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困难(推荐9篇)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篇1

人的问题,就是建设主体和建设主导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人的活动。这里所指的“人”,一是农民群众,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二是各级干部,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要建设好新农村,必须靠农民群众和各级干部的合力推动。但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人”的主观意识、综合素质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9.2%,而文盲和半文盲还有7.5%。在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要少,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强。甚至有少数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严重,这些村的群众,脑袋里装不进新思想,行动上迈不出新步伐。他们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思想保守,缺乏建设新农村的勇气。由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他们难以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如在我县,近几年来,初中阶段每年有千多名学生流失;高中阶段,高一年级有四千多名学生入学,但参加高考的只有一千多名,由此可以想象出欠发达地区人民受教育的现状。

其次是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不深。最近,我到农村搞了一次调研,不少农民特别是山区的农民为中央关注新农村建设、关心农民利益而由衷高兴,但也还存在不少忧虑。比如,“是不是喊一阵口号、粉刷一遍墙壁就没动静了?”“会不会又让我们交钱?”“会不会把我家刚盖好的房子拆掉?”,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内容、内涵缺乏应有的了解,认识模糊不清。同时,也有不少农民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级干部的事,就是等着政府来投资建设,他们的主体意识十分薄弱,普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己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在调查中得知,部分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说,搞新农村建设就是给钱,现在不知道上面能给多少钱,所以还没法确定干什么;有些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帮建单位说,你们把钱拿来、把东西送来就行了,别的就不用你们管了;还有的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怎样建设新农村还处于“不管不问不懂”的状态,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

再次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相对缺失。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为了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发家致富,大量外出打工(实际上,欠发达地区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也是来自外出务工),有一定能力和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留守现状突出,他们根本无法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导致很多农村没有合适的村干部人选,农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能力较弱,难以带领农民群众搞好新农村建设。如我县的一个扶贫村,省里和县里的扶贫部门都已出钱买好了水泥、沙子、卵石等物资,但由于村干部号召力不强,群众素质不高、积极性差,导致村里的巷道硬化一拖再拖,至今仍未完工。此外,一部分致富能人、素质较高的能人,有的小富则安,缺少开拓精神,帮扶意识不强;有的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享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地移居城镇,能人的带动作用不突出。在我调查的6个乡镇的12个村中,95%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部分素质高的农户打工有了一定的储蓄后,移居到城镇生活。在这些村的村支两委班子中,有4个村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年龄结构极不合理。

第四是各级干部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政府却是主导。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得到有效的发挥,就必须想办法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坚定他们的信心。如在我县,通过问卷调查,有50%的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他们有的认为,像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搞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太大。很多农村特别是山区、林区的农村,由于受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返贫现象较为严重(1990年至2005年,16年共返贫11.4万余人),现还处于脱贫的阶段,建设新农村,那是不敢想的事。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需要大笔资金,而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无法拿出多余的资金去建设新农村的,他们行动的主动性、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而受到影响。此外,欠发达地区干部的综合素质也难以跟上新形势的需要。一些基层的干部对建设新农村的理论知识、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原则、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等学习不够、认识不深,没有掌握操作方法和推进手段。还有部分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还停留在过去靠行政命令推进工作的管理方式上,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转变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没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引导农民、服务农民上来。

财的问题,就是建设投入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注入。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大部分都需要用财力作保证、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但这些都是欠发达地区目前所缺乏且难以办到的。

首先是农民增收难度大,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现阶段,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两块,一块是家庭种、养殖业等农业收入,文章版权归文秘资源网作者所有!一块是外出打工等非农收入。二十世纪末,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打工潮的刚刚兴起,以及市场等因素影响,农民这两块收入均增长较快,对温饱问题的解决及少数农民提前实现低水平的小康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根本改变、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支持农业发展政策的变化,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殖业增收已十分困难。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篇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落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全国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城乡差别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制约因素导致新农村建设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开展进程缓慢, 现状不容乐观。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层组织引导、规划力量薄弱, 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够

农村基层组织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客观实际要求, 整体素质不高, 组织力量薄弱,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民大量外出务工, 特别是文化水平高、能力强、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外出务工造成基层村干部队伍整体年龄偏大、思想相对保守、缺乏领导力, 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长远性认识不够, 目标不明确、把握不准、认识存在误区。对新农村建设认识短浅片面、重硬件轻软件, 很多地方村干部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的等同于修路刷墙, 对农村的长远发展缺乏关注。对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建设、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缺少切实有效的引导。

新农村建设规划上缺少整体规划和设计,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匮乏, 仅限于局部规划, 缺少必要的整体规划, 很多乡镇甚至将新农村建设流于形式, 仅限于个别市集的改造, 广大的农村还处于空白期。有些乡镇脱离农村实际, 只重视村落整洁, 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 强制性的要求农民搬离老屋, 引发群众不满。重视短期规划轻视阶段性规划和中长期规划, 造成规划起点低、水平差、质量不高的现状, 生搬硬套现象屡见不鲜, 脱离实际, 缺少自身特色。

二、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参与积极性不高

受“农本”思想的制约和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限制, 农民,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思想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小富即安”, 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 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 存在“等、靠、要”思想, 争取政府下拨资金和救济资金活跃, 参与出资建设积极性不高。农村留守现象严重, 懂技术、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人员较多, 老人和妇女儿童成为农村留守人员, 整体素质不高, 主体意识不强, 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三、多方面制约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1、经济因素, 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国家制定了很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增收的政策和规定, 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差距, “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 近年来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生产单一造成产品成本高、价格低, 广大的农村,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制造成两极分化严重, 城乡差距明显。随着消费水平的水涨船高, 很多地区还仅限于满足温饱农民无力出资, 地方乡镇财政还处于吃饭财政阶段, 单纯依靠中央和省市下拨资金搞建设不足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政治因素, 农村基层组织涣散, 干部待遇低, 对政策解读不到位。

农村基层干部整体年龄偏大, 思想保守, 观念陈旧, 能力不足。基层干部待遇低, 工资拖欠严重, 对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虽然中央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但是具体执行的各级政府, 尤其是县乡一级对政策解读不到位, 工作中存在不协调的情况, 基层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思路不明确, 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突破口把握不准。

3、资金因素, 资金筹措困难, 投入不足。

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尚处于吃饭财政阶段, 支农资金有限, 没有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另外, 农、林、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部门分管资金, 造成资金分散无法集中使用, 效益也就不明显。加上农村集体经济困难, 信贷困难, 而向农民筹措资金几乎不可能, 资金投入不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软肋。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流于形式, 缺少规划和长远发展, 出现了许多地方新农村建设仅以刷几面墙、修几条路、建几个厕所为目标。

4、教育、卫生、医疗分布不均, 投入不足, 公共设施和公众服务不到位。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成为一句空话。农村义务教育设施老旧, 危房较多, 办学条件差, 资金投入不足, 资源分布不合理, 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的教师资源, 年轻的、素质高的教师日趋向城镇分流, 随着适龄儿童的减少, 农村生源向城市和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集中, 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教育出现恶性循环。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 农民看病困难。绝大部分的医疗服务资源、优秀的医护人员、先进的医疗设备、先进的医疗技术集中在城市, 农民患病很难在当地得到较好救治。合作医疗的推广虽然制定了很多惠民的政策,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看病压力, 可是在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比如以住院报销为主, 农民“小病靠扛, 大病靠拖”的现象严重。

