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论文《礼仪与人生》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交礼仪论文《礼仪与人生》

社交礼仪论文《礼仪与人生》 篇1

青岛农业大学

社交礼仪结课论文

完成时间

礼仪与人生

摘要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礼仪是社会交往的需要。礼者,敬人也,礼仪首先体现在对他人的尊敬,只有相互尊敬才有利于更进一步的交往。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学习和运用礼仪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礼仪也贯穿人的一生,体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掌握礼仪重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关键词 社交礼仪 尊重 规范 文化 知行合一

一 礼仪首先体现在对对方的尊重

古人云,礼者,理也。礼者,敬人也。礼,就是尊重,仪,是表达尊重的形式。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即是,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去尊重别人。由此,我联想到一个有趣的事例,说美国的一个盲人老太太,她的儿女离开家的时候,会给她在窗台上留足够多的零花钱,老太太经常会一个人出门买菜,当她出去的时候就在窗台上随便抓上一把,需要交易付钱的时候,她就把所有的钱都递上去,说如果不够的话,我再回去拿,要是多了就把多余的还给我。有趣的是,时间久了,窗台上的钱并没有减少,反而多了。这说明了正是人们都看到了老人的真诚与可信任,自然也留露出对她的尊重和关怀。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中的祭祀活动,通过式一定的形,表达对自然或者对神的敬意。后来逐渐发展到各个方面,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上。近些年也有一些中国老人随儿女移民国外,他们根本不 会外语,也不懂国外礼仪,但是最初也能与当地人做简单的交流,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这里面最通用的方式就是微笑,微笑是礼貌的表示,是友好的反映,是健康的表象,是交际的需要,微笑不仅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而且也传递了自己的精神面貌。所以,礼仪首先体现出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才能赢得更进一步交往。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交礼仪的直接动因,是社交主体的交际需要。人的行为来自内心的动机,而动机是从需要开始的。在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社交需求是人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的第三个层次的需求,社交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交际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包含了交流知识和信息的需要,寻求友谊和理解的需要,还有塑造自身形象的需要。

二 我们是礼仪之邦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古代学者颜元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不仅勤劳智慧,而且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也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和社会风貌。懂得礼仪,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言语之类,穆穆皇皇。有着一整套符合公共利益的规范的礼仪,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2008年北京奥运会赢得了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机会,各国运动员、政府官员、记者、观众等聚集北京。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 任和义务借此机会把中华文明,展示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面前。在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下,每一个人都是人文奥运的主角。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灿烂的笑容,伸出热情的双手,打开宽敞的胸怀,把文明礼仪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每个动作上,在待人接物和观赛过程中体现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现代文明风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连续不断,靠的就是礼仪风范和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学习礼仪规范,掌握交往技巧,提高交往艺术,增强交往能力,不仅能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净化思想,还能促进身心健康,促使积极向上。细心的人可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值得尊敬的,受欢迎的,乐意交往的人都是,可爱的,美丽的。因为他们懂礼仪,有修养。相反那些不讨人喜欢的,唯利是图的,不在乎别人,大声喧哗,推挤插队的人往往都是丑陋的,再美丽的外在装饰也掩盖不住内心素质的残缺。因为社交礼仪的精髓和核心是“真,善,美”,《说文解字》云,美,甘也,从羊大也,羊在六畜主给膳,善与美同意。

三 生活中的一些礼仪

孟子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

礼仪贯穿人的一生,出生时,西方有“洗礼”,我国古代成年时有“加冠礼”,结婚有“婚礼”,去世有“葬礼”,我们学生,开学有“开学典礼”,毕业有“毕业典礼”。各种社交场合都有其礼仪规范,比如运动场上,大家都是为健康快乐而来,不守规则不讲礼仪而引发冲突则违背了运动的本质。在球场上不仅要打出自己的技术和风格,还要打出自己的礼仪风格,人们在欣赏一场比赛的时候,不仅看重选手的技术,也很看重选手在运动中展现出来的品性和修养,也有球品如人品之说。这些魅力体现在许多琐碎的小细节当中,双方在竞技开始前所交手的第一招便是礼仪修养的比拼。

四 礼仪重在知行合一

俗话说:有“礼”走遍天下。礼是规范,仪是行为。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发挥出礼仪的功能,礼仪的功能有:

(一)信息传递功能 礼仪是作为人们内在涵养,素质,意向,心态的外在体现。

(二)情感交流功能 施礼并非纯粹的行为之举,而是借以表情达意的方式。

(三)行为调节功能 礼仪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也能帮助自己塑造第一印象。

在课堂上学习的是礼仪规范,比如怎么站,怎么坐,怎么微笑,饭怎么吃,酒怎么喝,茶怎么品,说话语速要多快,握手要用几斤力,如果不多加练习,很难做到温文尔雅,自然顺畅,一气呵成。用得不好还容易给别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由此我联想到我的两次印象比较深握手的经历,一次是跟美国人,是个黑人,在中国给幼儿园当外教,跟他握手时还没有掌握最基 本的礼仪知识,所以那次握手很失败,基本没有用力,握在一起的时间也非常短,目光也没有跟他对视,之后只是感到他那双黑黑的手很大很温暖。另一次是到青岛后跟韩国人握手,当时见到的几个韩国人 都比较热情友好,他们几乎不会说中文,只会说“很高兴见到你”“认识你我很开心”这些简单的,在中国人听来总是有点别扭的句子。离别要握手的时候,我用力了,力度也合适,但这次的失误是用力过早过快,并且没有把握好时间的长短,到最后不知是该松还是该紧,而对方显然也被我这怪异的方式弄的不知如何收场,最终草草结束。如此一个看似简单的握手动作都这么难以把握,要做到知行合一还是很有难度的。

我国古代教育时先学礼仪后学知识,而现行教育,特别是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在中小学都没有接受过真正的礼仪教育,基本都是上了大学才能学到,所以大学校园中不乏不合“礼”的现象,并且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我在图书馆参考文献时,就发现有的人看的是礼仪方面的书,但却拿支笔在上面勾勾画画,完全没有认识到礼仪不仅仅是一些条条框框的规范,更是行为与认知的结合。学习礼仪,不仅要知行合一,还要学以致用,用学相长,最终做到知礼,懂礼,用礼,行礼。

礼仪体现在人生当中的各个方面,从眼神中能看出是否自信,从微笑能看出是否包容,从脖子能看出是否高昂,从言谈能看出是否文化,从行为举止能看出是否有修养,礼仪之魂是文化,学好礼仪,用好礼仪,不仅能了解礼仪中的文化内涵,更能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礼仪能塑造自我形象,提高个人修养,为今后更多的社会交往,打好坚实的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社交礼仪论文《礼仪与人生》 篇2

在公关活动中,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许会成为你生命中的过客,或许会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有的人似乎一生都有贵人相伴,无论到哪儿都一路绿灯、一帆风顺,让人羡慕不已;而有的人则一生都磕磕碰碰,似乎到哪儿都吃闭门羹,究其原因是与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有关---你的礼仪商数决定了你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生命的长度是由上帝决定的,而生命的宽度或者说生命的质量则是由自身的能力和礼仪商数决定的,因为智商使人得以录用,情商使人得以晋升,而礼仪商数则决定了你是否受欢迎,近而决定了你生命的质量。

(一)懂得形象包装,将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人都是重“感觉”的,印象往往决定未来的发展。1945年9月27日上午9时,裕仁身穿燕尾服,头戴大礼帽,正式晋见了盟军驻日本占领军的最高统帅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将军,天皇不仅承认了自己是这次战争中唯一的责任者,而且举止得体、态度坦然,给将军留下了有素养的印象。麦克阿瑟将军出于通盘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最终放弃了把日本天皇作为战犯逮捕的决定,世人都看到东京审判席上没有裕仁天皇。无疑,裕仁天皇逃过了一劫,但这里面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天皇自身优雅的举止彻底征服了麦克阿瑟将军,加上美国在日本身上看到了利益,天皇的命运竟然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无论在英国还是在日本,皇族成员从小就接受正规、传统的皇家标准礼仪训练,他们的每一个举止都流露着自豪、高贵和优雅,正如世界形象设计师英格丽.张所说:“不论你喜欢与否,你不得不承认,有品位和格调的人能够让人另眼相看”。如果说日本天皇因为优雅而免于被审判,那我们国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快速提升国民素质以扬威世界呢?

