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法讲座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学法讲座(精选10篇)

高中物理学法讲座 篇1

今天由我来谈谈物理学科的学习。很多同学对物理学科有畏惧感,其实物理学科不是特别的难学。同学们如果能主动听课,独立思考,按时作业,定期复习,那么学好物理学科不是一件难事。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门学科。

讲之前先简单说说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学科是由物理事件、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组成的学科。他有自己的一套完整学科语言体系。如果你不知道或者不熟悉这门学科的语言体系,你将很难进入物理学的大门。因此在学习物理的时候要注意物理学科专门术语的记忆,还有就是物理学科的概念的理解,先要记住然后才能理解应用。假如不熟悉物理学科的语言体系在上课的时候你将听不懂老师讲的话。

在学习物理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 上课要认真听讲,且要主动听课。有时老师讲的地方你提前预习了这时也不要认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课,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的思路保持同步,不能自搞一套,你讲你的我想我的。对于听不懂的地方先记录下来,留待课后认真地反思琢磨,不建议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就停下来问旁边的同学,这不是好的听课习惯。还有在上课前该把本堂课用的东西准备好,不能上课以后才开始找东西,耽误了听课。上课要以听讲思考为主,但也要有一个笔记本,把一些上课内容记下来。例如知识框架、例题解法、扩充内容、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再消化”,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典型题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作为今后复习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 下午自习课应该把课堂讲的内容复习一遍,发现不会的地方一定要认真地研究明白,不能留有“死角”,这个死角就可能是你今后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复习完后就要做写业了,在完成作业的时候要做到:

1、坚持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费时一些,有时可能走弯路,有时甚至解答不出来,上面说的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是初学者的必由经之路。不能发现稍有难度的习题就去请教同学和老师,那样对自己的学习不利,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有努力专研的精神。

高中物理学法讲座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法

教无定法, 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 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 总结出几个对高中物理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并在笔者教学实践中使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法

发现法又叫探索法或自主学习法, 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真理, 而且要引导学生去探求和发现真理。教师不仅教给学生“这是什么”, 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 其至还要指出“人们是怎样才认识到它是这样”。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应是在教师指导下, 自觉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核心是, 教师不是简单地地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一定条件, 根据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合乎逻辑又有启发性的问题, 像物理学家当年发现物理规律那样, 观察、假设、思索、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去发现和获取知识。科学家的工作是“发现”, 学生的学习也是“发现”, 都是创造性的智力沿动,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实行发现法, 不论对发展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还是培养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适应能力都大有好处。

“发现法”的教学过程“—般分为四个阶段:自觉阶段—一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探索阶段一一指出问题,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使问题具体化, 通过读、议、观察实验等认识学习内容;整理阶段—一正确认识感性材料, 包报分析、对比、综合、验证以及提出猜想或假想;发展阶段—一进行概括、推理并得出结论, 运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对物班概念和物理理论起到深化、创新的作用。

二、单元教学法

单元教学法就是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 再根据每个单元的整体要求, 把其中分散的教学内容, 适当集中起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实行单元教学法, 一般把教学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 布置任务。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明确教学目的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给出自学提纲或思考、练习题。第二阶段, 学生自学.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阅读课文, 观看演示, 动手做实验, 展开讨论等。学生通过积极思维, 应能基本把握本单元知识的结构和系统。第三阶段, 重点讲解。针对学生自学的情况, 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澄清糊涂观念, 解答疑难问题, 加深对重要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第四阶段, 学生练习, 通过解答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五阶段, 单元小结.一般都是师生共同小结, 以便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全部知识。

三、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又称问题探索法.此法是教师把教材内容加以组织, 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并通过类比、联想、分析、综合等形式想方设法达到目的。

