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精选8篇)

关于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1

一、统计学的定义

人们的印象里,统计学就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运算,然后通过图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统计学的一些片面认识。统计学的定义有很多种,每种定义对统计学阐述的侧重点不同。其中维基百科是这样定义统计学的:“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简单来说,统计学就是数据的科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统计学研究必须要求明确统计学研究的客体是什么,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中某种性质相同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叫总体。统计学就是研究客观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变动规律,或者说统计学是研究统计过程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客观现象统计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依赖性。

依赖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寄生性,依赖性是统计学独有的特点,统计学研究的数据是来自各领域的,是依靠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而存在和发展的。统计学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媒介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其他学科的逻辑和方法论。

(2)数量性。

数量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通过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表示的。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统计是通过数量方面来认识事物的,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3)总体性。

总体性即统计学以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为研究对象。每一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随机性,而这些研究对象的总体又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共同趋势,所以统计学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的个体特征进行研究,从而过渡到对总体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观察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统计规律。只有掌握研究对象的总水平、总规模、总体特征和共同趋势才能体现统计学规律的作用。

(4)变异性。

变异性即构成统计学研究对象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和变异。如果各个个体之间没有区别和差异,统计研究就是没有意义的。统计学的这种变异既可以表现为数量上的,也可以表现为非数量上的,但是因为统计学具有数量性,所以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异才是统计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5)具体性。

具体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具体的数量方面。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具体、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有现实意义的。比如,要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确定具体年份的具体范围内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数量、收入构成、收入变化以及计算方法,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

(6)广泛性。

广泛性即统计学研究数量方面的范围的很广泛。其广泛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类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是统计学成为媒介学科的必要特征。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统计学也不例外,统计学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一系列专门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描述法等。

(1)实验法。

统计学的实验法包括假设检验和实验设计。假设检验就是在对在总体参数提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统计方法。实验设计就是设计合理的实验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是正交设计法。

(2)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就是对全部或者足够数量的研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推理归纳出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对大量的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揭示研究对象的统计规律和本质特征。

(3)统计分组法。

由于所研究现象具有差异性、复杂性及多样性,需要我们对研究现象进行分组研究,进而来区别研究现象的类型,研究不同组别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统计分组法包括传统分组法、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等。

(4)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利用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对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来反映统计学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特征。综合指标法在统计学的经济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统计描述指对调查或实验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有价值的信息,用表格和图形表示出来。统计推断指以一定的置信水平,根据样本数据资料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方法。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在统计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

四、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1)统计学实际应用的范围扩大。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统计学开始被各行各业运用起来。统计学逐渐应用到企业管理、保险金融、政府决策、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统计学在企业管理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在保险金融方面可以监控分析金融风险和保险问题来保证金融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在政府决策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宏观调控,从而减少决策失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可以监控经济安全问题,预防经济危机。

(2)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统计学的性质决定了统计学是一门媒介学科,统计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类学科的基础上的,其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因此,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例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融合等,在融合中能不断完善统计学体系,创新统计学研究方法。

(3)统计学与网络、计算机的结合。

关于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2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 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 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 其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 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 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 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 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 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 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 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 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另外, 从学科体系看, 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 而是相交的, 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 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 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 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 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 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 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 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 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 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 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 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 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 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 只有这样, 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 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的历史, 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 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 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 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 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 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 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 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 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 (DSS) 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 (Datamining, 又译“数据掏金”) 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 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 难以消化;信息真假, 难以辨识;信息安全, 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 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 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 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 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DMKD) 技术应运而生, 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 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 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 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 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 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 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 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 但可以说, Datamining与DSS一样, 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 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 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 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 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 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 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 要学好统计方法, 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 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 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 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 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 这是发展的趋势。因此, 较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职业院校是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

大规模普及统计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例, 尽管我国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学专家队伍, 但由于他们承担着国家政府部门或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 因此显然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样, 国家目前也还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统计学的普及教育工作。那么, 怎样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 开展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呢?

要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 首先应该在各类中等院校中普及统计学教育, 即把中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 而后推向全社会。各类学校现有专业教师可以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 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 着力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统计学普及教育。各类高等院校接受过统计学基础教育的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会走向社会的众多工作岗位, 他们会带着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各个岗位开花结果, 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和继续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 把中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是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问题的最好方略和最佳途径。

当然, 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重点大学和一流专家牵头, 以讲座班的形式开展对一般高等院校的师资培训工作, 以研讨会的形式定期沟通和交流各高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情况和经验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中高等学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 全社会普及统计学教育的蓬勃局面也就很快到来。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局面可能会很壮观, 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对职业学校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

在各类职业学校中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 是职业学校教学内容创新的一种尝试, 需要领导的重视, 教务部门的协调等基本条件作为保证。

一是基本思想。将抽样技术、描述统计、概率初步、推断统计、非参数统计、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在一起, 并溶入案例教学, 向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入门阶段最基本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二是基本途径。通过在职业学校各专业开设《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 解决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方法普及教育问题, 选修课一般为54~72学时为宜。

三是基本目标。各专业的学生通过《应用统计方法》的学习, 初步树立统计意识, 能够用基本的统计方法, 借助于最普及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是教材选用。可以选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贾俊平等编著的《统计学》作为教材, 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其它具体情况, 自编教材。