(二)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往往体现在细节当中,一个很细微的礼节很可能带来一笔巨大的买卖。一天下午,刚刚还是阳光普照的美国费城转眼间就下起了雨,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妇人急急忙忙走进一家百货公司,柜台里没有一个人搭理她,老妇人站在那里显得有点儿难堪。

这时来了一位年轻人,他礼貌地问老妇人:“夫人,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老妇人表示感谢说只是来避雨的。年轻人没有向老妇人推销任何东西,而是端了一把椅子过来,“夫人,请您坐一下,站久了会很累,等雨停了您再走。”老妇人感激地道了谢,雨停了,老妇人临走的时候向年轻人要了一张名片。

一个月后,这家百货公司的总裁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上说现在有一整幢城堡需要装潢,决定所有的装潢材料都让这家百货公司提供,并指名让那位端椅子的年轻人去取订单!等年轻人取好订单回来,他已经直接升任成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这位老妇人就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母亲,她对这位热情而礼貌的年轻人非常欣赏。随后的几年中,这位叫菲利的年轻人以其一贯的踏实和诚恳,成了卡耐基的左膀右臂,事业扶摇直上,最终成为美国钢铁行业仅次于卡耐基的富可敌国的重量级人物。

当时卡耐基的母亲为躲避倾盆大雨而来到这家百货公司,她全身上下湿透的衣裤与周围琳琅满目的商品及富丽堂皇的装修有些不相称,几乎所有的售货员都不闻不问、冷若冰霜,令这位亿万富翁的母亲进退两难、尴尬不已,此时此刻年轻人的热情和礼数不仅帮老妇人解了围,还让老妇人倍感温暖。故事的结局令人欣慰:老妇人那颗感恩的心最终成就了这位年轻人辉煌的人生!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喜欢热情而有礼貌的人,对他们也很宽容。在公共场合,热情还是冷漠,礼貌还是无礼,有时在关键时刻能成为事业成败致命的砝码。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展示出一个与期待的职位相符的形象,展现出一个热情、可信、有潜力、值得信任的形象,你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我们人生和事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不断地超越自己的社会等级。辛普森夫人个性外向、兴趣广泛、才华横溢,在邂逅王子爱德华后,她广泛的兴趣使他俩趣味相投;她诙谐、智慧的言谈使他刮目相看;她品位不凡的着装让他惊艳不已,再加上她精明的手段最终让王子俯首帖耳,她就这样俘虏了英国未来的国王,然而在举国上下一片反对声中,只有萧伯纳、丘吉尔寥寥几位最智慧、最优秀的名人支持了国王的决定。但冷酷的现实是:一个年长王储好几岁、出身平民家庭、离过两次婚的美国中年妇女是不可能被英国王室所接受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国王为了迎娶辛普森夫人,毅然而然放弃了至高无上的王位。

在不列颠帝国近千年的历史中,还没有一位国王主动逊位的,爱德华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在当时欧洲上流社会的眼里,无异于大逆不道。整个大英帝国从皇室到平民,无不对辛普森夫人口诛笔伐,恐吓信批评信纷至沓来,更有人甚至准备刺杀辛普森夫人。成千上万国王的支持者们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国王退位的声明,泪流满面地瘫倒在地,这些国王的粉丝们是怀着敬意、无奈、迷惑的心情,看着自己爱戴的国王为了一个并不漂亮的美国女人而走下国王宝座的,无数英国人怎么都不明白辛普森夫人究竟用了什么招数,让国王像中了魔法似的不按常理出牌且一意孤行。退位之后的国王被后人称为“温莎公爵”,辛普森夫人死后与公爵合葬,墓碑上刻着“温莎公爵夫人沃丽斯”。诚然社会上的一切人都每时每刻根据你的服饰、发型、语言等自我表达方式在判断着你,如果你能像公爵夫人那样穿着、像公爵夫人那样言谈、像公爵夫人那样举止、像公爵夫人那样处世,那么,你就是公爵夫人。

英国形象设计师罗伯特.庞德曾说:“这是一个两分钟的世界,你只有一分钟展示给人们你是谁,另一分钟让他们喜欢你。”温莎公爵夫人无可比拟的魅力和超高的礼仪商数,让王子首先不拒绝她,然后爱上她,最后铁了心非她不娶。不得否认:谜一样的辛普森夫人优雅高贵、品位不凡、仪态万方,她不仅征服了国王而且还拥有国王毕生的爱,堪称一代传奇。

礼仪与礼仪教学 篇3

[关键词]礼仪传统与现代人性礼仪教学

现代礼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按照金正昆教授划分并予以规范的体系,现代礼仪至少包含有“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五个较大的范畴。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侧重各有不同,构成了各自完备的体系。在国内,一些院校以此为基础分成五门课程来开设礼仪课程。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划分。它为不同需求的选修者提供了一个较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职业方向选修不同类别的礼仪课程。本文首先探讨礼仪的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礼仪教学提出一些建设性思路。

一、礼仪

(一)现代礼仪的“源”和“流”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我国传统中是一个明确的概念。据许慎《说文解字》,“礼”在我国古代最初指“事神致福”,即祭祀神明以获得庇佑。之后,“礼”这一概念被引申和演变成为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个“礼”即是礼制和法度。是治理国家的一系列典章制度。《诗经·小雅》:“献酶交错,礼仪卒度”,既有礼又有仪,“礼仪”合用。这里的“仪”指形式、仪式。其实“仪”的原义和“礼”的原义差不多,“仪,度也”,也指法度、准则和典范。

礼仪的核心是什么?是诚敬,是有道德。《礼记·曲礼》:“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这里的“自卑”并非今天所说的“自卑”,“卑”应当作“虔敬”和谦虚解。尊敬别人,对别人是敬,是尊,而对自己则是“谦”,是谦虚、谦逊,是守笃。“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这是我国传统礼仪的待人处世原则。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者,敬人也”。在孔子的教诲中,道德因素始终是礼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我国传统礼仪是现代礼仪的“源”,是根。西方礼仪是当前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掌握的人际交流工具,相对于我国传统礼仪来说,这只是我国现代礼仪的“流”,西方礼仪只是我国传统礼仪走向现代时必须融合的要素。西方礼仪的特点是强调个性,崇尚个性自由、平等、自由、开放,当然还有对妇女的尊重、女士优先等。西方礼仪的许多仪式,例如尊重他人、握手、行注目礼,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道德,等等,多是今天的礼仪规范。但是,在学习和掌握西方礼仪的同时,我们对传统礼仪也应认真学习和继承。

(二)礼仪与人性判断

先贤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一个重要的根基。人性的先善还是先恶在儒家本来就有分歧,荀子就主张人性本恶,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千年以来占上风的不是荀子的性恶论,而是孟子的性善论。《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性善论自是影响深远。礼仪的施行是基于人性本善的意识和观念,这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在人际交往中,只有人性本善,交往的任何一方才值得尊敬,才成之为施礼的对象。如果人性先天就是恶的,那么,在交往中就必须小心提防对方。对交往对象如果不信任甚至警觉防范,那么,就更谈不上尊敬和以礼相待了。