问题放学法与发现法有相似的地方, 它们都是以学生为认识的主体,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致力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但两者也有区别, 发现法的特点是, 教师不直接讲授现成的知识, 而组织学生去“发现”和探索沥知识, 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启发和指导, 教师处于辅导的地位;而问题放学法的特点是, 教师提出问题, 并要求和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去思考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获取知识,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主导作用, 而不像发现法那样处于辅导地位。问题教学法与讨论法也有相似之处, 后者着重于对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而前者不限于讨论, 当然也不排除讨论的方式。

问题放学法一放分为五个阶段:

预备——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弄清问题的性质, 用旧知识去解释新问题。

提示——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讲授, 把学习材料展示给学生。

比较分析——学生通过思维, 把提示的材料加以分析和组织。组织。

综合概括——将上述三个阶段的内容加以概括, 总结出结论。

应用——把上述结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以证实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四、物理教学中的“四步启发式”

“四次出发式”的方法, 即“自学质疑——精讲释疑一—讨论排疑——练习解疑”的教学方法。

1、自学质疑

这里指的自学, 不是一般的浏览教村, 而是阅读——钻研——思考。教学时, 通常要先阅读思考题, 并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 让他们自学阅读, 教师通过巡视和观察, 了解他们提出的不同问题, 给予个别指导, 及时发现各类学生自学时出现的问题, 引导他们逐步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要能抓住教材的脉络和要点, 大胆地质疑, 学生通过阅读——钻研——思考到阅读——质疑——理解的过程, 是完成自学任务的基本过程。

2、精讲释疑

精讲, 与一般的讲课不同, 它不是照本宣科或少讲, 而是在学生通览教材并经过一般性思索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讲解。因此, 要用精练而概括的语言把重点或难点讲透。教师精讲, —定要抓住学生难于接受的内容, 抓住学生带共性的易于混淆的内容, 一定要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 注意介绍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3、讨论排疑

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 尽量交给他们自己去解决, 经过教师引导、点拨后能解决的问题, 也尽量文给他们去解决。讨论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通常情况下, 疑难经过争议、讨论之后, 基本上能得到较为完善的答案。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启发, 特别要及时鼓励那些敢于发言和勇于争论的学生, 使讨论不断引向深入;另一方面, 还要留心观察, 把握动向, 针对出现的问题, 抓住时机, 予以适当的点拨。

4、练习解疑

高中物理教学法浅析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一、注重初高中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联系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初中知识进行补充,对与高中相关的知识要进一步学习,降低学生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激发学生兴趣。高中物理新教材直接提出了许多要探索研究的知识,探究性教学正日益成为中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应做到”讲中有探、探中有讲”,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师生对话与群体交流来实现。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换,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锻炼真正做到探究讨论不流于形式。

二、应用问题教学法

(1)通过实验演示,激发学生通过不同实验现象的对比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大部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大量的实验基础。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创造问题环境和氛围,这样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振动中的能量》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演示了三个实验:挂在竖直弹簧下物体的自由振动,这样的安排可以使问题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利用错误经验,推导谬论,出现自相矛盾,通过错误的分析去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高中生在学习物理时,经常会受到一些先入为主的“前概念”的错误经验的影响,而不假思索只通过事物的表象去想当然的得出错误结论,这时教师如能巧妙利用学生这些错误经验创设物理情景,引出物理问题,那么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先让学生回答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错误结论,然后给出和学生相反的结论。这时学生一定会感到不可理解,于是教师就抓住学生的认识错误,使学生的心理进入不平衡状态,发生思维冲突,这样就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自发产生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很快进入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状态。

(3)通过新旧知识的构建,发现问题、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对旧知识的重新认识,发现旧知识中悬而未决的问题,设置问题情景,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初探