五是师资问题。各职业学校讲授统计学或者概率统计的教师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 教务部门承担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教师需要进行一些再学习, 更新知识结构。例如, 讲授概率统计的教师也需要学习实际的抽样技术和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方法等。

六是学习评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将“学统计”转化为“做统计”, 改革传统考试方法, 通过撰写统计报告进行考核, 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被视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单独列为一项二级指标, 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各类职业学校率先进行统计学教育的普及工作, 不但可以强化实践教学, 也可为统计学的社会普及教育打开突破口, 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同时, 通过大规模地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 也会提高统计学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 提高统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国民基本科学素质。

关于基层政府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基层政府统计;问题;建议

统计工作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各类数据信息,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客观事物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是政府进行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为政府指导社会事业发展、监测社会经济运行提供了有效手段。基层政府统计工作是政府统计工:作的基础和源头,只有不断提升基层政府统计工作质量,全面提升基层统计业务能力,才能打好政府统计工作的基础,从源头上确保统计工作的真实可靠性,更好地实现统计工作在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发展健康化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显,而我国日前的基层政府统计工作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改善基层政府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切实发挥基层统计工作的作用已经成为基层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政府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统计队伍流动性大,业务水平低

基层统计是政府统计工作的基础,其统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乡镇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根本数据来源,在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有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日前我国乡镇统计机构普遍存在着统计队伍不专一、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很多乡镇统计工作都是由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兼任的,例如农业统计由农业发展办的工作人员负责,工业统计由经济发展办的工作人员负责,没有建立完善的统计调查机构,统计工作不受重视。因而,有能力的人员不愿意从事统计工作,人员调职、换职频繁,流动性很大,业务水平自然难以有效提高,而统计工作本身有很高的专业要求,导致基层统计工作的质量存在很大问题。

2.统计管理体制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限制

日前,我国统计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形式,即统计业务由统计机构统管.而人事管理仍然由当地政府负责,大型调查以外的常规统计调查所需经费由乡镇自行负责,这样的管理体制严重限制了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统计人员受当地政府的干扰大,各项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难以保证。现行的统计调查制度依据企业规模进行划分,符合规模标准要求的采取全面凋查,规模标准以下的企业和个体实行抽样凋查,由于接受调查的单位既要上报报表,还要接受统计监督,因而大多单位都不愿接受统计调查,而不得不接受调查的企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财务人员的配合程度严重不足。统计工作本身业务量大,项目繁多且指标复杂,在现行的管理制度和调查制度下,更是加大了任务量和取证难度,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紧迫的上报时限要求下,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

3.部门统计与综合统计重叠,造成资源浪费

工商、税务、农林、民政、公安等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专项统计调查,这些部门统计也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行业管理和决策的依据来源。然而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政府综合统计的内容也涉及这些行业的统计,导致部门统计和综合统计的内容出现交叉重叠,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此外,重复的统计调查给基层调查对象带来了较大的负担,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效率,同时各单位统计标准的差异也会对统计数据的权威性造成影响。

4.统计分析缺乏研判深度

统计分析是指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分析对象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从而得出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和高层次、有深度的分析报告。但是由于基层政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人员配置不足,大多数乡镇统计人员身兼数职,既要忙于各种日常事务,还要负责催报、汇总、审核等统计基础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有效的调查研究,导致统计分析要么缺乏材料支撑、没有深度,要么反应迟钝,被动滞后。这样的分析报告对于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而言参考价值有限,统计对社会经济运行的监测功能无法切实发挥。

二、完善基层政府统计工作的建议

1.健全统计人员队伍,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人员是统计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统计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基于目前基层统计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科学的现状,需要建立健全统计人员队伍,改革统计管理制度,充分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首先,应该建立独立的基层统计调查机构,由具备统计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人员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确保统计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各项统计凋查和分析工作。其次,对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和调查体制进行改革,增强统计队伍的独立性,降低相关政府部门对统计队伍的干扰,确保统计工作的真实有效。此外,还应该加强对统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组织定期的培训,及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改正,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保持统计指标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只有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才能充分保证统计工作真实反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为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日前,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相对于社会发展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对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反应不够,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测和推断,因此,应该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统计指标,保证统计指标体系与时俱进,提高统计指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反应能力。在对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并不是对原有指标体系完全废除,而是在对其进行合理性甄别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清楚与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不适应的内容,建立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统计指标反应社会现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3.科学整合部门统计和综合统计

部门统计和综合统计各有优势,综合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全面性,而部门统计针对性强,行业专业度高且更具深度,基层政府统计机构应该充分结合两者的优势,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和各部门统计工作的规划与协调,进行系统地整体体范、统一指标、科学分工,共同完成基层统计任务,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统计分析的科学性。

4.推进统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原有的统计管理模式弊端日益凸显,与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管理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提高基层政府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统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各基层政府统计部门都应该配备专用计算机、传真机等设备,使统计数据的存储、汇总、检索与计算等操作更为简便快捷,从而有效缓解因人员不足而带来的繁重工:作压力。同时,充分利用统计信息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加强统计调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形成有深度有广度的分析报告,使统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經济的发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显,基层政府统计作为政府统计工作的源头,对促进党委政府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基层政府统计工作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积极改善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基层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更好地发挥指导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监测社会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秋晨.优化基层政府统计工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黎朗当代中国统计体制完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申思中国乡镇统计建设水平测度与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关于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4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

