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与漫游的关系课件(精选2篇)
【内容摘要】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境界广远,形象巨大,风格飘逸,极具浪漫主义精神,他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和他生活的时代、自身的思想、性格以及生活经历,特别是漫游分不开的,游历生活明显地促使了他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游历;儒家、道家、隐士、游侠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青年时代开始游历。天宝初年,进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其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封为待诏翰林。后受同僚排挤,离开京城漫游江湖间。“安史之乱”时被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终年62岁,是唐代著名诗人,终其一生共留诗篇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李白是我国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豪迈瑰丽,诗里有超越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他的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和体现,而游历生活则是促使他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李白思想、性格形成的背景
李白豪放不羁,从小接受的就不是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又有习剑任侠、学道求仙的经历,所以他的思想极其驳杂矛盾:“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李白的儒家思想,经自身变形走样,已带有他鲜明的个性色彩。他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对不世之功的渴求及及他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游说干谒方式,都留有纵横家的印记。
李白的浪漫情怀是和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少时家境富裕,好任侠,且喜纵横,而他所生活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一直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就经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家经文。中年时期他还专程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这为他后来思想上的道家的无为奠定了基础。
另外,李白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正是唐王朝国力最为繁荣富强的时期,国家的富强,山河的壮阔更激发了他强烈自豪感,开阔了李白的胸怀,使他的作品具有超越他人的磅礴气势,是他诗歌浪漫风格和意境开阔的基础。
二、李白的生活历程与漫游 ㈠前期的游历
青年时代的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喜好纵横术,使他养成了思想上的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他一生不愿走科举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
特之路。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4岁的李白自觉学有小成,于是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的游历第一站是六朝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龙盘, 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了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强烈自豪感(此时的大唐帝国正是鼎盛的开元盛世),他认为这六朝故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远不及今天的大唐盛世,天下一片太平景象。这是李白诗歌当中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感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感情根源。
在此期间李白身上的侠客情怀得到激发,怀抱满腔的报国志写下了著名的乐府诗《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诗人的游侠思想在这首乐府诗中得到的深刻的体现。尤其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两句深刻体现了李白功成身退的侠客和隐士思想。
金陵的帝王霸气虽已消亡,但金陵儿女的热情接待却给李白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 流过了人们的心头, 使人难以忘却。李白的善饮和洒脱也让世人留下了深刻记忆,此时他的作品主
要有:
《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离开金陵后沿江前往扬州,扬州当时是一个国际性商业大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在这里他充分领略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强盛,这更激发了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然而此时的李白仍然没有找到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在淮南病倒了。卧病他乡, 思绪很多,既感慨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乡,唯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 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病愈后李白又来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 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 称其可以泣鬼神矣。李白由越西归, 回到了荆门。在荆门李白一待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任然没有实现。所以李白就继续游历。
首先他来到了洞庭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僧行融那里了
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 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不久,李白到了安陆, 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隐居时李白开始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声誉。很快他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李白的建功立业的意志并没因此而消磨,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 又几次出游, 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李白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忠,终于使他有机会接近统治阶级的上层。
第二年即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唐玄宗在长安郊外狩猎,李白正好游历到长安,他向唐玄宗进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兴趣。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于是李白就此获得了“谪仙人”的称号。