广大的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条件差, 垃圾无人回收, 乱扔乱倒现象严重, 缺乏对垃圾的统一回收处理。农村焚烧秸秆现象还时有发生。饮用水匮乏或不卫生, 虽然个别地方组织挖埋自来水管道, 通了自来水, 可仍然是直接饮用的浅表层地下水, 未对水质进行必要的处理。个别地方甚至定点放水, 造成自来水实用率不高, 不符合农村实际。

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少, 条件差, 甚至还存在乡镇缺少村部用房难以解决的问题, 更别提农民图书馆、活动室、锻炼场地了。公众服务意识淡薄, 大多数人只看重小家不顾及大家, 从一家、一族 (本姓) 利益出发, 缺少为他人服务意识。

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必须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领导, 积极引导、科学规划新农村,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 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适度向在职优秀中青年村干部倾斜, 积极筹措资金和经费用于村干部工资发放和津贴拖欠。选拔优秀乡干部到村委会任职, 加强基层组织力量。加大对乡村两级干部的培训,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新农村建设精神,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上不能搞“形式化、一刀切”, 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 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规划, 要顺从当地的民风民情,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 保护当地的特色民居、祠堂等有价值建筑, 保留历史文化遗产。从农村实际出发, 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 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避免产生新的“空心村”、“空心房”。充分发挥规划尤其是乡村建设规划的导向作用, 引导农民尤其是地处偏远、条件恶劣、经济落后、改造成本高的村子和附近发展好的村子合并, 资源优化利用, 共同发展。

二、从农村实际出发,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广泛发动群众,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 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 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 通盘考虑既要考虑硬件设施也要考虑软件设施, 对那些环境整治好、经济发展快、新农村建设开展效果好的乡镇设立示范点, 能够对农民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广泛宣传中央、省、市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 帮助农民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和相关政策, 及时报道和宣传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典型, 组织农民到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的地区参观学习, 明确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农民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农村实际, 开展各项技能培训, 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 对农民进行种植、养殖及其深加工技术培训, 改变农民生产单一、单纯依靠农业的现状, 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组织的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调动农民生产建设积极性, 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针对各方面制约因素采取有效措施, 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必须着眼于农村地区生产发展实际, 结合当地的现状, 深入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立足农业, 以种植业为依托, 发展特色农业, 开展农产品深加工,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改变农产品单一的种植生产现状。政府也要加大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重点扶植和推广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找到适合农民的培养方式, 学与用相结合,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政府要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 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 为农民工付出得到合理回报保驾护航。农民增产增收经济发展, 自然对投入新农村建设产生兴趣, 从而切实推动新农村建设实施。

2、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 让农民真正当家作主

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 尤其是偏远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全体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委会干部, 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力量, 吸收有技术、有头脑的年轻加入, 另外, 从县、乡一级领导干部中选派优秀的掌握新农村建设精神、愿意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的干部深入到村委会, 切实提高基层组织的领导和组织力量, 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扩大农民的自主权, 使农民能够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力, 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充分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让农民真正当家作主, 才能充分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才能让农民真正的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3、转变投资方式, 切实落实资金链

新农村建设以政府为主导, 农民为主体, 投入是关键。资金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执行和执行效果好坏的重要条件。国家已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 各部门和基层组织要保质保量落实。积极探索新的投资方式, 政府拨款、支农资金出资、农民筹资、社会帮扶、信贷借款一系列能筹措资金的方式都要尽可能的争取, 切实落实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4、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提高保障水平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抓好九年义务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点改造农村危房旧房, 改善农村教育软硬件条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实现医师双向交流, 定期组织农村医疗队伍到条件好, 技术强、设备齐全的城镇医院交流学习, 支教、支医工作常抓不懈, 改善农村医疗条件。重视村容村貌、乡风文明建设, 建立专门的垃圾填埋场, 开展农村饮用水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医疗、养老等各项保证工作, 推动新农村建设良性发展。

四、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只有切实从农民自身、农村实际出发,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确实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积极性, 推动新农村建设迈向新台阶。

摘要:各地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但是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客观的发现问题, 正确的解决问题?本文将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 闻金华.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科 技》, 2010年21期

[2] 秦正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内蒙 古煤炭经济, 2008 (2) :50-51

[3] 奚俊. 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 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4 期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六大命题 篇3

农民的康居与乐业

长期以来,农民打工挣钱的目的就是盖新房,严重影响了创业资金积累和生产发展。现在,很多农户已完成了房屋的二轮翻建,楼房拥有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新建房屋一定要按村庄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进行审批和建设,坚决遏制先建设后治理的情况发生。通过这一增量的动态注入,渐进改变、提升总量,最终实现村容整洁、村民康居的目标。

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种“锦上添花”的现象,即把项目、资金重点投放在因为基础较好而被列入的示范点上,而非示范区、非示范点的一概不予考虑。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矛盾更加激化。

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不能遗忘了最需要建设、最需要救济的贫困地区、特困农户,不能因为“锦上添花”的事容易做也愿意做,就大做特做,而“雪中送炭”、治贫救穷的事一时难见效就少做慢做,否则建设的新农村就容易背离社会主义的本性。

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村容整洁、环境美化、产业兴盛、市场繁荣、生活宽裕、农民的生产生活设施完善的新农村,是人人既安居又乐业的新农村;还应该是田园美景与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新农村;更应该是农民及其子女享受到设施齐备、环境优雅的高质量教育的新农村,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病有所医、社会保障事业完善的新农村。

所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把农村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属性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忽视农业和农村具有的社会公共功能,把农业与农村问题仅当作是农民的问题。在支农惠农的政策制订、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扶持上,非农部门就会把本是内生的变量演变成外在行为,甚至看作是额外的负担和施舍,执行起来难免会打折扣,这也是长期以来“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症结所在。

因此,我们在制定以工哺农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时,应更多地看到农业和农村的公共产品属性,更多地看到它的外部效应,并以此为出发点出台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掀起全社会支持农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高潮。只有全社会都提高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才会快速推进。

公共产品供给与私人产品供给的顺序

尽管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但面对新农村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仍是杯水车薪。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财力十分有限,新农村建设资金十分紧张。如何把十分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确实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首先保证具有很强外部效益和公共属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优先保证农村规划费、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费的转移支付。而具有典型私人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如农户的改厕、改圈、改灶等,则不应过多地占用政府有限的财力。

农民负担与农村基层组织

经济欠发达地区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一般都较少,多数村债务沉重。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基层组织集中支配的资源几近丧失,村党组织及村委会发展经济的调控能力以及凝聚力、号召力都大大削弱,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这将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与实施造成重大障碍。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启示 篇4