二.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四.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自70年代日本、美国在中小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数学开放题以来,数学开放题已逐渐被数学教育界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开放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80年代介绍到我国后,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探讨开放题的理论文章或进行教学实验方面的文章,并形成了一个教育界讨论研究的亮点。

高考命题专家也敏锐地觉察到开放题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近几年在全国和各地的高考试题中连续出现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例如高考数学题中,1993年的存在性问题,1994年的信息迁移题,1995年的结论探索性问题,1996的主观试题客观化,1997年填空题选择化,1998的条件开放题,1999年的结论和条件探索开放。

数学开放题的常见题型,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摸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研究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

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开放题的编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它的编制本身也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项内容。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出开放题,面对实际问题情景,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编制开放题。数学中的定理或公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3.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我们平时所用习题多是具有完备的条件和确定的答案,把它称之为封闭题,在原有封闭性问题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发散开去,能够启发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就有可能形成开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呈现给学生封闭题,解答完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探究更一般的结论,探究更多的情形,或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它条件等。

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数学家的研究方法蕴涵深刻的数学思想,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研究,做小科学家,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以此为着眼点编制开放题,其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5.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在实际问题中,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即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如包装的外型,花圃的图案,工程的图纸这些是需要设计的,而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设计者的知识背景、价值判断不同,得出的方案也会不同。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出设计类型的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19届国际数学教育心理会议的公开课问题:“在一块矩形地块上,欲辟出一部分作为花坛,要使花坛的面积为矩形面积的一半,请给出你的设计。”是一道公认的开放题,花圃的图案形状没有规定性的要求,解题者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充分展示几何图形的应用,这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的开放题往往有趣而富有吸引力。

将数学开放题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载体,首先必须有适合的问题,如何编制能够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这是值得研究的。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有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生的参与,必将促进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例如在讲授排列应用题时,我们的开场白是:现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书,分给某6位同学,每人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拿着六本不同的书在试着分法,然而怎么也分不清。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出:这一问题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掌握了解题方法问题很容易解决。这样尽管这节课的内容是一些繁杂枯燥的计算,学生在课堂上却是兴趣盎然。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望强,敢说,敢想,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组织讨论能很好地发挥这种心理优势。

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社会实践与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七.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 1.数学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的定位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成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强调这样一种课程定位,有助于防治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2.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从初步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情况看,凡是认真参加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影响数学学科内容的学习。个案显示,因为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学生“用然后而知不足”,常常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了与课题相关的数学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的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加加深了对数学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数学研究性学习和现有数学学科教学两者之间,不是一个反对一个,一个否定一个,而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总之,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篇5

范雪峰

在中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最关键的一次改革是我们的课程的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我们的课程变得少了,但内容却变得更多了。艺术学科的介入更是我们以前应试教育时所根本没有的。而做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相应的作了较大的改革。教学内容变了,不再讲解分段、归纳中心,而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思想;不再让学生背一个个词语的意思,而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再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在台下看戏,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创造性,运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尝试着学习课文„„总之,一句话,我们的语文变了。

课程变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老师变没变?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就算你的课程改革改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但如果教师的观念不更新,就会使课程改革失去意义。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探索着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在这其中,我不免要和新课程碰碰面,研究研究。通过我的研究与探索,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证实,我已经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在就将它们摆出来,与众人分享。

一、语文课堂,首先应该分清主宾。

关于这个思想,曾经有很多人谈起。大家也都认可“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个观点。然而如何实现,却并不是容易的。我也听过许多人讲课,学生们在课堂上缚手缚脚,不敢发言,不敢举手,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别说什么创新了。就是有,也很快地被教师拍死了。这样的课堂又何谈让学生当主人呢?

归其结底,是我们的教师定位不够准。

做为一名教师,他只是一个引路人,只是一个拐仗,只是一座桥,是学生们学习路上的一个路标。我们不能承包学生学习上的一切,他们的路还是得让他们自己走。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可以撒手不管,那样的话,学生们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我说的是我们应该在一旁帮助他们,而不是用一种看不见的线来牵着他们。如果我们的定位对了,相信你这时会有一种想法: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应该让他们用他们的口说他们的话,应该让他们用他们的手写他们的思想,应该让他们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二、我们应该给学生们一个和平、自主的氛围。

课堂,并不是我们教师的天下,而是学生的天下。那么如何让这个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人的职责呢?这里首先应该探讨的是课堂气氛的创设。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场合里才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至。同样的道理,要想让学生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们必须也给他们一个和平、自主的氛围。

记得我上《尊严》和《黄河魂》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不至于紧张,也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由,我在上课之前,运用课件,播放一个小小的图片:一片蔚蓝的大海上,几朵白云,显得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平静。再加上一首抒情的乐曲,使得学生的心情得到了完全的放松,他们一点也不觉得紧张,害怕。甚至我让几个小女孩跳舞,她们也丝毫不觉得害怕,随乐而舞,怡然自得。在这样的一个气氛中上课,学生们的积极又怎能不被调动起来呢?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又怎能不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启呢?