礼仪不是谋利的工具,而是人与人之间处理一般问题时所需要的人际常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人际交往润滑剂,是调节人际关系最简便、有效的手段。在求诸他人与他人发生关联时,人们对人性怀着善的期待,相信人性是善的。而在反求诸己时,则是讲求做人要诚敬,要有道德。学习现代礼仪,对人性的认识需要有一个正本清源的回归。要始终秉持与人为善的原则,诚实诚恳,诚意待人。不管他人如何对待自己,都要坚持以礼相待,对人不侮慢,不失礼。礼仪是人生至为重要的道德修为,需要持续不断努力修炼。我国传统礼仪将个人德行的修炼视为礼仪的核心,可谓抓住了根本。本因根深方能枝繁叶茂,每个人对人对事看法正确,社会的思想和伦理以及礼仪规范等才有正常生长和延续发展的土壤,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景,才能因之而更加明朗。

(三)礼仪是一种沟通方式

考察礼仪的实际效用,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即在个人的行为表现中,礼仪周全者往往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往往更愿意选择与礼仪表现比较周全的人合作。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礼仪行为本身也是一种互动,这一效用的获得可归之于礼仪的沟通效用。

所谓沟通,是指一种信息的交流,人际沟通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理解信息和情感的过程。礼仪的行为表现既有属于语言符号系统的东西,同时也有大量属于非语言符号系统的东西如肢体动作等。从礼仪的语言表现看,一个首要的要求,就是要会使用敬语和谦语。敬语是敬别人,谦语是谦自己。例如尊称他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衔头,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高贵,等等。礼仪的一个重要效用是使他人感到自己很重要,这一点体现在沟通中,就是要善于倾听,善于接受和包容他人。只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说话做事,从来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人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算错,但如果说话做事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那就是明显的失礼行为了。良好的礼仪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这也是有良好教养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言语和行为得当,那么毫无疑问,他将得到他人更多的尊重。这是良好礼仪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沟通中肢体语言的正确运用,在礼仪中表现为不同的行为举止规范。无论古代礼仪还是现代礼仪,都规定有相应的仪礼和仪式,这是十分必要的。思想、内容、实质,这些东西必须靠相应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其实质就要受到损害。一个人本来对他人并无恶意,但在与他人交往时却是一副随随便便、无所用心、大大咧咧的样子,这难免会让人产生误解。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礼仪教学

由于礼仪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已经将现代礼仪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不少院校还将其设为必修课。在礼仪课程上,学生可以学到与人打交道的正确的方式。通过学习礼仪,他们能用良好的仪态展示自己的学识、能力和修养,并开始讲究做人做事的专业风范,因此,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欢迎,它的作用和意义不可低估。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应重视礼仪教学,具体说来,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学。

(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对一名学生最低的礼仪要求。目前,许多高校制定

了校规校纪规范学生的行为,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对于许多基本的礼仪知识依然知之甚少,礼仪表现也差强人意。因此,在礼仪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必须讲礼仪,其中,首要的一个要求就是“三不准”;不准穿拖鞋和背心上课;不准在教室里吃东西;不准在上课时让手机发出声音。这三条基本的要求大学生一般都是能做到的,也有助于他们形成文明文雅的良好习惯。

(二)普及于学生而言较陌生的礼仪常识

礼仪操作中的一些细微环节,实际上是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比如握手,到底是谁应该先伸手,多人场合下握手的先后顺序怎样?握手握多长时间比较恰当?如果一个人刚出洗手间,要不要和迎头碰面的客人握手?又如看人——看人怎么看,看哪里,看多长时间,目光交流如何进行,如何正视对方的目光,等等,类似问题在礼仪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被许多人忽视。资深外交家吴建民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件事,说有外国官员到中国访问,与一些地方官员会谈,会谈后外国官员提出了抗议。抗议什么?抗议会谈时地方官员的目光不是与外宾交流,而是去和翻译交流。这样的事情说它关乎“国体”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但确实不能认为它只是小事情。

在礼仪常识的普及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应告知学生,个人行为中的某些习惯应坚决杜绝,因为它不是个人习惯问题,而是做人的礼仪修养问题,是人际相处中是否与人为善的问题。比如“单指指人”这个动作,一些人将其视为表示强调、突出、引导的正向肢体动作,其实却是指责、训斥的反向含义居多。在礼仪教学中,有学生在学习中讨论时觉得该用还是可以用,这是不正确的。对此,教师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这名学生充当“被指”对象,然后请他分享自己的感受。“换位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善于引导,加强情商教育

情商即情绪商数,指与智商相对应的另一方面的个人能力,包括自我情绪掌控、承受压力能力,以及对他人心情及情绪状态的准确揣度把握等。礼仪属于情商的范畴,礼仪的良好习惯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有教养,时时处处对他人尊重有加。人际相处中究竟什么才是尊重?笔者认为,尊重他人并非简单地认为对方极其高等尊贵,尊重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他,哪怕他做事出了差错。也不随便将他朝坏处去猜想,主观武断地判定对方是故意捣乱。尊重人其实是要回复到人性的善的根本上,不做伤害他人的事,不说惹人恼怒的话,要多替他人设想,要坚守善良、同情、感恩、乐于付出等美德。所谓情商高,其实就是能够不断地改变自己狭隘的视野、心胸、观念等,就是按事情本来的样子去思考,去做人做事。礼仪的实质是对人尊重有礼,但礼仪的形式仅只是外在之礼,外在之礼须与内在之秀结合,才能达到礼仪的实质,才能促使一个人发生根本改变。传统儒家倡导个人修德、修礼均应内外兼修,言语和行为二者不可偏废,这个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学习现代礼仪,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礼仪教学中,加强情商教育。就要善于引导。在教学中,笔者曾给学生布置过一个当堂演练的环节——由每个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有的同学自我介绍时态度冷淡矜持,简单敷衍两句话完成任务。而有一个同学却这样介绍自己:“我叫马奇,意思是倒过来骑马,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是工管专业的,湛江人,谢谢。”针对这名同学的自我介绍,讨论中要求其他同学据此分析该同学口头表述背后的潜台词,了解和判断这名同学与人交往的诚意、个性、企图等。两相比较,该同学的礼仪效用显然比冷淡敷衍的同学要大得多。礼仪的作用之一是让别人了解你、记住你,并且还要让人喜欢你、接纳你。这里除了介绍得体和恰当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开放友善的心态,而不能自我设防,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

第五讲 人生礼仪民俗 篇4

【教学目的 】

认识人的一生中的几个主要阶段——诞生、成年、婚姻以及死亡,它们是每一个人须通过的过程;掌握人生礼仪的种类和各自的功能;了解不同民族在这四个阶段所举行的仪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生礼仪民俗。【教学内容】

一、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二、中国汉族人生礼仪民俗

三、中国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一、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此外,标志进人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举动,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伴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礼仪的,有许多一般性和奇异的风俗,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生礼仪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是社会民俗事象之一,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

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个主要的阶段,它们是出生、成年、婚嫁及死亡。据此,我们把人生礼仪民俗分为这四个部分来加以阐述。

1、诞生礼仪 诞生礼仪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在人生诸礼仪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其中经历许多有趣的环节。从内容上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和庆贺生子三个阶段,而以第三个阶段为中心部分。

2、成年礼仪 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或冠礼。它是一种古***俗的传承,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青年男女只有通过成年礼仪,才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才能被社会成员认同,同时也应当履行一定的义务。

3、婚姻礼仪 婚礼,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历来都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之所以重视成人礼仪,一个重要的功利目的,是与婚姻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自身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都少不了人类的延续,从这一点来说,婚姻礼仪受到人、社会的重视就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4、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是人的一生当中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是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涵也极其复杂。另外,葬礼的形式多种多样,从葬法上来看,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风葬、水葬、塔葬、悬棺葬等。

(二)人生礼仪民俗的功能

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个主要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举行不同的仪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分别加以阐述。

1、诞生礼仪 诞生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仪,他才能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2、成年礼仪 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一般来说,举行成年礼仪,有年龄的规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举行成年礼有不同的方式与内容,其意义也不尽相同。举行成年礼的最终目的是使年轻人能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能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3、婚姻礼仪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婚姻作为民俗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婚姻形态和婚姻礼仪两个方面。本节着重阐述后一个方面即婚姻礼仪的功能。其主要表现为:男女双方经过合法结婚程序而组成的家庭,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婚后所生子女的权利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双方的合法财产也能受到国家的保护。