——来自响水县示范村创建的调查

蒋道明

邵玉生

蒋兴和

如何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响水县针对建县迟、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示范村创建作为带动全县面上新农村建设的“主抓手”和“推进器”,坚持生产发展和环境整治“双轮齐驱”,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推进,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响水县新农村示范村创建的工作实践

1、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促进新农村产业发展特色化。把实施高效农业示范工程摆在示范村创建的重要位臵,强化特色产业培植,以产业发展带动富民强村。至10月份底,14个示范村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平均达到4329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900元高11%。扶持培植高效特色农业。按照“一村一业”的要求,明确每个示范村因地制宜培植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500亩以上、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种植小区或年收益10万元以上的养殖场,出台扶持示范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对高效规模农业除享受市政府奖励外,县政府给予同额度奖励,新办1个规模农业龙头企业的,县政府给予3万元奖励,新增浅水藕连片种植1000亩的给予3000元奖励,掀起了高效农业发展的新热潮。响水镇潘庄村2000亩赤穗梨、大有镇康庄村5000亩水稻制种、黄圩镇云梯关村2500亩浅水藕、陈家港蟒牛村2000亩海水滩涂混合养殖等高效规模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扶持培植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对浅水藕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100户以上、销售额达200万元以上的,县给予5000元奖励。14个示范村成立19个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3600户,平均每个合作经济组织带动190户。扶持培植创业大户。对年肉鸭出栏10万只以上的,除享受市政府奖励外,县奖励1万元。14个示范村新增农民投资创业439人,其中种养大户399户,投资总额达4390万元。

2、坚持以环境整治为载体,促进新农村村庄面貌整洁化。聘请高资质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完成全县镇村布局规划,全县由原来的2360多个自然村落减少为636个集中居民点,完成示范村集中居住点整治规划编制,新一轮镇村建设详规以及农民集中居住点详规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从农民要求最迫切、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道路通达、河塘整治、“一池三改”以及集中居住区整治等实事工程为抓手,积极开展示范村村庄环境整治。14个示范村累计实施村庄道路33.5公里,改造农桥15座,河塘整治43.02万方,实施“一池三改”399户,新增公共绿地4500平方米,栽植女贞、垂柳等行道树2.9万株。加大对空心房、坑式老厕、猪圈、违章建筑的整治力度,逐步改变村容村貌,不断增强老百姓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信心。

3、坚持以民主管理为保障,促进新农村道德风尚文明化。一抓农民教育培训。把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带动农民就业、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14个示范村累计培训农民3076人,新增转移2077人。二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和村干部“目标承诺”制度,推进村“双强”型干部队伍建设,14个示范村干部新上项目112个。三抓村民自治。14个示范村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和志愿者协会等群众性组织,规划、拆迁、整治方案经过理事会讨论。四抓文明和谐村居创评活动。示范村文明村和“五好家庭”申报氛围浓厚。示范村通过在村庄主要路段,悬挂产业发展和“八荣八耻”宣传教育牌,有力促进了村风民风建设。

4、坚持以城乡统筹为合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机制长效化。把示范村创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合力推进示范村创建的机制作用凸现。完善领导挂帅机制。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明确23个部门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办公室抽调人员定点办公。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挂钩指导1个示范村。建立驻村指导机制。全县有实力的16个重点工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兼任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发挥部门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今年帮建资金投入总盘子达396.08万元,实施项目79个;扶持到贫困户468户,投 入16.03万元。细化结对帮扶机制。县委抽调的驻村扶促工作队队员,不仅帮扶兴办社会事业实事,而且与示范村困难群众结成对子,每人帮助新上1个增收600元以上的项目。落实项目化推进机制。制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的5大类55项创建重点工作目标,具体实施17项创建工程,明确工作时限、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实行一月一检查一通报,一季度一点评一交流,半年一考核一奖惩的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将示范村创建工作与年终评先评优及干部考核管理与提拔使用相挂钩,通过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在全县形成了齐抓示范村创建,共促新农村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增收渠道拓展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附加值低。一些乡村特色农业展现出不少亮点,但总体上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不高,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拉动力不强。二是劳务工资收入增长慢。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量的扩张潜力不大,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开始变窄,目前尚未转移的劳动力,大多数年龄偏大,缺乏专业技能,难以获得较高收入。三是非农产业增收比重少。从收入结构上看,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不到50%,主要是在本地企业打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资本红利所得和资产经营收入很少,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资产经营收入和资本收入两个方面。

2、公益事业兴办难。一方面农村道路等实事工程建设,上级虽有扶持政策,但基层“吃饭财政”配套难;另一方面,群众大局意识不强,不愿意投工投劳,部分镇村兴办实事工程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任务还比较艰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所需要的资金缺口较大。

3、农民素质提高难。长期形成的一些陋习和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面对市场风险和生产发展中的困难,部分基层干部怕难、怕烦、怕担风险,部分农民未富先安、小富即安;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有些农民只要多得实惠,不愿意尽义务;河塘整治后,生活垃圾等依旧乱扔、乱丢、乱放。

4、土地流转实施难。国家对种粮安全的重视和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现阶段的土地流转更加困难,一般群众不愿意轻易将自己的承包地流转出去,即使在一方土地上做好大多数群众的工作,但只要有个别群众不愿意流转,就可能影响全局。

三、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思考

1、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做到狠抓关键,夯实基础。一要大力实施“以工富民”战略。全力聚焦大项目,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要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主攻主导特色产业。大力吸引“三资”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新办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支持各类主体发展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四有”的要求,做大做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竞争实力,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三要大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水平。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三业并举,拓宽转移渠道。坚持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提高转移水平。坚持转移对象、领域、范围“三个拓宽”,挖掘转移潜力。

2、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做到顺应发展,因势利导。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出现了三个趋势:一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二是农民外出务工日渐增多,但绝大多数人虽工作在城市,而根仍留在农村;三是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先富起来的农民热切期望生活城镇化。在保障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解决好住和行的问题,已成为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响水县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推进示范村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积极引导农民走集中居住、集约发展的路子。这样,交通、水电、学校、医疗、邮电等设施的投资成本相对下降,服务效率可以提高,并且人口集中后就业机会也随之增加。就欠发达地区而言,目前应该先发展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初步分离出来,土地载容量扩大、农民生活能够改善的示范村集中居住,而后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随着经济能 力的增强再向发达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农村小区”过渡。

3、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作为重要目标,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民风民俗不尽相同,发展也不平衡。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立足现有民居布局、当地生活习俗、生产耕作条件以及农民的心理接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一是处理好急与缓的关系。既顺应发展规律,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又不盲目攀比,不搞政府包办和强迫命令,尤其是不能增加乡村债务和加重农民负担。二是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既着眼长远目标,兼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社会事业、基层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搞好整体规划,又立足当前,注重实效,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三是处理好软与硬的关系。既注重宣传引导,讲清道理,过细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又基础设施先行,搞好农村道路、水利设施、饮水、电力、电视、通讯等公共设施,逐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让进示范村的农户得到实惠,对未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农户产生吸引力。四是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坚持抓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条件成熟的村加快布局调整,条件不具备的村先从村庄整治抓起,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整洁卫生等入手、以不平衡发展带动全面发展。

