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观察的注意事项(共11篇)
首先,病情观察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观察的内容分为:一般情况的观察、生命体征的观察、意识状态的观察、常见症状的观察等。
一般情况的观察内容是发育与体形、面容与表情、睡眠以及患者的呕吐物等。
生命体征的观察内容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意识状态的观察内容是意识模糊、嗜睡等。
常见症状的观察包括疼痛、咳嗽、咳血、呕吐等。
发现病人病情变化立即进行抢救:医生未到位,护士应根据病情给予所能及 的抢救措施如给氧、吸痰、测量生命体征,护士守护在病人旁,叫他人通知医生竖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心脏按压。
医生到位后分工明确,紧密合营,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疾病的抢救规程,及时、正确执行医嘱(口头医嘱护士要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所有的药品的安瓿要暂时保留,经两人核对、记录后方可弃去并提醉医生补开医嘱,在医嘱上签名,联系病人家属或单位整理及补充用物。
1 临床资料
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 我科收治麻疹患儿120例, 男性85例, 女性35例, 年龄1个月~8岁, 平均年龄1.5岁。合并支气管肺炎71例, 合并喉炎31例, 合并心力衰竭8例, 合并呼吸衰竭10例, 农村89例, 城市31例。死亡3例。
2 护理
2.1 评估
患儿入院, 护士应通过观察、护理体检及与家属交谈等途径, 尽快了解患儿的基本病情:神志、精神状态、出疹情况、体温、呼吸及并发症, 对患儿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早期预测, 并通过观察病情, 早期发现, 遵医嘱早期治疗和早期预防。通过对患儿的全面评估, 根据患儿存在的或潜在的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1 呼吸道隔离
将患儿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d, 有并发症者延至疹后10d。有条件者可施实行单间隔离。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 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h, 减少不必要的探视, 医护人员中有感冒者及咽部带菌者暂不于患儿接触, 预防继发感染。病房内每天紫外线照射2次, 每次30min, 照射时嘱患者不要用眼睛看灯光, 小儿患者应选在入睡时间消毒病房。
2.2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将患儿安置在安静, 舒适的病房内, 病房内光线柔和、空气清新、流通, 每天开窗通风2~3次, 但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 病室内不得大声喧哗, 保持室温20度左右, 室内保持干净, 经常洒水或用湿拖布擦地, 使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 同时要合理安排好各种诊疗、护理操作, 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治疗尽可能集中操作, 以减少对患儿的激惹和交叉感染的机会。患儿烦躁不安时, 遵医嘱及早使用镇静剂。
为便于排出, 在雾吸时, 切忌将患儿口鼻全部封住, 并及时给患儿翻身叩背, 以利于引流, 防止痰液沉积;同时要及时清理鼻腔内的分泌物,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2.3 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保证患儿卧床休息, 可取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利呼吸;立即给予吸氧, 必要时面罩或头罩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吸痰, 注意动作轻柔;喘憋严重时使用支气管解痉剂及镇静药;保持足够的液体入量, 及时清除分泌物。可用超声雾化吸入。
2.4 对家属的心理护理
患儿年龄小,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心理, 家属就成了代言人。大多患儿是在农村, 家属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缺乏基本的医疗保健知识和正确的育儿方法。而且患儿多为独生子女, 家属都很紧张, 常仔细观察患儿的任何细小细节, 过分的照顾患儿、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 为医护人员增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患儿住院病情重, 并发症多, 短期内疗效差, 加上有些患儿年龄太小或体型太胖, 静脉穿刺易失败, 引起家属对医疗技术水平产生怀疑, 甚至抵触情绪。家属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护理方法对患儿病情恢复极为重要。因此我们首先请专家会诊, 明确病情, 加强治疗。同时加强责任心, 提高技术水平, 通过日常岗位练兵和新老护士结对子等形式, 不断提高青年护士的静脉穿刺水平。在临床操作中, 给危重患儿扎针或抽血, 一般由经验丰富, 技术娴熟的护士执行, 青年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时, 若一次失败, 主动邀请病房内技术娴熟的高年资护士帮忙。另外要多与家属沟通交流, 让家属及时了解有关病情、诊疗计划、治疗效果和预后信息, 使其产生安全感, 理解、支持和配合护理工作。
3 讨论
麻疹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 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 (Koplik斑) 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2]。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始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以来, 麻疹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但近几年, 尤其是农村, 由于种种原因, 麻疹疫苗不能及时注射, 发病仍很多, 而患儿年龄小, 抵抗力差, 病势凶险, 病情发展迅速, 并发症重。因此医护人员要做好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和护理, 尽可能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徐荣谦.儿科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11.