4、丧葬礼仪 人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离开世界,即“死”。有“死” 便有“葬”,有“葬”,就自然有“丧葬礼仪”。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丧葬礼仪。之所以如此,除了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外,儒家孝道和先人荫庇后代的思想也起了作用。丧礼是否办得隆重,既是衡量子孙尽孝与否的标志,又对能否得到祖先荫庇使家道昌隆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种种丧葬礼仪中,也表达了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以及对灵魂存在论这种迷信思想既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

二、中国汉族人生礼仪民俗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其人生礼仪主要经过四个阶段—一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和丧葬礼仪,在这一点上,她与其他民族一样。只不过在具体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民俗事象上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一)汉族诞生礼仪

诞生礼仪是人一生中的开端礼。它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重视子嗣的国家。可以说从婴儿未出生之前一直到成年,人们都会举行一些列的仪式。因此,诞生礼仪大体上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其中又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1、求子仪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思想观念,深深根植于受封建制度影响的中国。在我国,已婚妇女在未怀孕之前,民间有种种企盼怀孕得子的习俗,并且其仪式多带有神秘色彩。求子仪式主要分三个种类:

(1)向神灵祈子。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求子方式。在民间建有许多寺庙,供送奉子观音。碧霞元君、金花夫人、子孙娘娘等虚造主管生育的神灵、偶像。未孕妇女或未生儿子的妇女带香烛、纸钱等到神像前默祷以求怀孕生子。有的干脆在家中供奉送子观音,平时烧香祷念以求生子。

(2)由旁人送子。最突出的礼仪性质是麒麟送子仪式。所谓麒麟送子,是指亲戚朋友给尚无子嗣的人家送特定的子嗣象征物。如偷瓜送子风俗。在湖南衡阳一带,送的是冬瓜,时间在中秋晚上。冬瓜在几天前就偷来了,并且用彩色绘成面具,用衣服裹成人形,由年长命好的老人抱着,爆竹噼啪地送去。送到家时,把冬瓜放在床上,用被子盖住,老人念祝吉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与这种送子风俗相似的还有“拍喜”、“棒打求子“等习俗。

2、孕期习俗(1)孕妇禁忌。妇女怀孕以后有种种禁忌,如在饮食方面禁食一些动物的肉,认为吃了兔肉生子会豁唇,吃公鸡会使生下的小孩夜里啼哭,吃螃蟹会致胎横难产等;外出时忌参加红白喜事,忌孕妇入生子人家;在视听方面,孕妇忌容淫秽、异常的事物,听淫乱、不洁之声等。此外,孕妇还应不作剧烈劳务和节制房事等。

(2)孕期馈送。这是指各地颇有特色的催生习俗。一般是在孕妇产期将到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的衣食物品。如“催生担”。

(3)接生方式。产妇将分娩时,常请来接生婆,由其负责接生。如今在农村还多数由接生婆接生,而在城市,则在医院里待产。

3、庆贺生子

(1)“洗三”。即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浴庆贺仪式,谓之“洗三” 或“三朝”。

(2)“满月”。诞生礼的一项重要仪式,是在婴儿满月的时候进行。在这一个月内,产妇须“坐月子”,不能出门。在满月这一天就可以为婴儿举行有亲朋好友参加的庆贺仪式。满月之后 还有在一百天时所举行的庆贺仪式,称“百岁”,含义是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长。

(3)“百岁”。旧时,民间多为婴儿举行百日庆贺,所谓“三日看相,百日看长”,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百日是个关,过了百日婴儿就可望平安成长了。百日又称百岁、百禄。含义是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民间有给婴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挂百家锁的风俗。百家衣,是用许多彩色碎布头缝缀而成,因碎布来自许多人家,故此名。俗信敛布的家数越多越好,孩子穿了百家衣就能健康长寿。长命锁,与百家衣一样,在于祝福孩子健康长寿。长命锁也应集数家之金银打制,或有许多人家集体赠送,俗信可以压邪压煞,保佑孩子安康。

(4)“抓周”。这是预卜小孩前程的仪式。小孩周岁生日,可看作是小孩诞生礼的最后一个高潮。届时在桌子上摆着文房四宝、糕点果品、玩具等物,让小孩坐在桌子中央,任他伸手去抓,人们相信,小孩抓到的第一件东西就预示了他日后的志趣。不管他抓到什么,在场的亲朋好友都会说祝福话的。

以上所说就是人生的第一大礼——诞生礼,它反映了我国对婴儿精心呵护的态度,也反映了我国对履行家庭生育和教养职责的重视。

(二)汉族成年礼仪

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它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汉族有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的规定。它意味着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而女子从此结束了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如今,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成年礼仪过程。在学校主要通过正规教育使青少年定型化;在形式上有脱离父母的入学仪式,平时的学习过程和考试以及毕业后进入社会等。

(三)汉族婚姻礼仪

1、六礼

我国古代为婚礼制定的“六礼”,对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始终起主导作用。(1)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至女家提亲,即俗话所说的“说媒”。纳采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如果女方同意议婚,则男方再派人携礼前往女家行聘,礼物用雁。周代以前,因社会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也各不相同。如公卿采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雉,到西周时才改为一律用雁。用雁最初的含义是,雁顺乎阴阳的往来,象征顺乎阴阳之意。

民间用雁,又产生了新意,说雁丧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以取其忠贞。古礼,雁一律要活的。后来纳采与问名逐渐合并举行。

(2)问名。是男方托请媒人询问女方姓名、出生年月日准备合婚的仪式。问清楚以后,男方即进行占卜,实行合婚,以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男女八字相合,才可定亲。古代的问名,含有问清女方自谁氏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封建时代讲究门当户对,问清嫡庶关系至关重要。随着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除迷信成分之外,扩大了议婚的项目和条件,由问名的生辰八字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相貌、健康等,超出了问名最早的范围,时代的、社会的因素明显增大。

(3)纳吉。是把占卜认为男女可以合婚的吉兆派人通知女方的仪式,其性质尤如现在意义上的“订婚”。男方卜吉后,再备礼到女家决定婚约。古俗,用雁,以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送定礼后,表明婚约已成。所以,一般都把它看作婚姻成功与否的关键。

(4)纳征。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谓之“纳征”。纳征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是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礼仪十分繁琐。

(5)请期。男家送聘礼后,便要择定结婚的具体日期,备礼去女家,征得女方同意。也有称之谓“提日子”、“送日子”、“告期”的。

(6)亲迎。是六礼中最后一道礼节,也是最隆重、最繁缛琐细的一环,实际上是婚礼的主要过程。由于人们总把祝福的生活愿望与信仰的习俗心理揉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五花八门的程序,世世代代不断积累并创造出各种形式。

婚礼之后,还要进行姻亲关系的认可。结婚三日后,还有庙见的习俗,即主人以新妇见于祠堂。庙见的第三天,新郎还要同妻子去拜见岳父母,即所谓“三朝回门”,并会见妇党诸亲。

“六礼”的完整模式形成于西周初年,多行于贵族,民间则从简。它主要对男女婚姻之事起规范作用,在《唐律》与《明律》中皆有类似的规定。六礼程序在各朝各代都有变迁。宋朝初年沿用六礼,后来因为程序繁缛,平民百姓无力应付,往往逃奔他乡私自成婚。南宋时,朱熹制定《家礼》,仅存纳采、纳征、亲迎三礼。

2、汉族旧时婚姻礼仪习俗主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相亲、定婚阶段。媒、帖、聘。媒,即媒人。她是使婚事得以成立的关键人物。有女之家,到了婚嫁年龄尚无婆家;有儿之家到了迎娶年纪尚未娶亲;媒人就从中介绍、从中牵线,男女双方的家长才能进入议婚的阶段。帖,即问名、纳吉礼。媒人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讨来,看是否相合。老相合,男方即“下帖”,“帖” 中有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把它送往女家。女家接下,表示答应这门亲事。聘,即男方把财礼送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这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2)迎娶阶段。迎娶之前,女方家要准备嫁妆,在结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方。结婚当天,新郎、新娘梳洗打扮,脸上喜气洋洋。男方多用花轿接亲,接回后进行拜常仪式:新郎、新娘胸佩大红花,手牵火红绢带,在主持人的高声中,一拜大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此后是“闹洞房”。“闹洞房”的人闹得越历害,越放肆,意味着新婚夫妇日后的生活就越红火。

