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管干部原则情况(共5篇)
【党管干部原则】党管干部原则是指由党来管理干部的原则。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党管干部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组织保证,是党的干部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更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党管干部原则必须适应党所处的环境和政治任务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化。
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主要任务是夺取政权,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根据战争环境和任务的特点,党的干部除军队系统是单独管理外,全部由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组织部来统一管理。这种由党委和组织部门统一任命、统一调配干部的方法,与当时革命斗争任务是适应的,它有利于党委和组织部门根据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来统一使用干部力量,并有利于保守干部工作机密,防止敌人破坏。建国以后,党的主要任务由领导革命战争转变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干部种类趋于复杂化,干部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战争年代“一揽子”管理干部的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与环境的需要了。根据这种变化了的情况,党改变了过去由党委和组织部门统一管理干部的制度,实行分级分部管理干部的制度,使干部管理工作同检查业务的工作结合起来。这种分级分部管理干部的方法,对当时稳定干部队伍和促进干部专业化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1960年以后,干部管理工作又重新收归党委,在组织部内部设立对各类干部分别管理的部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党原有的管理干部的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1989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指出党管干部原则的主要内容为:“加强对干部工作的领导,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推荐和管理好重要干部,指导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做好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党管干部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如在干部管理权限方面,实行了下管一级的体制;在干部分类方面,将“国家干部”分为党政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三大类,探索各自特色的管理方式;在管理方法上,探索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推荐、考核、决定、选举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做法;在理论上,提出了“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这一命题,等等。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
·干部制度
【干部制度】干部制度是干部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其工作机制的总称。它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证,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服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不同,对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也不一样,相应地干部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制度,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逐步形成的。建国后,经过不断的调整、补充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党委领导下的高度统一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这一干部制度曾在过去长时期内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党中心任务的确立,原有的干部制度中有的部分已不适应新情况的发展,党对其进行了修改、调整和改革。例如,在实际上废除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并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实行任期制、竞争上岗等多种形式以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改变了领导者个人选拔任用干部的做法,逐步建立起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改变了单一的委任制为主体的干部管理体制和任用方式,初步建立了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分类选拔和多种选拔任用方式并存的干部人事制度管理体制和选拔任用模式;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程度和公开程度大大提高,“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被确立为干部工作的基本原则;干部监督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加强了对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的监督检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在干部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同时,干部人事工作法规建设也明显加强。特别是近年来,党内先后颁布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2000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2年)、《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2004年)、《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06年)、《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2006年)等法规文件。这些法规文件一起,初步形成了我国干部人事法规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
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干部制度改革还任重道远。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改革目标,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
·干部管理体制
