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总结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宏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总结(推荐6篇)

德宏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总结 篇1

20我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在州农业局和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的领导下,坚持“抓法制、靠监测、搞科研、办实体”的农业环保工作方针,围绕全州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农业环保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心任务,积极应对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环保工作的要求,以监测为基础,以示范推广无公害农产品配套技术为重点,加大农业环保执法力度,积极开展农业环保科技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完成,为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s0100

一、年工作回顾

1、积极开展试验研究,为我州无公害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国际国内农产品质量市场准入条件的要求,为全面提高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科技试验,具有现实作用和长远指导意义。今年我州农业环保工作围绕大宗名、特、优、稀作物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变化,对西瓜、甜瓜、柠檬、咖啡、茶叶、蔬菜、优质稻等作物,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田间小区试验15组,同田对比试验31组。试验目的是通过增施有机肥、控制化肥、农药施用品种、施用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等综合技术措施,摸索我州无公害农作物产品和绿色农作物食品的高产栽培规律,同时筛选推荐我州无公害农作物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用肥和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试验,积累了大量技术资料和技术参数,为建立我州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摸式提供了技术储备。

2、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示范,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发展高效优质农产品是我州农业发展的需要,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是保护农田环境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在搞好基础试验的同时,还与州农科所共同完成的辣椒、西葫芦、蕃茄等无公害标准施肥和农药使用技术试验、示范30亩。在潞西市江东乡、勐戛镇,梁河县大厂乡3个乡镇无公害茶叶示范750亩。在潞西市城效镇、风平镇,瑞丽市姐相乡、弄岛镇4个乡镇示范西甜瓜1640亩。在瑞丽市勐卯镇、姐勒乡、芒棒乡,陇川县章风镇、景坎镇等乡镇举办柠檬优质高产示范8342亩,亩产970.6千克,一级果率为73.58%,二级果率为26.42%,与常规施肥技术相比,亩增82.4千克,一级果率提高十一点三四个百分点;在潞西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等30个乡镇,举办无公害水稻示范1.05万亩,平均亩产479.3千克,与常规施肥技术相比,亩增34.9千克,稻谷精米率提高4.2%。与德宏州(水文)有机食品公司在潞西市遮放镇举办有机米生产示范623亩,亩产值达到1372.4元,亩净产值661.8元,产品销往北京、上海;与潞西市科委在法帕镇举办20亩樱桃番茄示范,平均亩产989.3千克,亩净增产值315.87元。全州共举办示范样板2.19万亩,新增产值382.4万元,亩净增收益174.61元,受到各级领导和农业专家的高度评价,深受示范区农户的欢迎。

3、农业环保科技产业开发有了新突破。

针对我州农用化肥和糖厂“三废”污染问题,我站向州人民政府提出“德宏州无公害农产品科技示范”项目,得到省州农业综合开发办的支持,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项目,总投资59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7万元(有偿资金7万元,无偿资金40万元)。州农环站自筹12万元。资金投向生物有机肥料厂31.8万元,示范推广27.2万元。大春生产期间,完成生物有机肥堆制17组,开发的肥料经省土肥站检测,有机质含量30.8%--76.2%,氮、磷、钾有效成分4.36%--6.28%,水分8.04%--13.79%,达到农业部颁布的商品有机肥标准,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机肥厂位于潞西市法帕水泥厂旁,距市区8公里,11月1日开始动工建设,计划12月底土建和水电工程竣工,1月进入肥料加工设备安装调试,年设计生产能力3000吨。

4、抓好基础工作。

一是抓好农田环境质量监测点工作,十一月份在潞西市等相村、弄门村两个农田环境质量监测点开展水稻生产情况调查。二是抓好检测基础工作,在去年完成化验室(420O)和购置14台化验仪器的基础上,今年投资4.27万元,新购置化验仪器4台及玻璃器皿、分析试剂等设备,并配置了三名技术人员,为明年化验工作正式起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5、积极完成植物多样性和肥料使用情况调查任务。