(3)认姻亲关系。顾名思义,是指婚礼后,男女双方互认自己的宗亲、近亲。如今,提倡婚姻自由。大多数青年人都是自由恋爱而结婚,婚礼仪式更为简单,没有古时的繁琐了。

(四)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次须通过的礼仪或“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我国民族众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不一,于是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礼仪。这些复杂的礼仪都包含着共同的主题:(1)表达对于死者的哀悼;(2)怀念死者生前的功德;(3)超度死者的灵魂,使其得以安息;(4)通过各种祭祀,免除对死者的害怕及寄托对死者的美好祝福。

1、丧葬礼仪仪式主要有:初终、设床、小殓、报丧、大殓、出殡。(1)初终。初终是指弥留之际。此时主要是确定死者是否已死。如死者确已停止呼吸,围坐在四周的亲属一般都会嚎啕大哭。然后进行招魂。

(2)设床。招魂以后,即设床停尸。一般是不能让死者躺在原先床上。(3)小殓(沐浴、更衣)。这是对死者的遗体进行清洗装扮。一般是把死者全身擦洗干净,穿上一年四季的衣服。

(4)报丧。这是把死讯及时报告给亲朋、邻居和有关部门。

(5)大殓。这是把死者的遗体抬入棺材的仪式。

(6)出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墓地及落葬日。选择墓地时一般讲究风水,应选块好墓地。目的是希冀亡者的灵魂保佑生者。落丧日一般是在死者死后的第三天埋葬。但也有存放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的,主要是看日期是否适宜安葬。二是将送死者下葬到墓地中,这是葬礼的最后程序。按其程序大致有:封棺、辞灵、摔老盆、起灵、上路、路祭等,在这些程序中,还有更为详细的规定。

将死者下葬之后,各种祭祀仪式就开始了。在传统丧葬礼仪中,有“做七”的习俗。即自死者临终之日算起,每七天进行一次祭祀,直至“七七”结束。通常每一次祭祀都有相应的内容,其中“五七”是大祭。“做七”之后,还有“周年”、“三周年”等大的祭祀。

2、葬式

指对死者遗体的安葬方式,它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表现。在传统社会中,落葬方式因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各时代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汉族主要采取土葬和火葬两种。土葬,即把死者放入棺木中埋在墓穴里的一种安葬方式。火葬,一般是寺庙中的和尚圆寂后所采用的葬式。目前,在我国农村绝大多数人死后仍采取土葬方式;而在城市中,则以火葬为安葬方式,因它大大简化,并少占山地,政府正大力提倡。当然,目前的火葬一般并不请和尚了。

(1)土葬

土葬是将死者遗体埋入地下的一种葬式,在古代社会较为通用。上古时代,土葬是最为简单、最为方便的掩埋尸体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尸体免受动物的侵害,而且可以使死者灵魂得以安息。后来随着“入土为安”及“阴阳五行”观念的深入人心,更加强化了人们死后重归泥土的意识,土葬普遍化。土葬对尸体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①把尸体直接埋入土中,或者将尸体裹上草席再埋入土中;②先将尸体装入棺材内,再埋入土中;③修建墓穴,再放入棺材、随葬品等。

(2)悬棺葬

悬棺葬是将死者遗体放入棺内置于悬崖峭壁上的洞穴中的一种按葬方式。悬棺葬分布地域很广,例如在两广、福建、江西、贵州及台湾等省还均有发现。悬棺葬的产生历史也较为久远,据现有资料,最早的悬棺葬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悬棺葬的葬地一般选在面临江河的悬崖峭壁上,棺材距水面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有的甚至高过数百米。这个特点反映出悬棺葬与居住在江河湖海的族群有着密切关系。(3)水葬

水葬是将死者遗体或骨灰投入大海或江河中,属于原始的弃尸安葬方式。因其易污染水源,破坏生态环境,传播疾病,所以为历朝历代所禁。在我国,水葬并不普遍,采用水葬者多为沿海渔民或海员水手。其方法是将死者遗体直接投入大海中,也有的将棺材放在海边,等涨潮时任其冲入大海。

三、中国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在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她们的人生礼仪也主要分为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等四个阶段。只不过他们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很不相同。下面就分这四个阶段来加以叙述。

(一)少数民族的涎生礼仪

诞生礼仪是人生中的第一大礼仪,在人生诸礼仪中占有重要位置。从诞生礼仪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看,实际上包括了孕育期和诞生期的所有习俗。

1、未孕前的求子习俗。在原始社会,人们对怀孕生子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因而对女性生殖器加以崇拜。在我国就有些民族如摩梭人崇拜干本女神;白族供奉女性生殖器石刻(白语“阿殃白”)等就是实证。现在,仍有许多妇女特别崇拜观音菩萨和“送子娘娘”,祈求她们能赐以一男半女。

2、怀孕时的习俗。怀孕,民间俗称“有喜”,被认为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孕妇在孕期间有许多信仰和禁忌。如孕妇不可吃生姜,不然会使孩子生六指;不可食兔肉,不可见兔子,不然生的孩子会豁唇等。

3、临产习俗。按照古老的风俗.临产前的孕妇必须实行隔离。一般是另搭一“侧室”令其独居。有的民族和地区,丈夫不能进产房,接生由“助产婆”或“催生婆”担任。

4、诞生后的习俗。最常见的有“三朝’(又名洗三)、满月、百日、周岁等,且各有不同的形式。“三朝”,是婴诞生后第三天所举行的礼仪。满月,是婴儿长到三十天时所行的礼仪。届时,亲朋好友前来馈送礼品。如长命锁,上写“状元及第”、“长命富贵”、“五子登科”等,表达美好的祝愿。百日,又称百岁。将百日称百岁,本身就含有祝贺婴儿长寿之意。周岁,又称“抓周”。“抓周” 在于预测孩子将来的志向。总之,诞生礼仪在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中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外,各民族还有其独特的风俗。

(二)少数民族的成年礼仪

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或冠礼。它是一种古***俗传承,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大多数民族在青年成年后,行“冠”、“笄”之礼,但其表现形式各异。

1、冠、笄之札。所谓“冠”礼,指男子礼仪。如流行在我国朝鲜族中的“三加礼”形式。它是指初加、二加、王加。初加时,即给男子结发髻,加网巾,加冠;几天后,取下冠巾,换上纱帽;三加时,加上幞头。所谓“笄札”,是女子成年时所行的礼仪。笄是簪子,女子到了十五六岁,在头顶上盘成发髻,用簪子插住,表示成年。

2、穿裤、换裙。这也是成年仪式的一种。如永宁纳西族少年进入成年时,要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这种改换服装的仪式,是作为成年人的标志。另外。凉山彝族少年也盛行换裙仪式,年龄一般在十五至十七岁。

3、文身、染齿。这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传承。它可能和原始图腾崇拜、巫术活动有关。文身在我国南方民族中曾经普遍流行过。就拿傣族来说,文身只限于男子,民间认为文身是一个男子勇敢和成熟的标志,不文身会被女人讥笑,不容易得到女子的喜爱。染齿,是女子成年时所举行的一种习俗。傣族女子十四五岁时,就开始染齿。这标志着她已成人,可以结婚。

总之,各民族的成年礼仪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不管是冠、笄之礼,穿裤、换裙仪式,还是文身、染齿习俗,它们都是男、女成年标志所举行的仪式。它表明男女成年以后就享有和其他成人一样的权利,也承担一定的义务。

