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赏析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赏析(共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赏析 篇1

其实我是一个很恋家的人,就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一直待着。十一月初,学校发起了去新加坡研学的号召。我听了就和没有听见一样,因为以前学校也有过这样的活动,我都因为不想去而把它们拒之门外了,但是妈妈听到这个通知后两眼放光,问我要不要去,我当然是一口否决了,妈妈可不善罢甘休,经过她的一番苦口婆心的“暴风骤雨”之后,我只好举双手“投降”,表示一切行动听指挥。妈妈说:“你看看你也是老大不小了,到现在还是生活不能自理,怎么能行?去一趟新加坡,锻炼一下生活能力,也是‘当务之急’啊!”我暗暗抱怨:“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吗,我咋不知道?”到底是拗不过她,还是报上了名。

临行前的领队见面会上,我还是对这个活动抱着不在乎的心态,想着就是过去混一圈就行了,出发那天早上,我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觉得这次的行程还是很有趣的,那会大家都说我还是个小孩,那时我还不服气。

我这个人单独行动的机会虽然很少,但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会经常尝试一些自己不熟悉却非常重要的事。比如看地图,买票之类的,在此行之中,这些技能给了我很多帮助。

坐上飞机飞往新加坡樟宜机场,离开了父母后,我感觉自己的心里十分平静,不知是因为第一次离别的不适应还是因为有些思念和寂寞,反正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初来乍到,感觉热带不愧是热带,简直是太热了,每天都是汗如雨下,回到宾馆后也曾像回到家一样地往床上一躺,但是在这里,不会再有人来为我洗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只能自己靠自己,靠别人是永远都不行的。我甚至尝试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为自己整理仪容仪表,虽然还不能像父母那样老练娴熟,但是我依然坚信可以做到这些我不曾做到的事。

行程第三天,我们来到了环球影城,经过这么多天的锻炼,我已经不太把心情展现出来了,大家一路说个不停,而我却在查这那里的旅游攻略,一解散,我就带着组员们直奔查好的地点,并且我看地图的技能就被完全地发挥了出来,把组员们的一天全部安排好了,老师们都说我的自理能力特别强,我心里深知,我的自理能力其实比不过很多同学,于是我的脸泛起了红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篇2

1赏析词中的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2诵读感悟辛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词中的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表演法

【课前准备】

了解作者,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出身行伍,以武起事,以文成业”。他曾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勇闯敌营,活捉了为金人效力的叛徒张安国,然后扬长而去;他曾谋略超群、创立了地方武装镇守一方;他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只能在慷慨悲歌中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爱憎情感,最终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他就是——

生:辛弃疾。

师:对,他就是“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正如梁衡先生所说:“积北宋南宋三百年的历史,才出了一个辛弃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词中的景物描写以及所引典故,从而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品的意蕴。

师:首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词。其他同学认真听。

生1: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师:读得非常流利,我们似乎能感觉到一种淡淡的悲哀之情。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体会辛词独特的情感韵味。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做过预习,并且通过初读诗词,我们知道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下片主要以言志为主。在赏析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来展开,那么请同学们来思考第一个问题: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注意,在诗词鉴赏中,涉及景物描写的,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分析:作品中主要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最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谁能结合老师的建议,来分析一下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生2:写了天,写了水。

师:某某某说写了天,荆楚大地,天高地远;写了水,秦淮之水,静静东流,最终流入水天相接之处。那么这里的天、这里的水是在怎样背景下的呢?

生2:是秋季里的天和秋季里的水。

师:对,天也好,水也好,最终都融入到一片茫茫的秋色中。词人在词中用“千里”、“清”、“无际”来修饰“秋”,这样写出了天和水的什么特点呢?

生2:壮阔。”

师:好。天高地远,一片凄清悲凉的景象;秋水悠悠,一望无际。在“秋”的背景下,写出了天和水壮阔辽远的特点。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什么景物呢?

生2:山,也就是“遥岑”。赏心亭周围的山非常美,因为作者说那是“玉簪螺髻”。

师:山非常的美,像妇女头上戴着的簪子和盘着的发髻一样,既写出了山的陡峭,也写出了山姿态的优美。那么作者面对这样美丽的远山时,心情怎么样呢?

生2:作者心情不好。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2:作者说献愁供恨。既然他看到的是“愁”和“恨”,就是说明作者的心情不是很好。

师:他说得很好。作者站在赏心亭上,极目远眺,看到玉簪螺髻似的远山,但是这山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情感上的愉悦,反而给自己带来的是“愁”是“恨”,那么这“愁”和“恨”是谁的呢?