(1)按照省站的.要求,对德宏州野生食用菌、潞西市野花椒、紫茎泽兰侵入德宏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摸清了调查植物分布区域、种类、生活习性、面积产量等基本情况,编写了调查植物相关材料,为我州资源保护开发提供了依据。(2)根据全国农技推广总站要求,结合德宏实际,在潞西市法帕镇,轩岗乡、五岔路乡开展了肥料使用和利用率情况调查,涉及坝区、半山半坝区、山区,有傣族、景颇族、汉族。海拨850--1800米之间,作物涵盖水稻、甘蔗、茶叶、玉米、西甜瓜、油菜、小麦、蔬菜共十五种农作物。调查了九个行政村90户农户517人,耕地面积946.91亩,调查结果表:一是肥料施用比例不尽合理,根据肥料投入量与作物吸收量比效,N肥多投入20.27%,P肥多投入28.51%,K肥占作物吸收量的10.81%,硫肥占9.55%,镁肥占7.22%,锌肥占11.25%。二是施肥方法不当,90%N肥用于追肥。三是肥料利用低,N肥综合平均当季利用率为28.04%,与全国同季同作物利用率35%相比,低六点九六个百分点。

6、大力开展法制和无公害农产品申报宣传。

一是法制宣传。参加州农业局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深入州内五县市16个乡镇开展了《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专题会16次,培训乡村干部和农民1743人次,发放农业环保宣传材料5000份。二是无公害农产品申报登记宣传。2003年5月15--19日我站汇同州技术监督局到州内五县市农产品龙头企业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登记专题宣传,共召开农业、技术监督局、龙头企业等多部门参加的座谈会7次,培训185人次,组织3家龙头企业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

二、主要措施和体会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

农业环保工作即是一项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更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想在领导心中留有位子,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有所作为。因此,我州农环工作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在各县市举办了“放心菜、放心果、放心茶及放心米”等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示范样板。在实施过程中先后三次邀请了州委、州政府、州人大等州领导和州计委、州财政局、州科技局及州农业局领导亲临现场检查指导,逐步引起了各级领导重视。今年州财政安排州农环站测试仪器购置费4万元,无公害农业试验示范经费5万元,并列入全州大小春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各县市地方财政安排配套了一定经费,为农环工作开展提供了保证。

2、从严治站

一是州县农环站全面推行了岗位聘用制。州农环站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于2003年2月21日得到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复,从3月1日起开始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二是科技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即州县之间、单位和项目实施人之间签订责任合同书,各方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认真履职,严格进行考评和兑现奖惩。三是组织3名测试人员参加了高等自学考试。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一年来,我们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环工作队伍业务素质不高。如全州38名农环工作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57.6%,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31.4%。二是检测设备配制低,如州农环站检测设备大多为常规分析仪器,与我州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三是由于建站时间迟,未赶上省站培训,造成执法工作和其它工作上处于被动局面。

(2)改进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一是参加成人高等自学,提高基础理论。二是组织州县市农业环保技术骨干到先进地州参观学习。三是通过技术交流,试验示范现场培训,提高农业环保人员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2、多渠道筹措资金,配置化验检测仪器。20送2名农化测试人员到省农环站接受专业技术培训,要求取得省站颁发的培训合格证。

德宏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总结 篇2

进行环境质量监测的第一步工作是制订监测方案,能不能从监测结果中准确地获取关于环境质量的信息,除了仪器设备的先进程度和所处的工作状态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监测方案得当与否。完整的监测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监测项目、监测范围、监测周期和监测点位。

1.1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项目一般选择总悬浮微粒、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光化学氧化剂等。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范围要按污染源种类确定,如以高架源为主的建设项目,监测范围的半径可定为扩散模式估算的最大落地浓度距离的1~2倍。采样布点类型也按照实际需要而设,一般有扇形布点、网络布点、功能布点、放射形布点等。

监测周期通常按工作的精度确定,采样频率愈高,数据愈准确。大气监测工作时间有短期监测、间歇监测和长期监测,由于受人力、物力的限制,我国一般的例行监测属于间歇性监测。短期监测是为了特种目的服务,仅能说明特定条件下的环境问题,不能说明一般规律,如事故后监测就属于这一类。

1.2 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水环境监测项目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各种污染源排放的具体污染物,还包括反映水质特征的常规监测项目,如温度、pH值、悬浮物、溶解氧、COD、BOD5等。