【干部管理体制】干部管理体制是关于干部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管理原则和方法的总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建国初期,在党管干部原则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高度集中统一的干部管理体制。这套干部管理体制,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成党在民主革命和建国初期所担负的任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任何干部管理体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改革。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原有的干部管理体制的某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形势。主要表现在:党委对干部的管理包揽过多,党政对干部管理职能的划分没有很好解决;干部管理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及各级党委,下级机关缺乏管理干部的自主权,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配干部;管理办法过死,没有建立分类管理干部的制度;干部调配制度单一,干部“部门所有”现象严重,不能根据事业需要合理流动,造成人才的积压和浪费。针对这些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着手进行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是提出了对干部要管少、管活、管好的原则,根据分级管理、层层负责、适当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原则上只管下一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精神,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都调整了干部管理范围,提高了下级机关管好干部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二是明确了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干部的自主权。企业干部与行政级别逐步脱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领导人员选任、激励和约束机制正在形成。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已经在科、教、文、卫各个部门逐步展开。三是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以建立公务员制度为重点,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在干部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现阶段,必须继续坚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建立和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有效机制,从而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改革现有干部管理体制,实行领导干部和业务干部的分类管理;实行任期制、任
党管干部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它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 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但是, 在我们党内相当一部分人中却无视这种变化, 仍然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理解党管干部的原则, 片面认为只有党委讨论任免干部才顺理成章, 而董事会 (董事长、总经理) 讨论任免干部则名不正言不顺。实际上, 党管干部固然要管重要干部的任免, 但这只是一方面内容, 管好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 指导监督行政领导按照党的用人标准和原则任用干部, 也应是党管干部原则应有内涵。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行, 党管干部原则已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
1现代企业党管干部要解决的问题
《公司法》及企业有关章程对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人事权力做了明确的规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所具有的人事权力是与它们所承担的基本职责相对应的。这就是说, 法人治理结构所具有的人事权力具有不可分离性。企业内党组织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就要参与企业的人事管理活动, 这是以往的基本做法。企业党组织如果不参与企业的人事管理活动, 其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将受到影响。然而, 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制企业的人事管理活动, 实际就增加了一个管理主体, 多了一个层次, 客观上分解了法人治理结构的人事权力。这种现象反映了企业内部用人权具体配置上的矛盾。能否解决好这一矛盾, 是涉及能否落实党管干部原则的关键。在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上, 党组织的人事权力和法人治理结构的人事权力如何配置, 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 要解决好企业外部党组织的人事权力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人事权力的关系问题。企业外部党组织指的是中央和地方党组织 (政府党组) 以及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党的组织。这些党组织在贯彻党管干部原则方面负有重要责任。按照对党管干部原则的以往理解和传统做法, 这些党的组织都可以而且必须对企业人事活动进行领导和监督。特别是涉及到企业领导班子建设问题, 党组织起决定性作用。国企改制后,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 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如何组成, 权力在企业内部, 而不是企业外部。这种情况下,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中央和地方党组织负有什么职责,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的党组织应具有哪些干部人事权力, 这些都是亟待明确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2) 应解决好内党组织人事权力与法人治理结构的人事权力的关系问题, 落实党管干部的原则。要弄清什么叫党管干部?党管干部是党对加强干部工作的一个总的概括, 而不是单指哪一个具体人或具体部门去负责干部工作而言, 它体现了党对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等全面管理的职能作用。不论谁去负责这项工作, 他都代表一级党组织和班子整体的意图, 是通过发挥一级党组织集体领导的作用和智慧去管, 是从方向、路线上去管。党管干部并不是让谁去管的问题, 而是靠什么管, 怎么管的问题。如果让书记去管, 他不按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去管, 而是从个人的小圈子、甚至拉帮结派, 那么不但违背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而且也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所以党管干部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 是有原则、范围和约束的。党管干部的关键在于选用那些坚决执行党的路线的人, 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的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当人民公仆的人。真正把那些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有突出政绩的人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
2现代企业党管干部的原则
要明确党管干部管什么?党管干部不是一句口号, 它有实质性内容和要求,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坚持选拔干部的标准条件, 坚持任人唯贤, 反对任人唯亲, 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②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执行党的干部四化方针;③坚持公开透明, 公平竞争, 走群众路线;④坚持对干部的全面培训、教育考核, 监督检查;⑤坚持对中层以上干部的任免, 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的程序。在选拔任免上, 不管行政聘任的或党委任命的都要经过集体讨论, 严把质量关, 不能个人说了算。党管干部要靠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研究探讨新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为此, 要努力做到。
