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第二教案(精选11篇)
教学目标:
1、巩固加深圆柱的知识,深入了解圆柱的高、侧面、底面。
2、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再让学生自己练习,3、培养学生学知识要透彻的习惯,同时在掌握知识时体会快乐。教学重点:圆柱的底面、侧面、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立体感 教学过程:
1、总体认识圆柱,形成概念
问:通过上节课额学习,你们对圆柱有什么概念?
提问:候尧森、张梦博、李静宜、朱恩浩
预设:圆柱有两个底面,两个底面平行且相等
圆柱有一个侧面,这个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高有无数条?
问:那谁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什么是圆柱?
张子涵、刘浩源、刘璇(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板书)
总结:以长方形(或正方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360度所得的几何
体就是圆柱。
跟同学们一起重复说圆柱体的概念,加深印象。练习:《七彩课堂》课后检测第一题
2、进一步认识圆柱体的特征
(1)侧面的认识
经过上午的学习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的关系?
贾培乐、齐豪
问: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候尧森、李静宜
(2)高的认识
问:什么是圆柱的高,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
耿许通
出示高低胖瘦不同的圆柱体,问:这些圆柱体为什么不同?
胖瘦不同,圆柱的胖瘦于什么有关系?
高低不同,圆柱的高低于什么有关系?
高的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除了叫高,还会叫什么?
硬币的高叫什么?
钢管横放着高叫做什么?
圆柱形水井的高叫做什么? 练习:《七彩课堂》课后检测第3题第四题。
3、圆柱体的三视图
白板展示圆柱体,请学生观察,画出圆柱体三视图。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就圆柱体做了深一步的了解,我们知道圆柱的高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叫法,并不限定于非得是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等清楚地认识了圆柱体。圆柱体的三视图正视图和侧视图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俯视图时圆形。
课堂板书: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三视图:俯视图:圆形
侧视图:长方形(正方形)
正视图:长方形(正方形)上节课教学反思:
1、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地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都快乐的参与课堂教学中,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就连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同学都再开心的听课。
“圆柱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 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时, 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几何知识的经验和思想方法, 形成初步空间观念, 可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 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不同的立体图形, 学生找出圆柱体, 对圆柱体有基本的感知。
2.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 你见过哪些像圆柱一样的物体? (学生结合感知回答)
3.课件出示圆柱体揭示课题并板书:“圆柱的认识”。
4.初步感知:看实物图及自己的认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圆柱。 (能描述圆柱基本特征即可)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找立体图形中的圆柱”让学生事先认知。接着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状的, 进一步结合实物及课件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
二、在合作中自主学习, 掌握特征、发现关系
1.做圆柱, 感知圆柱特点——建立模型。
(教师根据每组学生的情况, 为各小组准备不同的学具袋。)
师:同学们能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制作一个圆柱吗?
思考: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下面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 它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动手做圆柱。
设计意图:“做一做”让学生在做中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 经历了由“面”到“体”的过程, 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这一难点提供素材。同时“用长方形的长和宽两种不同的围法制作出的圆柱也不相同”这一直观现象, 为后面探究圆柱的高、底面与侧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渗透。
3.在合作中自主学习, 掌握特征, 发现关系, 结合做好的模型, 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研究圆柱, 结合制作好的圆柱小组交流归纳圆柱的特征, 围绕以下三方面来观察, 探究:
(1)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侧面与底面、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3) 你能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初步认识圆柱的组成。
4.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 结合汇报内容进行课件演示, 结合学生说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完善板书)
(1) 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等方式, 交流圆柱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课件展示并总结)
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周围的面叫作侧面, 是一个曲面。
(2) 认识圆柱的高。
师:谁能找一找圆柱的高?
(生用手中已做好的圆柱比画哪里是高。)
师:怎样量圆柱的高呢?
(生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高的测量。)
(师课件展示。)
小结: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3) 操作实验, 探讨圆柱侧面展开图。
师:大家将制作好的圆柱沿侧面展开, 观察侧面展开图, 思考有什么特征。 (预设, 剪的方法不一样可能出现不同形状。)
生: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 还有不规则图形。
师:请剪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同学说一说剪的方法。
生:沿高剪开就能得到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将侧面展开图不是长方形的拼成一个长方形发现什么?