三、用“我”手书“我”心。

新课程改革告诉我们,现在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说话,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即《小语课标》中所提到的“自主”。

在我上的《黄河魂》一文时,我就特别重视了学生个体的感受。在运用课件使学生认识到了黄河壶口瀑布的神奇后,学生对于其的感受是特别丰富的,他们都跃跃欲试,都想把自己对壶口瀑布的感受表达出来。我认识到这一点,便给了学生一个最大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喜欢的伙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当这个要求出示后,学生们沸腾了。他们纷纷走下来,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你看吧,有几组合作朗读课文的,想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白;有几个学生聚到一起,开起了旅行社,当起了小导游,正用他们的语言向游客们展示着黄河壶口那憾天动地、勇往直前的气魄;有几个同学默默不响,拿起了自己的画笔,画起了自己通过课文所感受到的壶口瀑布;还有几个人用笔书写着自己对壶口瀑布的感受„„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在展示着自己的才能吗?不都是在展示自己主人的风采吗?

用“我”手书“我”心,这正是学生一直盼望的,所期待的。谁又不愿意用“我”手书“我”心呢?

四、重视合作学习。

人有其一长,必有其一短。每个人虽然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特长,然而在当代社会,成功并不是仅仅靠一个人的努力。只有学会把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长处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在我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合作。

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这一点,在课堂尽量上给他们创设一个合作的机会。我在教学《尊严》一文时,我让学生针对“尊严”的含义进行探讨。学生们几人一小组,各抒已见,然后再通过归纳,从而得出自己小组的意见,这就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单单指学生在固定的座位上讨论,还指在其它方面的合作。在教学《我家跨上信息高速路》一文时,由于学生经常触摸电脑,对于网络认识较多,所以学生很容易就学懂了课文。课堂还剩下很长的时间,该干什么呢?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来展示网

络世界的神奇或自己对网络世界的设想。这个活动的提出,真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走下座位,有十名同学相互合作,在黑板上画起了网络世界;还有二十多名学生自由组合,开始了拍戏,还有导演呢;另外一些同学拿起笔,开始写起了自己对网络世界的设想„„不论哪一种形式的合作,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自愿的,自觉的,这对于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是多么难得啊。现在我上语文课时,只要有这样的合作,学生们都会自觉地找人合作,完全不用教师分配。

五、注意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尊重他们的意见。

我们课改的目的,不单单是要改革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到更快地发展和提升。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好他们的奇思妙想,尊重他们个人的意见。

在教学《麻雀》一文时,学生针对是这只老麻雀到底是母麻雀,还是公麻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有的说,在人的世界里,只有母亲才是最疼爱自己孩子的,她们每天都在为自己儿女的成长而沤心沥血。所以也只有母亲才会把孩子看作一切,也只有母亲才能牺牲自己,保护子女,所以这只麻雀是小麻雀的母亲;也有的学生说这只麻雀是父亲。因为只有父亲才能够有这个胆量下来保护子女,也只有父亲才能承担起做孩子保护神的作用;甚至有的学生说这只麻雀是这只小麻雀的哥哥,„„大家众说纷纭,莫辩一时。对于这些属于孩子们个人的感受,我并没有粗暴的加以干涉,甚至定型,而是对他们说:“无论这只麻雀是小麻雀的什么人,他们来救他,都是出自于一种力量,那就是爱的力量。只有爱,才能使一切生物不顾自己的危险去拯救自己关心的人。”孩子们听后都纷纷表示赞同。虽然这只是一个小片断,但正是这种作法,我保护了学生的思想,保护他们的个性意见,使他们的个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

在教学《我家跨上信息高速路》一文时,孩子们通过合作学习,所

展示给我的东西是相当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有的学生开办起了“网络模拟世界”,说是任何愿望都可以实现;有的学生在家中上网,与远方的亲朋好友聊起了天;还有学生大胆创新,利用电脑网络进入未来与过去„„每一种奇思妙想都是那么地深深吸引我。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的。

六,注重语文基础的教学。

我们现代课程改革,不是说我们改革了,就不再注重语文基础教学,不再把语文的字、词、句、篇放在教学之中,不再把朗读这一语文教学手段放弃,而是更要注重这些东西。因为这些恰恰是组成我们语文世界的材料。所以,我们不能丢弃基础的,而忙于盖高楼。

关于主题班会的几点思考 篇6

一、主题班会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育形式

班会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之一。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教育,与在其它场合、其它形式的德育相比,它更能促进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形成,推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学生中实现更广泛的思想交流,达到撞击后的相容;能较好地利用学生从众心理。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具有更高的教育效率。显然,充分利用好每周一节的班会课,开好主题班会,不仅重要,而且可减少班主任工作量,减轻班主任负担,是班主任的聪明选择。

二、如何开好主题班会

 1、科学地确立主题首先要有针对性,这是主题班会生命力所在。班会主题要针对学生共同关心的社会现象,学校重大事件,班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或严重的突发个案,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主题班会的步骤、形式要切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否则,即使学生对主题有兴趣,也难以展开思维,无法参与其中,起不到教育效果。

为使主题班会有针对性,班主任务必调查研究,掌握班情,清楚学生近期关注的热点是什么,了解学生普遍对什么感兴趣,知道学生动机、需要、情感等心理特征。

其次,主题要有系统性。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班级要举行多少次主题班会?主要内容是什么?应有全盘计划。如高一上学期班会内容有:意志教育、常规纪律教育、班级目标的议定、班风建设、学法探索、早恋问题等,每个内容又包含几个方面。一次主题班会,无论怎样组织得好,都不能将一个问题的全部都解决,更不能认为一个主题班会结束,就是某个方面教育的终结。因此,班会主题要有连续性、系统化。

