓场景,抓重点词,可适当泛读,学生体味)
6、情感延续下去,诗人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融合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伤、失落。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融合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①点拨:梦游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虚幻、飘渺、短暂易逝,作者认为人生的起伏变化像梦一般虚幻、易逝。
②作者想到人生如梦,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明确:“一尊还酹江月”,什么是“酹”?把酒洒在地上,向江月洒酒表示祭奠。
(大家试着做一下这个动作)
③苏轼想洒掉的是什么?是惆怅失意,还是快乐呢?
明确:他洒掉的是悲伤失意,留下的是快乐。他认为在滚滚的江水面前,一切的失意、愁苦、悲伤算不了什么,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的来。他从壮志难酬的苦闷、失意中走出来了,他最终释怀了。
小结:
下片通过对周瑜的回忆,表达了对他的赞颂、羡慕,融合了自己的悲伤、失落、最终展现了自己的超然,旷达,情感起伏错落变化。(学生试读,读出苏轼的释怀、洒脱。)
(试读全词,学生举荐全班朗读最好的、能代表班级水平的,大家点评。)
五、结束词:
[教学目标]
1.运用联想和想像,进行朗读、品评、分析、鉴赏。
2.感受词人抒发的豪壮情调,了解苏轼豪放词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让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来体会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播放歌曲)
解说:古人评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同凡响。《三国演义》片头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风格、词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我们感受、理解词豪放的风格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的思想复杂,儒、道、释思想在其世界观中既矛盾又统一,在作品中都有体现。
三、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壁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军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四、听录音,诵读。
学习语文要注重朗读,特别是欣赏古典诗词,更要在吟咏之间体会其意境。朗读首先要谈准字音,读清句读;其次要读出作品的语气和风格,读出作品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六、诗词赏析 1在赏中读
A男生集体朗读上片,思考讨论: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所见-大江、赤壁、乱石、惊涛
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
点拨: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B女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下片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忆的是什么?慨的是什么?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
风流潇洒
才华横溢所慨-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
人 生如梦
点拨: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分联系自然而紧密。
2、品味诗词。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
A、如果将“大江”改为“江水”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大江” 不仅写眼前的江水,而且着眼于整个长江;不仅写眼中所见,还写心中所想,把空间拓展开了。还指历史的长江。
B、把“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千古”让我们想到了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把时间概念扩大了。“浪”字既是长江之浪,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勾联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让人联想起滚滚历史长河,忆起千古风流人物的业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写,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我们体会苏轼独立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三句气象开阔,辽远雄伟,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的磅礴气势,江水的汪洋恣肆,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让人联想起那些扭转了乾坤的历史巨人。尽管他们的躯体已被大浪淘尽,随岁月逝去,但是,他们创立的辉煌业绩却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A、我们可以抓住哪些词语进行赏析?
解说:“穿”二字形容石壁陡峭,高耸入云直插云霄的气势,写出了一种动态。“惊”写出波浪汹涌。“拍”字描绘巨浪搏击江岸的力度。“卷”字把滚滚惊涛汹涌而来,掀起层层白色浪花的壮美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这几句描写,有动态,有气势,有音响,有色彩,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使人感到赤壁峰崖就在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令人想到当年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B、根据描述想象“赤壁奇景图”。
“大江两岸,怪石嶙峋,犬牙交错;陡峭的山峰昂然屹立,直插云天。江水滔滔,汹涌澎湃,拍打着两岸。被岩石击碎的巨浪,四处飞溅。江面卷起重重浪花,裹夹着团团水雾,喷吐着层层泡沫,像朵朵怒放的白莲,若堆堆无瑕的白雪。咆哮的涛声,如雷霆轰鸣,似万马奔腾„„ “
C、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成语来形容这种景象呢?(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气象万千)