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什么样的情况下侧面展开是正方形?
生: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正方形。
师:课件展示并引导归纳。
小结: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周长,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设计意图:在学生具有认知的基础上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课件展示并总结出各部分的特征, 进一步加深对圆柱的认知。在比较圆柱的高、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 通过做、看、说等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柱高、底面与侧面的联系, 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学习圆柱表面积奠定基础。
三、巩固练习、汇报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五、课后反思
关键词: 实物观察 化曲为直 操作转化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圆柱的认识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实物观察初步感知;通过操作实践强化特征。
教材分析: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的又一立体图形,在教学时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圆柱,通过自己观察思考,从实物中抽象圆柱的立体图形(直观图),建立初步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其特征打好基础。对高的认识,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老师要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进行比较认识高的特征。教学侧面积时,要充分利用其展开图,应用转化的思想,化曲为直,变成旧知识,达到以旧学新的目的。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圆柱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最后一部分,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圆的相关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虽然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但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表面是平的,而圆柱则是由曲面围成的几何体,这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时老师应从直观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单元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研讨,让学生在自主感受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的特征和画直观图的方法。2.在不断观察与操作、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空间观念。3.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增强合作意识,体验成功乐趣,提高学习兴趣,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圆柱的特征和画直观图的方法,形成圆柱的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认识高和侧面积特征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呈现:大屏幕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各3-5个)。
1.让学生分类整理,想想它们有哪些特征和量的计算。2.抽生汇报:指出哪些我们已经认识过,说说它的特征和量的计算方法。3.观察没有学习过的物体,告诉学生对这些物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习,今天我们认识其中一个,它叫圆柱——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
[设计意图:生活是生态的,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态情境,在分类中自然地引入课题,使课堂自然、生动。]
二、感知圆柱,认识直观图。
1.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柱,通过看、摸感知圆柱,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2.想想自己对圆柱有哪些感受?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3.抽生2-3人汇报。4.同学们你能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圆柱吗?5.四人小组交流,评比小组内最像的图形。6.抽2个小组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评价。7.师补讲:选取规范的直观图指导,同时认识圆柱的组成部分与名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美术知识的学习,为画圆柱打下一定基础。让学生先尝试体验与自我评价,有利于对学困生的引领。]
三、猜想、验证发现圆柱面的特征。
1.观察圆柱。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柱,通过看、摸、拆、比、再次强化感知。想想你看到些什么?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拆开后又有哪些新发现?比一比哪些是相同的?结果写在小卡上。2.小组内交流,并将学习结果写在中卡上。3.就近学习其他小组成果,再补充。4.小组展示汇报。5.师补讲:强化圆柱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底面和侧面。
四、对比发现不同,认识高。
1.呈现两个不同的圆柱,比比看这些两个圆柱在形状、大小上有什么不同呢?2.抽生汇报、补充。3.想想圆柱的粗细由什么决定?4.同桌交流。抽生汇报、补充。5.想想高矮又由什么决定呢?引出圆柱的高。板书:高。6.学生看书自学认识高的意义与特征。同时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7.学生汇报、补充。8.强化对高的认识与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标的目标之一。积极有效的观察、比较、猜想与验证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就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状态,为探索侧面积计算做好学习动力的准备。]