生2:是作者的。

师:“愁”和“恨”是作者的,但作者却将这“愁”“恨”说成山给自己带来的,他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不具备情感的客观事物身上,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师:以上几句,从“楚天”、“秋水”写到带来“愁”和“恨”的“遥岑”,一望无际的楚天之下,悠悠东流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山峦,它们为词人带来一丝忧愁,所以下面笔锋便由景及人、由物及我,转向词人自己。

师:那么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出现了:词人是以怎样的形象展现在作品中的呢?

生3:他是一个游子。

师:好,他抓住了一个关键词——游子。“游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3:“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

师:作者在“游子”前加了一个修饰词“江南”,你怎样理解“江南游子”呢?

生3:辛弃疾本是山东济南人,现在在建康,虽身在江南,却非常思念家乡,所以他很孤独,无依无靠。而且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大宋子民,北宋败了,投奔到南宋,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招之则来,挥之即去,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无依无靠。

师:所以内心酸楚、悲哀之情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了,那么这个“江南游子”出现在怎样的背景中呢?

生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作者看到的是夕阳西下的情景,听的是离群大雁的哀鸣声。

师: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那么请大家结合着“落日”、“断鸿”这两个意象,探讨一下这一句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现在请大家四个人一组,分组讨论。(学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

生3:词人以“落日”隐喻国家形势,半壁江山岌岌可危。

好:这个观点挖得很深。刘长卿在《清明后登城眺望》中曾写到“长安何处是,遥指夕阳边。”“落日”、“夕阳”、“残阳”等词语在古诗词中经常用来比喻国势,而且还是衰颓的国势,唐末释虚中就曾说“残阳落日,比乱国也。”落日象征着宋朝那岌岌可危的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断鸿”该怎样理解呢?

生3:以断鸿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

师:好,不仅是“孤雁”,而且还是“失群”的孤雁。辛弃疾想要报国,无奈南宋朝廷不把他当做自己人。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他二十三岁来到南宋,到写作这首词时已经过了十多年了。这期间,他曾多次上书,如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结果都未被采纳。同时,朝廷对他不信任,因为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曾经在金朝为官;辛弃疾本人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同时他也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的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他在南宋朝廷找不到知己,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这里的“断鸿”在词中表达了孤掌难鸣、想要报国无奈形单影只无所依归的感情,所以他是“失群”的。词人站在赏心亭上,想到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神伤。词人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来烘托后一句“江南游子”,以突出作者异常孤单的处境。

师:那么词人的这种“举世独立”的悲伤之情是如何宣泄出来的呢?

生4:通过动作来表达。

师:哪些动词呢?

生4:看、拍。

师:怎么来理解“看了”、“拍遍”呢?

生4:“看了”,把吴钩看了一下,“拍”表明作者内心充满怒气,于是便使劲拍栏杆。不仅“拍”,而且“拍遍”,表明作者内心极其愤怒,把所有的栏杆都拍了一遍,表明愤怒之情的强烈。

师:好,他在分析过程中,能够抓住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这很好。但前一个动词“看”这里我们需要再补充一下。“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吴钩是宝刀的代名词。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之用,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他由物及人,想到我辛弃疾虽有满腹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

师:大家想想,除了这两个动词之外,还有没其他的动词呢?

生5:还有一个“登”字。

师:嗯。作者是为了消愁解闷才登上赏心亭的。无奈赏心亭上并不赏心,山水之景反而让词人心情变得更加沉重,因此他通过一次又一次地抚摸吴钩、拍遍一根根栏杆来把自己的苦闷之情表现出来。可是即便如此,作者的情感得到别人的理解了吗?

生6:没有。因为词人写到“无人会,登临意。”

师:所以这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深的哀叹。我们来总结一下上片: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开篇写景,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的心绪,上片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板书:上片:江景、山景、游子、行为——借景抒情)

师:作者并没有说是什么原因使得远山给他带来“愁”和“恨”,“愁”的是什么?“恨”的是什么?我们却不知道。“登临意”的具体内容我们一无所知,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这也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三个问题,即作者的内心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复杂情感?

那我们接下来就分析一下下片。下片十一句,用了四个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些典故原来的意义是什么?

生6:(学生回答典故略)

师:好,那么这些典故中的主人公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你能否用几个字分别来概括。

生6:张翰——辞官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时光流逝。

师:他的概括力很强,那么你能不能说说,作者在这里引用这些典故有哪些用意呢?注意,在诗文鉴赏中,涉及典故的我们不仅要知道典故的原意是什么,更要知道作者引用这些典故有哪些用意。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生6:第一个是要抒发深挚的乡思。

师:好,他看到了辛弃疾和张翰之间共同的身份特点,即游子,点出了思乡这种情感。除此之外呢?作者登高远望,看到了缭绕的群山,想到了远处的家乡。但家乡怎样呢?