1.做中教,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做中教”是对教师教学方法和能力的一种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我们走出教案的禁锢,走出理论教学的怪圈,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通过实验演示、操作来教授物理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习物理理论。例如在教学高中物理中的“力学”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的基本原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立交桥、跨江大桥等,为何被修成拱形的?为何可以安然无恙地矗立几十年?然后,教师再做一个“捏鸡蛋”的小实验,进一步解释力学原理。教师将一只鸡蛋放在手心,无论使多大劲都无法将其捏碎;但是将两只鸡蛋放在手心,轻轻一捏,蛋壳就碎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其中蕴含了力学的道理。当我们捏一只鸡蛋时,手掌的杠杆力分散在蛋壳表面各处,各处力量较小;但同时捏两只鸡蛋时,手掌的杠杆力全部集中在两只鸡蛋的接触点上,力量较大足以将其捏碎。拱形桥梁与鸡蛋壳的外形相似,都是十分稳定的拱形形状,所以能够经久不衰、造福人类。教师通过“做”,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形象化、生动化,并鼓励学生学会用心观察和思考。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教师的“操作”,才能够发现实验过程的细节之处,才能从细节之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

2.做中学,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做中学”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一种要求。它强调学生不要仅停留在理论上、书本上和课堂上,而要学会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物理学,在实践操作中感悟物理知识和原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及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物理中的“力的合成”这一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就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小实验。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功能了。教师再将学生自主实验操作中的优点与缺点指出来,让学生明白为何会实验失败;同时带领学生做一次正确的操作,根据实验结果验证“力的合成”这一原理。

参考文献:

[1]吴大林.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新课程学习:中》,2014(3)

[2]丁新伟.也谈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学习:中》,2014(3)

[3]李应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试谈高中物理教学改革.《新课程:教研版》,2014(2)

注重高中物理学法的研究论文 篇4

物理难学,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物理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物理这门课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要求都很高。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多,学生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记住了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面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在高一新生入门阶段,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意识的提醒或指导学生预习、听课、温习、作业、复习、考试等,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要帮助学生克服三个不适应

1.抽象思维上不适应

高中物理推理、论证内容增多,增加了抽象思维内容。例如学生学习了竖直上抛、竖直下抛、平抛、斜抛物体运动后,对于这四种运动都是匀变速运动理解得不好,总认为匀变速运动只能是直线的,把“匀”字和“曲线”对立起来。追其根源还是对加速度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抽象思维跟不上。教师在这些关键地方要认真分析,指出这四种不同运动的形式,其共同点是当抛出后都是只受重力作用,因而产生的加速度都是g,而g的大小和方向是一致的,因而当然是匀变速运动,它们的轨迹有区别是因为抛出时初速度的方向和重力加速度的夹角不同。

2.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上不适应

学生在初中虽然学习了锐角三角形函数,相似三角形,正、余弦定理,函数图象等知识,但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还不习惯,忽视利用数学规律来说明物理问题。解题要求上,高中与初中也有所区别。初中计算题比较简单,对解题思路,文字叙述、紧扣规律点明物理意义上不做要求;而高中则突出强调了这一部分,以防止学生乱套公式,忽视公式的应用条件。这一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要给予说明。

3.学习方法上不适应

初中学生习惯上课听讲、记笔记、课后作练习。而在预习、复习、看课本、总结知识、选择积累资料方面很不习惯,这种不适应对学习高中物理课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加强培养。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

1.自学能力

(1)首先要让学生认真的读课本。每节课一般都应留有一些时间让学生看书。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重点和有疑问的地方要在课本上标出来。

开始时教师在课前或课上留几个参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通过看书使学生初步搞清本节课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含义。 (2)要鼓励学生提问题。由认真读课本到能提出问题,这一步教师要引路。如学习第一章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象时,要引导学生搞清图象的作法、物理意义和图象的应用。对于能够提出问题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学了匀速圆周运动后,一位同学提出砂轮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靠什么来提供。这一问题提得好,除给予表扬、鼓励外,要结合初中知识,点出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维持砂轮做圆周运动。

(3)要给学生创造争议的条件。学生能独立地提出问题后,很愿意去和周围的同学争议。教师应当鼓励他们争议,为他们创造条件,当对同一问题有几种不同意见时要在课堂上公开讨论。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一些重要的、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如速度和加速度、质量和重量、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通过课堂争论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总结知识的能力