五、强化训练。
1.巩固掌握特征:打开书完成练习中的一题指出哪些是圆柱?2题找出圆柱,指出底面、侧面和高。(1)生完成在书上。(2)生汇报、评价。
2.拓展练习:3题观察展开图能围成什么图形?4、5题训练思路,掌握方法。(1)生完成在小卡上。(2)同桌交流,补充。(3)生汇报、评价。(4)师补讲。
六、小结,结束新课教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都知道了圆柱哪些特征?还学会了什么?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其中有我们学过的,也有我们没学过的,看看准能把我们没学过的物体摸出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平平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 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反思:采用游戏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摸一摸的游戏中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然后通过对比、辨析强化对圆柱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独立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反思:概念教学要求严密性和准确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观察实物,使知识得到整合。]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准确地概括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来。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你是怎样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反思: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件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
认识圆柱体
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准备:
CD,圆柱体积木
过程:
1、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2、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3、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固体胶,灯管小鼓…
4、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5、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设计意图:
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只能把它们说成“长长的,圆圆的”,并且很难融入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幼儿认识了许多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尝试用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进行本次教学活动。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在动动、玩玩中掌握圆柱体的名称,感知它的特点。
2、用恰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体验合作游戏,探索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圆柱体实物若干。如:积木、易拉罐等(布置成超市。)各种形状的积木玩具,球体物品若干,记号笔若干。活动过程:
一、分类:
1、师:“老师带来了许多玩具,我们一起来滚一滚、玩一玩。” 幼儿任意挑选玩具,自由玩,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刚才你们玩时发现了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吗?” 幼:长方体积木不能滚动。幼:正方体积木不能滚动。
幼:我发现圆圆的球能滚动,其他的都不能滚动
师:请将能滚动的玩具放在红色的篮子里,不能滚动的放在绿色的篮子里。
(分析:幼儿在滚一滚、玩一玩中,自我探索、发现玩具能否滚动,并根据滚动的特征给玩具进行第一次分类。幼儿对此环节很感兴趣,很快投入到活动中。)
2、出示装球体和圆柱体玩具的篮子。
师:这些玩具滚动时一样吗?每人选两样不同的玩具,两人一组,一起玩一玩,说一说你的发现。幼:我发现球能到处滚来滚去。
幼:这种玩具(指圆柱体)只可以朝一个方向滚动。
师:请将能到处滚动的放在圆形篮子里,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的放在方形的篮子里。
(分析:幼儿在这次玩一玩中,进一步探索,发现了球体与圆柱体的区别。幼儿进行了第二次分类,难度越来越大,引导幼儿将对球体的已有经验进行归纳,同时也激发了幼儿探索圆柱体的兴趣。)
小结:球体能向任何方向滚动,那这种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的物体是不是球体呢?为什么?
二、测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幼儿观察特征。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的。幼:它身体圆圆的、粗粗的,像柱子一样。幼:它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形的。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那这两边的圆形一样大吗? 幼:不一样大。幼:一样大。(幼儿争吵起来)
2、出示纸条:
到底是不是一样大呢?我们请它来帮忙量一量就知道了。(教师示范测量的方法,量出圆柱体两头的粗细并作记录)它们一样大吗?
3、请幼儿量一量玩具两头和中间是不是一样粗,和同伴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幼儿操作,教师进行个别帮助。幼:我做的三个标记在一起了。
幼:老师,它们全在一条线上,就说明玩具两头和中间一样粗,对吗?
5、老师小结:
这种身体像柱子一样,而且上下、中间一样粗的,两头都是圆形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圆柱体。圆柱体放倒了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
(分析:这一环节中,幼儿成了操作的主人,亲自动手测量,得出正确的结果,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在操作和探索中又获得了有关测量的 知识与经验。)
三、拓展思维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像圆柱体的东西有许多,现在我们就到超市去找找吧。坐上我的汽车出了吧!