第三,选题要抓住时机。即要善于发现并把握有利的因素,使主题班会内容更切合学生当时心理。如在考试前宜选择关于学法探讨的主题,考试后则宜选择关于常规纪律教育和挫折教育方面的主题。

 2、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高中学生自主意识强,思想正走向独立,对社会生活中任何一种现象都有自己个人的见解,不愿他人把意志强加于自己。主题班会上,他们不想也不能做一个旁观者。如果主题班会只是班主任的说教或少数班干的讲演,大多数学生没有表达自我的机会,教育气氛呆板压抑,那么,就不可能真正触及他们的内心深处,其教育力的苍白是可想而知的。

相反,让个体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全过程,不仅满足了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营造了心态开放的环境,使他们通过师生之间思想交流、撞击、对接,产生深刻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很自然地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因此,班主任要注意整个主题班会过程中的民主与平等,要给学生参与的时间与空间,要激励每一位学生投入到班会活动中。

 3、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强调学生参与,并不是把主题班会的组织,简单地全部

推给学生。这是因为高中生自主意识还不成熟,知识水平还有限,观察分析事象还不够深刻,看待问题往往有所偏颇,有些问题因认知能力限制尚力不能及。所以,无论是班会主题的选择、活动组织,还是班会行进过程的具体操作,班主任都要发挥指导作用。如关于学法探索系列主题班会,若仅仅是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其效用相当有限。班主任看准关键点,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讲座则显得非常必要。

 4、形式要多样化高中学生喜欢求新求异,生动活泼。单调古板、一味灌输、说教式的主题班会早已让学生厌烦。班主任应动脑筋想办法,设计出多种多样新颖别致的班会形式。如模拟式——模拟某种具体生活情境,由学生扮演一组生活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咨询式——请科任教师、学生代表、资深领导、心理专家为学生释疑解难、排除心理障碍。其它还有演讲式、辨论式、娱乐式等。

三、主题班会对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1、要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高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剧变时期,心理矛盾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要求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与过重的学习负担、考试压力的矛盾;要求得到尊重、理解与学校、家长、社会教育管理之间矛盾;青春期性心理的萌发、性角色的确立与性道德不成熟的矛盾;寻求友谊、渴望交往与个人色彩浓、分辩能力不强的矛盾等。因此,大部分高中学生都表现出“双重性”人格。班主任要以发展的整体的系统的观点,辨证分析学生思想行为表现,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先进性时代性,又要看到潜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和组织的主题班会才能切中学生实际,让学生乐意参与和接受。

 2、要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呈现多元的价值观念。班主任要使主题班会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必须首先确立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如自由与民主、纪律与法制、竞争与互助、权利与义务、个人尊严、大公不废私、时间就是生命等。如果班主任价值观守旧落后,就无法找到与学生思想的契合点,导致新的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巩固,优秀的文化传统也不能让学生继承。

 3、要善于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当今高中生好奇心强,通过各种媒体能获得社会上任何信息。如果主题班会内容陈旧,形式老套,就不可能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感兴趣。所以,班主任要善于获取新鲜信息,特别要了解学生关心的体育比赛、就业趋势、全球性政治、经济事件等。

另外,班主任要进修现代教育理论,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这对主题班会设计的多样化,丰富主题班会内容,增强班会教育力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要有驾驭班会行进的导演、应变能力主题班会要达成既定的德育目标,又要生动活泼,这就要求班主任有较强的策划、导演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在班会行进过程中,能巧妙组织、利用各种因素(如学生、教师、物理环境、情绪状态等),能积极应变,及时发现偏离主题的出轨现象,并加以诱导,及时制止无休止的争论,能在学生临时邀请发言时作即兴发言等。

 5、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流畅的思维,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抑扬顿挫的语调,会象磁石一样吸引学生,鼓舞学生。班主任要开好主题班会,语言表达技巧也相当重

关于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7

(一) 及时汇总审计数据, 直观反映审计成果

审计统计工作主要包括审计项目台账登记、审计统计报表汇总和审计统计分析。审计项目台账记载了审计项目有关情况的原始数据, 烟草审计部门通过审计项目台账可以直接生成本级月度、季度和年度审计统计报表, 上级审计部门可以逐级汇总下一级审计部门的审计统计报表。审计统计报表反映了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烟草审计机构, 在一定时期内的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审计项目工作量、审计业务经费等统计信息。它用报表和统计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审计工作情况, 记载了审计工作成果, 为审计机关领导了解审计工作情况提供了直接依据。

(二) 为实现“审计工作上水平”提供方向和指南

审计统计工作不仅是对过去审计成果的总结, 更能够对以后审计工作提供方向与指南, 可以说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导向标”和“智能团”。尤其是对于烟草行业内审工作, 烟草行业内审人员相对较少,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更多的成果,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一直是烟草审计人思考的问题。各个地市级公司审计部门参照审计统计报告, 可以对公司进行针对性的审计审查, 不仅提高了效率, 也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水平提供了依据, 从而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 为管理层评价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层评价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供证据, 为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提供管理建议。审计统计工作作为管理层和审计部门沟通衔接的纽带,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审计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合理的分析, 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以最直接的“问题-分析-建议”模式, 使企业经理人能以尽量少的时间获知更多的审计成果和管理建议, 所以说审计统计工作是内部审计部门与管理层沟通的最直接有效方式, 再优秀的审计工作, 无法通过审计统计工作与管理层沟通, 也无法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二、烟草行业审计统计工作的现存问题