(1) 制订新型的党管干部的规章制度。
建立干部考核体系、培训体系, 制订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任职条件和考核标准、方法等, 逐步做到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2) 坚持党管干部的程序。
企业公司化转制后, 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的法人实体, 董事会是决策机构, 董事长是法人代表。按《公司法》的规定,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由董事会讨论聘任, 中层管理人员董事会讨论后由主管经理聘任。因此, 这就要改变以往的行政中层干部, 经党委讨论同意后才聘任的程序。董事会按《公司法》要求, 讨论聘任干部是合法的, 也代表党的利益和股民利益, 只要按程序办就不需经党委会讨论同意了。党委应支持董事长、总经理依法行使职权。那么如何体现党委对聘任干部等重大问题的参与应在董事会讨论前, 由董事会主要负责人与党委领导沟通干部的情况, 而党委应及时讨论提出意见或建议, 然后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将集体讨论的意见与董事会主要领导沟通。董事会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 进行集体讨论决定, 并履行聘任、解聘手续。此外, 要发挥董事会和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部门中的共产党员作用。各级董事会和管理部门中的部分领导人是党员, 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有责任、有义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贯彻好党组织的意图和决定, 可以起到党群干部所起不到的作用。
3结语
解决党管干部与企业制度之间的矛盾, 从根本上说要深化改革, 完善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1) 改革现行企业干部人事制度。
现行企业的人事管理活动集中体现为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甚至中层管理人员都是党委任命或变相任命的。企业领导产生渠道的这一传统模式是与计划条件下企业领导体制相适应的, 它是与公司制企业用人机制相矛盾的。改革企业的干部人事制度, 必须保证所有者“在位”, 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确立党管干部的主体, 把党管干部原则同“出资者选择管理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与资产管理结合起来, 按照谁出资、谁派人、谁控股、谁管理的原则, 逐步按产权关系确定隶属关系, 打破按行政级别确定隶属关系的做法, 建立新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
(2) 把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人才作为企业用人的主渠道。
首先,要解决好企业外部党组织的人事权力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人事权力的关系问题。企业外部党组织指的是中央和地方党组织(政府党组)以及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党的组织。这些党组织在贯彻党管干部原则方面负有重要责任。按照对党管干部原则的以往理解和传统做法,这些党的组织都可以而且必须对企业人事活动进行领导和监督。特别是涉及到企业领导班子建设问题,党组织起决定性作用。国企改制后,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如何组成,权力在企业内部,而不是企业外部。这种情况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中央和地方党组织负有什么职责,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的党组织应具有哪些干部人事权力,这些都是亟待明确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其次,应解决好企业内党组织人事权力与法人治理结构的人事权力的关系问题,落实党管干部的原则。要弄清什么叫党管干部?党管干部是党对加强干部工作的一个总的概括,而不是单指哪一个具体人或具体部门去负责干部工作而言,它体现了党对干部的选拔、教育、培养、使用等全面管理的职能作用。不论谁去负责这项工作,他都代表一级党组织和班子整体的意图,是通过发挥一级党组织集体领导的作用和智慧去管,是从政治方向、路线上去管。党管干部并不是让谁去管的问题,而是靠什么管,怎么管的问题。如果让书记去管,他不按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去管,而是从个人的小圈子、甚至拉帮结派,那么不但违背了党管干部的原则,而且也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所以党管干部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有原则、范围和约束的。党管干部的关键在于选用那些坚决执行党的路线的人,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当人民公仆的人。真正把那些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突出政绩的人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
要明确党管干部管什么?党管干部不是一句口号,它有实质性内容和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选拔干部的标准条件,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2)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的干部四化方针;(3)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走群众路线;(4)坚持对干部的全面培训、教育考核,监督检查;(5)坚持对中层以上干部的任免,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的程序。在选拔任免上,不管行政聘任的或党委任命的都要经过集体讨论,严把质量关,不能个人说了算。党管干部要靠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研究探讨新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为此,要努力做到:
其一、制订新型的党管干部的规章制度。建立干部考核体系、培训体系,制订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任职条件和考核标准、方法等,逐步做到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其二、坚持党管干部的程序。企业公司化转制后,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的法人实体,董事会是决策机构,董事长是法人代表。按《公司法》的规定,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由董事会讨论聘任,中层管理人员董事会讨论后由主管经理聘任。因此,这就要改变以往的行政中层干部,经党委讨论同意后才聘任的程序。董事会按《公司法》要求,讨论聘任干部是合法的,也代表党的利益和股民利益,只要按程序办就不需经党委会讨论同意了。党委应支持董事长、总经理依法行使职权。那么如何体现党委对聘任干部等重大问题的参与?应在董事会讨论前,由董事会主要负责人与党委领导沟通干部的情况,而党委应及时讨论提出意见或建议,尔后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将集体讨论的意见向董事会主要领导沟通。董事会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决定,并履行聘任、解聘手续。此外,要发挥董事会和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部门中的共产党员作用。各级董事会和管理部门中的部分领导人是党员,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责任、有义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好党组织的意图和决定,可以起到党群干部所起不到的作用。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16:35作者:张明平