2、超市里的商品真多,请每个小朋友选两样像圆柱体的商品。
3、小朋友都选到了自己喜欢的商品,请你说一说买了什么。
4、和旁边的好朋友比一比,说一说,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商品有什么不一样。个别幼儿介绍。
教师小结:这些商品的大小不一样,高矮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是圆柱体。
(分析:“知识是在孩子们探究以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通过前面的探究操作,幼儿对圆柱体有了自己怕感知和理解,在自我表达和与同伴的交流中,学习了新知识。)
四、游戏巩固
师:这些像圆柱体的商品还可以当玩具呢,现在四人一组,用圆柱体商品搭一搭、玩一玩,比比哪一组玩出的花样多,好吗? 幼儿合作游戏。
(分析:这一环节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幼儿用各种废旧盒罐拼搭、玩乐,在游戏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圆柱体的认识。)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1、数学角:提供各种圆柱体实物,供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圆柱体的秘密。
2、操作角:提供多种材料(长方形纸张、橡皮泥等。)把它们变成圆柱体。
(分析:《纲要》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进一上步深入探索,不断积累经验。)
教学过程:
一、比较图形, 认识圆柱, 渗透学习方法
1.初步感知圆柱 (出示模型) 。
师:你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吗?观察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圆柱是由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使学生明确“圆柱是由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图形”。不仅有了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圆柱的标准, 也有了推导圆柱的其他特征的依据。在比较中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判断的标准,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将无从谈起。
2.建立表象, 引出研究问题。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课件出示:立柱、蜡烛、水杯、比萨斜塔等)
师:生活中, 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根据学生的表述, 将实物抽象为圆柱的立体图形。)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圆柱的认识。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设计意图:观察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 丰富学生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 同时感受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再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六年级学生刚刚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经历建立表象的过程尤为重要。
二、导引结合, 探索圆柱的组成及特征
1.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1) 看一看, 摸一摸。
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物体, 看一看、摸一摸, 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看看、摸摸, 同桌交流, 再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 揭示:圆柱体由三个面组成, 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 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叫作圆柱的上、下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 (引导学生感悟曲面) , 叫作圆柱的侧面。 (让学生在实物图上标明)
(2) 转一转。
师:用你们手里准备的各种不同高度但旋转半径相同的带小棍长方形, 绕着中心轴快速旋转, 看看转出来的图形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不同? (学生操作、观察、汇报。师再用课件演示旋转过程, 引导学生感悟圆柱是有高度的, 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揭示高的含义。)
2.探究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特征。
(1) 做一做。
先让学生想办法验证上、下两个圆形的大小是一样的, 师再用课件演示上下底面重叠的过程, 说明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像这样上下一样粗细的、直直的圆柱。
(2) 画一画。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怎样?为什么? (让学生先猜一猜, 再在圆柱模型和立体图形上画一画, 教师再用课件演示, 得出高有无数条且都相等。)
(3) 剪一剪。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圆柱的侧面, 大家猜想一下, 这个侧面是否也能够转化成我们比较熟悉的平面图形呢?如果能, 那么有可能是什么图呢? (学生提出猜测)
师:圆柱的侧面究竟是哪一种平面图形, 请同学们拿出小剪刀把圆柱的侧面剪开, 仔细观察剪开后展开是什么图形?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老师用课件演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后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设计意图:为了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大小一样的两个圆”和“圆柱侧面展开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论。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 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 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探究, 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形成表象, 理解圆柱的特征。
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卡纸, 先量一量卡纸的长和宽或边长 (用厘米作单位) , 标在相应的位置。再用卡纸围一围。教师设问:能否围成圆柱?如果能围成, 底面周长是哪一条?高又是哪一条? (同桌之间说一说长方形或正方形卡纸与围成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揭示: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高。若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那么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圆柱的高。
设计意图:圆柱体的制作, 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逐步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深化, 应用新知
1.我会填。
(1) 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叫作 ( ) , 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 ( ) 。
(2) 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 ( ) , 圆柱的高有 ( ) 条, 且都 ( ) 。
(3) 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 ( ) , 它的长等于圆柱的 ( ) , 宽等于圆柱的 ( ) 。若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那么圆柱的 ( ) 等于圆柱的 ( ) 。
2.判断:下面的图形能不能围成一个圆柱?