(一) 烟草行业审计统计工作基础薄弱

烟草行业审计统计工作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的单位主管领导和具体统计人员对审计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深刻, 对审计统计工作没有引起重视;二是各级烟草内部审计机关员工缺乏统计理论知识, 烟草行业审计人员基本都是财务审计出身, 缺乏必要的统计知识, 而统计出身的员工由于没有一定的审计实践, 对审计的具体业务不太了解, 这就造成在填报审计报表时, 员工对统计指标和查出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对应, 不能正确地将审计业务文书中所反映的问题准确地填入审计情况台账及报表对应的统计指标中, 使统计数据不够准确。

(二) 烟草行业亟待建立自己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 烟草行业审计统计部门主要沿用审计署、内审协会等机构颁布的审计报表和统计指标, 这些报表指标主要针对各地市级审计厅 (局) , 并没有考虑烟草行业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 对烟草行业的实际指导意义有限。大多数审计人员在填制审计情况台账 (原始记录) 时, 主要是依据审计 (调查) 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业务文书。但是, 烟草行业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对审计 (调查) 查出的主要问题的定性和界定与审计属颁布的审计统计报表中的统计指标相比会有许多出入, 导致审计人员在建立填制台账和报表时不能准确区分属于哪一类问题, 有时把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却填在违规金额中。而且审计统计指标也缺乏必要的权威的说明, 导致统计人员在实际填制审计情况台账及报表过程中, 对审计 (调查) 查出主要问题的填报不能较好地把握, 时有出现报表所填报的统计指标与实际审计结果脱节的情况。一个普遍的问题现象就是许多审计人员由于不能准确地把握统计指标的含义, 把审计查出的问题笼统地填列为统计指标的“其他”, 从审计情况台账及报表中根本无法看出审计 (调查) 查出主要问题的性质。因此, 建立起自己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并出具权威说明是烟草审计统计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烟草行业审计统计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 加快体制建设, 严格规范程序, 建立奖惩制度

1997年开始实施的《审计机关审计统计工作的规定》第四条明确指出“审计统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 归口管理”, 烟草行业审计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首先要从体制机制上达到规定的要求, 继续在全行业全面推广深化审计委派制。审计委派制是烟草行业审计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 是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提出和推广的。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实际操作, 委派制的推广都加强了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从体制机制上为审计统计工作铺平了道路。其次是要完善和规范审计统计工作的相关制度程序。不仅要对统计标准、统计指标和统计上报时间进行严格规定, 对审计统计工作的原始数据提取、审计账表填制到报表报告的保密和上报的整个过程, 都应该有严格的制度程序加以规范。最后, 要将审计统计工作的质量作为考核审计部门、人员的重要部分, 依据相关的制度程序, 对各部门人员进行评价奖罚。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烟草行业审计统计指标体系

审计统计指标是反映审计工作成果和审计工作情况的基本概念和这些概念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具体数值, 前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 后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完成形态。确定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 建立一套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 是审计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上文已经提到烟草行业目前仍沿用审计署的统计报表和审计报表, 对烟草行业的指导意义有限;而统计指标的合理性即是审计统计工作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也是外部监管机构、内部权力机关进而内部审计机构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烟草行业审计机关亟需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并且适合自身行业特点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和审计统计报表样式。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应该充分考虑烟草行业自身的特点, 做到“三个结合, 三个反映”:科学合理地将总指标和分指标结合、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结合、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结合, 能够简单真实地反映审计成果、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通过不断地改进完善使行业审计统计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合理、繁简得当、具有可操作性, 既符合客观实际, 又有适当的超前性, 做到全面准确、不重复、不遗漏。

(三) 加强领导重视、抓好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

目前, 烟草行业一些领导只关心卖了多少烟、实现了多少利润、税利又增长了多少、国有资本又实现了多少增值等经营业绩指标。可以说只重视眼前数字的高低, 缺乏对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的重视, 对审计统计工作所反映出来的审计成果更是不闻不问。如果要使审计工作出成绩, 就必须转变个别领导的观念, 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运作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重视应用审计统计工作所反映出来的审计成果, 加强与审计人员的沟通, 促进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审计统计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结合烟草行业实际, 笔者认为应该在基层单位中选拔认真负责、工作细致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员兼任该职位, 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全行业审计统计人员定期进行知识培训, 使审计统计人员能够具备该工作要求的审计、统计、计算机、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还有就是要尽量保持审计统计工作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审计统计工作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专业性, 频繁的更换对审计统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产生很大影响, 所以审计统计人员应该尽量减少变动。出于实际需要必须变动的, 一定要做好交接工作。