李白原以为能借助贺知章的引荐就此得到重用,然而这次相遇并没有使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得到落实,仍然没有机会出仕。他的心情有些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后来于是只有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诗人停止了倒酒,扔掉了筷子,拔出了长剑,四处不停地环顾。这些反常的行为贴切地写出了诗人在京城受挫后苦闷抑郁的内心状况。但我们的诗人,向来豪迈,他习惯用积极的眼光,坚定的信念,宏伟的抱负,去寻找他希望的所在。他坚信终有一天,他的横溢的才华定能得到尽情地舒展“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姜尚的典故激励自己,也体现了李白豪迈的情怀,其浪漫主义风格初见端倪。
终于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交口称赞,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玄宗与李白畅谈,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得到玄宗的赏识,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才思赋诗纪实。虽是赏识却沦为皇室宴请郊游饮酒作乐的工具,同时因受皇帝赏识也受到同僚的嫉妒和排挤。诗人希望得到任用为国一展抱负的理想并没实现。
㈡后期的游历
不久,诗人就离开了京都,继续他的游历生活。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李白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到达东都洛阳遇到同样怀才不遇的杜甫,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并约好下次再会面于梁宋,一同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两人如约来到梁宋,在这里李杜二人遇到了诗人高适,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但三人都胸怀大志,志同道合,畅游甚欢, 评文论诗,谈论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在这年的秋冬之交,三人分道扬镳,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授
道簏,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后来李白又到德州安陵县, 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求仙访道, 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再后,李白又到吴越漫游了几年, 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 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 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 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 形势己经很是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 李白漫游于宣城、南陵、当涂、秋浦一带, 仍然衣食依人, 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求得帮助。此时面对国家危难李白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其浪漫主义风格完全形成。
《秋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策发, 李白避居庐山。此时诗人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适逢永王李璘东巡,李白应邀入幕。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李白被流放夜郎,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关中遭旱, 宣布大赦, 规定死者从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元二年, 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李阳冰,赋 《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终年六十二岁。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三、李白的浪漫风格成因小结
终李白一生,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个出生于富贵家庭的天才诗人青年时代是满怀豪情壮志,既羡慕古代游侠、刺客们的侠义之举,想像自己也能像那些古代侠客一样功成身退,又能感受到当时国家的繁荣富强,所以他的诗歌首先抛开了生活上为生计的烦恼羁绊,而能将“济天下”这一理想体现出来;其次李白少年时代受生活地域崇尚道教的思想影响,使他对一切功名利禄看的很淡然对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理解深刻;再次李白生活的青壮年期间目睹的都是大唐盛世的繁荣富强,所以他才会有比别人更广阔的胸怀和气度,其诗风才能做到浪漫飘逸;最后,作为一个文人,李白骨子里的那种对陶渊明等的隐逸思想的推崇使他又具有隐士的品格。
综上所述,李白青年时代生活环境的浓郁的道家风俗,家庭教养和他豪饮任侠对古代侠客的功成身退的风范的倾慕以及效仿造就了李白不同于传统的人生轨迹,而游历生活则是他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
主要原因。李白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丰富了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发展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和技巧,开拓了诗歌艺术的新境界,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参考文献】 [1]王琦集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57年第一版。[2]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0年7月第一版。
[3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月北京第3版。
我们知道,情由心发,一个人的性格会左右这个人在处理社会与个人关系时的行为,同样性格也会影响人在诗歌创作上的风格。无论是普希金还是李白,都是浪漫到骨子里的,普希金可以为了自由而直面沙皇黑暗统治的暴虐;可以为了守护爱情迎向敌人的子弹;李白可以为了尊严向权贵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以为感念友情而吟诵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站在某种角度上来看普希金和李白是很相似的,他们共此浪漫,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天地,用满腔的热情来讴歌对爱的热忱和崇拜。
一、人生际遇
从人生际遇的角度来看,两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浓重的传奇色彩,同样是少有诗名,冠盖京华的天才。论出身一个是莫斯科古老贵族家庭的血胤,一个是陇西巨贾家的少爷。普希金在皇村学校毕业后便进入外交部任职,可谓是春风得意;李白年少之时来到长安,贺知章读其诗稿之后称他是“谪仙”,一时间风头无两。他们俱是在年少时便已取得了别人兴许奋斗一生也未必能够企及的名誉和荣耀,然而有才华的人并不仅仅只想要在文学一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还想要走上仕途,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整个世界,让现实沿着自己理想的轨道发展,可是在统治者的眼中他们只是会写诗的小人物,或者只是自己附庸风雅的玩物,不可能让他们执掌权利实现心中的理想,于是他们便会有共同的情感——不得志,而共同被不得志这种情感缠身的普希金和李白二人则选择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去抒发胸中的郁结,普希金选择了用手中的笔做武器,来揭露沙皇政府的黑暗,号召“仆倒的奴隶勇敢的站起来”,一起推翻“把人民踩在脚底”的统治者,他要让封建的君王颤抖,他大声怒吼“你这个专横的恶棍!我憎恨你,和你的王座”他要带领所有渴望自由的人挣脱这牢笼的束缚,创造理想的国度。