水环境监测采样点的布设是按监测目的、水的用途处在位置以及对数据要求进行选择。如为了解地面水的自净过程,采样点要在废水排出口上游清洁断面及排出口5h、12h、24h、48h、100h流程的断面处,各断面的采样点要在断面上均匀分布,这样能了解断面处废水的混合状况。对农业水质监测的布点要从水污染对农业生物的危害出发,根据污染分布和水系流向布点,将监测重点放在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和对国家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如城郊引灌污水和施用垃圾较多的农区,煤炭矿区周围受工业“三废”污染严重的农区,农药、化肥施用多的高产农区,国家投资建设的农业商品基地和创汇农业基地等。水环境质量监测频率要按要求确定,为了解河流水质随季节发生的变化,要在丰水期、平水期与枯水期分别采样,同时还要进行水文调查,具体采样要按《农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1.3 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通常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微量元素、农药和其他污染物质。因土壤性质本身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因此,各采样单元是由几个不同的样品经过均匀混合后所得。采样点的设置也要尽可能照顾到土壤的全面情况,不能过于集中。采样布点通常采用网格布点、对角线布点、梅花形布点、棋盘式和蛇形布点等多种方法。

采样时间根据测定目的确定,为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应随时采集土样测定,也要同时了解在土壤上生长的作物的污染状况,要在植物收获季节同时采集土壤和植物的样品。

2 农业环境监测方法

2.1 化学污染监测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分析化学为基础,运用化学原理即氧化、还原、中和、络合与沉淀等化学反应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包括重量法、容量法和比色法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分析仪器产生,这些分析仪器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并且对微量元素有较好的测定精度,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环境分析。

2.2 物理污染监测方法

目前在农业环境监测中还没有普遍开展,如噪声、放射性、电磁辐射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2.3 生物污染监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主要有生物群落监测法、生物残毒监测、细菌学监测、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畸致突变试验等。

2.3.1 生物群落监测法

它是生态监测的一部分。按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找出不同环境的指示生物受污染所导致的群落结构变化,即种群出现频率和相对的数量变化,通过数学计算所得的简单指数以判别环境污染程度。生物群落监测法目前在水污染监测方面应用较多,如污水生物体系法、生物指数法、水生植物法等。水生生物依其种类不同,采用不同的样品处理计数检验确定污染程度,又可分为浮游藻类监测、浮游动物监测和底栖动物监测等。

2.3.2 生物残毒分析法

它是通过测定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量以监测环境污染程度的方法。在农业环境监测中,生物残毒分析对农、畜和水产品的监测意义重大。在生物残毒监测中,对试样的采集、保存、制备和样品预处理等环节都要有严格的规范化要求,其分析测试方法,一般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进行细菌学检验,目前,一般应用细菌总数监测法和大肠杆菌监测法。

在生物监测中,利用指示植物监测大气污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大气污染对敏感指示植物导致的伤害显而易见。通过大量试验,编制出植物污染症状检索表和污染损害原色图谱,可按生物污染受害的可见症状,来分析环境污染的危害程度。

在农业环境监测的三种方法中,生物监测的灵敏度和可靠性不及理化分析方法因此,它不能替代常规方法,只能作一种补充。

参考文献

[1]史永纯.环境监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敬国.资源与环境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德宏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农业;环境监测;安全生产

目前,若想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大力发展各种安全生产技术,就必须要提高农业生产环境的安全性,这也是农业安全生产中能够不容忽视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得出,没有一个优质、可靠的农业生产环境,就无法达到农业安全生产的要求,更是无法生产出高质、安全、可靠的农业产品,同时失去了这个基础前提,那么农业生产安全也必然是一纸空文,犹如无源之水、无土之木。

1.农业环境监测机制概述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也呈现了出巨大的变革,农业环境监测机制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在社会发展中农业环境监测机制逐步与通信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监测系统和体制,为农业生产的正常持续进行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指导基础。

1.1农业环境监测机制

随着全球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农业生产技术呈现出巨大的变化态势,逐步将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套综合、先进和现代化为主的农业生产体系,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集规模化、综合化、智能化、自动化和现代化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种社会发展基础上,以设施农业为主的新型技术出现促使新概念、新思想的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作为目前社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一项涉及到多种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是通过将信息世界与客观世界融合一体来反应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要点,从而改变传统人与自然交互方式。

1.2农业环境监测机制的发展

环境监测机制也被人们统称为环境监测网络,是通过以传统的农业环境监测机制为基础,结合现有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监测措施。这种环境监测机制的应用是通过传感器将环境中存在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总结,并通过网络传输到各个监测中心,并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反馈是技术人员需要的数据。截至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农业环境监测机制已经形成了有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共同组成的工作模式,其优势在于网络稳定、传输速度高、信息稳定性能好。但是主要的缺陷在于减少成本大、传感器的节点位置不固定以及对于需要变动测定的环节有着一定的制约和限制。