(三)少数民族的婚姻礼仪

婚姻礼仪,简称婚礼,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仪,历来受到重视。在我国,各民族的婚姻习俗是丰富多彩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其婚俗的表现形式各异。

1、抢婚习俗。抢婚,又叫掠夺婚。是指通过抢劫妇女来缔结婚姻关系,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婚姻习俗,如在云南德宏一带的傈僳族中就有这种习俗。青年男女背着父母互许终身,缔结婚约。男方将女子偷偷领到山中密林处藏起来。女方父母得知后,到处搜寻,三天之内找到,则认为男方愚蠢无能,男方不但得不到媳妇,要赔一大笔钱财;如在三天内找不到,则抢婚者可领着女子回寨,并可前往女家求婚定聘,履行婚姻手续。还有在云南红河一带的苗族,也有类似的婚俗。

2、转房婚。所谓“转房”,是指兄亡后嫂嫂可转嫁给弟弟,或弟亡弟媳转嫁给兄;姐亡后,妹妹续嫁给姐夫的一种婚俗。在我国。许多民族都普遍存在着转房制,如壮族、苗族、傈僳族、佤族、布依族、蒙古族等。形成转房习俗的原因多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使家族内的财产和劳力不致外流。

3、入赘习俗。入赘,又叫“从妻居”,是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这种婚姻习俗。比如傣族、鄂温克族。鄂温克族的人赘有两种情况:一是女方父母只有一个女儿,不愿女儿离开父母,便招一女婿到家,长期居住,女婿可继承财产;另一种是短期入赘,即女婿到女家,过一段时间后,离开女方家,另立门户。当然,采取这种方式的女婿没有财产继承权,婚后所生子女从父姓。

4、不落夫家。不落夫家,指新娘出嫁后,只在夫家住几天便回娘家长住,与其夫则偶尔相会,直至怀孕临产才被接回夫家。生下孩子后,才能真正落脚到夫家。这种婚姻习俗,主要存在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惠安一带及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5、表亲婚。表亲婚分为姑表(舅表)婚、姨表婚。这是指那些姑表或姨表关系的兄妹(或姐弟)之间结为夫妻的婚姻。如在土家族中有这样的谚语:“姑妈女,顺手牵”,“舅舅要,隔河叫”,就是这种婚姻习俗的反映。如今,由于《婚姻法》的贯彻和人们科学认识水平的提高,渐渐懂得了这种婚姻习俗带来的危害,这种落后的婚俗正逐步消失。

除了如上介绍几种主要的婚俗之外,还有其他婚俗。如:典妻、冥婚、童养婚、指腹婚等。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愿结合,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四)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次须通过的礼仪或“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我国民族众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不一,于是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礼仪。

1、葬式。是丧葬礼仪的组成部分。

(1)土葬。土葬,是我国又一比较流行的葬式,至今在广大农村还普遍沿用,成了我国主要的葬式。土葬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民族都以一次葬为主,也有二次葬的。如贵州安顺地区的苗族,广西的壮族以及海南岛的黎族等。

(2)火葬。火葬,又叫“火化”,是一种起源较古老的葬式。火葬在我国许多民族中都曾流行。如我国西藏的藏族,**及达观贵人死后,举尸而焚,焚尸完毕,拣起骨头灰烬,带到高山之巅顺风簸撒,或撒到大江大河之中,让水流漂走。其他民族如甘肃的裕固族,东北的赫哲族也主要实行火葬。

(3)水葬。在康藏地区,也有此俗。人死后,由喇嘛诵经超度,然后再将尸体投入河中,任期随波逐流。

(4)天葬。天葬,又叫鸟葬、风葬、野葬等。它实际上具有弃尸的性质,是古老葬式的传承。天葬最早的方式是用苇箔裹尸,悬之树上,也有弃于荒野的。天葬最具特色的是信奉佛教的民族。印度、缅甸、柬埔寨等佛教国家都实行天葬。在我国,藏族、土族、普米族、怒族、羌族、拉祜族、畲族、裕固族等也实行天葬,葬式各异。天葬有固定的场所,有专职的天葬师。

(4)塔葬及其他。塔葬,一般适用于僧侣阶层。有名望的**、喇嘛死后,将尸体用药物处理,风干,然后置于灵塔之内。其他的葬式有悬棺葬,或曰崖葬。

2、丧葬的礼仪

我国民族众多,葬式也较多样繁杂。在各种葬式中所表现出的民俗事象必然多种多样。又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大多数民族都实行土葬,所以.在本文中着重讲述土葬礼仪所表现出来的民俗。我国的土葬礼仪已延续了几千年,在各民族中形成了独特的程序。这些程序一地包括停尸、招魂 报丧、吊唁、入殓、送葬等。

(1)停尸。停尸是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仪式。一般来说人死后,要为死者洗尸,穿上新衣,如是老者则穿寿衣。然后移尸到停尸床上,面部盖一张纸。起长明灯为死者照路,最后上供品,停尸程序就算完毕。

(2)招魂。关于招魂仪式,出于民间的信仰和迷信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和肉体脱离,要到另外一个处所。因此,一般的作法是拿死者的衣服在房顶或门口呼叫死者的名字,然后将在服盖在死者身上。

(3)报丧。分两种形式、一是在人死后的当天就报丧。放炮、鸣枪、吹竹号、敲锣鼓、铜锣,通知邻居和附近亲友。一是在丧事安排已定,由丧家晚辈或请邻居到亲族、好友家中叩头报丧,或送丧帖书面通知,相当于现在的讣告。

(4)吊唁。吊唁是治丧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停尸居丧期间,亲朋好友和单位派人前来慰问。

(5)入殓。是向死者遗体告别的仪式、土葬一般备有棺材。棺材上施以彩绘。铺棺、装尸、盖棺有一定的程序。入殓时死者的亲属必须在场,有的孝子要抱尸入殓。如果是女的死了,娘家人必须在场。

(6)送葬。是葬礼的最后一个排序。人死后,先选择墓地。墓地的选择一是请风水先生,讲究葬地的龙脉要好。二是用占卜的方法选择墓地。送葬仪式,各民族均不相同。按过去的现矩,出殡前先举行祭灵仪式。棺木停放在院子中央,贡献食品、祭品、念祭文,棺木请青壮年汉子来抬(也有用车拉的),棺木前拴一匹白布,孝子们手握白布,在前“引路”,一路上还鸣放鞭炮。到了墓地,将棺木置于墓穴中,先由孝子填两锹土,然后由专人填埋,垒起坟堆作为标志。之后回家大宴宾客,表示丧家的答谢。到此为止,丧葬礼仪就算完毕。

本讲小结

社交礼仪论文《礼仪与人生》 篇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在这芳菲四溢的明媚的春光里,我很荣幸有此机会,站在这里给大家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点亮人生,礼仪伴我成长”。何为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微笑的问候;是他人有困难时的伸出的热情援手;是受到父母老师苛责时诚恳的态度。http:///yanjianggao/

文明礼仪是一种优秀的个人品质,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修养。

文明礼仪是一阵风,吹拂心灵的清风;

文明礼仪是一阵雨,涤净灵魂的细雨;

文明礼仪是一泓清泉,它滋润我们心灵,映出社会和谐的倩影。

当我们还在牙牙学语时,父母便教我们学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育我们要以礼貌的称谓称呼长辈;当我们激动地踏入校园时,老师告诉我们:古有孔融让梨、木兰代父从军,今有雷锋精神、舍己为人,教育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从那时起,文明礼仪便成了我们最亲密的伙伴,陪伴我们成长。

如今的我们渐渐长大,青春好年华,意气正风发!回首走过的路,愈发觉得不能失去文明礼仪,因为文明礼仪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树无根何以高千尺?水无源何以流万年?失去了文明礼仪的根本,我们何以立足?有名人言:“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要学会宽容与原谅。”当我们学会宽容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和欺骗,并对他们报以文雅的微笑与包容时,我们才能收获了人生的美满。无独有偶,南开大学校长也曾在镜子上题写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必须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文明、优雅的举止。恬静、舒适的环境,浓郁、和谐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求知,而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可以影响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生活,乃至将来的发展。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蕴、优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才能称得上真正有内涵的文明之美。

古语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文明礼仪很小,小至日常生活的边边角角细枝末节;文明礼仪很大,大至国家礼法外事交流。文明礼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张废纸,一块瓜皮,一枚烟头,都可以折射社会的文明礼仪程度!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文明礼貌,我们何乐而不为?

