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新议论文(精选6篇)
思
对于进入高中的新生,他们往往对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和课堂结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下面笔者就高一新教材(人民版)有关专题为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一、对新教材特点的分析和反思
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来安排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系统,时间压缩为半个学期,内容相对独立、完整,便于调控和整合。二是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必修课25个专题,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涵盖性强。三是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选修课6个专题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新课程历史知识深挖形成专题,围绕专题组织史实,围绕专题形成知识结构,依托专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形成认识判断,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思辨性加强,因为通过各方面教学任务的分解,最终完成某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
但是,那时着眼于教师的“教”,研究的是知识如何落实;现在;着眼于学生的“学”,研究的是知识如何在启智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益,知识是怎样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素质的。再具体点说。按照旧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学。教师会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和认识。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会让学生就宗法制和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他可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切入点。总之,反思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
二、对教学现状的反思,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
与设置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而现行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总复习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种相类似的遗漏对历史的连贯性会造成伤害,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学生主体
作用的发挥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活动;参与合作;教学实例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7)12-0060-02
任务型教学在我国英语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运用。国家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目的,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笔者把任务型教学理论应用于职高英语教学,并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它既深化了课文、活化了教材,又使英语课堂生动有趣,学习效果明显。
一、任务型教学设计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所设计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选材应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生活经验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任务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2.阶梯型任务链原则:任务的设计应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式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有数个微型的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当先输入后输出,遵循先听、读,后记、写的设计顺序,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3.在做中学原则: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践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情景相应的学习经验。
二、任务型教学的过程和初步结果
(一)职高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模式
我们把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应用于职高英语教学,并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教学体系,逐步确立了“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任务化,课外作业项目化,评价方式过程化”的职高英语教学的基本模式。
(二)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1.Leading-in/Warming-up Activities for interest
2.Pre-task(呈现和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
3.While-task(设计了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伙伴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
4.Post-task(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任务结果)
5.Check(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
6.Homework(根据课堂任务内容,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做相关项目)
笔者现以中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高英语基本版Book I Unit2为例,说明以上教学步骤。
Step 1Leading-in
1.教师打开Libanet网站,通过大屏幕让学生观看有关家庭装修的实例,为讨论Housing埋下伏笔。
2.Daily report 值日生介绍自己的居住情况,其他学生做笔记,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有关套型、居住条件等问题,自然引出“Housing”的话题。
Step 2Pre-task
(1)Warm-up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套房示意图,就此复习bedroom、kitchen、bathroom等房间的名称。
(2)同桌之间就Warm-up Exercise B里的五个问题相互问答,为完成后续任务做铺垫。
Step 3While-task
(1)Play a guessing game
用问题“What’s my house like?”引入任务,让学生猜测老师的居住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训练学生的散发性思维能力。
(2)Listening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图片和听力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录音,并完成A、B两部分的选择题。
(3)Have a competition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除了书中Speaking部分所提示的几个问题What is your house like? Where do you live? How many rooms does your house have?之外,哪一组能提的问题最多?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使其学会怎样描述居住情况。
(4)Make short dialogues
根据Speaking部分提供的三张卡片各编一个对话。
(5)Make an interview
学生四人一组,确定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采访内容可以是了解本组同学的居住情况,在采访时可运用Speaking部分的几个问题,然后在全班表演对话。
Step 4Post-task
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汇总统计,并公布全班同学居住情况,如下表:
(1)根据Interview所提供的信息,用英文写一篇其中一个小组成员的居住情况。
(2)根据书中Speaking部分的三张卡片各写一个对话。
三、词汇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
以前,教学生单词多采用把生词带读几遍,然后挑重要的词详细讲解,教师讲得辛苦,学生记得辛苦,师生都感觉词汇教学单调乏味,花了时间但收效不大。如果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利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局面便可大大改观。
教师首先布置预习任务,除了让学生预习单词的读音外,还要有重点地布置查字典,即在字典中查找需重点掌握的单词,然后上课时全班交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所查找的不同内容予以指导,指出其成功及不足之处。例如:教职高英语基本版Book 3Unit 10的单词时,学生重点查找blame、harm、waste、pollute、case等单词,经过查找,学生一般都能找出该单词的词性、意义以及一两个例句。以blame为例,一位学生在班上交流时是这样展示预习结果的:
blamen.责难 incurblame招人责难
v.责备 Ep: Bad workmen often blame their tools.