2.完善农业环境监测机制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我国明确的提出了发展优质、高产、生态、高效和安全的农业生产目标,并经过几年的努力和钻研逐步实现了这一发展流程。时至今日,我国农业产品质量与过去相比较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实现了安全、高产和优质的生产要求。根据总结分析,这一农业生产制度的实现其主要基础在于农业环境监测机制的完善与优化。

2.1建立农业环境常规监测建档制度

各地的农业环保监测部门,应对本地区的农业环境,做一整体而又十分细致合理的布局。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地设立常规监测点位,并定期对这些监测点位的环境因子水、土、大气等做常规监测,以便全面掌握全地区内的环境变化趋势;同时掌握了解第一手资料,包括历史的、现今的、环境背景值及水文资料、气象资料等重要相关数据,一并建档保存。有了这些资料,就可以对全地区内的农业环境的优劣情况了如指掌。通过全面分析,就可以为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基地选择提供具有权威性的明确意见,将基地检测失败的可能性降到最小,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可以为突发环境事故的处理提供参考,便于其快速有效地解决。因此,常规监测,数据存档,是农田环境监测制的基本工作,应常抓不懈。

2.2建立农业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度

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业生产基地内的工业新、改、扩建等项目工程也随之大量上马。然而,在这些工程的规划之初,往往忽略了农业环保部门的评估意见,其结果必然造成无法挽回的农业环境污染损失。因此,在农业基地内及其周边环境所开设的工业项目,农业环保部门对其是否应该存在和继续,应该具有一票否决权。这项制度是保护农业环境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一个最有力的保障。

2.3建立重点生产基地重点监测制

目前各地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蓬勃发展。这些基地,从申报、评估、环境监测直至产品检测合格,最后准予挂牌生产,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它们的生产环境应得到绝对安全的监测和保护,其生产环境一旦遭到污染和破坏,那将意味着一个良好的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被废止,大量的人、财、物损失及各方面的负面影响都将无法弥补,损失更是难以估算。更重要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块基地是不会被允许重新申报的。为此,应在这些重点基地及其周边环境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监测制度,重点基地、重点监测、重点保护,要时刻掌握其环境变化趋势,决不能允许其环境有所恶化,更不能允许环境污染事故在此发生。

2.4建立隔离带强制管理监测制度

要想确保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安全,其周边环境的监测管理也绝不能忽视。在这些基地周边强制划出隔离带,并对其间的肥水药等农业投入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上述各种安全生产基地内的农业生产,是按照各自的生产方式按规程进行生产的,其肥水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都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不会对农业环境造成危害。而其周边(即划定的隔离带区域)的农业环境内的农业生产,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主要是在用药品种、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方面,则未必都是合理的,安全的。如果不加以强制性的监控,就完全有可能对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造成危害。例如,隔离区内的农业生产中有不当的用药行为,就完全有可能通过灌溉水、空气等污染途径进入到安全生产基地内,造成该基地生产环境的污染或致使其产品受到污染。因此,在这个被划定的隔离带内,对其农业投入品及生产方式都有必要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管理,要随时监测监督,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把危害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2.5建立重点企业重点监测制度

对于农业生产环境内的重点企业,尤其是曾发生过污染事故的企业,要着重加以监测。对其生产要常规监测、抽测、重点时期监测3个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一起抓,一环也不能放松。严防其跑、冒、滴、漏等污染事故的发生。

3.结束语

德宏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总结 篇4

无公害产品产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无公害产品质量的重要因子之一,对丽水市大洋山高山茭白基地农业环境质量的调查和监测表明,大洋山高山无公害茭白基地符合无公害产品的环境质量要求.