综上所述, 审计统计工作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对审计工作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目前, 烟草行业的审计统计工作仍存在基础不扎实、指标体系不规范、分析报告不细致、不透彻等问题, 要完善审计统计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此过程中, 我们应该以“两个至上”作为核心价值观, 以“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作为最高要求, 继续全面推广审计委派制、规范统一指标体系、抓好队伍建设、转变审计职能, 做好审计统计工作, 为“卷烟上水平”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摘要:审计统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审计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进行统计, 是审计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情报、成果在审计报表中的集中反映, 是审计机关工作成果和工作成效的直接体现。审计工作搞得再好, 离开统计工作, 也无法为商业企业经理人治理公司提供帮助。文章首先阐述了审计统计工作对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进而分析了烟草行业审计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建议, 旨在加强审计统计工作质量, 进而提高内部审计整体工作水平。

关于统计指数理论研究的几点浅思 篇8

关键词:指数的定义;固定篮子;随机指数;经济指数;指数检验

现今,统计指数分析方法已经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分析方法,大至国家经济发展、经济效益及综合国力的角度研究,小至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货膨胀及各种股票价格指数等,都可以看到指数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指数理论在其从产生到发展的这300多年中,已经实现了由个体到总体,由简单到综合,由静态到动态,由原子论方法到函数论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成熟蜕变,也实现了从经济到社会甚至是自然领域科学研究的跨领域发展,其理论本身得到了长足发展。纵观近年的指数理论的研究文献,各种指数的应用研究不胜枚举,却鲜有对指数理论的发展进行总结与回顾。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本文试图从指数的定义出发,简要阐述指数研究内容的内在逻辑,对指数统计的研究现状进行反思,对统计指数的未来做出展望。

一、指数的定义之争

指数一词由来已久,但对于指数的定义,迄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论。《现代经济辞典》(2005)对指数的定义表述为:指数为测定一种变量在时间上或空间上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测定一种经济指标在时间上或空间上变动程度的相对数,称为经济指数。徐国祥(2009)在其《统计指数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将指数概括为两层含义:一是指数的概念,即综合反映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或空间条件下平均变动的相对数;二是指数分析法,即通过计量各种指数来反映某一经济现象的数量总变动及其组成要素对总变动影响程度的统计方法。

显然,这些不同的表述并没有赋予统计指数区别于其他一般指数概念的内涵。亢大麟等(2005)认为,统计指数是统计特有的方法之一,应区别于其他指数(包括在自然科学中与统计分析无关的一些指数)的概念,对其概念的描述应该包括它的性质、特征、核心功能和应用范围。特别是社会实践的进步已经赋予指数更加丰富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应该对统计指数下一个更具时代特征的新的定义。

考虑到指数的应用范围的广泛性、方法体系的多样性、研究对象的多元性,其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扩展,却无统一的定义。正如上文中所述,统计指数在其自身的发展历史与实践应用中发展成特点鲜明的几大分支,这几类分支有其各自所能解决与研究的特殊困境与问题,又相互交错,共同构成完整又充实的统计指数理论的有机体。也许对统计指数理论下一个“特色”又“準确”的定义是必要的,但若我们把研究重点转移到统计指数分化出的各个分支的具体的实践、应用与发展中,统计指数理论自身已阐述其自身的区别于其他的内涵,其定义已“不言自明”。类似于“大统计学”的称谓,统计指数在其理论基础的不断深化下,应用范围逐步扩展到工业生产、进出口贸易、铁路运输、工资、成本、生活费用、股票证券等各个方面,统计指数已是分析社会经济和景气预测的重要工具,也被应用于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综合国力、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之中。由此及彼,现代指数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已经趋向于“大指数”的方向。

二、指数研究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纵观指数研究全景,其研究内容可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是指数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指数固定篮子方法、随机指数方法、指数检验方法及经济指数方法;二是指数公式形式,主要有非加权指数公式、加权指数及对偶交叉指数公式。

需要强调的是,指数的研究方法与公式的变迁是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其内在的依存关系是不可剥离开来的。从指数分析方法各自的起源可以看出一些脉络。固定篮子的起源:英国佛里伍德(1707)选取某大学学生的部分日常生活用品,即“5夸特小麦、4桶啤酒和6码布”,按照1460年与1707年的价格水平测算了该固定组合的货币价值,其目的在于以该组合的价格变动来近似反映整个社会所有商品在此期间的价格水平变动;随机指数方法的起源:英国杰文斯(1865)认为,两个不同时期的货币数量变动,会导致所有个体商品价格在除去随机误差外,价比等比例地发生变化,而且其将以对数正态分布的形式独立并对称地分布在一个共同均值的周围;指数检验方法:不如前两者那么清晰,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它应源于对指数公式形式的优劣争鸣之中;经济指数方法:俄国康纽斯在其著作《真实生活成本指数问题》中指出,指数固定篮子方法中的价格指数强制规定在价格水平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篮子内容恒定,这显然忽视了消费者最优行为理论。他们的关系可以归结为:随机指数的方法致力于打破固定篮子的边界,将特定的某一固定消费组合推广为整个社会的所有产品;指数检验方法主要应用于对固定篮子方法的公式孰优孰劣的考察中;微观经济放松了篮子的内容恒定的条件,仅规定价格水平变化前后篮子带给消费者的效用恒定,使指数研究本身更贴近于现实。所以,理清了统计指数研究内容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易抓住要领,进而系统地学习统计指数理论。