高中物理内在联系强,全书五编二十章,每章又各自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所以从高一起就要让学生每学完一章,要在认真复习的基础上写出这一章的学习总结笔记。边复习课本,边参考有关资料,边总结,真正做到凡是写在笔记本上的知识,都应当是自己真正理解消化了的知识。这样持之以恒,坚持到高中毕业。写总结笔记的工作,教师适当示范几次,内容一般应包括三部份:即基础知识(本单元主要的概念和规律);典型性的例题;重要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学生通过书写总结笔记,既起到了复习知识的目的,又积累了资料,同时在总结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这种做法深受中、上等生的`欢迎。

3.实验能力

(1)教育学生重视物理实验,这就要从序言课开始突出强调实验在物理课中的重要性。教学时要多做实验,特别是序言课和第一章力的教学中应做到堂堂有演示。以教师严肃、认真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去教育学生,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物理实验在学习物理课中重要性的认识。

(2)认真完成学生分组实验,要完成课本上规定的十五个实验。还要加强实验课前预习,实验课上严格要求学生按操作规程实验,实验课后要认真做好填写实验报告的指导工作。实验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题目、目的、器材、原理、步骤、记录、相对误差计算和分析。上述七项内容并不是每个实验报告都要有这七项,而是要根据实验的具体内容来确定项目的多少。

高中物理学法讲座 篇5

一、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前提条件

1. 问题教学法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来提出问题是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掌握学生的学情以及基本需求, 这是问题有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若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实际情况提问题, 就有可能在提出问题的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也就无法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与探讨。并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对于学生学习物理有很大影响, 问题的难度过大, 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问题的难度过小, 则会使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消极上课, 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 问题设计的太过简单使学生们失去了探索答案的乐趣, 使学生们无法在探究问题与寻找答案的途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也就使问题教学法失去了意义。所以,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水平, 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设置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努力就能有结果。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给予他们信心, 在了解学情时应放低身段, 不要给学生一种畏惧的心理, 要尊重学生, 对于学生提出的好与否的意见都应虚心接受, 这样教师才能客观的找到问题, 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 不断地完善教学。

2. 问题应具有延伸性与趣味性

问题应具有延展性。教师将问题既立足于教材, 又延伸至课外, 进而实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高中物理教材中能够将问题与生活结合起来的内容并不多, 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将问题尽量延伸, 将教材中的重、难知识点与现实结合, 给学生看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 给与他们学习的动力。问题的设计还应具有趣味性。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很大程度是来源于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的形象,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兴趣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 将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经常接触的故事、电影等结合, 才能提出真正高质量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很多事项,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提问也要把握好时机。在课堂的导入阶段, 适当的小问题可以将学生零散的心思集中于课堂上来, 有助于教师知识点的教授, 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问题的好奇心, 进而产生对课堂知识的渴求。教师在教课时, 要着重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进行提问, 若提问在重难点之前, 会使学生使用许多不必要的精力去解决问题, 可这并不是本堂课最重要的任务, 则很有可能打乱教师的授课计划;若在重难点之后提问, 长时间精神的高度集中会使学生产生厌倦, 对问题也没有了兴趣, 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会打击到学生, 也对今后的课堂教学产生不利的作用。在本堂课结束时进行发问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本堂课所学知识, 理清知识脉络, 还可以对下节课所要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发问, 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围绕问题对下节课知识进行预习。

2. 提问应循序渐进

高中物理教材中有众多实验, 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应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思考。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章节时, 教师拿出两种外形相同但重量不同物体, 向学生进行提问:谁先落地?原因是什么?然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实验演示, 让学生观察结论与实验结果是否相同。接着教师进行新一轮实验, 改变以上两种物体的外形, 再将两种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 向学生进行相同的提问, 这时, 学生的兴趣就被教师所调动, 教师再进行进一步的提问, 影响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最后, 教师将一片羽毛和一片铁片放在真空管中进行自由落体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 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教授。这种提问方式是循序渐进的, 使学生的思维在跟着教师走的同时也能自己思考问题, 找寻答案。教师还要适时追问, 在不脱离本堂课内容的前提下, 针对核心问题积极追加问题, 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知识, 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的解决问题。