[关键词] 呼吸衰竭;护理
1 定义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稳乱的临床综合征。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2 病因
参与呼吸运动的任一环节,包括呼吸道,肺组织,中枢神经,运动神经,肌肉,胸廓的病变,都会导致呼吸衰竭。
2.1呼吸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炎症痉挛,上呼吸督导肿瘤,异物,舌根后坠(昏迷患者)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均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2肺组织病变:肺炎、重症肺结核、肺气肿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肺不张,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引起缺氧或缺氧合并二氧化碳潴留。
2.3肺血管病变:肺血管栓塞,肺梗死,肺毛细血管管瘤,使部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发生缺氧。
2.4胸廓胸膜病变:胸廓外伤,畸形,手术创伤,大量气胸或胸腔积液等,因胸廓活动和肺扩张受影响,导致通气减少及吸入气体不均,影响换气功能。
2.5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中毒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不足。
3 临床表现
3.1呼吸困难:发憋,呼吸费力,喘气常为主要主诉,表现在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如中枢性呼衰呈潮式,间歇抽泣样呼吸;慢阻肺是由慢而较深的呼吸转为浅快呼吸,呈点头或提肩呼吸;中枢神经药物中毒表现为呼吸匀缓,昏睡;严重肺心病并发呼衰二氧化碳麻醉时,则出现浅慢呼吸。
3.2紫绀:是缺氧气的典型症状,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85%时,可在血流量较大的口村指甲出现紫绀,红细胞增多,紫绀更明显,贫血者紫绀不明显或不出现,严重休克末梢循环差的患者,即使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也可出现紫绀。
3.3精神、神经症状: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二氧化碳潴留出现中枢抑制之前的兴奋症状,如失眠,烦躁,但此时切忌用镇静或安眠药,以免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发生肺性脑病,表现为神智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严重二氧化碳潴留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3.4心血管系统症状:早期血压升高,脉压增大,心动过速,长期缺氧导致肺动脉高压。严重缺氧,酸中毒时,可出现心力衰竭,血压下降,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
4 治疗
氧疗,机械通气,维持适当的液体平衡,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5 护理
5.1病情观察
5.1.1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频率的观察,如呼吸频率大于25次每分,常提示呼吸功能不全,有可能是呼吸窘迫综合症先兆期的表现,观察意识状况、发绀、皮肤的温湿度、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出血倾向,球结膜有无充血水肿,两侧呼吸运动的对称性等。
5.1.2准确记录出入量,必要时监测每小时尿量。
5.1.3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是判断病情,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
5.2护理措施
5.2.1一般护理:①病室需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②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密切观察呼衰程度及血压、脉搏,尿量和神志。
③遵医嘱给予合理氧疗。
④严格限制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⑤根据病情,选择不同体位,一般半卧位,昏迷者要平卧,头偏向一侧。
5.2.2合理用氧
①对单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高浓度吸氧有良效,而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给氧的同时需设法加强通气,促进二氧化碳排除,如保持呼吸道通畅,解痉平喘等,同时在气道通畅的基础上,使用呼吸兴奋剂,可以改善通气,严重呼衰药物治疗24至48小时无效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人工通气。
②在吸氧治疗中,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如呼吸困难是否改善,心率脉搏是否减慢,神志是否清醒,若上述症状改善,表示缺氧得到矫正,反之加重。
③保持呼吸通畅:呼吸道堵塞可引起通气功能障碍,造成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是护理呼衰患者的住要措施。
5.2.3药物治疗的护理:
①抗菌药物要按处方的浓度在规定时间内滴入,使用过程中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②使用呼吸兴奋剂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滴速不宜过快,用药后注意患者神志和呼吸的变化,如头痛,恶心,上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时要减慢速度并报告医师。
③纠正低血钾时要严格按处方用要,并了解补钾后血钾等的变化。
6 健康指导
①指导病人缩唇呼吸,改善通气;
②预防呼吸道感染,根据季节更换衣服;
③戒烟,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④坚持适当的室外活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2.