作 者:何爱兰 朱圣潮 作者单位:何爱兰(浙江省丽水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丽水,323000)

朱圣潮(丽水学院生物系,浙江,丽水,323000)

德宏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总结 篇5

一、抽样工作

(一)抽样原则

1.承担监测任务的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应对被检省(区、市)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和畜禽养殖分布情况进行调研。根据当地饲料生产、经营和养殖状况,结合农业部监测计划要求,确定监测地点及被检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和养殖场(户)(以下简称被检单位)。抽取样品应考虑到大、中、小型企业的比例,要有充分的代表性、真实性。

2.承担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抽样。

3.承担单位应当独立或与当地畜牧饲料主管部门共同完成抽样。已实行饲料质量监督执法和检测职能分开的省份,可以委托同级饲料质量监督执法机构完成抽样。

4.对实行行政许可的产品,抽样前应首先对行政许可证明、产品标准和标签等进行检查。对未取得行政许可擅自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应报告当地畜牧饲料主管部门查处,并不再抽样检验,该企业产品判定为不合格。

(二)抽样程序及要求 1.抽样组织

(1)承担单位应根据监测计划研究制定抽样实施方案,并在每次抽样前组织参加抽样的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抽样方案、抽样技术、工作纪律等。

(2)承担单位应根据抽样方案准备抽样所需物品,并由专人负责检查和发放。2.抽样过程

(1)抽样人员不得少于2人,必须经过培训上岗。承担单位应指定一名抽样负责人,负责抽样方案的具体实施及协调。

(2)抽样人员应主动向被检单位出示有关文件和工作证件。(3)抽样人员应严格按照抽样程序进行抽样、分样、封样、编号及留样。应将包装好的样品完全密封,防止样品在运输及交接过程中交叉污染和包装破损。抽样人员应妥善保存所抽取的样品,防止样品变质。有特殊保存要求的样品应配备相应的容器和设备。

(4)抽样人员在现场应认真填写抽样单。填写的抽样信息要完整、准确、字迹工整、清晰。经双方确认无误后在抽样单上共同签章(名)。抽样单为三联单,第一联由抽样单位保存,第二联随抽取的样品交检测单位,第三联连同抽取的样品交被检单位保存。

(5)抽样人员将抽取的样品平均分成三份并封签后,一份连同抽样单第三联交被检单位保存,并应告之保存条件及相关事宜。其余两份样品移交检测单位。

(6)抽样人员应在抽样过程中全面了解被检单位的生产、经营等情况,以便进行监测结果的分析总结。

(7)不得抽取农业部监测计划规定以外的产品。3.拒检的处理

对于拒绝抽检的单位,抽样人员应当耐心做工作,宣讲有关规定,并阐明拒检后果,同时要通知当地畜牧饲料主管部门予以协调。如果被检单位仍然不接受抽检,抽样人员应书面记录当时的情况,内容包括:被检单位名称、拒检理由、经过、时间、地点、现场人员等。抽样人员和当地畜牧饲料主管部门人员在书面材料上签字,并及时向省级畜牧饲料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该被检单位产品按不合格处理,拒检的情况材料随同其他监测结果一同上报汇总单位。

二、检测工作

(一)检测原则

1.统一检测方法。承担单位应严格按照农业部监测计划规定的检测标准或方法进行检测,不得随意更改检测方法。

2.统一判定原则。检测结果按照监测计划中规定的判定标准进行判定。

(二)样品的接收与处理

1.样品移交到检测单位后,接样人员应根据抽样单对样品的封样状态、数量、质量及样品编号等逐一进行核对。检查合格后方可填单入库,并及时安排检测工作。

2.每个样品制备、处理后所使用的粉碎机等设备应认真清洗干净后方可再次使用,保证不对下一个样品造成交叉污染。

(三)检测要求 1.检测准备

(1)检测人员应熟悉被检样品的检测技术标准及相关程序文件要求,经过培训和考核后,持证上岗。

(2)检测用仪器设备应在检定有效期内;试剂和标准物质应在有效期内;实验环境条件应符合检测要求。

2.检测过程控制

(1)在每个检测批次中应加入内控样品、参考物质或标准品。(2)认真填写检测原始记录,原始记录字迹要工整、清晰,信息要全面。

(3)准确使用计算公式、计量单位和相关符号,计算结果允许误差应符合标准规定,保证数据处理和计算无误。

(4)对筛选出的疑似阳性样品应进行确证。

(5)在检测过程中,如出现以下问题,应按要求逐级申请复检。①对临界值、离散数据、不符合标准规定的检出限的检测结果应进行复检。

②检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如停水、停电、仪器故障、环境变化等)有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应进行复检。

③各级审核人员对检测结果提出异议的,检测人员又解释不清的,应进行复检。

(四)检验结果的处置

承担单位完成检验后应及时将检验报告发送到被抽检单位。对不合格产品,应以特快专递将检验报告发送到被检单位,在经营或使用企业(户)抽样的产品还应同时通知标称的生产企业,确认送达并保留相关凭证。承担单位在发送检测报告的同时,应告知异议处理程序。