3. 善于将问题变形

高中物理中的许多习题只是变换或增减其中某些条件后, 就成为了另一种类型的题目, 在发现这一特点后, 教师在授课时就应有意识的将问题“变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懂得条件的重要性, 对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与理解。就像高二课程中有关单摆的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单摆周期公式, 理解单摆模型后, 教师可以在单摆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匀强磁场, 让学生再求单摆周期, 在多次问题变形后, 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单摆这一章节的知识, 并且巩固了电磁场的知识。

4.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 还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于物理这一学科的学习, 学生们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往往超过从教材中获得的知识, 所以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理解物理知识, 在光的折射这一章节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亲自去实践有关光的折射的各种现象, 如将一枝笔放进水中, 学生会看到笔像被折断了一样, 出现了错位的现象;将物体放进水中, 物体看起来会变大好几倍, 在这些简单的实践中, 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这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还使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小组与小组之间还应多加交流与合作, 互相分享自己获得的新知识, 但是学生总体的物理知识不足, 有些问题仍需要教师的解答, 教师在其中的辅助与引导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任务要求, 这对于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则是一项新挑战, 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往教学方式上进行一些改变。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既能解决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 又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 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一难题。为了将问题教学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教材知识与问题的紧密结合,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渴求度, 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 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有显著的提升。在今后的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以问题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模式, 以便更好地设计问题进行教学, 达到最优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学法讲座 篇6

东宝中学 张晓玲

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我国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并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这一新的理念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教师如何设计和组织物理课程探究式教学呢?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笔者认为教师着重把握好学生的“问题”、“实验”与“交流”环节是搞好物理新教材新课标教学的关键所在,围绕这三个环节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一种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下方框图可用来描述:

对此教学,本人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以下供大家参考,旨在抛砖引玉。

一、提出问题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所有的探究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和观察经常让我们提出一些问题。为了达到课堂探究的目标,关键在创设情景,发现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发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借助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让学生发现问题。

2、借助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让学生发现问题。

3、借助学生亲身体验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让学生发现问题。

4、借助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并引出问题。

创设一个个情景,引起学生思维的撞击,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让学生能在简单层次上像科学家那样去主动发现问题,并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从而达到新课程探究式学习的目标。

(二)、大胆假设,猜想问题 当问题发现之后,不要急于用实验去检验,更不能直接说出答案。此时,正是启动思维的大好时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让学生大胆假设,去猜想问题可能的答案。

对一切事物的探究活动来说,发现问题和找到症结所在是探究赖以进行的前提,提出假设则是核心。教师可以适当穿插“假设和猜想”同许多重大发现之间的关系。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假设猜想可能与正确的结果不一致,甚至差之千里或毫不相干,教师也不能嗤之以鼻,而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至少要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其实,科学发展本来就是如此,充满曲折和荆棘,要让学生体验人类认识自然的艰辛过程。

(三)、整理归纳,提出问题

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引导之后,课堂充满了疑问,这些问题可能比较零碎,有的问题本节课可能涉及不到或者无法解决,学生的猜想更是五花八门,此时,师生“沉浸”在许多问题的氛围中时,教师应综合各式各样的问题之后,略加筛选归纳,然后正式提出和本课有关的若干问题,以进入本模式的下一个环节。

二、实验探索

(一)、设计实验

有了假设和猜想作为铺垫,有了前面筛选出来的问题,学生便跃跃欲试,他们极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设计实验便是把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教师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自己设计,让他们得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之后再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实验时,应引导学生考虑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测量的可操作性,变量的可控制性等问题。