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既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迫需要,也是我们党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大决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际,不断深化对党管人才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把党管人才原则落实到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谋划人才工作大局
落实党管人才原则,首先应当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紧迫需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对人才工作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新格局。
首先,要加强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协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管人才要体现前瞻性、全局性和导向性。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上做文章。离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离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单纯地就人才工作抓人才工作是不行的、没有出路的。人才工作必须深谋远虑,既考虑经济发展,又考虑社会发展;既考虑发达地区,又考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既考虑城市,又考虑农村,做到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党管人才要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区分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国家层面,重点是抓好人才宏观指导和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党管人才要体现导向性和实用性。要把人才规划、人才政策与个人的成长联系起来,使大家能够把握目标和方向,联系实际找到自身的位置,鼓励人人作贡献,人人都成才。
其次,要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这中间,党委组织部门应当担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抓宏观、抓重点、抓关键,抓那些别的部门抓不了的大事,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人才工作。现在宏观方面的事,要牵头抓总的事,以及需要抓而没有抓的事很多,亟须整合力量,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同时,要善于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设一支
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
治国理政,人才是关键。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必须把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突出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提高领导人才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改进领导人才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方式方法,把党校培训与专业院校培训结合起来,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结合起来,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包括网络培训结合起来。
其次,要抓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个关键。要坚持扩大民主的改革方向,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第三,要打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间的流通渠道,形成一池活水。党和国家需要的领导人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党政领导岗位上的领导人才,也包括那些在国有重要企业领导岗位和重要科研、教学、社团领导岗位上的领导人才。同时,领导人才来源于实践,其
素质构成也是多方面的。培养和选拔领导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党政机关这一个领域。要疏通领导人才流通渠道,多方面、多领域地培养锻炼领导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领导人才。
以市场化、社会化为重点,推进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的创新
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这就要求从总体上,特别是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来考虑人才的评价、选拔和使用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人才的市场化,二是人才的社会化。这对于进一步推进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才评价方面,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完善衡量人才标准,把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落到实处。在人才选拔使用方面,要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首先,要承认人才的价值,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对于人才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进而转化为人力资本,通过人力资本的运动产生新的价值的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论证。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上的重要作用,做到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人才资源通过市场竞争,往往能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就目前来看,市场在人才配置上的作用还远远不够,没有做到全领域、全方位,也没有做到全过程。这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尽快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同时,我们要看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地区,乃至一个地区的不同领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是不相同的。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进行人才资源的配置,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后发优势将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难以得到尽快的解决。比如,西部开发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援藏援疆问题等,都需要加强人才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