接着几位学生又陆续补充了其他用法:blamen.过失;咎;对已做或未做的事所负的责任。
v. be to blame for 对……负责任
固定短语 blame sb. for sth., blame sth. on sb.
然后教师叫学生找一下课文中的blame是什么含义,学生查找时一开始容易把所查到的内容全盘照抄,主次不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指导,对于blame这一单词笔者着重通过以下例句进行强调:
1.He blamed his teacher for his failure.
2.Where does the blame lie for our failure?
3.I have nothing to blame myself for.
4.Who is to blame for starting the fire?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能够熟练使用字典,并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有的学生以前有了疑问只想到问老师和同学,现在也学会使用字典来解决问题。在课堂上,那些平时被动的学生都能积极发言,尤其当自己查到的内容几乎与所要求的一致时,更是掩饰不住喜悦之情。
四、课文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
课文教学较之词汇、对话教学来说是较为复杂的,也对任务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教师对任务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要体现时代感,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任务形式必须多样化,学生在任务中的角色也要多样化,任务的成果也可多种多样,任务的设计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局限于课堂。
例如,学习职高教材Book 3Unit 10的课文Pollution,可先导入新课,再要求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回答给出的问题,使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
笔者设计了下列几个问题:
1.Do you think pollutio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roblems in the world?
2.How many kinds of pollution are there on the earth? What are they?
3.Is water pollution serious?Is it dangerous?
4.Oil is increasing pollution at sea,isn’t it?
5.In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fumes from cars are a major cause of air pollution,aren’t they?
6.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ollution?
职高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因而给他们设计的问题应简短易懂,且以一般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为主。接着阅读1~4段,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介绍污染的三种主要形式、污染的来源以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然后,阅读最后一段,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介绍减少污染所采取的措施。课外布置调查任务:
1.分小组活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污染带来危害的信息,制成海报贴到教室后面的黑板报或学校的宣传窗进行宣传。
2.在Everyday report中举例说明我们身边所存在的环境污染以及防治的方法。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从开始到结束,任务贯穿始终。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接触语言,并在任务所设置的情景中真实地使用他们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交流,达到了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们各显神通。除了向老师、同学请教外,还到图书馆查资料,到网上找信息,动用了一切可用的工具。
五、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1.在传统的讲授法指导下,学生认为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就能学好英语,因此他们对语言活动漠不关心,合作不主动、不充分,存有依赖性和缺乏责任感,合作学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注意运用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一个亲切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都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2.教师设计活动时注意变换活动形式和小组合作伙伴,笔者在教学中常把“秧田式”的座位改为“模块式”、“马蹄型”、“长桌式”,使学生感到新奇;活动前常改变小组组合方式,使同学常遇到“新面孔”,而不是每天都看到“老同桌”,这样交流中产生信息差,使他们有话可说。
3.在设计任务型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基础,也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Don’t use just the text book. Anything in real life that connect and appropriate to the lesson can be used as teaching resources.”(David Nunan)
创造性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设计多姿多彩的切合实际的各种任务,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合作与探究等方式学习英语。只有采取了有效的教与学行为,才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参考文献
[1]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J].2001,(8).