4、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村庄建设规划作为重要指南,做到科学指导,循序渐进。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对建房的需求很旺。有的村有1/3左右农户盖起了楼房,还有一批农户在建房时打下了楼房基础,准备将来有钱时直接改造成楼房。但是由于一些村建房以前缺少统一规划,其饮用水源选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存在诸多隐患和麻烦;还有的村许多农户已经沿公路建成长条型新房,重新布局难度很大。如果不尽快制订和实施规划,农民无序建房就会增多,今后示范村以及集中居住点建设将难度很大。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在规划中分类指导。示范村的建设规划,一要力求与农村发展的要求相衔接,做到适度超前,把握好村庄的经济走向和发展趋势,做到凸现特色,村庄的村容村貌、主导产业、形态布局尽可能体现特色和个性。二 要力求与群众意愿相一致。三要力求布局优化调整,使得交通不便的村庄向交通便利的村庄集中,经济落后的村庄向经济条件好的村庄集中,规模小的村庄向规模大的村庄集中,集镇附近的村庄向镇区集中。对经济发展速度快,农民新翻建住房需求多的村,尽快实施集中居住;对经济基础较好、楼房率较高的村以及公路周边的成村侧重改造;对城市近郊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引导农民进城安居;对地处偏远,或是从趋势上萎缩的村庄不再投入,引导农民自觉进行村庄迁并。

5、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深化政府服务职能作为重要举措,做到政策扶持,协调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村论农村,需要政府统筹城乡,把农村发展放到整个地区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并围绕难点问题的解决,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协调推进机制。

要解决好资金哪里来的问题。目前欠发达地区的许多农村经济薄弱,县乡财政入不敷出,基层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而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为此建议:一是加大上级政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财政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主要提供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重点选择对农村发展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项目。要明晰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在政策上明确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更大的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快构建农村信贷资金的投资体系。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以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三是出台支持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扶持性政策。要制定农民到示范村建房的税、费等减免政策,对农民搬迁后原宅基地恢复耕地,而新建住宅占用耕地的免征耕地占用税等费用。要引导城市优质资源进入农村,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在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到农村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开发。

要解决好土地怎么调的问题。当前示范村建设用地存在着基本农田难以调剂,集中居住必然要跨组甚至跨村的远距离调整等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要出台支持解决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土地调整政策措施,对示范村建设所需土地,允许农民集体性跨组、跨村臵换;允许农民在确保占补平衡有余和基本农田连片的情况下,以退耕地臵换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允许原有住宅退宅还耕且耕地有所增加的,不占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用地计划,对示范村农民住房进行统一代建的用地不作为经营用地管理;改革征地制度,允许探索集体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在符合国家土地使用规划、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示范村集体开发。

要解决好示范村建后如何管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次发动农民告别传统陋习的过程,是一次农村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再造过程。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抓好“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活动,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引导农民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教宗派势力,形成文明卫生、与邻为善、尊老爱幼、简办红白喜事等新风尚。要按照“村容整洁”目标,拿出对农村的污染治理和环境卫生整治的一整套管理办法,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水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广“一池三改”,促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发展生态化建设,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蒋道明同志为响水县委农办主任)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篇5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依然很大,仍然存在一些较大的困难和问题。以**县为例,目前仍有贫困村50个,占全县总行政村数的58.1;有贫困人口3.88万人(人均纯收入元1300以下),占农村人口的21.2。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条件依然比较脆弱。**县现有农业基础设施,相当一部分是20世纪50至70年代所建,年久失修,损毁较重,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集体财力匮乏,农民无力投入或因耕地分散不愿投入等原因,造成农业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降低,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的现象依然突出。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龙头企业量小质弱,带动能力差,农产品加工增值仍徘徊于很低的水平。三是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乡村群众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不强,主动拓展市场、搞销售的能力不足,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相对滞后。四是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据初步统计,**县农村劳动力80以上是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大多从事纯体力劳动。工资性收入一至在低水平徘徊,增长空间有限。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县绝大多数村是负债村,村级债务从几十万到七八百万不等。经过几年的化债,村组织已倾其所有,从目前来看,村级组织靠自身化解债务的潜力几乎为零。

二、对策和建议

1、适当调整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和范围。扶贫资金应在保证贫困区域和重点贫困村、贫困户投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一是向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倾斜,加大对贫困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投入,促进贫困区域劳动力转移,增加贫困农户的现金收入。二是向贫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按照公共财政原则,采取财政投入、补贴、贴息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尽快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开发倾斜,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化基地,带动更多的的贫困农户通过产业脱贫。四是向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和卫生医疗方面倾斜,对贫困农民看病及子女上学给予适当进行补贴,减轻贫困农户的负担。

2、合理确定扶贫资金项目。在确定农民增收项目时,以人畜饮水、乡村通路、通电视等为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基础环境,坚持因村制宜、因户制宜,逐户落实增收项目,努力避免短期行为、重复性项目,减少资源浪费。充分尊重贫困农户的意愿,严格按规划安排和实施项目,逐步形成参与式扶贫开发机制。

3、实行扶贫资金分配与扶贫成效挂钩的制度。在扶贫资金分配上,充分考虑综合因素,更加注重扶贫工作成效。县里对乡村的资金分配,坚持在科学规划、贫困农户参与项目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安排项目资金。同时实行“定脱贫项目、定资金扶持额度、定脱贫项目实施验收”的考核办法,促进扶贫开发工作。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篇6

●张真

磐安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小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农业的小农经济格局。如何使农业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已是眼下急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步入正轨,发展农业品牌已成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因此,必须从农民收入结构、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条件出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农业品牌,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瞄准市场需求,做好农业“药、菌、茶、菜、畜、竹”等六大重点产业文章,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丰收。

一、磐安县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磐安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目前已有大伟牌茶叶、山贝牌山茶油等40多个农产品通过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认证面积超过10万亩(次)。这些认证的农产品对发挥山区生态优势,创造知名农业品牌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相对于农业发展水平来说,农产品注册商标数尚少,著名农产品品牌更是寥寥无几,与农产品品牌相关联的农业龙头企业产值大的才一、二千万,小的仅几十万,大多为作坊式,且科技含量很低,产品附加值很小,很难形成较大的规模。目前现状产生的原因在于:

(一)农产品品牌意识缺乏。据磐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提供的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全县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155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2个,市级知名商标9个,在上述农产品商标中,真正能形成市场规模效应的还极少。磐安农产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还缺乏主导品牌的支撑,以致不少本地农产品成了别人的“嫁衣”。由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导致农业品牌意识薄弱,对农产品的认识仍停留在产品阶段,信奉“好酒不怕巷子深”,致使许多曾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的农产品并未能借奖壮牌,借牌抢市,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