谈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礼仪教育 篇6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普遍遵循的文明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礼仪是一门较强的行为科学, 现代社会对礼仪的要求越来越广泛, 礼仪规范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需求也表现的越来越迫切。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知书达礼, 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 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当代大学生在追求个性过程中, 许多不文明、不礼貌, 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随地吐痰者……。诸如此类不良行为的存在, 已严重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 因此, 开展礼仪教育和教学, 进行标准的礼仪训练, 通过礼仪这个“尺度”, 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 矫正粗俗、丑陋行为, 已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和风度的必修课, 应该引起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知识可以学习而文化却无法复制, 从知识到文化是一个素质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建立更多的是在和谐共融的社会性礼仪修养推广和使用上, 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讲究礼仪, 认识和掌握礼仪的规范性、操作性、差异性和时代性的基本特征, 遵从礼仪规范, 可以有效地展现其教养、风度与魅力, 更好地体现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 从而使个人的学识, 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形象, 而且会使大学生与社会各企事业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礼仪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 也是大学生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在大学校园里注重着装和着妆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 而是一种社会工具。得体的服饰可以最大程度的展示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孟德斯鸠曾说:“我们有礼貌是因为自尊。”“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 也使那些受人礼貌招待的人喜悦。”在大学的生活中讲究文雅、宽厚能使人加深友情, 增加好感;注重言语礼仪, 避免生活中的许多口角和矛盾, 有一个和睦、友好的人际环境;注重行为礼仪, 避免生活中的摩擦、争斗, 有一个宁静、洁净的生活环境,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美化社会、奉献社会。因此礼仪习惯的培养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从知识到文化的一个过程, 这恰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

二、礼仪教育的特点表现为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 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谓礼仪教育的操作性, 是指礼仪教育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 了解它是一回事, 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 “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 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所谓礼仪教育的实践性, 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 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 就应该付诸行动, 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习礼仪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 并且也会实际操作, 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 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 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 课堂讲授重在传输礼仪知识, 那么, 模拟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 而日常养成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 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晶。

在礼仪教育中, 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 知道应当怎样做, 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 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 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 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 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 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 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传授给学生“知其所以然”的礼仪知识, 是建立在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基础上的, 学生掌握了礼仪文化的底蕴, 才有可能在复杂的情境中, 面对怪异或突发的问题, 保持一种雍容豁达、应付自如的礼仪风度, 减少无所遵循、不知所措而导致的礼仪失范。

礼仪不单是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同时还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某些大学生礼仪行为中呈现出的人际交往不诚信, 公众场合言行粗鲁, 日常生活不敬师长等不文明行为, 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觉。司富春委员呼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事不宜迟, 并建议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 制定系统的大学生礼仪规范, 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校在人文素养选修课中开设大学生礼仪修养课程;学校可通过校园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媒介形式, 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 形成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 加强礼仪模拟训练和礼仪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礼仪技能的成功感受, 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使大学校园充满知礼、守礼、行礼、尚礼的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推广礼仪教育的建议

崇尚礼仪, 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追求。建议大学生学习实践礼仪, 首先应该“学”“用”并重。强调大学生礼仪知识“学”“用”并重, 是指学习礼仪不能停留在礼仪教程条文上, 应该使理论联系实际, 使礼仪知识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可以将目前高校开设的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等课程, 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 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设一定的礼仪训练课程,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礼仪习惯, 倡导大学生按照礼仪规范去协调人际关系, 使遵守礼仪原则的学生榜样的作用带动更多人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礼仪教育, 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修炼大学生“内”“外”一致、“形”“神”兼具的礼仪能力, 引领大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提升, 推广普及良好礼仪风范, 以具体行动推动校园特色文明礼仪文化的形成, 使其最终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次要注重大学生的礼仪行为的实践养成。礼仪是知与行的统一。自觉、系统地学习礼仪、知晓礼仪, 是践行礼仪、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基础。礼仪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践行礼仪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立足日常、注重细节, 时时习礼、处处用礼,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如在杭州下沙的浙江理工大学和中国计量学院进行的“校园文明礼仪月”、“礼仪知识竞赛”“礼仪的你我他”等系列活动获得了很多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三要注重大学生的礼仪行为示范。在社会交往中, 大学生的个人礼仪行为客观上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其言行举止、仪容仪表生动具体地传播着文明礼仪规范, 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带动身边的人学礼用礼。礼仪是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只有修于内, 方能行于外。缺乏道德修养, 不可能真诚自觉、表里如一地体现礼仪要求。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 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的修养, 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努力做一个讲道德、重礼仪的现代文明人。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意识, 积极践行礼仪规范, 传承我国礼仪特色, 塑造当代大学生传播礼仪理念、光大礼仪行为的良好形象。

四、结语

现代礼仪的核心内容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 大学生将其运用自如是其知识、修养、人格的自然外露, 因此讲礼仪、用礼仪不可能仅礼仪而学礼仪, 它是大学生丰富自我、完善人格魅力、提高自我修养的综合反映。在高校引导大学生重视礼仪, 形成社会公众认可的良好礼仪风范, 有助于构筑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体系。

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它反映出气质、风度、阅历知识、道德情操、精神面貌等,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 礼仪即修养, 好的修养是依靠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升华、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德的提炼、举止的优雅等日积月累而成的。良好的礼仪教育构成了高校大学生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引导大学生学礼用礼, 以礼仪教育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自我修养, 形成良好礼仪风范和道德行为势在必行。

摘要:开展大学生的礼仪教育能够提高其礼仪修养, 礼仪习惯的培养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从知识到文化的一个社会进步的过程, 同时强化礼仪教育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引导学生礼仪知识的学以致用, 推动校园礼仪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修养,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兴盛乐主编.社交礼仪与形象设计.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7

[2].杨眉主编.现代商务礼仪.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3].李莉主编.商务礼仪教程 (第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曹浩文编著.如何掌握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金正昆.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藏族饮食礼仪与禁忌 篇7

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作为重要内容,对藏族的伦理礼仪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族的饮食礼仪深刻地反映着藏族的伦理精神。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诚信待人。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羌批”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围聚火塘旁进餐,其乐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宾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随便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最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若客人到来,女主人会取出珍藏的擦拭得光亮照人的瓷碗摆放于客人面前,端起茶壶轻轻摇晃数次(壶底须低于桌面),斟满酥油茶后双手端碗躬身献给客人。客人接茶后不能急匆匆张口就饮,而是缓缓吹开浮油,饮啜数次后碗内留下约一半,将茶碗放于桌上,女主人会续满,客人不能立刻端起就饮,而是在主人一次次敦请下边同主人拉话边慢慢啜饮。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客人至,一般需饮茶3碗,只喝1碗就不吉利,藏谚道:“一碗成仇!”喝茶时不能发出“唏、唏”的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全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者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外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有的人口中还要轻声念出“扎西德勒平松措……”等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弹酒三次是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

饮酒时不能一饮而尽,而要遵循“松珍夏达”的“三口一杯”制。在弹酒敬神后,受酒者应先饮一口,敬酒者续满酒杯,受酒者第三次饮一口斟满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滴酒不剩者,才是最有诚意的。聚会饮酒时酒器是大家共用的,能在一起饮酒者,其关系可视为一家人,亲同手足,因此饮酒时不能分用酒具,否则被视为外或瞧不起。在过去,屠夫、铁匠、天葬师等所谓从事“下层职业”者一般不与大家共用酒杯,他们总是自带碗杯,各自单独饮用。