[2]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高级中学:杨恩德
学习好赵利剑老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研究》的最大启迪就是进一步做好,史料教学的实践,并能丰富运用模式,经过简单整理,赵老师讲座使用材料8组,分别说明了
一、教学目标:主要高考涉及的史料分析 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2008年广东)材料一
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试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北魏献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易服色,并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第二问则涉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均田制。第三、四问,要求学生在掌握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对比。参考答案:(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
(3)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2.阅读下列材料:(2007年江苏)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①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 ②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③依据材料
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④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试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第二问涉及措施;第三问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第四问属于开放型设问,要求学生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参考答案:①冗官。
②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③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④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3.阅读下列材料:(2007年宁夏)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失败原因。参考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革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颇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二、教学过程,史料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意义 1.明确改革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以戊戌变法为例,正如康有为在上书中所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譬犹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四面皆应。
自台湾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石勒啸倚于东门,所在而有,近边尤众。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面临民族独立和国家近代化的双重使命,如学者所言: 明治维新是„„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的催化作用,为了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它同时面临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双重任务,在国内,它的主要任务是摧毁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消灭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割据状态,实现国家的统一,并使日本迅速地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上,它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强加给日本的殖民枷锁,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维护日本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 忧时之士感栗危惧,深怵亡国灭种之痛,于是维新运动一时大起,„„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戊戌变法:清王朝名义上最高统治者和实际权力掌握者分离,维新派将变法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光绪皇帝身上,而清廷大权却集中于慈禧太后之手,请看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过程: 八月初四日黎明,上诣宫门请安,太后已由间道入西直门,车驾仓皇而返。太后直抵上寝宫,尽括章疏,携之去,召上怒讦曰:“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上战栗不发一语,良久,嗫嚅曰:“我无此意。”太后唾之曰:“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遂传懿旨,以“上并不能理万几”为辞,临朝训政。凡上所兴革,悉反之。——恽毓鼎《崇陵传信录》 有人形容此过程为“制孤雏”,不用一兵一卒,即将光绪帝囚禁。维新派寄厚望于光绪帝,变法怎能成功?
2.关于改革的过程,应说明:
在明治维新中,有一措施带有极大风险,即废藩置县。一方面,该措施势在必行,因为: 诚然,幕府倒了,大权归于朝廷了。但是这个朝廷依然没有实力。第一,朝廷没有兵力,现在的征东军队都是从勤王诸藩借来的。第二,朝廷没有金钱。„„第三,朝廷又没有实际的政权。因为各藩主拥有土地、人民,各自在自己的藩地中行使政权,任意管治,任意征取赋税。并且各藩彼此窥视动静,在惶惶不安之中,都想保住本藩的每一寸土地。至于对付西方列强的国策,却谁也没有功夫考虑。这样简直不能称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日]久米正雄著《伊藤博文时代》
反观戊戌变法,则缺乏木户孝允这类成熟的政治家来主持。在戊戌变法的关键人物中,康有为是思想家和理论家,而非政治家,正如其弟对他的评价:
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说他“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措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 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应强调:
宗教平等的兴起正是否定宗教的划一性;复以强迫划一信仰的废案,此一运动终于发扬光大,蔚为壮观。它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人都须信仰同一上帝,也不是说所有的人都须在同一方式下信仰上帝。相反的,它意味着人人都应有同样的自由,根据他们自己良知所指示的方式来信仰上帝——如果良知不让他们这样做的话,他们还根本有不信神的自由„„在历史上,它是民主发展史的一个主要部分,如果我们要想认识民主,并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词句将民主理想重新加以阐释的话,我们对它便不得不予以密切的注意。——《余英时文集第六卷·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中方一中
蒋松桃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表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教,然后而知困”——问题与不足的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何其难。“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
2、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种种。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当前的时尚之一,所谓“无课件不公开”,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行了。必须承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但应注意:第一,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必须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适用于某些课时,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应该使用多媒体。
老师们:
很高兴能够有机会与这么多历史界的同仁共同的学习、思考、交流,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疑问》,我想要思考探讨这一问题,就必需把它放到整个教育的层面上来,否则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可能是完全背离的,只有将这一问题放到教育整体的高度,才能真正的从本质上去认识,同时也才能把握解决这些疑问的方向。
我想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出发。
什么是教育?古往今来有过许多不同的论述,撇开一些政治的社会的因素,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在各种论述中,我比较赞同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概述,“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意思是每个人如同一颗种子,只要有适合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适当的气候条件,它就能破土而出,得以生长。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这基础上做了补充,“生长即目的”,即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成为栋梁之才,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等等,再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明显的功利目的,可以说是精辟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