三、对统计指数理论研究现状的述评与反思

在阅读了我国大量的统计指数的有关文献之后,笔者发现,对于统计指数理论的研究的文献较少,对各种具体指数的应用实践的文献众多。早期我国学者主要是介绍国外的先进理论,也不乏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如李丰(1995)对于实际经济统计数据算出的L氏指数总是大于P氏指数这一经验事实进行了论证,解释了其背后的经济学意义在于生产发展对生产率提高的依赖性;徐国祥(1999)利用微积分理论形成的指数因素分析方法;重庆渝州大学经济系黄应绘(2004)设计出用增长速度指标来表示指数,称其为共变影响增长指数体系,它可以克服原有的指数体系的“虚增”和“实减”、各因素引起的价值增长百分比之和不等于总的价值增长百分比、“共变影响”及绝对数与相对数不一致的缺陷等。现今仅有的几篇理论方面的文章,不过是重述前人的思想理论,基本没有新发现,更有甚者直接谎称前辈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新发现,如汪慧玲等(2011)在其《指数交叉对偶理论及其本质探讨》一文中的两位置交叉对偶、时间交叉对偶乃至其自称创新的多位值交叉对偶的有关指数交叉对偶内容完全是对帕尔·科夫斯的《指数理论与经济现实》片段节选。虽然此个别不能代表全部,但从中可以隐约感觉到对于统计指数理论研究的靡靡之音。实证研究的风靡之势的确有其道理,但实证后的思考进而引发理论的前进还是很需要的。在有限的统计指数理论的文章中,笔者们大都局限于梳理各类指数问题的发展史,如焦鹏(2007)在其著文《关于统计指数型偏误理论的深层次思考》中从指数公式变迁演化的角度梳理了指数型偏误理论的发展史,其所谓的深层次思考没能跳出前辈们的思考:零偏误的精确意义何在和时间的一维不可逆。其文末提到在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年度和季度核算中,美国和加拿大都已经使用了链式费雪指数,强调如此能多方面考虑价格指数理论和经济理论的成果。但也许此例背后的为什么比耳熟能详的型偏误的发展史更值得思考和研究。况且,型偏误理论与统计指数公式的变迁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或许不需强调是从谁的角度来看谁的发展。再如,任栋等(2012)在其著文《关于统计指数研究的新思考》中总结了统计指数分析方法存在的多达十个方面的问题,如目前对指数分析方法到底是确定性研究方法和非确定性研究方法的这一基本性质不明确;统计指数体系的应用于各因素变量关系的乘积关系的“经济方程式”导致了其应用范围的狭窄性;现行的以“综合指数分析的一般原则”的统计指数分析方法是一种确定性的分析方法等。其新思考主要从这十个问题展开具体而又乐观的展望。他们认为指数分析方法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是最基本的定性问题。然而,对于指数分析方法的性质,真的存在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争吗?统计指数理论本身就已经有了丰富而长足的发展,其“固定篮子”方法,检验理论与公式的变迁本身就是在确定性科学上发展起来的,随机指数理论是建立在随机理论之上的。不能因为现代随机抽样的现实基础的制约而否定随机指数理论的科学性。况且,换一种角度理解,确定性本身就是非确定性的特殊状态。纵观统计指数理论的发展史与整体框架,无不是确定性科学与随机科学的相互交错,是否非要将其划分为“确定性指数理论体系”与“非确定性指数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其对后面几个问题的思考也主要集中在对指数理论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梳理与极其乐观的展望上,并没有给出解决问题本身的新思路。因此,其在最后也只能得出一个大家公认的问题,即我国统计学界对于统计指数研究的滞后及学界的些许靡靡之音。

至今,我国统计指数成系统的教材只有徐国祥(2009)《统计指数理论及应用》,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统计指数理论研究领域的人丁稀少。在其书中简要展现了对统计指数定义的争论,简单阐述了统计指数理论研究分支,着重介绍了指数因素分析方法和其对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改进,在此基础之上介绍了几种主流的指数的编制,如物价指数、证券市场价格指数、经济景气指数等的具体编制,最后介绍了经济指数的季节调整。但纵观指数研究全景,每种研究方法都已自成体系,因而现今缺少对指数研究内容各分支的系统的介绍,对各部分研究内容发展的逻辑关系的梳理也欠缺。值得一提的是,《统计指数理论与经济现实》一书堪称这门学科的一本必读之物,我国学者杨增武早在20世纪之末就已在其著文《我国指数理论研究改革刍议》中就已经提到了此书的重要性。然而,虽然书中运用大量真实数据极尽详实地论述指数公式和指数检验理论的发展进程与研究成果,强调了指数理论与经济理论的密切关系,但毕竟其是那一阶段研究成果的产物,所以局限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从此至今,统计指数理论乃至其某些分支已经得到长足发展,更全面、更成体系而又更能展现各分支研究特色的教材是亟需的。

参考文献:

[1]帕尔·科夫斯.指数理论与经济现实[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2]亢大麟,王振龙,朱文琦.统计指数研究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5(05).

[3]郭德辉,焦鹏.随机指数理论的本质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8(14).

[4]徐国祥.统计指数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汪惠玲,何永涛.指数交叉对偶理论及其本质探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0).

[6]任栋,王琦,周丽晖.关于统计指数研究的新思考[J].统计与决策,2012(07).

[7]徐强.OECD国家CPI编制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统计研究,2013(06).

上一篇: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下一篇:法制校长进校园活动汇报材料