(二)生产组织形式过于分散。目前,磐安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相当低,尽管已经建立了30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6家,但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并未真正发挥组织农民的作用。而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民不具备注册商标的经济实力,即便是所谓的“大户”,相比较而言也显得规模过于狭小,而且经济实力较弱、资金匮乏,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程度较低,生产个体还不具备为产品注册商标的生产规模和经济实力。若没有一定的组织载体,仅仅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为产品注册商标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如近几年发展的高山蔬菜、茶叶等产业,一般种植户是不愿意出钱进行商标注册的。产业品牌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到磐安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到产业的持续发展,最终影响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农产品加工能力低下。农产品的易腐性和季节性,决定了其特殊的销售方式。而当初级农产品经过加工后,就能解决储存难、销售难的问题,不仅延长了销售时间和半径,而且还可增加附加值。但是从全县情况看,虽然已有300多家农业企业(不包括个体企业),其中还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8家。但大多数农业企业基本上是直接从事初级农产品的购销,食品加工制造企业也是以茶叶加工业为主,其它加工型农业企业很少。这些农业企业往往自身抗风险能力很弱,更不用说市场竞争力了。全县农产品中,除茶叶基本上全部通过初加工后销售外,每年的3万多吨商品蔬菜中仅有生姜、蕨菜等少量品种有加工产品,加工数量还不到总量的百分之一,其余大量的商品蔬菜和5000—6000吨的畜产品均以初级产品直接外销。

(四)农业标准认识薄弱。虽然近几年磐安县制定和颁布了一批农业标准,其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省级、市级标准,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中药材、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均已通过省级验收,但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认证意识在许多乡镇和农业企业中还很薄弱,特别是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的管理缺乏力度。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各自分散操作,这将对农业品牌建设留下隐患。

(五)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手段过于简单,在大多数农业企业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注重加工,轻视销售,注重品牌与工业接轨,轻

视品牌与市场接轨的问题,企业本身就没有很好地宣传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大。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经济,要想做大一个品牌,宣传的投入应该是一个重点,如化妆品、保健品行业,广告成本占到总成本的80%,是生产成本的4倍,而农业中却很少有这种情况,因此品牌也就很难成为名牌。这样一来,就使农产品缺乏竞争力。还有,各级政府部门在引导农民走产业化路子,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过多地参与了农产品生产经营,使不少农民、企业产生了依赖心理,造成企业和农民普遍缺乏品牌意识。

二、加大农业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本质应该渗透到生产、研发、营销等各个环节中,并细化到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动作,甚至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因此,要有效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必须合理品牌定位、树立品牌形象、调整品牌结构、弘扬品牌文化,具体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品牌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切实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增强商标意识,进一步完善农业品牌战略,大力开展树品牌、创名牌活动,不断培育出有名气的名牌农产品。对现有的品牌农产品,要搭好宣传平台,通过举办外宣活动、参加各级农博会等措施,不断扩大影响面。同时要引导生产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广告投入力度,扩大辐射范围,千方百计提高知名度,并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在市场上已经拥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食用菌等农产品,应在深挖市场潜力和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形象设计和“包装”,以创造品牌,占领市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农产品科技含量的竞争,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尤其是品牌的竞争。所以,推出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名牌,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对农业和农产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培植载体。磐安县虽然人均农业资源较少,但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单靠销售出口初级农产品,这种优势就无法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农业企业在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的过程中,也迫切需要把农产品加工列入其业务范畴,这就为农业产品打响品牌战略提供了便利。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育农产品

加工企业,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要加强营销平台建设,组织产品与市场的对接,组织建立各种农产品营销协会,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培育一支过硬的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协会、经纪人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大中城市超市、批发市场的联系沟通,定期组织对接,保持和扩展销售渠道。在上海、杭州、温州等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推介磐安生态农产品,化品牌效应为市场份额。另外,还要树立经营品牌意识,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放开眼界,把磐安农产品放到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来定位发展。可以预见,当龙头企业具备一定实力后,创立自己的品牌就会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品牌战略将成为农业经营者的自主行为。

(三)实施有序管理。实施品牌战略,并非是指品牌越多越好,农产品品种很多,但没有必要每个农产品都注册商标,更不要一个产品注册数个商标,如磐安香菇就以一个品牌出去,集中全力打造一个品牌。为此,磐安县应该建立一个农业品牌建设及名牌战略工作领导机构,对农业品牌建设及名牌战略工作实施有序管理,使农业品牌建设能因地制宜,紧紧围绕 “药、菌、茶、菜、畜、竹”六大主导产业,以突出优势产业,优化农产品结构,实现名牌战略构想。

(四)抓好区域农产品的开发和整合。品牌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整合,无论是国内品牌的发展还是国际品牌的形成莫不如此。农业品牌的发展也不能超越这一经济规律,只有整合才能指导农业品牌做大做强,才能把有限的资源盘活,显示地方特色,形成群体优势,进而提升品牌效益。如磐安香菇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利用这一载体,发展精深加工业,开发一个知名品牌的食用菌系列品种,如茶树菇、杏鲍菇等,作为系列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品牌优势,提高品牌知名度,进而提升品牌效益。这也就是品牌整合的魅力所在。

(五)加强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推广。品牌的出路在标准。按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农产品品质使之成长为名牌的技术基础。因此,要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与示范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发展名、优、特、新产品结合起来。把农业标准化的制定和实施作为示范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由点及面开展起来,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无公害种养殖基地,加

快发展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水平。要充分调动农业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形成县、乡(镇)、村、龙头企业及农户等各级组织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新格局。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市场标准。同时,选择一批重点产品,引导一批相关企业,积极申报“三品”认证,培育名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创建知名农业品牌需要构建多元化支持体系,并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因此,必须制订优惠政策,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全方位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思想解放的深度增强对外开放的力度;以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带动产业选择;以外来投资激活存量资产;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商品的大流通谋求利润的最大化。有关职能部门要努力提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时刻把握农产品市场律动的脉搏,力促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农业品牌创建铺好快车道,并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带动农业品牌升级。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篇7

一、农村思想工作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政策在我国施行了三十多年, 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面貌以及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素质上也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 大部分农民仍表现出文化水平较低、思想素质不高、道德约束力不强、观念较为落后、心理素质较差等特点, 这与现代人素质, 尤其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素质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既有农民自身的原因, 也是时代历史的客观原因造成的。为了改变农村现状, 尤其是改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现状, 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 活跃农民思维, 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变化, 进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加具有必要性[2]。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较低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农民的配合与理解, 但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对农村的思想宣传与教育工作却遇到很多的问题, 主要是由于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较低, 对于政策的理解与认识也不足, 对于农村相关部门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不配合。比如说, 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什么都不知道, 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三观”; 很多的农民对于法律知识了解较少, 遇到问题不相信法律而是去找关系、找领导解决问题; 还有很多的农村存在严重的封建思想, 尤其是重男轻女思想, 小农思想较为严重, 思想较为狭隘; 一些农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凡此种种都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 工作队伍建设较为落后