2、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观察 病证在其发展的一定时期,常会出现一个或一组主要的、令病人最痛苦的症状。而这些症状的好转与恶化,常反映病情的她转与恶化。主要症状的转移,又常提示病证在质上的变化。所以,围绕主症的观察,应成为病情观察的重点。例如腹泻病人的主症为大便次数多而稀溏,观察重点应是大便的次数、性状,以及围绕腹泻而出现的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证。这些症状一般可随大便次数减少而减轻。但如出现腹泻突然中止,而主症转为高热、四肢厥冷、出冷汗、面色发灰等证,则是病证转为湿阻热遏、阴阳离绝的危症。
3、舌象和脉象
(1)舌象:舌象是病情观察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外感热病的辩证施护中尤为重要。它能迅速客观地反映正气盛衰、病邪的深浅、邪气的性质、病情的进展,是判断病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① 判断正气盛衰:观察舌质可知正气盛衰,观察舌苔可知邪之出入。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舌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盛,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枯竭。
② 辨别病位深浅:如舌苔薄白多为疾病初期,病邪较浅,病位在表:苔厚则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质红绛为热入营血,病情危重。
③ 区别病邪性质:如黄苔多主热邪;白滑苔多主寒邪;腐腻苔多是食积痰浊,黄腻苔则是湿热。舌偏歪多为风邪,舌有瘀斑或瘀点则为瘀血等。
④ 可推断病情的进展:舌苔与舌质,往往随正邪的消长和病情的进展有动态的变化,尤其是外感热病中更为显著。如舌苔由薄白转黄,进而变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为热盛伤津。反之,舌苔由厚转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好转之象。 所以,护理人员在病情观察中,一定要仔细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舌象的变化。
(2)脉象:通过脉象的诊察,也可作为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推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① 了解病例位的深浅:如浮脉主表,沉脉主里。
② 推断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洪脉多为邪实,脉细数多主正虚;芤脉见于失血,脉微欲色为阳气衰微等。
③ 推断疾病的进展和转归: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虚损,亡血失精而反见洪脉,则多属于阴竭阳脱之危象。外感热病,热退脉见缓和,是病向愈之候,若脉急而数,烦躁者,则病进。战汗时,若汗出脉静身凉,为病情好转,若见脉象急疾,病人又烦躁不安,汗出热不退,为正不胜邪之危候。 但在脉象观察中,要注意病、脉、证合参。在一般情况下,病、脉、证是相符的,但也可出现不相符的特殊情况。因此,在临床运用时需通过四诊合参后再决定是“舍证从脉”还是“舍脉从证”。
要使课堂观察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特别是在推行新课程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和规律,我认为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课堂观察必须具备主题意识。作为整体而言,每次课堂观察教研组可以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将观察范围和观察面缩小,有利于把问题研究深刻透彻;作为个体而言,教师甚至可以长期的就某一主题开展课堂观察活动,这时,这个“主题”其实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
二是必须具备细节意识,量表制作是关键。没有细节的捕捉就没有课堂观察,捕捉有研究价值的关键细节,是个体观察的关键工作,事关关键细节的描述却必须十分精细。只有抓住细节,数据准确,才具有说服力和针对性。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身不由己,这时有好友生病了要怎么办?写一封慰问信吧。本文是2016致好友的病情慰问信。
范文一:
亲爱的×××:
你好,首先愿这只字片语能捎去我们这些远方同事的问候!我们都很挂念你,我们都在盼望你早日康复,回到我们中间来。
谁都难免遭遇病魔的侵袭,他有时把你折磨的筋疲力尽,但我们始终要有这样的信心,我们的意志比他更强大,他在我们面前不值一提,家人的`关怀,朋友的关心,自己的努力,很快,你就能战胜病魔,赢得胜利。
×××,希望你能积极配合治疗,虽然你正经历治疗的疼痛,但心若坚强,再大的风雨都不要逃避!请选择坚强,选择忍受,阴霾的天空必定出现彩虹!请保持乐观的心态,乐观的心态是战胜一切苦难的前提,放下心里的包袱吧,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战胜病魔。有这么多关心你爱你的人在支撑着你,有这么多热切期盼着你早日康复的眼神望着你,他们就是你的力量。
给病人的慰问信4篇给病人的慰问信4篇
×××,是你生活过、工作过、战斗过的地方,作为同事、朋友,我们始终与你在一起,我们都在热切地期盼你康复归来,我们在遥远的×××为你守候、为你祈祷、为你祝福!
遥祝早日康复
×××
×××年×月×日
范文二:
王×:
分手两个多月,甚是惦念.昨日,我到陈×家才得知你患××病,已入院治疗.这种病我在一家医学杂志上看到,要注意饮食调理,中药治疗效果较好,我不妨推荐你找中医看看.只要你治疗及时,想必很快痊愈.
身体是工作的本钱,我们都还年轻,小病小灾抗一抗就过去了,但也不能拿身体当儿戏,望你多多保重,好好休养.
祝你
早日恢复健康!
范文三:
Dear sir,
The news of your accident just reached me this morning. i’m greatly shocked to learn that you were knocked down by a car yesterday. 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
The only good thing about it is that your mother told me that you are progressing nicely, i hope that you are doing well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that you’ll be out of the hospital in about a wee. i’m coming to see you on sunday and trust that your condition will remarkably improve by then.
A little package from rose and me will reach you a day or two. we hope the small thing will interest you.
With every good wishes for your swift recovery!
Sincerely yours, li ming
范文四:
Dear john,
I am shocked to hear that you have a severe influenza and now are in hospital. i get this news from your mother and know you must be absent for half a month from the classes. do be careful while you are ill.
Don’t worry about your lesson and i am willing to help you learn it when you return. we are best friends so i will never allow you to fall behind.