D、作者面对这种景象,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明确:我相信我们同学如果身临其境,一定会有“登高望远,举首高歌”的豪情壮志。我们一起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朗读一遍。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诗人为什么把如画的 2 江山同豪杰联系起来呢?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壮丽美好的江山必然孕育出杰出的人才,因而置身于如画江山中,不能不想到一时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由此及人,触景生情,由对赤壁江山的赞美,自然地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英雄豪杰们。
④哪些诗句是直接写周瑜的?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A根据作者的描述周瑜应该是头戴纶巾,手摇鹅毛羽扇,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我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和历史书籍中读到的周瑜都是披坚执锐,戎装上阵的,何况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季,周瑜也不会手摇羽毛扇;他身为都督,也不会戴青丝巾。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周瑜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透露了诗人的审美倾向。儒雅之美体现在风度、情调中,这是带有幻想光芒的文人式浪漫。这样写,更能体现周瑜从容闲雅、举重若轻,胸中自有百万兵的英雄形象。曹军溃败大火烧起来了,曹军官兵四散逃窜,溃不成军。哭声、怒号声、车马声不绝于耳。千里兵船顿时灰飞烟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江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固一世之雄”的曹操率领80万大军驻扎在赤壁,被周瑜一把火烧得“樯橹灰飞烟灭”,全军覆灭。“樯橹灰飞烟灭”仅6个字,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浩大的战争场面浓缩在“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里,可见作者语言的功力。而且寥寥数字,尤其突出了英雄人物周瑜雄才大略、卓然超群的将才形象,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
B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小乔初嫁了”。这里是写小乔还是写周瑜呢? 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周瑜是在汉献帝建安三十年和小乔结婚的,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他们已结婚十年之久,博学的作者不会不知。所以不要把“初嫁”看死,只是顺便借用一下。作者重点不是写美人,而是衬托周瑜。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骨,而且要有柔肠,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少年遇英主,春风得意,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苏轼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弃我 去者”,周瑜小乔不可追;“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诗)。长江滚滚东入海,这一对英雄美人也被“浪淘尽”了啊。但这江上的月,今日照着我,过去也曾照着他们。这也是作者之所以仰慕周瑜的原因。
3、词人站在江边,面对滚滚滔滔的江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豪放,但作者并不只是豪放,他的心情有时还显得很低沉,很感伤。那么,作者是想到什么之后才产生了感伤低沉的情绪呢?把表现这种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②旧体诗词由于受格律的限制,往往出现“词序倒置”和“词语省略”的情况。这句话应怎么说?
明确:“故国神游”就是“神游故国”的倒装句,“多情应笑我”就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句,谁笑他?省略了主语“人们”。
③作者怀古之后,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转到自抒情怀。他面赤壁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周瑜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反观自己,47岁了,被贬黄州,妻子已故,相比之下,苏轼感到自己年岁渐老,早生华发,功业未就,壮志未酬;而周瑜年轻有为,战功显赫,名垂千古。这怎能不让他感慨呢?齐读词最后二句。
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作者在短暂的感伤之后,想到,人生如梦,何必让种种闲愁萦烦我呢?还是洒酒酬月,把感情寄托在大自然之中吧,“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之后的自我解脱,也是一种旷达。在这首词中,豪放、感伤、旷达这三种思想感情是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苏轼深受儒、道、佛三种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渴望建功立业,但当这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时候,他便陷入了低沉感伤之中。这时,佛道思想又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使他能够在困境中自解自慰,随缘自适,旷达超脱而又不至于颓丧沉沦。
七、课堂小结
苏轼一生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许多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他却能把如此深厚的人生意味和历史意味投注给黄州。可以说,苏轼被贬之后是带着累累伤痕向黄州走来的,他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能向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寂寞小镇走来。在黄州,他曾这样写道: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解说:苏轼是在黄州孤独的,愤懑的,凄凉的。他在痛苦中思考,并在思考中成熟,他的心中正激荡着感情的波澜,酝酿着冲天的豪气,只待找到一个突破口,便会不可遏制地喷涌而出!