(二)、实验探索

明确了实验的设计方案、器材和实验步骤以后。探索活动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学生可以开始进行探索了。学生的组合可以是几人一组,有条件的应该一人一组。可以是全班同做一个实验,也可以是几个人做一个实验。因为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启发,让每组学生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假设猜想可能很多,涉及到的实验可能不少。这时教师可以对其中学生不容易完成的操作并加以示范。

(三)、归纳总结

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现象,忽略数据的处理和规律的得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根据现象找出本质,尝试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实验结论与自己的假设猜想进行比较,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从中还可以体味认知过程的甘苦。

三、交流评价

(一)、交流

创造心理学信息催化理论认为: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我们两个人将各占有两个思想,这是扩散性。信息扩散思想交换的结果,不只是各自占有几种思想,还可以通过组合改造已有的思想而产生新的思想,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发一些有价值的观念,这就导致创造。

(二)、评价

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设计的“产品”推广给其他同学,得到其他师生的评价。有的小组动手实验能力较弱,思维相对滞后,他们也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完成的,是不是还有比自己更先进的方法。

交流评价是当今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家就是通过交流评价把自己的研究情况告诉别人的,以获取反馈信息并加以不断修正。此外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评价中培养学生之间的互信精神。

(三)、提出新问题

多向交流之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物理规律,形成科学的概念,教师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反馈信息,这时教师不应就此沾沾自喜,认为大功告成。然后教师就布置几道习题作为作业,匆匆地结束这堂课。如果你走进学生中就会发现学生在交流评价中可能出现的新的问题,课堂上由于接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一定能彻底解决,同时对课堂问题的引伸拓展、深入探讨还会引发新的更多的问题,需要留在课后让学生反复思考、甚至实验验证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遗留”一些富有思考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把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活动引向深入,形成“余音绕梁”之势,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课内课外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性,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

高中物理学法的几点建议 篇7

一、首先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部分, 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既包含了对物质世界普遍而基本的规律的探索, 又对其他自然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与其他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学习物理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 更重要是利用物理知识改造世界, 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跟物理学分不开, 如果不是在19世纪中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并建立起相应的电磁理论, 就不会有发电机、电动机, 现在电气化生产就不可能实现。基于以上看法, 同学们就会明确物理学研究内容, 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大家兴趣盎然, 摩拳擦掌, 准备在物理学的知识海洋中傲游。

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加深对物理过程的认识和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实验过程隐含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既包括了操作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 又包括思辨性的猜想和假设, 逻辑的思考和论证, 准确的测量和数据分析, 严密的推理和清晰的表述。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 用科学方法学习物理自然会有较高的收益。我们一定要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实验现象, 并积极动脑分析发生现象的物理道理, 这样能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

另外要自己动手做实验, 要做参于者而不当旁观者, 做实验所用到的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与物理知识有关, 而实验原理往往就是所学的规律。还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观察各种物理现象。

三、学习物理重要的是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要弄清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本质, 明白相关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 明白物理公式定理、定律的适用条件, 不能简单地以题海战术来代替, 如果概念不清做题不仅费时费精力, 而且遇到的矛盾或困惑会越来越多。做习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基本知识, 从而达到灵活运用。不少同学总是觉得自己对概念已懂了, 就是不会用, 一遇到物理题就不知从何下手。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应对概念反复比较, 找出与相近的概念和规律的区别。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 搞清物理过程、物理情境, 建立物理模型。然后找出每个物理过程遵守什么样的规律, 各物理过程之间有什么联系, 根据所学知识列出相应方程。做物理题的过程重要的是分析思考, 分析思考的辅导手段是画图。图就是一种很好的物理模型, 这样变抽象为具体, 变虚幻为真实, 解起题来就容易多了。