You can watch television or listen to radio programs to help pass the time and forget your pains while you recuperate. i do hope that i can see you soon and bring you some funny cartoons.
If there is anything you need me to do, just let me know. we all miss you and shall be happy when you are back.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08年6月我科收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62例。其中, 男47例, 女15例。脑干损伤5例, 颅骨骨折49例, 硬膜外血肿24例, 重症脑室出血19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死亡7例。早期观察内容: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脉压差、心率、体温、呼吸、肢体运动情况、患者躁动程度、呕吐情况、血糖改变。
1.2 方法
1.2.1 意识
意识是判定对原发损伤的程度和继发损伤的发生、发展最可靠的指标。参考GLS评分, 从睁眼、语言、运动三方面分别作出具体评分, 以三者的积分表示意识障碍程度, 与观察前作比较。当GLS评分下降提示病情加重。
1.2.2 瞳孔
瞳孔变化提示脑内损伤情况的重要指标, 伤后一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同侧颅内血肿;如患者意识清醒, 而一侧瞳孔扩大, 可能为动眼神经损伤;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对侧肢体肌力瘫痪, 意识障碍加重提示脑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时大时小、变化不定, 对光反射差, 常为脑干损伤特征;双侧瞳孔缩小可能为桥脑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膜水肿加重提示颅内水肿加重。
1.2.3 血压、脉压差
血压在维持正常水平内忽然升高, 脉压差大于6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提示颅内压增高明显, 需要立即处理。
1.2.4 心率
心率低于60次/min, 提示颅内高压, 要结合瞳孔、呼吸、意识作出病情恶化判断。当患者病情较重而心率较快, 即使无CT检查支持也要谨防脑干损伤, 观察有无其他脑干损伤表现, 及时做好相关治疗和护理。
1.2.5 体温通过观察体温及时判断有无脑干损伤。中枢性高热或体温不升提示病情严重。
1.2.6 肢体运动、患者躁动程度
观察患者肌力情况, 如进行性下降提示病情加重。患者躁动程度较前加剧提示颅内压增高较剧, 要立即降颅压, 复查CT, 进行对症处理。
1.2.7 呕吐颅内损伤后大多数患者都有呕吐现象, 但是当呕吐加剧时要谨防颅内高压。
1.2.8 血糖改变
重度颅脑损伤后高血糖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和加重致残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严重颅脑损伤后必然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早期血糖升高是主要应激反应之一, 严重颅脑损伤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过度兴奋, 血液中儿茶酚胺升高, 致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及其功能。临床观察发现, 病情越重患者, 血糖越高, 预后越差, 病死率越高, 故可以认为, 血糖值可作为评价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用的生化指标。所以对血糖值的观察和控制对重度颅脑损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结果
62例患者中, 7例死亡, 55例治愈出院。
3 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病情变化快、病死及致残率高, 早期病情观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及预后, 综合观察患者的早期病情加重指标, 为医生早期治疗及手术提供最佳时机, 为积极有效地治疗赢得了时间。传统护理观察中重视颅内高压三大主要症状的观察, 经笔者综合观察发现, 早期脉压差升高及躁动加剧较瞳孔变化及意识变化早, 经发现后及时采取措施, 患者治疗效果更好, 更具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亚清, 牛建华, 刘丽香, 等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23) :79-80.
[2]刘梅枝.急性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16) :89-90.
[3]向军, 张建国, 高炎武.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糖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J].湖南医学, 2000, 17 (3) :202-203.
[4]曹钟琴.重度颅脑损伤63例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8) :80-81.
[5]辛秀香.重度颅脑损伤的病情观察及并发症预防[J].中国乡村医药, 2003, 10 (6) :62-63.
[6]赵尉.重度颅脑损伤近期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 2003, 10 (1) :61-62.
[7]黄正接, 闵祥辉.118例重度颅脑损伤的急诊救治[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1) :71, 84.