有酒就有歌,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向他人敬酒时,敬酒人一般要唱酒歌。若不唱,受酒者可以拒绝饮用。敬酒人献上酒,受酒者接过酒杯,即可要求敬酒人唱酒歌。有时敬酒者斟满杯中酒,走到宾客前即开始唱酒歌,唱到一半时,再将酒杯敬上,唱完酒歌再履行弹酒仪式及饮酒。在许多地区还流行罚酒制度,一般分“角羌”、“过羌”,“替羌”等形式。所谓“角羌”意为快酒,即在敬酒者尚未唱完酒歌之前,饮酒人提前将杯中酒过快饮干。唱酒歌时,杯中没酒认为是不礼貌的,故而需罚酒一杯。所谓“过羌”意为慢酒,即在敬酒人已唱完歌之后,饮酒人还未饮完杯中之酒,被视为反应迟钝,也要罚酒。“替羌”意为滴酒,即在敬酒者唱完酒歌时,饮酒人也正好将杯中酒饮掉,但在杯底还剩有少许酒,哪怕是几滴,也要罚酒。人们认为杯中剩酒,是对敬酒者的不尊重或是无诚意,对这样的人要给予惩罚。不会饮酒的人,可以说理由,一般不会强迫饮酒,而藏族社会上很少有不会饮酒之人。如果敬酒者唱过洒歌后,有人偷偷地将酒倒掉,将被视为极端无礼的行为,会招致严厉的处罚。以上罚酒是对饮酒者而言的。若敬酒人唱酒歌时将歌词唱错或是忘记歌词等,也要罚酒一杯。有时,敬酒者唱的酒歌极其出色,饮酒人可以接过酒杯,反过来向敬酒者献酒,这杯酒则称为“勒羌”,意为好酒,表示对敬酒者歌唱的赞赏,在座者会一致要求唱歌者饮下这杯好酒。饮酒接近尾声时,若将酒器中的酒倒在酒杯中,正好满了,则为大吉大利的征兆。酒器中往往还能空出几滴酒,则将其倒入手中,抹到自己的头顶上,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福分与吉祥。饮酒给欢聚的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人们会想方设法制造各种机会使对方陷入圈套,让他多喝酒,或是多唱酒歌。

藏族酒歌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敬酒人有时边唱边舞,声情并茂,也有即兴演唱的,诙谐幽默。

要么就请喝酒,

要么就请唱歌。

饮酒唱歌之间,

任你挑选一个,

请听吧,文成公主,

请喝吧,伦波噶瓦。

要么饮酒,要么唱歌,二者必居其一。酒歌还请出了最受藏族人敬爱的文成公主和名臣噶尔·东赞域松来劝酒,不善饮酒者也定会举杯豪饮。

我们在此相聚,

祈愿永不分离。

祝福聚会的人们,

永远无灾无疾。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酒歌,在西藏各地都能听到。酒歌歌词简朴却饱含深情,表现了人们对欢聚的祈盼与珍视,并表达了人们对无病无灾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深深祝福。

藏族的饮食禁忌表现为忌食某些类别的食物和对锅灶火塘的禁忌上。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绝不吃马、驴、骡、狗肉,有的人连鸡肉、猪肉和鸡蛋也不食用。鱼、虾、蛇、鳝以及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大多为青年)少量食用外,广大农区和特区的群众一般不食。兔子肉部分地方可食,但孕妇不得食用,据说违禁食用生下的孩子会成豁嘴。即使是吃牛羊肉,也不能吃当天宰杀的鲜肉,必须要过一天才食。当天宰杀的肉称为“宁夏”(意为“日肉”),人们认为牲畜虽已宰杀,但其灵魂尚存,必须过一天后灵魂才会离开躯体。对鸟类、山鸡藏族从不捕食,尤其如“拉恰贡姆”这样的雪山鸡藏族人视之为神鸟,忌讳捕猎。

在肉食禁忌中,忌食鱼肉的情况较为复杂,忌食与否与地域密切相关。在藏东地区,人们几乎不食鱼,也不能触摸蛇、蛙等动物,认为鱼、蛙这些水生动物是龙神的宠物,若伤害或触摸会染上疾病。人们一般认为藏族不食鱼是受佛教不杀生观念的影响所致,而藏东地区不食鱼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昌都卡若遗址靠近澜沧江,至今鱼产丰富,却未在遗址中发现钓钩、鱼标、网坠等渔猎工具,也未发现鱼骨。这一现象是耐人寻味的。因此,考古专家们推测,卡若居民们(即藏东藏族的远古先民们)当时就有以鱼作为“禁忌食物”的习惯,不食鱼的观念和习俗在佛教传入后进一步得到强化,以致藏东居民至今普遍不食鱼。

然后,雅鲁藏布江流域同藏东三江流域的情况却大为不同。雅鲁藏布江最大支流拉萨河流域的曲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从事渔猎生产的网坠,还有鱼骨。雅鲁藏布江的又一支流尼洋河流域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的居木遗址、云星遗址、红光和加拉马等遗址和采集点均发现了捕鱼的网坠,如居木遗址采集到网坠3件。网坠“皆用扁平砾石加工而成。分两式,一式将扁平砾石侧打成两缺口;另一式将扁平砾石四周打成四个缺口。”这一现象说明,西藏腹心地区雅鲁藏布江流域广阔范围内的藏族先民曾从事渔猎生产活动,普遍存在食鱼习俗。

拜访礼仪与接待礼仪 篇8

1、接待来访客人时:

1)起身问候客人:“您好”、“早上好”或“欢迎光临”;

2)态度谦恭、友善,与客人握手或行鞠躬礼;

2、询问客人姓名和事由:

1)问客人,“请问您是?”,“您找哪一位?”

2)必须确认来访者的姓名,以便转告或引见

3、如果客人已经有预约:则尽快告知被预约人,并请客人稍候;如访客没有预约,而想见的人又不在,则尽快告知客人,想见的人不在,是否可以找其他人或需要留言,并帮助客人做好记录。

4、引路时,对客人说:“请您到会客室稍候,某某女士马上就来”或“这边请”,行进时,请客人走在走廊内侧靠墙一侧,自己则在客人左前方引路,保持一步的距离,与客人协调前行。

5、在客人等候期间,为客人准备饮品,可以问,请问?“您喜欢红茶呢?还是咖啡?”,用一次性茶具准备好后,告知客人“请您慢用”,切不可,不置一词,放下后,转身离开。

6、访客离开时,应和刚见到访客时一样热情,送客人到门口,并说:“欢迎再来”或“再见”等。在对客人表达尊敬和感激之情时,应招手或行鞠躬礼。

能做到以上6条,必然会使访客有如沐春风之感,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既展示了个人的职业素养,又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形象。

商务拜访礼仪

一、做客

(一)有约在先

1、约定时间

2、约定人数

3、如约而至

(二)上门有礼

1、先行通报

2、问候施礼

3、轻装上阵

应遵守“入室后的四除去与一放下”原则。

4、应邀就座

(三)为客有方

1、围绕主题

2、限定范围

3、适时告退

二、待客

待客之道的核心是:主随客变,待客以礼

(一)细心安排

1、环境卫生

2、待客用品:1)饮料、糖果、点心和水果。2)香烟,准备,但不让烟。3)报刊、图书、玩具。4)娱乐用品。

3、膳食住宿。

4、交通工具。

(二)迎送礼让

1、迎候

1)在机场、港口、车站或是其下榻之处恭候,并要事先告知对方。

2)迎送本地客人,宜在大门口、楼下、办公室或居所的门外,以及双方事先所约定的地方

3)对于常来常往的客人,虽不必事先恭候于室外,但一旦得知对方抵达,即应立即起身,相迎于室外。

2、致意。迎宾三部曲,握手、问候与表示欢迎,缺一不可。

3、让座

4、有序

1)待客有序

2)一视同仁

上一篇:一条狗的使命观后感影评650字下一篇:工程造价实习工作总结 工程造价万能实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