(五)异议处理

被检单位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检验报告》之日起15日内(动物尿液5日内),向承担单位提出书面异议申请,逾期未提出异议的,视为认可检验结果。承担单位收到被检单位异议申请后,应当在10日内做出书面答复。需复检的,应与申请方共同确认留存样品的有效性后实施复检。微生物指标不接受复检。

三、监测结果的应用(一)承担单位在异议处理程序完成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将不合格产品检验报告发送给所在省级畜牧饲料主管部门,并将不合格产品信息上报饲料监测工作小组和农业部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省级畜牧饲料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对不合格产品依法进行处理。

(二)承担单位应协助当地畜牧饲料主管部门依法查处不合格企业和产品。畜牧饲料主管部门应将处理情况及时上报农业部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

(三)在饲料经营和使用环节检出的不合格产品属其他省饲料企业生产的,还应同时向生产企业所在省级畜牧饲料主管部门发送检验报告。

(四)省级畜牧饲料主管部门收到外省饲料监测机构发送的不合格饲料产品检验报告后,应依法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查处,同时对该企业和产品进行跟踪监测。

四、监测结果汇总分析

(一)承担单位应如实上报监测结果,保证监测结果准确、客观。对所提供的数据、材料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负责。

(二)承担单位应按照监测结果汇总表的要求,认真填写各种信息,并进行监测结果分析和总结。

(三)承担单位应在监测计划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内,将监测结果及总结分析报告报送监测结果汇总单位,同时抄报饲料监测工作小组。

(四)监测结果汇总单位应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按监测要求汇总、分析数据,及时将监测结果和工作总结报饲料监测工作小组,同时抄报农业部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

(五)饲料监测工作小组应组织专家对监测结果进行审核、统计、分析、汇总。对监测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监测结果和工作总结上报农业部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饲料监测工作小组还应加强对监测工作的调研,及时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宣传工作。

(六)农业部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所有承担单位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对不按时完成任务、监测数据差错多、总结分析报告质量差以及检验能力比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根据实际情况在下一个减少或停止其承担饲料监测任务。

(七)饲料监测领导小组应组织专家对承担单位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抽查。

五、监测纪律

(一)承担单位不得参与以饲料监督检查等名目开展的有偿活动,不得向企业颁发饲料监督检查合格证书等。

(二)承担单位不得向被检单位收取检测费用。

(三)承担单位对有关抽样方案、被检单位名单等具体安排应严格保密。检测结果和被检单位信息只能由任务下达部门发布。

(四)已封样品在送达实验室之前,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封或更换,否则该样品作废,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承担单位如发现抽样人员抽样行为不规范,应立即停止有关抽样人员的抽样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及时纠正。

(六)承担单位在监测过程中发现问题或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向监测汇总单位报告,监测汇总单位应及时将处理情况上报农业部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

德宏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总结 篇6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化服务研究已成为这一地区现代农业科技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可以用一种新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化服务体系来重点引导和帮助解决农业环境的监测和当地农村信息化服务问题,使得近几年对农业环境监测和信息化服务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异常活跃。文献[1]和文献[2]介绍了西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已有多位学者对西部农业开发的战略途径这一问题进行了较好的研究。文献[3,4,5]研究了西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结构框图、建设目标和内容。其理论研究和应用,对于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化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当前国家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

1 西部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日趋严峻。西部大部分地区地处温带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区域性的水量供需严重失衡,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加上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体污染加剧,农业用水进一步被工业和城镇用水挤占,上下游争水矛盾突出等问题,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2)水蚀严重,农业生态系统脆弱。西部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低、地貌起伏大、降雨集中、水土流失范围广、强度大,尤以西北黄土高原区为甚。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的地面表土被剥蚀,土地被切割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3)草原退化,风蚀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威胁农牧交错、绿洲与城镇的区域生态安全和内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由于历史上长期的滥垦、滥伐、滥牧、毁草(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导致林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化程度降低,西北山区尤其是农牧交错带的沙漠化面积呈加剧扩大趋势。其中,位于毛乌素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包围的干旱风沙区是沙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以上生态环境过程可用图1表示。

4)农业水土环境污染加剧,正逐渐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东部地区一些高资源(能源)消耗产业,高环境成本的工业逐渐向西部转移,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外源污染,正在加速扩大,农药、化肥、残膜等农业自身污染也呈增加趋势。