第三,要积极推进人才评价和使用的社会化进程。目前人才的评价和使用主要还局限于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从国有企业来看,对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很多方面是沿用对党政干部的一套做法,由组织人事部门直接去搞民主推荐、谈话和考察。这种方式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近些年,一些国有企业探索面向社会和海内外公开招聘领导人员,但因为相应的社会评价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对应聘人员的评价和任用多半是应急性和临时性的。着眼于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可以考虑组建若干个国际化的国有控股的人才经营公司和人才服务中介机构,把党管人才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把全社会乃至全球的企业经营人才纳入我们的人才经营公司的经营范围,既为公有制企业提供人才,也为非公有制企业输出人才,从而推进人才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使用的社会化。
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我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严格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扎实做好服务人才发展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党管人才责任 我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各部部长任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亲抓、分管领导直管、责任部室具体落实的人才工作机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局重点工作,制订了年度人才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标准,完善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局党组先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人才工作,调度研究人才工作情况,确保顺利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定期调度汇总人才工作开展情况和重点人才项目进展情况,按时报送相关材料,做好工作推进落实。
二、抓牢四个强化,夯实人才工作基础 (一)强化人才调研,确保人才引进招得进、引得准。切实搞好调查研究,依托各类活动,利用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多种
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专项调研,重点了解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管理与使用、最急需的人才和研发团队、对政府人才引进政策的意见建议等内容,为人才引进把准脉搏、点准穴位。以各类活动为平台,加强企业对接,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到我市工作,优化企业人才队伍结构。
(二)强化环境建设,确保人才引进留得住、用得好。积极营造浓厚的人才优先氛围,力争以最好的服务来集聚最好的人才,以最优的环境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以最大的诚意来留住最需要的人才。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着力用好现有人才。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发展实际,组织梳理全市现有人才政策,编订《人才政策汇编》,对人才或创新团队给与场所、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扶持,用好现有人才资源,助推项目取得新进展。同时,成立了市投资环境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配套出台了营造良好环境助推人才工作的意见,为人才引进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强化队伍建设,确保人才队伍业务精、能力强。以打造“忠诚高效担当”团队品牌为指引,以建设创新型、实干型、知识型、专业型人才为目标,以建设一支具有“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精诚团结、勠力同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人才团队为要求,构建人才队伍建设的“高速路”。以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促进改革,选调部分有经验的基层干部,按照工作经历、擅长领域等配强人才队伍,形成经验丰富、优势互补、以老带新的队伍体系。邀请市委党校等专家教授围绕业务内容对骨干进行了培训,为工作开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四)强化宣传督导,确保人才工作氛围好、工作实。加强工作宣传,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网站、报刊等媒介,开辟人才工作专栏,积极宣传人才工作动态。积极向上建言献策,在汇报工作、交流经验时,重点突出人才工作内容,并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同时,强化对人才工作的考核。在研究制定考核办法时,鼓励各单位注重人才工作,增强人才工作在考核中的比重,加强了各单位对人才工作的重视。
三、突出工作重点,确保人才工作实效 (一)建立专家智库,提供业务咨询。聘请国内外知名机构提供专业咨询、策划论证等相关服务。起草《专家顾问聘请及管理办法》,聘任企业高管、商协会长、知名人士等担任顾问,宣传介绍人才环境、重点产业和政策资源,引荐、介绍人才来我市发展,对重点人才活动的策划包装提出建议。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人才引进合作协议,目前,我市已聘请顾问 5 人,提供人才分析报告 10 余篇,提供有价值人才信息 50 条,协助引进人才 20名。
(二)开展对接活动,服务高端人才。以为党聚才为目标,通过建立联系、问政问策、解决困难、提供服务等措施,把各类专家团结和集聚到我市人才工作中来,充分利用专家人脉资源,— 4 —
以专家招引人才,开辟人才招引“快车道”。进一步拓宽专家建言献策渠道,密切思想联系,加强感情交流,完善服务保障,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与专家真诚交朋友、结对子,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工作分工,我局积极联系服务专家,对接服务专家 50 余人次,进一步密切了领导与专家关系,助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举。目前,局党委联系专家 5 人,其中,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1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国家“千人计划”1 人、市级人才 2 人。
(三)实施“双带工程”,实现互利共赢。实施以人才引进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引进的“双带工程”,切实增强产业和人才的双向互动。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培育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引领产业导向,招引前沿项目,加强研发与生产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带动相关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建设企业创新高地。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从做好产业“建链、强链、补链”着手,不断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招引、培育新人才。积极构建“店小二”式人才协调服务机制,狠抓人才科技项目的签约和落地,打造人才聚集洼地。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尽管我局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要求相比还
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是人才引进的渠道还不够宽、方式方法还不够多、工作效率还不够高等。
【党管干部原则情况】推荐阅读:
高中班干部选拔原则05-27
领导干部应具备基本四项原则05-30
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10-22
公司党管干部党管人才12-07
原则中用人的原则06-23
就近原则就源原则06-30
干部任职情况09-22
四不放过原则05-30
贷款审批原则06-09
谨慎性原则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