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同样是怀才不遇而对这种情况李白不会选择反抗,他只会“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政治上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将满腔的愤懑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秀口一吐便成就了半个盛唐,然而他终是对统治者抱有幻想的,他只会在失意时将自己装进酒壶之中,醉在自己的梦里,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从年少才高再到怀才不遇,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亦不乏浪漫旖旎,便是连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步都别具风情,普希金为捍卫自己的爱情,用胸膛迎接阴谋的子弹;李白在当涂江上饮酒望见水中有月,便毫不犹豫的扑向他为之情系一生的婵娟(李白的故去有三种说法,这只是其中的一种)。知其人,洞其情。才能从不同的人生机遇中寻找相同之处,普希金和李白一个事俄国的“太阳”,一个是中国的“诗仙”在一般人看来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没法联系到一起的他们是不同的,但又是相同的,他们相同在对这个世界上情感的深沉的羁绊,而我们称其为浪漫。
二、诗歌与情感的痴缠
我们说普希金和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是因为在他们的诗歌中蕴含了太多的情感,他们对爱情,友情,对人生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上,都通过他们有力的笔触,敏感的心灵和浪漫的语言加以抒怀,通过读诗歌他们将那些我们本来难以名状的浪漫元素,更加具体且感性的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么我们便通过他们的诗歌名作来体会他们是如何将浪漫的情愫嵌入那些诗歌之中。
1、对于爱情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对它抱有良好的祈愿,自然诗人时任也不例外,普希金的爱情诗是直白奔放的,无论是要表达拥有爱情时的欣喜,还是失去爱情时的黯然神伤,诗人都会用似是恋人细语式的文字将这种情感直观的体现给读者,使读者立刻进入诗中的情感里或开心或伤心。李白的爱情诗是写的缠绵悱恻,深情款款可却是将“心底事”暗藏笔触之间,无论如何也不将那个“爱”字说出口,许是中国人太讲究含蓄美,在封建社会中(即便是在民风开放的大唐)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太过严重,无论如何也不敢跃出“雷池”一步,仿佛踏出那一步便是从高雅踏向了低俗一般。但不可否认这种表达形式依旧是美的,让人读过之后如饮醇酒,余味绵长,唇齿留香。比如读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你》和李白的《寄远十二首·赠内人》便可体会这种相异之处: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失
我也不想自让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的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但愿上帝保佑,
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的爱你
这是普希金中所爱情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失恋爱情诗始终,诗中并未出现华美的辞藻和浮夸的情感来进行装腔作势般虚浮描写,每一个字都那样的自然,发之于本心,笔端流淌出来的是心中的真情,爱了便大方的承认,即使得不到对方的回应,也不会将仇恨与愤怒横加与其身,只是祝福,愿“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爱你”,在失恋的哀愁中也依然保持着理性,更能体现出这份感情的真挚与高贵。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
肠断若剪弦,其如愁思何。
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河。
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萝。
写水山井中,同泉岂殊波。
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在世人眼中李白是如风般不羁的男子,他是少小离家、仗剑去国的侠士,是轻财好施,散金十万的豪客,他的脚步不会为谁而停驻,仿佛这花花世界只是他回眸一瞥间的惊鸿。无数人为其着迷,无数人为他痴狂。只想着能够在他的心中能够留下一丝的痕迹,只是他们不知道,他的心已经被另一个人谈的满满地,已无多余的空间留给他人。那个让他拜托传说中的青鸟日日探望的人, 那个让他思念如断肠般的人, 那个玉窗里巧弄纤手的人, 那个与他琴瑟和鸣、郎情妾意的人, 无论他的脚步在那里流连, 她的容颜都是他最深的牵挂, 他是爱她的, 可是他永远不会说爱, 也许两心相知, 早结情契了吧!
2、对于友情
在普希金的浪漫主义抒情诗里关于友情的诗歌是与爱情诗占同样的地位。普希金的爱情诗几乎都是主体单一的都是对情人的爱慕对爱的换了或忧伤的倾吐, 而他的友情诗却是复合型的, 有关于对友情的赞美“好哇!缪斯为你们祝福, 从天上撒下的无数的花环, 当你们我可敬的朋友们, 为我挑除了可敬的酒碗”;对往昔的缅怀“再见了, 纯洁的缪斯们, 再见了, 青春快乐的故土!”和对友人的祝愿“上帝保佑我和朋友们, 把第一百个五月迎候”。除此之外, 还包括诗歌和文学、社会和人生等。反观李白, 在各用友情之时皆以赠别为背景, 虽然其中语言或激昂奔放、或沉郁不舍, 但总觉在题材上略显单一, 如“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等, 然而, 普希金和李白在友情的语言的处理上却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他们的语言表面上朴实无华, 毫无浮夸的修饰, 而实质上却珠圆玉润, 净化内敛, 辞藻并不如何华丽, 浅显易懂, 却又朗朗上口, 仿佛相对话别而浓郁的情感却又蕴含在明白如花的诗句之中, 显示出别样的气韵之美。
3、对于人生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普希金和李白同样是有政治理想的, 他们都想凭借自身的才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个世界, 可是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才更加的显示出他们在政治上的青涩, 在那个时代政治本来就不是理想主义者可以触碰的, 因为在那个时代、在那群人之中他们太过耀眼, 太过纯洁, 有如白纸一般。然而他们的理想主义精神有不允许他们苟同于那个社会, 所以他们才会失意, 相同的境遇却有不同的选择, 普希金选择了与黑暗对立, 他说:“我会站在叛乱者的队伍里”、“我想对世界歌唱自由, 我要痛斥王位上的罪行。”他怒斥沙皇:“你这专制的恶人啊!我憎恨你和你的王位。”面对黑暗的统治他逆风呼号, 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反对暴政的行列, 用双手推翻黑暗的统治;而李白则没有这样选择, 一方面他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同时, 他又渴望得到统治者的重用, 他拍遍栏杆, 吟诵“长相思, 在长安”, 感叹着“美人如花隔云端”无论他对出仕、实现自己的理想是如何思慕, 却始终“天长地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不断的充满希望, 又不断的失望, 让这“相思”摧了心肝。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 他们忍受了所有的寂寞, 也感叹了时光的蹉跎但始终不改的是他们对浪漫的执着。
【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与漫游的关系课件】推荐阅读: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11-02
道家与李白的诗风11-11
论李白诗歌的盛唐气象09-29
浅析李白的爱国主义思想11-07
望天门山李白课件09-23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浪漫主义07-16
李白《赠孟浩然》的赏析与翻译09-09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07-18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01-16
李白与酒文化渊源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