【关键词】重度 颅脑外伤 观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43-01
重型颅脑损伤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脑外伤,因病情危重,变化快,患者颅脑损伤后直接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一般都是颅内高压(ICP),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病死率和致残率也在50%以上[1]。患者昏迷状态下的抢救与护理措施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愈及预后,因此积极及时的治疗与全面的护理尤其重要,现将我院对2012年11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0例,年龄17岁~79岁,昏迷3天~325天。经治疗44例痊愈出院,6例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要密切监测病人意识、瞳孔、脉搏、血压、呼吸,每15~30min监测1次。病情平稳改为1次/h,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如双侧瞳孔不等大,血压升高,脉搏、呼吸下降,应考虑颅内血肿复发,应行CT复查,如证实行第二次开颅手术。体温高者头部给予冰帽、冰袋,四肢大血管处放置冰袋,以保护脑组织。
2.2 保证有效氧供 颅脑外伤患者常伴有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缺氧会加重脑组织损伤,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故须保证有效的供氧,及时清除口腔异物,从口腔、鼻腔或气管插管处插入气管内吸痰,吸痰动作宜轻柔,头偏向一侧,吸痰过程坚持无菌操作;持续低流量吸氧,掌握鼻导管吸入的部位,预防无效吸氧;吸痰前后加大氧流量。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危重症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是第一要务。一般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以利于口腔分泌物、痰液及呕吐物流出,防止误吸入呼吸道,发生呼吸道阻塞或肺部感染[2]。对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更应注意呼吸道管理,我们采用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湿润、定时叩背促咳,必要时吸出痰液及分泌物、气管内滴药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4 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有效降低颅内压 快速准确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注通道,保持输液通道畅通,可采用静脉留置针,临床上使用方便,如有条件可用三通接留置针,三通一侧快速输注20%甘露醇,另一侧行激素、抢救药品的输注,应准确记录输入液体种类、入量,并控制好输液速度[2]。
2.5 褥疮的护理 要定时为病人翻身,在尾骶部和其它骨突出部位垫气圈和泡沫垫,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对于尿失禁或出汗多的患者,要经常更换床单、衣服,保持平整、干燥。颅脑外伤伴颈椎脱位时,要保持头-颈轴的一致,翻身时一人抱稳头部,另一人帮助翻身,以防颈椎过仰或过屈加重颈髓损伤。
2.6 消化道的护理 昏迷三天以上的患者应给予鼻饲。由于病人长期不能进食、消化和吸收功能大大增加。所以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汁食物,食物应每4 小时由胃管注入,注入食物的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可引起食道和胃粘膜烫伤,过低则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
2.7 口腔及眼的护理 对长期昏迷、鼻饲患者,每天用2~3%硼酸过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病员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眼睑不能闭合的病员,角膜可因干燥而易发溃疡,同时伴有结膜炎,应除红霉素眼油膏或盖凡士林纱布以保护角膜。
2.8 高热护理 由于脑外伤累及到体温调节中枢发生中枢性高热,加重脑水肿,还可加速脑脊液的分泌,使颅内压增加,体温如果高于40 ℃,会使体内各种酶类的活性下降,造成脑代谢降低甚至停止,降温可使脑细胞耗氧量减少,降低机体代谢,有利于脑细胞的恢复,主要靠冬眠药物加物理降温,同时给予皮质激素治疗,而感染所致的发热,一般来的较迟,主要靠抗生素治疗,辅以物理降温。
2.9 预防并发症
2.9.1 预防口腔感染 患者呕吐后及时清除口腔内的胃内容物及血块,在病重期间,每日用朵贝氏液行口腔护理2~3次,对清醒患者进食前后协助漱口,同时注意口腔黏膜的变化[3]。50例中无一例口腔感染。
2.9.2 预防皮肤感染、褥疮 患者常因病重不易更换体位而易造成局部受压,汗液浸透,大小便污染,使皮肤血液循环不良形成褥疮。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2h翻身1次,同时对背、臀部及骨突受压部位进行有效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时更换床单,随时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大小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干净,睡气垫床,垫海绵垫。所有病例中均未出现皮肤感染及褥疮
2.9.3预防尿路感染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尿失禁或不能自行排尿而需要留置尿管,国内文献报道[4],颅脑损伤留置尿管发生菌尿率41.16%,而且留置尿管时间越长,发生菌尿率越高。因此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应加强预防尿路的感染,并鼓励患者练习膀胱训练,尽快自主排尿。
2.10 康复期护理 颅脑外伤的患者常有心理功能障碍,因此,应做好心理护理,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有效活动。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让其多听收音机,教给他们简单的词句,多鼓励患者发音。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时,为预防关节挛缩、肢体水肿及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应早期做好肌肉按摩、关节屈伸锻炼等,可请康复中心制定详细治疗计划。
参考文献
[1]周燕,刘英.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68例.中华现代临床医学,2004,(2)7:1039.
[2]汪莉华.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护理程序管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0):3263
[3]廖建平,茹卫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中华护理雜志,2003,38(6): 435-437.