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衡量教育的尺度,就是应该站在人的高度来认识,而非功利的角度,从人的高度我赞同我国著名学者王国平的观点,分为人性的尺度和人生的尺度。
人性尺度是指: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外来的所谓知识,这种强迫接受就如同柏拉图所问的“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就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盲人的眼睛...”。人之为人的最优秀的品质应该是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应该是追求崇高的精神,而不是灌输各种道德规范。
人生尺度是指:教育应使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看教育是否成功,就看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教育应该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有意义的”,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一种传统的观念,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请问桂花香从哪里来?牡丹花香哪里来?有那么多花香没有从苦寒中来呀。素不知有多少人在“磨砺”“苦寒”中被摧残,而世界上也绝没有一所存进“苦难”成本而能够支出“幸福”利息的银行。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勤奋刻苦,经受各种历练、考验,我们强调应该符合教育规律、符号人的成长规律,有兴趣、有意义。我们老是强调以后会幸福的,无限的推迟幸福,其实是幸福的漠视和虚无化。
衡量一所学校的优劣,主要是看这所学校是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而环境的良好与否,最关键是看:有没有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和优秀的老师,而绝非硬件设施的漂亮完善与否。(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就是显著的例子)。
自由的氛围,主要是时间的自由和思考的自由。学生必须有时间沉思和自由的思考。
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爱学生胜于爱金钱和名利,值得学生感念的老师。而非仅仅能取得好成绩的老师。
我们现在很难有这样好的学校,也很难有这样好的老师,因为衡量好学校和好老师的标准出了问题。
从以上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出发,我们可以来思考探讨“高中历史教学的疑问”这一主题了。
(一)历史教学中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问题;
历史学科是一门很典型的人文学科,是进行人文主义思想培养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重要学科,然而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弥漫着历史教学,弥漫着整个教育领域。历史教育是整个教育领域的一部分,不可能做到洁身自好。
可以说,我国的教育在49年以后实际上走上了一条功利主义的道路。开始是政治挂帅,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共产主义接班人”。历史教学也是围绕为政治服务,从历史教学内容的编订到历史教育教学的目的都是如此。
它的着眼点,不是培养人而是能不能成为为国家服务的“一种有用的机器”“一种服务于政治的劳动工具”;不是关心人文精神培养,实际上更可能是压制人自身的和谐、健康成长。要求做一颗革命机器上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后来,政治不行了,又来了分数挂帅,一切为了应试,一切为了分数,所谓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人成了分数的奴隶。作为高考科目的历史学科当然不能例外,现在主要是这种功利主义思想支配着,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就是要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急功近利,不考虑人文主义思想的成长完善,甚至不惜违背人的成长规律。
人文主义的教学是注重人性的需求,关注人的成长,以人为中心,以健康成长、能够幸福而有意义为目的。
功利主义的教学要求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以考试为中心,以成绩、升学为目的。
于是不同的教学就产生了,在历史教学中也充分体现出来,比如学文艺复兴运动,从功利主义的应试要求出发,我们会条理清楚,面面俱到。分析其背景:
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哪个国家?什么原因促成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
意大利
原因:(逐条列出)
(1).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2).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3)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4)印刷术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主要有哪些?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初期三杰: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十日谈》
后期代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通过材料分析)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何不同?
这种不同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薄伽丘:关注的是人的自然本性;
莎士比亚:提升了人性的高尚和尊严,更崇尚人的理性。历程: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文艺复兴的实质、评价
表面上: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形式)
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性质)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评价 进步:
①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推动了当时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
不足:过分推崇个人主义,导致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看起来条理清楚,分析透彻,学生似乎也容易掌握。大都由老师分析,逐条列出,也有让学生归纳,整理而出。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我们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关注人、人类的发展:
我们就会去探求中世纪的欧洲到底是怎样的状况?基督教神学为什么要宣扬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的思想?为什么要去压制人性,淹没人?人在这样的压抑、控制下是一种怎样的痛苦状态?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起来去反抗这种状况?
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自身解放。然后来理解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但丁《神曲》歌颂了人的伟大,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本来应该去看看《神曲》原作的)。薄伽丘的《十日谈》讲述各色人物的故事,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同时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举出另外的一些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如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分析这些代表作的真实内涵。真正感悟文艺复兴的实质: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体会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来之不易。
现在我们的教学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课堂要求立竿见影,最好一堂课讲完后马上考试,解答出来,那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然而到底掌握了什么?我想无非是那些所谓的知识点。大都数则是通过PPT上的练习加以所谓的巩固,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对付考试也很有效。而人的感受,好奇心的满足,理性的思考,人类的发展,似乎完全是无所谓的,有那也是附加的。我想这其实是教育方向的迷失。这是由现实的、体制的、社会的各种因素造成的。
(二)专制主义与批评性思维的悖论
现在我国政府提出建立“创新性国家”的口号,这是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中国自身发展的要求。
“创新性国家”的建立最关键的要教育。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独立思考就必须敢于提出质疑,具有批判性的思维。
然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却走向相反,它剥夺孩子的童年,扼杀少年人的求知欲,阻碍青年人的独立思考,否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专制主义在教育中(当然也包括历史教育中)表现: 1.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
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考试是何等的重要,从上学那天起,就被各种考试绑架了,小学稍好,大都学校主要是各种练习加期中、期末考试,到了初中就各种考试不断,周练、月考、阶段考、期中期末更少不了,高中更是登峰造极了。
有考试就要有答案,为了便于批改,就要尽可能的标准统一、甚至唯一(以前称标准答案,现在称参考答案),权威性的答案就应运而生,学生的思维固定了,思想“统一”了,是好事吗?