终于有一天,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遥想古代的英雄豪杰,苏轼心潮澎湃,壮情激烈,他大笔挥洒,写下了这首千古杰作。
所以,余秋雨先生说:“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经历了一场旷世未遇的人生劫难的苏东坡,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这种清纯和空灵的一个音符。
附:拓展延伸――赏析《江城子》
江城子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本节课的赏析内容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作,写于词人被贬之时,借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感慨自己的功业无成。教学前笔者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经过小半学期的诗歌学习,思想上进入了疲倦期,加之也已熟悉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时代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内容解释分析——主题思想分析——写法特点分析),学生已难提起学习兴趣;二是学生的成长经历使他们难以真正的理解作者,真正的走进这首词。在本次课笔者尝试以丰富的影像资料,通过合作、探究,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教学中大胆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讨论,并且充分给予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实践
(一)专题研究课背景导入
1.教师简单介绍苏轼及《念奴娇》相关文学常识。
2.影像辅助教学
(1)了解苏轼的人生和文学艺术成就。
(2)欣赏苏轼的词作,感悟他的艺术风格。
(3)解读课文,了解相关传说。
(4)欣赏课文的朗读和吟唱,感受词韵味和意境。
(5)聆听“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歌,与苏轼一起感受三国时代的波涛汹涌、英雄豪杰。
(6)通过电视剧画面直观感受“强橹灰飞烟灭”的火烧赤壁的历史景象。
注:以上6个介绍专题我都相对应的选择了简短而具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每个环节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以讨论、问答的形式加强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二)专题研究任务布置
1.描述解读《赤壁怀古》整首词的内容。(必做专题)
2.选做专题:
(1)介绍苏轼的生平,阐述他的生平与这首词(《赤壁怀古》)的联系。
(2)从这首词,分析苏轼的词的风格和艺术成就。
(3)赏析《赤壁怀古》一词中生动、优美、传神的字、词、句。
(4)将这首词与我们学过的词作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注:班级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兴趣及专长各选其中一专题。
(三)方法指导
1.选择专题
2.网络上搜寻与专题有关的资料
可在百度或GOOGLE等搜索网站中搜索与苏轼或《赤壁怀古》的相关资料(影像、文字、图片)。进行摘录、打印。
3.在图书馆搜寻专题有关的资料
可在学校网站和图书馆的系统里,先搜索:
关于苏轼的书籍
中学语文诗词方面的书
诗词鉴赏词典
(根据索书号进行查找,借出、阅读、摘录。)
4.每个人的资料可以交换,共享。
5.整合相关素材,准备写作。
(四)考核标准
1.最后文章的内容的质量。
2.与专题符合的资料的搜集质量。
3.文章与材料的结合度,是否体现你的思考。
(五)教师展示自己提前写好的一篇专题文章,再次讲述写作的方法及要求(例文后附)
三、课堂实录(片段)
播放子午书简——宋词十家 苏轼,了解苏轼的词风,师生讨论:
师:喜欢这首词吗?
生:喜欢!
师:听的出来,有些同学回答的有些牵强。
生:(笑)
师:相比之下,你更喜欢柳永的《雨霖铃》还是这首《赤壁怀古》?
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更喜欢《雨霖铃》,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感情描写细腻的文章。
生:我也比较喜欢《雨霖铃》,我觉得柳永是运用意象的高手,杨柳、晓风、残月把那种离情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很能带动我的情绪。
生:女生可能比较喜欢《雨霖铃》,作为男生,我更喜欢大气的《赤壁怀古》,我能感受到作者的那份豁达豪放。
师:我们还没有具体分析词作,你就已经读出了豁达豪放,真是不错。
生:我们学过苏轼的词,知道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师:哦!原来如此。你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
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就是我们刚才在短片中欣赏到的,大家还能记得原文吗?
生:(断断续续背出)
师:看来大家对这首词印象还是很深刻,但朗读的感觉似乎还不到位,刚才在短片中,已经将诵读给我们做了示范,比较一下,我们缺少了点什么?
生:缺少点感觉。
师:什么感觉?大家别忘了词中一个贯穿始终的字。
生:狂。
师:对,就是这个“狂”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从这首词我们走近了苏轼,走近了豪放派。
师:对比今天的《赤壁怀古》和前面所学的《雨霖铃》,谁能帮我们分析分析豪放派和婉约派词作的各自特点?
生:豪放派词作比较激情,婉约派则比较柔情。
生:豪放派“刚”,婉约派“柔”。
生:婉约派重在表达细腻的情感,往往读起来比较悲凉;豪放派表达的比较粗犷,往往表达豪情壮志,比较励志。
师:大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两者的不同,其实在刚才的短片中,苏轼的好友非常形象的告诉了我们:“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子拿着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轼的词必须让关西大汉绰着铁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可见豪放派特点是:内容广泛,意境壮美,感情豪迈,高远清新。婉约派特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绪,语言含蓄委婉,情调凄凉。
师:那大家又是如何区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呢?是看词作本身还是词人呢?