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面对的主要问题是: 首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一支思想素质较高的工作队伍, 还有很多的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以及文化水平较低, 也没有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主要是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主观想法来展开工作。这样的工作队伍对于思想理论的理解本身就存在偏差, 对于思想精髓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 这样就会大大削减思想宣传的效果。其次是很多的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较弱, 很多的工作人员没有进行专门的理论学习, 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没进行实地调研, 实际问题的解决与理论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遇到实际问题或是突发情况, 很多工作人员变得束手无策, 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另外,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很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 后备宣传队伍培养不足, 这不利于农村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长久持续开展, 对于农村年轻一代的思想工作也较难开展起来[3]。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对策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工作队伍是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 因此工作队伍需要深刻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将自身的工作摆在重要地位, 这样才可以较好地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中的工作效果。农民也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认识, 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农民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改变那些封建落后的思想认识, 重视孩子的义务教育,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相信法律的力量, 相信民主的力量, 遇到问题要找到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逐渐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比如说在某个乡镇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可以首先对乡镇干部、乡镇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他们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 提高自身的政治警觉性, 对于思想政治的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让这些乡镇的领导或者工作人员给村民们做一个榜样作用, 让村民在行为上很好地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地位, 村民积极主动让自己的孩子进行义务教育, 对于法律知识自主学习, 对于工作宣传的知识主动了解与关心并积极配合。经过一段时间, 这个乡镇的经济获得提高, 农民的思想认识也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工作人员需要及时进行专业培训, 随着国家政策以及思想的改变, 工作人员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来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在思想政治培训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 更需要培养工作人员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作开展, 主要是要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 打开经济思路, 激励农民自主创业, 提供给农民多种发展机会来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另外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 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因此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显得愈加重要, 需要在培训与学习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整支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素质都会获得较大程度的提升。

(三) 完善乡村的治理机制

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由一些社会阅历较为丰富或者是在村子里较有威望的老年人来承担的, 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工作队伍的平均年龄较大, 年轻工作人员很少, 容易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而且很多的工作人员缺乏思想理论水平, 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对于思想精髓也存在理解不到位的情况。所以需要更加重视农村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完善, 这样才可能进一步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政治意识。要在根本上解决上诉问题, 主要是要完善乡村的治理机制,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管理机制, 优化管理结构。加大培养青年党员力度, 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素质的工作队伍进而更好地展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稳定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执政基础, 才能够进一步扩大农村基础民主、保证农民的民主权力[4]。

四、结束语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因此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对于我国的整体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具有直接影响。然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较低, 与现代民主政治意识的基本要求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与建设政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还很不相称。因此, 研究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 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5]。

摘要:通过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必要性进行阐述, 了解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这对促进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参考文献

[1]陈云玲, 陈东旭, 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科学教育版) , 2011, (9) .

[2]李明, 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 (4) .

[3]陈云玲, 陈东旭.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科学教育版) , 2011, (9) .

[4]李明.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 (4) .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篇8

关键词:村庄规划;公共设施;特色;居民点改造;经济欠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TU241.4;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71-03

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进行村庄整治的重要战略部署,立足于改善村容村貌,通过清理垃圾、杂物、残垣断壁、庭院,实现村庄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提出实施“干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战略工程。目前,这一工程已在全省各地有序展开。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对村庄整治规划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加之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有所差异,所以,各个村庄的规划编制观念、规划方法和规划内容都不尽一致。

根据河北省建设厅印发的《河北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河北省农村环境美化工作实施方案》,结合衡水市村庄整治规划若干实践,对规划理念、规划方法和规划内容进行探索,以期推进村庄整治规划工作进程。

1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改造存在问题

通过对衡水等经济欠发达、村镇密集地区村落现状的分析,主要矛盾与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村落面貌落后

衡水现辖57个建制镇,57个建制乡,共114个乡镇、4994个行政村。按村镇的分类,绝大部分是平原村,大多具有基本规整的道路系统和聚落形态。但是村庄建设无序,分布分散,公共设施不健全,外部空间脏乱差的现状很普遍。

1.2 建设资金匮乏

无论是农村集体经济、村民个体的经济,亦或县域经济发展状况都较为落后,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一步完全达到村庄改造和整治的要求。所以,宜采用分区、分段、分期的方式进行渐进式改造,逐步建立和谐优美的村容村貌。

1.3 群众参与意识薄弱

村民生态环保知识、节能知识、卫生健康知识匮乏,思想观念落后,生产生活方式陈旧,导致农村问题百出。农民是农村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唤起村民民主意识和从公共利益出发经营农村产业与维护其公共设施的愿望和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其自立性,使其成为乡镇建设发展真正的主体,才是农村得到切实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的工作只是引导群众群策群力,并在政策与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技术指导等方面予以支持。对于经济落后村落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规划、政策手段加以合理调控,从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降低建设成本,促进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改善。

2 调查方法

村庄规划要切实贯彻“一村一品”的策略,对村庄社会经济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针对村庄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规划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现状的基础之上,能否鼓励农民参与规划决策过程则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为了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多方面了解村民的愿望诉求,使广大村民了解规划、理解规划、尊重规划,为今后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2.1 现场踏勘

现场踏勘的重点是对村庄道路的布局、硬化情况、道路断面形式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种基础设施(如垃圾填埋场、坑塘水面和水井泵站等)的布点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做好照片、文字、图纸记录,以便于绘制现状图,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

2.2 问卷调查

为了深入细致了解每户村民的切身利益和真实愿望,在村庄规划之初对每户村民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家庭基本情况、生产生活情况和新农村建设愿望等部分,覆盖村庄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作为后续设计的最主要依据之一。

2.3 入户访谈

每村选择5%的典型户进行入户访谈,以深入全面了解被访家庭的详细情况,包括每个家庭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及家庭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入户访谈还有助于对典型农宅进行现场测绘,以研究农户的改造方式。

2.4 干部访谈

村干部是村庄的管理者,包括村委会主任、书记、会计等。对村干部的访谈有利于短时间全面了解村庄的情况,尤其是市政公共设施等的具体情况。另外,村干部往往对村庄发展现状问题认识较为全面,或者对村庄发展有一定见解,应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以作为规划的参考依据。

3 发展目标

通过政策、规划、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规划合理的村庄布局,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供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培育新型村民和新型乡村社会。

4 具体措施

4.1 村落形态规划

村庄的布点是后续规划工作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布点规划既可统筹城乡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又可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因此,在这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和协调论证工作,为建设规划提供了可靠的背景框架。首先,农业生产及农林资源的管理是村庄的主要职能,村庄的布点应该以区域资源分布为基础,进行合理安排,并坚持长远性的整体统筹,以“长远规划、分期实施”的理念,将现行的整治规划作为长远规划中的一个近期规划来操作。其次,在总平面设计中,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切实地安排村民住宅建设需要,根据消防要求,整理出或新规划,落实村庄内部的消防通道及其他防灾性空间及设施的布置。再次,从农村的自然环境条件、人文背景出发,决定村庄内部建设布局,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的潜力,正确处理好整治与新建的关系,抓好旧村改造,提高容积率,控制村庄工业项目的占地,集约使用土地,对有历史价值和特有人文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予以保护整修。村庄的空间设计与城市设计差别很大,村庄既是农民的生活空间又是其生产空间。所以在改造是必须尊重农民生产生活的方式,坚持“少拆迁,重整治”的理念,避免大拆大建,积极引导自发整治、改造自有住房院落。

nlc202309041410

4.2 农宅规划

厕所改造和能源使用改善是农宅改造的重点。目前,绝大多数农户采用旱厕,应推广使用清洁、无污染的标准三格式化粪池工艺,将洗菜、洗脸水作为冲厕用水,使厕所大为改观。禁止秸秆就地焚烧和随意堆放,大力推进秸秆还田、资源化利用和能源化开发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太阳能淋浴虽已经比较普及,但因卫生间无取暖保温措施,冬季室内温度过低而无法使用。因此,在户型设计中考虑将卫生间布置在住宅内部,以方便使用。