我自己就几次参加了稽阳联考的命题,今年还担任历史部分的主命题,我感到最头疼的是组织主观题的答案,简直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刨冰啊,在试题命制好后,我给几位历史老师去答题来组织答案,最后自己来整合,结果各位老师的答案有不少的出入,我一直在问自己整合起来这样的答案行吗?用这样的一个所谓的参考答案去衡量,是否有些残忍。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答案无非是教材的意思和现实因素的考量。有些明明答得有理,但不符合现实的考量,就不能得分。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或可称为‘官僚政府’,官僚即士人为之。而决非贵族军人或商人政府‛。
——钱穆《国史新论》(1)材料一中“选举”“考试”分别是指什么?中国在何时形成“官僚政府”?请说明理由。(10分)
材料二 社会体制既不同,建立于其上之政治,自亦不同。如西方古希腊之市民政权,只建立在每一小城市中,尚不能扩充成为一国家。……秦、汉以下,全国大一统之中央政府,非神权,亦非民权,但亦不得目之为君权。
——钱穆《国史新论》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古希腊之市民政权”与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权有哪些区别?造成这一区别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材料三 2007年6月27日,81岁的英国女王任命布朗为英国首相。至此,先后有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
—— 新华网
(3)材料二的“市民政权”之体制对材料三中的政体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38、(1)察举制、科举制。(2分)秦朝(2分)理由: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6分)(2)古希腊的“市民政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而中国秦汉时期是全国一统的中央集权;古希腊为民主政治,而中国秦汉时期为封建君主专制。(8分)
最主要原因是古希腊工商业经济发达,而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
(3)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英国政体产生积极影响。(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得满分。如答出主权在民、分权制衡、法律至上、议会制等具体内容也可得分,答“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给2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2.把教材当圣经 死扣教材,在教材上打上了各种各样、各种颜色的记号,方方面面,各个角落都看得仔仔细细,生怕哪个地方疏漏了,各种考试也都紧紧围绕着教材,包括高考,前几年的浙江文综试卷历史部分不少答案就是从教材里一字一句地拿出来的,这是我一直感到十分困惑的,甚至问了以前文综命题组的组长计翔翔老师,为什么高考的试题也会是这样?那可是整个浙江历史教学的导向啊,(这里我无意批评以前命题的专家,事实上我所认识的几位老师我一直都是很尊敬的,我只是认为高考试题应该更多的体现能力、体现历史的思维),他回答说那是运用教材经典的句子来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我虽然心存疑惑,但我们在组织稽阳联考历史试题时以及平时的教学中都很受影响,紧扣教材。
今年的历史部分我觉得要好得多。题目灵活、能力要求高,历史思维性强,这也许是一个新的良好的开端。
可以说教育的专制主义是通过高考这个指挥棒呈现出来,它训练你迎合出题人的观点,揣摩命题人的意图,紧紧围绕着教材的内容,教材的观点,不能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观点。
例如:我们说近代中国是民主革命,是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反封建表现在推翻清政府、打到军阀(主要是北洋军阀)、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我们通常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基本完成了,然而到底完成了吗?若是完成了,我们怎么解释随后发动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怎么解释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可我们很难这样去思考。我们一方面肯定1953年---1956年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当然包括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另一方面又肯定改革开放,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难道没有矛盾吗?难道仅仅因为时代不同吗?其实就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问题我专门调查了不少当年经历的农民的想法,他们回答真正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寥寥无几,有也只是凭一时的热情啊。试想:1950——1952年才分到土地,53年就要合作了,就从正常的人性考虑,怎么可能是愿意的?