患者病情评估是为了全面把握患者的基本现状和诊疗服务需求,为制定适宜患者的诊疗(手术)方案(计划)提供依据和支持。
1、执行患者评估工作的应是在本院注册的执业医师、注册护士或经医院授权的其它岗位卫生技术人员。每一个专业进行的评估要在其执业、执照、适当的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
2、患者评估的重点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门、急诊患者评估、住院患者评估、手术前评估、麻醉评估、危重患者评估、住院患者再评估,包括手术后评估、出院前评估等。对于外院评估资料超过30天者要重新评估,30天以内的资料医师可酌情采纳。
3、医院有患者评估程序,其中包括评估项目、评估人及资质、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等内容。
4、患者评估资料是供临床科室直接负责患者诊疗、护理工作的医师、护士适宜使用的,为制定诊疗(手术)方案(计划)和会诊、讨论提供支持。医师应将各阶段评估内容记录在病历中,护士对患者评估要有记录。
5、医师、护士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住院患者各阶段的各项评估。
6、当患者将院外完成的评估带入医院时,如果间隔时间未超出医院规定的范围,可作为参考资料,但要对相关因素进行复审,如:院外评估的记录时间;重要发现;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护理计划;病情变化与目前的症状等。如果上述任何一项发生改变,均要重新进行评估,对评估所发现的任何变化都要记录。
7、评估的内容和异常发现要记录在病历中,具体内容包括:住院患者的医疗与护理评估必须记录在病程中;医疗、护理及其他有意义的评估要有规范的记录;手术前患者的初始医疗评估及各种相关诊断、检查结果必须记录在病历中。
8、初始评估如果显示患者有营养或功能方面的需求时,应由专科医师进一步评估。评估结果及根据评估做出的处理要在病程记录中体现。
9、初始评估的内容还包括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其他的专科评估。
10、再评估(即通常所讲的病程记录):对于初始评估后在治疗中出现营养障碍、药物毒副作用、输血反应及其他需要特殊评估事件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再评估。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多长时间内所需记录哪些内容,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要求》执行。再评估的结果要记录在病历中。
11、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途径,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理和生理状况、社会状况、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医患沟通情况、全身状况支持能力等情况。医师应对评估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确定治疗的优先顺序,制定适宜有效的诊疗方案,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12、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尊重患者并注意患者隐私的保护;评估结果要及时告知患者或家属,患者或家属在决定诊治方案时有决策权。
13、放射科医师、检验医师、超声医师及其它辅助检查科室的医师不具备临床评估资格,但有权发出报告。其检查报告是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病历的重要内容之一。
14、培训监督考核机制
14.1对于具备患者病情评估资质的临床医师及其他岗位卫生技术人员,由医务科、护理部每年组织1-2次患者病情评估培训,提高评估工作质量。
14.2本制度执行情况将纳入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中,与绩效考核挂钩。
14.3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对患者病情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并限期整改。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19-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患者表现为心力衰竭、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等[1],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同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并发症较多,在治疗的同时降低并发症提高预后在临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本研究通过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全面护理方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8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09例患者,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为62-81岁,平均年龄为(66.03±1.01)岁,对照组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为63-82岁,平均年龄为((65.94±1.03)岁,所有患者经心电图等检查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合并冠心病患者101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82例,排除严重肝肾、恶性肿瘤等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病情观察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身体乏力、胸闷、气短、烦躁,活动时心绞痛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患者伴有严重心率失常、心力衰竭、血压波动等,心电图显示S-T段升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同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疼痛不显著,疼痛部位无典型特征,大多為无痛型心肌梗死。
1.2.2护理方式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方式,急性发作期护理,首先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及时给予患者持续吸氧,初期可将氧流量设置为5-6 L/min,当症状有所缓解后可将氧流量调整为4 L/min,可持续给氧2d达到改善心肌缺氧、有效缩小梗死范围的作用[3],同时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可给予0.3 mg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并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心律、血压、脉搏的变化情况。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面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老年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危重,同时老年患者大多合并基础性疾病,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老年患者心理会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易导致患者心理和情绪波动过大,对于疾病的治疗有重要影响[4],患者抵触情绪和消极心态相对强烈,对于护理配合度较低,因此护理人员结合患者不良情绪,用温柔的语言、积极的态度多和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心态,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轻恐惧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疼痛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患者表现为剧烈的胸部疼痛,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等严重并发症[5]。静脉溶栓时当ST段回落时表明梗死血管疏通。并发症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心律失常,当患者出现乏力、昏厥等要及时给予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做好除颤、启搏等应急准备[6],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2.1护理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和护理后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护理前有好转,但研究组患者护理后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数据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断发展,导致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进而引起心肌持续缺血和心肌坏死,严重威胁患者健康[7]。目前临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为主,但是引起疾病的因素较多,单纯针对性治疗不能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因此临床全面护理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自我预防和救治的方式,对于减少疾病反复,提高预后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过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观察和全面护理方式,结果表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常伴有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等,研究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疼痛护理、溶栓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全面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并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给予针对性护理,数据表明护理后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优于护理前,同时优于对照组,在护理满意率和并发症率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表明给予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面护理可以改善病情、提高护理满意率并降低并发症率,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黄敏. 舒适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20): 32-33.
[2]王艳洁, 李红霞.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J].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 15(2): 75-76.
[3]欧海平. 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18): 62-64.
[4]王惠吾.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31(21): 69-70.
[5]李向英, 李向青, 冯朝晖.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6): 531-532.