生6:处于金人的占领下。

师:所以此句又表达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但领土被入侵了,我们收复失地不就得了吗?

生6:但南宋统治者并不想也不愿去收复失地。

师:所以作者在这里还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生6:想要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

师:所以,对于辛弃疾来说,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张翰的做法对自己来说是不可取的。那么第二个典故有什么用意呢?

生6: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他不会像许汜那样自私自利,而是要像刘备那样胸怀天下,为国为民。

师:这个典故相对来说更容易理解些。那么第三个典故呢?

生6:作者想要表明他的内心是十分忧虑的。担心国事飘摇,时光流逝。

师:为什么呢?

生6:因为作者年纪日益增大,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收复失地,回到家乡。

师:对于辛弃疾来说,此刻他站在赏心亭上,目光顺着秦淮之水向远处望去。层峦叠嶂的远处,中国的北方正处于金人统治之下,虽然看不到家乡,但他知道处于金人铁蹄之下的人民生活在怎样的一种状态中。可无奈统治者并不理解他、信任他、重用他,所以对于作者来说恢复中原的宿愿不知何时才能实现;况且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几句也是整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板书:下片:张翰、许汜、刘备、桓温——借典言志)

师:下片与上片相比,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他们有正例也有反例,并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样写不仅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想要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却无奈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苦闷之情。

师:好!最后一个问题,词人的这种情感有人理解吗?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生:他的这种情感没有人理解。“倩”是请求。既然是问句,就表明了词人的情感是无人理解的。

师:好,他把握得非常到位。这么复杂和深刻的情感没有人能够理解。“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有一种文化叫“歌伎文化”,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助酒。这些女子一般是起到祝酒、劝酒的作用,而且能够给予落魄中的客人以精神上的安慰,鼓励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恢复斗志。但对于辛弃疾来说,不但政治上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而且连这样的红颜知己也没有,得不到同情安慰,更可悲的是连一个中间传话的人也没有。由此可见,作者孤独到了极点。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我们常说“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纵目远观却黯然流泪,内心都是为国为民的担忧而流下来的热血。所以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和不遇之愁。

师:(全诗总结)这首词立意高远、意境开阔,令我们游目骋怀,它是辛词名作之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艺术形式上也非常完美,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最后我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重新读一遍课文。(齐读课文)

师:好,大家不仅读出了气势,更读出了辛词悲愤的味道,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很多同学对辛弃疾产生了兴趣。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一些资料,结合本词写一个小的课本剧,想象你们自己就是辛弃疾,我们从大家的优秀作品中甄选出一篇,为大家表演出来。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同登临赏心亭,一吐胸中的块垒。有请我们的演员。

生8等:课本剧表演。(见附录)

师:感谢我们几位同学给大家带来的精彩表演,从他们的表演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千里清秋的悲凉、江南游子的孤独和栏杆拍遍的愤怒,一位伟岸的忧国忧民的词人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再一次把掌声送给我们的同学,感谢他们的激情表演。那么课下请大家阅读《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作,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深入感受辛弃疾和苏轼词作的不同魅力。

【板书设计】

上片:景色:江景、山景、游子、行为

下片:言志:张翰、许汜、刘备、桓温爱国之情不遇之愁

【教学反思】

对词内容的分析是本节课的基础,对本词的分析按照景物描写——词人形象——情感表达——情感归宿这样几个问题来展开,其中第三个问题(对词人复杂情感的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但为了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前笔者给学生发了几份材料,一是辛弃疾的有关词作;二是徐南铁的《郁孤台之魂》;三梁衡的《把栏杆拍遍》,然后请学生借阅相关书籍并参考材料,将词作改写成一个课本剧,结果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有的改写成课本剧,有的写成了歌词,最终结合讲课需要选择了学生创作的课本剧。学生又进行了后期的配乐、安排服装道具等工作,并进行了排演。整堂课下来,学生的思路能够跟着老师走,分析过程也比较顺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课前进行了预习,但因为全词需要分析,所以过程显得比较仓促,有些重要的点没有进一步深入,比如讨论“落日”、“断鸿”意象时,有的学生还说出了“落日”代表时间匆匆流逝,所以导致这个地方一笔带过。另外,学生的课本剧虽然获得好评,但由于时间限制,人物表现不是很充分。所以虽然表演的方式很好,但更需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点的地方还是要有所突出。