设计意图:知识的理解, 可以通过应用加以深化。根据图形让学生判断“下面的图形能不能围成一个圆柱”, 是巩固圆柱侧面的特征的针对性练习, 判断的过程就是对特征的应用。
四、回顾与反思
《圆柱的认识》
李样霞 灵宝市第二小学 liyx1126@126.com 8850777
教学内容: 西师版六数下册30——31页。教学目标:
1、结合实物认识圆柱的特征,建立圆柱的概念。
2、经历探索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点题,认识圆柱
1、巧妙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出示模型),它们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开始我们再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看到课题,你已经知道什么了?还想知道什么?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掌握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探索圆柱侧面面积计算公式; 3)、会运用公式解决实际中计算圆柱侧面积的问题
【评析】用长、正方体来引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知识的前联,也渗透了知识的不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梳理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使教师能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心中有数、灵活驾驭课堂。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课堂学习学有方向。
2、整体感知,形成表象
请举起自己手中准备的圆柱体实物,大家互相看看。谁再来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还见过圆柱形的物体。师总结:其实生活中圆柱的应用非常广泛,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是上下一样粗细的直圆柱体,简称圆柱。请看屏幕,圆柱体沿外轮廓线画出来的几何图形。(电脑显示)
3、观察实物,寻找特征(独学)
尽管它们的材料、颜色、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圆柱体,(那圆柱的特征是什么?接下来,我们结合实物去寻找“圆柱的特征”。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结合屏幕上的提示进行。先自己独立思考,若有困难可以同桌间互相交流。
1)、圆柱有几个面?各叫什么? 2)、观察圆柱上下两个面,你有什么发现?(请验证你的想法)3)、用手摸一摸圆柱的侧面,或者把圆柱放在桌上滚一滚,你有什么发现?
4)、选择一个实物圆柱,量一量它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说说你是怎样量的?这个距离叫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并板书:
请结合板书,对照自己的圆柱体再完整的说一下各部分名称及特征。【评析】(1)圆柱由几个部分组成,是比较简单的,这里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圆柱的曲面,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曲面的表象,为后面研究曲面转化成长方形奠定了感性的基础,想象的基础。(2)学生通过观察虽然很容易得出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但还需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并且在验证中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的方法各不相同,教师不强求方法的统一,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办法,这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老师不仅仅局限于把什么是高告诉学生,还在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圆柱的高之后,让学生去测量几个圆柱的高。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了圆柱的高,因此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的高的概念就不光是语言描述性的,而是既有概念性又有感性的,提高了学生在较复杂的圆柱相关练习中应变的能力。
4、认识圆柱的立体图形 根据美术上构图透视原理,圆柱上下两个圆形底面画成椭圆形,看不到的部分画成虚线(屏幕显示)。
指导学生看立体图形的各部分名称:底面、侧面、高。闭眼想象圆柱立体图及各部分名称。
【评析】指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立体图形,在图中能找到各部分名称,想象环节帮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5、判断下面立体图形哪些是圆柱(书上的习题,题略)
二、探索侧面积计算方法
1、猜想与操作(对学)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我们会求它的面积,那圆柱的侧面是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下面我们探索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请看猜想与操作,先自己在心里猜猜,然后前后2人合作,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猜一猜:沿易拉罐的一条高把它的商标纸剪开后再展开是什么形状? 生汇报:长方形、正方形。动画演示:剪开并展开的过程。
2、质疑再操作
在操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要沿高剪,不沿高剪会是什么结果?)
生再次动手操作沿斜线、曲线剪开再展开得到的形状,(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师引导生发现,这两个图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为了探索简便,选择了沿高剪开的展开图。
3、观察与发现(群学)
请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聪明的头脑去发现。要求是:把沿高剪开的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还原,再展开,再还原,这样反复几次,观察前后的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a、生先自己发现,再前后2人交流,再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展示。当说到正方形时,强调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b、动画演示,强调求侧面积需要两个条件。c、想一想: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生汇报完成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 = Ch
【评析】这里是本节课的难点,但先“解剖”后“还原”的操作过程,把抽象而难懂的知识,展现得直观而形象,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是对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拓展。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先解决书中的例1,再将例1的周长改为告诉直径或半径,该怎样求侧面积,进行变式训练。
【评析】既有基本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变式训练,体现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四、梳理思路,畅谈收获
今天所学知识在书30至31页,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画出重点,梳理思路,总结收获。
【评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梳理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我会填:
1、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
2、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3、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沿高剪开再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
4、把一个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5分米的圆柱体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分米,宽是﹙
﹚分米。
5、把一张边长31.4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卷成一个圆桐,这个圆筒的底面周长是﹙ ﹚厘米,高是﹙
﹚厘米。
我能判:
(1)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2)上下两个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定是圆柱体。()(3)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4)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r,高是2πr,那么它的侧面展开图一定是正方形。()
实际应用:
一种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直径1米,前轮滚动一周能压路多少平方米?