[6]关红梅.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18): 142-143.
1 一般情况的观察
1.1 发育和营养:
癌症晚期临终患者一般营养状况差, 主要由摄食不足或消耗增多两大因素引起, 常表现为消瘦, 即体质量低于标准体质量的10%。
1.2 面容与表情:
癌症晚期临终患者一般为慢性病容即面容憔悴, 面色灰暗或苍白, 目光暗淡。
1.3姿势和体位:
癌症晚期瘫痪患者或极度衰竭患者常呈被动体位, 肺癌呼吸困难患者被迫采取坐位。
1.4 皮肤黏膜:
主要观察其颜色、弹性、温度、湿度以及有无皮疹、出血、水肿等情况。如贫血患者皮肤苍白。休克患者皮肤常苍白湿冷;肝胆疾病患者常有巩膜黄染;严重缺氧患者常表现为口唇、指 (趾) 端发绀;脱水患者常出现皮肤干燥且弹性减低;造血系统疾病患者常出现皮肤、黏膜的出血点、紫癜、瘀斑等;肾脏疾病患者常可见全身水肿;而右心衰竭患者则可出现下肢水肿等。临床上见部分胆管癌, 胰尾癌, 肝癌晚期临终患者巩膜及全身黄染, 肝硬化患者腹部膨隆。癌症晚期临终患者主要观察皮肤有无压疮, 临床上常见部位为骶尾部, 髋部, 背部等部位。
2 神经精神状况的观察
2.1 意识:
意识是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 即对内外环境的知觉状态。凡影响大脑功能活动的疾病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称意识障碍, 主要表现为兴奋不安、思维紊乱、语言表达能力减退或失常、情感活动异常、无意识动作增加等。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分为嗜睡, 意识模糊, 嗜睡, 意识模糊, 昏睡。昏迷。昏迷又可分为轻度, 中度, 深度昏迷, 此外谵妄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 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 (幻觉、错觉) 、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癌症晚期临终患者谵妄见于肝性脑病。
2.2 瞳孔:
瞳孔改变是许多疾病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征。观察瞳孔要注意两侧瞳孔的形状、位置、边缘、大小、反应等。两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吗啡等中毒;单侧瞳孔缩小常提示同侧小脑幕裂孔疝早期。单侧瞳孔扩大、固定常提示同侧小脑幕裂孔疝;两侧瞳孔扩大常见于双侧小脑幕裂孔疝、枕骨大孔疝、颠茄类药物中毒等;重危症患者瞳孔突然扩大, 常是病情急剧变化的标志。
2.3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的观察应包括患者思维能力, 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异常情绪、情感反应等。如:有无记忆力减退, 思维紊乱, 反应迟钝, 语言、行为怪异等情况, 以及有无焦虑、忧郁、恐惧、绝望等情绪状态。
3 常见症状的观察
3.1 疼痛:
疼痛是癌症晚期临终患者最常见的症状。需仔细地观察和了解疼痛的部位、发生的急缓、疼痛的性质和程度、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疼痛与体位及按压的关系、既往有无类似发作、有无牵涉痛等。
3.2咳嗽:
当呼吸道受到异物、炎症、分泌物、化学气体或过敏性因素等刺激时, 即可反射性地引起咳嗽。观察时应注意咳嗽发生的急缓、性质、有无时间规律、与气候的关系、有无职业和环境的影响、有无伴随症状等。癌症晚期临终患者刺激性咳嗽常见于肺癌。
3.3 咳嗽与咯血:
咳嗽与咯血是支气管、肺部疾患的常见症状之一。观察痰液应注意痰量, 痰液的性质、颜色、气味, 咳痰的时间、伴随症状等。观察咯血应分清是痰中带血还是大口咯血, 量有多少, 颜色鲜红还是暗红, 有无口腔、鼻腔、齿龈等处出血, 大量咯血应注意与呕血相区别。
3.4 恶心与呕吐:
(1) 反射性:由于强烈刺激传入延髓的呕吐中枢或胃及肠管扩张而反射性引起呕吐, 常见于幽门梗阻、药物刺激、视觉和内耳前庭器官受刺激等。此类呕吐常有恶心等前驱症状, 呕吐后患者感觉轻松。 (2) 中枢性:疾病或药物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而引起, 癌症晚期临终患者与应用吗啡有关。此类呕吐常无前驱症状, 呕吐后患者并不感觉轻松。
观察恶心、呕吐要注意发生的次数、与进食的关系、有无相关诱因和伴随症状, 就、以及呕吐物的性状、量、颜色、气味等, 并根据需要及时记录和收集标本送检。
4 其他方面的观察
如排泄物的观察, 饮食、睡眠的观察, 药疗后或特殊治疗后反应的观察等。癌症晚期临终患者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尿量。
5 生命体征的观察