附学生创作的课本剧:

旁白:秋风瑟瑟,江水东去。辛弃疾独自站在赏心亭上,远眺被烟云挡住的北方群山。

他长叹一口气,席地盘腿而坐,把挂在腰间的宝刀取下置于双腿之上。先是轻抚刀柄,顺着绣龙纹一直捋到刀尖,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透过了天地看到了整个世界;慢慢地他又站起身,注视着远方,一面低吟着《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头,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这时,妻子范氏,穿戴着朴素的一袭襦衣。她双手捧着茶杯,极静地走到辛弃疾身旁。

[女]:如此青山美景,夫君,却为何来“一身的愁”?

[辛]:只是叹气,沉默不语

[女]:望向亭外,不知北方战事如何,夫君还在为此事担忧吗?

[辛]:是啊。眼下金国兵犯我大宋北界,占我汴京,害我人民。我身在南方,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虞老先生日夜奔忙操劳而死,当今圣上更加失去了对金作战的信心,北伐之事不再提起。朝廷里人人灰心丧气,但大宋像我一样壮志凌云渴望报国戍边的人不在少数,可却都被朝廷的种种举措寒了心。唉……

(辛弃疾将刀一手托起,一手再三抚摸,突然一下劈在亭子的护栏上。范氏被这突如其来的一下吓了一跳,辛正要拂袖而去)范氏低声问道:

[女]:你的志向可还在?

(辛听此句后,愣住了半晌。嘴里发出略干涩的声音。)

[辛]:当然在。可我如今落魄似街边的乞丐,还从何谈起壮志报国。想当年东汉乱世,刘玄德领天下之仁义,欲复汉王朝之盛景。东征西战,破敌无数。其左右更有翼德、云长、孔明等贤能之辈。再观吾辈,且不提天下黎民疲于战争之苦。就算有人要领兵出征,朝中佞臣一定会极力阻拦。当年我大宋迁往临安初年,尚有岳帅总领朝中重兵。可奸臣秦桧却内通外敌,加害于他。

(辛弃疾讲到此处,不禁泪成两行而下,拂袖拭泪,那女子静静站在身旁,手抚辛弃疾肩膀安慰道)

[女]:也可以做像西晋张翰一样的人物啊,放荡不羁,不守礼法约束不也是很自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吗。

[辛]:不!安逸的生活无法平复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可惜时间飞逝,转眼我已经是而立之年,却只在这建康弹丸之地当一个小小的通判!(极其愤怒的将茶杯摔在地下)个人的安危我早已是抛之脑后,我一腔热血愿为江山社稷抛洒!

(辛又是长叹一声,转过身来,再次目视远方,良久回过神来,作流泪状)

[女]: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无言的擦泪动作。二人慢慢退下,边退边诵)。

远处传来一阵吟诵: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反思 篇3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反思一: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自然地体现出随机应变的机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赏析 篇4

遥岑①远目,献愁供②恨,玉簪螺髻③。

落日楼头,断鸿④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⑤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鱠⑥,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⑦,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⑧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⑨,揾⑩英雄泪?

注释:

1 岑:小山。

2 献愁供:献:表现;供:显露。

3 玉簪螺髻:指山的形状。

4 断鸿:孤雁。

5 吴钩:古兵器,似剑而曲。

6休说鲈鱼堪鱠:用典:《世说新语•识鉴》载东晋张翰字季鹰,为官洛阳,秋日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鱠,便弃职返乡。鱠:通“脍”指切得极细的肉丝。

7 求田问舍:买房置地。三国时刘备责备许汜只知为私购置田产而全无忧国救世之意。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8 倩:请。

9 红巾翠袖:供指歌女。

10 揾:擦。

赏析:

壮志难酬,唯蹉跎岁月而已,如此英雄失路光景,自有一腔悲愤难当。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赏析 篇5

由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谈语篇指向性分析的方法

语篇指向即语篇主题,为语篇的主要基本思想.在生成任何一个语篇时,说话人总是从语篇主题出发构思全文,运用各种手段,力求语篇的指向被读者(或听者)所理解.本文运用语言学中语篇分析的.有关理论,对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语篇指向性分析,探讨正确的理解方法.

作 者:罗钱军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刊 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5 20(7) 分类号:G030 关键词:语篇分析   语篇指向性   语境   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赏析】推荐阅读:

《水龙吟》阅读练习及答案06-20

水龙头的诉说作文450字07-23

上一篇:登高赏析下一篇:诚信即美德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