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是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
从培养奴性的人的角度讲,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在专制主义长期压制下,我们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那无休止的题海中,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被剥夺,生活乐趣被剥夺,独立人格没有了,不会思想了。
最可怕的是,几乎完全不会将心比心,完全失去了同情心,失去了宽容的精神。有的是竞争,有的是考场如战场。仍然强调“战天斗地”,有不少学校校园内红旗招展,标语横幅遍布。
陈寅格先生在给王国维的纪念碑的碑文上写道:“先生的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人不同于动物,最可贵的是有思想,思想没有了,也不成其为人了。
应试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教育,也是一种奴化教育。限制人的自由发展,限制人的个性张扬,不让学习者有独立的思考。
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的学生还会有学习的兴趣吗?很多学生是很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啊。
(三)训练主义当道
什么是“训练主义”?即为了一个功利的目标,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训练体系,学校成了车间中的流水线,每一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就如同生产线上的工人。我们历史老师也同样成为生产线上的一员了。
教育原本充满艺术的活动,历史的教学更是大有施展的空间,我们看看《百家讲坛》那些神采飞扬的老师就可见一斑,但我相信他们走下讲坛,走向中学的课堂,也一定会黯然失色。
中学的老师是在干一种体力活啊。
无休止的命题(从网上收集)、监考、改卷、统计成绩等等,周而复始,周练、月考、阶段考、期中考、期末考连续不断,所谓的“周练”就是每门高考的科目每周考一次,可是到了学生就是天天考啊,不少学校的学生从进入高中到高考结束,几乎是三年的考试啊,简直难以想象这是在搞教育,可这是现实,高考辉煌的成绩就是这样练成的啊。
这就是训练,训练到什么程度?训练到一看到题目就知道在教材的什么地方,用那些言词语句几乎不加什么思索就能回答。历史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确实,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越来越多,但不应成为机械训练的理由啊,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成长,要培养的是具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历史教育更是人文思想的教育,是自由、民主、平等的人类社会演进的教育。
训练主义的本质是要速成,却违背了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它使我们不会思考,不敢思考,只要答案,能够得分的答案。
于是教师也慢慢的造成了这样的现状:他们只有技术,缺乏艺术;只有知识,缺乏见识,更谈不上智慧;只有苦力,缺乏魅力;只愿做题目,不愿做学问;只关注学生成绩,不注重人格塑造;只顾眼前的利益,很少有理想抱负。这不是我们想要这样,而是各种因素逼迫的结果。
(四)我的思考与应对
以上我所提的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疑问,其实更是对当前整个教育的疑问,我想现在还很难来真正解决,因为这背后有强大的“体制”,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社会的因素等等。但既然身为老师,总不能放任不管,总不能眼看我们的孩子在这水深火热中煎熬,总要尽可能地“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中去”。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的痛苦,而且,事实上我们也不是完全不能作为。
两点认识: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XX学校XXX
有反思,失败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好的环境才会为人的成长带给营养。没有反思,失败会把人打倒,逆境会让人沉沦,好的环境会让人得过且过。因为有反思才会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不丢失目标,才会进步。故针对本学期教学反思如下:
1、穿讲历史人物趣事
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们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资料,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新文化运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中国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如此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2、用口诀法记忆历史知识
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忙学生记忆,如此,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我在讲授《天津条约》(必修一政治礼貌历程)资料时,介绍给学生2个记忆法。《天津条约》资料能够记忆为: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记牢了这一知识点。如此一个重要且难记的知识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另外,,中日《马关条约》资料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透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摸、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搞笑,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用心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4、设置讨论环节
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法。这时候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甚至能够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这不但能构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比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必修一政治礼貌历程)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太平天国运动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其结果会是怎样呢?此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几分钟后,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讲述自我的看法,有的说将建立一个由农民阶级掌握的政权,有的说将建立一个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也有的说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最后我作总结: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革命胜利后的农民领袖将会蜕变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正如历史上其他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
我要感谢学生,是学生的测评激励了我,鞭策了我,催我奋进,催我在教改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正所谓:
【高中历史教学新议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06-12
高中历史新教学模式06-25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09-07
农村高中历史教学论文01-26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07-07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2-13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11-13
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