发挥想象:
长方形纸长的一边为25厘米,短的一边为15厘米。把这张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形的纸筒(不计接头)圆柱形纸筒的高是多少厘米?底面周长是多少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课外作业:
选用硬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个底面直径为6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柱形笔筒,并在其侧面绘上一些图案或题上一些学习格言。
时间: 2009年08月12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2562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教材及学情简析:
本节课——“认识圆柱”是在学生学习了几种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可以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圆柱的正确表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推理、讨论等活动,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特征,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此外,该学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理运用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圆柱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重点: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对比——引“圆柱”
1.出示“圆”。
还记得圆是什么图形吗?(平面图形)
2.出示“柱”。
老师只要在后面添上一个字,马上就变成立体图形了,同学们猜是什么?
(由圆到圆柱,推想发现圆柱是立体图形。)
3.想圆柱。
相信同学们都见过圆柱,想想印象中的圆柱是长什么样子的?
(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经验。)
4.摸圆柱。
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袋立体图形(袋子里有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里面就有圆柱,同学们尝试不用眼睛看,就凭双手摸出来。
5.谈圆柱。
在刚才摸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区分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
6.引新课。
看来这圆柱还真是与众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认识它。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圆”到出现“圆柱”,是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过程;从学生凭空思考圆柱的形状到亲身体验摸圆柱的形体,唤起了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经验,更清晰地感知到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突出圆柱的表面特征。】
二、独立自主——学“圆柱”
1.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出示实物圆柱)这是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如果从一个角度看它,最多只能看到两个面,所以通常我们把圆柱体画成下面的形状——课件演示从实物的圆柱到数学中的圆柱的抽象过程。
2.自学课本,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拿起圆柱自学课本第31页的内容,看看介绍了圆柱的什么知识。
3.分享自学成果。
4.加深理解,学生互相指一指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我们认识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请同学们拿起圆柱指给旁边的同学看看。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等最基本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验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同时也为后面自主探索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征做好准备。】
三、猜想验证——探“圆柱”
1、以制作一个圆柱的话题为主线,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如果要做一个这样的圆柱,需要剪出哪些图形来制作呢?
除了需要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做圆柱的底面以外,那侧面应该用什么图形做呢?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把侧面剪开,展开后可能是什么图形?动手剪一剪看。
怎样剪才能得到长方形?
(通过猜想到动手操作,验证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长方形。)
2.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的关系。
为什么剪出来的长方形有长有短、有宽有窄?长方形的长和宽究竟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呢?同学们讨论讨论。
3.汇报并总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小结: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配合课件演示)
4.借助练习巩固特征,并从中渗透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其他情况。
⑴ 根据圆柱的侧面选择合适的底面。
⑵ 根据圆柱的底面选择合适的侧面。
【设计意图:以制作圆柱为主线,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这是从认知几何到实证几何的过程。首先让学生掌握侧面展开的一般情况——沿高剪开得到长方形;然后再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将侧面展开的特殊情况(正方形)及其他情况(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加以延伸,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做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有益拓展。】
四、梳理新知——用“圆柱”
1.梳理新知。
⑴ 师导。
同学们看,我们今天学到了关于圆柱的什么知识?
⑵ 生谈。
请同学们当推销员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圆柱„„
2.运用新知。
⑴ 基本练习(以书面的形式出现)。
①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面,它们是()的两个圆。②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面。
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有()条高,它们的长度都()。④ 如果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宽等于圆柱的()。
⑵ 判断说明。
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圆柱,为什么?