生命体征的观察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癌症晚期临终患者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的变化, 一般意识模糊开始血压下降, 但并不是所有患者, 有些患者意识一直清醒。
【案例1】患者男性, 69岁, 胰尾癌, 巩膜及全身黄染, 患者平时生命体征平稳, 于6月15日开始意识模糊, 测体温36.2℃, 脉搏86次/分, 血压85/50 mm Hg, 呼吸18次/分, 氧饱和度为85%。按医嘱给予心电监护及低流量吸氧, 建立两个静脉通路, 给予盐水500 m L加多巴胺100 mg, 阿拉明50 mg缓慢静脉滴注, 另一个通路给予5%葡萄糖500 m L加精氨酸15 g静脉滴注, 续点羟乙基淀粉等药物, 0.5 h后血压上升为90/58 mm Hg, 氧饱和度为92%, 意识逐渐清醒, 患者维持13天后于6月28日9时进入浅昏迷, 测体温36.0℃, 脉搏78次/分, 血压77/48 mm Hg, 呼吸18次/分, 11时患者进入深昏迷, 测体温35.8℃, 脉搏44次/分, 血压60/40 mm Hg, 呼吸10次/分, 呈潮式呼吸, 快速静脉滴注升压药, 血压仍无回升, 11时40分患者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
【案例2】患者女性, 44岁, 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贫血, 全身瘫痪, 患者意识清, 生命体征平稳。8月15日18时患者主诉全身出汗, 不适。当时测体温36.1℃, 脉搏120/次, 血压82/47 mm Hg, 呼吸20次/分, 患者意识清, 氧饱和度为88%, 尿少, 24 h尿量为200 m L, 按医嘱立即建立心电监护及低流量吸氧, 建立两个静脉通路, 一个通路给予升压药, 另一个通路给予羟乙基淀粉等药物。患者主诉呼吸困难, 按医嘱给予盐水20 m L加喘定0.5 g静脉注射, 25%葡萄糖20 m L加西地兰0.2 mg缓慢静脉注射。30 min后测体温36.1℃, 脉搏100次/分, 血压90/56 mm Hg, 氧饱和度为91%, 按医嘱给予盐水20 m L加速尿20 mg静脉注射, 1 h后仍无尿。患者意识一直清醒, 于20时30分患者意识模糊, 测脉搏88次/分, 血压90/58 mm Hg, 呼吸18次/分。21时患者进入浅昏迷, 测体温36℃, 脉搏76次/分, 血压80/46 mm Hg, 呼吸20次/分, 21时30分患者进入深昏迷, 测体温35.8℃, 脉搏56次/分, 血压50/32 mm Hg, 呼吸10次/分, 呈点头样呼吸, 快速静脉滴注升压药, 血压仍无回升, 21时50分患者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案例3】患者男性, 67岁, 肺癌, 患者意识清, 平时生命体征平稳。9月5日16时患者主诉四肢厥冷, 全身不适, 患者意识清, 测生命体征, 体温35.9℃, 脉搏76次/分, 血压65/40 mm Hg, 呼吸22次/分, 氧饱和度为88%, 按医嘱立即建立心电监护及低流量吸氧, 建立两个静脉通路, 一个通路给予升压药, 另一个通路给予10%葡萄糖500 m L家维生素C 2 g, 维生素B60.2 g静脉滴注, 按医嘱加机油肾上腺素1 mg肌内注射, 25%葡萄糖20 m L加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 半小时后患者脉搏80次/分, 血压91/56 mm Hg, 氧饱和度为92%, 患者意识一直清醒, 18时患者意识模糊测脉搏66次/分, 血压85/56 mm Hg, 呼吸19次/分, 18时20分患者进入浅昏迷, 测体温35.8℃, 脉搏66次/分, 呼吸16次/分, 18时50分患者进入深昏迷, 体温35.9℃, 脉搏40次/分, 血压40/20 mm Hg, 呼吸9次/分, 呈潮式呼吸, 快速静脉滴注升压药, 血压仍无回升, 19时10分患者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
因此,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护士应严密观察, 随时捕捉先兆表现, 及时做出准确的病情判断, 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尤其在危重症抢救时, 及时的病情观察、准确的病情判断和积极、有效的护理临床决策常可使患者转危为安。
摘要:随着癌症患者的逐年增多, 我们医院于2008年设立了临终病房, 临终患者病情变化快, 各种各样,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关键词:癌症晚期,临终患者,病情观察
参考文献
【病情观察的注意事项】推荐阅读:
病情观察12-21
病情告知书模板11-04
乔布斯病情发展12-17
患者病情评估培训试题10-15
麻醉术前病情评估06-17
观察的作文:你留心观察的事物03-25
观察的名言11-27
观察蝴蝶的日记06-11
菊花观察的周记06-28
泥鳅的观察日记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