四、学习物理知识是一个开发思维, 培养各种能力的过程

大脑思维、情感语言不能封闭。要开放, 开放之一是指向课本学习, 要认真读课本, 包括习题和参考阅读材料都应认真研读。要将图、题、文字内容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开放之二是向老师学习, 即上课注意听讲, 思想随着老师转 (可以有独立见解) , 耳朵听还不算, 还要不断与老师呼应, 与老师交流。开放之三是向同学们学习, 即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这样有问题可及时解决, 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开放之四是向课外读物学习, 在读报看杂志时, 有关物理知识和内容要留心, 顺便想一想这些内容与你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

以上四方面只是总体上讲学习物理的方法, 其实不同章节、不同内容又有具体不同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法不断积累的过程, 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情感教学法的应用 篇8

关键词:情感教学;高中物理;应用

近年来,情感教学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在学习物理上的兴趣,而且利用情感教学和互动,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成绩。

一、高中物理情感教学的涵义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该将情感因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教学取得更佳的效果,教学目标更加完善,我们把这种物理教学称之为物理情感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心里要有一个意识,那就是把自己的情感因素加入教学中来,来鼓励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在与老师交流情感的同时,愉快地获取知识,既获得情感又学到知识,达到情感与知识共增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态度、情感、价值观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从这三点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对自然界与科学方面的情感态度的持有,以及价值观的实现,都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及过程方面的目标的实现有益,也对学生情感能沿着积极的方面发展,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涵养有更大的益处。

二、高中物理情感教学法的应用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物理情感

在物理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进而探究物理的本质、物理现象产生的规律,我们可以借助于物理实验来进行。物理实验本身就非常受学生欢迎,精彩奇妙的物理实验设计,会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物理这个神奇的世界。我们可以通过精彩的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实验现象。

在教学“自感现象”时,我们借助实验将所要讲的内容引出。首先由教师将问题提出:当通电线圈中自身电流变化时引起的磁通量变化能否引起电磁感应?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自感电流。通过右图所示实验(线圈为镇流器),在串联电路中让多名学生参加,经过几次,可以让全班学生都能体会到“电击”感。这样就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好奇,仅有10 V的电压就会使大部分学生感觉到强烈的电击感,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的求知欲望被点燃,进而活跃了整个课堂气氛。

通过神奇又充满刺激性的实验,这个表面现象,向学生灌输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这一本质的思想。对于教学实验改进方面,我们对课堂实验做了一些探索,在实验方面,让学生亲自动手,产生的实验结果不一致便会使实验本质变成了探究性的实验;由教师亲自开发引导的实验产生的现象比较明显,且操作起来安全可靠又科学。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实验道具,设计新的实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定则时,我们可以拿一个自由活动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亲自动手仿制一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矢量合成的原理。再比如,做弹力的微小形变实验时,让激光头的激光射在墙壁上,使微小的形变逐渐放大,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这样学生的物理情感就会得到提升。

2.通过资料提升学生的物理情感

依据新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内容来创设一些栏目,如“身边的物理”“物理前沿”“历史回眸”“资料在线”等,这些栏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了解物理。例如,在“历史回眸”中,我们向大家展示了法拉第用了20多年的时间,对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进行探索研究,才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全过程,展示了物理研究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不容易,进而也向大家展示了法拉第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物理学发展史资料揉合进来,让学生了解物理的发现和探索研究的过程,体会物理学家的人生之美。例如,我国的物理学家钱学森,1950年想要回国发展,却被美国政府加害,限制人身自由,其实他在1938年就获得了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美国担任讲师、教授。最终历经五年,在1955年回到祖国。钱学森在我国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中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可用“爱国”“奉献”“创新”评价钱老的一生。“教学永远都具有教育性”这是我们要始终铭记的一句话。在对学生进行物理教学时,我们要注重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德育因素,在物理教学的同时加入德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借用物理美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物理教学存在着很多美的因素,有外在的美,如,天体八大行星运动轨道之美、宇宙双子星的运行轨迹之美。内在的美,如,电荷守恒定律的静电现象美等物理规律美。如果在教学中将美学因素运用起来,用到恰到好处,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知识便会更加深入,通过美感教育,学生的智能也会得到提高。物理学中的这些美,既体现了物理粒子微观世界之美,还体现了物质的和谐之美;再比如,原子的裂变与聚变是力量美;质点共点力平衡,物体受到多个力合外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是一种平衡美;电荷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相似是一种相似美等。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情感这一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师讲述物理的情感和学生学习物理的感情融合起来,使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进行学习,既增长了情感智力,又学到了知识。为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投入感情,用真心来感受所要教学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情感融入课堂,融入学习中,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氛围中,愉快地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科教纵横,2010.