生:词作。
生:词人。(学生争论激烈)
师:粗略的统计了一下,感觉认为词作的更多些,那咱们先给少数派一个辩解的机会,说说你们认为用词人区别的理由。
生:老师在给我们介绍宋词风格流派的时候都明确的给我们分过类,比如说婉约派代表作家是李清照、柳永等,豪放派则是苏轼、辛弃疾等,感觉他们的作品个人风格很鲜明,我认为“文如其人”。
师:这个词用的好,“文如其人”,那咱们词作派是不是派个代表反驳一下呢?
生:刚才提到的这些词人好像并不是只局限于他所属的风格流派,印象中李清照好像也写过豪放词。
师:能具体点吗?
生:(卡壳)
师:有没有同学从刚才的短片中给我个答案呢?
师:还记得短片中的《江城子》吗?如果不是提前告诉你这是苏轼的作品,你觉得这种风格的词出自苏轼之手吗?
(投影打出这首词)
(师生共同朗诵)
师:苏轼终于让我们看到了他儿女情长缠绵悱恻的那一面啊!不止是苏轼,其实柳永也写豪放词,推荐大家读一读他的《望海潮》,领略一下他的语言风格。
师:可见,风格也是相对而言的,关键还是把握词作本身。
师:下面就让我们从相关的传说走入苏轼的词作。
四、反思
本次课符合有效课堂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原则。本次课确立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放低起点,从易到难,铺设阶梯,逐步提高。不是教师“告诉式”的传授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参与式”活动。教学过程由感性到理性,从形象生动的影像入手,引导归纳整理;不必追求知识的完整和深度,重在感悟应用;注重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去发现、领悟。教师的任务是精选内容,不牵涉过深,尽量化难为易,激发学习的兴趣。
本堂课力争做到学生乐学,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但课程内容的设置可能还不太适合整体教学,不能照顾到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如何真正实现层次化教学,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待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的探索。
另外,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已由“专制”走向“民主”,由“统一”走向“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引导而不是拉拽”“激发而不是压制”“促进而不是代替”。课程的前半段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还有所欠缺,影像资料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另一方面使得学生疏于表达和理解,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现象。
教师的教学应当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使他们由模糊变清晰,从零星整合成系统,从无意识走向自觉,建构起新的知识网络。只有教学得体,方法得当,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应该能学好,而且会感兴趣的。
附教师例文:
苏轼的生平与《赤壁怀古》的关系
508211某某
要了解苏轼的生平与这首词的关系,让我们先通过他的年表来熟悉他的一生: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百度引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任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请大家注意这个时期)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根据苏轼的年表,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其中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年谪居黄州是他人生的第一个低谷。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是他人生的第二个低谷。
又根据课本(苏教版教材)第四册22页中,关于这首词背景的相关叙述,我们可以知道:首词写于1082年,再根据苏轼的年表进行核对,我们得知1080年谪居黄州后的第三年(1082)是他创作这首词的日期。
“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从词中可以读出,刚到黄州时,苏东坡对刚刚遭遇的那场政治迫害尚心有余悸,而一旦住下来,融入黄州的山水和百姓生活,天性放达的诗人很快就随遇而安,开始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和乐趣的眼睛,发掘和享受黄州山水的淳美了。
但是,这种人生境界,是苏东坡在经历了政治灾难、精神灭寂和痛苦反思之后人格真正成熟的一种表现。迫害、孤独和物质生活的艰难使苏东坡终于脱胎换骨,其艺术才情也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于是,我们才读到了这样一种“圆润而不腻耳”“明亮而不刺眼”“高峻而不陡峭”的通达高迈的文字,才欣赏到《赤壁怀古》这一千古绝唱。
所以,研究苏轼的生平,我们的得出四个结论:
1.苏轼的这首词写于他人生的低谷时期,是他人生第一次政治失意后的表现。
2.苏轼写这首词是在经历了政治灾难、精神灭寂和痛苦反思之后人格真正成熟的一种表现。
3.苏轼对周瑜的态度,从侧面说,是一种对成功人士的崇拜。
4.苏轼在豪迈的情感中有感伤,在失意中脱胎换骨,通过词达到一种“圆润而不腻耳”“明亮而不刺眼”“高峻而不陡峭”的通达高迈的境界。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推荐阅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议06-05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10-13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02-02
《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03-0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05-31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翻译12-03
高中语文说课稿《念奴娇赤壁怀古》01-03
苏轼赤壁赋01-10
念奴娇昆仑赏析推荐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