4.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大致分为两类:公益性公共设施和盈利性公共设施。前者主要包括村委会、医疗站、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等;后者包括市场、小型超市等。前二者均应在规划中确定用地范围和配置数量,应尽可能将废弃房屋和院落二次利用。公共设施的配套应根据村庄与周边村及乡镇、县城的距离灵活掌握,并按村庄规模分类控制,对于保留的大型中心村远期应将周围村庄迁入,并适当提高设施配套水平。对于正在逐渐衰落的小型村庄,以基本够用为原则,尽量使用镇区设施。另外,建筑和设施应适应村民老龄化趋势。针对农村常住和务农的村民大都为中老年人的现状,在各种设施的规划中应着重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满足社会养老、老年人社交、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等生活需求。

4.4 市政基础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主要指道路、集中能源、水电供应、秸秆杂物废弃物清理、垃圾处理、雨水和粪便排放,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管线的布置。道路系统往往是村民反映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外交通不畅、公共交通站点较远、主要道路无硬化、道路宽窄不一通行困难等。近期规划应在完善路网结构的同时,结合完成各种主要市政管线,如排水沟渠管网、地下电缆等的铺设。

通过炕灶直接燃烧秸秆和柴草获取能源的方式还有一部分人在使用。目前,农村的取暖能源多以商品煤为主,缺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部分村庄将大量秸秆作为垃圾抛弃,就地焚烧和随意堆放,既造成了污染又浪费了能源。因此,村庄规划应推广使用秸秆固化、气化等方式,提高对秸秆的利用率。

在垃圾处理方面,该地农村普遍采取在村中露天坑塘集中堆放、个别随处丢弃的做法。针对各村地理位置及周围交通的不同分类进行垃圾转运处理,对于交通条件较好的村,按照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原则,统一处理垃圾;对于较偏远的村庄,建议使用覆盖填埋方式,利用生物作用促进垃圾的降解。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产生生活污水很少,在推广三格式化粪池之后,可收集洗菜水、洗脸水、雨水等冲厕,由村镇统一定期清理厕所。在规模较小和交通不便的村庄,可选用渗滤净化和人工湿地等技术进行处理。

4.5 村民素质与村庄治理

村民是村庄整治、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最基本的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所以,对新型农民的培育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保证。必须争取到农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提高村民的决策参与度,让村民感到村里的重大决策听取了自己的意见、符合自身利益,充分调动村民贯彻落实各项决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5.1 文化教育设施建设 保障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投入,合理配置规模合适的幼儿园、中小学校等教育教学机构。根据村庄的产业定位,配置村民培训设施,组织动员各界力量构成了相对应的教育体系,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对农民的免费培训活动,教授农业技术等实用性强的课程,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

4.5.2 基层民主培育 规划和调研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全村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让农民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利益诉求,进而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来,不仅有助于保证规划结果客观公正,有助于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还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1] 耿虹,罗毅.以小城镇建设为基点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以武汉市汉南区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6(12):33-39.

[2] 杨贵庆,庞磊,宋代军,等.我国农村住区空间样本类型区划谱系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0(1):78-84.

[3] 曲衍波,张凤荣,郭力娜,等.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类型与优先度评判[J].农业工程学报,2011(7):312-319.

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 篇9

3、人口近1/2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吹响的进军号。这些地区能否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快速发展迎头赶上,事关改革开放的成败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对于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尤为重要。

根据多年来在市、县工作的实践和体会,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作为国民经济首要基础的区域经济单元——县域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属于中观层次,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充分激活这一区域经济主体,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竞争力,可以推动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的区域经济,对于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是至关重要的。

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受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和政策因素等制约,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有: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慢,规模总量偏小,市场化水平不高,区域特色不明显,财力有限,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显弱,经济增长质量有待提高。就拿朔州市来说,全市国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2万,1998年六个县区的GDp仅为59.46亿元,财政收入3.37亿元,人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地区的60和45。六个县区现有工业企业5154个,总资产48亿元,工业总产值48.9亿元,平均每个企业资产和产值分别为93.2万元和94.9万元;煤炭工业占总资产和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8和4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4417元和2306元,人民生活水平同经济发展程度一样不够理想。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支柱产业受到严峻挑战,后续的多元特色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发展出现了低速徘徊状态。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思想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封闭保守、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仅满足于对自然资源的低水平开发,吃老本,坐吃山空,抱残守缺,形成了一种惰性经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经济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不够,没有很好地发挥、挖掘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形不成向外拓展的区域性特色产业群体,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新形势下,使原有的资源优势萎缩甚至丧失,劣势却更加明显,经济发展处于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是受物质基础的局限,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与外界经济交往的负面影响,失去了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与外部环境交换的大好机遇,使自身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经济发展的差距愈来愈大。

县域经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社区,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因此,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应该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坚持“固农、强工、兴商”的方针和“协调发展、重点突破、总体推进”的原则,坚持以比较优势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形成区域经济极具活力的增长极。具体来说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一个切入点——潜力项目

振兴县域经济必须调整经济结构,由过去的“资源指向、短线定位”转变为“市场导向、竞争定位”,从发展潜力项目入手,在产业上求特色,在项目上求突破。这里所说的项目概念是广义的。内涵包括开发项目、引进项目、调产项目、科研项目、扶贫项目、技改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等。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载体,覆盖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头戏来抓。要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工程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热情很高,但苦于找不到好的项目。

对于衡量项目的好坏,应该有个正确的长远的观点。要立足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资源优势来评价和选择项目。尤其是产业投资项目要瞄准市场,服从市场,通过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的深入调研去选择项目,把握项目的发展定位,并结合县情作出科学决策。因为项目建设的成败功过是市场说了算,要经得起国内外市场的鉴定和检验。市场需求是周期性变化的,任何项目都不可能是常胜不衰。这里的关键在于选择项目要迎合市场需求周期性变化的节拍,否则就会造成风险和损失。这就是说项目建设应是动态性的。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主要靠传统产业,而且多为“夕阳”产业。因此,要发展,要扩大经济总量,就要积极进行项目储备,做到“储备一批、建设一批、开发一批”,否则就会坐失良机。当前发展的关键是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高新技术来改造和嫁接传统产业,高起点地建设一些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产业投资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再造新优势;同时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机遇,加快农林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重要项目的建设,以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突出两大基本点——特色产业和“双非”经济