[2]赵仁.优选教学方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

[3]韩学娜.小议高中物理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育才中学)

原子物理讲座学习心得 篇9

为深入贯彻和认真领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3号)和学校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文件精神和要求,帮助物理学院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提升教师的课程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月17日,物理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物理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刘玉鑫教授为全院教师分享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与心得,各系所中心教师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本次webex线上讲座,讲座由物理学院副院长彭良友教授主持。

刘玉鑫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家、教育部和学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及相关文件发布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具体内容,接着刘老师从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内涵、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及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及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四个方面展开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与心得。

首先刘老师强调建设一流课程,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其核心工作,同学和老师要敬畏教育、敬畏教学、敬畏课堂、敬畏讲台,才能真正做到课程有魂有品位;通过对具体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深入分析理解、总结课程科学体系形成的过程以及科学研究方法应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同学们作为一个国家的自然人的品质,提升创新能力。具体解读为,第一,课程思政的框架要素包括教师思政、专业思政和课程内容方法思政,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教师思政是关键,专业思政是基础,课程思政是核心;第二,课程思政的目标是通过遴选课程知识点,构建与“课程思政元素”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课程知识体系,做到既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又实现思想引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三,要帮助同学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包括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专题讲座 篇10

时间:2016年9月21日 地点:阶梯教室 主讲人:吴安岗 记录人:陈霞

一、试验的基本情况

(一)第一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课堂教学中(包括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等)进行小型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并建立起初步的教学模式。

(二)第二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课外进行专题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如怎样联系本地实际确定专题,探索研究的形式和方法。

(三)第三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四)第四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初中物理课内外综合优化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功能和作用。

二、实验的基本做法

(一)明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1.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有利于推动我校新课程改革

(二)抓住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能力要求,将探究式教学落到实处 1.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

4.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设计实验 5.重视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评估与交流

(三)注重拓展教学空间,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途经,广泛获取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器材,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积极开展教学评价改革,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全面实施 1.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2.确定科学的评价原则和内容 3.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价内容的需要,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内容是多元和综合的,那么对应的评价工具和方法也应注重多样化,尤其强调过程性评价。实践证明只有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纸笔测试、观察法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全面、有效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综合应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2)表现性评价

所谓表现性评价,它不是以评价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为目的,而是以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包括现场调查、撰写研究论文、现场探究设计等等,其形式、内容和时间可以灵活多样,用表现性评价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习惯等。例如,在学习电动机时,可以让学生现场设计制作一个电动机模型等。

(3)测验法

测验是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利用测验法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应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为重点,避免将科学探究分解为生搬硬套的知识和按部就班的程序进行考查的偏向。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科学探究方法和意义的理解。命题做到有适当的开放性,注重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结合与物理学相关的自然、生活和生产中的事实、现象等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注重在新的物理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观察法

观察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的方法。

我们实践中通常采用自然观察、选择观察和实验观察等几种形式。观察记录也有各种方法,如设计观察表格法等。常用的观察表格包括学生个体使用的自我检查表和整个班级使用的记录表。观察的项目 可以预先设计在表格里,也可以随时择取。表格可以与学生的记录卡放在一起,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考评的内容。

上一篇:小学生《小王子》读书笔记下一篇:作文 最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