1.2 农业经济发展滞后

1)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而不稳。长期以来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很多,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更大。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西北5省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613元,为全国平均生产总值的75%左右,相当于上海生产总值的18.3%。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90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9%,相当于上海的27%[4]。

2)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小生产”与大市场日趋突出的矛盾,市场发育滞后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严重制约因素,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多数甚至还处于粗放型经济状态,加之农工商分离,农业生产者利益流失多,农民获利微薄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削弱了西部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后劲,造成了不利影响。

3)农业投资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条件差。由于这一地区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国家和地方财政有限,农村集体和农民投资短缺,交通、饮水、通风、电力等基础设施较弱,同时由于坡耕地面积大,有些地方山大沟深,海拔高度在1000~3000m之间,无灌溉条件,物化投入严重不足,反之加剧了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和环境破坏。

4)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西部一些边远地区远离大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化技术落后、信息不畅,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农业产业化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困难重重。

因此,根据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滞后两大重点问题,笔者认为在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优势,以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化体系建设为先导,对全局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 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2.1 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对西部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尽快地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加大了建设投资的力度,其中国家已在西部的一些省份投资进行省域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进行信息化体系建设试点,以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而造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而不稳的不利局面。

笔者认为西部省域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围绕“三农”突出问题,以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实施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数据库的应用和公共服务。遵循“整合资源、统一规范、扩展平台、延伸网络、放大窗口和创新服务方式”[5]的指导思想,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建设以“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农业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系统”“农业电子政务系统”为主体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该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2.2 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步骤

1)进行信息化补充和整合。在原有各类相关行业监测站点及渠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信息整合,并进行信息化网络建设、遥感数据实时接收与处理中心建设,建立起具有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备的“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监测系统”。

2)扩大和完善信息化服务组织。组建自治区级各信息业务的服务中心,健全市、县级信息化服务中心,扩大乡镇级信息服务中心,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点,村级服务点建设覆盖面力争达到60%以上。

3)在自治区、地(市)、县、乡4级农业信息中心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和“农业电子政务系统”。

4)建立“农业影视制作中心”。在自治区电视台开通“农业信息栏目”,充实市、县电视台农村信息栏目内容,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

3 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

3.1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

1)监测系统建设内容。其分为常规监测资料信息规范化改造和监测系统建设两部分。常规监测资料信息规范化改造,主要是对包括现有的检测系统及拟定建设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取得的资料,没有信息化的进行信息化改造,已信息化的使其数据格式符合综合数据库要求。监测系统建设主要是鉴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和实时动态监测,以提供全面、准确、直观的调查结果。考虑需要建立的系统有:资源与环境监测系统;农情信息监测系统;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质量检测系统;社会经济信息、人文环境信息监测系统;评价、预测、预警系统。

2)监测系统技术与监测数据。监测系统技术将主要以全区各涉农部门已投入业务运作和正在建设项目的基础设备,设施和技术人员(已有监测系统)为基础,配备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采集设备和相关软件等,实施采集技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改造,加强现有监测系统所采集资料的信息化处理、传输、加工和存储等薄弱环节,以期达到多点采集,集中存储,实现全社会数字化共享的目的。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监测数据共享,要充分注意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和利用,因为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获取由各个涉农部门分别实施,空间上分散,监测密度差别大,管理方式不统一。因此,要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必须制定完善的监测数据共享方案,建议西部各省区政府制定专门的“农业信息共享管理办法”,建立“省级资源环境监测中心”。

3)监测系统运行的管理与技术模式。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是对整个省域范围内与农业相关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各种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的全面监测,涉及多个政府厅局和科研事业单位。因此,系统运行管理采用“一个中心、逐站上报、审核入库”的管理模式。

3.2 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

1)综合信息数据。综合信息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类。空间数据主要包括行政区划、土地资源、气象信息、环境资源等图形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等。属性数据主要包括:农作物品种与种植数据;畜禽品种与养殖数据;水产品品种与养殖数据;农业投入品资源数据;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农业标准数据;农业政策法规数据;社会经济状况数据;农业自然灾害数据;农产品市场数据。