“十五”期间和未来十五年间,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大潮的到来,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一样处于战略性大调整阶段。因此,产业优化调整是全国面临的大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应当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区域经济,一个地市、甚至一个省的产业结构都不可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自求平衡,更何况县域经济这一层次。而且如果这样做既不合理也不经济,无法获得比较经济优势,也无法得到区域分工所带来的好处,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因此,不应该把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和行业门类是否齐全看作考察县域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依据。而应是在吃透县情,面向国内外市场,搞清优势的基础上,宜重则重,宜轻则轻,宜农则农,宜商则商,追求“专”、“精”、“特”、“优”,切忌别人抓啥我抓啥,从而走出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在特色抓对了之后,要通过产业整合把人、财、物等资源、要素集中配置到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上,努力把产业链中关键的一段做优、做好,并长期坚持,锲而不舍,不断开发新产品,靠品牌拓展市场,靠质量赢得市场,就会在区域分工中获得比较优势,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市在煤炭支柱发展受阻的情况下,坚持地下地上并举的方针,以发展“龙头企业特色县”为重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山阴乳业、应县梨花春、右玉汇源果汁、朔城区亚麻等龙头企业,夯实了县域经济的基础,壮大了经济实力,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全国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来看,“双非”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强。目前,欠发达地区县乡财力困难,部分国有经济萎靡不振,因此应按照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原则,改变国有经济战线拉得过长的局面,降低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份额,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努力把“双非”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动力和生长点。担当起发展县域经济大舞台的“主角戏”。“双非”经济不仅机制灵活,不用政府投资,生产成本不高,是一种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而且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老百姓有一句话,“增加一个企业主,就养活一批特困户,增加一个个体户,就减少一个贫困户。”因此,要大胆并善于发动群众举办经济实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启动民间投资,扩大引进外资。不失为县域经济发展开出的一剂良方。就拿朔州市来说,199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384亿元。这是一笔可观的社会投资,如何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放“虎”出笼,从而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县域经济应该做好的一篇大文章。这里的关键是政府要搞好积极的引导,通过调控市场来推动县域“双非”经济的发展。当然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投资门槛越来越高,要以股份合作方式推动民营经济进行资本积累和体制创新,不断增强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强化内部管理和机制转换,推动由商贸流通、社会服务向产业投资领域的转换,实现“双非”经济质的飞跃。在生产力布局方面,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双非”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向

小城镇的集聚和规模发展,发挥好中心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三、抓住三个支撑点——政策、资金和人才

首先是政策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除了部分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外,多数地方资源较为丰富。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国家在一些地方投巨资建设了一些重点工程和大中型企业,对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由于中央与地方的分工和利益关系处理不够协调合理,中央企业的税收全部上缴,中央企业所在地受益不上,使得当地财力得不到应有的份额,中央企业具有实质意义上的带动作用发挥不了。例如朔州市作为能源基地的优势区位,有年产1500万吨洗精煤的平朔露天煤矿和装机235万千瓦的神头一、二电厂,服务由地方搞,但在税收上地方享受不上。因此,建议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比例以转移支付方式反哺县(市),同时,要加大政策性贷款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在产业布局上,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在国家重点建设的同时,与之相配套建设一些关联产业项目和资源加工延伸转换项目,比如在“十五”期间神头二电厂二期扩建的工程中,应对朔州三元碳素等高载能项目予以支持。同时对地方拟建的硅铝合金、争取日元贷款建设的1100万吨洗煤厂项目予以优先考虑和重点倾斜安排。对生态环境建设、交通通讯等项目也应予以适当的补助投资,以形成中央企业和地方经济“双赢”的格局,这不仅是对中央企业的支持,也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另外,要选择有区域特色的县(市),进行试点、示范,赋予其特殊的开发、开放政策,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探索新路。

其次是资金保证。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和资金来源。从目前来看,资金缺口较大,瓶颈约束明显。因此,如何筹措大量的发展资金已成为迫切要求。在当前市场化程度愈来愈高的形势下,国家财力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投资的比重占到95以上,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不可能是国家投资。因此,要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要把经济发展的重点建立在依靠自身发奋图强和开拓进取的基础上。为此,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巧辟蹊径。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加盟,引导和扶持农村合作基金会、职工股金会等民间融资形式,将社会资金吸引到县域经济发展上来;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县外、省外和国外资金,靠外力启动内部的经济活力,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三是用足用活国家掌握的政策资源,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投入和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

第三是人才开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短缺是制约因素,但相比之下,企业家资源、科技开发和管理人才的短缺却更为突出。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谁拥有了人才便拥有未来。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当务之急。我们建议中央加快东部加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横向转移的步伐,实行东西互帮,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强对口产业扶贫和“产、学、研”联合,结成“队子”,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制定区域经济联合政策,积极鼓励东部人才、技术向西“位移”,鼓励科研人员到欠发达地区领办企业和兴办科研经济实体,结成互利互惠的利益共同体,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提升;县域经济还要把开发人力资源,启动“跨世纪人才工程”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激活作为生产力内生力量的核心要素——知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在产品开发、研究、创新上取得突破,为县域经济注入知识含量和新的活力,才能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

四、攻克四个突破点——政府职能转变、企业体制创新、居民需求扩大、硬件环境优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成为必然趋势。政府逐步改变了过去既扮演组织者又扮演实施者的角色,身份由资产所有者转变为社会管理者,变为县域经济的调控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因此,要结合地方机构改革,把政府从宏观到微观、大事小事都要管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把职能转变到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强化监督、增强保障上来。工作重点要从抓项目、抓企业转向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来调控社会经济运行,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有作为的政府。

企业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县属企业采取包、租、股、卖等放小改制的有效办法的同时,要加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培养和壮大懂经营、会管理、善营销、素质高的企业家队伍,还要通过产业联合、兼并重组和资本运营等方式,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整体创新。要在国有资产的运营改革中,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建立起资产管理层——资本运营层——生产经营层为构架的新的县域企业管理体制。

居民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县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工业产品还是农副产品,目前都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销售难。因此,如何加强市场开发,是关系县域经济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加强市场网络建设,开发农村市场潜力对县域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同时要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加快房地产开发和住宅建设,使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修路、引水等方面的建设,通过以工代赈、退耕还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等措施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五、紧扣五个着力点——增长极、开放度、竞争力、市场化、调控力

(1)增长极: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还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过渡阶段,因此,按照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发展轨迹,要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同时,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意识仍需进一步强化。这是县域经济一个重要增长极。要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推动乡镇工业的集聚和扩散,不断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结合城镇规划、投资建设、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努力开拓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开放度:“入关”在即,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县域经济要积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一方面积极继续争取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加强同跨国公司和大财团的合作,通过老企业挂靠嫁接外资,改造老产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同时,拓宽利用外资领域,优化外资投资导向,扩大向基础设施和技改项目投入。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和利用国外的信息、技术,特别是管理模式和经验,提高对国际市场的亲和力,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和全球经济竞争,尽快形成新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外引”和“内联”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同等重要。因此,要做好国内的开放,加强同发达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人才、技术、资金“为我所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上一篇:开展工间操活动的通知下一篇:2024公共卫生科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