3.回归生活,发现圆柱。
在生活中,你看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设计意图:梳理新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先由老师引导总结的目的是为了照顾全体,再让学生互相介绍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而练习的设计则分为三个层面,先是通过书面练习及时检查全体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新知回归生活,发现早已存在于自己身边而未曾察觉的圆柱形物体,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欣赏了解——悟“圆柱”
1.欣赏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生产中有关圆柱的图片。(课件演示)
圆柱在咱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柱的世界„„
2.介绍圆柱的“高”在生活中的其他叫法。
(“高的别称”是知识的拓展,也是为后续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准备。)3.感悟圆柱,畅谈收获。
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发现的眼睛看生活,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看完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放大”圆柱的内涵——介绍“可乐罐”的奥秘。
有没有发现可乐、百事、雪碧、健力宝等等的这类罐装饮料,它们的形状、大小都是一样的,这里面就隐藏着关于圆柱的商业秘密,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圆柱的图片,让学生知道原来自然界里到处都有“圆柱”,只是我们没有留意、没有发现而已。而聪明的前人早已意识到圆柱的独特之处,并懂得将其特征运用在生活和生产当中,从而使学生感悟到圆柱(数学)那无穷无尽的魅力和人类智慧的无限。最后介绍“可乐罐”的奥秘,是为了将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面再往深层次扩大,惊叹数学的奇妙之余,达到“课尽,而意未尽”的效果,促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
六、学以致用——做“圆柱”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利用课本第147页的图样,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
【设计意图:“学”是为了“用”。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还得学会用回生活,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以“做圆柱”作为课后的作业,一是提供了巩固圆柱最基本的特征和学以致用的机会;二是让学生有一个亲身体验做一个圆柱的过程,为课外创造一个交流数学的话题。】
板书设计:
认识 圆柱
2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无数条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第二小学集体备课共享教案―认识圆柱体
嫩江县第二小学共享教案 学科: 数学 主备教师:张玉涛 课题 认识圆柱体 教学课时 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课前准备 带商标的圆柱形饮料瓶,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个性修改 预习检测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自学探究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老师出示问题,结合问题自学课本后回答一下4个问题 (1)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2)圆柱的高的特点。(注意强调高线是两底间的距离) (3)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4)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 师 生 互 动 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学生有提出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方法)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双基练习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在此其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预习设计 查找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并了解其推导过程,理解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会计算公式求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题略) 板书设计 ┌长方形 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索几何形体的兴趣。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球体、圆柱体。
难点:区别球体、圆柱体。
活动准备:
圆纸片和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篮球)若干;球体、圆柱体的积木每组一筐;木棒每人一根;圆柱体薯片盒、露露盒、电池等各一。
活动过程:
㈠ 导入
出示圆纸片和球体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咱们一起来玩吧”。(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㈡ 展开
1.认识球体。
⑴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球体的特点。
操作一:引导幼儿分别转动圆纸片和乒乓球(或者其它球体),通过观察感知两者的不同。
操作二:引导幼儿摸一摸乒乓球的表面,感受球面的特点。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球体的特征。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它摸起来怎么样?”
小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无论怎么转动看上去都是圆形的,表面摸起来到处都是鼓鼓的、圆溜溜的、光滑的,像这样的物体就是球体。
⑶联系实际,请幼儿说说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吃过的、看见过的哪些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⑴出示圆柱体学具,幼儿操作比较。
师:“这是什么形状呢?请小朋友来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朋友说一说!”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圆柱体的特点。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他摸起来怎么样?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吗?;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上下两个圆一样大吗?”
小结: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是平面的,四周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⑶经验拓展。
①请幼儿在筐子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物体尽管大小、高度不同,但都是圆柱体。
②启发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形状像圆柱体。
3.游戏活动:“赶小猪”
玩法:球体、圆柱体的物体制作成“小猪”状,幼儿手持一根木棍,自由驱赶“小猪”,体会求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的道理.㈢ 结束
1.教师评价活动。
2.延伸:区域内投放各种球体、圆柱体供幼儿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巩固对球体、圆柱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在找找、做做、说说这一环节中,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从幼儿的操作结果来看,幼儿对于球体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只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小错。
【圆柱的认识第二教案】推荐阅读:
圆柱的认识教案06-27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球体、圆柱体12-15
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06-15
《圆柱的侧面积》教案07-23
《分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教案12-10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表面积》07-23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09-14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表面积的计算的优秀教案12-19
圆柱的体积习题09-07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