2)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数据库的应用和公共服务。拟建设两种数据库:一是空间数据库;二是属性数据库。其中,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行政区划、土地资源、气象信息、环境资源等图形数据和遥感影响数据。属性数据库主要包括:农作物品种与种植、畜禽品种与养殖、水产品品种与养殖、农业投入品资源库,农业实用技术、农业标准、农业政策法规、社会经济状况、农业自然灾害及农业品市场等数据库。其数据库建设的类型有数据库建设方式和数据共享方式,并建立“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数据中心”等。

3.3 农业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建设

1)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它是一种智能化的农业信息系统,不仅可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载体传播各类实用的农业知识和高新技术成果,而且拥有高层次、多方面农业专家知识,并且能够模仿人类的推理过程,以形象、直观的方式面向基层的科技人员和生产者,提供可直接使用的农业问题咨询服务与决策方案。以农业综合数据库为基础,构建预测和决策模型库,为省域农业宏观管理和投资决策咨询提供支持。

2)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是基于农业专家知识和模仿农业专家进行推理决策的计算机程序系统。人们事先将农业专家为解决某类农业问题而长期积累的知识以适当的形式存人计算机,计算机利用这些知识和反映当时情况的各种数据和事实,模仿农业专家的思维过程进行推理,对需要解决的农业问题进行解答、解释和判断,使计算机在农业活动中起到类似人类专家的作用,主要构建作物种植专家、畜牧和水产养殖专家、农业工程与经济专家等子系统。

3)农业远程教育系统。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平台,开发完善各级网络中枢的远程教育功能,结合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新闻媒体发布信息,建立农业信息咨询联动系统,提高农业信息的普及率与示范效应。

4)政府核心网站的完善。“省级政府农业信息网”“省级政府统计信息网”“省级政府气象信息网”等为核心网站,使这些网站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信息总出口。通过公共互联网络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浏览、查询、发布、咨询等服务;也可应用互联网第三方认证(CA认证,由位于西部省级政府中心城市CA认证中心提供技术),在公网上形成虚拟专用网(VPN),实现涉农部门政务和其它业务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5)农业短信平台建设。利用手机已成为种养殖大户和农民经纪人手中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这一优势资源,使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站相结合,建设农业短信发布平台,发送农业服务信息。在农产品供求信息回复,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和农业信息采集等方面发挥优势。同时,建设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WAP网站,实现利用手机发布和采集农业信息,延伸普通网站的服务能力。

6)农业呼叫体系建设。互联网与呼叫中心技术结合,建立农业呼叫系统,利用电话和网站互动服务的形式,向客户提供24h不间断地自动语音咨询服务。应用呼叫中心技术,用于农村比计算机更为普遍的电话语音来传播农业信息,无疑比等待互联网系统进村入户的方式更容易实现。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将提供一个更广泛的传播手段。同时,呼叫中心也可承担信息采集工具的任务。

7)农村影视节目制作中心建设。由农业部门建立一个较为专业的农业影视节目制作中心。在中心建设前期,先在自治区内各级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创办农业信息专题栏目,在积累经验后,逐步过渡到创办电视节目频道,以更多的信息量为农民服务。

3.4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步先重点建设区、市、县、乡(镇)4级农业信息化服务中心;第二步再延伸网络,建设完善村级农业信息化服务点(站),并与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相结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6]。

3.5 农业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包括8个系统建设:协同办公系统;公文电子交换系统;电子表单、报表系统;政务内容和知识支持系统;电子邮件服务系统;电子视频会议系统;信息快速报送及决策指挥系统;涉农部门内联网站建设。

4 结论

西部省域农业的生态环境监测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是西部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西部地区实现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西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技术的一些研究成果是国家在宁夏进行的“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建设项目”实施的一部分,已在宁夏自治区的一些县(乡)应用,而另一部分内容正在研究应用中。尽管这一技术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完善,但对于实现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1世纪是社会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促进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致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导师中国农业大学高焕文教授的指导,也得到了宁夏农牧厅有关领导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摘要: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在分析西部农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西部省域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方案;同时,讨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对西部省域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业工程,环境监测,综述,信息技术,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李生秀.西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9):2-3.

[2]刘静,罗佐县.产业化与生态化:西部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04(7):1-2.

[3]吴艳文,漆晗东.论生态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开发途径[J].农村经济,2004(3):1-3.

[4]Li Sheng Xiu,Xiao Ling.Distribution and Man-agement of Dry lands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Advances in soil science,1992(18):147-302.

【德宏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上一篇:万能英语作文开头结尾下一篇:五年级开学啦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